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名言及其解说 孔子名言
在中国文化史上,孔子不仅是第一个哲学流派——儒家的开创人,而且是第一个独立于官门的教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还整理和修订了《易经》《诗经》《尚书》等书籍,对保护中华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孔子的言论和思想被弟子们记录于《论语》等书之中。
1、〔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译文〕读书并且时常温习功课,不是件乐事吗?!
〔注解〕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不仅自己“发愤忘食’地学习,而且十分重视教书育人在礼治社会的重要作用。
2、〔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文〕有朋友来自远方,这是十分快乐的事。
〔注解〕孔子重视交友,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可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但是,朋友之间应“群而不党”,“和而不同”。
3、〔原文〕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巧言令色,不具备仁德。
〔注解〕儒家向来抨击巧言善辩之士,孟子称公孔衍、张仪等人所行的是“妾妇之道”,而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原文〕君于不重则不威。
〔译文〕君子的举止不庄重,则有失威严。
〔注解〕儒家十分强调言谈举止之礼,因为礼是人治社会之本,在当今,法律是法治社会之本。
5、〔原文〕礼之用,和为贵。
〔译文〕礼的运用,以和气为贵。
〔注解〕礼治社会,最后要达到人为的和谐。和是对社会矛盾的调和。难能可贵的是,孔子认为不能为了和而丧失原则,应“和而不流”。日本引进儒家文明,也十分重视和。日本人的和是协力同心,和衷共济,为什么中国人的和却变成了表面上和气一团,而暗地里相互较劲拆台呢?
6、〔原文〕君子食无求炮,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译文〕君子饮食适可而止,静居安不忘危,敏捷于行动但说话谨慎。
〔注解〕孔子于言行中更强调行。君子应“讷于言而敏于行”。
7、〔原文〕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注解〕另,孔子又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只担心自己没才能)。
8、〔原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它,就是说:“思想上没有邪念”。
〔注解〕孔子是中华文化的伟大的保护者,他整理了上古文献《诗经》《易经《尚书》等六经。他修订的目的是维护传统,发掘其其道德价值。所以,孔于从道德的角度概括《诗经》的内容。
9、〔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我十五岁立志于学问,三十岁在社会中立住了脚,四十岁则没有了困惑,五十岁则知晓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则可直觉地分辨是非,七十岁便随心所欲,自然而然不会越出规矩。
〔注解〕孔子知天命,因此他在周游列国时厄于陈蔡而不惊慌,到七十岁,孔子达到了一种修身后的自由状态。
10、〔原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译文〕看他做什么,动机如何,结果怎样。
〔注解〕这是孔子提出的考察人的方法,它在人际社会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1、〔原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君子与人亲密但不攀援附和,小人溜须拍马而心怀异志。
〔注解〕孔子另又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2、〔原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学习而不思考,则会受蒙蔽;只思考而不学新东西,则会走入迷津歧路。
〔注解〕这里孔子提出了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相结合的为学之道。
13、〔原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一个人不讲信用,则不知道他还有什么可取之处了。
〔注解〕另,孔于还说:“民无信不立”。
14、〔原文〕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译文〕各夷狄部落虽有君主但不讲礼法,还不如中原各国没有君主但讲礼法。
〔注解〕这句话反映了当时中原人的自得心态。古代中国人把中原就看作整个天下,而且是文明程度最高的。
15、〔原文〕君子无所争。
〔译文〕君子不需要与人相争。
〔注解〕孔子还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否定竞争,这是自给自足的小农杜会的必然结果。
16、〔原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欢乐但不沉迷,哀叹但不伤身。
〔注解〕孔子又称:“君于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这是儒家的中庸思想的运用。“威而不猛”就是仁者、儒将的风范。
17、〔原文〕成事不悦,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对已经成功的事情不得意忘形,对已经过去的事情不加以劝谏,既往不咎。
〔注解〕这里表现出孔子温文尔雅、宽宏大量的性格。
18、〔原文〕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君子即使在一顿饭的时间里也不能违背道德,在紧急情况下也是如此,在颠沛离时也如此。
〔注解〕孔子的“仁”具有至少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去爱别人,二是惠及别人和宽恕别人(忠恕),三是束缚自己(克己复礼)。
19、〔原文〕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即使早上才寻得真理,晚上死去也就无遗憾了。
〔注解〕孔子热爱真理,追求真理,称“士志于道”,“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优贫”。在中国古典哲学中,“道”的含义之一是社会真理。
20、〔原文〕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君子怀念以德治国,小人怀念田地;君子关心名实之分,小人关心小恩小惠。
〔注解〕君子是思想境界商的人,小人是思想境界低的人,并非像过去批判的那样,小人就指劳动人民。
21、〔原文〕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不愁没有地位,只愁何以立身?不愁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愁自己有什么本领可让别人知道?
〔注解〕孔子反复说:不愁别人不知已。可是他周游列国,游说君主,希望别人采纳他的学说主张。
22、〔原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君子通晓仁义,小人通晓利益。
〔注解〕孔子在这里并没有将仁义与利益绝对对立起来,而是后来的孟子将义与利放在势不两立的对立面。实际上,孔子还是讲利的,他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23、〔原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看见贤者,就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者,就想着也反省一下自己。
〔注解〕孔子认为君子应该严格要求自已,小人才苛求别人(“君于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24、〔原文〕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周围必定有朋友。
〔注解〕孔子强调道德的生活,认为人的行为应根据于德行(“据于德”)。
25、〔原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译文〕如果世道险恶,真理受阻,我就乘木筏飘浮归隐于海上。
〔注解〕积极入世的孔子也有心灰意冷的时候,他多次提到隐居避世:“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贤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言”,“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隐居以求其志”,“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可见,中国文化是儒道互补而不是儒道相抗的。
26、〔原文〕听其言而观其行。
〔译文〕听到一个人的言辞后再考察他的言外是否一致。
〔注解〕孔子称:“君子以言过其行为耻”(“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不以言举人”。
27、〔原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敏锐且好学,不耻下问。
〔注解〕孔子又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非生而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承认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而是通过学习才获得知识的,因此,任何人只要肯学习,都可以成为圣人。
28、〔原文〕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对老人,使他晚年安乐;对朋友,使他信任自己;对下辈,使他怀恋自己。
〔注解〕孔子认为自己是治国平天下的特殊人才,担负着教化人民的伟大责任。“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úo)”,因此他上安老人,下惠少年。
29、〔原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文质彬彬,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注解〕要做到文质彬彬,则'君子博学于文”;献身于学:“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0、〔原文〕人之生也直。
〔译文〕人活在世上应正义凛然。
〔注解〕孔子追求完美的个人品格:“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行义以达其道”,“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31、〔原文〕敬鬼神而远之。
〔译文〕尊敬鬼神,但不要沾它。
〔注解〕中国民间虽有鬼神信仰,但知识分子大都对异域的事情不感兴趣,孔子不言怪、力、乱、神,他表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中国文化是实用理性文化,重视的是今生今世。
32、〔原文〕仁者先难而后获。
〔译文〕仁人志士先吃苦,然后才有所收获。
〔注解〕孔子赞赏“吃粗食,饮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而乐在其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以苦为乐的精神。
33、〔原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知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知者好动,仁者好静;知者享乐,仁者宁静长寿。
〔注解〕仁者是比知者具有更高精神境界的人,仁者是中国式的哲学家,知者是西方式的学者。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恬淡静谧、处变不惊的人生境界,西方人从事海上贸易、竞争冒险和创造享乐的事业。
34、〔原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译文〕自己想立起的事也让别人立起,自己想达到的目标也叫别人达到。
〔注解〕在自己满足时,也想到去满足别人,这叫“忠”。如果自己不愿意的,也不要强求别人(即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叫“恕”。“忠恕之道”是仁的重要内容。
35、〔原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译文〕学习而不厌烦,教人而不知疲倦。
〔注解〕孔子的教与学的态度非常严谨,他本人就教了三千弟了,其中卓有成就者七十二人。他编纂整理六经,“好古而敏以求之”。他读易经,竟然达到“韦编三绝”(书简的连线断了三次)的程度。
36、〔原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立志于探求真理,根据于道德,依照于仁义,游习于六艺。
〔注解〕儒家的人生追求尽在这十二个字中,前面说过,中国哲学重在提高人的境界,而“游习于六艺”能达到此目的。所以,孔于“以诗抒情,以礼立身,以音乐完善自己”(“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所谓“六艺”即指诗书、礼、乐、射、御、数。
37、〔原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以不义的手段挤身富贵,对我如浮云那样遥远而不攀。
〔注解〕孔子十分正直清高,他还说:“富与贵,人之所砍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38、〔原文〕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译文〕发愤忘食地读书,保持乐观;忘掉忧愁,对自己已近垂暮之年而浑然不觉。
〔注解〕中国文化是乐观感性文化,这与印度的悲观文化和西方的悲剧文化截然不同。孔子指出:“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39、〔原文〕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我想仁,仁就到了。
〔注解〕这句话反映的是中国人的顿悟和以主观念头决定一切的思想。另外,庄子追求悟性的“神遇”,中国佛教变印度佛教的长期修行和因明逻辑为“立地成佛”,祥宗大师慧能在回答“是风动还是幡动”时断定是“心动”,这些都是顿捂论和观念论。
40、〔原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君子胸怀坦荡,小人心胸狭隘,常为小事面忧虑。
〔注解〕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不患人之不已知”,“不忧不惧”,因而胸怀坦荡。
41、〔原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译文〕可使人民照着去做,不可使人民知道真相。
〔注解〕这是孔子的愚民思想,属封建性糟粕。
42、〔原文〕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译文〕别进入危险的国家,别居于动乱的国家。
〔注解〕儒家也有道家的全生保身思想。
43、〔原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不在他的官位上,就别越俎代疱。
〔注解〕儒家强调对他人人格的尊重。再者,孔子在这里规定了同僚之间的礼法规矩。
44、〔原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时间象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浙啊!
〔注解〕孔子极为珍惜时间,他感叹“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45、〔原文〕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译文〕后辈人更加可爱可畏,怎么能说他们不如今人呢!
〔注解〕由于孔于处于乱世,他向往周文王、周公时“郁郁乎文哉”的礼治社会不足为怪。可贵的是,虽然孔子有复古倾向,但他对晚辈充满爱护和希望之情。
46、〔原文〕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有知识的人不困惑,思想镜界高的人不忧虑,勇敢的人不惊慌失措。
〔注解〕孔子十分重视对人品的培养:“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君子不忧不惧”,“君于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
47、〔原文〕未知生,焉知死。
〔译文〕没了解生,哪里知道死。
〔注解〕印度人认为生死轮回,人死后可再投胎。古希腊人认为死者要末进入天堂,要末降入地狱。古埃及人认为可以将现世的享乐带到阴间,所以他们修建金字塔以藏身保物。可是中国人对死后的世界不太感兴趣,重视的是今世今生的福禄寿。
48、〔原文〕仁者,其言也韧。
〔译文〕仁人,言辞应刚韧。
〔注解〕儒家重视修身,认为治国平天下应从修身开始。修身之一是言行要一致,最好少说多做。一旦更开口,语言应刚毅果断。所以,孔子又说:“刚毅木讷近仁”。
49、〔原文〕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译文〕富国强兵,外加人民信赖,这是为政之要。
〔注解〕孔子在回答如何治国的提问时又说:“也必正名乎!”(先理顺君臣、父子、夫妻各自的名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50、〔原文〕子为政,焉用杀?
〔译文〕你当政,为何要功用杀伐?
〔注解〕孔子反对动用武力、任意诛杀,但又认为在迫不得巳时可以采取革命措施,“商汤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51、〔原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统治者自己身正,即使不发命令,百姓也会照样行动;自己不正,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听从。
〔注解〕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对于人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孔子又说:“政治就是正直,你率领人民走正道,谁敢不正呢?”(“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52、〔原文〕近者悦,远者来。
〔译文〕为政应使管辖内的百姓喜悦,使管辖外的百姓归顺。
〔注解〕安邦定国、抚御诸侯是古圣先王的文韬武略。
59、〔原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君子与人和睦,但观点可不同;小人看似亲密无间,实则各怀异志。
〔注解〕孔子还说:“君子追求高层次的通达,小人追求低级别的通达”(“君于上达,小人下达”)。
54、〔原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志士仁人,不能苟且偷生而危害仁德,只能杀身成仁。
〔注解〕孔子将伟大品格的锻炼放在人生的首位,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5、〔原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译文〕工匠想完善他的工艺品,他一定得先磨砺他的刀具。
〔注解〕想治理乱世,必须先要有治世的良方。此良方,就是孔子的正名、仁义。
56、〔原文〕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译文〕君子担心到死还没有名声。
〔注解〕儒家重“名”,可是道家的庄子认为儒家为名,强盗为利,两者都是“以物易其性”,没有区别。
57、〔原文〕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巧言令色会危害仁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注解〕类似地,孔子又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58、〔原文〕有教无类。
〔译文〕不管社会地位如何,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注解〕这句话成为后世科举制度的理论基础。而且,孔子认为,弟子有权利坚持真理:“当仁,不让于师”。
59、〔原文〕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政见不一,则没法共同谋划。
〔注解〕可见,孔子具有鲜明的政治观。
60、〔原文〕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译文〕不怕大家都贫困,就怕不平均,不怕少,就怕有嫌少心理。
〔注解〕这句话反映了中国人的平均主义思想,均富、均田地、平均地权从来都是中国人的要求和理想。
61、〔原文〕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凝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君子时刻想着九个方面:观察时想着要明察秋毫;驻听时要想着不偏听偏信;脸色,想着要温和;态度,想着要谦恭;言辞,想着要忠信;办事,想着要谨敬;疑惑时想着要问人;忿恨时想着灾难;见到利益时要想着道义。
〔注解〕孔子主张严格修身,声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62、〔原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人的本性是相近的,而后天的习俗使人相去甚远。
〔注解〕中国人一般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正因为后天客观环境使人分别,故儒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63、〔原文〕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易也。
〔译文〕我又不能与鸟兽同群,不与世人相处而与谁相处呢?天下真理如果能畅行,我就不参与变革了。
〔注解〕这是孔子回答隐士对他的嘲讽的话。孔子有时也流露出隐逸的想法,“道不行,乘搏浮于海”;“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贤者避世”。可是孔子最终还是没有出世,这里反映了他的积极进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更多阅读
名言警句系列之十一关于公平的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大全
关于公平的名言警句符同权1.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傅玄)2.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朱熹)3.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苏轼)4.大明无私照,至公无私亲。(张蕴古)5.公生明,偏生暗。(荀子)6.人心公则如烛,四方上下,无所不照
失败并不重要,嘲弄自己却需要相当的勇气!查理卓别林的名言一 查理卓别林简介
自己博客使用卓别林作为头像昵称,只是觉得:卓别林行事低调,自娱娱人;很逗趣,没想太多!其实卓别林的一生没有自己一开始想像的那么单纯。由小罗勃. 道尼(Robert DowneyJr.) 主演的电影《卓别林传》可以看到其一生的传奇有更深层的内涵。从以
三国演义中的名言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
三国演义中的名言1于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左右曰:“可逐一点对
关于音乐的名言 关于音乐的名言图片
音乐名言_音乐的名言_关于音乐的名言_句子共收录关于音乐的名言125条音乐可以治心病。—— 约·洛根话语尽,音乐始。—— 德国诗人 海涅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德国剧作家、诗人、思想家 歌德钟声是音乐的笑声。—— 英国诗人
有关时间过得很快的四字词语和有关节俭的名言警句 节俭的名言警句
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语: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瞬即逝斗转星移 白驹过隙 有关节俭的名言警句: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要想日子过得富,鸡叫三遍离床铺。男当勤耕作,女应多织布。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