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趣味文化你知道多少 趣味英美文化中文ppt
★★★★★
在生活中,我們與人交流中,往往無意中會說到一些有一定含義的習慣用詞,比如三姑六婆,三長兩短,拍馬屁,下馬威,其中的含義,也許大都知道壹些,但究竟是怎麽來的?又比如說爲什麽十二生肖裏沒有貓?一柱香的時間到底有多長?爲什麽不說吹馬吹羊卻要說吹牛?這裏其實也包含不少趣味文化在裏面呢,今天很有幸讀到一篇關于這方面知識介紹的文章,轉來與朋友們共享。
1、“萬歲”和“萬萬歲”是怎麽來的?
我們常在電視上看見大臣稱頌皇帝時大叫“萬歲”,其實“萬歲”一詞本來不是皇帝專用的。很久以前“萬歲”只是表示人們內心喜悅和慶賀的歡呼語,到秦漢以後,臣子朝見國君時常呼“萬歲”,但這個詞仍不是皇帝唯一專擅的稱呼,稱呼他人爲“萬歲”,皇帝也不管。到了漢武帝時,他想把“萬歲”據爲己有,但民間遇到慶賀之事時,還是有人呼“萬歲”。到了宋朝,皇帝才真正的不許稱他人爲“萬歲”至于“萬萬歲”的來曆,則來自一個故事。相傳武則天稱帝後,特別喜歡別人吹捧她,藉以擡高自己的“名不正”的地位,但她又不好直言。一天,她在金銮殿召集翰林院衆學士,出題答對。她脫口出了上題:玉女河邊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衆學士搜腸括肚,對答了幾十句,武後都不滿意,直覺掃興。這時,有位慣于奉承的學士看出了她的心思,忙吟道:金銮殿前呼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武後興高彩烈,推爲傑作。從此,“萬萬歲”一詞便流傳于朝野之上了。
2、甚麽時候開始金額要用大寫?
我們寫金額票據時,隨了把金額寫成阿拉伯數字外,還要寫上大寫數字,有關這個規定的起源,要追索到明朝。據史書記載,在朱元璋執政的明朝初年,發生了一件重大的貪汙案“郭桓案”。郭桓曾任戶部侍郎,他利用職權,勾結地方官吏大四侵吞政府錢糧,貪汙累計達2400萬石精糧,這個數字幾乎和當時全國秋糧實征總數相等。此案牽連12個政府高官,6個部的政府官員和全國許多的大地主。朱元璋對此大爲震驚,下令將郭桓等同案犯幾萬人斬首示衆,同時執行了嚴格的懲治經濟犯罪的法令,並在全國財物管理上實行了一些有效措施,其中較重要的一條就是把記載錢糧數字的漢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千”改爲“壹貳三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等。
3、爲何在公堂只打屁股,不打別的地方?
在電視上每次看見官老爺大喝一聲:“打!”公差們棒子總是朝著犯人的屁股上落下,爲何在公堂只打屁股,不打別的地方?原來,從前罰打犯人,沒有明確的部位,以致很多犯人都被活活打死。到了唐朝李世民時,有一次他在太醫處看到一幅“明堂針灸圖”,得知人體的重要器官的穴位多在胸背部,這些部位被撞擊拍打會有生命危險,他再看圖中屁股部的重要穴位就少得多了,這對他很有啓發,後來他對刑罰中的罰打作了規定,對犯人不許鞭打胸背部,而規定屁股作爲罰打的部位。從此在公堂上打屁股就傳了下來。
4、博士、碩士、學士從何而來?
“博士、碩士、學士”這些名稱,古已有之,不過和現在的含意不完全相同。博士,源于戰國時代,當時是一種官職,也就是一些博通古今,知識淵博的人。碩士這個詞,最早見于五代時期,通常指那些品節高尚,博學多識的人。學士最早出現于周朝,原本是指那些在學堂讀書的人,後來逐漸變成文人學者。
5、年號是怎麽決定的?
年號是古代各王朝的帝王用以紀元的名稱,據史料記載,帝王中最早使用年號的是漢武帝劉徹,他于公元前 141年即位,這一年的年號爲“建元元年”。從此,各個王朝都有年號。中國最後一個使用的年號是甚麽? 一般的年表都記爲宣統,不過後來袁世凱竊位稱帝,曾改民國五年爲洪憲元年,但這家夥的皇帝只做了不及三個月便下台,無論如何,洪憲乃中國曆史上最後出現的一個年號。年號取意,往往字字斟酌,煞費苦心。由于帝王們都想用吉祥如意的字眼,故年號頗多重複。宋太祖用過幹德,後來從一面銅鏡銘文上,才知道五代前蜀早已用過這個年號了,不過宋太祖不知道,隋末起義民兵領袖輔公祏更早用過此年號了。
6、爲何一月要讀做正〔音征〕月?
我們習慣把一月稱爲“正月”,這是因爲在古代,每年以哪個月爲第一個月,各朝代都不同。夏朝以一月爲第一個月,商朝以十二月爲第一個月,周朝又以十一月爲第一個月。這些朝代每改正一次月分的次序,就把改正後的一月稱爲“正月”。此外,古代的帝王大都在一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爲了表示莊重獨尊,便將一月改爲了“正月”。到了秦代,因秦始皇出生在正月,取名贏政,爲了避他的名諱,強行規定把正字讀作征。正(征)月的叫法,就此傳了下來
7、“杜撰”一詞有甚麽來曆?
宋朝有一個叫杜默的人,他是一個文人,喜歡寫詩,且以豪放見稱,不過他寫的詩不講韻律,有人說他的東西詩不像詩,文不像文,實在不倫不類。因此,人們每逢看到不象樣的詩文或不合邏輯的,就脫口而出:“這是杜默撰寫的。”後來這句話逐漸簡化爲“杜撰”。再後,又被引伸爲不真實的、沒有根據地編造的意思了。
8、三姑六婆是些甚麽人?
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牙婆(販賣人口的女人),媒婆,師婆(女巫),虔婆(鸨母),藥婆,穩婆(接生婆)關于“三姑六婆”的來曆,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明代有爲叫陶宗儀的學者,在他的筆記中便記載了三姑六婆的身分。清代李汝珍在他的小說《鏡花緣》中也曾寫過:“吾聞貴地有三姑六婆,一經招引入門,婦女無知,往往爲其所害,或哄騙銀錢,或拐帶衣物。”這就是三姑六婆的原意。
9、三長兩短又有何來曆?
“三長兩短”是和棺木有關的。棺木是由六片木材拼湊而成,棺蓋及棺底分別俗稱天與地,左右兩片叫日月,這四片是長木材,前後兩塊分別叫彩頭彩尾,是四方形的短料所以合共是四長兩短。但棺蓋是人死後才蓋上的,所以只稱“三長兩短”作爲死的別稱,後來再加入意外、災禍等意思。
10、誰是第一個焚書的人?
談起焚書,必然想到秦始皇。其實,曆史上首創焚書的是比秦始皇早一百多年的商鞅。根據韓非在《和氏》所載,商鞅教秦孝公設告坐之過(即是叫鄰居們互相監視告密,否則一戶犯法,五戶坐罪),和焚燒詩書,以利統壹教化,秦孝公都照做了。根據《商君書》,商鞅認爲以“儒術”爲首的諸種文化典籍是“六虱”,國家有六虱,將使人民不能專注于農務,盜賊必至,國力便受到削弱,人民也必跟著貧困,所以必須鏟除。基于此,商鞅認爲必須使用行政手段對文化破舊立新,于是向秦孝公提出了焚書。
11、皇帝的說話叫作什麽?
皇帝的說話、诏書、制令等,泛稱“綸音”。《禮記》說,若果把皇帝的說話比喻做細縷,則它的影響力便有如粗繩(原文稱爲“綸”);若果把皇帝的說話比喻做粗繩,則它的影響力便有如大繩纜。後來便用“綸音”以指皇帝的說話。至于皇後的命令,則稱“懿旨”,懿(粵音意)就是美的意思,代稱美麗的婦女,“懿旨”就是指皇太後或皇後的命令。
12、我們稱始祖爲鼻祖,稱遙遠的子孫做甚麽?
遙遠的子孫我們稱爲“耳孫”。孫的兒子叫曾孫,曾孫的兒子叫玄孫,玄孫的兒子叫來孫,來孫的兒子叫晜(粵音君)孫,晜孫的兒子叫仍孫,仍孫的兒子叫雲孫,雲孫的兒子叫耳孫!因爲耳孫離開高曾祖父(即祖父的祖父)很遠,只能耳聞而已,故此我們稱遠孫爲耳孫。現代已很少人用耳孫這個詞語了,不過在閱讀古文時,此乃基本常識也。
13、皇帝的帽子前垂下的珠子有甚麽用?
古代的皇帝在參加不同的典禮時,是須要穿上不同的服飾。在參加最隆重的典禮上所使用的皇冠,稱爲“冕”,它的形狀就像我們今天見到的大學畢業帽,不過冕上的布板是長方形而非正方形,前後兩端各綴珍珠十二串。這種珍珠是一種很有趣的道具,它們會在皇帝的眼前腦後來回晃動,使他極不舒服,其目的就在于提醒他必須具有端莊的儀態,不能輕浮做次,影響皇帝應有的威儀。
14、中國最早的醫書是哪一本?
答案是《黃帝內經》,也可簡稱爲《內經》。是最早一本醫學理論經典著作。書名有黃帝二字,可能是因爲這本書的內容大部分以黃帝與歧伯等人問答的形式寫成。 根據考證,這本書大約寫于戰國秦漢時期,冠以“黃帝”,乃是後人僞托。書的內容包括九卷的《素問》和九卷的《靈樞》,範圍包括了醫學基礎理論、針灸、方藥等。
15、爲什麽常常稱創始人爲“鼻祖”?這跟鼻子有關系嗎?
要解釋“鼻祖”的來曆,首先還得從“鼻”字說起。“鼻”的本字是“自”。在上古時代,“自”就是鼻子的意思。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自”的寫法都很像人的鼻子的模樣,那時候,“自”的讀音和“鼻”的讀音是一樣的,所以許慎在《說文解字》裏說:“自,讀若鼻。” 應該說,“自”的本義就是鼻子,人們在說到自己的時候常常指著自己的鼻子,因此“自”又有了“自己”的意思,成了第一人稱代詞。 “自”的這個意思後來被廣泛運用,結果反而不方便指它的本義——鼻子了。因此人們另外造了一個形聲字:在“自”之下加了一個聲符“畀”,形成了一個新字 “鼻”,從此,“自”和“鼻”就有了分工,各指各的意思。因爲“自”的引申義有“從”的意思,再引申爲“開始”的意思,所以“鼻”也繼承了創始、開始的意思。《漢制考.說文》裏有“今以始生子爲鼻子”的說法,意思是把第一個出生的兒子稱爲“鼻子”,用的就是“初始”的意思。因此,最早的祖先、創始人就被稱爲“鼻祖”
16、爲什麽罵人時一般說“不要臉”而不說“不要面”?古代的“臉”與“面”是指人體的同一個部位嗎?
爲了宣泄對某人的憤怒不滿之情,常會罵“不要臉”,意思是說這人不顧顔面,不知羞恥。但卻不會罵“不要面”,這是爲什麽呢?這主要是因爲書面語和口語的不同。“面”屬于書面用語,多用于文學作品之中;相對而言,“臉”是口語,時常出現在口頭對話之中。比如我們在日常對話中會說洗臉、擦臉,卻很少說洗面、擦面。俗語說某人臉比城牆還厚,如果說成面比城牆還厚,便失去了口語生動活潑的效果。口語所要表達的意思,也可在書面中采用文學化的語言表達:比如不要臉在文學作品中,可以說成不顧顔面;洗臉亦可說成淨面等等。另外,“不要臉”在發音上擲地有聲,铿锵有力,比“不要面”硬朗得多。 其實,臉最早並不完全是口頭用語。明代之前的“臉”和“面”都是書面用語,經常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如唐代詩人岑參有詩:“岸花仍自羞紅臉”,李清照詞雲:“香臉半開嬌旖旎”,白居易“猶抱琵琶半遮面”以及崔護“人面桃花相映紅”都將臉、面用進了文學詞句。後世才逐漸有了口語和書面語的區別。 臉和面現在的意思差不多,但在以前的意思卻是有差異的。臉是晚出的字,大約是魏晉以後才産生的,最初的意思就是頰,常常指婦女目下頰上可以施粉的部位。如白居易的《昭君怨》“眉銷殘黛臉銷紅”,指的就是這個部位。除此之外,“臉”在古代還有“睑”的意思,也就是眼皮。南朝梁武帝《代蘇屬國婦》詩:“帛上看未終,臉下淚如絲。”這裏的“臉”就指眼皮。而面的範圍要比臉大,包括整個頭的前部,臉只是面的一部分。隨著時間的演進,臉的語義逐漸擴大,跟面的意思基本一致了。
17、勾手指表示對自己說的話負責,那麽勾手指是怎麽來的?
小孩子喜歡勾手指發誓,他們常常勾著手指,同時一本正經地念道:“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許變!”鄭重其事地表示信守諾言,說話算數。情侶間耳鬓厮磨,浪漫之余,也喜歡勾著手指說一番山盟海誓,以見證忠貞不渝的感情。 這種勾手指發誓的來曆並沒有確切可信的資料,以至有人以爲,勾手指是從西方引進的,源于西方一個男女雙方勾手指所引發的愛情傳說。這個說法看似確鑿,卻因爲缺少事實依據而很難使人完全信服。 推敲勾手指的來曆,可能與手指的作用有關。指,具有“旨”的含義,代表著個人的內心想法和意旨,手指相勾就有交流內心想法的意味。再加上國人有指天爲誓的發誓形式,所以“指”便在盟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盟誓中,手指既要鄭重其事的簽名畫押,有時還要割破手指,砍血爲盟。有鑒于此,人們便簡單地以勾手指表示約誓,同時借手指溝通表達互相心意的印可,有時還將兩人的大拇指相摩擊當作蓋章簽名並以此爲證。
18、手的第二個指頭爲什麽叫“食指”?
大家都知道手的第二個指頭叫“食指”,這和拇指、小指、中指的命名似乎有些區別,與食指的大小、位置無關,卻從字面上看來與食物有關,這是爲什麽呢? 其實,食指最早還真的和吃有關,但可不是吃手指的意思。古人習慣用這個指頭試探湯水、食物的冷熱、味道,然後放到嘴裏吮一下——古人這樣做並不奇怪,因爲上古時代的人們可是用手直接抓起東西來吃的——因此,古人專門將這個手指稱作食指。之所以選擇食指來做這個工作,也許是因爲相對于其他手指來說,食指較爲靈活,嘗起食物來非常方便的緣故吧。 說起食指,還有段有趣的故事。春秋時期,鄭國貴戚子公(公子宋的字)的食指每次若有跳動,第二天必嘗異味。他出使晉國,食指大動,便吃到了石花魚;出使楚國,食指大動,就吃到了天鵝肉;後來吃到合歡橘之前,也是食指大動,屢試不爽。依此看來,食指與食物之間還真是有著深厚的淵源。
19、我們今天說荷包很鼓,就是很有錢的意思。古人隨身帶的荷包就是錢袋的意思嗎?
常說某人荷包鼓了,是指錢袋滿了(發財)的意思,荷包的這種意思與其功能有關。 荷包,是指佩于腰間的一些囊、帶或裝飾小品,原來是宮廷貴族佩戴的飾物。因其色澤鮮麗,加上刺繡精致美麗,博得了人們的喜愛。一件精美的荷包,從形式、紋樣、繡工到配線、布色,都經過了精心構思、精心施藝,傾注了制作者的情感和心血。後來荷包還成爲身份、榮耀的標志,清代皇帝曾以繡荷包爲獎品頒賜群臣、侍從,以示恩寵。 隨著民間刺繡藝術的發展,荷包逐步向民間普及,主要功能是在喜慶之時作爲禮品饋贈親朋好友,或是男女之間的定情信物,再者就是敬獻神佛以表虔誠之心。 荷包不僅是藝術品,還具有實用功能。主要是盛儲隨身使用的小物件和香料。根據內盛物的不同,演變出了很多種荷包,如錢荷包、香荷包(又稱香囊或香筒子)、針線荷包、煙荷包、扇袋、眼鏡袋、搬指袋、鑰匙袋、手帕袋及其他刺繡佩飾等。錢荷包的功能跟現在的錢包很類似,因此用荷包很鼓來比喻有錢是很貼切的。
20、爲什麽公主的丈夫稱爲“驸馬”?
驸馬是稱號還是官職?驸馬是“驸馬都尉”的簡稱,驸馬都尉本是漢代官職,是皇帝的近衛侍從官之一。這個官職從漢武帝時開始設立,起初多由外戚和王公大臣的子弟擔任。驸馬也不算小官,年俸二千石,因此東漢的館陶公主就選了一個驸馬都尉做丈夫,這只是碰巧。 真正將公主的丈夫專稱爲“驸馬”是魏晉以後才有的事。魏國的何晏因爲與公主結婚,所以憑借公主夫婿的身份加授了驸馬都尉一職。這以後,魏晉時代的皇帝就參照此例給自己的女婿加封這個官職,如杜預與晉宣帝(司馬懿)的女兒堂山公主結婚時,就加封了這個官職。此後遂成定例:凡“尚公主”(也稱“尚主”)者,都授驸馬都尉。魏晉以後,尚公主者大多授此官,但後世的驸馬已經沒有實職了,而是成了一種榮譽稱號,人們用“驸馬”來專門稱呼公主的丈夫。
21、象棋是中國人自創的,國際象棋與中國象棋有關系嗎?
《楚辭.招魂》有句雲:“菎蔽(用于六簙棋的竹制籌碼)象棋,有六簙些。”這大概是“象棋”一語最早的記載;但這裏的象棋是指用象牙做的六簙棋棋子,與現在所說的象棋並不是一回事。象棋的發明,可能是在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著有《象經》一書。他很得意自己的這部著作,因此招來百官,親自給他們講解,並命人作注。可惜這部書早已失傳。從時人和後人的記述中,我們可以約略窺知它是一部講棋道的書,《隋書.經籍志》中將它列于兵書類,和《棋勢》、《雜博戲》等書並列,也可以證明這點。明朝正德、嘉靖年間的學者楊慎在《丹鉛總錄》中說:“周武帝《象經》有日月星辰之象。”也就是說,“象戲”是取象于日月星辰的。那麽,它是如何演化成後世的象棋的呢?英國學者李約瑟認爲,這是印度人加工的結果。他認爲,北朝象戲有象征日月的棋子,也有類似中國象棋“將”、“帥”的棋子;五代、北宋出現的“炮”,他認爲最初是表示飄忽不定的彗星的棋子。這種棋戲傳入印度後,在約7世紀時(中國初唐時期)演變成戰爭遊戲;“象”、“馬”、“車”、“兵”四種棋子,是當時印度軍隊的組成部分。經過印度人改造的象棋一面傳回中國,一面經波斯、阿拉伯傳入歐洲,衍生出中國和西方兩大象棋體系。
唐代象棋,已經接近現代象棋的形態;到了北宋,規制多變;南宋以後,逐漸定型,此時的象棋已離最初的日月星辰之象越來越遠。但是,印度、阿拉伯和歐洲人似乎沒有忘記它的天文學含義,都把象棋用于占星術。13世紀的一首拉丁詩,曾把星相符號賦予國際象棋的每一個子。雖然兩個象棋體系在後世的發展中有了很多差異,但其同出一源的標志還是很明顯的:兵進不退、馬走日、象斜行、將帥或王一步一格等等都是它們的共同點。可以說,國際象棋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産物,它凝聚了人類共同的智慧。
22、用筷子吃飯是中國人的傳統,古人一直都是用筷子吃飯的嗎?
一雙筷子妙用無比,很能表現中國文化以簡禦繁、以少禦多的個性。但上古時人並不用它吃飯。《禮記.曲禮上》講到請客吃飯時,說:“共飯不澤手。”“澤手”,就是雙手摩擦發熱而出汗的意思。這怎麽講呢?唐代經學大師孔穎達的注解是:“古之禮,飯不用箸(筷子),但(只)用手,既與人共飯,手宜絜(潔)淨,不得臨時始捼莎(兩手相搓)手乃食,恐爲人穢也。”原來上古時的中國人和現代的阿拉伯人一樣,是吃“手抓飯”的,並不是使用筷子作爲餐具的。吃手抓飯,使古人養成了飯前洗手的習慣。《管子.弟子職》說:“先生將食,弟子馔饋,攝衽(衣袖)盥(洗手)漱,跪坐而饋。”意思是:先生要吃飯了,弟子要准備好食物,然後洗手漱口,跪坐著吃。《左傳.昭公二十年》也記載說:“華亥(宋國大夫)與其妻,必盥而食。”
23、阿谀奉承也叫做“拍馬屁”,這是爲什麽?
生活中,我們常常把某人對他人谄媚奉承的行爲稱爲“拍馬屁”。關于“拍馬屁”的來曆,還真有幾種有趣的說法,都與蒙古人的習俗有關。一是說蒙古人有個習慣,當兩人牽馬相遇時,應該在對方馬的屁股上輕拍一下,以表示尊敬。二是當蒙古族好騎手遇到難以馴服的烈性馬時,就會拍拍馬的屁股,這樣會使馬感到舒服,騎手即可乘機躍身上馬。三是蒙古人愛馬。如果馬肥壯結實,兩股必然隆起,所以見到駿馬,蒙古人總喜歡拍著馬屁股稱贊一番。由此可見,這個詞語本來並無貶義。然而,這些禮節和習俗成了趨炎附勢者谄媚奉承的方式。當他們看到權貴策馬而來時,不管其馬優劣如何,都會爭著拍馬屁股恭維一番。因此後世就視“拍馬屁”爲巴結討好、阿谀奉承的同義詞,貶義色彩甚濃。
24、出難題叫下馬威?
其實,下馬威原先並不是第一次見面就出難題的意思,而是指官吏初到任時,借故嚴厲處分下屬,以顯示威風。
下馬威一語出自《漢書.敘傳》,班固在爲祖先作傳記時,記敘伯祖父班伯因定襄時局混亂,而自請擔任定襄太守,定襄豪門大戶“畏其下車作威,吏民竦息”。意思是說他們擔心班伯初到任時要對下屬顯示威風,所以有所收斂。這裏的下車,並非指從車上下來的動作,而是指官員初到任。古人有用下馬、下車表示官員到任的習慣,所以後來“下車作威”便被“下馬威”代替。加上下馬威讀來順口,意思簡約明白,便廣爲流傳。隨著詞語意思的轉變,下馬威從初到任時要對下屬顯示威風,到泛指一開始就向對方顯示自己的威力。例如清代李漁《蜃中樓.抗姻》就說:“取家法過來,待我賞他個下馬威。”
25、爲什麽我們說“老虎”、“老鼠”,而不說“老獅”、“老兔”?
如果非要說“老獅”、“老兔”的話,說話人恐怕指的是很長壽的獅子和兔子,這種“老”的用法跟“老虎”、“老鼠”中的用法是不一樣的。
古時,人們對虎和鼠這兩種動物是相當畏懼的。虎性威猛無比,古人多用虎象征威武勇猛。《風俗通義》中說:“虎者陽物,百獸之長,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如“虎將”,喻指英勇善戰的將軍;“虎子”,喻指雄健而奮發有爲的兒子;“虎步”,指威武雄壯的步伐;“虎踞”,形容威猛豪邁。但虎也經常傷人,而世上畢竟沒幾個武松。至于鼠,則什麽東西都咬,還會傳播鼠疫。“老鼠過街人人喊打”這句俗語就表明人們對老鼠的憎惡。
古人對自己畏懼的東西普遍采取了“敬而遠之”的態度。于是,古人在這些事物之前冠以“老”字,以表示敬畏和不敢得罪的意思。有些地方因爲迷信,在說到老虎和老鼠時,往往不敢直呼其名而呼之以“大蟲”、“耗子”等。也有人認爲老鼠的“老”是指年老的意思,認爲老鼠是指鼠類中最爲長壽的,但這種說法未必可信,因爲老鼠其實並不長壽。
26、十二生肖中爲何沒有“貓”這一屬相?
十二生肖是代表地支的十二種動物,常用來記人的出生年。十二生肖中除了龍以外基本上都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動物,可是爲什麽沒有貓這種動物呢?
十二生肖的說法源于幹支紀年法,傳說産生于夏,但沒有確鑿的證據。可以考證的是,至少在漢代,十二生肖與地支的相配體系已經固定下來了。在漢代以前,我國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家貓,無論是《禮記》中所說的山貓,還是《詩經》中“有熊有罴,有貓有虎”的豹貓,都是生活在野外的野生貓。我們今天飼養的家貓的祖先,據說是印度的沙漠貓。印度貓進入中國的時間,大約是始于漢明帝,那正是中印交往通過佛教而頻繁起來的時期。因此,貓來到中國的時間,距離幹支紀年法的産生,恐怕已相差千年了,所以來晚了的貓自然沒有被納入十二生肖中。
27、人們常說的指桑罵槐,跟桑樹槐樹有關系嗎?
“指桑罵槐”這個成語時常被人運用,它原本比喻明指甲而暗罵乙,也就是指著張三罵李四。有人要問了,這與桑、槐有關系嗎?實際上“桑”、“槐”二樹可真是背了千年的黑鍋,這事壓根兒和它們毫無瓜葛。
“指桑罵槐”不同于“瓜田李下”,後者的確發生于瓜田間、李樹下,多少跟瓜、李有些關系。而“指桑罵槐”卻只是借用了桑、槐的名字符號罷了,本身與桑槐沒有什麽關系。和“指桑罵槐”意思相似的成語還有:指桑說槐、指東說西、指豬罵狗、指雞罵狗、捉雞說狗等。它們都是人們約定俗成的用法,結構也相似。可能是由于桑槐、東西、豬狗、雞狗等事物和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故而人們在表達指此說彼的意思時便自然用到了這些詞語,以達到生動形象的效果吧。
“指桑罵槐”也是兵書《三十六計》中的一計。本意是指間接地訓誡部下,以使其敬服的謀略。此計還引申爲運用各種政治和外交謀略, “指桑”而“罵槐”,向對手施加輿論壓力以配合軍事行動。對于弱小的對手,可以用警告和利誘的方法,不戰而勝;對于比較強大的對手,則可以旁敲側擊威懾他。
28、形容很受女孩子歡迎,叫做走桃花運,爲什麽是“桃花”而不是別的花?
桃花自古就和女子頗有淵源。《詩經.桃夭》中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的詩句,描寫的是女子出嫁的情景,並對新娘的美貌和品德給以贊美。唐代詩人崔護也有《題都城南莊》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據說“桃花運”一詞源自于紫薇鬥數。紫薇鬥數是中國傳統命理學的重要支派,它以人出生的年、月、日、時確定十二宮的位置,構成命盤,有兄弟宮、夫妻宮、子女宮、財帛宮、遷移宮、奴仆宮、官祿宮、田宅宮、福德宮、父母宮等十二宮,將結合各宮的星群與《周易》卦爻相結合,就可以預測人的命運。
命理中的“桃花運”是根據“生辰八字”中五行所處“長生,沐浴,冠帶,臨官,帝旺,衰,病,死,墓,絕,胎,養”的位置所言,如果大運和流年行運到“沐浴”的階段就叫“行桃花運”。古人認爲,遇到“子午卯酉”是桃花運的征兆,如果在八字裏就出現子午卯酉,那就叫“桃花入命”。桃花運還有“好桃花”和“爛桃花”之分,因此交桃花運的人也要理智和冷靜。
29、爲什麽是“不到黃河心不死”,而不是“不到長江心不死”呢?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孕育著華夏民族的智慧與文化。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便興起于黃河流域,之後的許多氏族都于此繁衍延續,而中華文化也賴此得以承載傳遞,所以黃河在古人及今人的心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漢語中有大量與黃河有關的俗語,如“不到黃河心不死”“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九曲黃河心較險”“黃河之水天上來”等等。甚至黃河水的清濁都關系著天下的興衰,所以古人說“黃河清,聖人出”。 “不到黃河心不死”常比喻不達目的決不罷休,也比喻不到絕路不肯死心。這個俗語的來曆據梁啓超先生考證,應與古詩《公無渡河》有關。傳說古時有個白發狂夫執意渡河,不顧妻子的勸止,最終溺水而亡。于是有人感歎此事,作詩曰:“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將奈公何!”古代常把黃河簡稱爲河,古人便認爲這裏的河亦指黃河,于是便隱括這首古詩的意旨提煉出“不到黃河心不死”的俗語。後來還有人依此創作了相關的民間傳說,借以解釋這句話的來曆。自此之後,“不到黃河心不死”便以其形象生動,廣泛流傳。
31、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指的是哪條河?
這裏的河指的就是黃河。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巴顔喀拉山北麓,蜿蜒東流,穿越黃土高原,注入渤海。大約在四千多年前,黃河流域內形成了一些血緣氏族部落,以炎帝、黃帝兩個部族最強大。後來,黃帝取得盟主地位,並融合其他部族形成了“華夏族”。“華夏族”是漢族的前身。“華”的本義是花,是美麗的象征;“夏”的意思是大,是禹的族號。漢代以後,漸稱漢族。後人把黃帝奉爲中華民族的祖先,並把黃河稱爲“母親河”、“四犢之宗”。
黃河沿途的地理環境複雜,河水從上遊挾帶大量泥沙進入平原地區後,泥沙沈澱,形成了“地上河”,致使黃河經常改道。曆史上,黃河曾多次改道。有記載的最早的壹次黃河大改道是在《漢書.溝血志》:“周譜雲,定王五年河徒。”後曆經新莽魏郡改道、北宋澶州橫隴改道、明洪武至嘉靖間的河道變遷、清鹹豐銅瓦廂改道等大的改道。因此,有的村莊原來在黃河東面,若幹年後,可能會因黃河改道,而變爲在黃河西面。後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就被人們用來比喻人事的盛衰興替,變化無常,難以預料。
32、“一主香”的時間有多長?
古典小說上常常寫道“一主香的功夫”,武俠小說中高手比武時也常以“一主香”爲限,這是爲什麽呢?原來,古人是以香燃燒的時間長短來計量時刻的。
古人計時需要借用日晷、漏壺等工具,燃香計時是比較簡單而常用的計時方法。那麽一主香究竟是多長時間呢?實際上由于環境、風力、香的長短、香料幹濕等諸多因素,一主香的燃燒時間並不完全相同,但一般約爲半個時辰,即一個小時。古代除了用一主香來計時,還可用一盤香、一爐香來計時。
古代經常用模子把香粉末壓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樣,稱之爲“香篆”。如唐宋時,就有人將香料搗成末,調勻後灑在銅制印盤裏,做成篆文“心”字的形狀,燃其一端,整個香篆就會循序燃盡,用以計時。人們還在香篆上刻上刻度,將一晝夜劃分爲一百個刻度,這種香又稱爲百刻香,常被寺院用作計時器。元代著名的天文學家郭守敬還曾制出過精巧的“屏風香漏”,通過燃燒時間的長短來對應相應的刻度以計時,這種方式在民間流傳很廣。
用香計時,可謂古人的智慧的結晶。更能反映中國人的聰明巧智與審美情趣的是,人們把香做成各種圖形,借此寄予對生活的美好期待,流露出祈求長壽、賀喜祝慶的樸素心願。
33、“吃豆腐”爲什麽是“占女孩便宜”?
豆腐鮮美可口,營養豐富,經濟實惠,易于消化,因此深受國人喜愛。不僅如此,中醫還認爲,經常吃豆腐,有益中和氣、生津潤燥、清熱解毒、消渴解酒等功效,還可以防治呼吸道及消化道疾病。
可現在經常使用的“吃豆腐”一詞,有占女孩子便宜的意思,有時甚至是“性騷擾”的含蓄說法。雖說意思不同,但“吃豆腐”卻真和食用豆腐有關。有人認爲,“吃豆腐”的說法與民間“豆腐西施”的戲稱有關:豆腐店老板娘因常食豆腐而細皮嫩肉,爲招徕顧客難免有賣弄風情之舉,便引得周圍男人以“吃豆腐”爲名到豆腐店與老板娘調情,且動手動腳。于是,“吃豆腐”就成了男人輕薄女人的代名詞。
當然,另外一種說法可信度更高:舊時喪俗有“吃豆腐”的習慣。喪家准備的飯菜中必有豆腐,所以去喪家吊唁吃飯叫“吃豆腐”,也叫“吃豆腐飯”。不少人爲填飽肚皮,只好厚著臉皮去蹭飯,時間久了“吃豆腐”便有了占便宜的意思。
34、“感冒”是一個衆所周知的醫學專用名詞,可最早卻出自官場,這是怎麽回事?
感冒也叫傷風,是現代人很熟悉的一種傳染性呼吸道疾病,多發生在冬春季節。可你也許沒想到,“感冒”這個現代流行詞,最早卻出自官場。這事兒還得從宋代說起。宋代的最高學府是太學,隸屬國子監,負責招收官民子弟學習經典。太學有嚴格的考核、升等制度和管理規定,凡是太學生有特殊情況需要外宿的,都要在請假簿上登記。這個請假簿的封皮上,常按慣例寫上“感風”二字,因此被稱爲感風簿。 感風一詞與醫學理論有關。宋代醫理學家陳無擇首先把引致百病的原因分爲“內因”、“外因”和“不內外因”三大類,其中“外因”又分爲“六淫”。“六淫”也稱“六邪”,即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反常的氣候變化對人的身體會産生不利影響。感風的意思就是感受到了風寒,意思是說受到了六淫之首的“風”的侵襲,身體不適,故需要外宿。 太學生在畢業後通常會成爲學者或者官員,因此“感風”這個請假的理由也順理成章地進入了官場。例如,宋時館閣有規定要求每天晚上安排一名官員值宿,也就是上夜班,這是個辛苦的差事,因此官員們常常以“腸肚不安”爲借口逃避。經過“感風”的啓發之後,不值宿的理由很快五花八門起來,其中尤以寫“感風”、“感冒”、“傷風”的居多。到了清代,“感冒”成了官員們請假時最常用的托辭。再後來,“感冒”被大衆廣泛認可,成爲上呼吸道感染的俗稱。
35、說大話爲什麽是“吹牛”,而不是“吹馬”或“吹豬”呢?
牛在中華文化中是有勤懇、誠實等美德的動物,人們常稱老實勤懇的人爲“老黃牛”,心甘情願爲人們服務也被稱爲“俯首甘爲孺子牛”。可這樣一個忠厚老實的動物怎麽與“吹牛”這個貶義詞沾上邊呢?“吹牛”現在有誇口、說大話等意思,可它最早的意思,卻與浮誇無關。史學家顧颉剛先生曾在《史林雜識初編·吹牛、拍馬》一文中作過考證:吹牛一詞最早是西北方言,源于陝甘甯和內蒙古一帶。西北河流湍急,難以行舟,本地人遂就地取材,用若幹牛皮或羊皮袋吹成氣囊,做成皮筏子,紮好口後連接成筏,作爲渡河的工具。牛皮筏子相連,可以承載數千斤的重物過河。據說,元世祖忽必烈就曾把它用于戰爭,並獲大捷。他曾率軍到達金沙江西岸,命令將士殺死牛羊,塞其肛門,“令革囊以濟”,渡江進入麗江地區,並大敗大理守軍。現在昆明著名的大觀樓長聯中提到的“元跨革囊”,指的就是這個典故。關于吹牛,還有一種有趣的說法,認爲它與遊牧民族的生活有關。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最看重的財産就是牛馬。因此,人們聚在一起時總喜歡談論自己的牛馬,其中就難免有誇大的成分。日久天長,“吹牛”之說流傳開來,有了說大話的意思。有意思的是,在某些地方方言中,“吹牛”還有其他的意思。如在雲南方言裏,“吹牛”是聊天、拉家常的意思,與說大話完全無關。
36、“彈指”有多快?
形容時光短暫時常用“彈指壹揮間”這個比喻。其實這裏的“指”就是手指,“彈指”就是撚彈手指作聲的意思。佛家常用“彈指”來比喻時光的短暫。 “彈指”也是佛教中的一個時間量詞,出自于印度的梵語。《僧祗律》上解釋說:“二十念爲一瞬,二十瞬名一彈指,二十彈指名一羅預,二十羅預名一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 另外,“彈指”,也就是撚彈手指作聲的動作,它原本是印度的一種風俗,用以表示歡喜、贊歎、警告、許諾、覺悟、招喚、敬禮、祝咒等。如智文句:“彈指者,隨喜也。”《吉藏義疏》則說:“彈指者,表覺悟衆生。”這個手勢後來也被中華文化所吸收。難怪武俠小說裏也有“彈指神功”的武林絕學,現在看來,這門功夫還頗有些禅意。
37、頭顱爲何又被稱作“首級”?它和軍隊的獎勵制度有關嗎?
“首級”中的“首”是象形字,本義就是頭,這在金文字形的“首”字上體現得很明顯:最上面是頭發和頭皮,表示頭蓋;下面是眼睛,代表面部。可爲什麽人頭又被稱作首級呢這與古代的軍級制度有關。古代將士征戰沙場,無非是爲了建功立業、封侯拜將。而戰場上能夠表明戰績的方式之一,就是割取敵人身體的某一部位,以便于戰後清點記功。先秦時期,曾以割敵人左耳計數報功。這在先秦典籍中有很多例子。如《左傳·宣公二年》中記載的一場戰事:“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一次就割掉了一百來人的耳朵。
到了戰國時代的秦國,商鞅確立了一套新的軍級制度,以取敵人頭顱的數目作爲評定爵位的基礎。新制度規定:每斬獲一個敵人頭顱,士兵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和仆人數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也就越高,最高可至二十級。因爲一“首”對應一“級”,因此久而久之,人們就將頭顱稱爲首級了。秦國的軍功授爵制度對普通士兵很有吸引力。依照當時的規定,如果一個士兵在戰場上獲得兩個敵人首級,那麽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成爲自由人,他做奴隸的妻子也可以轉爲平民。而且,如果父親戰死沙場,他的功勞可以由兒子繼承。這無異于一人拼命,全家受益,因此大大提高了秦軍的士氣。但這種規定也有弊端,在戰場上爲了首級而自相殘殺的例子也有不少。據出土文獻記載,在秦軍攻打邢丘時,士兵甲斬獲了敵人的一個首級。士兵乙看到後圖謀不軌,企圖殺死甲將首級據爲已有,卻被士兵丙發現,將乙捉拿歸案。到了後世,這種情況更是多見,有些士兵爲求封賞,甚至濫殺無辜百姓,而謊報戰功。到北宋時,名將狄青所轄的將士數百人,爲求封賞竟互相殘殺,差一點釀成大禍。狄青處理此事之後,上書皇帝陳述了首級制度的種種弊端,並建議予以廢除。自此之後,首級制度就銷聲匿迹了,但首級這個詞卻保留到了今天。
38、額前的頭發爲什麽被稱作“劉海”呢?
人們常把額前垂留的頭發叫做“劉海”,各式各樣的劉海是千變萬化的發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據說,額前的頭發之所以被稱爲“劉海”,與神仙劉海有關。相傳古時有位仙童叫劉海,在民間傳說中,他的額前總是垂下一列整齊的短發,顯得童稚、可愛。後代畫師所畫的仙童肖像常以劉海爲樣。在著名的民俗畫《劉海戲金蟾》中,他額前垂發,騎在蟾背上,手舞一串銅錢,顯得天真活潑。此後,小孩或婦女額前留的短發,便稱爲劉海。古時的劉海一般只有孩童和婦女才留,男子是通常沒有劉海的。當然,關于“劉海”的來曆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認爲劉海原本是“留孩”,即指小孩子所留的頭發。古代女孩15歲時便盤發插笄表示成年,男孩則于15歲時束發爲髻,到20歲時舉行表示成年的冠禮。在未成年之前,小孩子的頭發大都是自然下垂的.所以人們用“垂髫”、“髫年”代指兒童或童年。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指的就是老人(黃發)小孩(垂髫)都非常快樂。不過男女孩童所留頭發是有區別的:男孩留的是額上左右兩角的胎發,稱之爲”兆”;女孩留的是垂于額頭中央的胎發,叫做“髦”。這種孩童時代所留的頭發,統稱爲“留孩發”。有的女子待到成年以後,爲了讓自己的發型更好看,依舊讓額頭上的頭發自然下垂,保持著留孩發,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劉海。到了唐代,民間産生了“劉海戲金蟾”的傳說故事。由于“劉海”與“留孩”古時發音基本相同,而“留孩”又本爲口語俗稱不太雅觀,故書面文字就常把它寫作劉海。
39、“時髦”一詞和頭發有關嗎?
現在,“時髦”一詞的意思是新穎別致、緊趨時尚,或者是衣著、思想、行爲舉止時尚、大膽、前衛。甚至有人以穿著稀奇古怪,異于常人爲時髦。其實,曆史上各個時期的“時髦”有不同的外在表現,比如魏晉時期談玄論道的風流雅士,以服用“五石散”爲風尚,即使造成皮膚焦灼而不得不穿舊衣,也得趕這個時髦。時髦壹詞是在清末時才逐漸轉爲如今我們所使用的意思的。如《孽海花》中曾提及一個少年“穿了一身很時髦的衣帽,面貌清腴,氣象華貴”。在更長的曆史時間裏,時髦並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意思,而是指當代的俊傑。《後漢書·順帝紀贊》就記有“孝順初立,時髦允集”之語,《舊唐書》也說“朕初臨萬邦,思弘大化,務擢非次,招納時髦”,其中的時髦都是時代英傑的意思,這個意思直到近代還有使用的。那麽,爲什麽將英才稱爲“時髦”呢?這與頭發有關嗎?髦”確與頭發有關,它的一個意思就是指額前垂至眉毛的發式,這種發式是小孩特有的。古時小孩剪完胎毛後,便任由頭發生長,並將頭發分垂兩邊至眉,叫做“兩髦”。因爲髦是孩童的發型,所以小孩子亦稱爲童髦、髦子、髦稚。但時髦壹詞中的髦卻不是指這種發型,而是指馬頸上的長毛。這處長毛是馬的皮毛中最與衆不同的,正如郭璞所說“士中之俊,猶毛中之髦”,因此將才俊稱爲時髦。類似的詞語還有髦俊、髦士、髦秀、髦英等,以稱呼傑出之士。
40、爲什麽稱丟了官兒叫丟了烏紗帽?烏紗帽是什麽樣子的?
帽子原是指少數民族地區或者沒有開化的地方人們頭上所戴的東西,曾被看作“野人之服”。漢族文化區稱頭部佩戴物爲冠、冕、弁、巾等。到南北朝時,上層社會人士和下層百姓才普遍以戴帽子爲時尚,人們制作了各種各樣款式奇特的帽子,烏紗帽也是在這個時候出現的。據《宋書》記載,南朝宋明帝時,建安王劉休仁“制烏紗帽,反抽帽裙,民間謂之'司徒狀’,京邑翕然相尚”。這種帽子的形狀是頂很高,帽沿短,帽子近似爲方形,並粘有烏紗。它的樣式十分特別,以至被一些人視爲“服妖”。除了劉休仁制作的烏紗帽,當時還有許多款式新奇的帽子。《隋書·禮儀志》記載:“宋齊之間,天子宴私,著白高帽,士庶以烏,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紗高屋,或有長耳。”可見當時的天子戴的是白紗帽,其他人戴烏紗帽,帽子或者像卷起的荷花,或者有下垂的帽沿,或者有兩個長長的“耳朵”。隋朝統一中國以後,烏紗帽就風行天下了。當時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喜愛烏紗帽。爲了顯示出官職的大小,不同等級的官員還會在帽子上挂不同數目的玉飾。一品官挂九塊玉飾,二品挂八塊,三品挂七塊,四品挂六塊,五品挂五塊,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帶玉飾了。到了唐代,幞頭是最常見的頭部佩戴品,但烏紗帽還是受到一部分人的青睐。《唐書·輿服制》記載:“烏紗帽者,視朝及宴見賓客之服也。”可見當時的烏紗帽既是一種公服,又是一種常服。此外,民間還有贈送烏紗帽的習慣,李白的《答友人贈烏紗帽》說:“領得烏紗帽,全勝白接。山人不照鏡,稚子道相宜。” 到了宋代,大小官員都著幞頭上朝。一開始,宋代的幞頭內襯木骨,用藤草編成內裏,外面罩上漆紗。後來索性不用藤草,專襯木骨,這樣顯得更加平整美觀。這種幞頭與後世的官帽——烏紗帽——已經十分相似了。據說,宋太祖趙匡胤還對這種官帽的樣式進行了改革。原來在上朝議事的時候,一些大臣喜歡交頭接耳,使得大殿裏十分嘈雜。于是宋太祖規定,帽子的兩邊必須各加一根一尺多長的鐵翅。這樣一來,大臣們想要說悄悄話就不那麽容易了,一不小心把帽子碰掉了可就丟人了,由此大殿的紀律好了很多。由此看來,現代影視作品中皇帝臨朝時秩序井然、莊嚴肅靜的場面也不完全可信,至少趙匡胤就在整頓朝議紀律上動了不少腦筋,這大概是因爲下面的文武大臣中很多都是與他出生入死打江山的兄弟,無組織紀律慣了吧。
41、銅錢爲何被稱爲“孔方兄”?
中國古代的錢蔽在春秋戰國時期是各式各洋的,戰國晚期的秦國才開始鑄造“圓形方孔”的錢蔽。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施行了一大批有建設性的措施,統一錢蔽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條,從此這種圓形方孔式洋的錢蔽就成爲中國古代社會最爲通行的錢蔽形狀,後來民間也用大錢、銅錢來稱呼這種形狀的錢蔽。將銅錢稱爲“孔方兄”有個特別的來曆。晉代有個名士叫魯褒,他曾戲稱自己對金錢“親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則貧弱,得之則富昌”。這本是魯褒對“錢”的遊戲說法,但是在晉代那個盛行玄談、講究風度的年代,“孔方”、“方兄”或“孔方兄”作爲錢的代稱迅速流行起來,因爲人們覺得用“孔方兄”來代指錢蔽,不但符合它自身的形狀,而且完全消除了言及“錢”時的庸俗氣,使得人們覺得說話者知識淵博、氣質脫俗。直至今日,盡管銅錢已經成爲古物,但是仍舊有人用“孔方兄”來稱呼錢,體現了一種豁達與幽默。
42、爲什麽稱某人入住某處爲“下榻”,而不是“上榻”呢?
“下榻”這個說法的背後是有故事的。《後漢書·陳蕃傳》中記載:陳蕃性情耿直,行爲端正,不畏權貴,被時人稱爲“不畏強禦陳仲舉”。因此,當時講氣節的文人名士都願意同他交朋友。他任樂安(今山東省博興縣)太守期間,當地有一位品行高潔的名士周□,曾經拒絕過前幾任太守的邀請,但卻接受了陳蕃的邀請,並且彼此融洽相處。陳蕃特地准備了一張榻(低而狹長的床),專門用來接待周□;周一旦離開,陳蕃就把榻挂起來,等他回來之後,陳蕃又把榻拿下來招待他。後人就把禮遇賓客稱爲“下榻”,現在一般也把在外住宿叫做“下榻”。
《歡迎進入三味書屋754個人圖書館》
★★★★★
更多阅读
关于真皮休闲沙发你知道多少 真皮沙发
关于真皮休闲沙发你知道多少——简介 一直以来,客厅做好基础装修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购买沙发,因为沙发是客厅的灵魂,是客厅中的最核心家具。一款高档的沙发不仅有着强大的使用功能,而且还可以提升客厅甚至整个居室的档次。而真皮休闲沙
金丝楠木鉴别7要点,你知道多少? 阴沉金丝楠木手串鉴别
金丝楠木鉴别7要点,你知道多少?——简介 对于喜欢收藏礼品的朋友,“金丝楠木”这个词应该是一个重量级的词啦,金丝楠木树梢至树根基本是一样粗细的,少树结,木材部分一般为黄色、金黄色,具清淡的香味,质地细腻、坚硬、耐磨,刨面有隐约的亮丝、
转载 房屋租赁合同范本租房注意事项你知道多少 公租房租赁合同范本
原文地址:房屋租赁合同范本租房注意事项你知道多少作者:可可【房屋租赁时还是多个心眼保险些!欢迎转发】 “房屋租赁”是企业与个人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无论是承租人还是出租人,都应当在法律的规范下进行房屋租赁活动,否
恭贺您乔迁之喜!搬家的规矩你知道多少? 恭贺乔迁之喜贺词
恭贺您乔迁之喜!搬家的规矩你知道多少?1. 不可空手入屋。搬家的那一天,第一次走进去的时候,手上一定拿一些贵重的东西。 拿著米桶、存款簿、或装有138元(一生发)的红包,也就是第一次走进新屋时,不可以空手走进去。表示这家里未来会很充实
中俄边界问题你知道多少? 中俄全面勘分边界条约
中共建政前,中苏间已存在三种边界线三笔领土账中苏之间的边界领土问题由来已久。自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开始,中俄边界冲突就没有停止过。1840年之后,中国的国势急转直下,中俄不平等条约纷至沓来,沙(苏)俄对中国领土的蚕食鲸吞愈发加剧。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