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夫差剑》等--青铜器銘文欣賞2 吴王夫差性格分析

吴王夫差剑



春秋时期兵器。1976年河南省辉县出土。通长53.8cm,格宽5.5cm。台北古越阁藏, 此剑剑锷锋利,剑身满饰花纹,剑谭饰嵌绿松石兽面纹。剑身近格处镌“攻痦王夫差 自乍其元用”八字,为吴王夫差用剑。吴王夫差兵器已发现多件。夫差是吴王阖闾的儿子,于公元前495年继王位,次年击败越王勾践,继而转师北上,争霸中原。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与晋定公盟于黄池(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26大克鼎1



大克鼎为西周孝王时期器物。1890年陕西省扶风县出土,同时出土的还有鼎、钟等器。此鼎铭文洋洋洒洒,无论在布局书写上、还是铸造效果上都十分精美,字体大小统一不失灵动,圆润古拙不失劲健,呈出一种舒展,端雅的风尚。

大克鼎2



27宰甫卣铭



28西周康王鲁侯尊



29迷盘



30师寰簋



31小臣邑斝铭



32不其簋



33西周趁鬲铭文



34鄂君启节



一九五七年出土于安微省寿县,是战国中期楚国器,青铜制成,形似剖开的竹节,是当时楚怀王(公元前三二八 ——前二九九年)发给受封在湖北鄂城的鄂君启的水、陆通行符节。节上刻文圆润秀劲,庄严肃穆,是错金铭文中的精品。

35侯马盟书



一九六五年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出土了大量盟誓辞文玉石片,称为“侯马盟书”,又称“载书”,盟书笔锋清丽,为毛笔所写,多为朱书,少为墨书。其书法犀利简率,提按有致,舒展而有韵律。

36利簋铭



37虢季子白盘



虢季子白盘是西周宣王时期青铜礼器。传清道光时期陕西宝鸡川司出土,为西周著名重器。

虢季子白盘内底部有铭文八行字。长篇铭文不仅有史料价值,也是先秦书法代表作。其书法颇具新意,用笔谨饬,圆转周到,一笔不苟甚有情致。这派圆转书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吴王夫差剑》等--青铜器銘文欣賞2 吴王夫差性格分析
38栾书缶







释文:正月季春元日乙丑余蓄孙书已择其吉金以作铸缶以祭我皇祖余以祈眉寿栾书之子孙万世是宝。

栾书缶,系春秋晚期晋国器。通高50厘米,口径16.5厘米,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此缶是祭祀祖先时盛酒容器。有盖,盖上有四环形钮,直口,平沿,长颈,广肩,鼓腹,平底。器腹置对称四环形耳,器表漆黑光亮,颈和肩部有错金铭文五行四十字,内容记载晋大夫栾书伐郑、败楚的功绩。器盖内另有铭文二行八字,是传世最早的错金铭文铜器。。此缶造型古朴,是目前所见最见的一件错金铭文铜器,对研究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此缶铭文线条柔韧婉转,婀娜多姿,呈风流妩媚之态,颇堪玩味。

39陈曼簠



簠是祭祀和宴客时盛放黍,稷、稻、梁等饭食的器具。此莆是战国早期齐国器,文字记述了陈曼为其皇考献叔作器的情况。此簠4行22字。现藏上海博物馆。

金文发展到战国时期,体势、笔法都发生了变化,改变了西周金文圆浑厚重的作风。《陈曼簠》字取纵式,从笔画的齐整和字距、行距的均匀分布来看,已呈小篆体势的雏形。虽然小篆继承了秦系文字的传统(如《秦公簋》、《石鼓文》等),但无疑也会受到东土文字如《陈曼簠》一类字体的影响。

铭文书法具有极响的名气。在齐国书法崇尚方势流派中,它脱颖秀出,以精劲谨严,用笔纵锐横方为战国早期古文的又一重要体势。书法规整秀丽、优美典雅,同雄重庄严的西周金文相比已有很大不同。从文字的造型和书法的风格看,都已显示出向小篆过渡的迹象。它为研究金文向小篆的过渡提供了实物资料。

40毛公鼎1



毛公鼎2



毛公鼎为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器物。清道光末年于陕西岐山出土的重器。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七字,为皇皇钜制,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 ,结体方长,较散氏盘稍端整。李瑞清题跋鼎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41西周县改簋





42散氏盘全图



散氏盘又名“矢人盘”,是西周历王时期重器。清乾隆初年陕西风翔出土,曾藏于乾隆内府。以其长篇铭文著称于世。

散氏盘铭文铸于盘内底上,共三百七十五字。是一件风格非常突出的作品。其书法浑朴雄伟,字体用笔豪放质朴,敦厚圆润,结字寄奇隽于纯正,壮美多姿。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书之流畅,开“草篆”之端。



西周散氏盘[第一组]









西周散氏盘[第二组]









西周散氏盘[第三组]





西周散氏盘[第四组]





西周散氏盘[第五组]





43曶鼎



此鼎为西周恭王时期器物。久已遗失,仅存铭文拓本下缘残泐,大篆。铭文茂密朴实,厚重凝练,有古拙雄伟之气,是西周中叶铜器铭文中最为精美的一章。

44史墙盘



史墙盘为西周恭王史官墙所作的礼器 。器形宏大,制造精良。1967年于陕西扶风庄白村出土。现藏于陕西扶风周原文物管理所。盘高16.2厘米 ,口径47.3厘米 。圆形,浅腹,双附耳,圈足。腹饰鸟纹,圈足饰窃曲纹。内底铸有铭文18行284字,文章使用的四言句式,颇似《诗经》,措词工整华美,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铭文前半部分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诸王的重要政绩,后半部分记述墙所属的微氏家族的家史,与文献记载可相印证,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史料。铭文字体为当时标准字体,字形整齐划一,均匀疏朗, 笔画横竖转折自如,粗细一致,笔势流畅。有后世小篆笔意。《牆盘》年代久远,其中许多文字已无法辨认,留待研究金文学者探考。

45禽簋铭



46静簋



静簋为西周中期穆王时代器物。器内有铭文八行九十字,大篆。此时期金文大篆字体正由西周中期向晚期过渡。《静簋》通篇铭文均称舒适,淳朴典雅,有“笔短趣长”之势。不失为西周中期金文书法艺术的代表作。

47商(王卂)鼎铭 48司母戊



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1939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因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亦有人释作“后母戊”,后母戊即商王武丁妻子之一的妇妌。该鼎造型庄严雄伟。长方形腹,每面四边及足上部饰兽面纹。双耳,外侧饰双虎噬人首纹。四足中空 。高1.33米 ,口长1.10米,重达875千克 。用陶范铸造 ,鼎体(包括空心鼎足)浑铸 ,其合金成分为 :铜84.77% ,锡11.44% ,铅2.76%,其他0.9% 。司母戊鼎是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最大和最重的青铜器,在世界上也是仅见的,反映出商代青铜冶铸业具有极高水平。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85286.html

更多阅读

《中天悬剑》 肖弋的原型王劲哉将军 中天悬剑

《中天悬剑》肖弋的原型王劲哉将军我花了三天时间看完了《中天悬剑》,觉得十分过瘾,曾经有两天竟然熬夜到次日临晨近四时。主人公“肖弋”的原型是王劲哉将军!历史上的王劲哉将军可是一位旷世豪杰,他竟敢自称为中国当时的“半个”领袖。

《中天悬剑》主人公“肖弋”的原型王劲哉将军 中天悬剑下载

《中天悬剑》主人公“肖弋”的原型王劲哉将军历史上的王劲哉将军可是一位旷世豪杰,他竟敢自称为中国当时的“半个”领袖。说实在的,他是中国近代史里最富传奇色彩、最有个性、最奇特的军人,比如他是七岁能杀狼的少年英雄,屡立战功的西北

声明:《《吴王夫差剑》等--青铜器銘文欣賞2 吴王夫差性格分析》为网友酷到被通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