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作者:柒景阳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法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成就最高者之一。他创作的《人间喜剧》(Comédie Humaine)共91部小说,写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充分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是人类文学史上罕见的文学丰碑,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182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最后一个舒昂党人》,初步奠定了在文学界的地位。183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驴皮记》为他赢得声誉,成为法国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他早有把自己的作品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设想。1841年他在但丁《神曲》的启示下,正式把自己作品的总名定为《人间喜剧》并在《“人间喜剧”前言》中宣称要做社会历史的“书记”;认为社会环境陶冶人,因此应着力于“人物和他们的思想的物质表现”;要求作家具有“透视力”和“想象力”;注重对地理环境和人物形体的确切描写。从1829-1849年,巴尔扎克为《人间喜剧》写出了96部作品,包括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随笔等,分为《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个部分。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1833)、《高老头》(1834)、《幻灭》(1837-1843)、《农民》(1845)、《贝姨》(1846).
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在他二十余年的写作生涯中,写出了九十一部不朽的传世之作.在这些作品中,他一共塑造了两千四百多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给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珍品.人们不禁要问,巴尔扎克是怎样利用这样短暂的时间来创作这么多的世界名著的呢?巴尔扎克有个创作时间表:从半夜到第二天中午工作,也就是说在椅子上坐十二个小时,专心修改稿件和写作。然后,从中午到下午四点阅读各种报刊杂志,五点用餐,五点半才上床睡觉,到半夜又起床继续工作.法国一位传记作家介绍时说:“每三天巴尔扎克的墨水瓶就得重新装满一次,并且得用掉十个笔头。”巴尔扎克每创作一部作品,总是将原稿和修改稿保存起来,最后装订成大厚本,作为珍贵的礼物,赠给知心朋友。这些修改稿的数量相当可观。倘使他写一部200页的小说,修改的稿子就相当于原稿的10倍。而人们都熟知,巴尔扎克一生为人间留下了160余种作品,其中《人间喜剧》就有96本,而且是在不到20年的坎坷艰辛的岁月里完成的。他每写一部,少则修改几遍,多则十五六遍。可以想象,巴尔扎克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灌注了多少心血。
《巴尔扎克》同名电影
“它是我毕生的心血,美学的支点。”1898年,罗丹刚刚完成了巴尔扎克塑像的创作,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同时,委托罗丹进行此项创作的法国作家协会却愤怒地否决了它,不允许它矗立在艺术之都巴黎的任何一个街角。整整41年的漫长岁月过去,罗丹的《巴尔扎克》才于1939年夏天举行了落成揭幕仪式,然而安放它的拉斯佩尔和蒙帕纳斯街口却仍然不尽如人意,因为罗丹对这位天才作家狂放而前卫的处理方法让群众感到紧张。大家百思不解,罗丹为什么不能让小说家手执鹅毛笔,却让他身着浴袍,昂首阔步,看起来是从车水马龙中退缩回来,扭过头去,似乎还喘着粗气。
罗丹在图赖讷找到了一个男模特,可模特又失踪了。他先创作了大量巴尔扎克的裸像,然后才给他着装,先是一件僧袍,然后是那件著名的浴袍。他搞到一件真袍子,把它浆硬,放到石膏里,进行石膏研究,不停变换翻领和袖子的细节。发型和头部的倾斜度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调整;面部一开始是现实主义的,后来开始模糊,最终粗犷成了绝望天才的怒吼。当然了,罗丹的创作逾期了。这时左拉已不再是作协主席。他的继承人威胁说要打官司,而另一个雕塑家又企图领这个任务,把巴尔扎克的形象表现为一个翅膀整齐的司芬克斯。罗丹向协会妥协,预支10000法郎,由第三者保存,并保证尽快拿出最好的作品来。左拉鼓励他说:“巴尔扎克在等待,他的光荣不该因为你对自己荣誉的合法考虑而受影响。”
当时还有生前见过巴尔扎克的人,可调查了半天,罗丹还是不打算创作一个肖像。他的“巴尔扎克”是一个像他一样的造物者,而不是一具头脑。(塑造知识分子不是罗丹的强项。他创作肖像的失败是致命的,那不过是一堆灰材料而已。而他的《思想者》显然名不副实,是个矫健的运动员,漂亮的躯壳里没有一点想法。)也许他在1898年的沙龙上展出那座完成的石膏像的时候就知道会惹麻烦,因为他同时展出了他那令人赞叹的大理石像《吻》,并在展前预先请来友好的记者以防不测。
一名记者看到罗丹的《巴尔扎克》“啜饮并呼吸着人间喜剧的狂热”,另一名记者说,一眼看去雕像是“一个方块,一块石头,一块巨石……逐渐地,人们在包装下面看到了形式,有着那个沉重男人快速轻巧的步态,还有拉马丁曾很好地描述过的巴尔扎克移动重心的特有方式”。
一切还算顺利。然后公众出来了。“一块沐浴中的盐石”,“一头海豹”“一袋石膏”,“一个穿浴袍的雪人,空荡的衣袖让人想起给疯子穿的拘束衣”,这是其中的一些评论。作家协会否决了这座雕像。
罗丹在给莫奈的信中写道:“我遭到的猛烈抨击,跟那次你发明把空气画到风景画中去时一样。”波德莱尔称赞巴尔扎克塑像为“一个文明及其所有战争、理想和愤怒的产物”。里尔克认为巴尔扎克的身体体现了创作的自豪和傲慢,以及眩晕与迷醉。私人收藏家开始标价,一次购买《巴尔扎克》的公共签约开始进行,土鲁斯-劳特累克、马约尔、克列孟梭、德彪西、莫奈和阿纳托尔·法郎士联名请愿,然而左拉却没有签名。那一年,他的《我控诉》正好出来,而罗丹没有参加德雷福斯竞选活动。
然而10年过去,否决依然持续,于是罗丹开始为他的《巴尔扎克》活动了。1908年,巴尔扎克博物馆落成,他捐赠了一座石膏像。他还邀请了28岁的美国摄影师爱德华·斯泰岑来蒙当拍摄月光下的巴尔扎克。斯泰岑工作了两个晚上,罗丹付了他1000法郎。罗丹把那些形象比作在沙漠中行走的基督,并对斯泰岑说:“你的作品将让全世界了解巴尔扎克。”
罗丹于1917年逝世。1937年,巴黎举行了一个“纪念性错误”展览,展出了装饰巴黎公共场所的“巴洛克猪油垃圾”,以及本应放在那些地方的像《巴尔扎克》那样的作品。公共签署的将雕像铸成青铜的提议正在进行之中(罗丹博物馆馆长吝啬地给了50法郎,法共给了500法郎)。青铜像应在公共场所放置的提议一旦被接受,就有了该放在哪里的辩论,因为巴黎没有一处能盛下太多的激情。
1939年7月1日,在阴雨晦暗的天空下,揭幕仪式在蒙帕纳斯举行。很快战争爆发,雕像又被收藏起来以防遭劫。1898年,也就是41年前,一个自称20岁艺术家的年轻人曾给罗丹写过一封热情洋溢的鼓励信,称他为表现大师。他说,有一天,雕像会矗立在巴黎的中心,冲破愚蠢、谬误和仇恨,并得到后人致以的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