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氏 谱 源序 常闻姓氏之别,肇自上古帝喾高辛之世,所以辨宗族,别嫌疑,明亲疏,远禽兽也。夫人必于祖,犹之千枝一本,水之万派一源,故木本水源,思达于天下之人,熟无斯心而已。若黄河之水非从天而下,不知者以为其源盖自星宿之肇;五岳之山非从地而生,不知者以为其来始知昆仑之发。递互相传,虽千古万亿宛然在目矣。夫天下何以知立谱以记先人,皆效眉山苏氏择立族谱,令世之学古者知万物本乎,天下人生本乎祖。虽时移世变,手泽犹存。此孝子慈孙百世不易之良法也。溯:清河之源派本轩辕黄帝之裔,帝生二十五子,第五子名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而制长弓,镇蚩尤以定四方,遂赐姓张。取长弓之意,盖以官为氏焉。自得姓之后历数千百年,迄唐虞三氏世远无稽溯。自本汉留候忌名张三杰(刘邦辅丞张良)悔隐赤松遨游楚汉之间;恬老江西洪州吉安府太和县张家坝乃其故虚也。东汉张俭;三国时张翼德;晋时张协、张元;唐时张说、镒;宋时张智白、张世杰。西宁间公讳张载,字子厚,校书崇文未遂其志,拂衣退居于太白之阴,号曰横渠;弟张戬,字天棋,笃行不苟,为御史大夫。此天后也,然而稽前溯后世世多有奇勋,光宗耀祖,代代不乏令嗣其以事功名位显著一时。 唐相国张九龄公仲弟张九皋公,由殿中监封南康伯,初居曲江(现广东曲江)后迁长安,其子孙最繁衍,吾派皆其所自出。今修家谱远难悉稽,因断。自公(张九皋公)始,公娶杜氏,生九子(也有谱说皋公生十四子,除后面的九子外还有招、舍、构、揩、采五子。):捷(端州刺史)、擢(右金吾兵曹参军)、拱、撝(昭州刺史)、抗、晢、捍(建阳令)、掞、披。张抗官居侍朗;抗生仲芳,官居谏议;芳生张孟常;常生张克勤;勤生张浔;浔生张崇纪,官居监察御史;纪生张璘,官居祭酒;璘生张庭坚,官封符宝郎;坚生张文矩,官封沂国公;矩生张弦封冀国公;弦生张咸,封雍国公;咸生张浚,封魏国公(此公为宋帝真正的封号,以前的国公均为追封)。后帝恩公忠,加赠太师,谥“忠献”,殁葬衡山下,宁邑西地风吹罗带行形(现湖南宁乡沩山之官山麓)。浚生张栻、张杓,我公栻(南轩、宣公),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卒于孝宗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享年四十八岁。官至文英殿修撰,后称先儒,从祀孔庙。公曾主教岳麓书院8年之久,和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栻生张焯、炳、烺;我公焯生二子,张明明义(义)、羲;我公明义(义)生二子张翱(áo)、翔,翱汤溪之祖,惟我翔公,本江西洪州吉安府太和县坝上人,我公实明经修行,决策发科,擢任湖北荆襄为鄱湖参将,后封广成公。我公威廉慈正,民颂甘棠,靖固疆域,黎庶乐业,不幸仇类叛逆,上命武陵督饷,叛逆平服,嘉兴二年调守吉州,时遭金人入寇,又奉旨出守成都,路经绵竹,拜雍公(张咸,因浚公贵追封雍国公)之墓,致仕思慕先祖魏公父子(张咸、张浚)坟茔于宁邑之西沩山麓,躬诣拜扫至辰州得疾,甍于嘉兴之六年十月二十日午时遂卒,卜地葬辰州之桐山龙形地壬丙向右手清水冲,今(当时修谱之时称之为今)府堂是也。其子孙因坟在此,又见辰州沅山水绕翠环螺,土沃民淳,风习近古,遂乃构斯诚,择里而居焉。公讳张翔,字朝凤,号东梧,历官八旬有五(此处应为享年八十五才对),祖婆马氏生二子张申、张庚,继妣钱氏生二子张允、张器。长为庚,生中至,分水洞底庄,是叙浦祖也;次为申,祖婆潘氏生中直,居辰州路总官府下西关盖沅陵祖也(也是我四川少大竹县清水铺这一支系祖也);三讳张器,生中正,于武冈水口发臻;四讳张允,于武陵河府发臻,是翔公之四嗣,著四县之巨族,光前而人文启裕,后而世第传猗欤休哉。我祖张中直婆向氏,生二子,张化麒(无考)、张化麟。居沅陵城西张家巷(族人分居马底驿黄笋坪、白雾坪等地。),今改通河桥也,庆元初,我公化麟婆刘氏生溥。公讳张溥,字济众。少壮勇健,时洞猫猖獗,公愤勇捕擒,夷茵畏惧,地方遂安。以切奏闻,授校尉,甲第城闉(yīn)桑梓荫莠已历数世。若木之培根而枝将益荗,水之浚(xǔn)源而流将益洪发臻横石沙湾等处。祖婆王氏生张克嶷、克敢、克直、克诚;我公张克嶷自横石复回辰州张家巷,已数年间宗姓繁衍著姓名族,而世有文人矣。克嶷公发妣吴氏生张世贤,继妣王氏生张贵贤。我公世贤,婆赵氏生张民泰,继妣杨氏生张民德。元至顺(1333—1368年)初公讳民泰婆陈氏生张应福、张应祯、张应祥。应福公置业杨名溪;应祯公寻乐园而远迁云南;惟我公张应祥幼时专于遨游不务经营儒业,帖拨荔溪大庄而居焉(今高坪瓦屋场),基址前大鱼池小鱼池存在此长了其祥本都立基之始也。祥公英伟指手为业,上抵白雾到穿岩,下攘麻溪之所辖。时猺獠作耗,遍劫乡村,公率乡丁愤勇捕辑,擒其首贼解赴亷访司万户候前,升赠土官,于是闾里悉平,我祖之建九屋一梁之厦,独脚龙床于今为烈。历明太祖洪武初年,我应祥公娶婆肖氏,生子五,我公讳张于玄虽兄弟有五,而长兄为张天杰移岩屋塘栗木坪是其分派也;二兄天禄移至炉潭;四弟天秀移至杨名溪;五弟天瑞移住洞头。我玄公独享祖宗之成业,掌父手之乾坤。婆李氏生二子张瑛、张琏,瑛公生招一、招二;我公张琏,婆胡氏生张招三、招四,谢氏生招五、招六、招七。历洪熙(1425年)我公招二,配颜氏(也有谱说瞿氏),生三子张景绶、景清、景全,自此耕者富读者显,光三楚之闻望,耀丙广之声名,美哉盛哉迨及。 圣朝子子孙孙纯其祖武,思前谟之丕显,当继后烈以丕承。我公景全当明景泰王之世,治家存子荆之风,肥富致陶朱之匹,朱之起基棕湾遐迩播扬。婆吕氏生五子,曰:张杰、张演、张华、张温、张譲(让)。我公张华,婆瞿氏生三子,张仲瑚/张仲瑜/张仲珊。天启年间,我公仲瑜生张仕学,公有志向重望书史,虽屡试未登,于黉门而才德足以光闾里,经义明通于胸中,而丰仪足以致仰瞻高帐,溆邑遂置业焉。自此辅翼后昆螽斯蛰蛰,子孙竹立瓜瓞绵绵,督耕则春雨桑麻,课读则表灯蠧简,晚成曾玄,以先祖本源分枝读谱。俾世之下见斯谱者,孝弟之心油然而起矣。异日有薛凤寻龙辈出则斯谱之篇永立,使清河一派之先灵宁不含笑于九泉乎?予故表而出之辛勿赘云。 长安世系: 一世 张九皋:字子远,号绍湖(690-755),本韶州曲江人唐相国九龄之仲弟。自尚书郎历唐、徐、宋、襄、广五州刺史,仕殿中监政四川岭南蜀西节度使,封南康伯。致仕由曲江迁居长安,与兄九龄同著名。 皋公似乎不恋岭南的山水与官职,当九龄与族人张说通谱系时,他已率子孙北上,移家首都长安(今西安)。这时距祖张皓公迁出长安附近的阳陵(今咸阳市),已阅十六世,也就是说,经过700年后,留侯子孙绕了一个大圈又返居北方故里。长安张氏历8代(九皋至璘),共150余年,族众也很兴旺。张九皋就有9个儿子,39个孙子。孙子辈中以仲方最有名,历仕唐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帝,官至谏议大夫,封曲江县伯。殁后葬于广东曲江,墓地位于韶关北郊墩子头村一座山的半山腰上,在其兄张九龄墓右面山下,九章墓在其兄九龄墓前左面山下。 婆杜氏,赠封夫人,生二子,长曰撝,次曰抗,长子撝为后考。有谱说:生九子(也有谱说皋公生十四子,除后面的九子外还有招、舍、构、揩、采五子。):捷(端州刺史)、擢(右金吾兵曹参军)、拱、撝(昭州刺史)、抗、晢、捍(建阳令)、掞、披。 伯祖九龄公 生于唐高宗咸亨四年,终于玄宗开元庚辰年(678年2月14日—740年5月7日)寿63,名博物,字子寿,又字澂召,谥文献,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曲江)人,古代历史名人,初盛唐著名诗人,享有“自古南天第一人”、“岭南诗祖”、“曲江风度”的美誉,是岭南第一位出任宰相的人。开元四年(716年),时任左拾遗内供奉,因与当时宰相姚崇意见不合,由长安称病南归,返故里孝养其母,途经大庾岭,见古道年久失修,险峻难行,向唐玄宗献状“大庾岭新路”,后奉命执行,于是率领家乡百姓开凿大庾岭路(长约20余丈,宽3丈),沟通南北往来,是历史上北方与岭南的交通要道。九龄曾任中书舍人,集贤院学士,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迁中书令,为相贤明,在逆境中坚守正道,刚直不阿,居心思危并能洞察安禄山、李林甫的叛国企图,可惜当年唐玄宗被奸臣所惑,一意孤行,开元二十五年贬荆州长史。离朝不久,安禄山起兵反唐,唐玄宗避难西蜀时念道:“蜀道铃声,此际念公真晚矣;曲江风度,他年卜相孰知之”。如果九龄的建议被唐玄宗接受,唐朝的历史将被重写。九龄石雕像坐落在韶关市曲江园,墓地位于韶关北郊墩子头村一座山的半山腰上,墓宽六七米,高约四五米,墓前呈凹字形,墓碑上书“右丞相始兴伯张文献公墓”,墓的左右两侧有“樵苏永禁,竹帛犹存”的圆形石刻。九龄墓多次被盗,据公元1960年7月广东省博物馆组队发掘九龄墓所得徐安贞所撰《唐故尚书右丞相赠荆州大都督始兴公阴堂志铭并序》载:“公之生岁六十有三,以开元二十八年五月七日薨”。因历朝均有祭扫,这座山被当地百姓称作丞相山,山脚处建有“张文献公祠”,民国八年(1919年)重修坟墓时所建,“文革”期间荒废,公元1982年韶关市政府重修,祠内墙上镶嵌有张九龄、张九龄夫人、张九皋、张九章4块旧墓碑。其夫人墓在九龄墓稍下处,九龄弟九皋之墓在九龄墓右面山下,九章墓在左面山下。公元1978年,该山周围被列为“张氏家族墓地”,公元1985年8月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九龄故居(韶关始兴县隘子镇石头村)(九龄在韶关曲江出生)不远的旗岗寨山麓有一个“张文献公祠”,建于清朝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10月11日,祠堂“唐代无双士,南天第一人”的字样映入眼帘,祠堂正殿供奉的文献公塑像风仪秀整,风度蕴藉。九龄著有永世留芳的《千秋金鉴录》,《张曲江集》二十卷,存诗二百余首。《唐诗三百首》前4首是九龄《感遇》组诗。九龄是我国历史上最早驯养信鸽的人。妣潭魏夫人(黄)。生三子:涌(魏生官贺县令)、虏(潭生文极)、成(丞)(文殷)。 二世 张抗:九皋公次子,字子牧,朔方行军司马、检校户部郎中。赠右仆射。生七子:长子仲端,都昌令;次子仲膺,岭南节度判官、殿中侍御史;三子仲宗,义兴尉;四子仲謩,江都令;五子仲方,字靖之,秘书监、曲江成伯;六子仲孚,监察御史、广州节度判官;七子仲本。 婆龙氏,赠夫人,生仲芳。 三世 张仲芳:字德馨,一说靖之,(766-837),官谏议大夫。贞元中,擢进士宏词,历散骑常侍、京兆尹。左迁华州刺史。入为秘书监。皋有9子,39孙。孙子辈以仲方最有名,历仕唐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帝(779-840),官至谏议大夫,封曲江县伯。开成二年卒,年七十二,赠礼部尚书,谥曰成。(《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一》、《旧唐书•列传第四十九》载仲方为九皋孙) 婆萧氏,赠安人,生二子:孟常、茂宣(太原节度掌书记)。 四世 张孟常,初名景宣,字逊维,一说字连维。官右清道率府胄曹参军。 婆胡氏,生张克勤。 五世 张克勤,字维剑,号珪山,官长史。 婆戴氏,赠安人,生子浔。 六世 张浔(或绞丝旁),字旁深,号象冈居士。 婆周氏,生崇纪。 七世 张崇纪,字栻正纲,号湛源,官监察御史。 婆刘氏,赠夫人,生子璘。 以上葬茔在长安。 成都世系 一世 张璘,崇纪子,字无瑕。入川时任唐僖宗(873-888)国子监祭酒,随僖宗徙蜀居成都,遂家焉,为成都始迁之祖。寿百有二十。配傅氏赠夫人。传三世而迁绵竹,到南宋初年出了宰相张浚、理学大师张栻,史称其族尤大。 婆付氏,赠夫人,生子庭坚。 二世 张庭坚,字以?,璘公长子,官御史,上大夫,以荫补符宝郎,后不仕,寿百岁。 婆王氏,生子文炬。 三世 张文炬,字中规,英年早世,以曾孙张浚(宋抗金名将)贵封“沂国公”。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儿子,由夫人杨氏带着北走汉州绵竹(今属四川)县仁宝乡,归依外祖父家生活,文矩这一支因此而移居绵竹。杨氏实为绵竹始迁之祖。 婆杨氏封秦国夫人,生三子,生三子:紘、紞、绚。次子、三子(失传),长子弦,依外家(娘家)居绵竹县仁宝乡武都里,携三幼子徙其处,遂为绵竹人。 夫人徙绵关于张氏徙绵竹主要有三种说法:其一、《全蜀艺文志·奉义郎张君说(咸)墓志铭》:“淳化中(990-944)曾祖(庭坚)徙于广汉之绵竹。”其二、《武都居士墓志铭》(即《宋故朝请郎守殿中丞骑都尉赐绯鱼袋张公(纮)墓志铭》):“父文矩,咸平中遇川寇之乱(即咸平三年(1000)王均乱蜀),徙居绵竹。”其三、朱子《少师保信军节度使魏国公致仕赠太保张公行状》、宣公《夔州路提点刑狱张君(棁)墓志铭》:“文矩早捐馆舍,夫人杨氏挈孤依外家于汉之绵竹”后两种说法时间较接近,小子认为张氏徙绵时间应该在咸平三年,文矩逝世于997-1000之间。据《宋史》载:咸平三年二月八日,王均发动兵变,攻占益州(成都),知州牛冕等逃往汉州(今广汉),夫人可能就在此时逃出。 四世 张弦(997-1063),自号希白先生、举茂、才异等,为雷州司尹,任殿中丞,嘉祐八年卒,谥忠定,封冀国公。居绵竹,以孙浚贵赠太师封冀国公,著有《御戍策》30篇。 婆赵氏,赠冀国夫人,生子咸。 继配王氏,封匡国夫人。 五世 张咸(1048-1099),字君说,号汉源。宋神宗元丰二年举进士,廷封第一状元,官宣德佥书剑南节度使。元符二年己卯(1099)五月初四以疾卒于成都普福僧舍。寿五十有二。大观二年戊子(1108)三月初十归葬绵竹普润乡柔远里之新兆。以子贵赠太师,封雍国公。 按:史宋载魏公四岁而孤,据此推,咸公应卒于元符三年庚辰(1100)。 婆任氏,赠仙源县君,生子滉,随任葬仙源,裔俱同城。滉子益,从学朱子,为名徒,官镇江都统,勇冠三军。自沂公三世,葬绵竹北路普润乡之柔远里太极形上、中、下合墓三冢。子午兼癸丁山向。 次配赵氏,赠仙居并县君, 继婆计氏,绵竹县志作计氏,赠仁寿县君,计氏守志,节孝兼全,训以义方,人钦孟母。生子浚,以子为贵,封秦国夫人,葬雍公兆。 以上葬茔俱在成都绵竹县。 湖南世系 一世(自得姓第118世) 张浚(1094-1164),咸次子,字德远,号紫岩,系计出,生绍圣元年甲戌年四月十日寅时,政和七年进士,历官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建炎三年(1129年)任知枢密院事,力主抗金,忠君报国,始终不渝。并建议经营川陕,被任为川陕宣抚处置使。次年因东南形势紧张,乃集军反攻,牵制金军。后用吴蚧等坚守秦岭北麓,使全蜀安堵。绍兴四年(1134年)再任枢密,次年为宰相,重用岳飞、韩世忠,废黜席懦的刘光世。秦桧执政后,被排斥在外近二十年。曾在永州(今属湖南)贬所连上五十疏,反对议和。绍兴五年三十一年金完颜亮攻宋,才重被起用,为江淮宣抚使封“魏国公”,主持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的北伐,因将领不和,符离之战失利,又被主和派排挤去职。著有《中兴备览》等。兴隆二年甲申八月十八日酉时以疾薨于江西馀干寓舍,享年寿七十有一。晚因尹穑之馋次馀千,夙愿未酬,临薨手书,嘱二子曰∶“吾为国家生不能恢复中原以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归先人墓侧,葬吾衡山足矣。”赠太保后,帝恩公忠加赠“太师”,谥“中献”。轩公兄弟遵命护葬于衡山下宁邑西地官山之原风吹罗带形,生平事实朱子所撰行状于绵竹志。 自此子孙繁衍于湖南矣。 婆乐氏,封“杨国夫人”无嗣。 继婆宇文氏,封“蜀国夫人”,葬官山同公兆穴,生张栻、张杓。杓字定叟,歴官到端明殿学士,南渡以来京兆以杓为首。子二忠纯、忠恕,今皆有后,在钱塘。 朱熹赞魏公云忠贯日月,孝通神明,盛德于生初,奥妙禀于心能,勋存于王室,泽在生民,威镇四裔名垂永世。 朱熹像赞云扩仁义之端至于可心弥六合,谨义利之判至于可以析秋毫,拳拳乎,其至主之切,汲汲乎其干事之劳,仡仡乎其任道之勇,卓卓乎其力心之高,知之者识其春风沂水之乐,不知者以为湖海一世之豪。彼其杨休山立之姿,既兴其不可传者死矣,观于此者,尚有以卜其见伊吕而失萧曹也耶。 勅诏高宗皇帝除张浚礼部待郎如对便宣谕 诏曰:卿在台中知无不言,言而不尽,朕将有为政,如鸟欲一飞翀天,而无羽翼者,卿为朕留当专任用张悫及卿。 勅命建炎三年四月 日下 高宗皇帝复辟劳张浚平苗刘正彦功宣谕 诏曰悫曩在睿圣两宫几不相通,一日联方啜羹小黄门,直趋前传太母之命,曰:张浚早来不得已,安置柳州,朕不觉覆于手,今其迹尚存,自念卿既被谪此事谁任。 勅命建炎三年八月日下 高宗皇帝勅右仆射兼枢密使张浚 诏曰:朝廷纪纲尽归于会府,矧乃拨乱之任聿居师长之荣,荀非台铉之资曷致缙绅之望,帷汝张浚挺生英气,符合昌期,自光梦卜之求, |
马夫人 | 遂重盐梅之寄,明谟非懈,直谅不谕,于戏,进而论道经邦,则告嘉猷于我后,退而承流宣化则必下膏泽于吾民,汝往哉尚多受祉。 勅命建炎三年五月十一日下 高宗皇帝勅张浚宣抚川陕手诏 诏曰联嗣承大统,遭时多艰夙,夜以思未知攸济,正赖中外有位悉力自效共整艰危,今遣知枢密院事张浚,往论密旨黜陟之典,得以便宜施行,卿等当念祖宗积累之勤勉,臣忠义之节,以身殉国无贻,名教之羞,同德一心,以复兴隆之业,当有懋赏以答殊勋。 勅命建炎三年八月十一日下 高宗皇帝勅封张浚魏国公 诏:曰国家多故,王事縻荼,正英雄振臂而建功,志士枕戈而报效者。惟尔张浚起自文科,困于武略,多闻博学,足以扩朕之所建说机制,敌尤能奠国祚于无疆,真当代之柱石,晚季之奇勋也,其进封为魏国公官居一品六合。 勅命诏兴四年八月十六日下 孝宗皇帝勅封张浚行在手诏 诏曰:朕初付托以渺然一身,当万机之繁,夙夜祗惧,未知攸济公为元老,被太上皇礼遇之久,群臣莫及,宜有嘉谟至计转,朕初政,今边疆未靖,御备之道实难遥度,思一见公,面议当使了然如在目中,繄公是望,公宜疾驱副朕至意。 勅命隆兴元年八月十一日下 孝宗皇帝勅封张浚晋平江致仕手诏 诏曰卿赴召入观,何为中道遽欲引嫌自陈中国大事正要同心协力,已差甘泽,宜朕体朕意,疾带前来。 二世(119世) 张栻[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卒于孝宗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浚长子,字敬夫,号南轩,北宋末期的绍兴三年癸丑八月十五日巳时,生于四川绵竹,因金兵侵犯中原所迫,定居湖南永州现名将军巷,后来定居在现在的宁乡。历官至文殿修撰,赐谥曰,宣景二年追封“华阳伯”,明嘉靖九年厘定改称先儒,从事祀孔庙,初与朱子游星沙岳麓筑书院,于妙高峰讲学城南,有十景,诗著作甚多。享阳四十有八淳,熙七年庚子二月初二日丑时卒于江陵府舍,给传其弟衡州使君杓护还葬魏公墓同兆异穴。祖父张咸,祖母计氏同葬绵竹县柏林坝,距今千余年,现受市级文物保护。子孙有部分于明末清初迁回四川,其分布如下:六世孙张必禄迁居四川顺庆府,七世孙张器迁居四川遂宁。我大竹县清水铺支系明末清初自湖南溆浦经湖北麻城(湖北麻城在湖广填四川中扮演着移民人流中转站,人们到那城取得入川落户手续后再入川)入川。 朱子所以撰神道碑及传文中 婆宇文氏,封安人,朝散大夫师中之女,生二子张焯、张炳,臼载三子,张烺(浙江谱曰:旸,)宦落在钱塘太平里今为钱塘张氏祖也,现浙江嵊州还存有轩公祠堂。 勅诏干道元年二月十一日下 孝宗皇帝勅张栻秘阁学士兼文殿修撰 诏曰尔议论文章,卓然名世,浸以所未伸,今兹尔为学士,以待不次之选,孔子曰: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惟尔之才,不患无位。 弟张杓,字定叟,以父恩授承奉郎,历广西经略司机宜、通判严州官,端明殿学士。杓天分高爽,吏材敏给,遇事不凝滞,多随宜变通,所至以治辨称。南渡以来,论尹京者,以枃为首。杓子二:忠恕、忠纯。 三世(120世) 张焯(1156-1179),字昭然,官承奉郞。宋绍兴二十六年丙子八月二十日寅时生,淳熙六年己亥四月十三日子时卒于江陵。后改葬宁邑龙塘原。 婆胡氏,宋绍兴二十六年丙子九月十八日申时生,殁未祥,葬夫墓右,生子三:明羲、明义(义)、文吉。明羲居宁乡龙塘,为龙塘张氏始祖,明义裔迁浙赣,文吉裔迁浙江余姚 二弟炳,栻次子,更名焕,随父任居江陵,卒于官,子孙居荆州,十一传至居正(1525-1582),登宰辅,直言极谏,为嘉靖、隆庆,、万历元勋。奉旨命有司春秋致祭宁乡、绵竹祖墓。正弟居易进士。正长子:嗣修,榜眼;次子:懋修,状元;三子:简修,提学。曾孙:同敞,辅桂王,仗节临难,冬雷数震,人异其忠义。 堂弟张忠恕(1168-1225),字行之。自幼传习家学,是湖湘学的传人之一。宦途中颇有声望,为时人称赞,但当时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不思长进,张忠恕屡以“修身为学”规谏皇帝,不能得到接纳,终遭忌恨、排斥,罢官而归。张忠恕回到湖南后,继续研习家学,弘扬伯父之志,在岳麓书院开讲张栻学,宣扬湖湘学统。湖湘学者,多从其游。由于他在传播湖湘学中的贡献,《宋元学案》称他为继中兴四大名儒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之后,“最有光于世学”者。兄忠纯。(《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八》) 四世(121世) 张明义,字浴滨。宋淳熙六年己亥(1179)二月十一日生,度宗咸淳七年诏补将仕郞,隐居不起,人咸以古儒称(《宋史·度宗纪》)。咸淳十年甲戌(1274)三月初九巳时殁。 婆金氏,生二子张翱、张翔,翱字翀跃今为宁乡汤溪张氏之祖。 张明羲,字周易,号熙圣。册名义伦。宋淳熙六年己亥(1179)二月十一生。度宗咸淳七年诏补将仕郞,隐居不起,人咸以古儒称。咸淳十年甲戌(1274)三月初九巳时殁。配汪氏,淳熙元年庚午(1274,《张氏南轩通谱》为庚戌,当有误)正月十三日戌时生,宝佑元年癸丑(1253)七月二十三日酉时殁,夫妻合葬宁乡八都龙塘原,世为龙塘之祖,子一:镗。 婆汪氏。淳熙元年甲午(1174,《张氏南轩通谱》为淳熙元年庚戌,当有误)正月十三日戌时生,宝佑元年癸丑(1253)七月二十三日酉时殁,夫妻合葬宁乡八都龙塘原,世为龙塘之祖,子镗。宋末益王檄义勇。镗自衡阳宁安得民兵数千,策应文天祥,兵溃被执,元使崔斌欲降之。镗大骂曰∶今日降,而死有何面目见我祖魏公。斌令述起兵原委,镗奋笔斥骂千百言,不屈受害。今为万宝之祖也。 以上祖茔俱在宁乡。 张镗(亦作唐)(1226-1278)字讷翁。官指挥,诰授朝奉郞。宋宝庆二年丙戌二月初一吉时生。宋益王立,号诏天下勤王,公于宋景炎二年(1277,元至元十四年)与赵璠等在起兵响应文天祥的号召,在湖南安化、宁乡各地招募民兵抗元,并收复衡山、湘潭、攸县三县。次年兵败被俘。以无脸见先祖张浚于地下而拒降,大骂元将崔斌,被杀害。时宋祥兴戊寅(1278)十二月也。(镗公事迹祥见《湖广旧志》、《督府忠义传》《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七•;文天祥传》)。至元十九年,堂弟铿负信国公文天祥骸骨归葬江西吉安府。配王氏,嘉定十七年甲申(1224)又八月初九申时生,咸淳九年癸酉(1273)十一月初三未时殁,葬龙塘。生子四:惟孝、惟源、惟考、惟遗。惟孝坚守祖居,考、遗以父力抗元兵受到通缉而逃避他乡,考迁安化三州,其后分居县境三洲、银溪、边江各处;遗逃福建永福,源徙山东济宁。 辰州世系(既湖南沅陵,历代称谓有辰州、辰州路、辰州府) 一世(122世) 张翔,明义次子,字朝风,号东梧。宋绍定二年为江西鄱湖参将,后嘉兴二年调守江西吉州,因金人入寇又奉旨出守成都,路经绵竹拜雍公墓,及致仕思先祖魏公父子坟茔葬于宁邑之沩山,躬亲拜扫到辰州而卒,遂葬于桐木山龙形地壬丙向,今府堂是也。其子孙居辰州之沅陵关淑浦武岗水口皆翔祖之派也。 婆马氏,葬思蒙马坟坡,生二子,张庚、张申。 继婆葬沅陵观音形生二子,张器、张允。 二世(123世) 张庚,翔公长子,字鹤老,溆浦祖也,葬本胡塘后路钟形地。 婆覃氏,葬桃花寨掌形地,生子中至。 张申,翔公次子,解元沅陵祖也,居辰州下西关。 婆潘氏,生和中直。 张器,翔公三子,武岗水口祖也,生中正。 张允,翔公四子任教谕西关祖也,后移武陵。 三世(124世) 张中直,申公子,居张家巷今改通河桥也。 婆向氏生二子,张化麒、张化麟。 四世(125世) 张化麟,中直之次子。 婆刘氏,生张溥。 五世(126世) 张溥,字济众,授校尉,历官数载。 婆王氏,生子克嶷、克敢、克直、克诚。 六世(127世) 张克嶷 婆吴氏,生子张世贤; 继婆生张贵贤。 七世(128世) 张世贤 婆赵氏,生子张民泰; 庶婆杨氏生子张民德。 八世(129世) 张民泰 婆陈氏生三子,应祯、应祥、应福。 九世(130世) 张应祥,逐猺獠万户候赠封土官,始居荔溪高坪瓦屋场,享年九十六岁,葬张家山在大薗玫溪口钟形地,今为荔溪祖也。 婆陈氏葬张家山生子五人天杰、天禄、天玄、天秀、天瑞 。 十世(131世) 张天玄 婆李氏,生二子张琏、张瑛。 十一世(132世) 张琏葬于炉冲壬丙山向。 婆胡氏生五子张招二、招四、招五、招六、招七。 十二世(133世) 张招二 婆颜氏生三子张景清、张景绶(居湖南沅陵世代相传,我支家谱)、张景全。 十三世(134世) 张景全 婆吕氏,生五子,张温、张让、张华、张演、张杰。 十四世(135世) 张华 婆瞿氏,生三子,张仲瑚、张仲瑜、张仲珊 十五世(136世) 张仲瑜 婆 生子张仕学 十六世(137世) 张仕学葬荔溪沙坡 婆瞿氏,生四子张煌、张相、张焕、张早。 十七氏(138世) 张相,葬在璈溪 婆蔡氏,生子玉桥、玉槐 十八世(139世) 张玉槐,葬在溆浦县朱家溪下即牛路坡也,海螺形。 婆宋氏,生四子,洪贤、淑贤、滨贤、浈贤。 十九世(140世) 张滨贤,字君连,葬溆浦朱家溪,在槐公墓左。 婆颜氏,生三子张袍、张佑、张璜。 四川世系 一世(141世) 张袍,字子同,滨公长子,生康熙癸卯年九月初九日酉时,殁于乾隆丙寅年正月二十三日已时,享寿八下四岁。葬于四川省顺庆府大竹县长乐乡广丰里六甲地名,张家沟小河坎上(现张家志门对面),古坟前坐东朝西甲庚向,是子同公阴宅也。 婆谢氏,生于康熙丁未年五月酉时,殁于乾隆丁已年十一月初十日酉时,享阳七十一岁,葬大竹县清水铺张家沟未山丑向。生五子,士俊、士杰、士秀、士瑚。 二世(142世) 张士杰,字超贤,生于康熙辛未年十月十七日亥时,殁于乾隆庚辰年?月?日?时,寿届古稀,葬大竹县南路(清水)大洞坪烟厂坝。 婆李氏,生于康熙壬申年八月初六日子时,殁于雍正壬子年七月初一日亥时,享阳四十岁,葬于大竹县南路张家沟宅后未山丑向。 继婆刘氏,生于癸未年八月十三日已时,殃天乾隆年?月?日?时,葬于大竹县南路(清水)张家沟郑家嘴宅后,未山丑向,生四子达儒、畅儒、健儒、伟儒。 三世(143世) 张畅儒,字荗才,仕杰公次子,生于雍正十二年甲寅年二月十八日午时,殁于嘉庆四年已未四月二十五日已时,享阳六十六寿,葬于大竹县南路清水铺地名分水塘(或曰分水凼)张家沟后郑家嘴未山丑向,立有明碑。 婆欧阳氏,生于乾隆二年丁已年九月二十九日已时,殁于乾隆?年?月?日?时,享阳?岁,葬于大竹县南路清水铺大洞坪宅后左边塘湾。 继婆李氏,生于乾隆三年戊午年二月初十日子时,殁于嘉庆元年丙辰正月初三日已时,享年五十九岁,葬于清水铺七羊沟癸山丁向,立有明碑。生四子其禄、其勋、其志、其瑛。 婆何氏,生于乾隆二五年已已五月初五日已时,殁于道光十三年十一月十二日寅时,享年八十五寿,葬于七羊沟中岭坡。 四世(144世) 张其勋,字鸿猷,号绩系,畅儒公次子,生于乾隆三十一年丙戍年八月初九日寅时,殃于道光十九年已亥十月十八日子时,享年七十四岁,葬于张家扁团坝上中穴辛山乙向,道光廿三月初十日子时安葬。勋公系嘉庆八年十二月身列座生。公元一九五五年因政府修清水粮站勋公墓同婆邓氏墓由粮站大坝子移至七羊沟圆坟包圆坟前安葬,座东朝西。 婆邓氏。生于乾隆三十三戊子年七月初二日寅时,道长沟生长人氏,殁于道三十年庚戌岁七月十六日戌时享年八十三寿,葬于张家扁白虎塝乙穴辛山乙向,与勋公同冢,即本月廿三日丑时扶柩进冢。一九五年因政府修清水粮站勋公墓同婆邓氏同移七羊沟圆坟包圆坟前,痤东朝西全葬。生四子高奎、高汉、高鼎、高宸。 五世(145世) 张高鼎,字禹三,系勋公之三子,生于嘉庆丁已年九月十九日辰时,七羊沟生长,殁于道光十八戊戌岁前四月二十八日申时,张家扁告终,享年四十二岁,葬于张家扁白虎塝左边辛山乙向与勋公同冢,闰四月初二日午时安葬。公元一九五五年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修清水粮站,鼎公墓从白虎塝移葬七羊沟中领坡,座北朝南。 婆谷氏,生嘉庆元年月日丙辰岁七月初六日子时,谷家庙生长人氏,殁于?年?月?日?时,享年?岁,葬于清水铺场口张家扁旁白虎塝与鼎公同冢,公元一九五五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修清水粮站时,谷氏祖婆墓移回民主乡沙包嘴下的腊沟打石湾宅旁,侧同媳谷氏同冢安葬,座北朝南,生子正冠、正冕。 六世(146世) 张正冕,生于嘉庆戊寅年四月初七日亥时,殁于咸丰年九月二十七日子时,葬于张家扁宅后辛山乙向。享年三十九岁。 婆谷氏,生于生于嘉庆丙子年六月初二日戌时,婆乃五世谷氏祖婆之侄女,随姑下嫁张家为媳,殁于光绪癸未年十二月初七日戌时,享年六十八岁,葬于清水铺场口张家扁侧白虎塝五世谷氏祖婆墓侧。公元一九五年政府修清水粮站,我张氏祖墓大迁移,谷氏祖婆墓由白虎塝移至民主乡(民主乡现因政府撤区并乡并入清水乡改称清水镇)高拱村沙包嘴下茶腊沟侧打石湾宅侧与五世祖婆从氏同葬,座北朝南。生二子,长大涵、次子大治。大涵已无后。 七世(147世) 张大治 系冕公次子,生于清道光十三年癸已岁三月二十五日?时,殁于清光绪十八年壬辰岁?月?日?时,享年五十九岁,于茶腊脃打石湾告终,葬于七羊沟石地坝侧中领坡(又名马道子)。 婆谢氏,渠县卷硐门沙石包谢家人氏,数据不全记录不清,生三子家副、家贵、家兴。 八世(148世) 张家兴 系大治公三子,生于清光绪六年庚辰岁十二月十二日?时,殁于民国三十年,葬于民主乡(今清水镇)高拱 茶腊沟侧的马道子坡腰。 婆刘氏,生于清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初七日?时,清水铺松林坡生长人氏,殁于公元一九五一年壬辰岁十一日丑时,享年六十岁,葬于民主张(清水镇)同巩村沙包嘴下的茶腊沟侧打石湾宅侧,生二子声成、声全。 九世(149世) 张声成,生于民国六年丁已岁二一月十四日辰时,茶腊沟打石湾人氏,殃于公元一九七五年乙卯岁八月十五日子时,享年五十九岁,葬于茶腊沟宅后中穴,座北朝南。 婆刘氏,早逝无子。 继婆黄氏,生于民国十四年乙丑岁九月二十五日?时,生二子远平、远清。 张声全,生于民国十三年甲子岁二月初五日?时,殁于一九六一年辛丑岁十一月?日,葬于七羊沟中领坡(又名马道子)大坟后,有子远海。 婆邓氏,改嫁饶姓后又嫁清水十字铺他家。 入川时辈份:张仕儒其高。 入川后辈份: 正大家声远,光明世泽兴; 先人广积德,勋业永观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