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科举制的消极影响

论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积极影响: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

消极影响:有利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到了明朝,八股取士,使得读书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清朝,由于文字狱的影响,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古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体现的是“公平竞争,平等择优”的原则。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材。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初东亚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举行科举,越南科举的废除还要在中国之后。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在他们的游记中把它介绍到欧洲。十八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拻人材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的作用。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作官的“寒门”出身。但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历年来千万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利玛窦在明代中叶时到中国,所见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阶层,便是由科举制度所产生。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仕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份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份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亦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朿䌸;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举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到了清朝,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却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可以推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材的同时,亦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百年以来,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场,虚耗光阴。清政府为了奴化汉人,更是严格束缚科举考试内容。清代科举制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就算在科举被废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不少痕迹。例如孙中山所创立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五权分立,当中设有的“考试院”便是源出于中国的科举考试传统。另外,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大陆的高考中看见。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俱是科举残留的遗迹。


  翻阅历史的浩卷,中国的科举制度最早创始于隋朝,于唐代被确立制度更加完善,在宋朝臻于完备,而明代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清代在沿袭明代的各种程式有所发展外,同时也是科举制度的终结,历经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科举制度有一定程度的平等竞争性,有益于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有益于文化的编制和普及,更因为其有利于封建王朝统治的稳定和巩固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但科举制度自身的弊端使其日益成为社会思想文化发展进步的滞碍。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带有革命性质的变革,但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也带来了负面影响。1905年9月2日,清政府正式下诏,宣布废止科举、兴办学堂。一纸诏书,宣告实行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永远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这是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不仅仅是一场教育革命,而且是一场政治变革,并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迁




  认真读中国历史,使我了解到中国科举制度发展的历史及其进步意义。

  在中国历史上,封建统治阶级曾采用过多种方式选拔其所需要的人才,如:夏、商、周采用的是“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其结果是“龙生龙,凤生凤”,平民百姓与政治几乎无缘;汉朝以“察举”和“征辟”制取代世袭制,这自然是历史的一个进步,但由于掌握选官大权的官僚们注重门第,官官相护、徇私舞弊,结果出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等严重问题;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出一些比较有才能的人进入仕途,但中正官到后来完全被世家大族所把持,家世、门第成为评定官员的唯一标准,实际成为大地主、豪族势力控制选官的工具。其结果必然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结果。从隋朝开始至明清的科举制度,一直坚持“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与中国现在的高考制度、公务员录用制度、领导干部竞岗制度似乎一脉传承),彻底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特别是对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和否定。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机会和条件,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他们一一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成为统治阶级的栋梁之才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贞观之治”、“康乾盛世”无不与此有关。如北宋的吕蒙正自幼被其父赶出家门长期居住山洞过着饥寒生活,他则发奋读书而高中状元,极善理政治国,成为宋初名相;范仲淹自幼家贫,进士及第后官至宰相,大有作为,享有“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仲淹字希文)的盛誉;南宋状元文天祥的先祖未曾做过一官,一家人长期身居低层,他入仕后,丹心报国,壮烈就义,成为千古传颂的民族英雄;清代乾隆年间的陕西状元王杰、清末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都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特别是王杰在朝为官40余年,官居高位,刚正廉洁,一尘不染,伸张正义,最恨邪恶,嘉庆皇帝惩办贪官和珅时,王杰是主审官。王杰是后世公认的乾、嘉两代名臣。倘若没有科举制度,这些布衣们是根本不可能身居高位和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的。可见,科举制度的公平合理性对我国历史进步的影响中国的科举制度是应封建地主阶级的发展需要产生的。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重文轻武,是科举在形式上最显著的特点,这与欧洲封建社会实行的贵族政治,平民不许参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励志堂

励志堂门前两侧的石刻

励志堂门前两侧的石刻


镇馆之宝,全国唯一的金代《科举门》石坊,此件石雕由铁箍处分新旧两部分,上部为金代遗存,下部为后配制。因遗存物雕有小石匾额,上面刻写《科举门》三字,故以《科举门》命名。此文物来自涿州,判定为金代遗珍。辽、金、元三代,金代最重科举。金代共开设46次,取进士6000余人。《科举门》实为古代学宫,贡院设置的礼仪门。但都未直接题刻龙门或禹门,题刻《科举门》,为全国目前仅有,雕刻及纹饰为辽金风格,是见证中国科举制度珍贵文物。


孔子壮年画像

魁星点斗,




“协辅文教”匾额悬挂于千年艰辛科举路展厅门上


千年科举艰辛路,科举制度是中国的一项伟大发明,在1300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深深地融入了社会生活。它具有一切优良制度所必备的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兼顾了国家和个人利益,兼顾了人性中的公心与私欲,向人们展现了一条平步青云之路。尽管这条路漫长而又艰辛,充满了竞争,因为它能改变一个人和一个家族的命运,因此它激发了人们拼搏奋斗的精神。1300百年它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前赴后继的走上这条千年科举路。

秀才,等级:县州府学生,相当于近代初中毕业生

科举科名:举人,等级:中等级学位(功名),相当于近代高中毕业生



科举科名:贡生、监生,等级:初级学位(高)国子监学生(功名),相当于近代初中毕业生(高等)

科举科名:进士,等级:高等级学位(功名),相当于近代大学毕业生



科举科名:状元、榜眼、探花,等级:最高等级学位(功名),相当于近代大学毕业生最优秀者

“代起儒风”匾额悬挂于中国科举简史展厅门头上方

中国科举简史展厅(汉朝时期科举制度轨迹)

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隋文帝杨坚是个有为之君,其在结束了魏、晋、南北朝近370年的割据混战局面之后,锐意进取,使人口剧增,天下粮仓丰实,国力强盛。并同样注重文治,为保江山之稳固,大胆变革选拔官员制度。对前朝历代的种种选才方法去其弊,存其利,始设进士科,以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创立了中国科举制度。为公平公正的选拔贤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并成为国之永制,实施长达1300年。隋炀帝虽为败国之君,但学识深厚,对科举制度的创立也起了一定作用。唐朝科举制度开始大发展。


一比一科举贡院模拟实景:古代科举共试3场,每场3天共9天。9天时间吃住都在贡院。


古代科举共试3场,每场3天共9天,9天时间吃住都在贡院。为酬凌云志,三尺能屈身



科举贡院一比一模拟实景,装食物的竹篮


论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科举制的消极影响



  说到科举文化对我们今天社会的启迪,想说三点:

  一是,科举制已退幕百年,我们需要的是,把科举考试制度放入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来加以理智地考察,目的是抛弃它陈腐僵化的东西,吸取它合理积极的因素。应该说,科举制度中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基本方法,其合理性是不能随着这一制度的废除也一并否定的,考试选人在历史上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它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为因素,使得选拔更具客观性。千百年的历史说明,考试还是选拔人才较为成功的方法。不论是古代历史上,还是“文革”期间,考试都曾多次遭到废止,但最后又都不得已恢复。“文革”时废除高考,拾起一千多年前就已淘汰的推荐制度,结果一塌糊涂。因此说,考试是经过历史反复检验并且在今天仍是不可或缺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二是,在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形成了一系列考场规则和考试方法,诸如对出题判卷考官的锁院隔离制、对考生衣着用具的搜检制、对考卷的糊名弥封制等等,都是防范科场舞弊的有效举措,有些做法至今仍得到借鉴和沿用。而历史上按不同地区划分录取名额的规制,实践已证明对促进不同地区的文化发展是有益的,今天的高考仍继续实行不同省区录取的定额制。这样看来,科举文化确有不少值得继承的积极因素。

  三是,科举考试最终走进了死胡同,关键是它内容的陈腐和方法的僵化。因此,今天的各类考试,特别是高考,应该对其内容和方法不断地革新调整,以确保考试制度能够选拔真才,并促进全社会的人才培养。可称道的是,在今天这个多元社会,已不是仅仅一座独木桥了!

  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把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都否定掉了,我们的精神将无所依凭。丧失了自身的文化,我们将什么也不是。

  现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文化的竞争是一个重要方面。强权国家往往先倾销自己的文化,从文化上打败和征服其他国家。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可以转化。在文化上征服一个国家后,就可以开拓市场,培育消费群体,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鲁迅先生曾经批判那种靠夸耀“我老子或老子的老子比你阔多了”,来抵销自己落后于别人的屈辱感的“精神胜利法”。现在“精神胜利法”似乎有了新花样,即认为自己落后不是自己不行,而是祖宗不行,靠骂祖宗来推卸自己的责任。这种“精神胜利法”似乎比旧的“精神胜利法”更拙劣,当然也同样无济于事。

  中国人必须珍惜中国传统文化,重塑中国文化形象,树立中国文化自信。如果对中国文化没有信心,就不可能树立整个民族的自信心;如果对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信心,就不可能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今年,是辛亥革命101周年。也废除了科举制度的100多年了。101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很短的一个时期。
回顾这100多年,我国的吏治,或者是干部制度。这100多年的吏治,包含近30年,很象“魏晋”的门阀制度。
现在,无论是“高考”,还是“国考”。看是公平,但是,影响官员任命的其实质还是门阀。当然,为了回辟敏感的政治,我先不谈干部,官员的任命,先谈待遇比较好的国企。虽然,有各种考试,但是,哪里不是依靠人脉关系的啊。哪里不是近亲繁殖啊。当然,也许有很多人会反驳我,可是,你只要细心的观察,了解,就知道了。
100年前,读书的人是很少的,只有很少的家庭才送孩子去上学,是不是那时候的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或者是100年前的人不聪明。都不是的,是人们都知道“学以至用”
  底层的人民首先是需要谋生的。
  近30年以来,由于国家的不断的宣传,加上现在的孩子少,现在的家长都积极送孩子上学,可是,现在的孩子在学校里学习的什么啊,是谋生的技能吗?不要说,小学,中学,就是大学,孩子学的很多课都不是谋生的技能。现在学的数,理,化,英语,等,等,课都不是教学生谋生的课程。  我们上学的时候,课余还帮父母干点活,我们正是在干活的过程中,在父母的言传身教,我们学会了基本的生存技能。可是,我们的孩子呢,现在可都是全日制学习哦,他们学的那些知识,可是对他们以后的谋生没有任何帮助的啊!现在孩子的谋生技能降低了,就是基本的生存技能也降低了,可是,我们的教育体制还在强调,还不,,,
  
  废除“科举”,就废除了全世界最成功的文官制度。建立文官制度一直以来就是政治文明的努力方向。回顾废除科举制度的一百年以来的“吏治”。从“民国的督军团,到蒋介石的黄埔军,到”枪竿子出政权”再到文革时期的“中央委员”一片绿。哪个都不是成功的文官政府。就是现在也是先军政治。政府不断的用全民创造的财富来满足军队的要求,才换来现在的和谐社会。
  反观一百年前,左宗棠在建立了丰功伟绩,又位居高位的情况下,还要愤愤不平的参加科举考试。这就是文官政治的成功之处。一百年,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小段。放眼我国历史的每一个成功的统治者都知道“马背上打天下,不能马背上治天下”。在政权稳定以后,就会开科起士。
  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老师既不能“授业”,不能教给学生的谋生本领,也不能“解惑”。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老师教的那些在社会上根本就行不通。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要求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都接受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



  现在,家长送一个孩子上学不容易啊,  这是不是国家对家长的钱不负责呢,现在的教育体制只能是养活了一个庞大的教育产业,和庞大的教师队伍。同时,国家也背上了一个庞大的包袱。




  状元榜之补:山药

(附加高考期间饮食搭配及作息安排)

  上榜理由:每个季节都讲补,但进补方式不一样,春天温补、夏天清补、秋天要润补。最佳的进补食物是山药,不仅有“神仙之食”的美誉,还有“食物药”的功效。
  
  山药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山药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淀,预防心血管疾病,有延年益寿的功效;中医也认为,吃山药有健脾益胃、滋肾益精、益肺止咳的功效。
  
  最佳吃法:蒸着吃、做汤喝、炒菜均可。蒸着吃,营养损失最小。
  
  最好搭配:枸杞。如果不单独吃山药,可以和枸杞搭配来熬枸杞山药粥,能更好地发挥滋补效果。
  
  状元榜之肉:墨鱼

上榜理由:关于吃肉,民间一直有“四条腿的不如两条腿,两条腿的不如没腿”的说法。墨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3克,脂肪仅0.7克,还含有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A、B族维生素及钙、磷、铁等人体所必需的物质,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滋补食品。秋天吃墨鱼,对女性尤其滋补。
  
  墨鱼具有益血补肾、健胃理气的功效,秋吃墨鱼能养阴生津。
  
  最佳吃法:红烧、爆炒、熘、炖、凉拌,做汤均可,但为防秋燥,墨鱼做汤是比较合适的。
  
  最好搭配:豆腐,也属于养阴生津的食物,一起吃还能起到蛋白互补的作用。
  

状元榜之水果:梨

上榜理由:梨因鲜嫩多汁,含有85%的水分,酸甜适口,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钙、磷、铁、碘等微量元素等,被称为“天然矿泉水”,自古就被尊为“百果之宗”。
  
  秋季空气干燥,水分较少,若能每天坚持食用一定量的梨,能缓解秋燥,生津润肺。
  
  不同种类的梨性寒程度也不完全一样,如我们常吃的天津鸭梨、香梨和贡梨寒性差不多,而皮粗的沙梨和进口的啤梨,则寒性更大一些。
  
  最佳吃法:梨的不同食用方法可以产生不同的功效,生梨和熟梨的功效就不一样。吃生梨能明显解除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出现的咽喉干、痒、痛、声音哑以及便秘、尿赤等症状;将梨煮熟或蒸熟吃,如冰糖蒸梨可以起到滋阴润肺、止咳祛痰的作用,对痛风病、风湿病及关节炎有防治功效,同时对治疗肺热咳嗽和喉咙痛等效果更佳。
  
  最好搭配:蜂蜜。闻名中外的梨膏糖,就是用梨加蜂蜜熬制的,对患肺热久咳的病人有明显疗效
  

状元榜之饮:黄酒

  
  
上榜理由:"菊花开,饮黄酒"。黄酒是我国的民族特产,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是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比较全面的饮料酒,含有18种氨基酸,这在世界营养类酒中是少见的。黄酒还含较高的功能性低聚糖,能提高免疫力和抗病力,是葡萄酒、啤酒无法比拟的。
  
  黄酒的功能根基深厚。中医认为,黄酒性热味甘苦,有通经络、行血脉、温脾胃、润皮肤、散湿气等治疗作用。
  
  最佳饮用方法:黄酒温饮,暖胃驱寒。黄酒的传统饮法是放在热水中烫热或隔火加热后饮用,以35℃-45℃为佳。在黄酒烫热过程中,黄酒中含有的极微量对人体健康无益的有机化合物,会随着温度升高而挥发掉,减轻对身体的伤害。
  
  最好搭配:乌梅。秋季讲究饮食以"收"为主,搭配乌梅恰恰符合"收"的理念,有养阴生津、润肺护肝的作用。
  

状元榜之粥:百合粥

    
  
上榜理由:秋季由于气候干燥,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滋润,人们常会口鼻干燥、渴欲不止、皮肤干燥,甚至出现肺燥咳嗽。百合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等功效,成为秋季食用之上品。
  
  百合味甘微苦,性平。其营养成分丰富,有蛋白质、维生素、胡萝卜素及一些特殊的有效成分,如淀粉、多糖、果胶以及多种生物碱,对抑制癌细胞增生有一定的疗效。
    
  最佳吃法:煮粥。百合食用的方法很多,可当菜肴吃,如西芹炒百合、百合炒牛肉,这些都称得上是美味佳肴;也可煮粥吃,如百合与糯米制成百合粥,放上一点冰糖,不仅可口,而且安神,有助于睡眠;还可以用百合、莲子和红枣共煮成羹,可补益安神。
  
  最好搭配:杏仁。杏仁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效,搭配百合熬粥适用于病后虚弱、干咳患者。

状元榜之菜:莲藕

上榜理由:民间早有“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的说法。
  
  秋令时节,正是鲜藕应市之时。此时天气干燥,吃些藕,能起到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同时,莲藕性温,有收缩血管的功能,多吃可以补肺养血。莲藕,毫无疑问地成为时下的“当家菜”。
  
  鲜藕除了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外,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的含量也很丰富,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对治疗便秘,促使有害物质排出,十分有益。
  
  最佳吃法:七孔藕淀粉含量较高,水分少,糯而不脆,适宜做汤;九孔藕水分含量高,脆嫩、汁多,凉拌或清炒最为合适。
  
  最好搭配:黑白木耳。搭配银耳可以滋补肺阴,搭配黑木耳则可以滋补肾阴。
  

状元榜之坚果:花生


上榜理由:秋季果实丰收,这其中,最具明星气质的当属有“长寿果”之称的花生。“常吃花生能”,花生仁中含蛋白质高达26%左右,相当于小麦的两倍,且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含脂肪达40%,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80%以上。花生的营养价值比粮食高,可与鸡蛋、牛奶、肉类等一些动物性食物媲美。
  
  中医认为,花生性平,味甘,入脾、肺经。可以醒脾和胃、润肺化痰、滋养调气、清咽止咳。主治营养不良、食少体弱、燥咳少痰、咯血、皮肤紫斑、产妇乳少及大便燥结等病症。
  
  最佳吃法:新鲜花生最好连壳煮着吃,煮熟后的花生不仅容易消化吸收,而且可以充分利用花生壳和内层红衣的医疗保健作用。花生红衣能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促进血小板新生,加强毛细血管的收缩功能,可治疗血小板减少和防治出血性疾病;花生壳有降低血压、调整胆固醇的作用。古籍认为,花生补中益气,盐水煮食养肺。
  
  最好搭配:红枣。搭配红枣,能补脾益血、止血。对脾虚血少、贫血有一定疗效,对女性尤为有益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拉开序幕。在高考的最后这段时间里,很多家长和学生都属于高度紧张的备战状态,这一个月也是高考学生最关键的...

[摘要]高考期间的饮食安排您知道吗?合理安排高考期间的饮食是备考的重中之重,那么高考前景饮食怎么安排呢?下面小编就为您接受高考前景的饮食安排原则以及饮食方案。

 2012年高考在即,据报道,今年高考报名人数是900万人,这是2008年以来连续下降的第四个年头。四年来,报考人数已经下降140万。与此同时,录取人数持续增长,从2008年的近600万,增长到2012年的近700万,高考录取比例也呈现大幅度的上升趋势,2011年为72.3%,2012年可达75%以上。(光明日报6月1日)

高考升学率年年在增,但是,老百姓的高考焦虑却有增无减。本来,按照上个世纪末高等教育扩招的设想,扩大大学招生规模,将拓宽“上大学独木桥”,缓解高考竞争压力,给所有学生快乐学习、成长的空间,可是,从过去10年的实践看,在高等教育升学率达到75%的背景中,上大学独木桥,已经变为“名校独木桥”。同样,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增加(到201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历史最高点3.62%),加上适龄学生数减少,学生上小学、初中应不再是问题,可现实却是,整个社会都被卷入到择校中,相比10年前,学生的学业负担、压力有增无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笔者看来,是由于人为的原因,制造了教育的等级、不均衡,加重了社会的教育焦虑。具体来说,有三方面。首先,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大学间的等级差别,把大学和学历分为三六九等。从本世纪初,随着“985”工程的实施,我国部分高校校长、书记的行政级别从正厅提升到副部,这一做法对于大学的等级化,起到“立杆见影”的作用,大学之间本就不平等的竞争,变得更为不平等。而鉴于大学的层次差异,基础教育的目标,也从过去的“上大学”,变为“上一本”,在很多地区,不上一本,被认为没有上大学。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是令人忧虑的,道理十分简单,哪怕教育资源再丰富,最优质的最多10%,如果大家都追逐这10%的资源,再怎么扩大教育资源,就是高考升学率达到100%都没有用。其次,在基础教育资源丰富的同时,采取可是,从过去10年的实践看,在高等教育升学率达到75%的背景中,上大学独木桥,已经变为“名校独木桥”。同样,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增加(到201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历史最高点3.62%),加上适龄学生数减少,学生上小学、初中应不再是问题,可现实却是,整个社会都被卷入到择校中,相比10年前,学生的学业负担、压力有增无减。(光明日报)

高考期间的饮食安排您知道吗?如果说考场即战场,那么父母就是考生们的后勤,合理安排高考期间的饮食也成为了备考的重中之重,那么高考前景饮食怎么安排呢?下面小编就为您接受高考前景的饮食安排原则以及饮食方案。

  高考期间的饮食安排原则

  高考期间的饮食安排原则一

  考试期间,考生必须吃早餐,即使是有不吃早餐习惯的考生,也要强迫吃一些,否则大脑的记忆力和注意力都会减弱。

  高考期间的饮食安排原则二

  午餐要吃得比平时少一些,大概七八分饱就可以了,否则容易肚子胀。如果考生食欲不好,可在饭前喝一小碗鲜鸡汤、鲜鱼汤或去油的骨头汤等,可以刺激胃液分泌,增加食欲。用餐一小时后可以喝一瓶酸奶,帮助促进消化。

  高考期间的饮食安排原则三

  晚餐吃多少与休息时间有关,即使是睡眠较迟,也不该吃过多的食物,尤其是不应该吃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导致消化不良,影响考试。以半荤半素为宜,晚餐别吃太多富含纤维素的蔬菜,例如大白菜叶、芥兰、芹菜等,因为这些食物易引起胃肠紊乱。

  高考期间的饮食安排原则四

  考试前或考试中不要吃各种保健品,因为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一直服用某种补脑保健品也不用突然停掉,仍然按照平时的剂量吃即可。否则,都会造成消化系统的紊乱。

  高考期间的饮食安排原则五

  高三老师总结出一条迎考饮食规则:凉茶慎饮,汤水温凉,西瓜少吃、荔枝不沾,样样适量,搭配多样。

  高考期间的饮食安排备选方案

  高考期间的饮食安排 A方案

  早餐:牛奶、鸡蛋、蛋糕、香蕉。午餐:酱爆桃仁鸡丁、虾仁西兰花、米饭、紫菜汤。晚餐:清蒸鲈鱼、素炒菠菜、花卷、皮蛋瘦肉粥。

  高考期间的饮食安排 B方案

  早餐:牛奶、鸡蛋、面包、果酱、小西红柿。午餐:糖醋鱼片、米饭、绿豆稀饭。晚餐:香干芹菜、麻酱花卷、汆丸子冬瓜汤。

  高考期间的饮食安排 C方案

  早餐:豆浆、煎饼、麦片粥、水果切片。午餐:红豆饭、五彩虾仁、清炖鸽子、三鲜豆腐。晚餐:面条、凤梨炒鸭片、什锦炒蛋

  高考期间的饮食安排 D方案

  早餐:牛奶、鸡蛋,面包,蔬菜色拉。午餐:米饭、栗子烧鸡、千张结烧肉、炒丝瓜、紫菜蛋汤。晚餐:米饭或面条、肉沫豆腐、香菇小白菜、冬瓜海带虾皮汤

满意回答

由于初次参加如此关系重大的考试,一些考生心理上有时可能承受不了,以至考前常出现心理失常的情况。按照以下的方法进行合理的调治,便可消除这几种心理“疾病”。
(1)认真对待高考前几天的失眠,失眠主要是心里太紧张所致,只要放松,把考试看轻一些,便舍减轻心理负担。如果硬睡睡不着,不如静静地躺着休息,不要过多去想考试的事情,千万不要对失眠过于担心。如果晚上睡不好,也不要焦虑,第二天一上考场,考生往往会一个激灵,头脑变得清醒,考试还能顺利进行,发挥也不错,所以凡事顺其自然,不可过分要求,造成太大心理压力。试想平时成绩差的同学,睡眠再多,精神再好,也不会在考试这三天产生奇迹,所以要相信自己的潜力。
(2)“猫头鹰”型的人如何应付上午考试有些考生习惯于夜间用功学习,夜越深精力越好。还有些考生为争取时间,拼命熬夜,以至形成习惯。这两种情况,都会使考生在白天,特别是上午精力不佳。而考试又都是在白天举行,不会在夜间举行一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事先进行人体生物钟调整工作,逐步改变生话习惯,以适应考试的时间安排。 调整生物钟,从临考前两周就要开始矫正休息时间,坚持晚上9点30分睡觉,早晨6点起床。开始时可能怎么也睡不着,不过没关系,睡不着就看书,但第二天早6点,铃一响一定起床。起床后头昏昏沉沉,因为头天晚间没睡好。这时一定不可赖在床上,坚持起床,到附近公园、街道上跑跑步,边跑边背些单词。几天过后,就会慢慢适应早睡早起的习惯了。临考前一周应按考试时间安排休息,早6点起床、运动、吃饭,8点钟准时开始复习,上午中间休息20分钟。最好按考试科目时间复习。这样经过一段适应训练,临场考试就不会有异常感觉了。 (附加高考期间饮食搭配及作息安排)6/2



  



只要是好东东,大家都喜欢













经典养生能活200岁有缘人一定要仔…

┊收藏(52)┊已有102人转载▼

人生十八品,你是哪一品?女人分九…

100幅建国初期的历史写真惊人的…

┊ 收藏(46) ┊已有68人转载▼ ┊


导读:您可能也喜欢《止咳绝招,不看是你的损失》┊收藏(52) ┊已有156人转载▼ ┊一篇价值过百万的日志,终于被我找…┊收藏(80) ┊已有298人转载▼ ┊
养生需知:揭秘人体常见的10大奇怪…太晚睡觉等于自杀┊收藏(28) ┊已有66人转载▼ ┊三十种饼的做法--收藏起来,老了以…┊收藏(28) ┊已有96人转载▼ ┊
保护眼睛:必须看还要做收藏(26)┊已有86人转载▼┊太经典了,如果能早知道这些,人生…┊收藏(19)┊已有56人转载▼培养气质的好习惯!┊收藏(28)┊已有77人转载▼ ┊最该记住的养生办法!不要只看一次…┊收藏(52) ┊已有178人转载▼ ┊中国历史上千古不变的九大定律....…┊收藏(18)┊已有56人转载▼ ┊人生哲理啊!看看,这才是高人┊收藏(26)┊已有78人转载▼ ┊培养气质的好习惯!┊收藏(28)┊已有76人转载▼ ┊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84838.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试论顾城的《一代人》 改变地球的一代人

原文地址:试论顾城的《一代人》作者:梦回唐朝朦胧诗无疑是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史上最值得关注也绕不过去的重要课题,其重要性在于,它曾以独树一帜的美学原则回应着那个特定时代的思想解放大潮,以它迥异于政治写作的诗歌话语和令人耳目一新的

论岳麓书院的办学特色及其现实意义 岳麓书院学规

收稿日期〕2005-09-06〔作者简介〕谭凤娥(1977-),女,湖南大学教师,硕士,主要从事古代教育史研究。论岳麓书院的办学特色及其现实意义谭凤娥(湖南大学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082)〔摘要〕文章从办学环境、办学方针、学风、师生四

也论山水诗的继承与创新 继承与创新作文

也论山水诗的继承与创新——兼析传统山水诗的特色及文化意蕴王志成我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且自古以农业立国,故国人对山水大地无不卓有深情。因而就连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声明:《论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科举制的消极影响》为网友花争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