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江南垟”史话 江南垟

苍南“江南垟”史话

应仲放

在苍南县东北方向的鳌江南岸,有一大片平原,土地总面积约297平方公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俗称“江南垟”,包括苍南县龙港镇、钱库镇、金乡镇、宜山镇等地,“江南垟”一带所居住的人口占苍南县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一、历史变迁

“江南垟”属于鳌江泥沙冲击淤积而成的平原,鳌江是中国三大涌潮江(另外两条是钱塘江与闽江)之一。鳌江河口及海岸,由于上游水流挟带泥沙,同时受鳌江强涌潮影响,涌潮送来别处泥沙,在江口一带逐年淤积,形成了现在的“江南垟”平原。江南垟在商周时期可能还是一片滩涂,那时的鳌江海岸线可能在望州山山麓一带,在钱库镇桐桥村发现的石棚墓可以证明在商周时期在望州山麓已有人类活动,但在其它地方还没有发现南北朝以前的文化遗迹。在“江南垟”一带有文字可考的最早寺院是芦浦的芦江寺(又名报恩寺),始建于唐大中元年(847);在同时期“江南垟”的其它地方的文化遗存有钱库的护法寺,也建于唐大中年间(847-858);金乡灵峰的凌云寺,建于唐代懿宗咸通年间(860——873);宜山的广福寺,也建于为唐咸通年间。可见唐宋时期“江南垟”冲积平原已基本形成。

二、姓氏文化

江南垟居民姓氏主要由陈、林、黄、杨、王、吴、李、郑、张、蔡等组成,其中陈、林、黄三性占江南垟总人口近30%。据各宗族家谱记载,其先祖大多在唐、五代、两宋时期由温州附近各县、福建、江西、安徽等地迁入。

江南垟许多村落具有明显的聚族而居的特点,许多村落以姓氏命名,如陈家堡、林家塔、黄判桥、杨家宅、王家门、吴家堡、李家车、郑家楼、蔡里、张东、金家垟、章均垟等。

三、文化教育

江南垟地区的百姓有耕读传家的传统,重视教育。南宋时期金乡坊下人陈力修在绍定年间(1226——1230)赴京殿试高中,退休后回乡致力于教学,在金乡灵峰设立崇文教院。灵峰崇文教院是江南垟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书院。南宋咸淳元年(1265)吴俊臣,考中进士,后辞官回乡在钱库夏口筑“明远楼”,用于教学。明朝汤和在金乡卫筑城时,曾来夏口,亲笔将“明远楼”改为“文苑楼”。“文苑楼”遗址现为夏口村办事处所在地。这也是记载中金乡较早的教学楼之一。宋朝时,宜山设有私塾。清时,宜山旧学有星岩书院和亲仁社学。1906年春,当地廪生陈琛在星岩书院创办温州府平阳县公立仪山初等小学堂。第二年乡绅白际宸将原亲仁社学(杨公祠)改为温州府平阳县公立群演初等小学堂,1910年陈锡琛改群演小学为平阳县江南高等小学堂。1912年更名为平阳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吸引了周边赤溪、藻溪、桥墩、矾山、山门乃至泰顺等地学子就读。江南垟古代的书院还有芦浦的林家书院。

四、科举才俊

江南垟地区的百姓有尚武的传统,有许多知识分子文武双全。江南垟地区出了三个全国状元,均为南宋时期的武状元。其中有金乡坊下村陈鳌、陈鹗两兄弟,两人分别在1138年、1142年考上武状元。南宋时的武状元考试既考武艺又考策论,能考上武状元的一般都是既能文又能武的人才。第三个状元是钱库项桥人项桂发,此人文武双全,南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先考取文进士,四年(1244年)中甲辰科武举第一名。江南垟地区考取榜眼有金乡戴家堡的戴应发,南宋淳祐元年(1241)辛丑科廷对第二,授诰院官职。江南垟地区考取文武双进士的人还有芦浦的应节严,在南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考中武进士,十年(1250)又考中文进士,类似文武双进士的人在江南垟地区还有很多。

五、水利建设

江南垟第一次造河工程是五代时期公元914年,钱镠平定横阳之乱后,改横阳县为平阳县。他出于发展江南农业和交通的需要,首次发动开挖江南运河。这条运河以荪湖(今望里)为起点,北上经宜山到直浃河;一条南下到将军岭脚,全长约14公里。

江南垟第二次造河工程是在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这一造河工程以钱库为中心,同时开发二条运河:一条从钱库经白沙到江口,时称北运河;一条从钱库向东南至灵峰河头,再从河头到金乡,时称南运河。南北运河全长约16公里,贯穿金乡、钱库、宜山三地30多个主要乡村。

江南钱库的第三次造河工程是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夏口人林仲彝发动组织的。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钱库镇夏口村林仲彝主持兴建“乌屿陡门”,这是有志可考的最早陡门,地点在灵峰东北、马鞍山以南的乌屿山麓。此后,林仲彝还主持建设了新潜(章均垟)、湖南(黄判桥,黄车堡一带)两座陡门,并同时疏通河道,蓄淡水灌溉四乡之田。二十七年之后,县令汪季良偕同林仲彝之子林居雅,兴筑著名的阴均陡门,影响更为久远。当地人为了纪念他们,建“阴匀庙”、立汪季良像以奉祀。林居雅继承父愿,为民筑堤,防盐潮水涝,为耕耘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自然灾害

江南垟地区主要自然灾害是台风,至于地震影响不大,一般受台湾地震影响,对江南垟地区一般不会造成什么危害。从史料记载来看,江南垟地区没有发生过有造成严重灾害的地震,但台风造成的灾害却是非常严重,在东南沿海登陆的台风往往对江南垟地区有影响,有时直接在江南垟地区登陆。据史料记载,台风给江南垟地区的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江南垟地区有文字记载的最严重一次台风灾害发生在南宋时期,据《宋史﹒五行志﹒水》记载,乾道二年(1166年)八月丁亥(另有文献《弘治温州府志》记载是在八月十七),温州大风,海溢,漂民庐、盐场、龙朔寺,覆舟,溺死二万余人,江滨胔骼尚七千余。这次台风登陆时可能发生了海啸,洪水淹没了江南垟低洼地区,再加上暴风雨,造成极其惨重的人员伤亡,“水满炎亭坳,江南只剩十八家”,据明朝《弘治温州府志》记载,“浮尸蔽川,存者什一”,死亡率高达90%左右,其中永嘉(古地名,今指温州地区)任洲为例,一村五千多人,最后只存活了200人左右。这次台风有可能达到或超过2013年在菲律宾登陆的海燕台风的级别。

乾道二年台风登陆点难以考证,但温州古代历史上还有两次大台风都可能在江南垟一带登陆,一次是在元朝大德元年(1297年)七月十四夜,平阳滨海居民漂溺如乾道,浪头高三丈(9米)余,自六都至二十一都共十五处,死6618人,灾后元朝政府派廉访司佥事完颜贞,来平阳察灾赈恤时,作有《海潮诗》以记其事。诗云:“一出昆阳道,肩舆日向晡。冷烟浮破灶,老树坐饥乌。郭外子寻母,江头妇哭夫。哀哀问父老,此害百年无。”

还有一次是在明洪武八年(1375年)七月初二夜,飓风挟雨,海溢,潮高三丈,平阳县十一都南监(今芦浦)、十都黄家洞(今龙港黄家蓬)、江口、九都施家衕死亡两千多人。温州地区宋代以前人口较少,史料对温州自然灾害记载不详细。宋朝迁都临安(杭州)后,随着北方人口大举南迁,温州人口才明显增加,史书对温州灾害记载才比较详细,从宋代到明弘治四百年左右,据《弘治温州府志》记载,共发生四次死亡人数达两千人以上的台风灾害。还有一次台风发生在元朝至正十七年(1357)六月三十,飓风挟雨,海潮涨溢,民居漂尽,溺死者万数,那一次登陆点可能在乐清。江南垟地区的百姓在每年夏秋之际,应密切关注台风路径走向,做好防台、避台准备,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历史上曾有前车之鉴。

七、地方语言

苍南“江南垟”史话 江南垟

江南垟地区的主要方言是蛮话、金乡话、温州话、闽南话,其中蛮话人群占绝对优势。根据各族宗谱记载,江南垟各地居民的祖籍,大多在温州及其附近各县、福建、江西、安徽、陕西、江苏,这些人各自操着本地方言,平时交际活动,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独特语言——蛮话。蛮话是一种土语,也是一种古老的语言。地方语言蕴藏着许多不为我们所知古代的文化知识,因此我们很有必要研究方言,并把方言传承给后代,让下一代人也会懂方言,说方言,喜欢方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85089.html

更多阅读

江南六大古镇旅游攻略 江南六大古镇之首

江南六大古镇旅游攻略——简介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水乡,清幽古镇,一直是游人的梦想,撑一把油纸伞,走在水乡古镇的石板路上,随心而行。江南六大古镇旅游攻略——工具/原料乌镇特产及美食:蓝印

郁达夫江南的冬景赏析 江南的冬天郁达夫感受

《江南的冬景》是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比较全面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有丰富的审美意蕴。该文被选进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等多本教材,可作为“定篇”类文本进行审美性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依据这篇文本的特点

有待完善的温州三垟湿地“五福源”谜语 温州三垟湿地

有待完善的温州三垟湿地“五福源”谜语收集整理:一灯温州有片著名的湿地——三垟湿地,其中有一小部分“五福源”公园,于2009年8月建成开放。“五福源”由形似五指的五座岛屿为原型,通过五座不同风格的桥相连,并开发出以荷、梅、松、竹、

杭州JNBY江南布衣女装 杭州江南布衣折扣店

  JNBY杭州江南布衣服饰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公司集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创立了“JNBY”、“阿米巴梳”、“谷子、麦子”三大品牌。  JNBY江南布衣品牌产品包括服装、鞋类、箱包、帽子、围巾等。产品推向市场以来,以其浪漫自然

声明:《苍南“江南垟”史话 江南垟》为网友月下谁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