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定终生 一吻定终生

胡雪岩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位传奇人物,我们今天讲胡雪岩,并不是把他当作一个历史人物来研究,因为胡雪岩死前被抄家,留下的资料很少。但是关于胡雪岩的传奇故事,却在民间口耳相传,流传甚广。

 

胡雪岩出身贫寒,却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迅速发迹,成为当时富可敌国的巨商富贾;他替清朝政府向外国银行贷款,帮助左宗棠筹备军饷,收复**,慈禧太后赐他黄袍马褂,官封极品,被人们称为红顶商人;他奉母命建起一座胡庆余堂,真不二价,童叟无欺,瘟疫流行时还向百姓施药施粥,被人们称为胡大善人。然而,富可敌国的胡雪岩,却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倾家荡产,仅仅六十二岁就郁郁而终。

一百多年过去了,人们为什么还记得胡雪岩?因为他创办的胡庆余堂还在,因为他修建的大宅子还在,更因为他传奇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思考。胡雪岩的一生,为什么会如此大起大落?他成功的经验是什么,他失败的教训又在哪里?

一德行定终生

在中国历史上,商界有两位圣人,一位是陶朱公,另一位就是胡雪岩,所以流传着“古有陶朱公,今有胡雪岩”的说法。

陶朱公就是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实现了复国的理想。范蠡的更了不起之处,在于他功成之时,毅然选择身退,由官转商。短短几年,他经商积资又成巨富,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都尊他为财神,留有《陶朱公家训》,为历代商人的经营宝典。

胡雪岩像胡雪岩又是谁?他是清朝末期一位很了不起的商人,被大家尊称为“商圣”。要被中国人称为圣人,那是非常不简单的事情,而胡雪岩做到了。胡雪岩跟范蠡相反,他是先经商,而后介入官场。但他没有做到功成身退,最后只落个一败涂地。同为商圣,经历和结局却截然不同,这正是我们值得研究的关键。

胡雪岩生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死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终年六十二岁。他跟大多数人一样,出身贫困。如果胡雪岩出身富贵,或者天赋异禀,那也用不着研究,因为我们没有办法从中得到什么对自己有用的启示。胡雪岩在六十二年人生路程中,跟所有人一样,都经历了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最后走向生命的终结,但是他的人生过程,却充满了跌宕起伏,充满了大起大落,从而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可以引以为鉴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花时间来仔细地了解并加以研究。

古有陶朱公今有胡雪岩

有人可能会问,胡雪岩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了,在这期间,中国出现了那么多的商人,难道就没有一个人能超过胡雪岩?为什么还说“今有胡雪岩”,这个“今”字又怎么讲?

到了**,我们第一个想到的人应该是左宗棠。因为如果没有左宗棠,**这块占中国领土六分之一的大好河山,很可能已经变成外国人的地盘。当时,中亚细亚有一个酋长叫阿古柏,他在外国势力的支持下,一直想把**分裂出去,成立一个独立的国家。清朝名臣左宗棠,主张出征西北,收复**。但打仗是需要钱的,要给士兵发放粮饷,要给马匹备足草料,军械弹药也都需要购置,这是一笔庞大的费用。但那时的清廷腐败无能,国库空虚,根本无力支付西征所需要的巨额军费,再加上东南沿海告急,同为权臣的李鸿章主张海防重于塞防,极力反对西征**。清廷虽然两边都支持,但却根本拿不出钱来。最后是谁支持了左宗棠?是胡雪岩,是他供给了左宗棠收复**的大部分军费。

大家一定会想,胡雪岩出身贫困,连政府都供应不起的军费,他一个人怎么就能承担得了?胡雪岩是有这个能耐的。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他就迅速累积了巨额财富,曾一度拥有三千万两白银的资产。当然,单凭他个人的财力,要支付整个军队出征的费用也很困难,所以他替清政府向外国银行贷款。因为清政府向外国银行贷款,外国人根本不答应,他们不信任清廷,怕清政府无力偿还。但后来胡雪岩凭个人的担保,以自己的资产做抵押,居然借到这笔巨额贷款,这才保证了左宗棠顺利出征,**也才得以收复。左宗棠曾再三地跟西太后讲,如果没有胡雪岩,这个仗打不下来,胡雪岩的功劳不输于任何冲锋陷阵的将领。左宗棠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胡雪岩,商贾中奇男子也。人虽出于商贾,却有豪侠之概。”

我们从阴阳的角度来看,左宗棠站在明处,我们都知道他有贡献,有功劳。可是我们不能忘记,背后还有一个我们看不见,但却是真实存在的功臣——胡雪岩。

我们中国人习惯把死去的人和死去的人比较,不便把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作比较。因为人活着就还会变,只有死了不会再改变,我们才可以放心去评判。所以盖棺定论,才能算数。胡雪岩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帮助左宗棠收复了**,保证了我们祖国领土的完整,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一个逝去的商人能够与之相比。

中国人对时间的观念比较特别,只要现代的商人没有能超越胡雪岩的,即“后无来者”,我们就认为他就是“今”,所以我们才说“今有胡雪岩”。

胡雪岩出身很平凡

西方人看到一个小孩,大多会问:“你叫什么名字?”中国人多数不会这样,因为在我们看来,一个小孩子叫什么名字并不是很重要。我们一般会问:“你爸爸是谁?”我们为什么关心孩子的爸爸是谁?问这种话的动机是因为“势利眼”,要根据爸爸是谁来决定对待孩子的态度吗?不全是。

西方人的家庭,是由血缘关系进入短暂性的亲情关系,所以个人主义盛行,知道孩子叫什么就好了,没必要去管他爸爸是谁。而中国人的家庭,由血缘关系进入亲情关系还不够,还必须建立伦理关系,所以家教和家风十分重要。所以我们觉得,由家族来认识家庭,由父母来了解子女,比较方便且准确。

我们要研究胡雪岩,一定要知道,他一生的良好基础,是在家庭里面培育出来的。一个人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对他一生都会有十分深刻的影响。我们中国人骂一个人,只会骂他没有家教,从来不会骂他没有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可见,学校教育是教人才能和学识的,而一个人的基本修养,要由家庭负责。那胡雪岩出生在一个怎样的家庭?他的父母都给了他怎样的影响呢?

家庭教育,决定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

安徽绩溪胡里村,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美,一条登源河由东向西绕村而过,历史上这里文风鼎盛,名人辈出。胡雪岩就出生在这里。他本名光墉,字雪岩,在家里排行老三。他的父亲胡鹿泉,字芝田,读过几年书,是位有文化的乡里名士。家里有几亩薄田,自耕自足,兼做一些小生意,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胡雪岩的出生地——安徽绩溪胡里村胡家有一条家训:读书做生意可以,但是不能为官。所以,胡雪岩的父亲没有走读书求官的道路,同样也不希望胡雪岩当官。我们无法说这种家训是好是坏,因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不必追究,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我们只要予以尊重和包容就好了。

胡雪岩读书的时候非常认真,老师所讲的道理他有听不懂的,回家一定会请教父亲。我们可能会想,胡雪岩家境不富裕,既然父亲有文化,自己教他就好了,为什么还要花钱读私塾呢?我们要知道,教育子女需要易子而教,自己的孩子,你再有本事也很难教得好,这是老天爷很公平的地方。胡雪岩的父亲也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再穷也送他到别人家去读书。胡雪岩从小就非常听父母和老师的话,父亲喜欢唤他做“顺官”,用安徽话念,叫做“顺乖儿”(音),就是又顺又乖的意思。

胡雪岩只读过两年的私塾,并没有受过高深的教育,了不起就是读过《三字经》、《千字文》等这样一些很基础的东西。从这里我们也看得出来,其实做人做事,一些很基本的东西就足够用了。太高深的学问,只是少数人在用,对多数人而言是没有用的。但是胡雪岩从小就知道一点——读书要明理。如果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读了也等于白读。因为死背书是没有用的,书读了以后,要去想通其中的道理,然后照里面的道理去做。做人做事都按照道理,是胡雪岩成功的一大关键。

读书如果不明白道理,等于白读。

胡雪岩的父亲生意做得很小,收入微薄,雪岩的两个弟弟降生以后,家里吃饭的人更多了,本来就不宽裕的生活变得更加捉襟见肘。所以胡雪岩八岁的时候,就开始替人家放牛。

有一天,他在野外放牛,碰到很多小伙伴,于是他就把牛拴好,跟伙伴们一起玩了起来。其中有一个小孩子,一不小心掉进了山沟,其他的孩子一看情况不对,都吓得跑回了家。只有胡雪岩沉着冷静,他慢慢摸索着下去,把那个孩子拉了上来,然后扶上牛背送回家去。当时,所有的邻里都赞扬他,说他机灵、勇敢,又有好心肠。看了这一段故事,我们应该想到一句老话,叫做“三岁看大,六岁看老”。我们看一个人,三岁的时候,大概就能够看出他长大以后是什么样子;到了六岁的时候,就可以想象他老了以后是什么德行。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千变万化,人的一生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难道六岁之前所形成的品德,真的能够决定一个人的终生吗?答案是肯定的。一个人在社会上,有多大的本事,有多大的才干,在我们中国人看来不是很重要。外国人是以能力为本位,认为有能力就了不起,中国人不是这样。中国人更看重人的德行——你的品德基础好,才能越高越好;你的品德不好,才能越高别人反而越害怕,因为这样更容易做坏事。

一个人三岁到六岁,我们根本看不出有什么本事,看不出有什么才能。否则的话,三岁就知道他长大会当工程师,会当科学家,那岂不是笑话吗?我们三岁到六岁,是看人的品德,不是看他的才干。胡雪岩从小品德就非常高,正像邻居夸他的那样,机灵、勇敢、好心肠。胡雪岩一生的经历,也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印证。

小时候是看品德,不是看才干。

我们教育孩子要注意,童年重点培养的是孩子的品德,知识以后再去学,不必着急。胡雪岩成长在一个单纯朴素的乡村,这其实对他是非常有利的。因为那些杂七杂八的东西他都看不到,可以安安心心地在品德方面学到一些东西。一个人品德基础良好,一生都会很稳固,将来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这是胡雪岩的父母一贯坚持的家风。

一个人品德基础良好,一生都会很稳固。

胡家的长子胡光鉴出生以后,父亲胡鹿泉在生意上遭到很大的挫折,而次子胡光鼎的夭折,更是让胡鹿泉伤心欲绝。胡雪岩之后又有胡光培、胡光椿两个弟弟,这使得家境更加穷困。在一连串的打击和生活重压之下,胡鹿泉的身体每况愈下。胡雪岩十二岁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父亲临终的时候,把胡雪岩叫到床边,嘱咐他说:“欲兴吾家,其惟顺儿乎!”他这是告诉胡雪岩:你要好好做人,好好做事,我们胡家就靠你了。可见,知子莫若父——爸爸是最了解儿子的。

父亲去世以后,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到了胡雪岩母亲一个人的肩上。在那个时代,一个寡妇抚养照顾好几个孩子,生活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对胡雪岩一生影响最大的人就是他的母亲——金太夫人。金太夫人一路陪着胡雪岩走到最后,她活得比胡雪岩还要久。

胡雪岩的母亲在当时是毫无地位的,甚至在胡家的祠堂里面,连他们家的资料都没有。但是我们从后人有意无意留存下来的胡雪岩的故事里面,却可以找到一个很明显的脉络,在这当中,他的母亲金太夫人一直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在这样的一个单亲家庭,一个没有读过什么书的寡妇,为什么能够把儿子教得如此出色?我们不得不更加佩服胡雪岩的母亲,而这也正是中国母教了不起的地方。

中国的母亲怎么教育孩子?其实就是按照一般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去教导而已。金太夫人没有教胡雪岩弹钢琴,也没有教他学美术,她给胡雪岩的就是一个健全的人格,这正是胡雪岩成功的基础。胡雪岩的母亲从小就跟他讲,到私塾里面要听老师的话,不要吵闹;替人家放牛,要好好看管,不要只顾着自己玩儿;出去当学徒,要听老板的话,要把老板交代的事情做好……胡雪岩从小就是在这样朴素的耳提面命下,慢慢成长起来的。

除了言传之外,胡雪岩的母亲更加注重身教。面对窘困的家境,金太夫人从来没有在胡雪岩面前抱怨父亲早早离世,使得孤儿寡母无人照顾。现在的单亲家庭很多,不少父母整天在孩子面前抱怨另外一半,这样的父母本身心理就不健全。同样是单亲家庭,胡雪岩的母亲把他教得这么好,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另外,母亲跟左邻右舍也都相处融洽。她凭的是什么?因为她与人为善,只要能够帮到别人的地方,她一定会尽量地去做,而且从来不要求什么回报。一个人要包容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不能事事计较,不能老要求别人。金太夫人的这些行为,深刻影响了胡雪岩的人生态度,使他一生受用无穷。所以胡雪岩一生非常感谢他的母亲,对母亲始终十分孝顺。

一个人要包容别人对自己的态度,

不能事事计较,不能总是要求别人。

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再加上自己的领悟和实践,为胡雪岩以后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胡雪岩不但听父母的话,而且自己会去想,父亲为什么这样交待我,母亲为什么这样教导我?他如果像一般人一样,只怪自己命苦——为什么我生在这么贫穷的家庭,长在这样闭塞的乡村?然后就自暴自弃,那还有什么成就可言?我们由此可以看出来,一个人不管生长在什么地方,不管先天条件怎么样,最后成功与否,完全是看后天怎么努力,怎么样去走出自己的路来。先天的环境和后天的努力结合起来,才会造就一个人。同样与胡雪岩在胡里村长大的伙伴,最后发展却不一样,就是每个人努力不同的结果。

胡雪岩基础很稳固

胡雪岩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可能很多人会认为他一定有什么成功的秘诀,或是常人不具备的过人之处。其实没有。童年的生活,塑造了胡雪岩一些很朴素的性格,而这些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做得到的。

第一个,勤劳。中华民族是全世界最勤劳的民族,这是每个中国人身上都具有的一种品质。胡雪岩贫寒的家境,造就了他勤劳的品格。

第二个,节俭。小时候所遭受的困苦使胡雪岩清楚,有钱不能乱花。但节俭不是吝啬,钱要用在刀口上,该花的钱一毛钱不省,不该花的钱一毛不花。中国有句古训,叫“当省不用,当用不省”,正是这个道理。

第三个,忍耐。胡雪岩如果不忍耐,他是没有办法面对一生所遭遇的种种挫折的。我们要了解,一个人如果没有做大事就算了,既然做大事,就要面对困难和挫折。挫折越严重,你就越知道自己是要做大事的人,这样激励自己,才能成功。

第四个,讲信用。信用是人的第二生命,胡雪岩对此坚信不移。不管公私事务,他都诚信守诺,所以听到他讲的话,大家从不质疑。当时外国银行不信清廷而独信胡雪岩,肯把巨额款项借给他,被世人认为是奇迹。这可能吗?但事实就是这样。

信用是人的第二性命。

第五个,不跟别人比。一般人要争气,就是跟别人比。胡雪岩非常争气,但是他从来不跟别人比。这点是很多人没有觉悟到的。胡雪岩跟谁比?他跟自己比。很多人跟他讲别人如何如何,他总是说那是别人的事,我走我自己的路。我们都认为同业一定会竞争,胡雪岩却不是这样想。他觉得,对手怎么经营是对手的事,自己怎么经营是自己的事。自己把事情做好,不是为了把别人比下去,而是为了证明自己比以前有了进步。这一点,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第六个,不求回报。胡雪岩帮助别人,从来不求回报。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常常怕对方记不住我们的人情,就怕别人以后忘记报答,其实这是不必要的。当你给乞丐一块钱的时候,你会想到将来要他归还吗?如果真是要乞丐回报的话,恐怕自己也变成乞丐了。既然我们给乞丐的钱,从来没想过再去要回来,那为什么帮助别人就一定要回报呢?我们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不图回报,这才是应有的态度。

第七个,好学的态度。一个人如果从小培养起喜欢读书、求知好学的兴趣,比什么都重要。胡雪岩到哪里都知道自己要学什么,要听什么,要做什么。他的母亲无法教导这些,他的妻子也没有什么学识,但他能够自己闯出一番事业,就是靠这样一种好学的态度。

第八个,英雄不怕出身低。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认识现实,顺应现实,但不要为现实所阻碍。胡雪岩的出身是很低的,但是他后来的成就是很多出身好的人都赶不上的。所以,不必介意出身如何,只要肯努力,谁都有可能成功。

家道衰落和父亲的去世,让胡雪岩早早就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家里入不敷出,胡雪岩八岁就开始给人帮工,因为年龄小,当地又没有什么就业机会,他只好替人家放牛,以此赚钱补贴家用。到胡雪岩十三岁的时候,一个看似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命运。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人生的第一次机会,关键是看我们怎么去面对。胡雪岩的第一次机会是什么?他是怎么去面对的?又是怎么得以走出家门,逐步进入钱庄的呢?

二诚信为本

放眼世界,任何国家和地方,总是穷人比较多些,富人相对的少些。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树立一个观念:贫穷不是罪恶,富贵也并不可耻。哪个穷家子弟不想改善自己的家境?但是贫富的事情我们很难做主,往往无能为力。连孔子都承认,富贵不是人所能够控制的。因此,胡雪岩能够走出贫困,获得大好前程,绝非偶然,其中有很多道理,值得我们好好仿效和学习。

胡雪岩的第一次机会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胡雪岩像往常一样到野外放牛,他把牛赶到草地上吃草,自己便想去不远处路边的凉亭里休息一下。走进亭中,他发现里面有一个挺大的蓝布包袱,上前伸手摸了摸,硬邦邦的,又掂了掂,分量很重。他不禁好奇,于是打开了包袱,想看一看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一看不要紧,着实把胡雪岩吓了一跳——包袱里面全是金银财宝。我们不妨假设一下,一个十三岁的乡下孩子,突然碰到这样一件几乎料想不到的事情,他会怎么反应?

一种反应是赶快抱起包袱,拿回家去交给妈妈,然后告诉妈妈说,从今以后就不必像从前那么辛苦了,这些金银财宝够全家人过几十年了。他会这样做吗?如果这样做,那这个机会就害了胡雪岩。你捡到十两银子甚至一百两银子,偷偷拿回去,可能不为人知。但捡到这么大的一笔财物,一旦被人发现,必然是会被抓去坐牢的。

就算胡雪岩能够想到这点,先找个偏僻的地方,把财宝埋起来。等到风声过去,大家都不注意了以后,他每次挖一点出来,然后慢慢拿去变卖,这样或许会很安全,也应该没有人会发现。但是做这种事情,总是一辈子良心不安的。如果胡雪岩有这种反应的话,我们确信他也不会有大出息的。

母亲的教育让胡雪岩明白,这些东西既然不是自己的,就一定不能拿,而且失主此时也一定是着急得要命,肯定在四处找寻遗失的包袱,所以他决定原地等待失主。

胡雪岩如果就是呆坐在那里傻等,其实也是很危险的。假如有人发现失主在四处慌忙地找东西,又得知曾经从凉亭这里经过,于是抢先赶来,问胡雪岩有没有捡到东西,然后胡雪岩就稀里糊涂地把包袱交给他,那不就上当了吗?由此可见,任何事情,哪怕是好事,假如思虑不周,处理不好的话,都可能办坏,即便好事也会变成坏事。

以上的假设,胡雪岩都没有做。他先把包袱藏到草丛里面,然后好像没事儿一样,坐回那里等待失主。可是,一直到太阳快下山了,也不见有人过来,胡雪岩的肚子叽里咕噜叫了起来,但他还是强忍住饥肠辘辘,继续坐在那里等候失主。

终于,有一个人神色慌张地跑了过来,开口就问:“小哥小哥,你有没有看到我丢的东西?”

胡雪岩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很沉稳地反问:“你丢了什么?”来人说:“丢了一个蓝色的包袱。”胡雪岩听他这么说,才继续问他:“里面都有些什么东西?”

来人一听就知道东西找到了,否则这个少年怎么会这样问呢?于是赶忙把里面的东西一一说来。胡雪岩见他说得分毫不差,这才将包袱取出还给了失主。

包袱失而复得,失主当然非常高兴,于是从中拿出两样东西,对胡雪岩说:“这个给你,算是对你的酬谢。”胡雪岩连忙拒绝说:“不要不要,这本来就是你的东西,我又没有做什么,本来就是该还给你的。”

失主听后大为感动,于是告诉胡雪岩说:“我姓蒋,在大阜开有一家杂粮店。你这么好的小孩子在这里放牛可惜了,如果你愿意跟我出去,我收你当徒弟……”

胡雪岩会不会答应?

胡雪岩如果当时就说:“好,我跟你去”,相信蒋老板以后也不会好好教他。说走就走,这样的孩子心目当中根本没有父母,以后又怎么可能会有老板呢?这样的徒弟当然不会被老板和师父看重。

胡雪岩是说:“我现在不能答应你,要回去问母亲。如果母亲同意的话,我当然乐意跟你去。”蒋老板一听,更是觉得这个徒弟他收定了,所以就说:“好好好,我把地址留给你,如果你跟母亲谈妥了,就过来找我,我那边给你安排好一切事情,你都不用担心,我一定会好好教你。”

胡雪岩回家以后,把整个经过告诉了母亲。母亲听后十分高兴,儿子有这么好的机会当然要去,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情。于是胡雪岩十三岁的时候,独自一人离开了绩溪胡里村,按照地址找到大阜的蒋老板,开始了在杂粮行的学徒生涯。

从大阜到金华

人生的第一次机会,胡雪岩牢牢地抓住了,他表现得近乎完美,没有任何缺失。但是,胡雪岩如果一直在杂粮行混下去的话,他能有什么出息?所以我们一定要清楚,机会是接二连三的,是持续发展的,但是这也要求我们每一次都不能有丝毫差池,否则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可能前功尽弃,付诸东流。

胡雪岩在大阜杂粮行里面的勤快自不必说,老板交代的事情,当然一丝不苟;老板没有交代的事情,能做也尽量去做。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是这样,总是先看老板给自己多少钱,然后才去做多少工作,这样的人不会有什么发展。胡雪岩完全没有这种想法,因为他明白,老板的态度怎样,那是老板的事情,但机会对于自己是何等的难得,既然出来了,就要好好学,学到手的东西才是自己的。胡雪岩越是这样想这样做,蒋老板就对他越发地喜欢,越发地看重。

时间就这样飞快地过去了两年,转眼间胡雪岩十五岁了。

这一年,一位金华的客商来杂粮行谈生意,可是刚到大阜就病倒了。说到金华,我们就会想到金华火腿,不错,这位客商正是一家金华火腿行的掌柜。他在大阜举目无亲,无人照顾,拖着病体又回不了金华,心里十分着急。身体本来就不好,再加上急火攻心,病情更加严重了。胡雪岩心地善良又是个热心肠,得知此事后,就赶到他的病榻前,一连多日给他端药送饭,忙前跑后,照顾得十分周到。在胡雪岩的精心照料下,没过多久,客商的身体就痊愈了。这位客商十分感动,就问杂粮行的蒋老板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徒弟。蒋老板于是把自己包袱失而复得的经过,以及胡雪岩在自己店里的表现跟他细说了一遍。

金华火腿行的掌柜听后大为感叹,就主动问胡雪岩:“我们那里比大阜好玩得多,你随我一起到金华如何?”胡雪岩还是同样的态度:“这个不行,要问我们的老板。老板同意,我才可以答应你。如果老板需要我在这里,虽然我想去,但是也不能跟你走。”胡雪岩说得多好!

胡雪岩把金华掌柜的意思告诉了蒋老板,蒋老板欣然答应,因为金华火腿行要比自己的杂粮行规模大上许多,对胡雪岩而言也是一个更大的机会。一个好老板,看到自己的伙计有更好的前途,没有不高兴的,再怎么讲也是他培养出来的人才。于是,胡雪岩从大阜来到了金华。

很多事情,哪怕差之毫厘,都可能给人很坏的印象,可能错失机会,可能使好事变成坏事。胡雪岩每样事情都做得十分圆满,这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是很不简单的。到这里我们应该可以看出,人生是什么?人生就是不断做出阶段性的合理调整。在家放牛,就要像个放牛的,要把牛照顾好;在外做学徒,就要像个学徒,要让老板满意。就算别人问话,该怎么回答,也一点都不能出差错。如果胡雪岩在杂粮行里好吃懒做,就算他照顾了金华火腿行的掌柜,掌柜的也不会主动去要他,顶多给点钱表达一下谢意就是了。所以,一个人好好做事,不单是对别人好,更多的是对自己好。胡雪岩勤奋好学,粗活细活统统干,就算活在现在,也是每个老板都想要的人。

人生就是不断做出合理的阶段性的调整。

德行定终生 一吻定终生
我们还有一句话,叫“不求人,格自高”。一个人求人的时候,总会觉得自己好像矮了一大截。胡雪岩做人不求人,人家就会反过来求他,问他你愿意跟我走吗?这是完全不一样。靠谁?靠他自己!所以,每一个人走到什么地步,都是自己替自己负完全的责任,不能总是埋怨别人。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就是这个道理。怨天尤人有什么用?自己反省一下,改变一下自己,调整一下自己,这才是正道!

每一个人走到什么地步,都是自己替自己负完全的责任。

如愿以偿进钱庄

胡雪岩到了金华也是一样,什么都听,什么都学。因为金华火腿行的规模比较大,所以跟很多杭州的钱庄都有业务往来,于是胡雪岩终于有机会亲眼看见了以后影响他一生的东西——银票。从前,钱庄可以印发钱票,和当铺开据当票一样,不过当票是方形的,钱票是长方形。钱票的纸质也比当票好一些,票面用青色或彩色印上钱庄的招牌,钱额多少可以由钱庄专门写钱票的人直接用墨笔写上去,写好后再盖上几个红印泥的图章,这图章和字迹是不容易伪造的。胡雪岩当时惊得是瞠目结舌,因为他难以想象,钱怎么会抬笔写在一张纸上就算数呢?

胡雪岩为什么对银票有那么大的兴趣?我们相信,家境越穷的人,对钱的价值就会看得越重。胡雪岩心里想,从前以为钱都是由官府造的,民间不能铸造,现在知道有钱的人可以自开钱庄,要多少钱就可以写多少钱,这不是比官府更好吗?将来自己也开个钱庄,做一个钱庄老板,就可以无限制地用钱了,这该多好!胡雪岩会这样想,其实也是人之常情。从此,胡雪岩的一生都跟钱庄结下了不解之缘。胡雪岩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做钱庄生意,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开银行。我们都会有种认识,开银行的人是很有钱的。因为用钱来赚钱,钱滚钱,当然比用人力赚钱来得容易。所以胡雪岩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到钱庄里去当学徒。

一般人有了这样的想法,可能就会直截了当地问:你们那里需要学徒吗?我能不能去呀?但胡雪岩虽然心里有此打算,却没有开口,这是他很了不起的地方。因为一开口你就是求人,如果对方不同意,岂不是很尴尬,而且也会得罪原来的老板。我们经常看到一面,就伤害另一面,就是因为缺少这种平衡的思想。

胡雪岩碰见钱庄前来收账的人,总是问长问短:你们钱庄有没有学徒啊?他们都学些什么啊?都做些什么事啊?他专问这些,对自己想去的事情却绝口不提。

胡雪岩还有更了不起的——当他打听得知钱庄的学徒要算钱算得很快,要算盘打得很熟,要写字写得很漂亮时,他二话不说,马上开始每天暗自练习书法,练习珠心算。因为用心,当然进步很快。

胡雪岩很有心计,在与钱庄的人核对账目的时候,他都不用算盘,全靠心算报账,而且算得又快又准。钱庄的人自然很快注意到他,称赞这个小孩子真是不得了,怎么算这么快?这时他又拿起算盘,啪啪啪一打,更快!这样一来,钱庄的人对他更加刮目相看。

钱庄的人见胡雪岩又勤快又好学,不由跟胡雪岩的掌柜谈论起他来。掌柜把以前的事一说,客商觉得胡雪岩不光勤快好学,而且还拾金不昧,诚实守信,于是马上说:我们钱庄就是需要这样的人,你愿不愿意把他让给我呢?就这样,胡雪岩又得到了很好的机会。

一个人除了把握机会,还要能自己创造机会,让对方了解你有什么本事,这个更加重要。我们看到,胡雪岩没有开口要求,他只是尽量去表现,表现到让别人看中他,机会自然就来了。他从问的当中,他从准备的当中,让别人觉得虽然他还没进钱庄,但俨然已是个钱庄的学徒了。因为就算是在钱庄,给学徒的培训也不过如此。一个人确定了方向以后,不要先考虑眼前有没有机会,而要先做好自己能做的准备,等到一切准备充足了,机会自然水到渠成。

人要抓住机会来让对方了解你有什么本事。

我们可能也会想,胡雪岩年纪轻轻,这样一再地变换工作,用现代话讲就叫跳槽,这是不是不安分的表现?话分两头,如果胡雪岩只是为了多赚几个钱而去跳槽,如果是因为跟老板或同事处不好而不得不换工作,那我们觉得这个人修养实在太差。因为一个人不在同一岗位上长期工作,很难积累起丰富的经验。这种人跟抹布没有两样,这里抹一抹,那里抹一抹,早晚会被丢掉。胡雪岩不是那样,他是工作做得很好,能力提升得很快,因此才被别人看上的,那又有什么不能去呢?何况,把他送走的人心里也是很愉快的。所以同样是跳槽,像他这样跳槽其实是求之不得,是一桩美事。如果是被迫跳槽,是不忠心而跳槽,或者是单纯的为了钱而跳槽,那就不可取了。可见,每件事情都可以从两面来看,这才叫做阴阳文化。

我们回过头来分析一下,胡雪岩十三岁离开家门,十九岁如愿进入钱庄,一个现在来说还是依偎在父母身边的少年,是什么原因让他独自一人离家在外,却能走得这样顺利而且稳牢呢?

把握好机会

一般人经常求神拜佛,希望神明保佑自己一切顺利。神佛没腿没脚,一天到晚呆坐在那里,他会帮你忙吗?求神不如求人,求人不如求己,最后还是要靠自己!中国人其实不是一个拜神的民族,我们是礼佛的民族。礼佛跟拜神有什么不同?礼佛是一种礼貌,就是我们看到神佛就会跟他打个招呼,这样叫做礼佛。但我们基本上是不求神的,因为真正要做事情还得靠自己。

在绩溪胡里村度过的童年时光,是胡雪岩人生的第一个阶段,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人生最宝贵的资源,这为他的人生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胡雪岩走出家门以后,能够一步一个脚印平稳地发展下去,这与他童年所形成的积极而良好的心态是分不开的。

虽然生活贫困,但胡雪岩没有一天到晚抱怨自己运气坏,抱怨为什么出生在这么一个贫困的家庭。相反地,他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机会不到,无可奈何,一旦有了机会,就一定要牢牢地抓住。

其实机会到来的时候,对他也是一个考验。我们不要一厢情愿地认为,有机会就是好事情,也不见得。同样的机会,对某些人来讲是好事,但是,对某些人来讲却是危险的事情,就看个人怎么去面对。胡雪岩走出去以后,他没有急功近利,贪多求快,而是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平平稳稳地去发展。但是很多人看到机会来了,就想立竿见影,想一夜之间能有很大的成就,这都是不正常的心态。

同样的机会,对某些人来讲是好事,

但对某些人来讲却是危险的事情。

心中有父母

做子女最重要的是什么?不是会打算盘,不是会说英语,不是能背四书五经,而是心中要有父母的存在。我一辈子不敢做坏事,不是惧于法律的威慑,而是怕丢父母的脸。

现在的孩子这种观念很淡薄,认为自己爱怎么做就怎么做,跟父母没有关系。我们前面讲过,中国人骂人,一开口就说没有家教。说他没有家教,就是说他的父母没有管教好。中国人看到一个小孩子胡作非为,就骂他爸爸,骂他妈妈,说他没有家教,这在外国人看来是很奇怪的事情。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记住,我们活一辈子,千万不能丢父母的脸。只要小孩心中有父母,就会规规矩矩地做人。

作为一个中国人,心中一定要有父母的存在。

一个人怎么想并不重要,如何做才比较重要。光是想要好好做,结果没有任何行动,那还是等于零。胡雪岩统统是用实际的行动来表现:捡到那么一大笔金银财宝,他毫不动心,不要就是不要。实际上他是聪明的,因为想要也要不到,那么一大堆抱回家去,迟早还是会被人知道,这样他一辈子的信用就没有了。可是很多人就是糊涂,只看到眼前,不顾及长远。胡雪岩规规矩矩,再辛苦也要等到失主回来;当蒋老板开口要带他去当学徒的时候,他说要先问妈妈;只身一人到了外面,他依然好好表现。这些是为什么?因为他心中有父母,怕丢父母的脸,就这么简单一个原因而已。

在我们中国人的内心,家庭非常重要,因为家和才能万事兴。如果家人不和,家里总是吵吵闹闹,那整个家庭就都毁掉了,什么样的教育都没有用。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心中很难有父母的存在。我们前面也讲过,身教重于言传,母亲讲给他很多做人基本的道理,但更多的教育是胡雪岩从家庭的氛围和父母的做法上自己感悟到的。中国人往往周末会带上小孩回家看望父母,定期给父母些钱的时候,也都故意让小孩看到,这样的身教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以后也有同样的责任,效果来得更为实际和有用。胡雪岩虽然家境贫寒,但他从小在家里感受到的,是一家人要互相关心,要彼此尊重,所以才会养成随时随地心中都想到父母的观念。胡雪岩一直到老,有什么事情也一定跟母亲商量,从来不盲目决定,这让他受益终生。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家庭观念和亲情观念,是有区别的。在西方,子女大概十八岁成人以后就离开家门,去过自己的生活。在中国,父母跟子女的关系却是一辈子的,哪里会说什么到十八岁就算了。所以很多观念我们要区分清楚,中国就是中国,西方就是西方,二者整个的社会形态和价值观念是不一样的,想学西方我们也不反对,但至少要搞清楚了再去学、再去做,否则道听途说,只会越搞越乱。

出外靠朋友

做人其实只是几个原则而已,能把这几个原则记住就足够了。在家里面,胡雪岩的母亲告诉他,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既然成了一家人,就要有一家人的亲情,因为亲情是很宝贵、很难得的。所以他在家里,很听从父母的话,兄弟之间感情也都很好。胡雪岩到了外面,虽然父亲已经去世,母亲远在老家,但母亲临行前嘱咐的那句话,他时时刻刻谨记心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他把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当做朋友来看待,因此人缘也是非常的好。

当学徒期间,他没有把共事的伙计当做同事去看,而是当作朋友对待。因为同事之间会彼此竞争,经常是你害我,我害你,但是朋友不会。所以当他跟同事交成朋友,大家才会以诚相待,他自己也增加很多的快乐。不光如此,他跟老板,跟师傅,或者跟来往的客人,也都相处得很愉快,就是因为他知道:对任何人都要尊重,都要诚信相待,都要当做朋友一般。只要两个人变成朋友关系,心态马上就不一样了。中国人同事之间经常计较,该你做的你不做,凭什么推给我?可是一旦变成朋友,就会你帮我忙,我帮你忙,你能做你多做点,我能做我多做点,就是这个道理。

对任何人都要尊重,都要诚信相待,都要当做朋友一般。

不计较得失

胡雪岩每到一处,都没有计较自己收入多少,才去付出多少。我们要记住一句话:学来的本领,谁都偷不掉!钞票放在口袋里面,半路上可能会遗失;金子打成戒指戴在手上,遇见强盗说不定连手指都会被剁掉。但学来一身的本领,一辈子不会丢掉。年纪轻轻,多做一些才能多学一点,这样有什么不好?很多事情看着简单,没有做过不会知道其中的艰难。只有做过以后,才会知道没有一件事情是简单的,没有一件事情是随随便便就能够做好的。不用心当然很快就能做完,但做完不等于做好,用心以后才会知道什么都不是那么简单的。用心做事得来的经验,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

胡雪岩凡事都很认真,把每一个细节都摸得很清楚,所以后来当了老板,他也很清楚干部的对错疏失,这些都是他自己实践得来的,不是靠师父能教会的。现在很多年轻人受到西方的影响,总觉得给的多,就多做一点,给的少,一定少做一点,其实这是对自己很不利的想法。

就是这么几个很基本的观念,使得胡雪岩一路非常顺当。在金华火腿行掌柜的支持下,胡雪岩到了杭州,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钱庄的学徒,开始了他往后几十年的钱庄生涯。这家钱庄就是杭州阜康钱庄,老板姓于,也就是给了他人生第一桶金的人。胡雪岩会如此幸运,可见他有他的福分,而这些福分也是他自己累积起来的。

当一个人希望有某种机会,而这种机会在自己的努力下,很幸运地落到了自己头上的时候,他当然会格外地珍惜,格外地认真,格外卖力地去表现。胡雪岩就是这样,因此他的老板对他也是格外器重和栽培,这样一来,他自然会发展得很顺利。

年幼丧父的胡雪岩,十三岁就离开家门,在六年的时间里,一共换了三个工作,从大阜杂粮行到金华火腿行,再到阜康钱庄,胡雪岩迎来了接二连三的机会,一步步改变了命运。而在阜康钱庄工作的时候,胡雪岩更是获得了老板的厚爱。他不但接管了阜康钱庄,并且继承了老板的巨额遗产,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那么胡雪岩经过了怎样一步步的严格考验,从钱庄的小伙计一直做到了钱庄的管理者?为什么钱庄老板会把巨额遗产留给非亲非故的胡雪岩?他究竟有着怎样的过人之处呢?

三随机应变

人生最快乐、最渴望的事情固然很多,但是我们最想要的其中之一,就是得到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而且数量最好大一点,来路最好奇一些,我想这是大家共同的愿望。胡雪岩初到杭州阜康钱庄只是一个学徒,他又是如何得到自己的第一桶金的呢?

胡雪岩的第一桶金

胡雪岩的第四代孙,画家胡亚光先生,在回忆家事的文章当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先曾祖光墉公,字雪岩,少式微不暇攻诗书。学贾于阜康钱庄。肆主于姓,无子。家公勤敏,有胆略,颇器重之。疾革时,招公至榻前曰:“君才识百倍于吾,吾肆虽小,好为之不患无用武之地”。即以全肆赠之。

——《安定遗闻》

中国人向别人提起自己的父亲时,称为“家父”,但是如果父亲过世了,就要称为“先父”。文字当中所说“先曾祖”,那就表示比祖父更高辈分的长辈。古人除本名之外,还有字,只有长辈才可以直呼本名,其他的人或者晚辈只能够称呼字。晚辈对自己的长辈不便提及名讳,可是不说又不行,那怎么办呢?就加上一个“公”字,便称为“光墉公”,指的就是胡雪岩。这段话的意思大概是说,胡雪岩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根本没有机会去读四书五经这类的诗书,早早就在阜康钱庄当学徒。钱庄老板姓于,没有子嗣,看到胡雪岩十分勤奋好学,又有胆略,便对他十分的器重。于老板后来病危临终之时,把胡雪岩叫到床前,说你的才干百倍于我,虽然阜康钱庄现在规模还不大,但只要你用心经营,这些资金必定可以被你好好运用,你千万要好自为之。于是将整个钱庄传给了胡雪岩。

当然,关于胡雪岩的发迹,还有其他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是左宗棠提携说。说在胡雪岩当学徒的时候,左宗棠的部将因为军队粮饷紧缺,奉命来钱庄借钱,开口便要两千两银子。当时钱庄老板不在,在场的伙计都不敢做主放款。就在双方僵持不下,几乎要刀枪相见的时候,胡雪岩挺身而出,做主将银两借给了官兵,这才没有惹出更大的乱子。但是,胡雪岩事后却被老板以超越职权、擅自做主为由而开革。此事后来传到左宗棠的耳朵里,于是对胡雪岩就有了很好的印象,所以后来给了他很多机会。胡雪岩得助于左宗棠,自己开了家钱庄,这才赚了大钱。

另外一种是王有龄帮助说。据说浙江巡抚王有龄当初贫困之时,胡雪岩私自挪用收回来的钱庄死账,将银子借给王有龄捐官补了实缺。后来王有龄又刚好回到浙江为官,他们两个官商合作,从此飞黄腾达。但我们略加分析就会产生疑问,王有龄刚刚回到浙江为官,只不过担任海运局一个小小的坐办,哪里来那么大的本事,能够帮助胡雪岩呢?可见此种说法不太可能。

在这些说法中,我们看来看去,还是觉得胡雪岩的后代子孙胡亚光先生所讲的说法比较可靠。因为于老板好不容易经营下这么一个钱庄,自己没有子嗣,而胡雪岩诚实守信又勤奋好学,当然应该是最好的人选,这样想来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不过,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于老板没有后代是他会把钱庄交给胡雪岩的前因,但是最后做出这个决定的关键,还是因为他在经过严格的考验之后,最终确定胡雪岩正是最合适的接班人。那么胡雪岩来到阜康钱庄是怎么表现的?他做了哪些事情让于老板如此看重,会将自己一辈子的心血赠予非亲非故的胡雪岩呢?

胡雪岩的第一堂课

对于钱庄而言,门户安全至关重要,为了防盗防贼,打烊以后都是大门紧闭,任何人不准从正门进出。胡雪岩从金华到了杭州已经是晚上,所以他第一次到阜康钱庄是从后门进去的。安睡一夜,第二天一早被带去见了老板,问过一些情况之后,便被指定在金库里当学徒。

胡雪岩从进入钱庄的那一夜起,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未踏出店门半步。因为按照钱庄的规矩,学徒进门要先练习“坐功”,就是整日呆在金库里面,练习算银票,包银元,串铜钱。白天不准出门,晚上住在店中,同样不许外出。坐功的考验期是一个月,如果一个月内遵守规矩闭门不出,而且表现不错,就算合格。如果在第一个月便出了差错,可以再考验一个月。若是仍有违规的行为,就会被彻底辞退。金库里连胡雪岩在内一共三个学徒,年龄都差不多,稍大的一个刚满师,在金库里指导他们工作,大家叫他师兄。胡雪岩人缘很好,没几天便与大家混得很熟了。

一个十九岁的少年,初次来到风光明媚、景色如画的杭州,我们将心比心,相信他心中的第一个愿望,应该是抽空去看看西湖的景色。但胡雪岩认为好不容易找到自己想做的工作,就要一切遵守规矩。他想起母亲的教诲,要认真,要用心,要勤劳,要努力,更要听老板的话;他也想起已经去世的父亲读过书却没有机会,自己读书不多,却有这么好的机会,当然要格外珍惜才是。所以一个月过去了,他始终没有离开钱庄,工作不但熟练而且准确,没有发生任何差错。

到了第二个月,师兄告诉他可以到外面走走,去看看美丽的西湖。但他仍表示不急着出去,等坐习惯了,师兄要出去时,再一起去。师兄当然很高兴,难得雪岩这么听话,于是告诉他以后每逢初一、十五去西湖时带他一起去,胡雪岩自然也很高兴。

从学徒到跑街

要了解一个人,怎么样最可靠?算八字不一定管用,靠眼睛观察也不一定准确,最好的办法就是实际考验一下。胡庆余堂的关门弟子,现任青春宝集团董事长的冯根生先生,在谈及自己当初学徒生涯的时候,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他当年好几次在胡庆余堂的地板上捡到散落的银元,每一次都诚实地交给了师父。师父当时也不多讲,只说你很诚实,就把银元收了回去。直到师父临终时才把他叫去,告诉他其中的秘密。原来银元每次都是师父故意丢在地上的,看哪一个徒弟会捡到,有没有诚实地交上来。这种透过实际考验来测试徒弟是否诚信的方式,应该是胡雪岩在于老板的考验之下,不但通过测试,而且一直沿用下来的。所以我们要记住,人要经得起考验,再加上两个字,人要经得起“严格”的考验,才能够出人头地。

胡雪岩在钱庄当学徒始终和在大阜、金华的时候一模一样,如果说有不同,就是他对学徒的分内之事更加勤快了。每天早早起床,先替老板端洗脸水倒尿壶,扫地抹桌买早点。开店营业之后,有客户来办业务,他总立在一旁,见机做事,从来不用吩咐。

讲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一句,人到底要不要变?答案是应该变的才可以变,不应该变的就是不能变。像倒夜壶这种事情,大部分人是不愿意做的,可是胡雪岩从十三岁开始,一直做到二十岁。他并没有觉得这种事情怎么总是我做呢?轮也该轮到别人了吧?胡雪岩阶段性的调整比任何人都好:该调整的部分,他自然去调整,因为学徒的环境不同了,工作的要求不一样了;不该调整的部分,他是一本初衷,一如既往。

一本初衷是很了不起的,如果以前所做的事情现在不做了,那他就是投机取巧,是为了想到钱庄而故意讨好人家。胡雪岩不是投机取巧,以前怎样做事,现在还是表里如一,前后一致。

一个人到底是该随机应变还是投机取巧,我们真的要好好去想一想。中国人最讨厌投机取巧,但是最佩服随机应变。同样是四个字,但是方式、效果完全不同。胡雪岩随机应变,绝不投机取巧。怎么区分?一个人如果动机很纯正,一心为公,就是随机应变;一个人如果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不顾大局,一定是投机取巧。同样的动作,要从看不见的动机来研判,否则很难分辨。

一个人为了公家,就是随机应变;

为了自己的利益,就是投机取巧。

胡雪岩如果刚来的时候很勤快,时间一长就慢慢把那些事情推给别人,老板就会疑虑:这样的人以后还会变得更差,如果把整个钱庄交给他,岂不糟糕了吗?胡雪岩一本初衷,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升到跑街照做不误,升到出店还是一样,老板后来对他器重,他反而更是加倍努力,老板还怎么会怀疑他呢?前面的话说到这里,我们还要加上三个字,一个人一定要经得起“全方位”的严格考验才行。

人一定要经得起全方位的严格考验。

胡雪岩没有上过几天的学,为什么懂得这些道理?可见,很多道理不是学校所能教的,不是书上都会有的,完全靠自己的一种领悟。“悟”字拆开来,一个“吾”,一个“心”。一个人要自己常常想,要从自己的内心得到一些启发,懂得一些道理,这样才会真正有所得,才会在生活中真正去践行。

于老板已经上了年纪,也带过好几个徒弟,他对年轻人十分爱护,也是严加管教。他仔细观察胡雪岩的言行,透过各种方式考验胡雪岩,认为他是个值得栽培的人才,更加有心培养他。既然这样,那钱庄有没有培养和提拔人才的制度?当然有。

现在很多人羡慕西方的制度化管理,总觉得中国人缺乏制度,好像都是爱怎么做就怎么做,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其实我们中国从周朝开始,就很擅长定制度。孔子做梦都会梦到周公,就是因为他对周公所定的“周礼”非常推崇,认为周公最大的贡献,就是定下了很周密的制度。在古代,世界各国都派人到中国来学习我们的制度,所以说,中国人是很会定制度的,并不是像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认为中国人自古没有制度,更不遵守制度。那完全是一种误解。

按照钱庄的规定,学徒五年满师,才可以委派工作,正式成为办事人员。但是,于老板看到雪岩十分特别,所以刚到第五年,离满师的期限还有整整一年,便迫不及待地升他为“跑街”,可以送送账单文书,也就是现当于现在的业务助理。

于老板这种提前给胡雪岩“转正”的做法,我们应该怎么看?在西方人看来,这是比较不赞成的事情,认为是违反制度。但在中国人眼里,制度是制度,执行起来却会因人而异,会有一些弹性。我们对表现特别好的人有一种办法,叫做破格提拔,破格任用。这没有什么不好。既然胡雪岩已经具备了出任跑街的能力,又何必一定要固守死规矩?那分明就是有人不用,分明就是浪费人才。所以到了第五年,于老板对胡雪岩说:“你可以当跑街了,可以到外面去走走了。”

胡雪岩到了外面,真是如鱼得水,因为他的长处就是与人往来。我们会发现,凡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大概都是那些不太了解人世间状况,对别人的心理变化也很难揣摩清楚的人。人一旦擅长了解别人的心思,就很容易跟别人打交道。胡雪岩不但对人有兴趣,而且善于用心了解他人的想法,所以什么事情到了他的手上,都会处理得很好。

从跑街到出店

由于胡雪岩在还没有担任跑街之前,自己就已经把跑街的各种任务和相关技巧掌握得差不多了,所以一旦出任,很快就进入状态,表现得非常出色。只做了半年,便升为正式的“出店”,也就是现在的业务主管,有了一定经营上的权利。出店不但可以接洽业务,而且要经手银钱。店里的伙计看到胡雪岩还未满师就担任出店,心里都很羡慕。

胡雪岩担任出店后,最特别的表现是什么?就是他对收死账比谁都有办法。死账用现代的话讲叫做呆账。钱庄放钱出去,就有一定风险。遇到一些客户情况突变,钱会收不回来,这些便叫死账。死账原因很多,有的官员离任调走,有的生意亏本破产,也有的故意赖账不还。钱庄最怕遇到死账,因为死账一多,钱庄周转不灵,就有倒闭的危险。胡雪岩担任出店后把原有的死账一一弄清,采取不同的方式“讨债”,别人收不到的钱他却收得到。为什么?因为他很灵活,很会说话。说实际一点,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一个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样好还是不好?我们常常想到负面,认为这样不好。其实这有什么不好?你碰到人不讲人话,难道讲鬼话吗?你鬼话连篇,人家根本听不进去;如果哪天真的碰到鬼,你不讲鬼话讲人话,鬼又怎么听得懂呢?很多事情,我们没有必要老往坏处去想。一个人本来就应该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才是合理的做法。一般人因为太过要标榜自己,还没有资格称为君子,就想变成圣人,这是我们读儒家的书所应该注意的。我们是普通人,就先做个普通人,其余的慢慢来,不要操之过急。

出店再往上便是“掌盘”了,就是“掌握全盘”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总经理,地位仅次于老板。胡雪岩一步步升职,在从业务助理到业务主管的过程中,他不断根据岗位的不同,调整自己的表现,样样都做得很出色。而钱庄的管理者——掌盘,无疑应该是他在钱庄工作的最高奋斗目标。于老板想到现在的掌盘年纪已大,自己身体又不太好,便有意提拔胡雪岩接任阜康钱庄的掌盘。于是就把他找来商量,说由你来做阜康钱庄的掌盘如何?胡雪岩怎么回答?他说不要。

于老板觉得很诧异,这么好的机会,别人求之不得,你为什么不要?胡雪岩回答说,钱庄的生意全靠出店交际招揽,掌盘看家固然重要,但不如让我当出店,外面人头熟了,这样对店中生意的发展更为有利,等老掌盘出缺时再说也不迟。换句话说,胡雪岩的意思是不能因为自己的升迁连累了钱庄的发展,为了钱庄的发展他宁可不升。

面对如此诱惑,胡雪岩断然拒绝,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种定力。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怎么样?当然是觉得这个小孩子真不得了,年纪轻轻想得这么长远,当然就更信任他了。所以,于老板最后干脆把整个钱庄都送给了他。

一个人会做什么样的事情,一定有他的前因后果。这句话很重要,因果关系是永远存在的,只不过它不是直线的,不是物理的,不是像常人所想的一个因一个果。人世间的因果是有变化的,通常一个因可以产生好几个不同的果,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有很多变化,这才是我们大家要小心的。

胡雪岩一生认为结果并不重要,原因才重要,动机才重要。此时的胡雪岩并没有想到以后老板会把财产交给他,当然老板也不会提前告诉他。因为提前说出来,有的人就可能会做假,装成值得信赖的样子。于老板什么也没有说,就是要看胡雪岩怎么表现。其实胡雪岩不接任掌盘是有抱负的,他也是在为自己的前途着想。因为一旦当上掌盘,虽然薪水高,红利厚,但长坐店中便不能和外面接触,业务关系很容易疏远。胡雪岩是要趁自己还年轻,利用出店的机会,运用自己的交际本领,为今后自己能在钱庄行业中立足打下基础,因为他不想一辈子给人做伙计,也想有朝一日自己开钱庄当老板,这才是他心中真正的打算。

结果不重要,动机原因才重要。

于老板的嘱托

于老板后来突然得病,而且一天天严重起来,他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便把老掌盘和胡雪岩叫到床前,详细问起钱庄里的大小事情。由于几年来阜康钱庄业务规模有所扩大,在金华、宁波、湖州、温州等大商埠均有商铺和客户往来,尤其是各种投资汇兑,客户借贷很多,但说起这些胡雪岩脑中犹如有本账册一般,甚至有些连老板和老掌盘都忘掉了的重要事情,他都是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经过再三考验,于老板终于下定决心,要将阜康钱庄的全部财产赠与胡雪岩。在于老板临终的最后一刻,他将亲友和店员唤到床前,将遗嘱公开,正式宣布把阜康钱庄交予胡雪岩经营。最后,老板给胡雪岩留下一句话:“你命中有好也有坏,愿你今后多做好事,多积阴德。希望你能学我,勤奋积财,不要像石崇,因财贾祸。”这一年胡雪岩二十七岁。

石崇是谁?他是晋朝的一个富官,非常能敛财,但是因为太过奢侈,结果皇帝越看越不顺眼,就把他杀了。有的人说,钱是我自己赚的,我爱怎么花就怎么花,与别人有何相干?其实不是这样。钱虽然是自己赚的,但过于奢侈就会败坏社会风气。用赚得的钱多做好事,帮助更多的人,这才是正道。

中国有一部宝典叫做《易经》,整部《易经》其实就是一句话而已,叫做“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只要相信这句话,很快便能懂得《易经》的道理。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多做好事,多积阴德,就算有些不顺利的事情,也会逢凶化吉,慢慢变得好起来。于老板临终赠言,就是提醒胡雪岩要勤奋节俭,这样慢慢才能把财富累积起来,才可以做更好的事情。他同时告诫胡雪岩千万不能像石崇那样,因为奢侈挥霍而惹得祸端。没有钱只是穷困而已,有了钱却招来祸,那是划不来的。

胡雪岩第一桶金有多少钱?有五千两银子。五千两银子不是个小数目,于老板一口气就把五千两的资产交给了胡雪岩。胡雪岩得到这笔难能可贵而又出乎意料的第一桶金,这对他来讲是祸还是福?我们中国人的事情只有一个答案,就是很难讲。胡雪岩好好运用,就是好的;运用不好,本来没有钱还不会惹祸,一有钱马上就惹祸了。所以当我们得到钱财的时候,应该格外谨慎,而不能只是惊喜,然后就开始为所欲为,更不能胡作非为。

讲到这里,我们其实有点遗憾,胡雪岩并没有好好去想一想老板临终前所说的话,虽然他很想做好,但还是出了错,所以他最后会破产也是自作自受。有时候别人经意不经意所讲的话,我们其实应该反复地思考一下:他为什么跟我讲这种话?对我有什么启发?我要不要好好来调整一下自己?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情。老板临终前所说的话,胡雪岩有没有听懂,有没有听进去,我们以后慢慢再检验,他现在才刚刚开始而已。

胡雪岩要感谢谁

我们假设一下,胡雪岩如果没有得到阜康钱庄的资产,他以后会不会有这么大的成就?答案是会的。因为他已经有了良好的个人条件,已经有坚定的意志,他迟早会闯出来的,于老板给他的只是帮助而已。

胡雪岩当然会很感谢他的老板,但以他实际的个性,他会觉得老板把钱庄交给我,我不会辜负老板,但我不是为老板负责,我还是要为父母负责,为自己负责。因为一来钱庄不是他向老板要的,二来这样是害他还是帮他,也很难料定。我们觉得这才是事实。

我们看事情要看得深入一点,否则的话永远做不到终点。当别人无缘无故给你钱的时候,你如果一味感激,很可能就中了圈套,然后就会为人左右,变成人家收买的工具,那自己还有何价值可言呢?老板要不要给,是老板的事,不给也罢,我自己走我自己的路,这样才是对的。所以很多人说胡雪岩应该感谢这个感谢那个,其实胡雪岩从来没有讲过,他不亏心于任何人,也不必感谢任何人。但是有几个人的恩情,是胡雪岩一生一世要感谢的,我们每一个人也应当如此。

第一个,人要感谢自己的父母。胡雪岩的父亲很用心地教他,虽然时间不长,但最起码尽力了。胡雪岩的母亲一辈子跟着他,不断地提醒他,陪他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这样的父母当然要感谢。现在好多妈妈爸爸常常教小孩说“谢谢妈妈”、“谢谢爸爸”,这其实是很可笑的。大恩是不言谢的,孩子从小遇到任何事情都谢谢妈妈、谢谢爸爸,这样他就觉得所有的人情都还完了,将来长大以后就不会懂得什么是恩重如山。邻居阿姨帮你忙,你谢谢阿姨当然是应该,但父母的恩情是一辈子报答不完的,怎么谢得了呢?大恩不言谢,要永远放在心里头,而且报恩要趁早,子欲养而亲不待,那是很遗憾的事情。

第二个,人要感谢自己的老师。人一生当中碰到几个好老师,那就够了。到现在我对高中和大学时候的老师都是念念不忘,甚至于小学的老师有一两个也印象很深刻。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是最起码老师将我们领进门,所以我们要感谢他们。

第三个,人要感谢自己的上司。胡雪岩的运气很好,他经历的老板心胸都很宽广,有了更好的去处,都是放手让他去,这才使得他不断有更好的机会和前程。有些老板认为好不容易碰到这么一个人才,费心栽培了一番,最好能用他一辈子,有好机会也死把着不放,这样的老板未免有些狭隘。往大了说,都是在为社会做贡献,为什么一定要为你一个人呢?胡雪岩遇到的每一个老板都是尽心尽力地教导他,有了更好的机会也都放手让他前往,这样胡雪岩才能够由大阜到了金华,最后有机会进入成就他一辈子事业的钱庄领域。

人一生一世要感谢三种恩情:父母之恩,老师之恩,上司之恩。

一个人如果不是每一个阶段都很扎实的话,突然委以重任或有了更大的机会,就会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去做。但胡雪岩是学徒出身,又做过跑街、出店等工作,对钱庄一切事务极为了解,所以接管钱庄之后,处理起来自然得心应手。我们从这里得到一个很好的启示,人最要紧的是时时刻刻充实自己,常常问问自己准备好了没有。自己准备好了,没有机会无所谓,那不是个人能控制的;有了机会又有充足的准备,这样才会干出一番事业来。否则,没有机会还好一点,有了机会反而把自己搞得乱七八糟,那才可怜。

胡雪岩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就是认识了王有龄。王有龄和胡雪岩年龄相仿,虽是官宦子弟,但家道中落,自己也屡试不中。为了让王有龄走上仕途,父亲卖掉了全部家产,为他捐得一个虚官名之后,就再也没有能力去补实缺了,最后在无奈中客死杭州。王有龄前途渺茫,整日发愁。胡雪岩与王有龄虽是萍水相逢,但对王有龄的处境深表同情,他决心要帮助王有龄。但胡雪岩当时只是一个钱庄的小伙计,为了帮助王有龄,他竟私自动用了钱庄的银子。胡雪岩为什么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去帮助王有龄?胡雪岩和王有龄又是怎么相识的?

四患难见真情

胡雪岩认识王有龄的时候二十五岁,他在钱庄还只是个出店,并没有成为阜康钱庄的老板。我们都知道,杭州的茶是很有名的,茶文化也是历史悠久,人们有事无事都会去喝茶聊天,所以茶馆很多。胡雪岩有空的时候,也会到茶馆里面去坐一下。茶馆里面三教九流各路人物都有,所以各种消息都会汇集于此。一般人到茶馆,要么同人吹牛聊天,要么闲暇无事,只为打发时间。胡雪岩却不是,即便喝茶,他也会竖起耳朵听人家都在讲些什么。一个人眼睛要会看,耳朵要会听。眼光锐利,用心观察,才能看透对方隐藏的想法,才能听出别人讲话的重点。胡雪岩能有这套本事,正是他自己平日不断磨炼得来的。

初遇王有龄

胡雪岩在茶馆,经常看到一个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年轻人,此人相貌堂堂,但是衣衫褴褛,气色很差,好像家里很困难的样子,就觉得很奇怪。如果一个人的气质,跟他的神色不能相配,这其中必有缘由。一天,胡雪岩主动坐了过去,与那个年轻人攀谈起来。

年轻人告诉胡雪岩,他叫王有龄,是福建福州人。胡雪岩问他为何会来到杭州。因为胡雪岩经常出入茶馆,王有龄以前也见过他,又看胡雪岩态度诚恳和善,便一五一十地讲起自己的身世来。

王有龄身世

原来王有龄本是出身于官宦之家,曾祖父和祖父都当过不小的官,可是到了他父亲这代却官运不济,屡试不中。在封建社会,对于读书人来说,做官是唯一的出路。做了官就能光耀门庭,光宗耀祖。可如果做不上官,那就永无出头之日了。科举制度虽然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最起码它比较公正,所以他的父亲虽然一心求取功名,但考不取就是考不取,一点办法都没有。

中国人跟外国人有个很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们一生一世心里都有两件事情始终不能释怀,一件是想我对得起我的祖先吗?一件是想我对得起我的子孙吗?这是外国人没有的观念。王有龄的父亲心想,祖先那样富贵荣耀,而自己却如此落魄凄惨,这怎么行呢?既然自己这辈子难有功名,那一定要让儿子有个出头之日。可是偏偏王有龄也不争气,同样是科举无名。

我们中国人是阴阳文化,所有的事情有明一定有暗,有正道一定有负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金榜题名当然是一条好路子,但如果实在考不取怎么办呢?还有另外一条路——拿钱出来买一个官,美其名曰捐官。所以王有龄的父亲就把仅有的一点家产统统变卖,然后凑钱给王有龄捐了个官,叫做盐大使。

大家会想,有钱就能当官那还得了啊?其实不然。捐的官只是虚衔,没有实职,就是一个头衔,可以穿官服,跟官场的人见面比较体面,如此而已。但是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如果愿意花更多钱的话,虚衔也可以补成实缺,那样就能真正地就任官职了。可是,王有龄的父亲已经是倾其所有,哪里还有钱再给儿子去补实缺呢?无奈之下,父子二人从福建一路北上,希望能够找个机会,利用关系替王有龄补个实缺。可是天不遂人愿,他们走到杭州,口袋里钱已经所剩无几,再也无力继续北上了。

可以想象,人在这种情况之下,心情怎么会好?心情不好就会影响身体的健康。所以王有龄的父亲积郁成疾,再加上水土不服,最后客死杭州。王有龄举目无亲,又几乎是身无分文,连父亲下葬的钱都没有。实在没有办法,他只好穿上孝服,到福建人在杭州的同乡会去,一番磕头跪求,这才凑了点钱将父亲草草下葬。父亲过世之后,王有龄心情苦闷,无处可去,一筹莫展的他常常在茶馆里长吁短叹。因为手头拮据,一壶茶水泡到没有颜色了也舍不得换掉,中午两个烧饼就算打发一顿,而这些正是胡雪岩眼前看到的光景。

听罢王有龄一番讲述,胡雪岩说:“你要想办法补个实缺才是,这样岂不可惜了。”

王有龄苦笑着说:“话虽如此,但补实缺需要一大笔投供的钱,我现在穷困潦倒,哪里还敢去想这些事情。”

钱虽说不是绝对有用,但却是有一定用处,没有钱怎么办事?胡雪岩听了王有龄的话也不敢言语了,因为这个时候他还只是一个出店,还只是人家的伙计,自己没有资产,又怎么能慷慨解囊呢?

人最需要帮助的,就是落魄的时候。我在日本的时候,认识一个人,全日本政界的高官没有一个他不熟的。我当时就很好奇,问他怎么有这么大本事。他跟我讲了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他说,我结识这些人都是在他们当官发迹之前,都是在他们默默无闻的时期,那个时候他们需要朋友,也很容易建立关系,所以现在才会这么熟悉。人一旦当了高官要员就很难接触了,这也难怪,因为此时和他们结交的人大都是有目的而来,他们自然也会有所戒备,生怕别人给自己找麻烦。

人最需要帮助的,就是落魄的时候。

胡雪岩也懂得这个道理。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之后,胡雪岩对王有龄的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他觉得王有龄并非等闲之辈,虽然现在落魄,但如果能帮他补得实缺,将来对自己一定会有很大的助力。于是胡雪岩暗下决心,只要有机会,一定要想办法帮助眼前这位同龄的年轻人。

无巧不成书

我们常常讲无巧不成书,就是说很多事情会一再出现巧合,也正是这样的巧合,才使得胡雪岩有了帮助王有龄投供所需的本钱。

原来,曾经有一家饭馆在阜康钱庄借贷了五百两银子,后来饭馆的老板死了,剩下老板娘独自支撑,生意随之一落千丈。钱庄几次催要贷款,老板娘都说生意不好,实在没有能力偿还。后来钱庄掌盘就将此事告到了官府。官府传老板娘前来问案,老板娘说不是自己不还,而是没有钱还,要还也要等有了钱再说,而且在堂上又哭又闹。官府见状也没有办法,把她抓起来也没用,反而会更麻烦,最后只好让他们堂下自己商议解决。外国人大小事情都要法官宣判,而中国人经常是建议当事人庭外和解,这其实是中国人很特殊也很有效的一种做法。

官府管不了,老板娘也没钱还,一来二去,这笔钱就成了一笔死账。但胡雪岩是个有心人,他每次经过那家饭馆,都会偷偷瞄上一眼,看看生意是不是有所好转。这样过了一段时间,胡雪岩发现最近情况不一样了,饭馆的生意慢慢红火了起来,他感觉到讨账的时机来了。

一天,胡雪岩在饭馆忙碌过后走了进去。老板娘一看他来了,马上板起脸孔问道:“你是不是又来讨钱了?”

胡雪岩连忙笑着回答:“你别误会,我们掌盘上一次告了你,事后他也觉得心里很不安,一点点钱而已,你又不是赖账的人,所以今天特意派我来跟你道歉。”我们发现胡雪岩真是很会讲话,他一开口就讲到了老板娘心里头。

老板娘反倒觉得不好意思了,人家是来道歉的,自己却还以为是来讨债的,还给人家脸色看,所以脸色马上就和缓下来。

胡雪岩马上说:“我们老板特别交待,再怎么说你也是老客户,如果现在有需要,我们还可以借钱给你,而且利息也可以低一点。”

老板娘听了更觉得过意不去,说:“那怎么好意思呢,原来的钱过两天我就还上,你来拿好了。”胡雪岩过了两天再去,老板娘二话不说,就把五百两银子还给他了。

胡雪岩拿到银子,马上想到王有龄眼下最需要的就是钱,现在有了这笔银子,不是恰好可以让他拿去投供吗?虽然银子是钱庄的,但可以缓一点再去报账,自己不是私吞,只是挪用一下,等王有龄补了实缺,有了银子之后再如数归还,大概老板也不会很生气。

胡雪岩这个脑筋动的对不对?这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我没有意见。你觉得他对,也可以学他;你觉得不对,不做便是。一般人常常很喜欢分出个对错是非,需要重申的是,我们不是胡雪岩,真的没有权力替他说对或不对,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状况、价值观都不相同。我们应该关注的倒是,胡雪岩和王有龄也就是萍水相逢,他们之间既不沾亲带故,也没有深厚的交情,胡雪岩为什么对王有龄这么好?仅仅是因为胡雪岩乐于助人吗?

慧眼识贵人

如果胡雪岩对每个人都这样,那我们也不必追究这个问题,说他天生慷慨、乐于助人就好了。其实不是,胡雪岩身边应该有很多值得同情的人,他为什么偏偏只对王有龄如此?我们从胡雪岩和王有龄以后的交往当中,大概可以分析出一些原因,也会给我们一些很好的启示。

胡雪岩当时虽然还只是一个伙计,但是他想到总有一天要自己创业,要自己当老板。想当老板的人,单打独斗难成气候,必需要找一两个志同道合的人,才能成事。所以他常常告诉自己,一定要找到可以相助的人,来增加自己的实力。这个人是谁?就是我们中国人常常最希望遇到的——贵人。

真正的贵人,其实也不用多,一两个就够了。但是所有的贵人,都不会在头顶写上“贵人”两个字,所以能够发现自己身边的贵人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往往是把人错过或得罪了之后,才去后悔懊恼——原来他就是我的贵人呀!胡雪岩心里想:像王有龄这样的人,如果已经当官了,我再去求他根本没用,他会很冷漠。如果他将来没有前途,我在他身上做这样的动作也没什么意思,因为帮助一个不该帮助的人,就是自己的愚昧。可他看来看去,坚信这个人是会有前途的,只是眼前这关过不了而已,如果现在能帮他渡过难关,将来他也一定会知恩图报。人总要找一两个靠山,王有龄也许就是我的靠山,所以胡雪岩越想越觉得自己应该出手相助。

同时,胡雪岩也觉得自己跟王有龄的处境,其实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他曾经跟王有龄讲过,说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因此他很同情这个落魄的书生。再加上胡雪岩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凡是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听别人讲话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往往从心里面很羡慕、很佩服,愿意与之结交。所以胡雪岩从开始就对王有龄很有好感。

由此可见,胡雪岩之所以帮助王有龄,既有“利”的原因,也有“义”的成分,而且从以后二人关系的发展,我们慢慢也会看到,他们依然是义利相济,互相帮助。

有情有义结兄弟

胡雪岩下定要帮助王有龄的决心,也有了帮助王有龄的银两,接下来便是要将银子交给王有龄了。胡雪岩如果把银子直接摆到王有龄面前,然后千叮咛万嘱咐:这五百两是我瞒着老板拿出来的,你以后要有良心,千万要记得还我……这样还有什么意思?王有龄也根本就不会接受。胡雪岩没有那样,他们两个在这个过程中,都表现得可圈可点,十分值得我们回味和学习。

胡雪岩把银票放在口袋里面,跑去招呼王有龄:“我们中午吃酒去。”

王有龄心想,我是个落魄书生,你是位公子哥儿,为什么一起吃酒呢?胡雪岩穿戴整齐,又有正式工作,这在王有龄心目当中已是很了不起的了。于是,王有龄说自己高攀不上,没有钱跟他去喝酒。

胡雪岩说:“我请你,有什么关系?”

王有龄见他十分诚恳,也觉得不便推辞,便很高兴地一起去了。二人到了酒馆里面,几杯黄酒下肚,话自然就多了起来,也亲近了许多。很多人不了解喝酒的真正用意,以为就是你把他灌醉,他让你喝多,然后大家一起耍酒疯。如果真是这样,那还怎么能称得上“酒文化”呢?喝酒的妙处,是为了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为大家开始相互有些生疏,心里的话也都不方便讲出来。如果彼此之间话不投缘,那还怎么谈实际的事情?所以我们就借酒来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这样才是正确的做法。

胡雪岩见时机恰到好处了,便把银票拿了出来,直截了当地交给王有龄,然后只轻描淡写地讲了一句话:“这是你做官的本钱。”

我们讲话,一定要打动对方的心,否则就是白讲了。胡雪岩的做法,相信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一般人可能会先叮嘱王有龄,银票你要小心拿好,千万不要搞丢了。其实这笔钱对王有龄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他必然会妥善保管,如果那样嘱咐,反而会让王有龄觉得自己被看成白痴一样。如果胡雪岩一再交代,你要替我保守秘密,一定不能让我们老板知道。王有龄听后可能会说,既然你压力那么大,那我干脆不要好了,因为中国人非常不愿意担人家的人情。人情太重,宁可不要。

王有龄也不简单,二话不说,也只讲了一句话:“你是钱庄的伙计,被老板知道就坏了,此事万万不可!”

两个人多么有情有义!我们看到他们的话语虽都不多,但是字字都讲到了对方心坎里面去。话太多,其实没有用,恰到好处才是关键。

又喝了几杯后,王有龄忍不住问胡雪岩:“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

其实王有龄心里想问,你打的是什么主意?你安的是什么心?因为王有龄心里一定着急想知道,你给我五百两银子是不是想收买我?我将来如果成了你的奴隶那还得了,岂不是一辈子都逃不掉了?我们不能怪王有龄多疑多虑,因为任何人都不愿意被别人收买,不想让人家摆布。一个准备当官的人,更要有这样的警觉性。可是他如果直接这样问,胡雪岩也可能会说,你既然这样讲,那我们在一起还有什么意思?你干脆把钱还给我好了

所以王有龄虽然心里那么想,但是嘴上没有那样说。这样到底好不好,值得我们去仔细地想一想。一个人心口如一,经常会得罪别人;一个人心口不一,经常被人骂作阴险狡诈。那我们要怎么做?在这里给大家一个很简单也很容易的原则——中国人绝对不欺骗,因为欺骗就是没有良心。但是我们一定不讲实在话,我们多半把真正的意见放在心里,嘴巴讲出的话都会经过一番修饰,我们是讲妥当话。很多人就是没有这种修养,所以一辈子很辛苦。王有龄讲得很妥当:“你为什么对我这样好?”你看多好听。

胡雪岩回答得更妙:“朋友嘛,你有难处我心里难过,不拉你一把我睡不着觉!”

一切都是这么轻松。两人谈得很投缘,自然而然地想到一件事情——仿效当年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结拜成异姓兄弟。中国人碰到志同道合的伙伴,都会有结拜成为兄弟的想法,就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王有龄年龄稍长,就当了哥哥,胡雪岩便当了弟弟。

刘备当年既得了桃园三结义的利,也受了桃园三结义的害,一句话讲完了——成也结义,败也结义。刘备最后没有成功,就是因为缺乏大局观念,太重报兄弟之仇,结果因为讨伐东吴失败而把整个蜀国都搞垮了。胡雪岩和王有龄很聪明,只说我们志同道合,有福共享,有难同当,却绝口不提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话。如果他们这一提,将来胡雪岩也完了:王有龄因为杭州失守而自杀殉职,那胡雪岩还能独自活下去吗?所以我们读历史要记住,以前的缺失要把它改过来,而不是一味地照着历史去做。时代是要进步的,人类是要进化的,所有的事情都要从旧的当中走出一条新路来。

有把握地去投资

任何人在一生当中,都会碰到几个关键时刻,这些转折点决定着人生将来的去向。如果转折得好,那你的人生就将迎来光明的前景;如果转折得不好,那未来则会暗淡无光。很多人碰到转折的时候,自己往往不知道如何去掌握,这是很可怜的。现在这两个人,都年轻得很,而面临的也都是决定自己今后命运的重大转折。王有龄得到胡雪岩的帮助,能不能补实,将影响到以后的发展。而胡雪岩一下子拿出了五百两银子,后果会怎么样,也是未料之中的。

胡雪岩这样做是不是冒险?是不是下赌注?很多人讲,人生就是赌博,赌上一把,赢了就赢了,输了就算了。真的是这样吗?不是。如果人生是赌博,那我们岂不都变成赌徒了。胡雪岩事先如果没有详细了解王有龄的情况,没有想到挪用银子被老板发现后怎么应对,没有想到被同事告密或老板娘反悔后怎么下台,那他就是在盲目下赌注。一个人靠赌博不可能成功,因为十赌九输!

一个人靠赌博不可能成功,因为十赌九输!

从表面上看,胡雪岩是在赌博,而且赌注很大,他赌的不只是交给王有龄的五百两,更是他得来不易的工作。但实际上,胡雪岩是经过认真考虑和仔细分析的,用今天的话来讲,是有把握地来进行一种风险性的投资。有些人常常信誓旦旦:“你投资这个项目,我保你百分之百赚钱!”这种话都是骗人的。经商不可能没有风险,而且风险越大,将来回报越高。所以,经商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投资者的眼光和对风险的把握。那么胡雪岩对这笔投资是怎么评估的呢?他又是如何看待这当中的风险呢?

第一,钱庄老板对他非常信任。如果胡雪岩收到五百两银子的死账以后,揣进个人腰包,或者自己买座小宅子住,那显然就是公款私用。但他是用来帮助王有龄,如果王有龄将来补得实缺,会使钱庄的整个业务得到更大发展,这有什么不好?就算老板知道了,胡雪岩也可告诉老板,这样做是为了钱庄,不是为他个人。以老板对他的信任,也是能够接受的。

第二,他心中有数,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有信心。胡雪岩跟同事的关系都很好,他深信即便有人知道了此事,也不会找他麻烦,不会直接跑去跟老板告状,而会先来问他为何这样。人就怕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胡雪岩有解释的机会,就不怕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第三,也是最要紧的,他良心安然。中国人做什么事情都是孔子讲的那句话,先问问自己的良心安不安。胡雪岩很坦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跟他有同样的看法,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但是,这里要讲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人生只有一个规律,四个字而已——自作自受。每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后果都要自己来承担。这一点胡雪岩是做得到的:自己做的事情自己承担,现在不赖任何人,将来也同样不会推给其他人。

人生只有一个规律——自作自受。

我们千万不要被有些小说所蒙蔽,以为胡雪岩风流成性,冒险投机,真是这样他就不值得研究了。胡雪岩内心坚强,有责任感,他知道自己在外面奋斗,不能败坏家风,不能让别人看不起自己的父母。他以无比负责的态度,经过十分仔细的推敲,才毅然决然地做出决定,这才是胡雪岩的本色。

不靠运气靠实力

王有龄敢于接受胡雪岩的资助,同样也不是冒险之举,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实力,相信自己不会辜负胡雪岩的期望。有人听了可能会觉得好笑,王有龄科举屡试不中,能有什么实力可言?其实考试是考试,实力归实力。我在大学教书多年十分清楚,成绩好的人,不一定有真才实学;有真才实学的人,可能就是考不出成绩来。成绩好,只能说明会考试而已,有人专会考试,你有什么办法?所以,考试成绩和人的本事有时并不是一致的。

王有龄是有本事的,他从捐官到补实,不是靠运气,而是他确实有这个实力。只是他考运很差,所以才去投供,后来得到了实缺,成为了一位很好的官员。每个人的时间都宝贵,如果他们两个的所作所为,都是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我们自然不必在他们身上浪费时间。我们研究他们,就是要把其中有用的道理提炼出来,让大家受到启发,有所收益,这才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胡雪岩把收回来的一笔死账,私自借给了落魄书生王有龄当“做官的本钱”。王有龄几经周折,终于补到了实缺,当上了一个管海运的小官。王有龄是个老实的读书人,初涉官场处处碰壁,但在胡雪岩的帮助下,王有龄的官越做越大。那么胡雪岩都帮助王有龄做了哪些事情?而胡雪岩自己又从中得到了些什么好处?胡雪岩和王有龄互相帮助,一个在官场,一个在商场,都发展得非常顺利。但王有龄却一直有些担心,他究竟在担心什么?认识胡雪岩,对于王有龄来说,到底是福还是祸呢?

五福祸相依

王有龄怀着感激之心告别了胡雪岩,动身北上“投供”。中国历史上大都是北方统治南方,所以我们讲坐北朝南。到达京城以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王有龄得知现在的朝廷二品大员,江苏学政何大人,与当年自己家仆老何的儿子同名同姓,都叫做何桂清。当年王有龄的父亲见这位仆人的儿子聪明好学,便叫他做伴读书童,陪王有龄读书,说起来也是有恩于他。王有龄心里既惊又喜:这位官居高位的何大人是不是自己的同窗旧交何桂清呢?王有龄觉得这是个天大的机会,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见他一面,绝对不能轻易错过机会。于是他花了一些银子,打通了一些关节,终于见到了何大人,而且这个何大人正是他的童年玩伴何桂清!

巧遇故交

王有龄与何桂清老友相见,不免聊起这些年来的事故变迁,但碍于二人身份相差悬殊,王有龄依然是小心应付。说罢自己的经历之后,王有龄坦诚相告:“我也不怕你笑话,现在你贵为二品,而我只是个虚缺的盐大使而已,今天冒昧来见,无论如何还请你帮我想想办法。”

何桂清不忘旧情,表示说一定要帮助王有龄,问他想到哪里补实就任。

王有龄说,父亲希望他能落地杭州,而他自己也愿意回到杭州去。王有龄此刻没有讲实话,他也不能讲实话。他当然不敢说:何大人你无论如何要把我派往杭州,因为那边还有个朋友等着我帮忙。那样一来显得王有龄私心太重,二来这个理由也根本无法打动何桂清。所以有些话不是实在不实在的问题,而是立场不同的缘故。

何桂清受恩于王有龄的父亲,听王有龄提到父亲,就不禁问起恩人的情况。

提到父亲,王有龄不免黯然,伤心地说:“先父已经去世了……”

何桂清听到这里,不禁动了恻隐之心。既然无法面谢恩人,多多照顾恩公后人也算是尽上一份心意,而且浙江抚台黄宗汉与何桂清是同科进士,有些交情,所以当下就表示,将竭力向黄宗汉举荐王有龄。

何桂清也知道黄宗汉是个见钱眼开的贪官,即便有自己的举荐,没有银子也办不了事。所以何桂清除了将写好的举荐信交给王有龄之外,又给了他五千两银子。至于银子的用途,何桂清却没有多讲,只说是给王有龄用度。何桂清当然不好直说黄宗汉见钱眼开,回去要送上银子才能补得实缺,这样于己于人都不方便。但是何桂清很实际地给了王有龄五千两银子,其实就是让他自己去打点,否则单凭一封信也无济于事。

我们要了解,不管什么时候,有清正廉明的好官,就有贪污腐化的坏官;有诚实守信的生意人,就有唯利是图的奸商;有悬壶济世的良医,就有草菅人命的庸医……这是必然现象。我们常常劝很多人不必愤世嫉俗,有好就有坏,因为有阴就有阳,不管到什么时候也不可能将所有的阴暗面一扫而光。况且有了坏人对比,才能分辨什么是好人。我们知道坏人怎样,不去学他就好了,又何必愤世嫉俗,看什么都不顺眼呢?但很多人不能接受这种观念,所以一辈子很痛苦。

有好就有坏,因为有阴就有阳。

补得实缺

王有龄一路顺利回到杭州,便马上前往抚台衙门呈递信札。人常常舍不得把到手的钱花出去,王有龄也是这样,他只把举荐信转呈给了黄宗汉,对何桂清送他五千两银子的用意却没有领会。黄宗汉得知王有龄与何桂清有旧情,对他十分礼遇,话也讲得非常好听,说同年之中我跟何大人感情最好,他交代的事情我绝对办到,没有问题。中国人最拿手的就是“没有问题”,没有问题后面还有四个字——从此不提。这个很厉害,从此不提,你自己就知道到底有没有问题,又何必明讲呢?

王有龄回去以后,傻傻地等了好几日也没有消息,心里不免有些七上八下。正在不知所措的时候,他想到了胡雪岩。王有龄本来是想自己谋得差事以后,再去当面酬谢胡雪岩,这样不仅自己有面子,对胡雪岩也是个交代。但是事情迟迟没有音讯,他觉得不能再等了,要先把五百两银子还上才是,于是便去胡雪岩的家中拜访。

二人久别重逢,自然非常高兴,王有龄把一路经过详详细细地说给胡雪岩听。王有龄说已将举荐信交给了黄宗汉,胡雪岩忙问结果如何。

王有龄说:“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胡雪岩一听便明白缘由,他告诉王有龄:“你想错了,如果不需要钱打点黄宗汉,何大人为什么一口气给你那么多银子?”王有龄一点就通,这才明白原来何桂清给他的也是“做官的本钱”。后来他把钱送进去,实缺果然就派出来了。

这段事情我们讲到这里就好了,再讲下去便没有意思了。因为有很多事情当时是对是错我们并不知道,所以王有龄怎么花钱投供,怎么打通关节,又是怎么补得实缺,这其中细节我们没有必要去讲。满清政府最后那样的没落无能,以至于我们现在读到这段历史都会觉得压抑郁闷,就是因为官场的腐败。我们现在不应该走以前的老路,更不允许这种腐败的现象,否则还怎么称得上社会进步?所以过程我们会交代,细节不必详细地去讲。

我从小在家里,乱七八糟的事情从来不谈,因为父亲讲过一句话:该听的话才可以听,不该听的话不能听。不该听的话,听了就会在脑子里留下痕迹,以后做事难保不会受到干扰。现在的科学更证明这点,任何乱七八糟的信息,只要进入脑袋就会影响思维。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意思绝对不是说知道的事情就说知道,不知道事情就说不知道,如果那样孔子也太没有学问了。孔子真正的意思是说,这件事情虽然你知道,但是不应该讲,你也要说不知道。所以有很多学生问孔子这样那样的事情,虽然孔子都清楚,但是他也说不知道,他不是欺骗,而是讲妥当的话。

我们读历史,要从当中看出一些道理来,这样对我们才有用,对我们的下一代才有帮助。如果看了半天,还是觉得做人要去讨好人家,要去溜须拍马,这样的乱读书不如不读书。看胡雪岩的故事,也要从他的经历当中汲取有益的道理,而且这些道理应该是值得我们回味、值得我们学习的。

读历史,要从当中看出一些道理来,这样才对我们有帮助。

结交漕帮

王有龄补得了个什么实缺?他被委任为海运局衙门的“坐办”。清朝皇帝大臣所需的粮米,均是由鱼米之乡的苏杭地区通过运河运往京城的,称为“漕运”。参与运粮工作的一班人马,称为“漕帮”。后来因连年战事,漕运常常阻塞,造成运粮误期,于是朝廷下旨改漕运为海运。海运局衙门便是专为漕运改海运而设立的,“总办”由藩司兼领,相当于局长,“坐办”还算不上局长,却是主持实际工作的人。

这个官职重不重要?如果粮米按时送去,那就无关紧要;但如果不能按时运到,那就重要的不得了。你想皇帝要是没有粮吃,那岂不是天大的责任?中国人的事情其实只有四个字,叫做可大可小,说大就是大事一件,说小就是小事一桩,重要不重要随时都会变化,完全因人而定。所以,海运局的工作说好办很好办,说难办也很难办。

王有龄新官上任,于公于私都很想做出些成绩来,但他做海运的事情毕竟不是内行,所以就去找胡雪岩商议。胡雪岩本来就机敏果断,洞察事态,再加上几年社会磨炼,大小事情讲起来都是头头是道。他跟王有龄分析说,现在太平军闹得厉害,河道不畅,朝廷不得已改用海运,但以前漕帮的那些人不能得罪,必须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现在兵荒马乱,市面上粮米紧张,一时很难收到大批的粮食,而漕帮与粮商关系很好,手中又有囤粮,如果能够出手相助,必将事半功倍,若是他们从中作梗,将是很大的麻烦。

王有龄一听,面有难色,因为他刚刚上任,人生地不熟,根本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入手。胡雪岩看出王有龄的心思,笑了笑说:“没有关系,此事交给我好了,我代你去打通关节便是。”

话虽如此,王有龄听了还是将信将疑,但是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交由胡雪岩先去办理。

我们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做擒贼先擒王。要跟漕帮拉关系,当然也要先从老大下手。胡雪岩打听得知漕帮的老大,人称魏老爷子,年过八十,虽然江湖之事已委派大徒弟尤五处置,但在帮中仍是颇有威望,重大事情还需请示他才能定夺。这个很有意思,中国人说不管,却又要管;说要管,却又不管。其中的奥妙很值得我们去琢磨一番。

胡雪岩来到漕帮,见到魏老爷子,递上自己的门帖后说:“晚辈受王有龄王大人之托,前来向老前辈求教!特意设下酒宴,敬请老爷子赏脸光临。”

魏老爷子见胡雪岩亲自前来,态度十分坦诚,又代海运局王有龄设宴相邀,不好推却,态度顿时有所改变:“老弟今日来访,必有见教,我个性爽快,有事请直说无妨。”

有了不错的开局,胡雪岩接着说了下去:“胡某也是这种痛快性格,当前有一件为难的事情,想与你老人家相商。”他讲起自己开有钱庄,现在想为王有龄在上海、松江等地筹措粮米,以完成朝廷漕运改海运之事。

海运!听到这两个字,魏老爷子十分反感,两眼直直盯住胡雪岩。

胡雪岩知道魏老爷不满的原因,因为把漕运改海运就等于是夺了漕帮饭碗。这是胡雪岩之前就料想到的,所以他马上解释道:“魏老前辈请别误会,胡某也是受王大人之托,前来商量此事。江湖上有句话叫‘山不转水转’,改海运只是个权宜之计,朝廷还在试办,漕帮弟兄的生计问题总会有办法解决,我们要想出一个对大家都有好处的办法来……”

“嗯!你这样说倒也听得进去!”魏老爷子点头表示赞许。

胡雪岩分析当前形势:军务吃紧,运河常常堵塞而耽误运期,朝廷怪罪下来,官府要查办,漕帮也推不了责任,目前之计是寻找转机,有饭大家一起吃。

魏老头听了胡雪岩的分析,觉得有道理,便叫来了他的大弟子尤五,并介绍说:“胡老弟虽是‘门槛’外人物,对我们漕帮倒也是关心,这个朋友我们应该交,你们谈谈吧。”尤五见老爷子看重,同时又知海运局要买漕帮的囤米,一时不好意思推托。胡雪岩见尤五似有难处,便开口道:“帮兄弟忙不可勉强,我们宁可另想办法,也决不能使好朋友为难。”

尤五一见胡雪岩态度诚恳,毫无虚言,就说了实话。他说:“不是不肯卖掉这批米,只是目前战乱当头,米价一定看涨……”

没等尤五说完,胡雪岩就把话接过来:“只要漕帮这批米先借给海运局作‘海运’之用,阜康钱庄不仅可以给漕帮贷款,而且米价可以按最高价计算,决不让漕帮吃亏。”

尤五听了,当然没话说,因为这样一来,倒是胡雪岩帮了漕帮一个大忙了,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胡雪岩为什么这样?因为他明白,如果把别人逼得无路可走,就等于给自己制造困难。他如果开口就说:这是朝廷的命令,由不得你们想不想做,不做官府就要拿你们定罪……此类话语是江湖人士最受不了的,那样漕帮宁可鱼死网破也决不会同他合作。胡雪岩欲擒故纵的一句“帮兄弟忙不可勉强,我们宁可另想办法,也决不能使好朋友为难”,使得尤五的态度有了彻底的转变。所以很多事情一来一回,就看怎么去拿捏。胡雪岩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把话说得让别人听得进去,当然能够争取到主动,这又是他很灵巧的地方。

把别人逼得无路可走,就等于给自己制造困难。

另外一点,胡雪岩出面来做这件事情也有他的道理。中国人讲话,要看是否符合身份,讲求是否合乎立场。一样的话,有的人讲我们就觉得他讲得很对,而有的人说我们听得就很不顺耳。胡雪岩跟魏老爷子说把漕运改成海运只是权宜之计,以后世道太平了,还是会改回来。这种话胡雪岩可以讲,但王有龄不能讲,当官的讲了就等于下了保证,万一改不回来就是食言。胡雪岩跟尤五讲,你帮我忙,我帮你忙,这样的话王有龄也是不能说。但是事情的关键还不在于此,而是胡雪岩不讲则已,一旦讲了他就会做到,这才是最难得的,如果他只说了不做,那就是开空头支票了。所以,尤五觉得胡雪岩这个人虽然不是江湖中人,但是他有江湖义气。

升任知府

尤五事后很感激胡雪岩,觉得魏老爷子说得对,这个朋友是交定了。在以后的交往中,尤五经常把江湖上许多信息提供给胡雪岩,使胡雪岩在浙江一带的生意做得顺风顺水。有了漕帮的帮忙和胡雪岩的从中筹划,王有龄在海运局的差事做得也是一帆风顺,深得抚台黄宗汉的赏识。

王有龄就任海运局坐办不久,又一次得到了高升的机会,被委任为湖州知府。对于这次破格提升,王有龄自然心中欢喜万分。可是胡雪岩跟他讲,去当知府固然是好事情,但海运的事情谁干呢?

王有龄这才觉得海运局的事确实是个难题,因为要去湖州担任知府,海运局的事情按理必然要交出,但是调运漕米缺下的亏空,一时间难以填补,若是交给他人,难保不会被翻以前的烂账。王有龄一时没了主意,问胡雪岩要怎么办才好。胡雪岩说鱼与熊掌兼得,他向王有龄提议两边兼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两个人的个性是不一样的。王有龄中规中矩,不敢想得太多,可是胡雪岩毕竟是生意人,能赚就赚,反应非常快,这其中有很大的差别。

在胡雪岩的指点下,王有龄以海运局还有事务未处理完结为由,向黄宗汉提出就任湖州知府的同时,“兼差”海运局职务的请求。黄宗汉说:“答应你兼差原无不可,不过……”说着两眼望空,似乎有所盘算。停顿半晌,忽然他问出一句:“你能兼顾得来吗?”

王有龄按照胡雪岩的交代连忙回答:“兼得!兼得!请大人放心,我有个朋友叫胡雪岩,办事十分得力,年轻有为,是个奇才,而且他家道殷实,现在自己有个钱庄……”

黄宗汉一听到“钱庄”两字,眼睛一亮,然后就直奔主题:“现在朝廷国库空虚,各省的督抚纷纷捐献饷银,我也要凑些银子出来略尽绵薄之力。明日要商议捐饷的事情,不妨把你的朋友也叫来,看看有多大实力。”

胡雪岩第二天如约而来,二话不说,替黄宗汉捐了一大笔银子。黄抚台见胡雪岩确实财大气粗,觉得王有龄也很识窍,海运局兼差一事当然不在话下。事后胡雪岩对王有龄说,兼差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这样牵扯你在湖州的精力,恐怕两边都难以做好,海运局的事宜还要找个自己的人来管。

公私两便

王有龄在胡雪岩的出谋划策和大力协助之下,官运亨通,不仅当上了湖州知府,而且很快又升任为浙江巡抚。王有龄也是有情有义的人,自然要报答胡雪岩,那他到底给了胡雪岩一些什么样的帮助呢?

很简单,王有龄是当官的,当官的要收税,收来的银子不能放在官府,也不能放在自己家中,一定要放在钱庄。而胡雪岩是开钱庄的,王有龄自然会将税银放入阜康钱庄。当时钱庄替官府保管官银,是不必支付利息的,因此这些银子给胡雪岩提供了充足的资金,让他能够有更多的银子可以周转,以钱滚钱,发展十分迅速。这样既不违法,也没有什么不对。

王有龄后升任湖州知府以后,胡雪岩在那里也开了一家分号,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展,这也是一种帮忙。胡雪岩任跑街时,经常前往湖州收账,他了解到做蚕丝生意很有钱赚,因为湖州是浙江有名的蚕丝产地,湖州南浔所产的“七里丝”更是名甲天下,洋人十分看好。胡雪岩脑筋动得很快:从前没有资本和条件涉足这一行业,现在既然有湖州这笔官银可以动用,何不先在湖州收丝,然后运往上海卖给洋商,一来一去可以利用官银先做一笔生意,这样赚到的钱是我该赚的,到时候也不误官府公款的用度。这是公私两便,不是官商勾结。

西方的企业家责任比较单纯,一方面是经济责任,就是一定要赚到钱,因为赚不到钱企业就会破产;另一方面是社会责任,企业家要回馈社会,注重环保等。中国的企业家,除了西方企业家具有的经济责任、社会责任之外,还有两种他们不具备的责任,一个叫政治责任,一个叫文化责任。

很多人老问中国到底是什么经济体制?我们不完全是自由经济,也不完全是计划经济。也有很多人批评中国是人治,西方是法治,这是绝对不正确的观念。即便全世界去找,也找不到绝对人治或者绝对法治的地方。人治法治只有两种情况,一种叫做法治大于人治,一种叫做人治大于法治。我们平常都用二分法,这不符合《易经》的道理,世界不是黑白分明,而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只有这样才能够了解我们中国人的事情,否则只会看得一头雾水

什么叫政治责任?就是要配合国家的政策。一个商人,一定要有国家观念。西方认为商人是没有祖国的,就是唯利是图而已。中国的商人谁敢唯利是图?商人不配合国家的政策寸步难行,更不要说发展壮大了。市场的物价有时要受政府的一些制约,这是很合理的,百分之百规定当然没有必要,完全开放自由市场那也做不到。所谓文化责任,就是要保持和发扬民族文化,尤其是在跟国际接轨的时候,传统文化如果因此消亡了,那是得不偿失的。

胡雪岩一再讲,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行业,一定要忧国忧民,也就是我们中国人所常说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保护我们国家的不是当官的,也不完全是当兵的,而是平民百姓。上忧国,下忧民,胡雪岩一生都是这样。胡雪岩在这方面不是简单讲讲而已,而是有真正的行动,这些我们后面会慢慢地讲到。

福祸相依

胡雪岩在王有龄的帮助之下,生意越做越大,王有龄在胡雪岩的帮助之下,官位越升越高,这一对结拜兄弟,一个在官场,一个在商场,都发展得非常顺利。王有龄曾经提醒胡雪岩:事情太顺,我们要特别小心。胡雪岩听了不以为然,反而笑王有龄沉不住气,要王有龄在这方面要向他学习才是。福祸相依,过分顺利,其实不见得好。

事情太顺,要特别小心。

王有龄和胡雪岩合作,是不是官运亨通呢?当然百分之百是官运亨通。一个读书人,一辈子最想要的就是能够求取功名,能够为国做事,能够步步升迁,这些他都做到了。王有龄仅仅用了十三年的时间,就从一个海运局的坐办,一路升到浙江巡抚,这可能是很多人一辈子也达不到的。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后来太平军攻破杭州的时候,王有龄才会抱着“城在人在,城破人亡”的信念,最后上吊殉城而死。如果没有碰到胡雪岩,王有龄可能一辈子只是穷点而已,用不着担当这么大的责任,更不会这么早死。那是胡雪岩害了王有龄吗?我们也不能这么想。

中国人一个很了不起的地方,就是我们看问题看得很长远,看得很大气。胡雪岩最后帮助左宗棠收复**才是大事,其他的都是小事。如果王有龄死了,然后胡雪岩也没有做出对国家有益的事情,那王有龄就是白死了,真的是划不来。王有龄帮助了胡雪岩,胡雪岩又去帮助左宗棠,就等于王有龄在帮助左宗棠。虽然王有龄死了,没有参与后面的事情,但是他的精神还是灌注在其中了。有两个字是全世界只有我们中国人才懂得,这也是王有龄最了不起的地方,是他最大的贡献所在——成全!王有龄牺牲自己的性命,成全了胡雪岩。我们想想看,如果王有龄不死,胡雪岩总是跟他搭档,后来也不去找左宗棠,一生了不起就是赚几个钱,过很好的日子而已。

成全二字外国人始终搞不懂,现在连中国人都开始搞不懂了。有句俗话叫夫唱妇随,不是说重男轻女,那是大错特错。你是贤内助,你就要成全自己的丈夫有所成就,这才叫妇德。有对年轻的夫妇来问我:我们在家总是为谁洗碗吵来吵去,应该怎么办。我的答案很简单,你们两个自己看谁比较没出息,没出息的那个人洗。两个人都没有出息,一个人洗一次轮着来。

我们没有必要过分强调男女的分别,两个人结婚,如果女的比较能干,男的洗碗,心甘情愿,成全对方;男的在外面比较有成就,女的洗碗,毫无怨言,还是成全对方。

成全,是一种了不起的美德!我们能说是胡雪岩害死王有龄吗?当然不能。王有龄死得有没有价值?我可以说有。他的价值不在他自己,而在于他成就了胡雪岩,让胡雪岩有机会去帮助左宗棠,为国家做更重大的事情。用两个字形容,就是成全!所以说王有龄的死是有价值、有贡献的,他死得心安理得。

成全,是一种了不起的美德!

在杭州城即将被攻破的生死关头,王有龄依然想到的是胡雪岩,托付给他两件十分重大的事情。胡雪岩到底有没有完成王有龄的重托?他都做了哪些事情?我们一起接着看下去。

六重在朋友

太平军围攻杭州城,城内弹尽粮绝,身为浙江巡抚的王有龄决心与杭州城共存亡,他托付胡雪岩逃出城去,一是请援兵,二是买粮食。在这性命攸关的紧要关头,王有龄把这项重任交给胡雪岩,完全是出于他对胡雪岩人品和能力的信任。当年王有龄和胡雪岩相识之时,两人都只有二十多岁,一个是落魄的书生,一个是钱庄的小伙计,但两人真诚相待,互相帮助。十几年来,王有龄官运亨通,胡雪岩生意兴隆,彼此已经建立了十分稳固的信赖关系。

胡雪岩知道责任重大,他冒着千难万险买来粮食。可是,还没运到杭州城,就听到了王有龄自杀殉职的消息。这个消息对胡雪岩来说,如同晴天霹雳。

纵观胡雪岩商路和王有龄官道历程,我们现代人能从中获得什么样的启示?王有龄在生命的最后关口,为什么会把求生的唯一希望寄托在胡雪岩身上?作为一个商人,胡雪岩与王有龄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七以诚取信

胡雪岩冒着生命危险逃出杭州城,通过朋友买到了粮食,但还没运到杭州,就传来了杭州城破和王有龄自杀的消息。但是胡雪岩并没有忘记王有龄的重托,他打听得知,只有湘军的统帅左宗棠才有能力解救杭州,于是决定去求见左宗棠。左宗棠脾气暴躁,嫉恶如仇,而且听说了许多对胡雪岩不利的传言,在这种情况下去求见左宗棠,胡雪岩是要冒生命危险的。

胡雪岩很明白自己的处境,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在去见左宗棠之前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胡雪岩见到左宗棠后发生了哪些事情?为什么胡雪岩一句话就让左宗棠完全改变了对他的态度,而左宗棠又把什么重任交给了胡雪岩呢?

八大意留祸根

经过对胡雪岩严格考察之后,左宗棠开始相信胡雪岩,并把许多重要的事情交给他去办。无论多么难办的事情,胡雪岩总能依靠以前各路朋友的帮忙,把事情顺利办妥,因此他越来越深得左宗棠的信任。

此时的胡雪岩,不仅又找到了一个大靠山,而且事事顺利。为了早日收复杭州,胡雪岩建议左宗棠购买洋枪洋炮,以此加强军队装备。但购买军火这笔款项实在太大,腐败的清廷一时拿不出这笔钱,于是左宗棠托胡雪岩向外国银行贷款。正是在向外国银行贷款时,胡雪岩百密一疏,种下了一个祸根,成为他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精明能干的胡雪岩是怎样一步步经受左宗棠的考验,获得信任的呢?在向外国银行贷款时,胡雪岩又种下了什么祸根呢?

九为富要仁

为了早日收复杭州,胡雪岩不仅自己垫钱帮左宗棠购买粮草,而且还向外国银行贷款,为左宗棠的军队购买洋枪洋炮。左宗棠的湘军本来就英勇善战,再配上良好的武器,杭州城很快就收复了。杭州的收复,意味着胡雪岩不仅能收回投入的全部资金,而且还能赚上一大笔钱。胡雪岩终于回到家中,但母亲和妻子知道他有了这么多的钱,却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高兴,这是为什么呢?

经历了战乱的杭州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这一切对于一个商人来说,正是发财的好时机,而胡雪岩却自掏腰包,为所有在战乱中死亡的人义葬,为全城百姓施米施粥赈灾,大搞祭祀活动,安息亡灵。杭州城的百姓感激地称胡雪岩为“胡大先生”、“胡大善人”。但胡雪岩毕竟是一个商人,他所做的这一切,除了积德行善之外,是不是还有什么别的目的呢?

十以智取胜

胡雪岩只上过两年私塾,但他肯动脑筋,爱琢磨问题,能够触类旁通。他看到人们打太极拳,就领悟到借力使力的道理;他听说一个穷小子设法娶到了金店老板的女儿,竟从中总结出八个坛子七个盖的经营方式;最难能可贵的是,胡雪岩非常讲求诚信,这不仅让他赢得了老百姓的尊敬和爱戴,而且使他的钱庄和当铺的生意都越做越红火。

短短几年的时间,胡雪岩就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成了杭州城里有名的活财神。树大招风,有人看胡雪岩家大业大,心生妒忌,便动了歪心思,利用假古董来骗他的钱。对这样的小人,胡雪岩是怎么处理的呢?读书不多的胡雪岩,又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智慧呢?

十一先义后利

胡雪岩的聪明才干在生意场上得到了充分发挥,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成为全国著名的巨商富贾。如果胡雪岩只是为了自己挣钱,那也不值得我们去研究他。胡雪岩之所以被商界奉为商圣,一方面是因为胡雪岩经商讲求诚信,另一方面是胡雪岩利用他的财富,帮助左宗棠为国家做了很多的好事。

左宗棠是晚清腐败的官场中,少有的一位清正廉洁的儒将。无论是平定内乱,还是建造船厂保卫海防,尤其是平定叛乱收复**,左宗棠军队所需要的军饷、粮草、枪支弹药、医疗药品,都是胡雪岩自己垫钱筹办。胡雪岩就是左宗棠忠实可靠的“后勤部长”。然而,胡雪岩是个商人,左宗棠为什么会放心把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胡雪岩办理?而胡雪岩在帮助左宗棠的同时,又是怎样发展自己事业的呢?

十二盛名难副

左宗棠为了感谢胡雪岩对国家的贡献,找了一个机会带胡雪岩上北京,希望慈禧太后能给胡雪岩一些奖赏。胡雪岩听到这个消息,既高兴又害怕,因为慈禧太后喜怒无常,高兴了就封赏,生气了就杀头,那么胡雪岩都做了哪些充分的准备,从而顺利地通过了这一关呢?满载而归的胡雪岩,想到自己的母亲年轻守寡,养大他们兄弟几个不容易,想给母亲讨一个诰命夫人的封号,那么胡雪岩又采取了哪些方法才得到了这个赏赐呢?如愿以偿的胡雪岩达到了人生的顶峰,人称“红顶商人”。那么胡雪岩在他人生最得意的时候,又是怎样和别人相处的呢?

十三德业传百年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胡雪岩终于从一个穷困的放牛娃,变成了一位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中国人讲究传承,功成名就的胡雪岩想为子孙留点东西,耗巨资修造了一座大宅院,但这座占地十余亩的长方形的大宅院,偏偏在西北角上缺了一小块,这是为什么呢?

除了修建了这座胡家大院之外,胡雪岩之后还盖了一座中药堂,取名胡庆余堂。胡庆余堂体现了胡雪岩独特的经营理念,在民间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说。一百多年过去了,胡庆余堂不仅仍然保持着当年的风貌,而且依然传承着当年的规矩。胡庆余堂的正店,悬挂着一块大匾,上书四个醒目的大字:真不二价。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胡庆余堂这个百年老店还能做到真不二价吗?

十四阴沟能翻船

胡雪岩在五十多岁时,走到了他人生最辉煌的顶峰。然而,当时大清朝的两位重臣,左宗棠和李鸿章的明争暗斗却越来越激烈。李鸿章发现,左宗棠之所以能够屡立战功,都与胡雪岩的大力支持密切相关,于是他提出:倒左先倒胡。

胡雪岩为打破洋人对蚕丝市场的垄断,出巨资高价收购了大量蚕丝。然而,李鸿章的人却采取多种手段,将胡雪岩一步步逼入困境,同时还设法把胡雪岩向外国银行贷款时多报利息的事情抖落出来。慈禧太后得知此事大发雷霆,下令查抄胡雪岩的家产。胡雪岩毕生积累的万贯家财,就这样灰飞烟灭。

虽然胡雪岩最终成了派系斗争的牺牲品,但如果他自己没有留下任何把柄,李鸿章的人也是整不垮他的。那么我们从胡雪岩的失败之中,又能得到哪些教训呢?

十五冷静收残局

胡雪岩花上千万两银子收购的蚕丝堆在仓库里,各省汇来的税款被李鸿章扣住,不能还汇丰银行到期的四百万两贷款。最要命的是,胡雪岩在贷款时多报利息的事情败露,慈禧太后大怒,不仅要胡雪岩加倍赔偿,还要严加处理。李鸿章的人借机煽动储户,到胡雪岩在各地的钱庄进行挤兑。大清国最富有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就这样一败涂地。

大难临头的胡雪岩没有选择自杀,也没有逃跑,而是开始冷静地收拾残局。他妥善地安置好了自己的母亲、夫人和十几房姨太太,又在无奈中使用权宜之计处理了大大小小的债务,并设法保全了胡庆余堂,甚至自己的身后之事,他都做了周密安排,以至于他去世后一百多年,都无人知晓他葬在何处。那么胡雪岩究竟是怎样收拾残局的?又是谁发现了胡雪岩的墓地?我们今天该如何看待胡雪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80088.html

更多阅读

2001意大利影片《最后一吻》 意大利影片最佳出价

片名:最后一吻L'ultimo bacio编导:加布里埃莱•穆奇诺Gabriele Muccino主演:斯特凡诺•阿科尔西Stefano Accorsi 焦万娜•梅佐焦尔诺Giovanna Mezzogiorno 斯泰芬妮娅•桑德雷利Stefania Sandrelli 马尔科•

德行定终生 一吻定终生

胡雪岩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位传奇人物,我们今天讲胡雪岩,并不是把他当作一个历史人物来研究,因为胡雪岩死前被抄家,留下的资料很少。但是关于胡雪岩的传奇故事,却在民间口耳相传,流传甚广。 胡雪岩出身贫寒,却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迅速

留不住你的人,也要留住一吻情感美文 企业靠情感留住人才

hnnycyx图书馆真诚欢迎您的到来,有空来坐坐,我的图书馆有您更精彩,留言有您更温暖!祝您快乐每一天!留不住你的人,也要留住一吻。文/可静整理:hnnycyx【何必需要动心,我只要相信我本能】听着《低等动物》,我又想起你,所有相遇都是偶然,大着胆

声明:《德行定终生 一吻定终生》为网友转身未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