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向孔子请教“仁”的问题。孔子回答了四个字:“克己复礼”。一旦达到了克己复礼,天下就回归到了“仁”的地步了。要做到“仁”要从自己的内心做起,哪里是在于别人呢!“请问其目”,颜渊进一步问途径。孔子回答:“不符合礼的事情不要看,不符合礼的事情不要听,不符合礼的事情不要说,不符合礼的事情不要动。”颜渊说:“颜回虽然愚钝,但要求自己按照这样做。

颜渊是孔子的高徒,他的悟性和德行最好。在这里,他向老师问到了“仁”,——孔子学说的核心概念。孔子告诉颜渊:“克己复礼”,也就是说一个人要约束自我,不自我、不任性,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做一个容易与人相处的人。这就是礼仪的体现。所谓礼仪,体现在与人相处中对他人的礼让、礼敬,对自我的约束,以及对欲望的节制——这就是源于“克己复礼”的精神。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礼记》第一句话,“毋不敬,俨若思。”这个“敬”是对他人的尊敬。比我我们古代一直是以左为尊,于是走路的时候就把左让给对方;在对方,也是把左让给了自己。古代的路上跑的是马车,所以叫马路。我们今天路上跑的是汽车,但是依然延续了这个规则。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礼让精神,用孟子话说就是“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

于是,颜回请教具体在哪些方面才能做起?孔子从人的感官眼、耳、口、身这四个方面说起,因为人的感官是最容易受到花花世界的迷惑、刺激。佛家之“六贼”即是眼、耳、鼻、舌、身、意,也是强调修身之人要注意对感官的约束。

通过礼对于自我的约束,减少人与人之间冲突,最终达到社会的和谐,这就是“克己复礼”的目的。“克己复礼”是要求人要从自我的修身做起。“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一个人如果能反求诸己,那么就不容易陷入怨天尤人的地步。

然而,后来的人却把“克己”变成了“克人”,把“礼”当成人杀人的利器。当一种文化蜕变到了仅仅只会束缚人性的地步,就必然导致一个民族到的积贫积的境地。这就是“五四”文化运动批判“封建礼教”原因。解放自我、解放身心、解放个性,始终是一种人性的呼唤。然而,矫枉必然过正,五四运动对于传统文化的打倒,又把问题推到另一个极端——就是缺乏约束个体的自我放纵。

时代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就必须回到经典的源头审视文化的内涵。毕竟,孔子在两千五百年已经说过,“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 复圣颜回像)(孔子与颜回)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84809.html

更多阅读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从小百姓一己私利,到泱泱大国的政治决策,人类社会从来没有间断过纷争。春秋时期,再不比尧、舜时民生极艰、民智混蒙。此时生产力已得到一定的发展,至少有更多的

《论语》章句辩误,之三十五:“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1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杨伯峻:孔子说:“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我选取那些有点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钱穆:先生说:“三人同行,其中必有我师了。择其善的从之,不善的便改

声明:《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为网友芒种男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