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小说《麦迪逊之桥》或电影《廊桥遗梦》,并被故事情节所感动,同时也对故事中所涉及廊桥留下较深印象。
本人出于对该故事的兴趣及对地理与旅游知识的爱好,查阅了许多麦迪逊廊桥的相关资料并与电影和小说进行核对,终于有了较全面的了解,现将此文章及相关图片八张奉献出来与大家共享。
*****************************
《廊桥遗梦》剧照
*****************************
麦迪逊的廊桥与“弗朗西斯卡家”的农舍
———————————————————————————————————————
《廊桥遗梦》的故事发生在美国艾奥瓦州麦迪逊县。
艾奥瓦州-Iowa,亦被译为依阿华州/爱荷华州,是美国中部的一个州,位于密苏里河与密西西比河之间的大平原地区,简称 IA。该州的首府是德梅因(DesMoines,电影中译作狄蒙)。
麦迪逊县(Madison County,Iowa)是美国艾奥瓦州南部的一个县,面积1456平方公里。据美国2000年人口普查,共有人口14019。县治温特塞特(Winterset),东北距德梅因50余公里(直线距离40公里)
县名是为纪念第四任总统(1809-1816)詹姆斯·麦迪逊。美国影星约翰·韦恩(JOHN WAYNE1907-1979,原名马里恩·莫里森)在这里出生,而小说《麦迪逊之桥》的故事背景就发生在本县。(全美国共有十几个名为‘麦迪逊’的县或城镇,请勿混淆)
———————————————————————————————————————
故事中涉及两座廊桥,但在电影《廊桥遗梦》和小说《麦迪逊之桥》中所涉廊桥不尽相同,电影中两座廊桥是:罗斯曼桥和霍利威尔桥,两座桥都架设在米德尔河之上;小说中两座廊桥是罗斯曼桥和希德桥。
罗斯曼桥(RosemanBridge,建于1883年)在上游,位于温特塞特镇西偏南约14.7公里处的埃尔德伯里路,桥长62米,是全长最长的廊桥,平顶桥廊,桥廊长35米,故事中主人公相识、相约(贴条)在此桥。
罗斯曼桥
罗斯曼桥(RosemanBridge)自1992年《麦迪逊之桥》一书在全美发行以后,就有无数游客慕名造访。1995年《廊桥遗梦》被搬上大屏幕,该桥更是声名远播。
霍利威尔桥(HolliwellBridge,电影中译作郝立威桥,建于1880年)在下游,位于温特塞特镇东略偏南约4.6公里处的霍利威尔布里奇旧路,桥长56.5米,平顶桥廊长41.5米,是桥廊最长的廊桥,故事中为女主人拍照是在此桥。需要注意的是,此桥在影片拍摄后(1995年后)的维修中更换的桥头面额与原来不一样,原来是三直边形顶框,影片中可见破损较重,维修后换为弧形顶框。
霍利威尔桥
两座桥均呈东南-西北走向。
小说《麦迪逊之桥》中第二座桥,即为女主人拍照的不是霍利威尔桥,而是在另一座廊桥-希德桥(CedarBridge),“Cedar”一词英语原意为“雪松”,雪松是杉树的一种,所以有译本将“CedarBridge”译作“杉树桥”。
希德桥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网上流传的英文版《麦迪逊之桥》(即:THE BRIDGES OF MADISONCOUNTY)的电影文学剧本中第二座桥是与小说一致的,即“Cedar Bridge”。
希德桥(CedarBridge),桥长29米,平顶桥廊长约20米,是麦迪逊县廊桥中最短的。原位于温特塞特镇东北约3.4公里处。遗憾的是该桥在2002年9月的一场火灾中被焚毁。
麦迪逊县过去共有19座廊桥(coveredBridge),大都是19世纪70-80年代修建的,经过10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和时代变迁,到20世纪末仅剩下6座。
现存的另三座廊桥是:
艾玛斯桥(ImesBridge),建于1870年,位于麦迪逊县境最东边的圣.查尔斯(StCharles)小镇的东边,距温特塞特约20公里,桥长34.5米,坡顶桥廊,桥廊长31米。
艾玛斯桥
卡特勒-多纳霍桥(Cutler-Donahoebridge),建于1879年,位于温特塞特镇东南角,桥长33米,坡顶桥廊,桥廊长25米。
卡特勒-多纳霍桥
霍格巴克桥(HogbackBridge),建于1884年,位于温特塞特镇北偏西7.5公里处,桥长54米,平顶桥廊,桥廊长34.5米。
霍格巴克桥
———————————————————————————————————————
影片中理查德.约翰逊(RichardJohnson)家也就是女主人弗朗西斯卡(Francesca)家拍摄所选农舍位于麦迪逊县境最东北,是个赭红色坡顶白色砖墙的二层小楼房,门口朝南,一层沿窗有走廊,且走廊上方有遮雨坡顶,
弗朗西斯卡(Francesca)家
该房屋地址距罗斯曼桥的实际距离约44公里(直线距离33公里),与故事中所说两英里(3.2公里)相去甚远;距霍利威尔桥约25公里(直线距离约19公里);基本上处于县治温特塞特到州府德梅因的中间位置。
老彭作于2010年5月,终稿 2010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