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趣诗的魅力,在一“趣”字,而“情”是“趣”的无上品位。我们欣赏理趣诗应当高看骚客在作品中渗透出来的情意。卞之琳的抒情诗是象征派的,情谊冲淡而客观化,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他没有徐志摩的浪漫情味和热烈缠绵,也没有穆旦的冷酷尖锐和矛盾紧张。可是在外表的淡然和客观化中,我们仍能感遭受骚客被冷藏了的痴情:
这首诗中,骚客奉达了他理性的思考所得到的人生哲理:在太空万物中和囫囵人生历程中,一切都是相对的,又都是相互关涉的,完全的孤立的事情是没有的。
第二节诗所表现的哲理与第一节是同样的,它的效用主要是强化骚客的哲学思想。虽然两行诗所写的已经不在同一“画面”当中,但大的时间的空间仍然同样的。第一句中“你”是欣赏“月亮”的主动者,照进窗户的月亮是被欣赏的。但第二句中你已经进入他人的梦乡,成了他人幻想的扮饰了,那个梦见你的人是主动者,是主体;“你”是被动者,是客体。
诗歌作别用两节独立的图景并列地展览或暗喻骚客的哲理思考:“你”是画面上的主体人物,画的核心。环绕着“你”,有“桥”,有“景致”、有“楼”,有“楼上看景致的人”这些看来互无干的凌乱的人和物,巧妙地帮会成了一幅图画而且巧妙地奉达了骚客的哲学思考:在太空和人生中,一切事情都是相对而相互关涉的。没有真正的完全,也没有真正的孤立。当“你”站在桥上看景致的时分,“你”是“画面”的主体(主动者),景致则是被看的客体(被动者),到达第二行诗里,“画面”依然,而主客体却发生了变动,同一时间里,另一个“在楼上看景致的人”已经成了“看”的主体(主动者),而你这个原来是看景致的人,又成为了被看的景致了。主体在同一时空寂了生了变动。
你扮饰了他人的梦。
月亮扮饰了你的窗户,
看景致的人在楼上看你。
你站在桥上看景致,
现代主义诗歌寻求一种诗情智化的审美情致。表现为情谊和理智的一统,这是对五四以来哲理诗(理趣诗)的更高层级的逾越,骚客把哲理的思考纯粹融化在象征性的意象当中,掩饰在情意抒发的深处。只给读者假想的空间和思惟的线索,不给你明确提醒和固定的谜底。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艺术的空框,任你凭自个儿的玩味做一个填空的游戏。卞之琳的《断章》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是在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下萌生的。法国象征派的前驱者波特莱尔《恶之花》给了它们很深的影响。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具备以下特点:⒈注意诗歌形象的象征性;⒉重视诗歌的暗示性;⒊寻求诗歌语言的省略。三十年代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黄金时代。戴望舒是这一时代现代主义诗歌的领袖人物。卞之琳、何其芳等人也是很有影响的人。到达四十年代,卞之琳和冯至以及它们的学生穆旦等,又把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拓展到达一个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