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资料013---- 明朝的那些皇帝们的三百年政治斗争 明朝皇帝为什么都短命
公元1368.01-1644.03
(公元1368年)正月,40岁的朱元璋告祀天地,于应天南郊登基,建国号大明,改元洪武,建都于应天(南京)。
朱元璋
第一任
明太祖-洪武帝
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1368.01-1398.06
40-71岁
1328.10.21-1398.06.24
享年71岁
安徽凤阳人
陵寝:南京明孝陵
次孙朱允炆继位
朱允炆
第二任
明惠宗-建文帝
1398.06-1402.07
21-25岁
1377.12.05-不明
享年 岁
安徽凤阳人
四叔朱棣夺位
朱 棣
第三任
明成祖-永乐帝
1402.07-1424.08
42-65岁
1360.05.02-1424.08.12
享年65岁
生于南京
陵寝:北京明13陵-长陵
长子朱高炽继位
朱高炽
第四任
明仁宗-洪熙帝
1424.08-1425.05
46-47岁
1378.08.16-1425.05.29
享年47岁
生于南京
陵寝:北京明13陵-献陵
长子朱瞻基继位
朱瞻基
第五任
明宣宗-宣德帝
1425.06-1435.01
27-37岁
1398.03.16-1435.01.31
享年37岁
生于南京
陵寝:北京明13陵-景陵
长子朱祁镇继位
朱祁镇
第六任
明英宗-正统帝
1436-1449.09
10-22岁
1427.11.29-1464.02.23
享年37岁
生于北京
陵寝:北京明13陵-裕陵
朱祁镇被俘后朱祁钰继位
朱祁钰
第七任
明代宗-景泰帝
1449.09-1457.02
22-30岁
1428.09.11-1457.03.14
享年30岁
北京出生
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
明英宗兵变复辟继位
朱祁镇
第八任
明英宗-天顺帝
1457.02-1464.02
30-37岁
1427.11.29-1464.02.23
享年37岁
生于北京
陵寝:北京明13陵-裕陵
长子朱见深继位
朱见深
第九任
明宪宗-成化帝
1464.02-1487.09
18-41岁
1447.11.09-1487.09.09
享年41岁
生于北京
陵寝:北京明13陵-茂陵
第三子朱佑樘继位
朱佑樘
第十任
明孝宗-弘治帝
1487.09-1505.06
18-36岁
1470.07.30-1505.06.08
享年36岁
北京出生
陵寝:北京明13陵-泰陵
长子朱厚照继位
朱厚照
第十一任
明武宗-正德帝
1505.06-1521.04
15-31岁
1491.10.27-1521.04.20
享年31岁
北京出生
陵寝:北京明13陵-康陵
兴献王朱佑沅次子
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位
朱厚熜
第十二任
明世宗-嘉靖帝
1521.04-1566.12
14-60岁
1507.08.10-1566.12.14
享年60岁
生于湖北钟祥
陵寝:北京明13陵-永陵
三子朱载垕继位
朱载垕
第十三任
明穆宗-隆庆帝
1566.12-1572.07
30-36岁
1537.03.04-1572.07.05
享年36岁
生于北京
陵寝:北京明13陵-昭陵
三子朱翊钧继位
朱翊钧
第十四任
明神宗-万历帝
1572.07-1620.08
10-58岁
1563.09.04-1620.08.18
享年58岁
生于北京
陵寝:北京明13陵-定陵
长子朱常洛继位
朱常洛
第十五任
明光宗-泰昌帝
1620.08-1620.09
39岁
1582.08.28-1620.09.26
享年39岁
生于北京
陵寝:北京明13陵-庆陵
长子朱由校继位
朱由校
第十六任
明熹宗-天启帝
1620.09-1627.09
16-23岁
1605.12.23-1627.09.30
享年23岁
生于北京
陵寝:北京明13陵-德陵
弟朱由检继位
朱由检
第十七任
明思宗-崇祯帝
1627.09-1644.03
18-35岁
1610.12.24-1644.03.19
享年35岁
生于北京
陵寝:北京明13陵-思陵
明朝结束
1. 杀人魔王——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号洪武,在位31年。
他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贫贱的皇帝,无亲无故,要过饭、当过和尚,他的发迹得益于他义父郭子兴和义妹也就是后来的马皇后。但就是这个出身最贫贱的皇帝却是中国历史上最残暴的皇帝,开国的功臣几乎全被他杀光,仅蓝玉、胡惟庸、空印三大案就杀人过十万,还动辄诛杀九族,受牵连者无数,为官者个个噤若寒蝉。他废黜宰相制度,改为内阁制,设立锦衣卫(后来又出现了东厂、西厂等特务组织),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所以不论他的子孙有多么混蛋,始终没有出现篡位的臣子,皇帝始终姓朱。
德先生觉得他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恶人,比秦始皇、隋炀帝还坏。后来的独裁专制统治者都是向他学的,他们觉得靠残酷杀戮可以维护统治。
2. 心慈手软的皇帝——明惠帝朱允炆(1377-1402),年号建文,在位5年。
明惠帝是朱元璋的长孙,因太子朱标早逝,朱允炆便继承了皇位。朱允炆号建文,从字面上看,“建文”正与他爷爷“洪武”相对,可见他是个文弱之人。他继位后还未来得及“削藩”,就被他的四叔朱棣攻下南京,最后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据说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目的之一是想到海外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朱元璋一直觉得太子朱标心慈手软,担心以后驾驭不了那些文武功臣,朱元璋杀功臣也是想为太子抹平“荆棘”;他最喜欢四子朱棣,觉得朱棣性格像他,他撇开二子、三子,封朱棣为燕王,驻大都(北京),将这么重要的位置交给朱棣,可见他对朱棣的信任。但就是朱元璋最信任的儿子后来“犯上作乱”夺了皇位。早在朱元璋作出决定给皇子封王时,就有一位言官曾站出来,痛陈封藩之危害,朱元璋大怒:你是说我的儿子将来会造反吗?并命人把这名言官当众摔死。20年后,言官所言完全成为现实,这位言官死得够冤的。
3. 好大喜功的皇帝——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号永乐,在位22年。
朱棣十一岁就被父亲朱元璋封为燕王,并于二十一岁就藩北京,在洪武末年已经成为北方最强的一镇诸侯。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他接受大臣的建议,在先后削夺了五位番王,矛头已指向燕王朱棣了。但由于朱允炆的妇人之仁,削藩可以,但还要“活着的四叔”。朱棣却顾不了侄子死活,经“靖难之役”,最终做了皇帝。
朱棣和他的老子一样,好大喜功——5次北征,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多是劳民伤财;派郑和下西洋,意欲接各国的国王来朝贺,以衬托盛世,但长期做亏本的买卖终难以为继。加之他的皇位来的名不正言不顺,更是多疑好杀,“瓜蔓抄、杀十族”比其父有过之而不及,为害最深的明朝太监政治也从此开始。不过实事求是地说,他还是明史上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如定都北京,修紫禁城,加强了对中国北方的统治;组织编撰《永乐大典》等。
4. 沾儿子光的皇帝——明仁宗朱高炽(1379-1425),年号洪熙,在位8个月。
朱高炽是成祖朱棣的长子,是个大胖子。因身体肥胖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走路也是跌跌撞撞,因此对于一生嗜武的成祖来讲,他并不喜欢这个儿子。他内心想立与自己颇有几分相像,作战勇猛,在武将中威信很高的二子朱高煦为太子,但古往今来废长立幼多生事端,朱棣便犹豫了。更重要的是,朱棣非常喜欢长孙也就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这么说来,朱高炽做皇帝倒是沾了儿子的光。8个月的在位期当然不可能在政绩上有多大作为,不过就在短短的执政期,他废除了古代的宫刑,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采办珠宝,减免赋税,开放山泽,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这一切都使得百姓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明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也是史称“仁宣之治”的开端。但不过“好人命不长,祸害一千年”,这句话用在明朝皇帝身上特别恰当,“好皇帝”都短命,“坏皇帝”命也长,在位期也长。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80fa2b0100ib3x.html) - 明朝的那些皇帝们(上)_德先生okok_新浪博客
5. “蟋蟀天子”——明宣宗朱瞻基(1398-1435),年号宣德,在位11年。
朱瞻基从小就深得祖父成祖皇帝的喜爱,朱棣亲自挑选当时的著名文臣担任朱瞻基的老师,同时朱棣也不忘亲自教导,永乐中期以后的远征漠北,朱棣总是将朱瞻基带在身边,让他了如何解带兵打仗,锻炼他的勇气,这对后来朱瞻基的亲征有非常大的帮助。朱棣对朱瞻基的精心教导对朱瞻基以后成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宣宗帝的任上干了一件至今都有争议的大事,那就是放弃了对安南(今越南)及中南半岛政治和领土的统治。当时觉得安南是蛮夷之地,又常发生叛乱,派兵平叛劳民伤财,于是就放弃了这片土地。当然现在看来有些鼠目寸光了。
作为太平天子的朱瞻基从小就喜欢斗蟋蟀,即位之后他曾经让各地采办上等蟋蟀来京,地方官员为了取悦宣宗,都变本加厉地下达任务,给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朱瞻基也被称为“蟋蟀天子”,《聊斋志异》中有过这方面的描述,还有一个动画片也是叙述这段故事的。
6.当了俘虏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年号正统(1435-1449),年号天顺(1457-1464),在位共23年。
看着上面的两个年号就知道这段历史有点复杂了。明英宗朱祁镇,宣宗皇帝的长子,七岁时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年号正统。由于皇上年纪小,大太监王振专权,也开始明朝宦官专权的历史。瓦剌军对明朝发动战争,王振撺掇年少气盛英宗“御驾亲征”,结果不幸被俘。这便是历史上的“土木堡之变”。 瓦剌太师也先原想挟持英宗大捞一把,不料明朝已立英宗的弟弟成王朱祁钰为帝,年号景泰。也先捞不到什么油水,把英宗囚禁一年后便放了回来,这样明朝就同时有了两个皇帝。景泰帝心胸狭窄便把英宗软禁了7年。
景泰8年,景泰帝得了重病,英宗的一帮旧臣大喊“上皇复辟了”,众朝臣见此,只好跪倒三呼万岁,英宗就这样又重新取得了皇位。景泰帝正在后宫梳洗,听到这个消息后瘫倒在地,心知一切都已经完了。这就是历史上的“夺门之变”。
英宗复辟后,改元天顺,又接着做皇帝。
7. 贿赂大臣的皇帝——明代宗朱祁钰(1428-1457),年号景泰,在位8年。
景泰帝做皇帝是一个历史的玩笑。但景泰帝即位之后,许多被王振排挤的忠志之士得以重归庙堂,吏治为之一新。景泰帝支持于谦反对南迁,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重用正统朝被迫害的忠直大臣,挽狂澜于即倒,并对明朝战后的恢复做出了贡献。本来景泰帝做皇帝是因为他哥哥的被俘,但他在座稳帝位之后,就不愿迎接皇兄回京。这时又是于谦站了出来,希望皇帝能遣使去迎接上皇,景泰帝终于被说服,但是他只是派出使者打探消息,谁知派去的使臣杨善随机应变,竟将上皇迎回,景泰帝也只好接受了这个事实,但即便如此在迎接的礼仪上,景泰帝也减了又减,将英宗迎回了北京,并软禁在南内。英宗回归之后,景泰帝派人严加看管。但景泰帝并不满足,他不仅自己要做皇帝,而且希望自己儿子朱见济能够取代英宗的太子朱见浚成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景泰帝做皇帝只是代行哥哥职权,皇帝的合法继承人仍是英宗的儿子,这是早先说好的。)于是景泰帝授意太监去贿赂当时的重要大臣,希望他们在重建储君的问题上能站在自己这边,就这样,太子朱见浚被废为沂王,景泰帝的亲子朱见济被立为太子。皇帝贿赂大臣,这恐怕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但天背人愿,朱见济早夭,景泰帝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后来就发生了“夺门之变”,他的八年皇帝也就此终结。不过德先生觉得这应该够知足了,美国总统连任也不过八年。
8. 结巴皇帝——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年号成化,在位23年。
明宪宗朱见深,原名朱见浚,英宗土木堡之变后,两岁的朱见浚就被孙太后立为太子,后他的叔叔景泰帝废为沂王,然后是“夺门之变”,他的父亲夺回了皇位,他又被册立太子,并改名朱见深。由于幼年卷在皇位之争的漩涡中,精神压力非常之大,因此留下了口吃的毛病。
朱见深继承了皇位,改元成化,成为了明朝第八位皇帝。宪宗即位之初任用李贤为相,阁臣之中还有彭时、商辂可谓是人才济济,朝政也曾比较清明,但只是昙花一现。
成化十三年,宪宗皇帝设立了著名的特务机构“西厂”,使得明朝的厂卫制度达到顶峰。宪宗皇帝重用大太监汪直,而汪直就掌握着西厂的实际指挥权。汪直也凭借特务机构不断排除异己,树立亲信,朝廷被他搞得乌烟瘴气。汪直还多次作为监军随军出战,所到之处官吏都小心侍奉,加紧搜刮百姓,购买大量珍宝取悦汪直,可以说汪直所到之处,就像闹了一场蝗灾。
宪宗皇帝还宠信佛道,任用奸佞,许多社会无赖,骗子打着XX法师、XX真人的旗号得以混进宫中,而朝廷的重要官吏也腐败到了极点,当时百姓就有“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的说法,这些大臣不但贪赃枉法,而且为了取悦宪宗经常以房中术进献,明朝政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混乱。
成化皇帝最令人捉摸不透的就是他竟喜欢一个比自己大19岁的宫女,而且终其一生都没有改变。这位宫女就是万贵妃。她的出现造成了明朝第一个外戚乱正的局面,他的亲戚在她的庇护下到处抢占民田,而且许多官吏也通过贿赂她而得到了提升,不过万氏对于朝廷的控制比其对内宫的控制就可谓小巫见大巫了。她紧紧笼络住成化皇帝,使得后宫无人敢触犯她的势力。成化皇帝的正宫皇后吴氏,就是由于与万贵妃发生口角,并动手打了万氏,被打入了冷宫。新皇后王氏也只好曲意逢迎,才得以报住了皇后的位子。由于万贵妃的亲生子的早夭,为避免失宠,她开始控制被皇帝临幸的宫女,一旦发现宫女怀有身孕,不是强迫打胎,就是致死,险些使成化皇帝断了子嗣。成化二十三年万贵妃暴亡,宪宗皇帝也因悲伤过度于数月后去世,为太子朱佑樘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江山。
明朝从成化年间开始进入极度的腐败期。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80fa2b0100ib3x.html) - 明朝的那些皇帝们(上)_德先生okok_新浪博客 9. 一夫一妻的皇帝——明孝宗朱佑樘(1470-1505),年号弘治,在位19年。
朱佑樘即位之初,就着手改革弊政。将成化朝通过贿赂,溜须拍马发迹的官员一律撤换,将著名的“纸糊三阁老”先后“请”出内阁,孝宗皇帝重新启用了一些在成化朝由于直言被贬的官吏,使得无论是朝中还是宫中都为之一新,被史学家称为大明王朝的“回光返照”期。但孝宗统治进入中期以后,也开始逐渐走上了父亲的老路,对佛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由于孝宗皇帝多难的童年使得他的身体一直不好,加之身边许多人感染疾病,孝宗皇帝开始信佛,希望能改变自己的身体状况。孝宗皇帝对佛教的笃信程度也并不亚于其父,因此少不了奸佞之辈再次混入宫中,再次祸乱朝政。
他也与他老子一样长期不上朝。如果躲在后宫贪恋女色也叫人好理解,但孝宗可能是历史上唯一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他只喜欢自己的皇后张氏,终其一生没有临幸过其它嫔妃。他到底躲在后宫干了些什么谁也不知道,新提拔的一些大臣甚至不知道当今皇上长什么样!
孝宗朝另一大弊病就是外戚势力的膨胀,皇帝对张氏一家都非常好,但是张氏偏偏是那种得寸进尺,贪得无厌的人。他先是强迫孝宗封自己的父亲为伯爵,不久又进封为侯爵。张氏的两个弟弟也被受爵。而且这两个弟弟比姐姐更加贪婪,他们仗着自己外戚的地位,到处为非作歹,兼并了大量的土地,他们倒卖官盐,极大地影响了国库的收入。大明已是一个病重的病人,病情急剧恶化,一步一步走向了死亡。
10. 喜欢玩打仗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1489-1521),年号正德,在位17年。
由于孝宗一生只宠爱张皇后,而张皇后只为孝宗生了两个儿子,次子又早夭,因此武宗自小就被视为掌上明珠。少年的武宗非常聪明,老师教他的东西总是能很快学会,按理说他应该成为一个很好的皇帝,但是因为周围的太监,毁了这个孩子。东宫的随侍太监中,有八个太监号称八虎,他们以刘瑾为首,每天都进一些奇特的玩具,还经常组织各式各样的演出,各种体育活动,当时的东宫被人们戏称为百戏场,试想年幼的武宗如何能抵御这些东西的诱惑,于是就沈溺于其中,而且终其一生没有自拔,学业和政事当然也就荒废了。
做了皇帝后他玩得越来越离谱了。先是在宫中模仿街市的样子建了许多店铺,让太监扮做老板、百姓,武宗则扮做富商,在其中取乐。后来又觉得不过瘾,于是又模仿妓院,让许多宫女扮做粉头,武宗挨家进去听曲、淫乐,后宫乌烟瘴气。
武宗的胃口越来越大,他已经不满足于在京城玩乐,开始西巡,到处巡花问柳,百姓怨声载道。一次武宗来到一个小店,看上了老板的妹妹凤儿,于是就纳凤儿为妃,并封凤儿的哥哥做官。谁知凤儿福薄,在返京途中就死了,武宗非常悲痛。但不久之后,他又看上了一个乐工刘氏,于是又纳刘氏为妃,而且对刘氏宠爱至极,后宫都将刘氏称为刘娘娘。
在西巡的过程中,武宗曾遭遇蒙古的小股部队,并与之交火,最后明军以较大的代价斩蒙古军16人。武宗感觉自己天生就是个军事家,这下撩发了他玩打仗的兴趣。他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封自己为威武大将军,改名朱寿,遍观中国历史,放着皇帝不做而愿做将军的恐怕只有武宗一人。
由于朝政的荒废,大量百姓流离失所,一场动乱正在酝酿之中。而这场动乱的发起者不是百姓,而是出自明朝皇室。这个人就是宁王朱宸濠,他妄图效仿永乐帝,趁武宗荒于政事,秘密准备叛乱,并于正德十四年扯旗造反。武宗皇帝并未因此而着急,这正好给了他一个打起威武大将军朱寿旗号的机会,率兵出征,可谁知行到半路,御使王守仁已经平定了叛乱。这个消息丝毫没有降低武宗的兴致,他又一手导演了一幕闹剧,他将朱宸濠重新释放,由自己亲自将他抓获,然后大摆庆功宴,庆祝自己平叛胜利。之后他就逗留江南肆意玩乐。一天,武宗学江南人在江上打鱼,由于站脚不稳跌入江中,由于当时已经是九月天气,江水寒冷,加之武宗已经被女色掏空了身体,这一病就再也没有起来,武宗匆匆回到京城,虽然太医们尽心治疗,可还是没有挽回武宗的生命,结束了他荒唐的一生。
11. 痴迷炼丹的皇帝——明世宗朱厚骢,(1507-1566),年号嘉靖,在位46年。
由于孝宗是单传,只有武宗一个孩子,武宗荒淫,没有留下子嗣,因此,孝宗一脉到了武宗驾崩也就断了香火,皇位继承人就要从最近支的皇族中选出。孝宗的弟弟,成化皇帝的次子兴王朱佑沅被确定为最近支的皇室,兴王唯一的儿子朱厚骢来继承皇位,就是出生湖北钟祥的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即位之初就爆发了“议礼之争”,也是明朝最著名的政治事件。“议礼之争”,简单地说,就是嘉靖皇帝想追封自己的父母为皇帝皇后(现存湖北钟祥显陵便是嘉靖皇帝父母的合墓,是按皇帝的规制建造的),众大臣觉得这不合祖宗礼制,嘉靖就把反对他的大臣全杀了。
嘉靖统治时期的另一个重要事件就是“壬寅宫变”。由于嘉靖皇帝崇信道教,因此凡是能够延长寿命的方法他都喜欢尝试,有人告诉嘉靖皇帝用每天早上的露水炼丹效果很好,可以长生,于是,嘉靖皇帝组织了许多宫女清早为他去采露,采露工作非常辛苦,宫女们实在忍受不了,一天清晨,宫女们趁嘉靖皇帝熟睡之时,按住嘉靖皇帝,用绳子勒住他的脖子,眼看就要大功告成,由于紧张宫女将绳子系成了死扣,怎么也收不紧,于是惊动他人,嘉靖皇帝大难不死。宫女们全部被捕,几天后被凌迟处死。这就是历史上唯一一次宫女造反的“壬寅宫变”。
嘉靖皇帝对道教的崇拜并没有因此而减弱,他到处搜罗方士,秘方,许多人因此而一步登天,许多文人也因为给嘉靖皇帝撰写青词(道教仪式中向上天祷告的词文)而入阁成为宰相,当时民间就有“青词宰相”的说法。严嵩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善于写青词,善于揣测皇帝的心思,因此尽管嘉靖皇帝对他的贪赃枉法了然于心,但就是不处理他。
嘉靖后期,嘉靖专心烧炼,宫廷里整日烟雾缭绕,神魔鬼道,弄得大臣们有事奏请都不敢进门。他20年不上朝,让严嵩父子把持朝政,立朋党,除异己,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弄得民不聊生。为了修炼,又大肆建造宫殿,国库极度空虚。当时就有“嘉靖,嘉靖,家家皆净”的说法。
由于长期服用丹药,嘉靖皇帝不光身体越来越差,而且脾气越来越坏,许多大臣动辄被杀头或廷杖,人人自危。嘉靖是一个专制独裁、心狠手辣,同时性格乖张、脾气暴戾的人。我们湖北钟祥就出了这么个昏聩的皇帝。
12. 懒而色的皇帝——明穆宗朱载后,(1537-1572),年号隆庆,在位6年。
由于明穆宗的老子嘉靖皇帝暴戾多疑,连儿子也怀疑,担心他篡位,所以穆宗做皇子期间就处处小心谨慎,从小就养成了贞静、仁义的性情。朱载后的一大优点就是放手让他的臣子去发挥才能,使得隆庆朝和万历朝前十年成了明王朝最后一个繁荣时期。隆庆朝人才济济,文有徐阶、张居正、高拱、杨博,武有谭纶、戚继光。这些人之所以出名,还要归功于隆庆皇帝给了他们发展的空间,反观历史,成化朝也曾人才济济,但由于皇帝的限制,他们终究没有在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笔。
朱载后之所以放手,是因为他懒,他只召见过两次阁臣,朝会、经筵也经常不发表意见。他懒于政事,却整天在后宫里忙来忙去,被人比作后宫中辛勤的小蜜蜂,最后也是死于女色。
13. 懒而贪的皇帝——明神宗朱翊钧(1507-1566),年号万历,在位48年。
朱翊钧6岁立为太子,10岁即皇帝位。穆宗皇帝去世时为朱翊钧留下了很好的内阁班子,大学士张居正、高拱、高仪都是正直之士,善谋略,此时的内宫也非常安定,穆宗正宫陈皇后与神宗生母李太后相处地非常融洽,而且当时的大太监冯保也是明朝不可多得的好太监之一,他与张居正配合默契,使得万历初政的十年,政治清明,经济飞速发展,这当然要归功于张居正的改革,但是与李太后、冯保的支持十分不开的。
张居正于万历十年去世,终年五十八岁。张居正得罪了不少大臣,他的改革也触动了不少守旧势力,万历皇帝在张居正严格的管理下也有些厌倦了,因此有些大臣趁机弹劾张居正,这时太监冯保已经失宠,皇帝成年李太后又不好再干涉朝政,形势对张居正非常不利。 开始万历皇帝还并不忍心对张居正下手,但是经不住大臣一浪又一浪的攻势,张居正终没有逃脱抄家,家人蹢戍的厄运。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80fa2b0100ic9q.html) - 明朝的那些皇帝们(下)_德先生okok_新浪博客 当万历皇帝彻底摆脱了张居正的束缚之后,就开始了他的独裁统治,万历贪财,征税的项目千奇百怪,无物不税、无地不税,;万历生活奢侈,年方二十,就开始着手为自己修建寿宫(陵寝);万历也懒,二十八年不临朝听政,高唱“天下无一时可忧之事”,衙门内严重缺员,而候补的官员却又得不到提升,以至于终生候补。因此后人评论“明之亡,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神宗之怠惰。”
14.不明不白而死的皇帝——明光宗朱常洛(1582-1620),年号泰昌,在位1月。
明光宗朱常洛是他父亲万历皇帝偶遇宫女临幸而生,万历觉得这个皇子的出生是他的一件丑事,因此历来不喜欢这个长子,几次都想把他废了。在国本之争中,众大臣用生命和鲜血为皇长子朱常洛争来了这个太子之位。谨小慎微地躲过了包括梃击在内的多次暗算,万历四十八年,朱常洛历尽千辛总算登上了皇位,成了君临天下的帝王。
朱常洛进行了一系列革除弊政的改革。他发内帑犒劳边关将士,虽则杯水车薪,也是万历朝很难见到的。他罢了万历朝的矿税,他拨乱反正,重振纲纪,提拔了一批新的官吏,补足了缺额,使国家机器能够正常运转。
正当他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郑贵妃投其所好向他进献美女,泰昌帝的身体本来就不好,年龄又不饶人(40岁左右),即位之初处理政务非常繁忙,加上回到后宫的纵欲,他终于倒下了。本来不是什么大病,吃几副补药,静心调养一段时间因该可以复原,但是掌管御药房的太监崔文升向皇帝进了一济泻药,泰昌帝当天晚上腹泻三四十次,身体一下就垮了下来,再也起不了床了,而且病情日趋恶化。就在这时,鸿胪寺丞李可灼进献两粒红丸,泰昌帝用了第一粒后后,病情稍见好转,用了第二粒后泰昌帝昏昏睡去,于第二天清晨驾崩。由于皇帝服用红丸毙命,红丸到底是什么药,是否有毒,崔文升为什么要向皇帝进泻药,这些都已无法弄清,这件事史称红丸案,此案最后不了了之,成为了明宫又一大案。
泰昌帝就这样不明不白的走了,没当皇帝之时处处小心,当了皇帝没几天又抱憾而终;生前命运坎坷,死后陵寝也是采用当年景泰帝的废陵,命运对帝王就这样如此捉弄。
15.一个好木匠——明熹宗朱由校(1605-1627),年号天启,在位8年。
熹宗即位之初,东林党势力较大,杨涟、左光斗、赵南星、高攀龙,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吏制稍显清明。由于杨涟等人在帮助熹宗即位时出了很大的力气,因此,熹宗对这些东林党人也是非常信任,言听计从。此时后宫有两颗毒瘤正在悄悄的生长,就是臭名昭著的魏忠贤与容氏。
魏忠贤大字不识,却善于钻营,很快攀上了大太监王安的关系,地位直线上升,容氏,熹宗皇帝的乳母,也异常奸诈,容魏两人很快结成了同盟,成为了后宫不可一世的力量。
王安等太监在后宫逐渐被排挤,容魏首战告捷,权力覆盖了整个后宫。但魏忠贤并不满足,他要向他的先辈王振,刘瑾那样,成为权倾朝野,名副其实的大太监。魏忠贤与朝堂上的一些文臣崔呈秀之流结成联盟,排挤东林党人,逐渐掌握了内阁、六部。 东林党人被贬、被杀不计其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杨涟、左光斗为首的东林六君子。魏忠贤残酷地排除异己,加深了对百姓的盘剥,使得民不聊生,各地起义不断。
而皇帝明熹宗却对木工活有着浓厚的兴趣,整日沈浸在木工活之中,不问政事,成了名副其实的木匠皇帝。他亲手做的木船,巧夺天工,恐怕鲁班也自叹不如。他本不该做皇帝的,要是在今天,他一定是位抢手的高级技工!
天启五年,皇帝外出乘舟不慎落水,虽被人救起,但落下了病根,到了天启七年,病情加重,一命呜呼,终年二十三岁。
明朝的两位少年天子武宗、熹宗,一个喜欢打仗,一个喜欢木工,均不问朝政,都是落水得病而死,都没有子嗣,都培养出了明朝最坏的太监——刘瑾、魏忠贤。历史竟惊人的相似。
16. 要钱财不要江山的皇帝——明思宗朱由检(1610-1644),年号崇祯,在位17年。
由于木匠皇帝朱由校没有留下子嗣,便由他的弟弟朱由检继位,也就是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皇帝。
朱由检自幼生长在深宫,既不了解官场的勾心斗角,派系之争;更不了解战场排兵布阵,杀伐攻略。但是毫无经验的朱由检,硬是凭着自己中兴的决心,将明王朝延续了17年之久,也算是一个不小的奇迹了。崇祯成为历史上留给人们想象空间最多的皇帝。
多疑是崇祯的致命弱点,皇太极的一个小小的反间计,让他杀了袁崇焕,从此,明朝失去了唯一的东北屏障,八旗军队得以驰骋东北大地如入无人之境。
明朝末年,出现了三日并举的局面,北京以崇祯帝为首的明政权;沈阳以皇太极为首的清政权;西北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政权。本来明朝对农民军战绩要远远好于对清军的战绩,但是由于崇祯皇帝的多疑,也在关键时刻帮助了农民军,明军将帅稍有败绩,非死即贬,明朝的栋梁之才损失待尽,陈奇瑜被贬,熊文灿被斩,孙传庭入狱,一个个将星的陨落,注定了明朝的灭亡。
崇祯皇帝即位之初虽然曾经一手产除了魏忠贤集团,但是他对朝中大臣的不信任,还是导致他走向了亲信宦官的毁灭之路,明朝万余人的庞大的阉人队伍并没有给崇祯带来任何好运,而是慢慢的消磨着明王朝这个巨人的精血。直到作后一刻,也是把守各城门太监的临阵叛变,彻底断送了大明王朝的江山。农民军攻入京城之后,崇祯皇帝在一颗歪勃树上自尽身亡。
崇祯皇帝不是一个荒淫的皇帝,也不是一个懒惰的皇帝,他每天旰食宵衣,夜以继日地批阅奏章,治理朝政,节俭自律,不近女色。为节省国库开支,崇祯皇帝下令大幅度地裁撤边防驿站、免官税。为缩减宫内开支,他把宫中万历时所储藏的上等辽参拿到集市上卖掉,用来补贴国用。同时,他还常常派人到宫外去从民间采买物品,详细查问物价。崇祯皇帝自己的衣服破了也舍不得更换,以至于某日听讲官讲书时,他穿的内衣袖子破损不堪,露在外面很不雅观,只好不时把它塞进去遮掩。
就是这样一位节俭的皇帝,其私藏的皇银内帑数目却非常惊人!
就在李自成百万大师攻陷平阳和太原后进逼北京,惊恐万状的崇祯皇帝特地召见户部、兵部的要员们,商量调关外的吴三桂入关勤王。如果调吴三桂进卫北京,需要一百万两银子的军费,而国库的账上只有区区四十万两。对此,大臣们反复上疏恳求,希望崇祯皇帝拿出自己的皇银内帑以充军饷。皇银内帑,也称皇帑,说白了就是皇帝的私房钱。拿自己的私房钱办公家的事,对一向节俭抠门的崇祯来说,无异于剜却他的心头肉。他向大臣们哭穷:“内帑业已用尽。”左都御史李邦华眼看社稷已危,皇帝还如此吝惜那些身外之物,也顾不得话不好听:“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崇祯皇帝听后,却潸然泪下:“今日内帑难已告先生。”皇帝老儿都流眼泪了,大臣们还有什么话说?
资金缺口无处弥补,想再从百姓头上搜刮,时间来不及了,也没有充足的地盘和执行的官吏。无计可施的崇祯皇帝只有在大臣身上打主意──号召群臣募捐。皇帝老儿为了自己的江山都不肯出钱,那些早想给自己留条后路的大臣们自然更不肯干。崇祯虽然悭吝如铁公鸡,但脑子并不笨,深知万事开头难,有人率先垂范就好办。于是,他派太监徐高通知周皇后之父、国丈嘉定伯周奎,让他捐十万两白银,起个表率作用。没想到周奎眼见得女婿将受灭顶之灾,也不肯伸出援手,只是一个劲儿地哭穷,坚称没有。最后,徐高实在看不过去,愤然而起,说:“老皇亲如此鄙吝,朝廷万难措手,大事必不可为矣。即使广蓄多产,后来何益?”周奎无奈之下只好答应勒紧裤带捐献一万两。崇祯皇帝觉得太少,要他拿出两万。周奎不敢再讨价还价,却暗地里进宫去向女儿求援,皇后答应帮他出五千两。
可就是这本身出自崇祯“私房钱”的五千两银子,周奎还趁火打劫,雁过拔毛,只取出其中三千两捐了,净得两千外快。皇帝的老丈人都捐了,其它人再不掏腰包实在说不过去。出任首辅多年的魏藻德,家藏万金,只拿了五百两银子意思意思。与这些叫苦装穷的大臣阁老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住在彰德门外的六十多岁的老汉。他不肯做“大顺”政权的顺民,于是将自己平生所得──四百两白银全部捐献给朝廷,充作军饷。崇祯皇帝闻听大喜,将有名无实的“锦衣千户”官衔赐给老汉。可怜这老汉的“锦衣千户”仅做了一天,次日崇祯皇帝便以发覆面光着一只脚自缢,大明江山宣告易主。
李自成攻占北京后,从崇祯皇帝的宫内搜出白银是多少呢?《甲申纪事》一书中说:“银尚存三千余万两,金一百五十万两。”
为了节省一百万两白银而丢掉了三千多万两,乃至把整个江山都丢了,这本是一笔再简单不过的明白账,可自幼聪明好学的崇祯皇帝到死也没有算清楚,明朝不亡才怪哩!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80fa2b0100ic9q.html) - 明朝的那些皇帝们(下)_德先生okok_新浪博客 正说明朝三百年 政治斗争
明朝初年,朱元璋为整顿吏治和经济秩序,大兴狱讼,策划了著名的“明初四大案”,即经济领域的“空印案”和“郭桓案”,政治领域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通过这四起大案,朱元璋逐渐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洪武四大案(1)
明朝初年,朱元璋为整顿吏治和经济秩序,大兴狱讼,策划了著名的“明初四大案”,即经济领域的“空印案”和“郭桓案”,政治领域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通过这四起大案,朱元璋逐渐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明朝初年,每年布政司、各府州县官吏前往户部核对钱粮、军需供给等事,账目十分详细,稍有不符便要被驳回重填重报。而布政使司离京大多是数千里之遥,一旦被驳回重填重报,特别是要重新一册册地加盖官印,往返要一月甚至数月。为了避免往返奔波,官吏们按照习惯,准备了事先盖过官印的空白文册,一旦被户部驳回重新填报,便可把它拿来使用。此事在当时习以为常,已成惯例。
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知道此事后大怒,认为这是严重的贪赃枉法案件,下旨交刑部严加查办。
刑部经过审讯,发现这并不是什么大弊病,因为计吏所携带的空印文册盖的全是骑缝印,这种文册除了做临时补报之用外,根本不能派其他用场,有人上书对此事作了详细解释,但朱元璋根本不听任何分辩,下旨将凡是与此案有关的部门及地方官员一律处以死刑,助理官员处以杖一百,戍边。受牵连者达万人以上。
这其实是一桩查无实据的全国性的“惩治贪官污吏”大案,冤杀了一大批无辜的人,著名的廉吏济宁知府方克勤(方孝孺的父亲)就冤死在这场劫难中,史称“空印案”。
“郭桓案”发生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当年3月,御史状告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官吏李彧、赵全德等与户部侍郎郭桓、胡益、王道亨等共同舞弊。尤其是郭桓,在收缴浙西秋粮时,和地方官黄文通、奸吏边源等勾结,合伙贪污,甚至把军用粮库里的三年积蓄盗卖一空,还利用职权和12个布政使司的官吏勾结起来,盗卖仓库里的粮食,还和管理储存金银钱钞的府库官员合伙偷盗金银和钱钞。明太祖令审刑司拷讯,牵涉礼部尚书赵瑁等人,发现除侵吞宝钞金银外,仅贪污税粮及鱼盐等即折精米2400余万石,这个数字几乎与当时全国秋粮的实征总数相等。于是,赵瑁等皆弃市,并处死从户部左右侍郎以下到各布政使司官吏共3万余人,追赃粮700万石。此案牵连到全国各地无数富户豪绅,特别是江苏、浙江一带的豪门大族,因受此案牵连而遭杀身大祸和破产的不计其数。
郭桓案发生后,朱元璋制定了严厉惩治经济犯罪的法令,在全国财政管理上实行了一些有效的措施,重要的一条就是把记账的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陌、阡”,后来又把“陌”和“阡”改写成“佰”和“仟”。数字大写的诞生,竟然源于这么一段历史典故!
胡惟庸党案与蓝玉党案其实是明初朝廷高层权力较量的必然结果。明朝开国元勋们的特殊贡献和地位,势必形成相权与将权分割皇权的局面,而那些文臣武将居功自傲,如果不加以制服,那么朱氏后代继位之后,局面将会不可收拾。尤其是朱元璋看到太子朱标生性懦弱,更是放心不下。朱元璋抓住两个有把柄的实权人物——左丞相胡惟庸和大将军蓝玉——开刀,逐步蔓延株连,把那些威胁、削弱皇权的开国元勋,统统处死。
胡惟庸(?~1380),安徽定远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归顺朱元璋于和州(今安徽和县),为元帅府奏差。后历任主簿、知县、通判、太常寺卿、中书省参知政事等。洪武六年(1370年)起,任左丞相,专权树党,威胁皇权。由于胡惟庸逢迎有术,深得朱元璋宠信,形成一人独相的局面。大将军徐达对其行径深恶痛绝,把他的劣迹上告皇帝。胡惟庸得知后,引诱徐达府上的门房,企图加害徐达,未遂。由于他和另一位开国元勋李善长有姻亲关系,胡惟庸更加胆大妄为,在其周围逐渐形成了“淮人”集团。这对朱氏政权的延续无疑是一大挑战。
胡惟庸为相七年,大权独揽,使朱元璋颇觉大权旁落,除了翦除别无选择。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有人状告胡惟庸谋反,朱元璋遂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将胡惟庸和涂节、陈宁等人处死。
“胡惟庸谋反案”很有戏剧性:一天,胡惟庸禀报朱元璋说他自己家的井中突然涌出甘甜的泉水,请皇帝去观赏。朱元璋欣然同意。车驾刚出西华门,就被宦官云奇拦住,云奇紧张地手指胡宅。朱元璋幡然醒悟,登城望去,见胡府藏甲树刀。结果,胡惟庸反状败露,被立马处死。
《明律集解附例》卷十八“胡惟庸案”在事实上成了朱元璋镇压功臣的政治工具和借口。凡是对朱氏统治构成威胁的文武官员、大族地主,都被冠以“胡党”的罪名而被剪除。甚至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即胡惟庸被杀十年之后,罪状又升级为“谋反”。朱元璋让亲信精心策划,唆使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无中生有地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往来勾结,串通谋反。77岁的李善长及其一门70余人被杀。
“胡惟庸案”前后持续长达10年之久,株连杀戮者达3万余人,朱元璋并作《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因“胡党案”而受株连至死或已死而追夺爵禄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宁侯叶踦等一公、二十一侯。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这样,秦汉以来运行了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从此废除。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洪武四大案(2)
胡惟庸案是对“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古训的最佳注脚。
朱元璋把开国功臣几乎都杀光了,各级官吏人人自危,当时的京官每天早上入朝之前,总要与妻儿诀别,交代后事,傍晚回家时便合家欢庆,因为他们又多活了一天。
“蓝玉案”是“胡惟庸案”的继续。“蓝玉案”发生在洪武二十二年(1393年)。蓝玉,凤阳府定远县(今属安徽)人,开平王常遇春之内弟。早年随朱元璋起兵,出生入死,勇敢善战,功绩显赫。洪武十四年(1381年)封永昌侯。二十年任大将军,封凉国公。明太祖朱元璋比之为汉代卫青、唐代李靖。但蓝玉却恃功骄横,夺占民田,多行不法,蓄庄奴假子达数千人之多。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告其谋反,下狱鞫讯后,狱词称同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拟乘朱元璋藉田时发动叛乱。朱元璋遂族诛蓝玉等,并株连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员,被杀者约两万人。朱元璋还手诏布告天下,并条例爰书为《逆臣录》。列名《逆臣录》者,有一公、十三侯、二伯,牵连致死者达15000余人。
经胡惟庸、蓝玉两案,明朝开国勋臣被诛杀殆尽。洪武年间封侯的有50人左右,两案即除去30多人。在连续十几年的诛杀中,功臣宿将相继被诛。太子朱标看到大批功臣被诛,向朱元璋劝谏说:“陛下杀人太滥,恐怕会伤和气。”第二天,朱元璋为了讽喻太子,故意丢一根棘杖在地,要朱标把棘杖拿起来。朱标看着棘杖不肯下手。朱元璋说:“你怕刺不敢拿,我替你把这些刺拔掉,然后再交给你,不是更好吗?”
叔侄争斗的“靖难之役”
朱元璋为了确保朱氏王朝千秋万代地统治下去,除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把军政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之外,还刻意加强皇室本身的力量,把自己的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封为亲王,分驻全国各战略要地。
藩王势力的膨胀,势必构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立太子的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即帝位后,采纳朝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先削几个力量较弱的亲王的爵位,先后削除周﹑湘﹑代﹑齐﹑岷五王,然后再伺机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开刀。诸王被削藩后,燕王开始称病家居,暗中则加紧练兵,收罗异人术士,赶制军器。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借“清君侧之恶”之名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登极而结束,历时4年。
朱元璋做皇帝时,担心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朱棣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史称这场朱明皇室内部的争夺战争为“靖难之役”。
燕王起兵后以旋风般的速度,不到一个月,即攻占了北平北部的居庸关、怀来、密云、蓟州、遵化、水平(今河北卢龙)等军事重镇和沿边州县。然后挥师攻破大宁(今内蒙宁城),挟持宁王,收编了宁王的护卫亲军,兵力更加强大,回师南下。
懦弱迂腐的建文帝命令将士在同燕王军队作战时,不得伤害朱棣,“勿使朕有杀叔之名”,这样,使得燕王肆无忌惮,同时,建文帝派出的将领老的老,无能的无能,尽管军队数量多于燕王,却连连败退。
燕军和南军在北平南部地区混战了近三年,燕军屡次获胜,但所得的城池仅永平、大宁、保定等几处,此时,南京宫廷里不满建文帝的宦官送来了南京城空虚宜直取的情报。朱棣永乐大钟据此决定改变战略,挥军径直南下,一路之上不再攻占城池,兵锋直逼南京。大军渡过长江,燕军中的朵颜三卫蒙古骑兵一举冲破了南军的沿江防线,六月,燕王进入京城,文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拥戴下,朱棣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
当上皇帝的朱棣,大肆杀戮曾为建文帝出谋划策及不肯迎附的文臣武将。并在诛除异己的同时,大大封赏“靖难之役”中的有功之臣。
明成祖为纪念“靖难之役”阵亡的将士及迁都北京,在北平华严寺铸造了“永乐大钟”。它通高6.75米,最大外径是3.3米,重约46.5吨。钟身内外布满了佛教经文和咒语,其文字为汉文佛教铭文225939字,梵文佛教铭文4245字,总计230184字。相传是明代书法家沈度所书,字迹端正,雄健有力。
“夺门之变”
“土木之变”,英宗被瓦刺军俘获。明廷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发起了北京保卫战,瓦刺屡屡进犯不能成功,再加上看到明已立新皇帝景帝朱祁钰,挟持英宗已失去了当初的意义,便送回英宗,与明朝议和。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十五日,在“土木堡之役”中被俘的英宗被遣返回京,做了太上皇。英宗虽然名义上是太上皇,又是当今圣上的哥哥,却在惊恐与饥饿中度日如年。景帝害怕英宗对自己的地位构成威胁,便把英宗送往南宫闲居,还将南宫的大门上锁并灌铅,加派锦衣卫看守,食物由一个小洞递入,就是这点食物有时还被克扣,景帝为了避免有人与英宗联系,还派人将南宫的树木全部伐光,不准群臣去朝见,也不准英宗和大臣交往。景帝对英宗有很多限制,开销也不够,甚至英宗的皇后钱氏还做一些缝缝补补的活计偷偷送到宫外去卖钱,以弥补开支。实际上英宗被软禁起来了,没有什么自由。
景泰三年(1452年),景帝准备更换掉原来的太子、英宗的儿子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但又担心大臣反对,便去征求宦官王诚、舒良的意见,王诚、舒良给他出主意说,去收买大臣啊!景帝便赐给王文、陈循等银子百两,金子五十两,要他们支持易储。同时,王诚等人也私下为景帝更立太子做工作,大臣们立刻表态支持易储。为了易储,景帝居然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向大臣行贿的皇帝,荒唐至极。
朱见济当上太子的第二年竟然病故,而景帝只有朱见济一个儿子,储位又虚悬,皇位继承问题成为朝中大臣们急于落实的事情。大臣章纶、钟同上表重立朱见深为太子,复位东宫,景帝竟找借口下令逮捕章纶、钟同,钟同竟然被活活打死。但立太子的问题仍然困扰着景帝和群臣。对于景帝立谁为太子,大臣们又开始争论,意见无法一致。有的主张复立沂王,有的主张立襄王。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帝病倒。十六日,各位朝臣相约第二天上朝与景帝商议立太子之事。
谁知就在当天夜里,发生了“夺门之变”。景帝失去了皇位,景帝立储也就不成其为问题了。
原来,武清侯石亨、太监曹吉祥、王骥、都督张軏(英国公张辅的弟弟)、杨善,看到景帝病重,便策划拥英宗为帝。十六日夜,徐有贞一方面秘密调集军力,一方面派内线通知软禁在南宫的太上皇朱祁镇,石亨、徐有贞等以四方边警为借口,急命手下带兵入城加强防备。随即便前往南宫迎接英宗至奉天殿升帝座,石亨调集千余名士兵进入内城,曹吉祥、徐有贞、张軏等扶着英宗急行回宫。英宗于正月十七日正式复位,改年号为天顺。被软禁了八年的朱祁镇,瞬息之间,就这样又登上帝位,复辟称帝,史称“夺门之变”。
早朝的钟鼓声把病榻上的景帝从梦中惊醒。当他得知英宗复辟时,已经无能为力了。英宗把重病中的景帝削去帝号,仍为郕王,软禁在西苑。又过了一个多月,景帝病故,可怜只活了30岁。景帝究竟是怎么死的,成了明代历史上的又一个疑案。景帝死后,被以亲王的礼仪葬于西山,其妃嫔也被赐死殉葬。
英宗复位以后,于谦、陈循等大臣相继被捕,“夺门之变”的第五天,于谦被罗织以“意欲谋反”罪名惨遭杀害。太监王诚、舒良也被下狱。英宗对积极策划“夺门之变”的“功臣们”论功行赏,徐有贞被任命为兵部尚书,石亨被封为忠国公。
武宗南巡之争
明武宗朱厚照,荒淫无道,对一切政务都没有兴趣,却十分喜欢射箭、骑狩与曲乐,甚至还懂梵文。他对一些年少英俊的官吏非常宠幸,一次就在宫中封了120个青年作为他的“义子”,并赐姓朱。武宗还爱和宫廷中的小太监在一起玩,流连忘返。他最宠幸的男子有江彬、钱宁等。武宗常常以太监钱宁的身体为枕,朝臣如果见不到皇帝,就以钱宁的行踪来判断皇帝的行踪!武宗先是在宫中模仿街市的样子建了许多店铺,让太监扮做老板,百姓,武宗则扮做富商,在其中取乐。后来又觉得不过瘾,于是又模仿妓院,让许多宫女扮做粉头,武宗挨家进去听曲、淫乐,后宫被搞得乌烟瘴气。
武宗的宠臣江彬逐渐垄断了朝政大权。江彬经常引导武宗郊游,爱好游玩的武宗自然乐此不疲。
《春庭行乐图》正德十四年(1519年)正月,在外游玩了一年的武宗返回北京。由于此行数千里,随行的各路官员大多累病累倒了,可武宗毫无倦意,游玩的兴致依旧不减。刚休息了没几天,武宗便又想南巡。
而当时,明中央政府的税赋主要就靠东南这几个省区,武宗“南巡”无疑会劳民伤财。朝臣们就发动了一场反对武宗南巡的运动。兵部侍郎黄巩等人先后上疏劝谏,武宗称病不上朝。士大夫们又跪下请求武宗收回成命。武宗和“南巡”的总策划江彬大怒:这些人真是无法无天了!下令将黄巩、陆震、夏良胜等六人逮捕入狱。翰林修撰舒芬等107人被罚跪在午门外5日,并各杖三十,降级调外用,黄兆、陆震等各杖五十,贬为庶民。一时间棍棒齐下,血肉横飞,有十一人被杖致死。
朱厚照作为明朝最荒唐的皇帝,日事淫乐,常离京游乐,致使政事益坏,最后还是葬身于南巡之上。
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起兵反叛,但很快就被提督南赣军务的副都御史王守仁平定,朱宸濠被活捉。武宗接奏后,让人封锁消息,仍自封威武大将军出兵讨伐朱宸濠,其实是借此机会带着10多万人游玩作乐。当年12月,武宗一行到达南京,乐不思蜀,一直在南京呆了8个月才恋恋不舍地回京。在回京途中,又到一个叫积水池的地方垂钓取乐,突然钓船倾覆,武宗落水,虽被救起,但从此一病不起,在31岁时草草地走完了他的荒淫之道。
嘉靖大礼议(1)
1521年,荒淫无度的武宗病死,未留下一儿一女。按朱元璋的祖训,无子传弟,但武宗唯一的弟弟朱厚炜只活到三岁便夭折了。这样,武宗之后的皇帝宝座只有留给旁支了。
武宗死后,皇太后张氏同阁臣杨廷和商议,迎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位,是为明世宗,年号嘉靖。
关于嘉靖皇帝登极,还有一个传说,说是朱厚熜是坐着囚车上任的。武宗死后,朱厚熜与河北的一朱家王室之子同时被选中,他们两人都有当皇帝的资格,但只有一个皇位,怎么办?大臣们便想了一个办法,让他们两人同时从藩地出发,先到者君,后到者臣。但是从河北到北京只有100多公里,而从朱厚熜的藩地到京城却有1000多公里,朱厚熜召集王府官吏们商议怎样用最快的速度赶往北京。有人提出,要朱厚熜化装成囚犯,坐上囚车,日夜兼行。因囚车沿途无人敢拦,这样可日行二百多里,有望在十日内赶到。结果朱厚熜果然先到,当上了皇帝。
嘉靖继位不久便上演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大礼议风波:嘉靖皇帝就是不肯在法理上过继给武宗之父孝宗,非要追认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为帝,斗争的焦点是如何确定世宗生父朱祐杬的尊号。实质是世宗通过议礼之争,打击杨廷和等先朝阁臣和言官,确立和巩固自身的统治。
“大礼议”的起因和表面目的是世宗的父母该如何称呼,先皇孝宗及其皇后又该如何称呼,以及相关的一系列礼仪称谓问题。世宗主张给予自己过世的父母以一般皇帝的父母的崇高待遇,应该把其生父兴献王追封为“恭睿献皇帝”,而孝宗的一些旧臣,以首辅杨廷和为代表,则力主视世宗为孝宗的继子,以维持皇家血统的大宗地位。
这一事件从嘉靖即位之初的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开始,至嘉靖十七年(1538年)以世宗一方胜利结束,前后延续近20年。
世宗即位五天之后,就召集礼官商议兴献王主祀称号问题。礼部尚书毛澄请示首辅杨廷和以后,会同公卿台谏60余名官员上疏说,因为世宗为入继之君,应该以孝宗为皇考,兴献王(世宗之亲生父亲)及妃为皇叔父母。世宗看后大怒,说:“父母难道还能变吗?你们再商议!”毛澄等人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杨廷和也亲自上疏要世宗服从礼部的意见。世宗坚决不从。这时,观政进士张璁呈上《大礼疏》,提出“继统不继嗣”的观点,世宗看了很高兴,马上把杨廷和召来,宣布要尊其父为兴献皇帝,其母为兴献皇后。杨廷和仍然不肯让步,并公开声称,在这个问题上,异议者应被视为奸佞之徒,当诛。到了十月间,杨廷和无法让世宗改变观点,便起草敕令给礼部,同意称世宗生父兴献王为兴献帝,世宗之母为兴献后。
兴献王及王妃的封号虽然改称为“帝”、“后”,但还不是“皇帝”、“皇后”;虽然得以称父、称母,在其前还得冠以“本生”,而又需称伯父孝宗为“皇考”,仍是死去之父。再经过一番斗争,世宗又亲下手敕,追尊其父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母为“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实现了加“皇”,称“考”的目的。但“本生”犹在,在“本生皇考”之外还有一位“孝宗皇考”,形成了“两考”、“两父”并尊的局面,世宗还是不能如愿。
嘉靖二年(1523年)十一月,南京刑部主事桂萼又上疏,提出,应循名考实,称孝宗为皇伯考,兴献帝曰皇考。这项提议对世宗来说正中下怀,但世宗还假惺惺地说,这关系到天理纲常,仍然要召集文武群臣商议可否。结果,有250余名官员不同意改称名号,只有少数几个人附和桂萼的提议。
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与世宗意见不合的首辅杨廷和提出辞呈,世宗表示同意。随后,世宗调张璁、桂萼等赴京主持集议之事。200多名朝官仍坚持原来的意见,不肯退让。世宗非常恼怒,当面指斥内阁大学士毛纪说:此称号应该马上改,你们眼中没有我这个君,难道还让我没有父亲吗?毛纪等人听后惶惧而退。
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十二日,皇帝命礼部照旨更改尊号,使得朝臣群情激昂。七月十五日,借百官散朝之机,吏部侍郎何梦春、修撰杨慎等号召群臣伏阙请愿。朝臣200多人齐刷刷跪伏在左顺门下,并且一齐哭号,声震阙廷。嘉靖皇帝痛下决心,命令锦衣卫将参加请愿的官员姓名全部登记造册,然后按名册进行大逮捕。先将为首的八人下狱,又将134名五品以下官员下狱。其他待罪遣散。几天以后,作出判处:为首者戍边,四品以上者夺俸;五品以下180余人廷杖,其中编修王相等17人惨死杖下。这就是有名的“左顺门事件”。
此后,又围绕祭祀典礼及将兴献皇帝按昭穆序列祭入太庙,加庙号为睿宗等问题又进行了近十年的争论,在礼部尚书夏言和严嵩的主持下,世宗终于如愿以偿。朱祐杬生前虽未身为天子,但因为有一个孝顺的儿子做了皇帝,作为一位死去的天子来尊崇的一切尊号、徽号、典礼皆已齐备。世宗对父亲的追尊已是无以复加,自己的皇权也已登峰造极。
原来的兴献王坟也相应按帝陵规制升级改建。1524年,王坟正式更名为显陵,并将安陆州升格为承天府,在明世宗的亲自安排下,开始了长达46年的显陵建设。
随着议礼的进行,朝廷两派宗法理说之论争已经上升到党派政治之争。世宗以议礼态度作为标准,来划分界限,统治集团的组成相应发生变化,反对抬高朱祐杬地位的阁臣元老权力日益丧失。张璁、桂萼、方献夫、霍韬等一批新科进士和地方官吏入主政务,对嘉靖朝政治、经济的变革,以及明代后期历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嘉靖大礼议(2)
世宗在长达20余年的时间里把精力投入到议大礼上,绝不仅仅为其父母争夺皇考及皇太后的空虚名位,其真正目的在于加强皇权、冲破内阁制约,就其实质而言,嘉靖大礼之争实为皇权与阁权的争斗。嘉靖则借大礼议风波加强了帝位,实现了他对明朝长达45年的昏庸统治。
万历朝“国本”之争
“国本”,就是太子;“争国本”就是万历年间围绕解决立太子的问题发生的一场政治斗争。从万历十四年(1586年)到四十二年(1614年),万历朝围绕确立太子的“争国本”斗争历时近30年。
神宗万历皇帝的王皇后无子,王恭妃生子朱常洛(即后来的明光宗),郑贵妃生子朱常洵(即后来的福王)。朱常洛年长,按立嫡以长不以贤的礼法原则,朱常洛应该被立为太子。但万历皇帝宠爱郑贵妃,准备立朱常洵为皇太子,甚至和郑贵妃一起到神殿宣誓,要立她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神宗把誓言写在纸上,放在玉盒里,交由郑贵妃保管。
但另一方面,废长立幼又是犯忌的事,神宗担心群臣反对。朝臣果然依据封建王朝太子立嫡,无嫡立长的法纲力争。
首辅申时行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二月,上《请册立东宫以重国本疏》,拉开了长达近30年的波及整个朝廷的国本之争的序幕。
申时行的奏请立即引起了满朝文武的共鸣。各部府司道诸衙门都纷纷上章奏请。户部给事中姜应麟、吏部验封司员外郎沈璟、刑部山西司主事孙如法、河南道御史杨绍程等人的奏章言辞尤为激烈,万历皇帝一怒之下,将这四人严厉降处。
万历十七年(1589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大理寺左评事雒又上奏章,指明神宗有“酒色财气”四病,深得群臣赞同,又受到大学土王家屏等阁臣的袒护。此后,申时行、大学士许国、吏部尚书朱纁、礼部尚书于慎行等人除了继续陈请早行册立之外,还陈请神宗对朱常洛及早进行“预教”(出阁读书),这个“预教”,其实是一种形式,这种形式一旦举行,就等于事实上承认了朱常洛的太子地位。
神宗无奈,不得不表态:第二年就举行建储典礼。但一年过去了,神宗仍找各种借口拖延,朝廷内外纷纷传言神宗将废长立爱。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神宗以手诏示大学士王锡爵,拟把皇长子常洛、皇三子常洵和皇五子常浩一并封王,待以后再从三人中选有才能者立为太子。王锡爵遂即疏请令皇后抚育长子朱常洛,则长子即为嫡子。神宗却告谕礼官,同时将三人封王。这个谕旨一出,立即受到文武群臣更加激烈的反对,群情激愤,反对“三王并封”的奏章接二连三,总数有上百本。当年闰十一月,经过群臣反复执争,神宗被迫答应皇长子“明春先行出阁讲学礼”。次年二月,朱常洛出阁讲学,接受教育,至此,群臣等取得初步胜利。
神宗迫于群臣的强大压力,被迫放弃了“三王并封”的谕旨,但又抱着“待嫡”之说不放。后来经过群臣连续八年之久的几百次顽强的奏请,直至皇太后施加压力,才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十月立朱常洛为皇太子,同时也封常洵为福王,藩国洛阳。
但是,按太祖洪武皇帝的遗训,藩王被封后,必须立即就藩之国。但是,福王被封后十多年,一直留在京师,不之国。福王不之国,太子的地位就不稳定。
朱常洛被立为太子后,朝廷大臣奏请福王就藩之国的奏章不断,万历皇帝一直在拖延。直到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万历皇帝再也拖延不下去了,才以第二年春天为期,但又同时提出条件,福王庄田要达到四万顷。然而,又无法凑足四万顷之数,朝廷大臣,特别是东林党人上书反对,万历皇帝被迫让步,减为二万顷。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三月,皇长孙由校(常洛长子)也已九岁,神宗看废长立爱的可能性已经不复存在,才将朱常洵封国洛阳,满朝文武才如释重负。沸沸扬扬近三十年的“国本”之争至此告终。
从万历十四年(1586年)二月开始,满朝文武为了使朱常洛能够册立为太子,以六七位阁臣的离职,上百名大臣被降处的沉重代价,前后苦争了15年,护卫了19年,群臣所上奏疏成千上万,才得以朱常洛被册立为皇太子,并终于继承了帝位,可见这场“争国本”斗争的艰巨与惊心动魄。明末政治的不可收拾在很大程度上与这场“国本”之争有关。因此,万历年间的“国本”之争是明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晚明三疑案(1)
明朝到万历皇帝的时候,已经十分衰败。朝廷后宫内却围绕着皇帝宝座的争夺发生了三桩疑案。这三个案子分别发生在三个皇帝在位期间,即神宗朱翊钧朝的“梃击案”和光宗朱常洛朝的“红丸案”和熹宗朱由校朝的“移宫案”。
梃击案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初四,端午节前夜,一个叫张差的男子手持枣木棒闯入大内东华门,一直来到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门前,到第一道宫门,见只有两名老宦官守门,举棒打伤其中一人后直闯入宫,又闯过第二道宫门,直到殿檐下,拾级而上,试图加害太子。这时,太监韩本用发现有异常动静,便大声呼喊,七八名宦官蜂拥而上,将张差捉住,当即便将该犯交东华门守卫监收。
慈庆宫正门万历皇帝得知,下诣将张差送交皇城保卫部门审问。巡视皇城御史刘廷元审问后向万历皇帝报告道:张差家住蓟州井儿峪,举止行为看起来像个疯子,但又颇为狡猾,还得严加讯问。万历皇帝下诏将张差送交刑部复审。刑部郎中胡士相再次提审后,认为张差确实是个疯子,并判了他一个斩刑。提牢主事王之寀看出了其中的破绽,便私下里审问张差,张差说出是宫里的太监庞保、刘成将他引到慈庆宫门前的,这两人对他说:“打死小爷(指朱常洛),有吃有穿。”庞保、刘成都是郑贵妃手下的太监,再往下查,势必牵连到郑贵妃。王之寀便将张差这个口供汇报给了刑部侍郎张问达。
此案的发生,震惊了宫内和朝野,舆论哗然。支持郑贵妃、倾向福王为太子的臣僚认为是张差疯癫所为,属个人行为;支持皇太子的大臣认为是陷害太子的阴谋。后来,经刑部十三司会审,查明张差是白莲教的一支红封教的成员,其首领为马三道、李守才,他们与郑贵妃宫内的太监庞保、刘成勾结,派张差打入宫内,梃击太子。
看起来,此案与郑贵妃有牵涉是肯定的了。很多朝臣都怀疑是郑贵妃和他的哥哥郑国泰阴谋策划借张差之手伤害太子。万历皇帝极力调解皇太子与郑贵妃的矛盾,一方面怒责郑贵妃,一方面迫使皇太子改变态度。后来,万历皇帝只得亲自出面来平息此事,他召见大学士方从哲、吴道南及文武诸臣,拉着朱常洛的手对他们说道:“常洛很孝顺,我非常喜欢他。你们这些臣子,不要动不动就散布流言,离间我们父子!”他又对朱常洛说:“把你心里的话,都告诉他们吧。”朱常洛只得说:“张差是个疯子,赶快把他处决吧!外面的议论都是不应该的!”事已至此,群臣自然无话可说,“梃击”一案也就不了了之。万历皇帝明令除惩治张差等人外,“不许波及无辜人”,郑贵妃也就从此案中解脱出来。
随即,张差被凌迟处死。司礼监会同九卿、三法司审问庞保、刘成。由于张差已被处死,死无对证,庞保、刘成对张差所供各项俱不承认。正要详加盘问,太子下谕:庞保、刘成二人也许曾虐待过张差,张差为了报复,故意说庞保、刘成主使,不可轻信。会审只得停止。万历下令将庞保、刘成二人于宫内处死,以免节外生枝,涉及此案的李守才、马三道等亦发远方戍守。梃击案掀起的轩然大波暂时平息。
值得一提的是,那个为审明案情立过大功的王之宷,案子一了结,立刻被找个借口罢官为民。后来又随着在这个案子几起几落,天启五年(1625年),竟被囚死于狱中。梃击案与宫内权力之争究竟有多大牵连,成为明宫疑案之一。
红丸案
万历末年,阴险毒辣的郑贵妃看到朱常洛的太子地位已不可动摇,便百般讨好太子,郑贵妃乾清宫明代药柜御药房金罐又竭力笼络泰昌帝的宠妃李选侍,二人谋合,欲以美人计为己请封皇太后和皇后之号。这个朱常洛,也是好色之徒,郑贵妃便投其所好,送了八个美女供他享用。朱常洛身体本来就不强,再加上与这些女人淫乐无度,体力透支厉害。登基仅十多天,就卧床不起了。可他照样与这些人鬼混。一天晚上,朱常洛服了一粒“红丸”,结果,精神极度亢奋,竟一连“御幸”数名宫女。
“红丸”到底是什么东西?“红丸”又称红铅丸,是宫廷中特制的一种春药。“红丸”制法很特别:取童女首次月经盛在金银的容器中,加上夜半的第一滴露水及乌梅等,连煮七次,浓缩为浆。再加上乳香、没药、辰砂、松脂、尿粉等拌匀,以火提炼,最后炼蜜成丸,因其色红,故称“红丸”。嘉靖皇帝为了配制“红丸”,前后共选少女1080人,这些尚未成年的小姑娘,后来都成了嘉靖皇帝制药用后的“药渣”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两粒“红丸”竟要了皇帝朱常洛的命,酿成“红丸案”。
再说朱常洛。由于一连十多天的折腾,朱常洛终于扛不住了。侍寝的吴赞连忙请来司礼监秉笔、掌管御药房的内医崔文升诊治。崔文升并不知皇帝是阴虚肾竭,还以为是邪热内蕴,便下了一副泄火的猛药。朱常洛服后一宿腹泻三十余次,危在旦夕。这时,首辅方从哲推荐鸿胪寺丞李可灼给病危之中的朱常洛诊治,李可灼拿出一个红色药丸,用奶调和,给光宗服下,服了这丸药,光宗厉害的气喘竟然止住了。光宗大喜。不久,又传出消息说,皇上进药后,暖润舒畅。当夜,李可灼留在宫中。又过了一会儿,传出光宗圣旨,想再服一颗。李可灼便又进了一颗。
晚明三疑案(2)
凌晨,宫中忽然急召群臣,等到大臣们赶去时,光宗朱常洛已经驾崩了。到此时,朱常洛即位才刚满30天!
光宗驾崩,在宫里引起轩然大波。
有人认为,李可灼进的“红色丸药”就是春药“红丸”,皇帝阴寒大泄,李可灼把春药当补药进上,是对症下药。
有人认为,拿春药给危重病人吃,有悖常理。李可灼不是御医,却擅自给皇帝吃药。李可灼一定是受人指使,谋杀皇上。
继朱常洛而后新登极的天启皇帝朱由校迫于舆论压力,罢免了没有力阻李可灼进药的内阁首辅方从哲,李可灼被判流戍,崔文升被贬放南京,“红丸”案草草收场。
但朱常洛暴死之谜,始终未解,“红丸案”成为明宫疑案之一。
移宫案
乾清宫内景移宫图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至九月一日,万历、泰昌两帝相继而亡,新帝即位之事关系着国家的命运,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
朱由校是朱常洛的儿子,由于朱常洛本来就不得万历皇帝的宠爱,朱由校自幼也备受冷落,万历帝临死前才留下遗嘱册立其为皇太孙。朱由校的生母王才人被光宗宠爱的李选侍凌辱致死,王才人临终前留下遗言:“我与西李有仇,负恨难伸。”朱由校从小也受到李选侍的侮辱凌虐,害怕李选侍,性格软弱。
朱常洛即位后,朱由校与李选侍一起迁住乾清宫。不久,泰昌帝朱常洛驾崩,李选侍控制了乾清宫,与太监魏忠贤密谋挟持朱由校,以把持朝政,引起朝臣极力反对。
泰昌帝驾崩当天,杨涟、刘一燝等朝臣即直奔乾清宫,请见皇长子朱由校,商谈即位之事。在大臣们的力争下,李选侍才允许朱由校和大臣们见面。杨涟等人见到朱由校,叩首山呼万岁,并保护朱由校离开乾清宫,到文华殿接受群臣的礼拜,定于当月六日举行登极大典。为朱由校的安全起见,朝臣们暂将朱由校安排在太子宫居住,由太监王安负责保护其安全。
李选侍挟持朱由校的目的落空之后,又提出,凡是大臣的章奏,要先交由她过目,然后再交朱由校,遭到朝臣们的强烈反对。同时,朝臣们又要求李选侍移出乾清宫,遭到李选侍拒绝。
按照礼仪制度,只有皇帝和皇后才能住在乾清宫。李选侍本来就没有资格住在乾清宫,她住进乾清宫完全是倚仗光宗的宠爱。光宗死后,按规矩李选侍必须搬出,让新任皇帝搬进乾清宫。因此,一些大臣在光宗死后的第二天就上疏,敦促李选侍移官。李选侍又提出要先封自己为皇太后,才让朱由校即位,也遭到大臣们的拒绝,李选侍和朝臣们的矛盾日渐激化。
朱由校登极日期越来越近。直到登极大典之日的前一天,李选侍仍然没有移宫之意,并传闻要继续住在乾清宫。群臣站在乾清宫门外,迫促李选侍移出,给事中杨涟再次上疏,力促移宫,太监王安在乾清宫内极力驱逐,李选侍无奈,怀抱所生八公主,仓促离开乾清宫,移居仁寿殿。
九月六日,朱由校即皇帝位,是为熹宗,改明年为天启元年。李选侍争当皇太后、把持朝政的企图落空了。
熹宗即位后,传出谕旨,痛数李选侍数条罪状,又下令让李选侍搬出仁寿殿,移至宫女养老的哕鸾宫去住。至此,“移宫”风波才算暂告结束。
“事事关心”的东林党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顾宪成为“东林书院”所书的一副对联,道出了东林党人身在书院、心怀天下的志向。
从万历“争国本”斗争开始,出现了长达数十年的党争。东林党就是在这场党争中涌现出来的地主阶级内部的反对派。
东林书院在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开始的“国本”之争中,吏部郎中顾宪成力主册立朱常洛为太子,而神宗却想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因此,顾宪成颇遭神宗的嫉恨。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在推举阁臣时,顾宪成又推举因拥立朱常洛而被解职的原来的首辅王家屏,被神宗削职罢官。
顾宪成的老家在无锡,无锡有一座东林书院,原为宋代杨时讲道之所。顾宪成被革职后,与其弟顾允成将东林书院重新整修,集合志同道合的朋友高攀龙、钱一本等在这里讲学,后来,孙丕扬、邹元标、赵南星等又相继被朝廷所黜,也先后赴东林讲学。他们自负气节,与朝廷相抗。一些退处林野的士大夫,闻讯响应。他们在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他们“每岁一大会,每月一小会”,在社会上引起顾宪成像很大反响,朝内官员也遥相应和。东林书院渐渐自成一党,一时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被称为“东林党”,顾宪成也被尊称为“东林先生”,顾宪成、高攀龙等在书院讲学的八人,被称为“东林八君子”。
东林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宦官擅权,政治日益腐化。顾宪成说:“在朝廷为官,志不在君父,在地方做官,志不在民生,离官而去,志不在世道,子所不取。”东林人士为匡正时弊讽议朝政、评论官吏,既有鲜明的学术思想见解,又有积极的政治主张。他们要求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赃枉法。东林党人提出反对矿监税吏掠夺、减轻赋役负担、发展东南地区经济等主张,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各种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两者之间因政见分歧发展演变形成明末激烈的竞争局面。反对派将在东林书院讲学及与之有关系或支持同情讲学的朝野人士笼统称为“东林党”而加以无端攻击诋毁。
天启初年,东林党由于在“移宫案”中力主郑贵妃移宫,扶持熹宗即位有功而命运出现了转机,一大批东林党人被重新起用,当时的首辅刘一景、叶向高,吏部尚书赵南星,礼部尚书孙慎行,兵部尚书熊廷弼,都是东林党人或东林党的支持者,可以说,明朝的军事、政治、文化、监察和人事大权全都被东林党掌握,他们从在野的清流成为主持朝政的主要力量,《明史》记述此时:“东林势盛,众正盈朝。”连魏忠贤对赵南星也有几分敬畏,安排自己的侄子去拜见他。但赵南星拒绝与魏忠贤接近,对与魏忠贤关系密切的官员严加纠劾,东林党与阉党的矛盾又尖锐起来。
杨涟像后来,魏忠贤窃据了司礼秉笔太监兼掌东厂事等职,且与熹宗乳母客氏狼狈为奸,组成“阉党”集团。开始对东林党人实行血腥镇压,向全国颁示《东林党人榜》,公开逮捕迫害大批东林党人士。阉党干将魏广微为了迎合魏忠贤,将朝野中的东林人士翦除干净,竟凭个人好恶,将朝中官员逐一排队,分为两派,编造《缙绅便览》,上列具体官员名单,用笔在名单上圈点。心腹者加圈,极为重要的东林官员,就在名字旁点三点,次者二点,又次者一点。其中被重点者有赵南星、高攀龙、杨涟、左光斗等100余人。然后将编好的名册秘密呈献魏忠贤。
天启四年(1624年),南北两京合朝官员70余人也纷纷上疏,讨伐魏忠贤,要求铲除阉党,东林党与阉党之间的斗争迅速白热化。结果,东林党人杨涟因弹劾魏忠贤“专权乱政,欺君藐法”等二十四大罪被捕,与左光斗等人同被杀害。次年,魏忠贤又对东林党采取了残酷的镇压行动,大肆搜捕东林党人,许多著名的东林党人冤死狱中。天启六年(1626年),魏忠贤又杀害了高攀龙、周起元、周顺昌、缪昌期、周宗建、黄尊素、李应升7人,魏忠贤又命人编《三朝要典》,借红丸、梃击、移宫三案,打击东林党。魏忠贤还指使党羽新都御史王绍徽编纂《东林点将录》,《东林点将录》仿照民间流传的水浒故事中“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列东林党名单,企图将其一网打尽。同时,由政争迁怒于讲学,又矫旨拆毁全国各地书院,禁止讲学活动。曾经掌握朝政的东林党,仅三年时间内,被残酷杀害的有数十人,下狱遣戍者达数百人,其他被革职、蒙冤、株连、打击者有几千人以上,东林党人几乎被魏忠贤驱尽杀绝,全部覆没。
崇祯帝朱由检即位后,惩处了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钦定阉党逆案,总计处理的阉党达460余人。昭雪平反东林党人冤案,对被害惨死的给予特别礼遇,顾宪成、高攀龙、杨涟、周顺昌、邹元标等去世诸臣均加赠官爵。遭削夺的一批东林官员重新起用,同时并下旨修复东林书院。东林党人虽然又一度入阁,但不久,在袁崇焕被捕治罪以后,东林党人又被迫退出内阁。东林党与阉党的斗争一直延续到南明时期。
明朝的皇帝简史
--------------------------------------------------------------------------------
近年来似乎对社会上对清朝的研究非常流行,各种小说专著、影视作品也是层出不穷,清十帝的故事也是耳熟能详,那么,明朝呢?一个延续了267年的朝代,大部分人连明朝有多少个皇帝都不知道,所以最近从网上找了一篇好文,奉献给对明史有兴趣的同仁。
闲话明朝皇帝
作者:lonefire…
历史上,皇帝很多,各朝各代皆有,一篇小文,不可能都写尽,只挑明朝的写写,顺带“借古喻今”。
公元1271年至1368年,是我国历史上的元朝。元朝由蒙古族人统治。那么,是谁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是一位牧童加丐僧出身的朱元璋。有关朱元璋其人,须慢慢道来。
朱元璋是历史上少有的由平民得天下的皇帝。公元1328年,他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一个佃农家庭。少时为牧童;17岁时,父母长兄因饥饿瘟疫身亡,朱元璋孤苦无依,只得到皇觉寺出家,后“云游叫化”多年,实为丐僧。1353年朱元璋25岁时,红巾军起 义,刘福通在颖州,徐寿辉在湖北,张士诚在泰州,方国珍在温州,郭子兴在濠州。于是,朱元璋投郭子兴部,受郭子兴赏识,得娶其义女马氏。两年后,郭子兴病死,朱元璋独掌兵权,并得到徐达、冯国用等辅助。冯国用提议攻取应天(今南京)作为根据地,1356年,朱元璋攻下应天。在朱元璋正想大展拳脚之时,名儒朱升告诫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唤璋听取了这一建议,积蓄力量,暗中备战。1360年起,朱元璋先后战胜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占据了南方。1367年,朱元璋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的口号(这口号后来也被孙中山们借用),举兵北伐,先后在山东、忭梁、潼关等地打败扩廓帖木儿、李思齐、张良弼率领的元军。1368年正月,41岁的朱元璋在应天举行登基大典,正式登上帝位,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定都应天,改称南京。旧历七月,朱元璋攻克德州、通州,兵临大都。元顺帝见大势已去,深夜带着后妃、太子北逃,统治中国89年的元朝被推翻了。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致力于国家的重建,他采取了奖励垦荒,实行屯田,兴修水利,减轻赋税等措施,使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在政治上,他颁布《大明律》,严明吏治,惩处了许多贪官污吏,尤其在强化君主集权方面费了不少心机。为了加强专制统治,朱元璋组建了锦衣卫。锦衣卫原为亲军,是保卫皇帝和皇室的禁军,但后来渐渐发展为特务机构,专门监视官员和百姓的言行。
朱元璋由于出身低微,虽贵为皇帝,仍有强烈的自卑心理,尤其是他有当过丐僧、要剃光脑袋的经历,所以很忌讳别人说“光”“秃”等字眼,连类似意思的字也不许用,否则遭杀头。我原以为这是阿Q首创,原来阿Q是学老朱的!由于朱元璋有此忌讳,因此引出许多文字狱。如有人歌功颂德:“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本来是说朱元璋成为天下世人的榜样,不料朱元璋认为他讽刺自己是“光贼”(则音近贼),将其处死。
朱元璋当了皇帝,本来可以把许多琐碎的事务交给他人处理,不料他又心怀戒备,总是自己批阅公文。这本来也是好事,但他文化不高,那些臣子又要卖弄学问,如刑部主事茹太素,用了近两万字才汇报五件小事,结果,朱元璋累极又气愤,把茹太素召来打了一顿。
朱元璋知道自己得天下不容易,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自己还能制得住,但子孙就未必了,因此,他想到诛杀功臣保江山的办法,如以“谋反”为名,诛杀一些开国功臣。有位左丞相叫胡惟庸的,心术不很正,曾诬陷开国功臣刘基,使得刘基忧郁而死。洪武13年即1 380年,太祖以“谋反”罪将胡惟庸诛杀,李善长、陆仲亨、唐胜宗、费聚等大臣也株连被杀;称为明初文臣之首的宋濂也涉案被流放,死于途中。案件前后株连三万余人,史称“胡狱”。洪武26年即1393年,凉国公蓝玉因“谋反”罪被杀,诛连死者一万五千余人 ,史称“蓝狱”。两狱合称“胡蓝之狱”。此外,淮安侯华云龙,太史高启,大将廖永忠、朱亮祖,右丞相汪广洋,户部侍郎郭桓,江夏侯周德兴,靖宁侯叶昇,颖国公傅友德,定远侯王弻,宋国公冯胜,监察御史王朴等,都因各种“罪名”被处死或赐死。纵观太祖的“战 友”,除常遇春、汤和、徐达、沐英等,大多不得善终。
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在马皇后等的辅佐下,也算有所建树,但他上述的心理与行为,对我们有没有启发?简单提到这两点吧:是人都会有缺陷的,当官者,心胸开阔些,自己也会舒服些;至于无端地猜忌、批判、打倒别人,自己离“伟大”“英明”便相去甚远了。
公元1398年,71岁的明太祖朱元璋病死,在位30年。由于太子朱标早逝,皇位传给了朱标之子——22岁的皇太孙朱允炆,是为明惠帝,年号建文,又称建文帝。建文帝与他父亲朱标,都是忠厚长者,甚得人心,但他又是文弱之人,二十多位分散各地拥兵自重的皇叔,根本不把他看在眼里。尤其是燕王朱棣,不久即发动“靖难之役”,从北京南下夺取政权。战争打了三年之久,到了1402年六月,朱棣终于攻下南京。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前不久的伊拉克战事。当美英大军攻占巴格达时,找遍全城,不见萨达姆的踪迹,时至今日,也不知其生死,会有这样的事吗?萨达姆之去向会成为千古之迷吗?说不定还真会。因为朱棣攻占南京时,城内尤其皇宫内起火,结果,26岁的青年皇帝建文帝去向不明,可能被烧死了,但也有传言他剃度为僧,隐姓埋名,云游西南,寿终而死。建文失踪(或死去)距今600年了,下落成迷,萨达姆也可能如是的。
朱棣是朱标同母弟,马皇后所生。他身材魁梧,天资聪颖,武艺高强,屡立战功,受封燕王,镇守北京。当父亲朱元璋死时,他回南京奔丧,建文帝听取大臣齐泰的建议,出于京城安全,不许各地藩王入城,朱棣怀恨在心,准备谋反夺权。建文帝登基后,听取大臣黄子澄的建议,打算削藩,朱棣一面装疯,一面积蓄力量,终于以诛杀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号召,发动“靖难之役”。靖难之役打得很艰苦,历时三年,经过白沟河之战、济南之战、滹沱河之战等,朱棣才“靖难”成功,于1402年登基,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又称永乐帝。永乐19年即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
由于朱棣以“靖难”为名,最终夺取皇位,当然很多旧臣不服,朱棣唯有以“杀”震慑,凡是不服的,统统杀之。于是,成百上千的无辜者被推上刑场。也真有不怕死的人。朱棣要大臣方孝儒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儒坚决不肯,掷笔于地,边哭边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朱棣说,你不怕死,难道不怕诛九族?方说:“十族又奈我何!”朱棣大怒,命人用刀割开他的口,一直割到两耳,然后,碎尸于聚宝门外,其十族873人被诛杀。还有兵部尚书铁铉,死守济南被浮,宁死不肯面对朱棣。朱棣命人割去他的耳朵鼻子,又命人把他的肉烧熟,仍不屈;最后,朱棣将其凌迟碎剐,将其尸投入油锅,炸成焦炭。不服统治甚至采取谋杀手段的,下场一样,御史大夫景清谋刺成祖未遂,被杀,灭九族,株连乡人无数,称为“瓜蔓抄”。为巩固地位,加强统治,朱棣除锦衣卫,另立东厂,用太监提督,东厂同样是从事特务活动,地位则在锦衣卫之上。
由于明成祖在位的20余年中,在治理国家方面作出积极贡献,国力大增,如《永乐大典》,就是在永乐年间命解缙等人编纂而成;此外,三保太监郑和从永乐三年即1405年起,多次率领庞大的舰队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由于有这些政绩,明成祖残酷的一面便得以原谅,而宁死不屈的方孝儒、铁铉等,似成了阻挡历史潮流前进的愚忠之臣,唉,做人难,做臣子的,也难,甚至更难!
公元1424年,蒙古部落阿鲁台侵扰大同、开元,明成祖亲征,不见敌而还,旧历七月,在榆木川(今内蒙多伦)病逝,享年64岁。八月,皇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年号洪熙。明仁宗即位时已46岁,次年旧历五月即病死,属有福无法享。27岁的皇太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年号宣德。
明宣宗即位时,似有些不祥之兆,当年南京地震四十余次;宣德元年,地震九次;二年,地震十次;四年,地震七次。称他为“地震皇帝”可能也合适。后世提到焚香的香炉,常称“宣德炉”,莫非宣德年间盛产此炉?宣德在位十年,国家强大,航海家郑和曾七下西洋,而规模最大的第七次,就是在宣德六年至八年进行的,海船200余艘,人员近3万,远达17国。
现在要重点谈谈很有趣的明英宗。公元1435年旧历正月,37岁的明宣宗病死,太子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年号正统。明英宗即位时才9岁,由太皇太后及一班大臣辅政。太皇太后死后,宦官王振渐渐掌握大权,导致了一场危害社稷的“土木之变”。
元朝势力被明朝赶回北方蒙古后,仍保持一定的政权,史称北元。后北元势力尤其是也先部坐大,屡犯明朝边境。王振保持朝政,不予防范。1449年,也先侵犯大同,王振想显示“挟天子”立奇功的威风,怂恿英宗御驾亲征;23岁的英宗也想率50万大军到塞外玩玩,于是,就由这两位不谙军事的人物,导演一场闹剧!明军逼近,也先佯退;明军进入大同,王振得知前线战事惨烈,又怂恿英宗退兵,结果部队大乱,也先趁机追击;撤退时,王振想绕道家乡蔚州显威风,走了40里,忽又担心军队会对家乡他的产业造成破坏,又命部队改道向东;到了土木堡,因他的1000多车财物未到,又强行命令部队在没有水源的土木堡驻扎,结果,几十万军队被也先围而歼灭。王振被愤怒的将军打死,而英宗,则被也先俘虏!历史上,皇帝在战场上被俘虏的事甚少,明英宗便是一个。
也先俘虏了英宗后,挟持英宗到大同,大同守军闭门不开;后到宣府,宣府守军也不开;于是,也先挟英宗转而兵临北京。明朝大臣中有人主张南迁,但于谦等坚决反对,于是在皇太后支持下,立英宗2岁的长子朱见深为太子,立英宗21岁的弟弟成王朱祁钰为皇帝,是为明代宗,年号景泰(故代宗又称景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另外,北京军民团结合作,抗击也先,也先无奈退兵,认为英宗已无价值,多次要明朝派大臣接回他。代宗已做了皇帝,并不希望哥哥回来;英宗表示,回来以后绝不争位,这才被接回,软禁于南宫。
明英宗宠信王振,自己也贪玩,以国事为儿戏,导致了一幕悲剧。本来,这戏剧已完结,但偏偏,又节外生枝,使他重新当上皇帝。
明代宗朱祁钰在位,国内似没有什么大事,但他的年号“景泰”却很出名,皆因有一种工艺品叫“景泰蓝”的,因景泰年间盛产而得名吧。代宗既当了皇帝,当然也不愿意太子是哥哥的儿子,于是,景泰三年,他就废了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独子朱见济为太子。可惜太子很短命,不久即死去。到了景泰八年即1457年,代宗病危,没有儿子,谁来继位?武清侯石亨认为拥立英宗复辟可以立大功,于是,与太监曹吉祥等合作,从南宫接出英宗,坐上奉天殿,群臣也只能接受此现实。此事,史称“南宫复辟”或“夺门之变”。
明英宗复辟后,为区别于第一次当皇帝,改年号为天顺。他将还未断气的弟弟朱祁钰迁往西山,朱祁钰几天后死去,享年29岁。接着,他将当初拥立朱祁钰的兵部尚书于谦等处死,给石亨、曹吉祥等加官进爵。由于他是靠石、曹二人才得以复辟的,所以,他当皇帝后,又宠信石、曹二人,国事渐衰。1464年,明英宗病死,结束了他既“传奇”又昏庸的一生,年仅38岁。
“土木之变”与“夺门之变”,我的感触是,为了权力,兄弟子侄也都没有了情面,封建帝王如是,我们今天有些官员也如是,此无他,位高权重,享受无穷,如果“官员”真的就是“公仆”,还会出现买凶杀同僚的可怕事件吗?
1464年,明英宗病死。自太祖起,皇帝死后,都要妃嫔宫女陪葬,但英宗死后,此例免除,何故?这要由继位的宪宗谈起。英宗死后,太子朱见深即位,是为明宪宗,年号成化,又称成化帝。这朱见深,因父亲经历复杂,他的经历也随之复杂。他两岁时,发生“土木之 变”,叔父做了皇帝,他被立为太子;父亲返国被软禁南宫,叔父要废他的太子地位,汪皇后力争,但无效,他与汪皇后一起被废去名位。之后,他在生母周贵人及汪氏的爱护下成长,到父亲“南宫复辟”时,他仅得10岁。由于叔父代宗几天后死去,英宗要让代宗的妃嫔宫女陪葬,也包括汪氏在内。朱见深即向父皇说情,使汪氏得免。到英宗死,朱见深即位,顺便也把这一规矩废除。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朱见深是个重情义的人。
体现朱见深重情义,还不止这事。朱见深两岁立为太子时,开始服侍他的,是19岁的宫女万贞儿;他10岁再立为太子时,万贞儿已27岁;到他18岁即位时,万贞儿已35岁。他不忘万贞儿对自己的爱护和体贴,也不因她比自己年长17岁、颜色渐衰而嫌弃,册封她为贵妃。更为少有的是,明宪宗朱见深在位23年,始终如一地专宠万贵妃,1487年,58岁的万贵妃病死,宪宗很伤心,也一病不起,于同年而逝,享年仅41岁!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宪宗或许因童年的经历,产生了一种“恋母情结”,故而可以专宠万贵妃一辈子 。
不过,别以为这个万贵妃是个“好母亲”,首先,在治理国家方面,她并没有给宪宗提供多少帮助,倒是由于她的专宠,使得朝廷内外官员纷纷攀附万家,奸臣相继涌现。太监汪直得宠,被受命成立一个新的特务机构——西厂,地位又在东厂和锦衣卫之上!平庸官员万安, 自认万贵妃本家侄子而得宠升迁,诱使宪宗不理朝政,把政事交太监去办,而自己,则专修万安提供的“房中术”,以及研究神仙丹药。更为可怕的,就是万贵妃的嫉妒,由嫉妒而害人!她37岁时生过一个儿子,不到一年就死去,以后再没有怀孕,于是,凡内宫的怀孕者,她都想办法使其流产或将婴儿害死!一天,宪宗偶尔到内藏观书,与管藏书的瑶族女儿纪氏发生关系,纪氏怀有身孕,万贵妃想害她流产不成;纪氏生下婴儿后不敢养,让太监张敏去淹死;张敏不忍,把婴儿藏起,多人冒死养至六岁,才敢告诉宪宗。宪宗接回胎发披地的皇子朱佑樘,立为太子,朝廷上下欢天喜地,唯独万贵妃不高兴,不久,纪妃暴死,张敏也吞金自杀。在周太后等的严密保护下,朱佑樘才得以安全长大。
从宪宗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以一位心理不正常的人为君,国家能不危哉!万贞儿服侍宪宗一辈子,受宠一辈子,同年而逝,本可成千古佳话,怎奈她心胸狭窄,继而做出许多阴险之事,受后世唾骂,实在不该了。
1487年,万贵妃和明宪宗相继病死,身世奇特的18岁的太子朱佑樘即位,是为明孝宗,年号弘治,又称弘治帝。从上述可知,弘治帝身世凄凉险恶,得以继承大统,实属幸运。特殊的经历造就了他嫉恶好善的性格,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这在皇帝之中是少有的。即位之后,他首先清除奸佞,把万安等庸碌的官员革职,将大批“国师”“术士”充军;与此同时,他起用王恕、马文升、刘大夏、李梦阳等得力人才。孝宗对大臣很尊重,虚心听大臣给自己讲课。除了每天在正殿朝会,还在便殿会见大臣,充分听取意见。在诸位得力大臣的辅佐下,弘治帝革除了众多的陋习,采取了许多解救民困的建议,使得阶级矛盾得以缓和,使得百姓能够休养生息。
弘治帝私生活也比较检点,与张皇后感情甚好,很少幸临其他嫔妃,除与张皇后生有二子外,没有其他子嗣。小儿子三岁死去,就剩下大儿子朱厚照,理所当然立为太子。弘治年间,社会稳定,外忧不多,又无内乱,明君勤恳治国,官吏忠于职守,天下出现一派太平景象,人们称弘治帝为“中兴令主”,称弘治18年为“弘治之治”。
本来,这一局面能再维持二三十年,国家会更富强,可惜,弘治帝英年早逝,1505年,38岁的弘治帝得病去世了,明朝又会出现什么局面?
明孝宗死后,15岁的太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明武宗,年号正德,又称正德帝。按照“龙生龙凤生凤”的原则,孝宗弘治帝是这么好的一个皇帝,儿子应该坏不到哪儿去,然而,世事往往不如人愿,养尊处优长大的正德帝,并没有勤政爱民的美德,更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如果说,他只是不那么聪明,不那么勤奋,那还问题不大,偏偏,他是个童心未泯、甚至心理远没有成熟的人,顽皮、好动,追求刺激,完全不以国事为重,反而把国事视为“儿戏”,于是,明朝又有难了。
有一位太监叫刘谨,十分熟悉武宗的个性,每天想出许多花样,让正德帝嬉戏玩乐。刘谨手下还有七名宦官,结成党羽,横行京师,人称“八虎”。“八虎”不仅引诱正德帝遍游宫中,还经常带正德帝外出坊间,留宿歌楼妓院。正德帝不满足一般的玩乐,他在京城闹市上扮成小贩卖货,与买主讨价还价,又让人充当中人,促成交易,以满足他的游戏。之后,又来到酒店,被当垆妇人拉入,享受一个生意人货物出手后歇脚酒店的乐趣。后来,他命人在西华门附近修建了一处高大宫殿,名为豹房,终日与宫女以及强抢而来的民女在房内厮混。
刘谨因得武宗的宠信,更加胡作非为,一手遮天,连正德帝批阅奏章的权力也夺去。刘谨的行为,激起大臣的强烈不满,刘谨召百官跪于金水桥南,宣读“奸党”名字;又于夏日召百官跪于奉天门下
更多阅读
哺乳期可以喝茶吗?哺乳期喝茶的三个坏处! 哺乳期可以喝绿茶么
哺乳期可以喝茶吗?哺乳期喝茶的三个坏处!——简介茶是个好东西,能养肝护胆、清毒排废、还能预防癌症。但是专家指出,喝茶也不是什么阶段的人都适宜喝的,特别对女性来讲,喝茶选择好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哺乳期对于女性及宝宝来说都是一个特殊的
XP、win7系统锁定计算机的三种方法 xp系统怎么锁定屏幕
XP、win7系统锁定计算机的三种方法——简介当我们需要暂时离开一下而又不想关电脑时,为了确保电脑的安全,最好是锁定计算机,避免资料泄露等危害,下面就让小编介绍三种锁定计算机的方法。XP、win7系统锁定计算机的三种方法——工具/原料
常用缓解压力的三种方法 精 压力缓解
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受到一些挫折以后,基本上没有什么修养缓和的时间,只能睡一觉然后投入到明天的工作中。这样的生活持续下去,压力就会慢慢的积累,那些本来微小的压力积累起来就会造成严重的问题。很多时候,人们都是被一棵稻草压倒
汉武帝和他的女人们之三:李夫人
倾国倾城李夫人-----汉武帝和他的女人们之三1/虽然伟人毛泽东曾经在《沁园春。雪》里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但一般来说,一提起中华民族的辉煌文化,几乎总离不开汉唐;提起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千古一帝,也总离不开秦
清朝皇帝为什么一代不如一代? 清朝各代皇帝是谁
清朝皇帝为什么一代不如一代?(2009-05-18 00:05:36)标签:历史恭亲王清朝皇帝弓马咸丰洪烛文化 分类:散文清朝的皇帝们■ 洪烛清代的皇帝,大多喜欢狩猎。跟成吉思汗一样,努尔哈赤也是靠“弯弓射大雕”而白手起家的——传说他最初创业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