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午不食 过午不食多久能看出瘦
持午的问题每个人都会碰到
持午的问题。每个人都会碰到。过午不食,从以前到现在争执,从现在到未来也会争执。有的人说持午的时间应该持到一点;我们亲近忏公(忏云法师),他持午持到十二点十五分,我们亲近广化法师(在南普陀佛学院),持午的时间是到十二点。因为我做在家居士时,大学时代一直亲近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和忏云法师,凡是寒暑假就会去忏公那里,因为忏公持戒律非常严格,所以看持午看习惯了,所以回到高雄后看到这些法师和道场没有持午,我的感觉就怪怪的,但也不敢说什么,那时刚刚学佛,因此就觉得忏公很伟大,持午的观念就深入到脑筋里面了。我现在没有持午,不是来替我个人不持午做解释,而是告诉大家我是如何改变生命观的。我赞叹持午的人,赞叹日中一食的人,绝对没有任何其他用意。持戒、持午是佛的戒律,我们应该赞叹,但持午的问题在修行当中一定会碰到。那个时候每天持午到十二点十五分,后来出家后跟着广化法师在南普陀佛学院学戒律也讲持午。广化法师的《沙弥律仪》就是节录《大藏经》内 “ 不持午人懒惰 ” 、 “ 入口咽咽犯 ” 等,我便觉得持午很重要,而且非持不可,要坚持到底,于是不小心便发一个愿:我要学弘一律师(刚刚学佛都会这样),我今生今世宁愿持午而死,也不要过午吃饭苟且偷生。这样很坚持。你不知道那个时候发了多大的愿!(众笑)现在讲我没关系,不是讲别人。持午好是好,符合佛陀的戒律;但有时候要去外面弘法 …… 举个例子,有一次我要来高雄,有一个在家居士用车来台中载我到南部看病。他知道我持午的,因为快过午了,时间很急,在高速公路快开到一百三,边开车还边看时间表: “ 师父你剩下五十分钟而已 …… 师父你剩下半小时而已 …… 到达的时候你剩下五分钟可以吃饭而已 ……” 心情就一直很急,一定要在十二点以前吃饭。结果开到一百三,一杆红旗子 “ 唰! ” 就停到路边来了。(交警)一看是个和尚: “ 师父,你开这么快,撞死人要负因果吗? ” 我说:你还认识佛法!警察还认识佛法!我说: “ 要负因果,开一百三撞死人要负因果。 ”“ 开到一百三你说怎么办啊? ” 我说: “ 赶时间吃饭没办法啊。他说: “ 我是执行,旁边还有两、三个警察,我不能放你走。 ” 我说: “ 赶快放我回去吃饭啊,登记就登记吧。 ” 他就开单子,罚了六千块。 six thousand dollars! 然后一直很急地开车,结果在高速公路没堵,车下到高雄堵车。回去坐下来刚好: “ 当 …… 当 ……” 十二点!饭没吃到,结果那一餐六千块!
这样持午, 在一个人固执己见时,很不能够接受那种开缘思想。一个持午久的人会认为没有持午的人不持戒律,而且会瞧不起不持午的人,我就是这种毛病(等到后来慢慢地就会成长了)。我这样持午持了相当长时间,总共持了八年, eight years ,持到民国七十三年时,胃已经不行了。我不是说持午的人胃都不行,是我的持午没有本钱,因为我每天所吃的比猫更少。像我这样男孩子的身体,一餐只吃半碗,你们也许不敢相信。持到民国七十三年时,因为当时我们诵比丘戒、诵菩萨戒不得残宿食,不能过午,每天诵戒,这也是不能吃,于是开始胃酸过多,侵蚀胃壁,整个幽门阻塞扭曲变形,食物不能通过。因为整年胃酸侵蚀胃壁,吃下去半碗就呕吐,便从这个时候起一吃就呕吐。经 X 光照射发现扭曲变形,就开始打针,用西药。从民国七十三年不对劲,治疗这个病整整有四、五年。我念高中时就有痉挛,一直到研究院时还是这个病,所以就一直靠着西药打针来过日子。每天都要打针, everyday injection, 有时两针,有时三针,有时一天两次要打六针,靠着打点滴过日子。因为持午营养不够,一上台讲经就讲到八点半,整个人都快难过死,血糖降低一直发抖,还要保持这个死观念 “ 要持午 ” 。后来有人告诉我: “ 师父,打这个营养针一瓶是两百多块,吃饭一餐才三十块,算起来比较贵 ……” (众笑)算起来比较贵,没办法啦。可是释迦牟尼佛制戒律,汤可以喝,只要不咬就可以,打针应该没有什么关系,所以还是一直打针。(我这样建议,这个西药还是不能打太多。)到民国七十五年时,那种痛苦没有办法形容。人家说女子怀孕生产很痛苦,怎么能和我这种苦比呢?我虽然没有生过。那种苦简单形容一下就可以知道,是那种呕吐还要坚持持午的生理上的与内在的交织的痛苦。我身边放的不是一本圣经也不是一本佛经,我旁边放的一定是一个垃圾桶,这个垃圾桶二十四小时不能离开,要准备呕吐。这种呕吐第一口还没有完全吐出来第二口就接着来,就这样一直吐,呕吐时整个头颅血压上升,吐完头痛,一直掉眼泪。这样一天差不多要重复两百次,呕吐停一下又呕吐。因为整个胃都是靠西药来治疗,靠止痛剂来治疗。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够改变我持午的观念,这条路是我自己挣扎出来的。
后来我就想,就小乘的戒律来讲,持午为佛所赞叹, 就大乘的菩萨道来讲,度众生比较重要。我每天这样苦、这样病,可是要上台弘法,而我又要坚持佛陀戒律中持午的观念 —— 以前我又发过大愿要像弘一律师宁愿死也不要吃(当初不懂啊),要吃又不好意思,面子、 face 。(人家称 “ 慧律律师 ” ,这是多么好听的话!)要下来吃可不好意思,不吃又很痛苦,非常矛盾。(众笑)极端的矛盾,又痛苦又要面子,又要吃又不敢吃,就这样挣扎,实在是很痛苦。所以一个人一开始接受那种固执的观念,实在是很糟糕。我那时就慢慢调整自己:没有食物不行,民以食为天,没办法,那么我到底是要吃饭而违背小乘戒、发菩萨心来度众生比较重要,还是坚持持午、让身体要死不活的、浑浑噩噩度过一生?我后来就慢慢调整,弘一大师不做了!慢慢就修正这个观念了。
后来我到台北一个在家居士处,这个在家居士是位女众,她看到师父这样严格坚持戒律太感动了,甚至哭泣(女人的武器就是这样)。后来带我去医院看病,医生说法师你再不吃饭不行,再不吃就不给你治疗,于是就吃饭了。刚开始时因为学弘一律师不敢公开吃,怕人家笑,我就偷偷摸摸的吃,要吃西药以前先吃一点稀饭。这个女众带我到偏僻的素食馆的地下室 —— 万一碰到信徒问 “ 慧律法师你不是持午的吗? ” 糟糕了!那就惨了,麻烦大了 —— 就这样偷偷摸摸地偷吃。为了看病,没办法。我告诉了你们那种挣扎的心态,戒律、面子跟身体,还有要行菩萨道,几个角度在挣扎的那个心态。吃了以后好一点了,晚上吃西药胃也比较不那么辛苦了。这样经过了一阵子,因为已经呕吐了四五年,一下子吃也无法接受,还是会呕吐没有好,像我今天还在呕吐还没好,不过比以前日子好过了。
后来因为我们办讲座跟这位女众看法不一样,起了冲突,她在台北市里给我散播风声,说慧律法师看起来持戒律,其实晚上都偷吃(女人真是业障,吃是她叫我吃的,还是她给我煮的,今天跟我起冲突了,后面给你扯后腿,见地不一样了。现在我慢慢地认识了解女人, It's very horrible.It's astonishing 很可怕的,后来就远离了)。我说,吃就吃,这没什么了不起,我为了佛法、续佛慧命,我为了身体,还是要吃。从此以后就公开地吃,而且还吃四、五餐,饿了就煮。我在吃的时候就对佛陀说,我为了佛法没有办法,总不能每天这样呕吐啊?不可以。后来我慢慢地吃食物调整,吃中药不打针。现在你看我谈吐自如,有气力,这完全由于开缘吃饭,否则你看到的比现在胖,是水肿,因为打西药打得太多,胃脏不好造成了水肿。
我现在告诉诸位一个观念,举这例子告诉诸位的是:某些东西要坚持,如果你是一个学戒律的人,你有你的立场,你有持午的本钱,我赞叹你;如果别人晚上吃饭,你不要瞧不起别人,就像我以前持午,瞧不起那些不持午的人,现在我已经开缘。我在生命当中经过最痛苦的挣扎,最矛盾的心态,我认识到,法无定法,持午要看你个人,但站在大原则、整体性的观念,还是要以整个佛教为主。今天我受到佛光山大师的邀请,如果今天我也持午,像以前那样打针,来了就呕吐,旁边放一只垃圾桶,讲几句就呕,这像什么法师呢?所以人家问我: “ 敢问上下? ”[ 注:问法师法号之敬语 ] 我说: “ 上吐下泻。 ” (众笑)没办法。我的生命观从此慢慢地改变,我觉得佛法是圆融的法门,不是死执一方面的东西。如果你持午,我很赞叹你,我非常赞叹持午的人;如果你不持午,你也有更大的任务,你也不必难过,你有你的看法和生命观。
接下来讲到修苦行的问题。有些人喜欢看电影,有些人喜欢看小说,看了电影小说之后,他便 “ 于我心有戚戚焉 ” ,就跑到深山里去修苦行。我来讲一个同参道友的事,法号也不必说因为现在也往生了,他修苦行,是忏公弟子,因车祸过世的。我那时身为在家居士去亲近过忏公。这位道友看到高僧大德死后火化出来都有舍利子,他认为不倒单很重要, very important, 就修不倒单。人坐在一张藤椅上,闹钟放在旁边。别人是躺着睡,他不倒单就坐着睡,于是就坐着睡 …… 第二天一起来:在床上!他说: “ 谁那么可恶把我的闹钟压下去了? ” 后来发现是原来自己。(众笑)睡得迷迷糊糊, “ 铃! ” 又压下去又继续 “ 用功 ” ,起来竟然还在床上。哎,不倒单还没学成先学倒单。然后就是一直硬撑学不倒单,整个晚上不去睡觉坐在椅子上睡。然后师父在上课的时候他就开始(身体做瞌睡向侧歪倒状)。因为大家都要禅坐,我们在家居士也都是按照时间表去坐,他一坐下来就(再学身体打瞌睡状)。忏公是东北人,就这样讲(学忏公口吻): “ 我们打坐的时候哇,这个倾斜度,最好不要超过三十度。 ” (众大笑)然后他又说: “ 你们两个(都练不倒单)一个晃过来,一个晃过去,要稍微坐开一点,免得头破血流。 ” (众笑)惨呀,硬撑着练不倒单。
我们晓得,人毕竟是人,凡夫毕竟是凡夫,我们要练不倒单,如果能够慢慢地缩短,减少我们的睡眠,那已经很不得了了。慢慢地来,像外省人说的 “ 慢慢儿来 ” ,急不得。我开宗明义就告诉大家了,菩提这一条道路是很长远的,很漫长,须要细嚼慢咽,须要慢慢去磨练,慢慢去磨掉习气,不是一蹴即成的,急不得的。我有个同参道友,是某法师的徒弟,他盘坐可以坐很久。在莲因寺时他可以坐好几个钟头,我才坐三个多钟头,他比我坐得更久,一坐起来就不动。他也练不倒单,因为山上天气寒冷(他盖得像虚云老和尚,帽子盖起来就剩下鼻孔),在坐上睡觉,两腿又不放下来,一直硬撑下去,结果后来得了严重的风湿。医生说这两只腿如果不锯掉,就会痛苦一辈子。是非常严重的风湿症,酸、痛、胀、麻统统有,现在才三十多岁而已,两只腿报废了,就是硬要盘坐,不慢慢来造成。我们一次坐二十分钟,接着二十一、二十二,接着半个钟头;他不是,他一下子就坐三个、四个钟头,而且晚上又盘坐不睡觉。他现在求遍了全台湾省的名医,风湿症还是存在,严重的风湿症。这就告诉大家,苦行不是这样修。
什么叫苦行? 没有分别心叫做苦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心地上用功夫,才叫做真的苦行。如果说我这样禅坐,彻夜不眠不休息,而白天脾气大得不得了,他修的是什么苦行呢?我们从经典里知道,万法唯心造,心是一切的主宰,不在心地上下功夫在哪里下功夫?有人不吃,蛇过冬眠可以好几个月不吃,你比蛇厉害吗?动物有动物的立场,人有人的立场。 “ 万法唯心造 ” 、 “ 直指人心 ” 、 “ 明心见性 ” ,而不说直指人脚,因此我们看一切佛经,看一切禅宗祖师大德,一切统统是要在心地上用功,这才是真的功夫。要好好地在心地上下一番功夫。这是讲苦行。
接下来一个问题。我一片诚意讲,希望住茅蓬的人不要讥笑弘法的人;弘法利生的人,希望你们也不要讥笑住茅蓬的人。住茅蓬的人常常会有这样的成就感、自尊感,而且认为是优点,他认为我在遵行佛陀的戒律,远离愦闹,来到山上好好修行。然后就会讥笑弘法利生的法师,我们听过很多,他们讥笑弘法利生的法师:这个法师在外面弘法贪名图利,也不知道修行,整天攀缘信徒。这些住茅蓬的法师瞧不起弘法的法师,我内心觉得不应该这样。弘法的法师是打第一线,就像海军陆战队打第一线,没有弘法的法师,佛法哪来的兴盛呢?住茅蓬的法师能够安住,人家来护持三宝,要感谢弘法的法师。正是弘法的法师才令众生认识三宝,有了正知正见,才护持三宝,对不对?不应该攻击弘法的法师。弘法的法师,也不应该讥笑住茅蓬的法师,说是 “ 自了汉,自私自利,跑到山上没人知道 ” ,也不该这样。
所以我希望彼此之间不要互相攻击。如果你要批评别人,站在批评的角度,那么整个世界的人包括圣人都要受人批评;站在赞叹的角度,每一个人都有优点,都也可能被人家赞叹。我的意思是说,个人的因缘机会不一样,不要要求住茅蓬的人出来弘法,住茅蓬的人也不要说弘法的人贪名图利不懂修行,我不希望我们佛教里面有内乱的情形。一草一木都有它生存的空间,人也应该互相尊重。尤其不要给信徒灌输错误的思想。
接下来,刚刚出家的人学戒律,常常笑老一辈的人不如法持戒,这是刚出家新戒子的通病。他刚初发心,很坚强,然后在佛门里看他的师父或长老,这个不持戒、那个怎样坏、这人怎么不好 …… 你想想看,戒是 “ 无相名究竟戒 ” ,你这样叫做戒吗?你有看过《大智度论》吗?大智度论讲, “ 贪嗔痴不除,名大破戒人 ” 。你内心的贪嗔痴不除,你才是真正的犯戒的人。你动不动就说别人不持戒,说这些长者不如法,那你呢?刚才已经告诉诸位,佛道是很漫长的路线,你经过十年、二十年,你会不会像这个长老这样持戒还是个问题!也许你不用三年就已经开缘开得不像样子了!
我希望新戒子们冷静。以前有一个出家众,学过一点戒律,就说他不剃度女众,在路上走时有女众一靠过来,他就这样(手作打响指状),表示 “ 我是持戒律的,你要躲开! ” 这样给人家的印象就是你持戒很好,我们很赞叹。但是问题就是你不能有一点差错,如果有一点差错,你就变成别人的把柄,麻烦就很大了。换句话说,戒是持自己的问题。所以,戒子们,戒是戒自己,不是拿戒来衡量别人,来每天说人家的是非过错,这是不对的。所以这个法师因为以前标榜自己持戒律,现在麻烦也很大了。他有剃度女众,有时做一些稍微不太一样的,人家就会笑他,这人增加自己的困扰。所以如果有人赞叹,假设说: “ 慧律法师,人家说你持戒持得不错。 ” 我会告诉他: “ 弘一律师都不敢说他持戒律,我们像什么东西,敢说自己持戒律? ” 动不动就说自己持戒律,不怕别人笑掉大牙?持戒是什么? 最清净的持戒,三个角度:空,无相,无作法。 你能达到空吗?空就是无我,因缘当下就是实相,你能达到这种无相无不相的境界吗?不落空、不落有,名真持戒人,你能吗?不行的话,那怎么能够称得上是个持戒清净的人呢?
所以,新戒子们,我今天来是要告诉大家:你们持戒律很好,但要持自己的,而不是持戒律以后,每天都说人是、说人非,说长老不对 —— 你这是造口业,哪算是持戒律呢?六祖惠能大师讲: “ 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若见他人过,自非却是左。 ” 如果是一个真正在修行的人,不见他人过错,绝对值不会去看人家的过失;若见他人的过失,批评人家,就是我不对。所以我们看到人家的缺点,内心里就要这样想:我业障深重,看到人家的缺点。佛道是很漫长的,你们现在刚刚初发心。当然每一个人都像佛一样,要精进修行。
再举另外一个例子。以前有一个刚刚受戒完的新戒子,他长的非常英俊, handsome boy ,这个人读过一点书,就是个性比较喜欢挑剔别人的毛病。他师父年纪大一些,他常常说他师父不对、他师父这样不如法、他师父只知应付众生不好好修行 …… 每天都是看他师父不对。后来我第二次碰到这个男众时他还俗了。怎么还俗的?碰到女色这一关,跑去结婚了。他为什么会这样?一个人内心常常发牢骚。应该是我们来符合僧团,而不是僧团来迁就你个人,我们是僧团的一分子,我们应该以整个僧团为主。你每天都一直说师父的不对,说别人的不对,使僧团里面动乱,到后来因为批评多了、恶业造太多了,业障现前,碰到女色这一关就还俗了。佛教里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不还俗还是好日子,一还俗就惨了。他还俗以后,凄惨到这种程度,骑摩托车连给车加油的钱都没有。这就告诉大家,内心里不要见师长的过错,在僧团里以整个团体为主,才是最重要的。
接下来,我是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的新戒子、希望我们的新戒子,佛教内部的是非、对错,不能向俗家人讲,不管一个比丘、比丘尼有修没有修、持戒也好不持戒也好、怎样地坏,只要他现出家相!为什么?任何的是非,僧团有僧团的裁决,大可不必向俗家人讲我们出家人的过失。大家现在冷静一下想想看,假设我知道某某法师不好,为了使这个新的消息让在家居士很惊讶,便讲了,如讲某某法师不持戒、如何如何等等,在家居士便捡了很多出家人的资料。将来你对这些在家居士好就好了,对他不好你就麻烦大了。我告诉诸位,讲佛教内部的过失给在家居士,只有断众生的慧命,而你一点好都没有。但是现在的出家人所犯的最大的过失,就是说四众过给在家人听,这就是最大的毛病。我不是说我们出家人没有过失,也不是说我们应该掩饰自己的缺点,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我们出家众有过失,这是我们自己家里的事、出家人门内的事,我们冷静做僧羯磨,不需要给在家居士干涉;你讲了,只有断他慧命。为什么?因为他会对三宝失去恭敬心,只有害而没有一点好处。也许你把僧团内的过失讲给在家居士听,在家居士会把你当成知己,把自己当成师父的知己,师徒两个关系搞得很好,你则把整个僧团内的过失都讲给他听了,你认为有这个必要吗?
时下我所看到的最大的最糟糕的的事,就是把僧团内幕的情形告诉在家人,含有恶意的攻击伤害。这样并不会增加信徒,人家也不会说你有修养,因为你攻击别的法师。别人也是有大脑的,人家会说,你在我面前攻击别人,有一天你也会在背后讲我。所以见到俗家人,你只有一个责任,就是如何把三宝的殊胜告诉他,让他起信心,让他护持佛法,这才是出家人的责任;而不是为了讨好在家居士叫他护持你出十万二十万,就一天到晚 “ 这个法师不对那个长老不对,这个如何破戒那个如何烂如何坏 ” 。你讲这些干什么呢?难道你表现得多好?这样一直宣扬出家人的过失给在家人,你就犯了菩萨戒 “ 自赞毁他戒 ” 。你翻开菩萨戒的十重戒看到,你犯的是菩萨戒的根本大戒!要了解我们今天的责任是续佛慧命,是承先启后的责任,为什么一定要把三宝内部的过失讲给在家人听呢?僧团自己解决就好,用不着这样大事宣扬。这是我很诚恳地劝告我们新戒子们,这一点特别重要,特别要注意。
接下来,佛教最近有一个怪现象,这个在泰国绝对看不到,只有在台湾看得到。什么怪现象?在僧团里面待不下去了,就三三两两跑去买一栋公寓,两个人一间,装一部电话连络,开始赶经忏。我不是说赶经忏不好、念经不对,我没有这个意思,我是说佛教今天没有力量。第一个就跟政治有关系,因为国家不重视佛教,国家对宗教没有立宗教法,我们没有得到保护,佛教会现在也打不进去。谁有办法呢?宗教不立法,得不到政治上的保护。政治是时代的巨轮,是有强制性的东西,而宗教是一种道德,是自愿性的东西。欧洲的政治是政教合一,当然各有利弊。我们今天的佛教不像泰国,泰国的出家人不能住在在家人的地方。你有因缘到泰国去看一看,泰国所有出家人一律住在寺庙,我们没见过一个泰国的出家人回到俗家去住的。现在我们台湾是一种畸形的佛教,W形的。(众笑)
还有出家不到两年或五年,祖衣就披起来了,这不太好,也是佛教的一个怪现象。佛教会不管,谁也不管,变成没有主事,没有规定。在大陆的丛林里,除了住持、讲经说法的、戒龄高的披红色祖师衣,别人哪有披红色祖师衣的?(这在佛教也是一个怪现象,大家都不讲,我这个人比较热心才讲,不好的都是我在讲,所以人家很气我。)我希望新戒子们不要这样。我们应该学习长老的慈悲、长者的德行,不要动不动、出家一两年就披上红色祖师衣,这样实在不太好。
泰国的法师,他们都在大的寺庙,而在我们台湾,根据台北市的统计,有两三千间出家人的 “ 精舍 ” ,小小的公寓,出家人就三三两两买公寓住在里面。我们佛教如果要强盛,一定要有僧团的力量才会强大,三三两两住公寓力量实在是很小。当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立场,我今天来不是指责住公寓的人不对,而是说,如果你刚刚出家,我希望你能好好住僧团,因为我看过很多住公寓的,到后来道心都退掉了。刚开始三三两两住公寓(因为他不受别人管、也不服从别人),后来没钱,没办法(钱是很现实的东西),就设一部电话,有了电话,电话一来就念经。念经久了,因为在金钱里打滚,于是要念经时才起来做早课,不用念经就不做早课了,很简单。你到有经忏的地方去看看,那一天有斋天,统统起来;那一天没有斋天,没有几个人起来做早课的。经忏是智者大师所创造的,智者大师如果看到我们今天出家人这种变相的化缘,他会痛哭流涕的。我再重复一遍,经忏本身不是坏事,而是我们现在把它变成变相的化缘,经忏变成腐蚀我们的道心。本来经忏是一种很庄严的、求忏悔的、激励我们道心的一种仪式,而我们现在变成赶时间。赶经忏是怎样赶法?我讲给你:诵《弥陀经》时,翻开一看, “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 ……” 到后来没有两分钟就 “ 信受奉行 ” !诵一部《弥陀经》还不到几分钟。诵一部弥陀经要三百块,死的人很多,就在后面 play 、 play…… 念一部经三百、三百 …… 你说将来因果怎么还呢?
一个出家人,弄到这样地步实在是一种悲哀,发一个好心出家,竟然死在经忏里面,这实在是很糟糕的事。我这样讲也许会得罪人家,但是还是要讲,反正不好的都由我来包,我应该讲的我就讲。我希望大家能够好好地在僧团里,不要动不动就买个公寓,尽可能不要走经忏这条道路。寺院里的法会那是理所当然的,大家都是为了常住;但是如果一个人一生一世都在经忏里头打转,这实在是不太好,我们的修行还是很重要的。我们发了好心出家,实在不要这样做。
接下来的第八个角度,也是很严重的。道场跟道场拉信徒,互相毁谤,这是时下的弊病。某个道场标榜自己好,人家问: “ 师父我去别的道场如何? ”“ 在一个道场就好了,一直跑那么多道场干什么呢。 ”“ 我想去亲近某某道场。 ”“ 唉呀那个道场不好,没有什么好学的,那个法师很烂的。 ” 就这样毁谤人家。我不希望我们刚刚出家的新戒子们这样。我们回到我们的常住,假设有人来请教要亲近哪一个道场,你应该告诉他,只要正知正见的,我们都应该护持,其他你不要跟他讲很多。如果跟他讲很多,一旦这个风声传到对方道场,对方道场会认为我们在毁谤他,对我们来讲也是伤害。我们要说,要有正知正见,我们统统要护持、统统要亲近。所以,有很多在家居士不住在高雄(住在高雄的会来我们文殊讲堂或普贤寺,亲近开证法师或普妙法师等),在别的地方,比如斗六、台中、台北,问我: “ 师父,我们住在斗六(或者台中),你认为哪个法师或道场比较有正知正见呢? ” 我不能讲,我讲了某个法师有正知正见,那其他法师就没有正知正见了吗?所以我只是劝告他,要用你的智慧来分辨他讲的法是不是符合佛法,符合佛法你就可以亲近。我不能跟他讲哪个法师好、哪个道场好,这样讲的话会得罪全台湾省的道场。所以不要为了拉信徒而伤害了其他的道场。
我们今生今世有福德有因缘,自然受人家的供养、赞叹;我们今生今世如果没有福德没有福报,人家供养我们我们也消受不了。不要为了拉信徒、不要为了那一点小小的收入来伤害别人,这样的话你是个没有福报的人。不要为了道场的收入,为了道场的信徒,而去伤害去攻击任何一个法师和道场。
接下来,第九,刚出家事业不要做得太大。我这么讲有我的看法。台北有的法师刚刚剃度出家,就要办一个大的道场,举办很大的法会。经教不通达,只能讲讲粗浅的,比如《地藏经》、《药师经》、《普门品》,再深入的他没办法。他不在佛法的智慧里下手,而在刚刚剃度出家受戒完就要办很大的道场,诸位新戒子们,这很不适合。这样变成一生一世要用在建道场里了。我们刚刚出家,要稳住,要好好在师父旁边学戒律,懂得佛法的智慧运用,懂得本性上的心地功夫。等到道心、戒律、办事圆融都修习相当一段时间了,你再出来,必成大材。
我举个例子,譬如说山中的树木,我们如果建房子找中间的栋梁,一定在深山里找找几百年的大树;如果要做外面的栏杆,小小的几年的树木就可以了。我的意思就是,我们刚刚出家要熬一阵子,吃一阵子苦,不要急着弘法、急着说我要为众生、我要办大事业、我要盖大道场,这个千万使不得。我们今天发个好心出家,道力不坚、戒律不明、心地不清,还没顿悟本性,就忙着在世俗里每天拼命建道场,从年少盖到老,直到最后盖成一间纳骨塔自己住进去。要像山中的大木,堪称栋梁之材,必须在师父旁边十年二十年,必须在一个道场里孕育相当长的时间才行;而不是说随随便便、年纪轻轻的就想要发大愿,做大事情,还早得很。愿力是必要的,但要先培养道力,没有道力哪来愿力!地藏王菩萨说: “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 难道你也能做到吗?谛闲大师有一个徒弟,在师父面说: “ 师父,我要像地藏王菩萨一样,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 他的师父就说: “ 来,来。 ” 便拿了一束燃着的香(作拿香烫人状), “ 哧! ”“ 噢! ”“ 这么一点点火你就受不了,还跑到地狱度众生? ” 意思就是,愿力虽然坚强,但我们道力不够,心地根本不行,那都是空谈理论。我们不要好高骛远,要好好在我们的道力上上用功。所谓道,就是如如不动。修行道力,要先学习心不受境界影响,先学习安详的心态,先把贪嗔痴的习气慢慢地放下、除掉,要在这个地方下点功夫。否则说要办大事业都是空谈。
接下来,不深入研究佛法的人,道心随时会被转掉。 现在告诉诸位,经教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我们现在无法像祖师一样顿悟,但在经典方面要好好地下功夫,佛法在经典里蕴藏着戒定慧的法门。如果没有在经教上好好下一番功夫,只要碰到境界,道心马上就会被转掉,就会受人家的影响。比如在常住做事,一个有智慧的人,师父对他不好、对他发脾气,他会回光返照,会观想:师父对我最慈悲,师父要造就我,所以特别关照我,对我打骂、呵斥都是师父对我慈悲。愚痴的人会这样想:师父老是跟我做对,有一天我要让他难堪;反而起抱负的心、仇视的心态。有智慧的人,就是通达经典的人,他会疏导自己于无相,所以我们要把六祖惠能大师的《六祖坛经》好好地参,好好在心地上下一番功夫,这个道心永远不会退。
如果有人说:慧律法师,请介绍我一部你认为最重要的经典。我个人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我一生中看过的经典里最重要的是《六祖坛经》(当然,戒律等等都很重要)。它完全是讲本性上的东西,戒、定、慧统统在包含在内。通达了六祖坛经时,你要念佛,轻而易举。我们现在念佛难,为什么难呢?烦恼重。想要念佛,没有心地上的功夫,情绪有高低潮,没办法下功夫。我认为《六祖坛经》是最重要的经典,它的文字之美,讲心地上的功夫,真的是没话讲!(当然其他经典也都很好,这仅是我个人观点,不代表一切。)如果你能够好好地研究佛法,你自然有大智慧,任何境界在你面前,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你就不会在这个虚妄的世界里情绪变化、有任何高低潮,你就不会落入是跟非、对跟错的观念,你就不会搞动乱、搞小团体,你所展现出来的就是佛法所讲的本性的功夫: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一个人这样就会慢慢地完成佛道。
有位出家二十多年的长老告诉我一句话,我感慨很大。他说他们那一届男众受戒的有七十多位,到现在二十多年后,还俗的有五十几位,剩下十七位。七十几个出家人,经过了二十多年,死的死、还俗的还俗,只剩十七个!我开宗明义就告诉大家,佛道这条路是很长远很漫长的,新戒子你不要一直讥笑别人,十年后、二十年后能不能像你师父那样还是个问题,这件衣服你能不能穿十年还是个大问题。因此我告诉诸位,你坚持两大原则,修行将立于不败之地。
第一点,男众要远离女众,女众要远离男众,一定保持一个距离。 “ 生死这一关是最大的一关 ” (我在讲什么你们都知道),除非你是菩萨。在戒律学上,杀盗淫只有淫戒有开缘,这个淫戒如果不开缘去救众生,他会自杀死掉,那么只有初地菩萨才有开缘。初地菩萨没有隔阴之迷,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如果你想一生一世修行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要互相勉励,男众跟女众间要保持一定距离。
第二点,如果你想要一生一世活得快乐,那小心,要远离在家居士。在家人的是非多如牛毛。我们出家人应该跟在家人打成一片,但要出淤泥而不染。尤其我们出家人来领众在家居士,一定要跟在家居士保持一个距离,否则他会看不起出家人。在家居士很奇怪,你愈远离他,他愈尊敬你,你愈主动跑去找他,他愈看不起你。这类似于哲学上讲的 “ 男人隐女人就现,女人隐男人就现 ” 。做一个出家众,跟在家居士永远要保持一个距离,让他永远尊敬你。因为很多的烦恼,都是来自在家居士不必要的困扰,不相信试试看。我们要稳住我们的道心,在修行路线上好好的修行,不要管三餐。当然在家居士前来,我们对他礼貌、赞叹是应该的,但一定要保持一个距离。如果你能远离男众、女众,相互保持一个距离,远离在家居士,好好站住出家人的人天之师的立场,你一生一世将立于不败之地,也不受毁谤。
在《毗尼作持》里讲到何种修行人将会成就:第一,坚固自己的道心;第二,行为不要受人毁谤。如此之人必定成就。坚定你的道心,你的行为就是所谓的威仪,不要让众生毁谤。男众远离女众,就没有这个问题没有困扰了;远离在家居士,还毁谤你什么呢,就没有毁谤了。远离这两件事,所有的比丘戒也就持守得差不多了,所有的菩萨戒也就持守得差不多了。所谓的远离在家居士,不是叫你跑得远远的、不跟他们打招呼,而是我们做法师的职责是好好教化他们,而非跟他们谈论俗事、混在一起、或者杂居,要尽量避开。我们是出家人,要守出家人的本分,要做我们应该做的工作。该讲的讲完,俗家俗事多如牛毛,不是我们的事情不去管他。
当一个法师也很难、很烦。像我今天出来讲也很烦,为什么?每天都有几十通电话打来,收到几十封信件。有的甚至从美国回来,不晓得怎样就探听到一个慧律法师 —— 不小心把自己搞得很出名,很痛苦 —— 就来找我了。有人问的问题根本就很无聊,问婚姻的问题: “ 师父,我要离婚好还是不离婚好? ” 这我怎么知道?再举几个例子,你就知道在家居士有多苦恼。有个女众来问: “ 师父,我一直不想生,我先生一直要我生,你认为我要生还是不生? ” 神经病,要不要生是你家的事情,怎么跟我有关系呢?有个阿妈带一个弟弟来: “ 请问师父,我这个孙子不吃饭,你看念什么咒他才肯吃饭?念《大悲咒》他会不会肯吃饭? ” 我说: “ 念《大悲咒》效果不快。 ” 她说: “ 师父,你有没有更快的办法? ” 我说: “ 有。 ” 她说: “ 什么? ” 我说: “ 藤条。(众笑)拿藤条比念《大悲咒》更快。 ” 她说: “ 这样子? ” 我说: “ 不相信的话,他不吃饭你就打他,回去打他真的就吃了。我跟你说念《大悲咒》不会比藤条更快。 ” 还有写信来问,她的老公抛弃她如何如何。问的统统都是这些问题。
所以我告诉新戒子们,出家真的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大丈夫。如果有一天你想还俗,你就想想俗家人的烦恼,那种为了婚姻、感情每天困扰的样子,那种日子你过得了吗?出家真的好啊,清净!不必泡牛奶不必换尿布,多好的日子!我们应该自己鼓掌!(众鼓掌)我们大家今天都已经出家了,多好的日子,不要动不动看到一个漂亮的就跑去还俗娶老婆或者结婚,那麻烦大了。这都是死路,这条路行不得。我希望我们要坚持道心,还有尽可能不要应付这些众生。所以我们现在电话都在楼下,信件都是我徒弟在回,不需要回的都丢掉。还有个女信徒也很糟糕,打电话来就说要找慧律法师,我徒弟就问有什么事情,她说有急事,有重要的事情,一定要请教慧律法师。徒弟把她挂断了,认为可能是个不太正常的女人。然后又连续打来好几通,一定要接通师父,就接上来,说: “ 你是慧律法师? ” 我说: “ 是啊,你怎么一直打电话?听徒弟讲你有问题,是什么问题? ” 她说: “ 嘿嘿嘿,没有啦,我只想听你的声音。 ” 神经病!真是要命。这很糟糕,碰到神经病没办法。
接下来,不要向信徒灌输门户、派系之见。我们都是出家人,是一家人,无论哪个僧团、高僧大德受到伤害,都如三百矛刺心,何况我们是出家人,对出家居士说那个法师怎样不好、道场如何不好,是个很糟糕的问题。如果对方不好,我们清楚就可,不适合在大众面前伤害那个道场。教化众生,应当以平等心教导在家居士如何尊敬三宝,就算不是我们的徒弟、我们的道场,也应该好好教化他。
特别是在佛门里不要有是非。当然没有是非很难,所以我在文殊讲堂里立了四大根本戒规:不说是非,不传是非,不听是非,不打妄语。为什么我一建立文殊讲堂一定要先立这四大根本戒规呢?因为我看台湾省道场出家、在家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都是从口业来的。本来师父跟徒弟相处得非常好,到最后却变成仇人。为什么?因为聚头说是说非。所以我们教化徒弟,因为将来大家是人天导师,尤其不能教他们在三宝里搞是非、搞动乱。
接下来,新出家要学谦虚。我们要常常告诉自己,我们是在学戒律,不要一直标榜自己是持戒清净的人,这会让人笑掉大牙。讲话一定要谦虚,因为谦虚是保护自己最好的办法。我们要常常觉得我们是新戒,就像印光大师讲的,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菩萨,唯有我一个人是凡夫。应该常常觉得别人是菩萨,别人比我们行,内心虚心纳受。《易经》里只有谦卦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谦虚对你一定是有好处,对大家一定有好处。谦虚虽然是老生常谈,可是很少有人注意。我们在言谈中要请别人多指教,在讲话中告诉别人我在学习。纵然我们修得很好,也一样要把功德归纳给别人,不居功、不立敌。虽然我们对众生有功德,虽然我们在普度教化众生,但是我们不要居功。
皈依的意义与修法
我们佛教徒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学佛会接触到小乘、大乘和密宗,有很多名称。那是不是说佛法有分别呢?不是的。佛陀发很大的慈悲心来教导我们,可是每个众生的智慧都不一样。所以,你的智慧有多高,佛陀就给你传怎样的一个法。智慧较低的,就传小乘的法;智慧较高的,就传大乘的法;很有智慧的,就传金刚乘的法。不是说佛陀有分别心,实际上是因为众生智慧不同、心里想的都不同,所以佛法有许多宗派。
想要开悟、解脱只有得到一个提供修行的基础时才能达到,这个基础就是皈依。要学佛修行一定要皈依,皈依很重要,你皈依后就真正成了佛门弟子,就是金刚上师的弟子,也可以说是一个修行的人。所以,我们必须知道皈依的重要性,了解归依的功德。说到皈依的功德,就是最有智慧的文殊菩萨来讲,也是说之不尽的。因为皈依的功德实在太大了。没有皈依,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是学不了的。就象有一座高楼,不得其门而入,皈依就是打开所有佛法大门的钥匙。
简单来说是这样的:未皈依前做善事的因缘是落在轮回中的。善事做得极为殊胜的话,落在天道;然后是阿修罗道,最后是人道,这三界是比较快乐的。如果做坏事就落在三恶道,一切众生都是做过坏事的,就容易落入恶道。没有皈依前,你就在轮回中流转。轮回是没有开始和结束的,上一辈子的因缘带到这一辈子,这一辈子的因缘带到下一辈子。可是,如果我们觉悟的话,就会这从个无始无终的轮回中解脱出来。比如说,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和观世音菩萨很久以前和我们一样也是凡夫,遇到了很好的金刚上师,就皈依上师和三宝修行,所有的业障都清净了,脱离轮回而成佛。我们现在开始皈依,然后修行,也是可以得到解脱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
总的来说,没有皈依的众生在六道轮回中,就象做梦。比如我们昨晚上做了个梦,醒来才知道都是假的。但我们有福报和佛缘,这一世得到人身来皈依学佛。就象一个人得了病,就得找医生看,病就治好了。现在,我们已经得了最严重的一种病,这是什么病呢?就是我们无始以来的业障——贪嗔痴。我们要治病,就要找一个最好的医生。也就是必须依靠一位很有成就的根本上师,依靠三宝的加持,好好修行,就可以治好贪嗔痴这个业障的病。
我们没皈依之前,诵经念咒是有很大功德的,但还不是真正解脱的种子,都是轮回的功德。你看现在世界上,有的人不知道学佛,也不懂因果,但他很快乐、很有钱、做大官,这些都是他们没有皈依、没有发菩提心时做功德的果,这些功德都落在轮回中了。大家都很羡慕这样的生活,但你要清楚,他也是要死去的,轮回中是要受苦的。没有皈依,没有发菩提心,虽然做了很多功德,很有善心,很快乐,但这个果还是落在轮回中,没办法解脱,没办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皈依后,我们做善事和修行,就变成脱离轮回的功德,所有的功德就成了解脱的种子,都是解脱的方法,也可以说是消除自己所有贪嗔痴的方法。
所以皈依是很正确的一件事了。我们作为佛门弟子,就是要得到解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净土,或者莲花生大士的邬金净土,或者其他佛菩萨的净土,这是我们人生最根本的目标。要解脱就必须修行,修自己的心,必须消除自己的贪嗔痴。怎样消除呢?是不是用世间法就可以消除贪嗔痴呢?完全不是的。世间法都是贪嗔痴的工作,用贪嗔痴来消除贪嗔痴是绝对不可能的。比如洗衣服,用脏的水来洗是洗不干净的,必须用干净的水。因此必须学佛法,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对治贪嗔痴的,用来消除所有的烦恼和痛苦的。只有佛法,没有第二个方法来消除。但是要学佛,一定要皈依,没有皈依的话,八万四千法门你是学不了的,因为你还不是佛门弟子,不是真正修行的人。大家先要清楚皈依学佛的意义与的修行方法,然后再去修行就会很快获得解脱。
面对苦难的轮回,有无数的灾厄、恐惧、痛苦,我们想要从中解脱,以我们个人的力量实在无能为力。毕竟一已之力太薄弱,因为轮回的根源是三毒,我们想依靠世间的高官、富豪或天人、神祇来获得解脱,都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他们自己也都是轮回众生,自己都还在饱受轮回之苦,怎么可能给你带来快乐呢?因此必须皈依三宝,获得指引与庇护。正如冈波巴大师所说的:“什么样的人才能如法地发菩提心呢?第一要具足大乘种性,第二要皈依三宝,第三受持七众(注:七众指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男居士)、优婆夷(女居士))中任何一种别解脱戒。皈依是一切佛法大树之根本,贯穿在三乘佛法之中。”如果没有皈依,则持戒、忏罪、积资粮、发心等等所作都如同没有地基却要建摩天大楼。因此在学佛之初,首先应到一位具格上师处领受皈依之后,才算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从究竟的意义上来说,皈依是最高的法。过去有个喇嘛去阿底峡尊者处求法,尊者便问他过去曾学过什么法,喇嘛回答:“也没学过什么,只学了一个小小的皈依法。”阿底峡尊者说:“如果皈依你都认为小的话,那么我这里也没有再高的法可以传给你了。”
莲花生大师也曾说:“一切法皆纳于皈依中,邪见者不知。”
皈依是一种决心,其目的是依靠上师三宝,令一切众生都能成佛。
祈请与皈依是每天必修的内容,它是修行道路的基石,如果我们对上师三宝没有虔诚的净信,便无法在成佛的道路上继续前进。无论修小乘、大乘或金刚乘,如果不皈依,则是犯了一项严重的错误。所以,要每天以发自内心的虔信祈祷,来加强我们皈依的愿望,观想在上师三宝的加持下,所有的痛苦、危难、恐惧都得以消除。
过去,西藏有一位大堪布,虔诚的信徒供养了他许多财物,但他已放弃了对世俗的执著,因此对这些财物很随意的四处放置。一个小偷悄悄地进入他的佛堂里偷了许多东西,堪布的智慧觉察到了这件事,他当场抓住了小偷,并决定为这个罪业深重的小偷消除业障。堪布一只手掐住小偷的后颈,一只手拿着一本经书敲打小偷的头,并反复念着皈依咒,“那摩咕汝贝,那摩布达呀,那摩达摩呀,那摩桑嘎呀。”除此之外,不说别的话。这样一段时间之后,他就把小偷放了。望着小偷逃窜的背影,堪布为他祈祷:“我已经完全舍弃世间的一切贪执,愿你也能舍弃一切恶行。”
当天晚上,小偷在一座桥下过夜,他想着白天人格与自尊所受的伤害,心中的怨气难以平息,久久不能入眠。半夜,在半梦半醒之中,发现四周到处是恐怖的恶魔正准备攻击他,他惊恐万分!脑子一片空白,束手无策。突然脑子里闪过白天堪布打他的时候念的皈依咒,他立刻大声地喊:“那摩古汝别,那摩布达雅,那摩达摩雅,那摩桑嘎雅。”就象抓到一根救命稻草似地反复大声祈祷,他惊奇的发现四周的恶魔在皈依咒的力量下不断逃散而去。
从此,他对堪布及佛法生出了不可动摇的信心,后来成为堪布的一名出色弟子。当然,皈依咒也成为他的主要修行项目。讲这个故事是让我们能了解,依靠对上师三宝的虔诚与皈依,必定能消除不善的业障,并能调服邪恶的力量,为自己的身心带来快乐与清净。
空行母益喜措嘉曾向莲师请问了皈依法要,莲师亲口宣说了皈依的各个细节,然后由佛母记录并伏藏起来以利后世众生。此法后来由莲师化身的大成就者开取出来流通。里面已将皈依的种类、意义、方法、功德等等说得很详尽,无论任何教派,任何上师所说的皈依,都应与之相符,因为莲师是十方三世诸佛的总集化现,他所说的法,即是一切佛所说。
二、皈依的意理
皈依是三乘共同的,但密宗对皈依有更深的理解,因此还将皈依列为不共加行之一。我们不要仅仅只是在形式和程序上皈依成为一个佛教徒,而且还要把皈依作为实际修行的一个方法,以此来不断加深我们依靠上师三宝的愿望和信心。为加深对于皈依的了解,
皈依分为外皈依、内皈依和密皈依。外皈依是佛教徒共同的皈依,内皈依和密皈依就有分别。内皈依是大乘的皈依,密皈依就是不共同的皈依。这四句皈依颂总括了外、内、密皈依,非常的善巧殊胜!
外皈依
我们皈依的对象是三宝,从外皈依的意义上来说,又可分为因皈依和果皈依两种,这是三乘共通的理念。
因皈依是皈依外在的三宝,佛是指证道的觉者,是已成正觉、功德圆满、清净一切染污的人,包括法身、报身、化身。所有的佛菩萨,都可以拜,也一定要拜。为什么呢?我们是很需要福报和智慧的,拜佛的功德可以增加你的智慧和福报。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去到任何一间寺院,不论小乘、显宗、密宗,一定要有恭敬心,用身口意来恭敬佛菩萨,顶礼,燃香,供灯。这都是为了增加自己福报。你们皈依佛后,就要这样做。
法为初地菩萨以上层次的觉者所了解到的出离轮回之方法——灭谛、道谛(注:四圣谛苦、集、灭、道之后两种出世间法)。
皈依法,就是佛陀为众生认证实相而指出的修行方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你都皈依了。我去过很多地方,接触过很多的人,学佛的和不是学佛的,修得好的和修得不好的。我的寺院有几百上千个出家人,法师、活佛、喇嘛,也都接触了很多。有些人,特别是学佛的,常认为:“你是修净土宗的,我是修禅宗的;你是修密乘的,我是修小乘的……”有这样那样的分别心,这是非常不好的。因为佛法本来就没有什么分别——都是解脱的方法。众生的福报逐渐减少,所以佛法就渐趋势微,已经到了末法时代了。学佛的人就要团结在一起,帮助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都得到快乐。只要佛法在娑婆世界上,也可说在地球上的话,一切众生都可以得到快乐。所以我们要团结,好好地修行佛法,使佛法越来越兴盛,众生就越来越快乐。所以大家不要起分别心,都皈依法了,就是所有的法门都已经皈依过了,不管修哪个法门都是佛陀的法。一定要修到自己的心,真正佛陀的心;
僧则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种指法的实修者阿罗汉或初地以上的菩萨圣者为僧,我们所皈依的僧严格来说应该是初地以上的菩萨,他们是已达见道位(注:见道,指成佛之五个道阶次弟之第三层位。五道分别为:一、资粮道,二、加行道,三、见道、四、修道,五、无学道。)的圣僧,因为他已经从轮回中解脱,有能力作为众生的究竟皈依处;另一种指四个以上皆受了具足戒的人组成的清净僧团。佛陀说,四个和合僧修法的功德与初地菩萨相等,因此也是皈依的对象。僧也是我们修行道路上的伴侣。
而果皈依也可以说是因皈依的目的,它是究竟的“真实善逝”。我们为了成就这种究竟的皈依,最初才从因的位置入手,最终就是为了发现或得到法身佛的果位——这是内求的。目前对于我们来说是比较难以领会的。
密皈依
密皈依是金刚乘中不共的皈依方式,依气、脉、明点为皈依对象,是究竟的实相皈依。密皈依就是不外求的皈依,求证自心的佛性,直接皈依。也可以说皈依气、脉、明点。所有的众生都有气、脉、明点。天上的飞鸟和地上的走兽,一切的众生都有风,每个众生身体内都有脉,脉里面有明点。气、脉、明点这三个是真正的化身佛、报身佛、法身佛,所以就直接皈依到脉、气、明点。
脉是身体所依,分黑脉和白脉两类。黑脉是指血管、神经系统等,白脉是肉眼无法看到的,比如中脉及其两旁的红、白菩提两脉。杀生、偷盗、邪淫三种业障都是由身所造,因此清净了脉的业障,即成就了化身佛,代表僧侣宝。气,分为智慧气与业障烦恼气两种,气是语之所依。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四种业障都由口所造,因此清净了业障烦恼气,显发了智慧气,即成就了报身佛位,代表法宝。明点,粗重地说是指人体的精华如男性的精子与女性的卵子,细微上是意之所依。意业中的贪、嗔、痴三种业障,可以通过明点来清净,即成就了法身佛位,代表佛宝。他是最究竟的皈依处——俱生智、本觉,法本皈依颂里称之为“清净菩提心”,但并非指发利他菩提心的意思,而是指本来清净的空性或大圆满。
三宝,三根本,气、脉、明点,法报化,所有的这些其实都是一体的,无分别的。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太阳、阳光、阳光所带来的温暖。可以这么说:究竟的体性为“空”,是法身佛、上师或者佛宝;从这个究竟的体性中显现出的自性为“光明”,是报身佛、本尊或者法宝;然后以大悲任运周遍显出的是化身佛,是空行或者僧侣。这是秘密的皈依,也就是所谓的胜义皈依。
三、皈依的实际修行方法
念诵十万遍四皈依,同时做大礼拜(也就是磕大头)。这个加行以大礼拜与皈依合修而建立,非常的方便。修完十万个皈依也同时修完了十万遍大礼拜,也可以说同时完成两个加行。
拜的时候心中要有这样的意念:我们这些轮回众生,生生世世,一心一意依靠上师三宝,供养上师三宝,无论受苦受乐,全靠上师三宝,除此不再寻求任何求助处。心中生起这些能使毛发竖立,泪如泉涌的坚定虔诚,将三门摄持为一。
拜时双手莲花合掌,空心掌似含苞待放的莲花,恭敬合掌就表示以莲花供养三宝。分别触碰额、喉、心三个部位,然后,跪下双手分别前推,这样五体投地的拜佛,祈求三宝的加持,同时观想身口意的业障消除,进入地下。
修大礼拜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减少你的业障,消除身口意三门的恶业。特别对于傲慢这个习气,针对性很强,并由此能增加对上师三宝的信心、恭敬心。其次可以增加福报,因为顶礼本身也是一种供养,是行者发愿皈依并以自己的身口意供养上师三宝。另外还能振动气脉,打开脉结,在修气脉明点时易得觉受,同时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有些人以为:我们修行的人要闭关,就一定要锻炼身体,就修大礼拜。这种理解是不对的,完完全全都不是这样。大家要知道,修大礼拜是用来增加自己的智慧和慈悲心的。我们没有智慧和慈悲心是什么原因呢?就是自己的贪嗔痴的业障太深了,所以没有智慧,没有慈悲。本来我们的本性就是佛,就是最圆满的智慧和慈悲,可我们的贪嗔痴遮盖了慈悲和智慧。所以,我们为了要消除这些业障,显发自己的智慧和慈悲,就必须修苦行。
无始以来,我们所做的贪嗔痴的工作是很苦很苦的。比如做生意很苦,可是很苦你都要去做;上班也是很苦的,可是你也必须上班。无始以来我们用了很大的力量去做贪嗔痴的工作,这个业障就太深了。要消除贪嗔痴的业障,一定要受苦的,必须很努力的去修行。知道吗?修大礼拜也可以说是一个苦行,比较辛苦,但不要怕,一定要修。我自己也是苦行过来的,以前修五加行的时候,一天磕四、五千个头。五加行也修了六遍。无始以来所有坏事都是用自己的身口意去做的,修大礼拜和修皈依正是消除身口意业障一个很殊胜的方法。
礼拜并不是上师三宝的需要,你顶礼与否,对上师本人无任何损益,也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让别人肯定你,夸奖你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在我们藏区有很多真正的修行人,凭着他们对三宝不可动摇的虔诚,用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从很遥远的西康等地三步一拜,一起拜到拉萨大昭寺释迦佛等身像前。(如图)由于他们的信心强烈,一路上业障大大消减,以至于其中往往有些人到达目集地时,顿时证悟成为初地菩萨!
我们不要迷信,大家都要知道拜佛的意义,要会拜。如果不知道,那你去拜佛就变成迷信了。学佛的人最重要是修自己的心,表面的东西不太重要。没有修自心,修外缘,那心就容易乱了。如果家里没有地方或不方便的话,在自己床上都可修大礼拜。观想皈依境就是你自己的坛城和佛堂。南方天气较热,夏天我就不规定你们拜多少,冬天就一定要拜,几百个都可以。年纪较大的人修大礼拜身体受不了的,五十岁以下的人就一定要修大礼拜。现在的人很忙很忙,有很多事情,有的居士一天也嗑五百个大头,这个取决于你的决心。如果有决心,完全都可以做得到,也不会借口说没有时间。嗑十万个大头,同时就念十万遍归依颂。在家修行的人,不可能每天都花大量时间修大礼拜。你就要心中有数,一天拜一百零八个或是两百、三百个。每天坚持,一天一天算起来,差不多一年左右就修完了。
我见过的很多的大成就者都是做大礼拜的最好典范。我的上师嘎玛仁波切的上师(我们称为老上师,已经在前年圆寂了),在晚年的时候,仍然坚持每天清晨四点钟起来做大礼拜。他从很年青时就开始拜,每天拜两、三千个大礼拜,几十年来一如继往,都成了习惯。他这么了不起的大成就者,都还每天精进地修大礼拜,实际上是为了要告诉世人:皈依、大礼拜是如此殊胜的法门,任何人都不应轻视。诸位法师、诸位新戒子:
大家阿弥陀佛!这一次三坛大戒的因缘非常殊胜!大师慈悲,特别为我们佛教的下一代举办三坛大戒,这种殊胜的因缘得来不易,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在戒期上、在心地上下一番功夫,在事相、威仪方面下一番功夫。
大师知道我学得不多,要我来跟诸位戒子互相研究一下佛法。我看了因为只有两个钟头(本来只有一个半钟头,经我再三恳求他说最多可以讲两个钟头),在这样短暂的时间里要谈佛法一个深入的观念恐怕比较困难,那就只能做一个专题演讲。那我就希望这个专题演讲在这一、两个钟头里能够在事相和理体上给诸位一个正确的观念。
我本人年纪还很轻,只有三十七足岁,虚岁三十九,出家十多年来自己觉得很惭愧,让佛陀养了十几年,对佛教却一无贡献。今天有这个机会来向大家学习,是我的荣幸。在大乘中,除了佛以外,就连等觉菩萨都称为有学,只有佛是无学位;在小乘中,阿罗汉位是无学位。所以说来向大家学习,那也是正确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无论什么善知识都要参,所以我今天来是站在学习的角度,佛光山的法师以及诸位新戒子都是我的善知识。
我们今天谈的题目是 “ 修行人的通病 ” 。修行人的通病是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但是不讲又不行,因为我有这些毛病,今天讲也是讲给我自己听。我把出家十几年来碰到的发生过的、在修行过程中看到的、佛教或个人的或在思想上有些问题的,把它提出来大家讨论。简单讲就是:聪明的人从别人的错误当中来警惕自己,愚痴的人拿别人的优点来批判别人、攻击伤害别人。换句话说,无法记载在书本上的经验,必须要通过年纪较长、走过这条路的人来告诉大家。
所谓修行人的通病,就是我们一般修行人在一生一世中所碰到的问题。用道理来讲不深刻,所以我准备一些资料(为此写到凌晨三点多),没什么好供养大家,今天就讲些其中精采的片段,用一个一个例子来讲会比较清楚。
我们刚刚出家时碰到了佛法,每个人的观念中都会感到庆幸, “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 ,每个人都是这样 —— 赞叹佛陀的伟大、佛法的究竟,庆幸我们能够出家。在刚出家时因为强烈的宗教热忱,就会每天把 “ 生死 ” 挂在嘴上讲, “ 我要了生死、我要了生死 ” , everyday (每天),随时都是 “ 我要了生死 ” 。在当下当中,他忘记了我们是人。生死一事,不只是呼口号而已,还有很长远的一段路要走啊。 因此,他的心就会 “ 安住 ” 在那里 ——“ 我要到山上住茅蓬 ” (现在的茅蓬都有冷气喽,呵呵, aircondition )。那么为了 “ 了生死 ” 就要住茅蓬,于是三三两两就到山上去建一间:没有善知识、也没有同参道友,戒律搞不清楚、经教也搞不清楚,心地上的悟、本性上的东西都搞不清楚,就跑到山上去了。他以为,只要一句 “ 南无阿弥陀佛 ” 就横超三界了、什么事都不用管了。这种人不是可恶而是可怜,否认了一切事相上的东西,以为一句 “ 南无阿弥陀佛 ” 就可以解决他一生一世的问题。在没有悟到本性时,修行当中会有情绪的变化,会有生理的问题、病苦的问题、内在的烦恼问题,他没有想到这些问题;他 认为只要单提一句 “ 南无阿弥陀佛 ” ,万缘放下统统不要管它,生死就稳操胜券了,这是一种严重错误的观念。人毕竟是人,如心理学所讲,一个人的进步如果直线上升,他也会直线下降;人在修行的过程当中要有一个过程,叫做挣扎的过渡时期。修行到一阵子时,他的内心里会起矛盾,经过矛盾的过滤、升华,然后再上去一层,之后再停留在某个阶段里面。如果修行是直线上去也,很快还会直线下来,这是对应的。所以我们在成佛以前会经过无数次的挣扎,很长远的情绪的调配,而且我们会拟出一套慢慢成佛道是怎样的。
菩提这条道路靠三点,第一自觉、第二良知、第三因果的观念。没有这三个观念支撑,很难达到菩提的境界。举实证的例子比较清楚。我过去碰到过一位四十多岁的男众,他有一次的开示我实在不敢领教。当时很多在家信徒在听,他在大众面前就说极乐世界有女人。那时我虽然还没出家,但是跟随台中李炳南老居士、跟随忏公也有一段日子,知道色界以上就没有女人了,何况极乐世界是纯粹清净的净土,不可能有女人。我说:法师,这个佛法不能这样讲,极乐世界怎么会有女人呢,色界以上就没有女人了,何况极乐世界是清净的净土。他说:你懂什么?我三藏十二部经典都看过了。我说可是我没有看过哪一部经典讲极乐世界有女人。我是怕他误导众生啊,但我是在家众,他是出家众又刚愎自用,讲也不听。我后来就站起来跟他下跪顶礼了,说:法师我求忏悔,我是在家居士,不应该指责出家众。我那时内心感慨,他出家二十年,自己号称看过藏经 …… 这是个很严重的弊病,非常严重。他的个性就是这么个样子。
后来他又去住茅蓬,选在好像六龟、再进去就是 “ 七龟 ” 的地方(众笑),也不晓得在哪里暂时命名七龟,就在那个 “ 七龟 ” 的地方住了下来,住下的时候把大藏经也搬了过去。他是修密的,持咒、修本尊、念佛等等,很杂。他经教不通,出家以后又刚愎自用,也不听经闻法 —— 他说看过大藏经也是自己讲的,我看可能没有看过。刚到山上开始时还很用功,两三点就起来, “ 唵嘛呢叭咪吽 ”“ 唵阿吽 ”…… 修啊修了差不多一个月,因为无聊,就开收音机听。反正 没有明心见性,都称为外道(心外求法),情绪有变化就听听收音机,他不会听佛光山的梵呗,听《夜来香》 —— 没有办法,没有僧团,只有一个人, only one ,他是 “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 ,就开始听收音机了。本来早餐按照时间煮,午餐按照时间煮,晚餐也按照时间煮,现在不要了 —— 经过三个月后就不这样煮了,麻烦! It's very trouble. 早上煮就吃到晚上,以前两三点起来,没办法,因为久了意志力不够,没有僧团打板谁要起来呢?你们做在家居士时有每天凌晨三点起来的举手,不必客气,有的话我马上奖你一万块钱!不可能。没有僧团就是没有办法。后来经过半年,道心就被慢慢磨掉了,后来就睡到早上八点,然后就睡到九点、十点,十点起来用功,也不晓得那是做早课呢,还是做午课?开始搞不清楚了。再后来,懈怠、懒惰,在山上的时间就变成度日。所以本来是发一个很好的心,要上山去住茅蓬,但是因为没有群众的僧团的力量,没有办法坚持。后来,他住的房子因为碰到一次很大的台风,他看到茅蓬很快就要被风吹走了,于是就把两边的门打开,使风互相吸引,从这边吹到那边去才免于一难,结果大藏经却被整个淋湿了。再后来茅蓬里煮的也没有了、菜也很少了,又碰到台风,麻烦大了。后来胃出血,从山上走下来刚两个钟头,走到山下的公路,吐了有一脸盆的血,就昏倒了。我举这个例子,因为他已经死了,讲一点没什么关系,他不会来找我算帐(笑)。
这个例子一定要讲,就是要告诉大家,修行佛道是很漫长的,不是说你今天这样随随便便跑到山上去住茅蓬。你经教不通,心地不明,戒律开、遮、持、犯都搞不清楚,就要 “ 成佛道 ” , Are you kidding? 你简直在开玩笑!你以为佛道是这样成的?没这个道理的。我所以举这个例子,第一点,建议我们的新戒子:出家以后,要好好在戒师的旁边、在师父的旁边、在僧团的旁边,要稳住至少五年到十年的时间,这是我个人很慈悲很诚恳的建议。当然我们不能说住茅蓬就不对,因为住茅蓬也有那些菩萨示现的,也有了不起的地方。我现在要告诉诸位的就是,那种僧团的力量要绝对超过个人的力量。僧团的力量。就像 “ 蛇虽弯曲,入管自直 ” ,蛇很弯曲,但是你把它放进管子里面,它就要直,非直不可。一个人的根器不是很利,但是你把他放在僧团里,好好地慢慢地雕塑,不成大器也成小材,至少在基本的修行路线上他不会狂妄不会迷失。所以我建议诸位新戒子们,不要动不动就跟师父吵架,要多看你师父的优点,不要看你师父的缺点。只要不是佛陀,每个人都会有缺点,所以要多看剃度恩师的优点;如果念佛学院,也要多看那些法师的优点,缺点尽量不要看。这就是第一住茅蓬的问题。
竹清仁波切继续开示:
而三界的坚实和变动,从一开始就是不存在、无生起的,那是因为它们没有根基的缘故。存在和生起的根是不存在的。当我们说「不俱生」的时候,「俱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但是这里指的是坚实和变动,也就是坚实的器世间和变动的情世间这两者,既不是同时生起的,也不是先后存在的,因此不是俱生的。因此,密勒日巴说:“无有业力无业果。”业力本来就是不存在的。由于业力本来就不存在,因此业力的果报也就不存在。
将此置入论式中的话,那就是:轮回,不仅是没有赋予的基础,连无实的虚名都是不存在的,其原因即是上述的理由(英译注:这是在解释「是故轮回名亦无」这一句)。
在这里,密勒日巴说,不只被赋予「轮回」这个名称的基础是不存在的,连「轮回」这个名称本身也是不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呢?在藏文中,「轮回」("kho rba)是由两个字所组成的,而这两个字也不是同时存在的。当你说"khor的时候,ba是不存在的;而在说ba的时候,"khor已经消失了,也是不存在的。因此「轮回」在文字上也不是真实存在的,这个名称也是不存在的。以相同的方法来分析「轮回」的每一个字母,它们也不是同时存在的,它们是各自独立的。所以名称并不是以一个完整的个体的状态而存在。
「究竟之义如是耳。」从究竟实相的角度来说,就是如此。这里说的「如是」,是指轮回和涅盘二者都不存在,它们就是像这样。
现在唱这个部分。已经说明过了在胜义上,轮回和涅盘二者是不存在的,密勒日巴接下来要说明的是,在世俗上这两者是存在的:
嗳吗若无有众生,何来三世一切佛,无因则果焉可得,是故若就俗谛言,
轮涅诸法皆存在,能仁训示如是云。(仁波切修正藏文版的一个拼字上的错误。)
「嗳吗若无有众生」,如果没有众生的话,如果众生不存在的话,又怎么会有过去、未来、现在的诸佛,三世的诸佛呢?如果没有众生的话,诸佛就不会降世。「无因则果焉可得」,因为没有「因」的话,就不可能有「果」;因为做为「因」的众生不存在话,做为「果」的诸佛就不可能存在。众生是具有佛性的,由于有这样的众生,由于具有佛性的「因」,所以有「果」的诸佛的存在。而如果没有众生的话,就不可能有诸佛的存在。因为这个不可能,因为这个原因,「是故若就俗谛言」,从世俗显相的角度来看的话,轮回是存在的。能仁,也就是圆满的佛陀教导:轮回和涅盘的万法都是存在的,在世俗上是存在的。
在这里,佛陀教导:在世俗上,轮回和涅盘二者中的一切现象都是存在的。
像这样,在胜义上,轮回和涅盘二者是不存在的,但在世俗上,二者却是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呢?那是显现的状态和实际的状态的不同。从显现的状态来看,轮涅二者是存在的,但是在实相上,它们是不存在的。因此在这里,二谛可以说是显现的状态和实际的状态:世俗谛是显现的状态,而胜义谛是实际的状态。就像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所说的:
「由于诸法见真妄,故得诸法二种体,说见真境即真谛,所见虚妄名俗谛。」你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要把这个写下来。接下来,道歌中说:
存在诸物之显现,非存空无之法性,体性无别本一味,故无自觉无他觉,
悉皆宽广双运也。
「存在诸物之显现」,一切的「存在」大多数是以事物的状态显现,色、声、香、味、触等等的存在,以事物的状态显现,而我们就对这些事物的存在产生执着。「存在诸物之显现」,与「非存空无之法性」,这个超越一与多之体性的非存、空性的法性这两者,由于妄念而将它们分开成为两个个别的事物,但是它们的本质、体性其实是无分别的。而因为它们的体性是无分别的,所以它们是一味的。 「体性无别本一味,故无自觉无他觉。」在这里,能所二者不存在,而明觉的心,或者说是「自觉」的存在,和「他觉」的存在等等,其实是无自觉他觉的。这里所说的「自觉」,在主张有「自觉」的理论系统里,是没有能所二者的。能所二者不存在,却存在着明觉的心,明觉的心的自体验是存在的。而所谓的「自觉和他觉」中的「他觉」,可以说是对外在事物的觉知,对色、声、香、味、触的觉知。因此,当密勒日巴说:「故无自觉无他觉。」的时候,是在否定自觉和他觉的。此时,「故无自觉无他觉」,自觉和他觉两者是本来就不存在的。自觉和他觉二者不存在,「悉皆宽广双运也」,在究竟上,显相和空性是双运的,是显空双运的。而所谓的宽广,密勒日巴是指这个双运是宽广、宽松和宽阔的。
将其置入论式中的话,可以说:显空二者,是宽广的双运,因为它们的体性是无分别的、一味的,因为它们的体性是一味的。也可以将此二者设成两个理由:因为它们的体性是无分别的,而且是一味的;或者是:因为它们的体性是无分别的、一味的。
阿里问:这是要证明「无自觉他觉」吗?
竹清仁波切答:显空二者是双运的,因为它们的体性是无分别的,因为显空的体性是无分别的。自觉他觉并不以相异的状态而存在,因为它们是一味的。用「一味」这个原因来证明可能是比较好的。这里主要是在证明,显相和空性是无分别的。
如果存在的是事物,不存在的是空性,那么它们的实相是怎么样的呢?它们是显空无别的。
「悉皆宽广双运也」,这是从胜义谛的观点来说的,「悉皆宽广双运也」,这和二转FL的教法是相符合的。如果从论典来看,这和《中论》、《入中论》,和《入菩萨行论》的〈智慧品〉是相符合的。这和这些经典的说法是相符的。
在衮嘉贝玛卡波(中译注5)的著作《三典明释》(中译注6)中,将依怙主龙树菩萨的《中论》、尊胜的月称菩萨所著作的《入中论》,以及瑜伽主密勒日巴的道歌〈中观正说〉三者结合起来,为它们著作释论。这本书就叫做《三典明释》,为三部论著作释论。
接下来的部分,密勒日巴所说的,是符合「他空」的见地,与讲述三转FL如来藏的经典和《宝性论》等等「他空」的见地是相符合的。
密勒日巴说:“如是了悟之智者,不见诸识见本智。”所谓的「如是了悟」,意思是说,如是了知密勒日巴所说的:在胜义上,轮涅的万法是不存在的;但在世俗上,轮涅的万法是存在的;而在究竟上,是显空无别的。如是了知、了悟的智者,具有能明辨事物之本质与差别的智慧,他们「不见诸识见本智」。不见诸识,诸识不具有自己的体性,诸识是超越一与多的自性的,因为它们是无自性的,所以是见不到诸识的,所见到的是无自性的。
所谓的「见本智」,是自生明觉的本智,是没有垢染的,是世俗名言所无法言说的,因此可以见到自生的本智。「不见诸识见本智」,所说的诸识,见不到诸识是有原因的,因为诸识是超越一与多的「无遮」(中译注7),因为它们是不存在的。而能「见本智」,是因为瑜伽士们已经直接了悟了超越诸识的自生本智。
从这个角度来看,首先,先透彻了悟二转FL的见地,并获得很大的确信,然后就能够了悟「他空」的见地。简言之,「不见诸识见本智」,意思就是:他们不会见到诸识,因为诸识是无自性的;而瑜伽士所了悟的是本智,瑜伽士和瑜伽女以无能悟所悟的方式,直接见到了本智。
「不见众生见佛陀」不见众生的原因是什么呢?所谓的众生,是对「由于无明而产生迷惑的众生」所安立的一个名称。但是因为这个迷惑是不存在的,所以众生是不存在的,因此是见不到众生的。而所谓的「见佛陀」,即是见到众生心的实相是本然清净的佛、如来藏。阿里问:不见众生,是因为众生是一种迷惑的显相吗?
竹清仁波切答:所谓的「众生」,是赋予迷惑的心的一个名称。因此,没有迷惑的话,也就没有众生。由于迷惑不存在,众生也就不存在,所以智者们见不到众生。
而所谓的「见佛陀」,意思就是:心的实相是如来藏,是本来清净的佛;暂时的垢染清净了之后,即是远离客尘的佛。如此,就成就了具足二净(中译注8)的佛果。简言之,因为心的实相是本来清净的佛,所以见到了心的实相,就可以说是见到了佛。而所说的「不见众生」,即是如果去思维众生的五蕴,它们是不存在的,因此是见不到的。因为众生没有自我,所以是见不到众生的。由于众生仅只是依凭着五蕴的一种假立,而且没有自我的存在,所以是见不到众生的。
「不见诸法见法性」,由于诸法是世俗迷惑的显相,而因为是世俗的,所以用智慧分析的话,是无所见的,是「不见诸法」的。而「见法性」呢,在这里,法性是指自性的明光,这就是智者们所见到的。在这里,本智、佛和法性,意思是一样的。
再来讲到自空和他空这两者的理论系统呢,自空的体系是主张:胜义谛,是究竟的空性,或者说是离戏的。而他空,则是主张胜义谛即是本智,即是本智明光。
瑜伽士们不见诸识,不见众生,不见诸法,却直接真切地了悟了本智、佛和法性。由于这样的了悟,让他们生起了大悲之力。由于悲心和愿力,使他们获得了力量。而因为这样的力量,使他们如同满愿摩尼宝一般,自然地获得了十力、四无畏、陀罗尼(中译注9)和神通等等佛的一切功德。「此瑜伽士我证境」,这就是我,瑜伽士密勒日巴所了悟的境界。
现在,主要在讲述他空见的偈言也说完了,大家唱三遍。(以下唱〈了义大手印祈愿文〉的偈子并回向)
反复审视无状之心时,无相实义如是了然观,
断除是非之义之犹疑,无妄自性愿自能了知。
审视对境无境唯见心,审视心时无心本性空,
审视二者二执自解脱,净光心之本然愿了知。
远离作意此乃大手印,远离二边即是大中观,
于此咸集亦名大圆满,愿得一知全解之定见。
无欲大乐相续而不断,无执相之净光离盖障,
超越心之无念自成就,无为觉受愿相续不断。
贪善觉受之执自解脱,恶念迷妄自净法界中,
平常智离取舍无所得,离戏真实法性愿了达。
十方佛与佛子慈悲故,所有纯净善业之力故,
如彼我与一切有情众,清净祈愿如实愿成办。
藉由这善行的力量,
愿一切众生圆满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
由此二资粮,
祈愿众生证得纯正二身。
祈愿佛的不变伟大证悟身之吉祥能够呈现,
祈愿具有六十种功德的佛证悟语之吉祥能够呈现,
祈愿无边见与无垢的佛证悟意之吉祥能够呈现,
祈愿胜利者证悟的身、语、意之吉祥能够呈现。
祈愿此地日夜充满快乐与殊胜,
祈愿此地日中充满快乐与殊胜,
祈愿此地日日夜夜充满快乐与殊胜,
祈愿稀有无上三宝之吉祥能够呈现。
后记:
2001年8月,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开示于屋兹达克的噶玛三乘FL中心(Karma Triyana Dharmachakra, Woodstock)。
在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的指导,及阿里金洲的协助下,2002年5月于布拉哈里,由乔安妮伯格斯完成
藏文和英文的誊写。愿此能利益众生。2005年4月,由阿里金洲重译,并编辑藏文部分。2007年,美国马尔巴基金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翻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译注1:这首道歌的藏文歌名意思是「如实地描述中观」,或「正确地讲说中观」。因此,此处依藏文原意,将歌名译为〈中观正说〉。
中译注2:《心经》的中译版本有很多,此处采用与藏文原文最接近的敦煌石室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由唐朝国大德三藏法师沙门法成所译的,而非华人世界流传最广的唐玄奘法师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仁波切此次开示所引用的段落为:「一切法空性。无相无生无灭。无垢离垢。无减无增。」
中译注3:由于仁波切开示的藏文版与张澄基教授的中译版出入颇大,此处为贴近仁波切的开示,因此重新将偈言从藏文译成中文。
中译注4:「能立」,能证成所立之宗的原因或理由。
中译注5:十六世纪衮嘉贝玛卡波(Kunkhyen Pema Karpo 1527-1592)在南藏创建祖桑阿确林寺(Druk Sang-ngak Ch?ling),是竹巴噶举派的主寺。
中译注6:藏文书名为gzhung gsum gsal byed,此处中文书名为字面直译。
中译注7:「无遮」,非断定性的否定。对存在的否定,但并不断定任何其他事物于其所在之处的存在。例如,「没有汤匙」的陈述,只否定了汤匙的存在,但是并不断定任何其他事物的存在。
中译注8:烦恼障和所知障皆清净。
中译注9:陀罗尼为梵文之音译,意即:总持,执持。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以受持善法,止不善法。
佛法上的修持,归纳来说可分爲小乘及大乘两种。小乘的修持动机是因见六道之苦,尤其是三恶道之痛苦,而对轮回生出了厌离心,欲求解脱。以这种出离心爲动机,配合上戒、定、慧三学,修至有了无我空性的体悟,而断取对「我」的执着,便成就了解脱自在的境界了。这便是小乘发心者的修持动机、目标及方法。至于大乘者,则基于上述之出离心,进而推广延伸至不忍见其它衆生在受六道轮回之苦,而生出欲令他们都脱苦得乐的愿。但如何才能有最大的慈悲、智慧及能力来救助衆生呢?行者进而发心要成就最上佛境,来以最大的能力来救助衆生,这便是大乘行者的发心——爲利衆生而欲成佛果之菩提心。大乘的修持方法,包括了小乘部份的所有法门,但是却以不同的动机修持;在此之上,还要修菩萨六度四摄等,经历大乘五道的修行果境,积聚功德与智慧智粮。这些衆多的大乘修持法门,又可归纳爲显与密两类。依显乘的道路,须经三大阿僧祗劫,亦即很长很长的时间,广积福慧资粮,最终成佛;密乘的道路,则有即身成佛之法。
不论是大乘显部教法的修行,或是大乘密部的修持,都需要有适当的修行条件或助缘。我们现在虽得到了这个暇满人身得以修行,但我们的寿元是不定的,而且十分短,顶多也不过是百岁左右。在无尽的轮回内,这一百年只如闪电一刹即过,扣取了睡觉、吃饭等时间,我们尚余多少时间修行呢?在一生中,我们即使有理想条件而又有心修行,也没有太多时间,转眼间便会失去这个身体了。但是,一旦我们失去了这宝贵的人身,下一辈子便不一定有同等理想有利的条件来修持了,只要我们一天还在六道之中,便不可能保证自己常常有有利的条件以作修持。如果掉入三恶道中,是几乎完全无可能修持的,甚至连「法」的名字也听不到!就算生在人间,也不一定得遇正法及名师。在人间世界,又有很多不善知识,他们对修持之不良影响极大,譬如说,我们刚刚对佛法有了一点接触,损友却教我们去钓鱼杀生,或说世上并无因果定律,或说杀生祭祀便可得天神赐福等等,很容易便影响我们的思想及行爲。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我们身边的朋友全部心地善良,我们多半也会如此;如果亲友及所住社会全都喜杀、不信因果等等,除非我们过去生中的善业习气十分强烈,否则我们泰半也会变得与他们一样。又即便我们遇上了正法,由于我们处于末法年代五浊恶世,往往只能作少许善因,但所作之恶因却多不胜数,以致再下一辈子又是再次地掉入三恶道,百劫不得复出。
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世上示现期间,曾经开示过很多个净土法门。祂不但讲及了这些净土的个别殊胜特征及与衆生之因缘,也教授了往生于它们之中的方法。这许多的净土法门,全都属于佛教的大乘法门范围。这些净土是诸佛各别依自己的愿力、悲心、神通、智慧及功德所化现出来的。我们西藏和汉人都常常会提到弥陀的西方极乐和观音的普陀净土,但在佛经里,提及的净土有很多很多个,譬如在有关阿弥陀佛的经典内,本师释迦牟尼佛就说过:「由这个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之间,有十万亿个净土!」到底哪一个净土是最好的呢?其实任何一个净土都是好的、理想的往生及修行地点,否则佛陀才不会花唇舌去教我们发愿往生在它们里面了!不过,因应个别衆生之根器及因缘,我们与各净土之缘份是有深浅之分别的。我们个别会较易往生于某些净土,较难冀望能成就另一些净土。这并非净土或诸佛之分别,只是我们个别与各净土及各佛之因缘不同而已。我们不能说只有某净土是最好的,或者说某法门是唯一殊胜的法门。如果有某个净土是最好的,佛陀当年却开示了这麽多的其它净土法门,岂不是说佛陀在说废话吗?佛陀既开示了多个不同净土之法门,其意思当然是说它们都是好的及能成就往生的了,所以我们并不能说某净土绝对就最殊胜。一般来说,我们都与极乐、普陀、琉璃及兜率净土有缘,但个别人亦可能与其它佛的净土有不共的宿缘。大家必须视乎个人因缘、信心及喜好,自己决定发愿去哪一个净土。有人会问:「我又想修这净土,又想修另一个净土,怎麽办呢?」这是不必要的顾虑。佛是不会妒忌你不专一而把你拒于门外的。诸佛也不会争着要「抢」你去祂的净土里。你喜欢修哪个或者哪几个净土都可以,这是没矛盾的。但你自己要想一想,是否专心修好一个法门,会更有把握一点呢?如果你今天修这个法门,明天改修另一个法门,这样是很难有所成就的!这不是佛无能力,而是行者自己的错失!不过,如果你同时修弥陀净土、观音净土或度母法门,则不算是在修两个或三个净土或法门,这是因爲度母乃观音之其中一个化身,而观音与弥陀是分不开的;观音净土可说是弥陀净土的一个分区,并非截然不同的另一个国度。如果你想往生弥陀净土,但又想兼修药师佛法门,这也很简单,你修药师法时,就祈求药师佛加持令你易往生于极乐净土便行了。很多人都这麽做,因爲药师佛答应过会特别照顾五浊时期的衆生,所以在此五浊年代,求祂加持是特别灵验的!
净土可分爲三种层次:法身净土、报身净土及应化身净土。法身净土是唯独诸佛能知,能到的境界;报身净土,例如阿弥陀佛之报身土等,则唯独很高修持境界之大菩萨能到达,我们一衆凡夫一时之间是不易指望的了;而应化身净土,则是我们凡夫依照佛陀所教的特定方法及视乎因缘,有可能达到的地方。我们平时提到的净土,譬如说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观音的普陀净土等,大都是在说这第三种净土——应化身净土,而并非指法身净土或弥陀等之报身净土。有些人会问:「到底是要消尽了业障,才能往生净土呢?还是尚未消尽业障,便以信念及愿力而往生呢?」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明白三种净土之间的分别,便很容易回答了。法身净土只有在成就佛境时,方能说是达到了。报身净土也只有大菩萨能到,就连境界较低的菩萨也去不到。而应化身净土,则是我们?#123;着五力及出离心等,配合上佛陀的悲心,便就能顺利往生的,并不限于完全忏净了罪障的大圣人方能到达。忏罪当然有利于往生净土,而且还是必需的修持,但却不能说必须完完全全地净化了一切的业障,方能往生于极乐等应化身净土之中!如果我们把三种层次的净土混淆了,便不容易弄清往生的条件了。现在我们明白了三种净土之分别,也知道一位佛陀便会有三种层次的净土了。法身土及报身土这两种净土,与我们凡夫的关系不大,我们也就不用去想它们了。对我们而言,若能在今生死后,生于任何一个佛之应化身净土,就已十分十分足够了!
在净土中,是没有苦的。以弥陀净土爲例,往生该土的人,都在莲花中化生,而不经由凡俗的母胎而出。往生该处的心识,先会进入净土的一朵莲花之茎中,再上升至花的中心。这朵莲花并不同与我们凡土中的莲,而是十分巨大的,连整个香港都可以纳在里面。然后净土中的主尊阿弥陀佛,便会以悲心发出一道光明射向此朵花;花一打开了,你就已经在净土世界中诞生了!这是往生弥陀净土者的诞生过程,以我们世俗有限的观念很难想象。总之,在净土中化生,是不经历生苦的。
在净土中,人人身放光明,现爲十六岁的少年之健康身相,永无老苦。在那里,不单不会有胃痛、癌症、头疼等病,甚至连「病」这个字也不会听到!在净土,寿命是没有时限的,永不会有死亡。在净土中还有种种美丽得难以思议的景色,令生欢喜快乐。
净土的另一些特征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修持佛法,先要依止明师学习听闻,然后才在他的指导下作思及修的环节。在净土中,不愁没有明师教授我们,譬如在极乐净土中,就是由阿弥陀佛亲自作教授的。在净土中,我们不单不会有四苦等干扰修行,更完全没有不善的因缘可挑起烦恼。由于没有作恶业的外缘条件,就算我们想作不善业,也无法做得到!这些净土中的一切环境及条件,是只利于修善的。我们常说应当求生于净土,是爲着那里有修持成佛的有利条件,包括明师益友、无苦与无烦恼等条件,而并非爲了要享受净土的福乐。在生于净土以后,并不是就此休止,而是要继续修持,在那里渐次经历大乘五道之果境,直至成佛。求生净土的人,应以上述动机作爲发心,也即是说爲了利益衆生而愿成佛,而爲了要有利条件来修持而求生净土。我们随个人之因缘和喜好,可以发愿往生于任何一个应化身净土,例如文殊大士的净土等,并不一定限于要求生于极乐之中。在积聚往生业因及资粮时,我们因应不同之愿生地点,修持之法门有所不同。但一旦成功往生之后,我们便可以由一个净土到另一个净土。它们之间并无疆界,到时只要我们起念便能达到。我们在某个净土中修至大乘五道中的见道时,便会不经特别修行而成就各种神通能力。至修到大乘五道中之修道时,便有往访任何应化身佛土之能力,可以到诸佛之刹土向祂们一一学法。在此时,由于行者已有自主的能力,所以可以自主地选择返回人间世界或六道中的任何一个地方投生,以利益有情衆生。这种行者,外表就像与我们一样的凡夫,但其实有如污泥中的一朵莲花。这种境界的投生,并不同于凡夫的轮回转生。我们凡夫是无法自主的,只因烦恼及业力而无奈地、无选择地在六道中投生。如果有选择的话,大概没太多凡夫会选择转生于地狱中吧?但不幸地,凡夫没有丝毫的自主权。上述境界之有自主生死能力者,在选择于六道投生时,其投生之因是对衆生的悲心,其投生地点是与他有缘之衆生所处之处。我们这些凡夫,投生并非出于自己选择,所投生之因是烦恼及业力,所生地点是与业力相应之处。
刚才已经说了净土之殊胜利益,我们当愿发心往生其中。有些人以爲发愿往生净土,是爲了一己一劳永逸地去那里享福,所以便以爲这是自利的修持或小乘的发心。其实这十分错,刚才已说过了,发心往生净土是爲了要成佛来利益衆生,并不把它视爲修持的终点。这一点我们必须弄明白!
想要往生净土的人,必须依大乘五力之修持。五力是白法种子力、发愿力、对治力、串习力及祈祷依止力。爲什麽称它们爲「力」呢?这是因爲它们是把我们推上净土的力量。不论我们发愿往生于哪一个佛陀的净土,都必须具备这五种共通的条件,否则断不可能成功!
白法种子力-
此即包括了任何能令我们生于净土之因缘种子,譬如布施、供灯、供香、供花、持戒、放生、造佛像、忆念佛陀和诵念佛名及咒等,而以这些善因全回向予往生净土之目标。以上所说之善行,便是「白法种子」,但如果不善作回向或发心不正确,它们顶多只是生于天界或人间之因。故此,我们即使在供养一根短短的香时,也要回向予往生净土此目的,这便能积下一个小小的往生之因。正如一个富有的人,随时便可以买张机票便出国旅游,但一个穷人则需努力上班,一点一滴地把钱存起来,到钱够了才可以旅游;同样的道理,一些大修行人要去净土是易如反掌的,但凡夫则必须努力积集一个又一个的小小的善因,把它们一一回向,才能有一天到达净土。我们都是凡夫,大的修行我们是办不到的,只好努力积集这些小小的因,积集得越多越好!在知道自己快将寿终时,我们更应广作布施及供养三宝,多积白法种子。
发愿力-
如果我们没有强烈的心愿要去净土的话,又怎会有动力修持往生之因呢?所以,我们必须在心中努力培养这往生之大愿心,经常至心猛力发愿要往生于净土。这种强烈的心愿,是策发我们修持的一股动力。
对治力-
在开示与净土有关之五力时,对治力主要乃指见六道苦而愿出离之心。如果我们有许多白法种子资粮,又有很大的愿要往生净土,甚至连修持也很不错,但同时却对六道执恋不舍,是很难指望成功往生的。一边想要生于净土,一边又对六道不愿放手,就像两根绳索,一条由上而扯,一条在下面缚着,人没可能跑得去哪里!
出离心并非限于指不想留在六道之中的心,而是一种靠参想六道苦、明白苦之本质、怕苦、厌苦的这种实在的觉受。要生起这种觉受,必须依《菩提道次第广论》等典着中所教,重复禅参地狱之苦、饿鬼之苦、畜牲之苦乃至三善道之苦等等,而且不是单单想象一下或读一遍这些众生之苦,犹如事不关己似的,而是要观想身历其境,至生起觉受爲止。这出离心十分十分重要,因爲它对治我们执恋六道的心。我们不能止于对出离心有少许认识便满意,必须致力于培养出真正的、猛厉的出离心,否则便如缚脚之鸟,徒有羽翼却飞不起来。在临终时,我们更必须放下对亲友、财産的依恋,否则即使净土法门修得再好,仍如脚缠铅球的小鸟,虽本有能力飞,却始终飞不了多远!
串习力-
串习力是指对净土及其法门之熟习。这是往生净土的极大助缘,有了它便能不费力地轻易往生。衲举些例子来说明:如果你十分喜欢某个人,你会在梦中也梦到他,或者清早乍醒,毋需经由任何人提醒,脑海中第一刹那便会想到他的形像;又或者你几十年来都在工厂里做同一个岗位,每天一上班你便能自然地工作,不需思索便能完美地做到该做的事,这便是熟习的功用了。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中,我们持读地思及净土及所修持的净土法等,便能在意念中熟习,在死时便能不费力地,因爲长期习惯而自然能运用上平时的修持了。
祈祷依止力-
这是指对净土的信心及对上师、佛陀等之依止心。以弥陀法门爲例,此力则主要指对弥陀之悲心及力量有信心、对祂一心依止、祈请祂带引我们去极乐净土。这一力在平时必须培习,在临终时尤爲重要。
五力爲自力。在一个人成功地往生净土时,其实还有其它的力量因素在内,包括了佛之悲心、佛之摄召力、佛之加持力等等,这些是他力之因素。
以上所说的并非藏传佛教独有的理论。不论是哪一个净土法门,都必须依赖此五力而往生。汉地盛行弥陀净土信仰,主要依诵念佛号的修持爲具体方法,但始终来说汉地弥陀净土信仰也离不开依赖这五力。西藏的宗派中,有称爲「迁识」的一种修持方法,很多汉人迷信它是往生净土的保证和快捷方式,其实修行哪会有快捷方式可走呢?如缺乏五力,尽管你天天在大叫「吽」、「呸」(注:指西藏迁识法之修持),也绝不可能往生净土。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具足五力,以此作爲往生的资粮盘川,便断不可能不往生净土。故此,我们当知道,此五力乃一切净土法门之最根本要诀。
密勒日巴告诉我们的大秘密
瑜伽士们不见诸识,不见众生,不见诸法,
却直接真切地了悟了本智、佛和法性。
由于这样的了悟,让他们生起了大悲之力。
密勒日巴〈中观正说〉
若就胜义真实言,鬼魔诸佛亦空无,无有能修无所修,无有地道无修兆,
无有果身无本智,因此涅盘亦无存,无非名言假立耳。
三界坚实与变动,本来不存亦无生,无基并且不俱生,无有业力与业果,
是故轮回名亦无,究竟之义如是耳。
嗳吗若无有众生,何来三世一切佛,无因则果焉可得,是故若就俗谛言,
轮涅诸法皆存在,能仁训示如是云。
存在诸物之显现,非存空无之法性,体性无别本一味,故无自觉无他觉,
悉皆宽广双运也。
如是了悟之智者,不见诸识见本智,不见众生见佛陀,不见诸法见法性。
由此大悲之力生,十力无畏陀罗尼,诸佛所有众功德,如摩尼宝自涌出。
此瑜伽士我证境。
竹清仁波切:
首先问候大家吉祥如意,同时祈愿大家闻、思、修的智慧不断地增长,因而能够广大地利益无量无边的有情众生。很高兴能够再度来到这里和大家见面。
你们非常喜欢密勒日巴的道歌,我们就来唱道歌。首先,我先读诵一遍〈中观正说〉。(仁波切口传〈中观正说〉。)
瑜伽主密勒日巴的道歌〈中观正说〉,主要是符合二转FL的义理。虽然如此,在道歌的后段,提到「不见诸识见本智」等等部分时,又精要地说明了三转FL「他空」的见地。这真是非常稀有奇妙的解说方式。
在二转FL珍贵的《般若波罗蜜多经》各种版本中教导,从「色」一直到「一切相智」的万法都是不存在的。虽然在胜义中万法是不存在的,但是在世俗中,却有着仅只是依于因缘而生的显相。如此,在胜义中万法不存在的教示,就破斥了常边,也就是从常边中解脱;然而,却不否定在世俗中存在仅只是缘起的显相,因为那只是缘起的显相,这样就从断边中解脱。如此就远离了常边和断边。一、以《心经》来说明
■ 从「空」、「相」说起
现在《心经》已经翻译成英文,你们或许也已经读过很多次了。我想,用《心经》来做一点说明的话应该是很好的。
《心经》中说:“一切法空性(中译注2)。”就如同上面所说的,一切现象,轮回和涅盘的一切现象、内在和外在的一切现象,都是空性的。在接下来的经文中,就说明了为何万法是空性的原因。首先是「无相」。
■ 从「三相」来解说「无相」
之所以说「无相」,是因为一切现象都是由性相、名相、事相三者所组成的。例如,「火」就是名相,一个特定的名称;这个名称所赋予的基础,即是「热和燃烧」,也就是性相;而事相,则是「火」的某种类别,或是某种特定的例子,例如檀香木的火,就是火的一种。因此,轮回与涅盘中的一切现象都是由性相、名相、事相三者所聚合而成的。
20和21世纪,是世界上学术研究非常昌盛的时代,特别是科学极为昌盛的时代。配合时代的趋势,我觉得我们也要用智慧来好好地做分析,这是很重要的。
将表明事物的方法归纳起来的话,可以说:「热和燃烧」是性相,「火」是名相,「檀香木的火」是事相。我们所知的一切现象,没有一个不是由性相、名相、事相所组成的。一切现象都是由这三者所组成的。要让人更容易理解的话,可以说:性相就是名称所赋予的基础,而名相就是名称,名称和名称赋予的基础是不一样的。
如果用正确的智慧来分析性相,也就是名称的文字所赋予的基础,会发现它的自性是超越一与多的,因此它是没有自性的。性相没有自性,性相是不存在的。如果用逻辑辩证的论式来看的话,可以说:「热和燃烧」等的种种性相,是没有自性的,因为它们是超越一与多的,就像镜中的反影,就像水中月一般。
因此,无论内在或外在的一切现象、轮回和涅盘的一切现象,当我们用智慧来分析的时候,会发现它们的性相都是不存在的。
■ 从「四生」来解析「无生」
接下来《心经》中说:“无生。”无生,是中观的理论系统里面最重要的一点。在依怙主龙树菩萨的《中论》、月称菩萨的《入中论》,以及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中,主要就在以论理来证明「无生」。
由于主张事物是有自性的人,也主张「生起」是本来就存在的,因此他们也主张一切生起的事物是本来就存在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必须要去破斥「生起」的原因。
要证明事物是无生的,可以用下面的逻辑推论:内在和外在的一切事物,本来就是不存在的,因为它们不从本来就存在的自身中生起,不从自身以外的其他事物中生起,不从前述二者中生起,也不会没有原因地生起。
如果「生起」是本来就存在的,那么就必须是从这四边中生起。如果不是从这四边中生起的话,那么「生起」就不是本来就存在的。所以,事物并不从四边中生起,事物的生起仅只是显相而已。如果要举例说明的话,可以说那就像是梦、幻象、水中月、彩虹、镜中的反影。如果用现代的新的例子来说的话,那就像是电影、电子邮件等等。这些都是「生起」仅只是缘起的显相,而没有自性的例子。
因此,中观派主张在胜义上是无生的,「生起」是不存在的;但在世俗谛中,是有着仅只是缘起显相的生起。在〈中观正说〉中,密勒日巴就是这样说的。 ■ 从「相依而存」来解析「无垢」
在《心经》中,接下来说:“无灭。”如果有人问:“没有止灭的原因是什么呢?”那是因为,如果有生起,生起是本来就存在的话,那么止灭就必须是本来就存在的。但是因为生起是不存在的,所以止灭也就不存在。如果把这个主题置入逻辑辩证的论式中的话,那么就会说:止灭是本来就不存在的,因为生起并不存在。就是像这样。
接下来,《心经》说:“无垢。”这里说的垢染是什么呢?会遮障真正的实相的,就是垢染。而这个垢染,不仅是外来的暂时垢染,它也是无自性的,因此经典中说:“无垢。”
将此置入论式中,我们会说:垢染是不真实存在的,因为垢染是无生起的。如果说垢染存在的话,那么就必须是本来就生起的。但是由于垢染是无生起的,所以垢染是不存在的,就像梦中的垢染一样。这里,主要是指会遮障真实本性的妄念的垢染,但是这也可以运用在所有的垢染上。就像梦中的一切垢染,都是不存在的。
然后《心经》说:“(无)离垢。”并没有对垢染的远离,远离垢染不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并没有垢染的存在。如果垢染是本来就存在的,那么远离垢染也必须是本来就存在的;由于垢染并不真实存在,所以对垢染的远离也就不存在。就像存在于梦中的垢染一样,那只是缘起的显相而已。在梦中,当梦到掉进肮脏的泥沼里的时候,会想要把衣服上的污泥用水洗干净。就像这里的垢染和清净这两者,在梦中是存在的;但是实际上,因为一开始垢染就不存在,所以对垢染的远离也就不存在。
《心经》中的「无垢离垢」这两句话,是要指出这是超越取舍和超越破立的。在实相上,取舍并不存在,破立并不存在。
■ 以「梦境」来思维「无增无减」
接下来是「无减无增」。所谓的「减」是变少,「增」是向上增加。「无减无增」,是指出这是超越增减的,在实相上,增减是不存在的。
要了解增减并不真实存在的道理是很困难的,所以必须运用比喻来理解。如果主要用梦境的比喻来思维的话,那么要了解增减并不存在就容易多了。了解了这一点之后,就会对「一切现象在实相上是超越增减的」生起确信。
这里密勒日巴的道歌中所说的,和《心经》所说的道理是相同的,是相符合的。那么这首密勒日巴的道歌和三次转FL中的哪一个阶段相符合呢?它主要是符合二转FL的教法。二、阐释〈中观正说〉
你们现在把这首歌再唱一次。(然后仁波切开始读这首歌开始的部分,这部分英文版并没有翻译出来。接下来仁波切读到已翻译出来的偈言的开头:)
若就胜义真实言,鬼魔诸佛亦空无,无有能修无所修,无有地道无修兆,
无有果身无本智,因此涅盘亦无存。(中译注3)
在这里密勒日巴安排了很多逻辑上能证明其为成立的理由,首先是:涅盘不真实存在,是因为果身和本智并不存在;而由于果身和本智不存在,所以涅盘也不真实存在。而果身和本智不存在的原因,二转FL教导:没有道、没有本智、没有证得,也没有不证得等等,所以说本智并不存在。
那果身和本智不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呢?那是因为所行的地、道和证得的征兆并不真实存在。而所行的地、道和证得的征兆不存在的原因是什么?那是因为禅修的对境(所修)不存在。那么所修不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呢?那是因为禅修者(能修)不存在。最根本的,就是因为禅修者的自我是不存在的。这些都是因为禅修者的自我不存在而产生的。
在这之前,密勒日巴唱道:“佛陀权说诸法有。”而这里,则是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谈的。从胜义谛的角度,从究竟实相的角度来说,并没有邪魔存在,没有可以形成魔障的鬼魔存在,这些鬼魔是本来就不存在的;不仅如此,佛陀本身也是不真实存在的。因为如此,所以下面说:“无有能修与所修,无有地道无修兆,无有果身无本智,因此涅盘亦无存。”
如果像这样,在胜义上涅盘是不存在的,那么在言词上存在的是什么呢?密勒日巴说:“无非名言假立耳。”那只是名称,只是词语,在世俗上,那仅只是世俗假立的名言而已。就像梦中的显相,实际上并不存在;在世俗中存在的名称、无实义的虚名,和仅只是妄念所假立的,也不真实存在。
简言之,密勒日巴教导,从胜义的角度来看,涅盘不真实存在,而在言词上,那仅只是名言假立而已。
从开始到这个地方偈颂念三遍。接下来是讲述轮回是不存在的:
三界坚实与变动,本来不存亦无生。
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者。而坚实和变动呢,是指坚实的器世间,与变动的情世间的众生。这坚实和变动从最开始就是不存在的。而这个不存在是什么时候不存在呢?是从最初就是不存在的,是本来就不存在的,一开始就不存在的。梦中的那些显相不只是从一开始就不存在,而且也不是刚开始真实存在,然后再变成不真实存在。那是从最初就是不存在的。而「无生」呢,用逻辑辩证的方式,可以这样说:三界的坚实和变动,之所以是无生的,那是因为从最初它们就是不存在的。用这样的方式来看也是可以的。
「无基」的意思是,三界的坚实和变动从一开始就是不存在、无生起的。为什么呢?因为存在和生起的根基是不存在的。当我们说「无基」的时候,是指没有基础和根本。如果有真实存在的根或基的话,那么事物就会存在,但是根基却是不存在的。因此说「无基」。
(翻译)阿里问:刚刚那是「能立」(中译注4)吗?
竹清仁波切答:“真实存在的基础”是完全不存在的。
庄子与人生:生活中要时常有一颗平淡的心
常怀庄子之情,常有逍遥之心,常有无用之境,常品诗化人生,常思审美之境,也许我们会过得更安逸、更快乐。
世界的复杂性和人自身的多向性,决定了人生心路历程,我们无权选择所拥有的世界,但我们有权选择自己客串的角色,只有诗化的人生,才能在模糊的视线中把握心路之门。
庄子认为人与外部世界之间联系的偶然性、不稳定性,如梦境一般,庄子在《齐物论》者说:“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告诉我们,人生有时犹如梦中梦,每个人都在客串着生存角色,当我们反躬自醒时,经常找不着自己的心路之门。庄子对人生的态度虽然是通过审美体验完成的,通过物化的自然来感受的,但我们不能不看出庄子在虚无与游戏中去寻找心路之门。
庄子虽然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中游离,但当他面对人生真正的体验时总感到力不从心,现实生活中他的失意,他的无奈使他不敢真正面对人生,他只有借助理想的精神世界来寻求一种慰藉。
庄子的人生哲学充满着悖论,充满着矛盾,他的理想境界一回到现实中就变得如此苍白无力,他的超远的意境,超人的思想总在现实中处处碰壁。其实庄子的超然哲学与尼采、康德以及马克思哲学一样,当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放在一个平面上进行比照和运行时,总会出现对立、矛盾和彷徨,总在物质和精神文明两个宇宙观层面上发生碰撞。
人生的路虽然只有一条,但这条路可是有两层组成的,一层是物质和生理之路,一层是心理和精神之路,物质和生理之路是时间和肌体组成的,这条路人生大体相近,但精神和心路历程却千差万别。我们经常被这两条路交叉和错位搞得不知所措,经常在两个世界观中迷离徘徊,当我们注定审视自己时,却找不着自己的心路,就像庄子一样变得游世起来,变得超然起来,变得诗化起来。
胡适认为庄子是一个避世高手,是一个“出世主义的哲学家”,庄子极端重视人的精神世界的追求,主张人活在世界上不能像儒家那样只知治外(客观世界)而不知治内(主观世界)。为了实现自己治内的目的,庄子把获得最大限度的精神自由作为自己追求的最高目标,把恬淡逍遥的人生视为自己精神的最高享受。为此,庄子终身不仕,整日留恋于山水,嬉戏于自然,“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
曹商出使秦国,屡献媚于秦王,得秦王欢心,蒙赐车马百余辆,一夜之间成了宋国的富豪。并自鸣得意地对庄子说:“我的长处在于能够结交万乘之君,并能蒙其厚赐。”庄子沉吟良久说道:“我听人说,如果有人能够舐掉秦王屁股上的毒疮,就可以得到一辆马车;如果再能替他舐痔疮,就可以得到五辆马车。总之,舐的地方愈卑下肮脏,得到的车辆自然也就越多。”“你莫非是替秦王舔过痔疮吧?要不然,你怎么会得到这多么车马呢?”在庄子看来,曹商虽然用自己的卑下和谄谀换取了金钱和地位,但他丧失的却是人生最珍贵的东西:人格和尊严,恬淡和自由。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这类人比比皆是,为了金钱名利和地位,阿谀奉承,极尽拍马之能事,为了达到自己一己之私,出卖朋友,出卖人格和自尊。整天看着上级的眼神,品着官场上那套技巧和语言,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着一代,都已经演化成一种“艺术形式了”,官场语言,官场行规,官场套路,官场环境等。
不去庐山难以感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深在此山中“的意境。站在五老峰上,云海飘忽,霏霏然,悠悠然,柔白的云海翻腾于蓝天白云苍翠山峦之间,忘却了自然,忘却了山峰,忘却了自我,站在风云变幻之中,找不着坐标点,找不着参照系。
人生经常也会这样,当处在迷离云雾之中,你很难再有坐标点,再有参照系,人生之路就会迷茫。这时就要学会当局外人,用旁观者的视角去审视自己,观照自己,才不会有只缘深在此山中的感觉。
经常可以发现,当一个人从死亡线上挣扎着活下来,他的人生态度会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变化,他会用回眸的视角去重新看待走过的路,他有一种超前的感悟来领会人生之路。经常会听到他们说,什么都想通了,什么都可以理解了,什么都可以接受了,什么都不重要了,人生只有生命最有意义。
经常能听到一些官场之人自叹,人生无涯苦作舟。上班时人前马后,左右逢源,下班时还要梳理一下一天的思绪,整天担惊受怕,生怕有一天失去乌纱帽。
常怀庄子之情,常有逍遥之心,常有无用之境,常品诗化人生,常思审美之境,也许我们会过得更安逸、更快乐。
庄子的诗化人生虽然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应色彩和感性体验,但我们在他汪洋恣肆,恢弘绚丽的哲学思维中感受到人的主体意识,人的精神世界得到自由驰骋和放纵流溢。《秋水》篇中北海若与中河泊的对话,就是以主体的心态和感觉为转移,“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生而不悦,死不不祸”,“得失、生死、大小、优劣、贵贱之化若一也”,将人生主观感受诠释得淋漓酣畅。《逍遥游》中对人的主观精神自由的追求,执着得近乎狂放,庄子对人生的诗化眼光就像艺术的放大器,把人生真正放到艺术的天地里进行逍遥之游。
人生实际上是一种写实的艺术,每个人都在客串着各自的生存角色,在人生的艺术天地间完成一幕幕精彩的人生对白。人生的路弯弯曲曲,有阳光雨露,有和风细雨,有花香阵阵,有狂风暴雨,闪电雷鸣,我们时常要趟过河流,爬过山峰。
庄子的诗化人生常有虚幻飘忽之感,与现实世界存有很大反差,我们不能生活在真空中,更不能在想象中度过人生,也不可能在“喝风品雨”中走完人生。我们要面对我们的肉体和精神,只有让肉体体面的生存下来,才能享受精神的愉悦与快乐。庄子的诗化人生,不是让我们在飘忽中生活,而是在告诉我们,当面对挫折和苦痛时,要有一个什么样的心境。人生的苦痛有时也是一种收获和美丽,高尔基说过,“苦难是生活的老师”,“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为苦难和穷困,使我们懂得生活,懂得艰辛。
人生之路有时需要反向行走,能做到这一点,只有让生命充满诗意才能让心路的轨迹不按时间的轴移动,你可以在人生的任一点跳跃而行。都说陶渊明是庄子诗化人生的最大实践者,他在《饮酒诗》中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认为,即使人生活在世俗的世界里,只要人们的心性能保持纯洁宁静,有种无所求无所待的心态,人依旧能获得生命的自由和快乐。我们虽然生活中物欲横流的时代,但我们常有诗化的境界,“淡柔情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才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才能在悠然之中对身边的社会“欲辩已妄言” 。
现实社会有时就像浓厚的晨雾,经常感到自己的心灵被尘世所淹没,常感心力悴然,难以谛听到心灵彼岸的呼喊。陶渊明借助于田园的风光完成对精神世界的超越,他不再为现实世界怅然独悲,他在清透弥漫的田园中寻找到散落的心路之钥。
人生之路总有参照系可寻,总有可以借助超然的对象,只要我们把眼境放到高一些,把视野变得宽广一些,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坐标和散落的轨迹和标识。人生的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但适合每个人的路只有脚下的才是真实的,当你蓦然回首时,那条你踏过的、抚摸过的、感受过的才是你真正拥有的。
人生有时需要一种傲视,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常常要有一种“有什么了不起的”心境和态度,“人死不过头点地”,只要有这种心境去超然一切,很多事都变得从容简单。人生要学会敬仰和理解,过多的崇拜和盲从有时会迷失自己。
一个小女生为了追求刘德华搭上父亲的性命,真不知这一代的年轻人在崇拜什么,鲁迅经常感叹:“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盲从是祸根,他们常看不清自己需要什么,那些追星族们,无所不追,他们不在乎信仰、不在乎有没有人生价值,不在就是什么主义,他们需要仅仅是天空中那些飘动的彩霞和飘忽不定的浮云,躁动的世界有着多少迷离躁动的心,皓月当空的夜晚你能在网海中感受到无数孤寂的灵魂在游动,感受到无数个无奈在叹息。
我们时常要有一颗平淡的心,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的二十四对染色体,总有几对是好的,我们不要为自己一时的挫折而自暴自弃,也不要为自己的身体残缺而失去生活的勇气,不要为自己一时的迷失而一泻千里。适合每个人的路虽然只有一条,但你却有无数的路可供选择,“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当你认定你需要走的路时,你就要坚定而充满信念,其实路虽然各不相同,但从生命的角度来看,起点和终点都是一样的,只要你内心感到精彩,那你的心路就是一道灿烂的彩虹,不必在意路途中的风雨,只要你曾经感受过,体验过,经历过,你就拥有一个完整的人生。
庄子在《应帝王》中关于“混沌”的寓言,预示着一个科学和艺术概念的诞生——“模糊理论和朦胧艺术”。“混沌”不可以试凿,它以纯朴未散的自然原始形态,“合和为貌”的整体模糊为特征,他凭直觉感知和把握世界。自然界和人类是无限可变和极其复杂的多维世界,它是以非线和非序列出现的,虽然信息社会对任何事物都有分解和精确的能力,但对于自然和人生来说,一切都变得不可捉摸和难以把握。
当我们身在此山中,迷失了自我,感受不到自我时,我们可以用一种模糊的理论来主导自己,康德说:“模糊观念要比明晰观念更富有表现力”“在模糊中能够产生知性和理性运动”。人生不要事事都变得太清醒,一位哲人说过,“他一生最大的优点就是事事都看得很清晰,最大的缺点正好与优点相同,事事想得太明白”。常有人说,“人生还是糊涂一点好”,“人生难得一回醉”。人生虽然是不断品味的过程,但我们不能事事都要讲究一个过程,人生的时间是有限的,当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有时需要把生活变得简单一些,只要把握着大的方向和原则,把握住一个框,至于内部的无序矛盾运动,我们可以用朦胧的艺术形式去感受和把握。只有这样思路才会变得明了清晰,生活才富有节奏和美感。当然生活的大部分需要自己去体验和感受,过程是生命的内容,如何把握过程和结果,清晰与模糊,这需要一种境界,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庄子与屈原都是楚文化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审美情感有着共同的特征----哀怨愤悱,“三闾之哀在一国,而漆园之哀在万世”本来他们都无路可走,只是庄子采取了与屈原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其人生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从人生哲学来看,屈原是功利型的,追求是功名和成就,尽管他的功名利禄是经世济民,造富国家民族,坚持富国强兵的美政思想,但屈原不如庄子对统治阶级的认识深刻和清醒,他把生活看得太清晰,太明了,他试图实现他的美政思想,并想成就一番事业,但总是与现实相悖,与统治者想背离,从而构成了悲剧性的冲突,最终使得屈原逃世、遁世、悲观消极,逼得自己无路可走。庄子却不同,他总是用一种模糊的、超然的、若即若离的态度去渲泄怨愤之情,批判对统治阶级的不满,总能恰到好处的在理性与浪漫间找到着力点。
庄子和屈原人生之路都是可圈可点的,他们走的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路,别人无法去评三道四,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他们的路是对是错。现实生活中我们究竟以一种什么心态,什么标准,什么原则去把握我们要走的路,这是我们每个人需要考虑的问题。
庄子与人生:现实生活中不要欲念太多,要一颗美好的心灵和进取心
纷繁复杂的人类世界,会使人产生很多欲望,而这些欲望有时会使人迷失自我。在看待这些欲望时,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
纷繁复杂的人类世界,柔弱、困乏和飘忽,精神“无为”是心路安妥性的“探测器”,依持和把握便成了人类的伴侣,从此,我们行路不感到寂寞,纵然面对仍是一个寂寞的世界;从此不觉得孤单,尽管仍影形相吊,无限的福荫让我们走自己的路。
庄子的人生之路,从避世到游世,特别是庄子《逍遥游》、《养生主》、《人世间》以及外篇的《山木》等,都说到“无用之用”的观念,也是庄子游戏人生的生存态度。“无用”是庄子独家之言,庄子认为“无用”并不代表消极和隐退,人生仅靠避世是解决不了自身问题的,尽管个人不想介入社会,但生活在生活的群体链中,往往制度规定要来约束和干预个人。庄子主张用“游世思想”解决避世解决不了的问题,谨慎避免各类矛盾,在夹缝中求得生存,游离于尘世之间。《养生主》讲的著名寓言“庖丁解牛”就是游世思想的集中体现。庖丁解牛时刀刃从不硬折骨节,总是从缝隙之中游离而过,“彼节者(骨节处)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游世思想”和“无用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总被大家误认为是不好的,消极的、不求进取的,油腔滑调的人的一种生活态度。人生面对大千世界总会显得柔弱、困惑和飘忽,经常处在夹缝中生存,不管是生命的本体还是精神本体,我们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自然灾害,精神沦陷,理想失落等。游世思想既是一种生命的自保,也是一种精神回归,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视脚下的坎坷,坦然自若面对寂寞、孤独的世界,混沌没有七窍却能感知世界,用“无心”游世于人生。
“游世思想”也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法,世界是一个飘逸的、充满无序的能量场,如果我们总是用循规蹈矩的、一成不变的方法认识我们感知的世界,我们的视野、我们所触及的范围经常会走入僵死的深渊,如果有游世思想这种思维方法,飘然于天地之间,就会有大视野、大境界,我们就会站得高看得远,我们就会在细微处感知那些无知的世界。
“游世思想”也是做成功人士的准则。在一个社会中,一个集体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用一种超然的、忘我的态度,去感知我们的同事,我们的朋友,我们的亲人,把自己放在飘舞的空中,你就会坦然面对名和利,你就会像庖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的面对人生,你就会在和谐温馨的环境中生活。
“游世思想”也是力量的凝固剂。一个集团要形成一股力量,就必须要有一个能“搅伴混凝土”之人,能把各方的力量融合凝固成一个整体。这个人需要的基本素质就要有“游世思想”,有一种超然的面对生活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不被名利等击倒,才能赢得各方的认同,才能左右逢源的处理内部矛盾。
周总理虽然我们不能用“游世思想”能表述这位伟人,但我们应清楚的认识到,在中国革命的各个时期,如果没有周总理这个“凝固剂”的角色,中国革命就不可能取得成功,也不可能有我们今天强大的新中国。周总理具有超然的人格品质和忘我、忘名、忘利的生活态度,这应是游世思想的最高境界,我只能将其界定为“超世思想”。
我们生活的空间,经常有一些心眼狭小,利字当头的人,经常说领导需要权威,需要威信,但领导的权威从哪里来,现在很多领导却不懂得。我们生活的环境,领导的权威大都来自于权力的威信,如果一旦有一天失去的这个基础,不要说威信,连最起码的尊重都不会得到,有的甚至走向反面,最后落个孤独无助。
威信分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两种,前者是相对的,暂时的,后者则是长久的、永恒的。后者的基础是一种超然的情愫,淡泊的人生,懂得生活和情感的人性追求,有着宽广的胸怀。这些领导,当他们失去权力基础时,会赢得更多人的尊重,这是一种心灵上的敬重,是不受时间限制的。
庄子在《人世间》里写过一位一身邋遢,有点无赖气的游世高手:支离疏双肩高过头顶,头低到肚脐以下,本应在后面的发髻却冲着天,五脏六腑都被挤在后背上,两腿长直接长在肋骨旁边。虽然丑陋但他活得却很自在,他病残得不成样子,却可以缝洗衣服、簸米筛糠过活。兵役摇役来了,正常人要逃匿躲避,他可以大摇大摆,政府赈济贫困,他又可以安享三钟米十捆柴。庄子说这则故事,是要告诉我们,“无用”有时也好处多多。
我们经常说人需要一种“阿Q精神”,要有一种善于自嘲的勇气,自尊是人人追求的,当一个人连最起码的生存都没有了,一切外在的东西都是虚的,所以马洛斯的需求理论第一条就是生存问题。从物质层面来看,支离疏能安享天年,不在于自身的丑陋,而在于安然地以怪病为武器谋求生存之道,也就是“以阿Q精神”为武器应对生存问题。
“阿Q精神”是一种朴素的人生哲学,当我们面对困难时,我们要有勇气面对,大不了“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这种实用的人生哲学与庄子的“无用思想”不谋而合,当我们入世时我们需要用“有用”来支撑自己,用“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态度来认识自己,使自己生命变得更足,更有意义。我们要常有“无用”的态度来审视自己,现在一些人总自我感觉很好,认为世界上的离开自己肯定不行,一旦现实与理想反差太大,就会失落,就会莫名其妙的烦躁,就会悲情丛生。
毛泽东时代,我们一直担心,将来一旦老人家去世后,中国将走向何方,我们常为国家的命运前途担心,常为自己的路愁然。没想到在小平等三代领导人的领导下,中国一天比一天强大,一天比一天变得更富有,当然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我们今天,他给我们打下丰厚的基础,这是保证。
我常在思考,信息化社会人人都是个人才,但有多少人知道何为才?何为用?动不动就要引进人才,引进博士生、硕士生,当然学习时间长的知识一定多,但知识多的人不见得能力就强,智慧只属于有用的,纸上谈兵的人才战略等于一纸空文。知识只有与实践融合变成成果,这才是人才。
现在普遍存在高学历低能力现象,很多高学历的连最简单的如何生存都不会,选择职业时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现象普遍存在。这些人往往无法应对挫折和困难。学习是为了智慧和能力,长本事是学习之道。常有“无用之心”会鞭策自己弥补不足,完善人生,让自己走的路更明晰,让自己的定位更准确。
我们生活在一个一个的圈子,每个人生存都有生存的道理,快乐有快乐的理由。官场总让人乐而忘忧,苦而找乐,我们时常听别人说,这个人只会拍马屁,什么本事也没有,但他却能青云直上,这个人有才有德,就是得不到重用。实际上社会是一个关联体,很多地方能力不见得就有用,有些人却是有能力,有才能,但生不逢时,生不逢地,有些人有那方面的才能却不擅长做这件事。“有用”和“无用”是个相对的概念。我们常思“无用之念”,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常用“无用”的心态评估自己,这样就会看清生活道路上的许多事,会清晰自己所要走的路,不要总被“有用”的绳索所圈住。人生的路就是“有用”和“无用”中进行选择。
庄子认为,要找到人生真正的路,要想成为“真人”,除了学会“坐忘”,还需要另一种功夫“心斋”,就是人的心灵和精神的一种斋戒,不听不视,无思无虑,让心始终处在一种空虚的状态,像空气那样空虚,空虚到连自己的存在也忘了,这样,就修炼成了大彻大悟的得道“真人”,也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心路历程。庄子曾借孔子和颜回的对话来阐明“心斋”的实现途径。孔子告诉他,先不用耳而用心去体会,然后不用心去用气去感应,耳的作用仅是聆听外界声响,心的作用也只是为了感应一种现象,只有气才会以它的空虚明静容纳外物。
庄子说的“心斋”,从我们现实生活来看体现着一种心境,人不要欲念太多,功利太强,要时时让心宁静志远,只有心静了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心跳,才能真正思考属于自己的心路,才能用时间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过去、现在和未来,才能在坐忘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纪录片《舟舟的世界》看得我很感动,一个从生活角度看只有三、四岁孩子智力的儿童,却能成为音乐世界神童。这就是典型的“坐忘”,舟舟从小生活在音乐的环境中,他用宁静,无所杂念的心斋去感受每天飘然的音符,他用心与音乐对话,有庄子所感悟的“气化人生”与音乐对接,他的世界是音符的世界,“坐忘”和“心斋”能成就一个智障儿童,难道我们正常人就不能时常“坐忘”自己的功名利禄,把自己浮躁的心扔进清透的水流中洗一洗,荡一荡。在信息化的今天,人心烦躁,到处充斥着不安的灵魂,跑官要官,金钱美色,人人忙得不亦乐乎。
于丹教授举了很多伤残人成功的例子,其实生活并不都是完美的,人生残缺不全是常有的事,这不是我们的错,也许上帝创造人类时总是想给人一些磨难,人生总不能一帆风顺,我经常发现一个现象,人生的好运和坏运,冥冥中都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好运不会一辈子就给一个人,坏运也不会一辈子就跟着一个人,老庄哲学最经典的就是“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存”。
先天的残疾以及后天的不幸,那不是我们的错,既然无权选择自己的身体,但有权选择自己的人生。我们要顺应生命的形态,不要委屈,不要抗争,我们需要的是如何修补它,完美他,让残缺也变得美丽起来。庄子笔下一位叫哀骀它的卫国人,虽然奇丑无比,但却十分的有人缘,男人和他相处,不想与他分开,女人见了他都想亲附他,愿意以身相许。哀驼它一没有权利地位帮助别人解决困难,二没有施舍钱物救济别人,况且丑陋无比,拿现在人的标准是一位实实在在的下里巴人。哀驼它之所以男女都愿亲近他、爱戴它,是他“内直而外曲”的独特性格,即性格深处的人格魅力。身体的残障并不可怕,怕就怕精神上的不健全,前者为肉体,是物理空间解决的问题,只要直面人生同样能得到快乐幸福,后者则是心灵,是心理空间解决的问题。那是支撑人生的钥匙,如果心灵残疾了,人生的目标就失去了,心路就变得模糊不清。
《千手观音》成功,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飘逸的舞姿,美奂美仑的效果,端庄、柔美,那是舞蹈本身的美学意义;二是通过舞姿我们可以感受残疾人内心深处对美的呐喊,对生活的渴望,对健全人生活的挑战;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敢于直面人生,敢于向健全的人们展示自己美丽的心灵。他们听不到,说不出,但能感受,他们懂得路就在他们的脚下,他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他们一样拥有辉煌。他们的坐忘,他们的宁静,是我们常人难以做到的。
在当今物欲横流社会,多少人为了一己利益,损人利己。欺世盗名,造假坑人,招摇撞骗,杀人放火,无恶不作……这些人不要说坐忘了,就连最起码做人的原则都没有,这些人才是真正的残疾。
庄子讲述了申徒嘉和叔山无趾的故事,申徒嘉虽然断了一只脚,但他懂得自己有一颗健全的心,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诫嘲笑他的人,伤残和缺失的是一些肢体健全的人。叔山无趾虽然年轻犯了错,其实这不是他的错,这是交给生活的学费,年轻时什么人都会犯错,重要的是会不会在错误中感悟到缺失,并为这缺失进行努力与奋斗。叔山无趾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告诉我们,生命中有比肉体缺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和进取心。一个人犯错不可怕,只要能找到根源,找到解救的良方,生活的路还是可以掌控的。怕就怕在犯了错还找不到解释的理由,莫名其妙,不可认知,这就是心灵的缺失,是难以弥补的,注定找不到自己的路,只能成为迷失的糕羊,最终被社会所吞噬。
人生之路因生活目标和准则不同,才有千差万别。彭祖活了800岁,他走完了漫长的人生之路,寒蝉春生而夏死,夏生而秋死,根本不知四季,那也是一种生活之路;“朝菌”朝生而暮死,它根本不知“月”。在楚国南方的海上有一只巨大的灵龟,五百年只是一个季节;更有甚者,上古时代有一种椿树,八千年对它来说只是一个春季,八千年对它来说只是一个秋季。朝菌、寒蝉不知何为“月”、何为“年”,彭祖活了800岁,灵龟、椿树以数百、数千年为春秋,这些不同的物种,生命的长短相去甚远,但他们都经历了生与死,完成了一个轮回,走完生命赋予他的道路。有一种神鸟叫大鹏,它的背像泰山一样大,它的翅膀像垂天之云,它展翅一飞能达九万里之遥。但另有一种小鸟叫斥鷃,它整日飞翔于乱蓬丛草之间,腾跃而上,不过数尺。大鹏与斥鷃,体之大小迥异,飞翔高度也相去甚远,但这两者谁更完满、盛美呢?从人生的角度看,事物只要能尽其自然的本性,各得其所,就都是完满的。庄子认为灵龟、椿树与朝菌、寒蝉同寿,大鹏与斥鷃等大。庄子对生命的界定是从精神层面以及生与死这个角度来看的,也就是庄子说的“道”。
生命有长短,物体有大小,这是物化自然界的法则,但对于人化自然的世界,即精神世界来说,万物都发生了变化,大者可能为小,长者可能为短,经常说年龄长的不见得智慧大,年龄大的不见得比生命短的有意义,刘胡兰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也有的人空长百岁。现实生活中我们做什么事,只要尽了心,尽了力,在我们力所能及范围内,想该想的,做该做的,至于结果如何,有时只有天知道,只要你回头看时,无怨无悔,即使不成功,那也是一种完美。
',1)">
',2)">
更多阅读
过了保质期的牛奶能喝吗 牛奶临近保质期能喝吗
过了保质期的牛奶能喝吗??近日,有媒体报道,蒙牛驻浙江省义乌市的经理,擅自将蒙牛纯牛奶的生产日期篡改至出厂日期的6个月之后。这批遭篡改的数量多达3000箱,浙江省工商局已于8月20日进行了通报。面对此次关于牛奶保质期的事件,大家
不吃晚饭能减肥吗 不吃晚饭对身体有害吗
很多爱美的人想要很好地控制体重,都想通过不吃晚饭来减肥,甚至下午四点之后就克制自己不要再进食,不要再吃东西。可是不吃晚饭真的可以起到减肥的效果吗?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些长期不吃晚饭的危害有有哪些? 1.长时间不吃东西,会得上
“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为什么不是别的? 不是户主能补办户口吗
“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是我们用来形容清初昆曲流传之盛的一句有名的话。《千钟禄·惨睹》里,朱棣攻陷南京,建文帝剃度出逃,唱的是著名的【倾杯玉芙蓉】: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垒垒高山,滚滚长
你为什么找不到合伙人? 蓝瘦香菇你为什么
想当年,沃茨负责Apple电脑的技术,当他把产品设计出来之后,乔布斯让沃茨出来创业成立公司一起做。沃茨直接拒绝了乔布斯,因为自己在惠普工作,他给乔布斯提议自己能不能先兼职干,很多时候我们都很难找到合伙人,为什么?问题出在哪里?一起来看看
哈尔滨协和不孕不育医院能治好不孕吗?——专家资质不够,监管为 哈尔滨不孕不育症
哈尔滨协和医院治疗不孕黑不黑?哈尔滨协和医院的大夫怎么样?哈尔滨协和不孕不育医院诊断小丁有近三度宫颈糜烂。哈尔滨协和不孕不育医院误诊错用药无异谋财害命 东北网10月24日讯(记者陈静杨禹)近日,哈尔滨市结婚半年一直没有怀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