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和教学目标的设定 课堂教学目标

历史课堂教学和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并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根本和保障。我针对目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与表述存在的主要问题,简单的探讨一下新课程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和科学表述方法,期望我粗浅的想法对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水平,有一点点帮助。

一、目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与表述存在的主要问题

“依标施教”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这里所说的“标”,指的是“课程标准”。在日常的教学中,课程标准还要分解为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开展有效教学的首要环节,如果要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质量和水平,就必然应该全面关注教学目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准确表述,是教师课程意识和专业技术水准的集中体现,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从当前实际来看,虽然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已近十年,但在教学目标的表述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历史课堂教学和教学目标的设定 课堂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缺失

教学中,“知道……”、“了解……”表述的是“知识与技能”中的“知识”目标,“感受……”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很多案例中没有“过程与方法”目标。还有有的案例看似存在“过程与方法”目标,实则不然,“理解……”是“知识”目标,“并能……提出见解”是“技能”目标,而“培养……能力”也不是“过程与方法”。新课程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与以往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新增了“过程与方法”目标。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表述中,如果教师在设计上没有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应当是不合适的。

2.行为主体交叉错位

教学目标是教师所“预期的学生行为与思想方式的变化、发展及其程度”,因此其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有的案例是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表述的;有的案例,“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图表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等目标的行为主体明显是教师,而“知道……”、“了解……”、“理解……”、“体会……”等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两种行为主体混杂在了一起。

3.照搬照抄教学用书

合理确定并准确表述教学目标,是对一线老师最基本的工作要求,但对当前大多数教师来说,其实并不能做到得心应手。因此,在确定、表述教学目标时,照搬“教师用书”是常有的现象。然“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师用书”虽然是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写的,但结合自己的“学情”,还应该制订定更具体、合适的教学目标。何况“教师用书”的编写、更新需要一定的成本和时间,有些观念和内容未必能及时更新。所以,它的存在仅供参考,而不是让老师们照搬照抄的。

除此之外,新、旧两种教学目标分类体系混淆,也是常见的现象,如“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图表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就是旧的目标分类体系——“知识、能力、德育”目标中的“能力目标”,等等。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教学目标的功能受到严重影响,以至于许多教师把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表述当成摆设。因此,对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目标设计问题进行探索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述策略

(一)寻找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

1.全面理解课程标准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前提

作为国家课程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规定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具有权威性。课程标准对某方面或领域基本素质的规定,主要体现为在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而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则制定了学习的最低目标,即每个学生都必须达到的学习目标。因此,对教学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课堂教学目标是内容目标、教学要求的具体化,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手段,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内容目标、教学要求,把内容目标、教学要求转化为课堂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制定可操作、可实现的课堂教学目标。

2.准确分析学生实际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基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年龄、心理特点等,制约着教学目标的确定。学生的实际,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又一个重要依据。只有建立在学习者实际基础之上的教学目标才可能是科学、合理的,过高或过低的教学目标均不适。

3.精确把握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知识体系是教学目标设计的立足点

教学内容及其特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它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目标的水平层次。教学目标的确定既要实现课程标准的最低要求,又要考虑到对教科书资源的选择和利用问题。

分析教学内容是指分析课程标准与学科指导意见中相关内容的规定及其教科书中这些内容的呈现方式与特点。教师需要分析相关内容中包括了哪些知识点、需要学到什么程度,要知道这些知识的性质、范围及其所要达到的要求或标准。同时也要结合教科书进行分析,了解课程标准中的这些内容在教科书上是怎样表述的?怎样利用教科书内容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要不要利用其他教科书以外的资源等等。

(二)明确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W.H.Schubert)将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归结为典型的四种价值取向:“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其中“行为目标”是以显性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行为描述形式来展示课程与教学的目标,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因此,规范的教学目标在表述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主体性原则学生既是教师施教的对象,更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的未来。因此,在陈述教学目标时,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陈述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可操作性原则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应该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能表明学生学习行为、结果和衡量条件与标准。因此所有的目标都应表述成易测量的陈述句。其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明确、可测评的,而不是笼统、抽象、模棱两可的。在表述时尽量选用那些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的词语,如写出、说出、画出、辨别、比较、指明、阐述等,减少使用掌握、领会、理解等描述内部心理变化的词语。见表2:

表1:“三维目标”下常见行为动词表述一览表

●渐进性原则要体现出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不同层次要求,并用相应的行为动词进行陈述。行为程度必须是面向全体的最低底线,而不是个别尖子生才能达到的最高标准。如果制订的教学目标不是最基本、最普通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教育也就不是面向普通人的基础教育了。因此,行为程度要适当,既符合多数学生的实际程度,又能让接受快的学生有继续发展的空间。

(三)遵循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

如何准确并行之有效的将课程标准分解成具体的教学目标,以便于广大教师落实到教学中去呢?

其中,“关注”是体验性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反映学生的认同水平,“普通人的生活”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认同的内容。“理解”是认知目标,要求学生在能说出或写出这类历史内容的基础上,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对历史问题的初步认识,常用的行为动词是解释、说明、阐述、分类、归纳、概述、判断、收集、整理等,而“民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创造与传承文明的主体”则是认知内容。因此这一课标的主要含义是:

(1)普通人的生产和生活构成了文明史的重要内容;

(2)能够用史实说明民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创造与继承文明的主体。

根据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该内容标准可以分解成以下4条教学目标:

(1)收集不同时期人们衣食住行、信仰、礼俗和文字等方面的资料,描述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状况,分析探究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与经济发展的联系;

(2)学会从各种载体中提取信息,认识社会生活,养成关注普通民众生活的意识和态度;

(3)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民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创造与继承文明的主体。

(4)从历史传统中体验民族精神,并初步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协调。

由案例三可见,将课程标准分解成教学目标的基本步骤可大致分为四步(见图1):

①寻找关键词。从具体的内容标准中找出行为动词和这些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名词),或修饰它们的形容词、副词等和规定性条件,作为关键词,并予以分类。

②扩展或剖析关键词。将上述关键词予以扩展或剖析。扩展可采用概念认知图展开、词汇意义展开、理论概念展开、或教师经验展开等方式,教师可自行决定最佳的方式,如说出、写出、学会等。

③形成剖析图。将上述从关键词中分解出来的概念根据某种逻辑绘制成剖析图,以便于清晰地对应具体的学生。

④写出教学目标。依据重点组合以及目标表述的规范,叙写明确的学习目标。

根据以上四个要素的要求,《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第3课时)的教学目标可以这样表述:

(1)搜集宋元时期人们衣食住行、信仰、礼俗和文字等方面的文字图片材料,描述宋元时期人们的生活情况,分析探究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与经济发展的联系;

(2)学会从各种载体中提取信息,体会中国传统节日的发展变化,并认识到我们的生活其实是历史的延续,养成关注普通民众生活的意识和态度;

(3)通过阅读、叙述宋元时期老百姓的节日习俗,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民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创造与继承文明的主体。

(4)通过对各种习俗资料的分析,了解我们身边民俗文化的发展轨迹,从历史传统中体验民族精神,并初步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协调。

教学目标具有预设性,因此教师还应以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和年龄特点为一张滤网,去掉学生无法达到的目标,最后剩下的就是最终的课时目标。然而,预设的教学目标毕竟是一种假设,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不可能完全按照预先安排好的教学目标进行。伴随着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课堂教学会生成新的目标,超出教师课前的预设,所以,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情况,要鼓励师生在互动中的即兴创造。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第三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

[3]何成刚,夏辉辉,张汉林,彭禹等.历史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

[4]方美玲.历史新课程教学与教师成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余柠.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叙写方式的转变[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7,3:10-11.

时间:2011年8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80958.html

更多阅读

初一历史教学反思 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初一的历史课讲述的是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再加上初一学生算是真正意义上接触历史,所以相比较而言学生还是更容易对历史课产生兴趣。但是怎样才可以让历史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历史,怎样才可以让历史课堂变成学生喜欢的课堂,这确实是一个值

美国历史上最丑陋脏恶的竞选谋略家高胜寒 高胜寒和夏初

(按:民主选举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美好,此篇长文描述了美国选举中的复杂和各种丑陋脏恶的阴暗面。象美国这样能够走出一个相对能接受的选举之路已经是很幸运,也是美国很多有识之士的艰苦努力结果。 也不难想象为什么印度巴基斯坦的民

声明:《历史课堂教学和教学目标的设定 课堂教学目标》为网友灬兲湸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