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非洲》影评合集 走出非洲免费观看
[原创]我的最爱电影-----《走出非洲》
《走出非洲》,一部我非常喜欢的,很唯美的影视剧作。该剧本改编于丹麦女作家艾萨克?丹森1937年问世的同名自传体小说。影片在1985年公映引起巨大反响,并于次年一举夺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配乐、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音响7项奥斯卡大奖。整部片子无论是在场景、编导、演技、音乐等方面表现不俗,极其富有内涵和艺术性,堪称一部制作精美的经典大片。多年前,我是在阳朔街头与它相遇,下去的日子,即便家中还有许多片子都还没来得及欣赏,而它,却是一而再地重复眼前。
片中故事虽说发生在二十世纪初,但剧情表现却是古典而含蓄,充满了浪漫传奇色彩和怀旧气息,令人不仅在视觉上获得美感,于心灵也是一次涤荡。《走出非洲》描述的是一位聪颖美丽女人走向非洲大地的爱情故事。其间,也隐匿着对爱情、人性和伦理的解读和剖析,以及一种人文主义的关怀和对质朴民族文化的追想。
综观整部影片,几乎没有流露出商业意味,反而是感受到浓郁的文学气息,甚至可以说,在观看这部影片时,我更象是在欣赏一篇优美的散文诗。《走出非洲》以丰富的非洲原野自然风光作为故事背景,丛林,沙漠,戈壁,野兽,一望无际的海域,白鸟群振翅齐飞时的壮观……广阔壮丽的肯尼亚原野异国风光尽展无遗,荡气回肠的优美旋律不时从画面响起,萦绕耳际间,似乎可以感受得到美丽的自然中,大地的律动、万物的呼吸,以及泥土的芳香……我甚至追想着自己在广袤无边的非洲大地上尽情地奔跑…..
《走出非洲》剧中人物的感情变化刻画得非常细腻入微,男主角丹尼斯由罗伯特雷德福饰演,这是一位擅长于表现浪漫气质的男演员。剧中的丹尼斯是一个英俊而潇洒,浑身充满了男人的阳刚之气和贵族气息的独行冒险家。他酷爱大自然,行为处事惟我独尊、一向我行我素豪放不羁,却也深沉而不失温柔细腻,可以说,在很多女人心目中,这是一个充满个性魅力的男人形象。丹尼斯崇尚自由,喜欢云游四方、喜欢狩猎,喜欢穿越于丛林和大漠中,只有在大自然中,他才感到生命的张力和激情。
直到一天,他遇上了片中女主角卡伦(由善于诠释复杂情感的美国职业女演员梅里尔斯.特里普饰演),两人在数次偶然中相遇,并结下了情缘。可即使彼此心心相印,一向不愿受到情感羁绊与家庭束缚的丹尼斯依然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生活方式,他试图抵拒两个人的共同生活,远离卡伦走向远方,独自漂泊在每个可能或不可能的地方,寻找自己心仪的生活方式-----也许他这一生注定了要永远地漂泊,所以最终他可以永远地驻留在广袤的非洲大地上……
片中让我记忆最为深刻的几个镜头:
卡伦在非洲部落里与黑人们对视对话的情景:倔强的黑人孩子瞪着她,内心挣扎着,是否进行接受现代文明---医学及不同种族人类的人文关怀。对白不多,人物的心理却刻画得很生动,微妙的神情中,另人有感心神灵会;
丹尼斯在野外从狮子口中救出卡伦的场景,为他们的相识、重逢、彼此间的欣赏,到相爱埋下了伏笔。这一部分顺理成章,两大名演员的配合及精湛演技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切尽在不言中;
卡伦率领着马队,带着物资药品穿过丛林,穿过渺无人烟的荒漠,她骑着高头大马,衣衫褴褛,满脸脏兮兮地走向战前营地,阵营两旁,士兵们夹道注视着她----这是一个充满自信智慧,勇敢的女性形象;
黑人管家在女主人回国治病时,默默地在她房间里换上鲜花。语言、地域、文化、种族间的差距在这里已经拉近,卡伦以她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人文关怀获得了人们的尊敬与爱戴;
丹尼斯带着卡伦飞上蓝天,俯瞰美丽富饶的非洲大地,绿意葱茏的原野,碧蓝的大海,一群群白鸟展翅翱翔,在空中展开一幅美丽而壮观的场景----美丽的大自然,梦在蓝天上飞舞,快乐的相爱着的人儿,如火焰一样炽烈的爱情,浪漫而美好,这一场景深深地打动了我……
当卡伦的前任丈夫布利克森慢慢走过来,轻声告诉她,丹尼斯已经永远地离去,正在收拾行李打算与丹尼斯开始新的生活的卡伦没有出声,在这一过程中,没有语言的独白,没有憾人心肺的哭喊,时光在这刻停滞,默默的,卡伦的动作缓慢了下来,熟悉的莫扎特单簧管古典音乐从画面缓缓而出----深沉、宽广、优美、舒展---彼此爱的音符,爱的见证,昔日时光仿佛重现于渐渐模糊的视线,我分明看见她眼底里无止境的伤悲……
二、
《走出非洲》音乐赏析
在题材涉及非洲这片神奇大地的各国影片中,美国导演西德尼·波拉克于1985年拍
摄的《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或译“远离非洲”)无疑是最具艺术性、最富有内
涵的一部。它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编剧、最佳摄影、最佳原
作音乐等7个奖项。影片配乐由英国作曲家约翰·巴里创作。
全片是从女作家卡琳·布里克森的回忆开始的。1914年,卡琳和瑞典男爵布罗尔·
布里克森离开故乡丹麦,来到了位于非洲东部的原英国殖民地肯尼亚。结婚后他们共同
经营着一个很大的咖啡种植园。刚到非洲的卡琳有一次在没有随身带枪的情况下遇到一
只狮子,多亏出身贵族的英国人丹尼斯救了她。卡琳深深地爱上了丹尼斯。由于丹尼斯
我行我素、豪放不羁的性格,尽管两人心心相印,但他们的关系却时断时续。1930年,
一场大火葬送了卡琳的咖啡种植园。不久丹尼斯也因飞机失事丧生。丹尼斯曾送给她两
样礼物:一支钢笔和一次飞行。是他用飞机把她带上了天。翱翔在蓝天中,她觉得自己
是在“通过上帝的眼睛”俯瞰美丽富饶的非洲大地。随着丹尼斯的死一切都逝去了,带
着心中最珍视的两件礼物,卡琳满怀失落与惆怅地离开了她热爱的这片大陆。她永远不
会忘记,丹尼斯在打猎时还带着留声机,他带着“3支来复枪,一个月的干粮,还有莫扎
特……”。
出现在片头的配乐主题,是作曲家根据影片一开始我们就听到、而且后来一再出现
的一首古典乐曲——莫扎特单簧管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主题的动机创作的。这是男主人公
丹尼斯最喜爱的音乐作品。我们听到的这一旋律因此具有一种典雅、高贵的品质,同时
又带有着作曲家约翰·巴里最鲜明、最迷人的创作特征。它节奏沉稳,和声宽广,旋律
优美,舒展流畅,是约翰·巴里最受人喜爱的银幕旋律之一。在摄影机优秀而忠实地再
现的辽阔壮丽的原野上,通过音乐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大地的律动、万物的呼吸和泥土
的芳香。
莫扎特的作品在影片《走出非洲》中是以“画面有源音响”方式出现的。从丹尼斯
送给卡琳一架留声机的情节起,我们就不断地听到莫扎特的几首器乐作品片段。其中使
用次数最多、积极参与了故事叙事的,是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这部作品莫扎特大
约创作于其生命中最后的岁月——1791年,其中第二乐章明显带有室内乐性质。值得一
提的是,这一乐章已被多次使用在世界电影作品中。单簧管独奏的主题质朴宁静、意味
深长。在影片的后半部它时时伴随男主人公丹尼斯在镜头中出现。丹尼斯一向不愿受到
情感的羁绊与家庭的束缚,拒绝了卡琳想共同生活的愿望。他习惯了独往独来,注定要
漂泊一生。在卡琳听着留声机播放的音乐,苦苦等候心上人再度光临的场景中,独奏单
簧管静静的旋律似乎在加深她心中的孤寂和失望。
《走出非洲》女主角卡琳由公认的美国首席职业女演员梅丽尔·斯特里普扮演。她
的丈夫布罗尔由奥地利著名演员克劳斯·玛利亚·布兰道尔(Klaus Maria Brandauer)
扮演。这位奥地利演员中国观众应该不陌生。大约十几年前北京电视台播放的由法国百
代制片公司出品的连续剧《约翰·克里斯朵夫》中,克利斯朵夫的扮演者就是布兰道
尔。
《走出非洲》男主角丹尼斯的扮演者是一位最富于魅力的银幕偶像——罗伯特·雷
德福。他扮演的那位金发的丹尼斯一身贵族气质。他豪放不羁、云游四方、惟我独尊、
风流倜傥。是他驾着一架黄色的飞机从天而降,把自己的女友带上蓝天,让她有机会通
过上帝的眼睛俯瞰他们热爱的这块神奇、富饶的大陆。画面上,随着飞机的爬升和景色
的变化,音乐的织体在不断地丰满,音色也在不断地变幻。当音乐中的情绪积累到饱和
的时候,随着镜头切换成飞机飞行在一大片白色鸟群上空的近景,片头音乐主题一泻千
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卡琳心中饱涨的澎湃激情。这是影片中最令人难忘的一组画面。
在空中,被深深感动的卡琳沉醉地向座舱后方伸出了手……。
《走出非洲》是一部高品位的、几乎没有商业痕迹的名副其实的大片。它以一种含
蓄的怀旧情调,表现了本世纪初人们面对现代文明的畸形发展及其对世界其他民族文化
的侵袭而产生的反思与自省。影片通过故事情节、大量富有诗意的画面和主人公的自
白,反映了以卡琳为代表的生活在殖民地的欧洲移民们对于回归自然的向往,以及他们
对于土著民族古扑民风的眷顾。影片音乐在取材方面,也表现出了对于非洲民间音乐的
尊重以及创作整体构思的全面与丰富
三、
爱,还是自由
看完电影,一再倒带,把他们这两段台词用中英文写下来。
深深地共鸣。我们许多人混乱着,困惑着——爱,还是自由。莫非是个鱼和熊掌的命题。
在两个人的世界里,有不同的答案。同样向往自由的两个人,在感情中变得不同,男人和女人对待爱情不同的态度。
在那个自由的国度里,有了这样关于爱和自由的对话。
Scene 1:海滩上
女:当你出门考察的时候,你有没有和其他女人在一起过?
男:如果我想和谁在一起,那只会是你。
女:你会寂寞吗?
男:偶尔会。
女:你有没有想过我会不会寂寞呢?
男:……没有。
女:那你会想我吗?
男:常常。
女:但没有想到足以回来找我。
男:我有回来啊,我每次都回来。怎么了。
女:没事。 ……波尔找到合适的对象了,他们要结婚……我只是想也许我们有一天也会这样。
男:结不结婚有这么大差别吗?
女:我会有一个人属于我自己。
男:不,妳不会。
女:结婚到底有什么不好?
男:妳见过什么值得称羡的例子吗?
女:见过,很多。
……
……
女:这不是一个笑话,大家都结婚。结婚又不是新革命。好多动物都相守一生。
男:你说鹅吗?
女:你用动物举例来证明你的观点,就不允许我用。
男:我会一生守护我的伴侣的。一天一天下去。
女:我只是希望有人向我求一次婚,这样而已。如果我保证拒绝你,你会做吗?
男:就这样相信妳?
女:当你出门的时候,你并不总是去考察,对吗?
男:对。
女:你只是想离开。
男:我是不想伤害妳。 (指隐瞒离开的理由)
女:你已经伤害了。
男:凯伦,我和妳在一起是我的选择,我不想按照别人的想法生活。不要勉强我,我不想有天发现我是在帮别人生活。我愿意为此付出代价,有时候寂寞,甚至孤独而死,如果必要的话。我觉得这很公平。
女:不是这样的。你要我也为此付出代价。
男:不,妳有权选择,如果妳不愿意为我付出。我不会因为一张纸就和妳更近或更爱妳。
Sence 2:起居室
女:你有扣子吗?
男:妳在干嘛?
女:帮你缝扣子。
男:不,不要缝。妳不需要这样做。
女:(沉默)
男:后天我可能要去萨布拉。
女:你才刚回来。
男:菲莉丝蒂说想一起去,我打算拒绝她,因为我想妳会不高兴。没有理由不让她来。
女:有理由——我会不高兴。你需要她吗?
男:我希望不相干的事情不要搅在一起。
女:那就拒绝她。为了我。
男:然后?妳还会有什么要求?
女:为什么你的自由比我的重要。
男:没有。而且我从来不干涉妳的自由。
女:对,没有。只是我从来不能需要你,或依赖你,或对你有所期待。我随时可以离开。但我需要你。
男:妳不需要我。我死了妳就会死吗?妳不需要我。妳只是搞混了需要和占有。
女:天哪,你理想的世界里根本没有爱。
男:只有最伟大不需要被证明的那种。
女:你干脆住到月球上。
男:为什么?只因为我不按妳的想法去做?我们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吗?
妳认为我在乎菲莉丝?
女:不。
男:妳认为我会和她发生关系?
女:……不。
男:那这么做就没有理由了。
女:既然这不重要,你在坚持什么?
我学到了一个你不曾学到的东西,有一些东西是值得拥有的,但得到它们需要代价。我想成为这其中之一。
我不允许,丹尼斯。
男:妳不知道这番话会对我有多大影响。
女:我一直以为你什么都不需要。但不是这样的,对吗?你什么都想要。
男:我要去萨布拉,她来不来随她。
女:那你去别的地方住吧。
男:好。
-----------------------------以上是旧文-----------------------------------
其实这并不是影片唯一打动我的地方。这只是影片里的一个细节。这部电影,从画面到情节,几乎无一处不在发光,发光,对,在我心目中,它就是一部闪耀光芒的电影,带着非洲的炽热,不羁。
在那样壮美的故事里,有雄奇广阔的风景,有热烈豪放的爱情。居然还有细腻的人性。本来只觉艳丽,而后却是惊喜。所谓惊艳。
看完至今,也有几年了,记忆有些淹远。只记得看完,对室友说想去非洲。不知道为什么,那个遥远的国度,在导演的镜头里,让我觉得格外亲切。在原著作者口中,却是那么苍凉神秘。
每一个镜头都澎湃着导演对那片土地的热爱。我甚至想象他创作时激动得眼含泪水。让我有这种想象的,还有《天堂电影院》。
四、
爱在光与音中交织
当雄浑的圆号奏出一曲缠绵悱恻旋律时,我知道,只有在这样的气魄中,才担当得起凄迷的草原尽头的雪山的感受,长风吹起,间或显现的形影,有令人神驰的故事,当然,还有那段纠结着生与死、欢乐与忧愁的深情往事。。。
“在非洲恩共山脚下,我曾经有一个农场……”梅丽尔斯特里普低沉略带沙哑的嗓音缓缓的讲述着自己曾经的悠悠岁月。不带一丝情感,就好像是在谈论别人的经历,又好像是在追忆一个古老的传说。
在《走出非洲》中,梅丽尔的表演朴实细腻并且具有真情实感,靠自己交织着忧郁与睿智的气质,成功地塑造了凯伦·布里克森这个在婚姻与感情的光影下行走的敏感女性。从一个世俗、虚荣的丹麦女人,到男爵夫人,凯伦用金钱和婚姻交换了一个头衔。也许,这是可悲的吧,也许,她还没有遇见爱情吧……当她想认真地生活,想理性地对待婚姻,想要一个属于自己地孩子时,却被丈夫的不忠贞破坏了。她的镇定让人钦佩,没有难以入耳的指责,没有沸反盈天的打闹,只是回到丹麦静静地接受治疗。
重回非洲后,她找到了自己地爱情。在影片中没有太多的激情表演。即便是两个热恋中的人,表达的过程也是含蓄的。但其细腻和别致足以成为经典。
“他带着留声机去打猎,还有一只猎枪,一个月的干粮,以及莫扎特的唱片……”每当,听到那声音,就知道是他来了……当丹尼斯驾着一架黄色飞机从天而降,把自己的女友带上蓝天,享受飞翔的自由,让她有机会通过上帝的眼睛俯瞰他们热爱的这块土地时,谁不为这段掺杂了豪情与气魄的浪漫经历而激情澎湃?而影片中丹尼斯在河边用水壶为凯伦洗头发的温情场面,也足以令每个心怀爱情的人感动。
凯伦可以柔情似水,可以勇敢坚强,还可以自尊骄傲。在丰收的季节,她却丢掉了农场,不得不告别埋藏了自己青葱岁月的原始而又美丽的非洲大地。她只是留下了一句“我对不起父母,现在又要浪费他们的钱了。”如此豪爽骄傲的女人却为了当地土人下跪了。我几乎要为她的善良欢呼。在生活最狼藉的时候,丹尼斯和她伴着音乐翩翩起舞,爱在舞曲中展开、缠绕。电影有时候就是这么神奇,它可以将两个人的浪漫主义可以变成集体的狂欢,是的,在这一幕到来时,我看见大家和我一样欣慰。
但是,不是所有故事都有美好结局,当质朴宁静、意味深长的音乐再次响起时,在卡琳苦苦等候心上人再度光临的场景中,这静静的旋律似乎在加深她心中的惆怅孤寂与落寞失望。最终男主角的死亡如高曲断弦的惨烈一般使一切戛然而止。哀伤不仅属于剧中恋人,更属于观众,这个情节更让人感慨命运难测生命苦短。
“主保佑你的来与去,从现在起,直到永远……”
“在那没有荣耀的荒野上,月桂生得虽早,却比玫瑰更易凋残,你听不见人们的呼喊……”
“我们注视着,在那里,我们发现了一个永不凋谢的玫瑰花冠……”
随着女主人在坟场为死者阅读诗文时,忧郁流畅的音乐再度响起,当一切美丽的往事都成为飞机残骸里的痕迹,面对着荒原已是狮子群散步的坟墓,再去体味男主人曾经对生命独立与自由的企盼时,我们或许可以伴随凯伦·布里克森走出这辽阔壮丽的非洲,但却走不出那段关于爱与生命交织的记忆。
五、
传奇的大陆,浪漫的爱情——评《走出非洲》
“英国人识字,但他们也好不到哪里去”,非洲人是属于非洲的,有自己的传说,语言和风俗,不需要欧洲人来给他们讲《圣经》上的故事,不需要都认识abc,不需要用刀叉吃饭。非洲人的生活方式不需要改变,这只是所谓文明人的一厢情愿,其实改变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在灭绝它。“像敬畏大自然一样敬畏这些古老的民族”吧。“我在非洲曾有一个农场,在恩贡山下”,在属于非洲人的非洲,实际上她有的是幻想和憧憬,最后带走的,也只有回忆。
《走出非洲》以爱情为线索,战争为背景,同类似的影片《英国病人》相比,一个给我们展示了撒哈拉以南的野生动物遍布的绿色非洲,一个向我们展示了北非荒凉古老,处处古迹的黄色非洲。而且都用大量航拍,甚至在片中,主人公都有在飞机上俯瞰的镜头,茂密的丛林,飞流而下的瀑布,成群的斑马外加一缕落日的余辉,画面动人,美不胜收,仿佛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将非洲的美展示给观众。作为人类发源地的非洲,这是也好像更加亲近。而且两部影片都有一个有趣的方面,大家围在篝火旁讲故事,推动情节,也给人一种深邃的画面美感。
影片中的爱情,当然不是凯伦和男爵,是丹尼斯,一个浪漫不羁的男人,一个甚至不愿为自己深爱的女人放弃自由生活的人。“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被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那会怕有一天只你共我”比beyong更甚,丹尼斯所要的自由,恐怕没有人可以给他,除了广阔的非洲草原。“我不会因为一张纸而更爱你”,这是他的回答,之后,他,连同他俯瞰非洲大陆的飞机,一同从天空栽向非洲大地的怀抱,长眠于此,与狮子作伴。
片名 Out of Africa , 无论翻译为“走出非洲”还是“远离非洲”,我认为都不能表现那种既留恋有下决心离开,切断自己记忆的矛盾心情。片尾说“凯伦再也没有回到过非洲”,但我相信,她的心早已与丹尼斯一起,与非洲紧紧联系在一起,分也分不开~~~~(晕,省略号在哪里丫)
非洲,是个好地方~~
六、
个性的荣耀
文怀沙曾说,所谓个性,就是把生存的理由看得比生存更重要。常常在电影里看到,个性强悍的人往往会比常人遇到更强大的挫折,究竟是强者注定要造受更深的创痛,还是这不同寻常的创痛造就了强者本人非凡的性格呢? [走出非洲]里的凯伦就是女人中的强者,个性中那些无畏与柔韧的东西,使得她的人生充满弹性,两度走进非洲,两度离开非洲,此后终生未踏入那片广阔的草原,只在回忆中,与她的丹尼斯继续促膝长谈。但她所表现出来的勇气、智慧、坚强与善良,却仿佛和那原生态的土地永远契合在一起,永远生机勃勃地告诉你,一个女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遭遇什么,都可以自己选择如何活得更有意义,如何在被动处境中最大限度地抓住主动权。
有句老话说,即使生活有100个理由让你哭泣,你也要有101个理由微笑。凯伦正是这样,最后离开非洲时,她是一无所有的,与丈夫离婚,情人坠机而亡,农场失火导致破产。当初她带着一车皮的水晶、陶瓷来到这里结婚,最后却孑然一身静静离去。但是,她却告诉生死相隔的丹尼斯:听说,狮子来你的坟前坐着呢。巨大的悲痛反而转化为一种对人生强大的掌控力与幽默感,这也正是为什么,她所失去所有,可是,无论毫无感情基础的丈夫,还是非洲农场里劳作的克库迪人,又或者是她初到非洲时毫不客气驱逐她的俱乐部全体男士,最后都对她充满尊敬。那是因为她懂得爱自己,也懂得爱别人,她从来没有被自己或别人达倒过。
虽然她与伯利森男爵的婚姻只是一场交易,她看中男爵夫人的头衔,他看中她丰厚的妆奁,但是当她千里迢迢赶到肯尼亚的农场时,她是希望与他好好生活在一起的,即使得知伯利森私自将土地改种很难有好收成的咖啡,即使婚后第二天,他就出门狩猎,明知罕见雨天却给她留言“下雨前回来”,但她还是在气愤之后,就着手管理他们的农场,与酋长沟通,并建议受伤的克库迪人去她那里治疗。好不容易下雨时,她跑出去迎接丈夫回来,但短暂的和好后,丈夫又要离家参加战斗。这一次,她又凭借自己惊人的胆魄与毅力,和管家一起带上牛群连干几天几夜丈夫前线需要的用品送去,甚至在半夜击退狮子的偷袭,当她蓬头垢面地出现在丈夫面前时,看着他惊讶的表情,她还会开玩笑说:我的发型改变了吗?这次长途跋涉令她赢得管家的佩服,也使她与丈夫的感情加深了一层。但紧接着等待她的却是患上梅毒的噩耗,当然梅毒是丈夫传给她的。她不得不回到欧洲进行治疗,虽然治愈了,但喜欢孩子的她却因此再也无法生育。
在伯利森上前线时,她说:男人上战场考验的是勇气,女人考验的则是耐心,永无止境的耐心。对她而言,她宁可将考验的耐心换成勇气,她无法像大多数女人那样留在原地苦苦等待,她必须采取主动,在哪怕是冒险的行为中消解等待的煎熬,因为她相信任何事都需要靠自己争取。可是无论她如何努力,还是忍无可忍地将花心丈夫从身边赶走。也正因为如此,可能是上天对她的补偿,她终于能和质素在同一等级的丹尼斯开始了水乳交融的爱情。奇怪的是,在非洲草原的磅礴气势下,他们的爱情非但没有被衬托得感天动地,反而却让这无边无际的环境给稀释了,变得清新而隽永,短暂的相处,没有那种孤注一掷的浓烈,却有着细水长流的静好,也许在他们身上,比起两情相悦的缠绵来,更多的是志同道合的默契,他们是情人更是知己,于是既有他乡遇故知的感怀,也有共同领略神奇国度的惊喜,在飞机上伸手一卧,是既折服于大自然的伟岸,有感怀于缥缈人世间能相遇知己的幸运。
凯伦说:地球是圆的,前方的路我们看不到太远;丹尼斯说:在此我们不是主人,是过客。正因为同样感到对未来无法预知,才会一起珍惜当下,探索每一日的精彩。这份能够沉淀下来的爱情,也许正缘于凯伦那积极而强稳的个性,它的动人之处在于,既需要特定时间的机缘巧合,但同时也是极为平常的,平常到凯伦见丹尼斯睡着了,就悄悄搬把藤椅坐到他身边,握着他的手,斜靠着椅背看着他,一刹那有种白头偕老的感觉,因此也平常到像每段爱情那样,因日久而不断贪心不断索取不断进逼,以至心生龃龉。有一瞬间,凯伦与一般女人是我两样的,她再如何独立自强,也希望丹尼斯能日日陪伴自己,希望能用婚姻来进一步固定两人的感情,从中作梗的不是她丈夫,反而是她原本欣赏的丹尼斯的那份自由与不羁。当他拒绝她的要求后,幸而,她的本色又显示出来,她没有成为爱情的奴隶,没有妥协与恳求,而是不惧于与他就此结束。我最喜欢的也正式她这一点,无论怎样投入,无论明知会遭受怎么样的痛苦与孤独,她却永远要做她自己,做一株疾风中的劲草,永远不是缠绕被人依附别人感情而活的藤蔓。
记得当丹尼斯要把行李都搬来她家时,欢喜万分的她说了句:当众神要惩罚你时,会应验你所有的企求。她竟这样从容地把属于自己的 给说了出来。当农场终于获得一次好收成后,半夜一场大火把一切化为灰烬,达辛苦数载的心血一夕尽毁;当丹尼斯终于败下阵来,决定陪她一起离开时,一次意外夺走了他的生命,只余她一番空等。可是,即使总是受到上天致命的打击她也没有垮掉,她把她的爱情,她的农场,她的理想,全体留在了非洲,然后把非洲藏进自己心底最深处,于是,她带着一只无形的魔盒平静地走出了那片土地。此后,也许她会在每个夜阑人静时分,把魔盒开启,一遍遍回味恍如一梦的经历,能从这些经历中走出来的女人,还会还怕什么样的苦难?
当我们为一个人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的命运唏嘘的时候,是否也可以想到,这也许就是上苍赐予强者的礼物,那永不寄生永不服输的个性正是从黑暗的缝隙中突围而出,光芒四射。亦舒说,与时间竞赛,我们永远是败家,但多做一点,虽败犹荣。这“多做一点”,也就是让自己多坚持一些,叫自己多向前一步,対自己多微笑一次,能拥有这样的个性,就是一种荣耀,就会令人钦羡。
七、
绝望的时候,想想凯伦。
我觉得凯伦比我孤独,比我绝望,当然她也比我好,比我坚强。
凯伦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从小和父亲很亲密,但是在她十岁的时候她的父亲自杀了;然后她成长成人,感觉非常厌倦都市的生活,她的情人不愿意娶她,她为了爵位和离开这里嫁给了原情人的弟弟,对方用爵位交换她的财产,至少我们是朋友,凯伦说。她随男方来到了非洲,成为了那个人的妻子,男人自由地生活,凯伦则在男人选择的看似不可能生长作物的地方种咖啡。那时的非洲,白人很少,能成为朋友的人更少,凯伦几乎独自生活着,后来有个女孩这样形容她:你似乎不很需要我们。她有了一个朋友,巴克里,后来他感染疾病,死在了非洲。凯伦很勇敢,战争的时候,她不听从妇女儿童撤离的要求,独自运送食物和必需品去了前方给丈夫和朋友们,却被丈夫传染上性病,后来治好了,却不能生育小孩了。我只有学校和农场了,凯伦说——她还在当地创建学校,供土著小孩上学,也尽力帮受伤的小孩治疗。
她爱上了一个男人,“当心些!过去绘制地图的人在说明世界的边缘时,他们通常写上:‘在此处外有龙。’”巴克里说。凯伦很擅长讲故事,在她编织的故事中,她可以到任意地方。她最幸福的时光,就是和丹尼斯一起,“不做家常的闲聊、不说农场的困境、到期的票子和歉收的农作物。谈的都是他的工作和他所知道的非洲的变化,谈细微而真实的事情。我们生活得与世隔绝。”只是一个讲故事,另一个聆听;丹尼斯曾经带她飞翔,在非洲上空翱翔。
凯伦的钱用光了,她的丈夫找到了另一个有钱的女孩,要和她离婚,她同意了。你怎么做到的,保持我们的友谊?她问,我们是那样开始的,他回答。当时听到这两句对话时,我觉得非常震撼。最初我以为她的这句话是在肯定他们的友谊,可现在我不知道了,凯伦的这句话里,有失望吗?有嘲讽吗?
凯伦想嫁给丹尼斯,但是他只接受相爱,而不接受婚姻,他追求自由,认为大家只是想要,而不是需要。凯伦说:“我明白了一个你不明白的道理。有些东西是值得去拥有的,虽然要有代价,但我希望自己也值得被拥有。我不让你那么做。你想要拥有一切。”然后,丹尼斯走了。
好不容易有个丰收,却遇到了火灾,凯伦破产了,只能离开非洲。但是在她走以前,因为她看到了白人对非洲的侵略,为了让土著还能有一个容身之处,她想最后为他们买下一小块土地,这遇到了层层阻难。最后在新任的总督面前,凯伦无助地跪下了:“女人在肯尼亚这个国家是举步艰难的……你不必感到尴尬,我已经失去了一切!我的要求微乎其微……”最后她得到了总督夫人的承诺。
丹尼斯去找她的时候,她说的那番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个应付绝望的方法吗?她说:“最近我想来想去,发现当事情变得一团糟,我以为无法再做下去了,我会试着去把它弄得更糟。我让自己回想我们在河边的宿营,想巴克里!还想你第一次带我去飞行的情形。那过去的一切是多么美好啊!当回忆到我再也回忆不下去了,再坚持多一会,我就又可以承受一切了。你说得对,知道吗?农场从来没属于过我。”
也许我错了,丹尼斯说。
丹尼斯想要娶凯伦了,他的飞机却失事了。
事实上我当初是听的疯狂英语,后来租碟子来看了,却失望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可以组成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更有色彩,更有情感,更能让人遐想,更能突出重点。当语声的主人都有了依附,却显得有些苍白局促。不过有一个画面是磁带中没有体现的,就是非洲有个狩猎俱乐部,仅限男性参加,女性是被看低的一方,是被排斥在外的。可是最后,当凯伦进入那个俱乐部时,所有的男会员都肃然起立,举起酒杯,向她致敬。
我很喜欢丹尼斯的葬礼上,凯伦的悼词,以及之后凯伦的旁白,英语朗诵很好听,不过在这里我还是摘抄中文翻译吧:
悼词:“那次你为城市赢得比赛,我们挺肩拥簇起你走过集市,回家的路上大人小孩夹道欢呼。任光阴荏苒,机灵少年在场上的荣耀不衰。桂花早开,却比玫瑰凋谢得早。如今你不会再为夺尽荣光而骄傲。威名远扬的跑者,其人消失得比名声还快。聚在那如早桂般的身体旁,我们凝望着无力的死亡,而发现,不凋谢的是他发上的花圈,悲伤着没有了女孩。现在请你收回丹尼斯·乔治·芬治哈顿的灵魂,你曾和我们一起拥有他,他给我们带来了欢乐,我们非常爱他。他不属于我们,也不属于我。”
旁白:“如果我知道一首非洲的歌曲,歌唱的是栖息在她脊背上的长颈鹿和天边的新月,唱田里的农具、烘制咖啡的人汗水涔涔的面颊,那么非洲可知道我的歌?平原上方的天空是否还留着我曾经拥有过的色彩?孩子们是否会发明一个以我为名的游戏?圆月可否会在碎石车道上投下一道肖似我的阴影?恩共山的鹰可否会将我找寻?”
影片的最后一段话,也很让我感动,特别是最后一句话,闻之让人心碎:
“今天收到一位朋友的来信,信上说:马赛人向恩共山的地区官员报告,他们在许多个日出和日落的时分,看见有狮子出没在芬治哈顿的坟上。一雄一雌在坟前或站或卧,逗留了很久。自你走后坟旁的空地给夷得有如平台。我想,那样的地方是狮子喜爱的胜地。从那儿它们能俯瞰平原和平原上的牛群、野兽。丹尼斯会喜欢的,我一定要记得告诉他。”
我不强,但是,我希望自己能象凯伦一样坚强。
八、明信片式电影的抒情写意
如果用杜拉斯式的苍老的回叙笔调来讲述一个像《傲慢与偏见》里的伊丽莎白一样倔强聪明的女子勇敢而艰难的自立故事,其中再穿插对婚姻的交易性质的揭示、对爱情和自由的冲突断裂困境的探索并辅之以马蹄滚滚的战争背景,毫无疑问,我们将会认为这是一个沉重的故事。而事实上,有另一种形式可以将这种沉重的镣铐式故事变为一番新风景。我见到明信片式电影的抒情写意。
明信片不是历历在目的室内人像,也不是饱满逼人的局部特写,它是旅行中的一个风景片断,用一种尽可能辽阔优美的笔法将某处遥远的风景定格,寄往某人手中,展示旅行者当时所处的美好环境,以对某人未能出行表示慰藉。我对这种明信片充满由衷的好感,经常对画面产生无限的向往并由背面笔迹的潦草程度及字数的多少来猜测寄出明信片的人当时的情况,这种猜测往往因画面的牵引而变成一个个美好的故事。
《走出非洲》有三种叙事逻辑,显性的一种来自嘉伦的回忆。从开篇处的苍老声调出场,回忆叙事已将观影者带到一种深沉浩渺的心理气场,准备从内倾的视角来观测整个故事。仿佛湄公河会因杜拉斯的叙述而潮湿,房子因杜拉斯的存在而光线暗淡,我们有理由相信,嘉伦的回忆会让故事笼罩在一片主观色彩里,而那个梦境中在丛林中前进的急速的主观镜头似乎也暗示了这一点。而在行进的镜头中,我们才明白,最开端的那个明信片式的画面才将是整部电影最有力的叙事逻辑。天色渐暮,在黑暗显出隐隐枯黄的非洲草原从眼前延伸到天边,天从草色渐没处向上生长,画面三分之二以上被天空占据,天空在大片的海浪一样的烟灰色的云的空隙后面散发着微红和淡黄的光芒。一棵树孤零零地站在画面的左端,留下一个黑色的剪影。这个明信片式的静止镜头在最开头是以嘉伦的主观镜头的身份出现,但后面终于在一系列明信片式镜头的呼唤下回归队伍,成为了明信片式叙事的一部分。
嘉伦从丹麦远赴非洲,用自己的财产去换取一个男爵夫人的头衔,前途不明,幸福未卜。不知道她的内心是否也存在一丝对未来的隐忧或者在回忆时不免唏嘘。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高高的枯草在风中摆动,层层的乌云在渐渐浅去的蓝色天空铺展,云朵的周围被镶上一道金边,一列小小的火车在画面中缓缓驶过。半角树影,一条铁轨,黑色的小火车喷着白色的蒸汽从远处驶进画面。一场关系个人前途命运的奔赴在美景的展览里变成了一次举重若轻的旅行。回忆叙事(或者广义称之为心理叙事)的特色在于笼罩,而明信片叙事却以其无拘无束的生命力将之突破。
嘉伦的叙述虽然语气似乎凝重,却往往话头一提就把故事交给它自己说去了,在明信片叙事外,客观叙事也开始运作。如果把心理叙事看作是近景或特写叙事,那么客观叙事是一种中景叙事,它从第三者角度出发,不远不近,不偏不倚,实话实说。因此,嘉伦在非洲历经重重身体和心理的磨难与考验,文明与侵略、婚姻与交易、爱情与自由、独立与压制等种种人类困境投射于个体生命,这种追求与挣扎的过程并未带上浓重的心灵思辩色彩,变成了一个自在的故事,这种客观叙事往往会因为事情本身的沉重程度而显得紧张与否。战争来临,嘉伦跨上马背,自已押着篷车,将军需物质送往丈夫所在的军营。宽阔的草原上远远近近地散落着一丛丛低矮的灌木,而篷车队伍隐现其间,仿佛与自然已融为一体。尽管路途崎岖,马匹遭到狮子袭击,嘉伦到达终点时已是蓬头垢面,舒展的画面仍为我们消解了不少艰涩和粗砺。即便在嘉伦身处爱与自由的痛苦漩涡、农场破产以及为土人争取土地等一系列紧张的冲突中,舒缓优美的画面仍一个个嵌进来,将个体的大事弱化和限制成自然中的小事。
明信片有一套独立的叙事逻辑,它将环环相扣的线性推进冲破,将故事的连续性片断化,将紧密演进的推理代之以一种松散的感性画面的呼应,以其无限大的空间力量对其它叙事逻辑进行突破和限制。明信片式电影拓展和包容的抒情写意不知是否缘于亘古自然对个体生命的吸纳。
如果我去旅行,我愿意寄回一张明信片,让他们看到沿途的风景,略去我行走的艰辛。
九、
男人愿意死在那的地方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它让我有一种把自己融入其中的感觉。
凯伦说,我是个神游者,不必旅行,却去过很多地方。也许,我也曾这样去过非洲。
我试着想表述我的喜欢,却觉得文字的苍白。最好的东西是说不出的,就象最深的爱恋。
1、机缘
我没有看过《走出非洲》的原著,在今年以前也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名字,已经听很久了。1985年,西德尼波拉克拍摄了他心目中的非洲,那一年,我刚上大学,那时侯,在我的心目中,奥斯卡要比现在神圣的多。听说,学校的电教室放过原版录象,但那时,我的兴趣在别的方面。九十年代初,去沈阳出差,在太原街上一条窄巷的录象厅门口看到过《走出非洲》的名字,当时动过念头,终因要赶时间作罢。
手里的这张碟,是去年买的。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没看。很多事是要讲机缘的。这机缘是梅里尔斯特里普主演的一部新片《时时刻刻》,那里面有很多死亡,那里面的斯特里普目睹了朋友的死亡,她是生命的另一面,平静温柔,坚强。
我喜欢她,就把手里有的她主演的片子都看了,一部《堕入情网》,她和罗伯特德尼罗的婚外情故事,还有一部就是《走出非洲》。
2、凯伦
我在非洲有一个农庄。开始的时候,她说。
我在非洲曾经有一个农庄。后来,她说。
那是同一个声音,沧桑的,舒缓的,回忆的,就象陷入了一个无法醒来的梦里。那是斯特里普的声音,是凯伦的声音,在这部电影里。我记得她的声音要超过她的容颜。
电影里的音乐象天空一样飘渺又深情,她的声音却是沧桑、温柔、宽广的大地。大地有时也是坚硬的,坚硬的可以承受一无所有的结局。她全部的生活就是一场曾经存在过的梦境,她因此而忧伤,因此而怀念,因此而幸福——“如果我明白一首有关非洲的歌,有关长颈鹿,尾随在身后的非洲人,农具,一望无际的原野,种咖啡农妇甜美的脸庞,但非洲可知道我的歌,平原上空有我曾经有的色彩,儿童游玩以我为名的游戏,圆月投射了一道阴影在我身上,还有那山丘和常探望我的老鹰……”那些跟随她声音的镜头是一个即将远行的旅人最后看一眼故乡的眼睛。
我喜欢她的声音,喜欢她给后来爱上的男人即兴讲述的故事,声音承载的想象力就象流水一样清澈迷人,它们顺着血液流到了另一个人的心里。
我喜欢她的坚强,面对一个浪荡的丈夫,面对无数个非洲的寂静的夜晚,面对500亩未开垦的荒地,面对狮子,面对农庄的破产和心爱男人的死去。
我喜欢她在非洲大陆的每一次喝酒,野外的营地,星光,篝火映红了脸,夜深处野兽偶尔的低吼,农庄,和远路来访的朋友,和心爱的男人,还有,当一切失去以后的空落落的大房子,一个女人的寂寞与坚强,还有,那些低下了高傲的头颅的男人们举起的酒杯。
对男人来说,她就是非洲的大地,在大地上我们只过一生。
当她走出非洲的时候已经死了。
丹麦的雪夜里喃喃自语的只是一个怀念的灵魂。
3、丹尼斯
丹尼斯是凯伦心爱的男人,是非洲的天空。
天空是自由而疏朗的,就象丹尼斯。开始的时候,丹尼斯不是去狩猎,就是在去狩猎的路上,他行走在非洲的原野,和狮子,大象,野牛,羚羊为伴。
她说,他连狩猎的时候也是盛装出行,带三枝枪,个把月的补给,酒,还有莫扎特的音乐。
后来,他爱上了飞机,一见如故,有什么比飞翔的梦更让一个男人动心。凯伦说,他教我用上帝的眼睛看这个世界。他们一起飞翔在非洲的天空,俯视大地,与鸥鸟同行,那是《走出非洲》最美的一段。
天空是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束缚住的,丹尼斯也是。有时候,他也对心爱的女人深情款款,但感情是漫长旅程中的驿站,可以小驻,却阻止不了丹尼斯的漫游和飞翔。
当凯伦终于忍受不了他频繁的出行发出最后通牒,丹尼斯说:
“我和你在一起是我的选择,我不愿依别人的意愿而活,别要我这样,我不希望有一天早上醒来发现自己成为别人的一部分,我愿意付出代价,忍受偶尔的孤寂,落寞地死去,这是公平的。”
凯伦:不见得,你也要我付出了代价。
丹尼斯:不,你可以选择,你不愿意为我这么做么?我不会为一纸证书更亲近你,爱你。
凯伦:有些是值得拥有的,但是要付出代价,我希望我是其中之一。
丹尼斯走了,这样的男人是不会用自由来换取任何东西的。
结尾,当他决定向感情屈服的时候,飞机失事。
后来,马赛族人向当局报告说,日出日落时他们在丹尼斯坟上看见过好几次狮子,一雌一雄时站时卧逗留很久。那是一块高台平地,丹尼斯和凯伦曾经在那野餐,有一棵茂盛的大树,还有几棵瘦弱的小树和一些灌木。天蓝得透明,云彩干干净净停在天上,一动不动。也许那块地适合狮子休息,他们可以看着平原,牛群和野兽。
4、非洲
有时候我会想起海明威,想起《乞力马扎罗的雪》,想起那头莫名其妙冻死的豹子。更多的是想起非洲。
男人都会喜欢非洲吧。
没事的时候,我常常重看《走出非洲》的几个片段,开头火车行驶在原野上,大地无边,火车是一条缓慢划出的线;丹尼斯带凯伦一起飞,下面是墨绿的原始森林,大平原,羚羊群在迁移,大峡谷,峡谷尽头银亮的瀑布,海岸线,惊飞的鸥鸟群,从山崖的阴影飞到云上的阳光里,没有语言,只有音乐,一个旋律的反复的加强,如同天籁;凯伦临走之前的漫游,从丹尼斯的墓地,到村庄,街道,学堂,树下的小径。
有一个镜头,丹尼斯的飞机掠过大地上的车辙,直飞向湛蓝的天空的深处,那边,远远的一座积雪的山峰,不知道是不是乞力马扎罗。
那是男人愿意死在那的地方。
5、雨
看完碟已是中午。我出门,走在街上。
7月的阳光明亮炽热,街道寂静,树影一动不动,阳光打在脸上,缠绕在胳膊上手上,就象非洲一样。那阳光曾经照耀过艾萨克.丹森,照耀过凯伦和丹尼斯。
晚上下起雨来。渐渐地,在院子里形成了一道道水流。这场雨单薄苍白——也许城市的雨都是这样的,被水泥、钢筋和机车尾气异化了。真正的雨,下在原野,山峦,森林,下在上个世纪非洲的一座农场上,无所顾忌,淋漓尽致,欢声奔流,痛快得就象一场掏心掏肺的哭。凯伦对筑坝挡水的人说,算了,让它去吧,这本来就是它们的。
隐隐的,能听到天边的闷雷,是不是从非洲传来的声音。
十、
史诗般壮美满溢胸怀,一览无垠天地宽,一个字:美(影片经典对白摘录)
Scene 1:海滩上
女:当你出门考察的时候,你有没有和其他女人在一起过?
男:如果我想和谁在一起,那只会是你。
女:你会寂寞吗?
男:偶尔会。
女:你有没有想过我会不会寂寞呢?
男:……没有。
女:那你会想我吗?
男:常常。
女:但没有想到足以回来找我。
男:我有回来啊,我每次都回来。怎么了。
女:没事。 ……波尔找到合适的对象了,他们要结婚……我只是想也许我们有一天也会这样。
男:结不结婚有这么大差别吗?
女:我会有一个人属于我自己。
男:不,妳不会。
女:结婚到底有什么不好?
男:妳见过什么值得称羡的例子吗?
女:见过,很多。
……
……
女:这不是一个笑话,大家都结婚。结婚又不是新革命。好多动物都相守一生。
男:你说鹅吗?
女:你用动物举例来证明你的观点,就不允许我用。
男:我会一生守护我的伴侣的。一天一天下去。
女:我只是希望有人向我求一次婚,这样而已。如果我保证拒绝你,你会做吗?
男:就这样相信妳?
女:当你出门的时候,你并不总是去考察,对吗?
男:对。
女:你只是想离开。
男:我是不想伤害妳。 (指隐瞒离开的理由)
女:你已经伤害了。
男:凯伦,我和妳在一起是我的选择,我不想按照别人的想法生活。不要勉强我,我不想有天发现我是在帮别人生活。我愿意为此付出代价,有时候寂寞,甚至孤独而死,如果必要的话。我觉得这很公平。
女:不是这样的。你要我也为此付出代价。
男:不,妳有权选择,如果妳不愿意为我付出。我不会因为一张纸就和妳更近或更爱妳。
Sence 2:起居室
女:你有扣子吗?
男:妳在干嘛?
女:帮你缝扣子。
男:不,不要缝。妳不需要这样做。
女:(沉默)
男:后天我可能要去萨布拉。
女:你才刚回来。
男:菲莉丝蒂说想一起去,我打算拒绝她,因为我想妳会不高兴。没有理由不让她来。
女:有理由——我会不高兴。你需要她吗?
男:我希望不相干的事情不要搅在一起。
女:那就拒绝她。为了我。
男:然后?妳还会有什么要求?
女:为什么你的自由比我的重要。
男:没有。而且我从来不干涉妳的自由。
女:对,没有。只是我从来不能需要你,或依赖你,或对你有所期待。我随时可以离开。但我需要你。
男:妳不需要我。我死了妳就会死吗?妳不需要我。妳只是搞混了需要和占有。
女:天哪,你理想的世界里根本没有爱。
男:只有最伟大不需要被证明的那种。
女:你干脆住到月球上。
男:为什么?只因为我不按妳的想法去做?我们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吗?
妳认为我在乎菲莉丝?
女:不。
男:妳认为我会和她发生关系?
女:……不。
男:那这么做就没有理由了。
女:既然这不重要,你在坚持什么?
我学到了一个你不曾学到的东西,有一些东西是值得拥有的,但得到它们需要代价。我想成为这其中之一。
我不允许,丹尼斯。
男:妳不知道这番话会对我有多大影响。
女:我一直以为你什么都不需要。但不是这样的,对吗?你什么都想要。
男:我要去萨布拉,她来不来随她。
女:那你去别的地方住吧。
男:好。
有人说这几段对话是关于爱与自由的,我不知道,为什么要选择呢?爱与自由,想起了小时候读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那首,裴多菲说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那时候读来就觉得爱情是个好东西,比生命重要但没有自由重要的东西,但现在长大了一些,也许还是长得不够大,突然觉得爱情这个本来轮廓清晰的“大于生命,小于自由”的东西变得越来越模糊了……
十一、
喜欢上《走出非洲》的味道
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种幸福;
在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种悲伤;
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声叹息;
在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种无奈。
1:15:44+1:25:21=《走出非洲》
最近看《老友记》看得有些乏味了,换换口味的时候,我喜欢看悲剧。看那些诉不清的情丝和爱恋。比起那些肥皂剧,大四的最后一个月,只留给那些值得我看的、想的、念的……回忆的。《走出非洲》,我断断续续看了很久,一边聊QQ一边找东西一边看;但是这并不影响我的思绪的延续。
并不漂亮的女主角,却有股数不透的魅力,一种勇气,一种侠气。从最初的茫然而仓促的来到非洲,最后获得了绅士们的尊重,以及土著人的支持和信任,她感化了周围的人,从一个不受注视、不被记起姓名和国籍的女子,最后让周围的震撼、感动,她做到了自己想做的一切。她的性格坚硬,敢爱却不恨,敢为而不言后悔;她的眼睛,聪颖而不觉地流露着自己的真感情。这一切,都离不开丹尼斯。
两个错误的人。
相遇的不幸,在于错误的时间和地点。尽力用美丽的非洲景色和漫长的时间来冲淡。但是,人的心里可以容纳下多少呢?当你爱时真的爱吗?当你说不爱的时候,就可以真的忘记吗?
Karen直诉:“地球之所以是圆的,就是不要让我们太快知道结果”;
Karen的陈述,平缓而有力;电影的铺写,典雅、细腻、唯美。
丹尼斯迷恋大自然和自由的力量:“它们不像人虚情假意,认真对待每一件事,猎食、工作、交配,只有人类才会乱来,只有人才会没耐性”
短不过一瞬,回归现实之时,爱自由的人迷失了自己的方向,美好变得不完美起来,多了争吵,加深了裂痕,和无奈;长不过永远,神的“旨意”让Karen一次次的努力换为泡沫:孩子、家园,最后是心爱的男人。
丹尼斯的葬礼上:“一种月桂的馨香,不因死亡的突然降临而消失。”
谁属于谁?谁又爱谁?谁又背叛了谁?故事,是一个老了的女人回忆她的爱情,本来就没有结果的爱情。爱上一个爱自由更多的男人,是不幸;但男人愿意为Karen牺牲自己的时候,却宣告了自己的死亡。好像张国荣在《阿飞正传》中说言一样:“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的一生就那样飞呀飞呀,在它停下来休息的时候,就是它死的时候”。于是,用自由换来心爱的女人时,丹尼斯化作了非洲的“不死鸟”。
非洲,并不是神秘的大地,之所以说神秘,是对当地的人土的陌生。其实,非洲,也是爱情的繁衍地,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故事,无论在哪里,无论是谁。当Karen以为婚姻不幸的时候,并不是上帝对她的惩戒和不公,而是因为有更适合、更美好的等待她去发现。所以永远不要对自己丧失信心,而是勇敢面对,拿起枪,学会在挫折中长大成熟。即使没有期待的结果,也可以用文字来纪念,有一个美丽的回忆。
等待化蛹成蝶……
十二、
永远的《走出非洲》
走出非洲,永远也忘不了非洲。
这是一片广袤的大地,这是一片迷人的土地,这里是丹尼斯(Denys)和凯伦(Karen)的灵魂归依之地。
爱到底是什么,它丰富的精神内核到底又会幻化成多少种表现方式?
辽阔的非洲平原,轰鸣的蒸汽火车缓缓停稳,一大团白色蒸汽消散后,远远走来了肩扛巨大白色象牙的丹尼斯。
凯伦遭遇狮子,丹尼斯瞄准的枪并未开火,因为他确信狮子不会伤人。在他眼中,非洲平原上的狮子有和人同等的生存权力。
片中直接描写雄性角力的狩猎场面其实很少,但你会坚定的得到一个结论:非洲大地对
丹尼斯有着致命的魔力。不明白这个男人为什么会那么着魔似的亲近非洲,亲近非洲平原上的动物。不明白他为什么一定要安排一次次的狩猎而长时间远离自己的爱人。
看到一只新生的毛茸茸的小狗,我喜爱;看到哪家胖乎乎的小孩,我会上前亲近;也会对好友家淡蓝色的窗帘赞不绝口,但热爱一片土地,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体验?当丹尼斯驾驶飞机带凯伦俯瞰非洲大地;当凝重而辽远的主题背景音乐响起;当飞机掠过广袤的平原,阳光下的河流,飞流而下如银练的瀑布;当飞机掠过数以千万计奔腾的脚马群(水牛群?);当飞机掠过被无数无数火烈鸟遮盖的湖面;当飞机在如巨大棉花球的云层中时隐时现时,哦!这是怎样的美丽?这是梦中的美景吗?哦,不是,我的梦里何曾出现过如此壮观如此美妙的场景?只有拥有“上帝眼”的人,才看得到哇!
这就是非洲大地,这就是丹尼斯魂牵梦绕的非洲平原!
丹尼斯是自由的,从他的生活方式到他的心灵;他是博爱的,他丰富的情感一小片屋檐容纳不了。他的心里有凯伦的位置,但那里更多的位置给了非洲大地,这也就是丹尼斯说“房子对我没什么用”的原因,也是丹尼斯一次次离开凯伦远行的原因。这种男人是伟大的,这种男人的情怀是博大的,而爱上这样的男人,也注定是痛苦的。不是他不爱你,而是他注定要远离,他注定只是个过客。男人的情怀到底有多大,有多深,有多丰富?当芸芸众生里的柴米油盐淹没了普通的居家日子,渺小如我,又何曾体会得到。
十三、
在,而不属于...
Meryl Streep是我最敬佩和欣赏的演员,关于她,似乎了解得越多,就越不知道该从哪里写起。。。可是我终究下定决心要好好写一篇她的文章,关于这个百年影史上的传奇。于是,想到了初识这位Goddess的那部电影,《Out Of Africa》,那部获得了七项奥斯卡奖的最佳影片,那段发生在非洲,一直萦绕在丹麦的梦。。。
如果有一些电影可以让你反复的看很多遍也不厌倦,并且每次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收获,那么《走出非洲》一定属于其中。但是在这里,我不想写太多的Meryl,只想轻轻地走进非洲,再悄悄地走出来。。。
——写在前面
1.
我不知道为什么一个人可以那样的憎恨生她养她的土地,尤其是那还不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可是我看到了Karen骨子里对丹麦的厌恶,“Denmark has been a stranger to me, as I to her.” 令Karen 魂牵梦绕的是“I had a farm in Africa”“I had a farm in Africa, at the foot of Ngong Hills…”Meryl沙哑的丹麦式口音的英语听来是那么历尽沧桑,好像一个老妇人坐在壁炉前讲故事给自己的孩子们听。那是珍藏在她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回忆,酸的、甜的,抑或苦的,只有Karen自己才能品味的出。
年轻时的失去与获得都像天上的星星,永远留在了非洲的苍穹。电影中说“非洲大草原上的星星比别处看起来都要亮”,我想,这不光是它接近赤道和海拔高的自然地理原因,也因为这里有Karen为之倾心付出的一切,尽管她对非洲来说是一个“Passenger”,但她用自己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换回了人们对她的尊重和怀念。最终,她放弃了本不属于她的,而应该属于她的也没有得到。她认为那是上帝对她的惩罚。。。她的心始终在非洲,哪怕是后来破产后不得不回到丹麦,她念念不忘的依旧是草原,那个她付出爱,体会痛的地方,但是,她永远也不属于那里,只能在梦里一遍遍的追忆“I had a farm in Africa…”
2.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文章名字叫《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非洲》,顿时我就被这个题目迷住了。就像每个人都会拥抱自己的维纳斯一样,每个人也都在心里有属于自己的非洲。那个非洲代表了我们灵魂的“处女地”,没有被异化或者同化的最纯净的思想。那里,有着在现实社会不能实现的理想,有真正的童话。Karen临走前,独自流连在大草原上,依依不舍地低声说“如果我知道一首属于非洲,属于长颈鹿,属于非洲新月的歌,属于田地的犁头,和采咖啡工人的歌;那么非洲是否也知道属于我的歌,颤动的平原上空,是否正有我的色彩,孩子们是否会发明以我的名字命名的新游戏,满月抛下的阴影,落在碎石的车道上,是否像我的身影,尼冈山的鹰是否会看顾我。。。”
(Karen Blixen: If I know a song of Africa, of the giraffe and the African new moon lying on her back, of the plows in the fields and the sweaty faces of the coffee pickers, does Africa know a song of me? Will the air over the plain quiver with a color that I have had on, or the children invent a game in which my name is, or the full moon throw a shadow over the gravel of the drive that was like me, or will the eagles of the Ngong Hills look out for me?)
我不是那种很容易就被情节感动的人,甚至当Denys坠机失事的时候,我有的也仅仅是震撼和唏嘘,但是当Karen伤感的说出这些话的时候,我的眼泪还是止不住地流了下来。那是对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最后的留恋,我能体会的到那种绝望和不舍,那里是她生命的意义所在,离开了回到丹麦,她的后半生只是活在了遥远的记忆里。
3.
“夕阳赭红色的背景下,微黑的树阴留恋着苍原的阴霾,像一首悠远的灵歌,在夜空中低沉地回荡,等待露明的晨光和初升的旭日。”Karen Blixen: He even took the gramophone on safari. Three rifles, supplies for a month, and Mozart…
故事讲来是那么漫不经心,晚暮中,独自闲坐,细数着往日的点点滴滴,那段和情人在草原的马背上和阳光下度过的最温情的时光。每当Denys外出归来,总会在Karen家暂住几日,鸟倦飞而知还,在烛光中听爱人讲述自己不在时编织的传说。非洲草原的日子,仿佛世外桃源般恬静,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是一种我们永远也体会不到的幸福。他送给她生命中最珍贵的两件礼物:一支金色的钢笔,用来记下那些美丽的故事,记下他们一起度过的岁月,就是这支笔写出了举世皆知的《走出非洲》;另一件是“用上帝的眼睛看世界”,是他带着她第一次飞上了天空,俯瞰那片他们深爱着的土地。“丛林莽莽,如屏如垒,众峰如群彦连袂,异兽珍禽腾跃其间,在烟聚云回之间,时时刻刻都在展示着天地的大美。”那个经典的镜头,两个人在高空的牵手,Karen的手从前面伸过来,Denys的手从后面握住,那一刻,Karen找到了她来非洲的意义。
4.
Karen是一个有点虚荣的欧洲贵族,当时赌气嫁给了情人的弟弟,瑞典男爵Blixen,只是为了得到一个“Baroness”的名号。而Bror Blixen是个十足的纨绔浪荡子弟,喜欢打猎,在非洲肯尼亚,用Karen的陪嫁买了一座农庄。她在农庄经营咖啡园,他则呼朋引伴、出门涉猎游乐,往往数月不归。后来Denys进入她的生命,成为影响她一生最重要的人。在Denys不在的日子里,Karen在农闲时用自己独特的细腻情怀编写故事,等着他回来后在壁炉前慢慢讲给爱人。那是属于他们的童话,更是写给非洲的童话。而他也会在杯酒尽兴后,唱歌念诗给她听。。。他们之间的爱不愠不火,就像非洲的大草原,那么坦阔,没有过分的激情,有的只是“soul mates”那种细水长流的默契。
他们是两个太过成熟的人。Karen的坚强独立使她努力不懈的唤醒当地土著的进步,她为了办学校一次次的请求酋长,充满爱心地为他们看病,收养他们作厨师,用自己的行为来影响着当地人的价值观。她强调“占有”,希望所有付出的一切代价都有所值得。而Denys却好像是不属于这个世界的人,在他的字典里,“自由”的地位高于一切。他尊重每个人自己的意志和思想。所以在新年的晚会上,两个人也会就此争吵,互相影响着对方看待世界的角度和眼光。
KAREN: You don't think they should learn to read?
DENYS: I think you might ask them.
KAREN: Did you ask to learn when you were a child? How can stories possibly harm them?
DENYS: They have their own stories. They just didn't write them down.
KAREN: And what is that, you have to keep them ignorant.
DENYS: They're not ignorant, I just don't think they should be turned into little Englishmen. You do like change things, don't you?
KAREN: For the better I hope. I want my Kikooee to learn to read.
DENYS: My Kikooee, my lamouche, my farm, that is not what we own, isn't it?
KAREN: I've paid price for everything I own.
DENYS: And what is it exactly that is yours? We're not owners here, Karen. We're just passing through.
KAREN: Was life really so damned simple for you, Pinch Haton?
DENYS: Perhaps I want less.
KAREN: I don't believe that at all.
-“我的Kikooee人”“我的瓷器”“我的农场”,你拥有这么多不累么?
-那都是我努力得来的
-那到底什么才是你的?这一切都不属于我们,我们只是过客…
-生活对你而言就这么简单么?
-或许因为我要求的不多
-可惜我不相信
5.
可是Karen最终还是相信了,在她离开非洲临行前的晚上,两人在草原上最后一次跳舞。
-You were right,you know. The farm never did belong to me.
-I may have been wrong…
他们最终还是接受了对方的价值观,可惜一切已经晚了。大火烧毁了苦心经营了多年的咖啡园,也烧毁了Karen最后的希望。“男爵夫人”破产了,这个她当年买来的“Baroness”的名号也没有了任何价值。
Denys: You've ruined it for me, you know?
Karen Blixen: Ruined what?
Denys: Being alone.
-你毁了我,你知道吗?
-毁了什么?
-独处的自由。
当Denys终于决定要放弃他的“自由”,一辈子陪在Karen身边的时候,Karen却已经接受了“我们只是过客,没有什么是属于我们”的观点。这段恋情她已经埋在了心里的最深处,不再苛求。Denys在送她回丹麦的前一天,最后一次在非洲的天空上飞翔,然而,这就是“自由”的代价,用等量的生命去换。
在Denys的葬礼上,Karen读了一首诗:
Smart lad, to slip betimes away
英俊青年早早夭折,
From fields were glory does not stay
荣耀不能为谁停留,
And early though the laurel grows
月桂树转瞬苍翠,
It withers quicker than the rose.
却比玫瑰凋零地还快。
她说“求你收回他的灵魂,你曾与我们分享的,带给我们快乐。我们深爱着他,他不属于我们,他也不属于我。”她开始理解了他的世界。我们孓然一身来到世上,终归要独自回去,所有的一切都是“Passing through”。“只是,此时的承认和认可已经不代表着任何的屈服,任何的让步,甚至,任何的无奈。”
“命运是绝对的跋扈,我们不能改变它,可贵的是优雅地接受一切。不甘平淡,优雅,深情,不怨天尤人,保持自己的尊严。唯一的一次,她为Denys讲故事,悲伤地讲不下去了。。。”
6.
我不知道在非洲那片神异的土地上还有多少哀婉的爱情,也许就像黄昏时在高地上驻足远望的狮子一样,每一对狮子都保守着一段故事。Karen离开非洲后,当地人曾写信告诉她说每天的傍晚,都会有一雌一雄两头狮子在Denys的墓上徘徊。那种淡淡的忧伤,写在非洲的每一寸土地上。
Karen是赋有独立精神的女性,很佩服她!她不顾危险,率领仆人给在前线的丈夫送供给,途中遇到狮子的威胁,她只是勇敢地拿起鞭子保护自己的牛。迷路了,Denys碰巧赶到,没有劝说她回去,只是送了她一个精致的指南针,告诉她应该怎样走自己的路并且永不放弃,Denys以独特的方式诠释着友谊的别样内涵。风尘仆仆的赶到营地,久别的丈夫所给她的却是冷淡和梅毒。本来,金钱交易的婚姻,不应该奢求更多的。她一个人默默地回到丹麦治病,走前却还是很善良的劝丈夫也接受检查,没有哭泣,没有责备,很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切。毕竟婚姻里很大的成分是责任。
“这是一趟漫长的旅程。战争在持续着,我在打一场属于自己的战争。砒霜是我的盟友,对手是我从未见过的敌人。我呆在我的故乡,我出生的房间,试着记起非洲的样子。只有药物陪伴着我,在荒芜的海滩上和母亲一同散步。丹麦对于我而言是陌生的,我对于丹麦也一样。但母亲的房间是我所熟悉的,我知道我有朝一日还会回来,无论是健康疾病,无论是精神健全的还是疯狂的。”
在她不再非洲的那段日子里,她的管家和仆人每天都会诚心地为她祈祷。那是非洲难得的雨季,等她回来时,咖啡很快就要丰收了。而她的婚姻也已经名存实亡。有人说“在没有感情的婚姻和有感情的爱之间,已经不能再用道德来衡量什么了。“我想,这话是对的。于是,她和Denys度过了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他们一起去大草原上野营,他在河畔边念诗边给她洗头的经典片段,曾是多少人心中温馨浪漫的终极。。。他们一起伴着莫扎特的夜曲跳舞,一起在蓝天上飞翔,“用上帝的眼睛看世界”。下面是蜿蜒起伏的大地,成群的火烈鸟,茂密的雨林,眼前掠过友善的斑马、长颈鹿、水牛,身旁是不知名的灌丛。夕阳西下,他们在海里相拥;夜幕降临,他们舞中互道晚安。。。
然而,过于美好的事情从来都不会持久,因为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一场大火烧掉了她多年的心血,看着熊熊火焰,依旧没有半句责备,她只是为自己而悲哀,喃喃低语“All is gone.”她用下跪的方式乞求总督在她走后给那些Kikooee人一片可以安定的地方,不要赶他们走,就像当年乞求酋长让他们上学接受教育一样。Karen很难得的没有种族歧视的眼光,在那样一个全球殖民的时代里。她爱那些土著,爱得和那片土地一样深。她也得到人们的敬重。Karen临走的时候,拒绝了管家同行的请求,对他说:就像以往你总是在前面带路在前方点篝火一样,这次出行我先去领路。管家说,那这次你的篝火一定要点的很亮,很大…走的时候,Karen又回过头来对他说“我希望能听到你叫我的名字”“你的名字是Karen,夫人。”Karen含着泪水,笑着离开。这种质朴的情谊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的。
她对Denys说过“当情况糟糕时,我就让它变得更糟一些.当有很大的困难压过来,觉得自己不能再承受时,我就再坚持一会儿,这样我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可以承受了。“这种坚强和乐观的精神是非洲大地赋予的,Karen已经完全不同于当年赌气的丹麦贵族淑女了。她的独立、勇敢、坚毅让男人也肃然起敬。她羡慕那些可以在战场上驰骋的男人,而自己却只能靠打理咖啡园消度时光。与丈夫或Denys再见,她有的不仅仅是不舍,她说“道别是一种奇怪的感觉,里面掺杂着些羡慕,男人出去接受考验,磨炼勇气,而女人要接受的考验,却是磨炼耐性,独自一个人学习如何面对寂寞。”
7.
让我感动的是一个女人生命中体现出的“爱与尊严,优雅与豁达”。Karen和Denys价值观的不同代表着男人和女人的不同。Karen要的是安稳,承诺。而Denys却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不是不能向女人保证,而是不想。当他们为此争吵时,Karen看到了女人的局限。
-Karen:为什么你的自由就比我重要?
-Denys:没有,只是我从来不干涉你的自由。
-我只是可以不需要你,依赖你,或者对你有所期待。我随时可以离开。但我不需要你。
-我死了你就会死么?你不需要我!你只是搞混了,你分不清“需要”和“占有”。你总是这样的。
-天啊,你的理想世界里绝对不会有爱的存在。
-有的只是那些伟大的不需要证明的爱。
-那你干吗不住到月球上?
-就因为我不按照你的方法?难倒一切只能按照你的方法?
-我学到一些你没有经验学到的东西。有些东西的确值得拥有,但必须付出代价。而我希望成为代价的其中之一。我不愿意!
-你不知道你这句话对我有多大的影响。
-我还一直以为你没什么在意的。事实上不是吧?!你什么都想要!
-Denys:结婚就这么重要么?
-Karen:我会有一个属于我的人。
-不,你不会。我会守着我的伴侣,一天一天过下去
-我只是想有人向我求一次婚,仅此而已。如果我保证拒绝你,你肯不肯问一次?
-我该相信你么?
-当你离开的时候,不总是走的那么远吧?
-对。
-你只是想要,离开。。。
-我不想伤害你。
-可是我已经受到了伤害。
-和你在一起,是我的选择。我不是按照别人的想法来过生活。不要勉强我。我不希望有一天发现自己是在帮别人活着。我愿意承担后果,就算偶尔寂寞,甚至孤独终老,我都能接受,这是公平的。
-不,这不公平,你是在强迫我付出代价。
-不,你有选择权。而且,你也不会为我牺牲。
两人的争吵理智的没有一丝温度,没有一丝生活化的成分。这是两个过于成熟的人的一场过于冷静的交流。。。
也许Karen已经开始明白了,生活中重要的不是“own”而是“enjoy”和“taste”,应该珍惜现在拥有的。
Karen Blixen: Perhaps he knew, as I did not, that the Earth was made round so that we would not see too far down the road.
可能他知道,而我不知道,地球之所以是圆的是为了不让我们在路上看得更远。
但是Denys理解并欣赏她的倔强,潜移默化中,他也愿意为她改变自己的“固执”,在她离开非洲的前一晚,他答应永远陪伴在她身边。
她说,上帝要惩罚你时,会接受你的祈祷。
那晚,他们最后的舞步依旧舒舒扬扬,轻妙有序。。。
人们说,“他们的故事开始的那么自然,结束的也一样自然,她用她潮湿的情感抱拥了岁月的洪荒。。。”
8.
这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一段传奇,伊萨克·迪内森(Isak Dinesen 1885-1962)是丹麦著名女作家,1885年生于西兰岛龙斯特兹一个贵族家庭。早年就读于丹麦艺术学院,后在巴黎和罗马学习绘画。1914年随男爵丈夫旅居肯尼亚,经营咖啡农场。1931年,Denys坠机身亡。她随后回到丹麦,成为职业作家。1937年,她的自传小说《走出非洲》问世,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草坪上的影子》(Shadows on the Grass)、《冬天的故事》(Winter's Tales)等。
Denys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1911年来南非探亲后,爱上了非洲。他风度翩翩,特立独行的风格影响了不少当时的名人,如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儿子和英国温莎公爵。1925年,Isak Dinesen与丈夫离婚后,Denys和她住到了一起。于是,在Dinesen那600亩的庄园里,在那棵溢满清香的鸡蛋花树下,人们经常可以看见Denys枕着Dinesen的腿,沉醉在她所描述的幻想中。如今,黄白相间的鸡蛋花依然挂满枝头,当年Dinesen和Denys相互依偎的木头长凳却已经腐朽,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架子在地上。长凳面对着的Ngong Hills是Denys长眠的地方。“在英国松软肥沃的大地和非洲山脊之间,是他一生走过的道路……在伊顿的桥上箭离开弦了,沿着它自己的轨道,击中了在恩贡山上的石碑”, Dinesen在《走出非洲》中这样写道。Denys死去的那一年,Dinesen卖掉了庄园和所有的家具,孤身返回了丹麦,从此再没回过非洲。
P.S. : Meryl Streep和 Robert Redford这对黄金搭档,属于内在气质上特有的般配,有人说“他们往那儿一站,你绝不会想到花前柳下的浓情蜜意,而更像是隐居乡间的克林顿和希拉里,过分的重量级的搭配。”Meryl专门训练的丹麦式口音的英语,使Karen这个角色更加真实生动。电影的配乐也是一绝。导演西德尼波拉克选用了约翰·巴里(John Barry)改编的莫扎特单簧管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主题的音乐。一种含蓄怀旧的情调,典雅高贵的品质贯穿始终。当两个人在高空翱翔时,主题音乐一泻千里,很优美,很抒情。音符间跳动的是他们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是我听到过的最好的电影配乐。
十四、
走不出的非洲------记电影《走出非洲》
电影《走出非洲》堪称文艺剧情片的经典之作。85年的片子,曾获奥斯卡七项大奖。这片子的动人与深度,与女主角原型Karen和她的非洲种植园密切相关,与女主演梅丽尔密切相关,与大导演西德尼.波拉克密切相关,音乐、画面、叙事与剧情,等等都很有关系。当然,还要说,它也与男主演罗伯特.雷德福密切相关。
在某种程度上,似是达到了一种巅峰状态。它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一种无法超越其极的这样一种状态了。
梅丽尔是一位伟大的演员,她可以有各种让人记忆铭刻的角色。〈时时刻刻〉里的伍尔芙,她是知性的美丽的温婉的形象。及之今年由雷德福导演、且与汤姆.克鲁斯与雷德福合演的《狮入羊口》,她扮演的资深记者仍然是那样美丽与睿智,其形象比《走出非洲》更美更温婉。然而,雷德福确乎是老了。他七十岁了。岁月在他脸上铭刻的,不是沧桑,却是一种温软与优渥。而这种温软与优渥,却与原来四十七岁时主演的邓尼斯是那样相距甚远。毕竟是,岁月蹉跎了。
《走出非洲》的电影,它首先讲述了一个女人非比寻常的坚韧与挚爱。
《走出非洲》叙事方式的特别,与它美丽的背景音乐与梅丽尔微喑的嗓音与叙事节奏密切相关。说及这部电影,第一个印象是与非洲广袤原野一起浮现出来的背景音乐,与那个丹麦口音的特别的对白:
He even took the gramophone on safari.Three rifles, supplies for a month...and Mozart.
他甚至在狩猎远行时也带着留声机。三把猎枪,一个月的口粮,以及莫札特。
Karen对非洲的回忆从梦境里的邓尼斯开始。后来,故事原著的那句开篇语就到了,“我在非洲有个农场,位于恩贡山脚下。”
在内罗比,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上,Karen的土地有六千亩。其中的六百亩,种下数量达四千棵植物的咖啡。这些咖啡树,在高原的地方,需要四年的艰苦劳作与风波收成。春天,白色的咖啡花略带苦辛,秋天,收获的时节,咖啡豆却是比较火红的温暖色泽。
非洲有美丽的地平线,有繁茂的热带树林,有成对悠游的狮子,有成群出没的大象、水牛,灵鹿与种种野生动物。
影片里有一支题名“非洲之歌”的叙事曲。Karen在她的叙事里曾这样说,
如果我熟悉一支非洲之歌——
一只吟唱瞪羚和非洲新月栖于其背的歌,
一只吟唱田间的耕耘,
和采摘咖啡的农夫那一张张汗水淋漓面影的歌,
那么非洲是否也通晓一只关于我的歌呢?
非洲旷野的朝露,可曾因眼见我昔日衣衫的颜色而颤动?
非洲儿童发明的游戏里可曾用到我的名姓?
非洲十五圆夜的月轮,可曾将相似我的女子身影,投射进那鹅卵石道铺就的车辙?
或者,恩贡山的雄鹰可曾常常四处将我的身影觅寻?
这就是非洲的美丽,最原始最动人最本能性的经验与美丽。这非洲的美丽,融进Karen与邓尼斯的感情,融进他们原始而优雅、洁净又醇厚的爱情。因之,它让人铭记深刻,刻骨铭心!
Karen远从白雪覆盖的丹麦而来。这个美丽强悍的女人,她将她非洲的客厅布置得像在丹麦与英国一样,有精美舒适沙发、地毯,温暖的壁炉,可爱的挂钟,甚至于出产法国中部的磁器与水晶。
在种植园,她同样让环境因她而产生柔韧与美好的质地。
咖啡庄园的种植辛劳醇香,狩猎富足而珍贵,当地的基库尤人、身边的法拉,厨房里倔强可爱的小伙子,他们与Karen息息相关。
最重要的,是邓尼斯。出生牛津的邓尼斯,喜欢一切自然原始的风物,包括非洲大地以及那里的动物与人群。人为的东西,大约有留声机,带给他莫札特;飞机,带给他美丽的视野;喜欢Karen的故事,让她用笔记下来;喜欢Karen的率性与作为,送给她指南针;他自己,除了Karen,与书和音乐作伴,与自由的孤独为伴......
电影最后的结局,努力拥戴一切的Karen却失掉了所有的这一切。农场也好,家人与朋友也好,包括顽固的邓尼斯,终于屈服于她的强韧,要放弃他独处的自由,却也与Karen开了一个致命的玩笑。邓尼斯飞机失事,他也留在了那片视野良好的山坡上,与日出与日落时常聚在他坟头的公狮母狮为伴。他讽喻世俗的婚姻,不能给Karen世俗的承诺。他赞誉基库尤人与非洲动物一样非常自然的纯粹:瞧,他们从来没有言不由衷。就像两头狮子,这会儿有感觉了,躺下来,就在一起,非常自然。
因之,他和Karen曾经相濡而沫的爱恋与守候车,永远留在那片高地上。后来的狮王狮母,承袭他们曾有的恩爱,留人隽永的怀念。
Karen在失去农场准备回国前最后一次见到丹尼斯,她诉说她的幽怨与思念:
也许你说得对,农场从来就不是我的。
我慢慢学得一件事情,
当事态变得太坏的时候,我就想,它不能再坏了。
我在心底尝试着着让它变得更糟。
我反复回忆我们在河边的野营,回忆死去的巴克莱,
回忆你第一次你带我飞行,
这一切是那样美好。
当我感到我再也承受不住的时候,
我还是可以支撑那一会儿......
那一会儿撑过去,然后,我开始知道,我可以承受一切的事情了。
Karen失去了一切:没有了农场,没有了咖啡种植园,没有了庄园。
邓尼斯不在,法拉不在,家与庄园都拍卖掉了。
后来她用邓尼斯送给她的那支笔,用邓尼斯喜欢的叙事方式,开始讲述,讲述不属于她的非洲,不属于她的庄园与农场,和不属于她的邓尼斯与肯尼亚朋友。
1934年,Karen出版她的第一本故事《走出非洲》,后来她再也没有回去过。
十五、
走出非洲
记得第一次看走出非洲是在一个夏日,拉下了格子窗帘,屋子阴凉.就在这个小屋子里,包容下了整个非洲大地.
我想,有一些东西,并不是如"凯伦的坚毅"或者"丹尼斯的热爱自由"这样简单的语句所能传递的,它是一种力量,从广袤的非洲大地上升腾融合.那是他们的故事,而我却会一次又一次想起,爱得深沉,直至充盈整个人生.
总是相信有一些电影是有生命力的,像心脏一样搏动着.所以我再次落泪,因为大爱而获得重生.
The time you won your town the race
We chaired you through the market-place;
Man and boy stood cheering by,
And home we brought you shoulder-high.
To-day, the road all runners come,
Shoulder-high we bring you home,
And set you at your threshold down,
Townsman of a stiller town.
Smart lad, to slip betimes away
From fields were glory does not stay
And early though the laurel grows
It withers quicker than the rose.
Eyes the shady night has shut
Cannot see the record cut,
And silence sounds no worse than cheers
After earth has stopped the ears:
Now you will not swell the rout
Of lads that wore their honours out,
Runners whom renown outran
And the name died before the man.
So set, before its echoes fade,
The fleet foot on the sill of shade,
And hold to the low lintel up
The still-defended challenge-cup.
And round that early-laurelled head
Will flock to gaze the strengthless dead,
And find unwithered on its curls
he garland briefer than a girl's.
by A. E. Housman
十六、
走出非洲:独立、尊重、自然,以及爱情……
终于看了这部两个半小时的片子,out of Africa,主演是Meryl Streep和Robert Redford。演员演技、摄影、音乐都很值得一提,然而我忍不住想写一写的,却是一些凌乱无章的感触,没什么主题,也没什么逻辑。
独立
Karen的独立勇敢给每个看过此片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独自一人经营农场、不畏艰险护送物品去战地、不顾众人阻挠要改变当地土著的陋习、不惜下跪恳求总督为土著留下一块可以安家的土地。甚至,在大火烧了她所有的收成时,她也没有流泪。她坚强的面对一切苦难,做到了许多女人所做不到的事情,并让男人们肃然起敬。
我在想独立大概是现在的人所必须的,尤其对于女孩子来说。不要再想着依赖别人,无论父母还是情侣。娇弱、只靠依赖他人永远得不到尊重——或许可以得到呵护,却会让呵护你的人觉得很累。还是自立一些的好,让爱你的人即使不在你身边也觉得安心。
尊重
人与人之间总要存有几分敬意,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才会感到温暖和其他美好的感情。片子给我最大感动的,是Karen与她农场里黑人的感情。她没有因为肤色而疏远他们,而是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关切,并且希望他们的生活能够得到改善。她请老师教小孩子读书,给生病的人看病,并在临走之前为他们留下一个安定的家。这其中不排除她认为黑人们是“属于”她的,因此她有责任使他们过得更好的因素,但不管怎样,她得到人们的敬重。Karen临走的时候,年轻的小厨师想要跟她一起回去,那诚挚的眼神和话语让人感动。她也拒绝了管家的同行要求,说:就像以往你总是在前面带路在前方点篝火一样,这次出行我先去领路。管家说,那这次你的篝火一定要点的很亮,很大……
别人的敬意是一件很暖人心扉的东西,又质朴得让人忍不住想要落泪,仿佛只有泪水才配得上如此纯净的感情。
自然
着实见识了非洲的神奇,让我目瞪口呆。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上覆盖着广阔无垠的蓝天,朵朵白云堆卷的天空让我无限怀念五月的甘南。长颈鹿、斑马成群跑在绿草地上,成百上千的红翅鸟同时起飞于碧湖水上,这该是多么奇妙的景象啊。看着蜿蜒起伏的山地,看着一望无际的高原,很想策马其上,再次感受一下疾风刮过耳畔的刺激,感受一下无人能缚的自由快感。
片中Karen 和Dennis 同乘滑翔机(我不知道那种飞机是不是叫做滑翔机……)遨游绿野上空的情节令我深深着迷,两个人的浪漫至此也算是一种极至了。
爱情
最后说说爱情,因为我还不懂爱情。
Karen 和 Dennis 无疑是相爱的,他们互相欣赏、互相理解,享受与对方在一起的快乐。但是他们没有在一起,有人说Dennis最终的飞机失事只是命运的安排,nothing else. 倘若不是如此,他们会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我以为不会,因为他们对于爱情和婚姻的观点不一致,不能说谁对谁错,甚至假设由于岁月的磨砺双方有了改变,也未必就是happy ending. 感情就是这样说不清道不明,却又总想弄个究竟。
Dennis是个崇尚自由的人,怀疑他是射手座性格。他不愿意别人告诉他该怎样生活,不愿意被任何东西束缚哪怕是他的所爱,不愿意成为别人生命中的陪伴,他要的是来去自如,要的是充分享受生命,要的是自我。有人说这是孩子气的不成熟,我不以为然。我很能理解他的生活态度,爱情就是爱情,它存在着,这就够了,何必要拿什么东西束缚。很多时候,责任会让感情变了味、褪了色。
我能理解,却不知道这样崇尚自由的人要遇上怎样的伴侣才能幸福。是不是爱他的女子应该学会不去依赖、不去约束、给他充分的自由呢?在他想飞的时候让他飞,他累了自然就会回来,学会自安其乐、不过问太多,或许可得长久的幸福吧。只是他会不会有一天飞走不再回来呢?又或者,永远等待的女子是不是过于委屈自己了呢?
Karen 要的是安心、是承诺、是保证。安全感或许是所有女子都想要的感觉。得不到便毅然放手,中断了这场爱情。她的独立坚强为她得到了尊重,但我也为她此后孤独寂寞的一生心苦。爱情为什么总这么艰辛?到底怎样才可以幸福?
我明白爱情不是占有,只是不知道衡量什么是占有的尺度。
更多阅读
《罗马的房子》影评:——弥漫的欲念,溢出的美感
《罗马的房子》影评:——弥漫的欲念,溢出的美感文静《罗马的房子》出自于西班牙公认的最好的导演JulioMedem,他曾因执导《红松鼠杀人事件》、《北极圈恋人》和《露西亚的情人》等力作而备受关注。此次导演的《罗马的房子》除了超大
电影《七宗罪》影评 七宗罪影评知乎
《七宗罪》影评——那一抹希望之光Ernest hemingway once wrote…..The world is a fine place…..and worth fighting for.I agree with the secondpart。电影《七宗罪》的最后一句台词,除去引用语句的光明力量,在晦暗的影片结束之
《林肯律师》影评:峻厉一面又如何
本测评由smartone综合网上资料总结而成。 《林肯律师》影评:峻厉一面又如何 他飘逸天搬一把椅子坐正在梅市,等着扬止要威胁他家冉材凶足上门,再安定天从怀里与出一巴轮枪,睹告对圆戚念得逞。他的自负竖坐于,曾帮手分岛媚乌帮
《后会无期》影评 电影后会无期影评
迷乱前行中的人生——韩寒处女秀《后会无期》影评《后会无期》作为韩寒的处女秀,被定位为中国大陆首部公路类型的文艺片,有些灰暗也有些明亮,但无疑是相当成功的电影,至少在文艺片这个范畴,堪比《阳光灿烂的日子》所带给观众观影后的无
《勿忘蛛》影评:美丽外表下潜藏的危险
《勿忘蛛》影评:美丽外表下潜藏的危险《勿忘蛛》是由ProductionI.G制作的短篇剧场版动画,上古之时,大蜘蛛怪肆虐日本京城,危害人间。普通的居民们全无抵抗之力,此时出现了一位阴阳师,大蜘蛛怪被阴阳师所击败,从它被劈开的肚子里,流出大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