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头歌诀白话解下 汤头歌诀白话解

十一、祛寒之剂(一)
祛寒之剂,即温里剂。是以温热药为主组成,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里寒证,是指寒不在表,而在脏腑经络。其形成原因,多由素体阳虚,寒自内生;或表寒未解而传里;或外邪直中于里;或误治伤阳等。根据“寒者热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原则,而立温里之法。由于里寒证有脏腑经络之别,轻重缓急之异,故温里剂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的不同,临证运用时,须辨证清楚,方能准确施治。
1.理中①汤(张机) 寒客中焦。
(《伤寒论》)
【歌诀】
理中丸主理中乡 甘草人参术黑姜
呕利腹痛阴寒盛 或加附子总回阳
【注释】 ①理中:指本方有调理中焦脾胃的作用。
【组成】 炙甘草人参白术黑干姜各三两
【用法】上4味药,水煎,分三次温服。本方制成蜜丸,即“理中丸”,每丸重9g,每次服一丸,日服二、三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中焦虚寒(中焦阳气虚有寒)。症见呕吐、下利,腹痛,口不渴,不欲饮食,舌淡苔白或白滑,脉迟缓等。或阳虚失血,或小儿慢惊,或病后喜唾涎沫,或霍乱吐泻,以及胸痹等由中焦虚寒所致者。
【方析】寒客中焦为本方的主证。中气虚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用大辛大热的干姜为君,温中祛寒,扶阳抑阴。人参补气益脾;白术健脾燥湿,以助脾运,共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为佐使药。四药相合,中焦之寒得辛热而去,脾胃之虚得甘温而复,清阳升,浊阴降,运化健,则诸症除。
【附方】 附子理中丸(《阎氏小儿方论》) 干姜 人参白术 炙甘草 附子各一两
用法:5药为细末,炼蜜和丸,一两作十丸。每次服一丸,温开水送服。小儿酌减(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风冷相乘。症见脘腹疼痛,霍乱口吐泻,四肢拘急等。
按:附子理中汤(或丸)即理中汤加附子而成。辛热的附子能温肾散寒,回阳救逆,故本方比理中汤的温中散寒之力更强,适用于脾胃阳虚寒盛的重证。
2.真武①汤(张机)壮肾阳。
(《伤寒论》)
【歌诀】
真武汤壮肾中阳 茯苓术芍附生姜
少阴腹痛有水气 悸眩②〓惕③保安康
【注释】①真武:传说真武为北方的水神。因本方主治肾阳虚,水气内停之证,服后可温壮肾阳,祛除在里的阴寒水气,故名之。可知本方是治水之方。
②悸眩:悸,指心下悸,乃水气上凌于心所致。眩,即头眩,清阳不升原故。
③〓惕、〓(shùn),音顺。指目跳动。这里指身体肌肉跳动。惕,作恐惧解,这里指筋跳动。
【组成】 茯苓三两 白术二两 芍药三两 炮附子一枚生姜三两【用法】 上5味,水煎,分三次温服。
【功用】 温阳利水。
【主治】①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症见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等。②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症见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
【方析】肾阳衰微,水气内停为本方的主证。伤寒太阳病发汗太过,既伤阳又伤阴,故阴伤为本方的兼证。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肾助阳散寒以化气行水,兼暖脾土,以运化水湿,为君药。白术健脾燥湿利水,茯苓健脾渗湿利水,使水气从小便而出,共为臣药。生姜辛温,既助附子温阳散寒,又助术、苓温散在里的寒水;芍药敛阴养阴,既补已伤之阴,又使利水而不伤阴,还可柔肝缓急止腹痛,养阴舒筋以止筋惕肉〓,尚能利小便而行水气,共为佐药。诸药相配,共奏温阳利水之功。因本方能温壮肾中阳气,驱散在里的阴寒水气,故对肾阳虚(歌中少阴即是足少阴肾),寒水内停而致腹痛、小便不利及发汗太过而致阳虚水泛诸证,都有良好的效果。
3.四逆①汤(张机) 阴证厥逆②。
(《伤寒论》)
【歌诀】
四逆汤中姜附草 三阴③厥逆太阳沉④
或益姜葱参芍桔 通阳复脉力能任
【注释】 ①四逆:四肢温和为顺,不温为逆。本方能治肾阳衰微,阴寒太盛的四肢厥逆,故名四逆汤。
②厥逆:即指四肢逆冷,手冷可过肘,足冷可过膝,由阳气内衰,阴寒独盛所致。此属阴证厥逆。
③三阴:即指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
④太阳沉:指太阳证脉沉者亦用此方。
【组成】 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炙甘草二两
【用法】 上3味,附子先煎一小时,再加余药同煎,取汁分二次服。
【功用】 回阳救逆。
【主治】 阳虚寒厥证。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细等,或太阳病误汗亡阳脉沉者。
【方析】肾阳衰微,寒邪内盛为本方的主证。呕吐为次要症状。故方中用附子温肾壮阳,祛寒救逆,为君药。干姜亦辛热之品,可温脾阳散里寒,为臣药。附子、干姜合用,助阳散寒之力尤大,故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炙甘草甘温,既益气温中,调和诸药,又可解生附子之毒,且缓姜、附辛热燥烈之性,以防伤阴及虚阳暴散,为佐使药。二药相合,同阳救逆,对阳虚阴寒内盛之厥逆可救治。
【附方】 通脉四逆汤(《伤寒论》) 附子大者一枚 干姜三两 炙甘草二两
用法:水煎,分二次温服(附子先煎一小时)。
功用:回阳通脉。
主治:少阴病。症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或利止,脉不出,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等。
按:本方与四逆汤药味全同,只是加重附子、干姜用量,因而温阳祛寒的力量更强,能使阳回脉复,其主治证除四肢厥逆外,更有“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等。是阴盛格阳,真阳欲脱之危象。故原书方后注明:若见面色赤者,加葱白九茎;是取其宣通上下之阳气;腹中痛者,去葱白,加芍药二两,是取其敛阴和营,缓急止痛;呕者,加生姜二两,取其和胃降逆止呕;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是取其利咽开结;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是取其益气生津,固脱复脉。歌中云:“或益姜葱参芍桔,通阳复脉力能任。”皆是指通脉四逆汤的随证加减。4.白通①加猪胆汁汤(张机) 阴盛格阳②。
(《伤寒论》)
【歌诀】
白通加尿猪胆汁 干姜附子兼葱白
热因寒用妙义深 阴盛格阳厥无脉
【注释】 ①白通:即“白通汤”,由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生附子一枚3味药组成。
②阴盛格阳:指体内阴寒太盛,把虚阳格拒在外,出现内真寒而外假热的证候,简称“格阳证”。
【组成】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生附子一枚 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
【用法】 用水先煎附子一小时,再加入葱白、干姜同煎,取汁,放入猪胆汁、人尿,分二次温服。
【功用】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兼反佐。
【主治】 阴盛格阳。症见下利不止,四肢厥逆,干呕心烦,无脉等。
【方析】肾阳衰微,阴寒太盛,把虚阳格拒于外(实为格阳于上)为本方的主证。因肾为水火之脏,阴阳互根,真阳虚衰,真阴亦衰竭,且下利不止也伤阴,故阴伤为本方的兼证。干呕而烦为本方的次要症状。方用大辛大热的附子温肾壮阳,祛寒救逆,为君药。干姜助君温阳散寒;葱白辛温,宣通上下阳气,以通阳散寒,共为臣药。阴寒太盛会格拒阳药,所以又佐以苦寒猪胆汁、咸寒人尿为引导,使热药能人里发挥作用,此为反佐之用(即是“热因寒用妙义深”)。除此,两药咸寒苦降,可滋阴和阳,引虚阳下入阴中,共为佐药。本方配伍特点是以热药为主,佐以少量寒凉药。共奏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兼反佐之功。
按:本方系白通汤加猪胆汁、人尿而成。因方中葱白通阳气,故名“白通”。白通汤主治阴盛于下,格阳于上的戴阳证。症见四肢厥逆,下利,面赤,脉微等。若戴阳证服白通汤下利仍不止,且见厥逆无脉,干呕而烦,是病重药轻,阳药被阴邪所格拒,故仍主以白通汤,更佐加咸寒苦降之猪胆汁、人尿,以引阳入阴,避免再发生格拒。所以白通加猪胆汁汤是为戴阳证,发生格拒而设。
5.吴茱萸汤(张机) 吐利寒厥①。
(《伤寒论》)
【歌诀】
吴茱萸汤人参枣 重用生姜温胃好
阳明寒呕少阴利 厥阴头痛皆能保
【注释】 ①寒厥:因阳气虚衰又有寒而引起的四肢逆冷。
【组成】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生姜六两
【用法】 上4味药,水煎分三次温服。
【功用】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①胃中虚寒(阳明虚寒)。症见食谷欲呕,胸膈满闷,或胃脘痛,吞酸嘈杂。②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③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等,均见舌淡苔白滑,脉细迟或弦细。
【方析】胃中有寒为本方的主证。胃气虚为本方的兼证,少阴肾寒、厥阴肝寒也为本方的兼证。胸膈满闷为次要症状。故方中用味苦辛、性大热的吴茱萸为君药,既可温胃散寒止呕,又能温肝降逆,还可温肾止吐利。重用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以助君药温胃散寒,下气降逆之功,为臣药。人参、大枣能补脾益气,以复中虚,共为佐药。四药相合,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6.益元①汤(朱肱)戴阳↑②烦躁。
(《活人书》)
【歌诀】
益元艾附与干姜 麦味知连参草将
姜枣葱煎入童便 内寒外热名戴阳
【注释】 ①益元:本方有补元阳(即肾阳)的作用,故名之。
②戴阳:即是肾阳衰微,阴寒太盛,把虚阳格拒于上,出现下虚寒而上假热(即内寒外热),症见面赤,身热,烦躁的假热表现。
【组成】 炮附子于姜黄连人参各五分 五味子九粒麦冬 知母符一钱 艾叶 炙甘草各三分
【用法】 上9药加生姜三片,大枣三枚,葱白三茎用水煎,煎好去滓,再加童子小便一匙冷服。
【功用】 益元阳,逐阴寒,引火归原。
【主治】 戴阳证。症地面赤身热,烦躁不安,欲裸衣入井,坐到水中,但又要加厚衣被,饮水不入口等。
【方析】肾阳衰微,阴寒内盛,阴盛格阳,即虚阳被阴寒逼迫上越,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以附子为君药,温壮肾阳,散寒回阳。干姜、艾叶温中逐寒,通经络,助君药补阳散寒回阳,为臣药。人参、甘草益气补中,合君臣又辛甘化阳,加强温补阳气的作用;麦冬、五味子补肺、肾之阴,使阳有所依,麦冬又可清心,五味子敛气,使阳气不致耗散,合人参又益气生脉;黄连清上越之虚火,知母滋阴降火;葱白宣通上下阳气;生姜、大枣调补脾胃,入童便冷服,有反佐之意,防止药入口即吐,又可滋阴降火,引无根之火下行归肾,均为佐药。甘草又可调和诸药,有使药之用。诸药相配,益元阳,逐阴寒,引火归原,所以对戴阳证有很好的疗效。
按:《活人书》中未见此方,而《伤寒六书》中有载。
7.回阳救急汤(陶华) 三阴寒逆↑①。
(《伤寒六书》)
【歌诀】
回阳救急用六君 桂附干姜五味群
加麝三厘或胆汁 三阴寒厥见奇勋
【注释】 ①三阴寒逆:指寒邪直中三阴经(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真阳衰微而出现四肢厥冷。
【组成】 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陈皮 半夏 肉桂熟附子干姜五味子(共10味药,原书无药量)
【用法】 上10味药加生姜三片水煎,临服时加麝香三厘凋服。
【功用】 回阳救急,益气生脉。
【主治】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症见恶寒踡卧,四肢厥冷,吐泻腹痛,口不渴,神衰欲寐,或身寒战栗,或指甲口唇青紫,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等。
【方析】三阴寒邪内盛,真阳衰微为本方的主证。脾胃气虚,有痰湿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用熟附子峻补元阳,祛寒救逆,为君药。肉桂、干姜助君药温壮元阳,祛寒救逆,为臣药。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即六君子汤)补气健脾,固守中州,兼能除阳虚水湿不化所生之痰饮;五味子收敛微阳,以免发生牛虚阳散越的危候,五味子与人参相合,还有益气生脉之功;生姜温中散寒,助半夏和胃降逆止呕;麝香通十二经血脉,能引导阳气迅速布达周身,与酸收的五味子相伍,则发中有收,不会造成阳气耗越,共为佐药。炙甘草又能调和诸药,兼有使药之用。诸药合用,共奏回阳救急,益气生脉之功。按:原书还注明:“无脉加猪胆汁.,”是因为阴寒太盛,真阳更加衰微,为防止拒药,加苦寒的猪胆汁为引导,使热药能人里而发挥作用,以防阳脱之变,是为反佐之用。用本方治疗三阴寒厥的重证,有非常好的效果。但因其是辛热峻剂,不宜过量,中病即止(手足温和即止)。方中麝香,更是不可多用,原书只用三厘,以免阳气耗越。
8.四神↑①丸(王肯堂) 肾虚脾泻。
(《证治准绳》)
【歌诀】
四神故纸吴茱萸 肉蔻五味四般须
大枣百枚姜八两 五更肾泻火衰扶
【注释】 ①四神:本方用四味药治脾肾阳虚有寒的五更泻有神效,故名四神丸。
【组成】 破故纸四两吴茱萸一两 肉豆蔻二两 五味子二两
【用法】上4药共研细末,用生姜八两,大枣百枚同煮,煮熟取枣肉和药末捣匀做成丸药,每次服6~9g,临睡时淡盐汤或白开水送下。
【功用】 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主治】 脾肾虚寒。症见每日五更天明时大便泄泻,不思饮食,或久泻不愈,腹痛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方析】脾肾阳虚有寒,五更泄泻为本方的主证。脾胃气虚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用辛苦大温的补骨脂(即破故纸)以补命门之火,温肾暖脾,为君药。吴茱萸温中暖肾散寒;肉豆蔻温暖脾胃,涩肠止泻,共为臣药。五味子补肾涩精止泻;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中益气,合生姜调补脾胃,共为佐药。诸药相伍,成为温肾暖脾,涩肠止泻之方,治疗五更泄泻(又名“肾泻”、“鸡鸣泻”)甚效。

十一、祛寒之剂(二)
10.导气汤寒疝↑①。
(《医方集解》)
【歌诀】
寒疝痛用导气汤 川楝茴香与木香
吴茱萸以长流水↑②散寒通气和小肠
【注释】 ①寒疝:指寒邪侵于厥阴肝经而致阴囊冷痛,牵引睾丸作痛等痛证。俗称“小肠疝气”。
②长流水,即河中长年流动的水。
【组成】 川楝子四钱 小茴香二钱 木香三饯 吴茱萸
一钱
【用法】 上4味药,用河中长流水煎服。
【功用】 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主治】 寒疝。症见阴囊冷痛,结硬如石,或引睾丸而痛等。
【方析】古人有“诸疝皆归肝经”,“治疝必先治气”之说。本方证乃因寒侵肝经,气机阻滞所致。故寒凝气滞之寒疝为本方的主证。方中川楝子入肝经,行气疏肝;小茴香暖下焦而散寒邪,尤善散肝经寒邪,二药共为君药。,木香辛苦温,可升可降,通理三焦,使气机调畅而止痛;吴茱萸辛苦热,疏肝下气,散寒止痛,共为臣药。四药之中,除川楝子苦寒,余皆为温热之品,如此相配,可减川楝之寒性,存其行气疏肝之用。又虑肝内寄相火,气郁久生热,用川楝子可防止暖肝散寒而动相火,还能导小肠、膀胱之热从小便而出。用长流水煎,既干净又引药下行。
11.疝气汤(朱震亨) 寒湿疝气↑①。
(《丹溪心法》)
【歌诀】
疝气方用荔枝核 栀子山楂枳壳益
再入吴茱入厥阴 长流水煎疝痛释
【注释】①寒湿疝气:指由寒湿之邪侵犯肝气所致的疝气痛。症见阴囊寒冷,疼痛,痛引睾丸等。因阴囊为足厥阴肝经所过之处,寒凝气滞,湿阻气机,气不通则痛。
【组成】 荔枝核栀子炒山楂枳壳吴茱萸各等分
【用法】 上5味药共研粗末,每次用河中长流水煎服二钱。
【功用】 散寒除湿,理气止痛。
【主治】 寒湿疝气。症见疝气疼痛,或牵引睾丸而痛等。
【方析】寒湿侵犯肝经,气机阻滞为本方的主证。气郁生热及血行不畅致瘀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荔枝核体温,入肝肾经,善理气散寒止痛,为君药。吴茱萸辛热,入肝经散寒燥湿,疏肝调气;枳壳行气破结,其为臣药。山楂散瘀消积;栀子苦寒,清热利湿,导湿热从小便去,共为佐药。五药相配,共奏散寒除湿,理气止痛之功。煎服能使疝气疼痛消散。
按:原书无方名,方中有枳实十五片,而无枳壳。治诸疝,定痛速效。
12.橘核丸(严用和)〓疝↑①。
(《济生方》)【歌诀】
橘核丸中川楝桂 朴实延胡藻带昆
桃仁二木酒糊合 〓疝痛顽盐酒吞
【注释】 ①〓疝:〓(tuì),音退。癫疝,古病名,是疝的一种。症见睾丸肿胀偏坠,或坚硬如石,或痛引脐腹,或麻木不知痛痒等。是由于寒湿内侵,留滞厥阴肝经,气血郁滞而致。
【组成】 炒川楝子橘核海藻海带昆布桃仁各一两厚朴炒枳实炒延胡索桂心木香木通各半两
【用法】 上12味药共研细末,用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七十丸,空腹用盐汤或温酒送下。
【功用】 行气止痛,软坚散结。
【主治】 癫疝。症见睾丸肿胀偏坠,或坚硬如石,或痛引脐腹等。
【方析】本方证病位在肾(睾丸为外肾),而病变在肝。因肝脉络于阴器,上抵少腹,寒湿客于肝脉,肝经气血郁滞所致〓疝为本方的主证。寒湿气滞郁久化热为本方的兼证。方中橘核苦平,主入肝经,理气散结止痛,是治寒疝腹痛专药,故为君药。川楝子、木香助君行气止痛;桃仁、延胡索入厥阴血分而活血散瘀,延胡索并善行气止痛,共为臣药。肉桂温肾暖肝而散寒;厚朴、枳实下滞气而破坚,厚朴尚可燥湿;木通通利血脉而除湿热,导湿热从小便而去;海藻、昆布、海带软坚散结,共为佐药。盐汤送下可引药下行,还能软坚;用酒可加速血行,以增强行气活血之功。诸药相合,能行气活血,散寒除湿,软坚散结。〓疝顽痛服之有效。
按:本方配伍是以理气药为主,故在《方剂学》教材中多归属于理气剂,乃为行气的代表方。
增辑
1.参附汤(陈自明) 肾阳虚汗。
(《妇人大全良方》)
【歌诀】
参附汤疗汗自流 肾阳脱汗①此方求
卫阳不固须芪附 郁遏脾阳术附投
【注释】①脱汗:指病情危重,阳气欲脱时,汗出淋漓不止如油如珠的症状。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危候。是肾中真阳外越,阳气将绝的征象。
【组成】 人参一两炮附子五钱
【用法】 加生姜、大枣水煎,徐徐服之。
【功用】 回阳固脱。
【主治】 元气大亏,肾中真阳虚衰外越。症见自汗恶寒,或手足逆冷,大便自利,或脐腹疼痛,上气喘急,或汗多发痉等。
【方析】 元气大亏,阳气欲脱之汗多肢冷为本方的主证。
下利腹痛为次要症状。故方中用人参大补元气;附子温壮真
阳,二药合用,益气回阳固脱,共为君药。加生姜、大枣可调
补脾胃,固守中州,为佐药。故见汗多肢冷,上气喘急,脉微
欲绝等阳气欲脱的危象时,急用本方,有回阳救脱的效果。【附方】 (1)芪附汤(《妇人大全良方》) 黄芪一两附子炮五钱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助阳,固表止汗。
主治:肾阳虚衰,卫阳不固。症见汗出不止,或恶寒肢冷,吐泻腹痛等。
(2)术附汤(《妇人大全良方》) 白术生附子(原书未注剂量)。
用法:二药为末,每次用五钱,加姜枣水煎,和滓服。如不应,加倍用。
功用:健脾燥湿,助阳固脱。
主治:肾阳衰微,寒湿郁遏脾阳,脾气脱陷。症见汗出身冷,气短喘急,下利,脉微欲绝等。
按:《医门法律》所载术附汤为白术一两附子五钱,治脾中之阳遏郁而自汗;芪附汤为治卫外之阳不同固自;参附汤治肾中之阳浮游自汗。
2.天台乌药散(李杲)寒疝结痛。
(《医学发明》)
【歌诀】
天台乌药木茴香 川楝槟榔巴豆姜
再用青皮为细末 一钱酒下痛疝尝
【组成】 天台乌药木香小茴香高良姜 青皮各半两川楝子十个 巴豆七十粒槟榔二个
【用法】 上八味药,先将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用麸炒黑,去巴豆及麸皮不用,合余药共研细末,和匀,每次服一钱,温酒送下。
【功用】 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主治】 寒凝气滞,小肠疝气(即寒疝)。症见少腹引控睾丸而痛,偏坠肿胀等。
【方析】足厥阴肝经循少腹,络阴器,寒凝肝脉,气机阻滞而致寒疝结痛,故寒凝气滞,小肠疝气为本方的主证。方中乌药辛温,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为君药。小茴香暖肝散寒;青皮疏肝破气;木香行气止痛;高良姜散寒止痛,四药均为辛温芳香之品,合用助君行气散寒,共为臣药。槟榔直达下焦,行气化滞;苦寒的川楝子与辛热的巴豆同炒,去巴豆不用,而用川楝子,这既可减川楝子之寒,又借巴豆之辛热下行,而增强其行气散结之功,共为佐使药。用酒送服,则增强行气散寒的功效。诸药合用,使寒凝得散,气滞得行,疝痛自除。
按:本方是行气疏肝与散寒药相配,但以行气为主,故在《方剂学》教材巾,均将本方归于理气剂中,为行气的代表方。
3.黑锡丹镇纳肾虚阳浮。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黑锡丹能镇肾寒 硫黄入锡结成团
胡芦故纸茴沉木 桂附金铃肉蔻丸
【组成】 黑锡硫黄各二两胡芦巴 破故纸 茴香沉香 木香 附子 金铃子 肉豆蔻各一两 肉桂半两
【用法】上11味药,先将黑锡和硫黄放新铁铫内如常法结黑锡、硫黄砂子(即硫黄入锡结成团),再放地上出火毒,研成极细末,余药都研成极细末,然后一起和匀再研,至黑色光亮为止,用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阴干,人布袋内擦令光莹,每次服三、四十粒,空腹姜盐汤或枣汤送下,妇人艾醋汤下。【功用】温壮下元,镇纳浮阳。
【主治】①真阳不足,肾不纳气,浊阴上泛,上盛下虚(上盛,指痰涎上壅于肺;下虚,指肾阳虚衰)。症见上气喘促,四肢厥逆,冷汗不止,舌淡苔白,脉沉微等。②奔豚,即气从小腹上冲胸,胸胁脘腹胀痛,,亦治寒疝腹痛,肠鸣滑泄,男子阳痿精冷,女子血海虚寒等证。
【方析】真阳不足,下元虚冷为本方的主证。阳虚气不化水,生湿生痰,寒凝气滞均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用黑锡质重甘寒,镇摄浮阳;硫黄性热,温补命火,暖肾消寒,共为君药。附子、肉桂温肾助阳,引火归原;胡芦巴、补骨脂(破故纸)、小茴香均可温肾助阳,除冷散寒,共为臣药。沉香降逆平喘,纳气入肾;木香、肉豆蔻温中调气,行气止痛;川楝子苦寒,既可监制诸药,以防温燥太过,又疏肝利气,调畅气机,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可温壮肾阳,镇纳肾虚浮阳。
按:一方有阳起石一两,可增强温肾助阳之力。本方对真阳虚衰,虚阳浮越之上实下虚证有效。然属镇纳救急之剂,非久病缓治之方,不宜久服。
4.半硫丸虚冷①便秘。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半硫半夏与硫黄 虚冷下元便秘尝
金液丹中硫一味 沉寒②厥逆亦兴阳
【注释】 ①虚冷:此指下元虚冷(肾阳虚)。
②沉寒:即体内有久寒。
【组成】 半夏汤浸七次,焙干为细末 硫黄明净好者,研令极细,各等分
【用法】上二药研细末,用生姜汁同煮,入干蒸饼末捣搅匀,放臼内杵数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十五至二十丸,温酒或生姜汤送下。
【功用】 温肾逐寒,通阳降浊。
【主治】 老人下元虚冷便秘。或寒湿久泻。
【方析】本方证乃因年老体衰,命门阳气不足,阳虚生内寒,寒积内阻,阳虚不运,而致大便秘结,犹如水寒成冰,故下元虚冷为本方的主证。阳虚不能化气行水,运化水湿,乃成寒湿泄泻,为本方的兼证。方巾用大热之硫黄为君,以补命门真火不足,温肾助阳祛寒。半夏辛温燥湿,和胃降逆散结,通降胃气有助于通便;生姜汁温中祛寒,又解半夏之毒,亦助硫黄祛寒,为臣佐药。三药合用,使肾阳得补,寒邪得散,胃气通降,阳气行运,大便则下。
按:本方适用于老年阳虚便秘,若老人气虚,津液不足,以及血枯,肠胃燥热便秘,切勿误投。
【附方】 金液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硫黄净,拣去砂石,十两
用法:将硫黄研细水飞,用瓷盒子盛,再用水和赤石脂封口,然后用盐泥封好,晒干。地内先埋一小罐子,盛水令满,安盒子在上,用泥固济讫,慢火养七日七夜,候足,加顶火一斤煅,候冷取出,研为细末。再取此药末一两,用蒸饼一两,汤浸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三十丸,多至百丸,温米汤送下。
功用:助阳益火。
主治:肾阳虚弱,久寒痼冷。症见手足厥冷,腰膝冷痛,自汗吐利,小便不禁,脉微等。也能治阳痿。
按:硫黄辛热有毒,不可多服、久服。5.浆水①散(刘完素) 霍乱②阳虚。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歌诀】
浆水散中用地浆 干姜附桂与良姜
再加甘草同半夏 吐泻身凉立转阳
【注释】 ①浆水:指地浆水。是掘地三尺,灌水搅混,待其沉淀后,取上面的清液,即称地浆水,为阴中之阴。
②霍乱:病名。以起病突然,大吐大泻,烦闷不舒为特征。古人认为这是一种胃肠挥霍撩乱的现象,故名。
【组成】 干姜 肉桂 炙甘草各五钱附子半两 良姜二钱半 半夏一两
【用法】 上6味共研细末,每次服三至五钱,用浆水煎,热服。
【功用】 温阳散寒,降逆和中。
【主治】 脾肾阳虚,中寒霍乱。症见腹痛吐泻,身凉肢冷,汗多脉微等,或暑月中寒,而见突然吐泻,汗多脉微,阳虚欲脱者。
【方析】脾肾阳虚有寒所致霍乱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以辛热之附子、干姜为君药,温补脾肾之阳,散寒和中。肉桂助附子温补肾阳,散寒止痛;良姜助干姜温中散寒,共为臣药。半夏温中和胃,降逆止呕,为佐药。炙甘草益气补脾,以生化气血,防辛温燥药伤阴,又可调和诸药,为使药。浆水为阴中之阴,可益阴以敛阳,防止阳气散越,又有反佐之意,引药下达,而不发生拒药。诸药合用,使寒邪散,阳气复,脾胃和,则吐泻身凉可愈。
6.来复①丹 上盛下虚②里寒外热。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汤头歌诀白话解(下) 汤头歌诀白话解
来复丹用玄精石 硝石硫黄橘红着
青皮灵脂复元阳 上盛下虚可镇宅
【注释】 ①来复:本方能使肾中虚极的阳气恢复,好比冬尽春回,故名之。
②上盛下虚:上盛即指痰浊壅于上,而致痰厥气闭;下虚即肾阳虚衰,肾阴亦亏。
【组成】 玄精石硝石硫黄各一两橘红 青皮 五灵脂各二两
【用法】上6味,硝石同硫黄共为细末,人锅内用微火慢炒,使阴阳气相入,再研极细,名“二气末”,玄精石研水飞,橘红、青皮、五灵脂亦研细末,然后诸药相合共研拌匀,以好醋打糊为丸,如豌豆大,每次服三十丸,空腹粥饮吞下。小儿三至五丸。
【功用】 助阳救阴,镇纳浮阳,行气通闭。
【主治】 上盛下虚,里寒外热。症见痰厥,气闭,心腹冷痛,大便泄泻,身热脉微,或心肾不交等。
【方析】下元虚衰(肾阴、肾阳皆虚),虚阳上浮外越为本方的主证。痰浊上泛,闭阻气机,中脘气闭不通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硫黄辛热,补火助阳,下气除寒;硝石苦寒,降火通肠,二药相合,为阴阳互济,所以又名“二气未”(即阴、阳二气),以温阳降逆通闭,共为君药。玄精石成寒,滋阴降火,引虚火下降归肾,为臣药。君臣相配,阴阳并补。青皮、陈皮疏利气机,使气闭得通,气行则痰消,陈皮又能燥湿化痰;五灵脂甘温,善除心腹冷气,通利血脉,散瘀止痛,可引浊阴之物下行,共为佐药。诸药合用,使下元阴阳得补,中焦气机调畅,寒散痰消,则肾阴上济于心,心火下交于肾,相火不妄行,诸症自除。

十二、祛暑之剂
祛暑之剂,即祛暑剂。是能祛除暑邪,治疗暑病的方剂。暑病是夏季感受暑邪而致。因暑为阳邪,易伤津耗气,且暑气通于心,故临床常见发热口渴,汗出心烦,倦怠少气等症。又暑多夹湿,而见吐泻、小便不利等夹湿症状。夏月贪凉露卧,不避风寒,又易兼见恶寒无汗等表寒证。故祛暑之剂又有祛暑清热、清暑益气、祛暑利湿、祛暑解表之分,临床使用时,当辨证选用。
1.三物香薷①饮散暑和脾。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三物香薷豆朴先 若云热盛加黄连
或加芩草名五物 利湿祛暑木瓜宣
再加参芪与陈术 兼治内伤十味全
二香合入香苏饮 仍有藿薷香葛传
【注释】 ①三物香薷:本方由三味药组成,香薷为君药,故名“三物香薷饮”。
【组成】 香薷一斤 白扁豆姜制厚朴各半斤
【用法】 上三药共研粗末,每次服三钱,用水和酒煎,冷服。
【功用】 祛暑解表,化湿和脾。
【主治】 夏月乘凉饮冷,外感于寒,内伤于湿。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头重身倦,腹痛吐泻,胸闷,舌苔白腻,脉浮等。
【方析】夏月乘凉饮冷,外感于寒为本方的主证。内伤于湿为本方的兼证。头痛为次要症状。故方中以辛温芳香的香薷为君药,既能发汗解表散寒,又能祛暑化湿和中,是夏月解表之要药。厚朴辛苦温,行气除满,内化湿滞,为臣药。白扁豆补脾化湿,且能消暑,为佐药。用酒少许同煎,意在增强散寒之力。三药合用,共奏祛暑解表,化湿和脾之功。
【附方】 (1)黄连香薷饮(《医方集解》)本方系三物香薷饮去扁豆,加黄连而成。
用法:水煎冷服。
功用:祛暑清热。
主治:中暑热盛,口渴心烦,或大便下鲜血等。
(2)五物香薷饮(《医方集解》) 本方系二物香薷饮加茯苓、甘草。
用法:水煎服。
功用:祛暑和中。
主治:伤暑泄泻,小便不利等。
(3)六味香薷饮(《医方集解》) 本方系五味香薷饮加木瓜。
用法:水煎服。
功用:祛暑利湿。
主治:中暑湿盛者。
(4)十味香薷饮(《百一选方》) 本方系六味香薷饮加人参、黄芪、陈皮、白术。
用法:水煎服。
功用:祛暑解表,补脾除湿。
主治:暑湿内伤。症见头重吐利,身体疲倦,神志昏沉等。(5)二香散(《医方集解》)本方系三物香薷饮合“香苏饮”(由香附、紫苏叶、陈皮、甘草四味药组成),再加木瓜、苍术而成。
用法:水煎服。
功用:祛暑解表,理气除湿。
主治:夏月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症见身热恶寒,不思饮食,脘腹胀满等。
(6)藿薷汤(《医方集解》) 本方系三物香薷饮合藿香正气散。
用法:水煎服。
功用:祛暑解表,理气和中。
主治:伏暑吐泻。
(7)香薷葛根汤(《医方集解》) 本方系三物香薷饮加葛根而成。
用法:水煎服。
功用:祛暑解表,化湿舒筋。
主治:暑月伤风见项背拘急及伤暑泄泻。
2.清暑益气汤(李杲) 补肺生津,燥湿清热。
(《脾胃论》)
【歌诀】
清暑益气参草芪 当归麦味青陈皮
曲柏葛根苍白术 升麻泽泻姜枣随
【组成】 黄芪 苍术 升麻各一钱 人参 泽泻 陈皮炒神曲 白术各五分 炙甘草 当归身 麦冬各三分青皮二分半 五味子九粒 黄柏葛根各二分
【用法】 上15味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同煎,温服。
【功用】 清暑益气,祛湿健脾。
【主治】暑湿伤人,气津两伤。症见身热心烦,自汗口渴,四肢困倦,不思饮食,精神减少,胸满气促,身重,肢体疼痛,小便赤涩,大便溏黄,脉虚等。
【方析】夏月伤暑为本方的主证。暑为阳邪,易伤津耗气,故气津两伤及夹湿困脾均为本方的兼证。胸满为次要症状。因此,方中用升麻清解暑热,且升清气;苍术芳香燥烈,燥湿健脾,为君药。葛根助君清热解暑,且又生津止渴;黄柏清热燥湿,尤善清下焦膀胱湿热;泽泻渗利湿热,使湿热从小便而去,共为臣药。黄芪、人参益气而固表,补被暑热所伤之气;麦冬清热养阴;五味子保肺生津敛汗;当归养血和阴;白术补气健脾;青皮、陈皮、炒神曲理气化滞消食,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煎加生姜、大枣意在调补脾胃,以助脾运,亦为佐药之用。诸药相配,合成清暑益气、养阴生津、祛湿健脾的方剂。
按:本方除湿健脾之功较强,更适用于脾胃元气本虚,又感受暑湿者。若汗少,黄芪减五分。
3.缩脾①饮温脾消暑。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缩脾饮用清暑气 砂仁草果乌梅暨
甘草葛根扁豆加 吐泻烦渴温脾胃古人治暑多用温 暑为阴证此所谓
大顺杏仁姜桂甘 散寒燥湿斯为贵
【注释】 ①缩脾:本方以缩砂仁为君,有温脾消暑之功,故名“缩脾饮”。
【组成】 缩砂仁 草果煨 乌梅 炙甘草各四两 葛根白扁豆各二两
【用法】 上6药共研粗末,每次用四钱,水煎冷服。
【功用】 温脾消暑,除烦止渴。
【主治】 感受暑湿,湿伤脾胃。症见呕吐泄泻,烦躁口渴,以及暑月酒食所伤等。
【方析】感受暑湿,暑热内伏,湿困脾胃为本方的主证。方中砂仁辛温芳香,醒脾和胃,理气化湿,为君药。白扁豆专清暑化湿;草果温脾燥湿,使湿去暑消;葛根即可解散暑热,又可鼓舞胃气上升而生津止渴,共为臣药。乌梅除热生津止渴;炙甘草健脾和中,以助脾运化,且又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暑热,除烦渴,温脾止泻之功。
按:暑病有阳暑、阴暑之分。阴暑为夏月过于吹风纳凉,饮冷无度所致,由于静而得病,故名阴暑。且暑多夹湿,易伤脾胃,耗气伤津,而脾喜燥恶湿,所以古人治被暑邪寒湿所致的阴暑证多用温药,本方就是一个例子。歌中云:“古人治暑多用温,暑为阴证此所谓。”就是此意。
【附方】 大顺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干姜 肉桂杏仁去皮尖各四斤甘草三十斤
用法:先将甘草用白砂炒至八分黄熟,次入干姜同炒,令姜裂,再入杏仁又同炒,候杏仁不作声为度,用筛隔净,后入肉桂,一起捣罗为散,每次用二钱,水煎去滓,温服。
功用:温中祛暑,散寒燥湿。
主治:感受暑邪,热伏于里,又加饮冷过多,脾胃受湿,升降失常,脏腑不调。症见食少体倦,呕吐泄泻,水谷不分,脉沉缓等。
按:本方证属阴暑,为夏月暑邪与寒湿伤人所致。故方巾重用甘温之甘草益气健脾,以助脾运,升清降浊;杏仁苦温散寒利气,通调水道;干姜、肉桂皆辛热,散寒燥湿,使湿去伏热得以散。此也是古人治暑多用温药的代表方之一。
4.生脉①散(李杲)保肺复脉。
(《内外伤辨惑论》)
【歌诀】
生脉麦味与人参 保肺清心治暑淫②
气少汗多兼口渴 病危脉绝急煎斟③
【注释】 ①生脉:本方有益气保肺,养阴生津敛汗之功,使气充津生而脉复,故名之。
②淫:淫( yín),音银。即过多,过甚。这里所说的暑淫是指暑热太过而伤人。
③斟:斟(zhēn),音针。此处指往杯子里倒煎好的药汁。
【组成】 麦冬五分五味子七粒人参五分
【用法】 上3味水煎服。
【功用】 益气生津,养阴保肺。
【主治】①暑淫耗伤气阴。症见气短体倦,多汗口渴,咽干,脉虚细等。②久咳肺虚,气阴两伤。症见呛咳少痰,气短自汗,口干舌燥,苔薄少津,脉虚数或虚细等。【方析】暑淫伤人,耗气伤阴为本方的主证。呛咳少痰为本方的次要症状。故方中用人参益气生津,大补肺气,为君药。麦冬甘寒,滋阴润肺,清心热,为臣药。五味子酸温,敛肺止汗生津,收敛耗散的肺气,为佐药。三药相合,一个补肺气,生津液;一个补肺阴,清心火;一个敛肺气止汗,所以有保肺清心之功。如病情危重,见脉微欲绝者,当急用本方煎汤服。
按:心主血脉,肺朝百脉,夏月炎暑,火旺克金(即克肺),故当以保肺为主,又暑气通于心,当清心,此方补肺清心,则气充脉复,益气而祛暑,所以本书将其归于清暑之剂。但因本方的君药是人参,因而在《方剂学》教材中将其归人补益剂,为补气的代表方,更适用于夏日汗出过多,损气伤津之证。若属外邪未解,或暑病热盛,气阴末伤者,均不宜用。
5.六一①散(刘完素) 清暑利湿。
(《伤寒直格》)
【歌诀】
六一滑石同甘草 解肌行水兼清燥
统治表里及三焦 热渴暑烦泻痢保
益元碧玉与鸡苏 砂黛薄荷加之好
【注释】 ①六一:本方由六份滑石,一份甘草组成,故名“六一散”。
【组成】 滑石六两甘草一两
【用法】 上2药共研细末,每次服三钱,和白蜜少许,冷水或灯芯汤调服,每日三次。
【功用】 清暑利湿。
【主治】 感受暑湿。症见身热口渴,心烦,小便不利,大便泄泻等。
【方析】感受暑热为本方主证。小便不利、泄泻为兼证(兼有湿)。故方中重用甘淡性寒、质重体滑的滑石为君,以清解暑热,且行水利湿,止烦渴。甘草清热和中,与君药相合,甘寒生津,为佐使药。本方药虽二味,但却为治疗感受暑湿的常用基础方,能统治表里上下三焦(在表则发热,在里则泄泻,在上则烦渴,在下则小便不利)。
按:本方一名“天水散”,一名“太白散”,后人通称为 “六一散”。因其既含方剂用量比例,又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
【附方】 (1)益元散(《伤寒直格》) 即六一散加辰砂(即朱砂),灯芯汤调服。
功用:清心祛暑,兼能安神。
主治:暑湿证兼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2)碧玉散(《伤寒直格》) 即六一散加青黛令如轻碧色。
功用:祛暑清热。
主治:暑湿证兼有肝胆郁热者。
(3)鸡苏散(《伤寒直格》) 即六一散加薄荷叶一分。
功用:疏风祛暑。
主治:暑湿汪兼见微恶风寒,头痛头胀,咳嗽不爽者。
(2)碧玉散(《伤寒直格》) 即六一散加青黛令如轻碧色。
功用:祛暑清热。
主治:暑湿证兼有肝胆郁热者。
(3)鸡苏散(《伤寒直格》) 即六一散加薄荷叶一分。
功用:疏风祛暑。
主治:暑湿汪兼见微恶风寒,头痛头胀,咳嗽不爽者。

十三、利湿之剂 (一)
利湿之剂,即祛湿剂。是以祛湿药或逐水药为主组成,以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湿与水异名同类,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湿聚为水。水湿为病,有从外袭,有自内生。由淋雨涉水,居处潮湿,或汗出沾衣,或冒行雾露,正不胜邪而致湿邪从肌表而入的称“外湿”。若因过食生冷,或过饮酒酪,或素体脾虚,失其健运而致水湿内停者称“内湿”。外湿多病在肌表经络,内湿多病存脏腑。然肌表与脏腑,表里相关,外湿可以内传脏腑,内湿亦可外溢肌肤,故外湿内湿亦可相兼并见。人身之中,主水在肾,制水在脾,调水在肺,三焦为水道,膀胱为水腑,故水湿为病,与这些脏腑都有密切关系。如脾虚则湿生,肾虚则水泛,肺失宣降则不能通调水道等。由于水湿为病,常有风、寒、暑、热相兼,人体有虚实强弱之别,病位有上下表里之分,病情有寒化、热化、轻重缓急之异,因此,祛湿剂又有利水渗湿、攻逐水湿、清热利湿、温化水湿、祛风胜湿、燥湿化浊的区别。所以治疗水湿病证要密切联系相关脏腑,辨证施治。
1.五苓散(张机) 行水总剂。
(《伤寒论》)
【歌诀】
五苓散治太阳腑① 白术泽泻猪茯苓
膀胱化气添官桂 利便消暑烦渴清
除桂名为四芩散 无寒但渴服之灵
猪苓汤除桂与术 加入阿胶滑石停
此为和湿兼泻热 疸黄②便闭渴呕宁
【注释】 ①太阳腑:膀胱为太阳之腑。此指膀胱蓄水证。乃因邪入膀胱,气化不行,小便不利,致水蓄膀胱。
②疸黄:指湿热蕴结的黄疸。
【组成】 白术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猪苓十八铢茯苓十八铢 桂枝(也可用官桂)半两
【用法】 上5药共研细末,每次用白饮(即米汤)调服方寸匕,日三次。
【功用】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①蓄水证。症见小便不利,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②水湿内停。症见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中暑烦渴,身重等。③痰饮。症见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喘等。
【方析】本方在《伤寒论》中,原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的蓄水证。方歌中“五苓散治太阳腑”即是此意。所以水湿内停,小便不利的蓄水证为本方的主证。表邪未解及中暑均为本方的兼证。咳、喘、头眩等为本方的次要症状。故方中重用泽泻为君药,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猪苓、茯苓均淡渗利湿,增强君药利水渗湿之功,以使小便通利,共为臣药。白术健脾燥湿,脾健则可运化水湿;桂枝既外解表邪,又内助膀胱气化,共为佐药。五药合用,共奏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
按:本方重在利水渗湿,故可用于水湿壅盛于里的水肿,小便不利,泄泻,以及中暑烦渴等。使水湿、暑湿从小便而去,利小便而实大便。若方中用官桂,则增强了膀胱的气化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可助利小便之功。本方为行水利湿的主要方剂。
【附方】 (1)四苓散(《明医指掌》) 本方即五苓散除去桂枝而成。
用法:水煎服。
功用:利水渗湿。
主治:内伤饮食有湿。症见小便不利,大便溏泻,口渴等。(2)猪苓汤(《伤寒论》)本方即五苓散除去桂枝、白术,加入阿胶、滑石而成。五味药各一两。
用法:水煎(阿胶烊化),分三次温服。
功用:利水清热养阴。
主治:水热互结。症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等。又可治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胀满等。
按:四苓散证没有寒热,只见小便不利,口渴等症,故去掉桂枝,功专利水渗湿。猪苓汤证乃邪已入里化热,水热互结,热伤阴津,故用泽泻、猪苓、茯苓利水渗湿,又佐滑石清热利尿,阿胶养阴,使水去阴不伤,组成利水清热养阴之方。
2.小半夏加茯苓汤(张机) 行水消痞。
(《金匮要略》)
【歌诀】
小半夏加茯苓汤 行水散痞有生姜
加桂除夏治悸厥① 茯苓甘草汤名彰
【注释】①悸厥:悸,此指心下惊。即胃脘部悸动不宁。厥,指寒厥。皆因水饮停于心下所致。
【组成】 半夏一升茯苓三两生姜半斤
【用法】 上3药用水煎,分2次温服。
【功用】 行水消痞,降逆止呕。
【主治】 膈间停水。症见突然呕吐,心下痞满,头眩心悸,口不渴等。
【方析】膈间停水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用甘淡寒之茯苓为君,健脾渗湿行水,使膈间之水从小便而去。生姜辛温,为呕家圣药,既可辛散水饮,又和胃降逆止呕;半夏辛温,行散水湿,和胃降逆止呕。共为臣药。三药合用,使水行胃和,呕吐痞满也就自然消除。
按:小半夏汤由半夏、生姜两味药组成,为止呕方之祖。若再加茯苓,名小半夏加茯苓汤。
【附方】 茯苓甘草汤(《伤寒论》)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 炙甘草一两
用法:水煎分三次温服。
功用:温中化饮,通阳利水。
主治:水饮停心下。症见心下悸,口不渴,四肢厥逆等。
按:茯苓甘草汤即小半夏加茯苓汤除去半夏,加桂枝、甘草而成。桂枝通阳化气,炙甘草补脾和中,助茯苓健脾利水,兼调诸药。本方治疗水停心下的心下悸,或四肢厥逆的证候。因无呕吐及心下痞满之症,故去半夏。
3.肾着①汤(张机)湿伤腰肾。
(《金匮要略》)
【歌诀】
肾着汤内用干姜 茯苓甘草白术襄
伤湿身痛与腰冷 亦名甘姜苓术汤
黄芪防己除姜茯 术甘姜枣共煎尝
此治风水②与诸湿 身重汗出服之良【注释】①肾着:指肾着病。本方主治肾着病,故方名为“肾着汤”。肾着病是肾为寒湿之邪所伤,以腰重冷痛为主要见症。
②风水:水肿病的一种。多由表虚不固,外受风邪侵袭,肺气失于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湿停滞体内,郁于肌腠所致。症见发病急骤,发热恶风,面目四肢浮肿,身重,小便不利,苔白脉浮等。
【组成】 甘草二两 干姜四两茯苓四两 白术二两
【用法】 上4药,水煎,分三次温服。
【功用】 温脾祛湿。
【主治】 肾着病。症见身体重痛,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口不渴,饮食如故,小便自利,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缓等。
【方析】腰重冷痛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以辛热的干姜温脾散寒,为君药。白术甘苦温以健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共为臣药。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且又能补气健脾。四药相合,使寒去湿消,则腰重冷痛自除。
按:因本方由甘草、干姜、茯苓、白术四味药组成,故又名“甘姜苓术汤”。本证实为寒湿之邪痹着于腰部,未伤及脏腑,因腰为肾之府,所以用“肾着”名。其治法,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
【附方】 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防己一两 黄芪一两一分 白术七钱半 甘草半两
用法:上四药研为细末,每次抄五钱匕,加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煎温服。
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主治:风水或风湿。症见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等。
按:方歌中“黄芪防己汤”即是本方。由肾着汤除去干姜、茯苓,加生姜、大枣、黄芪、防己而成。方中黄芪益气固表,且能行水消肿;防己祛风行水,两药配伍,祛风不伤正,固表不留邪,且又行水气,共为君药。所以方名为防己黄芪汤。加生姜、大枣既可调和营卫,又助白术、甘草健脾助运。用此方煎服治疗风水和风湿症见脉浮身重,汗出恶风等都有良效。
4.舟车①丸(刘完素) 燥实阳水②。
(《医方集解》引河间方)
【歌诀】
舟车牵牛及大黄 遂戟芜花又木香
青皮橘皮加轻粉燥实阳水却相当
【注释】①舟车:舟即船,走水道;车走谷道。本方逐水之力极峻,服后能使水热壅实之邪,从二便畅行而出,如顺水之舟,下坡之车,故名舟车丸。
②阳水:凡水肿见大便秘结,小便不利,口渴面赤,腹胀坚实,脉沉数有力等属热属实证的为阳水。
【组成】 黑牵牛炒四两 大黄酒浸二两 甘遂面裹煨 大戟面裹煨 芫花醋炒 青皮炒 橘皮各一两 木香五钱 轻粉一钱
【用法】上9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次服五分,早晨天明时用温开水送下,以大便下利三次为恰当。若仅一、二次,且不通利,第二天早晨再服,用六、七分,渐渐加到一钱,总以大便通畅下利为度。假使服后大便下利四、五次,或服后因下利而致精神萎靡不振,可减到二、三分。或隔一、二、三日服一次,到水肿水胀减轻为止。并忌食盐、酱100天。
【功用】 逐水消肿。【主治】 阳水证。症见水肿水胀,口渴气粗,腹坚,大小便秘,脉沉数有力等。
【方析】 本方证乃因水热内壅,气机阻滞所致。邪实而止未虚,亦称热(燥)实阳水。燥实阳水即为本方主证。故方中用黑牵牛苦寒以通利二便,下气行水,为君药。大黄助君药荡涤肠胃,泻热通便;甘遂、大戟、芫花攻逐积水,共为臣药。君臣相配,使水湿从二便分消而去。青皮、橘皮、木香疏畅气机,使气行则水行;轻粉走而不守,通窍利水,协助诸药,使水湿分消下泄,共为佐药。诸药相配,共奏行气逐水消肿之功。
5.疏凿①饮子(严用和) 阳水。
(《济生方》)
【歌诀】
疏凿槟榔及商陆 苓皮大腹同椒目
赤豆艽羌泻木通 煎益姜皮阳水服
【注释】 ①疏凿:指本方能上下内外分消,其势犹如夏禹疏江凿河,使壅盛于表里之水湿迅速分消,故名疏凿饮子。
【组成】 槟榔商陆茯苓皮 大腹皮 椒目 赤小豆秦艽羌活泽泻木通各等分
【用法】 上10药共研细末,每次服四钱,加生姜皮水煎,去滓,温服。
【功用】 行水退肿,疏风祛湿。
【主治】 阳水证(水热壅盛)。症见遍身水肿,喘呼口渴,大小便秘,胸腹胀满,脉沉数等。
【方析】阳水为本方的主证。喘、胸腹胀满为次要症状。故方中用苦寒之商陆以通利二便,行水退肿,为君药。椒目苦寒,助君行水消肿;赤小豆、泽泻、木通利水祛湿,使水湿从小便而去,共为臣药。茯苓皮、生姜皮、大腹皮能行皮肤中水湿;秦艽、羌活疏风发表,使水湿从肌表而去;槟榔行气利水,共为佐药。
6.实脾饮(严用和) 虚寒阴水①。
(《济生方》)
【歌诀】
实脾苓术与木瓜 甘草木香大腹加
草蔻附姜兼厚朴 虚寒阴水效堪夸
【注释】①阴水:凡因脾肾阳虚,不能化水运湿而致的水肿,称为阴水。临床表现多见下肢先肿,按之凹陷,肢冷神疲,口不渴,大便溏泻,舌苔白或白腻,脉沉迟等。阴水属虚、属寒、属里。
【组成】 茯苓 白术 木瓜 木香 大腹皮 草豆蔻附子炮干姜厚朴各一两 炙甘草五钱
【用法】 上10药共研粗末,每次用四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服。
【功用】 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 阳虚水肿(虚寒阴水)。症见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厚腻,脉沉迟等。
【方析】虚寒阴水即为本方的主证。胸腹胀满为次要症状。故方中以干姜温补脾阳,助脾运化水湿;附子温肾暖脾,助气化以行水,共为君药。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使水湿从小便而去;木瓜芳香醒脾化湿;大腹皮下气宽中,行水消肿,共为臣药。木香、厚朴行气散满,使气行则水行;草豆蔻燥湿健脾,温中散寒;加生姜、大枣意在调补脾胃,助脾运化,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且又补脾气,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温阳健脾,行气利水之效。按:本方温补脾土之功偏胜,使脾实则能治水,故以“实脾”名之。对脾阳虚有寒不能行水而造成的阴水确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7.五皮饮脾虚肤肿①。
(《中藏经》)
【歌诀】
五皮饮用五般皮 陈茯姜桑大腹奇
或用五加易桑白 脾虚肤胀②此方司③
【注释】 ①肤肿:多由脾虚湿重,水溢皮肤所致,亦称“皮水”。症见全身水肿,按之没指,肢体沉重,小便不利等。
②肤胀:是指寒湿留滞在皮肤之内而出现肿胀的病证。症可见全身浮肿,腹部膨大,按之肿有凹陷,皮厚而色泽无异常变化等。
③司:即主管。
【组成】 陈皮茯苓皮生姜皮桑白皮大腹皮各等分
【用法】 上5药共为粗末,每次用三钱,水煎,去渣,温服。
【功用】 利水消肿,理气健脾。
【主治】 皮水,脾虚湿盛。症见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舌苔白腻,脉沉缓等。
【方析】脾虚湿盛,溢于肌肤而致肤肿为本方主证。心腹胀满,上气喘急为次要症状。故方中用茯苓皮淡渗利湿,行水消肿,为君药。生姜皮、大腹皮助君行水消肿,为臣药。三药相合,能去皮肤中的停水。又佐以桑白皮肃降肺气,通调水道,利水消肿,且泻肺平喘;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和胃,使气行水行。方中五药皆用其皮,则善行皮间之水气,故专治皮水。
按:本方作用平和,利水消肿还能健脾,故治疗脾虚水肿轻证有奇效。亦可用治妊娠水肿。原书名为“五皮散”。
【附方】 五皮饮(《麻科活人全书》) 本方即上方去桑白皮,换五加皮而成。其功用、主治与上方基本相同。
按:五加皮亦有利水去湿之功,但性偏温,而桑白皮甘寒,这是二方不同之处。
8.羌活胜湿汤(李杲) 湿气在表。
(《内外伤辨惑论》)
【歌诀】
羌活胜湿羌独芎 甘蔓藁本与防风
湿气在表头腰重 发汗升阳有异功
风能胜湿升能降 不与行水渗湿同
若除独活芎蔓草 除湿升麻苍术充
【组成】 羌活 独活各一饯川芎 炙甘草 藁本 防风各五分 蔓荆子三分
【用法】 上7药水煎服。
【功用】 祛风胜湿。
【主治】 湿气在表。症见头痛头重,腰脊重痛,或一身都痛,有轻微寒热,苔白脉浮等。【方析】风湿在表,头、肩、腰背重痛,苔白、脉浮为其主证。故方中用羌活祛上半身风湿;独活祛下半身风湿,二药相合,能散周身风湿,利关节而通痹,共为君药。防风、藁本祛风胜湿止痛,与君药相配,辛温升阳,发汗解表,使湿气随汗而解,共为臣药。佐以川芎行气活血,祛风止痛;蔓荆子祛风胜湿。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综合全方,以辛温发散、祛风胜湿药为主,因其能鼓舞人体阳气上升,服后当微发其汗,使在表之湿气随汗而出。清阳升,浊阴自降。这和用行水渗湿的方法治疗里湿不同。
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末见到此方,而《内外伤辨惑论》有载。
【附方】 羌活除湿汤(《内外伤辨惑论》) 本方系羌活胜湿汤除去独活、川芎、蔓荆子、甘草,加升麻、苍术而成。
用法:水煎服。
功用:祛风除湿。
主治:风湿相搏,一身尽痛。
按:本方又名“除风湿羌活汤”,原方中还有柴胡。

十三、利湿之剂 (二)
9.大橘皮汤(方贤) 水肿泄泻。
(《奇效良方》)
【方歌】
大橘皮汤治湿热 五苓①六一②二方缀③
陈皮木香槟榔增 能消水肿及泄泻
【注释】 ①五苓:即五苓散。
②六一:即六一散。
③缀:缀( zhuì),音坠。即连结。
【组成】 茯苓一钱半猪苓泽泻 白术各一钱官桂半钱 滑石四钱 甘草三分橘皮三钱木香 槟榔各,一钱
【用法】 上10味药,加生姜五片,水煎服。
【功用】 清热利湿,理气行水。
【主治】 湿热内盛。症见心腹胀满,小便不利,大便泄泻及水肿等。
【方析】湿热内盛为本方的主证。气机阻滞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重用滑石为君药,清热利湿。赤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泄热,助君药清热利湿,使湿热从小便而去,共为臣药。白术健脾燥湿,脾健则可运化水湿;肉桂温阳化气,使气化水行;槟榔行气利水;橘皮、木香理气行气,使气行则水行,气行湿亦化,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合,可利小便而实大便,水湿从小便而去,则水肿、泄泻可消除。
按:本方即五苓散和六一散,再加橘皮、木香、槟榔而成。而五苓散原方是用桂枝,本方则用肉桂,以更好地温阳化气。
10.茵陈蒿汤(张机) 黄疸。
(《伤寒论》)
【歌诀】
茵陈蒿汤治疸黄① 阴阳寒热细推详
阳黄②大黄栀子入 阴黄③附子与干姜
亦有不用茵陈者 仲景柏皮栀子汤
【注释】 ①疸黄:即黄疸,此是阳黄。
②阳黄:黄疸两大类型之一。多因湿热内蕴交蒸,热不得外越,湿不得下泄,熏蒸肝胆,胆热液泄,溢于肌肤所致。症见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如橘皮色,伴有口渴,小便不利或小便短赤(如浓茶色),舌苔黄腻,脉滑数等。
③阴黄:多因寒湿内郁所致。症见皮肤黄色晦暗,伴有神疲身倦,手足不温,胃呆腹胀,大便不实,舌苔白滑或腻,脉沉细迟等。是黄疸两大类型之一。
【组成】 茵陈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
【用法】 水煎,分三次服。
【功用】 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 湿热黄疸(阳黄)。症见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如橘皮色,腹微满,口中渴,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沉数等。【方析】湿热黄疸为本方的主证。腹微满为本方的次要症状。故方中茵陈苦寒,善清热利湿退黄,是治黄疸的要药,重用为君,并用它作方名。以栀子为臣,清热泻火,通利三焦,导湿热从小便而去。佐以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引湿热从大便出。三药合用,使湿热瘀滞下泄,小便通利,黄疸自消退。
按:黄疸有阴阳之分,阳黄责之于湿热,阴寒责之于寒湿。本方为治湿热黄疸的第一要方。凡属阳黄证服本方后小便通利,颜色象皂角汁一样,色正赤,经一宿后腹胀就减,黄从小便而去。若治寒湿内郁属阴黄者,可将本方去栀子、大黄,加附子、干姜各6g,以温里散寒,利湿退黄。如再加炙甘草6g,即为茵陈四逆汤(茵陈与四逆汤合用)。
【附方】 栀子柏皮汤(《伤寒论》) 栀子十五枚 黄柏二两炙甘草一两
用法:水煎,分二次温服。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伤寒身热发黄。
按:茵陈虽是治黄疸的要药,但也有不用者。如栀子柏皮汤,只用栀子、黄柏清热利湿;炙甘草甘缓和中,以防苦寒药伤胃。本方与茵陈蒿汤均治湿热黄疸。但本方清热之力大于利湿,故适用于热重于湿的黄疸(阳黄而有发热的证候)。而茵陈蒿汤清热利湿并重,适用于湿热俱盛之黄疸。
11.八正①散淋②痛尿血。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八正木通与车前 扁蓄大黄滑石研
草梢瞿麦兼栀子 煎加灯草痛淋蠲③
【注释】 ①八正:方由八味药组成,以泻膀胱之热(本证为湿热结于膀胱,故泻之),此为正治,故名八正散。
②淋:病证名。通常指小便淋漓不畅、急迫、涩、痛等。
③蠲:蠲(juān),音捐。即免除。
【组成】 木通 车前子 扁蓄 大黄 滑石 甘草梢瞿麦 栀子各一斤
【用法】 上8味共研粗末为散,每次用二钱,加灯心草同煎,去滓,温服。
【功用】 利水通淋,清热泻火。
【主治】湿热下注,热淋、血淋。症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漓不畅,小便浑赤,小腹胀急,甚者癃闭不通,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等。
【方析】湿热下注膀胱所致热淋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以扁蓄、瞿麦除膀胱湿热,利水通淋,为君药。木通、滑石、车前子助君药清热利湿通淋,为臣药。栀子清泻三焦湿热,导湿热从小便去;大黄泄热降火;煎时加灯芯草可增强诸药清热利尿之功,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缓急和中为使。若用甘草梢可直达茎中止尿道涩痛。诸药相配,使湿热从小便而去,则淋痛、尿血也就祛除了。
12.萆薢分清饮(杨倓) 膏淋①白浊②。
(《杨氏家藏方》)
【歌诀】
萆薢分清石菖蒲 草梢乌药益智俱
或益茯苓盐煎服 通心固肾浊精驱
缩泉益智同乌药 山药糊丸便数需【注释】①膏淋:此指由下焦虚寒,湿浊不化所致淋证。症见小便频数,白如米泔,或如胎膏之物,尿出不畅等。
②白浊:病证名。指小便白而混浊。
【组成】 川萆薢石菖蒲乌药益智仁各一两 甘草梢五钱
【用法】 上5药共研粗末,每次用四钱,加盐一捻煎服。
【功用】 利湿化浊,温暖下元。
【主治】 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症见小便频数,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脉沉等。
【方析】下焦虚寒所敛膏淋、白浊为本方的主证。乃因肾虚受寒,肾失封藏,膀胱失约,败精渗入尿道而致。故方中用川萆薢利湿化浊,为治白浊的要药,为君药。石菖蒲通心窍,化浊除湿,助君分清化浊,为臣药。乌药调气,温肾逐寒;益智仁温肾阳,缩小便,止遗浊尿频,共为佐药。使以甘草梢调和诸药,且直入茎中,增强利湿分清之功。加盐煎服,取其咸以入肾,引药直达下焦,也为使药。诸药相合,利湿化浊,通心固肾,则病自除。
按:一方加入茯苓,可增强利湿分清之功。
【附方】 缩泉丸(《妇人良方》) 益智仁乌药各等分。
用法:二药研为细末,再用酒煮山药成糊,和成丸药,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七十粒,用盐酒或米汤送下。
功用:温肾祛寒,缩尿止遗。
主治:下元虚冷。症见小便频数,及小儿遗尿。
按:缩泉丸用山药为糊,意在增强健脾补肾缩尿之功。
13.当归拈①痛汤(李杲) 脚气②疮疡。
(《兰室秘藏》)
【歌诀】
当归拈痛羌防升 猪泽茵陈芩葛朋
二术苦参知母草 疮疡湿热服皆应
【注释】 ①拈:拈( niān)。即用手指搓捏东西。此指服用本方后疼痛顿时去掉,如同用手指搓捏东西一样利索。
②脚气:此指湿热脚气。乃因外感湿邪风毒,或饮食厚味所伤,积湿生热,流注于脚而成。症见脚肿痛,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数等。
【组成】 当归身防风猪苓泽泻知母黄芩各三钱羌活 茵陈炙甘草各五钱 升麻 葛根 苍术 苦参 人参各二钱 白术一钱五分
【用法】 上15味药共研粗末,每次服一两,水煎服。
【功用】 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主治】 湿热相搏。症见遍身肢节烦痛,肩背沉重,或一身疼痛,或脚气肿痛,脚膝生疮,脓水较多,舌苔白腻微黄,脉滑数等。
【方析】湿热相搏而致肢节沉重疼痛,脚气肿痛等为本方主证。脓水较多为次要症状。故方巾用羌活祛风胜湿,止周身重痛;茵陈清热利湿,共为君药。猪苓、泽泻利小便而渗湿;知母、黄芩、苦参清热燥湿,共为臣药。佐以苍术、白术健脾燥湿;脾健则湿邪得以运化;防风宣透关节间风湿,与升麻、葛根一起升发脾胃清阳,以发散肌肉间风湿;当归养血活血,防苦燥渗利之品伤阴血;人参益气健脾,扶正祛邪。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相配,利湿清热,上下分消,使血气通利,经脉和畅。对湿热相搏所引起全身关节疼痛,脚气,疮疡等,服后都有良效。增辑
1.五淋散五淋①。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五淋散用草栀仁 归芍茯苓亦共珍
气化原由阴以育 调行水道妙通神
【注释】 ①五淋:指五种淋证。即膏淋、气淋、血淋、石淋、劳淋。
【组成】 生甘草 当归各五两 山栀子仁 赤芍药各二十两赤茯苓六两
【用法】上五药共研细末,每次服二钱,水煎,空腹服。
【功用】 泻火通淋。
【主治】 五淋。症见尿频、尿急,淋沥不畅,脐腹急痛,劳倦即发,或尿如豆汁,或尿如砂石,或冷淋如膏等。
【方析】本方证多因肾气不足,膀胱有热,气化不利,水道不通所致。五淋即为本方的主证。久淋不愈,耗伤正气,阴血亏虚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用苦寒之栀子仁泻三焦之火而利小便,使湿热从小便而去,为君药。赤茯苓渗利膀胱湿热,助君利水道泻热;赤芍清热凉血,又可利小便,共为臣药。当归养血和血,补益肝肾,防利尿伤阴血,为佐药。生甘草泻火和中凋药,为佐使药。五药相配,有泻火通淋之功。凡血淋、气淋、膏淋、石淋、劳淋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2.三仁汤(吴瑭) 湿温①。
(《温病条辨》)
【歌诀】
三仁杏蔻薏苡仁 朴夏白通滑竹伦
水用甘澜②扬百遍 湿温初起法堪遵
【注释】①湿温:病名。发于夏秋季节的一种热性病。多因感受时令湿热所致。症可见发热持续,头重身疼,胸脘痞闷,苔白腻或黄腻,脉濡等。
②甘澜:即甘澜水,又称“劳水”。是把水放在盆内,用瓢将水扬起来,倒下去,如此多次(可扬百遍),使水面上起无数泡沫,取泡沫水便是。此水质轻不助邪,还可益脾胃。
【组成】 杏仁五钱 白蔻仁二钱生薏苡仁六钱厚朴二钱 半夏五钱 白通草二钱 飞滑石六钱 竹叶二钱
【用法】 上8味药,用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次服一碗,日三服。
【功用】 清利湿热,宣畅气机。
【主治】 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邪在气分。症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等。
【方析】湿温初起,邪在气分为本方的主证。胸闷不饥为本方的次要症状。故方中以杏仁宣利上焦肺气;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以畅中焦气机;生薏苡仁甘淡寒,利湿清热而健脾,导湿热从小便而去,三仁相合,宣上畅中渗下,共为君药。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利湿清热,共为臣药。佐以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消痞除满。诸药相合,使湿去热清,诸症自除。
按:本方适用于湿温初起,湿重热轻者。本证禁汗、禁下、禁滋阴。3.甘露消毒丹(叶桂) 湿温时疫①。
(《续名医类案》引叶桂方)
【歌诀】
甘露消毒蔻藿香 茵陈滑石木通菖
芩翘贝母射干薄 暑疫湿温为末尝
【注释】 ①时疫:病名。通常指温疫病证,具有季节性和流行性的特点,此多发生于夏令暑湿季节。
【组成】 白蔻仁藿香 连翘射干 薄荷各四两绵茵陈十一两 飞滑石十五两 石菖蒲六两 木通 川贝母各五两淡黄芩十两
【用法】 上11味药生晒,共研细末,每次用开水调服三钱,日服二次。也可用神曲糊丸,如弹子大,每次用开水化服一丸。
【功用】 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时疫。症见发热倦怠,胸闷腹胀,四肢酸楚,小便短赤,颐肿(颐指面颊、腮),咽肿口渴,吐泻淋浊,身目发黄,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等。
【方析】湿温、时疫之邪留在气分为本方主证。胸闷腹胀,颐肿,咽肿为次要症状。故方中重中滑石、茵陈、黄芩三药,其中滑石清热利湿而解暑;茵陈清热利湿而退黄;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三药合用,清利湿热之功尤强,共为君药。臣以木通清热利尿,导湿热从小便去;石菖蒲、藿香芳香化浊,祛湿开胃;热毒上壅,咽颐肿痛,故佐以连翘、射干、薄荷解毒利咽散邪;贝母清热化痰,散结消肿;白豆蔻芳香悦脾,行气祛湿,使气畅湿行,胸闷腹胀则除。诸药相合,有利湿化浊,清热解毒的作用。
按:本方在夏令暑湿季节最为常用。王士雄赞之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但适用于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者。
4.鸡鸣①散(王肯堂) 脚气②。
(《证治准绳》)
【歌诀】
鸡鸣散是绝奇方 苏叶茱萸桔梗姜
瓜橘槟榔煎冷服 肿浮脚气效彰彰③
【注释】 ①鸡鸣:原书规定在五更鸡鸣时服药,故名鸡鸣散。
②脚气:见当归拈痛汤。
③彰:彰( zhāng):音张。明显,显著。此指疗效显著。
【组成】 苏叶三钱 吴萸三钱 桔梗 生姜各半两 木瓜橘皮各一两槟榔七枚
【用法】上7味药研成粗末,隔宿用水三大碗,慢火煎至一碗半,药汁倒出,药渣再加水二大碗,煎至一碗,二汁相合,安置床头,至次日五更鸡鸣时作二、三次冷服(冬天可略温服)。
【功用】 温化寒湿,行气降浊。
【主治】湿脚气。症见足胫肿重无力,麻木冷痛,不能行走,恶寒发热,或挛急上冲,甚至胸闷泛恶。亦可治风湿流注,脚足痛不可忍,筋脉浮肿。
【方析】寒湿之邪,下着两足所致湿脚气为本方的主征。恶寒发热为本方兼证。胸闷泛恶为本方的次要症状。故方中以槟榔质重下达,利水化湿,为君药。木瓜酸温,下冷气化湿,舒筋通络,为臣药。佐以生姜、吴茱萸散寒祛湿,且和胃降逆;紫苏叶、桔梗宣通气机,外散表邪;陈皮燥湿健脾,更能理气畅中。诸药相配,开上,畅中,导下,共奏温化寒湿,宣通散邪,行气降浊之功效。服后久着之寒湿从大便而去,肌表之邪从微汗而解,因此治疗湿脚气疗效显著。按:原书规定在鸡鸣时服药,是取空腹则药力易行之义,再者五更时自然界阳气始升,人体阳气亦始升动,此时服药则得阳助,更易收效。
5.中满分消汤(丸)(李杲) 中满寒胀。
(《兰室秘藏》)
【歌诀】
中满分消汤朴乌 归萸麻夏荜升胡
香姜草果参芪泽 连柏苓青益智需
丸用芩连砂朴实 夏陈知泽草姜俱
二芩参术姜黄合 丸热汤寒治各殊
【组成】 川乌 当归 麻黄 荜澄茄 柴胡 生姜 干姜 人参 泽泻 黄连 青皮各二分 吴茱萸 厚朴 草果黄芪 黄柏各五分 升麻木香半夏茯苓 益智仁各三分
【用法】 上2l药水煎,食前热服。
【功用】 散寒利湿,消胀除满。
【主治】 脾肾虚寒,清浊不分。症见中满寒胀,大小便不通,四肢厥逆,腹中寒,心下痞,食入反出,以及寒疝、奔豚等证。
【方析】脾肾虚寒,湿浊内郁为本方的主证。气机阻滞、血行不畅及湿郁化热均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用辛热之干姜温中散寒,以助脾运化水湿;吴茱萸味辛大热,入肝脾肾经,散寒燥湿,温助脾肾之阳,二药共为君药。草豆蔻(原书是草豆蔻,非草果)散寒燥湿,温中之呕;毕澄茄既能暖脾胃而行滞气,又可温肾与膀胱;川乌散寒除湿;益智仁温暖脾肾散寒;伏苓、泽泻渗利湿浊,使湿浊从小便而去,俱为臣药。君臣相配,除湿散寒,暖脾胃温肾,利小便作用尤强。青皮、陈皮、厚朴理气燥湿,消痞除满;人参、黄芪补气健脾,以助脾运;升麻、柴胡升清气,清升则浊降;麻黄开毛窍,使寒湿从汗而出;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当归和血;生姜温胃散寒;黄连、黄柏清热燥湿,以去湿郁之热,共为佐药。诸药相配,使寒得散,虚得补,气得顺,湿从上下分消,则中满寒胀自除。
【附方】 中满分消丸(《兰室秘藏》) 炒黄连枳实半夏各五钱 炒黄芩一两二钱 砂仁干生姜 白茯苓二钱 厚朴一两 陈皮 泽泻各三钱知母四钱 炙甘草 猪苓 人参白术 姜黄各一钱
用法:共研细末,汤浸蒸饼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 l00丸,开水送下。
功用:清热利湿,消胀除满。
主治:湿热内蕴而致中满热胀,二便不利及气胀、水胀等。
按:本方重用黄芩、黄连以清热泻火燥湿;猪茯、茯苓、泽泻利湿清热,使湿热从小便而去;枳实、厚朴行气散满除胀;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半夏燥湿化痰;干姜温脾助运;知母清热泻火,且滋阴润燥;砂仁醒脾开胃,行气和中;姜黄行气破血;人参、白术、甘草补脾益气,助脾健运。诸药相配,标本兼顾。与前方比较,虽都治中满证,但前者功偏散寒利湿,适用于中满寒胀之证。而后者功偏清热利湿,对中满热胀更为适宜。
6.二妙丸(朱震亨)湿热骨酸。
(《丹溪心法》)
【歌诀】
二妙丸中苍柏煎 若云三妙膝须添
痿痹①足疾堪多服 湿热全除病自痊【注释】①痿痹:即指痿证、痹证。痿证,又称“痿躄(bì辟)”,是肢体萎弱废用的一类病证。临床表现以四肢软弱无力为主,尤以下肢痿软,足不能行较多见。痹,痹阻不通之意。此痹证是指湿热邪气闭阻肢体、经络而引起足膝红肿热痛,屈伸不利等病证。
【组成】 黄柏苍术各等分(原书末著分量)
【用法】 上2味药同炒,共研细末,姜汁泛丸,每次服三钱。亦可作散剂,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视病情酌定。
【功用】 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气盛或湿热下注。症见全身骨酸,股膝无力,足踝痿弱(下肢痿软无力);或足膝红肿热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小便短赤,舌苔黄腻等。
【方析】湿热内盛及湿热下注为本方主证。故方中以黄柏为君,取其寒以清热,苦以燥湿,善祛下焦湿热。苍术苦温,善能燥湿健脾,为臣药。二药相伍,合成清热燥湿之功,使湿去热消,诸症自除。
【附方】 三妙丸(《医学正传》) 黄柏四两苍术六两川牛膝二两
用法:三药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五、七十丸,空腹服,姜、盐汤送下。
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所致痿、痹等证。症见下肢痿软无力,两脚麻木、或如火烙之热。
按:三妙丸即二妙丸加牛膝而成。牛膝能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且又能引药下行,故专治下焦湿热的痿、痹等证,见两脚麻木,疼痛、痿软无力等。但由于湿热之邪不易速除,所以可以久服多服,使湿热全部除去,病才可愈。

十四、润燥之剂(一)
润燥之剂,即治燥剂。足以滋润药为主组成,治疗燥证的方剂。燥证有外燥、内燥之分。外燥系外感秋令燥邪所致。由于秋令气候温凉有异,故外燥又有凉燥、温燥的不同。内燥多由脏腑津液亏损所致,从发病部位来说,有上燥、中燥、下燥之分。根据“燥者润之”(《索问·至真要大论》)的原则,燥证当用润燥法治疗。其中外燥宜轻宣润燥,若为凉燥宜温宣,温燥宜清宣,内燥宜滋阴润燥。所以治燥剂有轻宣外燥和滋润内燥的区别。但临床上每多内外相兼,上下互见,治宜随证而施。
1.炙甘草汤(张机) 虚劳肺痿①。
(《伤寒论》)
【歌诀】
炙甘草汤参姜桂 麦冬生地大麻仁
大枣阿胶加酒服 虚劳肺痿效如神
【注释】 ①肺痿:指因虚损劳伤而致阴虚肺伤,肺叶枯萎的慢性虚弱疾患。临床表现为咳唾涎沫,形瘦气短,口下舌燥,脉虚数等。
【组成】 炙甘草四两 人参二两 生姜三两 桂枝三两麦冬半升生地黄一斤 大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阿胶二两
【用法】 上9药用清酒和水先煎煮八味药(留下阿胶),去滓取汁,内放阿胶烊化消尽,分三次温服。
【功用】 滋阴养血,益气温阳。
【主治】①阴血不足,阳气虚弱。症见脉结代,心动悸,虚赢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②虚劳肺痿。症见咳唾涎沫,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或盗汗,咽干口燥,大便干结,脉虚数等。
【方析】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而致心动悸,脉结代及虚劳肺痿均为本方的主证。虚烦不眠,大便干结为本方的次要症状。故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为君药。阿胶、麦冬助君滋阴养血,以养心血,滋心阴,充血脉,润肺燥;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共为臣药。麻仁润燥通便兼补虚;桂枝、生姜、酒皆是辛温之品,以通阳复脉,与滋阴益气药相配,既可温而不燥,又使气血流通,脉道通利,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之功。
按:本方又叫“复脉汤”。在《方剂学》教材中习惯将其归属于补益剂中。由于本方可治阴虚肺燥之肺痿证,且又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以润肺燥,故归入本门也有一定道理。
2.滋燥养营①汤(孙一奎) 血虚风燥②。
(《赤水玄珠》)
【歌诀】
滋燥养营两地黄 芩甘归芍及艽防
爪枯肤燥兼风秘③火燥金伤血液亡
【注释】 ①滋燥养营:本方有滋阴润燥养营血之功,故名之。
②风燥:指风热和燥邪相合,灼伤阴血。
③风秘:证名。由于风搏于肺脏,传于大肠,而致大肠津液干燥,大便燥结,排便艰难,称风秘证。
【组成】 生地黄 熟地黄 酒炒黄芩 当归 炒芍药秦艽各一钱甘草防风各五分
【用法】 上8味药水煎服。
【功用】 润燥养血。【主治】火灼肺金,血虚外燥。症见皮肤干燥皱揭(即粗燥而褶纹明显),爪甲枯槁,筋脉拘急,肌肤瘙痒,大便燥结等。
【方析】肺合皮毛,肝主筋爪,今火热伤肺,灼伤肺阴,肝血不足,则筋爪肌肤失养,而诸症皆见。故火灼肺阴,血虚外燥为本方的主证。方中用生地黄、熟地黄滋阴补血,润肺补肝为君。当归润燥养血,芍药养肝血,兼泻肝热,为臣药。由于兼有风热,所以又佐黄芩清肺热;秦艽、防风以散风(二药皆为风药中的润药),秦艽又能通络舒筋。甘草泻火调药,为佐使药。诸药相配,组成一个滋阴润燥养血,兼以清热散风之剂。
3.活血润燥生津饮(朱震亨) 内燥血枯。
(《医方集解》引丹溪方)
【歌诀】
活血润燥生津饮 二冬熟地兼瓜蒌
桃仁红花及归芍 利秘通幽①善泽枯
【注释】 ①通幽:幽,即指幽门,是胃之下口。通幽,即指胃肠滋润,大便通畅。
【组成】 天冬 麦冬 瓜蒌各八分熟地黄 当归白芍各一钱桃仁 红花各五分
【用法】 上8味,水煎服。
【功用】 润燥生津,活血通便。
【主治】 内燥血枯。症见津液枯少,大便秘结,皮肤干燥,口干等。
【方析】内燥血枯为本方的主证。血枯必血行不畅,易生瘀滞,故血瘀为本方的兼证。方巾熟地黄、当归滋阴养血润燥,当归又活血,且润肠通便,共为君药。白芍助君益阴养血润燥;天冬、麦冬、瓜蒌滋阴润燥,兼能生津,润肠通便,共为臣药。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桃仁又可润肠通便,共为佐药。诸药合用,能滋阴养血,润燥生津,活血通便,对内燥血枯,皮肤枯槁的病证,有润泽之功。
4.韭汁牛乳饮(朱震亨) 反胃①噎膈②
(《丹溪心法》)
【歌诀】
韭汁牛乳反胃滋 养营散瘀润肠奇
五汁安中姜梨藕 三般加入用随宜
【注释】 ①反胃:病名。亦称胃反、翻胃。症见食下即痛,不久吐出,或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一、二时而吐等。
②噎膈:病名。又名噎塞。症见饥欲得食,但饮食噎塞难下,未至胃中即返出。亦有称此为反胃者。尚有医家解释为食下胃脘痛,一会吐出,其病位在贲门,胃的上口,属上焦名噎。若食下良久吐出,病位在幽门,胃之下口,此中焦名膈。
【组成】 韭菜汁牛乳各等分
【用法】 上二汁相合,时时小口地喝。有痰阻者,加入姜汁。
【功用】 滋燥养血,散瘀润肠。
【主治】 胃脘有死血,干燥枯槁。症见食下胃脘痛,翻胃便秘等。
【方析】本方证系胃脘有瘀血阻滞,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瘀久血枯燥热,胃肠干燥所致,故血枯胃燥为本方的主证。有痰瘀则为本方的兼证。方中牛乳甘温,润燥养血,为君药。韭汁辛温,益胃消瘀为臣药。二药合用,使胃润得降,肠润便通,瘀血去,胃无阻,食得下。【附方】五汁安中饮(《汤头歌诀》引张任候方) 本方系韭汁牛乳饮再加姜汁、梨汁、藕汁而成。
用法:少量频服。
功用:润燥养血,消瘀化痰。
主治:胃有寒痰瘀血或胃燥血枯。症见食下作痛,反胃噎膈,大便艰涩,口干咽燥,胸膈痞闷隐痛等。
按:本方加生姜汁温胃散痰,梨汁能润燥消痰,藕汁能益胃化瘀。临证时须根据病情加减应用,假使没有寒痰可不用生姜汁,没有燥痰可不用梨汁。
5.润肠①丸(李杲) 风秘②血秘③。
(《脾胃论》)
【歌诀】
润肠丸用归尾羌 桃仁麻仁及大黄
或加艽防皂角子 风秘血秘善通肠
【注释】 ①润肠:本方有润肠疏风,活血通便之功,故名润肠丸。
②风秘:见滋燥养营汤。
③血秘:即由亡血血虚,津液不足而致大便秘结。
【组成】 当归尾羌活 大黄各五钱桃仁 大麻仁各一两
【用法】 上五药捣研极细末,用白蜜炼和做成丸药,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三、五十丸,白开水送下。
【功用】 润肠通便,疏风活血。
【主治】 风秘、血秘。症见大便秘涩,不思饮食等,以及脾胃有伏火之便秘。
【方析】脾胃有伏火,必伤其津液,而致肠胃干燥,津液不足。风传于大肠,易化热伤津,血虚津亏则肠燥,故血虚肠燥,津液不足为本方的主证。风热留滞,血行不畅,血虚多滞,也易生瘀,均为本方的兼证。不思饮食为本方的次要症状。方中用麻仁润燥滑肠通便,兼能补虚,为君药。桃仁助君润肠通便,又能活血祛瘀;大黄泻肠胃伏火燥热,通便逐瘀;当归尾养血活血,润肠通便,共为臣药。羌活疏散风邪,为佐药。五药合用,使血和风疏,肠胃得润,大便自然通利。
按:一方有防风,意在加强疏风之功。若风夹湿,可再加秦艽、皂角子,以加强祛风除湿通便之功。
【附方】 活血润燥丸(《兰室秘藏》)本方系润肠丸加防风、皂角子而成。其用法及功用、主治同润肠丸。唯其祛风通便作用更强,且能胜湿。
6.通幽①汤(李杲) 噎塞便秘。
(《脾胃论》)
【歌诀】
通幽汤中二地俱 桃仁红花归草濡②
升麻升清以降浊 噎塞便秘此方需
有加麻仁大黄者 当归润肠汤名殊
【注释】 ①通幽:见活血润燥生津饮。
②濡:此指濡养、滋润之意,因“血主濡之”。【组成】 生地黄熟地黄各五分桃仁研红花 当归身炙甘草 升麻各一钱
【用法】 上7味药,水煎温服。
【功用】 养血润燥,活血通幽。
【主治】 幽门不通而上攻,吸门不开(吸门即会厌)。症见噎塞,气不得上下,大便艰难等。
【方析】幽门不通上攻为本方的主证。此证多由瘀血内停幽门所致,因此,血瘀气滞为本方的兼证。胃不能受纳腐熟水谷,津液阴血则不足,血枯不润,大便难,故方中用当归身、生地黄补血滋阴,润燥通便,为君药。熟地黄助君滋阴补血润燥;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润肠通便,共为臣药。升麻为阳明引经药,可引诸药入胃,且又可散郁热,升清阳,清阳升则浊阴自降,以加强通幽通便之功,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调药,为佐使之药。诸药相配,共奏养血润燥,活血通幽之功。
【附方】 当归润肠汤(《兰窒秘藏》)本方即通幽汤加麻仁、大黄而成。其功用主治同通幽汤,润肠通便之力较通幽汤强,更适用于大肠燥热,大便秘结不通者。
7.搜风顺气丸风秘肠风。
(《太平圣惠方》)
【歌诀】
搜风顺气大黄蒸 郁李麻仁山药增
防独车前及槟枳 菟丝牛膝山茱仍
中风风秘及气秘①肠风下血总堪凭
【注释】 ①气秘:即因气滞或气虚所引起的便秘。
【组成】 大黄九蒸九晒,五两 郁李仁 火麻仁 山药车前子怀牛膝 山茱萸各二两 防风 独活 槟榔炒枳壳菟丝子各一两
【用法】 上12药共研细末,和白蜜做成丸药,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二、三十丸,清茶或温酒、米汤送下。
【功用】 润燥通便,搜风顺气。
【主治】 中风风秘、气秘。症见大便秘结,小便不畅,周身虚痒,脉浮数等。亦治肠风下血,中风瘫痪。
【方析】风热壅于大肠,津液不行,大便秘结为本方的主证。热伤血络而致肠风下血,及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之瘫痪均为本方的兼证。周身虚痒为本方的次要症状。故方中用苦寒大黄泻燥结,清瘀热,其经九蒸九晒后则性能比较缓和;大麻仁润燥通便,二药共为君药。郁李仁助麻仁润肠通便;防风、独活搜散风邪,共为臣药。车前子利小便;枳壳、槟榔下气宽肠,破滞顺气,使大肠风热从下而去;山药补气养阴,以助润燥;山茱萸、菟丝子补益肝肾,益阴壮阳;怀牛膝补益肝肾,强壮筋骨,又可引诸药下行,共为佐药。诸药相合,共奏搜风顺气,润燥通便,补益肝肾之功。
8.消渴①方(朱震亨) 胃热消渴。
(《丹溪心法》)
【歌诀】
消渴方中花粉连 藕汁地汁牛乳研
或加姜蜜为膏服 泻火生津益血痊
【注释】①消渴:病证名。泛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又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分。如渴而多饮为上消,是肺热;多食善饥为中消,是胃热;渴而小便多有膏为下消,是肾有虚热。【组成】天花粉末 黄连末 藕汁 生地黄汁 牛乳(原书未著剂量)
【用法】 将花粉末、黄连末和入藕汁、生地黄汁、牛乳中调匀服。或再加入生姜汁、蜂蜜做成膏,噙化(即将膏含在口中)。
【功用】 泻火生津,益血润燥。
【主治】 胃热消渴。症见善消水谷,多食易饥,口渴欲饮等。
【方析】胃热消渴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用苦寒的黄连清泻胃热,又泻心火;天花粉甘寒,生津止渴,清热润燥,共为君药。生地黄滋阴清热,尤善滋肾水;藕汁降火生津;牛乳补血润燥,共为臣药。或加入生姜汁和胃逆,鼓舞胃气;蜂蜜清热润燥,且可调和诸药,有佐使之用。诸药合用,有泻火生津,益血润燥的作用,能使胃热消渴痊愈。
9.白茯苓丸 肾消①。
(《太平圣惠方》)
【歌诀】
白茯芩丸治肾消 花粉黄连萆薢调
二参熟地覆盆子 石斛蛇床膍胵②要
【注释】 ①肾消:即下消。多因肾水亏竭,蒸化失常所致。症见腰脚无力,饮一溲二,溲似淋浊,如膏如油等。②膍胵:膍(pí),音皮;胵(chī),音吃。鸡膍胵,即鸡内金。
【组成】 白茯苓 天花粉 黄连 萆薢 人参 玄参熟地黄覆盆子各一两石斛蛇床子各七钱五分 鸡膍胵(即鸡内金) 三十具,微炒
【用法】 上11药共研细末,和白蜜做成丸药,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磁石煎汤送下。
【功用】 补肾清热,生津润燥。
【主治】 肾消。症见两腿渐细,腿脚无力,口渴多饮,小便频数,尿浑如膏脂,味甘等。
【方析】本方证乃因胃热失治,灼伤阴津,肾阴耗伤,蒸化失常所致,故肾阴亏虚,胃有积热为本方的主证。方中熟地黄滋补肾阴;白茯苓补脾益胃,助脾健运,使阴津生化有源,且又淡渗利湿,导热从小便去,二药共为君药。玄参助熟地黄滋补肾阴,并清虚热;石斛甘寒,养胃阴,生津液,滋肾阴,清虚热;黄连、天花粉清胃热,天花粉又能生津止渴,共为臣药。人参益气补脾,生津止渴;萆薢清热利湿去浊;覆盆子益肾固精缩尿;蛇床子温肾壮阳,以助气化;鸡内金运脾健胃,消食除热,且止小便数,共为佐药。用磁石煎汤送下,取其色黑重坠,引诸药入肾,补肾益精,有佐使之用。

十四、润燥之剂(二)
10.猪肾荠苨↑①汤(孙思邈) 解毒治肾消。
(《备急千金要方》)
【歌诀】
猪肾荠苊参茯神 知芩葛草石膏因
磁石天花同黑豆 强中↑②消渴此方珍
【注释】↑①荠苊:即甜桔梗,又名杏叶沙参。
②强中:指阴茎挺举,不交精自流出。此多因误服、久服壮阳的金石药,热毒积在肾内,消灼肾阴,造成消渴并见强中。
【组成】 猪肾一具荠苨石膏各三两人参茯神 知母黄芩葛根甘草磁石天花粉各二两黑大豆一升
【用法】 上十二味药,用水先煮猪肾、黑大豆取汁,用汁煎诸药,分三次服。
【功用】 补肾生津,泻火解毒。
【主治】 肾消强中。症见小便频数,唇焦口渴,多饮,并见强中,或发痈疽等。
【方析】本方证多因久服壮阳的金石药,热毒积在肾中,消灼肾阴所致,故肾阴耗伤,热毒蕴积为本方的主证。方中用猪肾、黑大豆补肾益阴;荠苨甘寒,解毒生津,与黑大豆相配,能解金石药的热毒,三药共为君药。葛根、天花粉清热生津止渴;磁石补肾益精潜阳;石膏、黄芩、知母清热泻火,知母又能滋阴润燥,共为臣药。人参、茯神、甘草益气健脾,使肾阴生化有源,共为佐药。甘草又调和诸药,为使药之用。诸药相配,有补肾生津,解毒泻火之功。
11.地黄饮子(王贶) 消渴烦躁。
(《易简方》)
【歌诀】
地黄饮子参芪草 二地二冬枇斛参
泽泻枳实疏二腑↑①躁烦消渴血枯含
【注释】 ①二腑:即指大肠和膀胱二腑。
【组成】 人参 黄芪 炙甘草 生地黄熟地黄 天冬麦冬枇杷叶石斛泽泻枳实各等分
【用法】 上11药共研粗末,每次用9g,水煎服。或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 滋阴补血,除烦止渴。
【主治】 消渴证。症见咽干口渴,多饮,烦躁,面赤,小便频数量多等。
【方析】本方消渴乃因阴虚血枯有火所致。故阴虚有火、血枯为本方的主证。方中生地黄、熟地黄滋阴养血以润燥,生地黄又可清热,共为君药。天冬、麦冬、石斛滋养肾胃之阴,且又清热,共为臣药。人参、黄芪、炙甘草益气补脾,使阴血生化有源,补气以生血,气旺能生水;枇杷叶清降肺胃之热;泽泻疏利膀胱;枳实疏利大肠,使火热从下而去。诸药合用,使阴血得补,内热得清,则烦躁消渴可除。
12.酥↑①蜜膏酒(孙思邈) 气乏声嘶↑②。
(《备急千金要方》)
【歌诀】
酥蜜膏酒用饴糖 二汁百部及生姜
杏枣补脾兼润肺 声嘶气惫酒喝尝【注释】 ①酥:指牛羊奶乳所熬之油,有润燥调营的作用。
②声嘶:即声音哑。
【组成】 酥 白蜜 饴糖 百部汁 生姜汁 杏仁研枣肉各一升
【用法】 上药用微火缓缓煎熬如膏,每次用酒细细咽下方寸匕(一汤匙)。
【功用】 补脾润肺。
【主治】 阴虚肺燥。症见气短乏力,声音嘶哑,咽喉干燥,或见咳喘,吐涎沫等。
【方析】本方证乃因脾肺气虚,肺阴不足,肺失清肃所致,故肺燥阴不足为本方的主证。脾气虚为本方的兼证。所以方中以酥、蜜为君药,补脾润肺燥。百部、杏仁润肺止咳,宣利肺气;饴糖润肺止咳,补脾益气,使气阴生化有源,共为臣药。姜汁、大枣调补脾胃,以培土生金,生姜汁且又散寒化痰饮,使润肺补脾不敛邪,合为佐药。诸药合用,使肺气阴得补,肺得濡润,宣降正常,则声嘶气惫可治愈。用酒辛散温行,能助药力上行于胸膈之间,又使滋补不腻。
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均未见到此方。而《外台秘要》有载,方中尚有橘皮末。原治肺虚寒,又受历风所伤失治,导致阴虚肺燥,气乏声嘶之证。
13.清燥汤(李杲) 燥金受湿热之邪。
(《脾胃论》)
【歌诀】
清燥二术与黄芪 参苓连柏草陈皮
猪泽升柴五味曲 麦冬归地痿↑①方推
【注释】 ①痿:以四肢软弱无力为主症,尤其以下肢痿软瘫痪,足不能行为多见,故亦称“痿躄”。
【组成】 苍术一钱 白术五分黄芪一钱半人参 白茯苓升麻各三分 黄连 黄柏 柴胡各一分 炙甘草 猪苓神曲 麦冬 当归身 生地黄各二分陈皮 泽泻各五分 五味子九粒
【用法】 上18味药共研粗末,每次用五钱,水煎服。
【功用】 清肺润燥,健脾祛湿。
【主治】 肺脏受湿热之邪。症见痿躄喘促,胸满少食,色白毛败,头眩体重,口渴便秘等。
【方析】湿热之邪伤肺,则肺金被灼,致肺热叶焦,金不能生水,则肾阴亏虚(肾主骨,肝主筋),而产生痿躄诸证。故湿热熏蒸,肺伤而燥为本方的主证。胸满少食,头眩为本方的次要症状。经曰:“治痿独取阳明”,方中麦冬甘寒,滋养肺胃之阴,兼清肺热;黄芪补脾气益肺气,以补土生金,金能生水,共为君药。生地黄、当归滋阴养血,以补肝肾;五味子益气生津保肺,又能下滋肾水;黄连、黄柏清热燥湿;人参大补元气,益脾肺,以资生化之源,共为臣药。苍术、白术健脾燥湿,以助脾运;茯苓、猪苓、泽泻利湿清热,导湿热之邪从小便去;升麻、柴胡以升清气,清阳升则湿浊降,兼可清热;陈皮理气健脾燥湿;神曲消食化滞,共为佐药。炙甘草补中调药为佐使药。诸药相配,使肺中湿热得清,肺燥得润,肺复清肃,以滋肾水,诸症可除。
按:本方主要是治腰以下痿软瘫痪不能动,行走不正的痿证。其病机为湿热伤肺,肺肾之阴津受损。
增 辑
1.沙参麦冬饮(吴瑭)秋燥伤肺。
(《温病条辨》)【歌诀】
沙参麦冬饮豆桑 玉竹甘花共合方
秋燥耗伤肺胃液 苔光干咳此堪尝
【组成】 沙参三钱生扁豆一钱五分冬桑叶一钱五分玉竹二钱 生甘草一钱 天花粉一钱五分 麦冬三钱
【用法】 上7药水煎,分二次服。
【功用】 清养肺胃,生津润燥。
【主治】 秋燥伤肺,肺胃阴伤。症见咽干口燥,或身热,或干咳,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方析】燥伤肺胃阴津为本方的主证,实为邪少而虚多(即外邪已解,燥热不甚,以肺胃津伤为主)。故方中用甘寒入肺胃经的沙参、麦冬为君药,以清肺热,养肺阴,且养胃阴,生津液。桑叶质轻性寒,清宣肺中燥热;天花粉、玉竹滋养肺胃之阴,清热生津止渴,共为臣药。扁豆、甘草益气健脾,培土生金,共为佐药。甘草为调药、使药之用。诸药相配,共奏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之功。
2.清燥救肺汤(喻昌) 滋燥清火。
(《医门法律》)
【歌诀】
清燥救肺参草杷 石膏胶杏麦芝麻
经霜收下干桑叶 解郁滋干效可夸
【组成】 人参七分 甘草一钱枇杷叶一片 石膏二钱五分阿胶八分杏仁七分 麦冬一钱二分 黑芝麻一钱 桑叶经霜者三钱
【用法】 上9味水煎热服。
【功用】 清燥润肺。
【主治】 温燥伤肺。症见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口渴鼻燥,心烦,胸膈满闷,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
【方析】温燥伤肺为本方的主证。头痛,胸膈满闷为本方的次要症状。故方中以桑叶为君,清宣肺中燥热。石膏助君清肺经之热;麦冬甘寒,养阴润肺,以补燥热所伤之阴津,共为臣药。阿胶、黑芝麻助麦冬养阴润肺;杏仁、枇杷叶降泄肺气,使肺气肃降有权;因燥热伤肺,致气阴两伤,又用人参、甘草益气补中,使土旺金生,肺气自旺。诸药相伍,使燥热得宣散,肺郁得解除,气阴得恢复,而奏清燥救肺之功。
按:本方适用于温燥伤肺,气阴两伤之证。若是外感凉燥,切勿误用。
3.琼玉膏(朱震亨) 干咳。
(《医方集解》引申先生方》)
【歌诀】
琼玉膏中生地黄, 参苓白蜜炼膏尝
肺枯↑①干咳虚劳症 金水相滋↑②效倍彰
【注释】 ①肺枯:即指肺阴津亏虚,肺失濡润。
②金水相滋:金指肺,水指肾。根据五行学说,肺金和肾水是母子关系,两者在生理上互相滋生,又称“金水相生”。【组成】 生地黄四斤人参六两茯苓十二两 白蜜二斤
【用法】四味药,先将生地黄熬汁去渣,入白蜜炼稠,再将人参、茯苓研细末,与蜜和匀,装入瓷罐封好,隔水煮成膏,每次用开水冲服二汤匙。
【功用】 滋阴润肺,益气补脾。
【主治】 肺肾阴亏。症见干咳无痰,口干咽燥,甚则咳
血,肌肉消瘦,气短乏力等。
【方析】本方主治之虚劳即肺肾阴亏,而以肺阴亏损为主。由于肺肾阴亏,虚火灼津,而致肺枯干咳,故肺肾阴亏之干咳为本方的主证。脾气虚弱为本方的兼证。咳血为本方的次要症状。所以方中用甘寒之生地黄滋肾壮水,且清虚火,为君药。白蜜养肺润燥,为臣药。二药合用,有金水相生之义,壮水制火之功。人参、茯苓益气补脾,可使土旺金生,共为佐药。四药相配,滋肾润肺,补土生金;金水相生,故对肺枯干咳疗效显著。
4.黄连阿胶汤(张机) 热伤少阴↑①。
(《伤寒论》)
【歌诀】
黄连阿胶鸡子黄 芍药黄芩合自良
更有驻车归醋用 连胶姜炭痢阴伤
【注释】 ①少阴:即足少阴肾。肾阴为热邪所伤而致亏虚。
【组成】 黄连四两 阿胶三两鸡子黄二枚 芍药二两黄芩二两
【用法】 上五味药,宜先煎黄连、黄芩、芍药,然后去滓,放入阿胶烊化尽,再放鸡子黄,搅令相得。
【功用】 滋肾阴,清心火。
【主治】 热伤肾阴,心火偏盛。症见心烦,失眠,舌红绛,苔黄,脉细数等。
【方析】肾阴不足,心火亢盛均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用阿胶滋阴养血;黄连直泻心火,共为君药。芍药、鸡子黄助阿胶滋阴补血;黄芩助黄连泻火除烦,共为臣药。五药相合,有滋阴补血,泻火除烦之效。
【附方】 驻车丸(《备急千金要方》)黄连六两干姜二两当归 阿胶各三两
用法:除阿胶外均研成细末,再用醋八合烊化阿胶,与药末和匀作丸,如大豆许,每服三十丸,米汤或温开水送下。
功用:寒热并调,养阴补血。
主治:冷痢肠滑,下利脓血,日夜无节,痢久伤阴。
按:方中当归、阿胶滋阴养血;黄连清热而坚肠;干姜温中和血;醋酸收止痢,故对久痢阴伤有热者,更为合适。
5.滋肾通关丸(李杲) 癃闭①。
(《兰室秘藏》)
【歌诀】
滋肾通关桂柏知 溺癃不渴下焦医
大补阴丸除肉桂地龟猪髓合之宜
【注释】 ①癃闭:癃( lóng),音龙。癃闭,即指排尿困难,点滴而下,甚则闭塞不通的病证。又名癃。【组成】 肉桂五分 黄柏酒炒知母酒炒各一两
【用法】 三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
100丸,空腹白汤送下。
【功用】 滋肾通关,降火燥湿。
【主治】 湿热蕴结膀胱,耗伤肾阴。症见小便癃闭,点
滴而下,甚则不通,口不渴等。
【方析】湿热蕴结下焦,肾阴被耗为本方的主证。肾阳不足,气化失常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用苦寒质润之知母以滋润肾阴,且又降火;黄柏苦寒,泻下焦湿热而坚阴,二药共用,滋阴降火,清热燥湿之力尤强,为君药。配少许肉桂以温养命门真阳,蒸水化气,使小便通利,为佐药。三药合用,使下焦湿热得清,肾阴得补,气化正常,癃闭自除。
【附方】 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知母四两黄柏四两熟地黄六两龟甲六两猪脊髓
用法:前四药共研细末,猪脊髓蒸熟,炼蜜为丸,每次服70丸,空腹淡盐水送服。
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症见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咳嗽咳血,心烦易怒,足膝疼热或痿软,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
按:本方乃滋肾通关丸除去肉桂,加熟地黄、龟甲、猪脊髓、蜂蜜而成。方中熟地黄、龟甲滋补肾阴,潜阳降火;猪脊髓、蜂蜜均为血肉甘润之品,以填补精髓养阴;知母、黄柏用量亦大,故其滋阴降火之力较滋肾通关丸强,所以适用于阴虚火旺之证。
6.增液↑①汤(吴瑭) 温热便秘↑②。
(《温病条辨》)
【歌诀】
增液汤中参地冬 鲜乌或入润肠通
黄龙汤用大承气↑③ 甘桔参归妙不同
【注释】 ①增液:本方有滋阴增液润燥之功,故名之。
②温热便秘:即指温热病的便秘。乃因温热邪气损伤津液,不能濡润大肠,无水舟停所致。
③大承气:即指大承气汤。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组成。
【组成】 玄参一两 细生地八钱 麦冬连心八钱
【用法】 上三味药,水煎服。
【功用】 增液润燥。
【主治】 阳明温病,津液不足。症见大便秘结,口渴,舌干红,脉细数或沉细无力等。
【方析】津液不足,大便秘结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重用玄参为君药,其咸苦寒,以滋阴生津,润燥滑肠。麦冬、生地黄皆甘寒滋润养阴之品,助君药增液润燥,共为臣药。三药合用,养阴增液,润燥通便,兼可清热,以“增水行舟”。
按:本方所治之大便秘结,为热邪伤津,无水舟停所致。若便秘甚者,可加鲜何首乌一两,以增强养血润肠通便之功。
【附方】 黄龙汤(《伤寒六书》)大黄芒硝厚朴芒硝甘草人参当归(原书不著分量)
用法:先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煎之后,再入桔梗一撮煎,温服。功用:泻热通便,补气益血。
主治:里热实证而见气血虚弱。症见下利清水,色纯青(即热结旁流),或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拒按,身热口渴,神倦少气,谵语,甚或循衣撮空,神昏肢厥,口舌干燥,舌苔焦黄或焦黑,脉虚等。
按:本方用大承气汤泻下热结,荡涤胃肠实热积滞;人参、甘草益气;当归补血;生姜、大枣调补脾胃,使气血生化有源。再加少量桔梗意在宣肺气,以通肠腑(肺与大肠相表里),诸药合用,而成攻下扶正之剂。

十五、泻火之剂(一)
泻火之剂,即清热剂。是以清热药物为主组成的方剂,用于治疗里热证。热,随其程度不同有温、热、火之分,温盛为热,热极为火。里热证成因有外感、内伤两方面;有病因、病位、病情的差异。根据“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原则,清热剂分为清气分热、清脏腑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虚热等六类,应用时需分清虚实,辨明脏腑。
1.黄连解毒汤(孙思邈)三焦实热。
(《备急千金要方》)
【歌诀】
黄连解毒汤四味 黄柏黄芩栀子备
躁狂大热呕不眠 吐衄↑①斑黄↑②均可使
若云三黄石膏汤 再加麻黄及淡豉
此为伤寒温毒盛 三焦表里相兼治
栀子金花加大黄 润肠泻热真堪倚↑③
【注释】 ①吐衄:吐,即吐血。衄(nǜ),音女,去声。即鼻孔出血。
②斑黄:斑,即发斑,指血溢肌肤形成的瘀斑。黄,即黄疸。
③倚:倚yǐ,音乙。即倚重。
【组成】 黄连三两黄芩黄柏各二两栀子十四枚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泻火解毒。
【主治】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症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身热下痢,湿热黄疸;外科痈疽疔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方析】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为本方主证。热毒内盛,迫血妄行致吐衄发斑,热扰心神致错语不眠为本方的次要症状。方用黄连泻心火兼泻中焦之火,为君药。黄芩泻肺及上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共为臣药。
【附方】 (1)三黄石膏汤(《伤寒六书》) 黄连三两黄柏 黄芩各二两栀子二两麻黄淡豆豉一两,水煎服。
功用:清热解毒,解表透邪。
主治:伤寒温毒盛。
(2)栀子金花丸(《医方集解》) 黄连三两黄柏黄芩各二两栀子十四枚大黄,研细末做成水丸,每次服二钱。
功用:泻热润肠通便。
主治:三焦实热,大便不通。
按:黄连解毒汤为热毒壅盛三焦而设。加麻黄、淡豆豉为三黄石膏汤,以解表透邪,表里双解。加大黄为栀子金花丸,以加强泻火之功,使热从大便而出。
2.附子泻心汤(张机) 伤寒痞①满。
(《伤寒论》)
【歌诀】附子泻心用三黄 寒加热药以维阳↑②
痞乃热邪寒药治 恶寒加附治相当
大黄附子汤同意 温药下之妙异常
【注释】 ①痞:痞塞不通。
②维阳:维,维系。维阳当解为助阳。
【组成】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附子一两
【用法】 水煎服,附子另煎。
【功用】 泻热除痞,助阳固表。
【主治】 热痞兼表阳虚。症见心下痞塞不通,按之柔软不痛,心下或胸中烦热,口渴,而后恶寒汗出,苔黄,关脉浮盛。
【方析】无形邪热结于心下(胃脘部),气窒不通致心下痞为本方主证。表阳虚,恶寒汗出为兼证。主用大黄、黄连、黄芩味薄气轻,清泻上部邪热而消痞,为君药。附子辛热醇厚,温经扶阳,为佐药。本方寒热并用,各奏其功。
【附方】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大黄三两附子二两细辛一两,水煎服。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实证。症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紧弦。
按:附子泻心汤治伤寒心下痞,上承《伤寒论》第159条,该条当有心下痞见症及舌脉;兼见恶寒汗出,非表邪,实为阳虚腠理不密所致。大黄附子汤用以治疗虚寒积滞相并,既用苦寒的大黄泻结,又用辛热的附子、细辛散寒,与附子泻心汤寒热并用意义相同,即用温药配合寒药,彼为清法,此为下法,与单纯苦寒攻下不同。
3.半夏泻心汤(张机)误下虚痞。
(《伤寒论》)
【歌诀】
半夏泻心黄连芩 干姜甘草与人参
大枣和↑①之治虚痞 法在降阳而和阴
【注释】 ↑①和:调和,即调和诸药。
【组成】 半夏三两黄连一两黄芩干姜炙甘草人参各二两 大枣四枚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泻热散痞,健脾益气。
【主治】 误下虚痞。症见胸中痞满,发热而呕,饮食不下。
【方析】寒热互结之痞证为本方主证。因误下,脾胃之气被伤,饮食不下为本方的次要症状。方用黄芩、黄连苦寒泻热,为君药。干姜、半夏辛温散痞,共为臣药。人参、炙甘草、大枣补益脾胃为佐药。
4.白虎汤(张机)肺胃实热。
(《伤寒论》)
【歌诀】
白虎汤用石膏偎 知母甘草粳米陪
亦有加入人参者 躁烦热渴舌生苔【组成】 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清热生津。
【主治】 阳明气分热盛。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大汗恶热,苔黄,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方析】壮热、大汗、渴饮、脉洪大为本方主证,属气分阳明热盛。方用石膏辛甘大寒,专清肺胃邪热,解肌透热,生津止渴,为君药。臣以知母苦寒质润,助石膏清气分实热,并治已伤之阴。粳米、甘草益胃护津,防止石膏大寒伤中,为佐药。
【附方】 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 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 人参二两,水煎服。
功用:清热益气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但汗多而脉大无力,气津两伤之证;及暑病气津两伤,症见汗出背微恶寒,身热而渴等。
5.竹叶石膏汤(张机)肺胃虚热。
(《伤寒论》)
【歌诀】
竹叶石膏汤人参 麦冬半夏竹叶灵
甘草生姜兼粳米 暑烦热渴脉虚寻↑①
【注释】 ①寻:找,搜求,引申为选用。
【组成】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 制半夏半升 麦冬一升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 粳米半升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之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症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虚羸少气,脉虚数,舌红苔少。
【方析】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为本方主证。心胸烦闷,气逆欲呕,虚烦不寐,均为次要症状。方用石膏、竹叶清阳明余热而除烦,为君药。人参、麦冬益气生津为臣。半夏降逆止呕为佐。甘草、粳米和中养胃为使药。
6.升阳散火汤(李杲) 火郁。
(《脾胃论》)
【歌诀】
升阳散火葛升柴 羌独防风参芍侪①
生炙二草加姜枣 阳经火郁发之佳
【注释】 ①侪:侪chái,音柴。同辈。
【组成】 葛根 升麻 羌活 独活 人参 白芍各五钱柴胡八钱 生甘草二钱 炙甘草三钱 防风二钱半
【用法】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功用】 升脾胃阳气,散中焦郁火。【主治】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火郁脾土。症见四肢发热,肌热,骨髓中热,热如火燎,扪之烙手。
【方析】阳经火郁为本方主证。方用柴胡以散少阳之火为君。臣以升麻、葛根发散阳明之火;羌活、防风发散太阳之火;独活发散少阴之火;均为味薄气轻,上行升散之药,使三焦舒畅,阳气升腾,火郁得解。佐以人参、甘草益气健脾;白芍敛阴清热;姜、枣调和脾胃,酸敛甘缓,散中有收。
7.凉膈散膈上实热。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凉膈硝黄栀子翘 黄芩甘草薄荷饶
竹叶蜜煎疗膈上 中焦燥实服之消
【组成】 芒硝 大黄炙甘草各二十两黄芩薄荷栀子各十两 连翘四十两
【用法】 加竹叶七片、白蜜少许,水煎服。
【功用】 泻火通便。
【主治】上中二焦热邪炽盛。症见烦躁口渴,面赤唇焦,口舌生疮,胸膈烦热,咽痛吐衄,便秘溲赤,舌边红,苔黄,脉数;及小儿急惊,痘疮黑陷等。
【方析】上中二焦热邪炽盛为本方主证。胃火发斑,小儿急惊、痘疮黑陷均为兼证。方中连翘清热解毒,轻清上浮,用量独重为君。臣以黄芩清心肺郁热;栀子通泻三焦之火,引热下行;薄荷、竹叶清疏心胸之热。佐以大黄、芒硝荡涤结热,导泻下行。甘草与硝、黄同用,即调胃承气汤,加白蜜缓和峻下,以下为清,为使药。全方使上焦之热从外而清,中焦之实由下而泄。
8.清心莲子饮心火淋渴。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清心莲子石莲参地骨柴胡赤茯苓
芪草麦冬车前子 躁烦消渴及崩淋
【组成】 石莲子人参赤茯苓炙黄芪各七钱半地骨皮柴胡炙甘草麦冬车前子各五钱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益气阴,清心火,止淋浊。
【主治】 心火偏旺,气阴两虚,湿热下注。症见遗精淋浊,血崩带下,遇劳则发;肾阴不足,则口舌干燥,烦躁发热。
【方析】气阴不足为本方主证。心肾不交,虚火内动,膀胱复有湿热为本方兼证。方用人参、黄芪、甘草补益阳气而泻虚火,助气化为君。臣以地骨皮清肝肾虚热。佐以柴胡散肝胆相火;黄芩、麦冬清心肺之火;茯苓、车前子利下焦湿热;石莲子清心火而交心肾。合方虚实兼顾,使气阴恢复,心火清宁,心肾交通,湿热分清,诸症自除。
9.甘露饮 胃中湿热。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甘露两地与茵陈 芩枳枇杷石斛伦
甘草二冬平胃热 桂苓犀角可加均【组成】 生地熟地茵陈黄芩枳壳枇杷叶石斛炙甘草天冬麦冬各等分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滋阴降火,清热利湿。
【主治】 胃中湿热上蒸。症见口臭喉疮,齿根宣露,及吐衄齿龈出血等。
【方析】胃肾二经虚热为本方主证。湿热上蒸为兼证。方中生地黄、熟地黄补益胃肾之阴为君。天冬、麦冬、甘草、石斛滋阴清虚热为臣。佐以茵陈、黄芩清热去湿,平肝泄热;枇杷叶、枳壳降上行之气火。本方加肉桂、茯苓,增强利尿作用,导湿热从下而去,名“桂苓甘露饮”;加犀角凉心泻肝,增强清热解毒作用(《普济本事方》)。
【附方】 (1)河间桂苓甘露饮(《宣明论方》) 滑石四两石膏寒水石 甘草各二两 白术 茯苓 泽泻各一两猪苓肉桂各五钱为末,每服五钱,姜汤或温汤蜜汤调下。
功用:清热镇逆,化气利水。
主治:中暑受湿。症见烦渴引饮,头痛,湿热便秘。
(2)子和桂苓甘露饮(《儒门事亲》) 滑石石膏寒水石 白术茯苓泽泻人参干葛各一两甘草二两藿香五钱木香一分,为末,每服三钱。
功用:清热降逆,化气利水。
主治:伏暑烦渴,脉虚水逆。
按:《局方》甘露饮用二地二冬四味润药培育阴液以治阴虚失润;河间桂苓甘露饮用滑石、石膏、寒水石三味石药清热镇逆以治火气燔蒸,并用茯苓、猪苓、泽泻等利水,肉桂、白术化气,镇、清、通、化合而为方;子和桂苓甘露饮去猪苓,减三石一半,加人参、干葛、藿香、木香,加强补虚降逆以治伏暑脉虚水逆。


十五、泻火之剂(二)
10.清胃散(李杲) 胃火牙痛。
(《兰室秘藏》)
【歌诀】
清胃散用升麻连 当归生地牡丹全
或益石膏平胃热 口疮吐衄及牙宣
【组成】 升麻一钱黄连当归生地各三分丹皮五分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清胃凉血。
【主治】胃有积热。症见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其齿恶热喜冷;或牙龈溃烂;或牙宣出血;或唇舌颊腮肿痛;口气热臭,口舌干燥,舌红苔黄,脉滑大而数。
【方析】胃有积热为本方主证。方中黄连苦寒泻火,清心胃积热为君。臣以生地黄凉血滋阴,牡丹皮凉血散瘀。佐以当归养血和血,消肿止痛。使以升麻升散火毒,引诸药达阳明经。若胃中热盛,可再加石膏清热。
11.泻黄散(钱乙) 胃热口疮。
(《小儿药证直诀》)
【歌诀】
泻黄甘草与防风 石膏栀子藿香充
炒香蜜酒调和服 胃热口疮并见功
【组成】 甘草三两防风四两石膏五钱栀子一钱藿香七钱【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泻脾胃伏火。
【主治】 脾胃伏火,热在肌肉。症见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热易饥,舌红脉数,及脾热弄舌等。
【方析】脾胃伏火为本方主证。方以石膏清胃热,泻脾经伏火;栀子清利三焦,使热从小便出为君。臣以防风疏散郁火。佐以藿香芳香醒脾,理气和中,助防风疏散脾火。使以生甘草泻火解毒,调和诸药。
按:本方与清胃散均可清胃火,但本方泻脾胃伏火,主要用于脾热弄舌;清胃散则清胃凉血,主要用于胃火牙痛及牙宣出血。
12.钱乙泻黄散(王肯堂) 脾胃郁火。
(《证治准绳》)
【歌诀】
钱乙泻黄升防芷 芩夏石斛同甘枳
亦治胃热及口疮 火郁发之斯为美
【组成】 升麻防风 白芷黄芩枳壳各一钱半半夏一钱 石斛一钱二分 甘草七分
【用法】 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功用】 发散脾胃郁火。
【主治】 脾胃风热郁火。症见口唇燥裂,或生口疮。【方析】脾胃风热郁火为本方主证。方用升麻、白芷散胃经风热,防风祛风而散脾火,为君。臣以黄芩泻中上二焦之热;枳壳利中上二焦之气;石斛清热养胃;甘草泻脾火。佐以半夏、生姜调和胃气。
按:本方原名泻黄饮,钱乙泻黄散又名“泻脾散”,即前一方泻黄散,原书有误,今校正之。
13.泻白散(钱乙) 肺火。
(《小儿药证直诀》)
【歌诀】
泻白桑皮地骨皮 甘草粳米四般宜
参茯知芩皆可入肺炎喘嗽此方施
【组成】 桑白皮地骨皮各一两甘草一钱粳米三钱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泻肺清热,平喘止咳。
【主治】 肺热气壅。症见咳嗽或喘,皮肤蒸热,日晡尤盛,舌红苔黄,脉细数。
【方析】肺有伏火,肺气壅盛为本方主证。方中桑白皮清肺化痰,泻肺平喘为君。臣以地骨皮清肺中伏火,并除虚热,与君药相合加强清肺平喘之功。佐以粳米、甘草和中益气,补土生金。
【附方】 (1)加减泻白散(《医学发明》) 桑白皮一两地骨皮七钱甘草 陈皮青皮 五味子人参各五钱茯苓三钱,水煎服。
功用:泻肺清热,平喘止咳,益胃止呕。主治:肺热咳嗽,喘急呕吐。
(2)加减泻白散(《卫生宝鉴》) 桑白皮一两知母陈皮桔梗地骨皮各五钱青皮甘草黄芩各三钱,水煎服。
功用:泻肺清热,平喘止咳,行气利膈。
主治:咳嗽气喘,烦热口渴,胸膈不利。
14.泻青丸(钱乙) 肝火。
(《小儿药证直诀》)
【歌诀】
泻青丸用龙胆栀 下行泻火大黄资
羌防升上芎归润 火郁肝经用此宜
【组成】 龙胆草 山栀大黄羌活 防风 当归 川芎各等分
【用法】 为末,和蜜为丸,每服三钱(9g),小儿酌减,竹叶煎汤同砂糖化下;或水煎服。
【功用】 清肝泻火。
【主治】 肝火郁结。症见不能安卧,烦躁易怒,目赤肿痛,尿赤便秘,脉洪实;及小儿急惊,热盛抽搐。
【方析】肝火郁结为本方主证。方用龙胆草泻肝胆实火为君。大黄泻热通便,栀子清三焦利小便,助君药引热从二便而出为臣。川芎活血散风,疏解肝郁,当归养血柔肝,共为佐药。蜂蜜、砂糖调和诸药为使。15.龙胆泻肝汤肝经湿热。
(《医宗金鉴》)
【歌诀】
龙胆泻肝栀芩柴 生地车前泽泻偕
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组成】 龙胆草生地车前子各三钱栀子黄芩柴胡泽泻 当归各二钱木通甘草各一钱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主治】 肝胆实火上扰,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湿热下注,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
【方析】肝胆实火炽盛为本方主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为兼湿热下注之证。方以龙胆草泻肝胆实火,除下焦湿热为君。黄芩清热燥湿;栀子泻三焦火,利尿除湿,共为臣。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使邪有出路;生地黄滋阴生津;当归、柴胡养血疏肝,共为佐药。使以甘草调和诸药。
16.当归龙荟丸(刘完素) 肝火。
(《宣明论方》)
【歌诀】
当归龙荟用四黄 龙胆芦荟木麝香
黑栀青黛姜汤下 一切肝火尽能攘①【注释】 ①攘:攘(rǎng),音嚷。排除,抵御。
【组成】 当归龙胆草黄连黄柏黄芩栀子各一两大黄芦荟青黛各半两 木香一分麝香半钱
【用法】 共研细末,白蜜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送下。
【功用】 清热泻肝,攻下行滞。
【主治】 肝胆实火。症见头痛面赤,目赤目肿,胸胁胀痛,便秘尿赤,形体壮实,脉象弦劲,躁扰不安,甚或抽搐。
【方析】肝胆实火为本方主证。方以龙胆草、青黛、芦荟直人肝经而泻火为君。臣以大黄、黄连、黄柏、黄芩、栀子通泻上中下三焦之火。佐以木香、麝香走窜通窍以调气,使诸药清热泻火力更迅猛;当归和血补肝防苦寒太过为制。
17.左金①丸(朱震亨)肝火。
(《丹溪心法》)
【歌诀】
左金茱连六一↑②丸肝经火郁吐吞酸
再加芍药名戊己 热泻热痢服之安
连附六一治胃痛 寒因热用理一般
【注释】 ①左金:指据“实则泻其子”而制方,心火为肝木之子,黄连泻心火,则不刑肺金,金旺则能制木。
②六一:指二药用量比例为6:1。【组成】 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
【用法】 研细末,水泛成丸,每服五分至一钱;或水煎服。
【功用】 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主治】 肝经火旺,肝火犯胃。症见胁肋胀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脘痞暖气,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析】肝经火旺为本方主证。嘈杂吞酸,呕吐嗳气为肝火犯胃,胃失和降的次要症状。方中重用黄连泻心胃之火,降逆止呕为君。佐以吴茱萸温中散寒,降逆止呕,疏肝解郁,与黄连相配辛开苦降,泄肝和胃。
【附方】 (1)戊己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黄连吴茱萸芍药各五两,研末为丸。
功用:疏肝和脾。
主治:肝脾不和。症见胃痛吞酸,腹痛泄泻,运化不力,及热泻、热痢等。
(2)连附六一汤(《医学正传》) 黄连六钱附子一钱,加姜、枣,水煎服。
功用:清泻肝火。
主治:肝火太盛,胃脘痛,呕吐酸水。
按:连附六一汤配用附子是防黄连苦寒,格拒不入,为寒因热用。
18.导赤散(钱乙) 心、小肠火。
(《小儿药证直诀》)
【歌诀】
导赤生地与木通 草梢竹叶四般攻
口糜淋痛小肠火 引热同归小便中【组成】 生地木通甘草梢各等分
【用法】 加竹叶适量,水煎服。
【功用】 清心凉血,利水通淋。
【主治】 心经热盛。症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及口舌生疮,或心热下移小肠,小溲赤涩刺痛。
【方析】心经热盛为本方主证。小便赤涩刺痛为心移热于小肠之兼证。方用生地黄清心凉血,下滋肾水为君。臣以竹叶清心除烦,引热从小便而出。佐以木通上清心火,下利小肠。甘草梢清热解毒,止茎中痛,并可调药为使。
19.清骨散(王肯堂)骨蒸劳热。
(《证治准绳》)
【歌诀】
清骨散用银柴胡 胡连秦艽鳖甲符
地骨青蒿知母草 骨蒸劳热保无虞↑①
【注释】 ①虞:虞(yú),音于,作忧字讲。“保无虞”,即保无忧。
【组成】 银柴胡一钱半胡黄连秦艽炙鳖甲地骨皮青蒿 知母各一钱炙甘草五分
【用法】 水煎服。【功用】 清虚热,退骨蒸。
【主治】 虚劳骨蒸。症见低热日久不退唇红颧赤,形瘦盗汗,舌红少苔,两脉细数。
【方析】虚劳骨蒸为本方主证。方用银柴胡甘微寒,善退虚热而无苦泄之弊,为君药。知母滋阴润燥,泻肺肾虚火;胡黄连清血分之热;地骨皮清泄肺热,除有汗骨蒸;青蒿、秦艽善透伏热,使从外解,诸药配合内清外透,共为臣药。佐鳖甲滋阴潜阳,并引诸药入阴分。少用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20.普济消毒饮(李杲)大头天行。
(《东垣试效方》)
【歌诀】
普济消毒芩连鼠 玄参甘桔蓝根侣
升柴马勃连翘陈 僵蚕薄荷为末咀↑①
或加人参及大黄 大头天行力能御
【注释】 ①咀:咀(jǔ),音举。嚼。
【组成】 黄芩 黄连各五钱玄参 甘草 陈皮各三钱
板蓝根马勃连翘薄荷 牛蒡子各一钱 升麻僵蚕各七
分柴胡桔梗各二钱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疏风散邪,清热解毒。
【主治】大头瘟,风热疫毒之邪,壅于上焦。症见发于头面,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煊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方析】外感风热疫毒,壅于上焦,攻冲头面为本方主证。方中重用黄连、黄芩清泻上焦热毒为君。牛蒡、薄荷、连翘、僵蚕辛凉宣泄,疏散风热为臣。玄参、板蓝根、马勃、桔梗、甘草清热解毒,清利咽喉;陈皮理气散结,共为佐药。升麻、柴胡辛凉散热,升阳散火,为“火郁发之”,并可协诸药上达头面为使。若体虚加人参,便秘加大黄。
21.清震汤(刘完素) 雷头风。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歌诀】
清震汤治雷头风升麻苍术两般充
荷叶一枚升胃气 邪从上散不传中
【组成】 升麻苍术各五钱全荷叶一个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升清解毒,健脾燥湿。
【主治】 雷头风。
【方析】风热外攻,痰火内郁为本方主证。方用升麻升清气,解百毒;苍术燥湿健脾,发汗解肌,共为君药。荷叶升胃中清气,助辛温升散之药上行而发散,并保护胃气,使邪不传里。
按:据本方组成及功用应置于解表或祛风剂中。22.桔梗汤(严用和)肺痈,咳吐脓血。
(《济生方》)
【歌诀】
桔梗汤中用防己 桑皮贝母瓜蒌子
甘枳当归薏杏仁黄芪百合姜煎此
肺痈吐脓或咽干 便秘大黄可加使
【组成】 桔梗 防己 桑白皮 贝母 瓜篓子 枳壳当归 薏苡仁各五分 黄芪七分杏仁百合 甘草各三分
【用法】 加生姜五片,水煎服。
【功用】 清热补肺,利气除痰,消痈排脓。
【主治】 肺痈。症见心胸气壅,咳嗽脓血,心神烦闷,咽干多渴,两脚肿满,小便赤黄,大便多涩。
【方析】肺热气壅,化腐成脓为本方主证。方用桔梗、祛痰止咳,消肿排脓为君。臣以桑白皮泻肺;薏苡仁消痈;百合、瓜蒌仁、贝母、杏仁润肺清火,降气除痰。佐以黄芪补肺气;当归和血;防己散肿除风,泻湿清热;枳壳利气;甘草与桔梗相配能清利咽膈。便秘可加大黄。
按:本方应置痈疡剂中。
23.清咽太平丸(汪昂)肺火咳血。
(《医方集解》)
【歌诀】
清咽太平薄荷芎 柿霜甘桔及防风
犀角蜜丸治膈热 早间咳血颊常红【组成】 薄荷一两川芎柿霜甘草 防风犀角各二两 桔梗三两
【用法】 共研细末,和白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
【功用】 清热止血,清利咽喉。
【主治】 膈上有热,肺燥阴伤。症见肺火咳血,咽喉不清利,两颊泛红等。
【方析】膈上有热,肺燥阴伤为本方主证。方用犀角(水牛角代)清热凉血为君。臣以川芎升清散瘀而调血气;薄荷、防风消散风热;桔梗、甘草清咽利膈。佐以柿霜生津润肺。白蜜调和诸药为使,并能润燥。
24.消斑青黛饮(陶华) 胃热发斑。
(《伤寒六书·杀车槌法》)
【歌诀】
消斑青黛栀连犀 知母玄参生地齐
石膏柴胡人参草 便实参去大黄跻①
姜枣煎加一匙醋 阳邪里实此方稽②
【注释】①跻:跻(jī),音基。原作登字讲,此处作加字讲。
②稽:稽(jī),音基。作凭据讲。【组成】 青黛栀子黄连犀角 知母玄参生地石膏柴胡人参甘草
【用法】 加生姜一片,大枣二枚,水煎,加醋一匙服。
【功用】 泻火解毒,凉血化斑。
【主治】 温病或伤寒化热,邪入营分。症见身热不退,皮肤斑疹,色红而深,口渴烦躁,舌质红,苔干少液。
【方析】热邪入营为本方主证。方用犀角(水牛角代)清营解毒,凉血散瘀,清心安神;生地黄清营凉血,滋阴生津,共为君药。臣以石膏清胃火;青黛清肝火;黄连泻心火;栀子清三焦之火。佐以玄参、知母清热养阴;柴胡引邪透达肌表;姜枣调和营卫;人参、甘草益气和胃。斑已外见,不宜再用升散,本方在用大量寒药的同时,用一味柴胡,清透并用,免毒邪内陷,又加醋酸敛以防柴胡过散,又能引药入肝经血分为使。便实者去人参加大黄以通结泻热为佐。
25.辛夷散(严用和)肺热鼻瘜。
(《济生方》)
【歌诀】
辛夷散里藁防风 白芷升麻与木通
芎细甘草茶调服 鼻生瘜肉此方攻
【组成】 辛夷 藁本 防风 白芷升麻木通 川芎细辛甘草各等分
【用法】 研细末,每服三钱,清茶调下。
【功用】利窍生清,散热除湿。
【主治】 肺虚又感风寒湿热之气。症见鼻肉壅塞,涕出不止;或鼻生息肉,气息不通,不闻香臭。【方析】肺虚感风寒湿热之气为本方主证。方用辛夷、升麻、白芷引胃中清阳上行于脑为君。臣以防风、藁本上入巅顶以祛风燥湿清热;细辛散热通窍;川芎散郁而助阳气上行。以上均为上行升散,清热通窍之品,恐辛燥太过,故佐以木通泻火下行;甘草甘缓;绿茶降火,升降并用。
26.苍耳散(严用和) 风热鼻渊。
(《济生方》)
【歌诀】
苍耳散中用薄荷 辛夷白芷四般和
葱茶调服疏肝肺 清升浊降鼻渊瘥①
【注释】 ①瘥:瘥chài,音差,去声。病愈。
【组成】 苍耳子二钱半 薄荷叶 辛夷各半两 白芷一两
【用法】 共研细末,每服二钱,葱茶调服。
【功用】 清热疏风,通利鼻窍。
【主治】 鼻渊。症见流黄浊鼻涕,鼻塞不通。
【方析】风热上扰脑中,清阳不升,浊阴上逆为本方主证。方用苍耳子疏风散湿,上通脑顶;辛夷散风热,通九窍;为君。臣以白芷上行头面,祛风通窍,协辛夷通利之功;薄荷疏肝泄肺,清利头目,助苍耳上达之力。佐以葱白升阳,清茶降浊。
按:原书本方作者误为陈无择。27.妙香散(王荆公)惊悸梦遗。
(《杂病源流犀烛》)
【歌诀】
妙香山药与参芪 甘桔二茯远志随
少佐辰砂木香麝 惊悸郁结梦中遗
【组成】 山药二两人参黄芪茯苓茯神 远志各一两甘草辰砂(即朱砂,另研)各二钱桔梗三钱木香二钱半麝香一钱
【用法】 研极细末和匀,每服二钱,酒送下。
【功用】 安神宁志,涩精止遗。
【主治】 忧思郁结。症见惊悸不安,梦遗失精。
【方析】心气不足为本方主证。方用人参、黄芪补益心气为君。臣以山药益阴清热,固涩精液;远志、茯苓、茯神清心宁神。佐以桔梗开肺气;木香舒肝脾;麝香解郁结;朱砂镇心神。使以甘草调诸药,并补脾气。
按:本方应置安神剂中。
增 辑
1.紫雷丹烦热发狂。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紫雪犀羚朱朴硝 硝磁寒水滑和膏
丁沉木麝升玄草 更用赤金法亦超【组成】 石膏寒水石滑石磁石各三斤犀角屑 羚羊角屑各一斤青木香沉香各一斤玄参升麻各一斤 甘草八两丁香一两朴硝十斤 硝石四升 麝香一两二钱半 朱砂三两黄金一百两
【用法】 制成散剂,每服0.9~1.5g,日一至二次,冷开水调下。
【功用】 清热开窍,镇痉安神。
【主治】 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症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口渴唇焦,尿赤便闭,及小儿热盛惊厥。
【方析】气营两燔为本方主证。痉厥为兼肝热生风证。方用生石膏、寒水石、滑石大寒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犀角(水牛角代)清心凉血,解毒安神;羚羊角凉肝息风止痉厥;麝香芳香开窍,共为君药。臣以玄参、升麻、甘草清热解毒,玄参并能养阴生津;朱砂、磁石、黄金重镇安神;青木香、丁香、沉香宣通气机;芒硝、硝石泄热通便。
2.至宝丹神昏谵语。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至宝朱砂麝息香 雄黄犀角与牛黄
金银二箔兼龙脑 琥珀还同玳瑁良
【组成】 生乌犀角 生玳瑁琥珀朱砂雄黄各一两龙脑麝香各一分 牛黄半两 安息香一两半 金箔半入药,半为衣 银箔各五十张
【用法】 研末,炼蜜为丸,每服一丸,小儿减半,日一次,研碎开水和服。【功用】 清热开窍,化浊解毒。
【主治】 中暑、中风及温病痰热内闭。症见神昏谵语,身热烦躁,痰盛气粗,舌红苔黄垢腻,脉滑数;及小儿惊厥属痰热内闭者。
【方析】痰热内闭,蒙蔽心窍为本方主证。方中麝香、安息香、冰片芳香开窍,辟秽化浊,共为君药。牛黄清心解毒,豁痰开窍;犀角(水牛角代)清营凉血,透包络邪热;玳瑁镇心平肝,息风定惊;雄黄劫痰解毒,共为臣药。朱砂、琥珀、金银箔镇心安神为佐药。
按:原用人参汤化服,加强益气扶正,宜于正气虚弱者;另有用童子便合生姜汁化服一法,增强祛痰止呕,滋阴降火之功,宜于热闭而脉实者。
3.万氏牛黄丸(万全) 邪入心包,神识昏迷。
(《痘疹世医心法》)
【歌诀】
万氏牛黄丸最精 芩连栀子郁砂并
或加雄角珠冰麝 退热清心力更宏
【组成】 牛黄二分五厘 朱砂一钱五分生黄连五钱 黄芩山栀各三钱郁金二钱
【用法】 炼蜜为丸,蜡封,每服一丸(潮重),小儿酌减,研碎开水和服。
【功用】 清热解毒,开窍安神。
【主治】 温邪内陷,热入心包。症见神昏谵语,身热,烦躁不安;及小儿惊厥,中风窍闭等。
【方析】热邪内陷心包为本方主证。方中牛黄清热解毒,豁痰开窍,息风定惊为君。臣以黄连、黄芩、栀子泻火解毒,导热下行,助君药清心包之火;郁金开窍醒神。佐以朱砂镇心安神。【附方】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 牛黄郁金黄连黄芩 山栀 朱砂雄黄 犀角各一两 梅片麝香各二钱五分珍珠五钱金箔,共为极细末,炼蜜为丸,金箔为衣,或不用,蜡护,每服一丸,或鼻饲,小儿减半。
功用:清热解毒,豁痰开窍。
主治: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痰热壅闭心窍。症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或舌强语謇肢厥;及中风昏迷,小儿惊厥属邪热内闭者。
按:万氏牛黄丸较安宫牛黄丸清热开窍之力较弱,宜于热闭轻证。紫雪丹、至宝丹及二牛黄丸均应置开窍剂中。
4.玉女煎(张介宾)养液清胃。
(《景岳全书》)
【歌诀】
玉女煎中地膝兼 石膏知母麦冬全
阴虚胃火牙疼效 去膝地生温热痊
【组成】 石膏三、五钱 熟地三、五钱或一两 麦冬二钱知母牛膝各钱半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清胃滋阴。
【主治】 胃热阴虚。症见烦热干渴,牙痛,头疼,齿松牙衄,舌红苔黄且干;亦治消渴,消谷善饥等。【方析】胃热阴伤为本方主证。方以石膏清泻胃火,生津止渴为君。熟地黄补肾滋阴,壮水制火;知母苦寒质润,助石膏清胃止渴;麦冬助熟地黄滋阴润燥为臣。佐以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导热引血下行为使。若为温热病气血两伤而有虚火上扰者,可去怀牛膝,熟地黄易为生地黄,增强清虚热之力。
5.清瘟败毒饮(余霖) 时行瘟疫。
(《疫疹一得》)
【歌诀】
清瘟败毒地连芩 丹石栀甘竹叶寻
犀角玄翘知芍桔 瘟邪泻毒亦滋阴
【组成】 生石膏大剂六至八两,中剂二至四两,小剂八钱至一两二钱小生地大剂六钱至一两,中剂三至五钱,小剂二至四钱乌犀角大剂六至八钱,中剂三至五钱,小剂二至四钱 真川连大剂四至六钱,中剂二至四钱,小剂一至一钱半 栀子 桔梗 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甘草丹皮鲜竹叶各适量
【用法】 先煮石膏数十沸,后下诸药,犀角磨汁和服。
【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救阴。
【主治】一切火热证。症见大热烦躁,渴饮干呕,头痛如劈,昏狂谵语,或发斑吐衄,舌绛唇焦,脉沉细而数,或沉而数,或浮大而数等。
【方析】热毒充斥,气血两燔为本方主证。方由白虎、犀角地黄、黄连解毒汤三方加减而成,重用石膏、知母、甘草,以清阳明经热为君。臣以犀角地黄汤清营凉血;黄连解毒汤泻火解毒。加玄参清热养阴,竹叶清心除烦为佐。桔梗、连翘载药上行为使。
6.化斑汤(吴瑭)温邪发斑。
(《温病条辨》)【歌诀】
化斑汤用石膏元 粳米甘犀知母存
或入银丹大青地 温邪斑毒治神昏
【组成】 石膏一两知母四钱甘草元参各三钱犀角二钱粳米五钱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清热凉血,解毒化斑。
【主治】 温病发斑,高热口渴,神昏谵语。
【方析】温毒入里,营血热炽为本方主证。方用石膏清阳明经热;犀角(水牛角代)清营解毒,凉血散瘀为君。臣以知母清热护阴;玄参滋阴凉血解毒。佐以甘草、粳米益胃护津。若再加金银花、大青叶泻心胃热毒,生地黄助玄参滋阴,牡丹皮助犀角凉血散瘀,效果更好。
7.神犀丹(王士雄)谵语发斑。
(《温热经纬》)
【歌诀】
神犀丹内用犀芩 元参菖蒲生地群↑①
豉粉银翘蓝紫草 温邪暑疫有奇勋【注释】 ①群:聚在一起。
【组成】 犀角磨汁石菖蒲黄芩各六两鲜生地绞汁,一斤 金汁 连翘各十两 板蓝根九两 豆豉八两 元参七两 天花粉紫草各四两
【用法】 各研细,用犀角汁、生地汁和捣为丸,每丸三钱,日二丸,小儿减半,凉开水化服。
【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主治】温热暑疫,耗液伤阴,逆传内陷。症见痉厥昏狂谵语,斑疹色紫,舌色干光,或紫绛、或圆硬、或黑苔;及痘疹后余毒内炽,口糜咽痛,目赤神烦等。
【方析】温热毒邪内陷为本方主证。方用犀角(水牛角代)清心凉血解毒为君。臣以紫草、金银花、板蓝根清热解毒;黄芩、连翘泻火;生地黄、玄参、天花粉养阴生津;菖蒲开窍;豆豉宣郁,引内陷之邪热外透。佐以金汁镇心神。
按:制丹时单用药汁和药,不易粘合,切勿加蜜以免甘缓延迟药力发作,可用豆豉煮烂捣和作丸。
8.青蒿鳖甲汤(吴瑭) 养阴透热。
(《温病条辨》)
【歌诀】
青蒿鳖甲知地丹 阴分伏热此方攀
夜热早凉无汗者 从里达表服之安
【组成】 青蒿知母各二钱鳖甲五钱生地四钱丹皮三钱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养阴透热。【主治】 温病后期,阴液耗伤,邪伏阴分。症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方析】温病后期,阴液已伤,余邪未尽为本方主证。方以鳖甲滋阴退热,青蒿清透引邪外出为君。生地黄滋阴清热生津;知母滋阴降火,助鳖甲养阴退热;牡丹皮辛苦微寒,助青蒿透泄阴中伏火,共为臣药。


十六、除痰之剂
除痰之剂,即祛痰剂。是以祛痰药为主组成的方剂,用于治疗各种痰病。痰的成因很多,内伤外感皆可生痰。根据其适应证,祛痰剂可分为燥湿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治风化痰等五类,运用时应分清寒热虚实,辨明标本缓急。
1.二陈汤一切痰饮。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二陈汤用半夏陈 益以茯苓甘草成
利气调中兼去湿 一切痰饮此为珍
导痰汤内加星枳 顽痰胶固力能驯↑①
若加竹茹与枳实 汤名温胆可宁神
润下丸仅陈皮草 利气祛痰妙绝伦
【注释】 ①驯:驯(xùn),音训。使顺服。
【组成】 半夏橘红各五两 白茯苓三两炙甘草一两半
【用法】 加生姜3g,乌梅一个,水煎服。
【功用】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 湿痰停聚。症见咳嗽,痰多色白易咳,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方析】湿痰停聚为本方主证。方用半夏健脾燥湿,降逆化痰,和胃止呕为君。臣以橘红理气燥湿。佐以茯苓健脾渗湿;生姜降逆化痰,既制半夏之毒,又助半夏、橘红行气消痰;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散收相伍。使以甘草调诸药,润肺和中。
【附方】 (1)导痰汤(《妇人大全良方》)半夏二钱南星枳实茯苓橘红各一钱甘草五分生姜十片,水煎服。
功用:燥湿祛痰,行气开郁。
主治:痰涎壅盛。症见胸膈痞塞,或咳嗽恶心,饮食少思,及肝风夹痰,呕不能食,头晕口干,不时吐痰,甚或痰厥。
(2)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陈皮三两炙甘草一两茯苓一两半,加生姜五片,枣一枚,水煎服。
功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症见虚饮不眠,或呕吐呃逆,及惊悸不宁、癫痫等。
(3)润下丸(又名二肾散,即《证治准绳·类方》二贤散) 陈皮八两炙甘草二两,共研细末,用蒸饼泡成糊做丸。
功用:利气祛痰。
主治:膈中痰饮。症见积块少食。
2.涤痰汤(严用和) 中风痰证。
(《济生方》)
【歌诀】
涤痰汤用半夏星 甘草橘红参茯苓
竹茹菖蒲兼枳实 痰迷舌强服之醒【组成】 姜制半夏胆星各二钱半橘红枳实茯苓各二钱人参 菖蒲各一钱竹茹七分 甘草五分
【用法】 加姜、枣,水煎服。
【功用】 涤痰开窍。
【主治】 中风痰迷心窍。症见舌强不能言。
【方析】中风痰迷心窍为本方主证。方用橘红、半夏、胆南星利气燥湿而化痰为君。臣以菖蒲开窍通心;竹茹清化热痰;枳实破痰利膈。佐以人参、茯苓、甘草补益心脾而泻火。共使痰消火降,经络通利。
3.青州白丸子风痰惊痰。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青州白丸星夏并 白附川乌俱用生
晒露糊丸姜薄引 风痰瘫痪小儿惊
【组成】 生天南星三两生半夏七两生白附子二两生川乌半两
【用法】研极细末,盛绢袋中,用井水摆出粉,手搓以尽为度,将药置瓷盆中,日晒夜露,每日换清水搅之,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晒干,糯米糊丸如绿豆大。初服五丸,加至十五丸,姜汤下。瘫痪每服二十丸,温酒下。小儿惊风每服二、三丸,薄荷汤下。
【功用】 燥湿散寒,祛风化痰。
【主治】 风痰壅盛。症见呕吐涎沫,半身不遂,口眼斜,手足瘫痪,及小儿惊风等。
【方析】风痰壅盛为本方主证。方中半夏、南星燥湿散寒,祛风逐痰为君。臣以川乌、白附子温经逐风。四药浸而晒之用沉淀,是杀生药之毒,化刚为柔;半夏与乌头相反,是取其相反相成。全方借星、附之醒豁,乌、半之冲激,可以奋起一身功能。生姜、薄荷和胃利清窍为佐。
按:本方为治风痰上药,热痰迷窍不宜。
4.清气化痰丸顺气行痰。
(《医方考》)
【歌诀】
清气化痰星夏橘 杏仁枳实瓜蒌实
芩苓姜汁为糊丸 气顺火消痰自失
【组成】 胆南星半夏各一两半瓜蒌仁陈皮黄芩杏仁枳实茯苓各一两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 痰热内结。症见咳嗽痰黄,咳之不爽,胸膈痞满,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析】痰热内结为本方主证。方以胆南星清热化痰,治实痰实火之壅闭。臣以黄芩、瓜蒌仁降肺气,化热痰,以助胆南星之力;枳实、陈皮下气开痞,消痰散结。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杏仁宣利肺气;半夏燥湿化痰。
5.顺气消食化痰丸(沙图穆苏) 酒食生痰。(《瑞竹堂经验方》)
【歌诀】
顺气消食化痰丸 青陈星夏菔苏攒↑①
曲麦山楂葛杏附 蒸饼为糊姜汁抟↑②
【注释】 ①攒:攒(cuán),音窜。聚在一起。
②抟:抟(tuán),音团。把东西揉成球状。
【组成】 胆星半夏各一斤青皮陈皮生莱菔子炒苏子炒神曲炒麦芽炒山楂杏仁制香附各一两
【用法】 研细末,用姜汁和蒸饼煮糊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
【功用】 消食化痰,通顺气机。
【主治】 酒湿食积生痰。症见痰多而黏,胸膈胀闷,早晨咳嗽等。
【方析】酒食生痰为本方主证。方用胆南星、半夏燥湿化痰为君。臣以紫苏子、莱菔子、杏仁降气;青皮、陈皮、制香附行气。佐以葛根、神曲解酒;山楂、麦芽消食。使湿去食消,痰除气顺,诸症自消。
6.礞石滚痰丸(王隐君) 顽痰怪病。
(《丹溪心法附余》)
【歌诀】
滚痰丸用青礞石 大黄黄芩沉水香
百病多因痰作祟↑① 顽痰怪症力能匡↑②
【注释】 ①祟:祟suì,音岁。指鬼怪或鬼怪害人。
②匡:纠正。
【组成】 大黄黄芩各八两礞石焰硝各一两沉香半两
【用法】 水泛小丸,每服5~9g,日1~2次;或水煎服。
【功用】 泻火逐痰。
【主治】实热老痰。症见发为癫狂惊悸,或怔忡昏迷,或咳喘痰稠,或胸脘痞闷,或眩晕耳鸣,或绕项结核,或口眼蠕动,或不寐,或梦寐奇怪之状,或骨节猝痛难以名状,或噎塞烦闷,大便秘结,苔黄厚,脉滑数有力。
【方析】实热老痰为本方主证。方以硝煅礞石燥悍重坠,善攻逐陈积伏匿之老痰为君。臣以大黄荡涤实热,开痰火下行之路。佐以黄芩泻火,清上焦气分之热;沉香降气。
按:本方为攻坠实热老痰之峻剂,体虚者及孕妇不可轻投。
7.金沸草散(朱肱) 咳嗽多痰。
(《类证活人书》)
【歌诀】
金沸草散前胡辛 半夏荆甘赤茯因
煎加姜枣除痰嗽 肺感风寒头目颦↑①
局方不用细辛茯 加入麻黄赤芍均【注释】 ①颦:颦( pín),音频。原指忧愁,此处作痛字讲。
【组成】 旋覆花(即金沸草的花) 前胡 细辛各一钱荆芥一钱半 半夏五分 炙甘草三分 赤茯苓六分
【用法】 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水煎服。
【功用】 消痰降气,发散风寒。
【主治】 中脘停痰,又感受风寒。症见咳嗽痰多,发热恶寒,头目昏痛,鼻塞声重等。
【方析】中脘停痰为本方主证。发热恶寒、头昏痛、鼻塞为复感风寒兼证。方用旋覆花消痰降气为君。臣以前胡、半夏化痰止咳。佐以荆芥发汗散风寒;细辛温经散寒;赤茯苓行水;姜、枣和胃。甘草和中调药为使。
【附方】 《局方》金沸草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麻黄前胡各三两荆芥穗四两甘草半夏赤芍各一两,加生姜三片,枣一个,水煎服。
功用:宣肺发表,消痰止咳,凉血清热。
主治:外感风寒。症见咳嗽喘满,痰涎不利。
按:《局方》金沸草散不用细辛、赤茯苓。加麻黄宣肺发表;赤芍凉血清热,既防辛温发汗太过,又解风寒郁经之邪热。故其适应证以风痰为主;而朱肱金沸草散则宜于原有寒痰,复感风寒而发者。
8.半夏天麻白术汤(李杲) 痰厥头痛。
(《脾胃论》)
【歌诀】
半夏天麻白术汤 参芪橘柏及干姜
苓泻麦芽苍术曲 太阴痰厥头痛良
【组成】 半夏麦芽陈皮各一钱半 白术炒神曲各一钱天麻 苍术 人参 黄芪 白茯苓 泽泻各五分 黄柏干姜各二分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健脾化饮,定风止晕。
【主治】 痰厥头痛。症见头痛欲裂,咳痰稠黏,眼黑头眩,恶心烦闷,身重如山,四肢厥冷等。
【方析】脾胃二经素有湿痰,又冒受风寒,湿痰厥逆上冲为本方主证。方用半夏燥湿化痰;天麻升清降浊,定风除眩,共为君药。臣以人参、黄芪、白术、苍术补气健脾,燥湿除痰;茯苓、泽泻利水通小便而除湿。佐以干姜温中逐寒;黄柏泻下焦之火;神曲、麦芽消食助胃;陈皮理气调胃而除痰。
9.常山饮痰疟。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常山饮中知贝取 乌梅草果槟榔聚
姜枣酒水煎露之 劫痰截疟功堪诩↑①
【注释】 ①诩:诩xǔ,音许。夸张。此处作赞许讲。
【组成】 常山二钱知母 贝母草果槟榔各一钱乌梅二个 生姜三片 大枣一枚
【用法】 水酒各半煎,露一宿,空腹服。【功用】 劫痰截疟。
【主治】 疟疾。
【方析】疟痰作疟为本方主证。方用常山祛除疟痰;槟榔下气破积,消食行痰为君。臣以贝母助君除痰。佐以知母滋阴清热;乌梅生津清热;草果温脾除寒;姜枣调和营卫。
10.截疟七宝饮(王贶) 劫痰截疟。
(《易简方》)
【歌诀】
截疟七宝常山果槟榔朴草青陈伙
水酒合煎露一宵 阳经实疟服之妥
【组成】 常山一钱草果槟榔厚朴炙甘草 青皮陈皮各五分
【用法】 水酒各半煎,露一宿,空腹服。
【功用】 劫除疟痰,截止发作。
【主治】 三阳经实疟久发不止,寸口脉弦滑浮大。
【方析】肝风夹痰为本方主证。方用常山、槟榔破除积痰食积为君。臣以厚朴除满;青皮疏肝;陈皮理气。佐以甘草和胃;常山以吐疟痰。
按:本方七味药相合截疟效果很好,故称“七宝”。本方与常山饮均只宜治疗实证,久疟不已而属虚者不宜。
增辑
1.三子养亲汤(韩〓)痰火咳嗽。
(《韩氏医通》)
【歌诀】
三子养亲痰火方 芥苏莱菔共煎汤
外台别有茯苓饮 参术陈姜枳实尝
【组成】 白芥子苏子莱菔子各一钱
【用法】 三药捣碎,酌量包煎,频服。
【功用】 降气消食,温化痰饮。
【主治】 痰壅气滞。症见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
【方析】老人中虚,痰壅气滞为本方主证。方中白芥子温肺利气,快膈消痰;紫苏子降气行痰,止咳平喘;莱菔子消食导滞,行气祛痰。三药合用能使气顺痰消,食积得化,咳喘得平;临证观何证居多,则以何药为君。
【附方】 茯苓饮(《外台秘要》)茯苓人参(或党参)白术陈皮生姜各三钱枳实二钱,水煎服。
功用:健脾除痰。
主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水涎,气满不能食。
2.指迷茯苓丸(朱震亨)停痰伏饮。
(《丹溪心法》)【歌诀】
指迷茯苓丸最精 风化芒硝枳半并
臂痛难移脾气阻 停痰伏饮有嘉名
【组成】 半夏四两茯苓二两枳壳一两 风化朴硝半两
【用法】 为末,姜汁糊丸,每服6g,姜汤或温开水送下。
【功用】 燥湿行气,软坚消痰。
【主治】 痰停中脘,流于四肢。症见两臂疼痛,或四肢浮肿,舌苔白腻,脉弦滑。
【方析】痰停中脘为本方主证。方以半夏燥湿化痰为君。臣以茯苓健脾渗湿,既消已成之痰,又绝生痰之路。佐以枳壳理气宽中,俾痰随气行;风化硝软坚润下,使结癖停痰易消;姜汁制半夏之毒,且能化痰散饮。
按:原书本方作者误为孙思邈。
3.紫金锭(万全)祛痰辟秽。
(《片玉心书》)
【歌诀】
紫金锭用麝朱雄 慈戟千金五倍同
太乙玉枢名又别 祛痰逐秽及惊风
【组成】 山慈菇 五倍子各三两 红大戟一两半 千金子霜雄黄朱砂各一两麝香三钱
【用法】 为末,用糯米粉压制成锭,阴干。每服0.6~ 1.5g,日二次;外用醋磨,调敷患处。
【功用】 化痰开窍,辟秽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 瘟疫时邪。症见神昏瞀闷,脘腹胀闷疼痛,呕吐泄泻,小儿痰厥。外敷疔疮疖肿。
【方析】感受秽恶痰浊,气机闭塞为本方主证。方中山慈菇清热消肿;千金子行水破血;大戟攻水行瘀为君。臣以麝香芳香开窍,行气止痛;雄黄辟秽解毒;朱砂镇心安神。佐以五倍子酸敛并降火化痰,以防攻窜太过。
按:本方又名“太乙玉枢丹”。应置于开窍剂中。
4.小陷胸汤(张机) 治小结胸。
(《伤寒论》)
【歌诀】
小陷胸汤连夏蒌 宽胸开结涤痰周
邪深大陷胸汤治 甘遂硝黄一泻柔
大陷胸丸加杏苈 项强柔痓↑①病能休
【注释】①痓:痓(cì),音厕。风病的一种,症见口噤,角弓反张,抽搐。发热有汗为柔痓,发热恶汗为刚痓。后人以“痉”代“痓”。
【组成】 黄连一两半夏半升瓜蒌实一枚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主治】 痰热互结。症见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或咳痰黄稠,舌苔黄腻,脉滑数。
【方析】痰热互结之小结胸证为本方主证。方以瓜萎实清热化痰,通胸膈之痹为君。臣以黄连泻热降火,除心下之痞;半夏降逆消痞,除心下之结,二者辛开苦降,助君药清热涤痰,散结开痞。
【附方】 (1)大陷胸汤(《伤寒论》)大黄二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水先煎大黄,去滓,内芒硝,煮一、二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大便快利后停服。
功用:泻热逐水。
主治:结胸。症见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心下硬满而痛不可近,短气烦躁,日晡所小有潮热,脉沉而紧,按之有力。
(2)大陷胸丸(《伤寒论》) 大黄半斤葶苈子芒硝杏仁各半升,研末捣和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加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煎连渣服。
功用:泻热逐水破结。
主治:结胸项亦强,如柔痉状。
5.十枣汤(张机)攻泻伏饮。
(《伤寒论》)
【歌诀】
十枣汤中遂戟花 强人↑①伏饮效堪夸
控涎丹用遂戟芥 葶苈大枣亦可嘉
【注释】①强人:素体强壮之人。
【组成】 大枣十枚甘遂大戟芫花各等分
【用法】 每次以枣汤调服药粉五分至一钱,日一次,空腹服。
【功用】 攻逐水饮。
【主治】①悬饮。症见胁下有水气,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②水肿腹胀属实证。
【方析】水饮壅盛于里为本方主证。方中甘遂善行经隧水湿;大戟善泄脏腑水湿;芫花善消胸胁伏饮痰癖,三药峻烈,各有专攻,合而为君,能攻逐脏腑胸胁积水。佐以大枣益气护胃,缓诸药之峻烈及毒性,使下不伤正。
【附方】(1)控涎丹(又名妙应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甘遂大戟白芥子各等分,研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至十丸,临卧姜汤送下。
功用:祛痰逐饮。
主治:痰饮伏在胸膈上下。症见忽然颈项、胸背、腰胯隐痛不可忍,筋骨牵引作痛,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痹,或头痛不可忍,或神昏嗜睡,或饮食无味,痰唾稠黏,夜间喉中痰鸣,多流涎唾。
(2)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 葶苈子捣丸如弹子大大枣十二枚,先煮大枣,去枣,入葶苈,水煎顿服。
功用:泻痰行水,下气平喘。
主治:肺痈。症见浊唾痰涎,咳喘胸满不得卧,或面目浮肿等。
按:十枣汤又名三圣散(《圣济总录》),《丹溪心法》改为丸剂,名十枣丸,力量较本方缓和。如患者体虚邪实,又非攻不可,可用本方与健脾补益剂交替用,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又:十枣汤及控涎丹应置于泻下剂中。
6.千金苇茎汤(孙思邈)肺痈。
(《备急千金要方》)
【歌诀】
千金苇茎生薏仁 瓜瓣桃仁四味邻
吐咳肺痈痰秽浊 凉营清气自生津
【组成】 苇茎(可芦根代)二升薏苡仁半升瓜瓣(即甜瓜子,可冬瓜子代)半升桃仁三十枚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主治】 肺痈。症见咳嗽,有微热,甚则咳吐腥臭痰、脓血,胸中隐隐作痛,胸胁肌肤甲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析】痰热内结为本方主证。方中苇茎甘寒轻浮,清泻肺热为君。臣以冬瓜仁清热化痰,利湿排脓;桃仁活血化瘀,散结消痈;薏苡仁清肺排脓,渗湿利尿,使湿热从小便而去。
按:本方应置于痈疡剂或清热剂中。
7.苓桂术甘汤(张机)痰饮和剂。
(《伤寒论》)
【歌诀】
苓桂术甘痰饮尝 和之温药四般良
雪羹↑①定痛化痰热 海蜇荸荠共合方
【注释】 ①羹:羹(gēng),音更。原指用肉、菜做的汤。此处因海蜇漂淡,色白如雪,故用雪羹作方名。
【组成】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 白术炙甘草各二两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温化痰饮,健脾利湿。
【主治】 痰饮病。症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
【方析】痰饮中阳不足为本方主证。方中重用茯苓健脾渗湿为君。臣以桂枝温阳化气,化饮利水,且平冲降逆。君臣相伍,一利一温,对于水饮滞留而偏寒者尤宜。佐以白术健脾燥湿,助脾运化。使以甘草益气和中。共收饮去脾和,湿不复聚之功。
【附方】 雪羹汤(《绛雪园古方选注》) 海蜇一两荸荠四个,水煎服。
功用:泄热止疼,消痰化结。
主治:肝经热厥,少腹攻冲作痛。
8.金水六君煎(张介宾) 肾水成痰。
(《景岳全书》)【歌诀】
金水六君用二陈 再加熟地与归身
别称神术丸苍术 大枣芝麻停饮珍
【组成】 当归半夏茯苓各二钱熟地二至五钱陈皮一钱半 炙甘草一钱
【用法】 加生姜三至七片,水煎空腹服。
【功用】 温补肺肾,利水化痰。
【主治】 肺肾阴虚,湿痰内盛。症见咳嗽呕恶,喘逆多痰,痰带咸味。
【方析】肾虚水泛为痰为本方主证。方用熟地黄滋养肺肾;半夏健脾燥湿,降逆化痰为君。臣以陈皮理气燥湿,当归养血和血。佐以茯苓健脾渗湿;生姜降逆化痰,制半夏之毒。使以甘草调诸药,润肺和中。
【附方】 神术丸(《本事方》)苍术一斤芝麻五钱大枣十五枚,和匀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功用:燥湿,健脾,滑痰。
主治:脾虚停饮成癖。症见呕吐酸水,吐已复作。
9.止嗽散(程国彭) 祛痰止嗽。
(《医学心悟》)
【歌诀】
止嗽散中用白前 陈皮桔梗草荆添
紫菀百部同蒸用 感冒咳嗽此方先
【组成】 桔梗荆芥紫菀百部 白前各二斤甘草十二两陈皮一斤
【用法】 共为末,每服6g,食后临卧服;或水煎服。
【功用】 止咳化痰,疏表宣肺。
【主治】 风邪犯肺。症见咳嗽咽痒,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等。
【方析】风邪犯肺为本方主证。恶寒发热,苔薄白为兼风寒表证。方中紫菀、白前、百部止咳化痰为君。臣以桔梗、陈皮宣降肺气,止咳消痰。佐以荆芥祛风解表。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与桔梗相配能清利咽喉。
按:本方温润平和,不寒不热,可用于治疗多种外感咳嗽。

十七、收涩之剂
收涩之剂,即固涩剂。是以固涩药为主组成的方剂,用于治疗气血精液滑脱耗散证。气血精液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宝贵物质,若因先天不足或久病失养,正气虚极不能固密,便可见各种滑脱不禁证。根据“散者收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及“十剂”中“涩可固脱”的原则,滑脱证当用固涩法治疗,固涩剂可分为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固崩止带五类,应用时常与补益药配合以标本兼顾。
1.金锁固精丸梦遗滑精。
(《医方集解》)
【歌诀】
金锁固精芡莲须 龙骨蒺藜牡蛎需
莲粉糊丸盐酒下 涩精秘①气滑遗无
【注释】 ①秘:秘(bì),音必。使固密。
【组成】 沙苑蒺藜芡实莲须各二两龙骨牡蛎各一两
【用法】 莲子粉糊丸,每服9g,空腹淡盐汤下;或入莲子肉,水煎服。
【功用】 补肾涩精。
【主治】 肾虚精亏,精关不固。症见遗精滑泄,神疲乏力,四肢酸软,腰酸耳鸣等。
【方析】肾虚不固为本方主证。方以沙苑蒺藜补肾止遗为君。臣以莲肉、芡实固肾涩精,益心宁心。佐以龙骨、牡蛎收涩止遗,固下潜阳;莲须尤为涩精要药。
2.茯菟丹遗精消渴。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茯菟丹疗精滑脱 菟苓五味石莲末
酒煮山药为糊丸 亦治强中①及消渴
【注释】 ①强中:见猪肾荠苊汤。
【组成】 菟丝子十两五味子八两茯苓石莲肉各三两山药六两
【用法】先酒浸菟丝子,余酒煮山药为糊,和余药末为丸,每服三钱,日二、三次。遗精用淡盐汤下;白浊用茯苓汤下;赤浊用灯心汤下;消渴及强中证用米汤下。
【功用】 固肾涩精,镇益心神,渗湿止浊。
【主治】 心气不足,思虑太过,肾经虚损,真阳不固。症见溺有余沥,小便白浊,梦寐频泄,强中消渴。
【方析】肾水亏,心火亢为本方主证。方用菟丝子强阴益阳,补肾益精为君。臣以五味子涩精生津;石莲肉清心止浊;山药健脾涩精;茯苓淡渗利湿,通心气于肾。
3.治浊固本丸(虞抟)湿热精浊。
(《医学正传》引李果方)
【歌诀】
治浊固本莲蕊须 砂仁连柏二苓俱
益智半夏同甘草 清热利湿固兼驱
【组成】 莲须黄连猪苓各二两砂仁黄柏益智仁半夏茯苓各一两 炙甘草三两【用法】为末,汤浸蒸饼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腹温酒下。
【功用】 清热利湿,健脾温肾。
【主治】 胃中湿热,渗入膀胱。症见小便下浊不止。
【方析】湿热下渗膀胱为本方主证。方用黄连、黄柏清热利湿为君。臣以茯苓、猪苓淡渗利湿;半夏除痰。佐以砂仁、益智仁利气益脾固肾,防湿热郁滞所伤;莲须收涩止浊。使以炙甘草调诸药,防苦寒伤胃。
按:本方炙甘草用三两,恐太过滋腻,使湿热之邪沾滞不去。
4.诃子散(李杲)寒泻脱肛。
(《兰室秘藏》)
【歌诀】
诃子散用治寒泻 炮姜粟壳橘红也
河间木香诃草连 仍用术芍煎汤下
二者药异治略同 亦主脱肛便血者
【组成】 煨诃子七分炮姜六分罂粟壳橘红各五分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涩肠止泻,固肾收脱。
【主治】 虚寒泄泻。症见肠鸣腹痛,米谷不化,脱肛不收,或久痢,便脓血。
【方析】肾虚不固,虚寒泄泻为本方主证。方用诃子酸涩止泻收脱;罂粟壳固肾涩肠为君。臣以炮姜温中散寒而补脾阳;橘红升阳调气,以固气脱(泄泻),亦收形脱(脱肛)。
【附方】 河间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诃子一两(半生半煨)木香五钱甘草一钱黄连三钱,为末,每服二钱,用白术、芍药汤调下。
功用:涩肠止泻。
主治:泻久腹痛渐已,泻下渐少。
按:诃子散与河间诃子散均能治久泻不止而脱肛,前方有炮姜,不能用于湿热下痢,纯是脓血;后方无炮姜而有黄连,可用于湿热下痢脓血证。
5.桑螵蛸散(寇宗奭)便数健忘。
(《本草衍义》)
【歌诀】
桑螵蛸散治便数 参苓龙骨同龟壳
菖蒲远志及当归 补肾宁心健忘觉
【组成】 桑螵蛸远志菖蒲龙骨人参茯神 当归 龟甲各一两
【用法】 为末,睡前党参汤调下6g;或水煎服。
【功用】 调补心肾,涩精止遗。
【主治】 心肾两虚。症见小便频数,或尿如米泔色,心神恍惚,健忘,或遗尿遗精,舌淡苔白,脉细弱。
【方析】心肾两虚为本方主证。方用桑螵蛸补肾固精,收涩止遗为君。臣以龙骨涩精安神;龟甲养血滋阴,益肾养肝。佐以人参、当归双补气血,资助化源;茯神养心安神;菖蒲、远志交通心肾。6.真人养脏汤虚寒脱肛久痢。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真人养脏诃粟壳 肉蔻当归桂木香.
术芍参甘为涩剂 脱肛久痢早煎尝
【组成】 人参 当归 白术各六钱 肉豆蔻半两 肉桂炙甘草各八钱 白芍一两六钱 木香一两四钱诃子一两二钱 罂粟壳三两六钱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温补脾肾,涩肠固脱。
【主治】 脾肾虚寒,久泻久痢。症见滑脱不禁,腹痛喜温喜按,或下痢赤白,或便脓血,日夜无度,里急后重,脐腹〓痛,倦怠食少。
【方析】泻痢日久,脾肾虚寒为本方主证。方中重用罂粟壳涩肠止泻,肉桂温肾暖脾为君。诃子、肉豆蔻温肾暖脾,涩肠止泻,共为臣药。佐以人参、白术益气健脾;当归、白芍养血和阴;木香醒脾理气。使以甘草健脾和中,合芍药缓急止痛。
按:原书本方作者为罗天益,一说出处为《世医得效方》,今取最早收载者。
7.当归六黄汤(李杲) 自汗盗汗。
(《兰室秘藏》)
【歌诀】
当归六黄治汗出 芪柏芩连生熟地
泻火固表复滋阴 加麻黄根功更异
或云此药太苦寒 胃弱气虚在所忌
【组成】 当归 生地 熟地 黄柏 黄芩 黄连各等分黄芪加倍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滋阴清热,固表止汗。
【主治】 阴虚有火。症见盗汗发热,面赤口干,心烦唇燥,便难尿赤,舌红脉数。
【方析】阴虚有火为本方主证。方中当归、生地黄、熟地黄养血增液,育阴清火为君。臣以黄连、黄芩、黄柏清热泻火除烦。佐以黄芪益气固表,合当归、熟地黄以养血益气,气血充则腠理密而汗不易泄,合三黄以扶正泻火,火不内扰则阴液内守而汗可止。如加麻黄根止汗,引诸药走肌表而固腠理,功效更好;胃弱气虚者应慎用,以免苦寒伤胃气。
按:本方应置于清热剂中。
8.柏子仁丸(许叔微) 阴虚盗汗。
(《普济本事方》)
【歌诀】
柏子仁丸人参术 麦麸牡蛎麻黄根
再加半夏五味子 阴虚盗汗枣丸吞
【组成】 柏子仁二两人参 白术牡蛎麻黄根半夏五味子各一两 麦麸五钱【用法】为末,枣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腹米汤送下,日二、三次。
【功用】 养心宁神,清热收敛。
【主治】 阴虚火旺。症见夜寐不安,盗汗。
【方析】阴虚盗汗为本方主证。方中柏子仁养心清热安神为君。臣以牡蛎、麦麸咸寒,清热收敛;五味子酸敛涩收。佐以半夏和胃燥湿;人参、白术补气。麻黄根专走肌表,引人参、白术以固卫气为使。
9.牡蛎散阳虚自汗。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阳虚自汗牡蛎散 黄芪浮麦麻黄根
扑法芎藁牡蛎粉 或将龙骨牡蛎扪①
【注释】 ①扪:扪( mén),音门。按,摸。此处作用粉扑。
【组成】 黄芪麻黄根牡蛎各一两
【用法】 入小麦30g,水煎服。
【功用】 固表敛汗。
【主治】 诸虚不足。症见体常自汗,夜卧尤甚,久而不止,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质淡红,脉细弱。
【方析】体虚卫外不固为本方主证。汗出夜卧尤甚,心悸惊惕为兼心阴受损之证。方中牡蛎咸寒敛汗,益阴潜阳为君。臣以黄芪补益肺气,实卫固表;麻黄根专于止汗。佐以浮小麦益心气,养心阴,清心热。
【附方】 (1)扑法牡蛎川芎藁本各二钱半糯米粉一两半,共研极细,盛绢袋中,扑周身。
功用:止汗。
主治:自汗不止。
(2)扪法牡蛎龙骨糯米粉各等分,研极细末,扑周身。功用、主治同上。
按:牡蛎散为自汗而设,亦可用于盗汗。
增辑
1.桃花汤(张机)少阴利属虚寒者。
(《伤寒论》)
【歌诀】
桃花汤用石脂宜 粳米干姜共用之
为涩虚寒少阴利 热邪滞下切难施
【组成】 赤石脂一斤干姜一两粳米一升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温中涩肠。
【主治】 脾肾阳虚,久痢不愈。症见下利便脓血,色黯不鲜,腹痛喜温喜按,脉迟弱或微细,舌质淡苔白。【方析】脾肾阳虚之久痢为本方主证。方以赤石脂涩肠固脱为君。臣以干姜温中散寒,通瘀化脓。佐以粳米养胃和中,助君、臣药厚肠胃。本方以温中涩肠止泻治标为主,补虚治本之力不足。
按:本方为虚寒性下利而设,虚甚者酌加人参;热痢初起,切莫误用。
2.威喜丸阳虚带浊。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威喜丸治血海寒 梦遗带浊服之安
茯苓煮晒和黄蜡 每日空心嚼一丸
【组成】 黄蜡茯苓(用猪苓一分,同煮二十余沸,取出晒干,去猪苓)各四两
【用法】 以茯苓为末,熔黄蜡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空腹嚼下。
【功用】 行水渗湿,收涩补髓。
【主治】 元阳虚衰,精气不固。症见小便余沥白浊,梦寐频泄,及妇人血海久冷,白带白淫等。
【方析】阳虚带浊为本方主证。方中茯苓补脾宁心,行水渗湿为君。臣以猪苓利水渗湿,加强导湿浊下行之力;黄蜡收涩补髓,使精不下流。一行一收,清浊自分。
按:本方治标有余,治本不足,症状消除后,需用温补剂填虚益损以免复发。
3.济生乌梅丸(严用和) 治便血。
(《济生方》)
【歌诀】
济生乌梅与僵蚕共末为丸好醋参
便血淋漓颇难治 醋吞惟有此方堪
【组成】 乌梅肉一两半僵蚕一两
【用法】 共研细末,好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腹醋汤送下。
【功用】 敛肺涩肠,消风散结。
【主治】 肠风便血,淋漓不止。
【方析】肠风便血为本方主证。方中乌梅味酸,敛肺涩肠,入肝止血为君。臣以僵蚕消风散结;醋助乌梅涩肠止血,又能散瘀而无留瘀之弊。
4.封髓丹(董宿) 梦遗失精。
(《奇效良方》)
【歌诀】
失精梦遗封髓丹 砂仁黄柏草和丸
大封大固春常在 巧夺先天服自安
【组成】 砂仁一两黄柏三两炙甘草七钱
【用法】共研细末,蜜和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空腹淡盐汤送下。
【功用】 降心火,益肾水。
【主治】 遗精梦交。
【方析】心火旺,肾水不足为本方主证。方用黄柏坚肾清火为君。砂仁温健脾运,引五脏六腑之精归藏于肾为臣。使以甘草益脾气,并调和黄柏、砂仁之寒温。合方使水火既济,相火不再妄动。

十八、杀虫之剂
杀虫之剂,即驱虫剂。是以驱虫药为主组成的方剂,用于治疗人体寄生虫病。人体寄生虫常见的有蛔虫、蛲虫、钩虫、绦虫等,多由误食沾染虫卵的食物而致。驱虫法应用时应根据体质差异及虚实寒热而配伍用药。
1.乌梅丸(张机) 蛔厥。
(《伤寒论》)
【歌诀】
乌梅丸用细辛桂 人参附子椒姜继
黄连黄柏及当归 温藏安蛔寒厥剂
【组成】 乌梅三百枚细辛附子桂枝人参黄柏各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 蜀椒各四两
【用法】 乌梅用醋浸一宿,去核,和余药打匀,烘干或晒干,研末,加蜜制丸,每服9g,日一至三次,空腹服;或水煎服。
【功用】 温脏补虚,泻热安蛔。
【主治】 蛔厥证。症见心烦呕吐,时发时止,食入吐蛔,手足厥冷,腹痛。又治久痢,久泻。
【方析】肠寒胃热蛔厥为本方主证。方中重用乌梅安蛔止痛为君。臣以蜀椒、细辛温脏祛寒,辛可安蛔;桂枝、附子加强温里散寒之力;黄连、黄柏苦可下蛔,上清胃热。人参、当归益气养血为佐。蜂蜜为丸,调和诸药为使。
2.化虫丸肠胃诸虫。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化虫鹤虱及使君槟榔芜荑苦楝群
白矾胡粉糊丸服肠胃诸虫永绝氛①
【注释】 ①氛:气氛,此处指虫积肠胃的样子。
【组成】 鹤虱槟榔苦楝根皮胡粉(即铅粉)各一两使君子芜荑各五钱 白矾二钱半
【用法】 共研细末,用酒煮面糊作丸,据年龄酌量服,一岁小儿用五分。
【功用】 驱杀肠中诸虫。
【主治】 肠中诸虫。症见发作时腹痛,往来上下,呕吐清水或吐蛔。
【方析】虫积为本方主证。方中鹤虱驱诸虫;苦楝根皮能杀蛔虫、蛲虫;槟榔能杀绦虫、姜片虫;枯矾、铅粉均具杀虫之效;使君子、芜荑杀虫消疳,使君子还能通大便,使虫由大便排出。
按:《医方集解》加使君子、芜荑两味。
增辑
集效丸(陈言) 杀虫。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歌诀】
集效姜附与槟黄 芜荑诃鹤木香当
雄槟丸内白矾入 虫啮①攻疼均可尝【注释】 ①啮:啮(niè),音聂。用牙咬。
【组成】 大黄一两半干姜附子槟榔芜荑诃子肉鹤虱 木香各七钱半
【用法】 蜜和作丸,每丸二、三钱,食前乌梅汤送下。
【功用】 杀虫,温中。
【主治】 虫积夹寒。症见虫啮腹痛,作止有时,或寒热往来,四肢常冷。
【方析】虫积夹寒为本方主证。方用诃子肉、乌梅酸以伏虫;干姜、附子温以安虫,共为君药。臣以槟榔、芜荑、鹤虱苦以杀虫。佐以木香调气;大黄泻下,使虫有去路。
【附方】 雄槟丸(《医方集解》) 雄黄槟榔白矾各等分,为末,饭和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分。
功用:杀虫止痛。
主治:虫痛。
按:二方均能杀虫止痛,集效丸有干姜、附子温中,适于虫积夹寒者;雄槟丸杀虫效力不及集效丸。


十九、痈疡之剂
痈疡之剂,即痈疡剂。是以解毒消肿、托里排脓、生肌敛疮药为主组成的方剂,用于治疗体表痈、疽、疔、疮、丹毒、流注、瘿、瘤、瘰疬等,以及内在脏腑的痈疽等外科疾患的方剂。体表痈疡可分为阳证及阴证,阳证来势暴急,红肿焮痛,易溃易消;阴证来势缓慢,平塌漫肿,难溃难消。治疗原则,阳证宜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散结;阴证宜温补和阳,通滞化痰祛瘀。外可用薄贴围药渗药及刀针手术等。内在脏腑痈疡应以清热解毒、逐瘀排脓、散结消肿为主。
1.真人活命饮(陈自明)一切痈疽。
(《校注妇人大全良方》)
【歌诀】
真人活命金银花 防芷归陈草节加
贝母天花兼乳没 穿山角刺酒煎嘉
一切痈疽能溃散 溃后忌服用毋①差
大黄便实可加使 铁器酸物勿沾牙
【注释】 ①毋:毋(wǘ),音吴。不要。
【组成】 白芷 贝母 防风赤芍 归尾 甘草节皂角刺穿山甲 天花粉乳香没药各一钱金银花陈皮各三钱
【用法】 水煎服;或水酒各半煎服。
【功用】 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主治】 疮疡肿毒初起。症见红肿焮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
【方析】疮疡肿毒初起为本方主证。方以金银花疏散透达,清热解毒,清气凉血为君。臣以防风、白芷疏风散邪,用治痈疡初起;当归尾、赤芍、乳香、没药、陈皮活血散瘀,行气通络,消肿止痛。佐以贝母、天花粉清热化痰,消肿散结;穿山甲、皂角刺溃坚排脓。甘草清热解毒,加酒活血消肿,协诸药直达病所,为使药。大便燥结可加大黄。
按:用本方脓未成可消,脓已成可溃,但已溃者切不可用:阴证疮疡忌用;脾胃虚、气血不足者慎用。本方煎煮时不可用铁器及接触酸味物品,更不可服食酸物,因酸性收敛,使疮不易消散。
2.金银花酒(齐德之)痈疽初起。
(《外科精义》)
【歌诀】
金银花酒加甘草 奇疡恶毒皆能保
护膜须用蜡矾丸 二方均是疡科宝
【组成】 鲜金银花五两甘草一两
【用法】 水、酒各半煎,分三次服。
【功用】 消肿散瘀,托毒止痛。
【主治】 一切痈疽恶疮,及肺痈肠痈初起。
【方析】热毒痈疽恶疮为本方主证。方以金银花甘寒为君,甘能养血补虚,寒能清热解毒,为痈疮圣药。佐以甘草解毒扶胃。使以酒性走散。
【附方】蜡矾丸(《景岳全书》)黄蜡二两白矾一两,先将蜡熔化,少冷,入矾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渐加至百丸,酒送下,日二、三次。功用:护膜托里,使毒不攻心。
主治:金石发疽,痈疽疮疡,肺痈乳痈,痔漏肿痛,及毒虫蛇犬咬伤。
3.托里十补散补里散表。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托里十补参芪芎 归桂白芷及防风
甘桔厚朴酒调服 痈疡脉弱赖之充
【组成】 黄芪 当归 人参各二钱 川芎 肉桂 白芷防风甘草桔梗厚朴各一钱
【用法】 为细末,每服二钱,加至六钱,热酒调服。
【功用】 益气和血,温通消散。
【主治】 痈疡初起。症见毒重痛甚,形体赢瘦,脉弱无力。
【方析】痈疡体虚为本方主证。方用人参、黄芪补气,当归、川芎和血为君。臣以肉桂温通血脉;白芷、甘草解毒;防风散风;桔梗排脓。佐以厚朴散满。合为补里散表,消散、内托并用之方。
4.托里温中汤(罗天益) 寒疡内陷。
(《卫生宝鉴》)
【歌诀】
托里温中姜附羌 茴木丁沉共四香
陈皮益智兼甘草 寒疡内陷呕泻良
【组成】 炮姜 羌活各三钱炮附子四钱 木香一钱半茴香丁香沉香陈皮益智仁炙甘草各一钱
【用法】 加生姜五片,水煎服。
【功用】 温中托毒,散寒消痞。
【主治】 疮疡属寒,疮毒内陷。症见脓汁清稀,心下痞满,肠鸣腹痛,大便溏泻,食则呕逆,时发昏愦等。
【方析】寒性疮疡内陷为本方主证。心下痞满为疮气内攻,聚而为满;胃寒则呕吐呃逆,不下食,便溏;邪扰清窍则昏愦,均为次要症。方用附子、干姜温中助阳,祛寒托毒为君。臣以羌活透利关节。益智仁、沉香、丁香温胃散寒以平呕逆;木香、陈皮、茴香散痞消满;炙甘草温补脾胃,行经络,通血,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按:原书本方作者孙彦和,现据《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1983年)改。
5.托里定痛汤(顾世澄) 内托止痛。
(《疡医大全》)
【歌诀】
托里定痛四物兼 乳香没药桂心添
再加蜜炒罂粟壳 溃疡虚痛去如拈①
【注释】 ①拈:见当归拈痛汤。
【组成】 熟地 当归 白芍川芎乳香 没药 肉桂罂粟壳【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托里充肌,消肿止痛。
【主治】 痈疽溃后不敛,血虚疼痛。
【方析】痈疽溃后血虚为本方主证。方用四物汤补血调血,托里充肌为君。臣以乳香、没药透毒消肿;罂粟壳收敛止痛。佐以肉桂温通血脉。
6.散肿溃坚汤(李杲) 消坚散肿。
(《兰室秘藏》)
【歌诀】
散肿溃坚知柏连 花粉黄芩龙胆宣
升柴翘葛兼甘桔 归芍棱莪昆布全
【组成】 黄芩八钱知母黄柏天花粉龙胆草桔梗昆布各五钱黄连一钱柴胡四钱升麻连翘炙甘草三棱莪术各三钱 葛根 当归尾 芍药各二钱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泻火散结,消肿溃坚。
【主治】马刀疮。症见结硬如石,或在耳下至缺盆中,或于肩上,或于胁下;及瘰疬遍于颏,或至颊车,坚而不溃;或上二证已破流水者。
【方析】肝胆三焦相火与痰湿风热结聚为本方主证。方用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知母泻肝胆三焦相火;柴胡、连翘清热散结,共为君药。臣以升麻、葛根解毒升阳;天花粉、桔梗清肺排脓;当归尾、芍药润肝活血;三棱、莪术行气破血;昆布化痰软坚;甘草化毒和中。桔梗还载药上行,柴胡引药入肝胆经络为使。
按:瘰疬生于颈项两侧,小者为瘰,大者为疬,连贯如串者为瘰疬。形长如蛤蜊,色赤而坚,痛如火烙者为马刀。
增辑
1.醒消①丸(王维德) 阳痈。
(《外科全生集》)
【歌诀】
醒消乳没麝雄黄 专为大痈红肿尝
每服三钱陈酒化 醉眠取汗是良方
【注释】 ①醒消:用陈酒送药,以微醉为止,睡卧取汗,酒醒痈消,故名之。
【组成】 乳香没药各一两雄黄五钱麝香一钱半
【用法】 为末,黄米饭一两,捣为丸,莱菔子大,每服三钱,陈酒送下。
【功用】 活血散结,解毒消痈。
【主治】 痰湿阻滞而致的痈疽肿毒。症见坚硬疼痛,未成脓。
【方析】痈肿初起,痰湿阻滞为本方主证。方用雄黄豁痰解毒去瘀为君。臣以乳香、没药活血行气,消瘀散肿而止痛;麝香解毒通络。酒性走散协诸药以消痈为使。
按:原书出处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据《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1983年)改。
2.小金丹(王维德) 阴疽痰核。(《外科全生集》)
【歌诀】
小金专主治阴疽 鳖麝乌龙灵乳储
墨炭胶香归没药 阴疮流注乳癌除
【组成】 白胶香草乌五灵脂地龙木鳖各一两五钱乳香没药归身各七钱五分麝香三钱 墨炭一钱二分
【用法】 为细末,糯米粉打糊为丸,芡实大,每服一丸,陈酒送下,覆盖取汗。
【功用】 化痰祛湿,祛痰通络。
【主治】 寒湿痰瘀,阻滞凝结。如流注、痰核、瘰疬、乳岩、横痃、贴骨疽等。
【方析】寒湿痰瘀阻滞凝结致阴证疮疡或阴疽为本方主证。方以草乌逐寒湿,通经络,开顽痰为君。臣以五灵脂、乳香、没药活血祛瘀,消肿定痛;当归、麝香、地龙温经养血,开通经络;白胶香调气血,消痈疽;木鳖子祛痰毒,消结肿;墨炭消肿化瘀。佐以糯米养胃气。使以酒助药势,协诸药速达病所。
3.梅花点舌丹(王维德) 疔疮发背。
(《外科全生集》)
【歌诀】
梅花点舌用三香 冰片硼珠朱二黄
没药熊葶蟾血竭 一丸酒化此方良
【组成】 熊胆冰片雄黄硼砂血竭葶苈子沉香乳香没药各一钱珍珠三钱牛黄麝香蟾酥朱砂各二钱
【用法】 蟾酥用人乳化开,余药为细末,药汁为丸,绿豆大,金箔为衣,每服一丸,入葱白打碎,陈酒送服;或用醋化开外敷。
【功用】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 疔毒恶疮,无名肿痛。症见红肿痈疖,乳蛾,咽喉肿痛。
【方析】痈疽疔毒,诸疮肿痛属阳为本方主证。方用蟾酥散热消肿,解疔疮之毒为君。臣以乳香、没药、血竭行瘀活血止痛;冰片、朱砂、雄黄清热解毒消肿;硼砂散瘀解疮毒;麝香、珍珠止疔毒疼痛,托里消肿。佐以石决明镇肝散血热;沉香行气化结;葶苈子利水泻热;牛黄、熊胆清心肝烦热,凉血解毒。
4.保安万灵丹(陈实功) 阴疽鹤膝风。
(《外科正宗》)
【歌诀】
万灵归术与三乌 辛草荆防芎活俱
天斛雄麻全蝎共 阴疽鹤膝湿痹须
【组成】 苍术八两麻黄羌活荆芥防风细辛天麻全蝎川乌 草乌 石斛生首乌 朱砂 当归 川芎甘草各一两 雄黄六两
【用法】 为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朱砂六钱为衣,每服一丸。
【功用】 散风祛湿,活血解毒。
【主治】湿痰流注,风寒湿痹,阴疽,疔疮,对口发颐,附骨疽,鹤膝风,破伤风。症见中风瘫痪,口眼喁斜,半身不遂,皮肤紫斑,舌苔薄白,脉浮紧等。【方析】阴寒痰湿凝结为本方主证。方中重用苍术健脾燥湿,祛除风湿为君。臣以麻黄辛温发汗,通腠理,调血脉;羌活、荆芥、防风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细辛通窍,疗风湿痹痛,痰饮咳逆;天麻息风镇痉,疗中风瘫痪,麻木不仁,偏正头痛;全蝎性温善走,疗中风不语,祛风解毒,又能散结消肿;川乌、草乌温散寒湿,祛风通痹;生首乌解毒疗疮止痒;朱砂清热解毒,安神镇怯;雄黄燥湿杀虫,辟秽解毒。佐以石斛清热养阴;当归、川芎和血活血,消肿止痛。甘草调诸药为使。
5.蟾酥丸(陈实功) 疔疮
(《外科正宗》)
【歌诀】
蟾酥丸用麝蜗牛 乳没朱雄轻粉俦①
铜绿二矾寒水石 疔疮发背乳痈瘳②
【注释】 ①俦:俦(chóu),音绸。原作同伴讲,此为顺口押韵,即同、合之意。
②瘳:瘳( chōu),音抽。即病愈。
【组成】 蟾酥雄黄各二钱轻粉五分枯矾煅寒水石铜绿 乳香 没药 胆矾麝香各一钱蜗牛二十一个 朱砂三钱
【用法】为末,先将蜗牛研烂,同蟾酥和研稠黏,再入各药为丸,绿豆大,每服五丸,用葱白五寸嚼烂后,包药在内,热酒一盅送下,盖被取汗;或外敷用。
【功用】 解毒消毒,止痛消肿。
【主治】 疔疮,发背,脑疽,乳痈,附骨臂腿等疽,及各种恶疮。症见不痛或麻木,或呕吐,甚至昏愦。
【方析】各种恶疮为本方主证。呕吐、昏愦为次要症状,因疮毒风痰上泛或上蒙清窍而致。方中蟾酥内服能治疔毒发背,外用则止痛去腐肉,为君药。蜗牛内服清热解毒,外用消疮肿;铜绿去风痰而治恶疮;枯矾、胆矾、雄黄去痰解毒;乳香、没药行气活血,消肿止痛;轻粉劫痰通经络;麝香解毒而通经络,均为臣药。寒水石清热解毒,兼解诸石之毒为佐药。
6.一粒珠(谢元庆)痈疽发背。
(《良方集腋》)
【歌诀】
一粒珠中犀甲冰 珍朱雄麝合之能
痈疽发背无名毒 酒化一丸力自胜
【组成】 穿山甲二十四两牛黄珍珠各三钱朱砂麝香 冰片雄黄各四钱蟾酥一钱二分
【用法】 共研为细粉,人乳拌糊丸,每服1.6g,人乳化开,陈酒冲服。
【功用】 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 痈疽疮疖,乳痈乳癌,一切无名肿毒。症见红肿疼痛。
【方析】痈疽疮疖为本方主证。方中重用穿山甲消肿排脓,下乳通经,散瘀通络为君。臣以牛黄、麝香、冰片清热解毒,消肿开窍;珍珠、朱砂安神定惊,清热解毒;雄黄、蟾酥解毒,消肿,祛痰。佐以人乳补虚润燥。使以陈酒升散。
按:可治小儿惊风,用胆南星一分,钩藤、橘红各三分煎汤化服;闷痘初起,用芦根煎汤化服。另一方有乳香、没药各 6g。
7.六神丸(雷允上) 疫喉。(《雷允上诵芬堂方》)
【歌诀】
六神丸治烂喉痧 每服十丸效可夸
珠粉腰黄①冰片麝 牛黄还与蟾酥加
【注释】 ①腰黄:雄黄的上品。
【组成】 珍珠粉犀牛黄麝香各一钱五分腰黄冰片蟾酥各一钱
【用法】 制成小水丸,每服十粒,日二次,将药放在舌心噙化,徐徐咽下,或温开水送下。
【功用】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 咽喉肿痛,烂喉丹痧,乳蛾喉痹,水浆不下,口舌腐烂,腮项肿痛,痈疽疮疖,无名肿毒,舌尖红,脉浮数等。
【方析】肺胃热盛壅阻致各种痈疽疮疖,尤其在口腔咽喉部者为本方主证。方用牛黄清热豁痰为君。臣以麝香芳香开窍,辟秽化浊,消肿止痛;珍珠解心肝二经之热,益阴潜阳解毒;雄黄辟秽解毒;蟾酥拔毒攻毒,辟恶通窍;冰片散郁火,解热毒。
8.阳和汤(王维德)一切阴疽。
(《外科全生集》)
【歌诀】
阳和汤法解寒凝 外症虚寒色属阴
熟地鹿胶姜炭桂 麻黄白芥草相承①
【注释】 ①承:承担,此处因顺口而用。
【组成】 熟地一两鹿角胶三钱白芥子二钱肉桂生甘草各一钱炮姜炭 麻黄各五分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阴疽由阳虚寒凝所致。如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属于阴疽证者。其症患处漫肿无头,酸痛无热,皮色不变,口中不渴,舌苔淡白,脉沉细等。
【方析】虚(本)寒(标)阴虚为本方主证。方中重用熟地黄温补肝肾,滋阴养血为君。鹿角胶补肾填精,强壮筋骨为臣,与君药相配取“阳生阴长”之意。麻黄发越阳气,白芥子祛痰除湿,二药合用使气血宣通,使熟地黄、鹿角胶补而不滞;姜炭、肉桂温经散寒;共为佐药。使以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二十、经产之剂
经产之剂,即治疗妇女特有的经、带、胎、产等疾病的方剂。
经,即月经,月经病包括月经的周期、经量、经色、经质等的改变。治宜分清寒热虚实及发病先后,以确定调经及治疗其他疾病的主次。
带,即带下,有青、赤、黄、白、黑五色之分,常见白带、黄带、赤带三种。同样治分寒热虚实,虚证适当伍以升提及固涩。
胎,即怀胎,特殊的生理变化往往可致妊娠恶阻、胎漏、胎动不安、妊娠肿胀、小产等妊娠病。治宜护胎为原则,去病为目的。
产,即因生产引起的各种疾病,或预防难产等。常见的产后病有产后腹痛、产后发热、产后痉、血晕、恶露不净、缺乳等。治疗除寒热虚实一般原则外,产后气血耗损,选方用药必须照顾气血,使补不助邪,攻不伤正,散寒不过用温燥,清热不过用寒凉。
此外,绝经前后诸症的治疗方药也在此列。
1.妊娠六合汤(王好古)妊娠伤寒。
(《医垒元戎》)
【歌诀】
海藏妊娠六合①汤 四物为君妙义长
伤寒表虚地骨桂 表实细辛兼麻黄
少阳柴胡黄芩入 阳明石膏知母藏
小便不利加苓泻 不眠黄芩栀子良
风湿防风与苍术 温毒发斑升翘长
胎动血漏名胶艾 虚痞朴实颇相当
脉沉寒厥亦桂附 便秘蓄血桃仁黄
安胎养血先为主 余因各症细参详
后人法此治经水 过多过少别温凉
温六合汤加芩术 色黑后期连附商
热六合汤栀连益 寒六合汤加附姜
气六合汤加陈朴 风六合汤加艽羌
此皆经产通用剂 说与时师好审量
【注释】 ①六合:本组方均以四物汤为主,根据六经辨证分别加入两味适当的药,故称六合。
【组成】 熟地 白芍 当归川芎各一两
(1)表虚六合汤:加桂枝、地骨皮各七钱。
(2)表实六合汤:加麻黄、细辛各半两。
(3)柴胡六合汤:加柴胡、黄芩各七钱。
(4)石膏六合汤:加石膏、知母各半两。
(5)茯苓六合汤:加茯苓、泽泻各半两。
(6)栀子六合汤:加栀子、黄芩各半两。(7)风湿六合汤:加防风、制苍术各七钱。
(8)升麻六合汤:加升麻、连翘各半两。
(9)胶艾六合汤:加阿胶、艾叶各半两。
(10)朴实六合汤:加厚朴、炒枳实各半两。
(11)附子六合汤:加炮附子、肉桂各半两。
(12)大黄六合汤:加大黄半两,桃仁十个。
【用法】 水煎服。
【功用】养血安胎,分别兼以解肌止汗;发汗解表;清热生津;利水通小便;清三焦虚热;散风燥湿;清温(热)解毒;暖宫止血;消痞散满;散寒回阳;泻结破瘀之功。
【主治】 妊娠而病伤寒,分别侧重于:
(1)伤风,表虚自汗,头痛项强,身热恶寒,脉浮缓。
(2)伤寒,表实无汗,头痛身热,恶寒,脉浮紧。
(3)寒热往来,心烦喜呕,胸胁满痛,脉弦。
(4)阳明经证症见身热不恶寒,有汗口渴,脉长而大。
(5)足太阳膀胱腑病症见小便不利。
(6)发汗或攻下后,虚烦不得眠。
(7)感受风湿,四肢骨节烦疼,头痛发热而脉浮。
(8)下后过经不愈,转为温毒发斑如锦纹。
(9)发汗或攻下后,血漏不止,胎气受损,胎动不安。
(10)发汗或攻下后,心下虚痞,腹中胀满。
(11)少阴证症见脉沉而迟,四肢拘急,腹中痛,身凉有微汗。
(12)阳明、太阳本病症见大便色黑而硬,小便色赤而畅,腹胀气满而脉沉数(蓄血)。
【方析】 妊娠伤寒为本方主证,分别有上述兼证。故方以四物汤养血安胎为君。分别佐以上述十二组药以针对不同证候。
【附方】 (1)温六合汤(黄芩六合汤):熟地 白芍当归 川芎黄芩 白术各一两,水煎服。
功用:清阳凉血,健脾统血。
主治:气虚血热。症见月经过多。
(2)连附六合汤:熟地白芍当归川芎各一两黄连香附(原书无剂量),水煎服。
功用:养血调经,清热行气。
主治:气滞血热。症见月经后期,色黑不畅。
(3)热六合汤:熟地 白芍 当归 川芎各一两 黄连栀子(原书无剂量),水煎服。
功用:养血调经,清热凉血。
主治:血虚有热。症见月经妄行,发热心烦,不能睡卧。
(4)寒六合汤:熟地 白芍 当归 川芎各一两 附子干姜(原书无剂量),水煎服。功用:养血调经,温阳散寒。
主治:虚寒脉微自汗,气难布息,清便自调。
(5)气六合汤:熟地 白芍 当归 川芎各一两 厚朴陈皮(原书无剂量),水煎服。
功用:养血调经,理气开郁。
主治:气郁经阻。症见月经不畅,腹胁胀痛。
(6)风六合汤:熟地 白芍 当归 川芎各一两 秦艽羌活(原书无剂量),水煎服。
功用:养血和血,祛风止眩。
主治:产后血脉空虚,感受风邪而发痉厥。
按:四物汤是妇科通用方,加减法甚多,以上仅为较常用者,供临证参酌,药量也须随证酌用。
2.胶艾汤(张机)胎动漏血。
(《金匮要略》)
【歌诀】
胶艾汤中四物先 阿胶艾叶甘草全
妇人良方单胶艾 胎动血漏腹痛全
胶艾四物加香附 方名妇宝调经专
【组成】 川芎甘草各二两阿胶二两艾叶 当归各三两芍药生地各四两
【用法】 水(酒)煎去滓,入阿胶烊化,温服。
【功用】 补血止血,调经安胎。
【主治】 妇人冲任虚损。症见崩中漏下,月经过多,淋沥不止,或半产后下血不绝,或妊娠下血,腹中疼痛。
【方析】冲任虚寒,血失统摄为本方主证。方中阿胶补血止血;艾叶温经止血,二药为调经安胎,治崩止漏要药,共为君药。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补血调血,止血防瘀,共为臣药。甘草调和诸药,加清酒温散行瘀,共为使药。
【附方】 (1)胶艾汤(《妇人大全良方》)阿胶(蛤粉炒)五钱,炖化,艾叶五分煎汤冲服。
功用:止血安胎。
主治:胎动不安,腹痛漏血。
(2)妇宝丹(经验方) 熟地 白芍川芎 当归 阿胶艾叶香附,分别用童便、盐水、酒、醋各浸三日炒。
功用:养血和血,行气调经。
主治:血虚有寒。症见月经不调。
3.当归散(张机) 养血安胎。
(《金匮要略》)
【歌诀】
当归散益妇人妊 术芍芎归及子芩安胎养血宜常服 产后胎前功效深
【组成】 当归黄芩芍药川芎各一斤 白术半斤
【用法】 研细末,用酒调服方寸匕,日二次。
【功用】 清热去湿,养胎安胎。
【主治】 妇人妊娠,血少有热。症见胎动不安,及曾经数次半产者。
【方析】 血少有热,胎动不安为本方主证。方用当归养血和血;黄芩清热凉血安胎,共为君。臣以芍药、川芎养血活血;白术健脾利湿。
按:常服本方可养血安胎,使临盆易产;本方还可治疗产后病。
4.黑神散消瘀下胎。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黑神散中熟地黄 归芍甘草桂炮姜
蒲黄黑豆童便酒 消瘀下胎痛逆①忘
【注释】 ①逆:方向相反,不顺利,此处与痛互意,即疼痛。
【组成】 熟地归尾赤芍蒲黄 肉桂干姜炙甘草各四两 黑豆半升
【用法】 为散,每服二钱,温酒调下。原方用酒和童便各半盏同煎后调服。
【功用】 消瘀行血,下胎。
【主治】 产后恶露不尽,或攻冲作痛,或脐腹坚胀撮痛,及胞衣不下,胎死腹中,产后瘀血等。
【方析】血瘀不行为本方主证。方用蒲黄、黑大豆祛瘀行血为君。熟地黄、当归尾、赤芍养血和血;肉桂、干姜温通血脉,共为臣药。佐以甘草甘缓益气;童便散瘀而引血下行。酒引药入血分而通经络为使。
按:本方为通用预防性药,对一般产后体虚颇为实用。如出现寒热虚实的其他病变,应随症加减,不可拘泥于一方而治万病。
5.清魂散(严用和)产后昏晕。
(《济生方》)
【歌诀】
清魂散用泽兰叶 人参甘草川芎协
荆芥理血兼祛风 产中昏晕神魂帖①
【注释】 ①神魂帖:用于安神定魂的迷信符咒,此处喻本方疗效灵验。
【组成】 泽兰叶人参各一钱炙甘草各三分(一方无甘草) 川芎五分荆芥三钱
【用法】 为末,每服一至二钱,温酒热汤各半盏调服。同时可用醋喷在炭火上,取烟熏鼻。
【功用】 益气血,散外邪。
【主治】 产后恶露已尽,气血虚弱,感冒风邪。症见忽然昏晕不知人事。
【方析】产后气血虚弱致血晕为本方主证。方中人参、甘草补气;川芎、泽兰养血,共为君。臣以荆芥疏散风邪。使以清酒引药入血分。6.羚羊角散(严用和)子痫①。
(《济生方》)
【歌诀】
羚羊角散杏薏仁 防独芎归又茯神
酸枣木香和甘草 子痫风中可回春
【注释】 ①子痫:病名,见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又名妊娠风痉、儿风、子冒。
【组成】 羚羊角一钱独活防风川芎 当归炒酸枣仁茯神 杏仁 薏苡仁各五分 木香 甘草各二分半
【用法】 加生姜五片,水煎服。
【功用】 清热镇痉,活血安胎。
【主治】 妊娠中风。症见头项强直,筋脉挛急,言语謇涩,痰涎不利,或抽搐,不省人事的子痫证。
【方析】妊娠肝旺生风为本方主证。方用羚羊角平肝息风,镇痉为君。臣以酸枣仁、茯苓宁心安神;当归、川芎活血安胎;独活、防风散风邪。佐以杏仁、木香清肺和胃;薏苡仁、甘草调脾胃而舒筋挛。
按:(1)原书将出处误作许叔微《本事方》,该书另有同名异方,今订正之。
(2)一方有五加皮。
7.当归生姜羊肉汤(张机) 褥劳。
(《金匮要略》)
【歌诀】
当归生姜羊肉汤 产后腹痛蓐劳匡
亦有加入参芪者 千金四物甘桂姜
【组成】 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温中补虚,祛寒止痛。
【主治】 妇人产后腹中〓痛,及产后气血皆虚,发热自汗,肢体疼痛的褥劳证。
【方析】 产后血虚有寒或气血两虚为本方主证。方用当归养血调营为君。生姜温气散寒;羊肉辛热,大补气血,共为臣药。
【附方】 (1)当归羊肉汤(《济生方》) 黄芪一两人参当归各七钱生姜五钱羊肉一斤,水煎服。
功用:补益气血,祛寒止痛。
主治:褥劳。
(2)千金羊肉汤(《备急千金要方》) 干地黄五钱 当归芍药生姜各三钱川芎二钱甘草 肉桂各一钱,水煎服。
功用:养血补虚,散寒止痛。
主治:产后身体虚赢,腹中绞痛,自汗出。按:本方还可治气滞寒凝之寒疝,腹中痛,胁痛里急。
8.达①生散(朱震亨) 易②生易产。
(《丹溪心法》)
【歌诀】
达生紫苏大腹皮 参术甘陈归芍随
再加葱叶黄杨脑 孕妇临盆先服之
若将川芎易③白术 紫苏饮子子悬宜
【注释】 ①达:诗云:“诞弥厥月,先生如达。”达,即小羊,其生甚易。此处指难产服本方后能使生产顺利。
②易:即使之容易。
③易:即更换。
【组成】 当归 芍药 人参 白术 陈皮 紫苏各一钱炙甘草二钱 大腹皮三钱
【用法】 为粗末,加青葱五叶,黄杨脑子(即叶梢)七个,或加枳壳、砂仁,水煎服。
【功用】 补气养血,顺气安胎。
【主治】 气血虚弱。症见胎产不顺。
【方析】气血虚弱为本方主证。方用人参补气;当归养血为君。白术、甘草、芍药助君补益气血为臣。佐以紫苏叶、大腹皮、陈皮、葱叶疏利壅滞;黄杨木顺产。
【附方】 紫苏饮(《普济本事方》) 当归三钱芍药大腹皮人参川芎 陈皮各半两紫苏一两炙甘草一钱,水煎服。
功用:顺气和血,安胎止痛。
主治:子悬胎气不和,胀满疼痛;兼治临产惊恐,气结连日不下。
按:达生散又名束胎散。随症加减如:夏季加黄芩;春季加川芎;气虚倍参、术;气滞加香附,倍陈皮;血虚倍当归,加地黄;形实倍紫苏;湿痰加滑石、半夏;食积加山楂;腹痛加木香、肉桂。
9.参术饮(朱震亨) 妊娠转胞。
(《丹溪心法》)
【歌诀】
妊娠转胞参术饮 芎芍当归熟地黄
炙草陈皮兼半夏 气升胎举自如常
【组成】 当归 人参 白术 甘草 熟地 川芎 白芍陈皮半夏
【用法】 加生姜,水煎服。
【功用】 补益气血,升气举胎。
【主治】 妊娠转胞,脐下急痛,小便频数或不通。
【方析】孕妇气血虚弱为本方主证。痰饮壅滞,胎位压迫胞室(即膀胱)致脐下急痛,小便不利为次要症。方用人参、熟地黄益气养血为君。臣以白术健脾燥湿;当归、白芍养血和营。佐以川芎活血行气;陈皮、半夏消痰化饮。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使气得升降,胎位正常,胞室不受压迫。按:本方即八珍汤去茯苓补益气血而不引气下行,再加陈皮、半夏而成。原方未著剂量。
10.牡丹皮散(陈自明)血瘕①。
(《妇人大全良方》)
【歌诀】
牡丹皮散延胡索 归尾桂心赤芍药
牛膝棱莪酒水煎 气行瘀散血瘕削
【注释】 ①瘕:瘕(jiǎ),音甲。腹中积块。
【组成】 牡丹皮延胡索当归尾桂心各一两牛膝赤芍 莪术各二两 三棱一两半
【用法】 为粗末,每次三钱,水酒各半煎服。
【功用】 化瘀行滞。
【主治】 血瘕。症见心腹间攻冲走注作痛,痛时见硬块,移动而不固定。
【方析】瘀血凝聚为本方主证。方以牡丹皮活血散瘀为君。臣以赤芍、当归尾养血活血;三棱、莪术、延胡索消瘀散结并行气;牛膝活血并引血下行;桂心温通血脉。使以酒引药入血分。诸药合用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使气血周流,经脉通畅,瘀血可散。
11.固经丸(李梴) 经多崩漏。
(《医学入门》)
【歌诀】
固经丸用龟甲君 黄柏樗皮香附群
黄芩芍药酒丸服 漏下崩中色黑殷①
【注释】 ①殷:殷(yān),音烟。赤黑色。
【组成】 黄芩白芍龟甲各一两椿根皮七钱黄柏三钱香附二钱半
【用法】 为丸,每服9g,食前温开水送服;或水煎服。
【功用】 滋阴清热,止血固经。
【主治】 阴虚内热,迫血妄行。症见经行不止,崩中漏下,血色深红,兼夹紫黑瘀块,心胸烦热,腹痛溲赤,舌红,脉弦数。
【方析】阴虚内热,迫血妄行为本方主证。夹紫血瘀块,腹痛,脉弦为兼肝郁证。方用龟甲、白芍滋阴养血,潜阳降火;黄芩清热泻火以止血,共为君药。黄柏、椿根皮助黄芩清热止血固经为臣药。佐以香附舒肝解郁而调血。
按:原书出处为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参照《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1983年)及《方剂学》(五版教材)改。
12.柏子仁丸(陈自明)血少经闭。
(《妇人大全良方》)
【歌诀】
柏子仁丸熟地黄 牛膝续断泽兰芳
卷柏加之通血脉 经枯血少肾肝匡①
【注释】 ①匡:匡(kuāng),音框。纠正。【组成】 柏子仁牛膝卷柏各五钱泽兰续断各二两熟地一两
【用法】 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米汤送下。
【功用】 养心安神,补血通经。
【主治】 女子血少神衰,形体赢瘦,月经停闭。
【方析】阴血不充为本方主证。血脉不充,血行迟缓而致瘀为兼证。方用柏子仁养心安神为君。臣以熟地黄、牛膝、续断补肝肾益冲任。佐以卷柏、泽兰活血通经。增辑
1.交加散(陈自明) 调和气血。
(《妇人大全良方》)
【歌诀】
交加散用姜地捣 二汁交拌各自妙
姜不辛散地不寒 产后伏热此为宝
【组成】 生姜十二两生地黄一升
【用法】 各捣取汁,再将生姜汁拌生地渣,生地汁拌生姜渣,焙干研末,每服三钱,温酒调下。
【功用】 滋阴清热,温中去寒,调和气血。
【主治】 妇人气血不和。症见腹痛结瘕,及产后血虚,伏热不解。
【方析】气血不和或血虚伏热为本方主证。方用生地黄清热凉血,滋阴;生姜温散祛寒,互相拌制,则生地黄滋阴清热而不寒,生姜温中祛寒而不辛不燥,均为君药而互为佐制。
按:《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九另载同名方组成为当归、荆芥各等分,治瘈疭振颤等。
2.天仙藤散(陈自明)子气。
(《妇人大全良方》)
【歌诀】
天仙藤散治子气 香附陈甘乌药继
再入木瓜苏叶姜 足浮喘闷此方贵
【组成】 炒天仙藤炒香附陈皮炙甘草乌药各等分
【用法】 为末,每服三钱,加木瓜,苏叶、生姜各三片,水煎服。
【功用】 调气活血,疏表除湿。
【主治】 子气。症见妇人妊娠足肿,喘闷妨食,甚则脚趾出黄水。
【方析】冲任二经有风气,水道不利为本方主证。水气上泛肺胃见喘闷妨食为次要症状。方用天仙藤疏气活血,除血中风气为君。臣以香附、陈皮、乌药调畅郁气,气畅则水道自利;木瓜除湿利筋骨。佐以甘草和中益气;紫苏、生姜疏表散风,兼以和胃。
3.白术散(王贶) 子肿。
(《全生指迷方》)
【歌诀】
白术散中用四皮 姜陈苓腹五般奇妊娠水肿肢浮胀子肿病名此可医
【组成】 白术一钱生姜皮陈皮茯苓皮大腹皮各五分
【用法】 研细末,米汤送下。
【功用】 健脾化湿,行气利水。
【主治】 子肿。症见妇人妊娠后期,面目四肢浮肿。
【方析】脾虚水湿泛滥为本方主证。方用白术健脾制水以治本为君。生姜皮、陈皮行气疏表使水从毛窍而出;大腹皮、茯苓皮下气行水使水从小便而出,治标而共为臣药。
按:子肿为脾虚不能制水,水湿泛滥致面目四肢俱肿;子气为冲任风气,水道不利而致,仅见足肿,临证当区别。
4.竹叶汤(王肯堂) 子烦。
(《证治准绳》)
【歌诀】
竹叶汤能治子烦 人参芩麦茯苓存
有痰竹沥宜加入 胆怯闷烦自断根
【组成】 人参五分麦冬一钱半茯苓、黄芩各一钱淡竹叶十片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清心除烦,泻火安胎。
【主治】 子烦。症见妇人妊娠心惊胆怯,终日烦闷。
【方析】心胆火旺为本方主证。方用竹叶清心除烦为君。臣以黄芩泻火安胎;茯苓宁心;麦冬凉肺。佐以人参补气。若夹痰,可见呕吐涎沫,为兼证,可佐以竹沥少许化痰清热。
按:子烦因停痰积饮,阻滞胸膈而致者,当用二陈汤或温胆汤,本方不宜。
5.紫菀汤(陈自明) 子嗽。
(《妇人大全良方》)
【歌诀】
紫菀汤方治子嗽 天冬甘桔杏桑会
更加蜂蜜竹茹煎 孕妇咳逆此为最
【组成】 紫菀 天冬各一钱桔梗五分 炙甘草杏仁桑白皮各三分淡竹茹二分
【用法】 加蜂蜜,水煎服。
【功用】 清火润肺,降气止嗽。
【主治】 子嗽。症见妊娠咳嗽,津血不足,失于濡润。
【方析】肺失濡润,郁火上炎为本方主证。方用紫菀润肺下气,消痰止咳为君。臣以天冬清肺抑火,滋阴润燥;竹茹清热消痰;桑白皮清泻肺火;桔梗祛痰止咳;杏仁降气除痰;白蜜润肺。使以甘草调诸药。
6.失笑散血瘀痛。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歌诀】
失笑蒲黄及五灵 晕平痛止积无停
山楂二两便糖入 独圣功同更守经
【组成】 蒲黄五灵脂各等分
【用法】 共为细末,每服二钱,黄酒或醋冲服;或水煎服。
【功用】 活血祛瘀,散结止痛。
【主治】 瘀血停滞。症见心腹剧痛,或产后恶露不行,或月经不调,少腹急痛等;或产后血晕。
【方析】瘀血停滞为本方主证。方中五灵脂通利血脉,散瘀止痛;蒲黄行血止血,共为君药。佐以醋及黄酒活血通络,行散药力,加强止痛。
【附方】 独圣散(《医宗金鉴》) 山楂二两,水煎,加童便、砂糖服。
功用:去胞中瘀血。
主治:产后心腹绞痛。
7.如圣散(王肯堂)止涩崩漏。
(《证治准绳》)
【歌诀】
如圣乌梅棕炭姜 三般皆煅漏崩良
升阳举经姜栀芍 加入补中益气尝
【组成】 乌梅棕榈各一两干姜一两半
【用法】 煅成炭,研末,每服二钱,乌梅汤送下。
【功用】 敛血止血,止崩漏。
【主治】 冲任虚寒。症见崩漏不止,血色淡而无血块。
【方析】 冲任虚寒为本方主证。方中棕榈涩能止血,乌梅酸能收敛,共为君药。臣以干姜温能守中。烧成炭能止血,故均煅黑。
【附方】 升阳举经汤(《医方集解》引李杲方) 黄芪一钱五分炙甘草五分人参陈皮升麻柴胡白术各三分当归三分白芍黑山栀生姜大枣,水煎服。
功用:升阳补气,和营清火。
主治:劳伤脾弱,气虚不能摄血之崩漏,并见身热、自汗、短气、倦怠、懒食等。
按:如圣散为崩漏急救治标用,血止后当辨病因而施治。
8.生化汤(傅山) 产后祛瘀。
(《傅青主女科》)
【歌诀】
生化汤宜产后尝 归芎桃草炮姜良
倘因乳少猪蹄用 通草同煎亦妙方
【组成】 当归八钱川芎三钱桃仁十四枚干姜 炙甘草各五分
【用法】 水煎服;或酌加黄酒适量同煎。【功用】 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主治】 产后血虚受寒。症见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
【方析】产后血虚受寒为本方主证。方中重用当归养血活血,祛瘀生新,引血归经为君。川芎活血行气;桃仁活血祛瘀,为臣药。炮姜走血分,温经散寒;黄酒温通血脉;童便益阴化瘀,引血下行,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附方】 猪蹄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猪蹄一只通草五两,水煎服。
功用:通经下乳。
主治:产后乳少。
9.保产无忧方(傅山)安胎保产催生。
(《傅青主女科》)
【歌诀】
保产无忧芎芍归 荆羌芪朴菟丝依
枳甘贝母姜蕲艾 功效称奇莫浪①讥
【注释】 ①浪:孟浪,有唐突、鲁莽之意。
【组成】 当归 川芎各一钱半荆芥穗炙黄芪各八分艾叶厚朴各七分枳壳六分菟丝子一钱四分川贝一钱 白芍一钱二分羌活 甘草各五分
【用法】 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功用】 理气安胎。
【主治】 气血不和。症见胎动不安,腰酸腹痛,及胎位不正,难产等。
【方析】气血不和致胎动不安或胎位不正为本方主证。方用川芎、当归、白芍养血和血,共为君药。臣以黄芪补气;菟丝子益精。荆芥、羌活泻肝经气血;厚朴、枳壳理气;贝母寒润并化痰;生姜温中;艾叶暖宫,共为佐药。合方看似杂乱,但安胎催生效甚佳。
10.泰山磐石饮(张介宾) 安胎保产。
(《景岳全书》)
【歌诀】
泰山磐石八珍全 去茯加芪芩断联
再益砂仁及糯米 妇人胎动可安痊
【组成】 人参一钱黄芪一钱当归一钱川断黄芩各一钱 白术二钱川芎八分 芍药八分熟地八分砂仁 炙甘草各五分糯米一撮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益气健脾,养血安胎。
【主治】 妇人气血两虚。症见胎动不安,面色淡白,倦怠乏力,不思饮食,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滑无力,或沉弱。
【方析】气血虚弱,冲任失养,胎元不固为本方主证。方中人参、黄芪、熟地黄益气养血为君。臣以白术健脾燥湿;当归、白芍养血和营;续断补益精血,滋养肝肾。佐以川芎活血行气;黄芩清热安胎;砂仁理气安胎;糯米平补脾胃。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按:本方即八珍汤减肉桂、茯苓,加续断、黄芩、砂仁、糯米而成。方中肉桂其性辛热,易温燥动血;茯苓淡渗下行,均对养胎不利,故去之。11.抵当丸(张机)蓄血。
(《伤寒论》)
【歌诀】
抵当丸用桃仁黄 水蛭虻虫共合方
蓄血胞官少腹痛 破坚非此莫相当
【组成】 桃仁二十五个 大黄三两 水蛭二十枚 虻虫二十个
【用法】 共为细末,炼蜜为四丸,每服一丸,水煎服;蓄血不下,再服一丸,以下为度。
【功用】 攻逐瘀血。
【主治】 下焦蓄血。症见少腹满痛,而小便自利,身黄如疸,精神发狂,大便易而色黑,脉沉结。
【方析】下焦胞官蓄血为本方主证。方中水蛭逐恶血,破血癥积聚;虻虫逐瘀血,破血积癥瘕,共为君药。臣以桃仁活血化瘀;大黄荡涤热邪,导瘀血下行。
按:本方药物组成及功用主治与抵当汤基本相同,水蛭、虻虫用量较抵当汤轻,汤分三次服,丸分四丸,分四次服,故药力较汤为轻,病情虽重而病久势缓者可用丸。条文中言及小便自利,以鉴别非气分有热。
12.安胎饮子预防小产。
【歌诀】
安胎饮子建莲先 青苎还同糯米煎
神造汤中须蟹爪 阿胶生草保安全
【组成】 莲子肉青苎麻根(包)糯米各三钱
【用法】 水煎,去苎麻根,每早连汤服一次。
【功用】 预防小产。
【主治】 胎动不安,小产。
【方析】相火妄动,胎气不固为本方主证。方用莲子肉清君相之火而固涩为君。苎麻根清瘀热而通子户为臣。佐以糯米补脾。使火清胎固,故能预防小产。
【附方】 神造汤(《备急千金要方》) 蟹爪一升生甘草二尺 阿胶三两,烊化,水煎顿服。
功用:破胞堕胎,除宿血而下死胎。
主治:胎死腹中不下。
13.固冲汤(张锡纯)血崩。
(《医学衷中参西录》)
【歌诀】
固冲汤中芪术龙 牡蛎海蛸五倍同
茜草山萸棕炭芍 益气止血治血崩
【组成】 白术一两生黄芪六钱龙骨牡蛎萸肉各八钱生杭芍海螵蛸各四钱茜草三钱棕榈炭二钱五倍子末五分【用法】 水煎服。
【功用】 益气健脾,固冲摄血。
【主治】 脾气虚弱,脾不统血,冲脉不固。症见血崩或月经过多,色淡质稀,心悸气短,舌淡,脉细弱或虚大。
【方析】气不摄血而致崩漏下血为本方主证。方中得用白术、黄芪为君,补气健脾,固冲摄血治其本。臣以山茱萸、白芍补益肝肾,敛阴养血。佐以煅龙骨、煅牡蛎、海螵蛸、棕榈炭、五倍子收敛固涩治其标;配用茜草活血止血,使血止而不留瘀。
按:本方与归脾汤均可治脾不统血之崩漏。但归脾汤补益心脾为主,偏于治本;而本方健脾与收涩止血药相配,标本兼顾,止血力更强。
附:(一)便用杂方
1.望梅丸(汪昂)生津止渴。
(《医方集解》)
【歌诀】
望梅丸用盐梅肉 苏叶薄荷与柿霜
茶末麦冬糖共捣 旅行赉①服胜琼浆
【注释】 ①赉:赉(lài),音赖。给,此处作赠送讲。
【组成】 盐 制梅肉四两紫苏叶五钱薄荷叶柿饼霜细茶叶 麦冬各一两
【用法】 共研极细末,加白糖四两,共捣作丸如芡实大。每用一丸,含口中。
【功用】 生津止渴,提神。
【主治】 旅行中口渴。
【方析】耗失津液,失于濡润为本方主证。方中梅肉生津止渴为君。臣以紫苏发汗解热,理气宽胸;薄荷清利咽喉;柿霜甘凉,能清热润燥;茶叶清头目,除烦渴;麦冬滋阴润燥。
2.骨灰固齿散固齿。
【歌诀】
骨灰固齿猪羊骨 腊月腌成煅碾之
骨能补骨咸补肾 坚牙健啖①老尤奇
【注释】 ①啖:啖(dàn),音旦。吃。
【组成】 腊月腌制的猪骨或羊骨。
【用法】 火煅,研极细末,每晨用牙刷蘸药末擦牙。
【功用】 坚固牙齿,使牙洁亮。
【主治】 年老脱齿。
【方析】 年老肾衰齿不固为本方主证。猪骨或羊骨均能补肾,强筋骨,固齿,治牙齿疏活疼痛为君。用盐腌制引药入肾为使。
3.软脚散远行健足。
【歌诀】软脚散中芎芷防 细辛四味碾如霜
轻撒鞋中行远道 足无箴疱①汗皆香
【注释】①箴疱:箴(zhēn),音针。疑同针,此处指针刺样感觉;疱(pào),音泡。皮肤上长水泡样小疙瘩。箴疱即远行使足生水泡或茧子等。
【组成】 川芎细辛各二钱半 白芷 防风各五钱
【用法】 共研极细末,撒少许于鞋袜内。
【功用】 活血舒筋,止痛除臭,并能润滑。
【主治】 远行足底生疱,脚臭。
【方析】远行足部疲劳为本方主证。方中川芎行气活血为君。臣以细辛、白芷、防风散风胜湿,解痉止痛。撒药粉于鞋袜内,可减少摩擦。
附:(二)幼 科
1.回春丹(《验方》)
【歌诀】
回春丹用附雄黄 冰麝羌防蛇蝎襄①
朱贝竺黄天胆共 犀黄蚕草钩藤良
【注释】 ①襄:襄( xiāng),音香。帮助。
【组成】 白附子雄黄羌活 防风全蝎朱砂天麻僵蚕各三钱 冰片 麝香各一钱五分 蛇含石八钱 川贝天竺黄各一两胆星二两犀牛黄一钱
【用法】 各研细末;再用甘草一两,钩藤二两,水煎;和蜜为丸,如花椒大,晒干后蜡封。1~2、3~4、>10岁分
【附方】 (1)琥珀抱龙丸(《幼科发挥》) 琥珀人参天竺黄茯苓 檀香各一两五钱 生甘草三两枳壳枳实胆星各一两朱砂五钱怀山药一斤。各研细末,和丸如芡实大,金箔为衣;每服一、二丸,百日内小儿服半丸,薄荷汤下。
功用:清化热痰,镇惊安神,兼以扶正。
主治:同抱龙丸。
(2)牛黄抱龙丸(《医学入门》) 牛黄五分胆星一两辰砂全蝎各一钱五分茯苓五钱 天竺黄三钱五分腰黄(即好的雄黄) 琥珀各二钱五分麝香二分 僵蚕三钱。各研细末,将胆星烊化和药末为丸,每丸潮重四分,金箔为衣;每服一、二丸,钩藤汤送下。
功用:镇惊息风,化痰开窍。
主治:同抱龙丸。
按:三方主治虽同,但第一方无祛风药,以化痰为主,宜于痰热内闭,将欲动风证;第二方也无祛风药,但有人参、山药、茯苓、琥珀等,故安神中兼以补正,宜于小儿体质较虚而痰热不重证;第三方加入全蝎、僵蚕,祛风豁痰之力最猛,不仅可治小儿风动痉厥,一切中风痰迷,温热内闭,神昏谵语均可服用。临证应细辨虚实缓急,酌情选用。
3.肥儿丸(吴谦)脾疳。
(《医宗金鉴》)
【歌诀】
肥儿丸用术参甘 麦曲荟苓楂二连
更合使君研细末 为丸儿服自安然验方别用内金朴 苓术青陈豆麦联
槟曲蟾虫连楂合砂仁加入积消痊
【组成】 人参 芦荟各二钱五分 白术 胡黄连各五钱黄连二钱茯苓三钱 麦芽 神曲 山楂肉各三钱五分炙甘草一钱五分使君子肉四钱
【用法】 为末,黄米糊为丸,黍米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米汤化下。现改炼蜜为丸,每丸重一钱,每服一、二丸。
【功用】 杀虫消积,健脾清热。
【主治】脾疳。症见面黄消瘦,身热,困倦嗜卧,心下痞硬,乳食懒进,好食泥土,肚腹坚硬疼痛,头大颈细,有时吐泻烦渴,大便腥黏等。
【方析】脾虚虫疳为本方主证。方中使君子、芦荟驱虫消积为君。臣以黄连苦寒清热下蛔,故黄连清热除湿消疳。佐以人参、白术、甘草、茯苓补脾;山楂、麦芽、神曲消积导滞。
【附方】 验方肥儿丸鸡内金 厚朴茯苓各四两炒白术六两青皮 陈皮各二两 炒扁豆 炒麦冬 炒山楂各八两槟榔一两五钱干蟾十一只六神曲十二两五谷虫 胡黄连砂仁各三两,共研细末,蜜和作丸,每丸重二钱五分;每服一丸,米汤送下。
功用:杀虫消积。
主治:脾疳。
按:二方均治脾疳,验方肥儿丸用槟榔、干蟾、五谷虫等杀虫,鸡内金、六神曲等消积,厚朴、青陈皮、扁豆、白术燥湿除满,故杀虫消积力较强,但无人参等健脾,故临证小儿体虚用第一方,体实用第二方。
4.八珍糕补虚健脾。
【歌诀】
八珍糕与小儿宜 参术苓陈豆薏依
怀药芡莲糯粳米 健脾益胃又何疑
【组成】 党参三两 白术二两茯苓 扁豆 薏苡仁 怀山药 芡实莲子肉各六两 陈皮一两五钱糯米粳米各五升
【用法】 共研细粉,加白糖十两,蒸制成膏,开水冲调,或作茶点吃。
【功用】 补虚健脾。
【主治】 小儿脾胃虚弱。症见消化不良,形瘦色黄,腹臌便溏。
【方析】脾胃虚弱为本方主症。方中党参健脾益胃为君。臣以白术、茯苓、扁豆、薏苡仁健脾利湿;怀山药、芡实、莲子肉健脾止泻;糯米、粳米健脾强胃。
按:本方制成糕,并加白糖,变药物为食品,利于小儿服食。
5.保赤丹痰涎壅滞。
(《古今医方集成》)
【歌诀】
保赤丹中巴豆霜 朱砂神曲胆星尝
小儿急慢惊风发 每服三丸自不妨
【组成】 巴豆霜三钱朱砂胆星各一两神曲一两五钱【用法】各研细末,用神曲糊丸,如绿豆大,朱砂为衣;每服二、三粒,开水调化送下。
【功用】 清热导滞,化痰镇惊。
【主治】 小儿急慢惊风,及胎火内热积滞,停食停乳,痰涎壅盛。症见肚腹胀满,身热面赤,烦躁不安,大便秘结等。
【方析】内热积滞,痰涎壅盛为本方主证。方中巴豆霜荡涤积滞,祛痰开结为君。臣以胆南星祛风化痰定惊;神曲健胃消食化滞;朱砂镇静安神。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82099.html

更多阅读

汤头歌诀白话解下 汤头歌诀白话解

十一、祛寒之剂(一)祛寒之剂,即温里剂。是以温热药为主组成,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里寒证,是指寒不在表,而在脏腑经络。其形成原因,多由素体阳虚,寒自内生;或表寒未解而传里;或外邪直中于里;或误治伤阳等。根据“寒者热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中药歌诀 | e京网、汕头第一网 汕头市e京网

中药歌诀 一 辛温解表药辛温解表第一类,十五味药有麻黄桂枝胡荽西河柳,白芷香薷葱生姜细辛辛夷紫苏叶,羌活藳本荆芥防单味歌一、辛温解表药麻黄辛温归肺膀,发表镇咳平喘良感冒发热头身痛,痰饮咳嗽风肿瘴桂枝辛温心肺膀,发表解肌温通

图文 汽车自动雨刷的使用指南 阳宅指南白话图文透解

雨天行车,汽车前挡特别需要雨刷帮你解除视线模糊的情况。传统手调式雨刷系统需要车主自己根据雨量大小手动调节雨刷速度以适应不同雨量,但自动感应雨刷就无需如此麻烦,它可以根据感应到的雨量大小及时自动调节雨刷的速度,以保证驾驶者的

汤头歌诀白话解全 汤头歌诀白话解(全)txt

作 者:李庆业等著出版时间:2006年12月内容推荐该书为清代著名医家汪昂编著,共选名方205首,分门别类,将组成、功用、主治等,用韵语编成诗歌赋体,言简意赅,读之朗朗上口,便于使用记忆,深受广大中医学春的欢迎。近人严云又在原著基础上增补常用方

声明:《汤头歌诀白话解下 汤头歌诀白话解》为网友不靠譜青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