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导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4课安塞腰鼓。(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把这个题目读成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标记“腰鼓”两字)——腰鼓表演是一种常见的民间表演艺术,课文中哪些段落是直接写表演的?
2、(出示P1) 学习目标
3、看到这个目标,同学们有信心学好课文吗?
民主导学:
任务一
1、任务呈现(出示P2)
2、自主学习(点学习提示一)
3、展示交流
预设:
“火烈的舞蹈”——关注点
句段一:(看书)但是,看!
①三个字,两个标点,独立成段。
②叹号——引起注意 表达作者无限欣喜的感情)
③你能发现作者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好。
句段二:(出示P3)
1、比喻句——找比喻句特征(把什么比作什么用什么比喻什么)
这是一组特写镜头,作者用整齐的排比,贴切的比喻,铿锵的短句表达出了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
2、指名读排比句
3、读的有点……缺少对文字内含的理解
※ 骤雨——又大又猛的雨
想象夏天雷雨,一瞬间天昏地暗,茫茫的雨雾中什么都看不清,只听见一阵噼里啪啦的雨声,多急促!(范读)
谁再来读读?
我们读书,就要像这样——抓住关键词,前后照应着读;联系自己的生活,想象着读。来,用老师教的方法读后面几行。
※ 流苏——一种穗状饰物,文中指系在鼓捶和鼓身上的大红绸子。
想象——大红绸子随着后生们的动作中空中旋转,飞舞。后生们舞出了豪情和气势。
请你读出流苏的飞扬。
※ 乱——(本意)
理解——不是指打鼓的动作不一致,也不是节奏或队形乱了,而是表情的丰富多彩,舞步的率性迸发,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把内心中的一种活力完全释放出来。看上去精彩纷呈。
小伙子们神采飞扬,纵情挥洒的自由奔放。
白居易——“乱花渐欲迷人眼”,一个乱字写出了春天的繁花似锦,让人眼花缭乱,给人目不暇接的感受。
(看图说说是什么让人眼花缭乱?舞步、动作、神情……)
请你读出这种蹦跳的火热。
※ 火花
仿佛看见了表演者眼中迸发的激情,似乎可以让观众燃烧。
4、师范读 生齐读
5、小结:
听了你们的朗读,我感到这一个个文字,活了!同学们,想亲眼看看这独特的表演吗?
6、(点画面)还想读吗?(男女生分行穿插读)能背吗?
7、把这一段放到文章中去,同学们的感受会更深。第6段,谁来读?
8、大家发现了吗,他是怎样读“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几个词的?———越来越响,越来越重。
9、我们读书就要像这样,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之中,把词语和词语比较着来读,体会会更深。(点视频)
10、大家想读读吗?这次采取叠加读的方式,“发狠了”由第一、二组读,“忘情了”由一到四组同学读,“没命了”全班一起读。第7段,由老师引读,同学们跟读。(师生共同朗读6、7两个自然段)
11、同学们,你们现在还觉得空气是冰冷的吗?
你们现在还觉得阳光是恬静的吗?
你们现在还感觉世界是困倦的吗?
12、这种感受完全是火烈的舞蹈和沉重的鼓声带给我们的。作者从表演情况和观众反应两方面去描写安塞腰鼓,让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沉重的响声”——关注点
句段一:(看书)
1、我在读这几个“隆隆”的时候,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气势。如果我是现场的观众,听着听着,也会渐渐融入到这鼓声中。
2、这一部分都是在写鼓的什么呀?——声音。——读这三段,读出腰鼓的气势。
3、作者说“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你怎样理解?
4、鼓声震耳欲聋,在山崖里回响,所以作者说“山崖蓦然变成……”;鼓声震撼力极强,撞击在观众的心上,所以作者说“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
5、多么奇特的想象。
6、齐读6——11自然段
7、这是一段典型的场面描写,你从这段话中学到了什么写法?
预设:
(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
2个画面,舞蹈——所见
声音——所听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台上的表演台下的观众
描写 抒情议论
“豪放的后生”——关注点
1、出示(P4)
2、读找出“搏击”一词
任务二
1、任务呈现 (P5)
2、自主学习(P5 点学习提示二:)
3、展示交流
预设
“豪放的后生”——关注点
1、(P6——高原图)与艰苦的环境进行搏击。
“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风刮起黄沙飞满天”;”——黄沙满天
黄土高原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植被的覆盖率不足百分之六。
常年风沙肆虐、干旱无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无法生存的土地。
但是:
2、与贫困的生活搏击:
这片贫瘠的黄土高原却孕育了一群特殊的人,他们不怕磨难,他们奋发向上,他们追求幸福生活。
(出示P6 人物图)
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着黄土背朝天,用勤劳的双手与恶劣的环境——搏击;
他们住土窑洞,穿粗布衣,吃的是红豆角和老南瓜,却能用坚韧的毅力顽强地与命运——搏击;
劳作之余,他们打起安塞鼓,唱起信天游,用乐观向上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搏击。
3、齐读这段话
4、这样的土地养育了这样的后生,难怪作者说……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第14自然段)
过渡:他们不怕磨难,他们奋发向上,他们在努力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变幻的舞姿”——关注点
1、出示(P7)读
2、联系前面所学的内容,说一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作者认为家乡的贫困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还在“舞动”,这里的土地就有希望。只要这里的人们不懈的追求,幸福的日子就不会遥远。
3、鼓声就是作者的心声啊!读到这里,你是不是和老师一样觉得这不仅仅是一场腰鼓表演,这更是一首对生命的赞歌!某种意义上讲,它已经变成中华民族坚强不屈、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5、带着这份感悟,,让我们来读12——17段
检测导结
1、回顾全文,我们会发现文中有几个感叹句,像一根红线,贯穿着全文。(出示P8)
当看到火烈表演,听到隆隆鼓声时,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由此他联想到千百年来高原人们的不屈与抗争,他不由的从内心赞叹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最终他为这样一种特殊的、极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折服:他又一次感叹到: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2、作者刘成章生在陕北,长在陕北,他用饱含激情的笔墨,赞颂了朴实的高原人民,寄托了对家乡的无限深情。(P9 10目标检测题)
板书设计:
搏 击
安塞腰鼓—————— 人
生命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