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蒲城主要景点简介及照片 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
唐睿宗李旦桥陵
唐睿宗桥陵位蒲城西北约十五公里处的丰山(唐时称为“桥山”,又称“苏愚山”)西南,是唐睿宗李旦的陵寝。桥陵以丰山为陵,在山腹开凿地宫,并在四周建造陵墙。丰山气势雄伟,蜿蜒如巨龙盘峙,登顶南眺,平野辽阔,一望无垠。陵穴高出周围平地250米左右,四周诸峰环绕,山势巍峨,蔚为壮观。
唐睿宗桥陵建成于大唐立国近百年的开元盛世,这时国力强盛,社会升平,在陵墓建筑中都有反映:石刻艺术造型力求展现富贵气象的宏大、壮丽,陵墓建制高大宏伟。唐睿宗桥陵的陵墓建造和石刻艺术是唐代繁盛时期的代表,与乾陵并称为唐代陵墓石刻艺术之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睿宗李旦是唐朝-第五个皇帝,高宗李治第八个儿子,武则天的第四个亲儿子,唐玄宗李隆基的父亲。李旦在位8年,正式执政只有两年半的时间,所以历史对这个人做出了很公正的评价,虽无建树,但能洞察形势,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急流勇退,三让天下,一让母亲武则天,二让兄长李显,三让儿子李隆基,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后人送庙号“睿”。
唐让帝李宪惠陵
惠陵是唐让帝李宪的陵墓,是唐桥陵陪葬墓中最大的一个。为什么叫“陵”呢?封建社会等森严,君死叫“崩”,葬所谓“陵”;诸候王公丧叫“薨”,葬所叫“林”或叫“冢”啊!而李宪没有做过皇帝,其葬所为什么叫陵呢?这要从李宪的身份经历说起。
李宪原名李成器,是唐睿宗李旦长子,武则天的嫡孙。按照当时封建社会的嫡长继承制度,李宪是顺理成章的王位继承人。文明元年(684年)就立为太子,但是自他祖母武则天以来,短短的八年时间,发生七次宫廷政变,手足相残的悲剧,局势动荡林立,李宪审时度势,坚决不就东宫,他在给父皇李旦的奏折中写道:“储副者,天下之公器,平时无嫡长,国难则归有功,若失其宜,海内失望,非社稷之福,臣今敢以死请。”言词非常恳切,李隆基才得以入主东宫,登上龙庭宝座,削平其姑母太平公主的势力。为“开元之治”起到了修桥铺路的作用。李隆基能很好地处理兄弟们的关系,在兴庆宫建一楼,叫“勤政务本楼”又名“花萼相辉楼”,表明“红花还须绿叶衬”的道理。里面置有长枕大被,玄宗与众兄弟经常在这里谈诗章、欣赏乐舞,夜深则同榻抵足而眠。
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李宪逝世,玄宗号恸失声,以为李宪“实推天下,有高世之行,非大号不称”,谥为“让皇帝”。名誉席嘛!他的坟墓称“惠陵”。史载:“唐内置膳食千余味,药酒三十余色,其地宫建制与诸陵同”,实际上到底如何?让我们下车去看一看。站在陵前首先看见一巨型土冢,形如覆斗倒扣地面,高15米左右,可见是掘土为坑,积封为坟。前树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石碑一通,上有毕沅亲书隶字“唐让帝惠陵”。还有地面上这一残断的华表,是神道石仪的遗存,表明惠陵外部构造与其他唐陵相似。
2000年省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坟四周有南北285米,东西207.5米的“内城”。城内四角有角阙,底面147个平方米。南面没有门,外置门阙一对。结合县志等史料,可知有华表1对、天马一对、石马五对、石人十对,左献殿,右下宫。不过规模较其他陵要小得多。让我们进入墓穴,看其内部结构如何?
打开仿古木门,大家可以看到18米的斜坡墓道,两侧壁画依次为:云头履飞人——道家形、魂、魄学说的体现;出行仪仗图——旌旗林立,男女侍从前呼后拥,体现了古代帝王的威仪;正面画一0,雕梁画栋,珠帘帷幔。
紧接着是三个过洞,两侧各三耳室,与三个明天井相间,壁画皆太监宫女,姿态稍异,神情多端,伺奉帝后生活;耳室内存大小两套陶俑(其中有太傅、太保)和两套哀册的出土,充分体现了李宪由太子而让皇的双重身份。
墓室右侧安放一灰石椁,拟庑殿造型,由10根方石柱和10块镶板构成,东面刻大门,卧容及太监;石柱内外多刻缠枝蔓茸抱鸟、兽、天马等;镶板内侧线雕宫女若干名。
墓室四壁画有朱雀、玄武及乐舞等观赏图案,到处是如意云仪,墓顶上有表明天象的日月星辰图,与西方天文研究成果所差不大。
一千二百余年的风风雨雨兵燹战火使城墙、门阙、神道荡然无存,仅一土冢默默地蹲在旷野里,然而历史并没有忘记这位不慕高位,传之贤能的谦谦君子。清代诗人何亮基到此,曾写诗给他以高度评价:“丰山遥望柏苍苍,惠陵高冢辇路旁,宫门喋血千秋恨,何如人间作让皇。”也就是说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典范!
唐玄宗李隆基泰陵
泰陵是唐玄宗李隆基墓。李隆基是唐朝第七个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之一。因“开元之治”,他把唐王朝推上极盛的巅峰;因“天宝之乱”,他又把唐王朝推向几致覆亡的深渊;一折“长生殿”,使他流传千古;一曲“长恨歌”,又使他遗恨终生。
“因山为陵”是唐代帝王陵墓的重要特色,十八陵中有十四陵营建在“孤耸回绝”的山峰之中。泰陵位于蒲城县东北十五公里的金粟山。金粟山为五龙山之金脉,海拔716米,“有碎石若金粟状”。其山系自西南向东北方向伸展,诸峰罗列,呈环拱之势;山形起伏,逶迤蜿蜒,若龙踞凤翔,远望呈黛色,气势磅礴,雄伟肃穆,去雾苍茫,真可谓“蒲城八景”之一的“五陵闲云”。泰陵玄宫就凿于金粟山之阳的腹部(今椿林乡唐陵村西北)。
泰陵陵园规模宏大,据《省志》载,陵内封地达三十八公里,为诸陵最大者。陵区以玄宫为中心,依山势构筑陵墙,平面布局分内外两城,酷似京师长安,内城四周各开一门,其位置分别为:
朱雀门(南)。位于现保南乡唐陵村西约500米处;
玄武门(北)。位于现上王乡岭南村;
青龙门(又称东华门)。位于现椿林乡唐陵村东约400米处;
白虎门(又称西华门)。位于现翔村乡东山怀村400米处。
四门及陵墙四角分别建有门阙、角阙,地面建筑包括献殿、下宫、阙楼、陵署等,殿舍连绵,错落有致。陵区林木繁茂,苍翠荫郁,一派肃穆景象。与其他帝陵一样,陵园设有陵台令(从五品)及主文、主乐、主辇和典事等。陵区还设有折冲府,负责陵区安全,封内陵户,则专门应付各级的祭奠活动。
像其他唐陵一样,泰陵四门(尤其是神道两侧)也布列有大量的石刻艺术品,其简单情况为:
原在四门外,各有石狮一对,共八个,现仍残存六个;
南门(朱雀门)外,原列有石人十对,现仍残存九对;华表一对,现存一残一;飞马一对、鸵鸟一对,现仍存;石马五对,现仍残存五个;
北门(玄武门)外,原列有石马三对,现尚残存二个;
与其他陵不同的是,泰陵曾布列有“番酋”立像八尊,现仅残存东侧立像三尊,另于北门处,还残存一只小蹲虎。
泰陵侍臣(石人)雕刻反映了唐玄宗“文用汉,武用胡”的特点。
唐玄宗去世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已近尾声,但河南、河北的战争仍在继续。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两京破坏殆尽,军队(尤其是军阀军队和回纥军队)烧杀淫掠,社会一片混乱。唐朝国力急转直下,几致覆亡,从此历史走进了中唐时代。由于陵墓石刻的产生同社会主宰者关系的直接性,它本身既反映着产生时的国力,也博动着统治那个时代的精神力度的脉象,因之,泰陵石刻成了中唐陵墓石刻的代表。
同盛唐作品相比,中唐石刻个体变小,精神魄力在大气磅礴中渐趋平和。但此段时期石刻作品也有一定的发展,不少作品保持着很强的生气和气势,其中泰陵翼马(在陵墓中,翼马起着联系亡灵与天界的神秘作用)体态矫健,英恣疯爽,不失为唐陵石刻艺术中的珍品;泰陵翁仲,文臣雍容华贵,武臣勇武骠悍,仍不失大唐风韵,只是那威风凌历的神态,信佛要威慑某一特定的对象,不象盛唐作品中的侍臣,倨傲天下,旷达不羁。
随着岁月的流逝,战火频仍,泰陵曾遭受过多次破坏和洗劫。尤其是朱温篡唐期间,华原节度使温韫“唐诸陵在境者,悉发之,取所藏金宝。”浩劫不仅使宏伟的地面建筑荡然无存,而且还祸及玄宗遗骸。北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下诏修葺泰陵,玄宗遗骸着法服、常服一套重新安葬,同时建立玄宗庙(庙址在今椿林乡敬母寺村东南),于下宫处立碑,并于陵区广植松柏、长杨、巨槐等。明清以前,下宫即为朝延祭祀泰陵处所。清代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陕西巡抚毕沅下令修葺泰陵,并于陵区修筑宽3尺、高6尺的围墙(今已无存)加以保护,同时还在朱雀门献殿遗址附近,树立亲笔题写的“唐元宗泰陵”(为避康熙玄炜讳,改玄为元)巨碑一通。这一石碑至今犹存,五个隶书大字,苍劲有力,不失为一件镌刻珍品。一九五六年,泰陵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一九五八年建立了泰陵文物管理所。-期间和0中,泰陵石刻又一次遭受到大规模的、无知的破坏。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地方政府才加大投资力度,整修道路,植树绿化并对地面石刻进行了修复。
蒲城文庙
蒲城县文庙,亦名蒲城孔庙。位于陕西省蒲城县县城中心,座北向南,是一体制完整,房屋对称的古建筑群。该庙创建于唐贞观年间,宋、元、明、清历代均有相当规模的维修。特别是明正德七年(公元一五一二年)和万历四十四年(公元一六一六年),先后作了较大程度的扩建。
庙前有“六龙壁”。前门曰“棂星门”,整个庙院由三个院落组成。棂星门至戟门为第一院落,有泮池、单孔桥通之,四围栏杆。由戟门至大成殿组成第二院落,院内有东西廊房各十二间。第三院落有元代建筑明伦堂一座,堂前两侧有掌酒司、典库司各五间。堂后的尊经阁早被拆除。[1]
“六龙壁”是一座具有相当艺术价值的古建筑,是文庙的照壁。建立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一六一六年),距今三百七十年。壁身通高六米,通长十七米,主体用琉璃花砖砌城。
大成殿建于明正德七年(公元一五一二年),二进五间、雕粱画栋、宏伟壮丽。殿之内外有红光大柱四十八根,最高者达九米之多。屋顶复盖亮绿色琉璃瓦,相互辉映,金碧交辉。室内宽畅堂皇,外形雄伟。殿内原塑有孔子座像,十分高大,神情泰然,两旁塑有其四大弟子(颜、曾、思、孟)的泥像。此殿不幸于一九七六年因火灾被毁。目前仅存殿基平台。
蒲城文庙今为县文化馆所用。东廊为“展览室”。西廊为“文物陈列室”,陈列和保存文物两千多件,珍品达百余个。其中有长三米有余、粗若小桶象牙化石,有高约两米的明瓷大花瓶,有出土的唐三彩马、驼、仕女、武士、镇墓兽俑,无不引人注目。一九八二年、庙内还增修了石刻艺术室十六间,陈列珍贵石刻七十余通,有林则徐、王鼎、米芾、李阳冰、唐玉真公主手书之碑刻多件。特别使人感兴趣的是新出土的高力士神道碑。该碑建于公元七百七十年、距今一千二百余年,它的出土,补充了历史记载之不足。该碑高四米、宽一点五米、碑文共一千六百五十字,对高力士的一生及在平定韦皇后之乱中的功绩,都作了全面的介绍,为我们研究唐代历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实物资料。“戟门”和“明伦堂”为文化馆的阅览室和图书馆。同时在庙内还新建了画廊、花园,栽植了松树柏树,进行了一系列的美化、绿化工作,使这座古建筑成为人民欣赏、学习历史文化艺术的宣传阵地。平时游人络绎不绝。西德、荷兰,以及联合国卫生组织、国际银行等有关人士也到此游览参观。
六龙壁
蒲城县县城正街,文化馆门前,屹立着一座金碧辉煌、艳丽夺目的琉璃照壁,为这座渭北名邑蒲城古城点缀色彩,引人注目。这就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蒲城文庙古建群中艺术价值最大的古建筑物“六龙壁”。
“六龙壁”,一名翠屏,创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一六一六年)仲春,原位于县文庙围墙南面正中,通高约六米,长达十七米,壁身用精制的琉璃花砖砌成。壁上有短檐,复黄、绿琉璃瓦,中间屋脊两头为螭形脊兽,中间原饰有琉璃花,可惜现已残缺不全。壁正面为“六龙泳舞”图,塑金龙六条,鳞张爪舞,蜿蜓盘旋,畅游于粼粼碧波之中。背面塑“六狮舞蹈图”,上、中层人物穿绿袍,冠带楚楚。龙狮金黄色,舞态活现。下层汪洋碧海,汹涌澎湃。前后图案,造形逼真,神态生动,色彩绚丽,栩栩如生。两旁各竖石牌坊一座,象征性的石柱高出屋顶,上刻云纹,称“云冠”。东西各有石匾一面,本县明末书法家、山西巡抚樊东谟大书“文章祖”、“帝王师”六字于其上。下面是象征性的石门两扇,每扇中间各刻方孔九个,人称“石门九眼”。牌坊上雕刻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牡丹、荷花等花纹,为六龙壁增色添彩。六龙壁的背后,是“文庙古建群”,房屋栉比巍峨,画栋雕梁,再后是北宋古塔,高耸入云。加上柏桧苍翠,燕鸽翱翔,更烘托得“六龙壁”秀丽壮观!
诗情画意。
关于“六龙壁”的修建,本县民间流传着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晚明时期,蒲城南郊瓦郭村(今属贾曲乡)有一位青年农民,立志学习烧制琉璃的绝技,回到家乡后设计建造了这座“六龙壁”。可惜,在旧社会科学技术不为当权者重视,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位能工巧匠的姓名,早已湮没了。但是,他勤学苦练的精神,却在劳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有口皆碑。他卓越的艺术成品,几百年来,仍然闪烁着辉煌灿烂的金光,激励鼓舞着后代的劳动人民,为祖国的四化建设事业勤奋学习,努力前进。
王鼎纪念馆
为了迎接香港回归,纪念抗英名相王鼎尸谏155周年,1997年6月26日,王鼎纪念馆在他的故乡陕西蒲城初步建成。
王鼎纪念馆位于蒲城县内达仁巷54号,原址系王鼎的出生地。
1997年4月17日,王鼎第六代后裔王丽 女士,遵照先父原陕西省政协副主席王菊人的 遗愿,将这所占地面积1063平方米,房屋十多间的故居正式捐赠给国家,用于开办王鼎纪念馆。
纪念馆大门两侧是“五好家庭”全国代表袁世清同志拟写的对联“血浓于水,道光愦庸失王土,丧主权,青史悲鸣文死谏;叶系于根,共和鼎盛雪国耻,园缺镜,香港回归告忠魂。”纪念馆二门的门楣上悬挂着陕西省省长程安东同志题写的黑底金字横匾《王鼎纪念馆》;门两侧是本县书法名人贺钟秀书写的对联:“死末完节莫谒王,生不全忠休朝鼎”。
一进王鼎纪念馆大门,正中置有3.6米高的王鼎半身立姿塑像,塑像呈古铜色,由国家级美术师陕西省雕塑院院长王天任亲手雕塑,其神态逼真,形象伟岸。他头冠一品花翎顶戴,身着长袍官服、朝珠,右手压案,指关节暴起,左臂背后,紧握拳头皱眉注视前方,似乎是正望着林则徐虎门销烟,又似是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和回天无术的悲愤无奈,又似乎是正思着民族安危……塑像身后,立有有关王鼎的碑记,是群众听建纪念馆而捐赠。中央两侧一侧展有王鼎生平事迹,一侧设有观众休息室和纪念品出售部。上房内陈列有王鼎家谱、书信遗稿、遗物和道光皇帝为王鼎七十寿辰书写的寿匾“靖共笃祜”,王鼎为本族叔母吴孺人书写的“贤孝可风”木匾以及林则徐在蒲城期间书写的匾额“观察第”、“味兰书屋”、“槐荫山房”、“慈惠徽音”等诸多墨宝。王鼎生平事迹展室中还有通过大量文字、照片、图表和实物,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王鼎一生的历史业绩。
4【王鼎简介】
王鼎,字定九,号省匡,生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卒于道光二十二年四月晦日(1842年6月8日)深夜,终年七十五岁。王鼎少时家贫,常衣食不济,却能发奋读书,终于在嘉庆元年中二甲第三名进士。曾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礼、户、吏、工、刑等部侍郎、户部尚书、河南巡抚、直隶总督、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曾改革河务、盐政、平反冤狱,颇有政绩。
生平事迹
鸦片战争中,极力主战,反对议和投降割让香港。1842年,当林则徐抗战获罪而被遣戌伊犁时,正值河南祥符(即念河南开封)黄河决口,大流直冲开封省垣,淹没河南东部和江苏、安徽北部广大地区。王鼎以大学士出署东河河道总督督塞河口。由于赞成林则徐禁烟抗战,而对其不幸遭遇深表同情,乃以熟悉河工情形为由,上疏奏留林则徐助襄河工,治河竣工后,又奏请任林则徐为河督。时英帝国侵略者二次海上北犯,道光皇帝怕得罪洋人,仍坚持将林则徐发往新疆。王鼎回天无力,只好相送河干,涕泣为别。
王鼎回到北京后,不顾年迈多病,向道光皇帝痛陈割让香港签订协议对国家民族的长久危害,怒斥妥协派首领、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为当代秦桧、严嵩。由于道光皇帝妥协求和的主意已定,王鼎在廷谏、哭谏均告失败的情况下,决心以“尸谏回天听”。1842年6月8日深夜,怀惴“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也”的遗疏,自缢圆明园,为反对割让香港,签订不平等条约献出了生命。王鼎死后81天,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签订,香港人从此脱离了祖国,一去155年。[1]
林则徐听到王鼎尸谏的消息悲痛万分,写了《哭故相王文恪公》诗两首,赞王鼎“伤心知己千行泪,洒向平沙大幕风”。1845年,林则徐被招还北京时,特到蒲城,拜望了王鼎故居,并亲到王氏的坟莹祭奠了王鼎。1864年,任陕西巡抚时,还为王鼎守心丧三个月。
【评价】
王鼎尸谏虽然没有达到保住林则徐,保住香港的目的,但是他不畏权贵、刚直不阿的浩然正气,永远值得人们缅怀和追念。王鼎纪念馆的建立,不仅是对抗英名相王鼎的最好悼念,也为广大群众提供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龙首黑峡谷风景旅游区
行车路线:沿京昆高速前行103公里于孙镇(S106)出口离开,由孙镇立交转X214再转X106前行11.3公里即到。
交通很方便,县城二运司有直达班车,自驾车到东陈街东向北沿路即到,也可从永丰大桥西向北。
如果说洛河是大自然留给蒲城最为壮美的一幅山水长卷,那么,龙首墨玉大峡谷就是镶嵌在大地上最为耀眼的那颗明珠。俯瞰婉转绵延的洛河,顺黄土高原一路豪情奔流急切南下,到达蒲城境内后,在西头一带蓦然恢宏开朗,崖低水阔,河流舒缓,尽显他的大气和壮美。
龙首黑峡谷风景旅游区,是由龙首坝、龙首瀑布、河湾草地密林为内容的自然山水景观、水上运动休闲观光区和洛河峡谷两岸丰富的人文景观组成。景区南北蜿蜒20余公里,东西覆盖数公里,面积约30余平方公里,城内趋车25分钟。这里崖壁陡峭,怪石林立;大坝飞流直下,气势壮观,惊心动魄;两岸山水秀美,风光旖旎,有“小壶口”之称。游人在惊险中领略大自然景观,在秀美景色中悠闲信步,寄情山水,是一种难得的身心体验。
离景区不远处的崖边有一棵在当地非常有名的古树叫“茶树”,当地人管它叫“神树”。据史料记载,这棵书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在大漠风沙、气候干燥的北方,按说不是它的适宜生长地,但它至今仍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这是它第一个神奇之处。据说这棵“神树”还有更奇特的地方,是非常的灵应,有“求子得子、有病治病、化险为夷”之功能。多年以来,供奉它的游客络绎不绝,香火不断。如果您有兴趣,不妨亲自来这里实践一下。
驶入景区,首先看到的是,由国民政府主席在1935年3月28日为洛惠渠渠首大坝题的字“龙首坝”。龙首坝是由爱国将领杨虎城出资、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主持设计施工建设的工程,历时四年,于1935年竣工。龙首坝顶长177米,顶宽5米,坝基宽22。5米,高16。2米,是一座拱型石砌重力溢流坝,史称国民政府第一坝。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时期命万名兵卒从现在的龙首坝处修渠引水,至铁镰山处挖出龙骨,故将此渠定名为“龙首渠”。自西头村洛河东岸的王村附近,走向至大荔灌区,长约25公里左右,而建坝离汉代的龙首渠很近,故名“龙首坝”。坝下有两个直径达两米的绿色池潭,人称“龙眼”,“龙眼”里一年四季水清透明,其周围的龙眉至今还清晰可见。据说在1993年的时候,有一辆客车不幸掉入龙潭,打捞遗物的时候特地请市水利系统的打捞人员测量了龙眼的深度,据当地在场群众回忆,测量探头慢慢放进龙眼,地面屏幕的景象不停变换,惊奇的是看到不少巨鳖畅游其中但探头仍不见底。后经地质学家考证,此龙眼为火山喷发后的通道,坝附近常有29摄氏度的温泉出水口。雨季的丰水季节,水从大坝飞流直下,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淡水季节,则有涓涓细流在坝体形成水涟,充满“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诗情画意,又有“滚珠坝”之称,游人听水流翻滚如巨龙咆哮,看云雾漫漫若人间仙境,可谓赏心悦目。
龙首坝水上娱乐中心是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以娱乐,休闲观光,农家乐三大旅游项目为主题,形成滑索,漂流,游艇,划船,团队拓展,民俗体验等旅游项目。目前,已正式运营的精品项目有:龙首飞渡,洛河漂流,修仙划艇,拓展训练,攀岩和农家乐垂钓等,是目前蒲城境内最为集中和完善的休闲娱乐场所。景区民俗属典型的黄土高原风情,民俗纯朴。村民热情好客,村院干净卫生,是户外旅游居住的好去处,有"世外桃源"的自然体验,有返璞归真的心灵体验。
龙首坝附近两岸人文景观丰富,与自然景观一道组成令人神往的洛河神奇旅游景观。这里有晋公子重耳避难遗址、三国名将邓艾墓、汉代徽邑漕仓遗址、水圣李仪祉故居、黄土高原民俗村等人文古迹。其中:
晋公子重耳避难遗址位于避难堡村,相传春秋战国时期,西宫娘娘丽姬想让自己的儿子专权,设“蜜蜂计”害东宫娘娘的儿子重耳,重耳四处避难,逃到此地而得名。当地的“酸枣刺不带钩、蚂蚱不叫唤”据传都与晋公子避难有关。
三国名将邓艾墓位于西头坡底村,据史载,邓艾和蔡瑁曾屯兵洛河上游,今天的蔡邓村便因此得名。
水圣李仪祉故居在富源村,系先生的出生地,故居至今保存完好。汉带漕仓遗址为于西头村,是现今国内仅存少数古代漕仓之一,对于研究汉代的历史具有较高的价值。
邓艾墓及其祠庙
蒲城县邓艾墓位于洛滨镇前阿村南,村北是后阿村,古称邓家堡,多邓姓,自认是邓艾后裔,前阿村则是守墓人逐渐形成的村庄。两个村的老年人说,邓艾墓地原来有三亩多大,上有墓冢和邓公祠,均面向西南,祠前有前秦、金代和清代石碑。邓公祠早年毁于火,今仅存墓冢与碑石。
邓艾是三国后期名人,生于河南死于四川,而蒲城县境内咋会有他的墓和祠呢?这得从头说起。
邓艾(公元197—265年)字士载,祖籍棘阳(今河南南阳县)。初为郡都尉学士(武官的文书),但因口吃说话结巴,不得作幹佐(郡官助理),当了稻田守丛草吏(管屯垦的小官),不久,升为典农纲纪上计吏(郡向京师呈报户口、垦田、税赋的-)。
邓艾在做典农吏期间,写了《济河论》一书,太尉司马懿得知后甚为惊奇,大赞其才,提拔他做了尚书郎。在此期间,他向朝廷建议:“在淮河南北屯田,置五万人,十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六七年间可积粮三千万斛(当时每斛为十斗),可供灭吴之资。”司马懿在采纳此建议的同时,因才用人,令他参加西征军事,迁升南安太守(郡治在今甘肃陇西县东南),遂使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司马懿去世后,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相继为大将军,秉持朝政,仍继续重用邓艾。在平息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反乱中,邓艾以破敌有功,官拜长水校尉(四品),加封方城乡侯。正元二年(公元255年),邓艾担任了安西将军之职,他的卓越军事才能得到充分展现,在征西伐蜀中,成了蜀国大将军姜维的克星,几乎每战必胜,威逼蜀兵节节败退,因而其官职也逐步被提升到征西将军(二品),都督陇右诸军事,爵位再进封为邓侯。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相国司马昭命邓艾与镇西将军、都督关中的钟会统兵出汉中,分道攻蜀。姜维败退剑阁,据险而守,钟会兵不能进。邓艾则自阴平(治所在今甘肃文县西北)兵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身先士卒,曾带头以毡自裹滚下山坡以加速前进,历尽艰难险阻,像天兵天将一样突然降临蜀中:先收江油,受降守将马邈;再克绵竹,斩蜀卫将军诸葛瞻及尚书郎黄崇;进军成都,兵临城下,迫使蜀主刘禅派大臣献出玺绶、士民簿,并敕令姜维投降钟会,然后率大臣60余人“面缚舆榇”(双手反绑,车载空棺)于成都北门出降。邓艾持节“解缚焚榇”,以极其宽大的政策接受蜀主降魏,承制(秉承皇帝旨意便宜行事)拜刘禅行骠骑将军,以下诸王及大臣都给安排了相应的官职;邓军所到之处,毫无掳掠,蜀人大为称颂。邓艾在绵竹筑台彰表战功,凡士卒死者不分魏蜀,同等安埋,深得民心。十二月,诏书以邓艾大功官拜太尉(一品),增邑二万户,赞词中将其勋绩与“白起破强楚、韩信克劲赵、吴汉擒子阳、亚夫平七国”相比。同时,也封钟会为司徒,增邑万户。
邓艾给司马昭写道:“今因平蜀之势以乘吴,吴人震恐,席卷之时也。然大举之后,将士疲劳,不可使用,且徐缓之。”司马昭看罢不悦,使监军卫瓘转告邓艾说:“事当须报,不宜辄行。”批评邓艾在蜀擅权、承制专事。邓艾性直,此时也难免有点功高自恃,卫瓘加盐调醋,回禀于司马昭。钟会更嫉贤妒能,上言诬陷邓艾悖逆,欲拥兵自立为蜀王;特别是钟会模仿邓艾笔迹偷换的奏章上,有诋毁司马昭的言辞。司马昭耳闻谗言,目睹奏章,暴跳如雷,邓艾“反罪”随之成立。咸熙元年(公元264年)正月,下诏以槛车征拿邓艾。钟会看到邓艾父子被擒,已无后顾之忧,便带兵与姜维合谋,狂想出斜谷,兵会洛阳,矫太后遗诏废除司马昭而“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姜维则想用计策全部杀死北来诸将,全部坑杀魏兵,复立汉主。上述阴谋随即败露,钟会、姜维均被魏兵乱箭乱刀杀死。
押送邓艾赴京师的槛车行至绵竹城西时,卫瓘遵照司马昭的旨意,派护军田续追上去,将邓艾父子杀死。邓艾临死前自叹:“吾赤胆忠心,一至于此,武安故事(指白起被范雎诬陷致死)复见于今矣!”邓艾另一个受封为亭侯的儿子在洛阳也被诛杀。邓艾老妻及孙辈幸免一死,被流放西城(今新疆和田境内)。邓氏家族四散逃匿,一支落脚关中左冯翊重泉县东河川(即今蒲城县后阿村),族人陆续前来集聚,形成邓家堡,为缅怀先祖邓公,以其仅存遗物于村南卜地起墓(衣冠冢)祭祀。
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十一月,魏元帝曹奂禅让帝位,司马昭长子司马炎即位(即晋武帝),晋朝建立。到了泰始九年(公元273年),晋武帝为邓艾平反了冤案,邓艾的嫡孙邓朗被提拔为郎中(六品官)。不久,冯翊张郡守与邓家族人再建邓公祠以永久纪念。这就是蒲城邓艾墓和邓公祠的来历。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四川剑阁县孤玉山南麓也有邓艾墓,墓右侧约50米处还有邓艾庙。近有文史研究者认为,这里才是邓艾的真墓。
古话说,忠无不报。不论是蒲城的邓公祠及其衣冠冢还是剑阁的邓公神庙及其真墓冢,都是后人对邓艾忠勋永远的怀念和报答,历史总是会让前贤们永垂不朽的。
蒲城清-院博物馆
蒲城清-院博物馆以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蒲城清-院为馆址,蒲城清-院位于陕西省蒲城县城关镇东槐院巷27号,面积为6600余平方米。
考院,始建于光绪十七年(公元一八九一年),由当时在任县令张荣升和邑绅商建,以解决小考都要搭考棚进行不便之宜;平时则作为省巡视来时歇息的“行辕”,用现在的话来讲,过去的考院也就是蒲城县招待所。因此,工程质量要求很高,均由当时的能工巧匠来承建。
考院座北朝南,结构严谨,布局合理,从现在的大门往后,基本保持了当年的风貌。院内木刻、石刻、砖雕精湛,丰富多样,就大门外“八”形砖墙刻有“凤凰展翅”、“金鸡报晓”、“猿猴攀枝”、“老鼠拉葡萄”等富有浓厚民间色彩的图案,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迎二门是一道可启闭的木版影壁,绕过宽敞的砖铺甬道两边是过去文生考试的地方,旧称“号舍”,对称共二十四间。庭院尽头有一圆门,门上南北各书写有一砖雕匾额,南书“腾蛟起凤”,北写“紫电青霜”隶书大字,意要考生文武全才,文则如蛟龙腾空,凤凰起舞,光彩夺目;武则犹紫电闪光,青霜耀眼,威武雄壮。
出圆门是一座五间高大、宽敞的主体建筑“伦秀堂”。这里是武生考试的地方,旧时这里十八班兵器样样俱全。“伦秀堂”南两侧各有三间房屋,旧称“官厅”,在考试期间作为监考官的临时休息场所。旧时檐下三米处各设有一焚纸楼,作弊考生试卷都在此焚烧。
向西是十间仝形房屋,西头间内有一口井,称井房。是人们盥洗沐浴的场所,旧时称为“浴室院”。清时称蒲城县为同州俯,一州设三县,各县应试的童生都要考前净身,一是作为对孔圣人的崇敬;二是监考官借时可详细查验所有学生的衣物,查验是否藏有夹带。
堂后有东西厢房各五间,内室三间,厢房是考院工作人员平日居住之处;内室是省巡视来时接待居住之用。
光绪三十一年(1906年)科举制度废除,考院改为蒲城县第一高等小学,后名为蒲城县东槐院小学。一九八三年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一九九二年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八年九月十五日,在各级部门的重视下考院收回文物部门管理。目前,它是我省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处进行童生科考的场所。
二零零五年十月,文物局新任领导不失时机抓重点、酬资金,向考院拆借资金两万元支持单位布展,经过紧张的两个月工作,历经八年之久的考院终于以其暂新的面貌与全国各地的游客见面。
这次展出的内容以反映各朝县试、俯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制度的文物及文史资料、写真图片为重点内容,展示这一制度的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及其原因,同时揭示在这一制度下,读书人从考秀才、中举人、成进士乃至有幸涉足鼎甲,摘取状元桂冠的艰辛。
其次,展示部分考试过程中发生的趣闻、历史事件及相关重要的图释等。从科举前的选官制度(两汉时期)到隋的创立、唐的完善、宋的发展、元的中落、明的鼎盛、清的终结,行成了科学的、有序的编排,是每位游客参观后对中国的儒学科举制度有一个全面得了解。
张家山风景旅游区
欢迎你来到张家山风景旅游区旅游,祝各位在此度过一段轻松惬意的时光。
长期生活在热闹繁华的市区,蜗居于钢筋水泥构建的方块小屋,看惯了霓虹的闪烁,听腻了嘈杂的音乐,您是否梦想着有一个世外桃源,成为您精神上片刻的憩息地?整日忙碌奔波的您,是否想给疲惫的心灵放个假?那么请让我为你介绍一个避暑休闲的好去处——张家山风景旅游区。
张家山风景旅游区是在张家山林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张家山位于蒲城、铜川交界处的高阳镇西南约5公里处,属太白山系—(因山上有太白庙而得名)。其林场位于一南北走向山梁的东坡,海拔1000米左右,年平均降雨量在600-62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为11℃,土壤中有机物和氮的含量很高,适宜造林。
该山有树林面积约万亩,六十年代曾被列为陕西重点林区。
炎热的暑期,这里凉风习习,气候湿润,是绝佳的避暑胜地。来到这里,您仿佛置身于一个绿色的海洋。放眼望去,无边的-,郁郁葱葱,芊芊莽莽。棵棵白杨,笔直挺立;行行垂柳,柔枝摇曳;松柏苍翠,如伞如冠;满山刺槐,参天耸立;还有数不清的柿子树、核桃树、野山桃以及满山丛生的灌木。路边不知名的野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夹杂着泥土的芬芳,一定会使疲惫的您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这里有野兔、松鼠在林间嬉戏;稚鸡、松鸡在林中飞翔;群鹿在林中安详的徜徉;偶尔还会有狐狸出没,是少见的天然原始林场。漫游在这绿色的海洋,花香缕缕,鸟语阵阵,您一定会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烦恼,内心一片清澈与空灵。
各位游客:
下面我将要前往的是这里有名的景区——九娘峪。大家沿着崎岖的盘山小路一直向上走,就可以看到张家山的东南方向有座山,它叫九龙山,因其山形似条龙而得名。也称九娘峪,相传玉皇大帝的女儿九娘曾身穿九色彩服,骑凤凰,驾彩云,在此歇脚,山腰有座九娘圣母庙,为清朝康熙年间所建。相传曾住过僧侣、道士或尼姑,庙前的花纹石座和旧碑上的一些文字记载便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庙旁有一弘泉水,曰九娘泉。有极细极清的几股泉水从石缝间流出。掬一捧泉水入口,甘甜清冽,极其爽口,真是仙水呀!据说喝了这里的泉水,能百病不生呢!庙前有一棵千年“柏抱松”,高约三四十米,近两米粗,外皮尽脱,古朴苍劲。九娘峪千百年的沧桑变化都写在这位千岁老人的躯干上了。
请大家一直往上走,到了山顶,就可以看到有点像“石堡遗址”的无量殿了。这是明朝万历22年(公元1595年)修建的。史书记载说:“黄天上帝,各自开皇,蒲城西北地有奇山,名曰九龙。巍峨逶迤,气清景秀,真福地也。”“皇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1年)岁尽,众等观玄变见鬼神。后众议造祠,兴土木,塑神像。”其实就是当地政府为了祀奉所谓的“玄天上帝”功德无量而建。清朝雍正、乾隆、咸丰及民国年间曾多次修葺,是蒲城北部地区有名的古庙。也有人传说武当山有个叫“无量”的道士曾带徒弟到过这里并修此殿。
初建时占地约两平方公里,规模相当大。除正殿外,还有“官馆”十所,是官宦名流朝山时歇息的地方。这些建筑现已荡然无存,但“官馆”基石、盘山台阶和栏杆、走廊过厅依然存在。这座殿坐北朝南,建筑古朴大方,面宽三间,殿屋五脊四坡,属歇山式砖木结构,四角挑檐向上,木雕龙头斗拱,猫头简瓦厦顶,大殿雕梁画栋,美观典雅。内有大型清代壁画8幅,高2.66米,宽1.94米,画面布局合理,技巧娴熟,殿外有棵古柏,苍劲古朴。
无量殿西北三百米处处有一山洞,曰“药王洞”。
深数十丈,宽一丈。洞内原有大小石雕佛像数百尊,现仅余几尊。雕像神态各异,造型逼真。这里据说是早年出家人练功、栖息之地,乡野村民看病取药之所。离奇的是洞内有两条狭窄细小的深洞穴,仅容一人勉强进入,阴暗幽深。洞壁上有乳石,似雨水冲刷成的道道光滑沟痕,又似岩桨喷发自然形成的景观,不得而知。
据当地老人讲,祀奉无量神是在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这天,人们抬着酒肉,手捧香纸,纷纷盘绕崎岖山道而上。开祀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道人敲响大钟后,人们开始烧香叩头,各自祈祷。祀毕人们便上九龙山,尽情游览观赏山上风景。
各位游客,上了一天的山,您一定感觉有点累了吧。不要紧,林场山下有设施齐全的避暑山庄,为您提供了各种方便。更值得一提的是每年的五月份,当槐花盛开满山飘香的季节,你在这里可以吃到货真价实的槐花麦饭和地道的刺角面,还可以品尝到当地的的土特产,让你体会那久违的家的感觉。请带走山里人的热情淳朴,留下你们的笑声和赞语。再次感谢各位的光临!
蒲城县战国秦长城遗址
在蒲城县平路庙乡后阿坡村西南洛河北岸,有一段完整的长城遗址,在它陡峭、布满荆棘杂草的坡道上,在它墙体垮塌的缺口上,岁月流逝的印记清晰可见。由于其地理位置偏僻,没人贴近它、理会它,甚至都叫不上它的名字。
位于蒲城境内的这段长城遗址修筑于战国秦简公时期,北起蒲城县西头乡,向南经东陈庄、平路庙至钤饵乡,全长约50公里。当时秦国为加强防御,保障国内改革而修筑长城,它是战国时期最早的长城,也是秦国数条长城中的重要长城,又称秦东长城。蒲城段长城遗址共发现两处:一处位于晋城村东北洛河右岸最高处的源头,遗迹为东西走向,长约400米,上夯下堑城墙遗址,基部利用自然地形;另一处位于晋城村北的一条冲沟的南侧,其夯层清晰、纯净。在这些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战国时期的绳纹瓦片、云纹瓦当、生活器皿陶片和陶水槽残体。残存城墙多为下垫上夯,以自然河沟为倚托,用自然河岸堑削为城。就地取材,利用原有的长梁地形,上部施以夯筑。它是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因此又称为“堑洛”长城。长城遗址上的烽燧有单烽和城上烽,烽现残存高4~6米,体积庞大,烽顶残留面积为20~30平方米,说明建烽之初均有覆瓦建筑。
秦长城,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作为战争防御工事而存在的;“因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另外,作为科学的、有效的军事防御工程,秦长城不单防御临近国家,而且后期成为防御匈奴和少数民族入侵的一道屏障。长城多利用山川险要和河流为屏障而建,城上制高点设有烽火台,白天燃烟,夜间举火,快速传递消息,较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也为后来的军事防御工程提供了样板。显示了当时人们的高度智慧和科学文化水平。
长城,一个让千万人畅想的载体,一段久远历史的痕迹,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也是中华文化魅力的集中体现。“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是昨日长城,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面对这断墙残亘的长城遗址,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更多阅读
法国梧桐与中国梧桐简介及区别 中国梧桐和法国梧桐
“梧桐更兼细雨”中此梧桐为何树呢?它常被大家误以为是平常所见的法国梧桐,实际上它却是中国梧桐。法国梧桐与中国梧桐简介及区别将为大家详细说明何谓法国梧桐,何谓中国梧桐?以及两者的主要区别。法国梧桐简介世界上著名的行道树——
情报学主要期刊简介及网址转载 情报学核心期刊排名
情报学主要期刊1.图书情报工作= Library andinformation service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北京:《图书情报工作》编辑部, 1980~月刊 CLC:G25,G35ISSN 0252-3116 CN11-1541 2-412 BM215北京市中关村科学院南路8号(100080)
转载 27集电视剧《高粱红了》全部演员表及主要人物简介 宜昌保卫战全部演员表
原文地址:27集电视剧《高粱红了》全部演员表及主要人物简介作者:js195627集电视剧《高粱红了》在央视8套播映已到尾声,这部战争题材剧由赵琪根据肖玉同名长篇小说改编,刘家成导演,带有浓郁浪漫主义色彩,刚看一部分就感觉到:刘家成找到了“
何云伟李菁星夜相声会馆演出点评、录音及照片 何云伟李菁相声
何云伟李菁星夜相声会馆演出点评、录音及照片(大饼,2010年11月,转载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本人联系)其实有一段时间没有认真听几场相声了,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工作忙,另外也是由于相声演出市场的过度繁荣导致的审美疲劳。据称近年来北京的相声
蒲城唐穆宗光陵 刺客列传陵光
标签:蒲城古迹唐十八陵唐光陵唐穆宗分类: 陕西今天的早餐是陕西著名的“葫芦头”,奇怪!怎么没有葫芦唐代第十二任皇帝唐穆宗李恒(795—824年)陵墓,位于蒲城县北13公里辛子坡村北的尧山,海拔1091米。光陵石刻相比桥陵、泰陵,已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