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今天教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根本没有确立一个正确的评估标准。也就是说,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寻找到一个正确的途径,来解决教育财政资源的分配和评估的问题。在教育评估上,我们落后的可不是一星半点,我们比英国落后了105年,比中国香港特区落后了45年,比美国落后了31年。更可悲的是,关于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社会大讨论中,我们几乎没有人意识到这种绝对意义上的落后。
我们现在的教育财政拨款的根据是什么?非常简单,就是先经过一种简单的公式,然后再加上估算就可以了。这种办法是有问题的,有很明显的缺陷。首先就是资金的使用率,我们的资金使用率非常低,知道为什么吗?就是因为对于学校来说,争取到拨款是最主要的,也成了一个根本目的,至于怎么用,用了之后能不能产生效益,根本就没有人管,也没有什么监督机制,这就造成很多资金的浪费。除此之外,还有我们的拨款公式,非常粗糙,根本就反映不出来高校的实际成本行为,也看不出高校之间有什么差别。我给你看看英国的拨款公式,就知道我们有多落后了。英国在拨款之前,首先是要计算一下你这个学校的标准资源,然后再计算实际上用了多少资源,最后要求二者差异必须控制在5%以内。那怎么计算标准资源呢?他们把大学里的所有学科分成了四大类,对不同类别的学科投放的资源权重是不一样的,其中,医学是4.5,工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2.0,其他需要实验室、工作室和野外工作的学科是1.5,余下的学科是1.0,说得通俗点,就是政府培养一个医生所要投放的资源,是商学院学生的4.5倍。之后英国政府才考虑其他一些额外的补助。这样的标准最大好处是什么呢?就是高校根本不需要为了建实验室,或者为了争取必须的资源而天天跑项目、申请经费。你去类似制度的中国香港高校转转就知道了,香港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用的都是最先进的电脑,而且数量也很多,对于工程学院来说,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一台,而商学院就没这么好的计算机房了。读者知道我们内地的拨款体系是以什么为参数的吗?很简单,就是在校生的数量,而且这是唯一的政策参数,也就是说哪个学校的学生多,哪个学校就能争取到更多的拨款。就是受这种经济利益的驱动,才造成我们现在的高校盲目扩招。这种盲目扩张的结果是什么?我看就是又多了一堆只会照本宣科的讲师给学生念书罢了。
我们还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就是应该由谁来对大学进行评估和拨款?要知道,对于没有教学经验的政府官员来说,他们是搞不明白大学应该如何评估和拨款的,而那些有教学经验或者学校管理经验的政府官员也不适合负责评估和拨款,为什么?因为有利益的冲突,同时还有严重的学科偏见。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就是香港了,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的成员都是非政府人士,包括一些海外专家、本地各行业的资深人士等等,他们是由特区政府行政长官委任的,没有政府代表,就是一个纯粹的专家团体。因为这些专家基本不受政府的牵制,能比较自由地发表意见,所以他们的意见就具有很强的独立性、科学性和公正性,评估的结果自然也是最可靠的。
除此之外,如果由政府来评估和拨款的活,还有一个最大的局限。比如说,经过评估之后,如果商学院认为自己的核算标准过低怎么办?如果他们面对的是政府机构,估计就只能忍气呑声了,要不就得天天忙着跑项目,到处想办法要领导的批条。但是在英国体制中,因为大学面对的是独立的委员会,这些人都不是什么终身制的官员,只是有限期的社会人士,那么这些大学的不同意见自然就可以迅速、畅通地反馈到委员会来,委员会就可以依据自己的判断重新做出决策。
四、谁来推倒大学的围墙
其实,媒体现在所说的,“深圳大学再次试水改革”,就意味着深大曾经改革过。20世纪80年代,著名校长罗征启的几个改革举措,号称是国内教育史上的NO.1。学生交费上学、毕业生不包分配、教职工聘任制度、学分制度、勤工俭学制度全都是深圳大学20世纪80年代创造的。而且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校长罗征启就有一句名言:“高等学校的心脏应该是图书馆,而不是党政领导办公楼。”但是30年过去了,现在又开始第二次改革,第二次摸着石头过河,就说明它又有回流,才出现了这第二次改革。我们整个教育体系都僵化了,你发现你要推动的时候,你往旁边推一下它就又回到老路了。
我们教育体制的僵化程度比国有垄断企业还可怕,还顽固。如果我们把大学类比成一个上市公司的活,那你要面对董事会、面对小股民、面对市场的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对不对?深大和其他很多学校有这个压力吗?深大的压力来自于上面,是自上而下的动力,这就很被动了,如果要是上面不推,它就不往前走了。中国的大学都是绝对的垄断,全中国的大学都差不多水平,都是这么的僵化,这么的垄断,大家都没有改革的压力。
还有我前面提到的信托责任,如果是站在一个学生家长或者学生的角度来看又是怎样的呢?我交学费,大学就要对我们负信托责任,我这个压力通过什么传导?现在没有传导。如果货不对版的活,比如说大学生毕业了,发现受过这几年的学校教育之后,没什么用。那怎么办呢?通常的办法都是企业重新培训,也没有什么对大学产生压力的传导机制。所以现在国内的入职训练就特别多,你看那些跨国公司就很聪明,反正知道你学了也白学,所以挑学生的时候,第一,看你是哪个大学毕业的,如果是名牌的话,透过同学散布在各行各业的校友,以后办点什么事就方便了。第二,他们基本上知道你这个大学的教育学生的方法,跟他这个公司能否对得上路子,其他的完完全全可以重新培训你,只要你有这个潜质就行了。所以,我们已经在大学之外形成另外一个市场了,就是重新培训,如果这样的话,就没有什么压力传导回大学,所以大学也不需要改革。
话说白了,我们的悲哀在于我们学生一个学期花个五六千块钱,买一个牌子,买一个文凭。现实是什么?是你有文凭也不一定能够在社会上立足,但是你没有文凭就一定立不了足,这也是一个垄断的必然结果。因为能够进大学的还是少数人,至少说明你得有一定的水平才能进去吧。中国的大学已经垄断到能够搜刮全中国最好的学生,盖上一个印记之后让他们出来,经过一个在职训练,然后让他们适应公司的工作状态。从整个流程来看,就是缺少一个压力的传导机制,没有形成有效的压力,因此大学是不可能改革的,改革也只是改个细枝末节,因此所有大学的改革还会重蹈过去的覆辙,改完之后还是一样。
从2003年北大人事改革张维迎落寞的背影到现在,这只是改革的一个小的周期。如果我们把眼光放长远一点,从1911年开始,我们中国大学的改革,刚开始模仿曰本,后来模仿欧洲大学,再后来又对美国大学模式产生兴趣,但是都没有真正成功过,问题出在哪里?就是缺少压力的传导机制。哈佛大学改革也不间断,他们也是几年一小改、几十年一大改,他们教改从未间断过,他们是怎么改的呢?这个压力很大的。我举个例子,我就以商学院为例,美国很多的专业杂志常常给大学排名,排名包括学生就业的情况、公司的反馈情况等等,每年都排名,通过这样一个机制把信息回馈给学校,这给学校的压力是很大的。因此在美国各个大学商学院,每年都在改革,而且是完全根据市场导向进行改革的,这是中美大学的一个区别。美国大学没有围墙,它跟社会有个良性的互动。而中国大学有围墙,所以巨大压力都被挡在了外面,中国的大学没有什么压力能逼着它们进行改革。
但最严重的问题并不在于中国大学的围墙让改革的压力进不来,而是透过这个围墙,那些名利场都进来了。我们很多大学已经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成了官商俱乐部,各个衙门、企业各种因素都在里面。但是我觉得比较乐观的是中国大学的牌子虽然烂,但中国的大学生却是一流的。他们可以去港台、可以出国接受教育,所以这个竞争就很重要了。这就是为什么我说香港的大学进入深圳本身就是一个利好,因为这就是竞争,学生可以做选择,他可以到美国去念书,到中国香港去念书,之后这个学校就有压力,它就希望改革,这就是外部压力让它改革,这才是大学改革的动力。
延伸阅读
陌生人群:一部经济生活的自然史
阿尔佛雷德·钱德勒强调,规模所带来的优势并不是自然而然的。
首先,只有当面临大型市场(19至20世纪,美国的公司与其他国家相比就占据明显的优势)时,大规模的生产才有意义。
其次,即便你面临的是大型市场,那么也只有当你具备了保持你的工厂有足够能力运转所需的管理技能以及应付多个客户所需的营销技能时,投资大规模的生产设备才有意义。
美国的杜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标准石油公司、西尔斯百货公司和美国钢铁公司卓尔不群的重要原因是它们拥有不同的技术机遇,而不是它们具备全面地发掘这些机遇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它们通过有形的管理补充了市场这个“无形的手”。这种情况的一种结果就是许多公司扩大了规模,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具有许多个分支工厂,而是因为确保这些工厂实现高效生产的最佳方法就是既要重视原材料的生产,同时也要重视产品的分配与营销。这种趋势很遗憾地经常被共产主义的中央规划师一味地效仿,他们认为,健康服务、假日别墅以及为工人提供食物的农场对于有效的生产就已经足够。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位波兰的工业部长告诉我说,克拉科(波兰南部的一个城市)边境的新胡塔钢厂需要的只是加强周边的防护以能够宣布它是一个独立的工厂。
《有形的手》于1977年出版,这恰巧是多变的经济状况开始限制钱德勒对美国企业?观点的时期。在此后的25年中,越来越多的大型公司,尤其是传统制造业公司,已经超越了那些小型的、灵活的竞争者。这些竞争者更集中于关注核心的活动,并且通过其他方式与供应商协调,而不是通过完全的垂直融和。原因也不仅仅与技术有关。例如,不断增长的国际贸易与国内竞争使许多公司更精明地开展各种活动。
本文摘自[英]保罗·西布莱特(Paul Seabright)的《陌生人群:一部经济生活的自然史》
第九章
为什么我们的房改这么难之一:火山理论
房价调控,催生“地产火山理论“。
地产泡沬、股市泡沬所象征的,就是未来危机的开始,就是火山开始爆发。
两大症结,揭开楼市井喷悬疑。
所以越来越多熔岩、熔浆透过这两个没有关掉的管道跑出来了。制伏“地产火山”,“郎式方案”曝光。
你要解决房价的问题,不可能一步到位,那是非常复杂的过程,你要做好几步工作。
一、“火山”之下,我们的出路在哪里
最近我们又发飙了,国十条出来了,已经国了很多条了,我都不知道究竟有多少条了。什么国二条、国三条都出来了,我觉得应该这样编号,从001号开始编,国001、国002,现在应该是国90几了。各级政府在比拼谁打压房价打得最凶。政府打压楼价的措施基本都是错的,因为根本就没有理解房价上涨的本质。我想利用火山理论来解释房价上涨的本质。
背景提示
2010年4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提出四项措施,即新“国四条”,其中包括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这意味着,距2010年1月发布的“国十一条”仅仅三个月之后,新一轮房价调控就此展开。4月17日,《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即新“囯十条”发布。随着国务院以及相关部门系列密集政策出台,各大银行陆续公布调整房贷执行利率和贷款条件细则,北京、上海、广州以及深圳等一线城市新房开始打折出售,个别楼盘直接降价上千元,一些省会中心城市还出现了较为集中的退房潮。按照“五一”小长假期间的统计数据,北京销售量同比降幅为65%,上海为52%,南京为95%,深圳为79%。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房价调控已经显示出了政策威力。那么,中国房地产价格将走向何处?调控房价将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到底有没有根治房地产市场痼疾的好办法呢?
我们先看下火山岩浆是如何形成的。2006年下半年,中国发生了楼市泡沫、股市泡沫,我认为这是由于我们的经济生病了。讲得更具体一点,就是投资经营环境已经全面恶化,因此很多企业家把应该投资在企业的钱拿来炒楼炒股了,从而造成泡沫。这个进入楼市的资金就可以解读为火山的岩浆。就在这股火热岩浆蓄势爆发之际,我们的政府插下了两根导管。
第一根导管:老百姓不能自建房,必须向开发商买房。这是什么意思呢?举例而言,我们现在的年轻男女基本是自由恋爱,只有那些不太会谈恋爱的、吃不开的男男女女,才需要到婚姻介绍所。如果哪天政府突然下令不准自由恋爱了,自由恋爱者一律不发结婚证,政府规定必须去婚姻介绍所的话,你晓得是什么结果吗?由于没有自由恋爱的竞争,婚姻介绍所的中介费就会透过垄断立刻大幅攀升。这个跟房地产有什么差别呢?我们现在不能自己买地自己建房,而必须向开发商买,这就像婚介所一样,造成开发商的垄断,价格肯定上去了。政府为什么不让我们自己建房呢?政府认为我们不会建,会建得乱七八糟的,不好管理,是吗?那德国人怎么可以呢?德国政府对自建房规定得非常清楚,哪个地段房子盖多高,屋顶什么颜色,窗户什么样子,都规定得清清楚楚,你只要按图施工就好了,有什么难的呢?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会谈到2010年深圳市放宽了这个规定,从而引入了竞争机制的问题。
第二根导管:缺少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截止到2009年年底,新加坡政府总共建设了99.2万套的经济适用房,保证了85%老百姓的住房。而且新加坡不是根据成本核算,而是根据老百姓的收入核算,保证老百姓6年的收入就可以买一栋房。新加坡像我们一样的商品屋只有15%,而15%的人所住的商品屋每平米价格在4万到5万元人民币。
背景提示
在西方一些囯家,住房被明确界定为公共事务,也因此获得立法保障。如英国1919年颁布《住房和城镇规划法》,明确规定住房问题属于公共事务,政府应对公共住房建房提供支持。1946年至1951年间,英囯政府负责建造的房屋总量高达全国建房总量的78%。荷兰则在1901年颁布《住房法》,明确规定:政府应为公共住房建设提供补贴和制定建筑规范,政府在住房市场中扮演决定性角色,“提供充足住房”是政府的责任。1974年,荷兰又颁布《租房与补贴白皮书》,强调“住房政策的目标就是为低收入阶层提供合适的住房”。美国在1937年出台《住房法案》,明确政府负责低收入家庭的公共住房建设,居住者只需支付较低房租。此后相继出台《住房和城市发展法》、《住房和社区发展法》,住房的公共特性得到保证。那么,我国在住房的认识问题上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
那么在香港什么样的人能够享受政府补贴呢?月收入6万港币以上.的,必须向私人开发商购买商品屋;月薪在2.6万到6万之间的,政府提供低息贷款,以优惠价供应住宅;月收入在1.1万到2.6万之间的,以低于市场价30%到45%的价格购买房屋;月收入低于1.1万的,可以享受廉租屋,房租非常便宜,平均价格每个月1320港元。香港是个规范非常严格的城市,严格执行的结果使得香港50%的老百姓都有政府补贴。政府为了解决老百姓住房的问题,就用公共资源建设公屋,包括廉租屋和经济适用房。
我们过去有没有这种概念呢?有的。1998年国二十三条出来了,当时规定80%经济适用房,10%廉租屋,剩下10%才是真正的商品屋。因此从1998年开始,一直到2003年房价都很稳定。但是从2003年开始,政府推出了国十八条,我们的政府偷换概念,把80%的经济适用房改成具有保障性质的商品房,这不就是商品屋吗?直到现在,几乎100%都成了商品屋,我们的地方政府对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屋一点都不感兴趣,它们的理由是中央政府拿了六成的税,却只干了三成的事,而地方政府拿四成的税,却得干七成的事,所以财政吃紧,必须靠卖土地维持财政预算。我们的政府把全体老百姓对住的需求都推向了商品房市场。我们的弱势群体,包括大学毕业生、农民工怎么可能买得起商品房呢?2003年的政策一被推出就注定了它的失败。
既然谈到新加坡和中国香港,我就想趁此机会告诉我们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如何学习它们的土地财政的新思维。
第一个思维:我们看看香港,2007年香港政府的卖地收入是133亿港币,占GDP的0.8%。而2007年我们内地的卖地收入占GDP的比重是4%,远远高出香港5倍以上。到了2009年,香港卖地收入占GDP的1.53%,而我们内地卖地收入占GDP的比重高达4.5%。所以和香港比起来你会发现,我们内地依赖土地财政的程度更大,而且这还只是全国平均数。如果具体到地方政府的话,比如说北京,卖地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高达50%,这就不晓得是香港的多少倍了,因为香港只占1.53%左右。
第二个思维:中国香港和新加坡透过高地价、高房价,不但保证用地的效率,同时增加了财政收入,从而维持了低税率。所得税对年收入30万新加坡币以下者只有8.5%,30万以上的和中国香港一样是17%。
第三个思维:新加坡工业用地以租赁为主,而中国香港是以出售为主,香港的工业用地每一平方米高达8万港元,全世界最贵。所以香港制造业全线崩溃,只能做服务业、金融业。而新加坡透过政府的绝对垄断,提供绝对低的价格,80%的工业用地都集中在政府工贸部所设立的裕廊集团内。出租价格每平米在200到280新元之间。所以新加坡有非常繁荣的制造业,就是因为新加坡政府的优秀规划。
二、封堵火山的天外来石?
背景提示
2003年8月1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把经济适用房由“住房供应主体”改为“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把房地产业定性为“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拉动投资增长”的“支柱产业”。随着地产市场呈现繁荣景象,房价飞速上涨,我国住房的公共性也渐渐淡化。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发展除了自身问题之外,还存在外部经济因素的助推。那么,今天地产市场的外部经济因素还包括哪些?房价高企的本质问题又是什么呢?
我们政府的这两根导管插下的结果,就使得火山岩浆迅速爆发。举例而言,2006年为什么有楼市泡沫?就是因为我们以制造业为主的民营企业家所面临的投资经营环境已经开始全面恶化,这就是我们经济生的第一个病,所以大量制造业资金离开实体经济,进入房地产市场,所以火山熔岩开始产生了。再加上政府插下两根导管,造成火山爆发,房价大涨。
很不幸的是2008年11月金融海啸爆发了,我们出口受到重创,很多工厂制造出来的产品卖不掉,从而形成产能过剩,所以又多了第二个病,叫产能过剩。政府为了应付金融海啸,透过4万亿,十大产业振兴方案,汽车、家电、建材下乡,透过银行信贷从事基础建设等等方式拉动内需。实际上,这几个政策都是在利用明天的产能过剩消化今天的产能过剩。举例而言,4万亿投资在中西部的高速公路建设上,建好以后上面基本没车跑,而没车跑的高速公路就只能叫做产能过剩的高速路。但是在建的时候需要钢材、水泥,所以可以暂时解决这两者的产能过剩。不知道政府有没有想过,高速公路一旦建完,由于没车在上面跑,就立刻形成了一个新的产能过剩,由于不再需要钢材、水泥,所以就把这两个行业打回原形,又成为产能过剩。在因出口受创而形成的产能过剩的基础上,中国的产能过剩更加恶化了。其结果就是从2009年8月26日开始,到2010年的年中,很多行业都产能过剩,包括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电解铝、化肥、电力、煤炭、焦炭、有色金属、造纸、制革、印染、建材、轻工、纺织,等等。
最近几年我们企业家所面临的投资经营环境比2006年还要恶劣,再加上我们又多了第二个病,也就是严重的产能过剩,使得企业家的大量资金离开实体经济进入楼市,从而使得熔浆增多了。此外,最近通货膨胀又抬头了,即使是为了逃避通胀,老百姓敢把他们的资金投到实体经济上吗?不敢的。为什么不敢?因为两个病还没解决。那为了逃避通胀,这些资金该流向哪呢?楼市。这就更增加了熔浆。由于两个导管没有斩断,所以不能自由谈恋爱,再加上不建经济适用房跟廉租屋,所以越来越多的熔岩透过这两个没有关掉的管道爆发了。
背景提示
近年来,囯务院及相关部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房地产、稳定房价的政策,投机性购房初步得到抑制。但部分大城市房屋价格上涨过快,中小户型普通住房供应不足,调控机制不完善,城镇居民对于住房问题满意度较低等状况仍然存在。2007年8月7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将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维护群众利益的主要工作和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那么,为什么政府会把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列为工作重点?如果不能事先做好疏导工作,单纯打压地产价格又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
过去为什么楼价调控都失败?那就是因为政府总是想把一块大石头直接压在火山口,堵住火山岩浆。而这个大石头是经受不了火山熔岩的喷发的。因为火山熔岩温度太高,会把大石头给熔化掉。这就是为什么过去调控只有短期的效果,而最终都会失败的原因了。
那我们政府怎样才能真正解决掉问题呢?必须封掉这两个管道,同时稀释岩浆。政府正确的做法应该,第一,允许自由恋爱;第二,大面积地造经济适用房跟廉租屋。只有这样,才能把这两个管道封死。同时呢,把熔浆化解掉,怎么化解掉呢?那就是帮助企业家改善他们的投资经营环境,减少产能过剩,企业家资金和避险资金就愿意投资实体经济了,熔浆自然而然就被稀释掉了。但是我们却不循正道解决火山的问题,反而计划推出房产税。你知道推出地产税会造成什么结果吗?地产税就等于从火星上面找一块天外来石,直接压在火山口上。是不是说这种宇宙上面的岩石特别抗高温?是不是真能压住火山口?
背景提示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启动住房制度改革,特别是1988年停止住房实物分配以来,巳有效地启动了居民住房消费。随着城镇住宅建设不断加快,居民住房面积不断扩大,居住质量不断提高,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另一方面,普通住房价格偏高、保障性住房建设滞后、市场监管相对薄弱等问题,特别是住房保障制度尚未真正建立和完善等问题也都暴露出来。而随着住房商品化,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如果说作为完善房产制度,需要强化政府的公共责任,那么作为支柱产业,又应该如何规避打压房价可能遭遇的风险呢?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房产税究竟指的是什么。开始叫物业税,后来说是房产税,现在还有人说地产税,还有财产税,特别消费税等等。我们国家的土地自1982年的《宪法》修改以后,变成了土地国有化。其实,在1954年《宪法》的时候,仍然是承认农民拥有土地及相关生产资料的,只是在1982年的《宪法》中改掉了。因为物业税的征收需要人大的一个立法程序,所以就提出了房产税,房产税的暂行条例1986年就通过了,对经营性的住房进行征税,但是非经营的、自住的住房是不征税的。而且因为这个税种的征税很难,地方的一些税务局就和一些居委会结合起来,透过奖励举报的方式进行全面征税。
三、美国房产税,为的是藏富于民
这几年由于火山岩浆成型,政府又插下了两根导管,使得房价大涨,从而得罪了所有买不起房的人。政府再搞房产税的结果,又要得罪了所有买得起房的人。结果全国老百姓都被得罪了,那政府执政的基础怎么办呢?世界银行的报告《城市房产税的改革,指导原则与建议》给出了一个骇人听闻的结论——“房产税必然要承受非常沉重的政治代价”,我觉得这句活送给我们政府是最适当的。我希望我们政府不要被那些不要脸的、可恨的宠物经济学家所误导。这些学者可恨在哪里呢?他们是有权阶层和富人豢养的一群狗,当政府要做某个政策的时候,他们既不会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也不会站在科学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只会争先恐后去巴结、表态。举个例子,这些宠物学者指出房产税的征收明显加大了住房保有环节的成本,对持有空置住房的投机人打击更大,使得他们从炒房中获得收益降低,从而可以将资金引向合理的经济领域,等等。这些评论基本都是扯淡。例如国信证券就曾经这么胡扯地指出,在推出物业税不成熟的情况之下,逐步推进房产税改革,将削弱房地产的投资品属性,有利于平抑房价,改变人们的心理预期。
我想请问这些学者,房产税的本质是什么?是用来打压房价的吗?你们连基本观念都搞错了。美国是土地私有,因此由土地所有人缴纳地产税有其合理性。如果美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发现了石油就归他个人所有,因为土地是私有的。而我们的土地是属于政府的,我们根本就没有缴纳房产税的私有化基础。地产开发商已经交过出让金了,而出让金就类同于租金,也就是说我们已经交过租金了。哪有交了租金之后,又替拥有土地的政府交房产税的道理啊?政府怎么能够想收就收啊?政府叫它物业税也好,地产税也好,房产税也好,反正就是不合法。如果我们在建房的土地下面发现了石油会是什么后果?肯定强制拆迁,把我们都赶跑。
而且美国推出房产税的目的不是为了打压房价,而是为了让房价升值,藏富于民,让老百姓获得更高的价值。举个例子,按照美国的做法,美国平均征收1.38%的房产税,这个房产税28%给乡镇政府,22%给县政府,只有4%是给州政府的,总共54%。但是你要晓得,美国的乡镇政府踉县政府的政府官员实际是非常少的。一个县政府的政府官员搞不好只有三个人,一个是管司法的,一个是办理结婚证照的、证照查验的,还有一个行政官。他们县政府的人数比我们一个街道委员会的人数还要少,为什么?因为美国的政府很高效的,美国老百姓不会花钱养这么多政府官员,哪像我们,到处都是官员!
美国的地方政府拿到房产税后,会将其中54%用于聘用警察改善治安,搞建设改善环境,剩下46%的房产税将全部用于改善教育。美国公立中小学教育年度预算是3000亿美金,全部来自于这46%的房产税。99%的美国人都是念公立学校,从幼稚园到高中毕业,总共13年,全部免费,有些富裕的学校中午吃饭还免费,这才是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美国政府的所有支出全部有非常清楚的记录,老百姓可以上网随时查询,不像我们政府的预算简直就是一笔糊涂账。本地的治安、环境、学校都改善了,房价自然水涨船高。而增值的部分,美国政府抽取1.38%的地产税,剩下的98.62%都归地产所有人。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人非常乐意交房产税,因为房产会增值。那我请问各位朋友,如果我们政府拿了房产税之后,它能把每一分钱都花在我们的环境上,花在我们子女的教育上,花在我们的人身安全保护上,都花在我们附近的花木、我们附近的环境卫生上,你愿不愿意交呢?你当然愿意。
美国房产税的本质之所以值得我们探索,是因为我们个人不可能有条件去改善居住环境、社区治安和学校教育,因此必须透过政府集合我们所有人的房产税,大面积地帮我们改善环境、改善治安、改善学校,这样我们的房产才能增值。对于美国的老百姓而言,每一年只拿出1.38%的钱,就可以透过政府享受到这么多的福利,而这么多的福利是我个人做不到,必须透过政府的公权力,让所有社区的人同时交地产税,然后才能够达到环境、治安、教育改善的目的。所以,美国房产税是为了让房产升值,从而藏富于民。而我们的学者却提议透过房产税打压房价,他们简直连基本观念都没有搞懂。我过去讲到这些学者会很愤怒,不过现在我也不会了,跟他们计较什么呢?这么多可怜的人,就靠着胡说八道混口饭吃,算了算了,别跟他们计较了,反正他们讲话也没人听,对不对?
你知道美国是怎么征收房产税的吗?是由居民公选最诚实敬业的人做房产评估员。一般是两个不相识的人上门共同做评估,测量房屋的面积,登记房屋的数量,包括有多少个浴室,等等。然后登记完之后,两个人分别做评估,然后全部上网公开。居民能够查到所有的资料。如果认为过高的话,可以找评论员来理论,坪论员会详细介绍评估的方法。比如说面积、年份的问题,还要考虑到结构的问题,建筑商的问题,还有类似房子的成交价格问题,等等。如果老百姓还是不满意,可以向州评估委员会上诉。那我请问你,这在中国能做得到吗?在中国由谁来评估?肯定又是政府官员。这简直是在平白增加贪污腐败的机会。为了让他评估低一点,给他一点钱,是不是就给了他腐败的机会?而且就算是我们引入美国的制度,找了两个人一起来评估。我相信评估完一次以后,两个人就开始勾结了。如果我们老百姓对评估不满,怎么申诉呢?是不是再去信访办?信访办申诉多了,把你给抓起来打一顿有没有可能?当然有可能,我们有些地方政府这种坏事少干了吗?在这样的环境下,你怎么公正、透明地评估房地产?如果评估不了如何收税呢?而且收了税之后,政府怎么用这个钱?到最后又是一笔糊涂账,拿去公款吃喝、出国旅游、贪污腐败了。我请问老百姓,你愿意交吗?听我讲到这儿,读者应该明白了,我们中国根本就没有征收房产税的条件。为什么?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一个公正、透明的评估机制。我们只要找官员来评估,就立刻会产生腐败,而且我们连申诉的机会都没有,除非你不怕挨揍。
四、我们的房产税,到底藏富于谁
各位读者知不知道一旦按0.8%的比例来征收房产税的话,这个税有多少?基本上一年房产税的总额超过这个城市一年的财政预算。我以杭州市为例,一年财政预算就是400亿,而房产税竟然超过400亿,加在一起就是八九百亿。财政预算一向不透明的政府,突然之间财政预算多了一倍,你说政府会干什么?肯定基本就是低效率的投资浪费和不可避免的腐败。而且一旦征收房产税可以增加财政预算的话,地方政府就会食随知味,而一旦花顺手了,明年就更要增收地产税了。
各位读者晓不晓得,为什么世界银行说政府征收房产税将付出沉重的政治代价?这是因为房产税和其他税种有着本质的不同。过去的税种老百姓虽然不满意,但是不会抱怨。为什么?薪资所得该不该交税?企业利润该不该交税?我卖房子该不该交3%的契税?交易税呢?农业税呢?这些税种都是因为我们有了收入以后,交一部分给政府,至少我觉得还可以理解,可以承受,是不是?那么请问读者房产税是什么性质?说白了,就是政府敲开你的房门,直接拿把刀砍下你的手臂拿走了,这就叫房产税,这是一个唯一不创造收入的税种。
此外,房产税还是个劫贫济富的税种。这个话听起来有点奇怪,政府征收这个税种的目的不就是打压投机吗?而投机者应该都是比较有钱的人啊?表面上看是这样的,可是请读者想一想,真正的炒房者会长期持有吗?所谓炒房,就是快买快卖。既然这样,你能打击到投机者吗?真不晓得那些专家怎么想的。就算长期持有吧,也分有钱人和穷人,有钱人当然交得起房产税,所以也打击不到他们。真正被打击的就是那些替共产党卖了一辈子命的退休人员。以上海为例,一对退休夫妻,好不容易存了60万元,几年前买了一套100平米的房子,现在涨到了300万元。如果按照0.8%交房产税的话,这对退休夫妻一年就要交2.4万元,夫妻两人的一年退休工资全部被洗劫一空。
而且你知道把地产税直接压在火山口会有什么结果吗?这种宇宙上面的岩石也许真特别抗高温,也许你还真就把火山口压住了。过去政府对房价的调控就是简单地把一块大石头直接压在火山口,堵住火山岩浆。其实过去盖上的大石头压不住火山熔岩还好,最多是石头熔化了,火山熔岩继续爆发,房价继续涨就得了。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拿一个地产税压住火山口,结果你是压住了,那万一给长期压住的话,你晓不晓得后果?我告诉你,后果不堪设想。因为高温的火山熔岩将会从地壳的最薄弱环节再次爆发。那就是第一,恶性通货膨胀立刻爆发;第二,中国经济进一步衰退。这还算好的,你有没有想到一个最坏的情况?那就是整座火山就此爆炸。
而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股指至少到了2010年7月还在2500点打转。因为你每压一次火山口,股指就跌一次,压两次跌两次,压三次跌三次。现在股票市场就看你如何处置地产,你如果想用地产税来压的话,到最后最坏的结果可能就是整座火山爆炸,而火山一旦爆炸,股票市场就必然跟着爆炸,进而就会产生不可预测的政治后果。这就是为什么世界银行要提出警告“房产税必然要承受非常沉重的政治代价”的原因了。
延伸阅读
搏金
“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股价会这样急剧地下跌?”在以橡木为主材料的大约有40张榻榻米大小的房间里,响起了一个男人愤怒的声音。
“好像是海外的投机使当前基金将股票大量抛售造成的。”一个有点臃肿的小个子男人带着惶恐的表情,不知所措地回答道。
窗外是日比谷的大厦街和在冬日微弱阳光照射下的二重桥。
房间的后方有一张硕大的行长专用办公桌,一台通常不怎么使用的计算机和一个历代住之江银行行长使用过的、已经解决和尚未解决问题的文件箱,背后的书架上摆放着《华丽一族》、《白色巨塔》等西胁行长最喜欢阅读的大阪名作家山崎丰子的作品。
已经是下午4点多了。坐在办公桌前黑色皮沙发上的四井住之江银行行长西胁难掩一脸的愤怒。他的眉眼和嘴唇特别鲜明地皱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一”字,像战国时期武士的脸。站在他面前的企划专务和企划部长一言不发地低着头,将视线落到那份股价表上。
3天之前,作为持股公司的四井住之江金融小组针对赋予普通股转换权的优先股的发行,发布了将会增资3000亿日元的消息。顿时,住之江股票遭遇到大规模的抛售,当天股价就从发布信息之前的40.3万日元一下子跌到30万日元。
“投机基金组织及其同伙似乎是想使股价下跌,才将转换价设定在很低的价格,其目的是将来把大量股票握在手中。”矮胖的企划专务将打听来的消息原封不动地说了一遍。
“那我们公司的情况如何?”头发花白的西胁用锐利的目光上下打量着面前的两个人。他雪白的衬衫上面系着一条颜色鲜艳的蓝领带,外面是藏青色的西装。这个人在年轻的时候被人们称为“冷面无情的合理主义者”,他对处理大承包商和总商社的一些漏洞、破绽很有一套手腕。两年前,他跳出旧财阀的组合框框,合并了住之江银行和四井银行,成为很有实力的银行家。
“今天降到了1200亿日元。”
“高盛是怎么说的?那帮家伙,等到赚了钱就拜拜了吗?”西胁瞪大了眼睛。
股票发行量的增加,会对股市产生稀薄化的影响,而在这种影响下许多股票价格会下跌,西胁也是有所预料和觉悟的;但是,现在这样的事态却是他做梦也没想到的。
本文摘自[日]黑木亮的《搏金》
第十章
为什么我们的房改这么难之二:重庆模式
邂逅神秘贵宾,谁带来惊喜?
我期待我旁边坐的是周迅或者章子怡,结果来了一个老头子坐下来了。4000万平方米廉租屋计划,重庆地产变脸规模惊人。从明年开始,将吸引300万民工进城。只要你有工作,就给你重庆户口。启动新城市计划,重庆模式意义何在?
所以重庆模式走到最后,能够构建一个稳定的房地产市场,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一、火山理论遇到重庆模式
既然我们的政府调控楼价的时候,总是拿一块大石头压住火山口,那么我们的出路在哪里呢?简单地讲,只有解决火山危机才是真正的出路。2010年6月12曰,七大部委联合推出重庆模式的新闻吸引了我。
看到这个媒体的报道,我有点意外,因为重庆模式直接就解决了我提出的火山问题,我们政府的水平怎么陡然提高了?似乎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因此,我很犹豫,要不要谈谈他们所谓的重庆方案。6月13日,我从重庆飞冋上海,我期待我旁边坐的是周迅或者章子怡,可以聊聊天,排解一下旅途的寂寞。结果我旁边坐了一位比我还要老的人,心中实在郁闷。仔细一看,原来是重庆市长黄奇帆。当然啦,他可能也期待碰到周迅,所以他好像也不太高兴。我们两个既然都碰不到周迅,就只有互相聊重庆模式了。
背景提示
位于中国内地深处的重庆正在成为中国最为吸引眼球的明星城市。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沿海地区经济遭遇困境,而重庆的GDP增幅高达14.3%。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论,中国经济深度改革是否正在进入重庆时间。重庆模式的特征并不仅仅表现在GDP上。2010年6月12日,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正式对外发布,媒体认为,该意见标志着公共租赁住房由此被上升至国家战略。而在此前的6月8日,《重庆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巳经出台,这是国内第一个政府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一场规模宏大的新房改进入到实际搡作阶段。那么,重庆方案是如何调整房地产政策的,重庆模式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呢?
2010年4月17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俗称“新国十条”,开始了抑制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的又一轮调控。5月21日,重庆市公布了房产调控细则,即“渝十条”。出人意料的是,在这个细则中竟然包含着对购买第一套商品房给予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的内容。那么,重庆是如何认识房价调控政策的?重庆模式的妙招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重庆模式很简单,那就是斩断我前面讲的火山理论的第二根导管,同时稀释岩浆。重庆市决定在未来三年以平均价格2000元一平米的成本构建4000万平方米的公租屋。这样子的规模才有诚意!像上海市2010年7月推出427户经济适用房的抽签,这种没诚意的数量还好意思推出来?我都替上海市的领导脸红,竟然做这种低劣的形象工程。重庆的总投资金额1000亿元,其中30%来自于地方政府的土地入股,70%来自于社会融资的平台,比如说社保基金。社保基金存在银行的回报率目前是2%。
而根据重庆的做法,4000万平方米的公租屋收取市价的六成租金就可以给予社保基金4%的回报率,因此他们当然愿意投。这种大规模的投入,就斩断了火山的第二根导管。
背景提示
按照规划,2010年重庆将开工建设50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房。2010到2020年,重庆市主城区公共租赁房总建设规模将达2000万平方米左右,远郊区县根据城市化进程,将建设200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房。公共租赁房的租金价格在市场租金价的60%以内,收取的租金主要用于兌付建房款利息,租赁期最长为5年。那么,谁将是公共租赁住房的受益者呢?
既然重庆能做,其他地方为什么不能做呢?可见不是不能,而是根本不愿意做。我们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卖地的兴趣很大,对于替老百姓谋福利的兴趣就不大了。当然啦,地方政府也找了不少借口,例如中央政府拿了六成的钱、只干三成的事,而地方政府只拿了四成的钱、得干七成的事,既然财政来源不够,就只有卖地了,这就是土地财政的由来。不只如此,土地财政和地产开发如此息息相关,腐败就不可避免。
二、什么是重庆模式的杀手锏
重庆市搞大量公租屋给谁住呢?按照重庆市目前的规划,给三类人住。第一,有工作的农民工;第二,有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第三,住房面积13平方米以下,个人收入2000块、家庭收入3000块以内者的低收入家庭。可是很多城市的经济适用房地下停车库停放奔驰、宝马的权力寻租现象激起了民怨,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重庆对此采取了宽进严出的做法,对于这三类人,基本不会查袓宗十八代,这是“宽进”,当然,权力寻租者也可轻松进入,但是必须“严出”。公租屋就是廉租屋,住了5年以后可以买下来变成经济适用房,这司以解读为公租、廉租和经济适用房的三位一体。但是将来你要卖的话,就只能按当时经济适用房的价格卖给政府,因此基本无利可图。只要把出口这一关严格把控住,让这些权贵人士赚不到高利润,他们就不会进来了,无利可图的事情他们是不会干的。这个宽进严出的政策就这么简单,其他地方的官员不会想不到的,那各个政府为什么还允许经济适用房居住5年之后可以以商品屋价格出售呢?很明显,是为腐败官员的介入提供有利可图的出口。有些人担心,公租屋将来会不会形成新的贫民窟?因为住的人不是农民工,就是大中专毕业生,再不然就是低收入群体。目前重庆市公租屋的规划占20%,商品屋占80%。目前计划构建的21个住宅当中,公租屋全部散落在各个商品屋小区当中,而不是自成体系,所以不会成为贫民窟。
背景提示
重庆推出目前全国最大规模公租房的建设计划,被媒体评价为具有远见的政府行为。随着国家在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导向上的明确,公租房建设将成为未来两年新的热点,由此形成新一轮住房制度改革的突破口。那么,如此大规模的住房建设又会带来哪些问题?新的城市化浪潮又隐藏着哪些考验呢?
读者肯定有疑虑,构建4000万平方米的公租屋要占多少农地啊?重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推出了地票制度。从2011年开始,重庆将陆续吸收300万农民工进城,而且只要你有工作,就给你重庆户口,可是,你必须放弃宅基地复耕为农地。.这个怎么操作呢?假设一个农民工进城拿到城市户口后,就将一亩宅基地转化为农地,这样他可以得到一亩的地票。而以后重庆市的开发商必须透过公开拍卖的形式,在购买地票之后才能盖房子。按照我们的数据显示,2009年地票的成交价格平均每亩在10万元以上,2010年4月份,每亩地票的拍卖价格高达14.4万元。而这些拍卖的钱直接交给农民,农民可以把这些钱带到城市去消费。这种地票制度最后的结果是耕地面积的增加。为什么呢?以一亩地为例,迁出一户农民,空出来一亩地的地票,而一亩地在城市可以盖一栋高楼,养100户人。所以,地票制度,用一户农民换一栋大楼里100户的都市家庭。这种置换的结果,就是农村土地不但不会减少,反而增加。
三、重庆模式,化解火山危机的希望?
按照重庆市市长黄奇帆的分析,重庆和全国的差距主要是农村的差距,重庆在1997年直辖之初到现在,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只有51%,数百万进城农民工仍然保留着农民的身份,一年到头往返在城市和农村之间。
那么,要在此基础上,2012年实现300万农民工变市民,到2020年实现1000万农村人群转户目标,黄奇帆又将依靠怎样的手段呢?
这300万农民工进城以后做什么啊?总得有工作吧?重庆提出了打造IT产业的宏图。比如重庆引入了惠普,准备在三年之内生产4000万台笔记本,而2008年全球笔记本产量不过1.6亿台。还引进了思科,说三年之内要生产100亿美元的服务器、路由器Q同时还积极引入其他IT巨头,黄奇帆把它们的名字告诉了我,但是希望我不要泄露,因为他们还处在谈判的阶段。整体看来,这是一个全新的IT发展模式,因为过去在沿海地区,IT产业80%的零配件都是海外进口。但是重庆模式却是80%零配件均产自于重庆。为什么呢?因为惠普和思科的产品大量生产的活,像富士康、广达等这些配套工厂,自然愿意到重庆生产。只要富士康、广达过来了,它们的零配件供应商也就跟着过来了。就是透过这种新的招商模式,一个和沿海地区截然不同的IT行业就发展起来了。而且从重庆飞到美国、欧洲,和从上海、北京飞到美国、欧洲的成本是一样的,因为电脑都是走空运的。
其实重庆模式的优越,不是他们简单地盖些公租屋而已,而是引进了前所未有的系统工程的新概念,也就是透过4000万平方米的公租屋、地票制度和IT新模式三步曲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系统工程,从而解决了住房难的问题。而且重庆为了解决住房问题,它们一改过去政府直接拿一块大石头压住火山口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拙劣做法,直接解决了我所提出的火山问题,那就是透过4000万平方米的公租屋斩断第二根导管。此外,像惠普这样的国际巨头为什么会到内陆城市呢?就是因为重庆市政府积极地改善投资经营环境,而改善投资经营环境将使得火山的熔浆更快地被稀释掉,因为有更多更好的投资机会出来,大家就愿意投资,大量的实体经济资金不再拿去炒楼炒股,从而就稀释了岩浆。
读者肯定会问我虽然重庆斩断了第二根导管,稀释了岩浆,但是第一根导管没斩断啊,而且火山岩浆也不可能马上消退,还是会顺着第一根导管爆发,那怎么办?重庆市的态度非常明确,那就是双轨制,商品屋价格该涨就涨,政府不干涉,政府的工作就是大量兴建公租屋以满足上面说的三类人的住房需求。我对这个思维还是抱持肯定的态度。
背景提示
“按照重庆模式,西部可以打败长三角”,这是重庆市市长黄奇帆面对媒体时的公开表态。重庆模式正在走出单纯依靠打压房价来实现调控地产市场的方式,完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遏制”的地产新格局。随着北京计划拿出50%以上的土地用于建限价房、公租房,以及深圳市即将出台新的不受户籍限制的住房保障制度,中国城市“二次房改”的面目巳经越来越清晰。
最后我想提醒各位读者,重庆的领导必须有着非常大的能力、精力跟时间搞定这么大一个系统工程,只要一个环节出问题,就可能使整个系统瓦解。当然了,我不能预测结果,但是至少重庆模式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希望,那就是我们部分的地方政府还是可以解决房屋的问题,只要重庆能做,其他城市也能做。我呼吁各级地方领导好好思考一下,如何构建一个适合本地发展的系统工程,帮助老百姓真正解决住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这个国家才会慢慢步入一个和谐的社会。
四、广东经验,大刀挥向何方
读者肯定很好奇,政府要如何做才能斩断第一根导管呢?我们有没有实际的案例呢?也有,我认为广东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但这决不是唯一的办法。深圳在2009年12月1日实施一个新的办法,叫做《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该办法规定权利人可作为更新改造的主体,自行融资、自行改造,而不需要进行统一的招拍挂。这个统一的招拍挂本身就是我前面讲的第一根“导管”。要知道,就是因为这个招拍挂造成了地产开发商和政府的联合垄断,导致了火山岩浆的爆发。
广东的具体操作办法就是城中村一人一票,选出他们所信任的管理层和董事长,来代表老百姓和开发商谈判。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大红的条幅挂在城中村口,条幅上写着“签约动迁早一天,幸福生活早实现”。还有媒体写的是“一批旧屋倒下去,多少富翁站起来”。有些业主说“我的房子多少钱也不卖,我要等拆迁”。当然这些都是媒体报道的,我不敢保证它的真实性。我还有几个媒体报道的数据可以给各位读者参考,我也不确定真实性。岗厦村的旧城改造,造就出10个亿万富翁和数十个千万富翁,南山区的大冲村也拆出了十几个亿万富翁和400多个千万富翁。这些村被称为深圳CBD最后的城中村。
当然有些村它有自行开发能力,它根本就不找地产开发商,它们自己就可以开发。甓如说深圳的田下新村的改造就是自行开发的模式。老百姓如何入股呢?村民都用他的宅基地入股。建好之后,除了自己住之外,也可以卖掉,从而富裕了很多人。这个模式就是在地产开发商垄断之外的一个新的竞争模式,这样就斩断了第一根导管。
尽管这个模式被批评为图利所谓的“食利阶层”,也就是说城市化过程中,城郊结合部的居民是最大的获益者。比如深圳就出现一个,他什么也没有干过,就因为老天给他生在这个村庄里面,他就享受到了切断第一根导管的好处,成了很有钱的富翁。当然,我们也可以像过去一样,强制拆迁,把“食利阶层”打出去,用一个最低价格把土地买回来,然后牺牲老百姓的利益,图利地产开发商,让他们赚取暴利,官员自己也可以享受到被行贿的好处。你说我们选哪一个呢?斩断第一根导管不是寻求一个最好,而是寻求一个比较不差的结果。他既然拥有土地,你就尊重他的权利,至少可以维持一个和谐的局面,至少说你是富裕了一个村。如果强制拆迁,给个极低的补偿金的话,政府就只能富裕一个地产开发商。我看,与其富裕一个地产商,那就不如富裕一个村。但是我们不能只斩断第一根“导管”,富裕一个村。农民工怎么办呢?就不管他们了吗?他们是身无分文来到城市的,只能靠打工生活,他们没有城中村的宅基地,所以不可能透过斩断第一根导管而富裕,那怎么办呢?所以要像重庆那样切断第二根导管,提供给他们公租屋就很重要了。
延伸阅读
5小时熟知金融常识
人类对不确定事物的厌恶
即使考虑到投中难度大的因素,3分投篮的得分数仍然较高。对于这其中的原因,让我们结合对实际比赛的想象来加以思考。
和路所在的篮球队以5分之差落后于对方。只剩3分钟了。如果全力保证就此不让对方得分,看样子要扳回6分才可以取胜。
将刚才的数字四舍五入,3分投篮的命中率为40%,2分投篮的命中率为50%。3分球不仅难以投中,而且受状态影响,投中与否呈现波动,而2分投篮的命中率则较为稳定。
要想扳回6分,有两种战术备选:
【稳扎稳打战术12分投篮+3次投篮计划
【拼一把战术13分投篮+2次投篮计划
本文摘自[日]慎泰俊的《5小时熟知金融常识》
第三部分
为什么我们的企业过得这么难
第十一章
为什么中国的企业活不下去:富士康悲剧
“13连跳”,谁让富士康陷入困境?
苹果才是造成80后、90后年轻人自杀的真正黑手,富士康只是它的工具。
“富士康悲剧”,凸显中国代工企业命运。
为什么富士康每天工作12小时而不是8小时,各位知道原因吗?新生产方式,呼唤人性归来。
佳能集团在中国大连的工厂因为采用了细胞式生产方式,一年内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70%。
一、“富士康悲剧”的幕后凶手
最近富士康的事件充斥各个媒体,首先我们对这13位自杀的员工,表示我们深切的遗憾。但是我在这里不想谈富士康,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全中国的讨论都是错的。我再讲一句话,你在媒体里面所看到的所有关于责备富士康的事情,通通都是表面现象。你晓得我们中国人有什么毛病吗?我前几章也说过,我们有些官员总是喜欢根据表面现象作决策,而我们的媒体、我们的专家学者也总是根据表面现象下结论。其实这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富士康的危机,我们要抓住它背后的黑手,因为它才是这一切的根源,而它竟然逍遥法外,没有受到舆论的讨伐。我想今天把它给抓回来,你知道它是谁吗?苹果电脑!请问,为什么有13个人自杀?
背景提示
2010年是台湾首富、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的甲子之寿。然而,从进入2010年开始,其旗下企业富士康的负面新闻就一直不断。不到半年时间,这家号称“全球最大代工工厂”的企业连续发生13起自杀事件,震惊全球。有分析指出,来自工作、家庭、社会、健康、情感的种种压力,是导致富士康员工走上绝路的原因。但与此同时,更多的批评指向了富士康的企业模式,包括“血汗工厂”的说法,引发了广泛的社会探讨。那么,连续13起自杀事件到底因为什么?美国苹果公司与富士康事件又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我们把媒体所有的分析做了一个简单的摘要,军事化管理是一切错误的根源。是这样吗?那么部队里面是不是应该有更多人自杀?可是我还记得我们很多企业家也是从部队出来的,包括柳传志、张瑞敏、王石、宁高宁、任正飞,还有郭台铭本人在台湾也当过兵。富士康这些80后、90后的员工讲他们在富士康所受的苦,在我听来,算什么苦嘛。你去当兵试试,当兵才真的是苦得不得了。以我个人为例,我当兵的时候每天晩上11点睡觉,第二天早上5点半起床,起床就开始操练,操练一天,打骂经常发生的,有什么了不起?而且那时候我还一身的皮肤病,因为我们所有官兵的内衣内裤都放在一起洗的,所以只要一个人有传染病的活,我们全部都会被传染,这个皮肤病简直流行得不得了。我记得我在当兵的时候得过各种各样的皮肤病,比如痤疮、疥疮、湿疹、疖子等等,每天痒得要死,每天边出操边抓痒,痛苦不堪。不过,请读者不要用异样的眼光看我,我现在都治好了。此外,我当兵的时候每天都要出操跑步,而且我们还在前线作战,有生命危险的。两年当兵的曰子过去了,我从来没有怨恨过那段日子,反而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回忆。
我们不是说这些80后、90后员工对富士康的抱怨不对,而是这个抱怨本身巳经象征着那种为中国改革开放而奉献的第一代任劳任怨的农民工已成明日黄花。我建议各位到建筑工地看一看,你会发现几乎没有80后和90后的人,通常都是像我这样年纪的人,大概都是50年代到70年代出生的人,为什么?因为第一代农民工的子女——农二代,已经不去建筑工地打工了,因为工作环境太差了。农二代和他们的父辈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父辈打工,为什么能够为了毎个月1000块钱而忍受那么多的痛苦,承受那些比富士康还差很多的血汗工厂的磨难呢?因为他们有信仰,这个信仰不是对神的信仰,而是对家庭的信仰。他们打工是为了家乡的妻儿老小不会挨饿,为了他们80后、90后的子女能够念书,顺利成长。农一代是我最敬佩的一批人,他们任劳任怨地干,没日没夜地干,你叫他们加班他们很高兴,叫他们一天干8个小时他们不爽,他们觉得最好一天干12个小时,为什么?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多赚4个小时的钱来养家,养他们80后、90后的子女。农一代成为中国30年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手。
可是农二代就不一样了,同样孕育出农一代的工作环境,到了农二代却是以自杀回应。我虽然对自杀本身感到痛心,可是我更想知道,当农二代自杀那一剎那,他们有没有想到可怜的农一代老母亲怎么活?当初你们的老父亲为了培养你们农二代,受了这么多年的苦,把你们抚养长大之后,稍有不顺心你们就跳楼了事,这会给父母造成多大的冲击,你们知不知道?农二代最起码的孝心哪去了?而且农二代还不像当兵的人,当兵的人时间不到不可以退伍。你们是在富士康,不想干的话你们可以不干,可以回家。我不懂,你们为什么把苦难留给可怜的农一代?我看到这13个自杀的农二代,我确实感到痛心,但不是为他们,而是为他们的父母。农一代为了抚养农二代浪费了一生的心血,结果农二代对父母的回报就是严厉的打击、无情的摧残。
既然80后和90后不能够接受富士康这种半军事化的管理模式,那我们就谈谈这个管理体制到底合不合理?我先把几个评论念给读者听。
一是《民报》报遒,富士康内部管理军事化,上千人在饭堂吃饭时竟然鸦雀无声,显见公司管理之严格。
二是2010年5月25日凤凰卫视评论员在大陆新闻中表示:富士康实行军事化管理,员工压力大。
三是21世纪经济报道,曾经对清华大学社会系罗家德教授进行采访,罗教授认为,这些自杀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富士康的管理模式过于陈旧,已经不合适80后、90后。这话讲得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这套军事化管理确实只适用于具有信仰的农一代,而我们的80后、90后是不能忍受的。
四是某大报报道,富士康管理机制半军事化、管理层壁垒化,加上把人当成机器的刚性手段,对员工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乃至伤害,客观上也是导致员工由于个人问题而选择自杀的一大诱因。读者从这些媒体的报道可以发现,过去这种孕育出农一代的半军事管理的制度,似乎透过富士康13个人的自杀而走入到一个新的瓶颈。这种半军事化管理孕育了30年改革开放成果的管理,是不是需要为迎合80后、90后这些新生代的心态而做一个根本的改变呢?
背景提示
作为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自1988年在深圳建厂以来快速发展,2008年其出口总额达556亿美元,占中国内地出口总额的3.9%,并连续7年雄踞内地出口200强榜首。半军事化管理被认为是富士康竞争力的来源,有人甚至表示,“在郭台铭的血液里,有军事管理的基因”。那么,富士康发生的体制问题真是出自军事化管理吗?在军事化管理背后还埋藏着怎样的推动因素呢?
在谈论如何改变之前,我想透过这种现象揪出它的本质,看看这种半军事化管理到底是谁造成的?是富士康,还是其背后的黑手?请读者首先想想,富士康为什么会进行军事化管理?是因为它背后的黑手这么要求的,这个黑手就是苹果。我来说说苹果,苹果在任何时候都标榜自己是一家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而且苹果还在制度中规定,富士康必须关注员工的人身权利,确保他们可以有足够好的工作环境,得到合理的报酬。现实是什么?按照我们的分析发现,苹果在尽一切可能挤压富士康的利润。为了压缩成本,赚取更多的利润,富士康只能靠加大员工的劳动强度以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必须进行半军事化管理才能满足苹果的要求,所以说苹果就是美国人虚伪的化身,苹果才是造成80后、90后年轻人自杀的真正背后黑手,富士康只是它的工具而已。当然我并不是说富士康没有责任,但是对富士康来说,如果不按照客户要求做的话,他就拿不到订单,就这么简单!
那我们来进一步谈谈,到底多大程度上是富士康的责任,多大程度上是苹果的责任?我们就以iPod为例吧。iPod在2006年上半年的销售量是850万台,同比增长61%,收入超过了100亿美金。苹果赚了这么多钱,那富士康能赚多少呢?我告诉你,4美金,就是说每一个iPod富士康只能拿到4美金,占利润的1%还不到,因为这里面还没有剔除电费、设备费用、材料费用等等这些生产成本,其他99%的钱都是被苹果赚走的。咱们再说说人工成本,这也是苹果规定好的,富士康无权决定,苹果是怎么规定人工成本的?它们是根据工厂所在地例如深圳市的最低工资乘以每件产品的最高工时得出来的。还有零配件的成本,苹果都是直接向富士康以外的各个零配件供货商下单的,而被采购的零配件会按照苹果规定的时间准时送到富士康进行组装,所以零配件的成本富士康也是决定不了的。
二、到底是谁剥夺了我们的尊严
背景提示
按照郭台铭的说法,目前鸿海集团在全球拥有90万名员工,大陆富士康员工约82万人,其中深圳有45万人。郭台铭旗下企业几乎网罗了全部高科技制品,像苹果的iPod、iPhone、SONY的PS3、英特尔的晶片等。然而,据有关业内人士分析,自2000年至今,以“低价”优势崛起的富士康,巳经通过竟争把整个行业利润率由20%拉低至现在的5%~6%。今天,富士康的利润模式又面临着哪些挑战呢?
80后、90后经常抱怨在富士康工作没有尊严,他们抱怨的没有错,但是我想请问究竟是谁剝夺了他们的尊严?是富士康,还是其背后的黑手?还是举个例子吧,读者来判断一下。为了保证样机不被偷窃,富士康的员工身上不准携带任何含铁的物品,搜到的手机没收,牛仔裤的铁扣必须剪掉,内衣包括胸罩等有铁扣的全部剪掉,为什么?因为怕员工夹带偷窃样机。但是请读者想一想,这到底是富士康的规定还是苹果的规定?表面上看起来是富士康的规定没有错,但它为什么这么规定?这是因为其背后黑手苹果规定如果样机丟失的话,将给予富士康严重惩罚,这样的话就逼得富士康不得不定下这种规矩。最后搞得像间谍小说一样,员工每天都得被搜身,让我们这些80后、90后连一种最起码的尊严都没有。不仅如此,富士康还可以调查任何被怀疑泄密的员工,背后原因也是因为苹果会凋查泄密事件,一旦发现就会给予富士康惩罚,所以逼得富士康不得不进行调查。所以富士康明确指出,若发生泄密事件,将毫不犹豫起诉相关人士,为什么?因为这是苹果的决定。
背景提示
正在遭遇危机考验的富士康在2010年6月1日将深圳厂区普工的基本月工资从900元提升到了1200元,6月6曰再次发布消息,称从10月1曰起,将把通过三个月考核员工的月最低工资调高到2000元。那么,富士康工人的工资水平与工作状况又是怎样被决定的呢?
还有,在2009年的8月份,郭台铭钦点的接班人之一蒋浩良突然脱离其在台湾的企业鸿海(在大陆叫富士康)一线核心业务,转为总裁特别助理。蒋浩良在加盟鸿海之前曾经在苹果任职了16年。被郭台铭挖到鸿海之后,借用他当年在苹果的老关系,成了苹果订单的负责人。这回赶他下台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老东家。各位读者知道为什么吗?就是因为在一个iPhone小零件的成本控制上,蒋浩良没有听从苹果的调遣,苹果生气了,所以直接打电话找到郭台铭,叫他把总经理撤掉,否则不再给富士康下订单。我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说,就连一个小小的iPhone的零配件,苹果都是仔细管理,一切必须听从苹果的调度,碰到不听话的都要被撤职。想想看,就连蒋浩良都能被撤职,何况我们80后、90后可怜的员工呢,他们在苹果眼中能算什么?只不过是机器上的螺丝钉而已,员工的尊严在苹果眼中就是个屁,它们想怎么调查你就怎么凋查你。
再请问各位读者,为什么富士康员工的工作时间是12个小时而不是8个小时?原因还是在于苹果。为了商业保密,苹果有一套非常机密的策划流程。第一,生产线工人要到生产的最后一刻才知道在生产什么,苹果完全保密。第二,像富士康或者是很多零配件生产商,在苹果的要求下必须事先提供几个样机或零配件的样本,但是苹果过了很久之后才会做决定,虽然苹果事先完全知道需要哪一个样机,这只是一个障眼法。由于富士康和零配件厂不知道苹果最终要用哪一个,因此无法泄密。苹果在距出货时间只有一个礼拜了才告诉这些厂商,让他们没有时间去倒买倒卖给竞争对手。第三,苹果的保密文化到了什么地步?它的产品每次都使用特殊的型号跟尺寸,工厂目前所有的生产平台都是用不上的,必须在最后一个礼拜更改平台的整个流程,才能够符合它的型号跟尺寸。苹果怕如果工厂事先知道的话,会大批量地倒卖给它的竞争对手。
对富士康而言,生产时限只剩下一周了,因此必须加班加点,24小时连续开工。这时候富士康又有两个选择,要么8小时一天三班,要么12小时一天两班。目前富士康就是12小时一天两班,它们聘用了40万人,但是如果改成8小时一天三班的话,就必须聘用60万人。可是iPod的销售旺季是4月复活节跟12月圣诞节,其他时间基本上都是淡季,销售就没那么火爆,订单会减少,因此对于富士康而言,什么才是最好的选择?就是工人数越少越好。40万人成本总比60万人要低吧,所以逼的富士康以及中国OEM(代工)企业不得不采用12小时两班制。问题是富士康怎么会走到这一步的?因为是苹果逼的。而且,工人这么辛苦地加班,也只能赚取当地的最低工资。
此外,由于只剩下一周就要交货了,所以流水线流动得很快,否则来不及装配,搞得每个工人必须全神贯注地做同一个动作,比如插针,这就是为什么富士康的员工说工作枯燥单调的真正原因了。这个流水线模式是来源于1910年美国的福特汽车,当时它的理念就是一辆汽车的组装走过流水线,每个工人只做一件工作,我插个螺丝钉,你安装个方向盘。一部汽车从流水线第一步走到最后一步,毎个人做一样的工作,效率非常高,成本又非常低。可是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人就被异化了,像马克思所说的。在这种生产流程中,人只是整个机器里面的一个小螺丝钉,这个有血有肉的小螺丝钉每天就只干一件事,而为了保证这个事不出错,就必须推动军事化管理。如果员工按部就班搞好劳工保护的工作再去干活的活,可能根本就赶不上生产线的速度,因为流水线流动太快了,他必须赶时间,所以很多员工只能违反操作流程,经常有员工在电镀车间里来不及戴手套,就直接碰触那种带有高浓度化学药剂的设备跟零件,这就给员工的健康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伤。有个员工说他多么希望他的针能够掉在地上,这样他就能够弯下腰去捡,这个小小的偷懒竟然是他最大的享受。事实是这一个工人因为捡个针而弯下腰所耽误的那点时间,就会让富士康马上受损失,因为它的利润都是苹果规定好的,不能容忍员工犯错误,只要员工一犯错误,富士康的微薄利润就可能受到特别大的损失。因此必须用最严格的军事化管理,保证每一个人每天高速度地做同样的枯燥单调工作,而且你不能犯错,因为你一犯错富士康就得赔钱。这是谁的问题?当然还是苹果。
我们媒体今天骂富士康,明天是不是要骂另外一家公司?骂来骂去都没什么意义,你难道没有发现中国的OEM都是富士康的水平吗?而且我告诉你,绝大部分的工厂还不如富士康呢。中国每一家的OEM几乎都是在像苹果这种大厂的环节控制之下挣扎求生存的。而更可悲的是什么?骂到最后我们发现,真正的黑手竟然还逍遥法外。只要苹果这些企业存在,中国OEM企业就一定是这种惨状,80后、90后自杀状况也不会得到任何改善。如果你再逼迫富士康,它要是关门的活,你将有40万人失业。而这40万人转到别的工厂结果是一样的,说不定更糟糕。
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有一个更好的议价条件?将苹果的利润分一点给我们的劳工,当然这是痴人说梦。读者知道苹果赚多少钱吗?按照财务报表研究结果显示,苹果的毛利率是70%,净利率40%,而富士康呢?中国的OEM呢?只有2%左右。所有自杀的代价,我们自己扛,自杀的痛苦农一代扛,我们社会扛。但是军事化管理,压榨我们的80后、90后得到的所有利润不是富士康拿了?不是,那是谁?苹果。而现在富士康成为被攻击的对象,成了替罪羊了,成了受害者了,记住,它是被苹果害的。其实中国的OEM都是一个个的富士康,所有富士康的员工对于富士康而言都只是螺丝钉,一个没有自我、R按照富士康要求每天做一样工作的小螺丝钉、小可怜虫。但是富士康对于苹果而言也没有自我,它也只是一个小螺丝钉,它也是按照苹果的要求,每天做一样工作的小螺丝钉。只是富士康这个小螺丝钉之下有着更多的小小螺丝钉,而这个小小螺丝钉没有办法适应这个系统,最后自杀了,于是我们的媒体就把所有过错都归于富士康这个小螺丝钉身上,而真正的幕后黑手苹果反而逍遥在舆论之外。
三、什么是拯救富士康的希望
背景提示
2010年5月底,苹果公司派出独立调查组赴富士康调查员工自杀事件,此后,苹果公司表示,将向富士康让利1%至2%。6月初,有消息称,苹果巳经与富士康达成共识,将给富士康代工的苹果产品提供2%的补贴,即在原定代工费基础上再增加2%,以缓解富士康加薪所带来的成本压力。在很多人为工人工资水平提高感到欣喜的同时,有报道指出,以富士康为代表的代工企业正在由沿海向成本更低的中西部迁移,而苹果的补贴也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富士康模式的问题。那么,有没有一种超越流水化生产,避免“富士康悲剧”发生的更好的生产方式呢?
最后我想给读者提一个新的生产流程——细胞式生产流程。这个案例在我所写的《思维》那本书中详细介绍过。这个流程是由日本的佳能创造的,其实过去佳能也采用了福特的流水线作业方式,一个照相机透过流水线进行组装,A安装一个螺丝,B安装一个盖子,C安装一个镜片,ABC这三个工人这一辈子都做同样的枯燥工作,所以曰本的自杀率是很高的,因为太有挫折感,薪水又不高,工作又枯燥。最后佳能决定放弃流水线,改成圆桌的流程,这就叫做细胞式生产流程。10个人围一桌,同样的照相机就由这10个人做,而不经过流水线了。他们不是你插一个螺丝,我插一个镜片,而是这10个人边做边聊,聊聊儿女,话话家常,所以工人就不会被异化了,人性化的沟通又开始了。我插个螺丝,然后你放个镜片。你去吃饭了,上厕所了,我帮你装镜片。也就是每一个人每样工作都会,他不是一辈子就只装镜片,而是整个照相机里面所有零配件他都会装。也就是说,佳能把流水线的机械化的生产方式换成一个人性化的生产方式,而且这10个人什么工作都会做。你以为很费时间吗?你以为效率低吗?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正是因为边聊天边工作的人性化,效率反而提高了。如果是流水线的话,一个人跑去上厕所还得了啊?所有的流水线都会因为一个人而停住了。
读者应该理解整条流水线的员工是不能请假的,所以在富士康请假是非常麻烦的,因为你请假的话,你那个针谁插?你那个针不插上去的活,后面的工作都没法做了。所以一个人请假,组长就要找别人替你,但是别人只会做他们的工作,没人会做你的工作,所以不能让你请假。
富士康员工抱怨请假主管总是不批,因为你请假的话,整个流水线就立刻停掉了。可是细胞式呢?你请假,没关系,我帮你做就是了,明天你再帮我做,因为我什么都会。
如果公司只有一条流水线的话,每一个人就必须连续工作,因为流水线是不能断的。你不能说流水线转一半吧,那不可以的。可是细胞式就不一样。如果圣诞节过后销量下跌怎么办?工厂原先有100个细胞,现在只用50个细胞做就好了,另外50个细胞的员工干脆放假算了。相比而言,流水线必须走完整个流程才能做出整个产品,所以不然就是零,不然就是100%,不能只做一半。可是一旦换成细胞式的话,就很有弹性,万一到了复活节,到了圣诞节,100个细胞就一起工作。所以对于富士康而言,可以考虑生产方式再创新,不要老是拘泥于过去流水线军事管理模式。你看,细胞多么具有人性化?虽然不是一个军事化管理,但是加入更多人性因素之后,和流水线相比,效率是不是就能提高一些了呢?看看佳能,1997年,佳能废除了16000米长的流水线,采用细胞式生产方式。1998年,也就是第二年之后开始取得成效,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了50%。不可想象吧?其中佳能集团在中国大连的工厂因为采用了细胞式生产方式之后,一年内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70%。公司的利润率由1999年的2%,提高到了2004年的10%,升幅达到5倍之多。而且佳能每位员工的贡献利润在1999年到2000年单年内升幅高达80%,2004年的百分比更是1999年的4倍。
延伸阅读
细胞式生产方式和传送带生产方式随时代的发展而循环往复。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的制造业迎来了和上个世纪70年代相似的经营环境。泡沫经济破灭之后,品种少、产量大的生产已经不再适应低迷的需求。再加上日本厂家已经意识到了和海外进行成本大战的危机,无传送带的生产方式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之中。
在这20年间,传送带又沉积了不少的“灰尘”,从而产生了彻底废除传送带、重新给制造生产线瘦身的必要。
“传送带式生产线——细胞式生产线——传送带式生产线——细胞式生产线”这个循环往复的变迁,对于工厂来说也是必然的。不仅仅是传送带生产方式,任何一种生产方式在走过20年道路之后,都必然沉积许多的痼疾。
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引入某种生产方式超过20年,生产线上的工人就会成为生产线所塑造的奴隶。工人们只知道这一种生产方式,很难深入思考去挖掘根本性的问题。这已经成为车间的一种风气。公司在引入生产方式时,当然会冷静地判断其优、缺点。可是如果从一进公司就以某种生产方式进行劳动的话,就无从得知引入它时的背景和经历了。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生产线的工人们全是以“传送带方式”培养出来的。由于本身并没有参与建立传送带方式的经历,所以他们并不懂得其中的原理和原则。因此就会产生“制造生产线本来就是传送带的天下”的思想,就算是环境发生了变化,也很难去冷静地思考生产效率问题。
此外,一直使用20年之后,生产线的无用功部分就一定会越积越多。这就像灰尘沉积一样,对任何一种生产方式来说,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尤其是传送带方式,它的重型设备很多,成本也非常高,所以无法频繁地进行大规模的变革。这也是固有观念根深蒂固的原因之一。
本文摘自[日]酒卷久的《佳能细胞式生产方式》
第十二章
为什么中国的企业走不出去:吉利收购沃尔沃
2010年3月28日,中国吉利汽车集团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瑞典哥德堡正式签约收购沃尔沃100%的股权,这是中国车企首次全面收购国外豪华品牌。尽管李书福一再强调“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吉利会有两套经营管理班子,服务于不同的消费群体”。但媒体对于两种文化能否和谐交融,尤其是对吉利如何妥善处理工会关系感到疑虑,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之路并不平坦。从首钢接手秘鲁铁矿的噩梦连连,到上汽并购韩国双龙的落荒而逃,劳资纠纷一直是中企“出海”的困局所在。目前沃尔沃的工会已经同意吉利收购,但要想驯服这匹斯堪的纳维亚的野马,吉利要做好经历一番颠簸的准备。
一、沃尔沃:“美妇”还是“弃妇”?
腾中收购悍马,现在看来也只是一场闹剧,而吉利收购沃尔沃,看来是要玩真的了。我看吉利收购沃尔沃跟腾中收购悍马的不同就在于一个是完全不靠谱,一个是不太靠潜。大家都知道,沃尔沃汽车号称是目前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原来是瑞典的著名汽车品牌,而沃尔沃汽车公司也曾经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在1999年4月1日,它被福特汽车公司出资64.5亿美元正式收购。仅仅过了11年的时间,沃尔沃就被抛弃了。而现在,中国吉利却又要以18亿美元的价格购买沃尔沃百分之百的股权。只有13年造车史的吉利,要迎娶已有80年造车史的沃尔沃,用李书福自己的话说,农村青年李书福竟然迎娶了斯堪的纳维亚的美妇人!我看我们得首先搞清楚,这个农村青年迎娶的究竟是“美妇”还是“弃妇”,美是美,弃是弃,意思差得远了。
沃尔沃是福特汽车在1999年买入的,整整10年都没有什么起色,这背后不仅仅是福特的失败,更是以收购打开豪华轿车市场这种战略的彻底失败。实际上,福特当初为了这个梦想,专门成立了独立的豪华汽车集团,当年在这个战略下福特不仅收购了沃尔沃,而且还收购了非常知名的阿斯顿马丁、捷豹、水星、路虎这些顶级的欧洲豪华车品牌。可是很快顾客就发现,除了商标是沃尔沃的之外,很多东西都变成福特品质了。为什么呢?因为福特收购之后的整合太成功了。举例来说,目前沃尔沃主要有三大车型平台,其中,生产紧凑型轿车的P1平台,主要生产S40、V50、C70、C30等车型;生产大中型汽车的P2平台,主要生产S60、XC90系列车型;P24平台主要生产XC60、V70、S80系列车型。所谓汽车共用平台战略,是指汽车在开发、生产过裎中,针对几个车型共用一个平台生产。生产出来的车型在外形、功能上可能有较大差异,.但却有着相同的底盘技术和车身结构。比如说,目前,福特旗下三大品牌福特福克斯、马自达3和沃尔沃S40在国内采用的就是共同的P1平台。所以,我们要是细心观察沃尔沃就知道了,沃尔沃在生产平台和关键零配件上是根本离不开福特的。因此我在想吉利究竟获得了什么?说到底,吉利只不过是借着沃尔沃,获得了与福特合作的生产平台。你想借此获得进入豪华汽车阵营?不可能的,客户很快就明白了沃尔沃不再是沃尔沃,它巳经成了福特的汽车。福特的汽车在欧洲人看来就跟美国人看中国产品差不多,甚至还不如中国产品,中国产品还廉价呢,美国汽车却很费油,而且也没什么历史,没什么品位。所以到最后你发现豪华车是卖什么?豪华车不是简单地卖品质。你说捷豹的品质好吗?捷豹的品质不是太好,就是卖的这种感觉。到最后奈华车感觉卖不动之后,福特整个豪华车事业部轰然垮台。
其实,沃尔沃就是一个全世界的弃妇。不只如此,阿斯顿马丁2007年也卖掉了,捷豹和路虎在2008年也卖了,然后福特总部认为这个事业部实在太糟糕,就把水星和林肯收回去直接管理了,最后就剩一个沃尔沃,结果现在卖给了农村青年李书福。其实,沃尔沃就是一个全世界的弃妇,福特终于甩掉了这个包袱,整个事业部都不要了。而在这个豪华汽车事业部仅有的11年历史里,换了4个老板,这个战略在5个欧洲顶级袤华汽车品牌上都不成功,我们凭什么相信吉利就能轻易成功?
这次李书福用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一半是自有资金,另一半是筹来的。用这么高的资金来收购这么一个所谓的“弃妇”,而且这个弃妇长得还比较高、你还比她矮半个头,把她迎娶进家门,你说你生产出来的车子要不要卖到欧洲和美国去呢?过去是沃尔沃的车身、福特的灵魂,巳经玩不转了,那今天换了吉利的灵魂之后,你发现还是摆脱不了福特当初嵌进去的灵魂。因为你所有制造的平台跟零配件都是福特的。最终变成什么?就是一个沃尔沃的外形、福特的灵魂,然后里面又扯进个吉利的小灵魂。那么你觉得对于欧洲人、美国人来讲,他们想要买高级车的活,他们会买沃尔沃,还是奔驰?所以在欧洲和美国的市场,销路肯定让人担忧的。在中国市场,我们打打爱国情结的活,销路可能还可以,但也只是可能而巳。前几日,一个去年买沃尔沃的朋友抱怨,说好容易攒了一笔钱,买了沃尔沃,现在成国产的了,而且还是吉利的,他非常痛苦。读者不要认为这只是发发牢騷而已,这个所谓的痛苦的背后隐藏的是什么?是一种品牌忠诚度的丧失,一种信任的危机。
拥有悠久历史的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为什么要“下嫁”给一个只有13年造车史的中低档品牌的吉利?吉利的100%股权收购要的是一个品牌、一个汽车的流水线,还是一个新闻炒作?李书福说,吉利收购沃尔沃,不是说吉利要去管沃尔沃,吉利与沃尔沃是兄弟关系,不是父子关系。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我们用两套管理班子来应对不同的服务人群。我们中国的企业家最喜欢讲这个话了,那我问你,柳传志当时收购IBM,是不是讲一样的话呢?不是我们去管,是兄弟关系,我们是兄弟。结果呢?所以,这个我们都听烦了,你兄弟也好,姊妹也好,到最后,劳工抗议罢工你怎么办?你不是还得出来处理问题。
这里面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浮出水面了。你看媒体的报道,沃尔沃工会开始是非常反对的,但是后来却同意签署这个协议了。你看看他们的工会主席怎么说的,他说:“我们对这项决定并不是感到很兴奋,但是我们认为这项收购会走上正轨,而且,关键的问题我们得到了答复。”读者注意到没有,这个关键问题指的是什么?是因为它没人要,现在好不容易卖出去了,心里激动得不得了。你再反对的话,就没人要你了,那么就得全部失业。而且瑞典和比利时的那些机构和工厂都保留了原来的人员,同时给了沃尔沃一个新的发展规划。这不是跟IBM被联想收购的情况一样吗?
沃尔沃那套班子本来就是因为做得不好,才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如果吉利管吉利的,沃尔沃管沃尔沃的,那不同样是一个不称职的班子在管沃尔沃吗?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吗?该不会又重蹈IBM的覆辙吧。
二、汽车跨国并购:解不开的魔咒
说实话,福特的能力巳经算不错了,要知道福特可是美国三大汽车集团里唯一一个在金融危机的时候拒绝政府救助的。通用汽车也有过类似的收购,为了进入豪华车市场的战略,它们在1989年收购了欧洲顶级品牌——萨博一半的股权,然后在福特成立豪华车事业部的同年,也就是1999年完成了全部收购。结果呢?还不是搞得乱七八糟,到最后都找不到买家了,没办法就只能把这个品牌废掉了。
这三巨头里的最后一个——克菜斯勒,也有过类似的纠葛,而且进行得更激烈,在1998年的11月份,就干脆和德国的戴姆勒-奔驰公司合并了。结果呢?9年之后连共用开发平台、集体采购零部件都做不到。一般情况下,并购双方通常认为可以分享部件、结构设计、采购等等,但在实践中操作却很难。戴姆勒实际上不太愿意和克菜斯勒分享设计,因为他们害怕会对奔驰品牌造成影响。“文化不同、人们对产品设计生产的理念不同,中间会有很多的问题存在”,欧洲汽车分析师认为,文化、技术的差异阻碍了合并过程,“即使建立一个全球性的数据库,也很难完成。”1998年合并之初,戴克公司的管理层曾经希望整合克菜斯勒在北美的销售网络和戴姆勒在欧洲的销售网络,让这两个市场能相互融合,因为它们也很看重双方在产品线上的互补性。它们做到了吗?事实证明还是没有嘛。2007年的时候,戴姆勒出售克菜斯勒。有着这么多的失败案例摆在面前,吉利难道能够成为全球唯一幸免的汽车企业吗?
三、西方工会:吉利心中永远的痛?
吉利因为生长在中国还算是比较幸运的,李书福本人从没受到过工会的折磨哦,你晓不晓得如果工会跟你干起来是什么结果?你不要跟我讲什么汽车品牌、什么灵魂,我们前面讲那些严重性全部都比不上工会的问题。如果沃尔沃的工人每年要求加薪、罢工、上街抗议,你怎么处理?尤其像瑞典那样的北欧的高福利国家。而且,我们中国企业家100%没有一个人有和工会斗争的经验。对我们中国的企业家来说,最难处理的应该就是国外的这种劳资关系和工会。
上面说的这些欧美汽车公司的收购合并最起码还有蜜月期,而我们的上海汽车对韩国双龙的整合基本上一天好曰子都没过过,一直在闹分家。2005年上海汽车收购了韩国双龙,取得了绝对的控股权,以为能借此进军SUV市场。但是上汽根本就没有搞明白,韩国双龙的工会究竟有多厉害,连韩国政府都对付不了的,你以为你派去几个董事和经理就能搞定了?上汽这种自大和愚蠢也是少见的。可能他们到现在也没搞懂为什么韩国工人要罢工,难道真的只是因为他们口头上说的要加工资、加福利、不许裁人这些吗?你想想看,1700多个工人,罢工77天,还跟政府发生激烈冲突,为的就是这么简单的三个条件?你看看2009年7月22曰的那场暴动,罢工的那些工人对警察开战的场面,流了多少血?据统计说,当天就有23名警察、60多名工人受伤。后来,韩国政府、双龙资方及媒体都苦口婆心劝告双龙工会停止罢工,他们还举出一个例子,说2000年大宇汽车面临倒闭,后来被美国通用收购组建,虽然通用辞退了1700多名员工,但是5年后,通用大宇重振了,那些被辞退的员工绝大多数又重回到了工作岗位。你要是以为这样就能劝住工会,那你就太天真了。你要知道,工会在国外本身就是个非常大的利益集闭,因为他们是非常大的票仓,而且没有任何一个政治人物不想借着工会罢工风潮捞点政治资本的。你仔细研究下当时的罢工就明白了,不仅仅双龙的工人在闹事,它周围的起亚汽车,还有其他工厂的工人都跑来支援,大概有七八百人。他们要的就是出现头破血流的效果,目的呢?他们的真正目的是要表示对李明博政府的不满,因为李明博之前是现代汽车的老板,以强硬手腕对待工会著称。他们就是要流血,要制造政府是偏袒外国资本家的印象,从而让公众觉得需要左派进入国会来制约右派政府,这样好让工会的人马顺利进入国会。看到了吗?这才是工会,和我们的工会完全是两码事,我们根本就没有搞清楚它与政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们的企业家以前也没有碰到过这种事情,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而这恰恰也是中国海外并购中最不确定的风险。
还有一个可笑的案例可以给读者作个参考。1992年11月5曰,首钢集团以1.18亿美元购买了濒临倒闭的秘鲁国有铁矿公司98.4%的股权,对于首钢来说,噩梦就开始了,刚完成收购,各种名目的罢工示威就接连上演,用首钢某位领导的话说,“每次费尽心力解决完问题后,又面临下一波威胁。而每次罢工的目的几乎都是涨工资、加福利。”在2009年7月份的那次罢工维持了10多天,在号称“秘鲁最有战斗力”的矿业工人工会的领导下,工人四处游行、喊口号、砸玻璃、烧汽车……搞得首钢最后不得不承诺再次加薪。后来这些工人又计划在2010年3月29曰进行无期限罢工,原因是什么?他们说,“公司没有履行加薪承诺”。
秘鲁的工会势力有多强大,你知道吗?他们甚至养活了一个什么别动队,正事一点也不干,就专门搞罢工。他们这样三天两头地搞罢工,搞得首钢筋疲力尽,要知道,他们每罢工一天,就让首钢损失大概100万~200万美元,首钢的领导就说,“真是心灰意冷了,双方日子都不好过”。你同样不要以为他们就是为了增加薪酬和福利,实际上秘鲁的工人的薪水在当地是比较高的了,他们的高层人员每月总收入达5000美元,企业中层的收入也在2000美元左右。
他们的在职员工享受的福利是我们国内工人都不敢想的,即使是这样,他们还是动不动就搞罢工,真正的原因在哪里?其实,它跟韩国双龙工会搞的罢工一样,每次罢工都是“有预谋、有组织”的,“这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工会,他们工会为了自己的饭碗,为了捞取更大的政治资本,对组织工人罢工乐此不疲。”
从上面的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来,所有的这些困难,都是吉利没有经历过的。这样的话问题就来了,吉利收购沃尔沃,怎么应对沃尔沃的工会?你想想他们工会怎么对付你?工会对付你的那个手段是有组织的、有计谋的,而且,还有别动队在里面。人家的工会抗议是上百年的经验,李书福有什么经验嘛。其实李书福自己有一个关于工会的表态,他说,“我们要向沃尔沃的工会敞开心扉,我们要认真地去倾听他们在讲什么”,西方经济的运营、西方企业的管理,有它自己的一套逻辑规律,我们不要把中国那套东西拿过去,那一定是行不通的。他说我们经过这两年多的谈判,我们的工会自己也做了很多工作,包括这次我们跟他谈,没谈之前他们好多都不了解,跟他们讲明了,他们就开始鼓掌了。他还说,我们不要把工会想象成一个特别差的组织。我告诉李书福同志啊,“那些工会确实不是特别差的组织,它们是魔鬼。”你知道工会现在这种善意的反应究竟是为什么吗?那是因为你还没收购。你基本在胡扯嘛,我们的工会是干嘛的?我们的工会是专门办办什么电影欣赏会啊,搞点什么团结活动的,跟他们的工会是完全两回事。你想倾听他们的声音吗?那我现在告诉你,只有一个声音“加薪”,你加不加?每年加薪、医保,这就跟秘鲁闹的是一样的。但人家还有政治目的,那更复杂,我就期待沃尔沃的工会不要有什么政治目的,如果有政治目的的活呢,那你就重蹈上汽收购双龙的覆辙了,如果它的工会的战斗力是像秘鲁的那么强呢,你怎么办呢?
四、又一幕悲剧在上演?
很多年前刚开始造汽车的时候,有很多人认为汽车就是两个沙发加四个轮子。对,当然那个时候是。可是现在这个汽车可不是一个简单装配、制造的问题,而是个系统工程,很复杂的,那个复杂的程度是远超出你的想象的。吉利收购沃尔沃,如果想要人家的制造经验、设计思想跟灵魂的话,我觉得这个也不靠谱。要知道,所有跨国车企并购的失败往往并不是因为什么零配件、结构等等这些不到位。比如,1997年戴姆勒出售克莱斯勒,菲亚特跟通用分手,现代汽车从现代集团脱离,雷诺跟NISSAN吹了、被NISSAN拖了后腿,宝马跟罗孚的合并等等都是失败案例。而且最主要的问题是直到目前还没有成功案例啊。而为什么会失败?原因究竟是什么?
这些汽车厂在收购的时候,它们整个收购的过程、收购的技术性细节,包括福特收购沃尔沃,我们都拿到了资料,非常详细。哪些应该做改进,怎么做改进?行销计划、管理计划,非常非常详细。可是你吉利有吗,你连准备工作都不如人家,如果到目前你还只是停留在喊活阶段的话,叫我们怎么不担心?其实我希望吉利能够成功,我也希望联想能够成功,但是希望有用吗?没有用的,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这个实力去走向成功的路。
再一个,吉利说要改造沃尔沃。可是,你想想,吉利对沃尔沃的改造能超过福特吗?福特这么强的一个汽车帝国,你总不会认为吉利比福特强吧。连福特都没有把沃尔沃给盘活,销量现在每况愈下,吉利怎么能够盘活这么一个汽车豪门?吉利还说,今天吉利的制造能力已经比丰田公司1983年的制造能力还要好。不好意思,这个我还真没看出来,今天吉利缺的不是制造能力,也不是装配能力,缺什么你知道吗?和1983年的丰田相比,丰田整套的管理系统它是没有的。1983年,丰田巳经席卷美国了。我在美国的时候就巳经买丰田车了。人家这整个系统,不是我们任何车厂能赶上的。它整个系统之高效、精良,也不是沃尔沃能够赶上的。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讲什么吉利超过1983年的丰田的话,那是不可能的。你只能说制造能力或装配能力可能怎么怎么,其实连这点我都表示怀疑。你说整个系统超过丰田那是绝对没有这种可能性的。甚至连波音都学习丰田的精益化管理技术。我不认为全世界有哪个车厂可以超过丰田。
再看一下汽车制造业的核心一发动机的技术问题。吉利说它们有超强的研发团队,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其实,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中国制造发动机所走过的路。我给你举个例子,成都威特、一汽无锡、广西玉柴,在实验室里面做的发动机的参数都是达标的,可是只要量产,产品质量就失控。连这几个大厂都这种水平,你吉利既没有国有企业那么高的起点,也没有国有企业那么丰富的经验,我看就只有雄心了,你说你吉利的研发能做到什么地步?吉利总是说,它们有这样的雄心,能制造出怎样怎样的发动机。我想告诉吉利,我还想收购波音呢,我也很有雄心,可是光喊话有用吗?你得有成功理由。你这么有雄心,你有这样子的团队,到现在你还是在考察别人的零配件,人家福特早就做到这个阶段了。吉利到底有什么条件比福特强?很多时候你想要学习的东西,跟最终得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当时上汽收购韩国双龙的时候,它想得到的是SUV的技术,最后它也得到了,但它得到更多的罢工和暴乱,最后也只能落荒而逃。所以说,一个连福特这样的汽车制造巨头都玩不转的东西,你这个刚刚学会造车的吉利就能够玩得转?希望吉利不要老说大话、说空话,而是要用事实来讲话。到底和这么多失败的汽车厂相比,吉利的理念如何能超过这些车厂?你说你有信心成功,你拿什么来证明你能成功?
有人说,看看吉利在香港的上市公司的业绩。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这些短期的表面数字,如果吉利成功地收购了沃尔沃,那股价就不止是成倍了,是成好几倍了。这不就像联想一样,当初联想收购IBM时,资产不也是突然扩大?于是又有人说了,这是李书福的一场豪赌。赌?如果真是要赌的话,那还不如去澳门赌场,反正结果是一样的嘛。
说了这么多,我得申明一下我的观点,今天聊吉利不是仅仅为了批评吉利,包括之前说联想也不是为了仅仅批评联想。我想说的,是在吉利和联想的背后,有着我们中国企业一个又一个的案例,进而形成了中国企业集体“出海”的现象。虽然过去遇到很多瓶颈,但问题在于这种“出海”的冲动和热情丝毫没有减弱过。从2007年就开始走出去,到现在,还是像疯了一样走出去。我这有一个数据,2010年的第一季度,中国海外并购的总额是116亿美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了863%,简直创造了历史纪录。而且2010年到现在为止,中国一共进行了5笔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并购交易,当然吉利算其中一笔。而2009年相同时间段里,没有发生过一笔如此规模的并购交易,中国企业家走出去的热情如此高涨。但如果说我们的企业家走出去,只仅仅停留在热情的阶段,那还不如不走出去。因为我们根本看不到任何详细的报告、详细的研究,如果连这样的分析水平你都达不到的活,你想想,走出去的结果会是什么?
延伸阅读
雷克萨斯奇迹
日本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制造业)已经成功地将自身的事业扩展到了全球,为世界提供着各?质量优异的产品,丰田也自然是这些企业中的一员。然而,日本企业创造的产品虽然作为物品,或者机械装置可以说是无可挑剔,可是世界各地的人们却很难从这些产品中直接感受到日本的价值、文化和优美。但是那些高档品牌产品的用户,却往往能从他们购买的高档品牌产品身上,领略到产品生产国的文化与优美。丰田在生产大众型汽车的基础上,选择了要创造出浸透着日本文化精髓的豪华汽车的艰巨挑战。对于一贯以生产大众型汽车为主的丰田而言,要让世界各地的富裕阶层购买由日本生产的雷克萨斯品牌的豪华汽车,这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如何才能够将日本?化的精髓通过研发和市场营销,融入到雷克萨斯品牌之中,这才是“源自日本,走向世界”这个主题的第一要义。
“源自日本,走向世界”这个主题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窥见到让雷克萨斯独特的研发和营销模式得以实现的丰田的组织和领导风格。丰田在作为一个非常具有日本特色的企业的同时,又属于是世界性的代表企业。在丰田的DNA中,应该蕴藏着能够在世界各地都得以通用的组织构建模式、运作方法,以及领导风格的发挥方式。本书的核心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于雷克萨斯的案例研究来解明丰田独特的组织能力。
本文摘自[日]高木晴夫的《雷克萨斯奇迹》
第四部分
为什么我们的环境这么糟
第十三章
为什么我们的垃圾危机这么严重
环境告急,无法回避的空前考验。北京五环外四百多座垃圾场,这些黄色的点都是垃圾场。神秘预言,为何瞄准2020?如果没有特效的新政策的话,中国经济在那个时候将很可能会撞墙。追根溯源,错位经济究竟症结何在?不是一个垃圾的问题,而是制造垃圾的根源,是经济发展模式出了重大缺失。
一、垃圾围城,什么才是我们最大的危机
最近很多的媒体报道指出,我们国家对于节能减排准备进一步加大力度。很多地产开发商说,他们要搞个什么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社区。还有家具行业说,要搞个什么低碳家具。这些人简直瞎掰。其实,我们中国人现在哪有什么资格搞节能减排,那是欧美的事情。我不是说这个问题不重要,而是我们中国人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干,节能减排那是欧美玩的游戏。你知道我们中国现在真正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吗?
你知道现在我们的居住环境有多可怕吗?北京的一个市民王久良经过一年的调查,把他所拍摄到的北京市垃圾场的照片都公布出来了,真是触目惊心啊。这些垃圾场基本上分布在五环和六环之间,密密麻麻的,中等规模以上的就有400多座。其实这些垃圾场还算是好的了,最起码是在规划之中,可以统一管理的。更可怕的是很多垃圾随意露天焚烧和堆放。就拿北京市通州区梨园地区来说吧,这里有一个露天的垃圾场,每天都有很多机动三轮车来倒垃圾,这个垃圾场基本上每隔两三天就会集中焚烧一次,焚烧的时候,方圆几公里都能看到浓烟,还有一股刺鼻的异常难闻的气味,尤其让人担心的是,这样的情况不是通州特有的,而是在全国都非常普遍的,全国将近1/3的垃圾都是以这种简单方式被处理掉了。你知道我们中国每年要产生多少垃圾吗?将近1.6亿吨!我这里有个数据,在我们城市里,人均垃圾年产量是440公斤,全国600座城市已堆放或填埋各类垃圾高达80亿吨,我们有2/3的城市已经被垃圾包围了,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5亿平方米!
背景提示
在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之后,“低碳”一词迅速被国内公众接受,从家庭生活减少能量消粍,到办公、交通、出游等方方面面,“低碳”话题变得无处不在,“低碳生活”也巳成为最时尚的生活态度。2010年1月17曰,广州地铁2号线内,18位网友脱下裤子走进地铁车厢。这一幕是英美等国家“不穿裤子搭地铁”活动的延续。“不穿裤子”的本意,是为了宣扬减少现代工业产品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即倡导所谓的“低碳生活”。按照“低碳生活”理念,一条涤纶裤,在其使用寿命的两年中,要用501的水和洗衣机洗涤92次,加之烘干、熨烫,消耗的能量相当于排放47千克二氧化碳,这就是脱裤有理的原因。然而,广州地铁的“脱裤秀”从发生那一刻起就遭遇种种质疑,把欧美游戏拿过来就算是加入“低碳生活”了吗?我们今天所遇到的环境问题是仅用“低碳生活”就可以概括解决的吗?
大家知道5亿平方米是个什么概念?2008年我们全国商品房的销售面积正好也是5亿平方米。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全国垃圾侵占的土地面积跟我们2008年造的房子的面积是差不多的。你是不是现在还觉得无所谓?是不是觉得还是可以随便找个地方填埋垃圾?那我给你看一篇中新网在2009年12月30日发表的报道,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的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北京90%的垃圾都是填埋处理的,每年约占用500亩土地,而且还在以8%的速度递增。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建设新的设施,4年后,北京就将面临垃圾无法处理的严峻局面。
不仅是北京,我们许多大中型城市的垃圾填埋场均已填满或即将填满。上海和广州每天都要产生1.8万吨的垃圾,深圳每天巳超过1.2万吨。即使每天只有4500吨生活垃圾的南京市,现有的3个填埋场也即将饱和。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几乎所有的城市都面临着垃圾围城的危机。
你以为这样就算了吗?还有比垃圾围城更可怕的,就是垃圾污染!2010年4月2日,垃圾污染岷江水源造成成都市区大面积停水,而这还只不过是一次临时停水。还有广东的贵屿,因为这里是世界最大的电子废物拆解处理集散地,所以它的空气、土壤和地下水都已经被严重污染,不仅空气污浊,地下水更是因为受重金属的污染,基本都不能饮用了。不仅如此,我们很多天然的河流都丧失了饮用功能,比如三峡,每年雨季的时候,每次暴雨之后河面都会挤满垃圾,有时甚至需要开闸放水,清走一部分垃圾,才能避免水轮机组损坏。还有干岛湖,曾经因为持续降水,而爆发垃圾闱湖,当地政府动用了100多艘机帆船进行清理,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才把垃圾清理干净。
这背后隐藏的是什么?是严重的电子垃圾问题。据北京市社科院梁昊光等专家调查测算,自2003年开始,北京就已经进入了电子、电器产品报废的高峰期。电子垃圾处理不当的危害极其严重,特别是电视、电脑、手机、音响等电子产品,这些电子产品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比如铅、镉、水银、铬、塑料、阻燃剂等。有资料显示,每一台电视机或电脑显示器的阴极射线管中平均含有4至8磅铅。这些铅一旦进入土壤,就会严重污染水源,不仅会危害植物和微生物,还将危害到人类,铅这种东西会对儿童的脑发育造成极大的影响。
而且,我们还不是像曰本那些非常注重环保的国家,我们没有把垃圾进行分类的习惯,经常把电子垃圾混在生活垃圾里一起焚烧,结果就产生含有大量重金属颗粒的飞灰,然后风又把这些重金属颗粒带到几十公里,甚至几臣公里以外的地方,造成更大面积的污染。尽管在中国有30多个城市设立了焚烧设施,可没有几个设有危险废物填埋场的,即使有的地方设立了危险废物填埋场,它们也从没有把焚烧产生的飞灰的容量设计在内,例如上海的危废填埋场,如果接受焚烧飞灰的话,基本3年内就可填满。还有更为严重的问题,有些应该烧掉的垃圾,经过一些简单的处理,却被“变废为宝”,比如医疗垃圾,你知道它的危害有多大吗?据联合国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520万人死于因医疗垃圾造成的污染,其中400万人是儿童。这背后是什么?又是一条黑色产业链。这些大量的带有病菌的医疗垃圾,经过一些作坊的简单加工,就变成塑料制品的原材料,大量流向市场,然后被加工成我们曰常使用的食品袋、塑料包装袋、塑料桶、餐具、暖壶外壳、水管,等等。
二、究竟是谁制造了这些垃圾
怎么会有这么多垃圾呢?很简单,各位看看我们自己的饮食起居。过去我们买酱油是自己准备玻璃瓶,买菜是自己准备布袋或者竹篮,所以产生的生活垃圾基本上都是可以降解的,只是简单地做些掩埋就可以了,如果下了大暴雨,被冲到河里,就当是给鱼增加饵料了,反正又不含什么有毒物质。但是现在呢,情况就没有那么乐观了。我们看看千岛湖和三峡垃圾围湖的照片就明白了,上面这些垃圾都是什么?基本都是塑料!这些垃圾因为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氯,傲焚烧处理的话就非常容易产生二恶英,这个玩意儿特可怕,这是特别严重的污染,而且我们对这个是毫无概念的,如果我们焚烧这些塑料垃圾的时候,你只要在附近走过,二恶英就可能感染你。感染了这个你知道有多严重吗?我念给你听:二恶英会造成体内的内分泌失常,使雌性动物不孕、流产,雄性动物的话会减少精子细胞的产生,使雄性动物雌性化。而且它是脂溶性的物质,非常容易在生物体内积累,一旦进入体内,估计这辈子都排不出去。所以现在每次政府动议要修建垃圾焚烧厂,大家就会一致反对,所以不能焚烧,那怎么处理这些垃圾?只能填埋,但是填埋的话,就会侵占更多的土地,造成更大范围的污染,为什么?还是因为我们的垃圾里混有塑料这些难以降解的材料。
所以,要想真正地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培养我们的环保意识,比如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而且尽量少用塑料这种东西。说起塑料这种化工材料,我觉得有必要说说它的来源。这一切的基础是一个德国化学家赫尔曼施陶丁格在1920年的长链理论,1930年的时候,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发明了一种工艺,开始工业化地生产聚苯乙烯。随后在1937年,美国化工巨头陶氐化学掌握了这个技术,并进一步发展,制成了聚苯乙烯发泡塑料,也就是我们今天最头疼的白色垃圾,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在使用的方便餐盒用的就是这种材料。所以搞来搞去都是因为德国,它们发明了这种材料,而现在这种材料又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那德国呢?它们的环境会不会比我们还糟糕?恰恰相反,德国的环保是世界一流的。为什么呢?因为最早开始思考工业化的代价和问题的就是它们!我们今天说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那完全是我们自己的想法,事实是我们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搞经济,而德国人却从来没有打算要牺牲环境,二战之后的德国开始重建,搞了差不多二三十年的现代化工业之后,忽然发现河水里鱼类大量死亡,而且身边垃圾好像越来越多,那时候的菜茵河比我们今天的三峡和千岛湖水质糟糕多了,期间又发生了几次污水泄漏事故,这就激起了他们又一次的民族自省。自省的结果就是他们决心转变生活方式,所以,德国的几个化工巨头就发明了离子交换树脂技术,这也是今天污水处理领域里最有名的技术。对于聚乙烯和聚氯乙烯这种塑料制品的原材料,他们自己都不怎么使用了,却大量出口卖给中国。还有这个塑料袋,现在不都提倡可降解塑料袋吗?这个也是巴斯夫发明的!尽管现在还只是推广试点阶段,但从这里可以看出,德国人通过这种反省,把它做成了一轮新的经济。
那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阻断产业链。想想日本是怎么对付地沟油的?通过冋收,也就是政府以稍高于无良商贩愿意接受的价格购买了所有的废油,然后交给私营企业处理,最后这个炼出来的油被拿来给垃圾运输车做发动机燃料。其实这跟德国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在回收环节,德国60%以上的垃圾收集为私营公司,利用私营公司的逐利性,尽量在垃圾收集阶段就把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挑拣出来,把垃圾的总量降到最低。但是垃圾的处理却不让私营公司参与,以保证处理的公益性和无害性。这样的直接结果就是德国大量企业投身于垃圾回收行业,甚至导致垃圾处理能力“产能过剩”。现在德国每年可处理的生活垃圾近1800万吨,而德国每年的生活垃圾总量却不过1400万吨。垃圾的减少反而使众多的垃圾处理厂“吃不饱”,甚至要通过进口垃圾来满足产能需要。比如,在2009年的时候,意大利的市政工人闹罢工,导致大量垃圾没人收,没人处理,全国出现了严重的“垃圾危机”,德国就帮助意大利处理了16万吨的垃圾。
背景提示
自英囯工业革命以来,环境问题就开始成为人类面临的最为重大的问题。欧美国家两百多年的工业化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世界污染史。至今,欧美各囯仍被各种环境问题所困扰。2009年,美国媒体指出,4900万美囯人的饮用水含有砷和铀等危险物质,按照美联社的调查,包括制药厂在内的美国制造业合法向大小河流、湖泊等排入了至少2.71亿磅药物。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后就认识到不能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而确定将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然而,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仍十分严峻。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粍要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减少10%,要完成这一目标,2010年单位GDP能粍就要下降6%以上,难度将超过“十一五”过去4年中的任何一年。2010年5月4日,国务院下发提出M项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的措施。在5月5日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要本着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那么,在节能减排背后,我们面临着哪些考验呢?
其次,要一烧了之,但要有条件地一烧了之。可能有读者要问了,难道德国人不怕二恶英吗?当然也怕,但是他们有先进的技术,完全可以避免产生二恶英。你知道德国人是怎么烧垃圾的吗?德国有全世界最顶尖的化学家,他们把这些人召集在一起,来研究二恶英究竞是怎么产生的?然后他们就发现,在含氯塑料的焚烧过程中,如果焚烧温度低于800oC,含氯垃圾就不能完全燃烧,这样的话,就极易生成二恶英。他们弄明白了这个机理,就搞出来三招。第一,就是非常严格细致的垃圾分类,确保只有高燃烧值的物质才被燃烧,而不是像我们这样不管三七二十一都放进炉子一起烧了。第二,就是烧之前确保里面没有含氯的塑料,最好连塑料都没有,因为塑料可以经过破碎、造粒、改性等流程,变成各种透明或不透明的塑料颗粒,再按照品性进行分类,最后成为可以再次利用的再生料。第三,就是加入少最的柴油,来确保焚烧的温度足够高,进而避免产生二恶英。这样,最令国内垃圾处理企业头疼的二恶英排放问题就得到了有效控制。据德国环境部2005年的报告,目前,德国已有68个垃圾焚烧厂,二恶英的年排放量由1985年的全年400克下降到不足0.5克;1990年,德国生活垃圾焚烧二恶英年排放量约占总排放量的近1/3,而到2000年,这一比例下降到不足1%。
不仅如此,德国甚至把垃圾处理做成了高利润的行业,不但处理自己的垃圾,而且还进口了大量的垃圾。德国把环保做成了产业,占全球环保产业市场份额的21%,环保产业已经成为德国经济的重要行当,而在整个德国,垃圾处理和回收创造了400多亿欧元的产值,占到了德国GDP的8%,整个行业从业人员有20多万人,被视为德国经济增长最快的行业。
三、日本的反省:经济增长错在哪里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严重的重金属污染呢?今天郎教授我决定给你们一个答案,那就是我们没有搞懂正确的经济增长方式。
错误的经济增长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国内这几个汞中毒、血铅污染的案例,就不难发现最大的污染源其实就是开矿、选矿和冶炼。20世纪这种现象在日本也接连出现过。比如汞中毒,我们查到的资料显示,水俣镇患水俣病的有180人,死亡50多人,在新线县阿赫野川也发现100多个水俣病患者,8人死亡;曰本神东川的骨痛病,是因为镉污染,导致骨痛病患者达到230人,死亡34人;而曰本四曰市事件,是因为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严重超标,导致空气污染,进而导致全市哮喘病患者871人,死亡11人。
这种生态危机,如果发生在中国会怎样?可能也就是对工厂处罚一下,实行关停并转就完了,但是如果你以为日本政府也这么处理问题的话,你就太幼稚了。他们开始了非常深刻的反思思潮,他们发现,如果生活垃圾不好好处理的话,污染就会比工厂还厉害,会成为生活中的隐形杀手。所以从此以后,日本就开始特别注意环境保护,连续通过了三部非常严格的环境保护法。立法的结果就是曰本人不再在本国生产电池了,而是有计划有目的地把生产线都卖给中国,或者搬到中国来。现在全世界80%的铅蓄电池都在中国生产。
背景提示
《智子入浴》是美囯摄影师尤金?史密斯《水俣》专题中最为箸名,也是传播最为广泛的作品。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九州岛南部熊本县一个叫水俣镇的地方,出现了一些患口齿不清、面部发呆、手脚发抖、神经失常的病人,这些病人经久治不愈,全身弯曲,悲惨死去。水俣镇有4万居民,几年中先后有1万人不同程度地患此疾病。日本政府经数年调查研究证实,水俣镇居民是因工厂废水排放而发生了水银中毒症。据说,在拍摄《智子入浴》时,看到满怀爱意的智子母亲为残疾女儿洗澡,尤金?史密斯的双眼噙满泪水,几乎无法按下快门。实际上,日本的水污染事件在欧美工业化过程中并不鲜见,1952年以来,伦敦发生过12次大的烟雾事件。其中1952年12月发生的一次,使得5天内4000多人死亡。那么,这些曽经发生的事故应该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错误的经济增长二:以过度消耗石油和原材料为代价。1973年开始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持续了3年,在这期间,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GDP下降了4.7%。而曰本比美国严重得多,它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GDP下降7%。日本发现每次一出现什么危机,最受伤的总是它们,因为稍有风吹草动,日本就没法从海外进口原材料了。比如说日本电子工业急需的铜原料,在1973年的时候,每吨竟然涨到3000美元甚至更高,由此导致1975年曰本的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器具、输送机械器具行业的收入增长率分别降到-6%、-6%和-8%,利润的增长速度下降到-51%、-45%和6.4%。所以,曰本又开始了一次深刻的反思。反思的结果是什么呢?他们发现城市中产生的垃圾,如果好好回收的话,就是不可多得的金属矿藏,比如说如果每年进口的铜,不论最后是加工成铜线还是铜管,如果能回收50%,那下一年的进口量就可以缩减一半。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虽然也是制造业大国,却不需要像我们一样进口那么多原材料的原因了。不仅如此,日本还琢磨,如果发动机的燃烧效率能提高6%的话,那石油进口是不是就可以省掉6%?这样的话,他们就不必进口那么多石油了。
曰本正是透过这种转型,经济飞速发展。自1973年以后10年里,曰本的GDP增长了47%,但是一次性能源的消耗量却只增长了17%,单位GNP的石油消耗量也下降了一半。再看看他们在重工业领域的表现,有色金属、钢铁、化工产业的地位也都让位于医药、运输机械和精密机械等产业。所以,在1978年爆发的第二次石油危机以后,尽管石油价格从每桶13美元暴涨到每桶40美元,但曰本的经济所受到的影响却非常小了。
错误的经济增长三:以电子垃圾和建筑垃圾为代价。日本的资源是非常匮乏的,但他们的家电却更新换代得非常快,所以就产生了很多电子类的垃圾。如果我们都知道的话,曰本人自己能不知道吗?那他们怎么办呢?于是日本就实施了《家电循环利用法》,这个法案规定电视机、洗衣机、空调和冰箱这4类产品的废旧物由厂家进行回收,回收后那些可以进行再利用的零部件利用起来,不能用的就想办法进行处理,可以从中提炼出大量的贵重金属,这样,曰本也不用花那么多钱来进口了,这就是曰本提出来的“城市矿山”的概念。2008年,曰本物质与材料研究所发布报告表明,曰本的国内“城市矿山”中,各种金属的储藏量在世界上都位居前列,按照曰本城市矿山占世界各种资源蕴含量的比例计算,曰本的金银铟铅四种金属的蕴含量都是世界第一,铜是世界第二,拍是世界第三,钒和铬是世界第四,钼和锌是世界第五。透过这个法案,还另外解决了一个就业的问题,比如一个家电制造厂裁员了20%,现在这部分人就可以被新兴的电器回收企业安置了。实施这个法案以后,曰本觉得效果不错,于是又提出来《汽车循环法案》,规定汽车制造厂商有义务回收废旧汽车并进行资源再利用。还有《建设循环法》,规定建设工地的废弃水泥、沥青、污泥、木材等资源的再利用要达到100%。我之所以讲了这么多关于曰本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问题,是因为日本今天对环境的保护,对生活垃圾、废弃家电、废旧汽车乃至废弃建筑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无不来自于它对每一次危机的认真反思。这一点值得我们思考和反省。不过,我很担心我们这个民族的自省能力不是很差,而是几乎就没有。
延伸阅读
决战新能源:一场影响国家兴衰的产业革命
生物燃料的生产也面临着一个引人注目的、具有讽刺意味的问题。为寻求无?害动力燃料,需要更多的煤来发电,而煤是污染最重的化石燃料。在中西部和平原地带,乙醇工厂要么自建燃煤锅炉以获取所需要的热能或压力,要么购买当地公共事业的电能,它们也正致力于建造以煤为燃料的发电厂,以适应新的需要。
在一个像我们一样以汽车为中心的文明社会,全球经济如此依赖交通,因此,液体燃料至关重要。虽然有很多种洁净的发电方式,而且,电力也许在将来会成为头等重要的运输动力(第九章中会进一步探讨),但是,却没有很快替代液体燃料的替代物。当前液体燃料造成国家蒙受沉重的负担:美国每年向大气层排放13亿吨二氧化碳,每天消耗8.2亿美元的石油。与一加仑柴油或汽油所含的化学能相比,石油的储存及运输相对更为简易和方便。正如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内特?路易斯教授所说:“你可以花5美元买一软管给车加10兆瓦能量的油,但要输送10兆瓦电则需要高压输电线。电不会像汽油那样坐在那里,静等你使用。”不仅飞机和汽车依靠石油,1.5万亿美元产值的化学和塑料工业同样依赖它。
由于生物燃料是如此新颖并仍在发展变化之中,在这个技术快速变化的年代,生物燃料新创公司还具有一个更大的优势:它们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生物科学技术、基因工程和其他学科的最新成果。实验室里,纽曼边巡视边说:“这里有100多种技术。”
通过模糊能源、农业和生物技术之间的界限,这些新创公司发明了各种超乎想象的技术。像英国石油公司和雪佛龙公司,数十年来只雇用地质学家和工程师,目前也奋起直追,遍访各个研究生院聘用生物工程人员。他们的一些高级主管甚至完全脱离旧行业,而转型到生物燃料工业。
本文摘自[美]弗雷德·克鲁普(Fred Krupp)、[美]米丽亚姆·霍恩(MiriamHorn)的《决战新能源:一场影响国家兴衰的产业革命》
第十四章
为什么我们的水资源危机这么严重
2010年3月22日,是第十八个“世界水曰”。在这个时刻,中国西南诸省面临的水危机显得尤其深刻。此前,在这个中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人们对于雨季与旱季的概念不多,而持续了200多天的大旱和气象部门的数据表明,这种非洲大草原式的雨季与旱季残酷交错的景象,今后或将持久出现在我们的身边。“西南之渴”的背后,是人们对中国水资源极度短缺、分配不均和污染严重的深深忧虑。世界银行的官员预测,在未来的5年内,“水将像石油一样在全世界运转”。而中国已被列入这个缺水的世界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一、“人就水”还是“水就人”:深藏在水资源短缺背后的玄机最近很多新闻又让我们揪心加纠结。2010年上半年,云南大旱,湄公河纠纷,2010年下半年不但特大洪峰数次通过长江三峡,而且到处都是水患。这些都踉水有关。对于我们民众来讲,水,这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资源了,可是这个资源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讲却成了不能承受之重,现在我们中国的水资源缺到什么程度呢?人均的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世界上名列第110位,还没赶上中国男足在世界上的排名呢。
很多媒体爆料说,持续200多天的云南大旱的罪魁祸首是桉树,说每棵桉树都是一个小型的抽水机。我看这可不只是桉树的问题这么简单。比如说云南,它们的森林覆盖面积从百分之四十几变成百分之五十几,它们不只种桉树哦,还种植松类的树,但结果呢?还不是一样,都是抽水机。所以说,他们用这种快的速成林的方式来扩大森林面积,对水资源的破坏是不可想象的。
还有,我们国家600多座城市,有400多座都是缺水的,其中100多座是严重缺水。其实,北京本来就属于严重缺水的城市,它的人口已经超载了300万到400万,怎么办呢?我们政府就实行南水北调,让水去追人,而不是人去追水。这种水的利用效率是非常低的,而且它还带来了沿途各个省份之间的利益剥夺,比如说山西、河南、河北很多企业就不能开工了,为什么呢?因为你要供水给北京,要保证水质的清洁。不能开工的结果就是,很多名优产品,比如说小站水稻,以前种水稻的这些产粮区都不能搞。这也就罢了,北京还竟然用它们的水开桑拿、洗车,这是什么?这就是严重的不公平,这样的资源浪费是我们不能容忍的。北京人均水资源是全球人均水资源的1/13,比阿拉伯国家还要干旱,这种情况之下,北京的再生水的比例是非常低的,我们这种浪费是非常可恶的。还有,山西本身就是个缺水的地方,但在奥运会期间,为了挤出水来供给北京,它每个礼拜有3天是停水的。所以我觉得这是非常不经济的,你说你把北京搞得这么好,地价搞得这么高,然后所有的钱都砸在那里/所有的人都去那里,然后让水调过去追人,这种方式,我觉得是太不智慧了,而且北京还不是一个特例。全国包括在西南这个地方,城乡也是不均衡的,城里的用水是没问题的,而乡村现在已经看不到可以用的水源了,这有什么公平可言?
二、生产方式:水污染的极恶者
其实,这个中国之渴背后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不仅仅是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更是水资源的污染问题。你想想看,本来你就短缺,你还污染,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现在污染的企业,已经越来越多地往中西部扩散了,而这些地方恰恰是中国的水源。这些地方如果不环保,我们沿海地区就要遭殃了。比如说,我们两河,也就是长江和黄河的流域,发端都是在青海那边,那青海就必须要环保,不能受污染,所以它们不能搞工业。可是,青海地方政府就该说了,好,我不能搞工业,我不能搞开垦,那老百姓怎么办呢?你东部要发展工业的话,就要补贴我嘛,这样我才能把水资源保护好,森林资源保护好。那东部的这些省份会怎么说?它们说,我这个钱已经按照税收交给国家了,应该由国家来出,而不是由我们来出。这时候这种纠纷就僵持下来,大家就开始扯皮了,到最后也不会有什么结果,而正是这种没有结果的结果是最可怕的,因为在这种僵持之中,像青海这些最富资源的地区为了本地老百姓的福祉,就可能也开始像我们沿海一样搞水泥厂、化工厂了,那怎么办?
在中国,还存在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在于上游的省份或者是中游的省份,如果你一旦加强环保的标准,对企业进行严格限制,企业就走了,企业就会换到那些环保标准不严格的省份去了。其实这也是一个关于水治理的问题,中国的水治理是各省自己管自己的那一段,就跟美国当时一样。在美国,卡特曾经颁布了一个《洁净水法》。在《洁净水法》之前,美国很多跨州的河流,它是州与州之间的博弈,很多州都援引自己的法律,因为管辖权都不一样,所以当时吵得也很厉害,后来美国采用的方法就是所谓的“集权式”的治水,就是由联邦政府统一收归水的治理权,问题也就解决了。
其实,水污染从量上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生产方式,最大的污染源实际上是农业,而不是工业,这个是大家要搞清楚的,就是我们大量地施用化肥和农药。如果不施用化肥和农药的活,我们的田基本上是不太产稻谷的。
说到水污染问题,我们很多专家表态说,现在中国的水污染已经明显呈现出从支流向干流、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地向海洋发展的趋势了。也就是说,全国性的水资源污染,巳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如果我们不去治理这个水污染,那这个重担就会落在我们的子孙身上,他们到时候会骂我们的。
三、“坏人”监管“坏人”才是最好的?
治理水污染,政府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譬如说,交通阻塞怎么办?拓宽道路。然后呢?建环路。北京就这个样子,高架桥,三环、四环、五环、六环、七环、八环、九环……天津都环进来了。其实,这根本不是道路宽不宽的问题,而是管理方式正不正确的问题,城市规划合不合理的问题。香港道路很窄,但是它堵车就没有像北京这么严重,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香港的交通管理比较到位。所以关于今天水污染的问题,放眼望去,我们有太多问题了。比如说,我们法令是多如牛毛,但基本上是很难执行。而企业呢?你来检查,好,我有个污水处理池。到底它的污染有没有进入这个排放池里面,有没有治理它这个污染源呢?我们根本就没有一个很好的标准。事实上,我们缺乏一个非常严格的监管,建了也等于白建,到最后结果呢?污染下一代。我也不否认,其实中国政府关于治水的投入是很大的。污水处理厂建了一大批,而且有的污水处理厂建好后,就迅速被外资收购了。然后,我们就把水污染处理的问题都交给外资来做了,到最后发现,它们赚了大钱了,我们的水污染治理却没有什么起色。
我想提一个新思维,我突然想到莱茵河。菜茵河在欧洲流经非常多的国家,那就踉我们这边的长江黄河是一样的。在1980年的时候呢,欧洲这些国家针对莱茵河签署了一个公约,就是怎么排放、什么标准/它们大概有64种参数做排放标准。但是我们注意到了,在这个公约之前,它的污染已经大幅下降了,在公约签订之前它的镉含量已经下降百分之八九十了。这个很奇怪!也就是说,菜茵河的治理不是简单地由这么多国家签订一个公约联合来防治水污染,而是在这个公约之前就有一个我们还不清楚的方法已经使得镉含量大幅下降,这个现象就有意思了,我们应该找出1980年之前莱茵河的镉含量为什么大幅下降的原因。
最后,我们研究结果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说,我们三家工厂,都各排污水,目前是我处理我的污水,你处理你的污水,我们每家企业就要各自负担成本。也就是说,我处理污水的结果是使我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上涨,那我当然是能混就混,能骗就骗,这是一定的。最后,干脆我把一部分污水排进污水处理所,另外一部分干脆排到河里算了,反正我偷偷摸摸地在地下挖个管道,你也看不见。目前我们让企业各自来处理水污染问题,那就肯定处理不好,为什么?就是因为成本的问题。
1980年之前,以德国为主的欧洲国家,在没有签订公约之前,他们竟然非常创意地搞了一个新思维。第一步,它们三家联合把污水送到一个污水处理厂。这个污水处理厂51%的股权是政府的,剩下49%的股权除以3,它们三家摊,也就是它们也要入股,也要投资。什么意思呢?就是它们三家排污水到里面去,处理污水当然要交钱。老百姓呢?吃喝拉撒的污水也排进去,老巨姓也要交钱。到最后你发现,这成了一个企业了,而这个企业它们三家都有参股。如果说老百姓的污水多了,或者它们谁排的污水多了,虽然要交一点费,可是到最后发现,说不定这个污水处理厂还赚钱的。赚钱之后它们是股东,它们就能分到49%的利润。因此,对于它们三家来讲,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成本概念了,而是它们今天同样这么多的污水要处理,过去是投100块钱成本费,那今天它们还投100块,但是100块交给由它们控股的污水处理厂,由于这个污水处理厂还要帮其他人处理污水,所以说不定就赚了70块给它们了,那它们的成本就30块了。它们就是透过这种方式,集中处理污水,然后共同控股,联合持股的结果就使得成本转化成利润。这样呢,企业就会很注意了,你们企业排放比较多,你可不要自己建了水管排到河里去,你要统统排到污水处理厂,你要交钱的。因为你交钱对我是有利的,所以我就要监管你了,你可不要乱搞哦,你乱搞我就告你。你也不要乱搞,你们两个排放都比我多,所以你们要交钱。因此,它们三者之间就可以互相监管了,这样就省了政府的监管时间。要知道,“坏人”监管“坏人”是最好的。这就是水污染治理的第一步——合股。严刑峻法之前,我们得首先通过利益来自律,不一定从道德自律,利益本身就可以作为一个最有效的制衡手段。所以这是个新思维,我想请各级政府思考一下。
不过在德国做的话呢,它会做得更彻底。也就是说,我们三个把污水排到集中的污水处理厂之后,它有64个参数来做检测,包括镉、砷等等。而且我们突然发现,在每一个参数上面,它都能发展出一条新的产业链。甓如说,如何处理镉,如何处理砷,它就各有各的产业链。我们三个搞的这个污水处理厂不但是个处理污水的企业,而且还可以透过每一个参数往外推广,建立起64个参数的产业链,这样各个不同的企业就应运而生了。所以这个污水处理厂建立其实就是一个催化剂,会把相关企业的产业链都带动起来,这就是第二步。第三步呢,那更有意思了,因为处理污染的理念是一样的,那就可以把这套东西同样用于垃圾处理,还有其他的污染处理上。也就是说透过这个三步曲,第一步,合股;第二步,建立起一条治理水污染的产业链;第三步,把类似的概念转移到垃圾以及其他污染方面去。其实这也就是德国成功的经验,是德国之所以能成为环保设备产业最大出口国的原因所在。如果今天我们能够改变思维,能够换成这种循环产业链的思维,我相信会是我们治理水污染的一条出路。
四、要“治水”,先“治人”?
首先我们得先对我们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重新做个检讨,我们很多的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招商引资的时候简直是什么都不管不顾了。什么水污染?无所谓。水处理呢?不用处理了,随意排放,所以才造成今天这种局面。而现在,我们要为过去经济发展的结果买单了,2010年就是开始买单的时候。这个单如何买?很多地方政府可能找不到方向了。我觉得我们可以从这方面开始谈一下。其实,我发现,我们目前关于治理水污染的思维,基本都是错的。有些地方政府甚至还到一些水治理技术落后的国家考察,比如说到澳大利亚,那不笑死人了吗?你考察它的袋鼠还可以,你考察它的水治理,这不是扯淡吗?我举个例子,好多中国的考察团到澳大利亚墨尔本当地一个20世纪的污水处理厂考察。这个污水处理厂早就是很落后的一个产能了,30年前做过几次改造,以供当地的中小学生参观。而中国的考察团去那儿游玩,一个城市就派出20个考察闭,都考察同一个污水处理厂。他们到了那个展览室,有好多中国代表团的留言题词说,啊,这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我们真长见识了!这可是在当地被传为“佳话”的。这些人,花了我们老百姓的钱,还丢了咱们中国人的脸面。而我们中国的污水治理就是由这种人来负责的,这怎么可能管得好呢?我们连最基本的观念都是错的,根本还不知道怎么管理水。而巨,你知道吗?观光团、考察团这些个人啊,是谁请他们去参观的?是国外提供这些水处理设备的外商请他们去的。那目的就很明显了,我不用说,大家也清楚的。
还有,前不久看到一个对水治理专家刘光钊的采访,刘光钊是世界上很著名的水处理专家。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勾勒了一个中国目前治水的产业链。他说,中国的一个特点是要治污先上项目,这些项目在这个产业链中起到一个圏钱工具的作用。首先是一个上亿元的工程,这些污水处理企业首先在设计费上可以拿到几百万,那这几百万他们怎么处理呢?他们拿去做设计吗?干嘛费那个劲呢?随便从国外剽窃一个落后的,落后几十年甚至半个世纪的技术,就像澳大利亚那些技术就可以了,拿过来说是“最先进”的技术,这不就省了几百万的专利费吗?要知道,这些污水处理厂都很有实力的,他们可以把相关的配套企业拿过来,把那些积压的设备、落后的技术,通过这些项目统统卖出去,最后政府买单。在这个过程之中建起来这些工程,现在咱们叫“猫腻工程”,建起来之后,有的运行费用太高,有的运行不正常,怎么办呢?那就把它包装一下,让外资收购。而关键是外资它也愿意收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嘛,他们也不会考虑你污水处理厂能不能净水。他们只是把它包装成一个金融概念,然后它的股票就迅速打着滚地往上翻,因为它觉得污水处理有利润。而外商处理之后呢?其实国内专家也知道这个问题,但是他不揭穿,他不做《皇帝的新装》里的孩子。为什么呢?因为他说引进这个技术,可以作为自己学术上的一个成就,把这个项目作为进身之阶。所以,刘光钊在接受采访时,最终就感慨说:“在中国治水不重要,先治人很重要。”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来,往往当我们提出一个恨好的水污染处理的经济发展概念时,而且这个概念还非常可行,但是一旦碰到上面的情况之后,利益的取舍很可能就走到另外一步了,而不会走到正确的轨道上。所以我们的水污染治理,确实需要“先治人”。
对于治水的循环经济的问题,有了很好的模式,有了很好的规划,我们还需要一个高超的执行力。其实我们政府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行政力量特别强大。目前政府的这种能力,如果能够用到水污染处理的循环经济上,超过德国也是有可能的。但问题是,我们现在是治理企业一家独大,这个城市就这一家了,像北京这样城市的水价现在巳经很高了,巳经到5块,可能以后要到8块、10块,它这里边含有污水处理费的,这个污水处理费你是无法去质询的。它到底为什么会这么高?因为它没有竞争嘛。所以,我们还需要一套好的竞争机制,但这个竞争机制不应该是为市场化而市场化。而是由我们三个人搞一个水污染处理厂,另外四个人搞另外一个,这样我们之间就有竞争了。建立规范化的市场,就是要我们自己建立一套好的制度来规范这个市场行为,这才是我们所想的事情,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市场化。所以我想我们应该从这个莱茵模式,做更深层次的思考,尤其政府和治水单位,更应该多多思考、多多学习!
延伸阅读
2025年世界将发生什么……
两极冰川融化明确地反映了气候变暖现象。根据2004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极地气候在未来几十年的上升速度将是其他地区的两倍。自1978年以来,地球海洋冰川面积以每十年8%的速度减少。也有人认为,不排除在21世纪下半叶极地冰盖将可能彻底消失。北极以及其他冰川地区(尤其是格陵兰岛)的气候变暖将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如生物种类的显著改变、水平面上升以及大西洋地区气候的巨大变化。由于冰川融化造成的北大西洋海水淡化,将减缓寒流与暖流的交换速度,并减弱湾流的影响。根据最近的研究显示,湾流的影响自20世纪中期以来已降低了30%。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预测,大西洋的寒暖流交换速度到2100年将减弱约25%。当然,这一现象可能造?的后果还有待研究,不过湾流影响力的改变则可能使美国和西欧的气候变冷。至于这些结果何时、将有多大可能性发生还不得而知。
2007年至2025年期间,海平面上升速度将得到控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海平面以每年0.3毫米的速度上升,这主要是由海洋吸热(海洋吸收了80%的热量,并影响到3000米以下的区域)和冰川融化引起的。同时,水平面上升还可能造成沿海地区和含水层的盐碱化,这将严重影响大量人口密集地区的农业产量,尤其是三角洲地区(如尼罗河和尼日尔三角洲地区)。
由于人口和农业的过快增长,发展中国家的淡水消耗量将飞速增长。目前全世界有超过10亿人无法获得足够的饮用水,而土壤枯竭、污染和沙漠化将使可利用的资源进一步减少。淡水资源的匮乏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到2030年,这些地区约有90%的可用资源将被用于农业。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2025年将有超过28亿人生活在水资源贫乏的国家或地区”,水资源将以平均每年每人1700立方米的速度减少。而在北非和中东一些人口密集的国家,水资源甚至无法达到平均水平的一半。当然,改善资源管理模式和分配方法将有助于减少浪费,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本文摘自[法]妮科尔·涅索托(Nicole Gnesotto)、[意]吉奥瓦尼·格雷维(GiovanniGrevi)的《2025年世界将发生什么……》
第五部分
为什么政府处理国际事务这么难
第十五章
为什么美国人这么不讲理
焦点经济问题,中美双方闭口不谈。
不管是中国的学者,还是美国的官方,信誓旦旦、言之凿凿说这次会谈汇率问题,结果全部落空。
多年努力,好消息来得如此突然。竟然慷慨地许诺考虑给中国市场经济的地位。华裔商务部长,念念不忘的究竟是什么?
从香港的清洁能源及环保行动论坛,到清华大学的演讲,时间在变、地点在变、听众在变,但这个哥们的演讲主题一直没变。
一、“篮球外交”,来者不善
2010年5月25日刚刚结束的第二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热热闹闹地过去了。当然了,我们各大媒体讨论的也是热火朝天,认为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功。甚至呢,希拉里和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还上了《鲁豫有约》的节目,谈人生、婚姻、子女、理想等等,他们怎么那么轻松啊?而且财政部长盖特纳西装上衣一脱,运动鞋一换,上场打篮球了!
背景提示
美国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是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美方的领军人物。对于这位领军人物在对话开始前半天中所进行的篮球秀,《华尔街日报》给予了特别关注,称“盖特纳在比赛中显示了良好的团队意识:愿意传球,协同防守”,但同时质疑,“在美国总统继任顺序中排名第五的美国财长身上应有的那股霸气哪儿去了?”“盖特纳是不是勉为其难地试图给主人留下个好印象?”实际上,中美之间“篮球外交”在2009年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就巳出现,当时美国总统奥巴马送给中方首席代表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一个他签名的篮球,媒体对此的评价是《篮球传情,奥巴马传得巧,王岐山接得妙》。而盖特纳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之所以上场打球主要是因为篮球馆的新能源照明系统来自美国艾奥瓦州的一家小企业,“在这里打篮球,大家会注意到这些照明系统。”那么,盖特纳的篮球秀究竟包含着怎样的深意,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国到底在想什么呢?
盖特纳打篮球的时候,我们的人还不忘提醒上场的球员,赶快把球传给盖特纳。透过篮球这个小事就可以想象得出,我们在面对美国人的时候,是多么的戒慎恐惧、惶恐不安、低声下气,真是让人感到难过。更让人难过的是,这次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本质和盖特纳打篮球是一模一样的,我们又把篮球恭恭敬敬地送到了美国人手中。我为什么这么说?
就是因为美国从2009年9月20日就开始谋划这一系列的阴谋了。各位记不记得,去年5月我就呼吁我们政府要警惕美国展开的汇率大战,我是全世界第一个这样呼吁的学者。当然了,我们政府还是一如既往地不听我的。2009年9月20曰,汇率大战开打了。到了2010年的3月底,美国130个国会议员联合写信给财政部长盖特纳、商务部长骆家辉,要求他们在2010年4月15日把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是因为如果把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的活,美国就可以对中国所有出口美国的产品征收27.5%的关税。
可是我实在不觉得美国人会这么傻,他们有什么理由发起贸易大战呢?请读者想一想,如果美国真的在4月15日把我们列入汇率操纵国的话,虽然表面上他们可以征收27.5%的关税,可是万一中国政府报复怎么办?当然了,我们政府敢报复的几率是非常小的。不过我们如果报复,也对美国出口到中国的所有产品征收27.5%的关税的话,这就成了一场不折不扣的贸易大战,最后的结果虽然是中国受重伤,但是对美国也同样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因此我实在不觉得美国会这么傻,它们干嘛甘愿受伤害呢?连我这种水平都能想得通,奥巴马的闭队比我聪明得多得多,他们不会想不通的,我认为他们一定会以贸易大战为手段,而真正的目的是汇率大战。请读者想一想,如果能够利用4月15日将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的天赐良机,逼迫人民币汇率升值27.5%的话,这个结果不是和关税增加27.5%—样吗?而且,汇率升值中国政府也没有什么理由报复,因为是我们自己要升值的嘛。
背景提示
在经历了5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与6次中美战略对话之后,2009年4月,中美两国元首在20国集团伦敦峰会期间决定,将两个对话体系合而为一,以“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名称形成机制,延续下去。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特点,就是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之下通盘讨论政治、外交、经济、金融等领域的对话与合作。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已于2009年7月27日至28日在华盛顿举行。作为世界大国,中美之间对话范围十分广泛。就美国而言,既有全局性、战略性和长期性议题,也有迫于国内政治压力必须拿到对话现场的具体问题和短期热点问题,以至于在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时,中囯国务委员戴秉国笑称,“除了没谈登月,恐怕很多问题我们都讨论了”。近两年来,清洁能源与环境保护、金融市场准入和投资双向开放、朝核问题、打击恐怖主义等,都是中美双方的焦点话题,而只有在这一系列问题中能找到利益交集,在具体议题中能够体现公平原则,尊重彼此的关切所在,才能真正完成对话使命。那么,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之下,美囯最想在哪方面取得进展呢?
但是中国的商务部以及工信部在2010年的二三月做过压力测试,结果显示,人民币汇率升值3%的话,中国的传统劳动力密集产业的利润率将为零,如果升值超过5%的活,中国传统劳动力密集产业将大量倒闭,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中国政府对于汇率升值的底线是3%到5%。而美国的底线呢?是20%到41%之间,差距这么大,双方根本就没有交集。
二、买单新能源?中国欠了谁
由于双方没有交集,问题就复杂了。请读者想一想,美国明明知道我们中国是不可能把汇率升值到20%到41%之间的,因为那样的话就太可怕了,那将使整个中国经济解体。连我这种水平都能看得懂的问题,美国会看不懂吗?其实美国也很清楚,我们是不可能答应的,那他们为什么还这样做呢?我告诉你,他们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玩的就是声东击西。他们真正想要的是我们开放金融市场。正如同我在《郎咸平说:新帝国主义在中国2》上讲的,2010年4月8曰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访问完印度之后,直接飞到北京首都机场,在机场贵宾厅和副总理王岐山会谈了一个小时。会谈完之后,在华尔街交易的一年期远期人民币汇率就突然贬值了。也就是说在谈活之前,华尔街一直对人民币施压逼迫升值,但是谈完话之后竟然说无所谓了,不升值也没关系。读者不想知道为什么吗?很简单,一定是我们同意了牮尔街的要求,那到底是什么要求呢?
我在《郎咸平说:新帝国主义在中国2》里曾经谈到,日本在1985年签订《广场协议》之后,到了1990年1月,美国丟下一个金融核弹头炸毁了曰本的资产泡沫,让日本陷入了20年的萧条,至今都没有办法回暖。读者知道当时炸毁日本的金融核弹头是什么吗?我分解了一下,里面有三个零配件,第一个叫做融资融券;第二个叫做股指期货;第三个叫做允许华尔街进入曰本操纵前两个零配件。
请问各位读者,我们中国目前还差哪一个零配件?我告诉你,第三个。因为2010年3月31日我们开放了融资融券,4月16日又开放了股指期货,现在就差最后一个——允仵华尔街进入中国操纵这两个零配件。只要允许华尔街进来,金融核弹头立刻准备完成拱手让予美国了。我认为4月8日可能谈的就是这件事。4月13日我们国务院公布了一个意见,叫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利用好外资的几点意见》。其中的意见三就是允许华尔街以合资方式进入中国。至此,金融核弹头的三个零配件已经准备妥当,就等着拱手让予美国了,他们可以随时狙击我们,这是他们要的第一个礼物。第二次中美经济战略对话再次确认允许华尔街透过QFII,也就是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利用融资融券操纵股指期货。读者会不会觉得美国得到这些就满足了?
那我想提醒读者回忆一下奧巴马为了应对金融海啸,在2009年的2月15曰说过的话,他说要发展新能源来拉动美国经济。2010年1月29曰,他又说未来5年之内美国的出口要翻番,并旦增加200万个就业机会。我突然想到美国除了拿走金融核弹头之外,为什么不叫我们中国买单,让中国来协助美国发展新能源,从而完成出口翻番的目的,解决美国就业问题呢?我说过的,美国那帮人比我聪明得多得多,我想到的,他们肯定早就想到了,所以,我认为这才是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的真正目的。
其实我很同情我们政府,在美国这种新帝国主义的压迫之下,能做的非常有限。读者可能要问我了,“郎教授,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办?”我必须承认,我也没有办法。
中美对活公布了26项成果、8项协议、5个承诺。其中,新能源项目签订了5个协议,而历项成果当中的12项和新能源有关,其他都是不重要的,包括医疗合作、人权问题、反腐败、气候、反恐和对国际事务的意见等等。
三、美国给了我们什么意外
很多海内外媒体和学者都认为汇率是二次中美对话的重点,他们这就是完全没有摸清楚状况。
背景提示
尽管目前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只举办了两届,但从规模与规格,以及双方的重视程度来看,都呈现出升温的迹象。在2009年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之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就表示,对话“最大规模地集中了两国的高级别官员,会谈涉及的范围也是无可比拟的”,而在2010年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之前,美国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坎贝尔再次表达了相同的看法,他认为,由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美国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领衔的美国代表团阵容豪华、规模空前,“这将是美囯历史上内阁和政府官员访问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在两天的议程中,我们的整个代表团将有200多名官员与会,他们来自美国政府各个部门,特别是还有来自囯防部和美军太平洋司令部的官员参与其中。”那么,如此大规模、高规格的对话,到底能够达成哪些相关协议呢?
上海财大金融研究所副主任奚君羊在接受采访时就指出,经贸关系和汇率问题肯定是重点谈论的话题。社科院财贸研究所研究员于立新认为,人民币升值是一把双刃剑,升值可能会引发中美之间更激烈的贸易战。路透社的文章也称,如果人民币汇率只是对话的焦点的话,对话取得的结果将会令人相当失望。美国财政部发言人2010年4月:26曰宣布,美国财长盖特纳和国务卿希拉里于5月24曰到25曰出席这次战略对话的时候,将与中国高层官员就人民币汇率进行对话。这说明当时连财政部发言人都没搞清楚状况。但是5月21曰,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在清华大学发表清洁能源为主题的演讲中,只字未提近年来一直成为热点的人民币汇率问题。当他会见中美商会会员的时候,面对代表的提问,他说汇率问题将留到中美经济战略会议的时候再讨论,他说财政部长盖特纳将就这一问题继续持强硬立场。但是,不管是中国的学者,还是美国的官方多么信誓旦旦、言之凿凿地说这次会谈主要是关于汇率问题,结果全部落空,为什么?请读者想一想,如果美国的真正目的是获取金融核弹头和新能源的话,他们为什么要谈汇率?如果沛公都被杀死了,意在沛公还有意义吗?既然能得到新能源这么大的礼物,他还好意思喋喋不休地再讲汇率吗?所以说,美国不跟我们谈汇率问题,是给我们的第一个意外。
那美国给我们的第二个意外是什么呢?是他们竟然慷慨地许诺“考虑”给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各位读者知不知道这个有多重要?这么多年来,就是因为他们不承认我们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所以才经常制裁我们的出口产品,比如反倾销等等。而且,美国的制裁通常是采用第三国的市场价格来做计算,比如说在中美彩电反倾销案当中,美国选择印度为中国的替代国,要知道印度彩电的平均原材料价格是中国的6倍,价格肯定比我们高得多,但是美国从来是不讲道理的,他们就用这个标准来制裁我们。而这些制裁依据的真正法律基础是什么?就是因为我们不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如果美国一旦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的话,就没有制裁我们的法律基础了。要知道2006年到2009年之间,美国对华反倾销的涉案金额超过60亿美元,这么大的金额,美国为什么要放弃这个杀手锏呢?当然,美国并没有真正放弃,他们只说“考虑”给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他们可以“考虑”很多年啊,说不定要考虑20年,反正没有违反承诺,只是我们中国目前还需要再多努力,怎么努力呢?对于美国的要求我们还必须再满足才可以,我认为这就是他们会干的事。
美国为什么做两个这么大的让步呢?我想只有一个原因吧,一定是中国让步更大。
四、奧巴马的双簧
高盛的董事总经理胡袓六这个人长得有点像地产开发商,2010年5月28曰他在凤凰卫视《金石财经》做客的时候说,中美新能源的研究成果应该共享。胡袓六其实就相当于清朝时候的买办之类的人物,专门替外国人跑腿的。他说我们应该跟美国共享新能源的话让我听了毛骨悚然。5月30曰他又说,中美能源的合作空间大,我觉得他是在制造舆论。当然啦,我必须承认,他在中国政府的影响力比我大多了,虽然他总是胡说八道,我就搞不清楚我们政府为什么总听他的,甚至还有谣言说要他出任央行的副总裁。
背景提示
自1995年起的连续15年中,中国一直是遭受反倾销调查的“世界冠军”,而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的7年内,针对中国企业的反倾销调查总数为392件,平均每年达兄件。在现行“游戏规则”下,WTO成员国有权区别对待“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和“非市场经济国家”。在许多国家的定义里,拥有庞大囯有经济的中国产业被先验性地推定为“不符合市场经济”标准。因此,自加入WTO之日起,中国就被定义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期限长达15年。这意味着,在为期15年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到期,也就是2016年之前,中国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要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谈。据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透露,目前包括美国、日本及欧盟等有大约30个左右、全球3/4的“高收入国家”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在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上,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进行主旨发言时,特别敦促美国方面尽快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2010年5月25日,随着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成果清单公布,美囯“承诺尽快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并被不少媒体称作“重大的突破性进展”。那么,美国究竟做出了怎样的承诺?又为什么愿意放下可以发动贸易大战的杀手锏呢?
我发现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和总统奧巴马两个人在唱双簧。骆家辉是中国人的脸孔,其实是个香蕉,外面是黄的,里面是白的,这种人对中国理解更深、打击更大。还有很多人说,盖特纳的中文讲得特别好,还很高兴。我说你们不要高兴,会去学中文的美国人个个都不是好惹的角色。你想想看,高中大学时代就想到学中文,这是何等的睿智,你会去学非洲话吗?而且骆家辉这种香蕉,他为了显示出他的公正公平,他对中国一定会更过分。所以当年我去美国念书的时候,我的一位过世的老师陈昭男教授在我大学时曾经跟我说:“郎咸平,以后你在美国找指导教授,千万不要找美籍华人。
他们为了表现自己的公平公正,特别折磨中国学生。你要找犹太人,或者找美国白人,他们心中是没有什么牵挂的,比较坦荡,他们会照顾外籍学生。”我谨记这个教诲,因此我在美国的指导教授就是美国白人,还有犹太人,我绝对不敢找美籍华人,我看骆家辉也差不多。骆家辉从5月16曰抵达香港,到5月25曰离开北京,从香港的清洁能源及环保行动论坛,到清华大学的演讲,时间在变、地点在变、听众在变,但这个哥们儿的演讲主题一直没变,那就是清洁能源。我把他的原话念给各位读者听。
骆家辉说:“希望150年后我们的子子孙孙在回顾这150年时,能够感到非常的欣慰,也能为他们的前辈感到骄傲。由于中美两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在节能减排上所作的努力,为地球作了巨大贡献。”我们中国人最喜欢听这个吹捧我们的谎言了,还中美两国共同努力呢,实在可笑,美国如果能独霸的话,他们有什么理由找我们去共同努力呢?美国自己不行吗?而且他说美国代表了新能源的最高水平,包括波音、杜邦、通用、杜克、第一太阳能在内的24家企业,他把它们称之为代表了开发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产品服务或技术的美国企业。
背景提示
2010年5月27日,美国白宫公布了奥巴马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这是奥巴马上台16个月后,首次发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该报告放弃了布什政府“反恐战争”的说法,以及布什政府时期的“先发制人”战略。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报告提出,“我们努力的核心是致力于复兴我们的经济,这才是美国实力的源泉”。分析认为,《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是奥巴马所谓“智慧外交”的具体体现。而在这种“智慧外交”思维下,围绕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奥巴马与盖特纳一前一后,配合如此默契,那么,奥巴马与盖特纳期望自己的双簧表演为美国经济带来什么呢?
再看看奥巴马在美国怎么唱双簧?5月加曰开完经济战略会议之后的第二天,奥巴马在美国发表讲活,讲得刚好完全相反。他说我们在能源科技上已经远远落后,全球光伏电池生产前10名里面,7个都是亚洲公司,前5名有3个是中国的,分别是尚德电力,注册地是江苏无锡;英利绿色能源,注册地河北保定;天和太阳能,注册地江苏常州。各位朋友听起来有没有觉得很骄傲?我认为,只要你觉得骄傲的事情通常都会有问题。我发现所谓这3家中国公司虽然是在中国注册,但都在美国上市的,而且大部分股权都是美国投资人。此外,美国的机构投资人和基金分别持有了尚德和英利42%和48%的股权。
我看,他们这个一唱一和的目的就是希望新能源的前期研发由中国买单,把中间制造的污染例如提炼多晶硅所留下的剧毒四氯化硅留在中国,最后再将利润留在美国。这就是我们在这次中美经济对话上的真正让步。2010年5月20曰,英国石油公司(BP)原油在墨西哥湾外漏,造成了史无前例的环保大灾难。就是因为这个原油泄漏事件,使得奥巴马的民调达到历史的低点,所以奧巴马最近痛苦不堪。甚至按照媒体的报道,超过半数的人对于奥巴马处理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是不满意的,可能会危及到他以后的竞选连任,而且这个危机是非常大的。
各位读者想一想,5月20日发生漏油事件,5月24、25曰就是第二次中美战略对活,奥巴马派出了200多个阁员参与会议,这是为什么?要知道美国跟我们可是不一样的,我们这边官员特别多,美国的官员是非常少的。人家是精英政府,不像我们是大政府,到处都是官。200多人是什么概念你知道吗?就是说,美国政府各个部门的官员几乎倾巢出动。我甚至怀疑现在留在美国的只有一个官员,他就是奥巴马。
背景提示
2010年4月20日,美国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钻油平台爆炸,两天后沉入海底,随之发生的漏油事件不幸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环境灾难。按照6月15日的估计,此时每天的漏油量在3.5万桶至6万桶之间。自6月3日下午开始,全美超过50个城市的民众走上街头展开名为“捉拿英国石油公司”的抗议活动。钻井平台沉没引发的原油泄漏不仅给英国石油公司带来沉重打击,美国政府也因未能及时阻止泄漏而饱受诟病。不仅如此,6月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坦言,原油泄漏事件将对美国经济造成实质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将持续下去。2010年6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对媒体发表观点称,“墨西哥湾石油泄漏灾难对美国的影响堪比‘9?11’恐怖袭击。”那么,陷入舆论风暴之中的美国政府会作何打算,漏油危机与中国经济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
如果你是奥巴马,碰到这种漏油事件怎么办呢?最好能够在能源政策上交给民众一个又好又快的成绩单。美国太阳能电池巨头第一太阳能公司最近获得了中国政府的同意,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建立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生产基地,工程占地64平方公里,稍大于纽约曼哈顿的面积。生产规模大概是200万千瓦的发电量,相当于两座中国的燃煤发电厂。以奧巴马曾经视察的Solymlm公司为例,这家企业在一年里就获得了5.35亿美元的财政担保贷款,而这个企业给奥巴马的回报是什么呢?3000个工作岗位,其中1000个是全职的。Solyndm拿5.35亿美元的财政担保贷款是要做多大产能呢?50万千瓦。所以第一太阳能公司鄂尔多斯项目四倍于Solymlm项目,也就相当于帮美国政府省了21.4亿美元的财政担保贷款。而且,如果在美国建立同样规模的太阳能发电站的话,花费需要50亿~60亿美元,但是在中国建呢?美国就省了50亿~60亿美元的投入!这样算下来的话,总共节省了美国人71.4亿~81.4亿美元的投入。此外,由于太阳能的生产设备全部在美国,这将为美国创造12000个工作机会,其中4000个是全职工作。还有核能发电。2009年3月份我们从美国西屋电气引进了4个机组,其中两个在浙江三门,两个在山东海阳。我们核电站打的牌叫做“万国牌”。我们有加拿大的设备,叫做青山山崎;有俄罗斯的设备,叫做田湾;有法国核电站,就是大亚湾的后续项目,现在又有了美国西屋电气AP1000。
背景提示
在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核业界人士最为关注的成果无疑是中国国家核安全局和美国核管制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西屋AP1000核反应堆核安全合作备忘录》。按照相关媒体报道,由于AP1000技术没有在任何一家核电站中实现应用,因此从决定花巨资引进该技术时便饱受争议。不过,有两院院士对媒体表示,购买国外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完全是政府出于对欧美的贸易顺差过大,采取的权宜之计。2004年后,随着西方国家在高油价和碳减排的双重压力之下恢复核电投资,全球核电正在迎来新一轮集中投产期。中国从2009年也开始推进核电,巨大的市场必然吸引全球经济力量的关注。
你们有没有觉得很奇怪?按照我们自己的宣传,西屋电气的第一台机组AP1000将在中国设立。我们中国怎么这么牛啊?甚至我们媒体还感觉好得不得了,纷纷评论说美国到2016年才有第一台机组,我们现在开始就有第一台机组了。这时候你应该得意还是应该感到恐惧?如果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核电技术的活,为什么第一台机组不在美国而在中国呢?你不觉得这些很可疑吗?美国凭什么把最好的给我们?我们这是感觉过于良好了。我认为这就是我前面讲的——为美国的前期研发买单。
首先,我们看看它这个技术到底先不先进。2005年到2006年之间,美国政府审核API000的技术,然后没过关、重新修订,2007年再次申请,2009年才通过美国政府的审核。但是我们在2009年3月就开始建设了,那我们是什么时候引进的?2004年9月份我们就开始招标,2006年12月份招标结果公布,美国西屋成了最后的赢家。2007年3月就决定在浙江三门和山东海阳建设四个机组。看到没有?美国的技术是2009年才过关,而我们在2006年人家技术还没过关的时候,就已经通过了技术审查。
而且美国总共有7个州想用这个设备,包括南卡罗来纳州、北卡罗来纳州、乔治亚州、佛罗里达州,等等。但是到了2010年的现在都还停留在设计、选址的阶段,而且还需要听证,看看当地老百姓同不同意。所以对美国人而言,设计、选址要两年半,老百姓的听证要一年,加在一起三年半。为什么?为了安全。再看看我们,只花了仅仅三个多月就通过了。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中华民族是最大胆的民族,我们是无所畏惧的,我们不怕核能灾难。甚至人家技术还不成熟的时候,美国政府还没通过的时候,我们中国就领先三年通过,因为我们领先全世界“预测”这个技术是可以过关的。结果我们要开始建设的机组是在美国还没有建设的,在美国还在环境评估,还在设计当中,还在选址当中。更可笑的是什么?是在这么多核电站里面,有6个还没举行听证,真正举行听证的也不过只有一个。
我们打算以AP1000来一统中国的核电建设技术路线,将来可以将这4个机组的技术复制到其他无限多的机组,希望在2020年建设成为4000万千瓦的核电能力的规划目标。我发现“大跃进”的思想又来了,看看把我们这个民族给聪明的。请你想想,国际能源机构的报告写得很清楚,一个国家要完全国产化一个核电标准需要50年,是我们说复制就能复制的吗?而且我们这30年来也搞了不少合资汽车是不是?但是合资30年之后,我们掌握核心技术了吗?制造汽车总比制造核电站要简单吧。制造汽车的核心技术你合资30年之后都没掌握,搞个核电3年之内我们就“大跃进”,就完全复制到中国,到2020年全中国都要用AP1000?我看我们这些专家疯了。
五、8000亿,就这样拱手让人了
背景提示
2010年6月21日上午10时28分,山东海阳核电项目二号机组核岛正式开工,至此世界首批AP1000四台机组全部正式在中国开工建设。美国西屋公司APUXX)技术,被我国专家评定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安全、最经济的第三代核电技术。正是相信其安全、经济,有关专家表示,“在AP1000技术应用上,中国不仅第一个吃螃蟹,而且还第一次就成批量吃了4个螃蟹”。此前中国正在运行的11座核电机组,核电技术都属于第二代或二代改进技术,对于引进的AP1000三代技术,有关核电企业设计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外方为主,中方全面参与;第二步,中方为主,外方支持;第三步,全面自主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那么,如何看待AP1000的国产化与相关经济效益呢?
我们真的决定推广这种不成熟的技术的话,那便宜还好。虽然国际招标方案当初是以每千瓦1800~1900美元上报中央批准的,但负责引进的国核技公司已要求业主准备按2000多美元每千瓦的价格来接盘,而且还附带了一个令人忐忑不安的条件——“上不封顶”。要知道,由于AP1000存在着难以预料的技术风险,最后的实际成本很可能会更高。据中国核能动力学会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温宏钧2008年10月20日发表在《商务周刊》的文章《第三代核电变贵了》介绍,在美国三个AP1000核电站,每千瓦投资的预算均在4300美元以上;采用法国EPR技术的两个核电站巳开工,芬兰的工程由于屡次延误工期,其顸算已经攀升到每千瓦4200美元左右,法国本土工程的预算是每千瓦3500美元左右,但2008年5月因严重质量问题被核安全机构责令停工整改,近一个月后才复工,成本上升难以避免。
与昂贵的外国第三代核电站相比,相同水平自主设计的秦山二期核电站每千瓦1360美元;采用四台CRP1000机组的辽宁红沿河核电站每千瓦1662美元。这些真实数据显示引进核电的成本至少将是自主建设的三倍。
背景提示
自1978年开始,我囯就决定从高起点起步,向国外购买先进核电技术,推进国内核电事业发展。承担这一历史任务的中国广东核电,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到1994年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建成投产时,巳初步形成自己的工程管理和运行管理队伍,为我国百万千瓦级商用核电站自主化和国产化积累了经验。至1997年5月开工建设的岭澳核电站一期时,中国核电巳开始了初步的自主创新。不到30年时间,经过循序渐进、持续改进、自主创新,我国巳形成具有自主品牌的百万千瓦级二代改进型核电堆型——CPR1000,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同类型在役核电站先进水平,该堆型的设备国产化率达到60%~70%。那么,继二代堆型之后,我国有没有更为先进的核电技术呢?
虽然我对中国的工业创新一向是抱怀疑的态度,但是核能方面我必须得说中国比美国先进,因为我们巳经掌握了第四代技术。读者晓得这有什么差别吗?核能的前三代技术的基础是一样的,和第四代完全不同。我用一个我们老百姓都听得懂的例子打个比方,前三代核能可以被理解为油墨打印机,而第四代叫傲激光打印机,就差这么多。讲得更专业一点,前三代核能技术要插入控制棒才能降低核反应堆的卨温,但是,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和美国的三里岛核电站都曾经发生过核电厂爆炸案,原因就是控制棒本身被核能的高温熔化了,所以发生核电站爆炸的事故。而我们掌握的第四代核能完全不用控制棒,而叫做高温气冷堆,利用空气冷却。
2002年,《核工程和设计》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专门讲我们清牮大学的一个项目,叫10兆瓦模块式高温气冷堆。这个高温气冷堆概念的原创者之一叫娄纳,他说了一句话,高温气冷堆是全世界第一个“固有安全”反应堆。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是第一个第四代反应堆。虽然它非常小,但重要的是,它的所有部件和那些250兆瓦以上的原型堆,设计原理都是一样的,各位懂我的意思吧。到了2004年9月30日,世界上的第一个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在北京搞了一个核安全的实验演示。当时,30多个国家的原子能专家一起看了这个演示。演示的名字很长,叫做“不插入控制棒下反应堆丧失冷却”实验。各位,这是全世界有史以来第一次用运行中的反应堆来做的演示,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核能技术排在世界前列。第四代核电技术国际论坛一共确定了6种堆型,由美国主导的叫做“超高温气冷堆”(VHTR),美国2001年的能源政策报告中提到的核电技术就是这个。等到清华大学的高温气冷堆建成之后,美国国会代表,还有美国的能源部长,都纷纷跑过来参观。
其实也就是说,我们的研究水平是非常厉害的,结果呢?我们竟然在第二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活中,同意与美国核安全管理当局合作,让美方参与中国首个工业规模的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的安全评审工作,共享安全评审方面的经验。而作为回报,美方愿提供他们有关评审AP1000的资料的经验。但是你别忘了,美国到现在都还没有一台真正运营起来的API000呢!换句活说,就是我们同意把我们最先进的第四代核能技术拿来和美国人分享,美国给我们的回报呢?是继续把美国现在还没有开发出来的第三代核能技术率先在中国做活体实验,并旦由我们出钱让美国人来评审美国现代技术,搞到最后,我们就这样把一个8000亿元市场的份额拱手让给美国了,换来AP1000这么个已经落后的技术。我怎么都搞不明白,我们为什么总是喜欢干这种愚蠢的事情!
六、我们的让步,何时才能叫停
其实看不下去的不止我一个,现在各界也都对这个事情进行批评并提出了两个疑问。第一个疑问,难道我们非得进口吗?我来作个对比吧,2009年12月28日,韩国财团击败其他强大对手,拿下了为阿联酋建造民用核电站的合同,这个合同价值204亿美元,是全球最大的核招标项目之一。此外,后续的服务还会有200亿美元的合同收入。这次我们中国从美国买的也是四个核电站,对吧?韩国卖给阿联酋的也是四个。人家韩国通过这笔生意赚了400亿美元,再看看我们,不仅没挣到什么钱,还因此放弃了8000亿元的市场,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连阿联酋都不如。另外一点,透过这个招标,我们也能看出来日本的高深之处。表面上看是韩国人夺标对吧?但是别忘了,这个韩国财团除了包括韩国电力公司、现代建设、三星和斗山重工外,还包括美国的西屋电气,而美国的两屋电气由谁控股?日本东芝重工,西屋电气77%的股权都是它持有的,当初曰本人收购这些股权的时候,不过才54亿美元而已。再看看另外两个竞争者,分别是法国阿海珐和美国通用电气牵头的财闭。实际上呢?阿海法是和曰本三菱重工合作的,而通用电气是和曰立合作的。好,就算是我们喜欢美国技术,可为什么非要谈判呢?一通乱七八糟的谈判下来,结果就是送给美国8000亿元。
背景提示
2009年8月5曰,新华社发布消息称,原中核集团党组书记、总经理康曰新因严重违纪,正在接受组织调查。2010年1月15日,康日新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康日新领导下的中核集团在国资委中央企业名录中排第一位,有着“头号央企”的美誉。康日新因此被称为“中国核掌门”。康日新落马事件引发了中国核工业的深度反思。各方分析认为,我国在一些核电重大项目的招投标上,尽管制度设计得极为严密,但“人”的因素仍能发挥作用。中国在20多年的核电发展过程中,技术路线一直摇摆不定,这给了国外核电巨头鲸吞中国核电建设庞大蛋糕的机会,而我国自己拥有的核电技术知识产权却被日益边缘化。中国核电行业目前正处于体制性变革的十字路口,那么,行业的健康发展有没有更有效的模式,哪些国家的做法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呢?
第二个疑问,为什么我们能签下如此丧权辱国的条约?我看腐败也是个重要原因。我给大家看个资料吧,这种腐败的东西太多了,我根本记不全。一是2007年年底,因核电招标中涉嫌泄密,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原总裁蒋新生被中纪委“双规”。二是2008年年底,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原副总经理沈如刚及集团20多人涉案被查。三是2009年8月5曰,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康曰新因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调查。2010年1月15曰,康曰新被开除党籍和公职。有很多人对第二次对话抱有很大的期望,还期待能通过这次对话把这些贪官误国签下的条约都修正过来呢,结果呢?我们大家不是一般的失望了,这些人可恶得很,非但没有拿回我们应该拿回的东西,却说要继续加强两国在AP1000项目上的合作!
这些批坪虽然中肯,但还是没有理解到问题的核心。美国发起贸易大战,计划在2010年4月15日将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其实就是把贸易大战当做一种手段,汇率大战才是真正的目的。而我们为了避免汇率大战,就必须让出金融核弹头以及庞大的新能源市场。我很理解我们政府,因为我们别无选择,美国就是个新帝国主义国家,唉,还是毛泽东理解美国,他说,帝国主义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看看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访问曰本的时候,怎么回答曰本的媒体的,他说,“美国经过多方面的考虑,认为目前条件还不成熟,所以不考虑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了。”正如同我所想的,他们毫不犹豫地就把这个大礼物收回去了。2010年6月10曰,在美国参议院听证会上,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受到议员的炮轰,批评他没有对人民币施压。他的回答挺熟悉,他说,人民币汇率是中国的内政,他们不应该怎么怎么。参议院气得要立法压迫人民币升值。美国总统奧巴马竟然暗示这个立法的提案会在众议院被否决。他们两个人怎么会那么够意思呢?道理很简单,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他们就是脸皮再厚,也得顾及点吃相,不能太难看了吧。不过,奥巴马绝不是省油的灯,6月18日,奧巴马写给6月26和27曰召开的20国峰会的其他领导一封私人信件,敦促他们在峰会上对人民币施加压力。哈哈,自己不好意思施压,所以请别的国家对人民币施加压力。我相信是中美双方唱双簧,6月19曰,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采行更具弹性的汇率调整措施,自6月21曰开始,人民币缓慢升值了,所以免去了峰会上被“围剿”的场面。一个月之后的7月底,人民币由6.83升值到了6.77。7月8曰,汇率大战结束,一切正如同我所料,美国财政部宣布,7月15曰的审判曰,美国决定不将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因为我们巳经是赔了两个夫人(一个夫人是金融核弹头,另一个夫人是新能源)又折兵(汇率还要升值)啊。
延伸阅读
日本的反省:依赖美国的罪与罚
2008年11月25日日经平均指数为8323点,若将2007年7月最后一周的日经指数的平均值16978点定为100,则2008年11月25日的股价水平仅为49.0。2008年11月25日道琼斯平均指数是8497点,若将2007年7月最后一周的道琼斯平均指数13182点定为100,则2008年11月25日的股价水平为64.3。
由此可见,日本的股价跌幅远高于美国。当然,这种计算结果在不同时间段之间进行比较时,会得出不同的值。尽管如此,选取任何相同的两个时点进行比较,都得出日本的股价跌幅大于美国的结论。
为什么日本的股价会如此暴跌呢?以下几种说法很值得我们思考。
其一是“对岸失火”说。但如果仅是“对岸失火”,日本的股价并不会如此暴跌。从现在发生的一切来看,问题的实质不仅仅是“美国的次级贷”问题,而是日本经济本质的问题。因此预计今后日本产生的问题会比美国更严重,日本股价跌幅会更大。只要我们能虚心坦诚地接受市场传递的信号,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其二是“外资出逃”说(因改革意愿不强而引发外国投资者出逃,进而导致股价下跌)。外国投资者出逃是事实,但日本企业业绩恶化才是真正原因,并不是因为改革意愿不强(“改革”只是政治口号,并不能改革日本的企业和日本经济的本质)。再有,因外国投资者卖出日本股票后将资金带回本国,这会导致日元贬值,而实际情况是——日元还在升值。因此,这种说法也过于草率,要理解日本股价暴跌的原因,还是有必要考察日本经济的运行机理,因为这和国际资本流动紧密相关。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经历了黑色星期一、亚洲金融危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衰亡、IT泡沫破裂等重大危机事件。这些事件对于危机的当事者来说是非常严重,但从世界的大版图来看来是一个局部事件。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也是二战后日本最大的经济危机,但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并不大。与日本的经济泡沫破裂相比,此次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更深、波及面更广。
本文摘自[日]野口悠纪雄的《日本的反省:依赖美国的罪与罚》
第十六章
为什么德国人这么不讲理
德国总理铁娘子带来庞大代表团访华,居心何在?德国人要的是中国的市场,但技术不分享。5000亿美元的中国政府采购大单又被德国人盯上了。完全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可谓痴人说梦。德国是我们并不真正了解的对手。
一、又一个庞大的代表团来了
我发现,我们中国这片土地很是吸引人啊,我们刚刚辛苦地结束了第二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活,好不容易送走了美国庞大的200人代表团,还没有喘口气呢,2010年7月中旬,德国总理默克尔就又带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来中国了,说是来访问的,看看这阵势,他们这回包了3架飞机,飞机上坐的都是什么人呢?我给读者列个名单:大众汽车的总裁文德恩、空客的总裁恩德斯、巴斯夫总裁贺斌杰、西门子总裁罗旭德、麦德龙总裁考德斯、亿昂总裁蒂森、SMS集团总裁魏尔斯、商业银行总裁布菜辛,等等,一共25家企业巨头,除此之外就是几乎一半的德国政府内阁成员,还有众多议员。
我们现在的自我感觉简直好得不得了,哎哟,这么多要员一起访华,可见是对我们的经济发展成绩多么艳羡啊,可见我们的确崛起了!不过根据我对新帝国主义的理解,这事情可没有那么简单,所以我心中又有种不祥的感觉了。不知道这回这位铁娘子带着这么大的一个代表闭来访,又打算给我们带来点什么呢?
我们真是个感觉良好的民族,真敢往自己脸上贴金。媒体对默克尔的评价简直好得不得了,看看媒体都选取哪些方面进行报道的,默克尔来中国都说些什么?我摘几句给大家看看。“西安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我对自己能来到这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感到非常高兴”;“大单代表我的心,中德再度‘蜜月’”……除此之外,我们还广泛报道了一个不知道源头的演讲,说默克尔本人2010年早些时候曾在一次演讲中表示,“我们必须学会了解中国,了解其伟大的文化和巨大的未来潜力”。
完全是胡乱煽情,媒体也就罢了,更让我生气的是,我们的专家感觉也好得不得了,比如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他说什么呢?他说:“实际上从默克尔2005年上台,去年2009年10月份连任,这次到中国是第四次来访问了,这里面你可以看出默克尔,以至于德国政府中国观的一个变化。这里面我觉得有两个因素,其中主要的一个是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影响,德国和欧洲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大,现在又是欧债危机,德国也是政府赤字比较高,也在推行紧缩政策。可以说金融危机使德国对中国的看法发生了变化。”
各位,你们不觉得奇怪吗?为什么默克尔对我们这么客气?要知道,连德国的企业领袖都学会对我们温总理突然发难了。按道理说,应该是默克尔更刻薄呀,毕竟这些德国企业还都有大笔投资在中国的呀?那个巴斯夫的董事长贺斌杰就抱怨说“被中国政府逼着公开技术”。还有西门子首席总裁罗旭德,也直截了当地讲“中国政府订单的采购规则不合理”。《华尔街日报》对此还做了个总结,说什么“批评中国政策,外企高管更加直言不讳”。
二、德国,一个我们并不真正了解的对手
实际情况是什么呢?其实人家早就明白了中国的决策体系,就算和地方企业的商业谈判进展得不顺利,想要的不平等条约死活谈不下来,那也没事儿,只要当着默克尔和温家宝的面儿大胆指责,一旦温总理被蒙蔽了,一句话立刻查办,他们就能把不平等条约拿到手了。比如巴斯夫在重庆投资的约10亿美元的MDI(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项目,他们总裁就在我们温总理那里抱怨,抱怨什么呢?他抱怨说,按照计划,国家发改委批文应在2009年年底通过,但目前,该项目仍在审批当中,比原计划整整推迟了半年。而且这个人竟然还指责,“强迫披露公司的技术机密作为交换进入市场的许可条件,会影响在中国的外国公司的投资决定。”狂妄得很!
表面上看,德国人还真委屈,你看人家国家发改委都批文了,你地方政府还不执行,所以肯定是你地方政府从中作梗,这就会影响你们中国的国际形象。可是真实的情况有这么简单吗?大家不要忘了,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代工厂,而是化工厂,一个会产生污染物的化工厂!要知道,在MDI的一般生产工序中,是需要先通过苯和硝酸的反应制造硝基苯的。硝基苯这个东西,毒性非常强,而且非常容易通过皮肤接触吸收,长期接触的话,会对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害的。大家还记不记得2005年的松花江污染事件?这个硝基苯就是造成那次污染事件中的主要污染物。
我们刚才说的这个MDI项目,它是个化工项目,是会有高污染、高毒害的,比如化工厂的废水、废渣,即使是经过处理了,处理之后往哪里排放呢?重庆可是在三峡库区啊,在三峡库区是不是能搞个这么大规模的化工项目?这应该是件非常慎重的事情。而巴斯夫老总一句话就把重庆地方政府环境评估的种种努力全部抹杀了。好在温总理反应得快,他在会上重申中国欢迎德国进行投资,并劝说德国管理者保持冷静,他表示,将会对巴斯夫的项目做进一步的审查。
巴斯夫老板投诉我们在逼迫他交出知识产权,初听起来,好像是我们“市场换技术”策略的成功,但是如果我们回顾一下汽车行业,就会发现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事实是我们不但没有学到技术,而且还把市场给丟了。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大概是从1984年开始,我们先后有了北京吉普、上海大众、广州标致这三个合资轿车厂。到了1987年,我们国家才正式决定要建立自己的轿车工厂,接着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天津夏利、一汽大众、神龙项目才先后上马,在这三个工厂中,除了夏利是引进技术的,另外两个也是合资企业。结果呢?中国轿车市场还是由进口车独霸,据统计,1984年进口车占了中国市场的95%。咱们国产轿车再加上北京212型号的车子,总共不过6000辆,剩下的都是进口车、走私车。那时的我们才真是“丟了市场”。那些年,每年北京开两会的时候,放眼望去,台阶下黑压压停的那么多车,有几辆是咱们中国产的?基本没有,几乎都是日本进口车。其实,丟了市场还不算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从来就没得到什么技术。
背景提示
科技部研究室主任梅永红:缺乏完善的制度和政策设计,“以市场换技术”导致的结果事与愿违;中国轿车工业在技术能力上长达20年的停滞不前,原因就在这里。北大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路风说,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合资模式并不支持中囯产生系统性的自主研发的能力,相反地,合资企业普遍存在严格的技术限制条款,他们会通过多种方式防止中方产生新设计能力。长安汽车集团副总裁朱华荣也表示,我们槁合资合作20年,在促进汽车产业发展的同时,还有一个严肃的问题没有解决,“就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乏核心的技术和自主的品牌。以市场换技术实际上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我们谁换来了技术?”
德国人对我们的技术钳制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奇瑞刚刚生产出第一款车时,大众就购买了一批车运送到德国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有部分零部件与一汽大众生产的捷达可通用。德国大众马上就要求一汽大众所有配套商停止给奇瑞配套。当时,奇瑞为了上目录还挂在上汽集团名下,德国大众通过上海大众向其合作伙伴上汽集团施压,要求上汽停止奇瑞该车型的生产。有些人跑出来说,我们不是合资了吗?这样不是还有品牌了吗?还说这个合资,是充分利用了和平发展的大环境和全球汽车产业重心东移的契机,说什么50对50的股比,是外资不可逾越的红线,中方大都是骨干国企。他们还拿当时一汽大众合资的事来证明他们说的是对的,他们说中方占60%的股份,大众占30%,奥迪占10%,说明我们透过这个合资并没有丟掉什么,我们根本不是那些跨国公司的附庸。一副振振有词的样子。我不知道这些人说这些话的目的是什么。我给大家看个数据,先看下汽车制造业的关键领域,也就是发动机、变速箱这些核心零部件,跨国公司的市场份额是多少?90%。零部件呢?60%以上;而且在轿车零部件行业,巳经达到80%以上了。看到这些数据,还能说我们没有失去什么吗?我们已经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市场的主体地位,而我们中国的汽车业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被“掏空”了。
这还只是制造能力,你说没技术也就算了,更让人揪心的是,我们现在连营销都没有了。就说华晨宝马吧,2003年的时候,华晨与宝马成立了合资公司,之后,宝马在中国走的是畅通无阻。你是不是以为这样宝马就满足了?没有那么容易,它们想要的可不止这些,它们想要的是全面掌控这个合资公司,到2007年,宝马要更换华晨宝马的总裁,它们就趁这个机会,将合资公司的销售权划到了宝马大中华区。然后又将市场推广、品牌传播、广告投放和渠道管理等等,全部拿下,它们就这样很轻松地达到了目的。这就是德国人干的事儿。
那么再来看看这次德国代表闭访华,我们又向德国开放了多少市场。西门子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35亿美元的协议,用于研发汽轮机和发动机。戴姆勒股份公司及戴姆勒东北亚投资有限公司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合资生产中重型载货汽车及发动机项目的合作文件,涉及金额达到63.5亿元。连地方都已经选好了,在北京怀柔,预计年产10万辆整车和4.5万台重型柴油发动机。除此之外,中德还签署了一份1.24亿欧元的协定,用来鼓励节能减排。
好,就算我们当初没有像样的轿车生产线,所以用市场换技术还算是情有可原,那么重型卡车呢?要知道,我们50年前就有了一汽解放、二汽东风这两个自主技术卡车厂。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卡车市场,真让人觉得害怕,基本上都成合资企业了,每一个企业背后都藏着一个不怀好意的外资企业的身影。我给你们看一份资料,看看我们的八个主要卡车企业都和哪些外资合资了。占市场份额最大的一汽解放背后是德国道依茨、中国重汽的背后是德国MAN、东风汽车背后是瑞典沃尔沃卡车、陕汽背后是美国康明斯、北汽福田背后是德国奔驰、北方奔驰背后是德国奔驰和韩国现代、上汽重汽背后是意大利依维柯、江淮汽车背后是美国卡特彼勒。也就是说,在这八个主要企业中,也就陕汽背后有中国潍柴,但还是和美国康明斯有个合资工厂,其他的全部沦陷了。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我们发现德国企业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最值得我们冷静的是沃尔沃,我们吉利汽车收购了沃尔沃,我在本书第十二章里详细地说了这件事情,对于这个人家二十多年前就不要了的轿车业务,我们还花那么多钱买回来,要知道,真正有技术含量和国际竞争力的卡车业务一直还掌握在沃尔沃集团手里呢。可是你看我们的志得意满,洋洋得意,自我感觉真是太良好了。
三、5000亿,德国人的又一个目标
我还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仅仅投资是满足不了德国这些企业的胃口的,它们想要的还有很多,比如我国的政府采购市场,现在也已经被它们彻底盯上了。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CECD)的测算,中央与地方政府采购金额,一般都占到CDP的10%~15%。具体到我国,2009年底,政府采购占GDP的比例只有2%。如果扩大到10%的话,至少是5000亿美元。这么大的一个市场,这么肥的一块肥肉,他们怎么可能放过呢?为了拿到这块市场,德国企业家使出浑身解数,他们透过媒体、透过跟随政府访问的形式,向我们中国政府高层频频施压,目的就是要争取最大的利益,还是我说的那句话,这些新帝国主义的贪婪本性从来没有改变过。
那么他们能不能成功呢?能!他们聪明得很,因为他们也计算过,如果中国加入政府采购协议,中国也能享有其他政府采购协议成员的对等的政府采购准入。这个市场在2008年的规模大概在1.6万亿美元,其中1万亿美元的市场来自美国。我们换位思考一下,中国是愿意保护国内的政府采购市场呢,还是更愿意让中国的企业进入另一个1.6万亿美元的市场?目前来讲,德国生产的,比如奔驰、宝马、奥迪,哪个市场的潜力最大?答案很明显,肯定是中国。奔驰的母公司戴姆勒称,它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量在2010年6月达到1.37万辆,同比飙升177%。当然,这其中是有欧元下跌的因素,但是,我相信这对于原本就买不起车的人来说,根本没有什么吸引力。从历史数据看,戴姆勒-奔驰车在中国的销售量,在过去4年竟然增长了280%。而且在2009年,看下“2009—2010年中央国家机关汽车协议供货汽车厂商名单”,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的宝马品牌和北京奔驰一戴姆勒?克菜斯勒汽车有限公司的梅赛德斯一奔驰品牌都出现在这份名单里,这意味着什么?这就意味着这两大全球豪华车品牌开始正式进入中央政府公务车的采购清单了。
四、市场经济地位到底有多难
好了,德国想要的投资、想要的政府采购协议都到手了,那么作为交换,我们总应该得到点儿什么吧?对于我们中国来说,想要的是什么?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为什么?因为没有市场经济地位,就不可能在国际贸易纠纷中占据主动地位,中国出口企业在面临反倾销诉讼的时候,就会非常被动。我们中国动不动就被美国、欧盟以反倾销的名义起诉。什么是反倾销?就是如果你在德国卖产品,为了抢占市场,你把你的产品的定价定得很低,有时定价甚至比成本还低的话,那么德国就可以起诉你,他们可以惩罚性地征收高比例关税。倾销的关键就看成本和售价的差价,但是成本又是怎么决定呢?比如,德国会说因为中国不是市场经济,所以你们市场的人才、生产资料就不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运作的,因此成本不真实,价格也不能反映市场需求。怎么办?那就找一个第三国,或者说是替代国的市场价格来代替你中国的价格,比如印度、巴西。他们甚至可以找毫不相关的发达国家的价格来代替你中国的价格。你说这不合理也没用的,谁叫你不是市场经济呢?20世纪90年代欧盟对中国的彩电反倾销,就是将新加坡作为替代国来计算我国彩电的生产成本。要知道,当时新加坡的劳动力成本高出中国20多倍,所谓的“正常”价格肯定比中国彩电在欧洲的销售价格高得多,但人家欧盟才不管你这些理由呢,人家就以新加坡的数据为依据,就给你扣上“低价倾销”的帽子了,你能怎么办?2010年6月,欧盟对我们瓷砖反倾销案也是如此,他们把替代国选为美国,结果算出来我们瓷砖价格倾销幅度高达430%。
既然是这么好用的贸易战工具,德国人怎么会轻易让给我们呢?我们真是太天真了。如果你就喜欢看国内报纸的活,你肯定觉锝我们这回赢了,“中德两国2010年7月16日发表联合公报《中德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公报》,将全面推进中德战略伙伴关系。公报中,德国表明积极支持欧盟尽快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你看《第一财经曰报》的标题是“德国首次提出支持欧盟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还有《证券曰报》说“德国敦促欧盟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那么实际的情况呢?如果大家去看德国联邦政府的新闻通告,就会发现德国非但没有承认,反而是坚决反对承认。我们看下德新社的报道,德国总理默克尔怎么说的?她说,目前对欧盟而言仍没有可能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在同我们温家宝总理会晤后,有媒体就问默克尔中国是否能够得到市场经济地位?她的回答是什么?她说:“我相信,我们还没有到达这一步,中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市场准入等问题还有待澄清,我们必须能够确信,不发生歧视现象。”不过铁娘子口中的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市场准入可不是一般的问题。她的意思很清楚,那就是德国必须保护知识产权,中国不能用市场换技术。此外,市场准入她指的是准许德国人进入中国的政府采购清单,以及允许德国公司进入中国的自主创新领域。也就是说,他们要的,我们都给了,但是我们要的,他们现在还给不了。真正是可恶至极,欺人太甚!
但是我们却激动得不得了,我们说什么呢?说这个公报是中德之间的第二份联合公报。德国的外交部网站上是提供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和德语四种语言服务的,而我们之间的这份“重要”公报却只有德语版本。而德新社的报道更是非常随意,非常的轻描淡写,只是说在一份联合公报中双方称“德国将为欧盟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继续做出积极努力。中国将就这一问题同欧盟继续展开频繁对话”。这显然只是一个外交辞令嘛,德国根本没有做出任何承诺。但是我们中文版的公报里对应的说法是什么呢?说“德方将积极支持欧盟尽快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中国将与欧盟就此继续对话”。我搞不清楚,这到底是我们的翻译搞错了呢,还是在有意误导群众?
问题是对话并不等于承认,也不等于有任何承诺。因此,德新社的说法是,默克尔说,如果中国对此采取相应措施,她将为达成“公平、目标明确的谈判”而做出努力。但是,从巴斯夬的架势来看,你觉得他们真正给我们完全的市场经济地位,又要收取多少额外的买路钱呢?就算是德国给了我们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我们得到的实惠也比不上德国得到的实惠。各位读者不要忘了,德国在2009年以前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英国《金融时报》就报道说,在美国和欧洲许多地区的需求依然疲软的背景下,德国制造商认为,德国这个欧洲最大经济体不断加速的复苏,是由中国推动的。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德国2009年出口虽然下降了18%,但对中国的出口却上升了7%。中德双边贸易额1057亿美元,相当于中欧贸易的四分之一。就拿纺织行业来说吧,全世界的纺织业几乎都在中国,但我们中国的纺织机械是从哪来的?我告诉你,几乎完全来自于德国。像我们经常听到的中国服装品牌,什么利郎、杉杉、雅戈尔,等等,它们的机器设备很多都是来自德国的。即使在2009年,德国出口到中国的纺织机械也达6.28亿欧元,是第二大市场印度的4倍。还有制鞋行业,中国是鞋类产品的最大出口国,欧元贬值、人民币升值之后,我们兄%的企业濒临亏损;而德国作为制鞋与制革设备的最大出口国家,欧元贬值后出口大幅度增加。
这就是德国,这才是真实的德国,一个我们并不真正了解的对手。
延伸阅读
华尔街阴谋
博士是华尔街上市公司老板,他记得很清楚,“9·11”后,有几天关市,恢复开市后,市场在一周内创下60年来的最大周跌幅。这并非全是“9·11”的因素,很大程度上是网络泡沫破灭的最后一击。有人——我们就称其为“市场先生”吧,市场先生认为股市像温暾水,需要“外科手术式”的打击,于是有了“9·11”。
目前的公论是,“9·11”是阿拉伯贵族本·拉登组织的恐怖袭击,本·拉登是中情局培养的阿拉伯黑手,8年过去,不管动用多少高科技,美国始终抓不到本·拉登。于是有风声说,该人早已死亡。如同肯尼迪被暗杀一直没有真相,“9·11”的真相也淹没在风声中。
“市场先生”的提法最早是价值投资之父本杰明·格拉汉姆倡导的,他的学生巴菲特经常在他的年度股东报告中引用无处不在的市场先生概念。市场先生就是股市,股市每天都在变化,他的看不见的手偶尔会一展峥嵘,露出庐山真面目,那就是“造市先生”。
博士公司的股票经过安东尼一样的造市者鼓捣,从几分钱涨到几十美金,又从几十美金经“9·11”划上一个省略号,像云霄飞车一样翻滚奔腾,最后戛然落地。
“9·11”那天,公司原来的“船长”已经离去,因为他知道了公司和行业的太多内幕。什么叫内线交易,很难界定。从前有一个邮递员被定罪,因为他把《商业周刊》的“华尔街内幕”先复印下来,据此交易后再把杂志派发出去。这个专栏每周介绍三只股票,星期四收市后公开,通常这几只被点名的股票都会大涨。邮递员利用职务之便先睹为快,这种小虾米被定罪,比较起来,上市公司总裁了解的内幕才称得上是价值内幕。
“9·11”当天,我正在打电话的时候,大楼忽然晃动起来,然后是很多玻璃破碎的声音,我对电话那头说:“等一下,好像出事了。”我站起来,昏头昏脑地转了几圈。
走廊里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走到消防楼梯,打开门,天啊,楼梯上全是人,但没有声音,大家都在往下走,很慢。气氛很诡秘。走了几层,有消防队员上来,全身负荷,他们往上走,我们往下。今天,我们知道了,这上去的几百名消防队员全部一去不复返。他们不知道,或者说知道也义无反顾。这些人是真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