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大型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于5月14日起在央视一套晚间的《魅力纪录》时段首播。届时,无锡美食美景将现身这部纪录片的第六集——“五味的调和”篇,讲述甜蜜的美食城事。本城美食达人、新周刊美食版主小麦粥是这部纪录片“无锡篇”拍摄的“线人”,他亲历了长达七天的现场拍摄。记者独家为您揭秘拍摄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大型美食纪录片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共在国内拍摄60个地点,片成5章,共7集分别为《时间的味道》、《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五味的调和》和《我们的田野》,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的美食。难怪有美食爱好者甚至将其定义为“吃货们的专属纪录片”。
南长街清名桥畔舔着糖人的可爱小朋友,梁溪脆鳝、酱排骨、小笼包、太湖白虾、大闸蟹,古运河、二泉映月、惠山泥人、老城区……这是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宣传片花中闪过的无锡镜头。这些场景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无锡人来说,都是再熟悉再亲切不过的城市元素。《舌尖上的中国》又是如何深入锡城,探寻到这些地道美食的呢?这就要从那位草根美食“线人”、新周刊资深美食版主小麦粥说起了。
为什么“五味之甜味”属于无锡
所谓“五味”,甜酸苦辣咸。苏南地区,嗜甜的城市比比皆是,比如上海,比如苏州,为何独就无锡在这部美食纪录片中成了“甜”味的代表城市呢?
沪上专栏作家、对饮食素有研究的沈宏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于无锡饮食之甜,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确有所涉及,但是也没有结论。“在我看来,这部片子重视的还是关系和状态,并不是教科书”。言下之意,大可不必深究央视最终选择无锡作为“甜味”代表的缘由。
在《舌尖上的中国》正式开拍前,该片总导演陈晓卿及他的制作团队曾与著名美食家蔡澜先生、沈宏非等人一起开会反复讨论拍摄角度的问题。“一开始,讨论其实漫无边际,这大概是因为中国饮食是一个过于庞大又过于繁复的主题,有无从入手的感觉,因此,前期的讨论主要还是集中在如何用一些线索来穿起我们想要讲的故事,找寻那个‘对于中国美食认同的交集点’。我们要讲的故事,其实就是人、食物与土地之间的关系,这也是这部纪录片最终想要表达的东西。”那么,无锡这座城市的“人与食”的故事又是如何演绎的呢?

寻找无锡神秘美食“线人”
央视《舌尖上的中国》“五味的调和”之“甜”决定在无锡拍摄之后,首先要找寻到一位对无锡美食相当了解的“线人”。他们兵分两路,通过无锡本地和上海沈宏非打听合适的人选。当时无锡本地 有人就推荐了本报一位叫万华的美食记者,万华在无锡本土是颇有名气的“民间食神”,而沈宏非推荐了无锡一个叫小麦粥的草根美食达人。结果,央视负责无锡这块拍摄的邬导发现,这个叫万华的人其实就是小麦粥。
于是,小麦粥后来成了央视一行四人拍摄无锡美食的“全程地陪”。
“当时邬导联系到我后,第一个就是和我沟通无锡的素材问题。他们需要的是那些能够反映我们这座城市特色的美食,并不见得一定要众所周知,也不需要出身有多高贵,但却是最真实的、最地道的锡城美食。”小麦粥说。
在经过好几个回合的先期沟通之后,终于定下了“在一个甜蜜的城市寻找甜蜜”的基调。去年十月中旬,《舌尖上的中国》“无锡篇”正式在无锡开拍。
三天拍摄计划结果拍了七天
当时摄制组在无锡的拍摄计划只有三天,但事实上却一连拍了七天,因为他们“发现无锡能拍的东西太多了”。
当时第一个拍的是无锡的老字号“三凤桥”,酱排骨老式“前店后作坊”的场景是其中的重头戏,还有桂花糖芋头、玉兰饼、方糕等本土特色小点,这一拍就是三天;随后,太湖捕鱼和现拆蟹粉拍了一天;无锡大饭店“锡帮怀旧菜”拍了一天;水秀菜场,还有惠山古镇“古法小笼”和锡惠公园映山湖老年歌唱队拍了一天;朝阳农贸市场和市景小吃、日航饭店拍日落、夜游古运河拍了一天;最后一天拍的是清名桥畔南长区幼儿园孩子们舔糖画和惠山泥人研究所的镜头。
据小麦粥透露,摄制组的日程安排得特别紧张,可以说是马不停蹄。
锡帮怀旧宴、现拆蟹粉、秦园小笼,最无锡里觅甜蜜
若说拍摄过程中的经典镜头,当属无锡大饭店中国烹饪大师周国良对于锡帮怀旧宴的深情演绎,肉酿面巾、正宗三鲜馄饨……那一道著名的“梁溪脆鳝”,从鳝鱼出水、板上钉钉、竹片划丝……最后装盘上桌,行云流水,足以令人叹为观止。
就蟹粉而言,“不时不食”。即便是近水楼台,无锡人也几乎没有机会看到“现拆蟹粉”的场景,小小的螃蟹在拆蟹工的手里,一碾一挑,鲜美的蟹粉、蟹肉便脱壳而出了。不用添加任何东西,一道现炒蟹粉便香艳无比地登场了。
还有那惠山直街上的秦园小笼,因为至今还保留着最无锡的“甜蜜味道”,从而成为无锡小笼包子的代表。
在《舌尖上的中国》的宣传片花中,有一幕孩子们围着糖画师傅的镜头。关于这个场景的拍摄,说来还有段小故事。据小麦粥说,当时摄制组想在无锡找一个吹糖画的老艺人,于是他们通过各种渠道终于打听到在沁园新村还住着一位糖画老艺人。但遗憾的是,这位老艺人已经八十多岁,因身体不好,妻子心疼他,为了阻止他出摊,就一股脑把他的“吃饭家生”全扔了。但也不是一无所获,老艺人细细讲述了自己与糖画的故事,并详细描述了“吃饭家生”的样子。于是,摄制组又重新找了一位糖画艺人。说来也碰巧,这位糖画艺人同时也是位木匠,平时在家里干干木匠活,碰到周末就到外边出糖画摊子。于是,在摄制组的要求下,他按照老艺人的描述,连夜打制了一副崭新的糖画挑子,隔天与南长区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一起在清名桥完成了这个场景的拍摄。
落日余晖中,无锡城景一览无余。这个在纪录片里也就是几秒闪过的镜头,摄像机竟然在日航饭店楼顶一架就是三小时,只为等到太阳西沉时的城市秀色。
长达七天的拍摄,后期剪辑成五十分钟的专题。无锡,这座江南城市特有的“甜蜜味道”到底是什么样的,神秘面纱还是留待您在《舌尖上的中国》开播后自己去揭晓吧。(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