“牛李党争”下的李商隐上 花下醉 李商隐

如果说唐诗是个盛开的大花园的话,李商隐、杜牧便是这个花园里最后的两朵奇葩,所以人们把他们并称为小“李杜”。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大盐贩子黄巢这首充满刹气的《菊花》诗中,业已透露出我们引以为傲的庞大唐帝国王朝,即将在这种刹气中离开时人的视野,步入最后的岁月。

虽然李商隐(813—858)的去世比黄巢开始公开武装革命(875)早了些年头,但他的一生其实都在闻着一股腐烂的味道。

这种味道便是几乎贯穿整个晚唐的“牛李党争”。

派系争斗并不是中国的特色,但这种争斗确实与中国漫长的历史如影相随。

在巨大的政治旋涡中,即使再优秀,绝大部分个体越接近旋涡的中心越不能自拔。即使是处于旋涡的边缘,稍不留意,也会不由自主的被吸了进去。

李商隐那时只不过刚入江湖,他能够幸免么?

让俺们在贴近李商隐之前先复习一下“牛李党争”。

这场历经40多年的派系争斗,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宪宗元和三年(808)的一场高考。那场考试与李商隐毫无关系,那时离他来到人间还差几年。

参加那场高考的是另两个“愤青”:李宗闵、牛僧儒。他们只不过是在作文中将当时的朝政批了个一蹋糊涂。

当朝宰相李吉甫看了后当然很是窝火。所以,尽管唐宪宗在阅卷时觉得这两个小伙子很不错,不仅文笔清新,胆识也很好,甚至已安排给他们发委任状了。但老李就是不乐意,他甚至从这两个“愤青”身上想到了自己的政治对手们,觉得他们背后肯定有其他后台。于是,便说:这两个家伙与考官有私人关系,绝对不能重用。

毕竟这是宰相说出的话,唐宪宗不能不信。结果,不仅李宗闵、牛僧儒没得到提拔,还连带了几位主考被降了职。

李吉甫出身世族,对那些经过科举爬上来的官员历来就是看不上眼的。

但矛盾归矛盾,这时还没上升到党同伐异的激烈程度。那还是20年以后的事。

事情很凑巧。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又一次举行考试。

这次是参考的是李宗闵家的一个亲戚。据说那小伙子考得也很好,但又被人举报与考官有私人关系,并有翰林学士李德裕亲自作证。

结果,不仅事情黄了,李宗闵还被牵连贬出外地。而作证的李德裕就是当年宰相李吉甫的儿子。

这样一来,情况开始进一步复杂了。

本来李宗闵对李德裕家就很有意见,这回可以说是恨之入骨了。不仅李宗闵恨,牛僧儒以及一帮科举出身的干部都有了一种阶级对立情绪。很自然,他们便慢慢的建立起一个“恨”的圈子。

李德裕在看出苗头后,自然也相应的形成了他的世族圈子。当然,与“恨”相对立的并不一定叫作“爱”。

于是,两个“恨”的圈子开始了冲撞。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实际上在朝官争斗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偷着了的便是宦官集团。他们在偷着乐的同时没闲着进一步坐大。

唐文宗太和三年(829),李宗闵终于通过坐大了的宦官集团走上了宰相的位置。在此以前,李党一直压制着牛党;现在,牛党的李宗闵上台了,当然放不过李党。

一时间,李党纷纷落马贬出,朝中基本成了牛家的天下。

但在弹冠相庆的同时,牛党们丝毫没有放松过对李德裕的防范。

客观来说,李德裕在被贬其间包括后来登上相位,真为大唐李家作出了许多杰出贡献,甚至可以说经过他的努力,才得以将大唐江山无形中延续了一段岁月。

比如说,在浙西8年,工作成绩突出,唐文宗曾一度想将他调回做宰相,连四朝元老裴度也认为他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但自然遭到李宗闵、牛僧儒等强烈反对。再比如说,李德裕转任西川(成都)节度使,苦心经营,将沦陷40多年的维州城从吐藩人手中解放出来,但结果却被宰相牛僧儒下令归还给了人家。

国事固然重要,但在许多人看来,还有比国事更为重要的东西。

整天的斗来斗去,连唐文宗都觉得厌烦了。一烦之下,终于皇帝了一回,于太和六年(832),硬是将李德裕召回任为兵部尚书。无疑,两党之争又重燃战火。

文宗很生气,便将老是干政的李宗闵贬了出去。可李宗闵虽然走了,但老牛还在,争斗依然未熄。文宗很郁闷,干脆将问题留给下一位皇上去处理了。

唐武宗时,李德裕终于当了宰相。

李德裕倒是已经看出了国家的危机,斗了一阵后,还是转换了脑筋:“绝于附会,门无宾客”,干脆自我绝缘了。他开始将精力放到击破回鹘(匈奴一支)、平定内叛、消灭佛教等一系列大政上来。这一系列组合拳被人们称为“会昌之政”(会昌,唐武宗年号),对大唐来说相当于一次“回光返照”。

“牛李党争”下的李商隐(上) 花下醉 李商隐

但遗憾的是武宗一去世,唐宣宗根本懒得理什么“会昌之政”那一套,再次任用李宗闵、牛僧儒为相,将李德裕一贬再贬,真的贬到了天涯海角。

李德裕曾在崖州(三亚)作《登崖州城作》: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绝望之情表露无遗。他最终病死于此地。

“牛李党争”的结果是以牛党全胜而告终。

党派之争确实有了胜负,但相对于一个本来就很虚弱的王朝来说,绝对没有胜者。残延了几十年后,李党也好,牛党也罢,统统随着偌大王朝悄然遁去。

人们在总结唐朝加速灭亡时说:藩镇割据、党派之争、宦官祸国是三大原因。或许吧,其实这些相互交织的病毒如果往上理的话,它们的根子是早就在盛唐时就种下的。如果再若隐若现的理上去或者理下去,还可以理得更远、更远......

党争是人为织就的一张巨网,在这张网中,差不多打尽了朝中的高级领导。

牛、李两党中参与的人成份复杂,并不能一概予以否定。如果细加比较的话,用一个模糊的“君子”概念来衡量,李党中的君子整体上稍微多一点。就牛、李个人比较,特别在大局观上,李德裕也稍胜于牛僧儒。他们对宦官集团的态度来说,都是保留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张来自高层的网,对一个连小鱼都算不上的李商隐来说,会有多大的影响呢?还是请待下篇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85384.html

更多阅读

白居易与牛李党争1唐代牛李党争始末 唐代诗人白居易

一、唐代牛李党争始末牛李党争,大体上是指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之间相互争夺政治权力的斗争。其实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历朝历代都有党争,就唐代而言,从太宗时期就有党争,一直到末代的昭宗也还有。但牛李党争特别引人

一从二令三人木是徐字王熙凤判词影射康熙南北党争 南北党争

红楼梦,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当时既虑触文网,又欲别开生面,特于本事以上,加以数层障幂,使读者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状况。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

李商隐和唐朝的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 李商隐

唐代最著名的朋党之争就是“牛李党争”,这场党争持续半个世纪之久。“牛李党争”中“牛”指的是牛党首领牛僧孺、李宗闵;“李”指的是李党首领李德裕。“牛李党争”缘起于一场科举考试。宪宗时期,朝廷举行科举考试,举人牛僧孺、李宗闵在

声明:《“牛李党争”下的李商隐上 花下醉 李商隐》为网友给我呻吟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