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部分知识汇总2 太极拳理论知识

太极拳名家心法要言集锦

太极拳习练之精要体用

太极拳精要解

杨家练拳秘传(转帖)

太极拳心法

太极拳的“拳桩合一”

太极拳缠丝精论

太极拳揉手精义

太极拳身法十三条

太极拳名家心法要言集锦



太极拳的心法要言,是大师们的心得体会之精华,历来为不传之秘。

读懂他就像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如能对他的心得正确理解,对练拳帮助匪浅,但是有些东西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只有吃到螃蟹才知道螃蟹的味道。别人的描述,自己理解可能有所偏差,何况他的意识有些不能用文字表达的尽善尽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不能死理解,断章取义,更不能无端瞎琢磨。只要练得对,时间长了,功夫到了,自然能理解其中含义。如能理解领会了,在这个起点再提高自己,对练功毕竟也是一个捷径。

一: 陈鑫《太极拳轮》

拳名太极,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一丝不假强为,强为着非太极自然之理,不得名为太极拳。精神贵乎蕴蓄,不可外露圭角

二: 孙禄堂先生

无形物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水净。翻江播海, 尽性立命。(相传此诀为唐李道子所授武功出神入化。爱好武术的人们看这首诗会有启发的。

道本自然一氣遊,空空靜靜最難求;

和來萬法皆無用,形體應當似水流。

——孫祿堂

三: 无名大师

空手把锄头,行路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水走船不走。

四: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

所谓棚劲者,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遍体弹簧似,开合 一 定 间, 任凭千 斤力,漂浮并不难。

五:太极拳论

练理不练力,练本不练标,练身不练招

六: 一代宗师太极拳名家杨露禅

对全佑说过:“圈内打,圈外推人”。

七: 内家拳讲

“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见真意”,

八:陈鑫《太极拳轮》

每势将成“迹似成,气却不停,必待内劲徐徐运到十分充足,下势之机跃跃欲动,方能上势与下势打通,中无隔阂,一气流行,不但一势如是,拳自始自终,每势之末,皆如是。”彦云:“接骨斗荀,细心揣麽。理精法密,条理缕析。层累曲折,胥致其极。”

九:陈长兴《用武要言》

捶自心出,拳随意发,总要知己知彼,随机应变。“

十: 郝为真先生

“初练(太极拳)时,如身在水中,两足踏地,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则如身在水中,两足浮起,浮游水中,能自如运动。第三层,则身体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走,临渊履冰,神气内敛,不敢有丝毫散乱。此则拳成矣。”

十一:陈鑫《太极拳轮》

顶劲领起来,顶劲何在?在百会穴,其意些须领住就算,不可太过,过则下堋上悬,立而不稳,此是一身关键,中气之所通着,不可不知。中气上通百会,下通二十椎,此处一通则上下皆通,全体之气脉胥通,自无倒倾之弊。脑后二股筋是佐中气之物,二筋之间其无筋处乃中气上下流通之路,下行脊骨之中至二十一椎止。即前后任督二脉亦皆是辅吾之中气。

人之一身,以腰为中界,气往上下行,中间以腰为界。

十二:陈子明《陈氏世传太极拳术》

无贪无妄:习练太极拳最忌贪多,尤戒妄动,凡运用与姿势均求其正确,庶练成后不致犯病,而精进自易,若贪若妄者,成就终鲜,此弊初学十九难免,切宜注意。

十三:打好太极拳,先从简单易记的口诀说起

无形无象 (忘其有己),全体透空 (内外如一)。

应物自然 (随心所欲),西山悬磬 (海阔天空)。

虎吼猿鸣 (锻炼阴精),水清河净 (心死神活)。

翻江播海 (气血流动),尽性立命 (神充气足)。

十四:

◆太极拳口诀

直线为攻,曲线为守;近身短打,慢练体会。

以意领炁,以炁领形;虚灵顶劲,无中生有。

◆“太极拳”心法

太极阴阳玄理明,万变千化不离宗。

不偏不倚守中和,悟透松紧功始成。

松紧本是一根绳,松紧紧松刚柔用。

骨撑筋伸肉要松,松撑圆沈臂如弓。

头领足蹬中间空,坠肘松肩两手挣。

吸胯开裆膝自挺,虚腋坐胯必起胸。

呼吸以喉入心腹,直落丹田涌泉通。

捧劲不离贯始终,周身似簧遇力应。

意不紧来又不松,不即不离不离中。

道法自然自然法,勿求勿追悟中行。

心松形松神亦松,似松非松松松松。

臂撑膝撑意亦撑,不撑自撑撑撑撑。

第十五:

松紧本是一根绳,松紧紧松刚柔用。找到这根绳子,功夫也就快练成了。

贴切,松紧本是一根绳,还是个有弹性的绳,这个绳要有意念虚领两个绳头,不然就丢了,找不到绳了。

十六: 董英杰

提起精神、虚灵顶劲、涵胸拔背、松肩坠肘、气沉丹田、手与肩平、胯松膝平、尻道上提、尾闾中正、内外相合。不强用力、以心行气、步如猫行、上下相随、呼吸自然、一线串成、变换在腰、气行四肢、分清虚实、圆转如意。

十七:

棚捋挤按世间稀,十个宜人十不知。若能轻灵并坚硬, 沾粘连随俱无疑。采冽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 果得沾粘连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

十八 :

太极拳的灵魂

无形物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水净。翻江播海,尽性立命。(相传此诀为唐李道子所授)

十九:

套路如套,有为所造,如不跳出,时光空耗

二十: 杨澄甫

“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

凡练太极拳者,都知道太极图,但真正能读懂,领悟太极图者不多。从表面看它只是一个绘有两条(阴阳)鱼的普通图,实质它包罗万象、精辟至极。太极拳的根本要义尽涵其中。

那么,怎样拿太极图来指导太极拳的修练呢?

下面我从从三个方面简单谈一下个人认识。

1、太极图外边的圆圈表示练拳时两足的运动路线,太极拳动步即走弧形,不可直进直出。前进、后退、左旋、右转皆然,下肢在太极拳运动中始终不可伸直与起伏;图中的“S ”线表示手法,意思是两手不可直线运动,不可单独运动,要协调配合,相互呼应,上肢做到将展未展;图中两个阴阳鱼表示身法,练拳与推手、技击时,从身法上要虚实分清,做到变化有序、“上下相随”, “一动俱动”、“一静俱静”。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2、太极图外边的圆圈代表着螺旋运动(螺旋劲)。意思是下肢的每一动都应在弧形运动中进行螺旋运动。太极图中的分隔线即“S” 线,代表上肢的缠丝运动(缠丝劲),意思是两手在相互配合的圆形运动中进行缠丝运动。太极图中的两个阴阳鱼代表腰胯。意思是腰胯要分虚实,用腰胯的虚实变化来指挥上下肢的螺旋、缠丝的虚实运动。此即为整体力(整劲),图中两个鱼眼表示实要精神贯注,虚要有腾挪之势。不在外、全在内,内动带外动。“一动俱动”“以身使手”。

3、太极图外边的圆圈代表气势。意思是每一动,气势要饱满、圆满“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处处圆满无缺。太极图中的分隔线" S " .表面看来是一个分隔线,实际上它孕育着很多信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s ”在这里就代表着三,它可有可无。有时为太极,无时为无极,故又“万物归一”。它是太极与无极的桥梁,又是阴阳消长的助动剂,是即对立又统一的协调员,起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分为太极,合为无极。

动者为拳,静者为道。图中两个阴阳鱼则表示内在的神意虚实变化与转化。外在气势是随人所动,内在神意是由己而生。外是气势鼓荡,内是神意运动。气势包围精神,精神支撑气势。外在的肢体运动只不过是神意的外在表现,而隐于内的是神意运动,显于外的则是气势鼓、荡。它即可由内显于外一一气势鼓荡,也可由外而敛于内一一气敛、神聚。

内在的神意变化来指挥螺旋式的缠丝运动,而显于外则是气势鼓荡的开与敛气、神聚的合。开则俱开,开时周身骨节有微开之意(肢体放长),力达四梢,指尖发(弹)人。合则俱合,周身骨节有微合之意,合于命门,即五心归元。

图中两个鱼眼表示要留有余地,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即进中要有退意,退中要有进意。开时不能开满,开至七成即可。合时不能合足,也是合到七成即可,“物壮则老”。进攻时不要把式法用老、用过,刚入妙境为佳。化解对方也是如此,要留有余地,要恰倒好处。

传统太极拳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文化。用语言文字是难以表达完善的。若要深刻领会其真谛,全面体验其精髓,则需要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毅志,以谦虚谨慎,自强不息的态度、耐心参悟拳理,潜心体会拳法,认真研究太极图。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用无息法自修”,经过日积月累的细心修炼、研究,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渐渐登堂入室,进入太极拳之殿堂。

武术谚语道:“能练筋长一寸,不练肉厚三分。”筋长者,劲大,劲巧。可是,有人做不到,为什么?主要是不明理。中医讲:肝主筋,肝经通畅,肝才健康;肝健康,筋才能拉长,才能节节贯穿。

松柔是太极拳的灵魂。当然,放松不是懈,是骨节拉长。在练拳中,懈是一种拳病。除了高度的松柔外,还应该稳、慢、圆、匀。通过思想的意识作用,来逐渐达到最大限度的松柔,所以练家都要求“全身举动俱要轻灵”。

怎样肝经通畅、练功松柔呢? 现在将我多年的实践经验献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春分,是肝经走向最旺盛的时节。在交季时一小时前,面向东方站立,两脚与肩同宽,即涌泉穴对肩井穴。放松,人静。意想自己站在湖边,周围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一片温馨祥和。首先练三田合一法,意想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成一条直线。上丹田为泥丸宫,中丹田为肚脐里三分处,下丹田为会阴穴。

作用:无论你身体多么疲劳,只要“三田合一法”守十分钟后,就会立刻感到心情愉悦、疲劳解除。

练法:先想会阴穴,再想中丹田,再想泥丸宫。会阴穴走肾经,肾主水。放松人静,毛孔扩大,全身会感到生机勃勃,有内气腾然之感,再默念三遍唐人李道子《授秘歌》四言八句: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水河静。翻江倒海,尽性立命。

注:

1.无形无象,指的是气。

2,全身透空,是指练功时全身的毛孔都要张开。

3.应物自然,是指功到自然成,练拳时,要天人合一。

4.西山悬磬,是指人的前胸双肺,肺叶全张开,胸是空的才舒畅。

5,虎吼猿鸣,是指喉头呼吸法。虎吼,就是呼气;猿鸣就是吸气。

6.泉水河静,是指涌泉穴的“水”升上来,也叫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练拳要把浊气排出,把拙劲去掉。

7.翻江搅海,是指大小周天自转。

8.尽性立命,就是达到性命双修。

以上八句默念三遍后,会感觉身体中正安舒,全身松透。再两臂松垂,把上肢想成是春天吐绿的柳树枝,松柔垂下,随微风摆动。再想两肩松沉、指尖麻胀,心畅体舒。静站十分钟,意想微风吹动,身体随风飘荡,引起身体内动。

如果向右转就用自己的夹脊穴去找右脚的涌泉穴。夹脊穴是肝经,属木;涌泉穴是肾经,属水;水生木,身体会感觉舒服,这时浊气自然下降,清气自然上升。舌抵上腭,津液自然生出,也叫琼浆玉液。分三次咽下,自会延年益寿。

肝经的走向,起于足大趾背丛毛处,下至大趾外侧端(大敦),向上沿足背内踝前缘,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出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沿股内侧中线,绕阴器至小腹,向外上方行至十一肋端,人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隔,分布于胁肋,沿喉咙,进入鼻之内窍,上行连日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颈部;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于颊部之里,环绕口唇;分支:从肝分出,上贯膈注入肺中,交于手太阴肺经。

意想肝经的走向三遍,会加快经络的通畅。在稳、慢、匀、圆的条件下,左脚向前迈出一小步,足跟着地,抱七星左手的大拇指(少商穴)对准自己的左鼻孔,右手的中指(中冲穴)去合左臂的尺泽穴。百会穴对住右脚的涌泉穴,静站一会儿;向前打挤,夹脊穴找左脚的涌泉穴,就会产生巨大的挤劲。慢慢地练一小时,肝经自然流畅,再练拳时拳味十足,功力大增,太极拳爱好者不妨一试。

太上老君内观经》"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情,变化不测,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则为神明,所谓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

修道修真修行修炼就是修心。真就是心,心就是神,心变则身变人变神变,心随境变,心生万法,万法归心,法由心生,术由心出,功自心诚出诚则灵,术由心悟生悟则神,相随心转,寿依心移,命由心改,运随心变。真传者,真心相传也,师徒之间心心相印,才能心有灵犀一点通,师之法即是我之法,师之功即是我之功,其中奥秘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修行人,于教门用功行善积德吃亏吃苦耐劳消业障,业障消尽真心现。真心者,明镜也,金丹也,圣婴也;真心现,明镜复明,能感应世上的一切事物,真功道法神通现矣,圣人皆感而通之也。

来自网络

太极拳习练之精要体用



一、懂劲

(一)、人们练拳常易挺在错误之支点上,如胸、肩、膝、腹、等处,拳乃不会进步。必须挺在腰脊处。

(二)、腰脊处为支点亦为主宰。脊椎为一身主干,故首顾脊椎拎起,连住脚跟,腰脊与手掌脚根三点相反相成,运劲如开弓。拎起脊椎,本身先练拳、擎、引、松、散、节节贯串,然后手足配合运动如无龙在天,是腿长在腰上,不可腰长在腿上。

(三)、浑身皆须荡开,不可有丝毫缩劲,蓄劲是开劲,亦不是缩劲。若有缩劲,一无是处,膝节最难荡开,一旦荡开,处处荡开。膝若撑住,肩亦不开,胸腹之间,结成一块不能运化。故浑身各处皆应呈张力状态,即在足腕亦如此要求。

(四)、擎、引、松、放须从“意”练起,而后到气,到腰到劲。能擎、引、松、放、故能不断。意尚僵住,气亦不能。但求骨肉变化,势必断断续续。

(五)、有不得劲不得势处,必于腰腿求之。而得劲得势之感觉,须从练打中得来。每于手之前节,常能得软得势,则腰腿尺寸,自亦合于规矩。若专注乎。

(六)、练太极拳,始于强身,继于懂劲,终于明心,前已译论之矣。至其本末,则论而未详,今且试为道有凹凸处否?有断续处否?有缺陷处否?一 一解体认明始能迹渐上路。不破不立,破字当先,于拳亦然。

练打须懂对方劲,见其强则见其弱,见其实则见其虚,强可侧而制之,实可引而竭之,神而明之,只在熟而生巧耳。练打时只跟对方劲变化自己随时得劲,须不言而喻,否则心分两用决难有效,唯有问题必须返求论已,于练拳时解决。

(七)、太极拳妙全在引劲落空,此劲即在“擎”“松”两处,练得。能荡开,能拎起,能连续,始能有效。太极拳得劲处,则全在开合有整劲,即在“引”“放”二处练得。能浑身配合,曲中求直,始能有效。云手一势,乃开合劲运动路线之典型,务必领会。

(八)、太极拳能用得轻松固与巧妙有关,然与实力更有关。本钱大用得少,自然轻松。本钱小,用得巧,亦可以弱胜强,但未必轻松,每人实力,常受天赋限制,然于提高效率,求之,亦前途无限。

(九)、练拳不迷不能成功,然亦须与其他方面求得平衡,否则更不能成功。

(十)、太极劲说到妙更常是难以形容。若说得平常,无可谓人人都会,虽人人都会,唯不自觉,故难以发扬,然否唯决不言妙,故决能练会也。

(十一)、学拳本末

古人云:“学有始终,事有本末”。学太极拳,一大事也。岂能无其始终本末之。

前辈曰:“时刻留心在腰际”,又云:“主宰于腰”又云:“腰如”又云:“功夫皆在于腰”,腰也者,其为拳之本欲。所谓腰非即腰脊之腰,人皆有腰脊,何以皆无腰,然亦不离松腰脊之腰,人若无腰脊,则何以能有腰。故谓练得其腰,乃若淘沙而取金,沙中本有金,然不淘谓不练,终不得之也。初练太极拳只是学规矩,久久而练之,一旦即能有其腰。

古人云:“是集义所生者”岂不然乎。腰初生时,只如三寸嫩芽,夫惟有此一点灵苗,则他日之顶天立地,决可与期,古人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其本已立,其道一日千里焉。前之规矩,只是务末,而其务末,即为务本,本者立而不变,末时随时而移,本既已立此理犹然。太极拳之十六关要,即此时之末也。

郝为真云:“初练如人在水底,再练如人在水中,最后如足踏水面”,此其“入门后三易其境界也。”十六关要练熟,腰亦渐长,上及于顶,下及于踵。即此便是人在水底境界,此时练拳惟须注意:“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以及,“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此数事为末,本亦在其中矣。

真腰末生以前或已生之后皆须挺掌坐腕,以为用力之支点,及腰渐长,下伸及踵,便觉腿部松开,腰与踵以劲相连,而有弱柳迎风,其根柱地之感,于是乃以足根代手掌而为支点矣。转腰以变如此则腹内松净气势腾然。内劲由手臂以充于手指,灵劲而动,吞吐自如,以前外劲,则如僵彀而去矣。

及腰成长,乃更于折叠转换之间运用纯熟,借劲使劲,借势用势,以至足跟之为支点,渐可不必依重,令行于劲内,颇若游于水中,初犹载沉载浮,继则腾然不复履于地矣。此即人在水中之境界也。

劲能如水,已极流动,劲能如气,虚灵可想。其所以能虚灵至此者,根本亦在腰也。先觉腰如弹棉花之弓,贴背而传。双手则绷悬于其上,松而且沉,不久又觉腰脊劲挺而灵动,如虎豹疾扑骏马奔驰,背脊微微纵动,领起全身。莫不劲灵而得劲,此时腰脊复又接于踵,唯灵便多多,即此便是足踏水面之境地也。

故曰:本者腰也,末者规矩也。练规矩而得其腰,练腰亦不舍其规矩也。或云:本者劲也,末者手法也。练手法以懂劲,得劲而用手法也,如此言之皆无不可,体用之间,更无二途也。

如今之人,但言太极拳无不极口而言松,惟恐丝毫有力焉。不知拳之能松,乃如水到而渠成,固非偶然而至也。比如明珠朗润则能辉映于其外,水本清笔,自然流韵而无穷。若乃知松,其若镀金饰铁,似松非松,决期老而无功。老子曰:“人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人知美之为美,斯不美矣。”鸣呼,愿吾辈好松之士,闻此而有悟焉。



二、凝神

(一)、太极拳是以头脑和心灵的功夫为主,拳脚功夫为次。

(二)、无论动静,保侍中定,否则有过或不及之虞。

(三)、牢记七字:中定、整体、不用力;推手时加五个字:顺方向转圈(用意顺对方来劲方向转圈),共十二字可得太极拳体用之功夫。

(四)、行功盘架都必须“先在心,后在身”的薏动心随,注意心意的修炼和运用。此为精髓。

(五)、以意导气,气运身。意到气到劲到。

(六)、与对手接触处,我先用意收(即吸)将对方来劲吸之脚下。使对方跟浮起(气亦浮起)我借地反作用力把对方发出。即是“呼”,故太极拳“呼吸”非人口鼻之呼吸也。

(七)、太极拳的“呼吸”指蓄、发、开、合、收、放。“吸”是蓄劲过程,“呼”是发劲过程。即是周身气势的收小和放大。

(八)、要内动不令人知,运用内气潜行来支配形体而适应敌之变化。

(九)、修炼太极拳之内功精要:守住中定盘拳架,一收一放变阴阳。一动整体带旋转,切记用意不用力。

(十)、练太极拳不可用气(憋气),用气则滞,不可用力,用力则断,不可用法,有法即有尽(先有法后无法),能到最高境界。

(十一)、不在盘架下苦功,任何太极劲都练不出来。更不用说浑元劲。

(十二)、太极拳“道”是“身知”“体悟”,身上不挂力。练好一阴一阳两个动作,就一通百通。

(十三)、太极拳外练手、眼、身、步,内练神、意、气、劲。内外八个方面高度统一了,才能够达到协调完整,周身一家的要求。

(十四)、千招易得,一劲难求。接手四稍空,一接点中求。

(十五)、中正中的点状功夫才是太极拳的真功夫。放松是练成点状功夫的必由之路。

(十六)、内劲达到高深境界后,阴阳相济意、形、气、力融为一体。不用走化,即用内劲发人。敷、盖、对、吞的功夫即指此。

(十七)、盘架子必须式式作到“有上必隅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隅右,力起于根,发于脊、形于手,用意不用力”就能功到自然成。

(十八)、身体的呼吸要和拳架的阴阳、收放、开合、蓄发高度统一,才能奏效。吸阴阳呼——切记转载民间很有意思的方子。修炼方法最主要的是“虚实,开合,起落,旋转”八个字。



三、求精

(一)、找到身怀绝技的老师至关重要,这需要缘分,好老师不见得是名师,甚至绝少为外人所知。

(二)、一定要勤练,勤交手,这样才会真功夫上身,所谓心知不如身知,是也。

(三)、速成的太极拳绝对是假的,你不要指望三五年便能做到“发人如薅草”,太极拳功夫需要踏踏实实的积累。

(四)、外形动作再花哨别怕他,要看他脚下的“活根基”有没有,如无,或似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可以断言是打花拳的假把势。

(五)、检验正宗太极拳的唯一标准,是这个套路的练习能否把你带入庄子所谓的“至乐”境界,真正的太极拳运动起来真气动荡,筋带在舒缓有律的收缩中极其舒服,反之,打完拳大汗淋漓,胸憋气闷,肢体别扭,可以断言,练的是伪太极拳。

(六),真正的太极拳促进气血真元的濡养生发,既强健身体又开发智力,理解力记忆力判断力决断力明显增强,心胸日益宽广。

(七)、能明显提高性能力,这是真气充沛的表现,须克制,打熬过这个阶段,自然“精足不思淫欲”。

(八)、太极拳是武术,但又绝非蛮汉所能为,练拳同时必须最大限度涉猎诸多知识,穷究天地,格物致知,印证太极拳所蕴涵的宇宙真理,反过来又促进太极拳修为。所以,太极拳本质上是最高形式体悟天地终极真理的方法。

(九)、练习太极拳并非单纯是修身,根本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用活

(一)、尚云祥说过,练拳先要气定神闲,能够心安,智慧自然升起。练拳贵在一个“灵”字,拳要越来越灵,心也要越来越灵。

(二)、太极如摸鱼,八卦如推磨,形意若捉虾”太极如摸鱼,要如手探到水里般,慢慢而移。太极推手正如摸鱼般要用手“听”,练拳时也要有水中摸鱼的劲。有这么一点意念,就能练出功夫来了。

(三)、这样说话不好,不管你多别人所说同意而否,也要平和些说,你说是吗?你不会是把这个词当成中性词了吧?如果时时冲动,而不是心平气和,能保命?内家拳贵在修心,多见识些没坏处。

(四)、太极功法本来就是反先天的功法,练法也是反者练的,只有太极一开始就练松,还有那家不是从力量开始练的。

(五)、你知道我打上去的话是谁说的吗?你知道他说这句话时是在一个什么环境中吗?你又凭什么说别人是在“贬损”太极拳呢?听劲只有全松开是才好使,老摸啥鱼啊,鱼挺贵的,你大概没摸过鱼。

(六)、老人讲:四两拨千斤显非力胜。打拳练功不松就体会不到啥叫听劲,细细想来,打拳还真的要有摸鱼的那股劲。

一是要集中精力(胡思乱想不成);

二是要全身都松透(紧张了就感觉不灵敏了);

三是手一旦触到鱼,要立即一紧,这样才能把鱼捉住(稍微一慢鱼跑了)。

(七)、前辈讲“打人就在一哆嗦”,大概也是这个道理。或者叫“一激灵”

(八)、摸鱼是一种感觉劲在云,如想在水中把鱼抓住用力过大,水是有阻力的可传绨力量,当鱼在水中感觉到水传过来的力量后,鱼就会吓跑

(九)、太极拳的好多理论往往很深奥。能把深奥的道理用通俗的话语说出来,这也是一种领悟,更是一种智慧。高明的拳师往往不是“之乎者也”啥的,而是在你不经意中,用一句通俗的话,或者一个比喻就能把别人“点”明白。

(十)、老辈人讲,打拳如在空气中游泳,大概也是这个道理。

太极拳精要解

何谓「运劲如百炼钢」

「运劲如百炼钢」,语出《十三势行功心解》,全句是「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先说「百炼钢」。一般拳谱今译,大都只从字面上解释,亦有引俗语「百炼钢成绕指之柔」,是极刚而极柔的意思,也是一种洽当的解释。其实「百炼钢」是我国古代一个冶炼钢铁的专有名词,炼制「百炼钢」有专门的工艺,其过程颇为复杂。由铁矿石熔出的铁,称为生铁,生铁因为含杂质多,性脆硬易折。将生铁经炒炼及去渣等过程将杂质析出,便成为颇为纯粹的熟铁,纯铁柔软,用途有限,若能把坚硬的碳(碳有软有硬,可硬如钻石)均匀加在纯铁之中,则铁会变为坚硬的钢,古代的渗碳工艺,是将熟铁放在煤碳火上烧,然后摺叠锻打,再烧,再摺叠锻打,再烧,再摺叠锻打....,这个过程称为「百炼成钢」。

再说「何坚不摧」,百炼而成的钢,性质虽刚而韧,有弹性,在一定限度内能曲而不折,利用百炼钢的刚韧弹性,用于传递旋转的扭力最为理想,传递过程中,若旋转受硬物所阻,百炼钢会弯曲贮能,但其弹性对阻碍物构成压力,当贮能累积,压力超过阻碍,便会摧毁硬物恢复旋转。明白百炼钢的性质,「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的意义也就不解自明了,要注意的是「运劲」。

太极拳的「八门五步」是立体螺旋,「运劲」乃是将此一关节的立体螺旋传递到下一关节,节节贯串。若有对手以肌肉硬力阻我,我的立体螺旋传递受阻,就会如百炼钢般,贮能、累积、施压,压力超过阻碍,便会摧坚恢复旋转,令对手失重跌出。整个过程用意不用力,我以自身及对手体重为能量,腰为主宰,以胸背开合,以肩、肘、腕或胯、膝、足立体螺旋传递,节节贯串,全身一体的活动。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之于手,把整体能量传到对手,不用力而摧毁对手局部之坚。在旧时代大抵一般人对「百炼钢」的认识是常识,以「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来说明太极拳「八门五步」,的确是很贴切的比喻。

何谓「如皮燃火」

李亦畲《五字诀》有「如皮燃火,如泉涌出」两句,「如泉涌出」不难明白,「如皮燃火」则不容易理解。其实这是借用中国清代及以前的制革术语,从前的牛皮,是先将带毛的生皮钉在木框上晒乾,然后烧毛。牛皮晒乾后硬如板,烧毛技工双手拿着乾皮,放在炉火上转动烘烧,炉火很猛,而牛皮很大,技工基本上看不到炉火,但将牛皮不停来回转动,凭感觉使炉火刚好把牛毛烧尽,但又不会烧焦牛皮,拿捏得刚刚好。太极拳与人相接,贴着人的皮肤,感觉到肌肉,但不会入到骨里,「如皮燃火」,既不丢,又不顶,洽到好处,再利用体重反飘,「如泉涌出」,把人放出。

何谓「九曲珠」

武禹襄注十三势歌诀「气遍身躯不稍痴」云:「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痴也」。吴文翰在《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注:「宋、王十朋集注,引宋、赵次公曰:"小说载有以九曲宝珠欲穿而不得,问之孔子,孔子教以涂之以线,使蚁通焉"。又清人褚人获《坚瓠七集》卷四《采桑娘》载:孔子离卫往陈,首遇采桑娘,采桑娘说:"涂丝以脂,系蚁之腰,使徐徐而度;如不肯过,薰之以烟"。苏东坡《祥符寺九曲观灯》诗云:"金鼎转丹光吐夜,宝珠穿蚁闹连朝"即用此典」。大抵「九曲珠」是古代一种宝珠的名称,有细孔而不能直穿而过,孔虽细微但仍得穿过,比喻一气贯串全身,连最微小之处也要达到。

何谓「胃音开劲两捶争」

在众多太极拳经歌诀中,有所谓乾隆七言四句歌诀六首,其中第一首原文是:「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胃音开劲两捶争,五指抓地上弯弓」。这首歌诀有两处不可解,「束烈下气」及「胃音开劲」。应该是口传失准或抄写有误,在这里试从文字推敲及太极原理复原其本来的意思。

先说「胃音开劲」,胸口的「胸」字,正式写法是左面「月」旁,配右面「匈」,但俗字也有写成「匈」在上,「月」在下,这样的写法,如果用行草书写,很容易与「胃」字混肴,行草写「背」字,也容易看成「音」字,这样,「胃音开劲」十分可能是「胸背开劲」之误。

再说「束烈下气」,行草的「烈」字,也容易与「敛」字混肴,若然如此「束烈下气」便是「束敛下气」之误。全首经修正之后,便成:「顺项贯顶两膀松,束敛下气把裆撑,胸背开劲两捶争,五指抓地上弯弓」,较为容易理解。

意气均来骨肉沉

《十三势歌诀》里面有「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两句,「意气君来骨肉臣」的意思大概是意气为主,骨肉为辅,这个解释也算通顺,但从太极思维的角度看,阴阳是一体,没有主没有从,用君臣比喻并不贴切,所以猜想可能是「意气均来骨肉沉」音转之误。太极拳用意不用力,是以意气驱动骨肉,太极拳不用筋骨收缩发力,骨肉的主要功用是沉重,沉重的骨肉,其活动要靠意气,意气在皮肤及骨节平均伸展张开,即「肌肤骨节处处开张」,松开的肌肤骨节,借骨肉的沉重量而飘升,沉飘阴阳相济。飘升的顶点在头顶,沉重的中心在丹田,所以「虚领顶劲」与「气沉丹田」是一体两面,同时发生,「意气均」即「虚领顶劲」,「骨肉沉」即「气沉丹田」,可以想像自已周身的皮肤骨节自然张开而同时骨肉沉重,好像身体在水中,半浮半沉,既下沉而同时又上浮,能飘浮则可随意活动身体的任何一部分,能沉重则可以利用骨肉的重量放在人身上使受我制,是「用意不用力」的具体实践。是以「用意不用力」为体之功用。全句「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均来骨肉沉」,便既通顺而又合乎拳理。

太极拳练习要领:

如何练习「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是应用太极原理于技击的拳艺,太极拳架是为使身体熟练应用太极原理而编造的练习,所以练拳要明白练习的目的。太极拳最大的特点是「用意不用力」,不用力怎样打人呢?是借力打人,借力的来源有二,借他人之力及借自身的地心吸力,即利用体重在地面的反弹力,我们日常的习惯,唯恐站不稳,不自觉的往下压,没有利用体重反弹的习惯。要改变这习惯,头顶要有领起之「意」,不用力,身体放松,才能引导反弹的体重上升,再下沉,又反弹上升,又下沉,又上升.....,连续不断,这才是「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二者是一体的,是利用体重反弹的练习。

「用意不用力」最难之处是「松」,「松」是张开,不是「弛」,是「中正安舒」。「中正」是中心与四周的关系,「动而不动」是为「中正」,所谓「动而不动」是每动则外围之动都对称平衡,使中心平稳有如不动,所以要求「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其实「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是阴阳关系,是动态的对称平衡开合,由点到线、面、体的开合是为「八门」;开则螺旋开张,合则螺旋收缩,是为「五步」,能把握「八门五步」,就能利用升、沉的体重以开合收人发人。「八门五步」是阴阳之势的应用,就是太极原理的应用。如果把「中正」当成静态,而实际上静态之中不是中,静态之正不是正,不「中正」,则难「安舒」,不「中正安舒」,则不能「松空圆活」,不「松」则借不到体重反弹,就不能「用意不用力」,更不要谈「八门五步」了,所以学太极拳都由「中正」开始。但一般学习太极拳的,大都不明太极思维,把原则僵化了(以为「中正」是静态的中、静态的正便是僵化),一般学习「中正安舒」而未能过关,所以只能不断练习拳架,冀求有能「松」的一日,这是吃力不讨好的。多研究太极思维,练习时不断评核所练习的能否结合太极原则,不断改进,才会有进步,如果练习不能与太极原理会通,是为练习而练习,目标不清,功效有限。

感觉不到重量反弹,是身体不听话,自已用了力而不自觉,就是不能「松」。用力是日常习惯,要在不放弃这日常习惯之外,再建立一种不用力的习惯,并要听意识指挥:日常生活用力;技击时不用力,这是很难很难的训练,就算方法正确,也要很长时间的练习,何况方法不一定正确,(何谓正确方法?练习无定法,凡合乎太极原理的方法都是正确的)。有说:「太极拳是教不会的,只能学会」,因为要点是「悟」,所教的方法是死的,要能通过方法而领悟太极原则的应用,才学得会,所以有承传也不一定出人才,过去百多年,在几个太极拳发源地,每日用功,长时间习拳的成千上万,但有功夫的代不数人。太极拳之所以慢慢变质,变成流行的健身太极操,不是没有原因的。

打太极拳应该多快、多慢

太极拳架是一种练习,目的是将日常用筋肉收缩的发力习惯丢弃,代之以用意不用力、利用体重能量的习惯,所以打太极拳要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断」。

太极拳架的编排,每一式都是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通过肩、肘、腕而形于手指,身体重量一沉一飘,都要经循上述的身体路线,如果打拳虽快而身体沉、飘循行路线条理不乱,不抢先、不落后,打得再快也不算太快,是为「快而不乱」。另一方面,太极拳的全身每一动,都是意气催动身体,由脚、而膝、而胯、而肩、而肘、而腕、而指,每一节都一方面要时刻保持本身的重量不丢,另一方面又受心意指挥而活动,一节贯串一节,稍有其中一节重量不能保持〔用力提起了〕,便是断,一有断续处,身便散乱,体重能量不能利用,不能得机得势,所以要「慢而不断」。

有了这「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的原则,便不会斤斤计较多少分钟打完一套拳,或死跟老师的操拳速度,打拳快慢,倒在于自己今天的精神状态及集中能力,如果觉得乱,将节奏放缓慢些;如果觉得断,节奏加快些。如果快而乱、慢而断,则不打拳胜于打拳了!

如何才能「中正安舒」

太极拳的最基本是「阴阳相济」,要「阴阳相济」,先要「中正安舒」、「用意不用力」,而「中正安舒」、「用意不用力」又是互为一体的。学习太极拳架子,先从「中正安舒」入手,中正而又安舒,就非「用意不用力」不可,但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所有动作,都是用力的,已成了习惯,所以我们的动作,无论意识上是用力或意识上是不用力,都会用力,或者是把肢体放软,以为是不用力,但这连「意」也没有了,变成了「丢」,也是不对的。摆脱不了用力的习惯,连站也站不对,更不要说动态的中正。如果以为虚领顶劲是把头往上撑,这是用力,以为气沉丹田是往下蹲,也是用力,都不对。先求不用力而中正,「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是中正的原因,也是中正的结果,求「中」要在「上、下、前、后、左、右四周」求,有「四周」自然有「中」,「四周」的动既对称又均匀,要有一个「中」,每动时「四周」都对称又均匀,「中」自然稳定,不注意「四周」的「中」,不是「中」。问题是用力的动,是不会对称均匀的,不对称均匀的动,便失「中」,这一定要注意。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习过程是一个日渐增加的过程,而明白自然的道理则是一个精炼的过程,是一个日渐减少的过程,太极思维是根据大自然基本原则(道)而建立的,是为道的,太极拳是太极思维的应用,学习太极拳,不在学会什么,而在怎样放弃不用力,是日损,不是日益。能用意不用力,自然而然的便守中,自然而然的便阴阳相济,用之不用费心机,想也不用想,自然反应便是阴阳相济,轻轻松松的把人放出,无为而无所不为,这是老子的「为无为」。

如何才能「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拳谱这两句说话其实颇为形象化,是以身体作为一张弓来发劲。要点是我们自己身体要有三个根:顶根、脚根及腰根(丹田或命门)。设想顶根与脚根定点不动,腰便可自由的荡,只要每动皆双向(即有来有回),便不会破坏全身的对称平衡,时刻保持中正。如果你用力推我,我顶根与脚根不动,腰根被你推开成开弓之势,到你力尽,我腰根的重量荡回来,便把你笔直放出去,而我自然中正,不出方向。如果我在开弓时不知不觉的围绕你转动一百八十度再发劲,便把你前推之势也加以利用,你跌得更惨!事实上三个根只要能保持一个根不动,其余两根可来回的荡以发劲并时刻保持中正,若在贯串两个根之荡时,加上螺旋扩大或螺旋缩小,威力更大。因为我有三个根,要定那一个根由我决定,而且随时转换,你难以捉摸,「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一碰便胜败已分,与你转圈推手只是客气而已。这里牵涉到用意不用力,例如顶根不动,是因为体内不断有S循环在进行而外示安逸的结果,不是用力去固定头顶。身体意气走S,是以意想推动的,以意气驱使身体而动,一点不用力,稍一用力去扭动身体四肢走S线,便是用力,不是以意气运身,没有威力可言了。太极拳的任何解说,包括拳谱,都有一个前提,就是「用意不同力」,稍一用力,那怕一点点,已经不是太极拳,这是太极拳的关键内涵,也是最难练习、最难做到的地方。

如何「尾闾正中、收胯」

先说「尾闾正中」,太极拳有一套思维逻辑,简单的说是这样的:阴阳相济「用意不用力」中正安舒「腰为主宰、两肋松、胯松、尾底(骨氐)松沉前兜」尾闾正中。

太极拳要在松开全身关节,重量自然下沉,下沉到地面而反弹上飘,下沉上飘(阴阳相济)使全身不用力而自然竖直,所以虽中正而安舒,这时以腰为指挥中心,腰脊中点为命门,以命门与丹田相配合一开一合,上连肩、肘、腕开合,下接胯、膝、足开合。胯的开合比肩的开合困难,因为胯连接两腿,承受全身重量,但又要松开两胯,所以尾闾一定要中正、下沉、松开、脊椎最未端自然前兜(一点力也不能用,否则松不下,用力兜起有害无益),尾闾能松而又中正,(尾闾上下不偏为中,尾闾未端正对前面为正),胯便能以意收敛为合(收胯)、以意放松为开,配合两肩,以腰为主宰开合,用意不用力而控制全身的活动。

以上的讨论,可以明白,「收胯」、「尾闾正中」,是为「腰为主宰」服务,而「腰为主宰」是为「中正安舒」服务,「中正安舒」是为「用意不用力」服务,「用意不用力」是为「阴阳相济」服务,层层相扣。「收胯」、「尾闾正中」是其中一个环节,要既能概观全局,又能明白局部功能细节,才能有机会懂劲,学会阴阳相济的太极拳。

以波的扩展传送意气

设想自己大字俯伏在水面,又假设自己只有平面,没有厚度,身体就是水平面,一颗石子由我脊骨命门处(即背部正对丹田处)掉落水,引起一圈一圈的涟漪,涟漪以命门为中心向四周扩散,涟漪圈渐渐扩大,同一圈涟漪,在经过两肩时刚巧经过两胯,这圈涟漪继续扩大,同一圈涟漪,经过两肘时又刚巧经过两膝,这圈涟漪再继续扩大,同一圈涟漪,经过两手时也刚巧经过两足。这圈涟漪,是以波的形式展开,波走的线路是S线。这大概说明了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相对同步走S线的情况。

但我不是水面,也不是大字形张开的,而是立体的,有体重的,是直立在地上的,所以必须调整自己,做到由命门以波的形式(立体S线),将体重的反弹,由肩到肘到腕送出。为求中定,由肩到肘到腕送出的同时,胯、膝、足同步S波进行。又因要以「偏沉则随」利用体重,所以一般单脚着地而且两足不断转换,所以也以左胯、膝、足与右肩、肘、腕相对,右胯、膝、足与左肩、肘、腕相对。若命门往后松开为「开」,依序把这「开」以立体S线传递到肩、肘、腕与胯、膝、足;命门开尽,由向后改往向前松开为「合」(开是松开,合也是松开,方向不同而已),又依序把这「合」以立体S线传递到肩、肘、腕与胯、膝、足。若命门己开尽,S波正向肩、肘、腕与胯、膝、足开展传递的同时,命门已开始合,是为摺迭。好像舞丝带,带头上下摆,一波接迭一波经带身传到带尾,带头无须等待一波走完全带后再起另一波。但摺迭不要阻S波向肩、肘、腕与胯、膝、足的开展,否则不是抢先便是落后,S波断开不能连续,不能由中心传到梢,体重反弹也就送不到对手身上。S线是载波形式在身上体现,即由连续的小S合组成大S,由全身到躯干四肢,到手梢足梢的S活动关系,是多层次的是载波。(如不明白甚么是「载波」,这是物理名词,上网应该可以查到)

要说明「有」的东西,虽然复杂,但仍可能勉强做得到。要说明「有无」之间的东西,很难做到,要学便只能靠「悟」。不巧太极拳正是「有无」之间的东西,所以太极拳不能用「有为」的方式去学习,而要用「无为」方式。《金刚经》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佛经所说的「圣贤」,虽然不是孔、孟、老、庄,但意义差不多。而「无为」是甚么呢?「无为」不是放弃,不是不做任何事,是「不妄为」。何谓「妄为」,不顺乎自然的就是「妄为」。孔、孟是有为的,但所作所为都顺乎天地自然之理,其法有为,其实质是「无为」,所以孔、孟之道,也是「无为法」。老、庄的「无为」更不用多说了。身体上的S线载波活动,如用「有为」去训练成有序的活动,顾得了头顾不了尾,一定断而不续,但自然而然的一松,反而合拍。一句「自然而然的一松」,让深受科学薰陶,有功有为的现代人,丈八金刚摸不着头脑。窍门是:人本身自然的具备这种能力,但被后天用力的习惯掩盖了,去除后天用力的习惯,就能自然而然的「松」。道派修真,说:「人机不动,天机自动」,太极拳「用意不用力,无力打有力」,都是这个意思。所以学太极拳不是学会东西,是学会丢弃东西,丢弃甚么,丢弃用力的习惯。

「无为」即「不妄为」

阴阳有多重意义,「一体两分为阴阳」,「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极阴生,阴极阳生」,「阳即是阴,阴即是阳」。一体要分阴阳,阴阳又即是一体,那不如不分?数年前香港有一出酱油电视广告,以「鲜味」为卖点,广告中小女儿问父亲何谓「鲜味」,父答:「点鱼有鱼味,点虾有虾味」,女儿再问:「与不点有甚么不同」,父答:「尚有酱油的鲜味」。何谓「鲜味」,由理论学来的总不会完全明白,自己尝一尝,再对照前人的经验记录,便可以明了。拳谱是前人学拳感受的记录,其实没有教人怎样练拳,只能用作对照,所以说「入门引路须口授」。

我们生活在今天,科技是主流,科技的特色是清晰,明确,功效显著,可惜科技以「有」为对象,是有为的,太极则是「有无」之间,要用「无为」的方式学习,科技帮不了大忙。「无为」即「不妄为」,即「自然而然」。如用「有为」去训练成有序的活动,顾得了头顾不了尾,一定断而不续,但自然而然的一松,反而合拍。一句「自然而然的一松」,让深受科学薰陶,有功有为的现代人,丈八金刚摸不着头脑。窍门是:人本身自然的具备这种能力,但被后天用力的习惯掩盖了,去除后天用力的习惯,就能自然而然的「松」。』《中庸》说:『人皆日「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又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的行的是什么呢?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诚」就是「人本身自然具备的能力」。儒家是较为进取的「无为」,《中庸》提供的方法,可以参考。

涵三为一

我们理解「阴阳」,时常把「阴」、「阳」分开了而不自觉。「开」与「合」是一对阴阳关系,「开」是怎样展开,与「合」是怎样展开固然重要,但「开」与「合」结合成一体才能成波,波是「开」、「合」的「中」,「开」、「合」、「中」涵三为一,不要分开它,也不能分开,分开了的「阴」、「阳」,不是「阴阳」。大部分人以为知道阴阳,其实未知,因为未悟「阴、阳、中」涵三为一的意义。

「波的扩展」,以无锅沸水的概念往复循环,波由中心扩至四梢,想像超出体外、下降而聚于足底,再与体重反弹上升。这些都只是意想,不要加一点点力去「有为」,稍一用力便错了。另遇力横来,有两点要注意,第一、「喉头永不抛,向(是「向」不是「问」)尽天下英豪」,即要调整顶、身及步,任何时候都要正向对手。第二、时刻保持「中正安舒、松空圆活」,则能利用来力,如水浪遇物而满起,你力量推来,我体重如水浪被你来力抬起,到你力尽,便抵受不了我的重量。或者「蓄劲如开弓」,头根、足根不动,身如弦线,你来力把我身弓张开,你力尽我弹回来如放箭。又或者头根不动,身如寺院大钟,你愈有来力把我推开,我愈有回荡的压力,到你力尽便受不了。其实「中正安舒」已蕴函了上述各种,正对是「正」,我持「中」而能时刻「安舒」,不受你来力而变得紧张,你使我局部离「中」的力量,正是我返「中」能量的累积,你力尽自然空,我利用被你推移的局部身体返「中」的重量,自然而然的把你放出,一点力也不要用。

重心转移问题

太极拳的「前进、后退、左移、右动」都与「中定」阴阳相济,互为因果,头顶与实腿为一中线下沉,造成一胯沉而浮起另一胯,浮起之胯带动虚膝、虚足成离心弧线外飘,是为中心不动外围动,虚足飘起着地后不动,重心由头顶与实腿之垂直中线,慢慢移往头顶与虚腿之新中线,是为外围不动中心动,同时中心变外围,外围变中心,虚腿变实腿,实腿变虚腿,完成转移。因为身体一边沉而浮起另一边,不必用力去提腿,利用自身体重,用意便能动,不必用力。但一般不明沉浮阴阳之理,用力去压实腿,便不得不用力去提起虚腿,这便是站死了腿。腿本身已经有重量,一松就会沉,不必再用力去加重,用力去压,重上加重,不是「双重」是甚么。正确方法,是要习惯用精神、用想像力,告诉自己这是实腿。腿有中心,想像由中心向外围饱满松开,身体重量自然会集中于实腿而浮起虚腿,是为精神贯注,达到又松又沉,又沉又浮的相济效果。如果误解「沉」是把全身压在实腿,是有阴无阳,是站死,是「双重」,必定滞而不活。

甚么是「双重则滞」

拳谱说:「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有数点要注意,太极拳是用意不用力的,稍有用力即是不对,要用想像,以想像指挥动作,想像驱动不了身体便不要动,一动便是用力。例如起手,是身沉而飘起肩,再飘起肘,再腕,节节贯串如波浪之势,是以想像驱动,想像驱不动而稍加一点力把手抬起,则势断不能贯串,原则错了,已经不是太极拳。要「立如秤准」,设想自已是个天秤,由头顶至足为秤柱,要中正,想像下重上轻则自然中正,但不能用力往上顶,更不要往下蹲,人体本身的重量,是多少便有多少,下蹲不会加重,意想头顶悬起,上愈轻则下愈重,能设想头顶升起,带领到足如踏水面更好,反正地心吸力自会令身体沉,上升下沉自然轻重相济,脚不踏死,靠上升来下沉,能下重上轻,就是双足踏地也不双重。有了中正不动的中柱,两胯便可如秤臂摆动,偏沉左胯则升起右胯,右胯通过背、胸,升起右肩、而肘、而腕,升尽则沉,反过来升起左胯,左肩、肘、腕则随左胯贯串升起,交替活动如单车之脚踏,往复循环。困难之处是脊椎到盘骨便分开成两腿,两腿中间要成一中柱,但两胯又要偏沉则随,这不是我们日常的习惯,必须经过训练才能做到,训练过程是把错误不断修正,到做好为止,练习初期,错多于对,有错要及时纠正,我对用文字描述具体动作甚有保留,怕的是有误解而不能纠正,坏处可能比好处更多,所以希望多在拳理及原则上探讨。「气敛入骨」是四周与中心的关系,要由「八门五步」原则去理解,颇为复杂。

如何练习「松沉」

用文字来说明具体练习甚有困难,练习(包括拳架)是编出来的,是针对要熟习某活动方式或感觉而编的,视学习者不同水平而编出不同的练习,太深或太浅都不适宜。例如是小学文化程度,要讲解《中庸》的道理,只能说故事,不能直接解释;对大学文化程度的,可以用哲学概念解释。在太极拳来说,学拳的人大概也不知自已的太极拳是甚么程度,那么应该用甚么程度解说呢?所以说难!佛祖在世时,为信众解说问题,提出肯定答覆之后,跟着又把答覆否定掉,并要弟子不要把他说过的话笔录流传(他的弟子们没有听他的话),原因是在一时一地为一事的解答,用在别的地方有僵化的危险,弟子们能明白佛祖所说的,遇到差不多的问题,应以弟子自已的话语,视当时情况作答,不应照搬佛祖的话;而若弟子不明白佛祖所说的,更不应复述佛祖的话语。无论如何,有问总得有答,勉力为之吧!如用扭毛巾设想松、沉,扭紧是沉,松开是松,沉、松是一体,不能分开,而且松、沉不是自已去扭紧、松开的,是顺势的。而「中」呢?就在松、沉之间。举一个例子,一张四方形的纸张由高飘下,假设纸的四只角下落的顺序为1、2、4、3(不是1、2、3、4),顺序S形走一圈,纸的整体已下落了一个层次,即「中」己移动了一个层次。只要正反螺旋走一圈,没有断续,没有凹凸(饱满圆体无凹凸),「中」已在其间,不要在别处找「中」,否则「中」会与「四周」分开,不成一体。回到「松、沉」,以人的手掌当纸,手掌四角走S,如上半S想像紧,则下半S想像松,手掌的「中」在走完S后全掌下沉,然后全掌飘升,完成一个循环,这是「阴阳」由点、而线、而面、而体的螺旋开合,即「八门五步」之势。掌上沿是指,下沿是腕,腕与前臂连接,腕左右两端与肘左右两端是下一张纸的四点,也走S螺旋,掌的S与前臂的S连续相接,掌「中」的沉、飘与前臂「中」的沉、飘阴阳相接,继而接上臂、而胸背、而腰胯、而?.、而足掌。没有断续,没有凹凸的飘、沉,全身一体成「八门五步」之势飘、沉。足掌与手掌原则一样,如果手掌做不到,不要练足掌,因为足掌要承受体重,比手掌难练得多。上面的练习也不是高程度的,因为虽然看似复杂但仍然是实在的操练,高程度的「八门五步」是在有、无之间,说不清楚的。在太极思维来说,说得清清楚楚反而不清不楚,所以学太极要「悟」,太形像化的说明只能浅出,不可能深入,像用「忠、奸」来形容刘备与曹操,典形化了的人物,绝不精确,与历史记载相差很远,却深入民心。我上面的解说,比用「忠」来形容刘备,还要差劲呢!

松肩、沉肘 -「松」与「沉」有何分别

身法要点: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太极拳口诀时常「松沉」连称,许多人把「松」、「沉」当做同一回事,误把「松肩、沉肘」当为把肩肘放软,其实这是不对的。如果用阴阳思维来概括,「松」与「沉」是一对阴阳关系。 先说「松肩」,「松」不是放软,而是张开、放大,把肌肤由肩骨节中心张开到最大,非但不是放软,而且有绷紧的感觉。要注意这种张开,不是靠肌肉用力,而是靠意想去执行。肌肤张开,所以紧;张开靠用意,所以松,而且有下重上轻的飘浮感觉。再说「沉肘」,「沉」是沉重,不是把肘压向下或丢向下,是由肌肤向肘骨节中心收敛,用意想把重量集中到中央,不要用力,收陇得愈小愈沉重。「松肩、沉肘」是一条手臂相对的两端,肩松飘,肘沉坠,肩松瓢是因为肘沉坠,肘沉坠是因为肩松瓢,是互为因果的阴阳关系。〔有拳书说「沉肩、坠肘」,这是不对的〕。

「肩、肘」这对「松、沉」其实是全身整体多对「松、沉」的中截:足沉、膝松;膝松、胯沉;胯沉、肩松;肩松、肘沉;肘沉、腕松,全身一节一节以这阴阳关系贯串起来,这一节的松飘,是靠前一节的敛沉而达致,后一节的敛沉,又是靠这一节的松飘而达致。全身自然飘中有沉,沉中有飘,既飘又沉,节节贯串,全身一体。我意上领,则全身以沉为根,以飘为用,把人浮起;我意下沉,则全身以飘为根,以沉为用,以身体重量把人打出。因敌变化,用意一松一沉,就是一开一合,把人浮起,再受我全身重量而失去平衡跌出。

气敛入骨

先说「骨」,人体皮包肉,肉包骨,骨代表肢体的中心。再说「气」,「气」在中华文化有很广泛的涵义,简单的说,事物有虚实,实的可感可见,虚的难以感知,于是有「气」的设想,介乎于虚实之间,「气」是物质,是「实」的,但气不可见,难以捉摸,又是「虚」的。练拳时「气贯身躯」,是要使身体「虚」,以「气」饱满最能使身体既虚且满,这是意想使身体饱满,不要鼓肺气到全身。再说「八门五步」,「八门五步」是「八卦」、「五行」,其运动规律的意义是四周围绕中心运转,其运转方式是螺旋扩大及螺旋缩小的循环。设想用透明的玻璃瓶煮清水,水中有一小尘粒在翻滚,其翻滚的方式是在瓶中间上升,然后流向旁边沉下,在瓶底处又流向中心上升,这是尘粒跟随水的对流作用翻滚,水的对流,由四方向中心,再由中心向四方,循环不息。想像身体如玻璃瓶,瓶内有气,气对流由四周敛向中心,是为气敛入骨,气不一定是气,是虚实之间,骨不一定是骨,是中心。而且气敛入骨只说了一半,要再加气由骨发,使气敛入骨、气由骨发成一阴阳相对,即气由中心到体表,由体表到中心循环不息。其实质意义有如扭毛巾,两端相向扭紧,与两端相背扭松循环进行,但要用意,一点力也不能用,打太极拳每一细微的动都要如此,例如搂膝拗步的手由身后到身前,不是平推而出,是足、膝、胯、胸、肩、肘、腕的气敛入骨、气由骨发交替进行,即螺旋合开如毛巾的扭紧、扭松交替,手自然随开合而前进,打揽雀尾的原则也是一样,所以说打太极如缠丝,太极拳没有平推的,一推便失中及出方向,会被对手利用。

怎样才能我顺人背

拳谱说:「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人刚打来,我不与之顶,只随之走动,保持接触。接触要注意由皮肤,到肌肉,到骨外膜内而止,超过骨膜便是顶。并顺其来势圆转,不断变换接触点。我走圆,所以没有尽头,若敌不走圆,或圆转不及我顺畅,敌便有穷尽,则我渐顺而敌愈背。我要走得圆,必须中正安舒;松空圆满,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裹裆、护肫,八门五步立螺体旋转动,顺其来势,以重量敷在对方接触点,被动的围绕自我中心圆转,我愈顺而敌自然愈背。有人说,太极拳对敌,是化、拿、打三步曲。这是不对的,因为化、拿、打不是先化、再拿、再打三件事,而是一件事,我走八门五步立螺体旋,便同时又化、又拿、又打。所以拳谱进一步解释说:「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黏」与「走」是同一件事,人刚我柔,与我顺人背是同一件事。八门五步一发动,敌便离地失重跌出,是应用阴阳相分不相离的原理,你阴我阳,你阳我阴,我用意带引你的劲路,引你失中出圈而我保持中定,自然而然的我顺而人背,这是太极拳最大的乐趣。

阴阳相济

先说一个例子,小提琴有琴弦,将琴弦扣在琴上扭紧,便可发声,琴弦有两个作用力,即加在琴弦的拉力、及琴弦本身的分子内聚力,拉力把弦拉开,而内聚力则使弦向内收紧。拉力愈大,内聚力也大,二者同时作用,同时发生。这两个作用力在调弦时十分重要,太松,承不起琴弓,不能发声,太紧,弦不能振动,也发不了声,必须不断调整,使E弦发出准确的E音,G弦发G音。如果拉力是「阳」,内聚力是「阴」,则音准是「阴阳相济」。如果拉力是「开」,内聚力是「合」,则调音便是「中」。我持「中」,则「开」中有「合」,「合」中有「开」。我上提,你也跟着上提,我上提中有下沉,而你上提是单向上提无下沉相济,我上升到一定程度会自动慢下来,而你不断向上加速,看似是我把你提起,其实是你自己不断的上撑的经果。我手往前时身往后,你往前是单向,我沉下你也沉下,我沉中有提,你单向而沉,看似被我放出,其实是你往前及下蹲太过而失势,我加一点点引导,你自已便把自已放出去。要把弦装上小提琴上,当然要知道拉力及内聚力,但不要把精神花在拉力的「开」及内聚力的「合」上,而应该把精神花在调音的「中」上。「开与合」,「呼与吸」,都是用来明白「阴阳相济」之「中」的工具,不要落在「阴」、「阳」两端而滑掉了「中」。如果我把「开」与「合」说得清清楚楚,听者对「中」的理解反而会不清不楚,所以说「清清楚楚」是「不清不楚」。「阴阳相济」这个「中」只能领悟,是说不明白的,所以「不清不楚」才是「清清楚楚」,这是太极拳难学的地方,尤其是用西方「线性思维」,「分析还原」等逻辑,愈是「清清楚楚」,结果是「不清不楚」。反而西方非主流哲学的「辩证逻辑」与「太极思维」略为接近。



为道日损

太极拳是有无之间的东西,很容易误解,纯用科学化的分析有时会加深误解,只能用太极思维的领悟辩证,把无用的东西丢弃,还原自身本性,功用自然显现。学太极拳不是学得着甚么,而是学会丢弃。《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无为而无不为」。「为学日益」是愈学愈多;「为道日损」则是愈学愈丢弃,「损之又损,以至于无」是丢弃到一无所有而回复本性,「无为而无不为」是本性无为,无为则能顺势,顺势而功用自生。太极拳顺自然之势,「自然」就是「道」,这几句话适用于太极拳。

来自网络

杨家练拳秘传(转帖)

有许多人站桩练拳是讲全身放松,这样就永远练不出作为主宰的腰了,将来也只能练成撑劲和推劲,不能成就抛放及冷弹劲,正确的练法是站桩是先全身劲力拉开,然后腰间命门处微微挺起,借此腰上挺劲,将全身松开(不是放松)。觉如腰拎着手脚及全身,刚开始腰力量不够全身不能全部松开,只能部分松开,渐渐随功夫增长全身会一一松开,真正会感觉到要为主宰。

第二点要注意是站桩练拳时要开裆园胯,这必须在以上第一点的要求下进行,否则腰胯练死也是一病。不开裆园胯将来合劲难成,发人时力量会小很多。

拔筋是练拳的基础,使骨肉之力顺,运动范围扩大,等于要存水先要造一个盆子,盆越大将来存水越多。养气是练内家拳的基础,气足化神,神气足才能运化身上僵块,渐至周身一家以心使身。不偏不依很重要,与人动手要如立身于天地之间,决不能和敌产生顶或依靠及相互支撑的状态。就是敌人忽然消失我依然稳立于天地之间。于敌动手时也不让,太极只化不让,若让时就有凹陷处,要始终让敌人觉的神气若千钧欲发,触之若无物心惊胆战。

忽隐忽现是说神气的变化,是说神气带动身体阴阳忽变,这要有相当内家基础才能表现。很难从文字上表达。

杨老的拳如腾空踏在自己的神气中,浩浩荡荡无人能及。练拳刚开始是刻刻留意在腰间,先在腰间骨椎上,后渐觉精神所至有一空灵且能变化指挥全身的中线,后又觉此中线可变化位置,是精神而非骨肉,就如孙禄堂老先生所说,我身上处处可做支点所以变化无穷。但这一切必须从腰练起,除此无别法。后面的境界本不该说,怕有人自己乱附会而走错路。

化是敌手来时,我接其势神气进或走,其所触处虚待之,使他有如扑空之感。不存在可追击的感觉,只有扑空的感觉大概就差不多了。

与人交手时,若忽受偷袭应该是先借势腾开。若对面待敌,未动之时已和无极之理,彼一动必有虚实,我接其实,其必落空,同时我之神气如电切入其虚处,骨肉一合其必跌出。

太极拳的刚柔相济是指神气收敛入骨为刚,骨肉通透为柔。若劲到手指,自然击人如击败絮,惊心动魄。这就叫功夫。真正太极拳打入是一放,决不是从脚跟撑出的劲。总之太极化人和发人全身不能有僵硬处,有既是错。

所谓“气遍全身不稍滞”是以心使身的成就,当你神气充足,每天用以心使身的功夫,慢慢觉得全身僵块化开,全身如一均匀体,一动无有不动时就差不多了。

太极拳的伸筋拔骨和其他运动是不一样的,他要求在均匀状态下增加强度,有两种练法,一:先练均匀,先在一个教小的架子下把全身练均匀,在把架子放大放低,再练均匀。二:先选一个大架,慢慢的练均匀。、太极拳发人有长劲和短劲两种,发长劲时,接劲时接其全身,使其落空,放时将其抛出,此劲可击人丈外,但反而不易受伤,就怕被打者摔伤,这种劲往往功夫相差较大时能用。

发短劲时接劲时只接其身上一点,或心或肺或肝,神气切入,嚯的杀去。被击者虽或击出不远,但极易打坏人。就是到时收劲,对方也会受伤且受很大的惊吓。此劲往往在比武或紧要关头使用。除非你收发自如。短劲要有很大的神气及观想力,并且要全身通透才能打得出。

太极劲有很大部分是能量释放,决不是单纯冲击力。好比以电击人会把人击飞,而击木却无用。但情况也不是完全这样,可能是两者综合吧。

先将身体练成均匀一体,腰一动浑身能相应,此时浑身重量才可调动,腰为主帅,带动全身即是。

先要使浑身一体,初始以心指挥腰,腰带动全身,慢慢渐觉全身能由中线统一指挥和带动,后来只要心一动全身相应,就对了,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是如此。气的东西只能感悟,无法描述。

气不只是气功说的体内之气,太极拳要全身内外都化为神气,执着在内怎能全身通透。蓄劲时是神气收敛,身形荡开,如西山悬磬。决不是身形缩起,再弹开。是神气的积聚和释放。这点太重要了,不能弄错。

腰的作用对初学者来说是无法忽视的,当然当功夫有成,你可不去着意在腰间。练拳先要将全身的指挥权统一起来,起初是无法身心一致,要想身体听心话,必须要先全身听腰指挥,有如把分散在全身的游勇散兵统一训练。渐渐才可能心一动,身形相随。这个过程还是要的。

关于灵活源于胯是有些问题的,太极要灵动是要将全身骨肉为主的运动变成神气为主的运动,所以有灵敏于顶之说。而胯之活而产生的灵活只是身体相对灵活,不因作为太极和内家拳的内容。其他拳也有更好练法。

现在外面推手情况是,功夫小的往往一受外力,就会挺在背;肩;胸口等处,被动挨打。功夫好的,受力后自然到脚跟,甚至要求入地三尺等等。功夫深者可受多人推撞而不倒。但此时双方劲都吃住,手不能击,足不能踢,身法更不敢有半点变化。这对技击又有何用?所以我未见杨家三辈及其他成就者有这种试功夫的记录。若问此时有第三者,拿一刀刺来,这么办?

荡开就是鼓荡,无论蓄发都不是骨肉简单伸缩,全身如统一体,无论动静,神气鼓荡始终不休。

当你觉得人腾起,已不着地,以致神气身形变化渐渐自如,自然不着力。不到此地决不要妄求,以免变成假拳。既然叫拳,就必须过得了真刀实枪,但求意会是很危险的。所以但求按规矩练去,以求水到渠成。前人境界可作印证,不可附会。

若能浑身通透无着力点才对,在这之前,始终以腰为主宰,而僵块渐会从脚下脱去,若着意在脚跟,那僵块永远无法脱去。

既然已是精神团聚所至,就无所谓腰不腰了,可以任意变化位置,如海低针就可以在手上。但这一切必须从腰做起,水到渠成。

先练得全身均匀,慢慢用神气鼓荡,渐渐身体也如化为神气的一部分,真实随心鼓荡而动。不是思想的问题。

(腰部)意念是微微挺着,刚开始要吃力点,慢慢不着意也会挺着。但是必须注意腰保持空灵的意思,尽量不能僵硬。

若分得开才可谈合,身体越松就合得越快,后来身体也如神气的一部分,那时几乎可以一样快。

练拳说的腰刚开始是微微挺在命门处的腰上一点。不是整个腰椎。渐渐精神所至就能带动全身。并会长成一线。此时已不是骨肉的东西了。你的理解是对的。

但荡开不只是舒展,是指要将身体练松候使全身骨肉运动成为鼓荡运动而非骨肉曲折搬动。劲是人人都有的,练拳的人比较一致了就大一点,平常人散乱就小一点。动手时用能量增加的劲就是外劲,用能量释放的劲就是内劲。

1:挺腰与突腰正好相反,杨家练拳时从来就只有挺腰之说,不知后来的命门突出之说从何而来。

2:若身体僵块化去,就会觉得身体若一均匀体(液体或气体)到这时就比较容易理解鼓荡之意。

神气慢慢充足,身体渐觉是神气的一部分。此均匀体在动手中可以随心意变化,不一定是方是园。

蓄发时腰都要微微拎着,都有微挺之意。但又要空灵的挺,不能有挺死的感觉。不能用劲撑,一切做作都会使身体僵化的。

练拳先只有纵轴之腰,不能多动。

拎腰时如腰间被人握着带动全身,所以后背及全身是松的。并且在腰成为主宰之前是不应该先拎腰的。

松的概念是松开,里面是流动的。腋窝下如夹两热馒头状。绝不能变成松懈状,懈状是软,里面不通是瘪,这点很误人的,一定要避免。

挺腰就是先一点,等你命门下一段可做主宰时,腰就是初步有成了。

胸口一块是很难化开的,多下功夫是必要的,多体会身体是透空的道理。

站桩时不要负重,这样会练成闷劲。练拳不要练哑铃也是同样道理。

挺腰是为了先将全身的指挥中心建立,只要腰能够控制全身才是目的,若腰挺僵其他地方也不能松,就错了.注意:挺腰是为了控制全身松开,成为全身的支点和控制中心.

什么桩都可以,挺腰是命门处一段向内而上,向后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

练拳是否能够入门就是一个腰的问题,练腰的过程大致如下:先是挺命门成为支撑全身及外力的主宰,渐渐会在命门下产生一段(一寸左右)明显的主宰, 这以后再练习用它拎松全身.要不然一开始就拎,很容易误解腰向后向上拎,那入内家之门也就没门了.现在外面练错的很多,使很多太极拳家没有通透之劲而被其他拳种看不起,实际内家一入门就不会被人小视了,犹如狮子初生虽力未充而百兽不敢欺.如果你一朝入门就再也不会有疑惑了.若你练了5-6年还是在迷惑中, 那一定是错了,外家拳;跤术;拳击5-6年也有成就,何况内家之颠的太极!实际上你只要见到真正的就不会再疑惑了,若对太极还在疑惑那是没有看到真的太极.

关于太极大家先要破除神秘感,若有人说在流传于世的拳经外另有什么秘诀的话,可能是看中你的荷包了。我一直说太极之所以是好,是因为你练习他可以比练其他拳种更快见效,且坦荡若夷。所谓的功夫是明理后,你练习身体和太极之理相应的程度,若未明太极之理,是门外汉还不能说功夫之事。而若不能明白太极老论等前辈的道理,就会走上小路,就会自己发明一套并守若珍宝,而拿其所说对比前辈拳论却又格格不入。而私下称另得秘诀。现今太极之病莫大于此。我来给各位指一条辨别真伪的方法。

1:是否能真正技击,若不能只能是拨弄重心的运动,拳都不是,怎么能叫太极拳?

2:技击之时是否还是以力大打力小,手快打手慢?若是即是拳论所说旁门外道也。

3:动手之时是否是神气为主,骨肉为次。若不能尚未入内家之门何况太极。

4:对敌是否对待,敌我是否一体?若不能尚不能称太极。

以上几点若通家使出都是明明白白的,见者也是毫无疑惑的才是真货,若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多是假货。

真的动手时是由不得你再去体会掤、化、拿、发的。你想若真与他种拳术比武时,是否可能别人一拳打来,我再掤、化、拿、发?

彼不动,我不动(但动相不失,不动之中已和为一体,已经化尽其势,进入得势待发之状态),彼微动(神气动相)我先动(化是化敌方神气动相,等敌手脚已动是决来不及再化的。何况敌手脚已动哪还有我先动之说?)

所以看他对不对不是看他如何描述,是看他动手之时是否还有太极之理。

太极的内功仍然以拳架为主,所谓的静功是指对太极体理的锻炼,这是非常重要的,体理入门可从三个方面进入。1:道家的无极;2:儒家的浩然之气;3:佛法的直观本性。

要在体理上练到刀枪阵中不丢失,自然太极功夫一日千里。

首先你必须知道,拳架的动作是用来练劲的,决不能用来实战套用的,就好像读文章是学习表达方式的,若写信时想用来整段抄袭就是成功也一定是词不达意。生死相博岂能预设。我可以告诉你,真正动手时必须要身心非常空灵才能随机而变克敌制胜,若一有预设身心必定滞重,一遇高手必败无疑。

好手出拳如心中炸出,手脚如风,若此时还想要绷接已犯顶抗之病,而且根本来不及。所以无极之状就是接,若敌之神气相照之时不接化,等敌人出手之时才接怎能是敌不知我我独知人,哪有百战不殆的把握?无非还是手快手慢之列。

太极拳论说腰为主宰,主宰是要有主动性;有控制能力的。不能是被动的作为支点或轴,这点很多拳友不很明白。所以我不太主张用放松这个词,松开应该比较好,全身由腰控制使至松开,这样一定会尝试到触之而灵动的感受,这实际是入太极之径,懂劲之门。

章鱼无骨,八爪却能无微不至,力大无穷。显然可以说明力量来之高度的控制力,而不是支撑或杠杆力。

三寸嫩芽是指你通过全身挺在腰上的运动,渐渐会发现形成一个能指挥全身的灵动的一段,位于命门下。若真能如此,内家拳有望了。

腰的感觉是此段腰间将全身拎空之感,时时不能丢失。练拳不论弓腿坐腿都不能坐实。腿坐实就是腰泄劲的表现,设想此时安有灵动之趣?腰挺时应该是灵动的挺,不求挺实之挺。牙紧应是此病。

杨老先生早年的照片,尚在练功阶段,非常可贵,因为一般拳家不会将尚未成功的照片资料公开,但其中的练拳痕迹反而明显。看此杨老照片,身形挺拔,要旨是在挺拔中渐渐松开才是功夫,决不能去尝试缩小的去松,再看杨老挺腰如沙场将军态,这些都是初练者必须注意的。

气聚于顶是一病,表现为下僵上满与轻灵相反。

踨之于膝是在蓄势之后放劲之时膝在腰的指挥下的一种配合。决不是以膝之踨来指挥腰之发。切记!

腰不拎是不可能松胯的,腰拎起时,胯之下松沉,才能使腰胯之间松开而不使腰受牵制而失中正。挺腰一定是先向前,有成后拎腰,如杨老照片。向后鼓外面说得很多,不知依据是什么,我认为是错的,并且误了许多人。

真腰未生之前,及已生之后是已生而力不充之时,还不能完全靠此腰使全身通透,需要用挺掌和坐腕相助使全身松开。而当腰力已充就必须将掌松开,若不能也是一病。

真腰生成初在命门下一段,此时命门之下与整个腰是直的,不受胯之牵制,真腰生起当威力更大,自觉如沙场上将,对敌如入草稿之兵甚对。,若腰力已充可不挺掌,但腰力充也甚难,望不要自己轻许。

一般练太极拳容易将松与软相混,筋骨拉开才能使内部松开和流动,而在软的状态也是不流通的,且泄软的状态是不能练成知觉反应。挺腰先在命门处一截。

松是在劲力拉开的状态下,使里面通透的状态,所以是决不矛盾的。里面有不通透处,通过挺腰和拎腰使他渐渐通透。所以松是拎松不是放松。

练拳时脚趾冰冷是体质寒性的缘故,身上寒气甚重,练拳时就会有此现象,有的是脚冷,有的是手冷各有不同,你必须停食冷饮;大闸蟹等寒物。练拳量要增大,必须大汗。肩,胸口等处僵劲明显,要把这些僵劲通过腰把他拎松,使里面先有松动感,渐渐会完全化开,只要全身化开,方能谈整劲和周身一家。

沾是引,是方法;粘是带动,是内劲。

过去我们练拳老师就要求禁食寒物及烟酒。腰力充沛是物止境的,至少浑身无处不在腰的照顾中和指挥中,且能不费力,不着意。心一动浑身上下包括极细微处无不自然而动,不知手之所舞,足之所蹈。

拎腰只求能将全身拎松,不要管这么多,上下一线是练成真腰一段后渐渐长成的,不是能摆成的。

练拳早期一定要户外进行,桩要低一点,要有运动量,功夫是不能打折的。

练拳时间长短都是要自然,不要强求,早期乱划会较快,有些意境身体跟不上会较慢,身心纯熟后会快些。各人境界不同不必强求。

在腰能做主宰的前提下尽量要低一些,练拳的过程是强度和均匀互进的过程,当腰能将全身拎空成均匀后,再放低架子打破均匀再练均匀。李雅轩先生是杨老先生中真正学到东西的几位前辈之一,一下要练到他的样子是不可能的,要渐渐而至。唯不可降低要求以求架低。也不可尖裆一定要开胯园裆。

站桩和练拳一样要挺腰,开胯园裆,拎松全身,纯熟后再在运动中锻炼不丢失就是拳架,唯站桩是催长功力的一种好方法。

"五趾抓地,气通涌泉",这还是腰不能做主宰的表现,当你练之脚如生在腰上时会如腰在空中而立两脚微踏于地。

练完一套拳呼吸应该更加深长,喘气应该不会。练拳速度快慢按程度不同而不同,应按其自然。

转换是指一切的多,折叠是方法。

后天呼吸在于鼻,应该深长,但同时口要放松,因为蓄发之间鼻之息不足以吐纳必借于口,不然易结气于胸。

可明白儒家浩然之气而入门更好。最好是明白佛法本意后返观太极之理则更好,但佛法无明理之人指路极易错路。

实际上太极拳之开合不能从某一处练起,必须全身一开合,功夫练到细微处,浑身上下处处都开合,若无开合处必是僵劲未化。

挺腰时要有空灵之意,尽量不要挺死,多用精神少用骨肉。

周身一家一定要如液体状决不是软布一块状。

我练拳是从师门24桩入门。

每次站桩若高桩应该30分钟以上,若低桩就要到支持不住为止。每天至少3次。

憋气不对,憋气就是在胸口,这时应该是腹式呼吸。不是屏气。

站桩时要穿平底布鞋,不要穿有跟之皮鞋,挺腰,两腿要挂在腰上,不要全身放松下沉。要找如踏空中的感觉。

是园裆不是撑裆

腰能灵动已经脱离了脊椎的骨肉范围,以后应该体会他一呼一息一吞一吐(不是流动)能带动全身吞吐蓄发,一转一化无不是他主宰,假以时间一定会练成知己的功夫,知人的功夫就必须明太极的哲学之理,并有所相应才能练得。不过知己的功夫是第一关。

以心行气是要用心不用识,识是以思想分别为体,心是遇境直接生起,此点我认为是能否在太极上登堂入室的关键。可是不太易懂。拎起腰脊是以腰拎起全身的状态;并非拎腰一段之意。蓄劲时顺时针转,发劲时逆时针转。

腰与丹田是主宰和宾辅的关系,有腰无丹田难得大用,有丹田无腰如三岁童儿舞大锤,且腰成如鼎火,是练精化气的成因,然后知直养而丹田自会有成。

要先练腰,有腰以后丹田之气方能入骨,无腰的丹田满则易泄,难以升华。

敛气入骨和佛家白骨观不同,实际上敛气于骨并非真的敛在物质的骨头里,实际上就是提起精神,接劲时用心(不是脑识思想)听的状态。以求将身运化成精神的一部分。佛家白骨观是为欲重之众生而起一方便观想,是断习气之良药,不是世间法可比较。

神气为主就可以说是内家拳了,实际上和什么动作是没有太大关系的,所以练陈式当然可以这样练,若按我说的那样去站桩,什么桩都是可以的.不过我还是建议站中低桩.

关于佛教经典中把识,心分开的莫过于(大佛顶首楞严经),但初涉佛法者不易懂,听说有位大德所讲的(首楞严经行法释要)今年将要出版,此书若能得看,真是法宝.

什么时候你把这身骨头忘掉了就有出息了!(玩笑).

蓄劲时顺转,发劲时逆转这在腰能指挥全身后必须的一个锻炼内容,实际上中间还有一个S调头,使蓄劲时顺转鼓荡而开,至对方落空时我劲方为蓄成。S调头后逆转神气相会而合。能合之劲成倍于不合之劲。功夫成后,此过程渐渐淡化,终归无形。但无形之中一样也不缺。就是至一触而发也不出此。

定步推手决不是打轮,绷;捋;挤;按要认真,此四处是最难保持在太极的原理下完成的。此关一过自然能应付散推,要记住千变万化都是从规矩中化来的,不是学来的,但规矩一定要明师教,规矩一错,背道而驰。拳架所练成的习惯在推手及散手中实践,不自在处,问题必在拳架,这要过来人常在身边指点。

力由脊发,实际上是由能指挥全身的中线,此线是借脊集气而成,成后自然能拎空全身,主宰全身。两腿是被中线(腰)拎这,不是身体放在脚上,劲是由脚升起不是从脚撑起。平时练拳千万不要坐死在腿脚上。一借地,就腰不作主宰了,但腰拎又不能将身体拎硬,要像在游泳时,两脚不能踏实,腰自然控制全身。久久自然腰为主宰,人也有腾挪之意。自然步随身换,心动而身不灵,必是腰的能力未充。但腰力又决不是腰的力量,时指腰对全身的控制力。实在太难口述,先理解试试,希望不要弄错。这个对了,就有希望了。不然练个十年还不如练三年摔交或拳击。真正内家入门,一日千里,懒懒的练也比别的方法努力的练要快,这才叫好的方法,不然内家好在哪里?得此坐着和空中都能发力自如无有疑惑了。

打人能跋根这在实力悬殊的状态下,有很多人会表现出来,但是否是和神气一动,彼如弹丸而出,是质的区别还是量的区别?若是量的差别那你离内家不远;若虽能将人跋根击出,但仍很吃力,胸口若憋不畅,浑身力量不通透,那最多是撞击劲,离内家拳尚远。我的前辈师长有一句话:太极借天不借地,借地始终艺不高。请各位细细品尝。

腰是向前微挺而拎起,不是后凸。拎腰只能是命门之下一段约一寸,拎至浑身轻灵状,过分就反而身体变硬。中气不能提上檀中穴。对的感觉如人可踏于空中,身形自在,肢体如白云,心意如秋风,心动身自随。不应是头重脚轻而失控状。

实际上太极拳发人用跋根两字很不妥,应该是在擎;引之中对方已经落空,发放之时哪里还有根可拔?若对方未起根而要硬打,已犯顶抗之病。

练拳先要体会人我天地为一体的状态,这样慢慢会体会到人与万物相容而轻,但腾起之中自然有沉厚之意,不是先下钻再弹起的状态。这就是借天不借地的开始。

S调头之事,应该是练至腰为主宰,命门之下一段能擎起全身后,练习神气调度的方法,可能必须口传方妥,说出来要搞错的。且有了S就是有了8字调头,没有两种,千万练拳不要复杂化。

如未到腰为主宰的地步,S调头只是扭腰而已,当然也可练,只是没有实质作用熏陶而已.

普通的可说是对方落空时,就是我调头处。

练拳必须以腰为主宰,其他都是工具而已。四正手必须按规矩合起来练,实际上绷;捋;挤;按四手是在四正之中清清楚楚的,哪像外面的打圈?真是哭笑不得!不过电视上教拳的也常是错的,最好请一个正统的老师教一下四正手,这个还是很重要的。

身体的感觉各不一样,完全不理也是不可能的,但一去追逐就会走上歧途,最好的方法是注意根本的原则,了知一切觉受都是过程,不要有稀奇感,也不要追逐体味。这样就比较好一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e2fab20100uwmb.html

太极拳心法

太极者 无极生  动亦之机 阴阳之母 阴不离阳 阳不离阴 阴阳相亦 皆及神鸣  心静身正 亦气运行 开和虚实 内外合一 运柔成钢钢柔并用 静发自如  注:只重其意不重其招!

太极行功法

太极行功,功在调合阴阳,交合神气,打坐即为第一步下手功夫。  行功之先,犹应治脏,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  进而吐纳,使阴阳交感,浑然成为太极之象,然后再行运各处功夫。  冥心兀坐,息思虑,绝情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  盘膝曲股,足跟紧抵命门,以固精气,此身功也。  两手紧掩耳门,叠指背弹耳根骨,以祛风池邪气,此首功也。  两手擦面待其热,更用唾沫偏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  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  紧合其睫,睛珠内转,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  大张其口,以舌搅口,以手鸣天鼓,以治其热,此口功也。  舌抵上颚,津液自生,鼓漱咽之,以润其内,此舌功也。  叩齿三十六,闭紧齿关,可集元神,此齿功也。  两手大指擦热摺鼻,左右三十六,以镇其中,此鼻功也。  即得此行功奥窍,还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从头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证悟大道。长生不老之基,即胎于此。若才得此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挈置不顾,此无异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绝不能成就。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间,始成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足致用。此练太极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也。编辑本段太极行功歌

一  两气未分时,浑然一无极。阴阳位即定,始有太极出。人身要虚灵,行功主呼吸。呵、嘘、呼、哂、吹、加嘻成六数。六字意如何?治脏不二诀。治肝宜用嘘,嘘时睁其目,治肺宜用哂,哂时手双托。心呵顶上叉,肾吹抱膝骨。脾病一再呼、呼时把口嘬,仰卧时时嘻,三焦热退郁,持此行内功,阴阳调胎息,大道在正心,诚意长自乐,即此是长生,胸有不老药。  二  春嘘明目木滋肝,夏至呵心火自闭。秋哂定知金肺润,冬吹惟要坎中安。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长呼脾化食。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命丹。  三  肝若虚时目睁睛,肺知哂气手双擎。心呵顶上连叉手,吹肾还知抱膝平。脾症呼时须撮口,三焦客热莫生惊。仙人嘻字真玄秘,日日行功体渐宁。  四  肝本青龙旺在春,病来还觉好酸辛。眼中赤色兼多泪,嘘法行功效若神。肺生咳嗽作痰诞,胃膈烦焦喉舌干。却病急行哂字诀,上焦火降肺安然。心神烦躁急须呵,此法通灵更莫过。喉病口疮并热痛,行之渐觉体安和。肾为水府是生门,保命藏精养蒂根。眉蹙耳鸣兼黑瘦,吹之精气返昆仑。脾家属土太仓名,饮食成痰湿热生。泻痢脾鸣兼吐水,调和四季得和平。三焦火症报君知,静坐蒲团须用嘻。此法通玄传上古,清凉三部是良医。

太极打坐法

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它。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  古仙云:“调息要调真息息,炼神须炼不神神。”真息之息,息乎其息者也。不神之神,神乎其神者也。总要无人心,有道心。将此道心返入虚无,昏昏默默,存于规中,乃能养真息之息,得不神之神。  初学必须从呼吸下手,此个呼吸,乃是离父母重立胞胎之地,人能从此处立功,便如母呼亦呼、母吸亦吸之时,好像重生之身一般。  大凡打坐,须将神抱住气,意系住息,在丹田中宛转悠扬,聚而不散,则内藏之气与外来之气,交结于丹田。日充月盛,达乎四肢,流乎百脉,撞开夹脊双关而上游于泥丸,旋复降下绛宫而下丹田。神气相守,息息相依,河车之路通矣。功夫到此,筑基之效已得一半了,总是要勤虚炼耳。  调息须以后天呼吸寻真人呼吸之处,古云:“后天呼吸起微风,引起真人呼吸功。”然调后天呼吸,须任他自调,方能调得起先天呼吸,我惟致虚守静而已。真息一动,玄关即不远矣。照此进功筑基,可翘足而至,不必百日也。编辑本段打坐歌

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闭目观心守本命,清静无为是根源。百日内,见应验,坎中一点往上翻。黄婆其间为媒妁,婴儿姹女两团圆。美不尽,对谁言?浑自上下气冲天。这个消息谁知道?哑子做梦不能言。急下手,采先天,灵药一点透三关。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无影树下金鸡叫,半夜三更现红莲。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恍恍惚惚存有无,无穷造化在期间。玄中妙,妙中玄,河车搬运过三关。天地交泰万物生,日饮甘露似蜜甜。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本是一家,饥则吃饭困则眠。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生万劫难。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天机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丹。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三年九载功成就,炼成一粒紫金丹。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  古传之睡功之法,用五龙蟠体之形,面南背北,首东足西,侧身而卧。左掌劳宫穴紧贴左耳(劳功穴为心经窍穴,耳为肾之外窍),右手劳宫穴贴于腹部神阙穴,神阙穴亦是肾经之俞穴。如是,上下皆致心肾相交。右足微伸,左足卷曲,置于右足之上。息念(呼吸与意念)注于神阙,以神阙吸气,毛孔呼气,乃至人之息深深,无声之中独闻知也。静察出人之息,有声则听,无声则守,不即不离,如疏雨滴梧桐,有意无意,如微云浇河汉。寄心于耳,寄耳于息,心息相依渐入心息两忘。至于大定之境,及至静极而动,恍然一阳生,蒸薰如醉,睡功之大成也。

太极早功法

日将出即起,面对太阳光,吸气三口,即将口闭。提起丹田之气到上,即将口闭之气与津液咽下,然后将身往下一蹲,两手转托腰眼。左足慢慢伸直,三伸,收转左足。又右足伸直三伸,收转右足。将头面朝天一仰,又朝地一俯,伸起腰,慢立起,两手不用就拿开。立起之时,将右手掌慢慢向上三伸,亦往下一耸。又左手慢伸,将掌向上三伸,亦往下一耸(松),然后一步一步作一周围,一步步完,将两足在圈圈内一跳,静坐片刻,取药服之。

太极午功法

正午,先盘膝坐,两手按膝,腰直起,闭目运气,一口送下丹田,念曰:“本无极之化身,包藏八卦真因。清通一气精其神,日月运行不息。阴阳甲乙庚辛,生克妙用,大地回春。扫除六贼三尸,退避清净。开天河之一道,化玉之生新。圆明有象,净彻无垠。养灵光先在顶,三慧照于三清,不染邪崇之害,不受污秽之侵,水火既济,妙合地、天、人。学道守护五方,主令元神,四时八节,宰治之神,养我魄,护我魂,通我气血,生育流行,天罡地煞,布出元精。二十四气十二辰,妙应灵感,观世音,太上老君,道祖吕真人,一一玉清真王长生大帝,化作太极护法神王,日月普照来临。”(念七遍)开目,运动津液,徐徐咽下。将左手按腰,右足伸出,右手按腰,左足伸出。伸出后将两足并合,往前一伸,头身后一仰,立起。将两掌擦热,往面一擦,擦到两耳,左右手各按其耳,两手中指上下交,各弹三下,往项下一抹到胸。左手擦心,右手在背腰中一打,然后两手放开,头身往下一勾,再以右手往前头一拍,抬起腰身,左手腹中一抹,然后前足换后足,往前跳三步退三步,口中津液,作三口咽下,朝西吐出一气,复面东吸进一气,闭鼓气一口送下,此导阴补阳也。  7 、太极晚功法  面朝北,身立住。左右手,捧定腹,两足并,先提起一气,运津液,待满口,一气咽下。两手左右一伸如一字,掌心朝外竖起,将少蹲作弯弓之状。左手放前,对定心。右手抬过头,掌朝上,四指捻定,空中指直竖,右掌朝下,捻大小指,中三平竖。两手相对,如龙头虎颈抱合之相。头于此时侧转,面向东,往前一起一蹲,起七步,立正,将两手平放,以右手抱左肩,左手抱右肩,蹲下。头勾腹胸前、两目靠臂膀中间,呼吸一回。将两目运动,津液生起,以舌尖抵腭,上下齿各叩四五下,将津液徐徐咽下。两手一抄,踪起一步,右手向上一抬,放下。左手往上一抬、放下。轮换三次。左足搭右足,往下一蹲,立起,右足搭左足,往下一蹲,立起,将腰扭转一次。乃呵气一口。收转气,两手在膝上各捻两三下,左边走至右边,右边走左边,共八十步,此要对东北走,东北对西南走,完,坐下。略闭神一会,将两手对伸一下,站起,再服晚药。以清水漱净口,仰众到寅,再住,翻动睡之,此通养神功,收魂聚魄也。  8 、太极走功法  迈步如猫行,轻捷似鹤立,灵脚神鹿意;起步活跃莫抬高,行时如风才逍遥。昂首舒步,眼平视含而非露;身形要活,胸心开张;放松两臂,两手轻握,微屈肘垂肩下。心指腰意,精力集脐下,气实丹田中;腰引胯动,股引小胫,腿灵脚活,脚落要轻,脚底低平;先脚跟着地,存想涌泉穴,时抓十指,顺理呼吸,以神驭气,神气混凝,气运双腿,与丹田之气上下循环呼应,让血脉流通,而不伤筋,使意达松活,且微轻灵力。集中存思小腹丹田或脚底涌泉而健步不知疲倦也。  9 、太极睡功法  若习睡功玄诀者,不拘于日间及夜间,或一阳来复之时,叩齿三十六通,以集身中诸神。然后松宽衣带面侧卧。闭目垂帘,舌抵上腭,并膝收一足。十指如钩,一手掐子午诀,掩生门脐,一手握剑诀,屈肱而枕之。以眼对鼻,鼻对生门,合齿,心目内观。要如鹿之运督,鹤之养胎,龟之喘息。要虚静自心,勿为一毫虑念所扰,绵绵呼吸,默默行持,以至虚极静笃。  至人之睡,留藏全息,饮纳玉液,金门牢而不可开,土户闭而不可户。苍龙守乎青宫,素龙伏于西室。真气运转于丹池,神水循环乎五内。呼甲丁以直其时,召百灵以卫其室,然后吾神出乎九宫,恣游青碧。履虚如履实,升上若就下,冉冉与祥风遨游,飘飘其闲云出没,坐甚昆仑紫府,遍履福地洞天。咀日月之精华,观烟霞之绝景,访真人问方外之理,期仙学为异域之游。看沧海以成尘,提阴阳而舒啸。兴索欲返,则足蹑清风,身浮落景。故其睡也,不知岁月之迁移。  10 、张三丰《蛰龙吟》  睡神仙,睡神仙,石根高卧忘其年,三光沉沦性自圆。气气归玄窍,息息任自然。莫散乱,须安恬,温养得汞性儿圆,等待他铅花现。莫走失,有防闲;真火候,运中间,行七返,不艰难;练九转,何嗟叹;静观龙虎战场,暗把阴阳颠倒。人言我是朦胧汉,我欲睡兮未眠,学就了,真卧禅;养成了,真胎元,卧龙一起便升天。此蛰法,是谁传?屈肱而枕自骊山。乐在其中无人谙,五龙飞跃出深谭。天将此法传图南,图南一脉俦能继,邋遢道人张三丰仙。  11 、太极四季功  《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卷三载:“《真诀》曰:凡春三月肝气旺。肝旺者,以父母真气,随天度运而在肝。若遇木日,甲乙克土,于辰戊丑未之时,依时火起炼脾气,余日兑卦时,损金以耗肺气,是时不可下功也。坎卦时,依法起火炼肾气,震卦时,入室,多入少出,息住为上,久闭次之,数至一千息为度。当时内观如法,一任冥心闭目,青色自见,渐渐升身以入泥丸。自寅至辰,以满震卦(一千息以上优佳,以息息渐微为度,如息佳不须连数)。凡夏三月心气旺。心旺者,以父母真气,随天度运而在心。若遇火日,丙丁克金,于兑卦时,依法起火炼肺气,余日坎卦时,损水以耗肾气,是时不可下功也。震卦时,依法起火炼肝气。离卦时,入室依前行持,赤色自见,渐渐升身以入泥丸。自已至未,以满离卦(一千息以上尤佳,其说如前)。凡秋三月肺气旺。肺旺者,以父母真气,随天度运而在肺。若遇金日,庚辛克木。于震卦时,依法起火炼肝气,是时不可下功也。巽卦时,依法起火炼脾气。兑卦时,入室依前行持,白色自见,渐渐升身以入泥丸,自申至戌,以满兑卦。凡冬三月肾气旺。肾旺者,以父母真气,随天度运而在肾。若遇水日,壬癸克火。于离卦时,依法起火炼心气,余日辰戊丑未时,损土以耗脾气,是时不可下功也。兑卦时,依法起火炼肺气。坎卦时,入室依前行持,黑色自见,渐渐升身以入泥丸。自亥至丑,以满坎卦。《道要》曰:凡行此法,不限年月日时,一依前法,以至见验方止。其气自见,须是谨节不倦,弃绝外事,止于室中,用意测其时候,用两个纯阳小子,或结交门生,交番往复,供过千日,可了一气。一以夺一,一百日见功,五百日气全,可行内观,然后聚阳神以入天神,炼神合道,入圣超凡。炼气之验,但觉身体极畅,常仰升腾,丹光透骨,异香满室。次静中外观,紫霞满目,顶中下视,金光罩体,奇怪证验,不可备记。”  12 、道要秘诀歌  道要歌,道要歌,不知道要必遭魔。看玄关,调真息,知斯二要修行毕。以元神,人气海,神气交融默默时,便得一玄真主宰。将元气,人黄庭,气神和合昏昏际,又得一玄最圆明。一玄妙,一玄窍,有欲观窍无观妙。两者玄玄是要机,异名同出谁知道?看玄关,无他诀,先从窍内调真息。神恬气静极自然,妙自无生现太极。古仙翁,多半语,恐泄真机无妄举。或言有定在中央,或言无定自领取。到而今,我尽言,此在有定无定间。有定曰窍无曰妙,老君所说玄又玄。指分明,度有情,留与吾门作赏音。遇而不修为下鬼,为圣为凡随乎人。初下手,最难行,离了散乱又昏沉。大丈夫,有真学,必将神气分清浊。先天神兮最清明,后天神兮乃浊物。扫除浊物守清明,闭塞三宝居灵谷。这灵谷,即窍儿,窍中调息要深思。一息去,一息来,息息相依时相偎。幽幽细细无人觉,神气团冲九窍开。照此行持得窍妙,昏沉散乱从何来?

大道歌

君今洗耳听吾言,道有先天与后天。后天渣质为无用,先天一点号真铅。昧真铅,迷本性,此是修行第一病。玉清殿上少人行,吾今指破神仙境。命要传,性要悟,入圣超凡由汝做。静功悟性动取药,内有龟蛇颠倒缩。一阳发动便行动,斡转天关须猛烈。阴生在午阳坎中,卯酉行持要从容。斗柄拨轮来紫府,笑迎仙子客黄公。黄婆宫中会姹女,姹女婴儿自相配。要筑基,须炼已。炼纯熟,明采取。蒙师指我一段功,先将九窍关门通。九窍原在尾闾穴,先从脚底涌泉冲。涌泉冲起渐至膝,膝下功夫须着力。释氏即此号芦芽,又如虫行又如刺。过膝徐徐至尾闾,有如硬物来相抵。方行最上一切功,三段功夫有口诀。从此三关一撞开,泥丸顶上转将来。金锁关穿下鹊桥,重楼十二真奇哉。重楼即名绛宫室,绛宫黄庭有端的。黄庭一室须要精,精在中间一点灵。切莫糊涂为隐秘,黄庭便是真玄关。不识玄关端的处,真铅采来何处安?君不见,悟真诗,须凭玄牝立根基。真精既返黄金室,一颗明珠永不离。又不见《参同》书,状似蓬壶比不诬。下闭称无上闭有,两孔穴法气相须。从今讲道谈玄理,除此为之都是虚。关已开,功已积,制剑要明真消息。镆铆尚且铁为之,何况我剑本来直。天为炉,地为冶,金水相停切莫野。子午行功要铸成,能钢能柔能取舍。剑已全,采真铅,采取鸿朦未判先。若还采得后天气,只是将他命苟延。二七时,有真机,神州赤县当求之。法财两用若求得,就好切思细详别。粉红云,野鸡色,唇若涂朱肤似雪。聪明智慧性温良,神光漆采发纯黑。气清视正步行端,方用中间算年月。五千四八生黄道,杳杳冥冥生恍惚。依时采取定浮沉,不可毫厘令过越。此际须明三日弦,妙在西方庚辛白。慧剑灵,内心诚,敲竹相通始鼓琴。天梯宜用不可缺,密密深机哪个能?海底巨鳌休乱钓,恐惊去了不回程。炉莫损,候要别,采过后天延岁月。一个时辰分六候,只于二候金丹就,尚余四候有神功,妙在心传难泄露。真铅来,发神火,西到东来先觅我。运我真汞一点红,相迎相迓成一颗。过三关,升泥丸,下得重楼入广寒。又不痴,又不慧,又不醒兮又不醉。若非遍体便精神,怎得夫妻成匹配?丹即定,心喜幸,屯蒙两卦朝昏应。也知沐浴在其中,卯酉之时不宜进。守城垣,罢战功,增得灵砂满鼎红。如斯十月功夫足,器皿丹房一撒空。入深山,抱元一,万事俱空不费力,寒暑饥劳不可侵。巍巍九载面墙壁,朝来北海暮瀛洲。忽然功行齐完日,水府三官算寿年。一封丹书下瑶天,青鸾白鹤舞翩翩。直至通明封拜罢,永作长生不老仙。  14 、五更道情(五首)  题义:五更须活看,只是功夫不息之义,勿谓一更是一更功夫,二更是二更功夫也。余类推。  一  一更初,独牧青牛,勿纵狂行,不放闲游。我这里换景移情,攀花折柳,密炼潜修。闭六门无为静守,擒五贼有法拘囚。匹配刚柔,耐得春秋。气盛神全,采药何愁?  二更里,匹配调合,逐散诸阴,赶退群魔。俺只要招凤来巢,唤龟还窟,引虎归窝。看铅生须知谨守,逢月现认得真么。下手莫错,望远时过,赤水含珠,造化无那。  三更中,一阳才萌,赤县门开,真气方升。这时节微露铅华,初含玉蕊,半吐金精。锁心猿龙吟云应,拴意马虎啸风生。采颗芝英,送入黄庭,封固无虞,百日功灵。  四更残,饥罢醒醐。乘槎张骞,笑煞麻姑。凭这点灌溉三田,融通百脉,润泽肌肤。周流遍牢关土釜,升降毕谨守如初。念虑皆无,声色尽除。温养胎仙,十月功夫。  五更终,添汞抽铅,换鼎分胎,移上丹田。从今后,阳长阴消,性成命全,体固身坚。静调神,一周渐大。勤面壁,九载还元。行满功圆,八百三千。与道合真,便是神仙。  二  一更里,铅汞全,三尸六贼都游散。心猿意马牢拴定,铅鼎温温水不寒,诸魔不敢抬头看。安神息,任天然。龙自吟,虎自欢。这桩妙理行持惯,遍身水火配离坎。成仙成圣何嗟叹?要做长生也不难。曾记得,火龙直指得还丹,逍遥自在,自在神仙。  二更里,丹诏来,乘龙跨凤青霄外。大还到手人人爱,方信金丹好药材。母见姣儿(一作怀抱儿童)共一堆,安稳睡,且妆呆。清虚地,不染埃,从今灭却冤家债。做一个长生不老,养就了杏脸桃腮。  三更里,活子时,仙家美景现华池。灵龟吸尽金乌髓,丹风衔来玉兔脂。玄明酒,醉如痴,群阴尽。艳阳期,一枝春色金花丽,佳人有意心相许,郎君把玩两情怡。得遇了还元返本,寿与天齐。  四更里,更漏深,铅生癸(一作子)后阴阳分(一作顺)。正值一弦金水满,恰似莺花二月春。不贪财,不爱名。饥琼浆,听玉音,碧天连水清波净。虚自堂前拴意马,无影树下锁心猿。三回九转真人现,得遇了先天大道,寿比乾坤。  五更里,采得他,功名富贵都抛下。一心盼望蓬莱景,十洲三岛便为家。免欲火,无牵挂。这长生,在自家。养育恩情休要差,逢人莫说艰难话。刀兵虎,全然不怕。任你是艳色垂帘,再不恋路柳墙花。  三  一更里,入禅房。清净身心不用忙,心猿意马休轻放。守定灵台白玉光,无事真人里面藏。主翁端坐昆仑上,黄婆勾引入洞房。婴儿姹女配成双,三家会合曲江上。  二更里,上蒲团。思念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常发现。采取先天补后天,三关运转至泥丸,华池神水频吞咽,水火相交暖下田,偃月炉中至宝煎,三四九转把丹炼。  三更里,一阳生,坎离交媾结婚姻,无牵无挂常清净。海底泥牛直上奔,绵绵一气透昆仑。金水夫妻来交并,白雪生长在黄庭。炼就金丹不坏身,方才识透玄关性。  四更里,觅宗风。西为大意在其中,时时常把功夫用。皓月当前彻底红,照看自己主人翁。方知炉内铅投汞,玲珑塔里现真宗。金丹炼就了真空,千年万载身不动。  五更里,合天机。玄关一窍少人知,谁人识得生死地?全凭戊己产婴儿,金光灿烂现牟尼。至宝收在丹田里,养就灵根与天齐。阳神妙体同太虚,黍珠一粒包天地。  四  静中观面观象,搜寻道窍根源。太乙炉中运周天,三昧真火锻炼。箭射九重铁鼓,三关运转泥丸。擎着宝月配日眠,此时铅汞相见(右调西江月,按此乃古仙词唱,祖师借来作五更道情引首,故仍之)。  一更里,马稳莫放猿猴跳。气清神清,自然心地扫。看守黄庭,运转先天道。清静闲观,透出玄中妙。乘一时,才心定。性在天边海底命,悟着青铜镜。青铜镜,无象光明铁陀硬。你看你变乾坤。采日精,尽都听法王令。  二更里,炉内万朵莲花放。炼就黄芽,一点从天降。死中拨活,无象却有象。普照十方,到处皆明亮。看天沟,明耀耀。牧放群羊拍手笑,早把云梦跳。云梦跳,脚踏灵台高声叫。你看你领金牌,把名表,得证了,无为道。  三更里,调理巍巍全不动,一枕孤眠,识破黄梁梦。白鸦来朝,太极光明洞。海水枯干,颗颗珍珠弄。紫阳宫,独自立(叶利)。水晶宫里闲游戏,好个九品天生地,都帅大堂金刚列。你看你上天梯,怎得知珊瑚石,真琉璃。  四更里,猛勇要把魔王战。无象宫中,使出双尾剑。战退魔王,万里成一片,体貌纵横,又入蓬莱院。这消息,谁知道?自己思量自己笑,好个玄中妙。玄中妙,一副棋子盘中闹。你看你士相卒,摆列炮,进车马,将军照。  五更里,方醒自觉心开悟。急紧加功,再进竿头步。奔到紫阳宫,透出漕溪路。这些功夫,等闲休分诉。提金容,把剑首,自己收拾休教漏,放出蛟龙斗。蛟龙斗,莫把羊儿饥饿瘦。你看你提防谁,贼不偷,守定了,周天候。  五  倒卷黄河一派通,养来柔弱似婴童。世人若问长生路,笑指蓬莱碧海东。  一更里,修行要仔细,休教意马走东西,走东西。猿猴锁在方寸地,这青牛老子能骑(重句,下仿此)。金丹花儿勾一,宝剑插在炉里。龙虎交,会坎离,水火颠倒成即济。金丹花儿快乐,念念上一声佛,南无混沌世界佛,南无花开叶儿落(花开叶落比阳生阴尽之时,若是凡花,则花开叶亦生矣。余仿此)。  一更里,修行提正念。十字街道炼金丹,炼金丹。不用水火不用炭,只要悟,打坐参禅。金丹花儿勾二,黄婆引去婴儿,上泥丸,透玄关,婴儿姹女两团圆。金丹花儿快乐,念念上一声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花开叶儿落。  二更里,修行要团圆,姹女婴儿在两边,在两边。黄公黄婆为媒眷,将二家结就姻缘。金丹花儿勾三,说起生死不难。说不难,却又难,不在身边在那边。金丹花儿快乐,念念上一声佛,南无西方如来佛,南无花开叶儿落。  二更里,修行要心专。手提一根无影剑,无影剑。六贼赶至魔王殿,将三尸斩首目前。金丹花儿勾四,我今遇着明师,与咱指一条路,时时刻刻用功夫。金丹花儿快乐,念念上一声佛,南无大肚弥勒佛,南无花开叶儿落。  三更里,修行要防危,休将六届贼搬弄你,般弄你。聚气凝神总不移,烧纸钱,送将出去。金丹花儿勾五,我今得了功夫。采先天,补后天,滚出云门天外天。金丹花儿快乐,念念上一声佛,南无接引准提佛,南无花开叶儿落。  三更里,修行莫漏机。黄河倒卷上天梯,上天梯,玄关站定青牛蹄,颠倒颠,取坎填离。金丹花儿勾六,狮子炼成火猴。我今想去云游,翻过甲子到瀛洲。金丹花儿快乐,念念上一声佛,南无十八罗汉佛,南无花开叶儿落。  四更里,修行要用心。双树林中点慧灯,点慧灯,照见世尊,他去极乐园,门前等一等。金丹花儿勾七,空中有人提携,马车青牛,过玄关,炼颗金丹圆又圆。金丹花儿快乐,念上一声佛,南无燃灯古老佛,南无花开叶儿落。  四更里,修行要用功,须看西南起巽风,起巽风。水火即济颠倒用,将药火齐入炉中。金丹花儿勾八,婴儿姹女赴龙华。主人翁,认得他,打成一片是作家。金丹花儿快乐,念念上一声佛,南无大鹏金翅佛,南无花开叶儿落。  五更里,修行金鸡叫。迷人不是这条道,这条道。铁树开花蕊不少,完满了,自有根梢。金丹花儿勾九,说起人从皆有。说起有,却又无,说无说有永不休。金丹花儿快乐,念念上一声佛,南无孔雀明王佛,南无花开叶儿落。  五更里,修行太阳红。须防火候一场空,一场空,霞光万道金莲涌,完满了,自然成功。金丹花儿勾十,我今来在家里,见主人笑嘻嘻,我问真人在哪里?金丹花儿快乐,念念上一声佛,南无长耳定光佛,南无花开叶儿落。  念罢五更到天明,正东闪上小桃红(叶横)。小桃红,东生西落催人老,躲三灾,报答恩师。金丹花儿勾十一,我今来在深山里,搭一座,草茅庵,降龙伏虎自然置。金丹花儿快乐,念念上一声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花开叶儿落。  念罢五更一坦明,一道红光是至真。黄龙透出三关顶,到今日跨鹤飞升。金华十二一齐开,玉皇老子丹书来。穿仙衣,坐莲台,炼就金身全不坏。念念上一声佛,南无无量受福佛,南无花开叶儿落。  15 、上天梯  金虎吐铅,月之圆,存乎口诀。时之子,妙在心传。采先天之功,全凭戊己。夺后天之气,龙虎初弦。青龙白虎相争战,玉兔金乌一处搏。防只防身中无慧剑,怕只怕急水滩头挽不住船,等只等黄婆勾引,候只候少女开莲。此事难言。五千日内君须算,三十时辰暗里盘,子前午后分明看。铅阳未动,癸现于前,真铅真阳随后边。药到临炉,此时休怠慢,急速下手擒入关,随后用六百抽添。十月胎圆,婴儿出现。面壁九年,独露真诠,才做个阆苑蓬莱物外仙。  16 、积气开关说  其端作用,亦如前功。以两手插金锹,用一念归玉府,全神凝气,动俾静忘。先存其气,自左涌泉穴起于膝胫,徐徐上升三关,约至泥丸,轻轻降下元海。次从右涌泉穴,俾从右升降,作用与左皆同。左右各运四回,两穴双升一次,共成九转,方为一功。但运谷道轻提,踵息缓运,每次须加九次,九九八十一次为终。其气自然周流,其关自然通彻。倘若未通,后加武诀,逐次搬行。先行狮子倒坐之功,于中睁眼三吸,始过下关,后乃飞金精于肘后,掇肩运耸,自升泥丸,大河车转。次撼昆仑,擦腹搓腰八十一,研手摩面二十四,拍顶转睛三八,止集神叩齿四六通。凡行此功,皆缩谷闭息。每行功讫,俱要嗽咽三分,方起摇身,左右各行九组。此为功法。可配静功,互为运行,周而复始,如此无间,由是成功。上士三昼夜而关通,中士二七以透彻,下士月余关亦通。功夫怠惰,百日方开;若骨痛少缓其功。倘睛热多加呵转。一心不惰,诸疾无侵。其时泥丸风生,而肾气上升。少刻鹊桥瑞香,而甘露下降。修丹之士,外此即诬。若非这样开道,岂能那般升降而炼己配合也哉?  17 、玄关一窍歌  玄关一玄通真诀,乾坤辟破蓬壶阔。黄庭有个元翁客,抱琴侍守天边月。二水清兮三水浊,金花开,兑头缺,峨媚山上紫霞飞,霞飞化了红炉雪。龙吟逼,虎啸迫,灵龟吸尽金乌血。骑龙挂剑醉归家,运转三关朝北阙。  18 、金丹歌  金丹一粒重一斤,世人知得永长生。筑基扫尽尘间事,炼己只是养元神。黄庭土釜先天汞,万虑皆空绝世情。离了己身不是道,执著己身也是空。我今泄漏天机理,说与学道诸英雄。目前现有长生路,千万凡夫迷本宗。扫尽灵台无一念,身闲清净运玄功。呼吸虚无神守舍,百脉归源如水清。身中自有真铅现,一颗红光似月明。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聘,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一息一纽天谷穴,河车搬运上昆仑。过了鹊桥入华池,降下重楼十二层。尾闾夹脊三关过,金公归舍入黄庭。铅来投汞猫捕鼠,汞去投铅兔见鹰。九转神丹入金鼎,十月胎完造化成。寒暑不知真造化,体变纯阳是真金。尘中积行三千满,白日飞升朝玉京。  19 、金液还丹破迷歌  还丹诀,还丹诀,吾今仔细与君说。旁门小术路三千,除此金丹都是僻。万般渣质皆非类,真阴真阳正栽接。阴阳交,铅汞接,婴儿姹女空中烈。龙虎上下转升腾,海底灵龟弄星月。长黄芽,飞白雪,水中金露先天诀。真黄婆,真橐龠,金丹就是长生药。先筑基,后进药,百日功夫牢抱着。若追二气归黄道,三家相见仙胎结。性要炼,命要接,休在人间虚岁月。若将铅汞归真土,添汞抽铅永不灭。乌八两,兔半斤,二物同入戊己村。两头武,中间文,四大擒来一处烹,十月功勤火候足,纯阳炼就寿无穷。换鼎移胎三五载,九年面壁出阳神。玄是祖,牝是宗,先天先地万般根。点天透地通天眼,翰转天关斗逆行。窍要开,气自通,雷转斗柄声正轰,海底云汲龙翻浪,泥丸风生虎啸声。若会阴阳颠倒法,乾坤造化立时成。讲悟真,说参同,此理原来是一宗。此药虽从房中得,金丹大液事不同。饶服气,空炼精,闭尾闾,望飞升,不得金丹总不成。乌兽类,知全形。龟纳鼻息能调气,鹿运尾闾亦炼精。又有鹤胎常稳抱,夜半云松静养神。畜生倒有千年寿,为人反不悟长生。遍世人,贪名利,不怕阎罗鬼薄情。人有生灭畜有死,三寸气断鬼为邻。先天药,后天药,此是阴阳真妙物。先天药,能超脱。后天药,延命壳。世人若会裁接机,长生不死还大觉。性要修,命要全,采得先天种泥丸。童儿修,精气全,静里一气口升天。只有无为身不破,才是修真大罗仙。幼年间,丧了阳,半路出家性颠狂。乾爻走入神爻里,变成离卦内虚张。取将坎位中心实,返本还原复作阳。真水火,配阴阳,世人莫要乱思量。饶你无为空打坐,不免亡生葬北邙。习静功,守中黄,到老差殊枉一场。纵然明了真如性,阴魄投胎入鬼乡。延命药,返魂浆,金丹就是药中王。若将一粒吞归腹,返老还童寿命长。又休妻,又绝粮,持斋说法往西方。任你旁门千万法,除斯同类总成狂。我把天机都泄漏,还丹端的是仙方。累代神仙从此得,脱离尘世上天堂。我劝后来学道者,休听邪师说短长。若得口诀金丹药,延年住世寿无疆。以此修出长生路,报答师恩谢上苍。著斯诀,作慈航,行满功圆感玉皇。破迷金液谁人作?万古流传元化张。  20 、龙虎还丹指迷歌  饶君到处问仙梯,一阳初动始称奇。水淹昆仑翻碧海,虎啸岩头是祖基。直指逍遥捷径处,一轮明月照须弥。水中虎,火中龙,八卦五行显耀中,捉得龙兮生紫雾,伏了虎兮金光露。二象何缘立道根?只因久假曹溪路。男配女,阴配阳,交媾分明战一场。戊己土,作黄房,神气清兮是药王。炼得紫金丹粒就,跨鹤乘鸾朝玉皇。  虎藏碧海伴儿眠,龙自扶桑日里旋。待等一阳春意动,虎放金光龙吐涎。腰悬宝剑收龙雾,虎见龙归自其潜。二物相随归戊己,一炉真火慢烹煎。子至午,火候严,卯酉加临莫放闲。吞祖气,啖琼浆,色内真空哪个详?炼之只在生身处,十殿冥王共此方。速顿悟,莫痴贪,休道老人说异端。饶尔翻谈三藏法,不悟无生也是闲。打破这个铁馒头,自在逍遥亿万年。  21 、太极长生法  《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卷三载:“《真诀》曰:坎卦阳生,当正子时,非始非终,艮卦肾气交肝气,未交这前,静室中披衣握固,正坐盘膝,蹲下腹肚,须叟升身,前出身而微偃头于后,后闭夹脊双关,肘后微扇一二伸腰,自尾闾穴,如火相似,自腰而起,拥在夹脊,慎勿开关,即时甚热气壮。渐次开夹脊关,放气过关,仍伸面脑后,紧偃以闭上关,慎无开之,即觉热极气壮,渐次开关入顶,以补泥丸髓海。须身耐寒暑,方为长生之基。次用还丹之法,如前出胸伸腰闭夹脊蹲而伸之。腰间久不起,当静坐内观,如法再作。以火起为度,自丑行之,至寅终而可止。乃曰肘后飞金晶,又曰抽铅,使肾中气生肝气也。且人身脊骨二十四节自下而上三节,与内肾相对,自上而下三节,名曰天柱。天柱之上,名曰玉京,天柱之下,内肾相对尾闾穴之上,共十八节,其中曰双关。上九下丸,当定一百日,遍通十八节而入泥丸。必于正一阳时,坎卦行持,乃曰肘后飞金晶。离卦采药,乾卦进火烧药,勒阳关始,至艮卦方止。自离卦采药,便心肾气相合,而肝气自生心气,二气纯阳,二八阴消,薰蒸于肺,而得肺液下降也。含真气曰得黍米之珠,而及黄庭,方曰内丹之材,即百日无差,药力全。凡准卦采药用法,依时内观转回精细,若乾卦进火烧药,勒阳关自兑卦为始,终在乾卦。如此又一百日,以肘后飞金晶,自兑卦至震卦方止。离坎采药之时,法如旧,以配自坤至乾卦行持,即二百日无差,圣胎坚。勒阳关法,自坤卦至乾卦方止。如此又一百日足,泥丸充实,返老还童,不类常人。采药就,胎仙完,而真气生,形若弹圆,色同朱橘,永镇丹田,而作陆地神仙。三百日后行持,至离卦罢采药,坤卦罢勒阳关,即行玉液还丹之道。故至冬至后,方曰行功,三百日胎完气足而内丹就,真气生。凡行此法,方为五行颠倒,三田返复。未行功以前,先要匹配阴阳,使气液相生,见验方止。次要聚散水火使根源牢固,而气行液住,见验方止。次要交媾龙虎,烧炼丹药,使采补还丹而锻炼铅汞,见验方止。十损一补之数足,而气液相生,见验方止。上顶行持,乃小乘之法,自可延年益寿,若以补完坚固,见验方止,方可中年择月。冬至之节,月中择日,甲子之日,日中择时。坎离乾卦,三时为始,一百日自坎至艮,自兑至乾,二百日后,自坎至震,自坤至乾,凡此下功,必于幽室静宅之中,远妇人女子,使鸡犬不闻声,臭秽不入鼻,五味不入口,绝七情六欲,饮食多少,寒热有度,虽寐寤之间,而意恐损失,行功不勤,难成乎道,如是三百日看应验如何。”  22 、太极超凡法  《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卷三载:“真诀曰:超者,超出凡躯,而入圣品;脱者,脱去俗胎,而为仙子。是神入气胎,气全真性,须是前功节节见验正当,方居清静之室,以入希夷之境。内观认阳神,次起火降魔,焚身聚气,真气升在天宫,壳中清静,了无一物。当择幽居,一依内观,三礼既毕,平身不须高升,正坐不须敛伸,闭目冥心。静寂朝元之后,身躯如在空中,神气飘然,难为制御。默默内观,明明不寐,山川秀丽,楼阁依稀,紫气红光,纷纭为阵,祥鸾绿凤,言语如簧,异景繁华,可谓壶中真趣,而洞天别景,逍遥自在,怡然不知有尘世之累。是真空之际,其气自转,不须用法依时。若见青气出东方,笙簧嘹亮,旌节车马,左右前后,不知多少。须臾南方赤气出,西方白气出,北方黑气出,中央黄气出,五气结聚而为绿云。乐声嘈杂,喜气熙熙,金童玉女,扶拥自身,或跨火龙,或乘玄鹤,或跨绿鸾,或骑猛虎,升腾空中,自下而上,所遇之处,楼台观宇,不能尽陈,神祗官吏,不可备说。又到一处,女乐万行,官僚班列,如人间帝王之仪,圣贤毕至。当此之时,见之旁若无人,乘驾上升,以至一门。兵卫严肃,而不可犯,左右前后,官僚女乐留恋不已,终是过门不得。轩盖复面,自上而下,复入旧居之地。如此上下不厌其数,是调神出壳之法也。积日纯熟,一升而到天宫,一降而还旧处,上下纯无滞碍,乃自下而上,或如登七级宝塔,或如上三层琼楼,其始也。一级而复一级,七级上尽,以至顶中,辄不得下视,恐神惊恋躯不出。既至七级之上,则闭目便跳,如寐如寤,身外有身,形如婴儿,肌肤鲜洁,神采莹然。回视故躯,亦不见有所见之者,乃如粪堆,又如枯木,憎愧万端。辄不可顿弃而远游,始乎一步二步,次二里三里,积日纯熟,乃如壮士展臂,可千里万里而行神壮大,勇气坚固,然后寄凡骸于名山大川之中,从往来应世之外,不与俗类等伦。或行满而受天书,骖鸾乘凤,跨虎骑龙,自东自西,以入紫府,先见太微真君,次居下岛,欲升洞天,当传道积,行于人间,受天书而升洞天,以为天仙。凡此行法,古今少有成者。盖以功不备而欲行之速,便为此道。或功验为证,止事静坐,欲求超脱。或阴灵不散,出而见仙,人不见形,来往去住,终无所归。止于投胎就舍,而夺人躯壳复得为人,或出入不熟,往来无法,一去一来,无由再入本躯,神魂不知所在,乃释子之坐化,道流之尸解也。故行此道,要在前功见验正当,仍择地筑室,以还一切,腥秽之物,臭恶之气,往来之声,女子之色,不止于触其真气,而神亦厌之,既出而复入,入而不出,则形神俱妙,与开地齐年,而浩劫不死,既入而复出,出而不入,如蟑脱脱,迁神入圣,此乃超凡脱俗,以为真人仙子,而在风尘之外,寄居三岛之洲者也。  《道要》曰:“不无尽法,已灭息矣。”  23 、太极玉液法  《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卷三载:“凡用艮卦飞金晶人脑,止于巽卦而已,此言飞金晶三百日后也,离卦罢采药,坤坤罢勒阳关,只此兑卦下手勒阳关,至乾卦方止,既罢离卦,添入咽法炼形。咽法者,以舌搅上腭两颏之间,先咽了恶浊之津,次退舌尖以满,玉池津生,不漱而咽。凡春三月,肝气旺而脾气弱,咽法日用离卦;凡夏三月,心气旺而肺气弱,咽法日用巽卦;凡秋三月,肺气旺而肝气弱,咽法日用艮卦;凡冬三月,肾气旺而心气弱,咽法日用震卦(飞金晶法咽亦不妨)。凡四季之月,脾气旺而肾气弱,人以肾气为根源,四时皆有衰弱。每四时季月之后十八日,咽法日用兑卦,仍与前咽法并用之。独于秋季,止用兑卦咽法,而罢艮卦之功。以上咽法,先依前法而咽之,如牙齿玉池之间而津不生,但以舌满上下而闭玉池,收两颏,以虚咽而为法。止于咽气,气中自有水也。咽气如一年(三十六次至四十九次为数)。又次一年(八十一次),又次一年(一百八十一次)为见验,乃玉液还丹之法。行持不过三年,灌溉丹田,沐浴胎仙,而真气愈盛。”  24 、太极金液法  《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卷三载:“若行此玉液还丹之法,而于三百日养就内丹,真气才生,艮卦飞金晶,一撞三关,上至泥丸,当行金液还丹之法。自顶中前下金水一注,下还黄庭变成金丹,名曰金丹。行金液还丹,当于深密幽房,风日凡人不到之处,烧香叠掌,盘膝坐,以体蹲而后升,才觉火起,正坐绝念忘情内观,的确艮卦飞金晶入顶,但略昂头偃顶,放令颈下,如火方点头,身前低头曲项,退舌尖进后,以抵上腭,上有清冷之水,味若甘香,上彻顶门,下通百脉,鼻中自问一种真香,舌上亦有奇味,不嗽而咽下还黄庭,名曰金液还丹。春夏秋冬,不拘时候,但于飞金晶入脑之后。节次行此法,自艮至巽而已。晚间勒阳关法,自兑至乾而已。凡行此法,谨节慎前,方可得成。”  25 、太极合道法  《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卷三载:“《真诀》曰:此法合道,有如常说存想之理,又如禅僧入定之时,当择福地置室,跪礼焚香,正坐盘膝。散发披衣,握固存神,冥心闭目,午时前微微升身,起火炼气,午时后微微敛身,聚火炼丹,不拘昼夜,神清气合,自然喜悦。坐中或闻声莫听,见境勿认,物境自散。若认物境,转加魔障。魔障不退,急急向前,以身微敛,敛而伸腰,后以胸微偃,偃不伸腰,少待前后,火起高升,其身勿动,名曰焚身。火退魔障,自散于躯外,阴邪不入于壳中。始此三两次已。当想遍天地之间,皆是炎炎之人,火毕清凉,了无一物,但见车马歌舞,轩盖绮罗,富贵繁华,人物欢娱,成队成行,五色云升,如登天界。及到彼中,又见楼台耸翠,院宇徘徊,珍珠金玉,满地不收,花果池亭,莫知其数。须臾异香四起,妓乐之音,嘈嘈杂杂,宾朋满坐,水陆俱陈,且笑且语,共贺太平。珍玩之物,互相献受。当此之际,虽然不是阴鬼魔障,亦不得认为好事。盖修真之人,弃绝外事,甘受寂寞,或潜迹江湖之地,或循身隐僻之隅,绝念忘情,举动有戒,久受劬劳,而历潇洒。一旦功成法立,遍见如此繁华,又不谓是阴魔,将谓实到天宫。殊不知脱凡始,在顶中自己天宫之内,因而贪恋认为实境,不用超脱之法,止于身中。阳神不出,而胎仙不化,乃日出昏衢之上,为陆地神仙,仅可长生不死而已,不能脱质升仙,而归三岛以做仙子。到此可惜。学人自当虑,超脱虽难,不可不行也。《道要》曰:不无尽法,已减省故也。”  26 、炼丹火候说  上  夫功夫下手,不可执于有为,有为都是后天。今之道门,多流此弊,故世罕传真。亦不可着于无为,无为便落顽空。今之佛门,多中此弊,故天下少佛子。此道之不行,由于道之不明也。  初功在寂灭情缘,扫除杂念。除杂念是第一着筑基炼己之功也。人心既除,则天心来复。人欲既净,则天理常存。每日先静一时,待身心都安定了,气息都和平了,始将双目微闭。垂帘观照心下肾上一寸三分之间,不即不离,勿忘勿助,万念俱泯,一灵独存,谓之正念。斯时也,于此念中,活活泼泼。于彼气中,悠悠扬扬。呼之至上,上不冲心,呼之至下,下不冲肾。一阖一辟,一来一往。行之一七、二七,自然渐渐两肾大蒸,丹田气暖。息不用调而自调,气不用炼而自炼。气息既和,自然于上、中、下不出、不入,无来无去,是为胎息,是为神息,是为真橐龠、真鼎炉,是为归根复命,是为玄牝之门、天地之根。气到此时,如花方蕊,如胎方胞,自然真气熏蒸营卫,由尾闾穿夹脊,升上泥丸。下鹊桥,过重楼,至绛宫而落于中丹田。是为河车初动。但气至而神未全,非真动也,不可理他。我只微微凝照,守于中宫,自然无尽生机,所谓“养鄞鄂”者,此也。行之一月、二月,我神益静,静久则气益生,此为神生气,气生神之功也。或百日、或百余日,精神益长,真气渐充,温温大候,血水有余。自然坎离交媾,乾坤会合,神融气畅。一霎时间,真气混合,自有一阵回风,上冲百脉,是为河车真动。中间若有一点灵光,觉在丹田,是为水底玄珠,土内黄芽。尔时一阵来复,恍如红日初升,照于苍海之内,如雾如烟,若隐若现,则铅火生焉。方其乾坤坎离未交,虚无寂灭,神凝于中。  功无间断,打成一团,是为五行合配。至若水火相交,二候采取,河车逆转,四候得药,神居于内,丹光不离,谓之大周天,谓之行九转大还也。此时一点至阳之精凝结于中,隐藏于欲静情寂之时,而有象有形。到此地位,息住于胎,内外温养,顷刻无差,又谓之十月功夫也。  下  夫静功在一刻,一刻之中,亦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功。夫在内不独十月然也,即一时、一日、一月、一年皆然。  坐下,闭目存神,使心静息调,即是炼精化气之功也。  回光返照,凝神丹穴,使真息往来。内中静极而动,动极而静,无限天机,即是炼气化神之功也。  如此真气朝元,阴阳反复,交媾一番,自然风恬浪静。我于此时,将正念止于丹田,即是封固火候。年、月、日、时久,久行此三部,功夫不但入圆十月也。故曰:运之一刻,有一刻之周天。运之一时、一日、一月、一年,即有一时、一日、一月、一年之周天也。然一刻中,上半刻为温、为进火、为望、为上弦、为朝屯、为春夏,下半刻为凉、为退符、为晦、为下弦、为暮蒙、为秋冬。一时则有上四刻、下四刻之分,即一日、一月、一年皆同,此之谓攒簇阴阳五行。一刻之功夫,夺一年之气候也,到此乃是真空真静。或一、二年至十年、百年,打破空虚与太虚同体,此为炼神还虚之功也。  前功十月即满,须时时照顾婴儿。十步、百步、千里、万里,以渐而出。倘或放纵不禁,必致迷而不返。仙经曰:“神人气成胎,气归神结丹。”所谓“一点落黄庭”是也。但人杂念少者得丹早,杂念多者得丹迟。  此法简易,奈人不肯勇猛耳。若能恒久行持,必然透金贯石,入水蹈火,通天达地。再行积行累功,服炼神丹大药,必然形神俱妙,白昼飞升,全家拔宅。此又在功德之浅深如何耳。设或不服神丹,只顾阳神冲举,回视旧骸,一堆尘土,夫亦白日羽翰,万劫长存,可与宇宙同泰者矣。

太极的哲学意义

1.《易经》:“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2.宋代理学家则认为“太极”即是“理”。《朱子语类》卷七五:“太极只是一箇浑沦底道理,里面包含阴阳、刚柔、奇耦,无所不有。” 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  3.谓天宫,仙界。 三国魏阮籍《咏怀》之七二:“时路乌足争?太极可翱翔。” 晋葛洪《抱朴子·吴失》:“园囿拟上林,馆第僭太极。”《云笈七签》卷八:“太极有元景之王,司摄三天之神仙者也。”

太极拳的“拳桩合一”



内家拳《拳桩因果诀》说:“拳以桩为根桩以拳显神,桩无拳不灵,拳无桩不稳。”内家拳以桩筑基,凡经过散手竞技的人,无不深刻的体会到腰腿基础功夫的强弱对胜负至关重要。

通过桩功使下盘稳固,足膝有劲,气沉丹田,心静神清。如是方能在竞技中气不躁动,腰腿稳固有力,足膝轻捷灵活,进退操纵得宜,身法中正厚重,实现以静御动,克敌制胜。反过来,“桩无拳不灵,桩以拳显神”。

内家拳通过外形动作的开合和内在劲路的虚实、刚柔变化来显示韵律节感。事实上,外家拳如少林拳等,因为快速而不能寓桩于拳内.因而不得不另设桩功项目,以补拳之不足。而大成拳等心意拳,名曰拳而无拳,只有桩功,虽能练功,而不足以尽显其神,不足以充分表达武术的艺术,美学功能,都或多或少带有缺憾。

太极拳这一武林绝学,十分重视下盘腰腿基础功夫的锻炼。正是通过“静、松、匀、稳、缓、合、连”,以腰为轴,虚领顶劲,尾闾正中成“上下之悬”;以罗圈腿,实腿辗转的运动形式,科学地解决了“寓桩于拳,拳桩合一”的问题,从而铺平了太极拳走向大成的科学之路。

正如傅(钟文)沈(寿)两位老师说:“太极拳为什么要慢,为什么要'实腿转’,其中的道理之一就是'寓桩于拳内’,'实腿转’就相当于桩。所以太极拳不必再专门设站桩修炼项目,没有必要画蛇添足。”

陈正雷先生说:“其实整个太极拳套路的过程,也就是盘架子,就是炼内功,套路是一种动中求静的活桩功”。又正如冯志强先生所说:“练拳似站桩……将桩功理法融进练拳之中。行拳走架时要有桩功思想,用桩功方法修炼。式式是桩,处处是桩,静是定桩,动是活桩,转换是虚实桩,进、退、顾、盼、定都是桩,能如此则事半功倍。”

其实,一趟太极拳就是在气沉丹田,两足弯曲如罗圈,而又灵活有弹性的,此起彼落,虚实变换的情况下练完的,静之为桩,动之为步,亦是桩。不过不是立地生根的桩,而是自忘其身,任意浮沉,飘然为凌云之游的活桩,是“足为地关生命扉”的“寓桩于拳,静之为桩,动之为拳,拳桩合一”的“太极桩”。

太极拳隐桩于拳术内,要求演练者动中处静,静若处子,静也肃穆,莫可撼移,整体圆融松沉,稳如泰岱,此即拳中有桩,化有为无,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训练了神经。它又借意念操练拳术,心动意起,意起气随,气随劲至,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相连,意之所向,神即前往,全身因之运动而行发劲,劲潜体内,行于四梢,形于体外,而成运动。

此谓“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即桩外有拳,化无为有,又锻炼了肌肉筋骨,人自虚而无,则能心静而体松,即可生神,凝神;而生气、敛气;而生精、积精。此自无而至有也,炼精而化气,炼气而化神,炼神而还虚。此自有而至无也。有中无,无中有,反复历炼,从而使精、神、意、志、筋、骨、劲、气得到全面的锻炼,以期求得太极拳术领域内特殊的“隐性的十分自觉而又成熟的忍耐性力量”,即内劲。

太极拳“寓桩于拳,拳桩合一”的运动模式克服了拳桩分离的弊病,从而找到了一条“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科学之路。

“寓桩于拳,静之为桩,动之为拳,拳桩合一”的太极拳亦即太极桩的运动模式,集中反映于太极拳的身、眼、手、法、步及其相关要领,而关键在于步法和身法。

太极宗师傅钟文先师总结了太极“拿桩”,即“太极桩”步法运动的特点是:形如罗圈,以腰为轴,实脚辗转,出步落腿,犹如猫行,轻灵、沉着、稳固,其若惕也。即下有两胯两腿相随,变换如罗圈。顺逆起伏,刚柔从容,虚实渗透,应变灵活,步之运行,无论进、退、顾、盼、定,尾闾正中,立身中定,以实脚控制所迈之步,即当实脚渐渐落胯坐实,屈膝下蹲时,虚脚随之稍稍离地提起,随实脚下蹲势,渐渐探索性地伸迈。此即所谓“实脚蹲虚脚伸”、“实脚送虚脚”。此即典型的“起脚无须蹬,落地毋有声”,犹似猫之蹑足潜行,“举步要轻,动步要灵,落步要准,实腿辗转,动转有位,轻灵沉稳,兼而有之”的“太极步”。

太极桩步的特点之一是进退转换举止轻灵,虚实分明。杨公澄甫在《太极拳之练习谈》一文中说:“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体重移于左者,则左实,而右脚谓之虚;移于右者,则右实,而左脚谓之虚。所谓虚者,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所谓实者,确实而已,非用劲过分,用力过猛之谓。”

太极桩步,无论何种步型步法,都要注意脚下虚实分明,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完全占煞。两脚虚脚渐虚,实脚渐实。由虚至实,或由实至虚,都不可骤变,虚实的变换,重心的渐渐变,变转交替得越细致越细腻越好,此渐虚而彼渐实,不断流实,逐步转换,沉着而轻灵地前进后退,虚实分明,气定神闲,重心稳定,身桩端正,自然无重滞迟钝的毛病,恰有“浩浩乎如凭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的意味。

太极桩步的特点之二是变换在腿。腿为下肢主节,与胯、膝、踝相联相制,根节胯,中节膝,梢节足,出步落腿有缠绵意,有屈伸势,柔和利滑,细绵不断,由根到梢,节节贯串。动势之时,以足领膝,以膝领胯;静势之前,以胯催膝,以膝催足。以至动静一源,不知谁之为领,孰之为催;而又领之为催,催之为领。轻轻领起,慢慢潜行,默默催止。弧进弧退,全神贯注,气势腾挪,顾盼生辉,浑噩一身,神形连绵如行云,恍若身置太虚中。

太极桩步的特点之三是脚踏实地,动有依据,实脚辗转,动转有位。“脚踏实地,实脚辗转”就是“其根在脚”之谓。武禹襄《十三势说略》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全身松沉,始能完整一气,完整一劲。完整之劲通过脚而作用于地,反作用至于全身,故其根在脚,即“脚踩涌泉”。

正如陈鑫所说:“(足之)运动是后跟踏地,渐至趾、通谷、大钟、外腓,以及隐白,大敦、厉兑,实实在在,踏在地上”。实实在在的踏在地上,是合力之谓,要紧在足跟踏实,五趾微微蹑摄,如猫之蹑足,使整个脚掌掌缘贴地,而足心涌泉形洼虚涵。然全身松沉,正中挺拔,头虚顶,裆提落,松腰落胯,曲膝下蹲,实脚辗转,庄伟沉穆的桩势不仅传递了松弛平衡,稳健自信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圆融松沉,稳固厚重,虚实分明,“实脚转的载重型”太极桩步,使下盘腰腿稳固有力,足膝有劲。如是则精气神贯注于脚,腰、胯、膝、踝相联相制,“千变万化由我运,下体两足定根基”。太极桩步之运行自然是“脚打踩意不落空”,饱满而充实。

太极桩步正果功三乘。“自初发悟,至于有成,走架之境凡三变,初若身立水中,随水波之推荡;稍进,则如善游者,与水相忘,有足不履地,任意浮沉之慨;又进,则步愈轻灵,若自忘其身,直如行于水面,飘然为凌云之游也。功臻上乘,其和气周匝一身,溶溶然,若山云之腾太虚;霏霏然,似膏雨之遍原野;淫淫然,若春水之满四泽;液液然,如冰河之解释。往来上下,百脉通融,被于谷中,畅于四肢,拍拍满怀都是春,而其像如微醉也,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宇宙,天人合矣。”

“太极桩”之身法,正如杨振基老师所说:“太极拳的身法在拳中起决定作用,身法的身在这里指人的中部,即从肩背至胯部。从生理学上说,身是五脏六腑所在之处,包括肩、背、胸、腹、脊、腰、胯等重要部位,传统理论所提出的尾闾中正、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松腰胯、敛臀、吊裆均针对中部要求而言的。”而身法之核心是“尾阊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顶头悬”者,虚领顶劲也。行拳拿桩,身桩端正,头顶百会穴,虚虚领起,若有若无,如临虚空而神贯于顶,处于勿忘勿助的虚领状态。头为百脉之宗,十二经络中,六条阳经上行于头,六条阴经则通过“别道奇行”汇合于头。头为诸阳之首,位居至高清虚之地,内藏脑髓,为周身之主,全体之纲领,五宫百骸莫不本此为向背。身桩之稳定,颈椎之顺竖,脊椎之中正,腰胯之转换,眼法之平准,呼吸之顺畅,步法之灵动。

总之,心意精气神,手眼身法步,无不与俗称“六斤四两”的头有关,都需要从“头”做起。头正则身躯自然中正,这样可以保持颈椎、脊椎的自然垂直状态,即“提纲挈领竖线路”。从生理上讲,这是非常正确的姿势。它可以使颈椎中的神经中枢延髓及脊椎中的脊髓不受压迫。延髓中有四对脑神经,是管理呼吸,心搏等重要的反射中枢,故有“生命中枢”之称。脊髓上连延髓,有颈、胸、腰和尾神经,是周围神经与脑神经的通道。虚领顶劲,立如平准,从而保证了通道不受挤压畅通无阻,而至元神“天根月窟常来往”,机气通畅,浩气流行。这样也就有利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全身各系统和器官的机能活动,高度发挥对人体的平衡作用,保证肢体,尤其是腰胯的运动“活如车轮”。

“尾闾正中”在太极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尾闾,传说中海水所归之处,有众水流归大海之义,寓意甚深。《庄子·秋水》曰:“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嵇康《养生论》曰:“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以尾闾。”尾闾位于躯骶骨端,与脊椎骨有联带关系,为动转元气升降之要道。督脉之长强穴正在尾闾部,为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系足少阴、少阳之会,故谓“会阴”。人身运动,其他各处均参与运动,仅此会阴之一穴及其周围没有运动,关系大焉。太极桩强调了“尾闾正中”,加强了尾闾,即会阴的运动,其意义大矣。

在太极桩功中,形体上尾阊如舵,如推进器,又似铅垂锤。身欲向何方,尾闾即从后对向何方;尾闾正中,则立身中正。如何做到尾闾正中,郝少如说:“尾闾正中须两股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所谓尾闾正中即脊骨根向前也”。而孟乃昌先生则解释得更为具体:“首先要尾尖前移二寸,但用意可远至尺丈”。而笔者业师之一,则认为非在人身一点阳处悬挂金丹(即外丹,与气功之所谓外丹全然不同),与顶头悬“成上下之悬”,而尾闾不能正中,而裆不能圆,而劲亦不能出。悬挂之金丹自斤半始,随功力日增而逐渐递增,绝不可操之过急,须知欲速不达也,如陈公炎林,田公兆麟几能挂佐半百。笔者之业师就以身作则紧闭密室中,督促指导笔者挂丹裸练,虽师母亦严禁窥探。挂外丹而行内丹之修,外丹仅是辅佐,而旨在内炼,功行弥久, 自然上下一线贯串而尾闾正中。

如此,顶劲上领悬顶为上,神贯于顶而维系于天;悬丹尾闾正中为下,气注海底而联接于地。互逆相撑,伸展贯注,则上下一气有如冲天接地之意,通体准直,以竖其路线,纲举目张,而提挈全身。这样“人身上下,就犹张了一根无形而实在的琴弦,自上至下整个贯通,上下频率一致”,上部只须给以静定的动感息,下面就会激发出劲力精气的回波而澎湃,“使整体都产生精气神浑融一体之共鸣”。此即所谓“内气鼓荡”。

悬外丹而行内修,少则三载而出劲,劲明且刚,骨生棱锋,力奋骸外,是谓初阶;再经三伏三九焙炼,炼劲入骨,刚柔既济,内劲潜涌,有触乃发,勃然焕然,是谓中阶;复经三载日月推摩,历经九瘦九膘,刚猛尽收,炼劲归根,劲贯周身,功人化境,天然逸出,奕矣奇能,“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猝然临敌,空灵纵放,随机应变,变化无穷,斯道以刚柔变化达于极品者,是谓高阶。

然太极桩悬丹内修之道,其进阶之速度,又会因所进入之阶层不同而有所差异,进入之阶层越高,其进展速度就益显缓慢,有时感到想求寸进,亦是难如登天,这是因为“见事太明则失其勇”,“学而后知不足”,或“脚力尽处山更好”的关系。而且,每当进入新的阶层之际,还要经受或大或小的“难关”,或产生眼、耳、鼻、舌、身、意等“识障”。

这是因为当练功达一定程度,功劲积累到一定值时,人体就需要进行一次调整,以适应功劲进入新的阶层,这个过程是谓“脱胎换骨”。这一过程类似于蚕的生长过程,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不吃不动的睡一次,蜕去旧皮,而进入新的阶层,直至翅化蚕蛾为止。在此过程中,内外环境尽量安静,不受外界干扰。在老师“护法”之下,安然渡过这一过程,待一切恢复正常,修炼者自会感到功劲有了长足的进展。

太极修炼者大都知枢纽在腰,而不知所有动作胥发于尾闾。因动作须从尾闾发端,方足以令身体运动四肢,而不是四肢运动身体。尾闾正中而有圆圈,则各部的圆圈始能粘能走。如尾闾不起作用,则各部之圆圈也就失去了粘走之效,拳功不到一定限度;只怕难以体会此中真义,常为一种无形之力量困阻难进。自闻此论,再经明师贤哲指导下实践,自有恍然之时。迟滞不前之因乃缘不知寓桩于拳,寓变于缓之故。

一个人潜能无际,但体能究竟有限,武功到了体能绝限之后,想求寸进,亦是万难。欲求更上一层,势必另辟蹊径,求发潜能,打破体能极限,但体能只可为用,视之无形,至此境界,必须求变。

武功一道,原本求快,但快到极限,就无法再快,但如把巧、力寓变于行功之中,寓桩于拳中,寓变于缓中,看去虽甚是缓慢,其实一发之中已兼具迅快,只是变化已多,形相已少,看去较慢而已。故有“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之豪论。

太极拳桩轻重慢快操持得宜,轻灵而不飘浮,柔韧而不软懈,沉着而不重滞,刚健而不僵硬。动愈缓而气愈平,动愈宁而心愈静,动愈匀而意愈凝,动愈微而神愈固。更有欲动又止,欲止又动,动乎不得不止,止无不得不动之意。

缓缓然,似双手擎山,悠悠然,如溪中浣纱,其势如行云流水,风曳杨柳,轻盈自然。如此归虚灵于沉着圆融,一静无有不静。化沉实为轻灵飘逸,一动无有不动,则太极拳桩得其趣,得其韵,得其魂,得其神,得其真也。其因果的完善完整地体现了其技击、健身、疗疾、养生、益智及开发人体潜能的综合效应。实现了“形神兼备,体用两全”的修炼目的。

太极拳三阶九级



太极拳运动之大纲。有三。分天地人为三阶。人阶为舒筋活血之运动。地阶为开关达节之运动。天阶为知觉作用之运动。次目有九。每阶下各系三级。是为三阶九级:

一、人阶三级。

1、为自肩至腕之舒筋法(一阶一级)。其法以舒腕为先。肘次之。肩又次之。毫不用力。由至柔而渐进。皆以曲中求直。厥形为圆。

2、为胯至踵(一阶二级)。自胯至膝至踵。俱要松柔。其力量在足心。而受于地。足要分虚实。手亦然。

3、为自尾闾至顶(一阶三级)。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者。脊柔筋使然。其要在尾闾中正。及顶头悬耳。

二、地阶三级。

1、气沉丹田(二阶一级)。肩稍沉。肘稍垂。则气可引至胃脘。胸微陷。背微弓。则气可沈至丹田矣。

2、气达乎四肢(二阶二级)。气沈丹田后。似可由心驱遣。便使气至胯至膝至肿。复至肩至肘至腕。

3、越尾闾达乎泥丸(二阶三级)。气沉丹田。待功纯。火候到。不期然而然。自然越过尾闾。不可丝毫勉强。越过尾闾。复冲开夹脊。度玉枕。达泥丸。

太极拳部分知识汇总2 太极拳理论知识
三、天阶三级。

1、听劲(三阶一级)。惟柔乃能与对手黏连相随。能黏连。则我之气与彼气相接触。欲测其气之动静。故曰听。

2、懂劲(三阶二级)。彼微动。我可听而得知。我先动则懂而知之。然微动易测。未动难知。苟能于未动。听而知之。其庶乎阶及神明矣。

3、为阶及明(三阶三级)。气能得化境。而乎精神之作用。其所谓无力之力。神力也。目之所注。神之所到。气己随之。气能运身。不待心动。而神可以挟气而行。是为神力。亦可谓之神速。

郑曼青 来自网络

太极拳缠丝精论

吾读诸子太极圆图,而悟打太极拳须明缠丝精。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第一白路与黑路,以象无极中自存太极之阴阳也。第二白路黑路,以象太极生两仪;两仪,阴阳也,即天地也。第三白路与黑路,以象人人秉五行之气以生者也。第四白路,即孟子所谓浩然之气;黑路即人之血气,配以道义,即为正气,即是浩然之气。第五白路即道心,所以宰乎气者也。气非理无以行,此性中之理也。黑路即人心,圣贤所谓私心也。中间白点即克念,黑点即罔念也。唯圣人但存克念去其罔念。罔念,即邵子所谓食色性也。人皆有之。人能去此一念之私,使之永不发动,则纯乎天矣。纯乎天,则打拳皆随天机动宕(荡),莫非自然而然,活泼泼地,太极原象皆从吾身流露。

外三大圈推阴阳所自始;内三圈言阴阳有所宰。内三圈皆在第三圈,人所秉受之中,本不必再图。恐打拳不知理以宰气之故尔,非另外有一图也,姑图之令人易晓。要之内三圈皆在第三圈之中,第三圈皆在第二圈中,第二圈皆在第一圈之中。此图专言卫生之本,还气妙诀。能善运气,始能卫其生命;能卫生命,则复性有所资养,气有所赖矣。此太极拳是有益于身心性命之学。圣贤言修身在复性,此言卫生运气以为修身复性之本。未知是否,姑为图说,以留笑柄。

太极图说



前吾画一空圈,名曰无极图。此又画一空圈,何谓也?天地万物,皆自无而生有。自有以后,事物不可枚举。即如打拳一艺,起初原无是术,一即有之,正不妨即其有,以造至无心成化,不著形迹,则有者仍归于无矣。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空色色,色色空空。吾之又画一圈者,盖以此。

人身缠丝正面图说



浑身具是缠劲,大约里缠,外缠,皆是随动而发。有左手前,右手后;右手前,左手后;而以一顺合者。亦有左里合,右背合者,亦有用反背劲,而往背面合者。各因其势之如何,而以自然者运之。足大指待手气走足后,乃与手一齐合住,此时方可踏实。

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肤。是一股,非有几股。劲,即气之发于心者。行其中正则为中气,养之即为浩然之气。



人身缠丝背面图说

背面头顶为顶劲,大椎为分路,分路下为膂(念“吕”本义:脊梁骨),正中骨为脊,两肾为腰。足之虚实因乎手,手虚足亦虚,手实足亦实。

太极拳缠丝精论

太极拳,缠丝法也。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而要之,莫非即引即缠,即进即缠;不能各是各着。若各是各着,非阴阳互为其根也!

世人不知,皆目为软手,是一外面视之,皆迹象也。若以神韵论之,交手之际,刚柔并用,适得其中。非久于其道者,不能澈其底蕴。

两肩垂下,两肘沉下。秀若处女见人,肆若猛虎下山。手即权衡称物,而知其轻重。

打拳之道,吾心中自有权衡,因他之进退缓急,而以吾素练之精神临之,是无形之权衡也。以无形之权衡,权有形之迹象,宜轻宜重,而以两手斟酌,适得其当,斯为妙手!

太极拳发蒙缠丝劲论

太极拳,缠法也。缠法如螺丝形运于肌肤之上。平时运动,恒用此劲,故与人交手,自然此劲行乎肌肤之上而不自知。非久于其道,不能也!

其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而要莫非以中气行乎其间,即引即进,皆阴阳互为其根之理也!

或以为软手。手软何能接物应事?若但以迹象视之,似乎不失于硬,故以为软手。

其周身规矩:顶劲上领,档劲下去(要撑圆,要合住);两肩松下,两肘沉下;两手合住,胸向前合;目勿旁视,以手在前者为的;顶不可倒塌,胸中沉心静气;两膝合住劲,腰劲下去;两足常用钩劲,须前后合住劲。外面之形,秀若处女,不可带张狂气,一片幽闲之神,尽是大雅风规。

至于手中,其权衡皆本于心,物来顺应,自然合进退、缓急、轻重之宜。此太极之阴阳相停,无少偏倚,而为开阖之妙用也!其为道岂浅鲜哉!

陈鑫

太极拳揉手精义



一、关於劲

老拳谱中讲的劲法很多,也比较繁琐。这里我着重对滚、错、折、磨、弹、冷、正、侧、定、断、刀、锯、拍、掸、拽、擎、踏、重、离这十九种比较重要的劲法作些解说:

(一)滚劲  「滚」是沿立圆轨迹旋转的意思。与对方一接触,就在接触点上根据接触方式.向上、向下或向侧前、侧後方滚动。滚动时要内外相合,使对方劲头落空,并将自身的内劲渗入对方体内。

(二)错劲  「错」是前後左右错开对方来力之顶点的意思。在与对方接手时,在接触点不变的情况下,可向前、向後、向左、向右稍转动,避开对方来力的顶端,再将自身的内劲渗入对方体内。

(三)折劲  折劲如翻板。向上下翻滚或内外折动,使对方的来力落空。与对方一接手,接触点就是翻板的正中。翻板向上翻,内劲自下而上地渗入对方体内。翻板向下压,内劲则由上而下地渗入对方体内。

(四)磨劲  「磨」是研磨的意思。接手时,在接触点上沿平圆轨迹转动,手与肘相互配合,恰似在研墨。圆圈的大小要根据对方来力的大小而定。对方为大则圈大,对方力小则圈小。手、肘由内向外磨转时,要有抛出之意,来力必被甩出。由外向内磨转时犹如漩涡向里旋卷,使来力坠入漩涡之中。

(五)弹劲  即是弹簧力。在用弹劲时要先蓄後发。弹劲是先借对方之力压缩弹簧,然後猛然撒放,将对方弹出。弹簧力取决於内气的鼓荡和体内钟锤的前後摆动。

(六)冷劲  发冷劲要突然。看准对方身体的重要部位,以短暂、刚健的内劲突然击之。冷劲实为柔中刚、软中硬的厉害劲法,击到对方躯体上虽不伤表皮,却使内脏不适。突发冷劲极易使对方受内伤,故不可轻易使用。

(七)正劲  即上直之劲。与对方一接手,要很快听出对方来劲的方向。凡来劲都有两端,一端是劲头,一端是劲源。对方劲头无论有什麽变化,劲源始终与劲头保持直线联系。迎面直接对方的来力,通过其劲头控制其劲源即为正劲。

(八)侧劲  与对方一接手,即避开对方来力的顶峰(即劲头的正面)转接顶峰周围(即接侧),然後利用侧点控制对方的劲源,并由侧点向对方劲派发内劲将其击出。接侧点和发侧劲都是为了避开对方来力的正顶,迂回进攻。

(九)定劲  与对方接手後,首先要听对方力的变化情况,如果对方旋转灵活毫无定向,此时发之必然落空。必须先把对方灵活变动的身形定住,然後才能发之。定劲有两种:一种是指定,亦称「点定」,就是要在对方身体上任何部位,以手指的刺劲,向其劲源上刺点,使对方产生反应,并借此反应发之。第二种是「吸定」。当对方变动不定时,可用手法听出对方来力的方向,用掌心吸引其来力,使对方感觉一空而产生暂时的停滞,我可惜此时机击发对方。

(十)断劲  拳谱中讲要劲断意不断,使用断劲击发时,亦不能断意,必须在沾、连、粘、随的基础上,掌握对方的中心。然後与对方脱离接触,手距对方身体的远近以利於吸引对方和便於发劲为宜。断後即拍为「断拍」。发拍劲如投石。拍劲影响人的内气。用断劲顺对方来力方向吸引,称为断吸或断引。用断劲憋住对方的内气,称做「断截」。用断劲要求得机得势,掌握好时机是非常关键的。发断劲时,必须用手法找出对方的缺陷,一断即发。

(十一)刀劲  此劲由手如刀锯而来。刀劲是以前臂的尺骨侧为刀切入对方接触处。切入时肘往腰圈上沉坠。刀劲要求短促。向前切要配合以按、挤、采内劲,向後切要配合以采、捋、内劲。

(十二)锯劲  亦由手如刀锯而来。在刀劲未能切入时,前臂立即内旋,用前臂内侧向前或向後锉锯,以肘为後援力。往前锯不奏效就向後锯。使用锯劲时腰圈要摊开与肘虚接。向前锯要配合以采、按、挤内劲,向後锯要配合以采、捋、内劲。

(十三)拍劲  要求手不用力,腕部灵活不能僵硬。将腰部的内劲由肘通向掌,由掌拍出手外,使用拍劲时,掌不能与肘、腰接死。只有腕部松活,内劲才能出於拍出。拍在对方身上如同把东西从手中投出,对方不应感到疼痛。拍要拍在对方的顶力上,哪里有力就在哪里使用拍劲。对方被拍後,会像皮球那样跳起。如果拍一次不能奏效,可连续拍之,直至将对方拍跳起。

(十四)掸劲  就是要像掸东西那样,用手将内劲掸向对方中心。使掸劲时,自已之手必须离对方的中心近,否则就掸不动对方。发掸劲内劲必须先到手,再由手掸出。只有掸得既快又准,对方才能被击出。

(十五)拽劲  这种劲可看成是向对方扔过去的劲,与拍劲相似。与对方接手时,中指根要虚含,然後手一张,将内劲由中指根拽出。同时要以腰作为後援,才能把对方发出。

(十六)擎劲  在接手时.若遇对方来力的顶点,要先下按其顶点。再微向内含,使对方脚跟提起。然後,立即将肘下沉,朝对方中心发之。

(十七)踏功  与对方接手,我即将心气放松,随之肩肘松沉,手的动作如同足之下踏一样,将内劲踏向对方臀後或足跟。踏劲与采劲相似,踏劲不能用在顶点上,而应用在顶点之侧。踏可有微左、微右、微上、微下的变化。

踏劲有三种使用方法:

1 踏发:用按、挤、弹簧劲.螺旋劲等劲法与踏劲相混合,将对方发出称为踏发。

2 踏离:是踏上对方又急分开,使对方失中,并将对方扑来之势引向自身後侧。绝不能有任何阻拦对方的动作,才能将对方顺利引出。

3 踏断:是踏上对方後再用断拍劲,将对方发出。步骤为:踏上,分开,断拍。

(十八)重劲  是与对方接触时,将自己的松沉劲施放在对方的中心上。自已的内力越充足,对方便越感沉重。

(十九)离劲  在对方欲听我劲时,我要用似离非离、似粘非粘之劲,不让对方听清我之劲点。此劲称为离劲。若对方欲发我时,我还可用离劲引化。同时听清对方的力,再施内劲将对方发出。

二、关於点

下面就揉手中怎样区别「实点」、「滞点」、「聚点」、「空点」和「拿点」,怎样运用杨健侯论古钟五个点的发法问题作些解说:

「实点」是指对方能够发挥、运用其实力的集中点。不能在这个点上与之相顶。因此,接手时,要设法接触对方实点的周围(即接侧),再由实点之侧面将自身的内劲发出。如果一时找不到对方的实点之侧,可以采用引进落空的方法重接寻找。

「滞点」是对方不能灵活变化、不舒服之处。如我用内劲控制住了对方的滞点,对方就不敢再用力顶碰。若顶碰,对方必自跌出。

「聚点」是对方内劲凝聚之点、不能灵活变动之处。

「空点」是对方没有力或使不出力之处,如果我控制或击发对方的「空点」,对方便无力反抗。只有先将对方引进落空,才能击发对方的空点。

「拿点」是用来掌握、控制对方中心的点。

「发点」是用来击发对方中心的点。拿点和发点的区别需在学习揉手时,口传心授才能体会清楚。拿点不是发点,有些人将拿点当发点,向拿点击发对方,是不正确的。这样击发,对方不会弹跳而出。

杨健侯总把人的身体比做寺庙内悬挂的大钟。大意是说,古钟的中间,有一条垂直的绳线,吊着钟锤可以摆动,钟锤的高低可以自行调节。借钟喻人,可分为四段正点。

(一) 五点部位名称如下:

l.顶点。位於人的咽喉下方。

2.上死点。在顶点和灵活点之间。

3、灵活点。相当於人的心口处。

4.下死点。在灵活点和下垂点之间。

5.下垂点。位於两胯之中。

(二) 各点的性质和作用

l.顶点:乃点穴之门,故又称绝命点。因它不易动转,是权衡对方身体变动的准星。

2.上死点:因受顶点的牵连而活动范围很小,受力後不易化解,故称死点。

3.灵活点:是人身旋转灵活、最难控制的一处。揉手时要由此点探出反应再击死点。

4.下死点:由於受钟锤下坠的影响,活动范围不大,内劲向此点击发易於奏效。

5.下垂点:位於垂直线最下端,是钟锤所在处。此点在人的两胯之中,因它一动便影响全身,所以通常 把它作为稳固下盘之用。

以上各点分布在一条垂直线上,相互间都有连带关系。例如:上死点和下死点 的中间是灵活点,因此这两个点又都含有灵活性。一旦被击时,都会受到灵活点的影响而变灵活。当对方的上死点转变灵活後,其顶点就会僵滞,此时应向顶点击之。若下死点转变灵活後,灵活点就会僵滞 ,此时须向灵活点击之。

由於各点是在一条垂直线上,当某个点受击时,必然牵扯到上下两个点,垂直线也会因而变为弧形。此时要迅速脱离已经形成弧线的所在,使之恢复垂直状,再向死点击之。当与对方接触时,就应把对方来力的顶点听清楚。要用手中的圆球来接对方顶力,并利用此球的旋转将内劲由顶点渗入到对方体内,对方此时必感不适。只要对方一变动,我手即微旋回收,把渗入对方体内之内劲通过顶点吸回,对方的反应力必随之而出,此时是拿是发便能皆从我愿。在与对方接实之前就应听清对方来力的方向。若对方的来力对我之中心并无影响,便不要妄动。否则,就会暴露自己的中心。

若一接手对方之劲就影响我中心时,要及时转换接手的方法,将对方来力引离中心。但要注意一定要使对方之力落空半,仍保留一半作为发劲时的借用之力,这样才能做到太极拳谱上所讲的化即是发当与对方接触而未能听清对方的问点和发点时,要速离再问。连问数次,一次要比一次跟得紧,迫使对方因不适而暴露出滞点。发问送劲时,要利用对方的滞点。如果对方变化很快,就须用断拍劲、点断劲击之。

汪永泉

太极拳身法十三条



1、心以上为胸,胸不可挺,要往下松,两肩微向前合,谓之含胸。能含胸才能以心行气。

2、两肩中间脊骨处,似有鼓起之意,两肩要灵活,不可低头,谓之拔背。

3、两膝着力,有内向之意,两腿如一条腿,能分虚实,谓之裹裆。

4、两肋微敛,取下收前合之势,内中感觉松快,谓之护肫。

5、头劲正直,不低不昂,神贯于顶,提挈全身,谓之提顶。

6、两股用力,臀部前送,小腹有上翻之势,谓之吊裆。

7、以意将两肩松开,气向下沉,意中加一静定,谓之松肩。

8、以意运气,行于两肘,手腕要能灵活,肘尖常有下垂之意,谓之沉肘。

9、有动之意而未动,即预动之势,谓之腾挪。

10、身手腰腿相顺相随,一气呵成,向外发出,劲如放箭,迅叵雷霆,一往无敌,谓之闪战。

11、两股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谓之尾闾正中。

12、能做到尾闾正中、含胸、护肫、松肩、吊裆,就能以意送气,达于腹部,不使上浮,谓之气沉丹田。

13、两腿虚实必须分清。虚非完全无力,着地实点要有腾挪之势。腾挪者,即虚脚与胸有相吸相系之意,否则便成偏沉。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贯于实股,支柱全身,要有上提之意。如虚实不分,便成双重。

腰脊敛气:以意将气下沉贴于背,由两肩收于脊骨,敛于腰脊,注于腰间,使腰能成为主宰,谓之腰脊敛气。

胯松直:两胯不可倾斜,用力,以意将两胯松开竖直,力,谓之胯要松直。不可左右凸出,也不可能使气向下沉而两腿得屈膝;两腿要分清虚实,不至站煞,做到开中寓合,合中寓开,两腿就不可有蹬直之形,腿总要有弯屈之形,谓之屈膝。

两手意向上升:是指两手竖掌,掌根有下沉之势,而手指有拔长之意,才能行气于指,谓之意向上升。

郝月如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83783.html

更多阅读

各版杨家将汇总2 少年杨家将2

<<杨家将>>(1985年11月)杨令公杨业.........杨泽霖饰杨夫人畲赛花.......湘 漪饰杨大郎延玉.........黎汉持 饰大娘...............欧阳佩珊饰

武式太极拳内功捷要 王培生内功心法太极拳

从武禹襄、李亦畲整理、编撰了“老三本”《廉让堂太极拳谱》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经武式太极的门人郝月如、阎志高等前辈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武式太极拳的理论已经成为各式各派太极拳的修炼指南。不过“老三本”之后的太极拳理论多散见在

太极拳理论与易经 易经周期理论

一、太极源起自然育化天、地、人之后,天命伏羲立世,述自然至极真理,宣自然至上之德。伏羲第一位拿起笔来,绘制自然育化天地人万类万物的演化规律:一画开天显无极○。无极是不生不灭,无形无相,无始无终,无大无小的大自然真空,是不易之气。○化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2016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本文转载自林元鹤《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学习方法中药学部分主要包括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主治病证及其他应用知识和技能等,是执业药师必备的中药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为数众多,内容复杂,涉及面广。不容易抓住

声明:《太极拳部分知识汇总2 太极拳理论知识》为网友习惯寂寞乄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