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 罗贯中是哪个朝代的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罗贯中雕像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代表作《三国演义》等。其故里有多种说法,山东东平罗庄、山西太原、清徐、祁县、福建建阳。目前尚无确切最终定论。其墓地也有山西清徐、福建建阳等处,另有祠堂、纪念馆等。

中文名:罗贯中

别名:名本,字贯中

国籍:中国元末明初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东平(一说山西、福建)

出生日期:约1330

逝世日期:约1400

职业:小说家,戏剧家

主要成就:代表作《三国演义》

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小说《隋唐两朝志传》等

代表作品: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

目录

人物简介

生平经历

籍贯考究

三国演义

人物简介

主要著作

历史评价

展开

人物简介

生平经历

籍贯考究

三国演义

人物简介

主要著作

历史评价

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罗贯中,山西太原人。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唯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无名氏编著的不可靠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关于罗贯中(13张)

罗贯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代表作有《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等。

编辑本段生平经历

罗贯中,山西省祁县人。元代中期,由于灭宋战争的创伤逐渐平息,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也开始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仅成为人口云集、商业发达的繁华城市,也成为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发展的重要中心。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识分子、“书会材人”,如关汉卿、郑光祖等人,都先后搬迁到了杭州一带。身为小说兼杂剧作家的罗贯中,也必然受到这一社会潮流的影响,成为这类南迁作家中的一个。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这个称号就寄寓着漫游江湖、浪迹天涯的意味。大约在公元1345~1355年间,他来到了杭州。许多说话艺人在这里说书,一些杂剧作家,也在这里活动。罗贯中与志同道合者为友。加上他对民间文学又极其喜爱,到了这里,自然不愿离开远去。

约在公元1360~1364年间,“有志图王”的罗贯中来到了起事称霸的张士诚那里作客。但是,张士诚并不重视知识分子,也不听取他们的意见。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九月,刘亮、鲁渊等人纷纷离去,不久,罗贯中也离开了张士诚,再次北上,到至正二十六年,罗贯中又回到了杭州。《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写作,当在该年以后。这时,他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对历史、对人生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备了创作清徐罗贯中铜像

《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条件。到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罗贯中已写了十二卷,之后卷数的写作,是洪武四年以后的事了。

在罗贯中写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期间,施耐庵从苏州迁移到兴化,并在洪武三年逝世。为了纪念他的师友施耐庵,罗贯中在完成《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决定加工、增补施氏的《水浒传》。成书于洪武四年至十年之间。在加工、增补《水浒传》的同时,罗贯中继续创作历史演义系列作品。

罗贯中在创作完了这些作品以后,已是六十几岁的老人了。他为了出版这些作品,于洪武十三年左右从杭州来到了福建,因为当时福建的建阳是出版业的中心之一。但是,罗贯中的这一目的未能实现。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关于他的小说,《西湖游览志馀》称他“编撰小说数十种”,又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就最高。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简洁明快而又生动。它把历史和文学自然结合,有现实的描绘,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为嘉靖本,最为流行的本子是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的修改本。除小说创作外,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说他“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现存戏曲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杂剧。杂剧的基本思想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类似,描写君臣之间的亲密关系,并希望通过“正三纲、谨五常”来结束奸雄争霸造成的悲惨局面。

大约在公元1385~1388年间,罗贯中活了七十岁,在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里庐陵(今江西吉安)逝世。

编辑本段籍贯考究

五种史书记载籍贯说法

杨立仁罗贯中籍贯众说解

罗贯中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其作品《三国演义》算上家喻户晓。可是,对于他的生平,人们所知甚少。他是哪里人,600年来众说不一。明清以来,对罗贯中的籍贯主要归有五种说法。

(一)《西湖游览志馀》云:钱塘罗贯中本者,南朝时人,编撰小说数十种。

(二)《续文献通志》云:《水浒》罗贯中箸。字贯中,杭州人。

(三)《七修类稿》云:《三国》《宋江》二书乃杭州罗本贯中所编。 ’

(四)《三国志传》万历本署,东原罗道本编次。

(五)《三遂平妖传》署:东原罗贯中编撰。

(六)《水浒志传评林》署:中原贯中罗道本名卿父编辑。

(七)《水浒传》署:中原罗贯中编辑。

(八)《说唐全传》旧本署:庐陵罗本撰。

(九)《因树屋书影》云:《水浒传》相传为洪武初越人罗贯中作。

(十)《续录鬼簿》云: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馀年,竟不知其所终。

以上列举罗贯中籍贯问题十种书有记载,规类有五种说:杭州、庐陵、中原、东原、太原。山西太原说是定论

提及近年来的罗贯中籍贯之争,一直力主“山西太原说”的山西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田同旭说:“罗贯中是山西太原人有明确文献记载,上世纪80年代有人提出‘山东东平说’,又有学者将所谓罗贯中籍贯‘山东东平说’轻率地写入书中,‘罗贯中是山东东平县人’,似乎成为定论。”

关于罗贯中籍贯,历来有东原、钱塘、慈溪、庐陵等多种说法。1931年夏,郑振铎、赵万里、马廉三人在宁波天一阁偶得《录鬼簿》二卷及元末明初贾仲明《录鬼簿续编》一卷,其中《续编》中有罗贯中小传明确记载:“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该记载,也是今天所能见到的关于罗贯中籍贯最早、最可靠的古代文献记载。

鲁迅先生对这一记载的发现给予高度评价,他在其《小说旧闻钞·再版序言》中写道:“自《续录鬼簿》出,则罗贯中之谜,为昔所聚讼者,遂亦冰解,此岂前人凭心逞臆之所能至哉!”罗贯中为山西太原人,从此成为学界公认的定论。“东原”所指出现争议

上世纪80年代,罗贯中籍贯“山西太原说”受到挑战。原因是,有学者依据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庸愚子(蒋大器)序关于“东原罗贯中”的记载,结合《书·禹贡》“大野既潴,东原底平”和历代《尚书》注疏所作注释“东原,即今之东平郡也”,指出东原即今山东东平,“东原罗贯中”,即指罗贯中是山东东平人。而《录鬼簿续编》所记“罗贯中太原人”,则被指系“俗手所抄,误将‘东原’讹作‘太原’”。之后又有学者指出:山东有个“东太原”,《录鬼簿续编》所载“罗贯中太原人”,所指就是山东的“东太原”。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世德先生在其《罗贯中籍贯考辩》一文中,从作者与传主的关系、传主籍贯在小传中的地位、“东”“太”二字讹写的可能性等诸方面,详细论证了《录鬼簿续编》关于“罗贯中太原人”记载的合理性,认为“太原”不可能是“东原”之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信任宁可给予明初的、和罗贯中同时而又稔熟的贾仲明,也不给予那弘治时的陌生人蒋大器。”

在此前的1988年,山西省社科院孟繁仁与郭维忠先生《太原<罗氏家谱>与罗贯中》一文,曾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文中所述令学界耳目一新的依据之一是:孟在清徐新发现的《罗氏族谱》中,记有罗家第六代罗锦有一未具名的“次子”“出外”,疑其有可能是因插手“诲盗倡乱”之书玷污家门被族谱除名的罗贯中,而第八代又有一男名为“罗定”“在湖广”,而清初小说《善恶报全传》中,恰有一位“罗定”,是以“罗贯中令郎”身份出场。此发现虽不足单独为证,却无疑是一个有分量的砝码。孟繁仁先生曾将此论文打印寄送国内外多位知名学者,回信多对文中观点给予关注。

针对“东原”之争,田同旭教授也曾于2009年杭州《水浒》会议时提交过论文《罗贯中里籍太原说之大传》。后又改为短文《罗贯中是哪里人》,次年夏发表于《文史知识》。文章指出,《尚书大传》记载,“太原”曾古称 “东原”。因此“东原”不仅可指山东东平,同时也可指山西太原,庸愚子序中的“ 东原罗贯中”,与贾仲明《录鬼簿续编》中的“罗贯中太原人”本是一个意思。

虽然古代文献中至今未发现有所谓“罗贯中是山东东平人”之直接而明确的记载,“山西太原说”与“山东东平说”之间的争议仍在学界持续。数位学者分工论辩

《罗贯中全集》与第二十一届全国《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在清徐召开前夕,一册名为《论罗贯中与山西》的论文集公开出版。一次小聚中,几位山西学者聊及罗贯中籍贯问题,对一些同行对待学术问题的轻率感到非常惊异,遂选题分工,耗时年余,合力编撰了此书。针对近年否定“山西太原说”者的论说,该书主要围绕两大主题而作:一、论证罗贯中籍贯“山西太原说”的科学性及不可动摇性;二、搜罗现存罗贯中小说、戏曲中所记众多山西人物与事件,体现罗贯中的山西情结。

为了论证罗贯中籍贯“山西太原说”的科学性,论文集首先收录了刘世德先生《罗贯中籍贯考辩》、孟繁仁与郭维忠先生《太原<罗氏家谱>与罗贯中》二文。

近年山东学者提出的“东太原”一说,虽在几位山西学者看来“实在不值一提”,但为了“清理辨正”,他们仍决定针对此说进行学术分工:山西大学教授田同旭负责系统论述贾仲明《录鬼簿续编》所载“罗贯中太原人”的科学性,以及“东原罗贯中”与“罗贯中太原人”的一致性;太原师范学院教授王增斌重点论证“东太原”一说的荒谬性及古今中国只有一个“太原”等问题。二人在他们的文章中,几乎汇集了能够看到的古代文献中,关于太原、东太原、南太原所有重要记载,力图一举清理山东学者据为力证的“东太原”问题。针对“东太原”之说,他们在文中指出:“东太原”以及诸多“南太原”,实为东晋以来五胡乱华,北方人口南移,东晋及其南朝为了表示恢复及安抚,以北方地名在南方虚设的侨置郡名。几乎北方所有的州、郡、县地名,在当时的南方都有侨置。虽有郡名,却无实地。因此无论“东太原”还是诸多“南太原”,均只是侨置地名,最终指的还是北方故地山西太原。以一个侨置地名论证罗贯中是山东人,不正是鲁迅先生所批评的“此岂前人凭心逞臆之所能至哉”的翻版?!

罗贯中小说、戏曲涉及各地人物事件众多,在考证罗氏的山西情结上,几位学者的学术分工亦十分明确:太原师范学院教授王增斌全面论述罗贯中系列小说与山西的关系,该校教授杜改俊重点论术罗贯中杂剧与山西的关系,山西社科院研究员张志江具体论述《三国演义》中的山西名人,该院研究员孟繁仁深入论述《水浒全传》中的山西事件,山西大学田同旭教授比较论述《水浒传》与《三国演义》思想倾向的一致性。诸文以详实的资料证实,罗贯中非常关注其笔下的山西历史人物事件,且多以肯定赞美之笔叙定,足以体现罗贯中寄托笔端的故乡情结,可以视作罗贯中籍贯“山西太原说”的佐证。异地学者排除“东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罗贯中全集》与第二十一届全国《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召开前夕,组委会陆续收到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论文一百多篇,内容涉及罗贯中研究、《三国演义》研究和《三国演义》文化,其中不乏可圈可点之作。涉及罗氏籍贯与生平的诸多论文,除田同旭《罗贯中籍贯山西太原说及东太原郡说之辩证》外,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杨小平的《罗贯中籍贯诸说质疑》亦被与会专家认为是一篇很有分量的论文。文中,作者对“四川”、“庐陵”、“钱塘”、“慈溪”、“山东东平”、“山西太原”乃至“清徐”、“祁县”诸说法一一展开质疑、辨误、商榷,引用资料不可谓不详实,辨析论证不可谓不严苛,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太原清徐因《录鬼簿续编》及《家谱》中迁徙源头最有可能是罗贯中的籍贯所在,但仍然需要内证与外证。

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韩洪举在其《罗贯中的籍贯及其他作品考辩》一文中亦指出:从罗贯中参与创作的《水浒传》相关内容可以看出,罗氏对山东并不熟悉。小说第十六回写杨志押送生辰纲,五月半从大名府出发,六月初四到达黄泥冈,用了近20天时间。而从地图上看,两地直线距离不过100公里左右,无论如何也用不了这么长时间。且从大名府去开封,也没必要绕道山东。小说第二十三回,写武松从沧州柴进庄去山东清河看望兄长,几日后来到阳谷县。而事实上途中不可能经过此地。这都说明作者对山东的地理情况颇为生疏,因而罗贯中是山东东原人之说无法成立。

10月21日接受采访时,田同旭教授告诉本报记者,学术问题从来不排斥争论,但争论必须以事实为依据,而不应以偏概全,武断作结。他认为,在没有新的确切依据被发现之前,罗贯中籍贯“山西太原说”应是最合理的。

“东原”说逐渐确立

在明清两代,有关罗贯中生平的记载寥寥可数,对其籍贯的说法却彼此抵牾。最终,罗贯中的故里又是如何确定的呢?

明代以来,关于罗贯中故里的争论主要有东原、太原、钱塘、庐州四种说法。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术界的意见逐渐集中为“东原说”和“太原说”。其中,“太原说”的史料只有一条,就是郑振铎等人在1931年发现的《录鬼簿续编》,其中有“罗贯中,太原人”一语。

自《录鬼簿续编》被发现后,“太原说”成为多年来最流行的观点。其主要根据不仅仅说罗贯中是太原人,而且作者贾仲明自称罗贯中“与余为忘年交”。不过,根据《三国演义》古本所署“东原罗贯中”,并对《录鬼簿续编》的质疑,“东原说”逐渐得到认同。

在明朝多种早期《三国》刊本中,均题署“东原罗贯中”。嘉靖元年本卷首的庸愚子(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等文字记载,是为“东原”说的主要依据。著名教授王利器认为:《录鬼簿续编》作“太原人”,系因其传抄者少见东原,习知太原,故尔致误。

近20年来,有关专家围绕两个学说进行学术争鸣,发表了系列有影响的论著,之后大都认为罗贯中籍贯东原,即今山东东平。

罗贯中与“东平府学”

关于罗贯中生活的时代,从“南宋遗民”到元朝人,再到“(明)洪武初”人等等,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1997年东平文物普查中,霍家庄有位70多岁的老人霍衍皆表示,“我们霍家庄在元朝时曾出了个状元霍希贤,他有位好友就是写《三国演义》的罗贯中。我祖上为了与他相处,即把他的状元府建在了宿城,府府相邻。所以说,我们霍状元和罗贯中是很好的朋友。”

经核实,霍希贤和罗贯中确为同时代人。《元史》记载“元延祐五年春三月,廷试进士忽都达儿、霍希贤等五十人”。从史料看,东平霍希贤是元延祐五年(公元1318年)状元,是和罗贯中同时代的历史名人之一,也足以证明罗贯中为元朝中后期人。

在元朝后期,元杂剧南移。在这个过程中,杂剧是沿大都至杭州的水路(大运河)交通南移的。当时,作为大运河南北漕运必经之地,东平商旅往来,经济繁荣,文化发达,《马可·波罗游记》曾称它是“一个雄伟壮丽的大城市”,南移的杂剧便在这里发展、繁荣起来,东平府也成为“大都以南新的杂剧活动中心”。

此外,当时的东平在汉人世侯严实父子的统治下,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和繁荣。在严实为东平行台后,延揽人才,大办教育。据《元史阎复传》载:“阎复弹冠人东平学,师事名儒康晔。严实领东平行台,招诸生肄进士业,迎元好问校试其文,预选者四人,复为首。”

由于政策的适宜和环境的安定,元代东平的府学教育相当兴旺发达,“人物之盛,为诸道最”。据《录鬼簿》记载,有元一代写乐府、杂剧的作家共152位,其中,就有罗贯中的记载:“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在收藏罗贯中早期著作的过程中,姜广智研究认为,罗贯中对乐府、隐语(谜语)相对熟悉,他早年创作了《风云会》《蜚虎子》《连环谏》,这些杂剧在民间曾广为流传。为此,他理所当然地进入了《录鬼簿续编》。

“图王”未果发愤著书

传说是历史的影子。在东平当地人的“口碑”相传中,罗贯中出生于东平罗姓大家族中,并在此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据说,在年轻时,罗贯中曾读书科举,因而得与同邑霍希贤结为“亲如手足”的好友。

然而,罗贯中不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文人。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他也曾参与其中。明人王圻在《稗史汇编》中,称他是一位“有志图王者,乃遇真主”,也就是看到天下将不免落到朱元璋手里,才不得已淡出江湖。不久,罗贯中远走江南,流寓于江、浙一带,以小说抒写其“图王”霸业之胸襟。

不过,这也可能只是一个传说。因为清顾苓《塔影园集》卷四《跋水浒图》记载“罗贯中客霸府张士诚”,这与“有志图王者”的形象不符合。这两则记载虽有矛盾的地方,但足以表明罗贯中在元末曾经想有所作为,“传神稗史”,只是在现实中失败后无奈的选择。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曾令各行省连试三年。由于曾与朱元璋为敌,罗贯中不得不放弃了读书人步入官场的机会。明洪武14年,罗贯中写出了《三遂平妖传》(20回本),此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创作了《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隋唐志传》等著作。

有专家认为,“有志图王”的早期经历与其晚年的特殊心境,是罗贯中偏好政治历史题材小说,并在这类小说上取得艺术成功的关键。一是用三国故事作为题材写出了《三国演义》,一是用兼历史与英雄传奇品质的梁山好汉故事编辑《水浒传》(目前通行的说法,比如说《中国文学史》赞同由施耐庵原创、罗贯中编辑整理成书的说法)。

对于罗贯中创作的大量历史小说,姜广智研究认为,虽然有“图王”的想法,但罗贯中的这些作品贯穿了一个“忠义”“忠君”思想。在《三遂平妖传》中,他把农民起义军首领称之为“妖”,正面歌颂官军统帅文彦博与“三遂”;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中,他立意歌颂“圣君贤相”治国安民,认为农民起义领袖是“逆天行事“;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他极力宣扬正统观念,“拥刘反曹”,主张“大统一”。

可以说,罗贯中成功塑造的刘备、宋江等艺术形象,即是作者思想意识的体现。

杭州说:理由是杭州地方学者赵宝峰的《赵宝峰文集》中所附(门人祭宝峰先生文)的名单中第十六位有个罗本的名字。杭人以此认为罗本是杭州人。笔者查阅了(门人祭宝峰先生文)中名单人员,其中慈溪当地人大多为学业者,还有东平、鄞县、台和、咸宁、温州等地人,这些外地人有几位是授业者,有注从宝峰学。罗本查无记。这里的“门人”应该解为“宝峰生前的门客、友人,授业人”。不能单纯将“门人”理解为是弟子。

该名单中罗本是什么身份参加宝峰葬礼呢?

据说,罗贯中有志图王。一度投张士诚部下,建议张士诚联合朱元璋,陈友谅等起义军共同推翻元朝。

张士诚不听忠言,于至正十七年投元,得元太尉之职。

传说,罗贯中离开张士诚隐居浙江四明山。至正十七年(1357年)罗隐四明山,赵宝峰卒于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9年间正好罗贯中隐居四明山,时期期间于至正甲辰年(1364年)还与贾中明复会一次,复会地点虽然不知,证明罗贯中在隐居期间也还不时外出会友。可能,罗贯中返回四明山时,赵宝峰过世于是参加了葬礼,以友人身份去,按笔者考罗贯中生于1328年,那年他在38岁左右。

罗贯中隐居四明山为29岁。

罗贯中可能在至正14年(1354年)投张士诚,时年26岁左右。

传说罗贯中在投张士诚前还参加过刘福通起义。

这些时间表明,罗贯中曾参加过许多地方的政治活动不能以其中的一个地方便认定其正式籍贯。杭州一说不能成立。

“东原”说其依据是,明嘉靖元年《三国演义》刻本序言中署“东原罗贯中”字样。

“东原”说,出于明弘治六年庸愚子(蒋大器)先生,大器先生在河南浚县当主薄时发现了罗贯中《三国演义》手抄本,于明弘治六年作序。嘉靖元年印刷本出世,流于社会。《三国演义》的问世引起了社会文学界的关注,人们随着对作者罗贯中开始了研究。《三国演义》序中写“东原罗贯中”山东人认为蒋大器是山东人,东原在山东省东平县,便顺理成章地推定罗贯中也是山东人了。可是,后来有学者找到依据认定蒋大器为浙江金华人,山东一说便失去了基本依据研究者动摇了罗贯中为山东东原人的说法。

有学者把罗贯中写在《水浒传》里的陈文昭,东平官,也说成是赵宝峰的一个弟子陈文昭与罗贯中是同学,罗有意的为他家乡安排上一个好官。

笔者并不这样认为。《水浒传》人物里还有一个任原(太原人)。此人为元末明初武乡县人,明初当过户部官。在武乡县留有碑文,县志有记。难道这也是罗贯中精心要安排丑化此人。

笔者认为,小说作者,编个故事需要人物去衬托故事,将脑子里记有的现成人名,运用到小说里是常有的事,谈不上“精心”安排。

东原一说出自蒋大器手,还得从蒋大器在何地得《三国演义》说起。

蒋大器作《三国演义》序,时间为弘治甲寅年(1493年)。于嘉靖元年(1522年)年出版《三国演义》。写序与出版相隔29年,可能蒋大器在弘治甲寅年还在任上,年龄大约在40岁左右。罗贯中死于永乐二年(1404年)年,与蒋作序时间隔89年。蒋出版《三国演义》时间为1522年,罗死后118年之久社会上也未发现过《三国演义》的转抄本,600多年来也未听说有人发现罗的转抄本。可见,蒋发现罗手本为正本,没有转抄。地点可能在河南浚县一代。元明时黄河由武涉东入江苏由安东入海。河南黄河北,太行山东,包括济南一一带归为东原,不能认定东原专指东平。蒋大器在东原这一带得罗手本,便认为罗是东原一带人,实际上他只是猜想。

学术界评罗贯中写说本是为说书匠人写。从被社会公认的罗贯中所写几本小说看,确实是说本。我认为罗贯中写说本不可能写序言,因为说书匠人在说书时不会去说序言,听者也不喜欢听序言,听的是小说的内容情节,也不可能关注作者是谁。从《三国演义》蒋大器作序言。《粉妆楼》竹溪山人作序言。《水浒传》金圣叹,杨定作序。这些作序者离罗生前作书,以后几百年,猜想成分占十成。可以这样讲,罗作书没有作过序言,罗的作品序言是后人所为,造成了六百年来罗籍贯问题众说不一。

蒋大器在东原一代发现了《三国演义》就把罗贯中作者定为东原人,这也不妥。《粉妆楼》是竹溪山人在广陵发现。《续录鬼薄》是郑振铎等学者在江苏发现,《金瓶梅》是在介休发现的。而实际上小说的发现地和作者籍贯并不能简单地划个等号。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有个本族兄弟,名罗义(史有志,家谱有志)山西祁县人。

在明初为小卒,有功升为胙城县捕头、后升为胙城县县令。建文帝初罗义写奏章建议“周公扶成主”,入狱。燕王立帝,罗义出狱为世袭鸿庐寺卿。

罗贯中流落江湖,有可能找到族人罗义在胙城一代完成了《三国演义》等著作。

蒋大器1494年前在河南浚县任主薄,胙城离河南浚县相隔很近,他得到《三国演义》手本是合符情理的。也可能大器先生早听说这部好书,有心求得。得书后整理出版,作序,他认为在东原一代得书,把作者归为东原。形成的一说。

东原说不可信,不能成立。

太原说,来自《续录鬼薄》作者无名氏,经考证,作者为贾仲明。

1931年,郑振铎等人发现“天一阁”收藏的《录鬼簿续编》至今社会上还没有再发现第二本,可能《录鬼簿续编》为孤本。

贾仲明,有人考证是山东淄川人,写《录鬼簿续编》时间约在元至正甲辰年(1364年)以后至明永乐甲辰年(1424年)之间完成,他们见面时,贾仲明本人只知罗贯中有三部戏曲作品,还不知罗贯中完成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多本名箸。可见三部戏曲作品在复会前至正甲辰年前已完成。而《三国演义》等小说则是在至正甲辰年后所著。因而贾仲明在明永乐甲辰年(1424年)前没有听说或看到罗贯中着的小说作品。《录鬼簿续编》没有录上。

贾仲明在《续鬼簿》提到,“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文中没有提到“罗本”提到罗的性格、爱好、才华。“与余为万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贾与罗年令有差别,元未天下大乱,有志之士纷纷投身社会欲建功创业,二人各行所爱。也可能是罗走入反元斗争中,贾在元朝管治的地区“各天一方”各人有各人不同政治的天地。“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馀年,竟不知其所终。”

至正甲辰年(1364年)年,罗贯中返回故乡二人复会(地点在何?)又见面。“复会”可以解为还“返回”。1364年大约贾仲明为21岁,罗贯中31岁左右,1364年罗贯中可能探家与贾仲明复会。复会时间与贾成书1424年恰为60年,罗贯中该为91岁贾仲明还不敢认定罗死,而用“竟不知所终”怀疑的态度。

罗贯中于1357年离开张士诚,1364年与贾仲明复会,间隔七年时间,可能是在四明山完成了几个戏曲作品。

罗贯中于1366年又出现在赵宝峰葬礼上,1364年复会,1366年参加葬礼二年时间南北千里往来,除探亲外还有什么理由往来敌人与起义军之间。

罗贯中与贾仲明复会地点。《录鬼簿续编》有记,贾仲明山东淄川人,山西祁县石佛窑村贾氏族人明初听国家召唤,有几户移民山东,其中一户迁往淄川。贾氏人讲清朝中期山东淄川贾氏曾返石佛窑寻祖问根。贾仲明很有可能为贾氏山东淄川的移民,这样他与罗复会地点即在祁县城或祁县石佛窑村。这一结论颇多猜测,根本不足资证。

张士诚起义于1352年,五年后于1357年投元。罗贯中于1357年离开张士诚,活动在方国珍起义军地盘之内的四名山,他与方国珍素无过结,此地又不属元管,可谓避难的好地方。罗贯中1364年归乡与贾仲明复会,于1366年赵慈溪县参加了宝峰葬礼。

张士诚死于1367年,传说,有位温金氏偷出张士诚两位公子,奔四明山交给罗贯中,1367年后罗离开四明山,领着张士诚两个孩子奔走江湖避难。

1367年至1399年32年中罗贯中完成了《三国演义》等十几部小说。有人说罗贯中是一个说书匠,笔者认为不是说书匠,是个为了求生活写小说、剧本。

从罗贯中的作品在不同地点发现来分析,他曾走过许多地方,在各地留有足迹,从而造成对他籍贯有多种说法的原因之一。是一致的。当时,贾仲明提出“太原人”,太原范围很大,是那洲、那县人,贾仲明没有提出。但是从罗氏最集中的河湾村所发现的家谱,神纸、护梁签、墓穴、砚台、牌匾等,六大实证。可以说明罗贯中直属当时归太原管辖的祁县。沉睡了六百年的罗贯中籍贯之谜终于告白于天下。罗贯中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在九泉之下可以安息长眠了。

太原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往往被持太原一说的人故意忽略,那就是一个山西人,为什么独独对山东境内的琐屑历史人物如此感兴趣,而耗费大量心血卒成巨著的呢?还有贾忠明,作为山东淄川人,只有在对本省内地名称谓时,才会省略省籍。如果罗贯中真的是太原人,就应该署为山西太原人。《录鬼簿续编》此书并不能确凿的证明这一说法。因为存在抄写错误的嫌疑。至于祁县河湾村所发现的家谱,神纸、护梁签、墓穴、砚台、牌匾等所谓六大实证,件件与作家罗本无关,只能证明此地曾有人用名罗贯中。断言罗贯中籍贯之谜告白于天下,是在过于牵强。

编辑本段三国演义

简介

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作品《三国演义》

罗贯中在长期民间传说,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依据陈寿写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加上他自己的才学和经验,才写成部影响巨大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成书之后,又经后人多次增删、整理,现在最流行的,是清朝康熙年间毛宗岗修改的本子。

《三国演义》讲的历史故事,是东汉末年,公元一八四年黄巾起义开始,到二八O年司马氏统一中国为止。《三国演义》在描写近一百年的历史故事,中不但揭露了封建帝王阶级对农民起义的残酷镇压,而且揭露了他们之间各种政治、军事和外交的激烈斗争。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民遭受的种种苦难,以及他们反对分裂,要求统一的愿望。中心思想

“尊刘贬曹”是个伪命题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成书几百年来享有崇高之极的地位,没有任何一部小说比得上,近三百年来,向来称之为“第一才子书”,或“第一奇书”。这部在华人世界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妇孺皆知,影响之广泛可谓空前绝后!其中包涵的思想精髓、社会万象、智谋权变可谓博大精深,每一次品读都有不同的感受,都有不一样的收获,这就是名著的力量,这就是文化的风采。然而就是这样一部小说,几百年来似乎还是没有被人完全领悟,即使是资深的三国迷、历史学家、文化巨匠,似乎也不能完全理解透彻,或者是其中的某些思想被严重庸俗化了。

几乎所有的《三国演义》的读者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尊刘贬曹!就是尊崇刘备(蜀汉),贬低曹操(曹魏)!以刘备为汉室正统,以曹操为颠覆汉朝的乱臣贼子。他们认为这种思想成型于南宋时期。当时,南宋的统治阶级软弱无能,失去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苟安于半壁江山的现状,情况与三国时期处于西南一隅的蜀汉有些类似。就尊作为汉室苗裔的刘备为先主,骂“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为国贼。在宋代就已成为有关三国的各种文艺作品的基调,罗贯中只是顺应广大民众的意愿,继承了这种倾向。这是普遍的对《三国演义》的思想认识!

其实,这种思想是荒谬的!

首先,罗贯中之所以“尊刘”,并非简单地因为刘备姓刘(刘表、刘璋也是汉室宗亲,而且家世比刘备显赫得多,却每每遭到贬抑和嘲笑;汉桓帝、汉灵帝这两个姓刘的皇帝,更是作者鞭挞的对象),而是由于刘备集团一开始就提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口号,为恢复汉家的一统天下而不屈奋斗,不懈努力,被宋元以来具有民族思想的广大群众所追慕;同时,这个集团的领袖刘备的“仁”、军师诸葛亮的“智”、大将关羽张飞等人的“义”,也都符合罗贯中的道德观。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罗贯中把刘备集团理想化而予以热情歌颂。

其次,罗贯中之所以“贬曹”,是因为曹操作为“奸雄”的典型、不仅不忠于刘氏王朝,而且常常屠戮百姓,摧残人才,作品对其恶德劣行的描写大多于史有据;并非有意“歪曲”;而对曹操统一北方的巨大功绩,对他在讨董卓、擒吕布、扫袁术、灭袁绍、击乌桓等重大战役中所表现的非凡胆略和智谋,罗贯中都作了肯定性的描写,并没有随意贬低。相反,曹操表现出的任人唯才、礼贤下士、诗人情怀和远大志向都在书中得到了展示,比较全面的呈现了曹操复杂的人物性情和思想政治品质,同时也讴歌了曹魏集团的一大批文臣武将的忠义、智慧、男儿气等,所赞美的人和事并不比刘备那边的少。

再次,《三国演义》并没有否定曹魏政权的合法性,他与蜀汉政权、孙吴政权一样,在三国那样时代,都只是地方性的割据政权,都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终将归于一统,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也!

最后,作者写作的需要。因为作者要更好的表现小说里的矛盾冲突,势必要选出两个两个对立面,使读者感到善恶分明,立场明确,有更深刻的印象。罗贯中塑造的人物和事件深入人心,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来烘托人物的鲜明个性,从而达宣扬忠善、鞭笞丑恶的目的!作者在书中必定要有立场,有褒有贬,而且大多数写作的模式是拥护弱小,贬低强大,这在《三国演义》书中也有很深的体现,从书中最强大的军阀董卓,袁绍,再到曹操,作者都是一一的贬低的,就像在别的小说中主人公克服一个个的困难一样,有对立面,才能显示主人公的种种才华。而中国的读者大多喜欢这样的模式,弱小慢慢的变强大,读者的心就愈发的兴奋。只是写作的一贯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中普遍存在的最重要的感情——“忠义”,在三国年代,那就是一个军阀混战的年代,谁是正统,谁是叛贼怎么来一个定数,除了汉朝破败的政权以外,袁绍,曹操,孙权,甚至刘备,都是军阀而已。虽说刘备与刘汉政权有那么一点点的所谓,八杆子打不着的血缘关系,但就真的可以奉为正统吗?只是在于刘备集团变现出来的“忠义”就占住了罗贯中和读者的心,他的“仁政”不仅获得的他手下的将帅和他统治下人民的心,而且也捕获了广大读者的心,我们为什么不去喜欢他呢?在乱世之中,有这么一个温暖的人,他欣赏你的勇气,欣赏的你才华,对你深信不疑。为了得到你这个人才而不惜三顾茅庐,而不惜三番五次的劝降,为了自己兄弟的死而愤然操戈,我们为什么不喜欢呢?既然我们都喜欢,那么罗贯中又为什么不喜欢呢?

乱世之中,是罗贯中抓住了“忠义”这个词,抓住了读者的心,才有了“尊刘贬曹”意向,甚至我们可以这么说,罗贯中只是在写小说,罗贯中并没有表立场。“尊刘贬曹”的,只是我们,是我们读者自己。

有人为曹操鸣不平,认为把曹操是一个有本事的人,他雄才大略,唯才是举,海纳百川,平定中原,对历史的进展起到不可抹灭的贡献,这些都不错,罗贯中从来没有否定,得到肯定和赞扬。但曹操也是一个性情复杂的人,残暴、任意杀戮、谄害忠良、谋害贤臣,这些都不是空穴来风,所以作者要鞭笞,要贬压。功过分明,赞美其功,责备其过,这本来就是正确的看待曹操的方式。但现在有些人要为曹操翻案,不知翻的是什么案?

综上所说,原来《三国演义》所谓的“尊刘贬曹”只是尊仁义道德等美好的人性美德,贬的是奸逆残暴等丑恶。并不是通常理解的政治倾向性上的“尊刘贬曹”,由此可见,“尊刘贬曹”是不存在的歪理邪说,是一个伪命题。军事意义

《三国演义》提供了不少战争经验和各种军事科学知识,对战争的描写,是很出的。写官渡之战,先介绍两军力量的对比。袁绍兵多粮足,拥军七十万。而曹操兵少粮缺,只有七万人。但是战争胜败不但决定于客观军事力量的强弱,而且还决定于主观指挥是否正确于是。继而再攻,各个击破。相反,袁绍自恃强大,没有利用兵多粮足的优势、结果大败而归。实在是指挥不当。这是一次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其他如赤壁鏖兵、 陵之战等,都写有声有色,雄伟壮阔,引人入胜。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战略战术经验和教训。后来,农民起义的将领们把 《三国演义》当作军事教科书来学习、运用。

《三国演义》中,有关政治、外交、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内容,也是极为丰富的。读者从中也将获益不浅。文学影响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自罗贯中把三国历史写成小说以来,文人纷纷效法。各取中国历史一段,写成各种历史小说。于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便蔚然成为一大潮流。明代比较有名的历史小说,就有《东周列国志》《杨家将演义》《说唐》《精忠传》等等。直到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近几年出版的《五千年演义》等,无不是罗贯中历史演义的继承和发展。

《三国演义》为如何写作历史小说,提供了“七分事实,三分虚构”基本经验。《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事作和人物,大都是真实的。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官渡、赤壁之战等等,在历史上,真有其事。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董卓、曹操、袁绍、刘表、刘备、孙权以及关羽、张飞、诸葛亮等等,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这就是“七分事实”。历史小说的创作,在涉及历史之时,原则上要符合历史的真实,不可杜撰或捏造。否则,就不是历史小说了。但另一方面,《三国演义》又不等于三国历史,它毕竟是一部小说。所以,其中不少内容和情节是作虚构的,夸张的。不但历史上不存在“吴国太佛寺看新郎”、“献密计黄盖受刑”和“七星坛诸葛亮祭风”等事件。而且,就是对历史人物如刘备、曹操、诸葛亮、关羽和张飞等,也不是从《三国志》里照搬到《三国演义》中来。而是作者依据尊刘贬曹的思想给予加工改造。有的加以美化、神化,有的加以丑化。《三国演义》中的这些人物,已是艺术的典型。这就是“三分虚构。”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这是一部艺术性很高的作品。但它也有种种不足。如否定农民起义的错误立场,封建迷信等等。然而它毕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名著,罗贯中也因此获得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历史学说

长期以来,中国学界对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一书作者罗贯中籍贯问题存有多种说法,如山西太原说,山东东原说,浙江钱塘说,浙江慈溪说等。人民网太原6月18日电 记者罗盘报道:日前,由山西省祁县政协组织编写,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祁县政协文史资料《解读罗贯中》正式发行。该书用许多翔实的史料和图片,介绍了祁县发现罗贯中家谱并证明罗贯中是祁县西支乡河湾村人的全过程。罗贯中作为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鼻祖,是中国文学史上难得的奇才,他为世人留下《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许多不朽之作。但他的祖籍一直是一个难解之谜。祁县考古爱好者杨立仁等,历时十年,发现了罗贯中的家谱、神轴、砚台、罗氏祠堂等一批珍贵文物,为解开罗贯中祖籍之谜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证据。通过考古专家罗哲文、郑孝燮等一批专家鉴定证明,罗贯中是祁县河湾村人。但也不能证明,此罗贯中,既是彼罗本。只能证明祁县河湾村有一个名叫罗贯中的人。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足智多谋的诸葛亮
罗贯中 罗贯中是哪个朝代的

重情重义的刘备

骁勇善战的关羽、张飞

一身是胆的赵子龙

老谋深算的曹操

有计有谋的司马懿

少来老成的孙权

性情孤傲的周公瑾

编辑本段主要著作

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关于他的小说,《西湖游览志馀》称他“编撰小说数十种”,又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就最高。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简洁明快而又生动。它把历史和文学自然结合,有现实的描绘,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

早刊本为嘉靖本,最为流行的本子是清朝毛纶、毛宗岗父子的修改本。除小说创作外,贾仲名《录鬼簿续编》说他“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现存戏曲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杂剧。杂剧的基本思想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类似,描写君臣之间的亲密关系,并希望通过“正三纲、谨五常”来结束奸雄争霸造成的悲惨局面。

《三国志通俗演义》 《水浒传》 有异议, 《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据《录鬼簿续编》 《隋唐两朝志传》《三遂平妖传》记述 有异议,《残唐五代史演义传》 有异议, 《小秦王词话》 有异议, 《说唐传》 有异议,《粉妆楼》有异议。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罗贯中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有特殊贡献的作家。他所写的小说很多,都是以乱世为题材,中国历史上只有七个分裂的时代,罗贯中就写了其中三个,除《三国演义》外,相传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逐平妖传》等著作,也曾参与了《水浒传》的编纂、创作。他亦能词曲,所作的杂剧,今所知者,有《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三种,后二种已佚去。罗贯中经历了元末的社会大动乱,目睹现实的纷争,对人民苦难深重的生活处境比较了解,对他们的理想追求也有所认识。他从事小说创作的动机,一方面“无过于泄愤一时,取快四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改变当时话本艺术中存在的弊端,为民众,为说话艺人提供一个好的、方便的说话底本。他从社会的、文学的需要出发,对几种在民间影响较大的话本小说材,进行了搜集、整理、充实等扎实的新创工作。罗贯中的作品,尤其是《三国演义》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从“话本”阶段向长篇章回体过渡的完成,揭开了我国小说发展历史崭新的一页。诸葛亮

编辑本段罗贯中纪念馆

山东东平罗贯中纪念馆

罗贯中纪念馆坐落于东平县城新区罗庄村,占地面积34400平方米,建筑面积6700平方米,由曲阜古建筑学院设计,仿明代建筑风格而建,青砖灰瓦,雕梁画栋。主体建筑有贯中堂、水浒苑、三国苑、贯中居、罗园、碑廊等,纪念馆外建有南北两座罗贯中故里牌坊,北牌坊雕绘三国故事,南牌坊雕绘水浒故事。两座牌坊分别由著名学者冯其庸、欧阳中石题写坊名。两架牌坊均高16.6米,宽30米,是目前国内跨度最大的牌坊。

纪念馆主体建筑贯中堂为明代宫殿式风格,气势宏大,彰显罗贯中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罗贯中铸铜坐像,高2.7米,重1吨,神态庄重深沉,气宇轩昂,栩栩如生。两侧对联“至圣尼山孔夫子,大贤东原罗贯中”,对罗贯中这位中国文化史的巨人给予了崇高的评价。

罗氏河湾村

罗贯中故乡

河湾村在祁县是个不大不小的村庄。全村有1400多人,全部为罗姓。66岁的罗作桩出自罗贯中后世二门,为罗贯中后裔19代孙;55岁的罗巨泉出自罗贯中后世四门,为19代孙;年龄最大的罗钟庭82岁,也为四门后人,19代孙;而接待我们的村支书罗雪梅,则是出自第五门,20代孙。罗雪梅说,这村里人全姓罗,她笑着说,当然从外村嫁到河湾村的女人不姓罗了,但按村里的习俗,也就进到罗姓家族的行列里来了。 相传,村里原有少部分张姓人家,是元代末年张士诚的两个儿子。两人落户到河湾,认罗贯中为姨夫。在清代时,张姓人家全部迁到祁县境内的大贾村,另立神祇。她特别强调说:“清徐人说的那些罗姓人,全是从我们河湾村迁过去的,根子全在河湾村。”罗钟庭老人说:“我们在座的4个人全是罗贯中的后代,村里有元朝时建的罗家祠堂,一会带你们过去看看。”罗巨泉老人插话说:“还有罗贯中的坟墓就在村边。”罗作桩说:“我们的先祖罗贯中有5个儿子,后代人就分成了5个门。我们的祖上贯中老人的父亲名为罗五训,我们全是他的后人。”罗祠堂和砚台

罗贯中塑像

罗家祠堂

这是一个晋中境内非常传统的村庄。街面开阔疏朗,村里人大概是秋收已过,有了空闲时间的缘故,三三两两地时聚时散拉些家常,一些年纪大点的在阳面的墙根下坐着闲聊,也算山西农村的一景吧!他们中有的格外注视着我们的采访行动。看来他们很注意外来人的动向,更注意着关于罗贯中的话题。很显然,罗贯中是这河湾村人的骄傲!

罗家祠堂门面不大,不认真观察,很像村里住家户的样子。普普通通的大门,只是门口及周围要更干净一些。门口两侧立柱上有着颜色还比较红的对联,好像是贴了不很久的样子。看得出来,村里人对祖上留下来的这个祠堂是很在意的。走进祠堂院内,院子不很宽大,但很雅静。祠堂前有一棵树立于一侧,院子里顿时有了些许生机。进了祠堂,正面半腰下方摆满了牌位。这些牌位,最早从元代开始。再看两侧墙壁,是满壁的壁画,画的是祈雨图。村里几位长者说,这祠堂是祖上留给河湾村人的共同财产,我们这些后人一直在尽责地保护着它。从元代有了这座祠堂,一代一代的罗氏后人都在供奉着祖先。我们希望祖上庇荫后人,也在祈祝后人不要愧对祖先。他们说,这里曾经来过一些国内的大专家,证实了这是元朝建起来的祠堂。他们的家谱,也是从元朝开始的。房梁顶部那上面有字,有罗贯中全家当年对修建祠堂捐赠的记录,上面有“己身贯中”的字样,这说明当时罗贯中正在村中。

罗贯中用过的砚台

这是一方由木盒装在里面的砚台,表面裹了一层厚厚的干墨渍,很难看出是哪一品类的砚台了。主人把砚台从盒子里取出,放到床上,然后翻到背面,我们看到了上面刻着几个字:“湖海置”,这行字的左侧有笔画很细的“时年十六”。罗贯中生前号为“湖海散人”,这里的“湖海”正好印证了“湖海散人”一说。罗悦琴说:“这方砚台保存多年,是祖上传下来的。一般人都不想给看的。有外地人听说这方砚台,想用一万元买走,我们没有答应,这是传家宝啊!”故居书房院

这是一处规模不大的建筑物。村里人说,罗贯中故居大部分已经拆毁,只剩了当年的一处书房院,是明代的房屋。到了门口,才知道现在的主人不在,在外面打工,晚上才能回来,门上了锁。这里的门庭显然要古朴多了,一看便知是书香门第之宅。门檐突出,门楣上雕刻精湛,只有在书香门第才有这种装饰。我们急迫想看到这一处当年罗贯中住过的书房院,便只好从旁边的院子里沿着上房的梯子爬到了房顶,然后再从这家房顶翻到了罗家书院房顶上。从房顶上向下看,这确是一处古老的住宅。窗户的窗棂全部用木头雕刻而成,细致而有韵味。这些窗棂因年头太久而成为了古铜色,而且是生锈了的古铜色。一种历史沧桑感油然而生。整个院子呈四合院形制,中间院落空间不大,房上的瓦砾已经有许多残破处,整个院落是一种陈旧感。由于住人很少,更露出一种寂寞与萧条。而由于年久失修,更是一片颓败景象。村支书说,就是这所房屋也差点给拆掉,是县里出面制止,才让它保留下来。这就成了村里唯一的罗贯中当年居住过的房舍,非常珍贵啊!凄凉贯中墓

罗贯中坟地 在村边一块空着的耕地的中央,有一处蒿草丛生的突起部分,村里人说,这就是罗贯中的坟墓。我们在坟地前仔细地辨认着,如果不是有人指点,很难看出那是一块墓地。坟墓上的蒿草长了有一尺多高,秋风过后,是一片枯草覆盖的历史的苍凉和萧瑟。我们不禁感慨万千,一位世界级的名人长眠这里,在世时不是高官,更非富商巨贾,他只是中国众多文人中的一员。在他活着的时候,默默无闻把全部的心血用来著书立说,《三国演义》这样一册历史宏着就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写就。他不会想到自己的心血凝成能够成为中国旷世的巨作,他更不会想到,这部巨著会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丰厚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部分。就是这份遗产,让他死后成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谁曾知晓,他生前的穷困、生前的窘迫、生前的困苦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啊!这座坟茔,乃罗贯中生前的真实写照。在遗憾的同时,我们向村里人说,应当把罗贯中的坟墓好好修缮一下,开路,竖碑。让后人知道这就是中国古代文学巨匠罗贯中的墓地。2001年1月已在福建省建阳市考亭村重建。家谱和神祇

罗氏族谱 在河湾村考察,还有一样非常重要的东西要看,那就是罗氏族谱,即罗氏家谱和神祇。我们是在县文物旅游局才看到罗氏家谱和神祇的。这是一件珍贵文物,保管得很严格。看它,得有县文物局领导批准,然后有两名保管人员同时在场,每人拿出自己的一把钥匙才能打开。我们以前也曾看到过类似的家谱,但从没有包装、保管这么严密的。打开家谱,看到十二世祖罗五训,其妻刘氏,生一子名罗本;在家谱里,我们还看到了训门里的十三世祖为罗本,妻卢氏,所生五子,长子学财,次子学源,三子学茂,四子学盛,五子学来,分成五门。这份家谱是明代修订的,上面从三世祖开始,而世祖已失名。从明代的河湾村就有了关于罗姓家族人丁的记录,准确无误!打开那份神祇,有着和家谱相吻合的记录。神祇是明初遗物,虽然神祇有残破,但它是一种真实再现。山西省文物局国家授权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研究员张颔在看了有关河湾罗氏族谱的照片和相关资料后评价说:这些证据比清徐的家谱更有说服力,更能站得住脚。

编辑本段清徐罗贯中纪念馆

基本概况

罗贯中纪念馆是由清徐罗氏第二十一代传人罗二栋先生融资,于2000清徐罗贯中纪念馆

年建成的。纪念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中隐山麓,清泉湖畔,与清徐三国城在一条中轴线上。占地四千五百平方米,青砖碧瓦,雕梁画栋,为仿明清时代的园林式建筑风格。主要建筑有山门、罗贯中石雕站像、主殿、厢房、曲廊、方亭、碧池、花园、玉带桥、九龙壁、麒麟吐玉书影壁等组成。院内种有松柏、竹林、绿篱、花坛、草坪等树木花卉,整体风格集古建筑风韵与现代园林艺术为一体,富丽而不失典雅,华丽而不失清幽,文华情趣,精雅别致,竹韵松风,花红草绿,匾额楹联无不清雅怡人,是一处求知探学、休生养性的幽雅之地。山门建筑

罗贯中纪念馆山门为仿古歇山式建筑。门前有一对青雕石狮。门上悬挂有当代文化名人冯其庸先生手书“罗贯中纪念馆”匾额,山门前广场对面是一座金碧辉煌的五彩影壁,上嵌麒麟吐玉书琉璃浮雕。步入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花岗石雕罗贯中竖像。身高四米,其神态庄重深沉,两目炯炯凝视远方,气宇轩昂,栩栩如生。雕像台基高五米,三层汉白玉雕栏。大院中轴线有一塘碧水,清澈见底,鱼嬉其中,横跨碧池有一彩虹玉带桥,汉白玉栏杆上雕有八对石狮,形神各异,憨态可掬。庭院东西各有三间厢房,西厢房为中国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研究资料中心,内存各种罗贯中著作的版本以及各种有关书籍、论文资料,东厢房为罗贯中研究会办公及接待宾客所用,也是文人墨客品茗奕棋、撰文寻雅之所在。院内正厅

院内正厅为罗贯中纪念馆殿堂,其殿五楹,进深三间,明柱斗拱,彩绘飞梁,殿门上正中悬挂有《文昭六合》金字横额,殿内正中是著名画家马泉所作罗贯中画像,墙壁上面是岳飞书写的诸葛亮《出师表》影印件,殿堂内展品、文物琳琅满目,主要是有关罗贯中籍贯、生平的考证资料,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研究论文,清徐罗氏家族繁衍发展史料,以及《罗氏家谱》、碑石、匾额等实物。其它建筑

走出纪念馆后山门,在正殿后壁上有高三米八、长十四米的彩色琉璃九龙壁浮雕,奔腾在云雾波涛中的九条蛟龙,造型古朴,体态雄健,形象生动,五彩斑谰,栩栩如生,蔚为壮观。社会影响

清徐罗贯中纪念馆为全国独有,它以优美的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人们缅怀古人、旅游观光的清雅胜境。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关于罗贯中(13张)



词条图片(9张)



2012年欧洲杯 · 荷兰队

主帅? 号:贝尔特·范马尔维克

门将?1号:斯特克伦伯格?22号:克鲁尔?12号:沃姆

前锋?20号:易卜拉欣·阿费莱?18号:卢克·德容?11号:罗贯中

?16号:罗宾·范佩西?9号:亨特拉尔?7号:德克·库伊特

?19号:纳尔辛格

中场?6号:马克·范博梅尔?14号:沙尔斯?17号:斯特罗曼

?8号:尼格尔·德容?10号:韦斯利·斯内德

后卫?5号:威尔弗雷德·鲍马?4号:马泰森?2号:格雷戈里·范德维尔

?3号:约翰·海斯伯特·阿兰·海廷加?21号:卡里迪·博拉鲁兹?13号:弗拉尔

?15号:威廉斯?23号:拉斐尔·范德法特

扩展阅读:

1http://www.lifeall.com/mem/1630/main.ahtml

2http://www.people.com.cn/GB/wenhua/1086/1922135.html

3http://www.ccnt.com.cn/china/surname/tribe/luo-3.htm

4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E%85%E8%B2%AB%E4%B8%AD

5生平经历_罗贯中_三国演义http://www.simayi.net/article-98-1.html

6三国网http://www.simayi.net/

7全国《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http://roll.sohu.com/20111025/n323287687.shtml

开放分类:

文学家,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明清小说

我来完善“罗贯中”相关词条:

白居易武则天关羽霍去病曹雪芹元好问卫青吴承恩关汉卿谭嗣同柳宗元施耐庵王昌龄狄仁杰司马光王之涣白朴傅山裴秀鲍照脂砚斋蒲松龄西游记三国演义武崇训上官婉儿张柬之娄师德长孙无忌武士彟名著四大名著徐志摩杨修之死关羽刮骨疗毒特约记者周瑜孙权劝学新编西游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79345.html

更多阅读

雷诺汽车是哪个国家的品牌 观致汽车是哪个国家的

雷诺汽车是哪个国家的品牌——简介雷诺是法国的著名汽车品牌。 1898年,路易斯·雷诺三兄弟在布洛涅-比扬古创建雷诺公司。它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汽车公司和世界十大汽车公司之一。雷诺公司以创始人路易斯·雷诺(Louis Renault)的姓氏而

罗贯中 罗贯中是哪个朝代的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罗贯中雕像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

董仲舒的人性论 王守仁是哪个朝代的

照董仲舒所说的,整个宇宙的变化和运行有一个总的目的,宇宙间每个事物的生长变化都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总目的服务。董仲舒认为宇宙的最后目的是生人和建立封建主义的社会。他认为,人是天的副本,是宇宙的缩影,因而人也是天地的精华的体现。

大牌盘点:Lily女装是哪个国家的?

对于女性朋友来说,衣服是大家比美的关键,以前都说职业女装太难看,但是现在lily来了。这个引领了时尚与商务的品牌,你又了解多少呢!看今天的大牌盘点:Lily女装是哪个国家的?一、Lily女装简介:lily女装品牌是上海丝绸集团有限公司使用至今

北京做过哪些朝代的都城? 洛阳是哪个朝代的都城

北京做过哪些朝代的都城?文/乐奀追溯北京的历史,最早当然是北京房山周口店一带的原始居民“北京人”了。“北京人”生活在大约50万年之前,他们实用过的原始工具、用火的遗迹和留存于山洞中的大批哺乳动物的化石,证明他们是刚离开猿类

声明:《罗贯中 罗贯中是哪个朝代的》为网友呓尐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