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刺猬诗人的博客读到众多著名诗人、儿童文学家对张牧笛儿童诗歌《我打开春天的窗》不同角度的讨论,褒贬不一,觉得很有意思,这一首诗的讨论开拓了我们的儿童诗的阅读和创作视野,如果您对这首童诗有什么想法,不妨跟帖一起来评一评。
关于张牧笛儿童诗歌《我打开春天的窗》的讨论
所有文字均转载于刺猬诗人博客(刘崇善)
张牧笛和《我打开春天的窗》
作者介绍:
张牧笛,1991年10月生,女,满族,天津作协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从12岁起开始写作,曾获《全国优秀作文选》第五届雨花杯“全国十佳文学少年”称号,获“雨花奖”“新作文杯放胆作文大赛”等作文大赛特等奖、一等奖40余次,诗歌三次入选《儿童文学》“文学佳作”栏目,并获首届“中国小作家杯”儿童文学奖金奖。被中央电视台、陈平的“文伍访谈录”、《全国优秀作文选》等专访。至今已在《美文》、《全国优秀作文选》、《儿童文学》、《意林》等几十家知名刊物上发表作品60余万字。2005年,获“全国十佳中学生小作家”和“全国十佳文学少年”称号。2006年5月,作为学生代表到日本学访。2006年8月,长篇小说《走走停停》在首届“金葵花”全国文学社团评比活动中获评委会特别奖。2007年5月,被央视少儿频道专访。诗集《看不见的风在吹》、散文集《像南瓜,默默成长》、长篇小说《走走停停》2008年5月由中少总社出版。2010年7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10年被评为“《儿童文学》十大青年金作家”。2013年中国作家金牌榜【90后专辑】第一名。
我打开春天的窗
我打开春天的窗
牵牛花吹着喇叭来了
蜗牛背着房子来了
小草牵着绿色来了
世界为谁而笑
大街上,许多只清新的耳朵在行走
太阳活蹦乱跳
像孩子手中红色的汽球
我打开春天的窗
一股暖流与我握手
春在荡漾,我们的目光对接
南飞的鸟群回来得不露声色
我打开春天的窗,就像
打开我的思想,呼吸和言语
解冻的冰凌仍倒挂在我的窗檐
嘀嘀嗒嗒,那是一种
声音的光芒
从网上查阅,《少年文艺》2008年第6期,即发表了张牧笛的《我打开春天的窗》(外一首)。自2011年4月起,《小不点儿童诗报》创刊号、《张牧笛作品精选》、《语文分级阅读文本(小学卷2)都收录了这首诗。而《少年文艺》2015.2(上)何以又刊出《我打开春天的窗》?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张牧笛作品精选》的“图书信息”中明确“7-10岁”为阅读对象,按《少年文艺》的阅读对象最多延至14岁。
一
关于诗的通信——就《我打开春天的窗》求教于发稼及诗友
发稼兄:
您好!
刚收到赠刊《少年文艺》,读到张牧笛的诗《我打开春天的窗》,始觉得自己越来越不会欣赏诗了。这首诗不长,共有四节,开头一节:“我打开春天的窗/牵牛花吹着喇叭来了/蜗牛背着房子来了/小草牵着绿色来了。”这四行明白如话,连小学生都看得懂,自然我也能够接受。
第二节也是四行,开头“世界为谁而笑”就使我懵懂了,而接下去的:“大街上,许多只清新的耳朵在行走/太阳活蹦乱跳/像孩子手中红色的气球”,将“红色的气球”比喻太阳,“气球”飘忽不定犹如“活蹦乱跳”,这似乎可以理解,但“清新的耳朵”何所指?它与在街上行走的孩子有关,那耳朵“清新”是否指“耳聪目明”呢?或许隐喻环境不受污染,似乎与“世界为谁而笑”搭界了,是不是这样呢?
到了第三节:“我打开春天的窗/一股暖流与我握手/春在荡漾,我们的目光对接/南方的鸟群回来得不露声色。”意思好像都懂,“我们的目光对接”,换句话说就是我看到了春天。至于不说“南飞的鸟群回来了”,而说“南方的鸟群回来得不露声色”,似在加重语气,也就不着计较了。
最后一节“我打开春天的窗,就像/打开我的思想,呼吸和言语/解冻的冰凌倒挂在我的窗檐/滴滴答答,那是一种声音的光芒。”类似“声音的光芒”这种通感的修辞也不用说,而“打开我的思想,呼吸和言语”非一般春天的赋予,实指现实的政治环境,是否内容承载不了呢?
我不配做个诗人,也妄当许多年诗歌编辑,至今连读者都自愧不如了。如今的为少年儿童写的诗歌,是否还要有其不同于成人诗歌的特点呢,是否不考虑读者对象,转弯抹角地玩点文字游戏,就可以当作是诗,堂而皇之地迈进诗歌殿堂呢?
您是德高望重的老诗人,又是著名的诗评家,关于这个问题并非是我的困惑,许多与我同样写了多年诗歌的朋友,也都有这样那样的不解。是否我们的观念太落后,还是有些后辈(作者、编辑)太超前了呢?祝
新年好
崇善
二
复刘崇善顾问
亲爱的崇善诗兄:
顷读赐信,谢谢信任。
承下问,简答如下——
“《少年文艺》赠刊”我未曾收到。但实际兄在信中已让我阅赏到了牧笛的全诗。我逐行逐节抄录纸上,反复看了,恕在下直说,我的阅读印象与兄很是不同。窃以为这首诗不错。
阁下的欣赏趣味似乎有点滞后了。
你年长于我,但基本属于同龄人。我们所受教育、文学观、诗艺观是相似乃至一样的,都比较“传统”。时代在变化、在前进,如今东西文化的交流与渗透,导致大环境有了巨大不同。先贤孙逸仙有言:世界潮流滚滚滔滔,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我们的观念若不及时更新跟进,就难免抱残守缺……。
张牧迪这个女孩我很熟,原是个小才女,在天津上中学时就发表了大批作品。她的诗好,散文也很好,我们面谈过,她来看过我。我推荐过她,对她抱予很大希望。她爱看书,上“中戏”后,更是读了大量外国名著,从这首《我打开春天的窗》也可看出她汲取外作艺术营养的端倪。
回到张诗《窗》上来。
尽管牧笛使用了外诗常见的“通感”、“象征”、“印象”等手法(自然也有牵强之处),但细品之,整首诗“起承转合”的传统也是有迹可循的。而且诗句节奏感也强。总体颇有诗意地表达了诗人对温美之春(当然不单指自然界)的热挚拥抱之情。她的诗跟我们习惯欣赏的诗明显有异。审视年轻诗人的作品怕是应该心存一份宽容,如此就不会有“文字游戏”之类的苛责了。
诗是说不尽的。一言以蔽,诗在探索中、发展中。童诗不可能不受成人诗的影响。我最近发表的《和青年诗作者谈诗》一文里,就列举了多首怪异的莫名其妙的成人“新诗”。
就浅说至此。最好有机会面谈。
你的兄弟发稼拜上
2015元旦,北京
三
《作文大世界》举办“诗歌讨论
编者按:《作文大世界》是一份指导学生作文的刊物,尽管设有“童诗小舞台”栏目,也以发表学生写的童诗为主,间或发表短小的指导文章。这次举办一次规模较大的“诗歌讨论”,实在是越出了它的范围。然而,当前的童诗创作状况受到广泛关注,但却没有可供讨论的园地,就张牧笛的《我打开春天的窗》展开的讨论,涉及到童诗创作的许多问题,特别是童诗作者如何借鉴、吸收现代诗的表现技巧和方法。为此,决定展开这次讨论,促进我国童诗的创作和发展。欢迎大家各抒己见,踊跃来稿。
四
刘老师:新年好!
看到这封关于诗歌讨论的邮件,很赞赏刘老师善于提出话题的做法,那我也来说两句。
现代诗从白话诗发展至今,嬗变出无数新鲜的表现手法,有许多拿捏得当的确实刷新了我们的阅读感受,让人喜欢。于是群起而效之。但写诗如同酿酒,成就一坛好酒的条件不可或缺。心急的,只知添猛料,不知酒反而会变酸,还白白浪费了一缸好米!尤其是儿童诗,喂小孩的东西其实更应当慎之又慎,等他们长大了,自会各挑所好。
牧笛也许想写得先锋点,想法无可厚非。但拿捏上不到火候,引人质疑。(质疑之处别的老师已说得很多,不再重复)我想,求变的路还是应当走下去,但不要为变而变,更多地考虑一下所表达事物的内在逻辑,真正能打动人的诗首先还是要让人有欣赏的愉悦。对成人如此,更何况孩子乎!
匆此,祝刘老师新年快乐,体健笔健。
张健桐
五
不要用力过猛
张健桐
现代诗从白话诗发展至今,嬗变出无数新鲜的表现手法,拓宽了欣赏空间,有许多拿捏得当的确实刷新了我们的阅读感受,让人惊叹与喜欢。于是群起而效之,一时蔚为风气。甚至对创作手法的不同有了“先锋”、“中锋”、“后卫”之划分,并以此阵列来判定诗之优劣,可惜,许多先锋诗还没有足够的说服力让众人认同它们就是最好的诗。
不管好诗有没有标准,不忍卒读、难以理解、最后无法打动人心的肯定不能算好诗。那我们就来看看这次讨论的这首《我打开春天的窗》:诗的题目老掉牙了,于是作者想玩点新花样,让老树开出奇花来吸引眼球,初衷可以理解,只是有点用力过猛了。牵牛花、蜗牛等不合早春时令等问题先不论,就那意象、逻辑的混乱也难以进入人心:“世界为谁而笑”想表达什么?用来接纳声音的耳朵,是它“清新”还是春天“清新”?“太阳活蹦乱跳如汽球”更是随心所欲,“鸟群回来得不露声色”,这种表达无非也是让语言变变形,但如果不是鸟群,而是这首诗的语言变形得“不露声色”,该有多好!
写诗如同酿酒,成就一坛好酒的条件不可或缺。心急的,只知添猛料,不知酒反而会变酸,还白白浪费了一缸好米!尤其是儿童诗,要考虑到长身体阶段孩子的肠胃,喂小孩的东西其实更应当慎之又慎,“少儿不宜”的暂且不喂,等他们长大了,自会各挑所好。
牧笛也许想写得先锋点,想法无可厚非。求变的路还是应当走下去,但不必为变而变,更多地考虑一下所表达事物的内在逻辑,并且对语言和所用的意象保持尊重,在求变的艰辛之路上扎实打磨,拿出让人愉悦的作品来。我想,真正能打动人的诗首先还是要让人有欣赏的愉悦。对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孩子乎!
六
按:上海诗人、《上海诗人》首席编辑、诗评家李天靖对现代诗颇有研究,他提供了刊载于2015第1期《诗刊》首页上西班牙诗人的《音乐》及评点,有助于大家对现代诗的了解。讨论张牧笛的《我打开春天的窗》,主要着眼于现代诗与童诗,如何学习、借鉴、发展,欢迎以此展开讨论。
音乐
(西班牙)希梅内斯王国荣译
宁静的夜里。悦耳的乐曲啊,你是一汪清水。
凉爽宜人——仿佛夜来香,开在一个深不可测的
花瓶里——繁星满天际。
风逃进自己的洞穴,
恐怖回到它居住的茅舍里,
在松林的绿色丛中,
一片生机正蓬勃地升起。
星儿渐渐隐退,群山色如玫瑰,远方,果园的
水井旁
燕子在歌唱。
评点:
丰富而变化莫测的美妙音乐,如何用语言来表达,希梅内斯运用了通感修辞来描述,首行在“宁静的夜里”,由听觉而视觉的“一汪清水”,由此而又引出“凉爽宜人”的触觉;又由嗅觉“仿佛夜来香”而至视觉——仰视苍穹,一个极为奇妙的比喻“开在一个深不可测的/花瓶里”——喻为深邃的星空,“繁星满天际”。此三行,音乐被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复又视觉一一被奇妙的通感打通而融为一体。以下四行,音乐回到了它原初,一种天籁之音,抑或如庄子于《齐物论》中所云:“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为无作,作则万窍怒号。”,故有“恐怖回到它居住的茅舍里”之句;又如庄子云:“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各种孔穴之声也归于寂静,才有音乐“在松林的绿色丛中,/一片生机正蓬勃地升起。”最后三行,音乐之尾声,由听觉而视觉,如渐渐隐退星儿,却似“群山色如玫瑰”之艳丽,又如燕子之呢喃,余音袅袅不绝……
仅短短十行,音乐的意象繁复,万千变化,非通感不能为也。
李天靖
七
写诗就是换一种说法
马忠
我一直认为,写诗并不是某些人发挥的那么深奥,简单地说,就是把日常的说法换成诗意的说法,把陈旧的说法换成新鲜的说法。唯此,才不致于千篇一律,步人后尘。张牧笛的诗作《我打开春天的窗》便是如此。
这首诗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那是因为诗人笔下的吟咏对象——春天,是常见的,所抒发的情感——喜悦,也是“人人心中皆有的”;说陌生,是因为诗人跳出了惯常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成功运用了诗歌写作中的“陌生化”手法。
首先,整首诗的构思是陌生化的,这从该诗的标题就可以看出。“春天”,原本是一个抽象的时令概念,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一个辞旧迎新的季节,一个播撒希望的季节,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然而作者却仅仅用了一个动词“打开”,就将其具象和动态化了,从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其次,是诗中的细节是陌生化的。细节在小说中是常见的,但这不等于在以抒发情感为主的诗歌中不需要,而恰恰相反,好诗往往是借助于陌生化的细节达到陌生化之诗境的语言的陌生化。就是通常所说的语言新,也即“人人笔下全无”。在这首诗中,“牵牛花吹着喇叭来了/蜗牛背着房子来了/小草牵着绿色来了”、“太阳活蹦乱跳/像孩子手中红色的汽球”等诗句,不仅有趣味性,也有视觉性和动态性,这种语词的陌生化,能够给人奇妙的感受。特别是“太阳活蹦乱跳”这些不合常规的语词搭配,读着时会给人耳目一新的诗性的美感和神异而隐秘的诗境的思考。
最为重要的,诗歌表达的情感,不是自然状态的原生情感,而是审美情感。审美情感与自然情感的差别,在于它的变异性。比如该诗最后一节:“解冻的冰凌仍倒挂在我的窗檐/嘀嘀嗒嗒,那是一种/声音的光芒”,在诗人看来,窗檐下解冻的冰凌发出的嘀嗒,“那是一种/声音的光芒”,这种情感的变异(即极化),它以超常的力量,往往更能打动人心。
关于“春天”的诗数不胜数,读多了,心理难免产生一种审美疲劳。尤其是读那些艺术手法平庸的诗作,更是如此。所以,读者阅览诗歌,企盼新奇、惊异,别具一格、不同凡响。《我打开春天的窗》从习以为常的、陈旧的语言和生活经验脱离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耳目一新的。
2015年1月4日下午,临屏敲就
八
“诗歌讨论”快递
按:谢倩霓是《少年文艺》执行主编,昨天收到了她的来信,针对“诗歌快递”(3)中提出的张牧笛的《我打开春天的窗》在该刊重复发表的问题,简要地叙述了事情的经过。尽管他们的工作有失误,但对作者和读者认真负责的态度,则是难能可贵的。记得许多年以前,读者来信揭发洪汛涛抄袭的问题,当时《少年文艺》的领导任大霖也是极其审慎地处理,这是《少年文艺》一贯的工作作风。现将谢倩霓的信披露如下:
九
刘老师:
看到你们的诗歌讨论了,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现在的问题不在这里,而是张牧笛这首诗,已经发表过好几次了,没想到她又会投给我们责编(我们责编是向她约新稿的),而我们也从来没想到一个已经比较成熟的作者会干这样的事情,所以也没想到要去细查,通过终审后就发出来了。结果造成了这样的局面。真是太令人生气了。今天下午我们就发现了这首诗歌竟然在08年的少年文艺上发表过,QQ上跟张牧笛交涉了半天,她也说了一些理由,主要原因是忘记了。刚看到你的博客,才知道这首诗居然在那么多地方发表和收录过!我把你博客地址直接贴给她后,她也没声音了。当然我们自己的工作也存在失误的情况,不细致,太粗心了。真是非常抱歉!对读者也感觉抱歉!本来出于保护年轻作者的目的,我们也不想过于张扬,告知她本人就可以了,现在看来,也许还是应当公开道歉了。
感谢您对我们的关注和关心。
祝好!
谢倩霓
(2015.1.4)
按:此文转自《樊发稼博客》——
我打开春天的窗
张牧笛
我打开春天的窗
牵牛花吹着喇叭来了
蜗牛背着房子来了
小草牵着绿色来了
世界为谁而笑
大街上,许多只清新的耳朵在行走
太阳活蹦乱跳
像孩子手中红色的气球
我打开春天的窗
一股暖流与我握手
春在荡漾,我们的目光对接
南方的鸟群回来得不露声色
我打开春天的窗,就像
打开我的思想,呼吸和言语
解冻的冰凌倒挂在我的窗檐
滴滴答答,那是一种声音的光芒
樊发稼点评:
一个不懂诗的人说:听了你的讲解说,觉得这是首好诗。
你说它有多了不起亦非是,但凭心而论,确是一首多少有点“颠覆”传统欣赏趣味的优秀诗作。
第一节后三行什么什么来了,是说诗人的感觉,这是一首少年诗乃至青年诗,绝非幼儿诗。再说,诗作为一种艺术,它不是科普,不是自然教科书。
第二节劈头“世界为谁而笑”,有人以为突兀,其实也是写诗人的一种感觉和想象。请注意“笑”这个字的含义。你难道看不出藏在这字后面的喜悦吗?那是不问之问。诗思可以自由跳跃,做诗的人都懂的。
再就是耳朵咋可“清新”?那是通感手法。在诗人想象中,太阳活蹦乱跳,那也无非是渲染一种人人手舞足蹈开心迎春的欢乐兴奋,岂有他哉。昔时铁人“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何等博大气概,没听说有人抗议王进喜制造地震大灾难。既然春之“暖流”拟人化了,与之握手就毫不奇怪。
了解我的友人,均晓得我对诗的形式的看法。牧笛此诗,大体一节押一个脚韵,甚惬我意。第四节第二行“思想”移于句末其实很容易。
2015年1月5日
十
我对牧笛的诗歌谈点看法
谭旭东
刘崇善老师来电子邮件和短信,力邀我参加他发起的诗歌讨论。我关注了,是关于张牧笛的一首小诗《我打开春天的窗》。也读了樊发稼、张健桐等几位老师的点评,还读了《少年文艺》主编谢倩霓的对此诗的回应。我想表达三个看法:
第一,牧笛这首诗,总体来看不是上佳之作,三节之间的意象逻辑性不够。写诗,意象可以是旧的,旧的意象也可以翻新,那就是组合逻辑给人陌生感、惊奇感。但无论意象如何组合,情感是自然流泻的,而不是为了写而写。这首诗的意象组合整体上看,缺乏自然感,心灵没有真正飞翔、灵动起来。但牧笛已经是成年人了,她的诗一直写得很好,我看着她长大,虽然她上大学后我们联系很少,也不太知道她在写哪方面的作品,但我们应该允许她发表几首一般的诗。这也是我的态度。相信牧笛不要觉得讨论不好。有些讨论,也是很有意思的。只要不是诽谤和污蔑,批评总是最真挚的交流方式。
第二,在评价诗歌时,简单地以传统与现代来区分诗歌,其实不是很有效。对诗歌的评介,还是要落实到意象的选择和组合上,而意象的选择与组合既需要审美逻辑,还需要情感逻辑。好的诗歌,即使语言看起来平凡,都是最常见的汉字,但一读,心灵就震撼了,而且觉得很美妙,很有味道。因此,简单地说某某诗歌意象跳跃,其实不是好诗的标准,应该关注跳跃的意象为何可以跳跃,而且跳跃时会产生美,会有效地传达真情。因此,我希望这次讨论回到诗歌艺术上来,真正讨论诗歌如何写好些,可能对所有爱诗的人都有价值。这一定是刘崇善老师的良苦用心。
第三,看了谢倩霓的回信,似乎《少年文艺》重复刊登了牧笛这首诗,牧笛应该道歉。谢倩霓是我的老朋友,《少年文艺》也是扶持我的好刊物,这里我也说句直话。其实,牧笛不必道歉,作者写了一些诗,有时候真不知道或不记得哪一首发表了没有。《少年文艺》编辑向牧笛约稿,她多发给编辑几首诗,可人家挑出来的恰恰是刊物早就刊登过了的,你说,能责备牧笛吗?这本来是编辑工作的疏忽造成的,现在让作者道歉,这不合适。记得多年前,我给《少年文艺》东达老师投稿,有一次他就来信说,某首诗似乎在别的刊物发表了,这次就不予选用啦。东达老师很细致,编辑很认真,所以看出了我投的一首诗已在他刊发表。现在想起来,很佩服东达老师。
第四,这次讨论还是很认真,没有谁乱说话,都是围绕诗歌来谈,这是好风气。想起我曾经经历过的被诽谤的事,很希望讨论越做越好。这样,牧笛和大家都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写儿童诗的确不容易,过去我选编过一些诗集,也是为了扩大社会对童诗的认识。相信,牧笛还会写出很好的诗。也希望刊物编辑多关注好诗。
十一
随感
诗歌编辑应该懂诗,所谓懂诗就是知其所以然,现在讨论的这首诗,《少年文艺》的诗歌编辑是否真懂?如果真懂的话,欢迎他们也参与讨论。
依我看,现在的许多诗歌编辑,处理类似现在讨论的这首诗,也未必都懂吧!朦胧诗盛行的时代,《上海文学》发表了不少朦胧诗,当时有人请肖岗解释,他就说不出所以然。昨天,我与诗人、诗评家黄东成提及此事,他说现在许多编辑发表现代诗,其实大都不懂,甚至有些评论家也不懂。
既然不懂,何以又要发表呢?其实,这些不懂装懂的诗歌编辑,还不是自尊心作祟吗!遇到一般诗稿,他们要改则改,得心应手;或者对作者谈点意见、提出商榷,也有共同语言。但是,画鬼容易画人难,遇到这些现代诗,也只好听之任之,生怕在作者面前闹出笑话。
以上所说,也正是当前《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文学性较强的刊物,相互比攀、竞相发表编辑不懂、读者不懂的某些诗歌的缘由。
十二
触摸《我打开春天的窗》里的温暖
无尘
整体说来,这是一首充满生机的诗,当然,局部还可以进行进一步修饰。
我打开春天的窗,牵牛花、蜗牛、小草对应着吹着喇叭、背着房子、牵着绿色,这些景象充满着春天的喜悦感。是否符合季节性,我觉得在这里并不是很重要,因为在这里,我们已经感觉到春的蓬勃生机,这才是诗最重要的体现。在诗歌的世界里,四季之物本来就是可以自由穿梭的。
世界为谁而笑,应该是作者看到春之后忍不住地发问。就像我们看到一个娃娃欢天喜地,经常会问:“你为什么笑啊?”
“清新的耳朵”-----其实并不难理解,在春天或夏初时,独自漫步街头,我们确实会支着耳朵去听,这种感觉很奇妙也很真实,很多时候,我们只愿意去听去看而不愿意去说。所以在此时,一个人仿佛就是一双耳朵了。
“太阳活蹦乱跳/像孩子手中红色的气球”这句,在这里加强了春的喜悦感。
第三段,主要是写作者看见春天后的感觉,那么多温暖、那么多欢欣在心中悄悄荡漾开来,就像南方的鸟群一样不露声色地回来。
第四段,和前面几段比起来,这段稍稍有点逊色,但也很好理解,就是作者把自己所有的感觉都打开了,仿佛打开窗后,一个崭新的我呈现。
十三
儿童诗应该有新生面
潘颂德
谈论张牧笛《我打开春天的窗》,离不开我们当下的大环境。新时期以来,结束了“左”的政治路线,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注重诗人个体感受性为基础的对真实性和个性化感情的言说和抒发。《我打开春天的窗》是一首新诗体的儿童诗,生动、形象,真实地抒写了春天带给儿童的美好感受。
诗的第一节抒写春天生机勃发的美好景象,第二节第一句“世界为谁而笑”,用的是移情手法。春天来了,儿童眉开眼笑,在儿童眼里,世界上一切都是可爱的,到处充满了笑意,自然发出了“世界为谁而笑”的提问。然后由近及远,用现代诗的表现手法,生动地展示儿童眼中街上行人走动、空中太阳飞升的景象。
春天来了,街上行人多了,或许他们注意到众多行人的一只只耳朵,至于用“清新”来修饰耳朵,也正是儿童的感受与儿童的语言。在儿童眼里,寒冷的冬天,人们的耳朵瑟缩着,而温暖的春天,耳朵自然变为活泼清新了。
第三节作者将春天拟人化,抒写温暖的春天给“我”的美好感受。最后一节以有形的开窗,比喻无形的思想解放,结尾以视觉能见的“光芒”来写听觉可闻的“解冻的冰凌”的滴滴嗒嗒声,这样的通感手法从而提升了诗意。
二十一世纪的儿童,比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儿童来,见闻、见识多得多了,视野开阔了,他们的儿童诗鉴赏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张牧笛《我打开春天的窗》这样的儿童诗,他们一定能看懂,会欣赏。我们的儿童诗应该有新生面!
让诗歌讨论深入进行下去
这次的诗歌讨论,一是通过对《我打开春天的窗》的剖析,探讨吸收、借鉴现代诗的表现手法和技巧的成败得失,二是当前的童诗如何区别于成人诗,如何保持它的特点。从现有讨论的内容来看偏重于前者,对后者几乎没有涉及,应该拓宽这方面的讨论内容。
即使探讨这首诗的成败得失,诸如对于意象、通感、象征等的分析,也没有达到统一的认识,更没有对整首诗加以完整的评述。
《我打开春天的窗》究竟表现的是什么?讨论以来,无一例外的都认为是对春天的赞美,其赞美的“春天”是否具有象征性呢?也许从这个角度分析,对其中写到的“世界为谁而笑”、“握手”、“目光对接”、“打开我的思想,呼吸和言语”等等,自然会有不同的解释。
希望这次诗歌讨论深入进行下去,除了彻底弄懂这首诗,更希望以它为一面镜子,映照我国的童诗的发展方向,这对所有的童诗作者和编辑都有莫大的益处。
十四
读张牧笛的《我打开春天的窗》
黄东成
崇善兄:新年好!
发来张牧笛的诗作《我打开春天的窗》及所附资料,包括你解读这首诗感到困惑的信件,均收到。
谨遵兄嘱,让我从现代主义和儿童诗的角度,谈谈对这首诗的看法,唯当从命。
诗读。这是一首抒写春天的诗。写得不错,但不算最好。这类迎春题材的短诗我已经看到很多,有的写得相当感人。就这首诗而言,每节均以“我打开春天的窗”起句,立意和写法并不新鲜,令我惊诧的是,诗发表于2008年,就是说写在7年前,作者当时还是一个10多岁的未成年人,能写出这样一首有感染力的儿童诗,已很难能可贵。从诗中我发现一个未来诗人的潜质。我十分赞许作者想象力之丰富之神奇,是少年儿童独有的那种天真烂漫浪漫无忌的童心和童趣。
“我打开春天的窗”,春天在他眼里不是虚的,已是实体。“大街上,许多只清新的耳朵在行走/太阳活蹦乱跳/像孩子手中红色的气球”……,你不觉得这种唯有孩子才可能有的活灵活现的感觉和想象,将孩子的视觉、心理、奇妙感受,表现得非常充分,可以说淋漓尽致。没有想象力很难成为诗人。但如果一个成年人将太阳比喻活蹦乱跳的气球,一定会觉得荒诞,有神经病了。
由此我很赞同发稼对你的回复。我们这辈人,读诗的审美习惯,必须与时俱进适应多元。诗的欣赏,不必拘泥于文法的通顺,不必逐词逐句解读,必欲求出每个词句每个意象后面作者赋予的隐喻,寻找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而应解读整首诗歌,能否对读者情绪感染,心灵共鸣。《我打开春天的窗》这首诗,我们不是完全能感受到小诗人迎春的欢快雀跃之情和蓬勃生机的盎然春意。在作者眼里,在“春天的窗”外,一切自然景物都有了生命,牵牛花吹着喇叭来了,蜗牛背着房子来了,小草牵着绿色来了,连南方的鸟群也飞回来了,“一股暖流与我握手/春在荡漾,我们的目光对接”,这些诗句都非常口语,非常生动,很有感染力。最后一节,可以看作是主题的升华,“我打开春天的窗,就像/打开我的思想,呼吸和言语/解冻的冰凌倒挂在我的窗檐/滴滴答答,那是一种声音的光芒。”
不要将应用了一些变异的表现手法就认定这是现代诗。当然,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大幅度的跳跃,通感,倒置,错觉,变形等。其实我国三十年代就有现代主义,古典诗词中更是不乏先例。如杜甫的《秋兴八首》中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两句诗正常解读肯定认为文理不通,绝难读出诗中匠心独运的奇峭生动和悠长韵味的。
我坚持诗必须是可解的,可解方能与读者沟通。凡百思不得其解的分行艰涩文字,是不是诗得打一个问号,打着现代主义旗号的非诗、伪诗实在太多了。我不反对现代主义,但务求诗有意味,不缺诗美。现在现代诗已发展到没有诗味的口水诗、废话诗,看来很有必要再有一次传统诗学的启蒙,界定什么是诗。
《我打开春天的窗》是一首不错的儿童诗。有意味,有诗美,完全可解。我认为。
以上陋见,不知兄以为然否?
弟东成
201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