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条成语哲理浅析 + 哲理寓言典故 寓言典故成语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鄣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想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无风不起浪;根深叶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坐井观天——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

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盲人摸象——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经验来判断事物,以偏概全。

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本身。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对整体有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物竞天择;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除旧布新;推陈出新;吐故纳新;弃旧图新;新陈代谢——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我们要支持和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欲速则不达——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

以卵击石;螳臂当车;多行不义必自毙——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背道而驰,必然会自取灭亡。

抱残守缺;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思想保守,用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不求进取。

讳疾忌医——回避和掩盖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乐极生悲;因祸得福——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居安思危——要从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方面来看问题,要善于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

满招损,兼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坚持两分法,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人与人不同,花有百样红;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矛盾的特殊性。

见微知著;一叶知秋;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万变不离其宗——矛盾的特殊性不能离开矛盾的普遍性。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指鹿为马——抹杀不同矛盾的不同特点,混淆事物的不同性质。

白马非马——割裂事物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以矛盾特殊性来否认矛盾的普遍性。

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牵牛要牵牛鼻子——看问题、做事情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统筹兼顾;好花还需绿叶扶;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既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又不能忽略事物的次要矛盾。
200条成语哲理浅析 + 哲理寓言典故 寓言典故成语

舍本求末;本末倒置;丢了西瓜捡芝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颠倒了主次矛盾的关系。

十个指头按跳蚤;隔靴搔痒——没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白壁微瑕;瑕不掩玉——看问题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问题如果不分清主流和支流,就不能认清事物的性质,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艰难困苦,玉妆于成;天道酬勤;凿壁偷光;物必先腐而虫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南橘北枳;孟母三迁;名师出高徒——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水滴石穿;防微杜渐;循序渐进——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要重视量的变化和积累。

田忌赛马——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变化,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必定会引起质变。

当机立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事物的量变超过临界点,就要抓住机会,促成其质变。

好事多磨;一波三折——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因风吹火;顺藤摸瓜;顺水推舟;疱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收到好的效果。

揠苗助长;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科学地结合起来。

人定胜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自强不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胸有成竹——通过积累感性材料和感性认识,并对其进行抽象思维,就能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多思出智慧;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从而用以指导实践。

春江水暖鸭先知——本质总要表现为一定的现象。

鞭辟入里;入木三分;一针见血——透过现象,认清事物的本质。

守株待兔——错把偶然当必然,误把现象当本质。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理性认识要依赖于感性认识。

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凡事要好,须问“三老”;百闻不如一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

放之四海而皆准——真理的客观性;科学认识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促进作用。

学以致用——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屠龙妙术;纸上谈兵——割裂实践和认识、理论和实际的辩证关系,不把理论运用于实践。

真金不怕火来炼;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叶公好龙——害怕实践,回避实践。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错误的生态价值观。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集体主义是我国人民新时期正确的价值取向。

大公无私;舍生取义——我们应该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相互储存、相互转化的,我们应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人不为已,天诛地灭——自私自利的极端个人主义。

人生如梦;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悲观主义的、消极的人生价值观。

时势造英雄——个人活动受社会条件和社会规律的制约。

卧薪尝胆——人生价值和远大理想的实现需要艰苦奋斗、发愤图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哀莫大于心死——失掉了科学而正确的理想,就失了人生的精神支柱

1、 天地和气,万物自生 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4、掩耳盗铃 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7、有志者,事竟成。 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8、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9、心外无物 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10、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 这是陈云同志的一贯主导思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迷信盲从的奴隶主义。也就是说要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1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12、刻舟求剑 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又如,“守株待兔”等亦属此类。

13、人两次不能踏入同一条河 说明客观事物是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与此相反,有人提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走向了极端,否定了相对静止,是一种不可知论。

14、天行有常,不为饶存,不为桀亡。 意指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不因为饶是圣王而存在,也不因为桀是暴君而消亡。又如,“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表明生物的运动都是遵循着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规律。“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沈括)

15、揠苗助长 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

16、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否则,就不能成功。

17、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说明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在规律的指导下,克服困难,赢得胜利。

18、量力而行 是说在实际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做力不能及而勉强要做的事,使主观违背客观。

1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是指客观事物不断地变化、发展,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就必须破除旧观念,破除迷信盲从;实事求是就是说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规律性,按规律办事。这两者是统一的,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想就不可能解放;反之,思想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也就谈不上实事求是了。

20、相反相成 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矛盾。又如,“相辅相成”与此同理。

21、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即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又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

2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又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等同属此类。

23、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违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用一种片面观点看问题,搞一点论,否定两分法。又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同属此类。

24、对症下药 符合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及“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万物无相异”等都包含了这一原理。

25、对牛弹琴 比喻不分对象,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又如,“张冠李戴”、“照办照抄”、“一刀切”、“一风吹”等同属此类。

26、画龙点睛 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又如,“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好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属此理。

27、荷花虽好,也要绿叶相扶 比喻人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抓主要矛盾,但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因为次要矛盾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又如,“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等亦属同理。

28、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违背了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次,抓了次要的,丢了主要的。又如,“眉毛胡子一把抓”,亦属此类。

29、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 毛泽东同志常常以此来比喻成绩与错误哪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要求我们要善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所决定,所以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分清主流与支流,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

30、本末倒置 这是违背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流与支流,主次颠倒。又如,“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兼收并蓄”、“良莠不分“等,亦属此类。

31、抓好典型,兼顾一般 符合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实际工作中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和关键。又如,“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学会弹钢琴“等都是这一道理。

32、唇亡齿寒 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同唇齿相依。又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同属此理。

33、竭泽而渔 违背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事物前后相继发展过程的长远利益。又如,“杀鸡取蛋”、“毁林种田”等,同属此类。

34、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这是说全局与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局部离不开整体,否则,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所以想问题、办事情,必须着眼整体、顾全大局。又如,“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等,同属此理。

35、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这是说全局与局部不可分割,既要顾全大局,也不可忽视局部联系对整体的影响作用。否则,往往因局部的失败而酿成全局的失败。又如,“一只老鼠害了一锅粥“也是这个意思。

36、看相知命 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把两种互不相干的事情强拉硬扯在一起,臆造出一种“联系“。又如,“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彗星,不祥之照”等,同属此类。

37、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这是说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又如,“后生可畏”、“后来者居上”以及韩非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等,都包含了发展的观点。

38、故步自封 违背了发展的观点。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发展,而是用静止的观点对待事物。又如,“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以及董仲舒的“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等,都属于静止的观点。

39、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说明事物遗传中的一种必然联系,即规律性。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又如,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也是说明这个道理。

4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说明外部环境对事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即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又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名师出高徒”、“哥们义气害死人”等都说明了外因的作用。

41、师傅引入门,学艺在个人 说明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外因作用再大,也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否则,再高手艺的匠人也“朽木难雕”。

42、水滴石穿 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即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变化。又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契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同属一理。

4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说明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中,要分清是非,辨别善恶,权衡利害。有益的事,应持之以恒,促使它的质变;有害的事,应防微杜渐,阻止它的转化。

44、适可而止 体现了适度的原则。由于两便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事物才能保持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这就是掌握尺寸,坚持适度。又如,“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等都说的是要坚持适度原则。

4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说明新事物虽然开始比较弱小,但它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所以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也是比喻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4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事物发展总的趋势前进的,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中的曲折,在曲折中前进。这就要求我们在顺利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困难;在逆境中,要看到光明,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又如,“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也包含了这一原理。

47、瞎子摸象 比喻只认识事物表面的、片面的现象,而未认识事物的本质。现象与本质,二者不同。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片面的、多变的,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而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48、万变不离其宗 是说现象与本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现象无论怎样变化,它都是本质的表现。

49、声东击西 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别,“声东”是假象,“击西”是真象,其本质是迷惑敌人,保存自己。又如,“欲擒故纵”、“围魏救赵”、“项庄舞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同属此理。

50、买椟还珠 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人,看到装珍珠的盒子精美,于是出高价买了盒子,而把宝贵的珍珠却还给了卖者。比喻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又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亦属同理。

51、知人知面要知心 比喻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表面的、片面的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认识。

52、盲人骑瞎马 比喻离开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一种盲目的实践。因为正确的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因而它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又如,“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即是这个道理。

53、熟能生巧 是说只有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才有可能上升到理性认识。要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就必须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切忌“走马观花”、“蜻蜓点水”。

54、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比喻感性材料只有经过人脑的思维加工,方能上升到理性认识。由于人们获得的感性材料往往是精粗混杂、真伪并存、彼此相隔、表里未辨,所以,需要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综合过程,才能形成理性认识。又如,“多想出智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同属此义。

55、邯郸学步 比喻不动脑筋,一味模仿别人,结果弄巧成拙,闹出笑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认识事物不仅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还要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否则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又如,“东施效颦”、“囫囵吞枣”等同属此类。

56、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是说人们要想获得新的知识,就必须掌握推理的思维方法。因为,只有学会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而使人的知识不断地扩展和深化。

57、活到老,经不了 比喻客观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实践和认识也是随之变化发展的,停止的观点,无所作为的观点都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58、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比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是通过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而获得的,离开了实践,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又如,“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不打不相识”等,都是讲的这个道理。

59、书到用时方恨少 是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到实践中才会发现自己的知识的不足,从而激励自身不断地追求知识,扩展视野,深化认识。正如恩格斯说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又如,“吃一暂,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学然后知不足”等,同属此理。

60、学以至用 是说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所以,那种“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61、事实胜于雄辩 是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才能把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并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又如,“说了不算,做出来再看”、“路遥识马力,日久见人心”等,同属此理。

62、众人是圣人 是说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它不仅创造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那种认为“英雄造世事”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又如,“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也是说这个道理。

63、为有源头活水来 比喻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精神财富的来源,也是各种艺术活动的源泉,离开了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所提供生动活泼的素材,任何创作都会成为死水一潭。

6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是说在虚心学习间接经验,认真读书的同时,一定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因为间接经验诚然宝贵,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消化、运用、检验和发展。又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是强调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65、失群孤雁终难行 比喻个人的实践必须同群众的实践相结合。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必须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否则,将一事无成。

66、苦尽甘来 是说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不怕苦,不怕累,敢与困难作斗争,才会取得辉煌的成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又如,蒲松龄落地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同属此理。

67、阴阳二气充满太虑,比外便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范围也。(王夫之) 宇宙是由元气构成的物质实体,在物质世界之外不存在另一个精神世界。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这就肯定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又如:“气者,理之依也”,“气”是变化日新的物质实体,“理”(精神)不能脱离“气”而存在。

68、“心之官则思”(孟子)、“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荀子)、“人的记忆皆在脑” 三者的共同点在于说明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的基础。

69、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说明一切客观事物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事物及其运动规律都是客观的。

7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自己知道什么就说什么,不了解什么就承认不了解什么,这样的态度才识明智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要把自己当作客观事物来把握,从自己实际出发,正确认识自己。

71、入山问樵,入水问渔 樵夫熟悉山中的情况,渔民了解水的习性,故要“入山问樵,入水问渔”。这句俗语说明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

【寓言典故】知识就是金钱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整天忙于各种研究,生活过得相当窘迫,而米利都是一个商业城市,许多人过着优越的生活,享用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奢侈品,以致于有些没有眼光的势利小人时常嘲笑他,说他尽做些没用的事情。泰勒斯对这些人说:“你们可以认为我没用,但要说知识没有,那就大错特错了。”

没过多久,他就找了个反击的机会。有一年,由于天气不好,橄榄歉收,许多做橄榄油生意的商人都有些心灰意冷。但泰勒斯经过仔细地观察和分析天象,认定来年会风雨顺,橄榄将大获丰收。第二年开春后,泰勒斯不动声色地租下了米利都的全部榨油机。等到橄榄收获季节到来时,他靠高价出租榨油机便狠狠地赚了一笔钱。就这样,他用事实告诉人们:哲学家只要想赚钱,便能赚很多钱。

【寓言典故】圆圈的比喻

一次,古希腊哲学家捷诺的学生问他:“老师,您的知识比我们多许多倍,您回答的问题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对自己的解答总是有疑问呢?”

捷诺用手在桌上画了两个圆圈,并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和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但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周长比小圆圈的周长长,因而我接触无知的范围比你们大。这就是我常常怀疑自己知识的原因。”

第一课 一切从实际出发

【寓言典故】杀龙妙技

朱泙漫变卖了家产,带了一千两黄金去拜支离益为师,学习杀龙的技术。转瞬三年,学成归来。有人问他究竟学了什么?他一面回答,一面就把杀龙的技术——怎样按住龙的头,怎样踩住龙的尾,怎样从龙颈上开刀等,一一表演给大家看。大家问他,什么地方有龙可杀呢?他这才大悟:原来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龙这样东西,他的本领是白学了。

[教学内容]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简要分析] 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向自然索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的本质能力的体现。但人们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首先要有自然物的客观存在:要杀龙,就首先要有龙的存在。这正是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寓言典故】盘古开天

自从有了人类,有了人类的意识,人们总是希望这个大千世界是什么?它由什么构成?地球有多大?地球上的万物又是怎样来的?于是,就有了关于这些问题的各种猜想、各种传说,有了科学探索和研究。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宇宙还是一团混沌,象个很大的鸡蛋,盘古就在其中。盘古越长越大,大约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一伸腿就感到疼痛,于是就挥起大斧,把“蛋壳”劈开。这样宇宙中轻的上升变成了天,重的下沉变成了地。又过一万八千年,天地已经凝固,撑在天地之间的盘古因为过度劳累,倒下去就再也没有起来,呼出的气变成了风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雷霆,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五体变成了五岳名山,须发变成了星星,血液变成了江河,皮肤、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牙齿、骨头变成了金属和玉石,汗水变成了雨露和甘霖,精液、骨髓变成了珍珠和美玉。

[教学内容]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简要分析] 这是我国古人对万物本原的一种猜测。(在哲学上,它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寓言典故】上帝创世说

《圣经》上说,上帝耶和华是世界上的造物主。耶和华自由自在地生活了不知道多少个春秋,但感到百无聊赖。有一天,他创造了光,第二天创造了天堂,第三天造出了植物,第四天造出了太阳、月亮和星星,第五天造出了走兽飞禽和各种动物,第六天他按照自己的形象造出了人——用泥土造了一个男人,叫亚当,并将亚当放在伊甸园里守着园子。后来,亚当向上帝诉说自己的寂寞,上帝就从亚当身上抽出了一要肋骨,造了一个女人——夏娃,让他们结为夫妻。后来,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了禁果,就被贬到地上,遂成为人类的祖先。

[教学内容]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简要分析] 这是西方古人对世界起源的一种猜测。(在哲学上,这种说法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

【寓言典故】人和鱼雁

齐国有一户田姓人家,在家大摆筵席。客人中有献上鱼和雁作为礼物的。主人看了很高兴:“一天对我们真优厚啊!你看,这些鱼儿、雁儿,不都是为我们的口腹享受而生的吗?”客人们听了随声附和。座中有一位鲍家小孩,才十二岁,站起来说:“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人也是天地万物中的一种。由于大小智力的不同,生物界有弱肉强食的情况,但并没有什么上天注定谁为谁生的道理。人类选择可吃的东西做食品,这些东西难道是上天特地为人类创造的?正如蚊子喝人的血,虎狼吃人的肉,难道也是上天特意要生出人来给它们做食物的么?”

[教学内容]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简要分析] 唯心主义和有神论者总是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成是神或上帝的“杰作”,否认人类社会的客观物质性。而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物质世界发展的高级阶段。鲍家小孩的话,难道不能有力地说明这一点吗?

【寓言典故】女娲造人

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这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据说,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82797.html

更多阅读

为关羽平反——驳“大意失荆州” 关羽大意失荆州的典故

(按:本文主要资料选自《三国演义》、《三国志》,非正史研究,只求自圆其说)“失荆州”历来被认为是蜀汉衰败的开始,而当事人关羽更是招致各方口诛笔伐,指责其粗心大意、骄傲轻敌,没有很好的贯彻隆中对的战略思想,破坏了孙刘联盟,给魏吴以可乘之

不看会后悔的200条装修常识 邪恶帮393期不看后悔

1、鞋柜的隔板不要做到头,留一点空间好让鞋子的灰能漏到最底层,水槽和燃气灶上方装灯。定卫生间地漏的位置时一定要先想好,量好尺寸。地漏最好位于砖的一边,如果在砖的中间位置的话,无论砖怎么样倾斜,地漏都不会是最低点。2、卫生间,空调插

实用心理学知识200条,读完你会更强大 职场实用心理学

引导语:微心理,即是那些细节反映出来的心理变化。比如:为什么在晚上求爱,成功几率高?初恋越美好,婚姻就越难幸福?一个人越喜欢你回短信的速度就越快?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微心理”,你知道多少?1、一见钟情,靠的也是出色的外貌但凡一个人说“

声明:《200条成语哲理浅析 + 哲理寓言典故 寓言典故成语》为网友将长风做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