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邶风·谷风》 国风.邶风.谷风

第七十七讲:QQ群讲座稿:《诗经·邶风·谷风》(一)(2014.05.04)

跟后来参与学习的朋友说明一下:我们这里所学习的《诗经》,以《毛诗正义》为依据,不采用朱子《诗集传》和近百年来的观点;

我们把《诗经》作为属于“经史子集”之中的“经”来“学习”,不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文学作品”来“鉴赏”。

我们“读经”,不是为了迎合当前流行的观念和风气,而是为了让自己树立起圣贤君子之志,修养完善自己,担当起自己的人生使命。

请先读一读《毛诗正义》中此诗的“小序”和“原文”。诗序:“《谷风》,刺夫妇失道也。卫人化其上,淫于新昏【婚】而弃其旧室,夫妇离绝,国俗伤败焉。”

第一章:◎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民)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风)采菲(匪),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第二章:◎行(刑)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耳),薄送我畿(机)。谁谓荼(图)苦,其甘如荠(机)。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第三章:◎泾(敬)以渭浊,湜湜(时)其沚(指)。宴尔新昏,不我屑(谢)以。毋(无)逝我梁,毋发我笱(狗)。我躬不阅,遑恤(黄序)我后。

第四章:◎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亡(无),黾(民)勉求之。凡民有丧(去声),匍匐(葡扶)救之。

第五章:◎不我能慉(序),反以我为雠【仇】。既阻我德,贾(古)用不售。昔育恐育鞫(居),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于毒。

第六章:◎我有旨蓄(指序),亦以御冬。宴尔新昏,以我御穷。有洸(光)有溃(愧),既诒(宜)我肄(易)。不念昔者,伊余来塈(记)。

一、题解与诗序:

【1】邶风之中有四风,八节八卦应八风。四时本来顺其序,序乱人间不安宁。

《邶风》之中只有十九首诗,其中题目有“风”字的就有《终风》、《凯风》、《谷风》、《北风》四首,我们已经学习过前两首。

“终风”指的是刮一整天而不停止的风,但其中也暗含“秋季之风”之意。“凯风”指的是“南风”,与“夏季之风”相对应。

“谷风”则是指“东风”,与“春季之风”相对应。“北风”就直接说得很明白了,与“冬季之风”相对应。

十九首诗,竟然囊括了四季之风、四方之风。每年不过是四季的循环,每个季节都会有风,每个方位都可以来风,关键在于合乎时宜,而无虐害之意,可谓“风之正”。

《礼记·乐记》说:“八风从律而不姦。”郑玄先生注:“八风从律,应节至也。”也就是说,“八风”都是与“八节”相应而来到。“不姦”意味着没有私情私心。

这是《乐记》之中的说法,其中所说的“从律”就应该是“顺从音律”,那么,“八节”是不是指“节拍”呢?不是。

我们的依据是段玉裁先生的《说文解字注》:“《左氏传》:'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服(虔)注:'八卦之风也。’”又引用《易通卦验》,说明了八风与八节的对应关系。

下面,我们根据《说文解字注》,列出“八方”、“八风”、“八节”、“八音”、“八卦”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一,东北风为融风,立春时至,在八音为“匏(袍)”,在八卦为“艮”。融风,也叫做调风、条风。《白虎通》说:“条者,生也。”

第二,东风为明庶风,春分时至,在八音为“竹”,在八卦为“震”。《白虎通》说:“明庶者,迎众也。”

第三,东南为清明风,立夏时至,在八音为“木”,在八卦为“巽(训)”。《白虎通》说:“清明者,芒也。”

第四,南风名为景风,夏至时至,在八音为“丝”,在八卦为“离”。《白虎通》说:“景者,大也。言阳气长养也。”

第五,西南风为凉风,立秋时至,在八音为“土”,在八卦为“坤”。《白虎通》说:“凉者,寒也,阴气行也。”

第六,西风为阊阖(昌合)风,秋分时至,在八音为“金”,在八卦为“兑(对)”。《白虎通》说:“阊阖者,咸收藏也。”

第七,西北为不周风,立冬时至,在八音为“石”,在八卦为“乾”。《白虎通》说:“不周者,不交也。言阴阳未合化矣。”

第八,北风为广莫风,冬至时至,在八音为“革”,在八卦为“坎”。《白虎通》说:“广莫者,大莫也,开阳气也。”

在以上的“八风”之中,不见“终风”、“凯风”、“谷风”、“北风”之名,或许是这“四风”可以用来总括“八风”。

《尔雅·释天》之中说的“四风”是:“南风谓之凯风,东风谓之谷风,北风谓之凉风,西风谓之泰风。”其中后两者与我们所说的不同。

前面“八风”中说“西南风”叫做“凉风”,这里又说“北风谓之凉风”,有些混乱。为何会这样?因为中华历史悠久、地域广大,所以异象纷呈,在所难免。

字典、辞书所解,兼顾异说而求统摄。因为兼顾异说,所以才让我们觉得似乎无所适从,难以弄清,其实,我们能“求其同”而“存其异”就好。

在此,我们不去再深入细致地探究“凉风”、“泰风”的问题了,仅仅从《诗经·邶风》所涉及的“四风”来说一说其中的涵义。

第一是东北融风,立春时至;第二是东方明庶风,春分时至。两者都在春季,因此可以用“谷风”总括,而以“谷雨”作为结束。

第三是东南清明风,立夏时至;第四南风名为景风,夏至时至。两者都在夏季,因此可以用“凯风”总括,而以“大暑”作为结束。

第五是西南凉风,立秋时至;第六是西方阊阖风,秋分时至。两者都在秋季,因此可以用“终风”总括,而以“霜降”作为结束。

第七西北不周风,立冬时至;第八北风广莫风,冬至时至。两者都在冬季,因此可以用“北风”总括,而以“大寒”作为结束。

说到这里,“谷风”与“八风”的关系,与万物生长敛藏的关系,就可以基本上搞清楚了。可是,《邶风》中“四风”的顺序却与时序不符。

“终风”、“凯风”、“谷风”、“北风”的顺序,也就是“秋”、“夏”、“春”、“冬”的顺序,可见,不是“与四时合其序”,而是混乱不堪了。

顺应天地之道者,方能“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背道而驰,当然四时之序乱。

【2】阴阳合和成风化,生生不已往复来。风分上下存正气,风字之义大矣哉。

“风”有四时之风,有八方之风,而“谷风”是“正风”之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万物的“生长敛藏”、“生生不已”,都要从“生”开始。

“风”本身不能“生物”,然而,万物生长都离不开“风”。“谷风”可使万物生,“凯风”可使万物长,“终风”可使万物敛,“北风”可使万物藏。

《说文解字》说:“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这里所说的“风动虫生”四个字很耐人寻味,为什么“风动”与“虫生”有关呢?

按《文言传》,在《周易》八卦中,巽为风、为鸡、为股、为入、为进退。这些“象”之中,都隐含着“阴阳交合”之义。

追溯到之前伏羲氏时代的《连山易》,对应巽卦的是“兼山物”,体现出来的是“阳下而就阴,阴上以迎阳”,也有“阴阳合和”之义。

神农氏时代的《归藏易》中,对应巽卦的是“风气动”,结合其中的“天气归”、“地气藏”、“藏归交”、“生归孕”、“动藏受种”,也可见其中的“阴阳合和”之义。

《周易·系辞传》说:“生生之谓易。”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庄子》说:“易以道阴阳。”太极图之象,就是阴阳相抱之象,也如“阴阳合和”之象。

“阴阳合和”即是“风动”,“风动”而后能有“生”。这个意思还可以从伏羲氏和女娲氏来加以印证。
《诗经·邶风·谷风》 国风.邶风.谷风

国光红先生《九歌考释》中,在索解《九歌》中的《大司命》、《少司命》就是隐指伏羲氏和女娲氏的时候,说到了“风”、“化”、“尼(昵)”、“及”几个字。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皇王世纪》和《帝王世纪》说,伏羲氏和女娲氏都是“风姓”;因为伏羲氏“始作八卦”,因此,“八卦”也可以称为“八风”。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山东沂源遇到了国光红先生,先生曾亲口跟我说,《说文解字》中那个“古文风”的写法,实际上就是“阴阳合和”之图。

《书经·费誓》有“马牛其风”之言,《左传·僖公四年》有“风马牛不相及”之语,注解都是“牝牡相诱谓之风”,正与“阴阳合和”之义相近。

由此可知,“阴阳合和”然后可以“生”。所谓“有伤风化”的“化”字是否也与此相关呢?国光红先生引用《庄子·天运》的话来说明。

《天运》中说:“虫(蟲),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再结合《邺中片羽》中所载的一个古代兵器上的图案,可以进一步说明其中的含义。

国先生的意思是说,当男女围着一个圈儿相追逐,两人分别在圈儿的两端,貌似方向相反的时候,便是“化”字字形的来源;

当男子即将追赶上女子,距离不断接近的时候,就是“尼”字字形的来源,亦即后来“亲昵”的“昵”字;

当男子从后面追赶上女子,并且伸手抓住女子的时候,就是“及”字字形的来源,后来又由此而分化出了“隶”字、“逮”字。

不过,我们这里也必须清楚,这里所说的“风”、“化”、“尼”、“及”字形产生时的情况,或许只是刚刚开始有了“婚礼”之时,不是“婚礼”完备之时。

《系辞传》说:“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西),其动也辟【闢】,是以广生焉。”又说:“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风”,就是“天地絪缊”、“男女构精”,这是“大生”、“广生”、“万物化生”之所必需。由此“风化”而推及到“教化”,也是如此道理。

《诗经·关雎》的诗序中说:“《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故曰风。”

以上风下,是使其下之风能正,可以称之为“教化”;以下风上,是使其上之风归正,可以称之为“谏诤”。

总而言之,人类的周而复始,万物的周而复始,国家朝代的周而复始,社会正气的周而复始,都离不开这个“风”字。

【3】夫妇失道因何事?国家无礼人无德。但愿谷风化谷雨,移情别恋全杜绝。

说完了“谷风”与“四风”、“八风”的关系,又说了“风”字的本义和引申义,接下来我们再说“谷风”这首诗的“诗序”了。

诗序说:“《谷风》,刺夫妇失道也。卫人化其上,淫于新昏而弃其旧室,夫妇离绝,国俗伤败焉。”

意思是说,《谷风》是“刺夫妇失道”之作。为什么会“夫妇失道”?因为“卫人化其上”,也就是说卫国之人受到他们的国君和夫人的影响所致。

在我们已经学过的《邶风》之中,前有卫庄公好色失礼,把夫人当做妾,把小妾当做夫人,是国君“失道”。

其后,又有州吁不听卫庄姜之言,竟然弑君篡位,为转移国人视线而把臣民推向战场,引发国人怨恨,此是国君“无道”。

然后就是卫宣公把庶母夷姜立为夫人,纵欲乱伦。夷姜也不顾礼义廉耻,诱惑卫宣公而行苟且乱伦之事,二人均属“无道”。

几代国君如此荒淫无道,根本不会有心思去爱护百姓、治理国家,更谈不到推行教化而使国民“知书达礼”,国人之中的“失道”者必然增多。

我们常说“上行下效”,虽然说君臣无道的情况下,未必国人都会“失道”,却会造成“西方压倒东风”的局面。

这首诗所说的不是夫妇双方都“失道”了,而是一个卫国男人“淫于新昏而弃其旧室”,就是说,他沉溺于刚刚娶来的妇人,而抛弃了原配妻子。

不论这位男子是出于“好色”,还是出于所谓的“爱情”,这种导致“夫妇离绝”的另结新欢、喜新厌旧的做法,都属于伤风败俗的“失道”之举。

并非要等到一个国家中的很多国人都“失道”了,然后才叫做“伤风败俗”。因为一旦风俗败坏了,国人就难以身心安宁了。

“谷风”二字,在正体字的版本中,就是这么写,而不是“穀风”,可是,《尔雅·释天》中邢昺疏引孙炎先生的话说:“谷之言穀。穀,生也;谷风者,生长之风也。”

郝懿行先生《尔雅义疏》中说:“谷,本'通川’之名。《毛传》以'阴阳合’为言,是'谷风’宣通阴阳,'谷’即'通’也。《说文》以为'明庶风’,明亦通矣。”

综合以上内容说来,“谷风”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意思:第一,使万物苏醒而开始生长的春风;第二,使家庭和睦、政治清明的东风。

可是,《诗序》却说此诗是“刺”。既然是“刺”,怎么还会用表示生机和清明的“谷风”作为题目呢?或许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

首先,国人所期望的是“谷风”,惟有“谷风”,才能使他们能有身心安宁的生活,可是,卫国的现实却恰恰相反,国人的失望就在所难免了。

其次,这位男子和他的“新婚妇人”自己认为正在“谷风”、“凯风”之中享受着,而对于被抛弃的原配妻子来说则处于“终风”、“北风”的寒冷之中。

再次,“谷风”之后应该来到的是“谷雨”,亦即春风化雨、甘霖普降。在天,则“风起云涌”、“风云际会”;在地,则“风生水起”;在人间,则“山雨欲来风满楼”。

不要说这是“妇女地位卑下”的表现,因为有德的丈夫不会做如此之事,有礼的国家不会允许发生如此之事;

因为如果人无德,、国家无礼义教化,那么,无论是男是女,都可能会有“夫妇失道”的行为,甚至还可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夫妇失道”,必然殃及长辈、晚辈,影响家庭、社会。期望着在谷风的吹拂下,能够少一些“移情别恋”、“离婚再婚”,而都能夫妇和睦、相敬如宾、白头偕老。

第七十八讲:QQ群讲座稿:《诗经·邶风·谷风》(二)(2014.05.11)

请先读一读《毛诗正义》中此诗的“小序”和“原文”。诗序:“《谷风》,刺夫妇失道也。卫人化其上,淫于新昏【婚】而弃其旧室,夫妇离绝,国俗伤败焉。”

第一章:◎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民)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风)采菲(匪),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第二章:◎行(刑)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耳),薄送我畿(机)。谁谓荼(图)苦,其甘如荠(机)。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第三章:◎泾(敬)以渭浊,湜湜(时)其沚(指)。宴尔新昏,不我屑(谢)以。毋(无)逝我梁,毋发我笱(狗)。我躬不阅,遑恤(黄序)我后。

第四章:◎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亡(无),黾(民)勉求之。凡民有丧(去声),匍匐(葡扶)救之。

第五章:◎不我能慉(序),反以我为雠【仇】。既阻我德,贾(古)用不售。昔育恐育鞫(居),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于毒。

第六章:◎我有旨蓄(指序),亦以御冬。宴尔新昏,以我御穷。有洸(光)有溃(愧),既诒(宜)我肄(易)。不念昔者,伊余来塈(记)。

二、第一章讲解: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民)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风)采菲(匪),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1】但学圣贤君子道,月下振羽自练习。勤奋练飞何其苦,练成自然无不宜。

上一次我们说了“谷风”的涵义,是春风、东风、和煦舒缓的风,是通畅顺适的风,是使万物发生的风。接下来,我们说说“习”之义。

单说“习”字,正体字的写法是“習”。俗体字的写法有的是把“白”字改为“日”字,但是,甲骨文中这么写,历史上许多著名书帖也常这么写。

当我们写成“习”的时候,“羽翼”剩下了一个,不见了“日”或“白”,这个字也就无法再理解究竟是表示什么意思了,因此,期望着我国早日回归正体字。

《说文解字》说:“習,数(硕)飞也,从羽,白声。”其中的“数飞”,就是“多次飞跃”之义,表示“飞跃练习”。

《礼记·月令》中说:“鹰乃学习”。这里所说的鹰是指还不会飞的小鹰,“乃”是“就”的意思,“学”是模仿大鹰,“习”是进行“飞跃练习”。

在“练习”好了之后也就“熟练”了,所以,《说文解字注》说:“引伸之义为习孰【熟】。”但是,近视“熟练”还不够,应该做到“习惯成自然”。

《论语》开头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用的“习”就是此义。“反复练习”很辛苦,可是,如果不“学”也不“习”,那就只能永远依赖父母。

“学”是“见贤思齐”;“学”了之后,通过自己的“反复练习”,可以达到“熟练”的程度,时间久了可能成为“习惯”,未必能成为“自然”。

学而不习是空谈,习而不学是瞎练;学而不思会迷茫,思而不学会危险。要达到“自然”,需要“学、思、习”;“自然”之后,必然会发自内心地喜悦。

“习”是“数飞”,这个涵义比较容易理解,可是,“習”字下面为什么会用“白”字呢?用“日”字为什么被称为“俗体”呢?

当然,最简单的解释是,用“日”或者用“白”,只是“讹变”,根本没有什么“涵义”可言,这样也就不用再飞信探讨了。

不过,以下的说法,也只是我的一些推测,还没有办法找到确凿的证据,因此,只能算是聊备一说,以供参考。

甲骨文的“習”字下面是“日”,而且历史上许多著名书帖也常这么写,就意味着这么写就有这么写的道理。究竟是什么道理呢?

“習”字“从白”,我们理解了这个“白”字,要理解“从日”的那个“習”字就比较容易了。《说文解字》说:“白,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

这里没有说到“月色”,在《康熙字典》之中也没有说“白”与“月色”有关,却是用“西方色”来直接解释。

所谓“西方色”,是从四方的正色来说的,亦即东方青色,南方朱色,西方白色,北方玄色,中央黄色。

把“白色”用来对应“西方色”,绝不可能是有了“白”字之后刚开始就如此,这个意思应该是后来才出现的。

比“西方色”之意出现更早的,应该是“白色”之意,这个“白色”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我们从“阴用事,物色白”可以找到一点线索。

从“阴用事”来说,日属于阳,月属于阴;从“物色白”来说,“月色”也属于“物色”。但是,这还不足以说明“白色”来自“月色”。

我们从几个带有“白”字的汉字来看。先看“魄”字,“魄”是“阴神”,是月亮轮廓中我们看不见的那一部分,可是,《孝经说》里说:“魄,白也。”

再说“皎”,《说文解字》说:“皎,月之白也。”《说文解字注》说:“上文曰:'物色白。’不一其物则不一其白,故皆为分别之词。”

再说“皓”字,《尔雅·释诂》说:“皓,光也。”《小尔雅》说:“皓,白也。”《诗经·陈风》中有“月出皓兮”一句。

“皆”字,《说文解字》说是“从比从白”,本来是一个“会意字”,可是,在解释的时候,都只是说了“从比”之义,却都不说“从白”之义。

其中的“比”,是“二人并立”之义,那么,“从白”又是什么意思呢?或许应该是像“月圆”的时候那样“无不白”。

由此来说,“白”虽然未必都是指月色,但是,毕竟“月色”包括在内。“月色之白”,明而不艳,亮而不耀,正如“白贲(必)”一致。

“白贲”来自《易经》之中贲卦的“上九”爻辞:“白贲,无咎。”这个“贲”是“修饰”之义,其卦爻辞所讲的都是“修饰之道”。

从“初九”开始,经过“六二”、“九三”、“六四”、“六五”,“修饰”到了“上九”,相当于说“返朴归真”、“大智若愚”。

因此,这个“白贲”,意味着“修饰”到了“最高境界”;由此推断,“習”字“从白”,也应当有“通过练习而达到自然而然、得心应手的程度”之意。

如果说“習”字“从日”,则可以从“学而时习之”的“时”来理解,即“时时”。小鸟练飞,不曾有事先的计划;我们学习,也不应限定时间。

如果说“从白”,如果说“白”字有“月色”之义,那么,“習”字可以理解为“月下练习”,练得“习惯成自然”。

值得注意的是,《说文解字》中在“白”字之下又说:“此亦'自’字也。省'自’者,词言之气,从鼻出,与口相助也。”

意思是,“白”字的另一个来源是“自”,可是省略了“自”中的一笔;因为说每个词语时,气主要从“口”出,但离不开鼻子的辅助,“自”就是“鼻”的象形字。

由此来说,“習”字“从白”,又有“自我练习”之义。“学”与“习”固然可能由他人诱惑或强制,但是,任何人要“学习”好,都只能靠自己;

凭借外在诱惑或强制而学习,是不可能长久的,甚至可能是危险的,因为圣贤君子不使用诱惑和强制方式,最擅长于诱惑与威胁而不顾道义的,是奸诈邪恶之徒。

所以,北宋邵康节先生说过:“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由“习”而生“悦”,才是自然而然之事。

讲座暂停十分钟。十分钟内,欢迎提出与讲座相关的问题,欢迎提出问题。只要是真诚有礼,宗来就会真诚回答,以供参考。宗来所说,不强加于任何人,也不与任何人争辩。因为时间限制,十分钟后,继续讲座,请把问题留到讲座完毕之后再提出。

【2】习习之义源自习,此用和煦舒缓义。夫妇平时此风吹,莫生暴风和骤雨。

刚才,我们用了很长时间,只是说了一个“习”字,如果由此而明白如何“学”、如何“习”,如果由此而意识到汉字“以象明义”之法,就不是浪费时间。

也许会有不少的朋友认为:“用这么长时间讲一个'习’字,跟《谷风》的宗旨有多大关系呀?这是在讲《诗经》吗?这不是'皓首穷经’吗?”

对这个问题,我可以做出如下的回答。首先,这个所谓的“讲座”,其实并不是我要有意讲给任何人听,如此“咬文嚼字”,只是因为我自己想弄明白究竟。

其次,我认为,我们学习经典,不在于数量多少,而在于是否通过学习经典,去体会圣贤君子之心,来立下圣贤君子之志,并躬行圣贤君子之道。

再次,在中国经过“欧风美雨”、“德教苏化”百余年的今日,我们已经不知中华传统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评判标准,我们学习经典也需要重新认识这些。

另外,有这么多朋友愿意跟随宗来一起学习经典,宗来很高兴,但是,永远跟随着学习,却不能学会自己去阅读经典,终究远远不够。

闲话打住,我们言归正传,接下来说说“习习谷风”中的“习习”二字之义。《毛诗正义》的解释是“和舒貌”,即“和煦舒缓的样子”。

这个解释,跟我们所讲的“习”字之义有何联系呢?我们可以直接从“鸟数飞”来理解,因为“习习”的各种涵义都是由此而引发出来的。

《汉典》对“习习”的解释,有六个义项。第一个义项是“频频飞动貌”,就是直接使用“鸟数飞”之义。

第二个义项是“微风和煦貌”,这是《谷风》这首诗中所用之义。这是把“鸟飞”用来说明“风吹”,但是,只能用来说“微风”、“东风”。

鸟飞之时,不起尘土,因此可以用来说微风,可以用来说和风。但是,鸟飞却与“谷风”、“东风”、“春风”没有必然联系。

第三个义项是“盛多貌”,这与“鸟数飞”的“数”义相联系,不过,应该是众多的鸟一起飞动的样子。

第四个义项是“清雅和谐貌”,这个义项似乎与“鸟飞”毫无关系了,不过,想一想大雁群飞的样子,却与此很符合。

第五个义项是“形容辛辣、痛痒等感觉”。这个义项可以说是从“鸟数飞”的“动”给人造成的感觉来说的。

这里所说的“辛辣”,侧重的是“辛”,而不是“辣”,“辛”是具有扩散性的“麻辣”感觉,“辣”是比较集中的局部“辣”的感觉;

其中的“疼痒”,侧重的不是非常强烈的“疼痒”感觉,而是比较轻微而且比较宽泛的“疼痒”感觉。

最后一个义项是“象声词”,可以用来指风声、雨声、昆虫飞动之声,总起来说,都与“鸟飞”的声音有关系。

到此为止,我们可以说“习习”的所有义项,都与“鸟数飞”有关联,只不过是关联的程度不同而已。

当“习习”与“谷风”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在此诗中所表达出来的意思是,夫妻之间应该像“和煦舒缓”、“生意盎然”的春风。

这就好比是“一年之计在于春”,有春风,然后才能有此后的夏长、秋收、冬藏,才能有周而复始,才能有下一句的“以阴以雨”。

第七十九讲:QQ群讲座稿:《诗经·邶风·谷风》(三)(2014.05.18)

各位群友,晚上好!从今晚开始,我们的讲座“中原诗联群”退出、退出“中国UFO探索先锋群”,增加“孔明弟子群”、“怀瑾握瑜群”。欢迎新老朋友来一起学习经典。

说明一下,任何一个群,如果群主不想继续《诗经》和《大学》两个系列讲座,只要群主或管理员给我在QQ小窗口上说一声,那么,从下次开始就停止讲座。

今晚的讲座稿已经发到我的QQ空间,喜欢快速阅读而不想逐条随读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有疑问可以在帖子下面提出。

在讲座过程中,敬请各位群友不要插话,以免影响其他群友;敬请先不要提问,等到中间和最后专门的“问答时间”再提出问题;不愿意学的朋友,敬请回避90分钟。

请先读一读《毛诗正义》中此诗的“小序”。诗序:“《谷风》,刺夫妇失道也。卫人化其上,淫于新昏【婚】而弃其旧室,夫妇离绝,国俗伤败焉。”

二、第一章讲解: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敏)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风)采菲(匪),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上次讲座,我们只是讲到了“习习谷风”四个字,列出了以下两个小标题:

【1】但学圣贤君子道,月下振羽自练习。勤奋练飞何其苦,练成自然无不宜。

【2】习习之义源自习,此用和煦舒缓义。夫妇平时此风吹,莫生暴风和骤雨。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这一章后面的部分,因为这一章还没有结束,所以,继续按照小标题的顺序排列序号。

【3】谷风和煦阴阳和,春云春雨润万物。夫妇有道同心气,子女有教须和睦。

这一章从“习习谷风”说到“以阴以雨”,是说“习习谷风”促成了“以阴以雨”。意思是说:风吹云生,云积雨降。“以阴以雨”,相当于“因此而阴,因此而雨”。

《毛诗正义》说:“阴阳和而谷风至,夫妇和则室家成,室家成而继嗣(四)生。”这是从天地间的风雨说到家中的夫妇、子女。

从“阴阳和而谷风至”来说,“阴阳和”是“谷风至”的前提,“谷风至”是“阴阳和”的结果。这是的“阴阳和”三个字至关重要。

太极图之中的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动阴静,动静相随;阴阳合抱,化育万物;阴阳相依,不离不弃,这是“道”的体现。

天地是一对阴阳。阴阳和合,不仅会有和风,而且能有细雨。万物就在这和风细雨之中生长敛藏,生生不息,周而复始。

夫妇是一对阴阳。在一个家庭之中,“夫妇和则室家成,室家成而继嗣生”。我们说到“夫妇”的时候,意味着只要是成婚了就是夫妇。

阴阳有道,阴阳合道,才能风调雨顺;夫妇当然也有道,夫妇合道,才能家庭和睦。从事实来说,夫妇成婚之后,就算是成了“室家”,但还不一定是“室家”。

如果夫妇之间,各怀心腹事,互不信任,家中不会有和风;如果夫妇之间,都想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另一方,家中不会有和风。

如果夫妇之间,计较各自的得失、情感、好恶,那么,这个“室家”就是徒有虚名;如果夫妇之间,财物方面都独立核算,那么,这个“家室”就是徒有虚名。

因此,所谓“室家成”,不仅是夫妇二人“同在一个屋檐下”,而且还要夫妇之间同心同德、和睦相处,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室家”。

固然,即使夫妇不和,也不是不能生育后代,但是,既有后代之后,孩子在父母的冷战、争吵、打斗之中生长,孩子的身心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因此,所谓“室家成而继嗣生”,就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夫妇道正,然后能和睦;夫妇和睦,然后“室家成”;“室家成”,然后子女才能孝悌忠信。

“继嗣”是“后继者”。夫妇有了儿女,并不意味着就有了“继嗣”,因为“继嗣”要继承和延续下去的不仅仅是“血脉”、“香火”,还有人的心性;

因为子女之中的“孝子”才是名副其实的“继嗣”,而“不孝之子”不仅不能成为“继嗣”,反而会成为坑家败业、入魔祖先的“败家子”。

“习习”在于和煦,“谷风”在于生机。谷风和煦,布散生机,犹如春季云起,继而有甘霖普降,万物得以生生。

从家庭来说,夫妇同用善心,则夫妻同心同气;夫妻同心同气,而其气或从上而下,或行下而上,两相和合,家道成而子女正。

《毛诗正义》解释说:“习习然和舒之谷风,以阴以雨而润泽行,百物生矣,以兴夫妇和而室家成,即继嗣生矣。”

【4】互相鼓舞与勉励,本是夫妻所应当。欲知同心是何意,精益求精是良方。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是从自然的风雨来说明道理;“黾勉同心,不宜有怒”,是直接说夫妇之道。

所谓“黾勉”,是互相鼓舞、互相勉励之义。这是说,夫妻之间,应该互相鼓舞、互相勉励。鼓舞其正事,勉励其善意。

尤其是在遇到危险、挫折、困苦、不幸的时候,夫妇不仅需要共同面对,而且还要互相鼓舞、互相勉励,有时候则表现为相互安慰。

所谓“同心”,好像非常容易理解,不需要解释,但是,假如我们像蜻蜓点水,或者走马观花一样一带而过,那么,恐怕将失落很多。

我们读经,是为了学道明理、修身成仁,当然不应该陷入寻章摘句、咬文嚼字的窠臼中难以自拔,但是,也要避免浅尝辄止、浮皮潦草。

如果是用甲骨、牛角来雕刻,当然首先要“切”,然后再“磋”;如果是用象牙、玉石来雕刻,当然首先要“琢”,然后再“磨”。

甲骨、牛角,与象牙、玉石,是材质之不同,不可像商人那样从贵贱、多少上去分辨。这就好比“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屋)也”之中的“朽木”和“粪土之墙”。

“朽木”固然“不可雕”,“粪土之墙”固然“不可杇”,只不过是因为材质如此,并非“朽木”、“粪土之墙”有罪。

但是,自己并非“朽木”,并非“粪土之墙”,却甘愿让自己成为“朽木”、“粪土之墙”,就不能不说“不可救药”了。

如果自身的材质是甲骨、牛角,那么,当“切”则“切”,当“磋”则“磋”,假如“切”而不“磋”,则不能成器,更不能成为精品。

如果自身的材质是象牙、玉石,那么,当“琢”则“琢”,当“磨”则“磨”,假如“琢”而不“磨”,则不能成器,更不能成为精品。

所以,我们读经,不能不“明辨”。比如,“齐家”之“齐”、“同心”之“同”,如果理解错了,就很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从而造成偏颇和错误。

假如把“齐家”理解为让家中所有人的道德修养、知识能力都达到同样的高度,那么,恐怕不仅不可能“家齐”,而且会导致“家乱”。

那么,“同心”应该怎么理解呢?关键在于“心”的起点保持同样的“善”与“诚”,并且同样持续地向“至善”、“至诚”前进。

夫妇之间,如果能够互相鼓舞、勉励,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了,因为只有同心同德的夫妇之间才能做到如此。

夫妇之间,如果能够“同心”,而且这种“同心”是建立在善与诚的基础、通向至善与支撑的方向上的,那固然难得;

即使这里的“同心”只是为了都想为了共同构成的家庭、家族、国家的“利益”,也胜过夫妇离心离德、背弃人伦。

讲座暂停十分钟。十分钟内,欢迎提出与讲座相关的问题,欢迎提出问题。只要是真诚有礼,宗来就会真诚回答,以供参考。

宗来所说,不强加于任何人,也不与任何人争辩。因为时间限制,十分钟后,继续讲座,请把问题留到讲座完毕之后再提出。

【5】既然夫妇是两人,观点意见必有分。夫妇不宜相怨怒,自身修养是根本。

夫妇之间,礼应做到“黾勉同心”,可是,即使做不到,那也应该清楚“不宜有怒”的起码道理,可是,古今中外,多少夫妇动辄动怒呢?

《毛诗郑笺》说:“所以黾勉者,以为见谴怒者,非夫妇之宜。”意思是说,因为互相谴责、怒气相向,不是夫妇所应有之事,所以,应该互相鼓舞、互相勉励。

理解“不宜有怒”这四个字很容易,须知,我们读经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理解经典的字面意思,更不是仅仅为了研究“古人怎么样”。

孔子为什么以“文行忠信”教人?为什么“教”字中有个“孝”字?为什么“学”字下面是个“子”字?为什么《周易》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华经典所载的,都是人之所以为人之正道、人类社会之所以为人类社会之正道,所以,所教所学都是为了做人、做事都合乎人之正道。

因此,我们不要简单看到“不宜有怒”就算了,而是要弄明白夫妇之间为何常常会有怒、如何能做到不怒。

“诗教”有“怨而不怒”之旨,因为到了“怒”的地步,就到了伤害人的程度,因为已经在心里把别人当做“奴”对待了。

“奴”字之义,来自用手控制住一个人,被控制的那个人,无论是男女,都叫做“奴”。从郑司农先生《周礼》之解来说,“奴”的来源是因为受盗贼连坐而被抓的罪人。

一个人在心里把另一个本来就不是罪人的人当成罪人对待,那么,愤怒、呵斥、谴责、责骂都会发生,根本原因在于内心所想。

就在平常人之间,把一个不是罪人的人当做罪人对待,也是不应该的做法,夫妇之间就更不应该如此了。

可是,夫妇常犯的错误是,在朋友犯错误的时候会去调节,奉劝别人要宽容,但是,在自己的配偶犯同样错误时,却大加苛责、不依不饶。

对于已经成为夫妇的男女来说,“夫”要遵从“三纲五常”以合“乾道”,“妇”要遵从“三从四德”以合“坤道”。

只要男子有德有能,知到应该选择淑女为配偶,也知到如何对待自己的配偶,可以赢得配偶的尊重和亲爱。

如果男子无德无能,那就怪不得配偶的所作所为不好,也怪不得配偶的埋怨。不过,淑女会选择有德的君子为配偶,婚后会守“妇道”,做“贤妻良母”,而不抱怨。

一般说来,夫妇之间达到把配偶当做罪人来对待的时候少,而最常见的则是因为双方有所不同,而且又各执己见,因而导致埋怨配偶。

夫妇之间“不宜有怒”,而应该同心同德、同甘共苦、同心协力、同舟共渡。既然是两个人,就必然会有不同,有不同却强求相同就必然有怨。

既然是两个人,就必然在遇到意见无法达成一致的时候,有一个最后决策者。其中任何一方能得到另一方的信赖,都可以作为最后决策者。

不过,我们倡导的是,有事一起商量,商量的结果无法达成一致的时候,最好由丈夫作为最后决策者。不要在家庭、国家需要男子汉的时候,慨叹没有男子汉。

任何人决策,都不敢保障决策必然是正确无误的,因此,对决策者的信赖是很关键的。有此信赖的话,即使一旦发生了决策错误,也不至于埋怨另一方。

在今天这次讲座的最后,我祝愿男士们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能够成为君子,这样,在选择配偶的时候能够选择淑女,在婚后能得到配偶的信赖;

祝愿女士们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能够成为淑女,这样,在选择配偶的时候能够选择君子,在婚后能够夫唱妇随、家庭和睦。

第八十讲:QQ群讲座稿:《诗经·邶风·谷风》(四)(2014.05.25)

各位群友,晚上好!欢迎新老朋友来一起学习经典。今晚的讲座稿已经发到我的QQ空间,喜欢快速阅读而不想逐条随读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有疑问可以在帖子下面提出。

在讲座过程中,敬请各位群友不要插话,以免影响其他群友;敬请先不要提问,等到中间和最后专门的“问答时间”再提出问题;不愿意学的朋友,敬请回避90分钟。

请先读一读《毛诗正义》中此诗的“小序”。诗序:“《谷风》,刺夫妇失道也。卫人化其上,淫于新昏【婚】而弃其旧室,夫妇离绝,国俗伤败焉。”

二、第一章讲解: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敏)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风)采菲(匪),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上几次讲座,我们讲过了“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四句,列出了以下五个小标题:

【1】但学圣贤君子道,月下振羽自练习。勤奋练飞何其苦,练成自然无不宜。

【2】习习之义源自习,此用和煦舒缓义。夫妇平时此风吹,莫生暴风和骤雨。

【3】谷风和煦阴阳和,春云春雨润万物。夫妇有道同心气,子女有教须和睦。

【4】互相鼓舞与勉励,本是夫妻所应当。欲知同心是何意,精益求精是良方。

【5】既然夫妇是两人,观点意见必有分。夫妇不宜相怨怒,自身修养是根本。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这一章后面的部分,因为这一章还没有结束,所以,继续按照小标题的顺序排列序号。

【6】葑菲样子似萝卜,根和叶子均可食。叶可食时根莫采,根可食时叶难食。

所谓“采葑(风)采菲(匪),无以下体”,这八个字理解起来难度比较大。我们先说它的字面意思是什么,然后再说其引申之义。

“葑”、“菲”、“下体”,都是什么意思?《毛诗正义》说:“葑,须也。菲,芴(物)也。下体,根茎也。”

这个解释,可以让我们明白“下体”是指“葑菲”的根,可是,我们依然不知“须芴”为何物,仍无法明白“葑菲”为何物。

《毛诗郑笺》说:“此二菜者,蔓菁(蛮经)与葍(扶)之类也,皆上下可食。”这里只是说,那是根叶都可以吃的菜,类似蔓菁(蛮经)与葍(扶)。

我们不再继续探究这个问题了,综合来说,“葑”也叫“须”,是“蔓菁”一类的蔬菜;“菲”也叫“芴”,是“葍”、“芜菁(无经)”一类的蔬菜。

且不管这两种蔬菜究竟是现在的哪一种蔬菜,可以清楚的是,他们都是根和叶子都可以食用的两种蔬菜,而且是同类不同种。

这两种蔬菜,其根有圆形的,有长形的,都像我们现在所说的各种萝卜。因此,所谓“采葑采菲”,好比是“拔不同的萝卜”。但是,它不仅仅指萝卜。

所谓“下体”,所指的就是像萝卜一样的根。它们的根和叶虽然都可以食用,但是,这里侧重的是其根。

所谓“无以下体”,直接的意思是说,不要因为下面的根好不好,来决定要不要上面的叶子;其实也可以说,不要因为上面的叶子好不好,来决定要不要下面的根。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从萝卜的情况就可以知到。萝卜很小的时候,叶子可以食用;萝卜长成、可以食用的时候,叶子却不能再食用了。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说说“采葑采菲,无以下体”的引申义了。我们另立一个小标题来说明这个问题。

【7】毛诗解释葑与菲,使用须芴有深意。男子新婚弃旧妻,可谓忘恩又负义。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的引伸之义是什么呢?《谷风》之中使用“葑菲”这两个字很有意思,《毛诗正义》用“须芴”作解也很有意思。

如果我们只是探究“葑菲”究竟是什么蔬菜,恐怕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从我们前面所讲过的《诗经》篇目来看,其中所用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之名都不是随意性的。

《毛诗郑笺》说:“喻夫妇以礼义合,颜色相亲,亦不可以颜色衰,弃其相与之礼。”这里所说的是“夫妇以礼义合”,可是,为什么既说“采葑”却又说“采菲”呢?

结合“诗序”来看,“卫人化其上,淫于新昏【婚】而弃其旧室”,意思是说,此诗是从一个妇女角度来写的,是她的丈夫又娶了另外一位女子。

这里所说的“葑菲”,就好比是嫁给同一位丈夫的两位妇女,那么,为什么会使用“葑菲”这两个字呢,又为什么用“须芴”作解呢?

对此,我们从字的写法上来理解。“葑菲”二字都“从艸”,我们不必多考虑这个问题,需要考虑的是“封非”二字。

《说文解字》说:“封,爵诸侯之土也。从之,从土,从寸,守其制度也。”也就是说,表示按爵位制度而分封给诸侯的封地。

按照段玉裁先生的解说,“从之”是表示“此”,是合义的;“从土”是表示与疆域有关;“从寸”是表示有法度。

那么,“菲”字“非声”,又是何意呢?《说文解字》说:“非,违也。从飞下翅(赤),取其相背也。”段玉裁先生说这里的“违”字应该作“韦”。

“韦”和“违”是什么关系?段玉裁先生说:“违者,离也。韦者,相背也。自'违’行,'韦’废,尽改'韦’为'违’。”

“韦”的正体字是“韋”,这个字“从舛(喘)”、“囗(围声”,也就是说,“囗”字的上下两部分构成“舛”,这个“舛”字就是相互背离的样子。

“韦”字的意思是本来就相互背离,“违”字的意思则是背道而驰。这跟“非”字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从“从飞下翅”来看看。

“非”字之象,就是鸟类要飞,两个翅膀却下垂着的样子。本来是要飞,却两个翅膀下垂而飞,正是相背离之义。

说道这里,“菲”字之义就容易明白了,既然“葑”是“合义”而“有法度”的,那么,“菲”就是“似是而非”的。因此,“菲礼”是“不成其为礼的礼”。

《谷风》之中,用“葑”来表示合礼合法的妻子,用“菲”来表示不符合礼法的妇人。“采葑采菲”则与“诗序”的“淫于新昏而弃其旧室”一致。

如果我们把“葑菲”仅仅用“蔓菁”、“芜菁”或“萝卜”之类的词语来理解,也就难以明白“采葑采菲”之义了。

《毛诗正义》为何用“须芴”来解释“葑菲”?固然“须芴”可能是“葑菲”的别名,但是,关键在于它与“葑菲”有意义上的关联。

从广义上来说,“须”是人脸上的毛,是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的,犹如夫妇是天作之合。所以说,用“须”来解“葑”很合适。

再看“勿”字之义。《说文解字》说:“勿,州里所建旗”,此是“勿”字本义。但《玉篇》解为“非”,《广韵》解为“无”,《增韵》解为“毋”,《韵会》解为“莫”。

因此,“芴”字“勿声”,与“菲”字“非声”一样,都有“似是而非”、“背道而驰”之义,也就是“娶了不当娶之女”,做了忘恩负义之事。

由此来说,“葑菲”两者之中,“葑”是可采的,而“菲”是不可采的。两者兼采,或者“采葑”之后,为了“采菲”而抛弃“葑”。

讲座暂停十分钟。十分钟内,欢迎提出与讲座相关的问题,欢迎提出问题。只要是真诚有礼,宗来就会真诚回答,以供参考。

宗来所说,不强加于任何人,也不与任何人争辩。因为时间限制,十分钟后,继续讲座,请把问题留到讲座完毕之后再提出。

【8】夫妇失道背礼义,固然可究由谁起。自修自省事方少,事后怨尤更无益。

在上一个小标题之中,我们主要说的是“采葑采菲”之义,基本说明了“诗序”所说的“夫妇以礼义合”的道理。

这里所说的“采葑采菲”,其重点不是说“娶妻纳妾”的问题,而是重点说“喜新厌旧”、“娶新弃旧”问题。

此诗以被抛弃的妇女身份来说的,但不要说这是一首“弃妇诗”,因为《诗经》中的这首诗并非站在这位妇女的角度去控诉忘恩负义的丈夫,而是站在礼义高度“刺夫妇失道”。

不要试图用这首诗来说明当时的妇女地位卑下,因为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会有无德无礼之人,而且不仅有无德无礼之男,也有无德无礼之女。

这里所说“失道的夫妇”是指谁?“诗序”中说此诗所写的是“淫于新昏而弃其旧室”,也就意味着是指“淫于新婚”的那对夫妇。

“葑菲”是指谁呢?前者应该是诗中被抛弃的这位妇女,后者应该是诗中新婚的那位妇女。而“采葑采菲”的人,则是那位“淫于新婚”的男子。

不过,我们读此诗,也不能让自己仅仅局限于就事论事上,毕竟我们学习《诗经》不是为了审判古人,不是为了审判别人,更不是为了站在旁观角度看热闹。

关于“夫妇失道”,包括单方的失道,也包括双方的失道。无论属于哪一种,作为学习者,作为“当事人”,都需要从自身找原因,需要从自身开始解决问题。

从此诗来说,“淫于新婚”的那位“丈夫”固然是“失道”之人,若是男子汉,就别做这种人,就别做这种事。

“新婚”的那位“新娘”是不是“失道”者?男子对“有夫之妇”生情,女子对“有妇之夫”生情,都是“失道”之事;至于夺人之宠、夺人之位、夺人之权,更不用说。

这位被抛弃的女子又如何呢?我们很容易因为同情而有偏心,也很容易为此而怨天尤人。偏心则论事难公正,怨天尤人无济于事。

固然,被抛弃的女子,有的是因为丈夫无德无礼,但是,也有一些则是因为自身的所作所为不好,或者本来应该尽到的“相夫”责任没有尽到。

我们在此,不是要“各打三十棍”,而是要注重“反求诸己”。毕竟能“自我修身”是有礼义的前提,“反求诸己”是解决问题之所必须。

【9】葑菲叶子衰老时,其根可用过冬日。青春美丽易动情,须重伤病衰老日。

下面我们接着说“无以下体”之义,以便说明“诗序”中所说的“颜色相亲,亦不可以颜色衰,弃其相与之礼”的道理。

这是从“葑菲”的叶子和根都可以食用来说的。从“采”葑菲的人来说,往往是喜欢去“采”那些“颜色”漂亮的“葑菲”。

须知,当葑菲的叶子青嫩可食的时候,却是葑菲的根小而不可食的时候;等到葑菲的根长大而可食的时候,其叶子也就变老了,不仅不可食,而且不美了。

人们种植葑菲,是为了得到其青嫩的“叶子”呢,还是为了得到其或圆或长的“根”呢?因为“根”在土下,而叶子在地上,所以,人们常常爱叶子青嫩的。

由此而言,人常常出现的问题在于,喜欢青春美丽之人,因此,人们在青春美丽之时结为婚姻,也因为年轻美丽而可以相亲相爱。

“葑菲”的叶子,在春夏之季可以食用,但是,“葑菲”的根则可以在秋冬之季食用。人们岂可只顾春夏而不顾秋冬?

新婚夫妇逐渐变为老夫老妻的过程,就像“葑菲”的叶子渐渐衰老、其根越来越大而可以食用的过程。

从每个人来说,都有从年轻到衰老的过程。在年轻、体壮、正常的时候,夫妇之间似乎谁离开谁都能过,但是,夫妇之间最离不开的是伤病、患难、衰老的时候。

所谓“颜色相亲”,不算错误;人有美色,也不算错误。但是,因为“好色”而失道失礼,因为“有色”而行诱惑,则是错误。

在古今未来的时间长河里,一男一女结为夫妇,是多么难得;在中国外国的广袤空间上,一男一女结为夫妇,是多么难得。

既成夫妇,却不知相敬相爱,却不思白头偕老,竟然移情别恋、喜新厌旧、娶新弃旧,这是愚蠢之事,是无德无礼的行为。

第八十一讲:QQ群讲座稿:《诗经·邶风·谷风》(五)(2014.06.01)

各位群友,晚上好!本讲座应邀再增“儒学论坛”、“一切随缘百家交流群”、“慕兰斋经典解析群”。欢迎新老朋友来一起学习经典。

今晚的讲座稿已经发到我的QQ空间,喜欢快速阅读而不想逐条随读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有疑问可以在帖子下面提出。

在讲座过程中,敬请各位群友不要插话,以免影响其他群友;敬请先不要提问,等到中间和最后专门的“问答时间”再提出问题;不愿意学的朋友,敬请回避90分钟。

请先读一读《毛诗正义》中此诗的“小序”。诗序:“《谷风》,刺夫妇失道也。卫人化其上,淫于新昏【婚】而弃其旧室,夫妇离绝,国俗伤败焉。”

二、第一章讲解: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敏)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风)采菲(匪),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上几次讲座,我们讲过了“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六句,列出了以下九个小标题:

【1】但学圣贤君子道,月下振羽自练习。勤奋练飞何其苦,练成自然无不宜。

【2】习习之义源自习,此用和煦舒缓义。夫妇平时此风吹,莫生暴风和骤雨。

【3】谷风和煦阴阳和,春云春雨润万物。夫妇有道同心气,子女有教须和睦。

【4】互相鼓舞与勉励,本是夫妻所应当。欲知同心是何意,精益求精是良方。

【5】既然夫妇是两人,观点意见必有分。夫妇不宜相怨怒,自身修养是根本。

【6】葑菲样子似萝卜,根和叶子均可食。叶可食时根莫采,根可食时叶难食。

【7】毛诗解释葑与菲,使用须芴有深意。男子新婚弃旧妻,可谓忘恩又负义。

【8】夫妇失道背礼义,固然可究由谁起。自修自省事方少,事后怨尤更无益。

【9】葑菲叶子衰老时,其根可用过冬日。青春美丽易动情,须重伤病衰老日。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这一章“德音莫违,及尔同死”之中的前四个字。因为这一章还没有结束,所以,继续按照小标题的顺序排列序号。

【10】丈夫采菲而弃葑,悦貌弃德后堪忧。小人遇穷易生滥,君子却替小人忧。

“德音莫违,及尔同死”,是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而来。《毛诗正义》说:“言采葑菲之菜者,无以下体根茎之恶,并弃其叶。”

这个解释的意思是,不要因为葑菲的根不好,就连葑菲的叶子也抛弃。不过,其中也有这个意思:不要因为葑菲的叶子就好,就连葑菲的根也抛弃。

《正义》接着说:“以兴(星)为(围)室家之法,无以其妻颜色之衰,并弃其德。”从“颜色”和“德”来说,“颜色”好比葑菲之叶,“德”好比葑菲之根。

从“葑菲”两者来说,“葑”可“采”,“菲”不可“采”。然而,《谷风》之中的这位“淫于新婚”的“丈夫”,不仅“采菲”,而且为此而抛弃了“葑”。

这意味着“丈夫”的“无德”,“妻子”因此而有“怨”是人之常情。然而,诗中说“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却不是怨恨“丈夫”之辞。

为什么说不是“怨恨之辞”呢?因为这八个字的意思是,“丈夫”当初既然“采葑”了,现在又因为“采菲”而抛弃了“葑”,既成事实了,也没什么可说的;

可是,当你“采菲”的时候,你只顾看那一时嫩绿丰美的叶子了,根本不是因为“菲”的根如何,也就是说,“丈夫”只顾年轻美貌了,却不顾德行如何。

这不仅不是“怨恨之辞”,而且是在为“丈夫”而担忧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初的“丈夫”娶了一位美貌而无德的女子,也就意味着“前夫”的未来堪忧了。

“宅心仁厚”的有德之人,遇到事情的时候不是“怨天尤人”,而是“为人担忧”,这就是“有德”之人的自然心态。

“有德”之人,对待素不相识之人,尚且“仁爱宽厚”,更何况是“夫妇”呢?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岂能不“仁爱宽厚”呢?

是否“有德”,在夫妇恩爱的时候,似乎显现不出来,但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其根必然生得粗大、扎得深正,而且旁根众多。

当狂风骤雨吹断树干、枝杈的时候,树根怨恨风雨,无济于事;树根自怨自艾、自暴自弃,无济于事;惟有发新芽、再生长。

夫妇所够的的家庭,就好比是一棵树。如果夫妇两人一个有德,一个无德,那么,维护家庭的责任需要有德之人;

然而,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德高如舜,而难免父兄之迫害;德高如孔子,也未免陈蔡被困。是否有德,从穷困之时的心思和做法可见。

自私自利的无德之人,遇到事情的时候,则自怨自艾、自暴自弃,或者怨气冲天、气急败坏,甚至铤而走险、胡作非为,结果会如何呢?

学习圣贤君子之道的人,就不应该从利害、得失、成败、生死上去说“结果”,那应当从何处去说呢?

生而为人了,得到了人心人性,言行应该遵循人道,这也就是“德”;假如“无德”了,也就意味着放弃人之心性,放弃人之正道,那会结出什么果,就不必多说了。

【11】德源于道天地传,居于心性有四端。言行皆合道德义,德显于音不必宣。

这里说“德音莫违”,我们也常常使用“德”这个字,可是,这个“德”是从何而来的呢?有“德”之后,“德”又在何处呢?

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据此,任何人生来就有此德,谓之“品德”,此是人区别于禽兽之处。

人在出生之时,已经具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此“德”从何而来?“德者,得也。”得之于天地,受之于父母,居之于心性。

不过,人生来就具备的,只是“仁义礼智”的“四端”。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可是,也是从此开始,各种外事外物也就一直在诱发私心私欲。一旦心有所爱,而节制不住,就会因被诱惑而蒙蔽“四端”;

一旦有人以所爱来胁迫,在乎得失的时候,就会因被威胁而蒙蔽“四端”。所谓“四端”被蒙蔽,就好比日月之光被遮挡住。

当日月之光被遮挡住的时候,对日月没有什么损害,但是,人间却会因此而变得黑暗。人的心性被蒙蔽的时候,也不是对心性的伤害,但是,人的言行却犹如盲目了。

《大学》之所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就是使人得知何为“德”、“德”何在、如何“明德”,以及如何从“四端”达到“四德”。

《大学》之所以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就是使人能够在平时把诚意、正心体现于一言一行之中,在遇到诱惑与威胁时能坚守“四端”。

人之“德”,得之于天地,源头又在何处呢?在于“道”。由“道”而来,所以叫做“道德”。如果是“人为”规定出来的,那就不是“道德”。

由道而来的叫做“道德”,这是从“源流”来说的;如果从人们的赞誉来说,“德”能够合于“道”,至少是不违背“道”,也可以叫做“道德”。

因为“德”居于心性之中,所以,“德”需要落实在一言一行之中。之“德”犹如生长之中的树木之根,人们是无法直接看到的。

说到这里,“德音”二字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人能学习君子之道,然后能“知德”;人能有“修养”,然后能“明德”;人能“明德”,然后能有“德音”。

一言一行无不从“德”而发,然后,能使人知,能使人见,能使人感受到,这也就是“德音”。从某种角度来说,直接发出的叫做声,人们听到后叫做音。

一个人有德还是无德,不是由他自己说了算。无德之人,犹如无本之木;田常、曹操终究是篡权夺位之奸臣。

有德之人,必然有德之声、德之音,纵然有不被人知之时,伊尹、周公仍然是圣德,孔子、孟子自然有天爵。

讲座暂停十分钟。十分钟内,欢迎提出与讲座相关的问题,欢迎提出问题。只要是真诚有礼,宗来就会真诚回答,以供参考。

宗来所说,不强加于任何人,也不与任何人争辩。因为时间限制,十分钟后,继续讲座,请

把问题留到讲座完毕之后再提出。

【12】夫妇正道不可悖,君子自责不责人。遵循道德礼义者,夫唱妇随自温馨。

《毛诗正义》说:“夫妇之言,无相违者,则可与女【汝】长相与处(常香雨楚)至死,颜色斯须之有?”

这里所说的“夫妇之言”,实际上包括“夫妇”的“言”与“行”。而且既然说是“夫妇”,所说的就是“夫妇”双方,而不是单指一方。

“夫妇”有“夫妇之道”,“夫妇之道”由“夫道”和“妇道”两方面去达成。善学之人,身为“丈夫”则以“夫道”自责;身为“妻子”则以“妇道”自守。

“夫妇”双方,为“夫”则遵循“夫道”,为“妇”则遵循“妇道”,那么,“夫妇之道”便可由此而成。

须知,丈夫遵循“夫道”,妻子遵循“妇道”,虽然“夫道”与“妇道”不同,但都是“正道”,合起来可以并称为“夫妇之道”。

丈夫遵循“夫道”,不是以妻子遵循“妇道”为前提条件;妻子遵循“妇道”,也不是以政府遵循“夫道”为前提条件。

如果身为丈夫,总是用“妇道”去责备妻子,或者身为妻子,总是用“夫道”去责备丈夫,如此而能“夫妇和睦”的家庭恐怕寥寥无几。

夫妇尚且“和睦”的家庭各遵正道,家庭就越来越和睦;夫妇已经出现摩擦的家庭,有一方能以正道自责,便是夫妇和睦的转机。

当然,有的“丈夫”或“妻子”不认可这是“正道”,非要以责备另一方的方式解决问题,我们在此也只能叹息一声,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了。

“诗序”中说,此诗是“刺夫妇失道”的,可是,“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这一章都是说“夫妇正道”。

为何说是“刺夫妇失道”,却又从“夫妇正道”来说呢?因为能知晓夫妇正道,那么,偏离乃至背离正道的一些,就都无可遁形了。

所谓“德音莫违”,后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正义》的“注”说是:“夫妇之言,无相违者”。乍一看,似乎是说夫妇之间能够“唱和(贺)相随”,绝不争执、背离。

可是,“疏”的说法是:“夫妇之法,要道德之音无相违”。这也就是说,夫妇的法则,在于永远不要背离“道德之音”。

既然我们所学习的是中华传统经典,那就不能用“反传统”的所谓“现代汉语”去解释经文及其传注。比如,“道德之音”里面的“道德”,就不能如此解释。

遵循正道而行,必然有其音;有德之言行,必然有其音。丈夫能遵循“夫道”,妻子能遵循“妇道”,那么,两者之“音”必然不相背离,从而奏响夫妇和谐乐章。

丈夫之言行,妻子之言行,能不违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则可谓“同心同德”,必无相争相害之举。

因此,所谓“莫违”,首先是夫妇双方都不违背道德礼义,然后可以说夫妇双方不会相互背离,也就是说,“德音莫违”包括“莫违德音”和“夫妇莫违”两重含义。

在夫妇之间,有一方能遵循正道、修身有德,若无极为特殊的情况,就不至于夫妇分道扬镳,更不至于夫妇相互伤害。丈夫更应该以身作则。

夫妇之道、夫妇和睦,不是用“道德礼义”要求出来的,而是自身遵循正道、修身成德而来的,这也是“夫唱妇随”的前提条件。

夫妇都能有“道德礼义”,必然会“夫唱妇随”;身为丈夫,自身无道德礼义,却要求“夫唱妇随”,不是夫妇正道。

今晚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面的“及尔同死”,等到下次再学习。明天是端午节,预祝各位朋友端午吉祥如意!

第八十二讲:QQ群讲座稿:《诗经·邶风·谷风》(六)(2014.06.08)

各位群友,晚上好!本讲座应邀再增“心灵之旅群”、“孔子学院分群”。欢迎新老朋友来一起学习经典。

今晚的讲座稿已经发到我的QQ空间,喜欢快速阅读而不想逐条随读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有疑问可以在帖子下面提出。

在讲座过程中,敬请各位群友不要插话,以免影响其他群友;敬请先不要提问,等到最后三十分钟“问答时间”再提出问题;不愿意学的朋友,敬请回避90分钟。

请先读一读《毛诗正义》中此诗的“小序”。诗序:“《谷风》,刺夫妇失道也。卫人化其上,淫于新昏【婚】而弃其旧室,夫妇离绝,国俗伤败焉。”

二、第一章讲解: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敏)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风)采菲(匪),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上次讲座,我们只是学习了“德音莫违”四个字,列出了以下三个小标题:

【10】丈夫采菲而弃葑,悦貌弃德后堪忧。小人遇穷易生滥,君子却替小人忧。

【11】德源于道天地传,居于心性有四端。言行皆合道德义,德显于音不必宣。

【12】夫妇正道不可悖,君子自责不责人。遵循道德礼义者,夫唱妇随自温馨。

自从开始《诗经》“讲座”一来,这首《谷风》的第一章,可以说是讲得最慢的了,请大家不要着急。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虽然是在学习《诗经》,但是,我们更是在学习圣贤君子之道,接受经典之文的教化,同时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评判标准等等。

今天晚上,我们仅仅学习“及尔同死”四个字。《毛诗正义》说:“夫妇之言,无相违者,则可与女【汝】长相与处(常香雨楚)至死,颜色斯须之有?”

【13】诗经谷风用及字,春秋经中亦用之。且看春秋之谨严,然后我们再说诗。

我们先来说说“及”字之义。这里所用的是“及”字,但是,《正义》却用“与”来解释。如果“及”就是“与”的意思,可以直接用“与”,为什么一定要用“及”呢?

《春秋经》隐公元年说:“三月,公及邾(朱)仪父(府)盟于眛(莫)。”字面的意思是说:三月,鲁隐公热心地、急切地与邾娄仪父在眛地会盟。

我们可以从《春秋》之中的这个“及”字,来理解《谷风》中这个“及”。很多人听说过《春秋》的“笔法”之谨严,其实,“四书”、“六经”无不“谨严”。

我们就从《春秋》此句的“谨严”来说起。这里所说的“公”,是指鲁隐公,是《春秋》中“十二公”的第一个。

这“十二公”之名,是鲁国历史上真实的十二个国君之名;“十二公”之事,也是鲁国十二个国君时之事。因此,人们很容易误认为《春秋》不是“经”而是“史”。

但是,《春秋经》不是为了记录历史,不是要改造历史,也不是为了评论历史,而是借此示人以“人类正道”。因此,这是“政教之书”,是“为万世立法”的“经”。

为何是“十二公”?古往今来,循环不已的是一年又一年,每年也只不过是十二个月。“十二公”相当于“人类正道”的全过程。

前五公,《公羊传》称之为“据乱世”是从“霸道”的现实,开始走上王道。好比说,当时各国所行的都是霸道,人类社会的道德礼义沦落到了最低谷,国不泰,民不安;

如何从“无道”开始走向“有道”?需要从一个“无意于功名利禄”的人“得位”开始。“经”中的“鲁隐公”就是这样一个人。

《书经》以《尧典》始,而以《秦誓》终;是从“天子之道”说到“国君之道”。《春秋经》以“隐公”始,而以“哀公”终;犹如从“国君之道”说到“天子之道”。

史实之中,确实有一个“鲁隐公”,但是,在《春秋经》中,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君都可以最早开始实行“王道”,任何一个国君也都可以作为第一个实行“王道”之人。

刚才所说的是“公”字之义,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及”字之义。《公羊传》说:会、及、暨,皆与也。”意思是说,三个字都是“参与”之义。

但是,在使用这三个字的时候,其中就有褒贬涵义。“会”是对前来会盟的国家没有褒贬,而是“聚会”之义,而且聚会的双方地位是并列、对等关系。

“及”是对前来会盟的国家有褒义。《疏》中说:“及,犹汲汲也。”意味着热切期望善者前来会盟。邾娄只是一个非常小的国家,为何“鲁隐公”如此热切期望呢?

不是“鲁隐公”热切期望,而是“有朋自远方来”的欢乐之情,也就是说,“鲁隐公”要施行“王道”,而邾娄的国君志同道合,前来会盟,犹如“鹤鸣在阴,其子和(贺)之”。

国家不在大小,在于是否有心向善,是否愿意一同推行王道。邾娄国君前来,意味着愿意一同推行王道。从哪里可知这一点呢?从“仪父”二字可知。

“仪父”是邾娄国君的“字”,而不是“名”,《春秋》称其字而不称其名,就是对他的赞誉,是赞誉其德行。国君能够自我修养、向善,是王道的希望。

《春秋》在称呼某个诸侯国的国君时,称其名,是指这个人;称其字,是赞誉其志向;称其爵位,是肯定国君之德行。

邾娄国君前来会盟,就这件事本身来说,没有什么可赞誉的,否则便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党同伐异”,与纵横家一样了。

孔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在此,邾娄国君前来,是邾娄国君自身的热切期望,也是“鲁隐公”的热切期望。其会盟是“以文会友”,其志向是“以友辅仁”。

如果用“暨”字,意思就完全不同了。“暨”的意思是,前来会盟的国家,本来不愿前来会盟,却迫不得已而被迫前来。

《春秋》中的这一句话,其中还有很多、很深的涵义,亦即“微言大义”,因为我们这里毕竟不是在学习《春秋》,所以,不再多加阐述。

通过以上对“及”字的阐述,就可以来说说“及尔同死”之中的“及”字之义了。如果诗中的男士能“德音莫违”,就犹如《春秋》中的“鲁隐公”;

在此情况下,诗中的女士就会热切期望紧紧跟随在“丈夫”身边,共同生活,就好比《春秋》中前来“会盟”的“邾娄仪父”。

从“夫妇之道”来说,夫妇之间,如果“夫”有德,然后“妇”能心甘情愿追随,只有如此,“夫妇之道”才是完全符合正道的。

从“刺夫妇失道”来说,“妇”期望终生追随丈夫,然而,“夫”未能做到“德音莫违”,才会做出“淫于新婚”而“弃其旧室”的可悲可叹之事。

《谷风》所写的是有德之“妇”期望追随丈夫,却被无德之“夫”所弃,这是“夫”无德所造成的悲剧。

如果是“夫”有德,则必然期望着与“结发之妻”能“白头偕老”,“妇”若无德,也足以造成家庭悲剧,伤害丈夫之心。因此,夫妇之德,是至关重要的。

【14】人生须知人心性,须知此生有使命。德高自有人追随,同生至死夫妇情。

这里所说的“及尔同死”,千万不要理解为“夫妇同生共死”,更不要理解为“愿意为你而死”、“愿意跟你去死”,因为这种理解虽然很“动情”,很“感人”,但非正道。

为什么说这不是正道?因为“死生有命”,因为任何一个人的生命都不仅仅属于他自己,因为任何一个人的使命都是多方面的。

死生之正道,在于“无疾而终”、“寿终正寝”。一个人生在何时何地,生为男身女身,都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甚至不是任何人所能决定的。

既然生而为人了,既然生在此时此地了,既然生为男身或女身了,就意味着是让我们在此时此地,以男身或女身,来担当起自己的使命。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学习君子之道,就是要通过学习而知晓自身的使命,并且担当好自身的使命,否则便是懵懵懂懂、糊里糊涂的一生。

在一个人出生之时,不仅各自带着使命而来,而且也有完成使命的时限。始终不知自身的使命,不会永远不死;到了时限而没有完成使命,也不会延长时限。

上天有好生之德,因此,只要人不有意背道而驰,不至于“死于非命”。所谓“死于非命”,意思是说,不是“无疾而终”、“寿终正寝”,而是“自己作(一声)死”。

《韩诗外传》里说,“死于非命”有三种情况。第一,平时的居住条件不在乎,饮食不加节制,做事劳累过度,就会因为生病而死;

第二,处在下位却好冒犯上位的人,放纵自己的欲望和嗜好,对财物贪得无厌地追求,就会因为触犯刑罚而被杀;

第三,不自量力地凭借少数人的力量去与众人为敌,本来卑弱却硬要去侮辱强者,因为一时忿怒而不考虑自己的力量也不考虑后果,就会被兵器杀死。

所谓“寿终”,就是“尽其天年”,不是提前结束生命,也不是要延长生命。而且这个“寿限”没有一个七十、百岁或一百二十岁这样的统一数字。

“尽其天年”是唯一正道,而“贪生怕死”而想要“延年益寿”是一种偏颇,“贪死怕生”而想要自杀身亡也是一种偏颇。

当一部分人千方百计“延年益寿”的时候,必然有另一部分人该生而不得生;当人类千方百计缩短动植物生命周期的时候,必然导致人类整体“自作孽”而提前灭亡。

所谓“正寝”,是在临终之前,在自己家中的正堂上,穿上寿衣,告别亲人,离开人间;或者在睡梦之中安详地离开人世。

能“尽其天年”之人,未必都能“无疾而终”,未必都能“正寝”,比如,历史上、现实中那些仁人志士、英雄烈士等等。

至于那些“贪死怕生”的人,这种做法的本身,就是“背道而驰”。当他提前结束自身生命的时候,是放弃了本来应该由他完成的使命。

这种放弃,对于家、国、人类来说,就是制造了混乱。当一个人仅仅因为“婚姻”的问题而“贪死怕生”或者“殉情”的时候,意味着放弃了“婚姻”之外的所有使命。

能知晓人之心性,能知晓人之使命,然后能理解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之言,能理解孟子“夭寿不贰”之语,能理解庄子“齐生死,齐寿夭”之文。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又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所告诉我们的是,要使自己能认知、完善“人”的心性,完成好自身的使命;

能够“知生”、“事人”,能“敬鬼神”,能做好当前该做的事,何愁将来?就好比说已经有了“善因”、“正因”,何愁“善果”、“正果”?

那么,“及尔同死”是什么意思?意思是说,当“丈夫”能够“德音莫违”的时候,“妻子”就“期望此生永远追随”。

这里所说的“同”,是夫妇生活在一起,而不是各自生存;这里所说的“死”,是直到此生结束,否则,绝不离弃、分开。这才是“夫妇正道”的体现。

以此来说“夫妇之道”,现在或将来会身居“丈夫”之位的男子就需要注意自身的学习和修养,如此才能“德音莫违”。

不过,这里所用的是“尔”字,不要把这个“尔”仅仅理解为“夫”。以此来说“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兄弟之道”,则强调的是“君”、“父”、“兄”;

以此来说“朋友之道”,则强调的是“我”。其实,无论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中的哪一方,我们都应该先注重“自正”,否则,便非圣贤君子之道。

有德之人,都不会“怨天尤人”,而是“反求诸己”,因此,有德之“妇”不怨其“夫”,有德之“臣”不怨其“君”,有德之“弟”不怨其“兄”。

不要把此诗中被弃之“旧室”,看作是一个怨恨丈夫的“妇”,她清楚,因为其“夫”无德,才会“淫于新婚”、“弃其旧室”,

可是,如果这位“新婚”之“夫”依旧如此无德,那么,“新婚”之“妇”的结局恐怕也难逃悲剧,这位“夫”的一生更是悲剧。

身心的苦难、挫折,是人世间容易使人感受到的悲剧;一旦无德,则意味着辜负了“人生一世”,这是人世间不容易感受到,却是更大的悲剧。

第八十三讲:QQ群讲座稿:《诗经·邶风·谷风》(七)(2014.06.15)

各位群友,晚上好!本人赵宗来,欢迎新老朋友来一起学习经典。除了“济南大学读经班”和“中国文化”两个群之外,其他看到此“讲座”的各群,都是应管理员所邀而来。

讲座文稿,都是每次讲座前,宗来根据传统传注,认真理解,撰写而成,在“讲座”的时候,只是把文稿逐段粘贴出来;因为是“讲座”,所以不能一次性全贴出来。

今晚的讲座稿已经发到我的QQ空间,不想等待逐段粘贴,或者有事的朋友,请自己到空间去看,若有疑问,可以在讲座文稿下面留言。

因为同时开设本系列讲座的群已有五十个之多,因此,从今天起,讲座结束后不再在各群窗口答问。若有相关疑问,敬请九点半之前,开小窗发到我个人的QQ对话框里。

只要是真诚有礼,宗来就会真诚做出回答,以供参考。所有观点,不强加于任何人,也不与任何人争辩。感谢指教。如果意在争辩,所问无礼,请恕不答。

在讲座过程中,敬请各位群友不要插话,以免影响其他群友;若有问题,讲座过程中也可以发到我个人对话框,等讲座结束后,宗来逐一答复其中应该答复的问题。

请先读一读《毛诗正义》中此诗的序:“《谷风》,刺夫妇失道也。卫人化其上,淫于新昏【婚】而弃其旧室,夫妇离绝,国俗伤败焉。”然后,我们学习第二章。

三、第二章讲解:

◎行(刑)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耳),薄送我畿(机)。谁谓荼(图)苦,其甘如荠(记)。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1】首章正言夫妇道,次章叹息遭抛弃。新婚夫妇正欢喜,新郎与我似兄弟。

《谷风》的第一章,所写的是婚姻正道。“习习谷风,以音以雨”,是说在和煦的东风的吹拂下,凝聚起了春云,降落下了春霖。

“黾勉同心,不宜有怒”,是说人间的夫妇,应该相互勉励,同心同德,只有这样才能家庭和睦,而不应该相互怨恨以至于发怒。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是说无论要采摘葑菲之中哪一种蔬菜,都不要因为叶好就抛弃起根,选择配偶不应该只顾其色而不顾其德。

“德音莫违,及尔同死”,是说只要丈夫有德,一言一行都不违背德行,那么,其妻甘心情愿地追随其左右,直到此生结束。

第二章,是从“刺夫妇失道”的角度来写的,具体来说,则是“刺”那位丈夫失去“夫道”。不过,不要仅仅认为是被抛弃的妇女怨恨这位“丈夫”。

从上一章最后所说的“德音莫违,及尔同死”来看,“妇人”期望的是“丈夫”有德,而不是说如果“丈夫”无德,“妇人”就应该离开“丈夫”;

从事实来说,不是“妇人”自动离开“丈夫”,而是被“丈夫”抛弃。在此情况下,“妇人”很容易出现的错误做法是,或者“自怨自艾”,或者“怨气冲天”。

自怨自艾,无济于事;怨气冲天,有害无益。俗话说:“患难见真情。”这是从“情”上说的,若从“德”上说,也可以说“患难显德行”。

有德之人,必有真情。然而,真情是自然流露,但是,也要知节制,更需要合情合礼,亦即“发乎情,止乎礼义”。

这一章的内容,无论是男士阅读的时候,还是女士阅读的时候,都应当由此而知修养自身之德是关键之事。

我们先根据《毛诗正义》的注,来简单说一说此章的内容,然后再展开来,探究其中的道理,以便指导我们的人生。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是说行走在道路之上的人,在即将与人理解的时候,也会脚步徘徊而久久不愿离去,因为内心的愿望与现实相背离。

“不远伊迩,薄送我畿”,是承前句而来,说的是路上之人尚且不忍离别,丈夫休弃了我,不能远送我也还罢了,没想到竟然不能送到门口。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是说人们都说苦菜的味道苦,哪知与我内心之苦相比较而言,苦菜的味道就像荠菜一样甘甜。

“宴尔新昏,如兄如弟”,是说休弃了我之后的“丈夫”,如今正在享受新婚的愉悦,与我却像兄弟关系一样。

【2】路人尚有伤别意,何况曾经是夫妻。人既无德无情义,色欲常常使人迷。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说的是“路人”。“路人”之间要分别的时候,尚且会“迟迟”。所谓“迟迟”,是缓慢行走的样子,在此意味着放慢脚步。

为什么会放慢脚步?因为“中心有违”。所谓“有违”,是指有所背离。背离什么?背离“中心”。“中心”和“心中”有何区别?

“中”者,“性”也。人之“性”,本来无不“善”;一旦偏离了“善”,也就偏离了“人性”。偏离了“人性”,若非流于杨朱之“为我”,便是流于墨子之“无我”。

严格说来,“中心”是由“性”所发出来的“心”,而不是被“外物”牵动出来的“心”。这个由“性”而发之“心”,可谓自然而然之“心”。

如果是“心中”,那么,其中的“中”就只是“里”的意思。把“中心有违”,改为“心中有违”,那就是说,“心”在遇到事物的时候所引发出来的“情”。

由“性”而发的“心”,可谓无不“正”、无不“善”;由事物动“心”而引发出来的“情”,可以之“真情”,却未必是“正情”。

在这里,所用的是“中心”二字,也就是说“有违”是由“本性”而发出来的“心”。即使是说“心中有违”,那么,由“心”所发出来的也是“人之常情”。

为何会有这样的心?为何会有这样的情?人与人之间,只要不是被诱惑、被威胁,都会有这样的“心”、“情”。

“路人”之间,没有爱与恨,没有利害冲突,能在路上相遇,就是难得之缘;若有一两句言语相通,都不会匆匆离开。

常言道:一日夫妻百日恩,相随百步意徘徊。夫妻之间,有父母之命,有媒妁之言,婚后朝夕相处,同床共枕,岂可与路人相提并论?

然而,诗中这位无德男子,对于这位多年的妻子,竟然不如“路人”。怎么不如“路人”?从“不远伊迩,薄送我畿”可知。

所谓“不远伊迩”,意思是说,纵然不能远送我,总也可以送到近处吧?其中的“远”是何义?这要从“远”的正体字来看。

《说文解字》说:“遠,遼也。从辵,袁声。”这个“遠”字还真难以理解。按《说文解字》,“袁”是“长衣貌”,意味着长大宽松的衣服样子。

“遼”是“环绕于四周”之义,由此来看,“遠”的意思也就是像长大宽松的衣服环绕着身体一样。

可是,按照我们今天的理解来看,“遼遠”好像都不远。衣服环绕着身体,怎么能说远呢?东西环绕在四周,怎么能说远呢?

从距离来说,似乎很近;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说,环绕身体的衣服不是身体,环绕自身四周的东西不是自身,岂不是很远很远?

由此可以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义;也可以理解,“离心离德,咫尺天涯”之义。大概我们可以由此而知“远近”之义。

“迩”就是“近”的意思,从“迩”字之象来说,犹如“你我之间相互可及的距离”,犹如“一步之遥”。那么,“迩”与“近”又有何不同呢?

《说文解字》说:“近,附也。从辵,斤声。”从字象来看,“斤”是“斧子”,“辵”是“行走”,“近”应当是“举起斧子之后,斧子顶端可以触及之处”。

【因为同时开设本系列讲座的群已有五十个之多,因此,从今天起,讲座结束后不再在各群窗口答问。若有相关疑问,敬请九点半之前,开小窗发到我个人的QQ对话框里。】

那么,“薄送我畿”之中的“畿”究竟是“近”到什么程度呢?其实,就像“遠”字似乎很近一样,“畿”字则似乎很远。

《说文解字》说:“畿,天子千里地,逮近言之则言畿。”从“千里之地”来说,相距千里,当然很远,怎么会用来表示比“迩”还“近”的距离呢?

段玉裁先生的一句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问题。段先生说:天子千里地,“即天子五百里内田也。五百里自其一面言,千里自其四面言,为方百里者百也。”

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其中的“内田”二字,由此来说,“天子”的“内田”就不是“天子”之“田”的全部,相当于说“内田五百里”是天子之“家”。

按孟子所言:“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

这都是从“田”的全部来说的,而且所说得都是有爵位的人,那么,这首诗里面的男子既无爵位,又无官职,因此,他的“畿”最多也就是院门之内的地方。

《毛诗正义》说:“畿,门内也。”这个“门”,在这首诗里面,所指的是大门还是屋门呢?从“薄送我畿”来说,应该是院子的大门。

“薄送我畿”中的“薄”是一个虚词,不过,我们在以前的讲座里说过,其中也或多或少有一点“迫”的意思。

如果那位“丈夫”根本就没有“送”出“屋门”,那就不叫做“送”,更用不到“迫使自己”;那位“丈夫”迫不得已,才把被抛弃的“妻子”送到大门口,这样才合情合理。

其实,问题不在于送行的远近,而在于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既已离心离德,送与不送已经没有多大区别,但是,如果能送行,毕竟还算有那么一个形式;

如今,那位“丈夫”即使是送到大门口,那只是装样子而已,可以说已经毫无情义可言了,在他的心里,“前妻”竟然不如“路人”。

需要考虑的是,为什么竟然到了不如“路人”的程度?因为好色而使之丧德,因为好色而使之绝情。然而,“好色”不是根本原因。

正是因为没有德行修养,才会在“结发之妻”以外“移情别恋”、“另结新欢”。因色生情,岂有真情?为欲而婚,岂能同心?

【3】荼是苦菜苦且毒,谁知被弃妇人苦?眼见前夫新婚喜,自比兄弟作祝福。

刚才我们所学的是这一章的前面一半:“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接下来,我们来看这一章的后面一半:“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谁谓荼苦”,其中的“荼”是什么意思?《毛诗正义》解释为“苦菜”,《说文解字》解释为“苦荼”。不要认为这里所说得就是今人所说得“苦菜”。

今人所说得“苦菜”,虽然有苦味,但是,与“荠菜”也相差无几。有个成语叫做“荼毒百姓”,那么,“荼”与“毒”相连,“荼”就不是一般的“苦”了。

所谓“谁谓荼苦”,意味着人人都知荼菜之苦是令人难以忍受的,正是因为达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所以才拿来与“荠菜”作比较。

“荼菜”之“味苦”,但其“性苦”;“荠菜”虽然“味苦”,但是“性甘”。“性”与“味”皆“苦”,意味着“妇人”之“苦”是“伤心透顶”的“苦”。

“荠菜”之“味苦”,所以,吃起来难以下咽,但因为“性甘”,所以,对人没有什么伤害,反而可以充饥。

“甘”与“甜”不同。“甘”是从“性”的“平和”而言,不在于“味觉”的享受,比如,“甘草”之味并不好吃。

《道德经》中所说得“甘其食”,不是说因为食物甘美而喜欢,而是“心甘情愿”地去吃那些食物。所谓“甘心”,也不是因为外在事物而得到的欢喜。

这里的“其甘如荠”,不是“荠菜”真的是什么好吃的美味佳肴,也不是怨恨“荼菜”之苦,而是说,诗中被抛弃的“妇人”内心之苦,比“荼菜”更苦。

一国之中,国君如桀纣,则天下苍生受荼毒;一家之中,丈夫无德无情如此,受其荼毒者,绝非只有被抛弃的前妻一人。

所谓“宴尔新昏”,也可以写作“燕尔新婚”。《毛诗正义》说:“宴,安也。”本来,“燕尔”和“宴尔”,都比较好理解。

因为,按照当今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理解,“燕尔新婚”都是指“欢乐、安定、幸福的新婚”,而且“燕尔新婚”这个成语的来源也在这里。

不过《诗经正义》在解释“宴尔新昏,如兄如弟”的时候说:“君子苦己犹得新昏,故又言安爱汝之新昏,其恩如兄弟也。”这么一来,反而不好理解了。

这个解释是与当今人们的理解所不同的,乃至相反的,因为在流传过程之中发生了“讹变”。那么,怎么理解《正义》的解释呢?

“君子苦己犹得新昏”,这里的“君子”,是指诗中那位不是“君子”、不像“丈夫”的男子。若是“君子”,就不会使人受其“荼毒”了。

“君子苦己”,意思是说,原来的“丈夫”让“我”承受这么多的痛苦。如果这位“妇人”是无德无情之人,那么,随之而来则是怨恨。

可是有德有情的“妇人”,在此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不是怨恨,而是“安爱汝之新昏”,意思是说,“哪里是爱慕你们的新婚”。

被丈夫抛弃了的“妇人”,看到丈夫与另一个女子新婚,其内心之苦,不是常人容易理解的,由此而生怨恨却是常见的情况。

诗中的“妇人”对“前夫”的新婚,无爱慕之意,更无怨恨之情,那么,是一种什么情意呢?是“如兄如弟”的情意。

本来是“夫妇”,为什么却说“如兄如弟”呢?因为在“妇人”看来,如今自己与前夫已经不是“夫妇”了,但是,自己可以用兄弟关系来看待此事。

比如,弟弟看到哥哥结婚,不会有爱慕之意,更不会有怨恨之意,而是为哥哥新婚而欢喜、祝福,所以,这位“妇人”就把自己看做“前夫”的弟弟。

这种“宽容”,是人们都可以做到的,只不过是人们常常被怨恨所左右,从而做不到了而已。“丈夫”无德,“妻子”不应该因此也失去自己的“德”。

兄弟虽然当初在一起,但是,长大之后,却各自有各自的婚姻。兄弟之间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应因为自己的婚姻不幸,而不祝福另一方的婚姻。

在此,我期望着一起学习《诗经》的男士,切莫因为自身无德无情,而造成荼毒家人的结果,更不要因此而造成荼毒众人的结果。

第八十四讲:QQ群讲座稿:《诗经·邶风·谷风》(八)(2014.06.22)

各位群友好!我是济南大学赵宗来,讲座增加“知行学社”(343013996),“蔚县文艺原创研究”(254091667)两个群。

欢迎朋友们来一起学习经典。除了“济南大学读经班”和“中国文化”两个群之外,其他看到此“讲座”的各群,都是应管理员所邀而来。

今晚的讲座稿已经发到我的QQ空间,不想等待逐段粘贴,或者有事的朋友,请自己到空间去看,若有疑问,可以在讲座文稿下面留言。

从现在起,对讲座内容有何疑问,敬请九点半之前,开小窗发到我个人的QQ对话框里。讲座结束后,不再在各群窗口答问。

只要是真诚有礼,宗来就会真诚做出回答,以供参考。所有观点,不强加于任何人,也不与任何人争辩。感谢指教。如果意在争辩,所问无礼,请恕不答。

在讲座过程中,敬请各位群友不要插话,以免影响其他群友;若有问题,讲座过程中也可以发到我个人对话框,等讲座结束后,宗来逐一答复其中应该答复的问题。

请先读一读《毛诗正义》中此诗的序:“《谷风》,刺夫妇失道也。卫人化其上,淫于新昏【婚】而弃其旧室,夫妇离绝,国俗伤败焉。”然后,我们学习第三章的前四句。

四、第三章讲解:

◎泾(敬)以渭浊,湜湜(时)其沚(指)。宴尔新昏,不我屑(谢)以。毋(无)逝我梁,毋发我笱(狗)。我躬不阅,遑恤(黄序)我后。

【1】泾河水浊渭水清,纵然合流亦分明。君子重德轻色欲,淫于色欲终不宁。

对“泾以渭浊”,《毛诗郑笺》解释说:“泾水以有渭,故见【现】渭浊。”这个解释,我们不要轻易看待,否则很容易产生误解。

这个解释的意思是:浑浊的泾水,因为有清澈的渭水,所以显得渭水变浑浊了。须知,不是渭水真的变浑浊了,而是渭水被人误认为、被诬蔑成“浑浊”了。

所谓“泾以渭浊”,很容易被人误解为:“泾水本来清澈,因为遇到了浑浊的渭水,所以,泾水也变得浑浊了。”这是误解,不是事实。

虽然如今的泾水确实比渭水清澈,但不能把现在的事实,当作历史上的事实。因为唐宋之前,泾水本来就浑浊,渭水本来就清澈。宋朝之后发生了变化。

那么,“泾以渭浊”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浑浊的泾水,因为有了渭水作为比较,更显示出了泾水的浑浊。

如今有个成语,叫做“泾渭分明”,本来是说,泾水浊,渭水清,两河交汇的时候,仍然清浊分明而不相混杂。这就是《毛诗正义》中所说的“泾渭相入清浊异”。

当泾水和渭水合流之后,本来清澈的渭水当然也因为泾水而变得浑浊了,但是,仔细想一想,其实不是渭水变浑浊了,而是浑浊的泾水混入了清澈的渭水之中。

然而,当此之时,来源于渭水的水仍然清澈,来源于泾水的水仍然浑浊。但是,不明真相的人,往往认为此时的渭水也浑浊了,甚至认为渭水本来也是浑浊的。

结合此诗来说,诗中被弃之妇犹如渭水,诗中新婚之妇犹如泾水。可是,这里是用两条河流的清浊来说两位妇人的“清浊”。

在新婚的“丈夫”看来,“弃妇”年老色衰,所以“浑浊”如“泾水”;“新妇”年轻美貌,所以“清澈”如“渭水”。

君子择人,不以情色、富贵为标准,而是首重德行;小人择人,不重德行,而以情色、富贵为重。两者恰恰相反。

我们作为旁观者,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位“丈夫”的昏庸盲目、无德无行,他抛弃“正妻”而娶来“新妇”,可谓“颠倒黑白”、“颠倒是非”,是非常愚蠢的做法。

事后诸葛亮,谁都会当。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事前”还是“事后”,也不在于我们是“当局者”还是“旁观者”。

如果我们重情色、富贵,而不重德行,那么,无论是“事前”还是“事后”,无论是“当局者”还是“旁观者”,恐怕都会与诗中这位“丈夫”一样。

淫于“色欲”,使人心邪;淫于“名利”,令人智昏。人被“色欲名利”所蒙蔽,则视符合自己欲望者为“清”,视不符合自己欲望者为“浊”。

事情并不止于此,因为“色欲名利”本身就对一般人充满诱惑,当有人有意用“色欲名利”来诱惑人的时候,又岂能抵得住诱惑?

像诗中这位“丈夫”一样,如果是重“色欲”而娶“新妇”、弃“正妻”,可叹;如果是经受不住“新妇”诱惑而弃“正妻”,可悲。

被弃之“妇”不“恶”,即使被人误认为“恶”,诬陷为“恶”,也只不过像日光被乌云遮蔽,太阳却依旧放射光芒。

【2】日行正道谓之是,水行正道谓之湜。水守其处谓之沚,君子所守在正直。

刚才说了“泾以渭浊”,接下来我们说“湜湜(时)其沚(指)”。只要我们弄明白了“湜”和“沚”两个字的涵义,此句也就好理解了。

《说文解字》说:“湜,水清底见【现】也。”段玉裁先生说是“水清见底”。可是,《毛诗郑笺》说是“持正貌”。《郑笺》之说更为可取。

段玉裁先生说:《郑笺》的解释,是从“是”字之解,来解释“湜”。那么,“是”字是什么意思呢?

《说文解字》说:“是,直也。从日正。”这里的“从日正”意味着什么?“日正”意味着太阳之行,无不遵道,无不合道。

“从日正”的字,应该是“昰(是)”字,人们一般都把它当做“是”的“异体字”,不过,仔细推究起来,两个字之间应该略有不同。

“昰”字所指的意思,应该是“太阳之行,无不遵道,无不合道”;“是”字所指的意思,则应该是“太阳遵道而行”。

“太阳遵道而行”,则谓之“是”;由此推论,“湜”字的意思是,水像“太阳遵道而行”那样,这不就是“持正”之意吗?

《说文解字》所说得“水清底见”,意思是说:“水很清澈,水底的一切都展现无遗”;“水清见底”的意思是:“水很清楚,使人可以看到水底的一切。”

这个意思,是从“太阳之行,无不遵道,无不合道”引申出来的。在此诗中,也可以适用,也就是说,“湜湜”也有“保持清澈”之义。

总起来说,这里所说得“湜湜”,意味着这位被抛弃的妇女,虽然被“丈夫”厌恶了,但是,她依然遵循正道而行。

“弃妇”与“新妇”因为这位“丈夫”而被联系在一起,就好比渭水与泾水合流。但是,泾水与渭水合流了,而“弃妇”被弃了,则意味着“弃妇”与“新妇”未成为一家。

从此来说,“丈夫”与“新妇”的“新婚”,是浊水与浊水的汇合,“弃妇”本来像渭水一样的清水,却被排斥在外了。

当此之时,“弃妇”不是因此而怨恨抛弃自己的“丈夫”,也不是怨恨那位“新妇”,反而为他们的未来而担忧,这是不“同流合污”,是保持正直。+

下面,我们再说“沚”字。《说文解字》说:“小渚(主)曰沚。从水止声。”也就是说,被水环绕的一块土地,都可以叫做“渚”,其中比较小的则叫做“沚”。

《郑笺》说:“持正守初如沚然,不动摇。”这个解释的意思是,被弃之妇,保持正道、守持初衷,就像水中的陆地一样,不被水所动摇。

“沚”的本义是指“水中小块陆地”,但是,“如沚然”却不是指“小块陆地”,而是说“弃妇”守持正道的信念之坚定不移。

由此来说,这里的“沚”字,不是从“水中陆地”来说,而是从“陆地”周围的“水”来说的,意味着“水要止于当止之处”。

综合“湜湜其沚”四个字来说,被抛弃的这位妇女,就像清澈的渭水一样,虽然被诬蔑为浑浊,但她仍然遵循“水”之正道而流淌,永远守持其清澈的德行。

这是人所应当守持的节操。不曾学儒,未必不能如此;能够如此,便是君子。学儒之人,不能如此,等于没有学儒,甚至还不如没有学儒。

【3】他人新婚而欢乐,何惧被诬我无德?年老色衰遭抛弃,新妇未来会如何?

接下来,我们来看“宴尔新昏,不我屑(谢)以”。在上一章里,我们说过,“宴尔新昏”的意思是:“我哪里会羡慕你们的新婚?”而不是后世的“新婚欢乐”之意。

不过,在这一章,结合“不我屑以”来看,却很接近“新婚欢乐”之意,可以理解为:“你们正在安乐地享受这新婚的欢乐。”

那么,“不我屑以”是什么意思?根据《毛诗正义》、《毛诗郑笺》之说,应该是“不屑以我”的意思,亦即“认为我不洁净,所以不用我了”。

这个“屑”字,在《说文解字》里,下面的“肖”字写作“佾(易)”的右半边,右半边的这个字读音是“气”;解释说:“屑,动作切切也。”

“佾(易)”的右半边,意思是“振动衣服”,应该是通过振动而去掉衣服上的尘土之义。“屑”字“从尸”,是祭祀时用来象征被祭祀者的那个人。

祭祀是非常庄重、诚敬之礼,所以,无论是作为“尸”的那个人,还是所有参与祭祀的人,都必须洁净其身,当然衣服也必须洁净。

这样,“屑”字之本义,应该首先是《毛诗正义》所说的“絜【洁】”,亦即“洁净”,而“动作切切”应该是引申义。

至于“碎末儿”之义,大概是从“振动衣服”而分生出来的意思,也就是说,“振动衣服”的时候所“振动”下来的“灰尘小颗粒”。

这里所说的“不屑”,是指“不洁”,这就照应了前面所说的“泾以渭浊”。诗中的这位“弃妇”如同清澈的渭水,却被认为是浑浊的,所以就被认为“不洁净”了。

《郑笺》说:“以,用也。”这么说来,“不屑以我”的意思就是“不屑用我”。怎么叫做“用我”?按《郑笺》之说,就是“用我当室家”。

“当室家”是什么意思?相当于“担当家庭主妇”。所谓“不屑用我”,就是“认为我不干净,所以,不用我作为家庭主妇了”。

那位无德的男子,并非真的因为“妇人”不洁净,而是因为“喜新”所以才“厌旧”。所谓“喜新”,也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色欲”而已。

这位男子“厌旧”所抛弃的妇人,是以“不洁净”为借口,实际原因则是嫌弃她年老色衰。古今中外那些出于情色欲望而“喜新厌旧”的男子,无不是无德。

如今这位女子因为年老色衰而被侮辱、被抛弃,可见这位男子无德;与这位男子处于“新婚”之中的女子,其年轻美貌能持续多久呢?

如果是因色而生的“爱”与“情”,已经埋下了“色衰爱弛”的隐患。因此,希望天下男女,各自修德、守正,在婚姻选择上则“以德相配”。

希望已婚的夫妇,互不嫌弃,相敬如宾,莫被“色欲名利”所动。如果已经遭遇婚姻的变故,就应该或者自正,或者自省,至少从现在开始,在正道上行进。

第八十五讲:QQ群讲座稿:《诗经·邶风·谷风》(九)(2014.06.29)

各位群友好!讲座增加“西风吹冷长安月”群。欢迎朋友们来一起学习经典。今晚的讲座稿已经发到我QQ空间。

对讲座内容有何疑问,从现在起,就可以开小窗,把问题发到我个人的QQ对话框里。讲座开始后,不要在各群窗口提问;讲座结束后,不再在各群窗口答问。

凡是九点半之前所提问题,只要真诚有礼,讲座结束后,宗来都会真诚回答。所有观点,不强加于任何人,也不与任何人争辩。感谢指教。如果意在争辩,所问无礼,请恕不答。

在讲座过程中,敬请不要插话,以免影响其他群友。欢迎有志于学习君子之道的朋友一起学习,敬请不要以研究、评判、鉴赏、娱乐的态度对待经典。

请先读一读《毛诗正义》中此诗的序:“《谷风》,刺夫妇失道也。卫人化其上,淫于新昏【婚】而弃其旧室,夫妇离绝,国俗伤败焉。”然后,我们学习第三章的前四句。

四、第三章讲解:

◎泾(敬)以渭浊,湜湜(时)其沚(指)。宴尔新昏,不我屑(谢)以。毋(无)逝我梁,毋发我笱(狗)。我躬不阅,遑恤(黄序)我后。

上一次,我们讲了此章的前四句,今天,我们继续讲后四句。继续按照上次的顺序添加小标题如下。

【4】逝字包括折与辵,义为一去即永亡。梁字本义是桥梁,推生山梁与鱼梁。

说到“毋逝我梁,毋发我笱”,看似很难理解,其实,只不过是其中的几个实词,让我们感觉太陌生,明白了这几个实词的意思,其字面意思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我们先来看“逝”字之义。《毛诗正义》说:“逝,之也。”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到某个地方去”,不过,这是从“广义”上来说。

当然不是说“到任何地方去”都可以叫做“逝”,因为“逝”字含有“一去不复返”、“调转方向而去”之义。

《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们把死亡叫做“逝世”,其中的“逝”字都含有此义。

接下来,我们再说“梁”字。《毛诗正义》说:“梁,鱼梁。”可是,对我们来说,我们仍然不知“鱼梁”是什么意思。

这种解释方式与“逝”字的解释方式恰恰相反。用“之”解释“逝”,是用大解释小;用“鱼梁”解释“梁”,则是用小解释大。

《说文解字》说:“梁,水桥也。从木水,刅(窗)声。”为什么“从木水”?因为“梁”的本义就是能使人渡“水”的“木”。

固定在水面之上的木板,可以称之为“桥梁”;后来凡是固定在水面之上,用来使人渡水的,即使不是木板,而是土石、钢铁,也叫做“桥梁”。

由此再引申,即使不是用来“渡水”,而是山上用来使人过山的高冈,也可以叫做“山梁”。可是,“梁”字为什么是“刅(窗)声”呢?

因为“刅”字的本义是“双刃剑”,由此而含有“两侧危险”之义,无论是“桥梁”还是“山梁”,都意味着“两侧危险”。

“梁”字之义,并非到此就说完了。在“毋逝我梁”之中,这个“梁”字既不是“桥梁”,也不是“山梁”,而是“鱼梁”。

如何从“桥梁”、“山梁”到“鱼梁”、“房梁”的呢?“梁”字重的那个“木”,给人们提供了“安全”的通道,由此而避开“两侧危险”,换个角度来看呢?

那个“木”可以是分开两边的“房梁”,可以是把水分隔开的“鱼梁”。用“鱼梁”把水拦挡住用来养鱼,也就相当于“鱼池”了。

说到这里,“毋逝我梁”的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了:被抛弃的妇人那位“新妇”说,不要到“我”的鱼池去,以免从此永远失去她的鱼池。

【5】竹子弯曲编成笱,放在鱼梁以捕鱼。发可收取可射穿,两解方向相背离。

那么,“毋发我笱”是什么意思呢?《毛诗正义》没有解释“发”字之义,只是引用《韩诗》的解释说:“发,乱也。”而对“笱”的解释是:“笱,所以捕鱼也。”

“所以捕鱼”的意思是,“笱”是用来捕鱼的工具。《说文解字》说:“笱,曲(屈)竹捕鱼笱也。从竹句【勾】,句亦声。”

按照这个说法,“笱”是用弯曲的竹子编造而成的捕鱼工具;既然是“从竹句【勾】”,也就意味着可能有竹子做成的钩子。

据说,“笱”的样子是,大口、小颈、大腹,颈部装有竹子做成的倒刺儿,鱼可以进去,却无法再出来;一般放在水流下游的鱼梁缺口处,捕捉顺水而来的鱼。

为什么《毛诗正义》没有解释“发”,却引用《韩诗》的说法,把“发”解释为“乱”呢?《说文解字》说:“发,射发也。”亦即把箭射出去。

“笱”本来是用来捕鱼的,鱼能进去却不能出来;如果说是把捕到的鱼从“笱”里面倒出来,这叫做“收获”、“收取”,不能叫做“乱”。

《毛诗正义》对“发”字不做解释,意味着是取“收获”、“收取”之意。这样,“毋发我笱”,意味着诗中的“弃妇”告诫“新妇”,不许把“我”鱼笱之中的鱼抢占过去。

假如说是要把“笱”捅破、射穿,无法用来捕鱼,那才算是“乱”。《韩诗》用“乱”解释“发”,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诗中的“弃妇”所期望的,只是“新妇”不要破坏了鱼池,不要破坏了鱼笱,而不是自己已经被抛弃了,却还想着拥有鱼池和鱼笱。

【6】中华经典存道统,唯传圣贤君子道。弃妇不贪财权位,莫把国风当民谣。

说到这里,可见“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有以下两种理解。第一种解释,告诫“新妇”不要到“我”的鱼池去,不要动“我”捕鱼的鱼笱。

《毛诗郑笺》说:“毋者,谕禁新昏【婚】也。女【汝】毋之我家,取我为室家之道。”所谓“谕禁新昏”,意思是说告诫处在新婚之中的新妇。

所谓“汝毋之我家”,是告诫“新妇”不要到这个家里来。在这里,是把“梁”、“笱”看做是“家”,是从“财物”方面来说的“家”,而不是从“家人”角度来说的。

所谓“取我为室家之道”,意思是说“取代我,去做本来就属于我的管家、治家之事”。这是从“权位”的角度来说“家”,不是从“齐家之道”来说。

《毛诗正义》的《疏》里面说:“以之人梁,发人笱,当有盗鱼之罪,以兴禁新昏,汝无之我夫家,无取我妇事。以之我夫家,取我妇事,必有盗宠之过。”

大体意思是,“新妇”谋求“我”的“梁”、“笱”,应当是“盗鱼之罪”,推而广之,可谓盗窃财物之罪;“新妇”骗取“我丈夫”的“宠爱”,取代“我”的地位,有“盗宠之过”。

《疏》中的说法,又进一步从“财物”、“权位”而说到了“法律”上,这样的说法,很符合世俗之情,世俗之中也有很多类似的情况。

整天念念不忘财物得失的,便是世俗小人;整天惦记权位之争的,便是世俗小人。因此,在评判世俗小人之事的时候,往往都是从财物、权位去看。

然而,可悲可叹的是,世俗小人,多争斗而少安宁,不知有多少人,因为财物得失、权位争斗,等到犯罪既成、自食其果时,已经追悔莫及。

可是,“四书”、“六经”所传的,都是圣贤君子之道,而不是小人之道。因此,即使此诗确实是来自“民间”,在被编入《诗经》并由孔子解说之后,就不再是“民间歌谣”了。

那么,此诗被编入《诗经》并由孔子解说之后,诗中这位有德被弃之妇,恐怕就不应该遇事只是计较“财物”、“权位”的人了。这就涉及到了第二种解释。

【7】汉朝诗经有四家,而今唯有毛诗全。弃妇有德有情义,不作小人世俗言。

这第二种解释,不属于《毛诗》的解释,而是从《韩诗》得到启发引导而来。不过,属于“今文经学”的“鲁诗”、“齐诗”、“韩诗”,都已经失传。只有辑佚出来的极少数文字。

在《诗经》讲座开始的时候,我说过,因为“今文经学”的“三家诗”失传了,所以,我们迫不得已而依据《毛诗正义》来学习《诗经》。

所以,在某些情况下,能有“今文经学”的解释作为依据的时候,我们就依据“今文经学”,现在我们就这么做。

“鲁诗”的先儒申培先生的《诗说》说:“《谷风》,邶之良妇见弃于夫而作是诗。”(见董治安先生主编《两汉全书》第一册,第771页)

既然是“良妇”,就不应该是仅仅计较“财物”和“权位”得失之人。再一个参考,就是辑佚而来的申培先生的《鲁诗故》的说法。

《鲁诗故》在解释此诗下一章的“我躬不阅,遑恤我后”时,有一句话说:“终身之仁也。”(同上,第700页)这里所说得不仅仅是“良妇”,而俨然是一个“仁人”了。

先儒韩婴先生说:“发,乱也。”结合这个解释,然后看“毋逝我梁”之中所使用的“逝”字,那么,我们可以对“毋逝我梁,毋发我笱”做出第二种解释。

这种解释就是:期望着“新妇”不要让“我”多年苦心经营起来的鱼池荒废,不要把“我”捕鱼的“笱”破坏。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前两章都已经说过,这位被弃之妇是像清澈的渭水一样有德之人;是虽被丈夫抛弃、冤枉,却不曾怨恨的人。

正因为如此,她才被称为“良妇”、“仁人”,也就是一个非常好地坚守了“妇道”的人,与此诗所要“刺”的“夫妇失道”之人成为对比。

另外,从下文的“我躬不阅,遑恤我后”之意,我们也可以知晓,此妇有真情,也有德行,而且还深明大义、以礼节情。

【8】自身既已被抛弃,其心仍忧其家人。青松岁寒不凋谢,君子情真而守仁。

“我躬不阅,遑恤我后”是什么意思?《毛诗郑笺》说:“我身尚不能自容,何暇忧我后所生子孙也。”下面我们据此来理解。

“我躬”是“我自己”的意思;“不阅”是“不容”的意思,其实是“不被容纳”。“阅”字为何会与“容”字联系在一起呢?

《说文解字》说:“阅,具数(述)于门中也。从门,兑(对)声。”所谓“具数”的意思,是检查、计算。“于门中”的意思,是在一个门里面。

其中的“于门内”,很接近“容”的意思,但是,这只是“容”的范围,而不是“容”这个涵义的主要来源。

其中的“兑”字,才是“容”的来源。《周易·说(月)卦传》中有“兑为口”之象,亦即“空穴”之。“于门内”能有“空穴”,才能“容”。

“我躬不阅”,也就是说,当初这个“家门”之中,已经没有让“我”存身的“空间”、“位置”,也就是说,自己已经被丈夫抛弃、驱赶出了家门。

《毛诗郑笺》说:“遑,暇(霞)。恤(序),忧也。”那么,“遑恤”的意思是说“岂有闲暇去担忧”。“我后”是什么意思呢?是“我后所生子孙”。

由此可见,弃妇已经与抛弃她的丈夫有了儿女,当然已经“年老色衰”。为什么《郑笺》会说“子孙”呢?《正义》说:“时未必有孙,言之协句耳。”

其实,未必只是“协句”。结合《鲁诗故》在此句之下的那句“终身之仁也”,可见这是弃妇仁心之体现。

弃妇说是“岂有闲暇去担忧”,实际上正是在担忧。所担忧的是什么?此句所说的是为儿女而忧,为后代而忧?有何可忧?

抛弃自己的那位男子,是孩子的父亲,父亲无德如此,儿女难以得到父亲及其继母的疼爱和关心,更难以得到应有的教育,她岂能不忧?

从前一句“毋逝我梁,毋发我笱”的第二种解释来说,假如那位“新妇”根本不懂管理鱼梁鱼池,根本不懂用笱捕鱼,前夫、新妇把家底挥霍一空后,恐怕子女生活困苦。

这位“弃妇”,已不被“丈夫”所容纳,她不是为自己而担心,不是去怨恨前夫,而是为已经抛弃了她的那个家庭、家人而担忧,此即“终身之仁”、真情流露。

她不用旁门左道去苟且求容,更不用歪门邪道去苟且求容,是节操的体现。这就是“君子之道”的体现,我们学习《诗经》,就须立志于此而躬行。

第八十六讲:QQ群讲座稿:《诗经·邶风·谷风》(十)(2014.07.06)

各位群友好!讲座增加“鬼谷子谋术论坛”、“谋圣鬼谷子纵横术”两个群,恢复“如是我闻军事历史哲学”群。欢迎朋友们来一起学习经典。今晚的讲座稿已经发到我QQ空间。

对讲座内容有何疑问,从现在起,就可以开小窗,把问题发到我个人的QQ对话框里。讲座开始后,不要在各群窗口提问;讲座结束后,不再在各群窗口答问。

凡是九点半之前所提问题,只要真诚有礼,讲座结束后,宗来都会真诚回答。所有观点,不强加于任何人,也不与任何人争辩。感谢指教。如果意在争辩,所问无礼,请恕不答。

在讲座过程中,敬请不要插话,以免影响其他群友。欢迎有志于学习君子之道的朋友一起学习,敬请不要以研究、评判、鉴赏、娱乐的态度对待经典。

请先读一读《毛诗正义》中此诗的序:“《谷风》,刺夫妇失道也。卫人化其上,淫于新昏【婚】而弃其旧室,夫妇离绝,国俗伤败焉。”然后,我们学习第四章。

五、第四章讲解: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亡(无),黾(民)勉求之。凡民有丧(去声),匍匐(蒲扶)救之。

【1】有意达高可用就,礼所当然则用即。自称劳苦像夫妻,互相怨恨非夫妻。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从字面意思来说,难以理解的是“就”和“方”两个字。

《说文解字》说:“就,高也。从京,从尤。尤,异于凡也。”也就是说,“京”字是“高大”之义,“尤”字是“超凡出众”之义。

合起来说,“就”的本义是“超凡出众的高大之处”。但是,后世常用之义,却是“尽心尽力达到'超凡出众的高大之处’”。

这个意思与“即”字很接近。《说文解字》说:“即,即食也。”意思是说“靠近饭菜去吃饭”。其中左边部分是从摆放的饭菜而来,右边部分则是一个面朝饭菜跪坐着的人。

段玉裁先生说:“'即’,当作'节’。《周易》所谓'节饮食’也。节食者,检制之使不过。故凡'止于是’之词谓之'即’。”“止于是”,意思是“就是这样”。

把“就”和“即”比较一下,可知“就”有郑重、尊重之意。比如“就位”有“请到上座”之义,“就餐”则必“吃饭”郑重。

“即”字虽然有时有郑重之意,却一般没有尊重之意,不过,其中含有“礼应如此”之意,比如,说某个君主“即位”,本来意味着此人礼应登上此位。

询问比人“在何处高就”,其中的“高就”这个词,就含有很郑重而且尊重之意,不能说“高即”;所谓“各就各位”,应该比“各即各位”多一点敬意。

现在,我们在使用“即”和“就”的时候,一般还是有所区别的。但是,在口语之中,“就”基本上降低到了与“即”字相通的涵义。

在此诗中,“就其深矣”和“就其浅矣”,这个“就”字都含有“尽心尽力”、“愿意如此”、“期望达到”的意思,而不是对劳苦和危险的报怨。

在夫妻之间,无论是丈夫还是妻子,当他心中只有这个共同的家,而没有自私自利之心的时候,当他们同心同德的时候,都不会把自己应当做的事看做“功劳”或“苦劳”。

一旦夫妻离心离德了,就会有些做丈夫的或者做妻子的开始强调自己的功劳或苦劳,此时,意味着夫妻不像是“一家人”了。

如果由此再恶化一步,就是“丈夫”说自己为“妻子”付出了多少,或者“妻子”说自己为“丈夫”付出了多少,此时,意味着夫妻犹如“各自独立的两个人”了。

【2】方字本义是联竹木,由此变化造舟船。泭字音浮附水面,可谓实用又价廉。

“方”是什么意思?《毛诗郑笺》说:“方,泭(浮)也。”可是,“泭”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说:“泭,编木以渡也。”

下面,我们据段玉裁先生《说文解字注》作解。“方”的意思是“一只船,像把两只船并联在一起的样子”,它的下面像两只船,上面像是把两只船的船头并联在一起的样子。

因为“方”本来就是用来渡水的“船”,所以,既可以加“水”而写作“汸(方)”,也可以加“舟”而写作“舫(访)”。

《尔雅·释水》说:“大夫方舟,士特舟,庶人乘泭。”其中的“方舟”,指的就是“方”的本义,后来用“舫”取代了这个意思。

这么说来,“方舟”和“特舟”都是正规的“舟”;前者本来应该是像两只船并联在一起,后来则可以指像有两只船合在一起那样又大又稳的船;后者则指小船。

无论是“方舟”还是“特舟”,都是从最简单的“泭”变化而来的。“编木以渡”,就是把树木或木板连接在一起用来渡水,不过,也可以用竹子、芦苇之类的东西,

这种东西可以叫做“筏子”,可以叫做“竹排”。这个“排”字,原来应该写作上面一个“竹”字、下面左边“木”右边“卑”,或者写作“簰”,简化为“箄”。

段先生说,把像联并在一起的两只船那样的船叫做“方”,是“方”字的引申义,而不是本义。本义应该是什么呢?应该是把两个比较大的树木或者木板联并在一起;

有的地方用竹子,因为竹子不像树木那么粗大,不像木板那么宽厚,所以,就把众多的竹子联并在一起,这样,也就叫做“箄【排】”或者“筏”了。

在水不是很深很大的地方,不需要用很大的箄或筏,有小一点的就可以了。这种小一点的箄或筏,就叫做“泭”。

这种“泭”,就像漂浮在水面上一样,所以,其读音与“浮”相同;同时,它又不能离开水面,就像“依附”在水面上一项,所以,其字形写作“泭”。

所谓“大夫方舟,士特舟,庶人乘泭”,是不是说绝对化的规定呢?当然不是。大夫乘坐方舟,士乘坐特舟,是就礼仪尊严来说,

不是说大夫就不能乘坐特舟、士就不能乘坐方舟,也不是大夫和士绝对不能乘坐竹排、木筏之类。同样,庶人也不是不能乘坐方舟、特舟。

制造方舟、特舟,都需要很高的技术,所使用的材料也很讲究,所以,庶人未必都能造得起、用得起。而“泭”这样的竹排、木筏对庶人来说,很方便实用,而又物美价廉。

《论语》之中,孔子曾经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其中的“桴”是临时借用过来,表示“泭”字之义的。

【3】比较方有水深浅,万事本身无难易。心存难易常误事,为与不为但由义。

说完了“就”字和“方”字,“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其字面的意思就好理解了。

上一章说的是“毋逝我梁,毋发我笱(狗)。我躬不阅,遑恤我后”,为什么这一章忽然跳到了“深浅”的问题?

因为“梁”是把水隔开成为鱼池的像桥梁一样的东西,它立在水中,建在水上,却不把水完全隔断。“笱”是放在“梁”的通水口,用来捕鱼的工具。

“梁”与“笱”是捕鱼所用,这里的“深浅”则是为了说“捕鱼”的人与事。“捕鱼”之人是谁?是此诗之中被弃的这位妇人。

如何“捕鱼”?到水深的地方去,则“方之舟之”,也就是说,或者乘坐筏子,或者乘坐小船,虽然不直接到水里去,却很危险。

到水浅的地方去,则“泳之游之”。《郑笺》说:“潜行为泳。”也就是说,游是在水里一致有身体的一部分露在水面上,泳是有事吧身体全部潜伏到水面以下。

在水浅的地方,用游泳的方式去收鱼笱之中的鱼,这种劳作方式既危险又辛苦。从其中的“就”字可知,这位弃妇当初无怨,现在无悔。

《毛诗正义》说:“言深浅者,喻君子之家事无难易,吾皆为之。”意思是说,这里说水深的时候怎么做,水浅的时候怎么做,说的不仅仅是捕鱼之事,而是用来代指所有家事。

这里所说的“君子”,是指抛弃有德之妇、迎娶貌美之女的男人,其人实在不是“君子”。以“君子”来称道,意味着期望天下男子有君子之德。

“无难易”是什么意思?是无论是艰难还是容易。到水深处捕鱼当然艰难,不过,到水浅处捕鱼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诗中弃妇自己说的时候,可以从难易上说;我们读诗的时候,不要仅仅从难易上考虑。所谓“吾皆为之”,是做自己该做的事而已。只要该做,就不管难易。

俗话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也就是说,事情本身无所谓难易之别,难易之别是人的原因。这是“难易”的一种情况。

至少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比较出来的,可是,比较能靠得住吗?比如,做饭、扫地似乎很容易,但是,几十年如一日,每次做饭、每次扫地都做好,很不容易。

生养子女容易吗?种地、做工、经商、当兵、从政,哪一种容易?哪一种难?自己该做的事,就不要去计较难易;看到别人做事,不要认为多么容易。

畏难而退,其实是做事前前心里先把事情确定为“艰难”。每天都吃饭,吃一辈子饭,容易吗?一顿饭一顿饭地吃过去,一辈子过去了,回头再看,难吗?

“大意”、“轻敌”,都是事先在心里把事情确定为“简单”、“容易”了。正因如此“大意”或“轻敌”,所以,产生了众多的错误,造成了众多遗憾。

【4】夫妇无别乱之道,夫妇职责应分明。一方尽职尽责后,互帮互助夫妇情。

对“何有何亡(无)”,《毛诗正义》解释说:“有谓富也,亡(无)谓贫也。”由此来说,这里所说得“何有”所指的是已经富有什么,“何亡”是指还缺少什么。

这是把“有”解释为“多”,把“亡”解释为“少”,所使用的不是“有”和“亡”的原义。按照这个意思,“黾(敏)勉求之”也就有了《郑笺》与之相对应的解说。

《郑笺》说:“君子何所有乎?何所亡乎?吾其黾勉勤力为求之,有求多,亡求有。”意思是说,结婚时家中已经有的,我尽力使之增多;家中缺少的,我尽力补全。

如此解释,让我想到一个问题:似乎家中的一切都是这位妇人所做,到鱼梁捕鱼的时候,乘筏乘船,或者游泳,都是她去做,那么,她的丈夫难道就什么也不做吗?

再者,夫妇毕竟有别,妇人之道,与丈夫不同之处在于,她重点是要伺候公婆、相夫教子,丈夫不在的时候才不得不把丈夫的事情也由她承担起来,

可是,这首诗里面,既没有说到她死后公婆之事,也没有相夫教子之事,几乎可以说她就像一个男人一样,甚至像一个没有丈夫的妇人一样了。

如果这样,那么,“诗序”中所说得“刺夫妇失道”之中,所“刺”的也包括这位妇人了。就像《礼记·昏义》所说得那样:“男女无别,大乱之道也。”

不过,假如这位妇人是被迫如此,那就不仅不应该被“刺”,而且可悯可叹了。从“就其深矣”、“就其浅矣”、“黾勉求之”来说,她不是被迫的。

丈夫做好了自己的事之后去帮助妻子,或者妻子做好了自己的事之后去帮助丈夫,都是正常的,而且是应该的;

但是,如果夫妇双方之中,一方不顾自己的事,却去做另一方应该做的事,或者一方把另一方的事全都自己做了,都属于“夫妇失道”的做法。

我这里所说得这个问题,究竟是不是《毛诗正义》的意思呢?从下面的“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来说,这位妇人不是那种应该被“刺”的情况。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位妇人有那样的做法,是“救难之心”,不是自己不顾公婆、子女,不是自己把丈夫的事业由自己担当起来,

而是因为丈夫不担当丈夫的职责,不尽丈夫所应尽的义务,所以,她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不得不自己勉力去做那些事。

既然如此,那么,上面一段还有什么必要呢?我们可以把那一段当做借题发挥,因为那一段地说法,从道理上来说是不错的。

【5】乡民凡有恻隐心,遇有危难必救人。弱肉强食非人道,当仁不让君子心。

“凡民有丧(去声),匍匐(普福)救之”,《郑笺》解释说:“凡于民有凶祸之事,邻里尚尽力往救之,况我于君子家之事难易乎,固当黾勉。以疏喻亲也。”

意思是说,在民间,凡是邻居家里发生水火之灾、人员伤亡之事,都会尽力前去救助。邻居之间,关系疏远,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自己至亲至近的家人呢?

其中包含着一层意思,那就是“我”在邻居家有事的时候,都会尽心尽力地前去救助,否则,就会于心不忍;

“我”的这种不忍之心,使“我”不能看着家里人受穷受苦而不管,使“我”不能看着家里人因为贫穷而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这里说的是“救助”的心态,实际上却是“不忍人之心”,或者叫做“恻隐之心”,也就是“仁之端”。因此是出于此心,所以,上面所说的那些就无可指责了。

这里的“凡民”,我们解释为“凡是”和“民间”,因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所以,这里所说得是人与人之间本来就应当有的做法,民间如此,君子更应做到。

我们把“丧”读作“去声”,是指有可能会失去财富、生命的各种灾祸;如果读作“阴平(桑)”,那就是专指已经有“死者”的那种“丧事”了,与“救”字也不搭配。

所谓“匍匐”,《郑笺》说是“言尽力也”,这是从大概意思上解释。其本义是指趴到在地,比较困难地爬行前进,其中有克服各种困难地涵义。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所体现出来的是人际之间的正常情况。如果人际之间“见危不救”、“见死不救”,就不正常了;

如果人际之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成王败寇”,“倚强凌弱,弱肉强食”,“落后就要挨打”,那么,“人间”就是“禽兽世界”了。

第八十七讲:QQ群讲座稿:《诗经·邶风·谷风》(十一)(2014.07.13)

各位群友好!讲座增加“中国鬼谷子研究学院”、“红楼-志同道合”、“鸿沉文学俱乐部”三个群。欢迎朋友们来一起学习经典。今晚的讲座稿已经发到我QQ空间。

对这两天,我的电脑经常死机,甚至死机之后很长时间无法正常开机。所以,假如讲座过程中,停顿超过了十分钟以上,就有可能是死机了。如果不能按时讲完,请到我空间看稿。

讲座内容有何疑问,从现在起,就可以开小窗,把问题发到我个人的QQ对话框里。讲座开始后,不要在各群窗口提问;讲座结束后,不再在各群窗口答问。

凡是九点半之前所提问题,只要真诚有礼,讲座结束后,宗来都会真诚回答。所有观点,不强加于任何人,也不与任何人争辩。感谢指教。如果意在争辩,所问无礼,请恕不答。

在讲座过程中,敬请不要插话,以免影响其他群友。欢迎有志于学习君子之道的朋友一起学习,敬请不要以研究、评判、鉴赏、娱乐的态度对待经典。

请先读一读《毛诗正义》中此诗的序:“《谷风》,刺夫妇失道也。卫人化其上,淫于新昏【婚】而弃其旧室,夫妇离绝,国俗伤败焉。”然后,我们学习第五章。

六、第五章讲解:

◎不我能慉(序),反以我为雠【仇】。既阻我德,贾(古)用不售。昔育恐育鞫(居),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于毒。

【1】妇人叹息夫不养,善被遮掩视如仇。当初防穷多勤苦,年老财多招罪尤。

这一章看起来好像很难懂,所以,我们先据《毛诗正义》中孔颖达先生的《疏》,说明此章字面之义,然后,我们再说明一点由此而联想出来的问题。

“不能我慉,反以我为雠【仇】”,《疏》中说:“妇人云:君子假不能以善道养我,何故反以我为雠【仇】乎?”

意思是说,这是被无德德丈夫所抛弃的妇人说话口吻:假设你不能用夫妇之间的正道来养活我,我还不怪你;可你为什么如此反常地把握当做仇人对待呢?

“既阻我德”,《疏》中说:“既不被【披】恩遇,又为善不报,故言既难却我,而隐蔽我之善德。谓先有善德,已被隐蔽矣。”

意思是说:“弃妇”认为,自己的勤劳不仅没有得到丈夫的恩爱,自己的善心不仅没有得到丈夫的回报,却被丈夫隐瞒、诬蔑,就像本来清澈的渭水却被说成是浑浊的那样。

“贾(古)用不售”,《疏》中说:“今我更修妇道以事之,觊(记)其察已(挤),而犹见疏外,似卖物之不售。”

意思是说:当初,这位妇女的勤劳和善良都得不到丈夫的认可,甚至相反,于是,她更加注重修身,期望丈夫能回心转意,结果仍然被疏远,犹如想要卖物却没有人买。

“昔育恐育鞫(居),及尔颠覆”,《疏》中说:“又追说己本勤劳以责之,言我昔日幼稚之时,恐至长(掌)而困穷。故我与汝颠覆尽力于家事,难易无所避。”

意思是说:妇人说,当初在我还年轻不懂事的时候,唯恐将来年龄大了会受穷受困,所以,就跟随者你颠沛流离、不辞辛苦。

“既生既育,比予于毒”,《疏》中说:“今日既生有财业矣,又既长(掌)老矣,汝何为(位)视我如虫之毒螫(是)乎?”

意思是说:妇人说,如今已经有了财产、家业了,而且也年纪长大了,你为什么却把我看做是蝎子之类毒害人的虫子呢?

【2】慉字之解有三义,三义之间有联系。莫把字义限定死,汉字本来不定义。

以上所说的是《谷风》第五章的大体内容,如果我们只是明白了这一章所写得“故事”和“情感”是什么,根本就算不上是读经,因此,我们不能止步于此,详细来说。

“不我能慉”,也可以写作“不能慉我”。唯独《说文解字》引用作“能不我慉”,而且说“'能’读为'而’”。我们这里还是按《毛诗正义》解释。

其中比较难解之处,就是一个“慉”字。《毛诗正义》所列出来的有三解,第一是“养”,第二是“骄”,第三是“兴(星)”或“起”。

这三者之间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呢?第一解,是从“慉”字之中“畜(序)”直接出来的,因为“畜”本身就有“养”的意思,比如“畜牧业”。

可是这么“养”,就像“养牛养羊”一样了,可是,即使如此,这位妇人想要像牛羊一样生活在这个家里,如今被驱赶出来,连这一点都做不到了。

可是,“慉”字毕竟还有个“忄”,也就是说“用心去养人”,这样,也就有了第二解,即“骄”的意思。《说文解字》说:“马高六尺为骄。从马,乔声。”

段玉裁先生说,马五尺以上、六尺以下,叫做“骄”,后来世俗之中又造出了“娇”和“憍”两个字,读音都叫是“交”。

这也就是说,这里所用的“骄”字,其中本来就包含着“骄”、“娇”、“憍”三字之义,只是后来才分别用三个字来区别其中的不同。

在此,我们不是要找出三个字的不同,而是要从三个字的相同处来解释这个“骄”字,而且是从“骄”字来理解“慉”字。

从写法上说,三个字的相同之处在于那个“乔”字。《说文解字》说:“乔,高而曲(屈)也。从夭,从'高’省。”

不过,在“高”和“曲”两者之中,“高”是“乔”字的主要含义,所以,《尔雅》之中只用一个“高”字作解,我们就从这个“高”字上理解。

树木高大叫做乔木,马匹高大叫做骄,这是指物本身的高。“娇”,是女子希望别人能喜欢自己,希望别人能高看自己;“憍”,则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自尊自重,也就是矜持。

把“慉”解释为“骄”的时候,“不我能慉”的第一层意思是:“丈夫不能把我放在他的心上。”第二层意思是:“丈夫不能使我感到骄傲。”

“慉”字的第三解,来自《说文解字》:“慉,兴也。”我们以前说过,“兴”的意思,是“众人齐心协力把东西抬起来”。

“慉”怎么跟“兴”联系在一起的呢?因为“慉”中的“畜”字本来就有“通过养育而增加”的意思,只不过其中没有“众人齐心协力”之义。

“慉”字“从心,畜声”,意味着“齐心协力把家业发展扩充起来”。那么,“不我能慉”就是说:你不能跟我齐心协力地一起把家业发展扩大。

总起来说,把“慉”字解为“养”是从这位妇人能否还在这个家来说,解为“骄”是从妇人是否得到丈夫心爱来说,解为“兴”是从全家来说。

由此来说,“不我能慉,反以我为雠【仇】”的意思就是:你不能容我在家,不能心疼我,不能一起发家致富,这都可以理解,没想到的是竟然会把我当做仇人。

通过这个“慉”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字竟然有三个不同的解释;这三个解释乍看起来几乎毫无联系,却都是从“慉”之象而来。

所以,当我们学习中华经典以及中国传统书籍的时候,不要像学习西方语言那样一定要探求出一个“定义”出来。

【3】我本有德却被蔽,更加注重修我身。纵然善不得善报,君子永不失善心。

“既阻我德,贾用不售”是什么意思?“既阻我德”就是本诗第一章所说得“泾以渭浊”,亦即“我”本来就像清澈的渭水,却因为有了浑浊的泾水,反而被诬蔑为浑浊了。

渭水本来不是污浊的,即使是与渭水浑浊的泾水合流的时候,渭水依然清澈,因此才有“泾渭分明”这个词。

可是,依旧清澈的水为何会被诬蔑为污浊的?是因为那位丈夫喜爱年轻美貌的女子,往最好处说是沉溺于情,换句话说则是沉溺于色欲。

人不仅会利令智昏,情色欲望无不会令人“智昏”。在“智昏”的时候,人会判断失误;在情色欲望之中越陷越深以后,则不仅“智昏”,而且会“颠倒黑白”。

所有的自我伤害或伤害别人的行为,其起点都是动情,然后因为不知节制,反而彼此互相刺激,终究导致情绪失控,从而悲剧发生。

“既阻我德”的“既”,其本意与“即”相反,“即”是靠近了饭去吃,“既”是吃过了饭而离开,因此,“既”表示“之后”、“已经”。

所谓“阻”,《毛诗正义》解释为“难”。这个“难”字,如果不管场合,读作“二声”或“四声”。但是,在这里却应该读作“四声”。

因为“阻”字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本来就有高墙、高山阻挡,就读作“二声”;二是人为设置障碍,使人过不去,就读作“四声”。

所谓“既阻我德”,意味着那位丈夫已经有意地设置障碍,使人们看不到这位妇人的善良品德,所以《郑笺》说“隐蔽我之善”。

诗中使用的是“阻”这个字,而没有用“诬陷”、“诽谤”这样的词语,意味着这位妇人并没有怨恨之意,而是反思自己,所以,《郑笺》说“我修妇道而事之”。

无论是男是女,都应该有这样的品德修养,或者说这是人本来就有的恻隐之心、善良之性的自然体现。

为什么说是善良之性的自然体现呢?因为只要一个人不为情色欲望所蒙蔽,就必然会把这种善良之性自然而然得流露出来。

“贾用不售”怎么讲?“贾”是指商人,郑玄先生说:“行曰商,处(楚)曰贾。”意思是说,到处行走着行商,叫做商;有固定地点而行商,叫做贾。

“用”,在这里的意思接近于“以”,可以理解为“因此”、“据此”。那么,所“因”、所“据”的是什么呢?就是上一句所说得“既阻我德”。

《说文解字》说:“售,卖去手也。”意思是说,把货物卖出去,离开了商贾之手。所谓“不售”,也就是有东西卖不出去。

所谓“贾用不售”,就是说:因为丈夫故意埋没我的善良品德,所以,我的善良品德就好像卖不出去的货物一样。

这里说的是“贾人售货”,其实与“售货”截然不同。“售货”是把货物卖出去以后就归别人,自己没有了,可是,善良的品德却不会因为“售出”而有丝毫减少。

无论男女,所谓修养就是应该像这位妇人一样: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始终坚守住自己的本性之善,绝不因为别人是否接受而有所动摇,更不会有所改变。

假如我们把自己的“善”当做一种“交易”的时候,一旦不被人接受,一旦受到别人的误解、歪曲、诬陷,就产生患得患失之心,以“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而背离善心,

这样的心态,就是把“善”当做独立存在于身心之外的东西,而且是想要用自己的“善言善行”去跟别人做交易,还想要有本有利。

当我们清楚地知到“善心”、“善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的时候,也就是必然清楚地认识到,一个失去善心善性的人意味着什么了。

【4】两个育字义不同,须知人心与人形。假如只重形之育,不育善心难安宁。

所谓“昔育恐育鞫”,这句话中有几个字都让人难以理解,弄明白了这几个字的意思,全句就的涵义就能很容易明白。

我们来逐字加以解释。“昔”很好理解,就是“当初”,应该就是刚刚成婚的时候,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十六岁到二十岁之间;若不是很正常,也不排斥十五六岁的时候。

第一个“育”字,是指“幼稚”;第二个“育”字,是指“年老”。为什么一个“育”字,却有两个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解释呢?

《说文解字》说:“育,养子使作善也。”它的上半部分读音事“突”,意思是“不顺忽出”,是一个倒立的孩子之象;下半部分是“肉”字的变形,不是读音。

这里的解释,恐非“育”字的本义。根据就是它下面的“肉”字。意思也就是说,“育”字是从人的“肉体”来说的。

那么“育”字的上半部分怎么理解呢?段玉裁先生说:“谓凡物之反其常,凡事之屰【逆】其理,突出至前者,皆是也,不专谓人子。”

这是从人生之后的常理来说的。如果从人的“肉体”来说,“屰”本来就是一个胎儿在母腹之中头朝下的形象,从胎儿的出生来说,这是“正常”;

然而,自从一个人出生之后,就开始逐渐向“直立行走”迈进。“直立行走”是头朝上,出生以及胎儿时期则是头朝下。一个人如果不能“直立行走”,便是“反常”。

从这个角度引申来说,一个人的“肉体”从出生开始,从不会走路到会走路,从会走路一直到死亡之前,都是一个“育”的过程。

此诗之中的两个“育”字,就是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的。所以,既可以指“幼稚”的时候,也可以指“中年”的时候,也可以指“老年”的时候。

那么,《说文》为什么说“育”是“养子使作善”的意思呢?因为这是从“肉身之人”来说的。我为何使用“肉身之人”这个说法呢?

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当然是有“人之肉身”,但是,“人之肉身”必须由“人之善心”支配,才是“身心一致之人”。

怎么使人成为“身心一致之人”?汉朝的徐锴先生说:“不顺子亦教之,况顺者乎?”也就是说,要教导孩子向善成善,也就是使不善者向善,使善者成善。

“鞫”字本来是在审案的时候“穷究”而弄明原委。《毛诗正义》说是“穷匮”的意思,应该是有“穷究”引申出来之义。

总起来说,“昔育恐育鞫”的意思是,当初年幼不懂事,所以才会唯恐将来年老了生活穷困。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其中的“昔育”二字。

为何要注意这两个字?因为这是“反思”之辞。明白了这两个字的内在含义,对此章的内容就会截然不同了。

有何不同?或者说所“反思”的是什么?应该从那个“育”字来求解。当初只是重视了“人之肉体”的“育”,却没有重视“肉体之人”的“育”。

也就是说,仅仅从“人之肉体”上来养育自己和家人,却不能从“肉体之人”上来培养善心善性,才会有现在这样的结果。

因为时间有限,所以,我们今天只能学习到这里了,如果没有难以克服的困难,我们到下周的周日晚上继续学习后面的部分。

第八十八讲:QQ群讲座稿:《诗经·邶风·谷风》(十二)(2014.07.20)

各位群友好!讲座增加“桃园诗歌”、“九州桃园【总群】”两个群。欢迎朋友们来一起学习经典。今晚的讲座稿已经发到我QQ空间。

今晚的讲座稿已经发到我QQ空间。【若哪个群不想继续《诗经》和《大学》两个系列讲座,请群主告知,下次就停止在贵群直播。】

对讲座内容有何疑问,从现在起,各位朋友谁都可以把问题发到我个人的窗口,不要在各群窗口提问;讲座结束后,我会去回答群友发到我窗口的问题。

凡是九点半之前所提问题,只要真诚有礼,讲座结束后,宗来都会真诚回答。所有观点,不强加于任何人,也不与任何人争辩。感谢指教。如果意在争辩,所问无礼,请恕不答。

在讲座过程中,敬请不要插话,以免影响其他群友。欢迎有志于学习君子之道的朋友一起学习,敬请不要以研究、评判、鉴赏、娱乐的态度对待经典。

请先读一读《毛诗正义》中此诗的序:“《谷风》,刺夫妇失道也。卫人化其上,淫于新昏【婚】而弃其旧室,夫妇离绝,国俗伤败焉。”然后,我们继续学习第五章。

六、第五章讲解:

◎不我能慉(序),反以我为雠【仇】。既阻我德,贾(古)用不售。昔育恐育鞫(居),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于毒。

上一次已经列出的小标题有如下四个:

【1】妇人叹息夫不养,善被遮掩视如仇。当初防穷多勤苦,年老财多招罪尤。

【2】慉字之解有三义,三义之间有联系。莫把字义限定死,汉字本来不定义。

【3】我本有德却被蔽,更加注重修我身。纵然善不得善报,君子永不失善心。

【4】两个育字义不同,须知人心与人形。假如只重形之育,不育善心难安宁。

下面继续按顺序往下排列。

【5】颠字本来之面额,引出最上最下义。还有倒下和颠簸,数义皆从面额起。

上次我们学习了此章“昔育恐育鞫”之前的部分,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的是“及尔颠覆”以下部分。

关于“及尔”两个字,我们在学习第一章“德音莫违,及尔同死”的时候已经说过,其中暗含着“急切渴望跟你一起”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这里要来解释“颠覆”之义。《毛诗正义》孔颖达先生《疏》中说:“以下云'既生’谓'财业’,又以'黾(敏)勉’、'匍匐’类之,故'颠覆’为尽力。”

意思是说,因为此诗下文所说的“既生”是指“家财”、“家业”,又因为上文有“黾勉”和“匍匐”与“颠覆”类似,所以,“颠覆”应该是“尽力”之义。

可见,这是把“颠覆”解释为“尽力”。可是,孔先生又说:“若《黍离》云'闵周室之颠覆’,《抑》云'颠覆厥德’,各随其义,不与此同。”

我们要弄明白的问题是,为什么同一个“颠覆”,却会有不同的解释呢?这需要我们把“颠覆”一个“词”还原为两个“词”——“颠”和“覆”。

《说文解字》说:“颠,顶也。”段玉裁先生说:“颠为最上,倒(到)之则为最下。”又引用其它注解,而谓之“仆(扑)也”、“僵仆也”、“自上下”、“末也”。

“颠”字“从页”,几乎所有“从页”的字其本义都与“脸面”有关。用“顶”字来解释“颠”字,因为两者最接近。“顶”是头部最上端,“颠”是面部最上端。

从头部或面部的“最上端”引申,可以用来泛指所有事物的最上端。从上向下看得是“最上端”,从下向上看就变成“最下端”了。所以说“颠为最上,倒之则为最下。”

一个人站立着的时候,“颠”在最上端;因为无法再高,所以有“末”之义,也就是说,犹如树木的末梢。

倒立着的时候,“颠”在最下端。躺倒的时候,则“颠”与身体成为横平的一条线,因此引申出“仆”、“僵仆”之义。“仆”是倒在地上,“僵仆”是肢体僵硬地倒在地上。

所谓“自上下”是什么意思呢?是“自身忽上忽下”的意思,犹如“颠簸”。为什么会有这个意思呢?因为一个人的额头,是最引人注目住之处。

“颠”字之义,可以说都是从“面部最上端”引申而出,无论是最上最下,还是躺卧颠簸,都与“颠”是最引人注目而来。

一个人的“颠”,就好比一群人的“头儿”。一群人中“头儿”的动向,决定一群人的动向;一个人“颠”的动向,也体现着全身的动向。

【6】覆与覂(讽)反是双声,三者之义有异同。纵向为覆横向覂,反字兼言纵与横。

那么,“覆”字如何解?《说文解字》:“覆,覂(讽)也。”又说:“覂,反覆也。”“反,覆也。”段玉裁先生说:“覆、覂、反三字双声。……反覆者,倒(到)易其上下。”

“覆”与“覂”都是“从襾(讶)”。“襾”本身就是“覆”的意思,这是两个字的相同之处,不同之处就在于一个是“復声”,另一个是“乏声”。

这个“襾”很有意思,其中最上面一横是天之象,因为能覆盖一切的是天;它下面的“∪”形式从下面包住之义,再下面的“∩”则是从上面盖住之义。

因此,“襾”字包括了“包”、“覆”的各种情况。“覆”和“覂”两个字则是其中两种情况,其不同之处,需要从“復”和“乏”去寻找。

“復”是“回归正道”之义,这个比较容易理解。但是,“乏”字却不容易理解。那我们还是查《说文解字》吧。

《说文解字》说:“《春秋传》曰:反正为乏。”所谓《春秋传》,指的是《春秋公羊传》,因为汉朝的时候,惟有《公羊传》可以直接称为“春秋传”。

所谓“反正为乏”,也就是说,背离正道或者不按正道叫做“乏”。比如,水不按水的正道走,以及四处流淌,叫做泛滥。

进一步来说,“覆”是上下之间纵向的、按照正道反复、往来,“覂”是前后左右的、不按正道淹没、覆盖。

至于“反”字,既可以指纵向的“正反”之间翻来覆去,也可以指横向的两点之间来回往返。说到这里,“覆”、“覂”、“反”三者之间的异同就大体说清楚了。

说完了“颠”和“覆”两个字,我们做一个小结:“颠”有“最上”、“最下”、“躺卧”、“颠簸”之义,“覆”有“上下往来”、“左右往复”之义。

【7】毛诗正义解颠覆,解为妇人尽其力。妇人期望共劳作,谁料终究不如意。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说“颠覆”之义了。切合此诗的问题是:“颠覆”为什么可以解释为“尽力”?孔颖达先生所说得两个理由能说明什么?

先看第一个理由:“以下云'既生’谓'财业’。”这是从下文找依据的方式。这些“家财”、“家业”是如何得来的?是凭借着“颠覆”而来的。

再看第二个理由:“又以'黾(敏)勉’、'匍匐’类之。”这是从上文找依据的方式。“黾勉”是“用心”互相勉励,“匍匐”是“用力”相互救助。

那么,如何从此得出“尽力”的解释呢?因为“昔育恐育鞫”是“用心”于“家财”、“家业”;既“用心”于此,必然“尽力”于此。

这里的“尽力”,不仅是像“黾勉”那样互相勉励,也不是像“匍匐”那样互相救助,而是像“颠覆”那样相互协作。

所谓“及尔颠覆”,《毛诗正义》说是:“与女【汝】颠覆尽力于众事,难易无所辟【避】。”也就是说,这位妇人不避艰难,尽力地去做各种事。

“颠覆”是“尽力做事”的样子,该上则上,该下则下,背负青天,来来回回,比“面朝黄土背朝天”还要辛苦。

《正义》所说得“与女颠覆尽力于众事”,是把“及”直接解释为“与”了,这样一来,似乎是这位妇人的丈夫是跟她一起“尽力于众事”的。

如果真的这样,此诗上文也就不会说:“毋逝我梁,毋发我笱”了。为什么?因为其中的“我”字,意味着不包括她的丈夫在内。

无论哪位“妻子”,都期望着自己的丈夫能一起为家庭尽心尽力做事,这里使用“及尔”两个字,其中就应该含有此意。

然而,期望归期望,事实归事实。有德的“丈夫”,不会让他的妻子独自为家庭而操劳,自己却去吃喝玩乐、拈花惹草、移情别恋、颠倒黑白。

所以,“及尔颠覆”,只是这位妇人期望着能跟随着丈夫,或者能够与丈夫一起,尽心尽力为这个家庭做事,结果却是只有妇人自己“尽力于众事”。

顺便我们说说《黍离》“闵周室之颠覆”、《抑》“颠覆厥德”之中的“颠覆”之意。怎么寻求两者之意呢?“各随其义”而已。也就是说,根据上下文来看。

前者主要是从“颠”字来说的,其中含有“颠簸动荡而至于倒下”之意;后者则主要是从“覆”字来说的,其中含有“反复变换,行为失常”之意。

【8】家财家业既已有,人却年老而色衰。重色之人轻情义,有义之人情不衰。

有了前面的讲解,“既生既育”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既生”的意思是说,经过一番辛苦的劳作、艰苦的努力之后,家中不仅有了家财,而且也有了家业了。

家财,指已有的财富。在此诗中,指所拥有的“鱼梁”和家中的钱财。家业,指赖以继续获得家财的产业、事业。在此诗中,“鱼梁”、“鱼笱”为产业,以此捕鱼是事业。

“既育”的意思是说,虽然家财、家业都有了,但是,人也逐渐成长而开始衰老。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能说“年老色衰”的妇女就难得得到男人的喜爱了。

为什么不能这么说?因为“以色事人”的妇女,才会把“色”看成是否得到男人喜爱的关键;因为有情有义的男人,不仅不会因为妻子年老色衰而疏远,而且会越来越亲切。

可是,此诗之中这位妇人,当初为家庭而辛勤操劳,等到家财、家业都有了,自己年老色衰了,她的丈夫却把她当做蛇蝎之类的毒虫看待了。

所谓“比予于毒”,就是“把我当做毒虫之类”的意思,照应本章开头所说的“反以我为仇”。可是,是先“反以我为仇”呢,还是先“比予于毒”呢?

如果一个人本来就是毒虫,别人把这个人当做仇人,也就不能用“反”字了,因为那是正常的反应,就像一般人那样,见到毒蛇都会惊恐地急忙逃避或想杀掉毒蛇。

在这里,是那位男人先把这位妇人看做是仇人,这是“是非颠倒”;有了仇人的心态之后,厌恶之心就会越来越重,然后有意排斥、攻击,这是“颠倒是非”。

正因为她的丈夫对她到了“颠倒是非”的地步,所以,《毛诗郑笺》才说“言恶(物)已甚”,意思是说,这位男人对这位妇人的厌恶已经到了很深的地步了。

是否可以理解为这位妇人因为而怨恨这位男人呢?也许有怨,但不应该是恨,更不应该是怒,这才叫做“怨而不怒”、“发乎情止乎礼义”。

【9】善良情义与钱财,家人生活所必须。若无善良与情义,不如路人暂同居。

诗中这位妇人,“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我们从这两句诗里还能看出一点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借题发挥说一说。

夫妻双方,或者夫妻之中的一方,唯恐将来自己年老而困穷,或者唯恐子女将来受困穷,是很常见的想法。这种想法好像是没有什么问题。

在正常情况下,假如夫妻根本不考虑家庭生活问题,根本不考虑家财、家业,那么,这不是“过日子”的样子,当然不应该。

这位妇人为了家人的生活不再困穷,就不避艰险地操劳。从“毋逝我梁,毋发我笱”可知,“鱼梁”、“鱼笱”都是她一手所建;

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可知,她捕鱼的过程是多么艰难危险,又是多么不辞劳苦,完全可用“匍匐”、“颠覆”来说。

可是,我们的问题在于:她如此不避凶险、任劳任怨,却为何在“既生既育”之后,不仅没有获得丈夫的爱重,反而被丈夫厌弃呢?

固然,我们可以说是那位“丈夫”好色、无德、无情无义、顽固不化。可是,在他们刚刚成婚的时候,她的丈夫是否就是这样呢?

就算是当时就是这样,为什么结婚之后,这位妇人如此善良,如此勤劳持家,即使不能感化丈夫,也不至于愈演愈烈、变本加厉吧?

这个问题,我们从“昔育恐育鞫”一句之中来找答案。其中的“昔”字,意味着当初刚刚结婚的时候、当初年轻幼稚的时候。

诗中使用了这个“昔”字,意味着这位妇人此时已经在反省、反思,已经意识到了当初的无知与错误;意味着她不是在怨恨丈夫,而是反躬自问。

如果她早一些意识到当初的无知与错误,那么,事情或许不至于如此。如果她怨恨丈夫,那么,事情不仅不会从此停止,甚至会造成更大的错误、凶险、危害。

或许会有很多朋友问:为什么不去责难、批判那位无德的男人,却来责备这位勤劳善良的妇人呢?不是我们要责备这位妇人,而是这位妇人自责。

或许有的朋友会问:那位男人不是更应该自责吗?我们要说的是:无论是君子还是淑女,遇事首先都是先自责;这位妇人尚且能够自责,男人为何不能自责?

或许有的朋友会问:《诗经》如此宣传,岂不是宣传“逆来顺受”吗?须知,经典是指导人们修身、治政的,不是用来直接惩治邪恶的;

不修身,不接受教化的人,一旦做出无德无礼的事情,轻者有现实的舆论谴责,重者则由现实中的君臣依据法律法令惩治。

那么,这位妇人当初的无知与错误是什么?如果要维持一个家庭,需要善良,需要情义,需要钱财;轻视了前两者,或者把三者顺序颠倒了,就是无知与错误。

自身的善良是根本,但是,没有一棵正常的树木会只有根本,却没有枝叶;能以自身的善良,进而使家人也趋于善良,才是“齐家”之道。

家庭成员与朝廷官员、社会成员不同,家庭成员之间必须注重情义;有情,则会真切地关心爱护家人,不责难家人;有义,则会明确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推广到家人。

如果有了善良和情义,在钱财缺乏的时候,可以齐心协力地共度难关;如果没有善良和情义,即使是一家人仍然生活在一起,恐怕也不是真正的家。

第八十九讲:QQ群讲座稿:《诗经·邶风·谷风》(十三)(2014.07.27)

各位群友好!我们的讲座增加“濡墨诗音兰芷苑”、“鬼谷子战国古军校”、“儒教中国”三个群,欢迎朋友们来一起学习经典。今晚的讲座稿已经发到我QQ空间。

【该“讲座”其实是宗来自己学习的过程,应群主之邀才来与愿学的朋友共学经典。若哪个群不想继续《诗经》和《大学》两个系列讲座,请群主告知,下次就停止在贵群直播。】

对讲座内容有何疑问,从此刻开始到九点半前,各位朋友谁都可以把问题发到我个人的窗口,不要在各群窗口提问;讲座结束后,我会去回答群友发到我窗口的问题。

凡是九点半之前所提问题,只要真诚有礼,讲座结束后,宗来都会真诚回答。所有观点,不强加于任何人,也不与任何人争辩。感谢指教。如果意在争辩,或所问无礼,请恕不答。

在讲座过程中,敬请不要插话,以免影响其他群友。欢迎有志于学习君子之道的朋友一起学习,敬请不要以研究、评判、鉴赏、娱乐的态度对待经典。

请先读一读《毛诗正义》中此诗的序:“《谷风》,刺夫妇失道也。卫人化其上,淫于新昏【婚】而弃其旧室,夫妇离绝,国俗伤败焉。”然后学习《谷风》最后的第六章。

七、第六章讲解:

◎我有旨蓄(指序),亦以御冬。宴尔新昏,以我御穷。有洸(光)有溃,既诒(宜)我肄(易)。不念昔者,伊余来塈(记)。

【1】且看此章字面意,宛然弃妇怨恨诗。须知谷风入经后,不可看作个人诗。

根据一位朋友的建议,我们先把此章的大概意思、字面意思说一下,这样,大家有个大概的了解之后,我们再深入学习。借此,我们也可以再说说“诗经”与“诗集”的问题。

当初,你看到我的美貌和善良,也就把我娶过来替你抵御寒冬。你安享者新婚的快乐,而凭借我渡过了生活穷苦的时期。

你有时粗暴地动武,有时无礼地怒骂;以往你所给予我的一切,都只是劳苦穷困。如今你再也不怀念当初我们新婚之时,那是我刚刚来到这里,你安慰我而使我能够安宁、休息。

这是此章的大概意思,我为什么又说这是“字面意思”呢?因为如果我们认为《诗经·邶风·谷风》的最后一章所要表达的就是这样的意思,那么,此诗就真成今人所谓的“弃妇诗”了。

难道不是“弃妇诗”吗?如果不读《毛诗序》,如果只看诗歌的“字面意思”,那么,此诗完全可以解释为“弃妇诗”,也可以理解为就是一首“民间歌谣”。

陈子展先生的《诗三百解题》说:“《谷风》,是我国诗歌里最古的又是最好的弃妇诗。”说是“最古”,则意味着此前绝对没有;

说是“最好”,则意味着其前其后、与之同时,没有比《谷风》更好的;说是“弃妇诗”,则意味着不是“刺夫妇失道”之诗。

陈先生接着说:“这是一篇关于丈夫得新忘旧、妇人被虐待被遗弃而自己诉苦的民间故事诗,可以作为有韵的小说读。”

这么说来,这一首《谷风》就是收集了三百篇诗歌的“诗集”之中的一首诗而已,根本不是“经史子集”之中属于“经部”的《诗经》,更与“教化”无关;

直接说它是一首“民间故事诗”,意味着它是“民间歌谣”,性质与《挂枝儿》、《山歌》、《明清民歌时调集》一样,与先生、圣人无关;

“可以作为有韵的小说读”,意味着我们读此诗的时候,可以作为旁观者、评判者,甚至可以用鉴赏、娱乐的心态说三道四,不必再讲什么“诗言志”、“怨而不怒”、“温柔敦厚”。

我们这里要学习的是属于“经部”的《诗经》,不是属于“集部”之中“诗三百”,所以,我们不能仅仅明白了诗歌的“字面意思”就满足,还要看看《谷风》此章之“义”。

【2】旨字从甘指美味,此处用以指美德。小人喜其利于己,己若不善厌美德。

所谓“我有旨蓄”,可以理解为三个方面。第一,“我有旨”。何谓“旨”?《毛诗》、《说文》都解释为“美”。由此而解为“美菜”,也可以泛指“美食”。

其实,“旨”也好,“美”也好,按照中华经典来说,“旨”不是满足口腹之欲的美味,“美”也不是满足视觉之欲的美色。

何以知“旨”不是指满足口腹之欲的美味?因为《说文》说,“旨”字“从甘,匕(比)声”。“甘”与“甜”不同,前者是凭心而断,后者是凭舌而断。世俗喜甜而不喜甘。

“一箪食(四),一瓢饮,身居陋巷”,为何“人也不堪其忧”?因为众人见所食、所饮、所居之美才会“乐”,一旦不美或得不到就不“乐”;

为何颜子“不改其乐”?因为颜子之乐,本来就不在于所食、所饮、所居之美不美、得不得。身体尚且是用来完成心性之事的,更何况是“身外之物”呢?

《道德经》中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其中的“甘美安乐”,都不是由外在事物所引发出来的,而是因为内心本来就“甘美安乐”而不为外事外物所改变。

诗中这位妇人,当初年轻之时,有此“旨”。什么“旨”?美德。美味是本义,美德是借喻。当初,那位男子娶她为妻,当然主要是喜欢她的年轻美貌,不过,也一定喜欢她的善良美德。

既然那位男子无德,为什么会喜欢这位妇人的善良美德呢?因为即使是无德之人,也很清楚善良有德之人会对他有好处,能使他受益。

可是,善良美德为什么却“甘”而不“甜”呢?《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也就是说,小人不是不知善不善,而是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善”的对待,希望别人不要看到他的“不善”,所以,这位男子因为自身“不善”,有时会像盗贼怕警察一样。

《弟子规》中说:“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好学之人,见到真正善良之人,往往有敬畏之心,唯恐有所亵渎或怠慢;

但是,善良有德的人,不会巧言令色、撒娇献媚、苟且求荣,却往往直言不讳。所以,君子爱人但未必被众人所喜爱,甚至会被奸佞之徒所排斥陷害。

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里)。”“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两种说法的相同之处,在于“君子之交淡如水”。

水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其重要程度甚至超过粮食。但是,水不去诱惑、讨好人,在人需要的时候也绝不拒绝、逃避。“淡如水”,无色无味、无声无臭(秀)。

有美德的人就是这样。“小人之交”为什么说是“甘若醴”呢?这是是取其中“醴(甜酒)”能醉人之意,而不是取“甘”的意思;

为什么说是“甜如蜜”呢?这是取其中“甜”能诱人之意,而不是取“蜜”的意思。民间有“酒肉朋友”、“狐朋狗友”之说,这都不是真朋友。

“酒肉朋友”是因为享乐而聚到一起,“狐朋狗友”是因为同谋或者同利而聚到一起。朋友尚且不能如此,夫妻就更不应该如此了。

所以,《易经》下经以“咸”卦开头,上面是有湖泽之象的兑卦,下面是有山岳之象的艮卦;湖泽在上,山岳在下,而且山泽之气相通,自然而然,毫无私心;

“咸,感也。”如此自然而然、毫无私心地相互交感,才是夫妇之正道,才是“夫妇恒久之道”,因此,《易经》之中,咸卦之后就是恒卦。

如果男女之间在婚前为了得到另一方而用尽心思、用尽手段去讨好、诱惑,能使成为夫妇的正道吗?结婚之后凭借激情而讨好另一方,恐怕这种讨好不能长久吧?

若有“付出”之意,久而久之必有“求报”之愿;有愿而不得,久而久之必成“怨恨”。反之也一样。好比呼吸,故意多呼少吸、多吸少呼,都不会长久,久之都会成病。

【3】五字蓄畜委禾积,其义相通相联系。松柏岁寒而后凋,不困须养浩然气。

第二,“我有蓄”。我们先来探究一下“蓄”的本义。《说文解字》说:“蓄,积【積】也。从艸(草),畜(序)声。”

那么,“积”和“蓄”之义是否完全相同呢?当然不是。不仅两个字的所属的部首不同,而且用以表声的字象也不同。

《说文》用“积”来解释“蓄”;在解释“积”的时候又说:“积,聚也。从禾,责声。”段玉裁先生说:“禾与粟(素)皆得称积,引伸为凡聚之称。”

“蓄”字“从艸”,应该包括从草木之类所得到的收获,这里所说得“草木”,应该意味着不是人们有意种植出来的,而应该是自然生长的。

同时,“蓄”字还应该包括用草木以及草木的果实喂养起来的“牲畜(触)”所得到的收获。这两种收获都含有“增加”、“孳生”之义。

这种“增加”、“孳生”之义从何而来呢?就从“畜”字而来。按《说文》,“畜”字上面的“玄”是“兹”的省略,“兹”则是“益”的意思。“益”就有越来越多之义。

《说文》直接用“田畜”两个字解释“畜”,段玉裁先生进一步说:“田畜,谓力田之蓄积也。……畜从田,其源也。蓄从艸,其委也。”

所谓“力田”本来就应该有“致力于种田”和“致力于田猎”两方面的意思。种植是凭借所用的“种子”少而所得的“收获”多,才会有“蓄积”;

田猎如果是把所有猎物都直接杀掉,就谈不到“蓄积”,仅仅“豢(换)养”起来,也谈不到“蓄积”,只有通过豢养猎物而使之生育,才算是“蓄积”。

这样,我们就可以说,“畜”字之义,就是通过种田或田猎豢养而是收获可以增加、蓄积、延续,“田”是一切收获和增加的本源,所以说“畜从田,其源也”。

一切收获和蓄积都来源于“田”,“蓄积”之义是如何来的呢?是从“田”上的“玄-兹”而来,没有“增加”和“孳生”,就不可能有“蓄积”。

可是,为什么说“蓄从艸,其委也”呢?因为“畜”字所指的是赖以得到收获的“田野”和“田猎”,还有赖以“孳生”的“种田”和“豢养”,但还没有标明“蓄积”的结果。

“蓄从艸”,所标示的则是把从田野之中所得到的东西储存、养育起来,或者用来防备一时缺乏,或者用来再生,或者用来增殖,这里所说得就是“委”之义。

有一个词叫做“原委”,这个“委”字就有“结果”之义。为什么?因为“委”字的本义,就是指因为饱满、成熟而下垂的谷穗。

从谷子来说,种植、生长、收获都需要田野,因此是收获之源【原】;谷子所结的谷穗,就是收获之果,谷子的生机就储存在谷穗之中了。

因为谷穗下垂而弯曲,所以有“委曲”一词;因为谷子成熟,就意味着前一个生命结束,新的生命由成熟的谷粒担当,所以有“委托”、“委派”之义;

因为谷子结出成熟的谷穗,就意味着前一代生命的结束,而新一代的生命就需要由此开始,所以又有“委弃”之义;

因为新一代生命,基本上就是上一代生命的重复循环,而且无法颠倒先后顺序,所以,还有“委随”之义。

“委”字的上半部分是“禾”,“积”字也属于“禾”这个部首,那么,“禾”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说是“嘉谷”,其实也可以说是“五谷”。

“五谷”所指的是稻{或麻}、黍(属)、稷(季)、麦、菽(书)。因为“粟”不再“五谷”范围之内,所以,段玉裁先生才说“禾与粟(素)皆得称积”。

“禾”字是怎么来的呢?因为五谷生长时的样子像树木,所以“从木”。“木”上面的那个“丿(撇)”便是下垂的谷穗。

段玉裁先生说,这个“丿”,就是从“聚”字的下半部分省略而来,那下半部分就是颗粒众多的谷穗之貌,所以《说文》直接用“聚”解释“积”之义。

因此,我们可以说,“积”字的“聚”之义主要是来自“从禾”,但是,为什么用“责”作为表声之象呢?

如果追溯到秦朝以及之前的篆书写法,“责”字的上半部分是“朿【刺】”,指的是麦穗上的“麦芒”、酸枣树上的“刺儿”之类的东西。

《说文》说“责”是“求”之义,段玉裁先生引用《周礼·小宰》之说,指出“古无债字”,则“责”就是“债”的本字。

如果用“求”来解释“積”之中的“责”字,很难弄明白;如果把“责”当作“债”的本字,那么,“積”字之义就容易理解了。

因为“债”字不外乎“向人借债”和“对人放债”两方面的意思。“向人借债”当然是向有“积蓄”的人去借,“对人放债”的人当然是自己有“积蓄”的人。

到此为止,我们从“蓄”说到了“畜”、“委”、“禾”、“积”几个字,然后,我们再回过头来说“我有旨蓄”之中的“蓄”字之义。

从诗的字面意思来说,这里所“蓄”的是过冬所必须的东西,这当然可以讲得通。但是,松柏能够“岁寒而后凋”凭借的是什么?

亚圣孟子所善养的是什么?先贤文天祥公用来抵御各种邪气侵犯的是什么?答案就是:浩然正气。这种浩然正气,发自人之心性,“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4】既有美德与修养,不惧严寒与冰霜。学诗莫被形拘束,当从其形观其象。

第三,“我有旨蓄”。意思是说,我既有美德,又有浩然之气的修养。凭借美德,所以能在困穷的时候不仅不会怨天尤人,而且还能助人;

凭借修养,所以能在无论遇到什么挫折磨难的时候,都不会气馁,都不会被颓废,都能坚守住正道而不会像小人那样“穷斯滥矣”。

诗中这位女子,好像只是一个庶民之家的普通妇女,能有这么高的美德和修养吗?问题不在于这位普通妇女的美德和修养是否这么高,而是我们要学习的是“君子之道”。

诗中这位女子,在这里只是一个“形象”。因为这里所写的是一个具体的家庭、具体的事件、具体的人、具体的女人,所以使用“形”字。

然后,如果我们拘泥于其“形”,而不能由其“形”而见其“象”,就好比抬头望夜空,但见一颗一颗的星星,却不见天象;不见天象,就更不可能明天文、天道。

落实到“夫妇之道”上来说,“夫妇”固然有所不同,但是,无论是夫还是妇,都应该有这样的“旨蓄”——美德和修养。

注重美德和修养了,就能像堆积假山一样,加一筐土就增高一点;注重美德和修养了,就能在遇到更大的诱惑、威胁、危难时不气馁、颓废、变质。

“旨”就好比说,在春季、夏季、秋季都尽心尽力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蓄”就好比说,往年以及平时就注意节俭,而不奢侈浪费,储备下过冬和防灾的东西。

能够有了这样的“旨蓄”,就不会怕冬季财物缺乏之时,就不会怕一时的灾难和意外发生。此即所谓防患于未然,此即所谓居安思危。

这样,就可以直接引出下一句“亦以御冬”了。这里的“御”字,通“禦”字,是“防御”、“抵御”之义。

按照《毛诗正义》之说,“我有旨蓄,亦以御冬”所说的是诗中的这位妇人当初刚刚与丈夫成婚的时候,那么,其中的“冬”就是指男子之家当时正处于困穷之时。

当时,这位妇人因为“有旨蓄”,所以,他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和善于管理,不仅使家庭渡过了像严冬一样的困难时期,而且逐渐富裕起来了。

不过,如果我们说这里的“冬”字所指的,是这位妇人是在已经被抛弃的情况,那么,她所说的“我有旨蓄,亦以御冬”这句话,就有更丰富的意蕴了。

因为这就意味着,虽然自己的美德和修养得不到丈夫的肯定,反而被丈夫有意遮蔽起来了,但是,美德和修养不会因此而缺少一丝一毫,这是足以用来渡过困境的关键;

这样理解的话,下一句“宴尔新昏,以我御穷”也可以因此而做出另一种解释,而且可以因此说这位妇人不仅自己不气馁、颓废,

不仅不怨恨如今正在“淫于新昏”的那两个人,反而在为他们的未来而担心。不过,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到下次再详细来说。

另外还有必要说明一下,在解释“我有旨蓄,亦以御冬”的时候,郑玄先生直接解释“我有旨蓄”,而孔颖达先生却在前面加上了“人言”二字。

加上“人言”之后,似乎“我有旨蓄”就是得到了他人的肯定,不是“我”自己夸耀。其实,宗来窃以为不必加、不该加。

因为既然君子不怕被人遮蔽其善,不怕别人颠倒黑白,当然也不必太多地在意是否有人承认、肯定。如果追求被人肯定,那么,在被人否定的时候,就难以做到坚守道义。

第九十讲:QQ群讲座稿:《诗经·邶风·谷风》(十四)(2014.08.03)

各位群友好!我们的讲座增加“青墨文学社总群”、“谋圣鬼谷子”、“易经的奥秘”、“国学经典诸子百家”四个群,欢迎朋友们来一起学习经典。今晚的讲座稿已经发到我QQ空间。

【该“讲座”其实是宗来自己学习的过程,应群主之邀才来与愿学的朋友共学经典。若哪个群不想继续《诗经》和《大学》两个系列讲座,请群主告知,下次就停止在贵群直播。】

对讲座内容有何疑问,从此刻开始到九点半前,各位朋友谁都可以把问题发到我个人的窗口,不要在各群窗口提问;讲座结束后,我会去回答群友发到我窗口的问题。

凡是九点半之前所提问题,只要真诚有礼,讲座结束后,宗来都会真诚回答。所有观点,不强加于任何人,也不与任何人争辩。感谢指教。如果意在争辩,或所问无礼,请恕不答。

在讲座过程中,敬请不要插话,以免影响其他群友。欢迎有志于学习君子之道的朋友一起学习,敬请不要以研究、评判、鉴赏、娱乐的态度对待经典。

请先读一读《毛诗正义》中此诗的序:“《谷风》,刺夫妇失道也。卫人化其上,淫于新昏【婚】而弃其旧室,夫妇离绝,国俗伤败焉。”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经·邶风·谷风》第六章之中的“晏尔新昏,以我御穷。有洸有溃”这几句。以前所讲的文稿,愿意看的请到我空间的日志中寻找。

七、第六章讲解:

◎我有旨蓄(指序),亦以御冬。宴尔新昏,以我御穷。有洸(光)有溃,既诒(宜)我肄(易)。不念昔者,伊余来塈(记)。

[5]谷风全诗共六章,晏尔新昏三次现。三者之义各不同,两次婚姻理可见。

上一次,我们简单说明了一下此章的字面意思,然后详细学习了“我有旨蓄,亦以御冬”一句,接下来应该学习的是“晏尔新昏,以我御穷”。

在这首《谷风》之中,“晏尔新昏”四个字前后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第二章:“晏尔新昏,如兄如弟。”

第二次是在第三章:“晏尔新昏,不我屑以。”第三次就在第六章:“晏尔新昏,以我御穷。”那么,这三次出现的“晏尔新昏”是否相同呢?

第一次所说的是,诗中男人“停妻再娶妻”的情况:“我”怎么会嫉妒、羡慕你们现在的新婚?因为你们把“夫妻”当作“兄弟”看待了。

不过,由此“新婚”可以推及这位妇人当初与这位男人的“新婚”:当时如果这位男人不把“夫妇”当成“兄弟”,恐怕不至于现在分道扬镳。

第二次所说的是,男人沉醉于再次的“新婚”之中,不仅完全忘记了初次“新婚”的妻子,而且遮蔽其善、诬其不善。

可是,这位男人在初次“新婚”的时候,是否也像现在这样沉醉呢?这位男人其实是“淫于色,淫于欲”,而不是“爱其妻”。

第三次所说的是,这位被抛弃的妇人说,当初你跟我“新婚”是为了渡过困穷的日子;现在,困穷的日子过去了,家庭富裕了,当然就用不到我了;

可是,你能够渡过当初的困穷,而有了现在富裕的生活,是因为有我;现在你跟那位年轻妇女“新婚”,抛弃了我,恐怕那养鱼的鱼梁、捕鱼的鱼笱都会荒废;

当鱼梁、鱼笱荒废之后,赖以由贫变富的生计不存在了,坐吃山空能维持多久?等到再由富变穷的时候,你们和孩子的日子怎么过呢?

《毛诗郑笺》说:“君子亦但以我御穷苦之时,至于富贵,则弃我如旨蓄。”其中的“君子”是指已经抛弃了她的那位丈夫。

这样无德的男人,为什么还要称之为“君子”呢?这就像梁惠王、齐宣王都只是霸主而不是“王”,但是,《孟子》仍然以“王”称之,是期望之义。

“妻子”殷切期望“丈夫”是有德之“君子”,可是,“丈夫”却无德,那不仅不算是“君子”,而且连一个能顶得起自家之天的“丈夫”也算不上。

为什么说“弃我如旨蓄”?这里的“旨蓄”本义是“美菜”和“储蓄”,其深义则是“美德”和“修养”。耐人寻味的是,这位男人为何抛弃“美菜”和“储蓄”。

追求奢侈享受的人,判断“菜”美不美的标准是不确定的。贫穷的时候所吃的美味佳肴,到了富裕之后就被厌弃而追求山珍海味,这就是俗话说的“吃饱了撑的”。

对于这样的人来说,“美德”也是如此。在他困穷的时候,享受别人的美德,因而赞美其人的美德;在他享乐的时候,别人的“美德”就是他享乐的“仇敌”。

没有志向,没有远见的人,自身不会“储蓄”,却会消费和利用别人的“储蓄”。亲人为他的未来考虑,为他做了“储蓄”,他会把这些“储蓄”作为奢侈享受的“赌注”。

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别人的“修养”被他当作自己的救命稻草,自己获救之后,那根救命稻草就会被他毫不吝惜地丢弃。说到这里,“弃我如旨蓄”的意思也就可以明白了。

那么,第三次出现“晏尔新昏”与前两次有何不同呢?前两次都侧重于“再婚”,这一次却侧重于“前婚”。不过,三次“晏尔新昏”不是让人从“再婚”联系到“前婚”,就是从“前婚”联系到“再婚”。

所以,我们不把“晏尔新昏”确定为专指其中的某一次婚姻,而是把两次“新婚”联系在一起的四个字。根据第二章的“晏尔新昏,如兄如弟”可知,夫妻关系,不能等同于兄弟、朋友、君臣、父子,否则就可以把“五伦”减为“四伦”了。

根据“晏尔新昏,不我屑以”可知,贪色贪利之人,一旦色衰则变脸,一旦利尽则厌弃。如今被抛弃的这位妇人,当初也曾经与这位男人“晏尔新昏”;如今正处于“晏尔新昏”之中的夫人,将来恐怕难免色衰利尽而被抛弃。

根据第六章“晏尔新昏,以我御穷”可知,当初为了解决穷困,所以有了那次“晏尔新昏”,穷困过后则抛弃;

如今为了满足情色欲望而有了这次“晏尔新昏”,可想而知,等到这位男人的情色欲望得到满足之后,等到“御穷”的“旨蓄”用尽之后的结果。

【6】洸字来自水涌光,光字却从奇字儿(人)。奇字形同常用字,其义常人所难闻。

“有洸有溃”是什么意思?《毛诗正义》说:“洸洸,武也。”这是对“洸洸”的解释,不是对“洸”的解释。不过《正义》这么说,意味着“洸”也是“武”的意思。

可是,查看《说文解字》,其解释却与此完全不同:“洸,水涌光也。从水光,光亦声。”那么,“水涌光”怎么会有“武”的意思呢?

段玉裁先生说,《毛诗正义》的解释是“假借之义”。可是,假借也不可能想借谁就借谁、想借什么就借什么,其中必然有一定的关联。

既然“洸”字“从水光”,又说“光亦声”,意味着“光”之义在“洸”之义里面所占的份量,比仅仅说“光亦声”更重。所以,我们先来看看“光”之义。

《说文》:“光,明也。从火在人上,光明意也。”段玉裁先生把“人”字写作“儿(人)”字,看起来更准确,其实“儿(人)”字本来就是“人”字的“奇字”。

这里的“儿(人)”字,与现在的“幼儿”的“儿”字形相同,但是,“幼儿”的“儿”之正体字是“兒”。

《说文》说“儿(人)”字是“仁人”之义,其字是“古文奇字'人’”,并引用孔子之说:“在人下,故诘(集)屈。”

段玉裁先生认为。“仁人也”三字是“蛇足”,并说孔子之言是“儿(人)在下,故诘诎(集屈)。”所谓“奇字”是怎么回事呢?

从《说文解字注》举例说,“大”字之形,本来就像一个人站立着四肢伸展开的样子,这只是“人形”而已;

但是,在说“天大地大人亦大”的“大”字之时,虽然说是“象人形”,所指的却不仅仅是“人形”,而是“顶天立地”之“人形”了,这个“大”字才是“奇字”。

“儿(人)”作为“人”的“奇字”,不是指身体弯曲而匍匐的样子,而是指人在天之下,对天不敢存有丝毫不敬之心,唯有勤勉地遵行天道;

由此来说,说“仁人也”三字是画蛇添足,也未尝不可。这么说来,“儿(人)在下”所说的是人类在上天之下,意味着“儿(人)”所指的是与“天地”并列的“人”。

与“天地”并列的“人”,要遵从“天道”、立足“地道”、修成“人道”,从而达成“天道、地道、人道”相贯通的“大道”。

那么,“在人下”是什么意思呢?这不是从“天地人”而言,而是从“君臣民”而言;也就是说这不是从达成“大道”而言,而是达成“人事”而言。

“君臣民”需要遵从“大道”以行“人事”。身居君位、遵从“大道”而制订颁布政教的人才是君,否则,只是在君之位的人而已。

同样道理,身居臣位、遵从“大道”而推行政教的人才是臣,否则,只是在臣之位的人而已。臣在君之下,因此,臣不能凌驾于君之上,若违背道义则坚守道义而不坚守臣位。

由此来说,“在人下”的“儿(人)”字,应该是遵从“大道”以行“人事”之义,其身体弯曲或匍匐,是内心之敬意,是外貌之礼仪。

然而,以上两义,应该是从“儿【兒】”字的本义引申出来,“兒”字则应该是从“儿”字分化出来的一个字。

《说文》:“兒,孺(如)子也。从儿(人),象小兒头囟(信)未合。”因为幼儿未能自立自立,因此从弯曲或匍匐的人形“儿”字;

因为“头囟未合”,所以,尚未与先天完全断绝,而且未失其天真,在此情况下,其天生之本心、本性可以通与道义,但只是未能行道义而已。

说到这里,我们把“儿”、“兒”、“人”、“大”四个字的“义”弄清楚了,可是,还没有说完“光”、“洸”两字之义。只好放到下一个小标题再说。

【7】先从火人说光字,再从水光解洸义。草筐装水水必漏,不羡不怨无戾气。

《说文》说:“光,明也。从火在人【儿】上,光明意也。”用“明”来解释“光”,其中的“明”是从物体本身来说,比如“月明”、“心明”是从月或心来说;

其中的“光”则是从“人之所见”来说,“月光”、“灯光”,是“人之所见”,而不是从“月”或“灯”本身来说的。

因此,“从火在人【儿】上”,就是突出表示“人”所见到或者感到的“火”,这个“火”可以是人间之火,也可以是太阳之火。

其实,这是从“光”字之象而言的,其上半部分就是“火”字之象,不过有点变形,是把“火”中“人”字形的下半部分拉平成了一横;下半部分则是“儿(人)”之象。

当我们把“光”之中的“儿(人)”当作“奇字”讲的时候,“光”所指的首先就是“天光”、“日光”,其次则是“人的心性之光”。

不当作“奇字”讲的时候,“光”就可以指任何“光”了。所谓“光明意”,是兼顾“人之所见”、“物之本明”、“人心之思”三者而言。

把“光”加上一个“氵”,就有了“水涌光”之象,所以,这是“洸”的本义,所侧重的是其中的“光”;“武”是引申义,所侧重的是其中的“水涌”。

“水涌光”,指的是水波涌动而使得水面上的光也涌动、闪烁;“武”,指的是像水波上涌动、闪烁的光一样,虽然有间断,却是经常有的情况。

由此来说,“有洸”的意思,就是那位男人时常会对他的妻子动手动脚,凭借着身强力壮就对妻子耍威风,这位妇人却习以为常了。

说完了“洸”字之义,我们再来看“溃”字之义。《说文解字》:“溃,漏也。从水,贵声。”可是,其中的“贵”字当初不是这么写的。

“贵”字当初怎么写呢?写作上面一个“臾【蒉,音愧】”,下面一个“贝”。在从篆书到隶书转变的过程中,“臾”字省略、变形而成了上边一个“中”、下边一个“一”。

《说文》之中,说到了两个“臾”字,一个说是“蒉”的本字,象形字,是一种草编的器具。比如,《论语》“有荷蒉而过孔子之门”,有的版本“蒉”写作“臾”。

另一个说是“束缚捽(昨)抴【拽,音'业’或zhuai4】为臾(于)。从申从乙。”这是与上一个截然不同的另一种解释。

实际上,其上半部分的“申”字,是两只手抱住一个东西,从这个东西被两只手紧紧抱住来说,表示“束缚”的意思;

下面的“乙”,表示“屈曲”的样子,好比上面被抱住的那个东西下部是弯曲的,上面两手是要用力把它拉上去,这就是“捽(昨)”和“抴(拽)”的意思。义;

《说文解字》说:“贵,物不贱也。从贝,臾【蒉】声。”用来解释“物不贱”的时候,当然是“从贝”,而“臾【蒉】声”则意味着是指可以装入器具之物。

这里所使用的不是“须臾”的“臾”字,而是“蒉”的本字“臾”。所以,我们这里不取上文所说的第二种说法。

在“贵”字用在“溃”字上的时候,所取用的是“贵”的上半部分“臾【蒉】”之义,而不是取其“贝”之义。或者说其中的“贵”字本来就是“蒉”字的省略之形。

那么,“溃”字为什么解释为“漏”呢?“漏”的本字,其实就是“屚(陋)”,是屋顶有裂缝导致下雨的时候漏水之义,后来人们又加上了“氵”字,指的范围更广了。

“溃”字就好比用草编的器具盛(成)水一样,会从四周、下面漏水,而且根本堵不住。后来引申出来的意思是,任何东西,只要损坏并且无法修好,就叫做“溃”。

此诗中的“有溃”是什么意思?《毛诗正义》说:“溃溃,怒也。”何谓“怒”?用对待罪人之心对待他人,但是,“怒”还可以自我节制,“溃”却根本无自我节制之心。

所以,“有溃”意味着那位男人根本不愿意看到“我”,根本容不下“我”,他的心就像草筐一样,里面绝对容不下一点水。

为何无愿意看到“我”?为何容不下“我”?因为他想要得到的是另一个妇人。那位男人到了如此地步,当然一见到这位妇人就会愤怒,就会排斥,导致最后抛弃。

说到这里,我们回头把“有洸有溃”放在一起说一下。这四个字的简单意思就是,那位男人一方面动不动就打闹,另一方面有常常暴跳如雷。

如果再深入一点来说,“有洸有溃”都是无德的表现,有德之人绝不如此。然而,这位妇人之德也由此而显示出来了。

为何这么说呢?因为“洸”字意味着,是因为有水在后面推,然后前面的水才涌动;丈夫无德,阻挡不住后面的水,自身也不能像中流砥柱一样,所以,无法完全怪罪自己的丈夫。

因为“溃”字意味着,是因为草筐本来就无法不让里面的水往外漏,即使水非常愿意留在草筐之中,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既然丈夫如草筐,如今丈夫新婚,犹如草筐装了他物,“我”有何可羡慕的?既然自己如水,本来就不可能长久在草筐之中,如今从草筐中漏泄出来,“我”有何可怨叹的?

今晚我们只学习了“宴尔新昏,以我御穷。有洸(光)有溃”;下次我们学习后面的“既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来塈。”

第九十一讲:QQ群讲座稿:《诗经·邶风·谷风》(十五)(2014.08.10)

各位群友好!我们的讲座增加“禅宗见性与少林禅武”、“鬼谷子智慧应用实战”、“遇仙”、“汉风雅韵”、“静逸枯燥经史子集”五个群,欢迎朋友们来一起学习经典。今晚的讲座稿已经发到我QQ空间。

【该“讲座”其实是宗来自己学习的过程,应群主之邀才来与愿学的朋友共学经典。若哪个群不想继续《诗经》和《大学》两个系列讲座,请群主告知,下次就停止在贵群直播。】

对讲座内容有何疑问,从此刻开始到九点半前,各位朋友谁都可以把问题发到我个人的窗口,不要在各群窗口提问;讲座结束后,我会去回答群友发到我窗口的问题。

凡是九点半之前所提问题,只要真诚有礼,讲座结束后,宗来都会真诚回答。所有观点,不强加于任何人,也不与任何人争辩。感谢指教。如果意在争辩,或所问无礼,请恕不答。

在讲座过程中,敬请不要插话,以免影响其他群友。欢迎有志于学习君子之道的朋友一起学习,敬请不要以研究、评判、鉴赏、娱乐的态度对待经典。

请先读一读《毛诗正义》中此诗的序:“《谷风》,刺夫妇失道也。卫人化其上,淫于新昏【婚】而弃其旧室,夫妇离绝,国俗伤败焉。”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经·邶风·谷风》第六章之中的“既诒我肄。不念往昔,伊余来塈”这几句。以前所讲的文稿,愿意看的请到我空间的日志中寻找。

七、第六章讲解:

◎我有旨蓄(指序),亦以御冬。宴尔新昏,以我御穷。有洸(光)有溃,既诒(宜)我肄(易)。不念昔者,伊余来塈(记)。

[8]有洸有溃是情绪,既诒我肄是故意。人人生来都有德,莫然己心被物役。

“既诒我肄”四个字。《毛诗郑笺》解释为“尽遗(宜)我以劳苦之事,欲穷困我。”意思是,过去一直把劳苦的事情让我去做,目的是想要把我困住。

上一句说的是“有洸有溃”,意思是“动辄打我,对我发火”,这是诗中所说的那位“丈夫”对他妻子的虐待。这种虐待始于何时?

一般说来,在这位妇人还年轻的时候,这位好色而无德的男人还不至于虐待她;在这位男人还没有度过贫穷时期的时候,他不敢虐待自己的妻子。

妻子年老色衰了,这位好色而无德的男人就原形毕露了;这位男人过上了富裕生活了,就胆敢虐待他的妻子了。

这一句“既诒我肄”,应该是更进一步,所说的是这位男人另觅新欢了,在此情况下,这位男人对他的妻子不仅虐待,而且要把妻子赶走了。

如果说“有洸有溃”所体现出来的还只是这位男人的无德无礼、无情无义,那么,“既诒我肄”所体现出来的则是这位男人的忘恩负义、残暴不仁了。

为什么说是“忘恩负义、残暴不仁”?因为他为了“另觅的新欢”,就故意让妻子去做艰难危险的事情,目的就是要把妻子逼走。

此前,“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所说的是当初年轻时,此妇唯恐将来年老而受困穷,所以期望这能跟丈夫一起不辞劳苦地做工。

这是此妇心甘情愿,即使艰难危险也在所不辞。可是,这里所说的“既诒我肄”,则是此妇被丈夫强迫去做艰难危险的事情,即使是此妇本来就想去做,其性质也已经变味了。

当此之时,这位男人是不是不再打骂妻子了,而只是让她去做艰难危险的事情呢?不可能。必然比原来更加“有洸有溃”,而且是故意打骂了。

是否故意,有什么区别呢?不是故意打骂,可以算是情绪冲动而不知自我控制,虽然“恶”,却还不算是“邪”;

故意打骂,则是不仅不自我控制,不仅自我放纵,反而是有意伤害他人,因此,不仅是“恶”,而且是“邪恶”。

为什么会这样?当初就不修养其德,以至于“心为物役”。怎么叫做“心为物役”?自己的心,却被外事外物左右,喜怒哀乐都被外事外物所“掌控”。

当一个男人见到年轻美貌的女子就心旌动摇而不知节制的时候,他可能自己不当一回事,但是,当一个年轻眉毛的女子有意诱惑他的时候,他很难不“失控”;

当他“失控”而已经堕入诱惑的陷阱之中以后,对是非善恶的看法也会因此而混乱、颠倒,甚至故意颠倒。男女换一下角色,也是一样的道理。

【9】台(宜)字本义是愉悦,以言悦人则为诒(诒)。心存欺诈成哄骗,打骂哄骗如对敌。

接下来,我们说说“既诒我肄”中的“诒”和“肄”两个字。以前我们说过了,“既”是“已经”、“做完某事以后”的意思。那么,“诒”字是什么意思呢?

《毛诗郑笺》说:“诒,遗(宜)也。”《说文解字》说:“诒(带),相欺诒(待)也。一曰遗(宜)也。从言,台(宜)声。”

这里就涉及到了“诒”字的两个义项:一是“遗留”的“遗(宜)”,是“传给”、“赠与”之义;二是“欺诒(待)”的“诒(待)”,是“欺骗”、“欺诈”之义。

这里解释为“遗”,所使用的是第一个义项,其中有没有第二个义项的含义呢?恐怕不是没有。我们从“诒”字的表声之象“台(宜)”字来说。

《说文解字》说:“台(宜),说(悦)也。从口,以声。”段玉裁先生说:“'台说’者,今之'怡悦’字。”也就是说,“台”是“怡”的本字。

既然“台”是“悦”之义,那么,“诒”就应该有“用言语使人喜悦”的意思。段玉裁先生说:“《释言》:'《毛传》皆曰:诒,遗也。’俗多假'贻’为之。”

“贻”就应该有“用财物使人喜悦”的意思。“遗”呢?应该有“在路上或在过程中,留下财物”的意思。

可是,发自内心的喜悦,以及发自内心地使人喜悦,都可以叫做“怡”、“台(宜)”,就好比“胎儿”在母腹而“怡然”,犹如分娩出生而“始然”。

通过言语而使人喜悦,则有真诚与欺诈两种。“遗”字没有区别真诚与欺诈,但是,“诒”字却有区别,所以才会有“遗”与“欺”两义。

不过,后来,人们在表示把言语“传给”、“赠与”别人的时候,一般使用“诒”字,而通过言语欺骗方式而使人喜悦,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多使用“紿(待)”字。

在“既诒我肄”之中,“诒”就含有“欺诈”之义,也就是“哄(红三声)骗”。结合“有洸有溃”来说,就是打骂与哄骗并用。

一个人到了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打骂与哄骗并用的时候,可谓没脸没皮、无羞无耻、坑蒙拐骗、不可救药的地步了。

如果是哄骗别人去做艰难的事情,似乎程度还比较轻一点;如果是哄骗别人去做危险的事情,那么,其程度就严重了,甚至接近于“残暴不仁”了。

那么,为什么这里使用表示“传给”、“赠与”的“诒”字呢?为什么又用“遗”字来解释呢?这要从“肄”字来看。

【10】肄字本有练习义,由习而生劳碌义。男人既无药可救,妇人庆幸能离去。

说完了“诒”字,我们再来说“肄”字。我们先来看看古人的解释。《毛诗正义》说:“肄,劳也。”《广韵》解释为“习也。”

《广韵》又解释为“嫩条”。《诗经·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肄。”《传》解释说:“肄,余也。斩而复生曰肄。”

我们先从构成“肄”字的几个“象”来推究一下这个字的本义。按照段玉裁先生之说,这个字的左半边就是“矢”的异体字,右半边“聿(喻)”是“隶”的变形。

段先生的说法,是从篆书写法来说的,我们可以从隶书的写法来直接解释,因为秦朝小篆是对古文字的规范整理,隶书是对小篆的规范整理。

“聿”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说:“聿,所以书也。”它的上半部分表示义类,而最下面的“一”是表声之象。

也就是说,“聿”就是“筆【笔】”的本字,它的上半部分就是手拿着笔在某个平面上写字的样子,最下的“一”虽然表示读音,但也意味着书写规范。

从拿着笔开始书写,到书写符合规范,需要的是持续的学习和练习,因此“聿”字本来就应该暗含着“学习”和“练习”的含义。

“肄”的左半部分既然是从“矢”字而来,那么,可以从“聿”之义推及到“矢”字之义,也就是说含有“学习”、“练习”射箭的意思。因此,“肄”有“习”之义。

持续的学习和练习,是反复的行为,是劳碌的事情,也许正因如此,所以,“肄”也就有了“劳”之义。

为何又有“嫩条”和“余”的义项呢?我没有证据直接说明,只能猜猜。也许“嫩条”之义是把“从手里射出的箭”和“从树干上发出的纸条”联系在一起了吧?

所谓“余”,也许是从“箭射到靶子”,或“枝条再生的树杈”,或“砍掉而又再生的枝条”从而想到了“余力”、“末梢”、“余生”之义。

我们这样的解释,可以说是“类象思惟【维】”,或者叫做“比类联想”的方式。这种思惟方式,近百年来的国人已经越来越陌生了。

为什么会陌生呢?因为它不是“西方科学”的思惟方式。为什么国人难以相信这种方式呢?因为近百年来的国人越来越把“西方科学”作为最好、最实用、最准确的方式。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解答上一个小标题所提出的问题了:为什么这里使用表示“传给”、“赠与”的“诒”字呢?为什么又用“遗”字来解释呢?

此妇被这位男人抛弃之时,这位男人的品行已经非常清楚,他给与这位妇人的当然是困苦,而且是用强迫和哄骗的方式给与的,对这位妇人来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我们当然不应该说这是好事,但是,在这位妇人来说,虽然她不会认为是好事,却也不认为是坏事,因为当她看到这个男人已经不可救药的时候,她被抛弃,反而是一种解脱。

假如这位妇人自己主动离开这位无德无礼、残暴不仁的男人,需要另当别论。如今,这位男人使她离开自己,又何尝不是一种“恩赐”呢?

从君臣之间来说,君已无道,而且又“反复谏之而不听”,在此情况下,臣子能够得以离开如此之君,结束君臣关系,对臣子来说,虽然沉痛,也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可是,人毕竟有情感,夫妻毕竟应该是“相扶共栖到终生”的两个人,所以,有情有义之人虽然不怨恨,却不可能不伤感,这就有了最后两句:“不念昔者,伊余来塈。”

【11】男人弃妻妇念昔,今日悲剧后难免。淫风兴起天下乱,谷风吹拂天下安。

所谓“不念昔者”,是说这位男人如今内心只是当前的“晏尔新昏”,而不再记念当初与此妇的“晏尔新昏”。何以为证?“有洸有溃,既诒我肄”可以为证。

此妇说这位男人“不念昔者”,其实恰恰说明自己是“念昔”的,这是有情有义、有德有礼之人的必然感叹、真诚感伤。

可是,在他们当初“晏尔新昏”的时候,这位男人因为“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当时对此妇是不是也像现在“晏尔新昏”的表现有相同之处呢?

当初,他因为要用此妇的“旨蓄”来“御冬”,所以,在“宴尔新昏”的时候,会对此妇表现得甜甜蜜蜜、亲亲热热、“如兄如弟”。如今却抛弃了此妇。

如今,他因为要从新妇那里得到美色、情欲的享乐,所以,在“宴尔新昏”的时候,也一定会对新妇表现得甜甜蜜蜜、亲亲热热、“如兄如弟”。将来会如何呢?

所谓“伊余来塈”,其中的“伊”是语助词,“余”是此妇自指,“来”是前来成婚,这些都比较好理解,也比较简单,不易理解而且比较复杂的是“塈”字。

“塈”字从土,既声。《毛诗正义》说是“息”的意思。为何会有这个解释呢?因为“土”是“立足之地”,“既”有“饭饱”之义。

当初成婚而成为夫妇,于是,夫妇从此就有了共同的“立足之地”——家,然而,时至今日,丈夫把妻子赶出家门,犹如使妻子失去了“立足之地”。

当初成婚成为夫妇,于是,夫妇从此可以共同劳作,拥有共同的财产,然而,时至今日,当初妻子辛勤劳作的收获、精心维护的鱼池,都被丈夫剥夺而去。

在此情况下,此妇不能不想到,将来自己要如何生活,将来自己如何休息。不要认为这是此妇之忧,因为此妇既有美德和修养,就不会陷入忧愁苦闷、怨天尤人。

《太平御览》卷六二○引用了《尸子》之中的一段话。孔子问子夏说:“你知道君子怎么看待国君吗?”子夏说:“鱼失去了水就一定会死去,水失去了鱼仍然是水。”

虽然这里所说的是用“鱼水”来说明“君臣”,但是,应用到“夫妻”上也未尝不可。不过,如果夫妇的任何一方,事先说“谁离开谁也能过”而离弃对方,非“有德”之举;

如果夫妇的任何一方,在因为一方无德无礼、无情无义而被迫分开的时候,能够守住良心而自立,能够不屈不挠、不以怨报怨,则可谓“贞节自守”。

两三千年之前的这一首《谷风》,“刺夫妇失道”,而告诉人们“夫妇之正道”,可是,两三千年以来,“失道”的“夫妇”有多少?酿出的苦果、恶果有多少?

当今为夫之人、为妇之人,想想自己是否依旧在“失道”?想想自己是不是在遵循“夫妇之正道”?否则,恐怕难免继续酿造苦果、恶果。

两三千年之前,卫国国君无礼而好色,淫风弥漫于国内,由此而导致的此诗这样“淫于新昏【婚】而弃其旧室,夫妇离绝”的情况,岂止于此一例?

如果仅仅只有此一例,也就不算是“国俗伤败”了。《大学》中说:“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套用过来,未尝不可以说:“一人无耻,一国淫风。”

两三千年来,因为淫荡好色而失其国的人不少,因为淫荡好色而乱其家的人不少。问题的关键还不在于“失其国”、“乱其家”,而在于“失其德”。

“失其德”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失去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天地父母生之而为人,却徒具人之形体,而无人之品德,岂不是枉生为人吗?

“谷风”行,则天下趋于有道;“淫风”行,则天下趋于无耻。有道,则天下趋于安定;无耻,则天下趋于混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83982.html

更多阅读

《诗经·王风·黍离》 诗经最唯美的是哪几首

《黍离》 彼黍离离①,彼稷之苗②。行迈靡靡③,中心摇摇④。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⑤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⑥。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古来征战几人回——《诗经·魏风·陟岵》赏析 诗经魏风

古来征战几人回——《诗经·魏风·陟岵》赏析凌彰《陟岵》今译陟彼岵兮,登临到那青山顶,瞻望父兮。远远眺望我父亲。父曰:“嗟!似听父亲说:“唉!予子行役,我儿正在服兵役,夙夜无已。从早一直忙到晚。上慎旃哉,凡事要谨慎小心,犹来!无

言笑晏晏,信誓旦旦。《诗经·卫风·氓》 诗经卫风

言笑晏晏,信誓旦旦。[译文] 你有说有笑多温和、对我发誓表诚意。[出典] 春秋《诗经·卫风·氓》注:1、《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

声明:《《诗经·邶风·谷风》 国风.邶风.谷风》为网友掩饰我的无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