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杨伯峻: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道:“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钱穆:子贡问如何才是一君子?先生说:“君子做事在说话前,然后才照他做的说。”

李泽厚:子贡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先履行所说的,然后再说。”

详解:子贡,孔子最出名的学生之一,聪明而善辩,正是上章孔子所说“语之而不惰者”,但在孔子心里,他和颜回是有区别的,从《论语》相关章节就不难明了。本章,子贡问君子的标准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假问题,君子“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并不是一个道德标准所能规范的。子贡希望得到一个静态的标准性定义,孔子却用给出了一个当下性回答:“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上面三位的解释,似乎“行在言先”,没有说出来就不是“言”了,但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和是否说出来无关。这种强调说不说的逻辑,就是培养伪君子的最好温床。其实,“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是“先行其言而后从其言”的缩略。 “行”,发hang,连续贯穿;“言”,不单指出言论,更包括人的一切思想以及相应的行为;“行其言”,把他的言论、思想以及相应的行为连续贯穿,也就是孔子在后面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只有“行其言”,才可能“一以贯之”;“从”,通“纵”,广泛,光“一以贯之”,而不能“从之”,不能使之广泛,那不过是小圈子甚至是个人的自渎,没什么意义。

缠中说禅白话直译: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君子,孔子说:“先使自己的言论、思想以及相应的行为一以贯之,然后再使之广泛。”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杨伯峻:子贡问道:“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孔子道:“你好比一种器皿。”子贡道:“什么器皿?”孔子道:“宗庙里盛黍稷的瑚琏。”

钱穆:子贡问道:“赐怎样呀?”先生说:“你是一种有用之器。”子贡道:“何种器呀?”先生说:“你像是放在宗庙里盛黍稷的瑚琏。”

李泽厚:子贡问孔子:“我怎么样?”孔子说:“你是一种器皿。”问:“什么器皿?”答:“敬神的玉器。”

详解:本章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很有幽默感的人。子贡,聪明而缺智慧,却对自己的聪明甚为自负,所以就问孔子“我究竟怎么样?”希望得到孔子的肯定。“赐”,是子贡的名。孔子一语双关提醒子贡“君子不器”,子贡不明白,还以为孔子说他是一种器皿,就反问什么器皿。孔子很有幽默感地告诉他,是瑚琏,一种宗庙里盛黍稷敬神的名贵玉器。

知识分子、儒生,总有点臭美的传统,其实,百无一用是书生,儒生那些鬼把戏,最终都成了更大的政治经济把戏的炮灰,知识分子,不是被人当枪使、当旗忽悠就是百年寒门当寒号鸟哀鸣。孔子这里的幽默更绝,宗庙里盛黍稷的瑚琏,就算把你供起来,也不过是祭坛上的摆设而已,至于知识分子好争的名,不过如摆设那玉器的成色,无论成色如何好也还是摆设而已。

缠中说禅白话直译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我,怎么样?”孔子说:“你,“器”呀。”问:“什么器皿?”答:“宗庙里盛黍稷的瑚琏那样的名贵器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81459.html

更多阅读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从小百姓一己私利,到泱泱大国的政治决策,人类社会从来没有间断过纷争。春秋时期,再不比尧、舜时民生极艰、民智混蒙。此时生产力已得到一定的发展,至少有更多的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杨伯峻:孔子说:“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我选取那些有点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钱穆:先生说:“三人同行,其中必有我师了。择其善的从之,不善的便改

读《论语别裁》有感之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论语》第七篇《述而第七》谈到孔子作学问时,有一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是: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可以做我的老师的。学习他好的方面,对他不好的方面,加以改正。其实这里,“

声明:《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网友不恋夕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