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高考专业选择与职业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选择题

第一节 有关高考的几个问题

一、高考专题最新调查

1、高考填报志愿时,和父母商量的人最多占56.7%,其次与老师商量占20%;15%的人自己决定,而依据潜能测试专家建议的有7.4%。由于在报考志愿时缺乏对自身特点的客观认识及科学的指导。我们已经看到,一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开始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喜欢、厌学,甚至有退学的;也有一部分所学非用毕业后改行了,有的不能改专业,四年学的很不开心。有的重新选其他专业继续学习,对自己不利也造成很大浪费。那么什么因素与人的潜能发展最有关系?学我们喜欢的,做我们认为有价值的,学我能力所长的,从事适合我们个性的专业职业,一个人的潜能往往才能得到最大发展。因此高考报志愿时,最好到专业的潜能测试机构了解自己的潜能,听一些职业规划专业人士的建议,从而科学地填报志愿。

2、高考成功的因素是什么?尤其是临场发挥和学习方法得当,基础好,分别占59.9%、55.8%、48.4%。而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高考生,往往对未来有信心,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对自己的潜能和优势有更深的了解和把握,所以高中生应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3、高中生考大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8.7%人是为了将来更好就业,有23.4%的人是为了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有16.9%的人是为了获得文凭,有5.5%的人为了实现父母的愿望。这与我国市场经济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只有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在社会上谋求发展。而市场经济鼓励人们把自己的目标与现实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目标实现。只有当目标与现实紧密结合时,才能体会到知识的有用性。

二、新观念:未来更是自我潜能充分发挥的时代

1、人人都有巨大潜能,人人都能成功。乍一听,这个观念太玄虚了,功课都学不好,将来还能有多大成就?但有人跟踪调查发现,在班里前三名者长大后都“淡”出优秀之列,而第10—20名的学生表现出乎意料的出色。那么什么能预测未来人生的成功?积极的人生态度、自信心、自尊水平、失败承受力、成就动机水平、自我概念、自我控制力等这些成功心理素质能预测一个人未来能否成功、成才。

在中学阶段考察学生的主要两个方面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而事实上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如人际沟通能力、领导管理能力、艺术创造能力、形态知觉能力等。这却在考试中很难以体现出来,而都非常重要。

目前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习者成功的心理素质;是教育者(老师、家长)在运用考试手段的方式上出了偏误。他们认为同在一教室,同样受教育,考试分数就应一样,他们不懂得个体之间差异很大,每个人的潜能优势不同,而发展速度和阶段不同。有人长数学、有人长写作、有人很小就记忆力惊人,而有人到了大学似乎才开窍。然而,我们都全部安排在同一起跑线,用同一标准——考试分数衡量,区分“优”与“劣”。犯了教育上的一个大忌——完全忽略了学习者的生理与心理上存在的个体差异。这种强大、稳定的教育系统的存在和“超前教育”提高学习考试难度,大大伤害了学习者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大量学习者感到自己无能、失败,以及无奈,使学习者很早就产生对学习的厌烦和对学校的恐惧,感到人生的无价值感和渺茫,其实眼前高考失意不会影响你一生的,只要你今后努力,不能少年得志,也会大器晚成。

2、认清新时代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现在的学生是新时代的幸运儿,社会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从事什么工作,以什么方式生活每个人都有选择权。然而也存在着另一种不幸,就是职业——多元化造成许多孩子选择上的困惑。当前全世界有确切名称的职业就多达2万多种,而随着新科学、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新职业仍在不断出现。学什么好,干什么更有前途?由于时代变化太快,许多人疲于奔命,频频出错,总踏不上节拍。

什么行业最能赚大钱?而唯独不能忽略了自我潜能发展这个核心因素。一个人如果按照自我潜能优势来确定发展方向的话,最容易取得成功,最容易实现自我价值,最容易感到人生幸福和满足,对社会贡献也最大。有些专业很“热”,并不一定是自己的潜能所在,并非自己“最佳”。只有按自己的潜能优势去选择的才是“最佳”。因此确切地时时了解自己的潜能和优势,选择那些能最大程度发挥自我潜能的专业和职业,才是明智的。

三、学子们成才的“捷径”是什么?

1、发现潜能,确定目标,等于迈上成功的起点

任何一个人在开始迈向成功之前,应先问自己:你的目标是什么?美国人斯坦利详细查阅了1300位成功人士的家庭背景,结果发现他们中小学的平均成绩一般,不足以入一流大学,在大学的表现平平,多数被视为天赋不足,难以成功。那么百万富翁成功的“诀窍”是什么?不是天赋,而是自己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事业。他们不一定特别聪明,但胜在务实和创新,认准一个目标锲而不舍,尽一己之力,但绝不冒无谓之险,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往往不是旁人所及。

设立明确的目标,是所有成功的出发点,98%的人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从来都没有设立明确的目标,明确目标的意义在于以下几点:

其一,它使你的行动更具方向性,为你节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其二,它使你更容易抓住机会。机会是给予那些有准备的人。你有明确的目的,你就会对眼前相关的机会有高度的警觉性,留意各种机会。

其三,使你更具有决断力。成功的人能迅速做出决定,并不会经常变更。明确的目标不只是一个愿望而已,必须形成一股强烈的内在动力。

目前高中生和大学生普遍缺少明确的目标,在选择大学专业方面,明显的无目标,不清楚自己最想做什么,最能做什么,最适合做什么,不了解自己的潜能和优势,被外在因素左右着,短视行为时有发生。

“如果你只想种几天,就种花;

如果你只想种几年,就种树;

如果你想流传千秋万世,就种植观念。”

2、中学成绩不理想,今后的道路很宽广

前面已讲了中学的考试成绩很难预测一个人的未来成就。家长和老师成才的观念太狭隘,造成“两极”倾向;有希望考上大学的拼命学,无希望的干脆不学。其实每个人的发展潜力都很大,都有能力接受大学进一步的学习,只有选择方面不同,层次不同,而最终的成功都取决于你的选择和努力。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在谈中外基础教育时说:目前,中国中小学业的理科教材深窄,难度世界第一,小学数学深度高于国外两个年级,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却远远落后于欧美。难度大及应试的高压,使学生厌学。90%以上的中学生睡眠不足,许多学生完全成了升学的机器。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已不适应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将围绕提高国民素质总要求进行课改。

考不上大学未必不能成才,关键在于是否在今后的学习中,按照自己的潜能和发展优势发展,扬长避短。上要求考试分数低的民办大学、上全日制广播电视大学、上成教、自考、网络大学。参加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提早进入就业队伍。

四、高考志愿与未来发展

1、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

很多学生考进大学后发现自己的选择是失败的选择,原因是:

①仅凭高考成绩与名次便做决定;

②仅因是自己喜欢的某大城市便选择了该城市的大学;

③只要是自己理想的学校,什么专业都报考;

④仅仅因是名牌大学而报考;

⑤在教师或父母、亲朋的劝说下报考,没自己的主意;

⑥在重视能力的大学里,艺术系、体育系、语言系难度低,而报这些专业;

⑦仅以考试分数相当为由报考并无什么兴趣的专业;

【引用】高考专业选择与职业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选择题
⑧仅以现在就业率高为由选专业,因为好朋友报,所以自己盲从;

⑨因为社会上普遍认为该校“一流”而报考。

选大学、专业时,除了解自己的素质外,还要了解学校、专业的内容,有哪些课程、人员配备、设备怎样、进行哪些教育等,如果不结合人生设计与就业去选择大学及就读专业,那么事业成功的希望是不会有的。

2、填报志愿应考虑哪些现实因素

近几年招生中都出现了有的学校(专业)报考人过于集中,是上线人数的四、五倍,而有的学校(专业)却很少有人报。人生重大选择要综合考虑很多因素,主要是:外在现实因素,即短线因素;内在的个人潜能发展因素,即长线因素。

①升学因素。把保证录取作第一目标。在大学的专业选择上存在一些局限,但也要考虑自己的潜能和优势能否通过这个专业得到更大发展。不能进入符合自己潜能优势的“最佳”专业,能进入相近专业也行。如:学数学的再主攻计算机专业便有了扎实基础。

②就业因素。把将来的求职方便放在第一。也不能忽视个人潜能发展。原因一是职业“特点”变换快、难把握,“冷”、“热”象炒股。二是即使找到了需求大的专业,如果自己不适合这个职业也干不出色,且勿被眼前的“火”误导。

③名校因素。非名牌大学不去。在考虑名牌大学的同时,不要忽视专业,专业是立足之本,选择更能充分发挥潜能的专业或职业,人生目标就会更远大。

④成本因素。家庭困难学生对收费标准、奖学金、助学条件考虑在先。

⑤对策。要把升学、就业、成本和潜能发展几个因素结合兼顾,统筹考虑,还有如:考生身体、院校专业竞争、地理方位等。影响一个人潜能发展的四个重要因素是:学科兴趣、生涯动机倾向、能力发展的优势所在以及个人的个性禀赋特点,及对这些方面予以全面、综合地考虑和分析。

五、解答考生的疑问

1、什么专业“最好”,适合你潜能发挥的优势所在的专业。其实就是在实现自我价值,就是在最大程度地开发人力资源,为国家作出最大的贡献。

2、如何看待“冷门”、“热门”专业。什么是“热门”专业,指在社会某一特定阶段,那些比较新潮的,社会需求强烈的以及薪水高的专业。“冷”、“热”有周期。如果我们不了解市场经济规律在人才市场上的作用周期,盲目挤“热”有可能仅抓住了热的“尾巴”,四五年后成了“必要的浪费”。要有冷静的头脑,将目光放远,了解国家、社会的需求,把握“热”、“冷”相互转化的规律。应冷静考虑四个问题:

①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吗?兴趣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心理动力之一,它能使你对所学专业心向神往、乐此不疲。

②符合你的生涯动机吗?动机是推动一个人去行动的内在原因,是人的行动积极的基础,它真的值得你终生为之奋斗吗?

③你有能力得到它并把它做好吗?你具有能作好它的能力吗?

④热门专业对其从业者的个性要求你适合吗?

3、学校和专业哪一个更重要。在优先考虑自己未来发展的专业后,再根据自己估算的分数选择匹配的学校。

①选专业就是选职业,选未来。

②从长辈经历来看一些人入错了行,为了生存,体会不到工作的乐趣,没有激情,没有目标,无所作为。

③从我国的发展趋势看,确定自己适合发展的专业方向。

④从成才角度看,一个人的发展成才靠的是专业打天下,而不是学校。多数人往往在某个、某几个智能方面更突出,其他方面可能是弱项,多数都是“专才”。

第二节 高考专业选择的误区与职业规划

一、高考专业选择误区透析

(一)名校倾向:名牌大学各方面条件都好,是普通大学难比的。如果名牌大学有适合自己的专业,自己又有能力考上,应该追求。然而有一些高分考生为了挤进名校而放弃了自己喜爱的和擅长的专业,屈就于自己不喜欢、不适合、不擅长的专业,完全从牌子出发,不考虑专业因素,则是极不明智的。我们立足于社会,要靠我们所学的专业和能力打天下。那些只问学校不问专业和能力的用人单位是极个别的,并且越来越少。牌子是表面的虚名,而专业才是实质上的本领。

在本书第一章里提到一个北京名校的学生,毕业三年后月收入3000多元,而一个在北京上自考的学生三年后却月收入6000多元。其原因是:前者,1、虽名校毕业但学的经营管理专业和自己的内向性格不符,见人话都不想说,如何做经营管理工作。2、经营管理专业是个老专业,学习的人多,社会保有量大。而社会需要量相对较少,一个企业几百人、几千人需要管理人员就只几人、十几人,需要技术人员几十人几百人。3、我们现在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很多管理人员还是上级任命的干部。这些干部虽学历不高,但有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这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替代不了的。即使没什么本事站着茅坑不拉粪的,新来的有能力的大学生也难顶其位。所以她的就业选择面就小,工薪就难往上涨。

而后者,学的是新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因计算机、互联网刚从几年前调整的低谷走出,普及速度很快;这方面人才需求猛增,社会保有量相对较少,所以工资收入就升得快,升得高。

如果上了名牌大学,而专业却是自己不喜欢、不适应、不擅长的专业,很可能在高手如林的名牌大学里,过早地被“淘汰”出局。有的不适应专业,学习压力大,抑郁,甚至自杀的都大有人在。

有的高分考生一心追求名牌大学,非名牌大学不上,为争这口气,为争这个面子,年复一年的复读。从1999年到2006年,大学毕业生从84万增长到413万,七年间增长了5倍,每年以70%的速度递增,如果这期间你复读一年。到毕业时谋职者就多出70%,复读两年,到毕业时就多出140%的人和你争饭碗。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工资也从前几年的2000—4000元降到1000—2000元。多复读一年毕业工资少拿一半,何苦?就为争个面子,争来的是一时心理安慰,失掉的除精力、金钱、时间外,更重要的是机会成本,实不可为也!

(二)盲目攀比。有些人在报志愿时,眼睛盯着那些和自己学习成绩差不多的同学。他们报什么志愿自己也报什么志愿,或选择口碑好、声望高的专业盲目攀比。不少学习优秀的学生总是处在老师、家长、同学优越的赞誉之中;养成了一切都要和同学一比高低的习惯。否则似乎就证明不了自己是最优秀的。这种虚荣心和自尊心交织起来的心态,很容易忽视自己的真正内在优势和潜能,忽视自己追求的目标和人生的意义。争到的是一时,而失去的可能是一世。所以,有些自恃聪明机灵的人若干年后并没有取得大的成就。而“这山望那山高”没有自己最擅长的专业发展方向,就是其中原因之一。要慎重考虑自己一生的发展方向,切不可把自己的选择当成炫耀的资本。

低分生的盲目攀比。很多学生考分低距本科线距离很大,不顾自己的学习能力,非要挤“本科”、拉关系、找门路、不惜重金。从某省曝光出“黑大学生”的资料显示,单中介费就花几万——十几万元,结果还是个国家不承认学历的“黑大学生”。有个学生花几万元把户口迁到边疆某省没考上本科,又花数万元进了某省一所大学,每年学费一万多元,先后花了近十万元落了个“黑大学生”。还有的花十几万元、二十万元给学生买个北京户口的,其实花这么多钱非要挤国内的“本科”根本没必要,少花钱走正道成才的路很多。

1、不够本科录取线上高职就很好。但最好到沿海地区上高职,这些地区经济发达,办学有特色,就业前景较内陆地区要好。本书中第四章第三节提到了紧缺“灰领”人才,就是指高职层次人才,工薪水平并不比本科生低,工作两年有实践经验后也可报考工科研究生。

2、不够高职录取线的可上中专、技校。本书提到的大学本科生回炉读技校学数控技术等,与其浪费四年回头上技校,还不如早进技校,还可早工作。现在社会和前几年不同,重实际工作能力在先。只有国家机关、学校、国营大中企事业单位要先看文凭、后看能力,但大多数本科生进不去,这些机关单位喜欢研究生。现在绝大多数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都在基层现场,对实际工作技能要求多,并不需要多少理论支持。本科生理论多实际工作技能少学的知识体系不同,还不如技校生。

3、如果不想熬几年时间上学,想早就业,就进技术培训班。从北京、上海、沿海地带到内陆各县的技术培训班为什么很火?象我县的职高为何几乎停办,其原因就是:职高要三年时间,进校时这个专业很火,三年学出来很可能遇冷。职高教师多数没实践经验。学校专业设置,教材更新和市场经济的社会需要距离大,跟进步子小,机制死板。县域经济不发达,学生毕业工作不好安置等,这都是县职高办不下去的原因。学习班一年到一年半也都是学的中职、高职课程。以高职为例,后半年找工作,除去寒暑假和专业关系不大的课程,真正的专业课学习也就一年半的时间。我侄女初中毕业在县里学了半年电脑,到广东打工刚去就1000多元,和有些本科生的工资差不多,如果是高中毕业,可到北京、上海、深圳大城市进行高一级的技术培训班,学些高职层次的课程,象游戏策划、动画设计、计算机软件测试、数码技术、外语“小语种”等。学成后都很吃香,月薪一般都在2000—4000元,比本科生工薪高。不少本科生也在这些学习班回炉学习,不同的是本科生学的快,学的层次高,高中生学的慢,学的层次低。

4、自费出国留学。有人说:我们供得起,就是一定要上“本科”。但那也没必要化那么大的价码在国内挤本科,可自费出国留学。中国培养出的大学生只有1/10外语好的能应聘到外企。而我国未来对能了解外国人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理念、外语好,有涉外工作能力;能在外企供职,也能在内企从事和外国人打交道工作的人才,年新增需要量是100万。我们每年出国留学的按2006年才13万,加上短期出国进修的和国内培养出来的那1/10,总共约50万,每年新增缺口50万。要了解外国人的理念、思维习惯,不出国学习、工作几年是无法办到的。我国想升本科的学生太多,而教育资源有限,教育多样性有限,教育机制、体制等落后。所以自费出国留学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一说到出国留学,几乎所有的人第一反应就是:“那得多少钱!谁去得起?”当然,去欧美国家、澳大利亚等每年费用得15—30多万,担保金得30—80万,是一般人不敢想的。2002年中、韩两国相互开放自费留学,中国人去韩国自费留学,担保金10万,高中生读本科每年费用5—6万,第一年加中介费一万,语言培训费、申办费一万,共约7—8万元,在国内读个三本也得8—10万。韩国经济发达缺劳力允许合法打工。我女儿现在课余打工(不影响学习)一月可挣5000多元人民币,一年打工挣的钱,包住全部费用还可节余1万多元人民币。韩国人口是河南省的一半,有198多所本科院校,而河南才四十多所。韩国学校生源不足,入学是申请制宽进严出,只看高中毕业证。大专生可插大三续本科。

(三)理科比文科好就业、工资高

1、在高中二年级文、理分科时,不少优秀学生本来喜欢文科,但看到成绩好的学生都报了理科,就感到自己报文科低人一等,就盲目报了理科。前几年理科录分低,我三女儿理科不如文科,性格特征也适合文科。当时我也不懂什么职业规划,专业要和性格特征相近,也不知道要考虑孩子的兴趣和学习基础。就是看到理科录分比文科低60多分,就让她报了理科班。结果她的兴趣和优势不在理科,考试常在班上落后,她就觉得太难,再努力也赶不上。加上其他原因如:老师同学看不起,家长常批评以及青春期的逆反心理等,就产生了厌学情绪,结果到2005年她高考时,文、理录分基本上相差不多。这就是不懂职业规划害了孩子。

2、刘奇,中学时各门功课成绩优秀,尤其语文。但高二文、理分班时看去文科班的同学大都是成绩较差的,他拿不定主意。班主任建议他去理科班因理科班好找工作。因为理科不是自己的“真爱”,学的被动。到大学数学专业要求转中文专业被拒绝,后来毕业做了数学教师。考研时选了教育学专业,他发现教育学在某些方面和艺术创作近似。经过努力如愿以偿。他感叹地说:“毕竟花费了十年的时间才转换到正路上来”。

3、总的讲理科出路要比文科出路宽,但也不是绝对的,也要因人而异,因形势的发展而异。近些年,随着中国开放的力度加大,国力的增强,加入WTO后对外贸易的发展,想来中国发财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中国物价低,可玩的地方多,来中国旅游的逐年大幅增长。世界上兴起了学“汉语热”,目前世界需要汉语教师100万人,但国家人才库到2006年才2万人。前面提到的“美学”硕士到韩国留学一事。原来我就认为文科不如理科,理科生到韩国读硕士可免学费,跟导师作项目工资每月三、四千元,文科生的学费、生活费每年还得四万多。可我把情况跟省留学服务公司的主管人员说了后,答复是:“如果能在国内考个汉语对外教学教师资格证,到韩国我们就负责给她找个中文助教的岗位,月薪可拿七、八千元。”我一算这样扣除学费、生活费四万多,每年可节余三、四万元,比理科生强。5月2日央视报道:06年广东文科生就业率超过理科高达95%。

(四)高薪倾向

姐姐考上大学计算专业,毕业后在一外资企业,做高级软件工程师,月薪1万元,该妹妹考大学了,父母逼着她也象姐姐一样报计算机专业。妹妹心里不愿意,但也不知报什么好,就同意了父母意见。但到大学里越学越学不下去,后经过分析才了解,该同学的文学动机非常强,且艺术创造力也很强。因此对于将来能挣大钱的“专业”必须辩证地看待。如果自己的潜能不在这方面,勉强为之,也难以拿到这个专业的“高薪”。在符合自己潜能发展的专业努力工作同样拿高薪。

(五)并非所有的新专业都一定好就业

前文提到的美学硕士就业难的案例,就说明并非所有的新专业都一定好就业。原因是:一象“美学”这类新专业和现实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人文发展比,还显得有些超前。人们大多数刚得温饱,还要攒教育经费、养老保命钱,解决住房问题,还没顾着去考虑自己如何享受“美”。二有的新专业是这个学校新开的专业,并非全国范围的新专业。三有的新专业只是换了个名称,没什么新内容。四有的新职业、新专业需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读个大专、本科出来根本不管用,也不一定好就业,必须读个硕士研究生,还得多年实践经验,如精算师等。这样你就要考虑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

(六)望文生意

不少学生家长指导学生报志愿选专业望文生意,认为读“公安”就能进公安,读“民政”就能进民政。殊不知,这些都属公务员,毕业后都还得参加公务员考试。有个朋友前些年孩子报志愿,他认为读“民政”能进民政局,就叫了某省民政学院。毕业后才知道不能进民政局,在外省一民政部门实习,给的钱还不够生活,无奈只好去北京打工。

(七)父母包办

1、全家八人为她作参谋

何丽学习成绩优秀,爱好广泛,懂事听话,是全家人的骄傲。她填报志愿时,全家八个人广泛搜集信息,几乎每周碰面讨论,上什么地方、上什么大学、什么专业等,最后达成共识:报考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并列出了几条理由。全家人的决策让何丽心服口服。入学半年后,随着对财政学业专业的深入学习了解,她感觉到现在所学的专业并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今后也不想从事这个职业。第二学期,她突然产生了退学重考的念头。家人知道后,派她舅舅赶到北京做工作无效,想到作潜能测试。通过潜能测试和专家访谈,了解到何丽内心深处更喜欢有创意的工作,她对艺术创作有一种冲动。最后专家建议她学习广告学或艺术设计,她说这正是她向往已久的专业。

为什么一家八个人为她作参谋仍没有找到适合她的专业呢?其实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众多的人都是从外在的因素考虑,而没有从认识一个人自身潜能优势,对报考专业具有更大的作用去考虑。

2、母亲是银行里的高级领导人,决定让女儿报考金融专业,很多人都赞同。四年大学毕业,女孩分到了银行。走上工作岗位后女孩突然发现美好的理想和枯燥的现实相差太多。整日面对电脑数据做着一律单调、机械的核对、输入工作,一天到晚无法跟别人交流。两年时间,女孩变了,不再爱说爱笑,变得孤僻、暴躁,和谁都发脾气,母亲虽然很伤心,但也难理解。到最后女儿不上班,带着伤痛和渴望找到了潜能研究中心,面对用科学方法测出的潜能特点和自己向往的工作多么吻合,女孩又振奋了精神,决定辞去银行工作,先在业余学校学习外语,然后准备出国学习酒店管理。刚毕业分到银行得从底层干起,多少年才能熬到用得上金融专业理论的管理岗位?

大部分父母认为,只有他们才经过风雨见过世面,了解社会,懂得人生,能把握方向,让孩子少走弯路。如果父母不是从自己的主观出发,不把自己的兴趣当成儿女的兴趣,不回避研究分析子女的特点、兴趣、动机、能力、个性特征等,做必要的指导是可取的。但很多忽视孩子本身特点,造成遗憾。

(八)子承父业

老子干什么叫儿子学什么。对一部分人来说,子承父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由于父母有几十年的从业经验,可以对孩子的学习起到辅导、督察和促进作用。但也有其无奈的一面,那就是我国就业压力大,父辈在孩子就业问题上视野窄,孩子找不到更好的出路,不得不子承父业。另一种情况是父母所在单位属垄断性行业。如:电业、银行等,或政府机关、司法、公安、税务等,工资收入高,社会地位高。孩子学了相关的专业,进入自己所在的单位较容易。如果孩子在父母的长期影响下,对父母所从事的工作的确有兴趣,性格特征也适合,也有能力从事父母的职业,那很好。但是如果孩子对父母的职业不感兴趣,或性格特征不符,或没能力从事父母的职业,也不要强求。还是让孩子多作些选择,要把孩子的性格、兴趣、能力综合考虑。现在的社会发展快,新职业不断出现,当今孩子们的择业面要比父辈当年宽的多。不要把孩子的择业局限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上。

父辈们从事的有些职业,现在入门门槛提得很高,如律师,20多年前中专生就可以考;10多年前是大专生就可以考;而现在必须是本科毕业生才可以考。现在在律师资格前又加了道门槛司法资格考试,单这个考试的难度使有些法律研究生都不能一次考过。为什么把难度提这么高,就是行业从业人多,参加考试想从业的人更多,而需要不了那么多,只有提高考试难度,才能公平合理地裁掉一大批,都没话可说。即使孩子四年本科毕业后,又经过几年拼搏,过五关斩六将,拿到了司法资格,拿到了律师资格,又该怎样?没有经验,没有人际关系网,没有十年、十几年是熬不出头的。这和医生有点类似,入门门槛高,想出头难,需要耐力、能力。如果真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性格适合,有能力、有耐力,坚持到底的确是越老越吃香。但年轻人有几个有这种耐力的?而其他一些新职业却是越新越吃香。如:计算机软件设计、游戏策划设计、动漫设计、数码技术、计算机软件测试、电子技术等,因其知识更新快,从业者少,入门门槛不高,技校、大专、本科毕业机会好的话,两年后的工资收入就可把学法、学医的、考进公务员队伍的甩到后边。但其中有些职业是吃青春饭,要不断地学习,跨专业的学习,学些管理方面的知识,以便35岁后干到管理层。从目前情况看,这些新行业,发展很快,35岁仍干不到管理层的很少,即便是少数干不到管理层,40岁以前挣的钱也是够后半生生活。

年轻人大多数的心理是毕业后很快挣大钱,来维持自己的高消费,还要回报父母。如果毕业后3年挣的钱解决不了婚姻,攒不够买房的首付,其积极性就会受挫。就会产生改行的思想。就会使原来的努力前功尽弃。有些学法律的、学工商管理的、本科生毕业后,为什么又回炉学技校,可能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还有些在垄断企业的父母,也没指望孩子有多大的前程,就是想求个安稳。叫孩子学个本行业相关的专业,混个大学毕业证,有机会了,好进自己所在的企业。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大,垄断领域一个一个的对外开放,最后是竞争无处不在。前些年父母在银行工作,子女进银行的不少,使我大女儿好羡慕。但到银行改制上市时,这些人大多数被清了出来。这时岁数大了,知识链也断了,成家有了孩子,也出不去了,过惯了安稳生活,面对竞争显得无所适从。他们反过来又羡慕我女儿从竞争中走出来。所以父母对孩子求安稳怕竞争的心态是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还是要在自己身体尚好时,让孩子们在符合国家经济发展走向的大前提下,按他们自己的意愿出去闯,不要怕竞争。只有学会了竞争,才会尽早的适应市场经济大潮。一旦碰了钉子,父母还能帮上忙。如果过早的求安稳,怕竞争,到父母岁数大了,身体不好了;孩子们上有老下有小时,面对竞争无所适从,父母就无能为力了。年轻时求“安稳”,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里一辈子不得“安稳”,年轻时学会“竞争”一辈子不怕“竞争”。没有真本事、靠着“垄断”的大树,享受着高薪高福利过着安稳日子,是不会太长了,竞争机制将无处不在。

(九)兴趣至上

有个化学专业的毕业生分到食品质量检测部门做技术员,应该说专业对口合适,然而工作不到半年就想跳槽。原来在高中阶段特别喜欢化学老师,老师很器重他,高考化学成绩也很好,就报了化学专业。上大学后才发现自己的真正兴趣不在化学上,而在哲学、政治学方面。有的因为某个重要人物的影响,如电影明星,使你产生对某学科的兴趣;还有的因社会一时流行的某种时尚,引起你的好奇和兴趣。高中时代的兴趣有不少是表层的、易变化,只有和生涯动机一致起来,兴趣才会内化为一种深层的动力。一定要考虑清楚,作为职业生涯还有没有长期的兴趣。还要考虑兴趣和能力是否一致,如果兴趣和能力不一致,学起来很费劲,容易失去信心。有些兴趣只能做业余爱好,选专业时一定要把兴趣、动机、能力、个性有机结合,相互协调。

(十)不了解自己,心中无目标

28岁的汪洋,家住贵阳市,2003年从北科大工商管理系本科毕业,先后在北京一家期货公司、一家灯饰公司干过。升到了业务经理的位置,但让他苦恼的是,自己的专业知识很难用得上,工作中找不到感觉,压力很大。2005年5月,他辞职回到贵阳找工作。然而,受所学专业限制,总是“高不成、低不就”。同时,发现一些技术性很强的工科专业中专生却很吃香,尤其是数控技术应用方面的人才十分短缺。于是,汪洋便作出了到中专学校“回炉”的决定,这与当初考大学时不了解自己,心中无目标有关。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发现两个问题:一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二是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引文来源高考专业选择与职业规划_朗沃随行_新浪博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84438.html

更多阅读

大学生专业选择与就业 图 大学生就业发展选择

大学生专业选择与就业原标题:选专业,是兴趣导向还是就业导向?每年毕业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格外受到关注,今年尤甚:人增、岗减等原因让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有人说在大学里选对专业对以后就业有很大的影响,也有

大学专业选择:职业选择的第一步

人小的时候,可以口气坚定地说出“我将来要当科学家、政治家”这样宏大的志向,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对怎么达到这个目标感到迷茫。那些大目标虚无缥缈,让人毫无方向感,不知道该如何一步步到达目的地。曾经,我想学有关政治方面的专业,然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5月31日在进才中学听了上海教育发展研究院顾志跃的报告《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他从国家对教师素质提高的紧迫性开始,谈到教师成长需要什么样的规划和准备?以及教师教学中应该具有的能力与素养等等。以下是我的整理,部分标题也

声明:《引用 高考专业选择与职业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选择题》为网友玫瑰花的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