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姓 满族姓氏

古代复姓大全

a 安陵 安平 安期 安阳

b 白玉 白马 百里 柏侯 鲍俎 北宫北郭 北门 北山 北唐 北堂 奔水 逼阳 宾牟 薄奚 薄野 北冥 北野

c 曹牟 曹丘 常涛 长鱼 车非 成功 成阳 乘马 叱卢 丑门 樗里 穿封 淳于 叱干 蔡林 陈留 赤乌

d 答禄 达勃 达步 达奚 淡台 邓陵 第五 地连 地伦 东方 东里 东南 东宫 东门 东乡 东丹 东郭 东陵 东关 东闾 东阳 东野 东莱 东厢 豆卢 斗于 都尉独孤 端木 段干 多子 第二 第五 第七

e 尔朱

f 方雷 丰将 封人 封父 夫蒙 夫馀 浮丘 傅余 扶登

g 干已 高车 高陵 高堂 高阳 高辛 皋落 哥舒 盖楼 庚桑 梗阳 宫孙 公羊公良 公孙 公罔 公西 公冶 公敛 公梁 公输 公上 公山 公户公玉 公仪 公仲 公坚 公伯 公祖 公乘 公晰 公族 姑布 古口 古龙 古孙 谷梁 谷浑 瓜田 关龙 毌丘 鲑阳 归海 句龙

h 邯郸 函治 韩馀 罕井 浩生 浩星 纥骨 纥奚 纥于 贺拨 贺兰 贺楼 赫连 黑齿 黑肱 侯冈 呼延 壶丘 呼衍 斛律 胡非 胡母 胡毋 皇甫 皇父 混沌

j 兀官 吉白 即墨 季瓜 季连 季孙 茄众 蒋丘 金齿 晋楚 京城 京兆 泾阳 九百 九方 雎鸠 沮渠 巨母 敬花

k 勘阻 渴侯 渴单 可汗 空桐 空相 昆吾 夹谷

l 老阳 乐羊 荔菲 栎阳 梁丘 梁由 梁馀 梁垣 陵阳 伶舟 冷沦 令狐 刘王 柳下 龙丘 卢妃 卢蒲 鲁步 陆费 甪里 闾丘 李惠

m 马矢 麦丘 茅夷 弥牟 密革 密茅 墨夷 墨台 万俟 昌顿 慕容 木门 木易 牟孙

n 南宫南郭 南门 南荣 纳兰 女娲

o 欧侯 欧阳 欧冶

p 逄门 盆成 彭祖 平陵 平宁 破丑 仆固 濮阳

q 漆雕 奇介 綦母 綦毋 綦连 祁连 乞伏 绮里 千代 千乘 勤宿 青阳 丘丽 丘陵 屈侯 屈突 屈男 屈卢 屈同 屈门 屈引 齐季 齐貌 祁射 耆门 崎邱 清尹 潜龙

r 壤驷 扰龙 容成 汝嫣

s 萨孤 三饭 三闾 三州 桑丘 商瞿 上官 尚方 少师 少施 少室 少叔 少正 社南 社北 申屠 申徒 沈犹 胜屠 石作 石牛 侍其 士季 士弱 士孙 士贞 叔孙 叔先 叔促 水丘 司城 司空 司寇 司鸿 司马 司徒 司士 司寤 似和 素和 夙沙 孙阳 索阳 索卢 商丘 舒龙

t 沓卢 太史 太叔 太阳 澹台 唐山 堂溪 陶丘 同蹄 统奚 秃发 涂钦 涂山 吐火 吐贺 吐万 吐罗 吐门 吐难 吐缶 吐浑 吐奚 吐和 屯浑 脱脱 拓跋 饕餮

w 完颜 王孙 王官 王人 微生 尾勺 温孤 温稽 闻人 屋户 巫马吾丘 无庸 无钩 五鹿 武安 武疆 毋将 毋丘 吾丘

x 息夫 西陵 西乞 西钥 西乡 西门 西周 西郭 西方 西野 西宫 戏阳 瑕吕 霞露 夏侯 鲜虞 鲜于 鲜阳 咸丘 相里 解枇 谢丘 新垣 辛垣 信都 信平 歆颖 修鱼 徐吾 徐定 徐离 宣于 轩辕 轩丘 阏氏 胥弥

y 延陵 罔法 铅陵 羊角 羊舌 耶律 叶阳 伊祁 伊耆 猗卢 义渠 邑由 因孙 银齿 尹文 雍门 游水 由吾 右师 宥连 於陵 虞丘 盂丘 宇文 尉迟 乐羊 乐正 运奄 运期 元亓 芋尹 郁厘 御龙 有巢 有鬲 有穷

z 宰父 辗迟 湛卢 章仇 仉督 长孙 长儿 真鄂 正令 执头 中央 中长 中行 中野 中英 中梁 中垒 钟离 钟吾 终黎 终葵 仲孙仲长 周阳 周氏 周生 朱阳 诸葛 主父 颛孙 颛顼 訾辱 淄丘 子书 子言 子人 子服 子家 子桑 子叔 子玉 子车 子阳 宗伯 宗正 宗政 尊卢 昨和 左人 左丘 左师 左行 刘文 额尔 达力 蔡斯 浩赏 斛斯 揭阳 鬷夷 祖龙

编辑本段现存复姓

起源于华夏族的双音节姓氏

B:白玉 百里 北堂北野

C:淳于 成公 陈生

D:端木 东方 东郭 东野 东门 第二 第五 大狐

G:公孙 公冶 公羊 公良 公西 公孟高堂

H:皇甫

J:夹谷 敬花

L:梁丘 令狐 闾丘 洛阳陵尹 冷富

N:南宫 南郭 女娲

O:欧阳

P:濮阳

Q:青阳 漆雕 亓官

R:壤驷

S:上官 少室 少叔 司徒 司马 司迁 司空 司寇 士孙 申屠

T:澹台 太史 太叔 太公

W: 闻人 巫马 微生 王孙

X:夏侯 西门 歆颖 鲜于 轩辕 相里

Y:乐正 羊舌羊角 延陵

Z:诸葛 颛孙 仲孙 仲长 钟离 宗政 主父 由两个单姓形成的合姓

C:常夏 陈梁 陈林 曹岳

D:邓李

F:范姜

G:郭罗 高陈

H:胡杨 黄方

L:刘付 刘谭 陆费 陆叶

Q:钱王钱赖

W:巫许 吴刘吴沈

Z:张包 张简钟任 章项 起源于少数民族的姓氏

C:单于 叱干叱利

D:独孤

H:赫连 呼延 贺兰

J:夹谷 吉胡 敬花

M:慕容 万俟

N:纳兰

T:拓跋 秃发

W:完颜

Y:宇文 尉迟

Z:长孙 主要分布地区

1.欧阳氏发源于今浙江湖州,秦汉时大举北移,其中一族在渤海郡定居,汉末魏时昌盛为冀方右族。如今,欧阳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东、湖南等省为多。目前欧阳姓人口列全国第一百九十二位。

2.慕容姓早期居住在西北地区。东晋时期,在北方的十六国中,慕容氏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南燕、西燕四个政权,其活动范围在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慕容家族也成为当时十分显赫的家族,并在甘肃的敦煌郡形成了慕容氏望族。宋代以后,在史料中已不易查到慕容氏的行踪。如今安徽淮南、湖北钟祥、广东顺德以及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3.上官姓早期活动在湖北、河南一带,秦汉时又西迁陕甘形成望族,并以天水郡为郡望。唐宋以后扩展至河南、山西、江苏、福建等地。如今在江苏武进、浙江遂昌、山东临沂、湖南湘潭等地有分布。目前上官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4.女娲氏今在北京市东城区、海淀区一带有零星分布。

5.在青海省的省会西宁市,还生息繁衍着秃发氏的汉族后裔。

6.皇甫姓早期居住在河南东部,汉代已迁居关中,后西迁至甘肃、宁夏、陕西交界的地区,在安定郡形成皇甫大族,数百年间人才辈出,安定皇甫名闻天下。唐宋以后,除甘肃、宁夏、陕西外,山西、河北、河南等北方地区以及安徽、浙江、江苏、四川等南方地区,均有皇甫氏分布。

7.赫连姓早期居住在西北地区,十六国以后向山西、河北、陕西、河南迁移,后以渤海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在河南、山东等北方地区还有赫连氏分布。

8.东方姓早期居住在陕西、河南,后兴旺于山东,汉唐之际在平原郡、济南郡形成郡姓望族。宋代以后,东方氏已足迹难觅。如今在北京、山西、山东、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9.闻人姓早期居住在山东,汉唐时期已西移河南洛阳,南下江苏、浙江等地,以河南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在浙江余姚、金华、嘉定等地有分布。如今闻人姓人口不多,主要分布在浙江等地。

10.诸葛姓早期居住于河南、山东。汉唐时在山东形成名门望族,以琅邪郡诸葛氏电台为著名。南北朝时期已散播于东南沿海地区。宋代以后在史籍中悄然无声。如今在浙江上虞、金华、兰溪等地有诸葛氏居住。

11.夏侯姓早期活动在河南、山东,汉唐时在山东有较大发展,以鲁国郡为郡望;向南在今苏、豫、皖交界处发展,以谯郡为郡望。宋代以后逐渐衰落。如今在北京、上海、山西、江西、湖北、台湾等地偶有所见。

12.司马姓先秦时主要活动于中原地区,秦汉以后在陕西、四川、湖北、江苏等地均有司马氏家族居住。河南为司马氏的核心居住蔕,在今河南温县诞生了司马懿家族。随着晋都的建立,司马氏遂遍布大江南北。唐代以前在东南沿海、江淮地区、中原地区均有零散的司马氏家族。宋代以后,山西夏县崛起了司马光家族,在陕西、河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亦有少量分布。当代司马姓已遍布全国,尤以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湖北、江西、福建、贵州等地为多。

13.万俟姓早期居住在西北地区与山西一带,后随北魏拓跋氏河南、河北、山东,并在山东形成万俟聚集地,以兰陵郡为郡望。当今安徽、北京、辽宁等地均有万俟姓分布。

14.端木姓早期活动于河南,汉代以后向东扩展,在山东形成望族,以鲁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在安徽、浙江等地也有一定分布。

15.司徒姓虽然起源较多,但早期主要活动于中原地区,汉唐之间向河北扩展,并在赵郡形成郡姓望族。宋代以后,在河北、云南、山西等均有司徒氏踪迹。如今在广东开平、平远等地有少量分布。

16.宇文姓早期活动在西北地区,南北朝时期逐步南下内迁,除在辽宁、内蒙古、山西、陕西等地分布外,在河南洛阳等地形成宇文氏皇族聚集地。唐代时,他们入地为籍,遍及中原各地。宋后宇文氏已不常见。如今在北京、河南、陕西、浙江、四川、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17.钟离姓早期居住在江淮地区,汉唐之间向浙江等地发展,以会稽郡为郡望,在江苏、安徽、浙江等地为主要分布区。宋后已不多见。如今辽宁、沈阳等地有少量分布。

18.令狐姓早期活动于山西的临猗等地,汉唐之间在山西、陕西、甘肃等地有较大发展,在山西影响最大,并以太原郡为郡望。宋代以后,令狐氏逐渐凋零。如今在山西运城、平陆、万荣以及四川、贵州、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19.轩辕姓早期活动在河南、陕西,尤其是河南新郑的轩辕丘,为黄帝轩辕命氏之地。汉代以后,在陕西武功一带形成望族,以命阳郡为郡望。由于黄帝之后分为许多姓氏,真正以轩辕命氏者很少。如今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台湾等地有少量轩辕氏分布。

20.申屠姓早期居住在陕西,汉代以后散居在今河南禹州、民权、商丘以及山东、陕西等地,以京兆郡为郡望,在陕西关中地区形成申屠姓望族,在山西则以西河郡为郡望。宋代以后,申屠氏已不常见。如今主要分布于辽宁、北京、浙江、安徽、台湾等地,以浙江公布最为广泛。

21.单于姓早期活动在内蒙古一带,汉代以后在河套地区、山西北部定居,内迁者在山东形成望族,以千乘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很少见单于氏迁徙的足迹。如今在山东历城、青州等地有少量分布

22.太叔姓早期居住在河南,汉代以后向山东迁移,以东平郡为郡望。此后迁移轨迹和分布情况不详。如今北京、辽宁等地有少量分布。

23.淳于姓早期活动于河南、山东一带,汉唐之时,在山东有较大发展,以齐郡为郡望;在河南北部,形成以河内郡为郡望的淳于望族;在江淮地区、四川等地也都有淳于氏足迹。唐代中期,唐宪宗名李纯,因“淳”、“纯”同音,遂避讳去淳为于姓。五代以后,有于姓恢复祖姓,仍复姓淳于者,但人数明显减少。如今在山东龙口、重庆南川、四川泸州及湖南等地有淳于氏分布。

24.濮阳氏早期居住在河南北部,汉代以后向河南东部、安徽、河北等地扩展,在河北中北部形成望族,以博陵郡为郡望。如今浙江海门等地有少量分布。

25.宗政姓自汉代以来居住在江淮一带,并以彭城郡为郡望。为罕见姓氏,迁徙及分布情况不详。如今江苏徐州、河北唐县等地有少量分布。

公冶姓早期在山东居住,汉代以后以鲁郡为郡望。当代山西等地有零散分布。

26.澹台姓早期活动在山东一带,后向江苏、山西迁居,以太原郡为郡望。如今在江西、安徽、山东等地有零散分布。

27.尉迟姓早期活动在西北地区,北魏时以山西北部为集聚地,以太原郡为郡望。唐代以后数量不多,主要分布在山西一带。

28.夹谷姓形成于宋金时期,初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北地区,后逐步扩展到山东、河南等地。明清时已极为少见。如今上海、辽宁沈阳等地有少量分布。

29.公良姓早期活动于河南淮阳地区,汉代以后在河南开封一带形成望族,以陈留郡为郡望。唐宋以后史籍中已鲜见公良氏踪迹。如今台湾等地还有少量分布。

30.历史上乐正氏在甘肃形成望族,以天水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史籍中已鲜见乐正氏踪迹。如今在北京、辽宁等地有少量分布。

31.漆雕姓早期活动于江浙一带,先秦与秦汉时期以山东为聚居区,以鲁郡为郡望。唐代以后,史籍中已鲜见漆雕氏踪迹。如今湖北潜江、河南上蔡、辽宁沈阳等地有少量分布。

32.公西姓早期活动于山东一带,汉唐时向西扩展,在河南北部形成望族,以顿丘郡为郡望。唐代以后,史籍中已不见公西氏踪迹。如今在河南浚县等地有少量分布。

33.巫马姓以鲁郡为郡望,迁徙情况不详。如今北京、上海、浙江、辽宁等地有少量分布。

34.颛孙姓早期在河南中东部活动,汉代以后在山东西南部与江苏西北部繁衍,在山阳郡形成郡姓望族。唐代以后史籍中已很少见到颛孙氏踪迹。如今山东、安徽、四川、北京、辽宁等地还有少量分布。

35.独孤姓原居于东北地区,徙居中原后,主要在河南、河北一带发展,并在河南洛阳、河北高阳形成郡姓望族,以河南郡、高阳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已鲜见于史籍。如今河北、山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36.相里姓早期活动于中原地区,汉唐时向山西、陕西等地扩展,并在西河郡形成郡姓望族。今陕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37.司寇姓起源于古代各国司寇官职,因周及春秋列国大多设有这一官职,因此发祥地较多,但早期主要活动于中原地区,南北朝在河南、河北等地繁衍,并在河南北部形成望族,以平昌郡为郡望。后来由于许多司寇复姓简化为司姓或寇姓,使原本就不多的司寇氏人数更为稀少。如今在北京、上海、辽宁等地还有少量分布。

38.亓官氏起源于古代笄官,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大都设有这个官职,因此亓官姓起源可能不止一人,但人数一直不多。明代以后,山东莱芜历为亓氏繁衍中心。如今山东、安徽、河南、陕西、辽宁、吉林、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39.司空姓早期在中原及周边地区活动,汉唐之间在河南、河北、山西、江苏等地繁衍,并在河南北部形成名门大族,以顿丘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史籍中已不见司空氏的踪迹。如今在上海、辽宁、安徽等地有少量分布。

40.闾丘姓早期活动于山东,汉唐之间在今河南北部形成望族,以顿丘郡为郡望。唐宋时期,陕西、河南均有闾丘(闾)氏踪迹。如今北京、上海等地有少量分布。

41.鲜于姓早期活动于北方,汉代以后在北京一带形成望族,以渔阳郡为郡望。宋代以后,除河北、内蒙古、东北外,在四川等地以及朝鲜族中都有一定分布。

42.长孙姓早期在西北地区居住。鲜卑族南下前,主要居住在山西大同,南下后主要以洛阳为长孙氏集聚地。后向东发展,在山东与河南交界处的豫东地区形成望族,以济阳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史籍中已很少见到长孙氏。如今在上海、辽宁、陕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43.南宫姓早期活动在河南、山东一带,汉代以后在山东形成望族,以鲁郡为郡望。宋代,南宫氏已迁往江西,但有关迁移情况并不清楚。如今在江西、吉林、河北、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44.第五姓汉代时居住在关中地区,尤以“京兆长陵”第五氏最为显赫。唐代以前在甘肃等地扩展,以陇西郡为郡望,在陕西、山东、河南等地也有第五姓踪迹。如今在山西蒲城、台湾台北、陕西咸阳等地有少量分布。

45.高堂姓早期活动于山东一带,汉唐之间在山东中部形成郡姓望族,以齐郡为郡望。唐代以后已不多见。今山东、辽宁、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46.仲长姓早期活动于山东,汉唐之间在山东西部形成郡姓望族,以高平郡为郡望。如今北京、山东等地有少量分布。

47.春秋时郑国都城在今河南新郑,西门便发祥于这里,并在较长时间内在这里居住繁衍。后来因迁徙、避难等原因,逐渐向周边地区扩展,汉代以后以豫皖地区为主要居住区,以梁郡为郡望。宋代以后西门氏已不多见。如今北京、上海、山东等地有少量分布。

48.东门姓早期居住在山东曲阜一带,汉代以后向西南扩展,在河南开封附近形成望族,以济阳郡为郡望。唐代以后,已很少见到东门氏踪迹。如今在河南光山等地有少量分布。

49.梁丘姓为罕见姓氏,早期活动于山东,汉代以后扩展到陕西,以冯翊郡为郡望。唐宋以后史籍中已鲜见梁丘氏踪迹。如今辽宁、山东、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复姓 满族姓氏
50.微生氏为罕见姓氏,起源于山东,并以鲁郡为郡望。如今辽宁、山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51.羊舌姓早期居住在山西洪洞、平阳等地,汉代以后向河南、陕西扩展,以京兆郡为郡望。如今辽宁、山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52.呼延姓汉代活动于北方地区,以后逐步南迁,在山西中部地区形成望族,以太原郡为郡望。宋金时期,在太原及山西其它地区偶有呼延氏名门家族分布。如今陕西西安、榆林等地有少量分布。

53.东郭氏早期居住在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后散居于山东各地。汉代以济南郡为郡望,河南、陕西也有少量分布。

54.百里姓早期活动在河南、陕西一带,汉代以后在河南中南部形成郡姓望族,以新蔡郡为郡望。如今在山西平陆等地有少量分布。

[1]

编辑本段复姓来源

由封邑而来

令狐氏,《百家姓》中记述为:周朝时有个名叫魏颗的人屡立战功,受封于令狐邑,后人遂以“令狐”为姓;

段干氏,老子裔孙李宗受封于段干,其后人遂以“段干”为姓。

此外,还有梁丘、上官、羊舌等复姓,都属这种情况。 因居地而来

东郭氏,周朝时齐国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国都临淄东郭的,后人遂以“东郭”为姓;

闾丘氏,齐国有位名婴的大夫居住在闾丘,时称闾丘婴,后人遂以“闾丘”为姓。

楚庄王的小儿子名子兰,被封为上官大夫。上官,地名 ,在今河南滑县东南。子兰的后裔世世代代定居在这里,便以上官作了姓氏。

欧阳姓,本禹王之后。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到少康时,封庶子无余于今浙江绍兴,建立越国。公元前306年,越国被楚国所灭,亡国之君无疆的儿子名蹄,受封于乌程(今浙江吴兴)的欧余山之南。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所以蹄又被称为欧阳亭侯。其后遂以欧阳为姓氏。

东方之姓,是以方位为姓。出自上古伏羲氏。按《周易》八封推算,伏羲氏出于“震”卦,位主东方,于是伏羲后裔的一支,就以“东方”为姓。与此同类的还有北宫、东宫、南门、西门等姓。周文王之后姬括,世代袭为卫国上卿,居住在京都北宫门外,于是以北宫为姓。春秋之时,郑国某大夫居于西门,其后人便姓了“西门”。

属于此类的还有贺兰(山名),羊舌,百里(邑名)、澹台(湖名)、南宫、濮阳等复姓,也是因居地而得。 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来

公元前445前,杞国亡于楚,杞简公之弟佗逃到鲁国。鲁悼公因其本为夏王族之后,予以优待,封爵为侯,世称夏侯。以后,佗的子孙就用夏侯作了姓氏。西周开始,朝廷设有司徒、司空、司马的官职。司徒掌管土地和人口,司空掌管工程建筑,司马掌管军政和军赋。这些职官权重位尊,显赫一时,他们的族人引以为荣,便将官职拿来作了姓氏。属于此类的还有太史、司寇、乐正、少正、宗政、即墨、亓官、巫马、乐正、左丘等等。

公羊、子车等复姓由王父之字而来;

公孙、仲孙等复姓由爵系而来;叔孙等复姓由族系而来。

司马迁因为“李陵案”而受宫刑,他的两个儿子司马临与司马观怕被株连,就改名换姓,隐居乡里。兄弟俩各取“司马”中的一个字,哥哥在“马”字左边加两点,改姓“冯”;弟弟在“司”字左边加一竖,改姓“同”。又如欧阳这个复姓,有的简化为姓欧,有的简化为姓阳。钟离简化为钟,公孙简化为孙,等等。 由人名而来

端木氏,鬻熊,仕于周,为文王、武王之师。鬻熊生二子,长子熊丽,次子端木。端木生典,典以父名为姓,名端木典,这是端木得姓之始祖。

颛孙氏,春秋时期,陈国簪缨之后代有公子名颛孙在鲁国做官,其后代子孙以他的业绩为荣耀,于是以祖名颛孙为姓,称颛孙氏。 由部落名而来

独孤氏,刘进伯的后代中,有著名的尸利,史称谷蠡王,他以祖先刘进伯的自称为号,称独孤部。其子孙后代皆以其部落名称为姓氏,称独孤氏。

尉迟氏,尉迟部随北魏孝文帝进入中原,被命以族名的汉字谐音“尉迟”为姓氏,称尉迟氏。

6.自创姓氏。

赫连氏,十六国时期,南匈奴铁弗部刘勃勃称大夏天王,自称云赫连天,他建立了夏国,王族以赫连为氏。 由山水之名而来

澹台氏:春秋时期有鲁国孔子的弟子,字子羽,名灭明,南游长江流域,居于澹台山(今山东嘉祥),遂以山之名命姓,因取名澹台灭明。其后代子孙遂以“澹台”命姓氏,称澹台氏。

完颜氏:“完颜”一词,是从汉语“蜿蜒”音转的女真语,是依傍绥滨蜿蜒河而居的黑水靺鞨一支,如星散一般分布各地以后,就以蜿蜒河之名来作为姓氏。 由赐姓而来

长孙氏:拓跋圭建立北魏称帝后,因沙英雄是曾祖父的儿子,就赐他的儿子为长孙氏。 由国名而来

钟离氏:周朝时期,伯益的后人有封邑钟离国(今安徽凤阳、临淮一带),春秋时期钟离国被楚国所灭,国人遂以原国名命姓,称钟离氏。

淳于氏:州国公族定居于淳于城(今山东安丘,原为州国都城),复国,名淳于国,仍为公爵,成为春秋时期的小国之一。亡国后,其族人以原国名命姓,称淳于氏。

义渠氏,义渠民族在商代前是西方羌戎民族的一个分支,原居宁夏固原草原和六盘山、陇山两侧。商代,义渠戎族服于狄人猃狁。商文丁和武丁时期,季历和商朝继续向戎狄用兵,都取得了胜利,迫使鬼方远移蒙古草原,义渠等戎则臣服于商。周王朝建立后,义渠又臣服于周。公元前650年前,义渠在吞并了北地诸戎后,进一步向东向南发展,首先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秦国。公兀前352年,秦出兵攻魏,收回被魏占去的西河郡和上郡。从此,义渠东面和南面均同秦国接界,双方磨擦又起。公兀前331年,秦趁义渠国内乱,秦惠王遣庶长操兵平定。从此义渠臣服于秦,双方时战时和,秦对义渠地稍蚕食之。公元前327年(秦惠王十一年)义渠以国为秦县,以君为秦臣,正式成为秦国的属地。经过几十年的和战公元前272年,也即34年后,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接着发兵伐残义渠,义渠国亡,领土成为秦国的一部分。义渠戎也融人汉族,逐渐汉化。义渠氏也成了一个新的复姓。 由职业而来

漆雕氏:相传漆雕最早出现时是职业称谓,是那些油漆装饰工的古称。他们的后代就以祖先的职业或技艺的名称中得姓,称漆雕氏。

谷梁氏:古代有一些部落,农业相对比较发达,他们以能种出优质的谷子为骄傲,古代将谷子称为粱,所以善于种植粱的氏族首领就用谷梁命姓。 由排序而来

第二氏: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把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国君的王族后裔和豪族名门共十多万人都强行迁徙到关中房陵一带(今湖北房县)定居。在迁徙原齐国田姓贵族时,因其族大人众,烦于编籍,便以其门第按顺序分为第一至第八氏,田登为第二氏,第二氏就是其中的一支,由此产生了第二复姓。

第五氏: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把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国君的王族后裔和豪族名门共十多万人都强行迁徙到关中房陵一带(今湖北房县)定居。在迁徙原齐国田姓贵族时,因其族大人众,烦于编籍,便以其门第按顺序分为第一至第八氏,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由此产生了第五复姓。 是以血缘关系为姓

夏、裔、周三代,禄爵之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公爵居五等之首,荣耀至极。他们的后人,纷纷自称“公孙”,以显血统高贵。所以《广韵》记载:“古封公之后,皆自称公孙,故其姓多,非一族也。” 是以社会影响为姓

春秋时代,鲁国的学者少正卯,聚徒授学,使得“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声誉鹊起,世称闻人,他的后裔便拿“闻人”作了姓氏。 是以少数民族的特殊称呼为姓

如赫连、单于、呼延(匈奴族);拓跋、宇文 、慕容、独孤(鲜卑族)等等。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赖氏族被楚灵王灭掉,他们的子孙改“赖”为“罗”或者“傅”。

汉代时曾与匈奴和亲,因为匈奴的习俗是富贵人家都随母姓,所以很多单于的后代都姓刘。

三国时,鲜卑人莫护跋投靠司马懿,曾立下战功,被封王,当时北地汉人流行戴一种叫做“步摇”的帽子,莫护跋很喜欢,也弄了一顶天天戴着,因为当地方言“步摇”和“慕容”同音,所以后来他的族人都叫他“慕容”,并干脆把这个当作了自己的姓氏,其实慕容氏是汉人的姓,出自汉代。

另有许多少数民族,比如可频、钳耳、高丽、柯史布,因为都是本族的大王,所以后来他们的后代纷纷改姓王。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曾经南征蛮族,有一支姓龙佑那的蛮人部落,投降后被赐姓张。

西晋时有一支西北羌族,姓烧当,他们后来自称大舜的后代,因此改姓姚。

北魏时魏孝文帝拓跋焘为了扫除奴隶旧制给北魏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力提倡汉化,措施之一就是将很多原属鲜卑族的复姓改为汉姓,像他本人的“拓跋”,就改成了“元”,还有“独孤”改成了“刘”。此外还有“拔略”改为“苏”,“莫胡卢”改为“杨”,贺兰、贺拔、贺狄、贺赖、贺敦统统改成了“贺”,“大汉”改成了“韩”,多罗、叱罗改成了“罗”,吐伏卢、伏卢、卢浦、莫芦改为“卢”,古口引、侯奴、古引改姓“侯”,柯拔改姓柯,屈男、屈突改为屈,叱吕、叱丘、俟吕陵改为吕,丘林、丘敦改为丘,浊浑、朱可浑改为朱,侯莫陈改为陈,叱李改为李,破多罗改为潘,贺鲁改为周,谷合改称谷,乌石兰改为石,吐谷浑改为何,步六孤改姓陆。

南朝梁的大将王僧辨,本是鲜卑人,姓乌丸,后来投奔梁朝后改姓王。北朝有一支回鹘族姓高车,后改为狄。北魏灭亡后,有些姓独孤浑的改为杜。

大唐时,太宗大败突厥,西突厥的可汗“斛瑟罗”率众移居长安,后来他的子孙改称“罗”。而另一支本是鲜卑的部族姓阿史那,投降后改为史。

元代蒙古人月乃和,因为祖上曾经在金国作过兵马检军,所以他改姓马,后来马成了回族大姓。元朝灭亡后,许多蒙古人改为汉姓,其中就有耶律改为王,有些姓完颜的也改为王。

明成祖朱棣曾率军征讨漠北,蒙古王子“也先”投降,被赐姓金。

满清亡国后,许多皇族鞑子也不得不滥竽充数取了汉姓,混入汉族队伍,比如鞑子皇上的姓氏爱新觉罗,改为罗、金。

编辑本段现代复姓名人

叱利群:(公元1953-- ),女;辽宁瓦房店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东方闻樱:(1963.2.9-- )女,江西人,演员。

东野光亮:(1950-- ),男,山东泰安人。土壤学教授,教育家。

闾丘露薇:(1969-)女,上海人。 凤凰卫视著名记者、主持人

令狐安:(1946.10-- )男,云南省政协主席。

慕容瑞雄:(1939·11~ )男,著名医学家。

欧阳中石:(1928-- )男,山东泰安人,书法家,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流派奚派奚啸伯之弟子)

欧阳震华:(1961.7.28-- ) 真名:欧阳耀泉,男,演员。

欧阳夏丹:(1977.7.28-- )女,广西人,现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欧阳自远:(1935— )世界的天体化学家和地球化学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

欧阳常林:(1952.12-- )现任湖南省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兼湖南电视台台长

上官超英:(1957.1-- )山东人。男,画家。

司马华龙: 香港电影演员。

司马云杰:(1939.11-- )河南人,男研究员。

司徒强:(1948-- )男,画家。

皇甫束玉:(1918年-- )男,山西左权人。高等教育出版社原副社长、副总编辑。

尉迟学敏,中央电视台记者

尉迟琳嘉(1982.7.7-- )男,曾在中央电视台的“挑战主持人”节目中,成功连任擂主9期,成为里程碑式的人物。现为香港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

西门纪业:(1932.5-- )男,上海人。著名电子学教授。

轩辕轲:(1926.8-- )男,河南省睢县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审、教育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

相里斌:(1967.3-- )男,中国光电科技集团(筹)领导小组成员;中国科学院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大学教授。

鲜于浩:(1946.5-- )男,历史学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宇文洲:(1941.4-- )男,吉林延吉人。中国美协会员,北京画院副院长。

诸葛伟:(1957.6-- )男,画家。

仲长荣:(1940.12-- )女,北京人,福州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

编辑本段分类与流派

中华复姓氏分为汉族复姓和少数民族复姓。南宋史学家郑谯在其名著《通志略·氏族》中,把西汉到隋唐约1000多年期间的少数民族的汉式复姓划分为“代北复姓”、“关西复姓”和“诸方复姓”三大流派。“代北复姓”泛指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两字以上的姓氏。《百家姓》收录的代北复姓有呵连、宇文、尉迟、长孙、慕容、万俟(Mòqí)、呼延等姓,历史上的姓氏叱罗、叱温、叱门、叱奴、叱吕也属于代北复姓。“关西”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地区,主要指今西北地区。所谓“关西复姓”,包括了当时生活在这一区域内以羌族为主的各民族的复姓,比如:钳耳、莫折、荔菲、弥姐、夫蒙、昨和、屈南、罕井、鲁步等,这些都是羌族人的复姓。“诸方复姓”,泛指从周边国家和民族中移民来华者使用的复姓,如夫余、佛图、迦叶、黑齿、似先、朝臣、瞿昙、鸠摩、焉善、凫更、且末等。根据郑谯考证,这些复姓的渊源分别来自今中亚、西亚、南亚、东北亚地区。姓“且末”的人是西域人,姓“似先”者是高丽人,姓“朝臣”者是日本人,姓“鸠摩”者是天竺人。这些复姓后来多同化为汉族单姓,现在已不再有人使用了。宋朝以来又陆续增加了“鲜卑复姓”、“契丹复姓”、“女真复姓”、“蒙古复姓”、“满洲复姓”,以及中华南方少数民族的复姓流派。

“鲜卑复姓”有北魏的国姓拓跋(后改元姓)、丘穆陵、步六孤、贺赖、独孤、慕容等。目前,广东省肇庆市的端州、广宁、怀集等地都有慕容氏人居住,但人丁兴旺、集中居住的还数高要市白土镇幕村、大旗村,约有3000多人姓慕容,仅大旗村就约有2000多人姓慕容。在当地莲塘镇的波河、石脚、马安镇的马安村也有慕容绍奕的后代,但人数不多。慕容复姓在广东省高要市已有700年的历史了,村官慕容瑞湖拿出一本世代相传的《慕容氏大宗族谱》,告诉记者,鲜卑人是他们的祖先。据幕村的《慕容氏大宗族谱》记载,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他们的始祖慕容绍奕迁徙到高要蛟塘镇金鸡村。慕容绍奕去世后葬在村后的金鸡山。

契丹族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07年建立辽国,辽代“契丹复姓”仅有耶律氏和审密氏两姓。金灭辽,契丹成了被统治民族,除一些上层人物被赐金之国姓完颜外,绝大多数契丹人把耶律姓改为移剌,萧改为石抹。

金史记载,金代女真人共有115个“女真复姓”。女真族姓氏特点是有"白号之姓"与"黑号之姓"的区别,并且分为四大支系。女真人姓氏"白号之姓"共分三个支系,99个姓氏。"黑号之姓"只有一个支系,16个姓氏。"白号之姓"三个支系:一大支系共27姓氏为:完颜、温迪罕、夹谷、陀满、仆散、术虎、移刺答、斡勒、斡准、把鲁、阿不罕、卓鲁、回特、黑罕、会兰、沈谷、塞薄里、吾古孙、石敦、卓陀、阿厮准、匹独思、潘术古、谙石刻、石古苦、缀罕、光吉刺,皆封金源郡.二大支系共30姓氏为:裴满、徒单、温敦、兀林答、阿典、纥石烈、纳兰、勃术鲁、阿勒根、纳合、石盏、蒲鲜、古里甲、阿迭、聂模栾、抹拈、纳坦、兀撒惹、阿鲜、把古、温占孙、祷怨、撒合烈、吾塞、和速嘉、能堰、阿里班、兀里坦、聂散、蒲速烈,皆封广平郡.三大支系共26姓氏为:吾古论、兀颜、女奚烈、独吉、黄蝈、颜盏、蒲古里、必兰、斡雷、独鼎、尼龙窟、拓特、盍散、撒答牙、阿速、撒刻、准土谷、纳谋鲁、业速布、安煦烈、爱申、拿可、贵益昆、温撒、梭罕、霍域,皆封陇西郡.“黑号之姓”有一个支系共16姓氏:唐括、蒲察、术甲、蒙古、蒲速、粘割、奥屯、斜卯、准葛、谙蛮、独虎、术鲁、磨辇、益辇、贴暖、苏勃辇,皆封彭城郡.完颜是金代女真人的国姓。白号之姓属贵族之姓,比黑号之姓要高贵的多。完颜氏是皇族姓氏,于是成为白号姓氏中最高贵的姓氏,名列白号之首。

蒙古复姓(汉拼蒙古姓)有孛尔只斤、俄勒斯特、阿巴嘎纳尔、弘吉喇惕、客烈亦惕、杜尔伯特、郭尔罗斯、梅日根哈拉、陶日根席日、泰亦赤兀惕、敖勒高努德、兀济叶惕、布忽纳惕、乌珠穆沁、呼勒都古德、扎兰努德、克什克腾、包日罕特、呼和绍布、楚勒呼德、巴鲁喇斯、宝勒格沁、察哈尔、强科勒、斡恩真、土默特、那牙勤、准噶尔、浩齐特、呼热特、纳古斯、兀良哈、华努特、白如徳、瑙木沁、齐木德、都如德、木斯臣、召蒙岱、席热臣、台本、夏那日、忽思慧、泰亦什、毛忽来、塔塔尔、宝古、辉特、马鄂、敖汉、普鲁、明安、宰桑、昂沁、乞颜、肖德,等等。

锡伯族原有姓氏共587个,后来新增姓氏14个,总共601个姓氏,其中大姓占20个,小姓581个。比如:瓜尔佳、卦尔察、伊尔根觉罗、觉罗、贺叶勒、贺叶乐、贺赖、贺兰、贺若、贺依尔、何舍里、贺在尔、何叶尔、何支热、何拔、虎尔哈、图克苏里、佟色里、涂木尔齐、扎斯胡里、扎斯胡尔、托库里、托库尔、陶佳、霍土木齐、霍若特、霍火奇、霍鄂春、张佳、札库里、张阿里、张吉尔、高佳、果尔吉、是楼、果尔齐、高岳尔、揣里、伯德、梅智,等等。

满族始称满洲,1635年改称满族。满族的祖先是女真族人,满族姓氏有的是从女真族姓氏演化而来的。清朝雍正年间纂修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收录的满洲氏族达到648个。其中满洲"著姓"151个,满洲"中姓"144个,满洲"稀姓"353个。“满洲复姓”有清朝国姓爱新觉罗(按照清帝逊位时的规定条款,爱新觉罗氏都采用其满语中的“黄金”之意改姓“金”。不过有些皇族后裔如雍正九世孙启功,并未遵照这一规定,如启功的祖父告诉他绝对不可以姓金,因为那是“仇人”袁世凯的指令)、阿克占(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满语的意思“雷”,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于金代姓氏“阿典”,以部为氏,世居哈达、叶赫,后冠汉字姓雷、战)、阿尔布(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又作阿尔巴,满语的意思是“光景、形象、形势”。世居乌喇,后冠汉字姓阿、巴)、阿喇(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满语的意思“山岗、大阜”,世居乌喇,后冠汉字姓阿)、阿赉氏(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满语的意思“桦皮”,世居翁郭罗城,后冠汉字姓阿、华等)、巴尔达(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把尔达,满族姓氏,世居蜚优城、巴尔达等地。后冠汉字姓巴)、仓佳氏(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世居松花江沿岸,后冠汉字姓仓)、戴佳(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达佳、大佳、戴拉。满族、蒙古族共有姓氏,源于渤海国皇室大氏,世居杭间、浑郭等地,后冠汉字姓戴、代)、额色(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满语的意思“自然”,世居董鄂、萨哈尔察等地)、额哲氏(见于

宋代成书的《百家姓》收集了442个单姓,61个复姓,凡503姓。明代陈士元编的《姓镌》共收单姓、复姓3625个。1978年,有关部门通过户籍和邮电部门对七大城市汉字姓氏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所得的姓氏总数是2587个。其中,北京市2250个,上海市1640个,沈阳市1270个,武汉市1574个,重庆市1245个,成都市1631个,广州市1802个。1984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姓氏汇编》(阎福卿等编)共收集单姓、复姓5730个。而台湾学者王素存著的《中华姓府》收集到的古今汉字姓氏却多达7720个。但这还不是确切的数字。根据1996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袁义达、杜若甫编著),我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一共有11969个,其中单字姓氏5327个,双字姓4329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69个,五字姓96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此外还有异译、异体字姓氏3136个。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姓氏数量的最新统计。

现代中国人使用的汉字姓氏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调查发现,尤其是那些还保持着汉唐古音的交通闭塞地区,以及由于文字障碍的数民族地区,肯定还有很多姓氏埋没在民间。

编辑本段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黄帝轩辕氏第七代伯翳,属于以封邑名称或国名为氏。

按史书记载,少典氏第十八代、黄帝轩辕氏第七代有伯翳。伯翳能驯鸟兽,知其话言,事虞夏。初,采于嬴为,是为嬴氏、盈氏、鄗(高改盈)氏,以功受皂斿元玉,妻以姚女,而封于费,是为大费;生子三人:曰大廉、若木、恩成。大廉事夏启,后分衍有鸟俗氏、路俗氏,后裔有孟亏、仲衍。孟亏能述伯翳之业绩,封于萧,是为萧孟亏。夏朝衰败,萧孟亏去而凤岛随焉。仲衍臣于商大戎,其裔曰戎胥轩者,娶郦山氏,生仲潏。仲潏生处父,处父善走,是为飞廉。处父生二子:曰革、季胜。革即恶来,事纣王,为周武王所杀。嬴姓后分衍有郯氏、寘氏、兹氏、蒲氏、沈氏、耿氏、谭氏、谷氏、巴氏、复氏、江氏、黄氏、鄠(妘)氏、弦氏、时氏、麋氏、白氏、葛氏、祁氏,皆为嬴姓一族。

在嬴姓裔族的分封国中:江氏国、黄氏国、鄠(妘)氏国、弦氏国、时氏国、麋氏国、复氏国、白氏国、祁氏国皆灭于楚国,郯氏国灭于越国,寘氏国灭于徐氏国,兹氏国、蒲氏国灭于东周王朝,沈氏国、耿氏国灭于晋国,谭氏国、谷氏国灭于齐国,巴氏国复灭于夔国。商朝时期伯翳的第四代后裔季胜分封在复阳,建国为侯国,地在汉朝时期的湖阳乐乡(今安徽当涂湖阳乡),典籍《尔雅》中记载:“淮为浒。然淮水与醴水同源俱导,西流为醴,东流为淮。潜流地下,三十许里,东出桐柏之大复山南,谓之阳口。水南即复阳县也。阚駰言复阳县,湖阳之乐乡也。元帝元延二年置,在桐柏大复山之阳,故曰复阳也。”唐朝时期湖阳迁往今河南唐河湖阳镇。被楚国灭国后的季胜后裔子孙,以故地地名为姓氏,称复氏、阳氏。自此中国始有单姓“复”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炎帝三十九世孙、伯夷二十五世孙海复,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炎帝姜姓,其分衍的支国有十三:怡国、伊国、纪国、淳国、甘国、州国、舟国、骀国、戏国、向国、薄国、列国、赖国。夏禹曾封怡国君以祀烈山,是为默台氏。从第一代炎帝起,传说到第五十四代为齐太公,自炎帝至姜太公谱系如下:炎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鳌→帝哀→帝榆罔→雷→共工→句龙→信→夸父(夸父)→垂→伯夷→先龙→玄氏→王宣→王定→王怀→王恒→王宙→王宇→王高→王许→王宰→王禅→王启→王蒯→王正→志道→祖荣→杜成→济公→林→承先→荣→永和→禹宣→恒车→海复→祖甲→二懋→正二→心成→元→仲调→训元→先二→司会→辉前→公伦→豫仲→姜尚(即吕尚、姜太公、齐太公)。海复在公元前1627年左右(传说姜尚活了一百零八岁,则其生卒为公元前1129~前1021年左右,上推四百九十八年左右为其祖海复),被其父王恒车封于海复(今江苏连云港海州区),因名海复侯,其后人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海复氏,后分衍为海氏、复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东海族古孤竹国,属于以历史事件称谓为氏。灭亡于春秋时期的孤竹国与商朝王室的关系相当密切,孤竹国君墨胎氏与商王同为子姓。《竺氏家谱》记载:“孤竹君,讳初,字子朝,姓墨台氏,袭孤竹君国,在辽西。”公元前660年,齐桓公彻底灭了令支、孤竹二国,将孤竹国地赔偿给了燕国。孤竹国的旧臣民企盼复国,遂以“复”为姓氏。

编辑本段郡望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海州郡:历史上的海州郡有两处:①今江苏连云港。四、五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海州地区繁衍生息。②今江苏省灌云市。

编辑本段名人

复中翁

(生卒年待考),东海人。著名西汉时期汉宣帝之师。

公元前92~前66年之间,是汉武帝刘彻的晚年。

汉武帝晚年昏聩,因为误信宠臣江充的挑拨离间,制造成了西汉历史上著的“巫蛊案”,结果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戾太子刘据)全家,包括刘据的三男一女,以及诸皇孙、皇孙妃、皇孙女。当时他的嫡系曾孙辈刘洵(名病巳)由于还不满一周岁,因而未杀,被关押在专为王侯、郡守们所设的“郡邸狱”中。

廷尉(最高法院审判长)邴吉当时参加审理此案,他心里知道这是汉武帝年老糊涂的暴戾举动,并且可怜这个皇曾孙刘询是个无辜的婴儿,因此就派了一个罪刑很轻且刚生了孩子的女犯人做刘询的奶妈,喂他奶吃。

过了五、六年,又有些专讲那“望气”一套的方士们,说长安城狱中有天子气。流言传到迷信神仙之说的汉武帝耳朵里,当即下诏:“狱系者,无轻重,一切皆杀之。”令谒者(传达官)郭穰到达关押皇族的监狱去杀人,邴吉立即紧闭狱门,拒绝接受诏命。他说:“他人无辜死者,犹不可,况亲曾孙乎!”就这样抗拒了一整夜。天亮了,派去执法的郭穰对邴吉的抗命也无法处理,只好回宫奏报。

这个时候,汉武帝的头脑清醒多了,就叹口气说:“天使之也!”不但没有再追究,而且海下诏大赦天下罪犯。邴吉就把刘洵送到他祖母史良娣的娘家,交给史良娣的母亲“贞君”抚养。

后来,汉武帝又传诏,要刘洵认祖归宗,把他放到宫廷的边舍掖庭令张贺那里收养。掖庭令,是职掌后宫贵人、采女等总务的官职。张贺原来曾经派在被杀的太子刘据那里任职,太子(刘洵的祖父)对他很好。他“思顾旧恩,哀曾孙(刘洵),奉养甚谨”。张贺本来还想把孙女嫁给刘洵做妻子,因为他的弟弟张安世反对作罢。

但张贺不死心,正好和他的职掌有关的一个暴室(关押宫中皇后、贵人有罪的拘留所,也是宫女们的医疗所)的主管官啬夫许广汉(同司马迁一样接受“腐刑”,变成了太监,派在那里做主管)有一个女儿许平君,美丽老实。张贺看中了她,就和许广汉商量,愿意自己拿出家财,为刘洵作聘金,娶他女儿。

许广汉答应了,回家同夫人一讲,妻子大发雷霆。她说:“一般看相、卜卦、算命的,都说我生的女儿将来大富大贵,怎么可以嫁给一个没落皇孙,穷极无聊的赖小子。”但是,许广汉已经答应了张贺,就坚不变更诺言,仍然把女儿嫁给了刘洵。小两口子很恩爱,不到一年,生了个儿子叫刘?#93;,就是后来的汉元帝。

刘洵在这一段时期,依靠许广汉兄弟的照顾生活在一起,只与外婆史家往来。但刘洵非常好学,肯上进读书,许广汉旧特别请来了当时的著名学者东海人复中翁,刘洵就跟东海学者复中翁学习《诗经》。

复中翁除了教他认真读书,还教导他要“细辩民间”。因此,刘洵“高材好学,然亦喜游侠,斗鸡走马。”有时间就到处乱跑,所谓“上下诸陵,周遍三辅(都城长安以外附近各地区)。以是具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所以,在刘洵不久做了皇帝以后,便成为一代明君,庙号汉宣帝。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在逝世之后能得“宣”字谥号者并不多,由于刘洵足以够得上称为是“中兴”汉室者,才被后来的汉元帝刘?#93;用“宣”字为谥。史书皆称:“汉宣帝兴于闾阎(民间),知民事之艰难。霍光既薨,始亲政事。厉精为治,五日一听事(朝廷会议)。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敷奏其言,考试功能(考察实践绩效)。及拜刺史、守相(省级长官),辄亲见问。观其所由,退而考察所行,以质其言。有名实不相应,必知其所以然(讲的和做的不同,都能知道他根本问题的原因所在)。常称曰:庶民(百姓)所以安其田里,而无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惟二千石乎!(郡守、省级长官的实物俸禄,每月粮米二千担)。以为太守吏民之本,数变易则下不安。民,知其将久,不可欺罔,乃服从其教化。故二千石有治理者,辄以玺书勉励,增秩赐金。或爵至关内侯。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是故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

汉宣帝作了皇帝后,对老师复中翁异常尊敬。但是不久,复中翁便悄然引退,不知所终。

汉宣帝做了十一年皇帝以后,因为一个老宫女告诉汉宣帝过去二十多年前,曾经在掖庭做过皇帝的保姆,讲出了当年汉宣帝在监狱中的情形。汉宣帝一路追究下去,找到当年的奶妈,才知道都是邴吉的功劳。史称:“上亲见问,然后知吉有旧恩,而吉终不言,大贤之。”

汉宣帝是在跟随复中翁读《诗经》出身的,因此,他就引用了《诗经》上的一句话说“无德不报”,就封邴吉为侯。对于当时保护有功的人,那个老宫女和奶妈等,都加赏赐。但在要封侯的时候,邴吉却病倒了,汉宣帝怕他死掉,很担忧。夏侯胜便说:“有阴德者,必享其禄。今吉未获报,非死疾也。”果然,不久就病好了。

汉武帝临死的时候,把只有十三岁的太子弗陵托孤于大司马大将军霍光、金日碑(匈奴人)及上官桀。这个太子后来就是汉昭帝,很聪明,可惜短命,只做了十三年的皇帝就死了,还没有儿子。霍光就和大臣们会议,迎接刘氏皇室一位昌邑王即位,不到一年,发现这个皇帝“淫戏无度”,霍光和朝廷大臣们决议废了他,但又找不到可为汉帝的人选。

在这个时候,邴吉才出面对大将军霍光说:“今社稷宗庙群生之命,在将军之一举。而武帝曾孙名‘病巳’,在掖庭外家者,今十九矣。通经术(诗经、论语、孝经等),有美材,行安而节和。愿将军决定大策。”

于是,“光会丞相以下,议定所立。”刘洵得以继位,做了大汉皇帝。刘洵的出身经过艰难曲折,并非是纯粹的“职业皇帝”,所以后来才能成为汉室皇朝的一代“明主”,所有的亲身经历,以及所受教育,可以说都是邴吉一手所造成,通过多方极力“诱导”,使得一个刘氏孤儿成为一代明君。 复阳

(生卒年待考),著名青年漫画家。

作品以黑色幽默见长,作品多次在国际漫画比赛中获奖。《漫悟》丛书中有其名。 复伏生

1937年生,河南郑州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国抗癌协会河南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濮阳市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淮阳妇幼保健、妇产科、计划生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名医协会理事。他从事妇产科临床、教学和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工作近40年,具有系统的、坚实的本学科技术理论和技术知识,能独立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重大技术问题,是本学科的带头人。他对子宫颈癌、外阴癌、卵巢癌的治疗和子宫肌瘤、卵巢肿瘤剔除术、显微外科输卵管吻合术等有专长,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妇产科疑难杂症有丰富的经验,主刀完成妇产科、计划生育临床手术30万例,从未发生过任何事故.被国家卫生部、计生委授予“万例手术无事故”证书。他4次出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际、国内省级以上会议书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有专著《妇产科急重症的抢救》等。主持完成的“针麻剖腹产术”等课题获重大成果奖多项,首创“用胎儿皮代阴道成形术”在中华医学会全国第11次中青年学术会上宣读c以良好的医德、严谨的工作作风、高超的技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是享誉省内外的妇产科、妇幼保健、计划生育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数十次被省、市授予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6次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6项,个人业绩被收入《世果优秀医学专家人才名典》等。

编辑本段迁徙分布

复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八百位,在台湾省也名列第一千一百十二位,族人多以东海、霍州、海州为郡望。

今山西省的霍州市,山东省的德州市,河南省的驻马店市,内蒙古自治区的通辽市,北京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等地,均有零星复氏族人分布。

编辑本段改回原来的姓氏

因过继、收养等关系改用他人姓氏,及后归宗,要求恢复本姓者,称为复姓。清制,凡官员复姓,京官由各该衙门咨部,旗员由本旗咨部,分别取具同乡京官印结和本佐领图记。在籍候补汉京官,由本籍总督巡抚咨部;外官,由所隶总督巡抚咨部。汉军复姓者,由本旗咨报户部,户部按档而复,准予归宗者,仍移咨吏部复姓,凡吏员出身者,皆不准归宗复姓。

参考资料 1.百度贴吧.

开放分类: 制度,历史,姓氏,姓氏文化

“复姓”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来源:百度词典): 1.a compound surname; a two-character surname

我来完善 “复姓”相关词条:

姓氏姓氏欧阳上官司徒诸葛皇甫令狐宇文申屠姓端木东方西门南宫北堂赖段干独孤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85305.html

更多阅读

宫商角徵羽所代表的姓氏 宫商角徵羽读音

宫商角徵羽五音姓氏宫商角徵羽土金木火水商音:(五行属金)王.蒋.韩.何.张.戚.谢.柏.章.潘.葛.莫.乌.常.传.康.贺.黄.姚.元.方.汤.花柳.雷.汪.狄.伏.成.茅.庞.项.祝.杜.阮.席.麻.贾.余.江.颜.徐.骆.樊.万.卢慕.习.向.欧.叶.左.程.庆.

转载 0683 姓氏略考-丨姓-姓氏渊源 姓氏渊源

原文地址:0683 姓氏略考-丨姓-姓氏渊源作者:sinosurname0683 丨[丨,读音作gùn(ㄍㄨㄣˋ),亦可读作xìn(ㄒㄧㄣˋ)或guāng(ㄍㄨㄤ)]←相关的满文、蒙文显示不出来者,请安装《圆点满文印刷体字库》和《蒙文标准字库》。一.姓氏用字:二.

川岛:一个日本男人的欲望让无数中国人记住了这个姓氏

——透过厚重的历史烟云感悟东瀛文化的精细和卑微川岛,稍微了解抗战史的中国人都会知道的日本姓氏。而大概只有汉奸及其后代才不关心抗战,那么除了汉奸,但凡中国人如果不知道这个日本姓氏,那真应该补补抗战历史课;当然,某些汉奸对这个姓

科学小超人之千奇百怪的姓氏19周 千奇百怪造句

今天这期科学小超人我们来谈谈自己的姓氏。不知道小朋友有没有过疑问:我们的姓氏是怎么来的呢?我们每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就要根据父辈祖辈的姓氏来起好自己的名字。可是自己的姓氏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在阅读了这期科学小超人之后,我多少有

中国几大复姓由来 中国复姓大全

所谓复姓,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例如公孙、慕容、司马等。复姓虽然少见,但因其常被武侠小说用来“装点门面”,读者们都不陌生。这种看起来很“高大上”的复姓,小伙伴们知道几个呢?上官【上官氏属地】天水郡,今甘肃省天水市。

声明:《复姓 满族姓氏》为网友泡沫破灭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