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笔记 执业药师中药学笔记
一、地道药材
川:黄连,川芎,附子
二、中药的采集
江苏:薄荷,苍朮
三、中药的储藏
广东:砂仁,陈皮 豫:地黄
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 鲁:阿胶 滇:茯苓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一、炮制的目的
二、常用的炮制方法
第四章 中药的作用
一、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
二、中药的功效
第五章 中药的性能
中药药性理论
① 四气 ② 五味 ③ 升降浮沉 ④ 归经 ⑤ 有毒无毒
第一节 四气:温、热、寒、凉的四种药性
四气:《素问?五常政大论》最早论及,《本经?序例》确立“四气”之名,宋?寇宗奭 《本草衍义》将四气改为四性。
由来:以临床疗效判定(主观感觉)。
效应:(正)寒凉性:清热、去(泄)火、凉血、解热毒
温热性:回阳救逆、温理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
(负)寒凉性:伤阳气、生(助)寒邪
温热性:伤阴气、生火邪
在临床的具体表述:大热、热、温、微温、平、凉、微寒、寒、大寒。
对临床的指导意义:1. 正治 2. 恰当选药(病、药)3. 寒热并用 4. 虚热、虚寒
第二節 五味
五味:口尝味,功能味,以功能味定药味。
最早见《尚书?洪范》,《内经》论其与五行的关系。
正效应:1. 平:能散,能行-行气活血,治气滞血淤。-川芎
↓ 麻黄、紫苏(风寒表证)
发散表邪,治表症
薄荷(风热表证)
能润:使津液来也
补气:治气虚 人参、党参
2. 甘:能补 补虚 补阳:治阳虚 锁阳
补血:治血虚 当归
补阴:治阴虚 麦冬、玉竹
能和 和中:肝胃失和 甘草、大枣
缓急止痛:脘腹四肢挛急作痛:甘草、芍药
能缓 缓和药性:作用强烈的药+甘味药(甘草)
能解毒 :解药毒、食物中毒
通泄 泻下 大黄(苦大寒):热结便秘
3. 苦:能泄 降泄 降气降逆 气通 肺气上逆 苦杏仁
胃气上逆 代赭石
肝气上逆
清泄 清热泻火 火热上炎
燥湿 +寒 苦寒燥湿。黄连、黄芩、黄柏
能燥 +温 散寒燥湿
能坚:坚厚津液 泻火不伤津 ※少量用→坚厚肠胃(健胃)
4. 酸:能收、敛、固、涩(滑脱不禁无邪者)
固表止汗 治体虚之汗 五味子、乌梅
敛肺止咳 治久咳、虚喘 五味子
涩肠止泻 久泻久痢脱肛 五味子
固精止遗 治肾虚、遗精、遗尿、尿频 山萸肉
固崩止带 治崩漏 山萸肉、五味子
收敛止血 治大出血 乌梅
能生津 至津伤口渴 乌梅、木瓜
开胃助消化 胃津不足、消化不良
能安蛔 治蛔厥
5. 咸:能下:能泻下通便。 治大便燥结 芒硝(玄明粉)
能润:润软坚硬燥屎 治坚硬难下 芒硝(玄明粉)
能软 软坚散结 治瘰疬、痰核、瘿瘤
咸入血 治血分病:水牛角
咸入肾 引药入肾
6. 涩:与酸相似,不生津,不开胃,不安蛔
7. 淡:能渗、能利 渗利水湿 治水湿停留 茯苓、猪苓
8. 芳香(臭):能醒脾、化湿 湿浊困脾 佩兰、藿香
能辟秽
能开窍:治神昏闭证
负效应:1. 辛:耗气、伤津
2. 甘:腻膈、助湿、滞气、碍胃
3. 酸:敛邪之弊
4. 苦:伤津 大量用伤津
5. 咸:Na2SO4类伤脾胃
NaU类胜血:脉凝泣不通
6. 淡:伤津
7. 芳香:耗气、伤津
三、阴阳五行
1. 阴阳 辛甘 阳 酸苦咸 阴
四、气味配合
1. 总原则 ① 任何气、味均可配
② 一味药中,气只能用一,味可以有多
2. 规律:一气一味,一气多味
3. 指导意义:气味相同,功能相似
气味不同,功能相异
第三節 升降浮沉:病势相反,病位相同
起源《内经》成熟金元,张元素建树最大《珍珠囊》。
产生:(一)根据药物本身性质
1. 质地 轻重 叶、花 升浮
根、种子 沉降
2. 性味
3. 气味的厚薄(煎出药物的稠稀程度)
(二)功效
1. 正效应:升浮(向上向外<表>) 沉降(向下向里)
① 升阳举陷:黄芪 ① 泻火
② 发散表邪 ② 通便(通后阴)
③ 散邪(散风、散寒) ③ 利水(利前阴)渗湿
④ 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息风止痉、消积导滞、降逆止呕、降气平喘
2. 负效应:升浮沉降
① 过用、误用对病势上逆的激化,加重病情。
② 过用、误用对病势下陷的激化,加重病情。
(三)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1. 病位在上、在表,宜用升浮类药
2. 病位在下、在里,宜沉降
3. 病势上逆,宜降
4. 病势下陷,宜升
(四)升降浮沉的转化
1. 炮制
2. 配伍
第四节 归经 归属 经络 生理部位(藏象、经络)
起源《内经》,南北朝雏型
1. 产生和依据
人体方面:藏象、经络
药物方面:特性、药效
2. 方法
(一)直接归经法
(二)间接归经法 根据生理功能,川续断-续筋接骨,肝肾经
根据病因病机,使君子-杀虫 脾经,肠经
3. 内容
⑴ 按12脏腑
⑵ 六经辨证
⑶ 三焦归经
⑷ 气血归经、表里
4. 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⑴ 根据病变部位合理用药
⑵ 根据病变的传变规律
5. 气味、升降浮沉必须与归经合参
第五节 有毒无毒
(一)含义:1. 毒者,厚也(有好,坏之分)
2. 狭义的毒-对人身有伤害
3. 广义的毒 ① 药物的总称 ② 药物的偏性
(二)无毒:常用量或单味药
(三)有毒无毒
⑴ 对人体有无毒害
⑵ 对人体的作用强弱
(四)现代药理学观看中药毒性
1. 毒性 2. 副作用 3. 后遗效应 4. 过敏反应
(五)产生
1. 生活 2. 医疗 3. 动物实验
(六)确定有毒无毒的依据
1. 药物中是否含有有毒成分(偏性突出) 乌头:乌头碱 蟾酥:巨毒
2. 整体是否有毒
3. 用量是否适当
(七)影响因素
1. 药物因素
①产地不同,品质不同。东北产绵马贯众有毒,同名不同科属
② 用药部位不同
③ 产地
④ 来源
⑤ 时间
⑥ 储存
⑦ 炮制
⑧ 剂型
2. 环境(农业、工业的污染)
3. 人体
①体质
② 性别
③ 年龄
④ 种属
⑤ 皮肤
4. 使用方法
①药物配伍
② 途径
③ 次数
④ 时间
⑤ 面积
(八)引起中毒的原因
1. 误服伪品 2. 误服毒药 3. 用量过大 4. 炮制失当
5. 剂型失当 6. 管理不当 7. 疗程过长 8. 配伍不当
9. 辨证不当 10. 个体差异 11. 离经叛道
(九)意义
1. 准确认识药物的效应
2. 动态中认识药物有毒无毒
3. 为合理用药创造条件
4. 纠正中药无毒的错误观点
5. 便于及时抢救
(十)预防中毒的方法
1. 用有毒药以小剂量开始
2. 区别对待无毒药,不使无毒变有毒
3. 区别对待有毒药,使有毒变无毒
4. 消除导致增毒的药物因素
5. 合理使用,降低药物毒性
6. 综合辨析患者机体
7. 识别过敏体质
第六章 中药的应用
第一節 配伍
一、含义:根据药物性能和临床治疗的需要,将两种以上的中药一起使用的方法。
二、内容
(一)基本配伍:从双无配伍用药角度,论述药物简单配伍后性效变化规律。
①单行:单位药,无须配伍。
② 相需:两种以上功效相似的药同用互相促进增强疗效。
③ 相使:有共性的药同用,辅药增强主药疗效。
④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受到另一种药物的抑制。
⑤ 相杀:与相畏相似。生半夏畏生姜,生姜杀生半夏。
⑥ 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⑦ 相反:二药合用,产生或增强毒性或副作用。
(二)分析
1. 增效:相须、相使
2. 减效:相恶
3. 减毒:相畏、相杀
4. 增毒:相反
(三)高级配伍:从多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地位及配五后性效、变化规律。
君、臣、佐、使药
(四)配伍目的
增强治疗效能,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降低毒副作用。
(五)中西药配伍
1. 增效:麻黄+青霉素
2. 减毒
3. 消除、降低疗效
4. 增毒
第二節 禁忌
一、含义:用药时的忌讳。
二、内容:1. 配伍 2. 妊娠 3. 服药 4. 证候
三、配伍禁忌:用药配伍后能产生毒副作用,用药时应避忌。
1. 内容:十八反、十九畏
十八反:乌头、附子、草乌反半夏、瓜蒌(根全皮仁)、贝母(川贝、浙贝)、白薇、白及
甘草反海藻、大戟(京)、甘遂、芫花。
藜芦反诸参(人参、沙参<南>、丹参、苦参、玄参)、细辛、芍药(赤芍、白芍)
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相畏郁金
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2. 正确对待
四、妊娠禁忌 损伤胎元、流产,禁用、慎用 妊娠期间
(一)禁用药 峻烈有毒
(二)慎用药
①活血化淤 ② 攻下药 ③ 行气药 ④ 辛热药 ⑤ 滑利药
五、饮食禁忌:服药时忌食某种食物
1. 内容:
①服药期间忌服生冷、粘腻、腥膻等不易消化有刺激性的食物。
② 寒性病忌食生冷。
③ 热性病忌食辛辣。
④ 肝阳上亢忌食辛热助阳的食品。
⑤ 疮疡、皮肤病患者忌食鱼、虾、蟹等腥膻或有刺激性食品。
⑥ 消化不良忌食油炸。
⑦ 外感表证忌食油腻。
⑧ 选择与治疗有协同作用的食品。
第三節 用量
一、剂型:成人单味药内服一日用量。
二、确定
(一)基本:汤剂、干品 5~10g,部分15~30g,丸散剂0.5~3g。
(二)变化依据
1. 药物方面
① 质量 质优→小 质次→大
② 质地 质重→大 质轻→小 干品→小 鲜品→大
③ 气味 清淡→大 浓烈→小
④ 毒性 毒小→稍大 毒大→小 无毒→大
2. 应用方面
①配伍 复方→小 单方→大 主药→大 辅助→小
② 剂型 汤剂→大 丸散→小
③ 目的 人参:补气救脱→大 补脾、肺气→常量 保健→小
槟榔:驱绦虫→大 行气利水消积→小
3. 患者方面
①年龄 成人→大 幼老→小 体弱→小
② 性别 活血化淤药女性月经期妊娠期慎用
③ 体质 以驱邪为主时,脾胃健康→大 脾胃弱→小
以补虚为主时,胃强→大 胃弱→小
④ 病程 病程短、新患→大 病程长、体弱→小
⑤ 病势 病急、病重→大 病缓、病轻→小
4. 其它
①职业 体力劳动→大 脑力劳动→小
② 生活习惯 发汗药:平时喜食辛辣→大 不喜食→小
③ 季节、气候 发汗药:春秋稍→大 冬→大 夏→小
④ 地域和居住环境
三、剂量与疗效的关系
1. 药物的作用随剂量的增大而增强。
2. 部分药物的作用随剂量增减而变化。
生麦芽 常量(10~15g)疏肝、消食 生白朮 常量 健脾
大量(30~150g)回奶 大量 健脾、通大便
3. 未超过人体最大承受量的无毒,超过的有毒。
第四節 用法:给药途径、应用形式、煎煮方法、服药方法
一、途径
1. 消化道给药
①全消化道给药
口腔黏膜(含药)
由上进入 鼻饲
肠管导入
② 半消化道给药
灌肠
由下进入 栓塞
肛滴
2. 呼吸道给药
①全呼吸道给药 吸药气 水蒸气+药气
咽气
② 半呼吸道给药 鼻腔
支气管
3. 血管给药
①静脉
② 动脉
4. 肌肉、皮下组织给药
①埋药 ② 肌肉注射 ③皮下注射
5. 眼部给药
6. 耳部给药
7. 阴道子宫羊膜腔内
8. 母乳给药
9. 皮肤给药 全身 药浴
局部
10.穴位给药
二、应用形式
1. 内服:汤液、丸散、丹、锭、颗粒、胶囊、口服液、液膏剂
2. 外服:散、膏、药膏、丹、丸、锭、钉、线
3. 吸入:烟气、熏气、蒸气、气雾剂
4. 注射
三、汤药煎煮
(一)煎前准备
用具:砂锅、砂壶、陶罐、耐高温的玻璃器皿;不能用铁、铅、锡、铝锅。
溶媒:水、酒、醋。
用水量。
浸泡。
浸泡水温:10~40℃。
火势与火质(火候)。
煎药次数。
时间:头煎-锅开15~20分钟 二三煎10~15分钟。
盖盖子与不停搅动。
煎出量:一次250~300 ml,二次500~600ml,三次750~900ml。
(二)煎后处理
①立即倒出
② 绞渣出汁
③ 合对分服
④ 不宜久置
⑤ 煎糊倒掉,若为健脾胃药,可不倒
(三)特殊处理
1. 先煎:提前30 分钟
⑴ 难溶于水 ⑵ 有毒 ⑶ 治疗上的需要
2. 后下:
⑴ 芳香挥发油类 ⑵ 治疗需要
3. 包煎:
⑴ 粉末类,细小种子 ⑵ 毛绒类 ⑶ 矿物粉末 ⑷ 孢子
4. 另煎:人参、西洋参
5. 焗服:开水泡
6. 冲服
7. 煎汤代水
8. 烊化
四、服药方法
(一)时间
空腹服:早晨起床时,攻下逐水药、攻下积滞药、驱虫药。
饭前服:(30分钟前)补虚类。
饭后服:健胃消食,解表,头面,对胃肠有刺激。
睡前服:安神药安眠时,睡前一个半小时;缓通大便,涩精止遗。
定时服:驱疟:疟发前2~4小时;中西药分服中差1小时。
不拘时服:病情凶险。
(二)次数 一天2~3次,病急增加次数。
(三)冷热 一般温服。
各论
第一章 解表药
一、含义:发散表邪,解除表证。
二、表邪与表证
1. 表邪:六淫之邪客于肌表。
2. 表证:发热恶寒(必有,同存时多认为表证)、头、身痛、鼻塞声重、咳嗽(脉浮)。
3. 证型:
〈1〉 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疼、无汗、身痛、脉浮紧。
〈2〉 风寒表虚证:恶寒、发热、头疼、汗出、脉浮缓。
〈3〉 风寒夹湿表证:恶寒、发热、头疼、头沉、身痛、关节酸痛、苔腻、脉浮、滑、濡、紧。
〈4〉 风热表证:发热、微恶风寒、口渴、有汗或无汗、脉浮数、舌尖红。
〈5〉 风热夹湿表证:发热、微恶风寒、口渴而粘、有汗无汗、肢体酸沉、脉濡、苔腻。
〈6〉 暑湿表证:身热、微恶风寒、汗少、肢体酸重疼痛、口粘腻、口渴不想饮、脉数、濡、尿赤、苔黄薄腻。
〈7〉 阴寒闭暑证:恶寒、发热、头疼、声重、口淡不渴、呕吐、泻泄、苔白腻。
〈8〉 气虚外感:恶寒重、微发热、无汗、倦怠、乏力、脉沉无力。
〈9〉 阳虚外感:恶寒重、微发热、无汗、脉沉无力。
〈10〉阴虚外感:头疼、身热、微恶风寒、无汗、心烦、咽干、口渴不欲饮、脉细数、少或无苔。
〈11〉血虚外感:头疼、身热、微恶寒、无汗、脉弱无力。
三、性能与主治
1. 性味特点 大多辛味发散 疏泄奏理 发汗
归肺与膀胱经 开发毛窍 解表
2. 功效:发汗、解表兼宣肺平喘、利水、透疹、升阳。
3. 主证:证型〈1〉-〈11〉。兼治咳、喘、麻疹、阳虚。
四、分类及其特点
1. 发散风寒药:辛温发表、发汗散寒。主风寒表证,气、阳虚外感。
2. 发散风热药:辛凉解表。疏散肌表风热。
五、使用注意
1. 不宜久煎,锅开后5~10分钟。
2. 不可大量用,以免发散太过,耗气伤津、伤阳。
3. 体虚多汗、疮疡日久、大出血患者,慎用。
4. 因时因地增减用量,天冷用药多,热少。
5. 汗出过多、四肢厥冷(亡阳) 回阳救逆。亡阴、亡阳勿用。
第一節 发散风寒药
1. 麻黄(一类):辛微温,归肺、膀胱经 开宣肺气、开毛窍 发汗解表
辛温发散,微苦泄降
平喘 利水
肺气不宣之咳喘 风水水肿
※发散力较强,平喘力较好。
功能:发汗解表:风寒表实无汗
* 风寒袭肺-杏仁、甘草、麻黄(固定)…+杏仁
宣肺平喘:肺气不宣的喘咳 寒饮客肺-细辛、干姜
邪热客肺-生石膏、杏仁、甘草(固定)+生石膏
利水消肿:风水水肿(水肿兼表证)-白朮、苍朮
另治:风寒湿痹、阴疽。
用量:3~10g 生用发汗力强,蜜炙后发汗力弱,平喘力强。
使用注意:① 体虚多汗忌用
② 高血压、失眠慎用
2. 桂枝(一类):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不及麻黄,长于助阳流畅血脉)。
甘温 助阳 发表助阳
辛温 散风寒
温通 畅胸阳 散寒 止痛
入血分 通血脉 活血化淤
※温助一身之阳气,流畅一身之血脉,既走表又走里。
功能:助阳发表:风寒表证 实无汗-麻黄汤
* 虚有汗-白芍、生姜、大枣(固定)桂枝白芍等量
散寒止痛:风寒湿痹
脘腹冷痛 外寒直中
中焦虚寒-桂枝、白芍,白芍倍桂枝
温通胸阳:胸痹-心气、心血亏虚,脉结代
月经不调
温通血脉:经寒血滞 痛经经闭
癥瘕、积聚
温化水湿(温阳化气):阳虚水肿、小便不利、痰饮眩晕、心悸(水气凌心)
用量:3~10g。
使用注意:风寒表证兼出血证,孕妇,阴虚火旺,月经过多者,慎用。
3. 紫苏(一类):辛温,归肺、脾经。
辛温行散 入肺 散风寒 发表(力淡)
入脾 理气、宽中 安胎
解毒 解鱼蟹毒
※发汗不如麻桂,长于理气、安胎、解毒、善风寒感冒兼气滞。
功能:发表散寒:风寒表证 紫苏叶-发表散寒
表证兼气滞 紫苏梗长于理气宽中
理气宽中:脾胃气滞
安胎:气滞胎不安
解鱼蟹毒
4. 荆芥(一类):辛微温,归肺、肝经,力平和,生用、炒炭功异。
生用:多散 肺 散表邪 解表
肝 散血分风热之毒 透疹
散内风 止痉
炒炭:多收敛 入血分 止血
※发汗不如麻桂,散风发表通用。
功能:散风发表:风寒表证、风热表证、头风头痛(风寒、风热)
透疹止痒:麻疹不透(初期)、风疹瘙痒、疮疡初期
止痉:产后发痉
炒炭:止血,妇科崩漏
用法:生用、炒炭。
使用注意:体虚多汗者慎用。
5. 防风(一类):甘辛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力较缓,生、炒炭用功异。
生用:辛散甘缓 散外风 发表 风寒湿三邪客体
胜湿邪 止痛
袪内风 止痉
止泻
炭用:收敛兼散 止血
※发汗不麻桂,长于胜湿、止痉、止泻。
功能:散风胜湿、发表止痛:风寒表证、风热表证、表证夹湿、头风头痛、风寒湿痹
破伤风、小儿惊风:止痉
止泻、止血:肝旺脾虚-痛泻
肠风便血-泄泻
崩漏(炒炭)
另治:慢性As中毒。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慎用。
6. 羌活、藁本:
相同:⑴ 同伞形科:根茎。
⑵ 味辛、性温,气雄而烈,为散风寒湿之品。
⑶ 袪风胜湿,发表止痛。
⑷ 气虚多汗者慎用。
异同:
羌活(一类):⑴ 主散肌表游风、寒湿而止痛,善治上半身风寒湿痹。
⑵ 入膀胱经,太阳经头痛,后脑勺强痛。
藁本(二类):⑴ 直上巅顶,善治巅顶风寒头痛。
⑵ 兼治寒湿引起的腹痛腹泻。
7. 白芷(香白芷,一类):辛温,归胃、大肠(阳明)、肺(少阳)经。
芳香辛温燥散 散风寒、除湿邪、通窍 止痛、发表
止白带 鼻窍、关节窍
消散肿块,促进脓汁的排出
※尤善治阳明头痛及鼻渊。
功能: 散风寒发表 风寒表证 头痛、鼻塞、流清涕
表证夹湿(风寒)
通窍止痛:眉棱骨痛-川芎、荆芥穗、菊花
头风头痛 风寒
风热
风冷 细辛
牙痛 风火 生石膏
寒热交错:风冷+风火
风寒湿痹:鼻渊鼻塞
风湿瘙痒
燥湿止带:寒湿下注、带下清稀-苍朮、白朮、茯苓
消肿排脓(兼活血):乳痈-蒲公英、金银花、赤芍
痈脓疮毒 初起未脓 可消
脓成未溃 促溃
脓多排泄不畅 促排
另治:寒湿腹痛,做香囊佩戴,美容。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疮疡脓净者慎用。
8. 辛夷(二类):辛温芳香,归肺、胃经,入汤剂打碎包煎。
芳香质轻,气味俱薄 辛散温通止痛,解表力弱
功能:散风寒:风寒表证:头痛、鼻塞
通鼻窍:鼻渊头痛
止疼痛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慎用。
9. 苍耳子(二类)(枲耳)(葹):甘苦温,有小毒,归肺经,用其果实入药。
苦温、疏燥、通达、甘缓不峻:最善治鼻渊流涕、风湿瘙痒。上通脑顶、下行足膝、外达皮肤、内走脏腑。
功能:散风发表、宣通鼻窍:鼻渊头痛、流清涕-白芷、细辛、辛夷
表证头疼鼻塞
袪湿止痒:疮疹瘙痒
风湿痹痛
10.生姜(二类):辛微温,归肺、脾胃经,力缓,轻证多用,走而不守。
辛温发散 肺 发表 袪疼止咳
脾胃 温中 止呕、开胃、袪湿
调味、解毒
功能:发汗解表:风寒感冒轻证
温中止呕:呕吐 胃寒
风寒
气滞
胃热:竹茹、黄连
胃虚
除湿开胃:温浊中阻、痞满呕吐
温肺止咳:风寒咳嗽-杏仁、紫苏
虚劳-人乳汁、生姜汁、白萝卜汁、蜂蜜、梨汁
调味解毒
另:生姜+大枣 健脾开胃。
使用注意:阴虚痨嗽、疮疡红肿者慎用。
生姜皮:和中利水消肿(凉)
煨姜:辛散力大减(守多走少),温中力大增
生姜汁:辛温力强(走而不守) 开痰止呕
身昏闭证
11.葱白(三类):辛温,归肺、胃经。透达表里,温通上下之阳气,发汗力弱。
功能:发汗解表:轻症
温通阳气:格阳证、戴阳证
消肿散结(外用)
12.胡荽(香菜,三类):芳香,辛温,归肺、胃经。
功专发汗、消食
透疹
发表:风寒感冒轻证
透疹:麻疹初起,透发不畅
消食下气
13.桱柳(观音柳、红柳、西河柳,三类):辛甘温,归心、肺、胃经,开发辛散之品。
功能:发表:风寒感冒
透疹
14.香薷(二类):辛微温,归肺、胃脾经,功似麻黄而力缓,长于化湿和中。夏月多用,
发汗不伤阳,化湿不伤阴。
辛散芳香 肺 发汗解表
宣肺利水
入脾胃,化湿和中
功能:发汗解表、化湿和中:阴寒闭暑证-厚朴、扁豆、黄连、滑石
利水消肿 水肿 兼表证
脚气浮肿+白朮
止呕方法:药汤放凉,浓缩成丸散,配伍止呕药。
第二節 疏散风热药
1. 薄荷(一类):芳香辛凉,归肺、肝经,发汗力较强。
芳香轻浮,清凉疏散 肺 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
肝 清利咽喉
透疹
辟秽 疏肝 解郁
* 叶发汗,梗宽中理气
功能:疏散风热:风热表证
清利头目:温病初起
利咽:头疼目赤、咽喉肿痛
透疹:麻疹不透、风疹搔痒
疏肝:肝郁气滞-柴胡、香附、赤芍
辟秽:暑热感冒-滑石:生甘草 6:1
暑湿泄泻、口臭(含漱)
用量:3~6g,开水泡服,入汤剂后下。
使用注意:体虚多汗者慎用。
2. 牛蒡子(一类):辛苦寒,归肺、胃经。
清散宣透,滑利之品 清散风热 解表 透疹
宣肺袪痰 利咽
止咳
滑利二便 导热毒从二便出 解热毒 消疮肿
※发汗不如薄荷,长于清热、解毒、宣肺袪痰。
功能:散风清热:风热表证,兼咽痛、二便不利+金银花、连翘
温病初期(卫分)
宣肺袪痰 风热、肺热咳嗽痰黄或灰白粘稠
肺阴虚有热咳嗽少痰
透疹解毒:麻疹 初期-荆芥穗、蝉衣
中期-金银花、大青叶
风疹搔痒
利咽消肿:咽喉肿痛、痈肿疮毒、乳痈
用量:6~12g。
使用注意:脾虚便溏泻泄慎用。
3. 蝉衣(二类):甘寒质轻,归肺、肝经。
甘寒质轻 清宣透散 肺 清散风热(外来) 疗哑
肝 明目、退翳膜 止痒透疹
息内风 止痉
※发汗不及薄荷,清热不及牛蒡子,长于明目疗哑,息风止痉。
功能:疏散风热: 风热表证(儿科)-金银花、连翘、牛蒡子
(利咽疗哑) 温病初起
咽痛音哑-桔梗、生甘草、胖大海(风热)
透疹止痒:麻疹透发不畅 初期
中期
风疹搔痒-防风、薄荷、牛蒡子
明目退翳:风热肺热,目赤肿痛、翳障
袪风止痉:小儿急惊风-牛黄、竹黄、防风
破伤风(轻证)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4. 豆豉(三类):麻黄紫苏水,辛微温。青蒿桑叶水,辛凉。
功能:疏散表邪:风寒感冒-紫苏、荆芥、防风
风热感冒-菊花、桑叶
宣散郁热(除烦):热病初起或后期-栀子
5. 浮萍(三类):辛寒,归肺、膀胱经,清宣肺气。
※功似麻黄但发汗利水力缓,长于透疹止痒,与麻黄、香薷对比。
辛寒泄热,轻浮升散 发汗解表
宣发 透疹止痒
利水 消肿
功能:发汗解表:风热感冒(有汗或无汗)
透疹止痒:麻疹透发不畅
风疹瘙痒(脱敏)
利水水肿:风水水肿、水肿兼肿表
6. 桑叶、菊花(一类):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菊花甘苦微寒,归肝、肺经。
清芳疏泄,平肝兼清解;轻扬、疏散平肝兼清润。
相同点:⑴ 均入肺肝经,为清热疏散益阴平肝之品。
⑵ 疏散风散,风热表证,温病初起。
⑶ 平肝明目:风热或肝热,目赤肿痛
肝肾亏虚,目睛不明
肝阳上亢
⑷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异同:
桑叶:⑴ 性寒,苦多甘少,主入肺,兼入肝,清泄力较强。
⑵ 润肺止咳,肺燥咳嗽,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
⑶ 凉血止血,血热出血症,衂血。
⑷ 润肺止咳宜蜜炙,凉血止血宜生用。
菊花:⑴ 性微寒,甘多苦少,主入肝,兼入肺,平肝明目力较强。
⑵ 清热解毒,痈肿疮毒。
⑶ 杭菊花(黄)长于疏散风热
滁菊花(白)长于平肝明目
野菊花 长于清热解毒
7. 蔓荆子(二类):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
辛散苦泄,微寒清热善上行头面部 散头面部风邪或风热之邪
兼通络 止痛、利头目
功能:疏散风热:风热感冒头痛 风热头痛
清利头目:止痛 头风头痛
目赤肿痛
齿龈肿痛
风热引起的风湿痹痛
8. 葛根(一类):甘辛平,归脾胃经。
轻扬升散平而偏凉入脾胃经生煨用有别
解肌退热 发表:治项背强痛
透解肌表风热 透疹透斑
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 生津 止渴
止泻(生阳止泻) 生用兼清热 治湿热泻痢初起
煨用止泻力强 治脾虚泄泻
功能:解肌退热(和解退热):感冒头痛项强 表寒无汗-麻黄+杏仁+桂枝
表虚有汗
表热有汗
透疹发斑:麻疹不透-升麻
高热斑疹紫黑-水牛角、大青叶、紫草
升津止渴 热病烦渴(辅)
内热消渴
升阳止泻 生用治湿热泻痢初期-生葛根15g+黄芩12g+黄连6g(固定)
煨用治脾虚泄泻
用量:5~30g。
9. 升麻(一类):甘辛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轻浮上行,升散清泄 入胃、大肠 散阳明经邪气 治阳明头痛
入肺 散肌表邪气
入脾 升举脾胃清阳之气 治中气下陷
清泄热毒 解毒透疹(力强)
功能:发表透疹(宜生用):外感表证,阳明头痛-桑叶、菊花、薄荷、白芷
清热解毒(宜生用):疹痘斑透发不畅
咽喉肿痛
疮疡肿毒(初期)
牙痛-风火、胃火、虚火
升阳举陷(宜蜜炙):中气下陷,大便稀溏,脱肛,胃下垂-黄芪、人参、白朮、陈皮、柴胡、当归、升麻
用量:3~10g。
使用注意:气逆者慎用,阴虚火旺、肝阳上亢、麻疹已透者忌用。
10.柴胡(一类):苦平,归肝胆经。
芳香、清散、疏升 入肝胆经 疏散退热 和解少阳
(和解退热) (袪胆经之邪)
疏肝解郁
升举肝胆清阳之气 升阳举陷
功能:和解退热:邪在少阳,寒热往来
疟疾寒热往来(定时)+常山
疏肝解郁:肝郁气滞
升举阳气:气虚下陷,脏器脱垂
使用注意:气逆不降、阴虚火旺、虚火上浮者慎用。肝阳上亢、肝风内动。
11.木贼(三类):甘苦平,归肺、肝胆经。疏散、清热、明目、退翳。
功能:疏散风热:风热表证,目赤流泪
明目退翳:风热或肝热,目赤翳障,多眵多泪-密蒙花、谷精草
第二章 清热药
一、含义:凡药性寒凉、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
二、里热及里热证。
(一)里热:但热不寒
(二)里热证(或)实热证:邪气盛或内生脏腑火热证
1. 气分高热:大热、大汗、大渴、脉红大
外感 2. 营分高热:烦躁,日轻夜重
3. 血分高热:高热、舌降、脉数、心烦不宁、身昏谵语、惊厥、抽搐(热极生风)、
吐血、衂血、斑疹
内生: 4. 痈肿疮毒:郁火热毒
5. 湿热证
a. 脾胃湿热:烦热痞闷,纳呆,口粘、苦、淡、甜,脉滑数,苔黄腻
b. 肝胆湿热:口苦、粘,黄疸,尿赤,苔黄腻,带下阴痒,阴囊湿疹
c. 胃肠湿热:泻痢,里急后重
d. 膀胱湿热:淋痛,血淋,白浊
e. 下注足膝:足膝红肿热痛,脚气浮肿
f. 泛于肌肤:湿疹、湿疮痒痛
g. 弥漫三焦:湿温,暑温
6. 诸脏腑火热证:胃、肺、心、肝、脾、三焦、心包
(三)虚热证:“精气夺”正气未伤,低热,38℃以下,久病、大病后常见。
① 阴虚发热:骨蒸潮热,久病伤阴,阴不制阳,以致虚火上炎。表现为暮热朝凉,五心烦热,两颧发红,发肤干燥,苔少或无,口干不欲饮,脉细数。
② 气虚发热: 久病耗伤阳气,中气下陷。气短乏力,动则加重,虚喘汗出,身热,恶风寒,补气,甘温除大热(苦寒类药伤气,不宜治此证)。
三、性能
1. 药性:多寒凉,味多苦,少兼辛甘。
2. 功效: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兼燥湿,活血,利尿,滋阴。
四、适应证:里热证中除去气虚发热。
五、分类
(一)清热泻火:性寒凉,味多苦,善清肺胃经气分之火,兼治心肝之火(脾胃虚寒慎用)。
(二)清热燥湿:性寒味苦,兼解热毒,治湿热、火毒热证(阴虚、脾胃虚寒慎用)。
(三)清热凉血:性寒凉,味苦咸甘,长于清热、凉血,兼解热毒止血、滋阴。治营血分热,诸脏腑火热证。
(四)清热解毒:味苦辛甘,性寒凉,长于清热解毒。治热毒引起的湿热证。
(五)退虚热:味苦甘咸,性寒凉,清虚热、凉血热兼益阴透表。治阴虚发热。
六、使用注意
1. 伤胃气。脾胃虚寒者慎用。
2. 苦寒燥湿伤阴。阴虚、津液大伤者慎用。
3. 甘寒助湿伤阳。湿热证慎用,寒湿者忌用。
4. 热极生寒,不能一味清热,当兼顾护阳气。
5. 真寒假热者忌用清热药。
6. 兼表证,先解表或表里双解。
7. 大便秘结,先攻下后清热,或双管齐下。
8. 注意选择配伍。
第一節 清热泻火药
1. 石膏(CaSO4.2H2O,一类):辛甘大寒,归肺、胃经,生煅用功异。
生:清泄 清热泻火 保津 降烦止渴
兼解肌透散
煅:收敛兼清泄 收湿敛疮
※凡肺胃火热,气分高热皆可选用。
功能:生:清热泻火:气分高热+知母、粳米、甘草
生津除烦:气血两燔
肺热咳嗽 咳喘-麻黄、杏仁、甘草
咳嗽-黄芩、桑皮、地黄皮
胃火 牙痛 火热上炎-黄连、黄芩、山栀子、金银花
火痛 虚火上炎-知母、麦冬、熟地
另治:热痹红肿-桂枝、芍药、秦艽、知母
煅:收湿敛疮、湿疹-青黛、黄柏
水火烫伤
使用注意:非实热证,脾胃虚寒者慎用。
2. 寒水石(三类):咸大寒,归胃、肾经 凝水石。
功能:清热泻火:气分高热、口舌生疮、风眼赤烂、咽喉肿痛、水火烫伤
古代:芒硝类,功似芒硝
当代:北方,红石膏,功同石膏,有毒
南方,方解石
3. 知母(一类):苦甘寒,归肺、胃、肾、大肠经。
苦寒清泄,苦寒清滋,质润,滑肠
清泄滋润 清热泻火 生津 止渴除烦
滋阴 入肺 润肺燥 止咳
入胃、大肠 滋肾、滑肠 通便(力缓)
※清热泻火不及石膏,长于滋阴润燥。
功能:清热泻火:热病烦渴 气分高热-生石膏、粳米、甘草(固定 生石膏+知母)
气血两燔-水牛角、牛黄、地黄、生石膏
滋阴润燥:内热消渴-天花粉、生葛根、玄参、地黄
肺热燥咳: 热咳,痰黄稠
燥热咳
肺痨,骨蒸痨嗽
润肠通便:阴虚肠道便秘
使用方法:滋阴宜用盐水炒。
使用注意:湿浊停滞忌用,大便稀溏慎用。
4. 芦根(一类):甘寒,归肺、胃经。
甘寒质轻,清中兼透利,力平和
清肺胃 热 热不伤津 生津
胃热除 和降复常 止呕
热不扰心 除烦
透 透肌表热邪 透麻疹(初期、中期、后期)
利 导湿热之邪从小便出 利尿
※力平和,不滋腻,不敛邪,不伤胃,味不苦,易服,鲜用力强。
清热不如石膏,生津不如知母,长于透散、利水,不敛邪,不滑肠,不伤胃。
功能:清热除烦生津:热病伤津
心烦口渴-卫气营血后(辅)
清胃止呕:胃热呕秽
清肺利尿: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湿痛
透疹:小儿麻疹(未病可防、已病可治)
解河豚鱼中毒、蟹中毒
另可溶解胆结石。
5. 天花粉(瓜蒌类,二类):甘微苦,酸,微寒,归肺、胃经。
清润消溃 清热 热不伤津 生津
润肺燥、清肺热 止咳
消散肿块、溃疮、排脓
※清热不如石膏,生津不如知母,长于消肿溃脓,又兼酸味,温热病不宜早用。
功能:清热生津:热病伤津烦渴-气营血分
内热消渴
清肺润燥:肺热咳嗽-黄芩、生石膏、竹茹、桑白皮
燥热咳嗽-知母、杏仁
消肿溃脓:疮疡肿毒 初期未脓 可消(与白芷相似)
中期脓成 促溃
后期脓多 促排
引产:中期妊娠。注射液要皮试,过敏的话要用脱敏疗法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反乌头,注射液要皮试。
6. 竹叶、淡竹叶:竹叶心甘寒,清扬清利;淡竹叶甘寒,甘淡清利。
相同:⑴ 都是禾本科。
⑵ 清心除烦:① 治心火上炎,口舌生疮; ② 治热病心烦口渴。
⑶ 利尿:热淋(淋-热、血、砂、石、膏)。
⑷ 脾胃虚寒慎用。
异同:
竹叶(三类):⑴ 乔木灌木,竹叶卷心(叶、嫩心)。
⑵ 归心、肺经,清心除烦力强。
⑶ 凉散上焦风热,治外感风热表证。
⑷ 竹叶卷心药力最强,善清心包之火。
淡竹叶(二类):⑴ 草本状,竹叶麦冬。
⑵ 归心、小肠经,清心除烦力稍弱。
⑶ 善治心火移热于小肠。
⑷ 利尿通淋,多治热淋。
7. 栀子(一类):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苦寒清利,凉血消肿,兼缓泻,力较缓,导湿热之邪从二便出
清心、肺、三焦之火 泻火 除烦、解热毒
凉血 止血
利 利小便
利大便 导湿热火毒从二便出 退黄
消散淤血 止痛
功能:泻火除烦:热痛心烦
清热利湿:淋证湿痛(热血淋)
清热退黄:湿热黄疸(大黄、茵陈)
凉血解毒:血热吐衂,便血,尿血,痈肿疮毒
消肿止痛:跌打肿痛
另治心火移热于小肠,止血炒炭用。
8. 鸭跖草(三类):甘苦寒,归肺、胃、小肠经,清解兼透利。
功能:清热解毒兼透:风热表证、热病烦渴、肺热咳嗽
利尿 :水肿、小便不利、湿热黄疸
9. 夏枯草(一类):辛苦寒,归肝经。
清解散结之品 清肝火 明目 养血
散 散郁结 消肿块
功能:清肝火:肝火上炎
散郁结:肝阳上亢
降血压:目赤肿痛、血虚肝旺、目珠夜痛、瘰疬、瘿瘤、乳痈
10. 谷精草、青箱子、密蒙花(三类):谷精草清肝、明目、退翳,治疗因肝经风热引起的目赤肿痛、多眵多泪;青箱子羞明翳障。
谷精草:⑴ 轻清。
⑵ 兼疏散风热止痛,善治风热引起的目赤、肿痛、羞明、目生星翳,兼治头痛、牙龈肿痛。
青箱子:⑴ 微寒清降。
⑵ 善清肝凉血,治肝火上炎之目疾。
⑶ 兼降压,肝阳上亢。
⑷ 抗瞳。
密蒙花:⑴ 性寒清寒兼补虚。
⑵ 既清肝热又养肝血,善治血虚肝旺之目疾。
⑶ 近年用其治视神经萎缩(内盲)+地黄、枸杞子、车前子、女贞子。
第二節 清热燥湿药
1. 黄芩(一类):苦寒,归肺、大肠、胆、脾经。
清燥 清热泻火 凉血 止血
安胎
燥湿 解热毒湿热毒
※力较强,主入肺、大肠,兼入胆、脾。作用偏于上焦、大肠,善清里热,除肺与大肠之火。
功能:清热:治里热不退 温热病 气营血分证
半表半里之热(少阳证)+柴胡、半夏
肺热咳喘 咳嗽,痰黄+桑白皮、牛蒡子、石膏
喘息,痰黄或灰白,稠+麻黄、杏仁、生甘草、石膏
燥湿: 湿温暑湿证 初期+苡仁、滑石、白蔻、通草
(湿热弥漫三焦) 中期 湿重于热+滑石、蔻仁
热重于湿+川贝、连翘
湿热并重
湿热泻痢 初起+黄连、生葛根
中期+白头翁、秦皮、马齿苋
湿热黄疸+大黄、山栀子
湿热淋痛
湿热疮疹
解毒:热毒疮肿+黄连、黄柏、大黄、山栀子
火毒上攻,目赤肿痛
止血:血热妄行+山栀子、黄连、黄柏
安胎:胎热、胎动、胎漏+苎麻根
使用注意:年久根空,体轻虚者善清肺火(片芩、枯芩)。
年少根实体重者善清大肠火(于芩、条芩)。
酒炒善清上焦火。
胆汁炒善清胆肝火。
炭炒止血。
2. 黄连(一类):大苦大寒,归心、胃脾、肝胆、大肠经。
纯阴之品 清热泻火 解热毒
燥湿 解湿热毒
※力强,作用偏于心及中焦,最善清心胃之火,除中焦湿热,为治湿热火毒之要药。
功能:清热泻火: 热病神昏烦燥 热入营分
热入血分
湿热蒙蔽心窍 气血两燔
胃火牙痛 实火炎盛-朱砂、山栀子、石膏
口舌生疮 虚火上炎-生地、阿胶、玄参
内热心烦不眠 火热上炎-朱砂、山栀子
虚火上炎-生地、麦冬、山栀子
肝火犯胃:呕吐吞酸-吴茱萸、黄连(固定)
燥湿: 湿热痞满呕呃 寒热错杂-陈皮:半夏=1:6
热痞-黄芩、大黄
湿热泻痢 初
中-芩、连、柏、白头翁、秦皮、马齿苋。
木香+黄连(1:4固定)治湿热泻痢,里急后重
湿热黄疸
湿热疮疹
解毒: 火毒疮肿-芩、连、柏、大黄、金银花、栀子
目赤肿痛-桑叶、菊花、木贼
血热出血
另:⑴ 胃火炽盛,消渴。
⑵ 少量用见脾胃。
⑶ 胆汁炒清肝胆火,炒炭止血,酒炒清上焦火,姜汁炒清胃火。
用量:3~6g。
使用注意:入汤不宜久煎。
3. 黄柏(一类):苦寒,归肾、膀胱经。
苦寒、清燥、沉降 清热、燥湿 解热毒、湿热毒
清肾火 退虚热
※力较黄连弱,作用偏于肾及下焦,善清肾火退虚热,除下焦湿热。
功能:清肾火,退虚热:阴虚火旺,盗汗,五心烦热,遗精(男),梦交(女)-
黄柏+知母+六味地黄丸
骨蒸劳热,颧红心烦-知母、秦艽、白头翁
清热燥湿:湿热黄疸-栀子
湿热泻痢-连、柏、秦皮、白头翁
湿热下注诸证 尿闭-黄柏、知母(固定)、肉桂
淋浊-山栀子、芦根、茅根、车前子
肌肤湿疮:带下(黄色、味臭)-苍朮、白朮、生苡仁、生牛膝
黄柏+苍朮(固定)
足膝肿痛,色红
湿疹瘙痒
解毒:同黄连
另治:外用可治口舌生疮-细辛、黄柏等量辗末涂在伤口。生用或盐水炒。
使用注意:脾虚泄泻、便溏食少慎用。
4. 唐松草(马尾连):苦寒,归心、肺、大肠经,功似黄连,力缓。
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湿热泻痢,黄疸,痞满,湿温,暑湿
5. 苦参(二类):苦寒,归心、脾、肾经。
大苦大寒,纯阴,沉降下行 清热燥湿,袪风杀虫 止痒 利尿 导湿热火毒从小便出 力强
功能:清热燥湿:湿疹、湿疮、痒痛-黄连、黄芩、地肤子、白鲜皮
袪风杀虫:麻风、疥癣、瘙痒-白鲜皮、地肤子、蛇床子、大风子
利水止痒:阴痒、带下腥臭
湿热黄疸-白鲜皮、秦艽
湿热泻痢-苦参
另:抗心律不齐,治热扰心神。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慎用,反藜芦。
6. 龙胆草(二类):苦寒,归肝胆、膀胱经。
大苦大寒,沉降下行 泄胆肝实火,除肝经及下焦湿热
※凡肝胆、下焦火毒湿热皆可用。
功能:清肝胆火:肝火上炎-芦荟、当归
小儿急惊-黄连、牛黄、钩藤
清热燥湿:肝胆湿热,黄胆-黄芩、黄连、车前子、柴胡、大黄
阴痒、阴肿
带状疱疹
膀胱湿热,淋痛尿血
使用注意:少量用健肾,1~6g,不宜过大。
第三節 清热凉血药
1. 水牛角(二类):咸,归心、肝、胃经,功似犀角而力缓,清解凉血。
清热凉血,解热毒 高热神昏(热病)-生地
血热吐衂,斑疹 外感热病
内生火热
用量:代犀角用10倍,研末1~3g。
2. 生地黄(鲜、干,一类):甘苦寒,归心、肝、胃经。
甘寒质润,苦寒泄热 清凉滋润 生津、止血
※凡血热、阴虚有热、阴虚津亏肠燥皆可。
功能:清热凉血:热病入营血分-水牛角、赤芍、牡丹皮
滋阴生津:血热妄行:喀咳吐衂、尿便崩漏
阴虚发热-牡丹皮、青蒿、鳖甲、地骨皮
骨蒸劳热-黄柏、秦艽、胡黄连
内热消渴-知母、天花粉、生葛根
润肠通便:阴虚肠燥便秘
使用注意:脾虚便溏者,湿热内停者忌服。
※鲜者,多汁,苦重于甘,清热生津凉血效佳,热盛、津伤者多用。干者,质润,干重于苦,滋阴力强,阴虚血热、骨蒸劳热多用。
3. 玄参(一类):苦咸寒,归肾经。
质润兼泄散 清热凉血 生津
降火滋阴 润肠
解毒、散结
※作用似生地,滋阴不如生地,长于解毒散结降火力强。凡血热、虚热、火毒、疮结皆可用。
功能:清热凉血: 热病邪入营血分证 高热神昏
降火滋阴: 气血两燔 发斑、吐衂
口渴舌绛
热病后期阴伤,心烦不眠-生地黄、麦冬、丹参
内伤久病引起的骨蒸劳热,五心烦热
阴虚虚火上炎,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生地、黄柏、肉桂(引火归元)
解毒、散结: 咽喉肿痛 风火上炎-菊花、桑叶、牛蒡子
热火上炎-黄芩、石膏、大青叶
目赤肿痛-菊花、桑叶、木贼
痄腮、大头瘟-大青叶、板蓝根
痈肿疮毒-金银花、连翘
阳毒脱疽
瘰疬、痰核-夏枯草、连翘、昆布
(散结)
润肠通便 : 阴虚肠道便秘
4. 牡丹皮、赤芍(一类):
相同:⑴ 均为毛茛科的根或根皮。
⑵ 苦、微寒,归肝经,清凉散瘀之品。
⑶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血热出血兼瘀 热病入血
内伤出血
血瘀有热 经闭
痛经-红花、西红花
月经不调
癥瘕积聚-丹参、土鳖虫
跌打损伤-当归、桃仁、红花
痈肿疮毒、肠痈
⑷ 使用注意:孕妇、月经刚过多者慎用。
异同:
丹皮: ⑴ 苦兼辛,芳香味,行散力强,兼治经前发热、月经先期。
*⑵ 兼退虚热,阴虚发热,骨蒸潮热。
⑶ 炒炭兼止血,治血热兼瘀出血。
赤芍:⑴ 苦泄力强,肠于清肝火,治肝郁化火、肝火上炎。
⑵ 反藜芦。
5. 紫草(二类):咸甘寒,归心、肝经。对比牛蒡子。
凉散解透,兼滑利(二便) 清热凉血
活血化瘀 解热毒 促使斑瘀透散
滑利二便 导热毒从二便出
疹毒
功能:凉血活血: 斑痘疹、血热毒盛( 发红 紫 黑)-大青叶、板蓝根、水牛角、
羚羊角
解毒透疹: 预防麻疹
利尿滑肠:风疹瘙痒(色红)-地肤子、蝉衣、丹皮、赤芍
湿疹、烫伤-94g研粉,植物油150g炸末
痈肿疮毒
另治银屑病(牛皮癣),血小板减少,抗肿瘤,抗生育。
第四節 清热解毒药
1. 金银花、连翘(一类):
相同:⑴ 清解疏散之品,性寒,透表。
⑵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风热感冒(热重)、热病各阶段、痈肿热毒(初、中)
乳痈、肠痈、肺痈
⑶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慎用。
异同:
金银花:⑴ 药力较强。
⑵ 热毒泻痢。
⑶ 加水蒸馏取蒸馏液袪暑。
⑷ 忍冬藤,功似金银花,除清热解毒,还能袪风通络,治热痹、红肿热痛。
连翘:⑴ 清心经之邪:治热入心包、神昏谵语。
⑵ 散结消肿:瘰疬、瘿瘤-夏枯草、玄参。
⑶ 利尿:热淋涩痛。
⑷ 含维生素D,治紫癜。
2. 大青叶、板蓝根、青黛:
相同:⑴ 同源异物,性寒。
⑵ 清热凉血,解毒,消斑 温毒发斑、血热吐衂、疮肿丹毒、痄腮、咽肿、猩红热
⑶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慎用
异同:
大青叶(二类):⑴ 味苦大寒,清泄力最强,归心、胃经。
⑵ 凉血,消斑,治血热斑疹吐衂。
⑶ 利咽, 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
⑷ 抗病毒,治病毒性疾患,抗白血病,善治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板蓝根(一类):⑴ 味苦,清泄力强,归心、胃、肝经。
⑵ 长于利咽,善治咽喉肿痛、痄腮、丹毒。
⑶ 抗病毒,治病毒性疾患。
青黛(二类):⑴ 味咸,归肝经,清泄力较强。
⑵ 凉肝、定惊,治肝火扰肺,咳痰带血-海蛤壳+青黛(固定)
肝热惊风-朱砂、蝉衣
⑶ 散肿,疮肿、疱疹多用,又治湿疹、湿疮。
⑷ 抗白血病,治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⑸ 包煎或研末服。
3. 马勃、射干、山豆根、北豆根、白毛夏枯草:
相同:⑴ 归肺经,为清解消肿利咽之品。
⑵ 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⑶ 脾胃虚寒者慎用。
异同:
马勃(三类):⑴ 味辛性平而偏凉,质轻上浮,兼散风热。善治风热上攻、肺热引起的咽痛、失音、咳嗽。
⑵ 兼止血。
射干(一类):⑴ 苦寒,降火力强,善治热结血瘀、痰热痈盛的咽痛。
⑵ 消痰行水,治痰饮咳喘、喉中辘辘如水鸣。
⑶ 散瘀消结,治经闭、瘰疬痰核、久疟疟母(肝脾肿大)、疮肿。
⑷ 有小毒,量不宜过大。
山豆根(二类):⑴ 大苦大寒,清火力强,善治热毒痈盛之咽喉肿痛。兼治胃火牙痛、齿龈肿痛、肺热咳嗽。
⑵ 有毒,抗肿瘤,治癌肿、毒蛇咬伤。
⑶ 风热上攻者不宜用,完全转成热毒用。
⑷ 不宜过量。
北豆根(二类):⑴ 苦寒,有小毒,善治热毒痈盛之咽喉肿痛,兼治热毒血痢。
⑵ 袪风通络止痛,治风寒湿痹。
⑶ 限北方地区使用。
白毛夏枯草(三类):
⑴ 苦寒,兼袪痰止咳,善治肺热咳嗽兼咽肿痛,兼治肺痈、肠痈、痈肿疮毒。
⑵ 治血热出血,吐衂,外伤出血。
4. 橄榄、余甘子:清热解毒、利咽生津。
金果榄、朱砂根:清热解毒、利咽止痛。
5. 木蝴蝶(玉蝴蝶、千张纸):清热解毒、利咽、疏肝解郁和胃。
6. 肿结风(草珊瑚):清热解毒、利咽、活血止痛、袪风除温。
7. 公英、地丁(紫花地丁)、蚤休(重楼)(七叶一枝花)、拳参:
相同:⑴ 均为清解清痈肿之品,内、外痈皆可,以外痈为主。
⑵ 均清热解毒,清痈肿、治疮肿。
⑶ 脾胃虚寒慎用。
异同:
蒲公英(一类):⑴ 性寒,力强效佳味不太苦。
⑵ 疏肝通乳 乳痈之要药。
清热解毒,亦可治肠痈。
⑶ 利湿通淋 热淋
黄疸
⑷ 解食物毒。
⑸ 食用。
地丁(二类):⑴ 性寒,力强于公英,兼治斑痘疹毒。
⑵ 善凉血 治疔疮肿毒
蚤休(二类):⑴ 凉肝定惊,兼治小儿急惊风。
⑵ 消肿定痛 跌打损伤
⑶ 兼解蛇毒。
拳参(三类):⑴ 性凉,兼袪湿,缓通便,又治热毒血痢、水肿兼热。
⑵ 京常以拳参代蚤休:纠正。
8. 垂盆草、半边莲、半枝莲、白花蛇舌草(三类):
相同:⑴ 均为清解利湿之品。
⑵ 清热解毒利水湿 痔疮肿、蛇伤
治淋痛,水肿兼热
异同:
垂盆草:⑴ 性凉,清利退黄解毒之品
⑵ 兼退黄疸,为治湿热黄疸之要药
⑶ 兼治水火烫伤
半边莲:⑴ 清利解毒,最善解蛇毒,性微寒
⑵ 利水强,治水肿有热
半枝莲:⑴ 性寒,清利散瘀之品
⑵ 活血、散瘀止血,治跌打损伤、吐衂、善治血淋
⑶ 抗癌
⑷ 利水强,治腹水水肿
白花蛇舌草:⑴ 清利退黄
⑵ 善治外痈,兼治内痈
9. 白鲜皮、土茯苓、穿心莲(一见喜,榄核莲):
相同:⑴ 清解、除湿,治皮肤湿疮、湿疹、热淋湿痛。
异同:
白鲜皮(二类):⑴ 苦寒,为去湿热之品,导湿热从小便出。
⑵ 兼退黄,治诸黄(古人)今人治湿热黄疸。
⑶ 袪风止痒,治痲风疥癣、风湿疹痒-白鲜皮+苦参(多配伍)。
⑷ 通利关节,治风湿热痹、关节红肿。
⑸ 脾胃虚寒者慎用。
土茯苓(三类):⑴ 甘淡平而偏凉,利湿有余,清热不足。
⑵ 兼利关节,善治湿痹、重痛麻木、经脉拘挛、脚气肿痛。
⑶ 兼解汞毒,兼解梅毒,治梅毒之要药(配伍汞制剂)。
⑷ 降糖抗肿瘤。
⑸ 力缓,用量宜大,服药期间忌饮茶叶水。
穿心莲(三类):⑴ 苦寒,既善清解又能燥湿。
⑵ 清解力强,又治肺热咳嗽、肺痈吐脓、咽肿痛、湿热泻痢、痈肿疮毒、毒蛇咬伤。
⑶ 兼透散,治温病初期、鼻渊头痛(叶捣烂成粉吸入鼻孔)(或榨汁滴入鼻孔)。
⑷ 用时不宜过量,脾胃虚寒慎用。
10. 白蘝、四季青(三类):
相同:⑴ 清解敛疮,治痈肿疮毒、水火烫伤、多外用。
异同:
白蘝:⑴ 性微寒,善消散生肌。
⑵ 反乌头。
四季青:⑴ 性寒,又善凉血、收湿,最宜治水火烫伤、抗绿脓杆菌,兼治湿疹、湿疮、下肢溃疡。
⑵ 兼止血,治外伤出血。
11. 山慈菇(三类) 百合科 老鸦瓣、丽江山慈菇 光慈菇
兰科 杜鹃兰、独蒜兰 毛慈菇
漏芦(三类) 菊科(红花) 祁州漏芦
菊科(蓝花) 禹州漏芦
相同:⑴ 性寒。
⑵ 清解消肿,治疮肿、瘰疬、恶疮。
⑶ 抗癌,治各种癌肿。
异同:
山慈菇:⑴ 微辛、甘,有毒,抗癌。
⑵ 兼散结,治咽喉肿痛。
⑶ 丽江山慈菇兼治咳喘(草贝母),有毒。
漏芦:⑴ 味苦无毒。
⑵ 善通经下乳,治乳胀、乳少、乳汁不下、乳痈、乳癖(乳腺增生)、乳癌。
12. 金荞麦、鱼腥草、红藤、败酱草(二类):
相同:⑴ 清解消痈,均清热消痈肿,善治内痈。
异同:
金荞麦:⑴ 苦,平而偏凉,清解化痰、健脾消食。
⑵ 清肺化痰,善治肺痈,兼治肺热咳嗽、瘰疬、毒蛇咬伤、咽喉肿痛。
⑶ 健脾消食,治脾虚消化不良。
⑷ 缓通大便。
鱼腥草:⑴ 辛、微寒、轻芳,清解兼透散。
⑵ 排脓,专归肺经,善治肺痈。
⑶ 利尿,热淋湿痛、肾炎尿蛋白不退。
⑷ 入汤剂应后下。
红藤:⑴ 苦平而偏凉,归大肠经,清解行散。
⑵ 活血止痛,善治肠痈,兼治跌打损伤、经闭、产后恶露不尽(虎杖+益母草)、风湿痹痛。
⑶ 兼袪虫(量大)。
败酱草:⑴ 清解行散排脓。
⑵ 排脓消肿,内痈皆可用。
⑶ 袪瘀止痛。
⑷ 抗病毒,促进肝细胞再生。
⑸ 脾虚久泻者慎用,量不宜过大。
13. 地锦草、铁苋(海蚌含珠,人性菜,)、马齿苋、白头翁、鸦胆子、秦皮:
相同:⑴ 清热解毒治痢疾。
⑵ 脾胃虚寒者慎用。
异同:
地锦草(三类):⑴ 平偏凉,归肝经,治热毒血痢、便痢脓血、急性痢疾。
⑵ 活血,治疮肿、伤肿、蛇咬伤。
⑶ 止血,治各种出血,单用捣汁服或外服。
⑷ 利湿,治湿热黄疸、结石,鲜品捣汁服。
铁苋(三类):⑴ 性凉,归肝、大肠经,善治热毒血痢。
⑵ 止血,治血热出血。
马齿苋(二类):⑴ 性寒,善滑肠凉血,善治热毒血痢,200~500g(单用)。
⑵ 消肿,治疮肿-石灰。
⑶ 止血,生用绞汁服,治崩漏。
⑷ 味不苦,酸滑。
白头翁(二类):⑴ 性寒,善除肠胃热毒兼凉血,治热毒血痢、休息痢(阿米巴痢)。
⑵ 煎服口服、保留灌肠皆可。
鸦胆子(一类):⑴ 性寒味苦,有毒,兼燥湿,药力强,可治各种痢疾,但多用于休息痢,
去壳取仁装胶囊服。
⑵ 截疟,治寒热交互疟疾。
⑶ 杀虫,治肠道寄生虫病。
⑷ 蚀疣,治鸡眼、赘疣(病毒感染)。
⑸ 抗肿瘤(声带)。
⑹ 用法:外用保护正常皮肤,去壳取仁装胶囊服。
⑺ 注意用量。
秦皮(二类):⑴ 性寒,兼涩肠而不敛邪,治热毒血痢、里急厚重之要药。
⑵ 燥湿,治妇科带下病。
⑶ 入肝经,清肝明目,治肝热目赤肿痛。
14. 牛黄(一类):苦凉,归心、肝经。
苦凉芳香,清解息风化痰、凉肝止血。
入心肝 清解心肝热毒
化痰、开窍闭(心脑) 醒神
入肝 凉肝、息肝风 定惊、止痉
※凡热毒、痰热、肝热、风痰、肝风所治诸疾皆可用牛黄。
功能:清热解毒:痈肿疔毒、咽喉肿烂、瘰疬痰核(西黄丸治)、牙疳口疮、小儿胎毒
化痰开窍:热病神昏窍闭
息风定惊:癫痫抽搐、惊风抽搐(小儿急惊风)
使用注意:非热症,孕妇慎用。
人工牛黄:功似天然牛黄而力缓,善治呼吸道感染。
15. 熊胆(三类):苦寒,归肝、胆、心经。清泄肝胆之火而解毒、明目、止痉。
功能:清热解毒:疮肿、咽喉肿痛、痔肿
息风止痉:肝热惊风、癫痫抽搐
清肝明目:目赤肿痛、羞明翳障
利胆退黄:湿热黄疸、胆结石
16. 千里光(三类):苦寒,归肝经。清解明目之品。
功能:清热解毒:疮肿、烫伤
清肝明目:肝热、目赤肿痛
17. 绿豆:甘寒,归心、胃经。清解、利尿、解暑。
功能:清热解毒:预防小儿麻疹
解暑止渴
利尿:暑天小便不利
解食、药物中毒(轻)
第五节 清虚热药
1. 青蒿(一类):苦寒、芳香,归肝胆经。
苦寒清泄,芳香透散,清透并具,以清为主,清中有透
清 退虚热、凉血热、解暑热、清肝热、除疟热
透 透表热邪、透营分热邪、透阴分伏热
功能: 退虚热:热病后期、阴虚发热、夜热朝凉、汗出即退、低热不退、兼表邪
久病伤阴:骨蒸潮热兼表-秦艽、黄柏、知母、胡黄莲
凉血热:血热风疹瘙痒-白鲜皮、苦参、丹皮、赤芍
血热吐衂(辅)-生地、白茅根、小蓟
疗疟疾:疟疾寒热,单用鲜品绞汁服-常山、柴胡
湿热暑湿
清肝胆热:肝胆湿热-黄芩
清暑热:暑热烦渴兼表-佩兰、西瓜翠衣、绿豆
另治:无名热、小儿麻疹。
使用注意:虚寒泄泻者慎用。
2. 白薇(二类):苦咸寒,归胃、肝经。
咸入血,苦泄降,寒清凉,兼透散、益阴、利
清 退虚热、凉血热 解热毒
透 透营分热邪,阴分伏热,表之热邪
利 利尿 通淋 解热毒
益阴 利于退虚热
功能:清虚热: 热病伤阴 阴虚发热-青蒿、生地、黄柏、知母
(兼益阴) 久病伤阴 骨蒸劳热-青蒿、秦艽、胡黄莲
兼透散: 阴虚外感 -玉竹+白薇(固定)
清热凉血:热入营血分 营-生地、赤芍、丹皮
血-水牛角、大青叶、板蓝根
月经先期: 肝郁化火-栀子、丹皮、柴胡、赤芍
经前发热 阴虚血热-生地、丹皮、地骨皮
胎前产后发热
利尿通淋:热淋湿痛-车前子、木通、瞿麦
解毒 :疮肿、咽痛、蛇伤
3. 地骨皮(二类):甘淡寒,归肾、肝、肺经。走血走气,略兼滋润,最善清降。
清 清虚热,凉血热,泄肺火
益阴 润燥 生津止渴 ※丹皮 无汗骨蒸潮热
功能:退虚热 有汗骨蒸潮热-生地、知母、黄柏
凉血热 血热吐衂、尿血-小蓟、茅根、大蓟、侧柏叶
月经先期(经前用药寒凉不能太过)
经前发热
泄肺火: 肺热咳嗽-桑白皮+地骨皮(固定)
内热消渴-生葛根、生地黄、玄参、山药
另降血压、清肝火。
4. 银柴胡(二类):甘微寒,归肝、肾经。
甘寒益阴,凉血退虚热,退热而不苦泄,理阴而不升腾
功能:退虚热 阴虚发热、久病骨蒸劳热
除疳热 小儿疳热
凉血热
使用注意:风寒表证、血虚无热忌用。
5. 胡黄莲(黑色,二类):苦寒,归肝、胃、大肠经。
清热 退虚热 泻火毒
燥湿 除湿热
功能:退虚热(退热除蒸):骨蒸劳热、小儿疳热
清热燥湿 :湿热泻痢、痔疮便血、淋痛尿血
※功似黄莲而力缓,但长于退虚热。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第三章 泻下药
一、含义:凡能引起腹泻、滑利大肠、促进大便除出的药。
二、功能主治:
1. 通大便 大便不通 热结便秘
食积便秘
寒积便秘
肠燥便秘
2. 排除胃肠积滞、毒物 胃肠积滞 宿食停滞
毒物 湿热停滞
肠中有害物质
虫积
3. 泻实热 外感热病:高热神昏谵语兼大便闭
火热上炎:头痛目赤、牙、咽痛、尿黄、便秘
火毒外犯迫血:吐衂、疮疡、便秘
4. 攻逐水饮:水肿、痰饮、二便不利
5. 兼破瘀消癥
三、分类
1. 攻下药:苦寒,攻下实热燥结,力猛,伤正气,用于邪实正不虚,体弱孕妇慎用。
2. 润下药:甘平,长于润肠通便,力缓无毒,适用体弱、久病、老人、胎前产后经期。
3. 峻下逐水药:毒大,力峻猛,寒多温少,长于峻下逐水,治水肿痰饮,易伤正气,用时宜慎,严控用量、用法。
四、使用注意
1. 表里同病: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双解。
2. 里实正虚,攻补兼施。
3. 病急、病重、需急下者,当用攻下、峻下药,用量稍大,宜制最易发挥药效的剂型;
病缓、轻、需缓下,当用润下、攻下药,制丸剂。
4. 中病即止,以防伤正气。
5. 峻下药毒烈,当慎用。
6. 久病体虚、年迈体弱、月经过多、孕妇不宜使用作用强烈的攻下药。
7. 注意配伍。
第一节 攻下药
1. 大黄(一类):苦寒,归脾胃、大肠、心、肝经,又叫川军、生军、熟军、川锦纹。
苦寒沉降,清泄通利,药力甚强,素有将军之号。
内服 入脾胃 泄热通热 荡涤胃肠实积实热
导湿热之邪从大便出
入心肝血分 泄血分热毒 凉血 止血、解热毒、利胆 退黄
活血化瘀 止血
※生用泄下力猛,熟用药力缓 炒炭清、散兼收敛。
外用 清火、消肿、止痛、解毒 疮痈、水火烫伤
功能:泄下通便 大便秘结 轻:单用(3~6g)
攻积导滞:兼热者尤宜 稍重:枳实、厚朴(小承气汤)
再重:枳实、厚朴、芒硝(大承气汤)
里实正虚 热结伤阴便秘-芒硝、生地、知母、玄参(增液承气汤)
气血亏虚便秘-芒硝、枳实、厚朴、生黄芪、人参、当归
阳虚里寒便秘-干姜、巴豆(固定)(三物备急丸)
湿热蕴结、积滞不化,泻痢-黄芩、木香、芍药
食积、胀满、泄泻-木香、槟榔、茯苓
肠粘连-木香、槟榔、黄芩、黄连
泻火解毒
凉血止血:实热迫血妄行,吐衂、便尿血-单用大黄,上消化道出血(1g)-生地、 赤芍、小蓟、焦栀子
实热火毒 上攻:头痛目赤、牙痛、口舌生疮-栀子金花丸
外犯肌肤:疖疮痈疔、红肿热痛兼便秘-栀子金花丸
内蕴败腑,肠痈腹痛-公英、丹皮
破血袪瘀:瘀血阻滞诸症,兼热兼便秘尤宜,新瘀久瘀皆有效
妇科:瘀血所致痛经、经闭、腹痛-当归、川芎、红花、土鳖虫
产后瘀阻腹痛-公英、败酱草
妇、内科:癥瘕积聚-丹参、三棱
伤科:跌打损伤
利胆退黄:湿热黄疸-山栀子、茵陈(治湿热黄疸之要药)
外用清火消肿、疮肿烫伤-地榆、虎杖
此外:⑴ 少量内服(1~2g)健脾胃(黄连也有此用法)
⑵ 水肿-已椒苈黄丸、舟车丸
⑶ 治肝胆结石
⑷ 淋证涩痛
⑸ 急性胰腺炎
⑹ 肾病晚期,尿毒症
⑺ 肠梗阻
用法:生用力猛,熟用力缓,酒炒既清上部火热,又长于活血化瘀,
炒炭凉血化瘀而止血,开水泡少时煎,力猛,久煎力缓。
用量:0.3~60g。
<0.3g 便秘 1~5g 缓泻 10~15g 泻 15~60g 峻泻
使用注意:⑴ 非实证不宜用,津亏血少忌单用。
⑵ 孕妇慎用,量宜小不宜大。
⑶ 产后哺乳、月经期不宜用。
⑷ 婴儿肠热腹泻、便臭无比、黄绿色-勿服。
⑸ 有便秘副作用,此时服缓通泻下药。
2. 芒硝(Na2SO4,一类):咸寒,又名皮硝、芒消、风化硝、玄明粉、西瓜霜(白)、朴硝、马牙硝、硝石(KNO3)。苦咸寒,归胃、大肠、三焦经。功似大黄,泻热通肠,长于润软、燥结粪便、肿块,苦寒沉降,咸能软润,为溶积性泻药。
胃、大肠、三焦 泄降 口服灌肠 泻热通便
软润 口服灌肠 润软坚硬燥结粪便
外用 软散坚硬肿块
外用 回乳 断奶
外用 清火、疗疮
功能:润燥软坚:实热积滞便秘-大黄、枳实、厚朴
泻热通便:实热积聚、谵语发狂 泻
吐
热结旁流、下利如水
水饮与热互结,大结胸证
外用:清火消肿 乳痈肿痛、痔疮肿痛
回乳:断奶
使用注意:非实热证、孕妇慎用。
3. 番泻叶(二类):甘苦寒,归大肠经。功似大黄力亦强,具验、廉、便、简、味不苦、易
服五大优点。
苦寒泄降 专入大肠 大量用3g以上 泻热通便 导火毒、湿热毒从大便出
味甘质润、粘 行水 退肿
少量用3g以下 消食积、助消化
功能:泻热通肠 热结便秘(6~10g)
消积化滞 术前清肠、术后通便
产褥便秘
消化不良
行水消肿:腹水水肿
使用注意:3~6g,入汤剂后下。体虚、孕妇忌服。
4. 芦荟(三类):苦寒,归肝、心、胃、大肠经。功似大黄,泻热通肠,长于凉肝定惊。
大苦大寒,泄降清凉
内服 胃、大肠 泻热通便 导热毒、湿热毒从大便出
杀虫 促进虫体排出
肝、心 凉肝、定惊
外用 清火、杀虫(皮肤寄生虫) 止痒
功能:泻热通肠:热结便秘 轻:单用或+朱砂(更衣丸)
(肝火者宜) 重:龙胆草、山栀、大黄
凉肝定惊:肝火惊抽-朱砂
杀虫疗疳:小儿疳积-胡黄连、使君子
外用-疥疮、癣、瘙痒
用量:1~3g。
使用注意:不宜多量用,脾虚、便溏、孕妇慎用。
第二节 润下药
1. 火麻仁、郁李仁(三类):
相同:⑴ 均甘平、油润。
⑵ 润肠通便,治肠燥便秘-体虚年迈、久病儿童、孕妇、月经期。
异同:
火麻仁:⑴ 兼补虚,体虚肠燥宜。
⑵ 以其油炸铅丹:黑膏药的原料。
⑶ 不宜多食,多食中毒,恶心呕吐,神乱,四肢发麻。
郁李仁:⑴ 兼辛苦,能下气,气秘最宜。
⑵ 兼利水消肿,治水肿胀满、小便不利。
⑶ 阴虚津亏、孕妇慎用。
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
1. 甘遂、京大戟、红大戟、芫花:
相同:⑴ 峻烈有毒,归肺、脾胃、大肠经,利二便。
⑵ 泻水通饮,消肿散结。治水肿胀满、痰饮咳喘、癫痫痰迷、瘰疬痰核、痈肿疮毒。
⑶ 醋炙减毒,用量宜小,一般不超过3g。
⑷ 用量不能大,中病即止。
⑸ 孕妇、脾虚者慎用。
⑹ 反甘草(除红大戟)。
异同:
甘遂(一类):⑴ 苦寒,毒大,力强。
⑵ 制成注射剂,羊膜注射引产(中期引产)。
⑶ 有效成分不溶于水,研末冲服。
大戟(二类):⑴ 苦寒,毒大,力强,药用历史久远,泻水逐饮多用。
红大戟(二类):⑴ 苦寒,毒小,力稍缓,药用历史短
芫花(三类):⑴ 苦辛寒,毒大力强,少用于消肿散结。
⑵ 长于袪痰止咳,治咳喘痰多。
⑶ 杀虫,疗癣。治虫疾腹痛、顽癣、白秃。
⑷ 制成注射剂,羊膜注射中期引产。
2. 牵牛子(黑丑、白丑、二丑)、商陆:
相同:⑴ 苦寒,有毒,峻下,力缓于遂戟芫,使水邪从二便出。
⑵ 泻下逐饮、利水消肿。治水肿、水饮喘满。
⑶ 孕妇忌服,中病即止,不宜过量,体虚者不宜单用。
异同:
牵牛子(二类):⑴ 药力随量变而变,少则动大便,多则下水饮。
⑵ 去积,治食积腹痛、便秘。
⑶ 杀虫(肠道),治虫积腹痛。
⑷ 畏巴豆。
商陆(三类):⑴ 利尿力强,治腰腹以下水肿。
⑵ 消肿散结,治恶疮肿毒。
⑶ 近代治带下日久,寒痰喘咳,乳腺增生。
3. 巴豆(一类):辛热有大毒,归胃、大肠、肺经。
辛热,大毒,力猛 内服 入胃、大肠 峻下寒积、逐水退肿
肺 袪痰 利咽
外用 蚀肉腐疮 除咽部伪膜
消脓 (治白喉)
※生用毒大力猛,熟用毒强力强,缓于生用,去油用霜名巴豆霜。
功能:泻下冷积:寒积便秘-大黄、干姜(斩关夺门之功)(固定)
食积、乳积-肥儿丸、保赤丹、七珍丹
逐水水肿:大腹水肿-杏仁
袪痰利咽:寒实结胸、痰饮喘满-走马汤
喉痹、白喉(痰多)
蚀腐疗疮:疮疡脓成不溃(外用)-拔头膏
疥、顽癣
4. 千金子(续随子,三类):辛温有毒,归肝、肾、大肠经。
辛散温通、通利二便,以通利大便为主
入胃、大肠 峻下逐水 退肿
入肝 破血通经
※峻下功似巴豆,长于破血,因毒大,常去油取霜。
功能:逐水退肿:水肿、痰饮喘满、二便不利、阳水水肿。
破血通经:经闭、癥瘕。
外用:疮、疥、恶疮肿毒、赘疣。
第四章 袪风湿药
一、含义:能袪除风湿,以治风湿痹证为主的药。
二、痹证:1. 含义:气血被邪气闭阻所引起的疾病。闭阻脉络,气血运行不畅,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关节肿大、变形。
2. 原因:正气虚,腠理不顾,营卫空虚。
3. 证型:①风痹(行痹):游走性痛,散风为主兼散寒温、热;②寒痹(痛痹、冷痹):痛有定处、痛重,袪寒为主兼散风湿;③湿痹(着痹):肢体关节重着、酸痛,苔腻,重症关节肿胀,痛重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袪湿为主兼散风寒、热;④热痹:素体阳盛,阴虚有热,风寒湿痹久而不愈转化为热。关节红肿热痛,灼烧感,不可触,得冷则舒,口渴发热,烦躁,苔黄,脉滑数,既要散风湿又要清解凉血;⑤久痹、顽痹:病程长,难治愈,邪气未尽,正气已伤,血瘀作用强+补虚+活血化瘀;⑥血痹:血虚感风邪,散风、养血。①-⑤风湿痹痛,①-③风寒湿痹。
三、性、功效、主治
1. 性:味多辛或苦,性多温平寒,多归肝、脾经。
2. 功能:袪风除湿,散寒或清热 舒筋通络 止痛
兼发表、利湿、活血、补肝肾、利胆
3. 主治症证:风寒湿痹、热痹、久痹、血痹、表证夹湿、风湿痹证兼肝肾亏虚、黄疸。
四、使用注意
1. 选择配伍。
2. 阴亏血气虚者慎用。
3. 久病、病缓宜酒剂、丸剂;新病、病急宜汤剂。
(一)袪风湿兼发表:
1. 独活(一类):辛苦微温,归肾经。对比羌活。
辛散苦燥,微温通脉络,化湿邪
入肾 主散在里之伏风及寒湿,而通利关节、止痛
※善治腰以下风寒湿痹痛及伏风头痛,功似羌活而主里,主下力稍缓。
功能:散风除湿止痛:风寒湿痹(腰以下多肾虚)-桑寄生+独活(固定)
兼发表 (全身)-羌活
表证夹湿 风寒
风热
伏风头痛-川芎、细辛、白芷
2. 秦艽(一类):辛苦微寒,归胃、大肠、肝胆经。治痹证通用药,兼透表邪,退虚热,利
胆,不燥烈伤阴。
辛散苦泄,微寒清凉,兼利二便,药力平和。与黄柏、胡黄连对比。
散风除湿 疏通经络
导湿热之邪从二便出 利胆 退黄
退虚热
功能:散风除湿:风湿痹痛 风热(湿)-忍冬藤
通络舒筋 风寒湿-防风、羌活、独活
痹证兼表(风热)
表证夹湿
袪湿热:湿热黄疸
退虚热:骨蒸劳热(夹湿、夹风)-黄柏、胡黄连
小儿疳热
用量:3~10g,脾虚便溏者慎用。
(二)袪风不发表药:
1. 川乌、草乌、闹羊花、丁公藤、松节、防己:
相同:1. 均能袪风湿止痛,治风湿痹痛、瘫痪麻木、不解表。
异同:
川、草乌(一类):⑴ 有大毒,辛热,归心、脾、肝、肾经,力强,善治寒痹、顽痹。
⑵ 兼散寒、心腹冷痛、寒疝腹痛、手足厥冷。
⑶ 局麻,外伤肿痛。
⑷ 孕妇忌用,久煎,反贝母、瓜蒌、白蘝、白及,畏犀角。
⑸ 草乌毒更大。
闹羊花(三类):⑴ 辛温燥散,大毒,寒、顽痹,拘挛,痛重。
⑵ 散瘀消肿,治跌打损伤。
⑶ 局麻,止痛力强。
⑷ 内服宜慎,孕妇忌服。
丁公藤(三类):⑴ 性温,有小毒,痹痛有寒者宜用。
⑵ 消肿,治跌打损伤。
⑶ 兼发汗解表,治风寒表实无汗。
⑷ 孕妇慎用。
松节(三类):⑴ 苦温,归肝肾经,苦燥温散,善袪筋骨间风寒痹痛。
⑵ 兼治跌打损伤。
防己(一类):⑴ 苦辛寒,苦寒泄降,清利袪风止痛,药力较强。
⑵ 兼清热,兼治湿热疮疹。
⑶ 兼利水,除下焦湿热。治水肿兼热、痰饮、脚气浮肿、利尿。
⑷ 品种不同,汉防己长于利水湿,木防己长于袪风止痛,广防己有毒,不宜大量用、长期用。
⑸ 阴虚者不宜用。广防己肾炎、肾功能不全者不宜用。
(三)袪风通络类:
1. 徐长卿、两面针(豚椒)、丝瓜络、路路通、桑枝、络石藤:
相同:1. 都能袪风通络,治风湿痹痛、风邪为胜、筋脉拘挛。
异同:
徐长卿(一类):⑴ 辛温芳香,行散力强,善治风寒湿痹、游走性痛。
⑵ 止痛,善治痹证,牙、胃痛,痛经。
⑶ 止痒,风湿疹痒,顽癣。
⑷ 活血化瘀,伤科治跌打损伤。
⑸ 利水消肿,治水肿、腹水。
⑹ 止咳,治咳喘日久不愈。
⑺ 解蛇毒,寮蛇半剑汤。寮:寮刁竹即徐长卿。
⑻ 入汤剂后下。
两面针(三类):⑴ 性平,有小毒,力较强,痹证不论寒热均可。
⑵ 活血散瘀。
⑶ 行气止痛,治气滞、脘腹胀痛、牙龈肿痛。
⑷ 解毒疗伤,解蛇毒、治水火烫伤。
丝瓜络(三类):⑴ 甘平无毒,药力缓,痹证不论寒热均可,多辅助。
⑵ 兼行气,治肝郁气滞胸胁痛,柴胡、香附。
⑶ 化痰解毒,咳喘胸痛、乳痈、乳汁不下、疮肿。
路路通(三类):⑴ 辛苦性平,无毒,寒热痹均可。
⑵ 利水消肿。
⑶ 通经下乳,经闭、乳房胀痛、乳汁不下。
⑷ 袪风止痒,治风疹瘙痒。
桑枝(三类):⑴ 苦平而偏凉,横走肢臂,寒热痹均可,肩周痛(肩周炎)。
⑵ 利水消肿,治水肿、小便不利。
络石藤(二类):⑴ 苦微寒,治热痹红肿,风寒湿痹有化热趋向者。
⑵ 凉血消肿,咽喉肿痛、疮肿。
2. 白花蛇(反鼻、蕲蛇)、金钱白花蛇、乌梢蛇(乌风蛇):
相同:⑴ 均归肝经,内走脏腑,外达皮肤,善搜剔走窜,药力强。
⑵ 袪风通络,治风湿顽痹、拘挛麻木、中风口埚、半身不遂。
⑶ 攻毒止痒,治麻风、疥、癣、瘰疬、恶疮(肿瘤)。
⑷ 息风定惊,治外风引动内风的破伤风、小儿急慢惊风。
⑸ 血虚生风者不宜单用(古),今,蛇肉补虚也可用于血虚。可入汤剂、丸散、泡酒、水煎。
异同:
白花蛇(一类):⑴ 性温,有毒力强,去头、尾、皮、骨,用肉,多用丸散、泡酒。
⑵ 研末服,0.5~1g。
金钱白花蛇(一类):⑴ 性温,有毒力强,多入丸散和泡酒。
⑵ 研末服,0.5~1g。
乌梢蛇(二类):⑴ 性平无毒,力稍缓,多入丸散和泡酒。
⑵ 研末服,1~2g。
附:蛇蜕:袪风、定惊、止痉、退翳,性平。
蛇毒:高温使其失活,溶解血酸,治脑栓塞、冠状动脉栓塞。
(四)袪风湿通经络:
1. 威灵仙、伸筋草、晚蚕沙、八角枫、海风藤、海桐皮、寻骨风、青风藤、老鹳草、穿山龙、钻地枫、臭梧桐、豨莶草、雷公藤:
相同:⑴ 皆能袪风湿、通经络、风湿痹痛、拘挛麻木、屈伸不利。
⑵ 水煎、入丸散、泡酒。
异同:
威灵仙(一类):⑴ 辛咸温,药力强。
⑵ 消痰水,治痰饮积聚。
⑶ 疗骨鲠咽喉。
⑷ 治骨刺。
⑸ 不能与茶叶水同服。
伸筋草(三类):⑴ 苦辛温,力不及灵仙,兼治小儿麻痹证。
⑵ 兼利水消肿,治水肿、小便不利。
晚蚕沙(三类):⑴ 性温,甘辛,力缓,体虚人最宜。
⑵ 化湿和胃,湿滞脘痞,吐泻转筋-木瓜。
⑶ 入汤剂包煎。
八角枫(三类):⑴ 微温,有小毒,归肝经,力较强,多用寒湿痹痛、拘挛。
⑵ 散瘀止痛,治跌打损伤、手术麻醉。
⑶ 孕妇体虚者忌服。
海风藤(二类):⑴ 微温,归肝肾经,走散力不及灵仙,量宜大。
⑵ 兼活血,跌打损伤。
海桐皮(三类):⑴ 性平,归肝肾经,长于通络,直达病所,寒热痹均可。
⑵ 兼杀虫止痒,治疥癣,风虫牙痛(龋齿)。
寻骨风(三类):⑴ 性平,归肝经,力弱,入辅方。
⑵ 止痛力强,跌打损伤,牙、胃痛。
⑶ 肾炎、肾功能不全者忌服,不能大量用、长期服。
青风藤(三类):⑴ 性平,归肝肾经,力较强。
⑵ 兼利水,治水肿尿少、脚气浮肿。
老鹳草(二类):⑴ 性平偏凉,归肝肾经,力较强。
⑵ 兼活血化瘀。
⑶ 解毒止痢,热毒、湿热泻痢。
穿山龙(三类):⑴ 性平偏凉,归肝肺经,长于舒筋,力较强,多用于顽、久痹。
⑵ 兼活血,经闭、疮肿、乳汁不下、跌打损伤。
⑶ 袪痰止咳。
钻地枫(三类):⑴ 性凉,力弱于灵仙,善治热痹,兼治寒痹。
⑵ 兼活血,治跌打肿痛。
臭梧桐(三类):⑴ 性凉,有小毒,善治热痹,兼治寒痹。
⑵ 兼平肝阳、降血压。豨莶草+臭梧桐(固定)
⑶ 抗疟,治疟疾寒热。
⑷ 外洗治风疹瘙痒。
⑸ 胃气上逆者慎用。
豨莶草(二类):⑴ 寒,归肝肾经,力平和,善袪筋骨间风湿,治各种痹证兼热者最益。
⑵ 清热解毒,痈肿疮毒、风疹瘙痒。
⑶ 降血压。治高血压、肝阳上亢。
⑷ 宜大量久服。
雷公藤(二类):⑴ 寒,毒大力强,治顽痹。
⑵ 活血、消肿、攻毒、杀虫,治疮肿,麻风,顽癣,癌肿。
⑶ 孕妇忌服,患心、肝、肾器质性病变、白细胞减少者不宜用,外服不可超过半小时。
⑷ 宜久煎去毒或提取多苷。
2. 木瓜(一类):酸温,归肝、脾经,酸而不敛湿邪,温不燥烈伤阴,长于袪湿。
酸 入肝 益筋血 平肝舒筋
生津
温 入脾 和中袪湿 治转筋
功能:平肝舒筋:湿痹、关节酸重痛、麻木无力
袪湿和中:血痹肢麻、拘挛,足膝肿痛,脚气,吐泻转筋
生津开胃:胃津不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乌梅、山楂、麦芽
用量:3~10g,肾阴虚、腰膝酸痛、胃酸过多、食积忌服。
(五)袪风湿、强筋骨类:
1. 桑寄生、石楠叶、五加皮(南五加,五加科)、刺五加(南五加,五加科)、香加皮(北五加,萝藦科)、鹿衔草、雪莲花、虎骨、千年健:
相同:1. 均归肝、肾经,均善袪风湿、补肝肾、强筋骨,治风湿痹痛兼肝肾亏虚、腰膝酸软、软弱无力。桑寄生+独活(固定)
异同:
桑寄生(一类):⑴ 性平,长于养血(益血),补肝肾强筋骨,善治血虚引起的肝肾亏虚,兼风湿痹痛。
⑵ 通过补肝肾而安胎,治肝肾亏虚、胎漏、胎动不安、腰膝酸软。
⑶ 降压,镇定利尿。
石楠叶(三类):⑴ 辛苦平,有小毒,长于袪风邪,治头风头痛、风疹瘙痒。
五加皮(二类):⑴ 性温无毒,补肝肾强筋骨力较强。
⑵ 兼利水,治脚气浮肿。
刺五加(一类):⑴ 性温无毒,补虚强壮作用良好,与人参相媲美。
⑵ 补气健脾,治脾肾阳虚、体虚乏力。
⑶ 养心安神,治气血亏虚、失眠多梦。
⑷ 近年刺五加注射液治疗心脑血管病。
香加皮(二类):⑴ 性温有毒,袪风湿力强。
⑵ 利水消肿力强,治脚气水肿。
⑶ 含强心苷,善治心衰性水肿、风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兼水肿者最宜,不宜过量,不能和西药强心剂一起用。
千年健(三类):⑴ 性温,最宜老人服,泡酒服效佳。
鹿衔草(三类):⑴ 性温无毒,民间多常用。
⑵ 调经止血,治崩漏、带下、经多、跌打损伤。
⑶ 补肺止咳,治久咳、带伤咳嗽。
雪莲花(二类):⑴ 性温力较强,温肾阳,治肾虚阳痿、宫冷不孕。
⑵ 活血通经,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清稀。
⑶ 止血,跌打损伤。
⑷ 天山雪莲有毒,入药宜慎。
虎骨:袪风、补肝肾、定惊、安神。
第五章 芳香化湿药
一、含义:凡气味芳香,化湿运脾作用的药。
二、性能主治:芳香,辛,多温,个别平,辛香温燥,疏畅气机,芳化湿浊,理气,开胃,除胀满,止呕和中,化湿理气而健脾,非补虚而健脾,兼解表、袪风、解暑、化痰。
适应证:湿浊中阻-口甜、淡,多涎,困脾,呆胃,脉滑濡,苔白腻;湿温暑湿,表证夹湿,风湿痹证,湿浊带下。
三、使用注意:1. 注意选择配伍;
2. 入汤剂当后下;
3. 多耗气伤阴,气虚津亏者慎用。
1. 苍朮(一类):菊科,茅山苍朮,道地药材,辛苦温,归脾胃经。
辛香燥烈兼发散
入脾胃 燥湿化湿而健脾
散外来风寒湿邪 通痹、发汗解表
内含维生素A、D 明目
功能:燥湿健脾:湿阻脾胃-陈皮、厚朴、平胃散
有寒者-砂仁、生姜、白豆蔻
湿浊带下-白朮、陈皮、山药
水肿痰饮-茯苓、猪苓、泽泻
袪风寒湿:表证夹湿:风寒夹湿-防风、荆芥、紫苏
风热夹湿-金银花、连翘、桑叶、菊花
风湿痹痛:寒痹-羌活、独活、防风、威灵仙
热痹-黄柏
湿疹:脚气浮肿-黄柏+苍朮
发汗解表
另:治省目(夜盲证):动物肝脏+苍朮。
凡湿邪致病无论表里内外寒热皆宜。
⑴可做空气消毒剂,癖秽疫气-艾叶、雄黄、冰片
⑵近研究苍朮可降血糖。
用量:3~10g。解表袪风多生用,燥湿健脾多米泔水(淘米水),炙缓解苍朮燥性,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不宜用。
2. 厚朴(一类):木兰科,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凡湿、食、痰、寒所致气滞胀满、咳喘皆宜。
温燥苦降辛散 燥湿、行气 入脾胃、大肠 消积
入肺 降气 化痰 平喘
※既除无形之湿满,又除有形之实满,燥湿力强于苍朮,长于消积平喘。
功能:燥湿行气:湿阻中焦
消积平喘:食积便秘-枳实、厚朴、大黄、芒硝(大承气汤)
痰饮喘咳-杏仁、桂枝
梅核气-紫苏、茯苓、白梅花、香附
用量:3~9g,内热津枯、气虚、孕妇慎用。
附:厚朴花:宽中利气、开郁化湿
3. 藿香(一类):唇形科,广藿香,辛微温芳香,归肺、脾胃经。与香薷、紫苏对比。
芳香辛散而不峻烈,微温化湿而不燥热,长于化湿理气解暑兼发表
入脾胃 芳化湿浊、理气 开胃止呕
入肺 发表 解暑
功能:化湿开胃:湿阻中焦-佩兰:寒-苍朮、厚朴;热-黄芩、黄连、滑石
理气止呕:多种呕吐 寒湿中阻之呕吐:重-半夏、生姜、陈皮
发表解暑: 胃热之呕吐:黄芩、黄连、竹茹
胃虚之呕吐:党参、茯苓、白朮
气滞之呕吐:苏梗
妊娠之呕吐:砂仁、苏梗
湿温暑湿:佩兰、滑石
多种表证 寒性表证 风寒表证:紫苏、荆芥
风寒夹湿:防风、羌活、独活、白芷
阴寒闭暑
气滞兼表:苏梗、陈皮
热性表证 风热夹湿: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
暑热兼表:滑石
似寒似热
※凡湿滞苔腻,不论有无表证寒热虚实皆宜。
用量:3~10g。叶偏发表,梗偏和中,鲜品化湿解暑力强,暑天藿香叶泡水喝解暑。
使用注意:入汤剂后下,阴虚火旺者慎用。
4. 佩兰(二类):菊科,醒头草,湿热脾瘅,治之以兰,辛平芳香,芳香辛散,性平偏凉,归脾胃经。
入脾胃 化湿 善治湿热困脾、升清阳、清头目
解暑
兼发表
※化湿解暑似藿香,平偏凉,湿兼热用之为宜。
功能:芳香化湿:湿浊中阻-藿香
醒脾开胃:湿热困脾-滑石、薄荷、黄芩、升甘草
发表解暑:湿温暑湿
暑天外感-薄荷、滑石、生甘草、西瓜翠衣
※凡脾胃有湿,不论兼表与否皆宜,兼热者最佳。
5. 白豆蔻、砂仁(一类):
相同:⑴同源于姜科植物果实,辛温芳香,芳香、辛散、湿化之品;
⑵化湿、行气、温中。脾胃寒湿气滞诸证
饮酒过度-葛根花、啤酒花、扁豆花、黄芩、砂仁、白豆蔻
⑶入汤剂打碎后下,阴虚火旺者忌服;
⑷二药之壳均可入药,与仁功似而力弱。
异同:
白豆蔻:⑴入肺、脾经,作用偏于中上二焦,善去肺、脾经湿浊寒邪,理肺、脾经气滞;
⑵长于止呕,善治胃肠呕吐;
⑶又治湿温初期,湿阻肺气不畅-滑石、黄芩。(三仁汤-苡仁、杏仁、白豆蔻)
砂仁:⑴作用偏于中下焦,善去脾胃经之湿浊寒邪,理中焦之气;
⑵长于止泻,治寒湿泄泻;
⑶安胎,治中虚、中湿之气滞胎动不安。
6. 草蔻、草果(三类):
相同:⑴同源于姜科,性辛刺鼻;
⑵燥湿、散寒,治寒湿中阻、湿温暑湿。
异同:
草蔻:⑴蔻仁,气味芳香,燥烈之性不及草果,兼理气止呕,可代白蔻用;
⑵入汤剂后下。
草果:⑴有特殊臭气,辣味,燥烈之性强于草蔻;
⑵除痰截疟,治疟疾、温疫(湿浊内壅)。
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利尿药)
一、含义: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作用的药。
二、性能:多甘淡或苦,性多寒凉或平而偏凉,少数温。多归肺、脾、肾、膀胱经,兼归心、肝、小肠经。利水渗湿,导水湿之邪从小便出,兼清热、利胆通淋、退黄、排石、袪风止痒、补虚。
三、主治病证:
水湿内停:上攻-痰饮眩晕、喘满、水气凌心、心悸。
流于肢体-胸水、腹水(水鼓)、肢肿
下蓄-癃闭、小便不利
湿热下注-淋浊、带下
足膝肿痛-脚气、浮肿
外泛肌肤-湿疹、湿疮、痒痛、流水、皮肤浮肿
扰及肝胆 黄疸、结石
停于肠中 水走后阴 水泻 利小便实大便
四、分类:
1. 甘淡渗利药:甘、淡、平凉,利水消肿。
2. 利尿通淋药:苦,少数甘淡、寒凉,治湿热淋痛(热、血、沙、石、膏)、白浊。
3. 利胆退黄药:苦、甘、咸、寒凉,长于利胆、利尿、排石。治湿热黄疸、肝胆及泌尿系统结石。
五、使用注意:阴虚者不宜单用,老人、孕妇慎用,注意选择配伍,常与行气药配伍。
1. 茯苓(一类):多孔菌科,白茯苓,甘淡平,归心、肺、脾胃经,性平不偏,甘淡,渗利兼补虚。
功能:利水渗湿:水肿-猪苓、白朮、泽泻、桂枝(五苓散)
小便不利
痰饮 胸胁-黄芪、防己、桂枝
水气凌心、眩晕-桂枝、防己
停于胃:呕逆眩悸-茯苓30g、泽泻30g、半夏15g、生姜15g
停于肺
健脾补虚:脾虚湿盛-人参、白朮、甘草(四君子汤)
宁心安神:心神不宁 心脾两虚-人参、黄芪、当归、龙眼肉
惊悸失眠 心气不足-人参、龙骨、牡蛎、远志、菖蒲
心肾不交
气阴两虚-人参、麦冬、五味子
※ 茯苓皮:甘淡平,功专利水消肿。
※ 赤茯苓:凉入血分,利水渗湿清热,治水肿、小便不利兼热、淋痛。
※ 茯神:长于宁心安神兼利湿,多用于心虚惊悸、失眠、健忘。
※ 茯神木(抱神木):平,归心、肝经,平肝安神,治惊悸、健忘、脚气转筋、中风不语。
2. 猪苓(二类):多孔菌科,甘淡平,归肾、膀胱经。甘淡渗利。
功能:利水渗湿:水肿、小便不利-五苓散
痰饮
湿浊带下
※近年来猪苓注射液(提取的多糖)可治癌。
3. 薏苡仁(一类):禾本科,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功似茯苓而力缓,长于清热排脓,甘淡渗利兼清热补虚、排脓,生用、炒用功异。
功能:生用: 清利湿热:水肿、小便不利兼热轻证
除痹排脓:脚气浮肿-炒黄柏+炙苍朮+牛膝(四妙丸)
袪湿、热邪略:湿痹导致的腰痛、四肢痛-羌活、独活、威灵仙
补虚:湿疹湿疮-土茯苓、萆解、防己
肺痈吐脓-鱼腥草、金荞麦、芦根
肠痈腹痛-大黄、丹皮、红藤、公英、败酱草
炒用:健脾止泻:脾虚溏泻食少-茯苓、莲子、陈皮
兼利湿
※另治扁平疣:生苡仁辗粉 15g,一日三次;抗癌。
用量:10~30g,津液不足者、孕妇慎用。
4. 泽泻(二类):泽泻科,甘淡寒,归肾、膀胱经。
甘寒、渗利、清泄之品。
功能:利水渗湿(清热):治水肿、小便不利兼热者-四苓散
尿闭-木通、二苓
水泻-炒泽泻、茯苓、炒车前子、黄芩、葛根
痰饮眩晕-半夏、生姜
清相火(肾火):梦多遗精、梦交-单用泽泻12g
阴虚-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药、山萸肉(三补)
丹皮、泽泻、茯苓(三泻)
使用注意:阳虚滑精者不宜用。
5. 车前子(一类):车前科,甘寒,归肝、肾、小肠、肺经。
甘寒、滑利、清化之品。
功能:清热利尿:治水肿、小便不利兼热者-四苓散
淋证涩痛-木通、山栀子、瞿麦、萹蓄
渗湿止泻:水湿泻泄-泽泻、金银花、生白朮
清肝明目:肝热目赤肿痛-菊花、桑叶
肝肾亏虚、目睛不明(内盲、青盲)-枸杞子、五味子、覆盆子、菟丝子
清肺化痰:黄芩、芦根、浙贝
另:降血压-菊花、川芎、炒杜仲
使用注意:入汤剂应用棉布,原色绵线大包,包煎。无湿热者、孕妇忌服。
附:车前草(三类):性味功能似车前子,长于凉血解热毒。单用治热毒痢疾。
6. 滑石(一类):硅酸盐类,Mg(Si4O10)(OH)2 ,水飞后,飞滑石。
甘寒,归膀胱、肺、胃经,甘寒滑利、清解之品,外用收湿敛疮兼清热。
功能:利尿通淋:热结膀胱、淋证涩痛:热淋、血淋-八正散
浮肿、脚气,外用内服皆可
清热解暑:暑热、烦渴、尿赤-生甘草:滑石=1:6
暑湿水泻-车前子、泽泻
外用:湿疹、湿疮、痱疮-冰片
用量:10~15g,飞滑石包煎,块滑石打碎先煎。
使用注意:脾虚津亏者、孕妇忌服。
7. 木通、通草、通脱木(五加科、木通科):
相同:⑴性寒通利之品,清利湿热,水肿、小便不利兼热、淋证涩痛、脚气浮肿。
⑵通乳,治乳少、乳汁不下。
异同:
木通(一类):⑴味苦泄降力强,苦寒通利清降之品,归心、小肠经,善清心、小肠之火。
善治心火上炎,心火移热于小肠。
⑵入血分,通利血脉关节,治热痹肿痛(忍冬藤、赤芍、丹皮、络石藤、桑
枝)、瘀血(大黄、黄柏)经闭。
⑶通血脉而下乳,力较强。
⑷孕妇、经期不宜用。
通草(二类):⑴甘淡轻薄、渗利之品。
⑵入肺胃气分,清泄,主清肺热,兼治湿温初期、湿热病在气分。
⑶通气上达而下乳。
⑷量宜少用。
梗通草功似通草,豆科。
木通、通草古名实混淆,汉.《本经》仅有通草之名(今之木通)
唐初 甄权《药性论》有木通之名
中期 《本草拾遗》有通脱木之名
宋代 《证类本草》将三者合而为一
明代 《本草纲目》通脱木即通草,通草、木通合称木通
清代 《纲目拾遗》将《本草纲目》用于临床
今之木通《本经》通草,今之通草《本草拾遗》通脱木
8. 灯心草(三类):甘淡微寒,归心、肺、小肠经。
甘淡清利除烦,力缓,轻证每用,介于通草、木通之间。
功能:清利湿热:热淋-车前草、苡仁
清心除烦:心火烦热
另可做灯火灸
9. 葫芦、冬瓜皮、泽漆、蝼蛄:
相同: ⑴利水消肿。
异同:
葫芦:甘平利水,无毒力稍缓。
冬瓜皮:甘寒清利,无毒力稍强。
泽漆:大戟科
⑴辛苦寒,有毒力最强,兼通便,治水肿重证。
⑵化痰止咳,治痰饮咳喘。
⑶攻毒散结,治瘰疬疥癣。
蝼蛄:⑴咸寒,清利无毒,性善走窜,重证每用。
⑵兼排石,治石淋、砂淋。
10. 冬瓜子、冬葵子(三类):
相同:⑴甘寒,利湿清热滑肠 水肿 兼便秘者宜用
淋浊
带下
异同:
冬瓜子:葫芦科
⑴甘寒滑利,袪痰排脓,清利力较弱,多用白浊、带下。
⑵多消肿排脓,肺痈、肠痈。
⑶袪痰,治痰热咳嗽。
冬葵子:⑴甘寒滑利,通乳,清利力强,多用水肿、小便不利、淋证涩痛。
⑵通乳,治乳汁不下、乳房胀痛-公英、木通。
⑶滑肠,治便秘轻证。
⑷有滑胎作用,孕妇不宜用。
11. 萆解(二类):薯蓣科,甘苦平(偏凉),归肝、肾经。
苦泄下行,甘淡渗利,作用偏于下焦。
长于利湿浊 通淋
袪风 通下肢痹
功能:利湿去浊:湿浊膏淋 白浊 乌药、公英
袪风除痹:腰膝痹痛-木瓜、独活,肾虚者加桑寄生
湿疹湿疮、脚气浮肿-防己、土茯苓、炙苍朮、炒黄柏
用量:3~10g,肾阴虚者不宜用。
12. 地肤子(二类):藜科,扫帚苗子,甘苦寒,,归胃、膀胱经,治皮肤湿疹之要药。
苦泄降,甘寒清利,药力缓。
利湿浊,兼清热 止痒
功能:利湿浊:治热淋涩痛兼痒
袪湿热:湿疮、湿疹、痒痛-地肤子+蛇床子(固定)
止痒
13. 萹蓄(蓼科)、瞿麦(石竹科)、石韦(小龙骨科)、海金沙(海金沙科)、金钱草:
相同:⑴均为清利通淋之品,治热淋、血淋、水肿兼热等。
异同:
萹蓄(二类):⑴微寒,苦降下行,归膀胱经而清利膀胱湿热而通淋止痛。
⑵入胃经,兼杀虫,治虫积腹痛。
⑶燥湿止痒,治湿疹疥癣瘙痒。
⑷利胆退黄。
⑸缓通大便。
瞿麦(二类):⑴苦寒泄降,力强,善清心与小肠之火而利尿通淋。淋痛火盛、痛重,用之为宜。
⑵善破血通经,治瘀血经闭,外科治疮肿未脓。
⑶孕妇忌用。
石韦(一类):⑴微寒甘苦,上清肺热下利膀胱,血淋最宜。
⑵似兼排石,也可治石淋、沙淋-海金沙、金钱草。
⑶兼止血,治血热出血,尿、咯咳、吐衂。
⑷化痰止咳-黄芩、桑白皮。
⑸消尿蛋白-黄芪、桔梗、山药
海金沙(二类):⑴性寒,清利膀胱,小肠与血分热,善治血、热淋。
⑵兼排石,治石、沙淋,肝胆结石。
⑶入汤剂当包煎。
金钱草(一类):⑴微寒,甘咸,治各种淋证。
⑵善排石止痛,治沙淋、石淋、肝胆结石-茵陈、栀子、大黄、丹皮。
⑶善利胆退黄。
⑷解毒消肿,疮肿、水火烫伤、蛇虫咬伤。
⑸降转氨酶,肝炎转氨酶升高者可用。
⑹报春花科,大金钱草,善治泥沙状肝胆结石,量宜大。
旋花科,小金钱草,肾、尿路结石,肾炎。
豆科,广金钱,治肝胆结石、泌尿系统结石。
伞形科,江西金钱草,善治湿淋黄疸、湿热泻痢。
唇形科,江苏金钱草,连钱草和血丹,腹水水肿、膀胱结石。
14. 茵陈蒿(一类):菊科,苦微寒芳香,归肝胆、脾经。
清利、疏理、芳化,治黄胆之要药。
利胆退黄
功能:清利湿热退黄:治黄疸 湿热 阳黄-栀子、大黄(固定)
寒热 阴黄-附子、白朮、茯苓、猪苓、肉桂
袪湿止痒:湿疹、湿疮、湿温病、暑湿病
降脂:治脂肪肝
用量:10~30g。
15. 地耳草、积雪草、奚黄草(三类):
相同:⑴归肝经,清利退黄,治湿热黄疸。
⑵清热解毒(鲜品捣烂外服)。
⑶活血消肿,治跌打肿痛。
异同:
地耳草(金丝桃科):⑴平而偏凉,兼肺、肠痈。
积雪草(伞形科):⑴性寒力强,兼治中暑腹泻、沙淋。
奚黄草(唇形科):⑴性寒力强,治湿热泻痢。
16. 赤小豆、玉米须(三类):
相同:⑴性平,力缓,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
⑵利湿退黄,治黄疸,阴阳皆可。
⑶用量宜大,久服有效。
异同:
赤小豆:⑴归心、小肠经,性偏寒。
⑵解毒排脓,治疮肿排痈-败酱草、红藤、公英
玉米须:⑴性平少偏,治慢性肾炎、尿蛋白不退。
袪湿、除湿、去湿:
1. 宣发湿邪,发汗去湿,治水湿在表-麻黄、藿香
2. 宣化湿浊 宣发肺经湿邪 多入肺-苦杏仁
兼芳化湿浊 -佩兰、藿香
3. 芳化湿浊,芳香振奋脾气,脾运复常-湿除
4. 温化湿邪,温可化湿,温里药+袪风湿部分药
5. 苦燥湿邪,苦可改变湿或内环境 苦寒-三黄
苦温-陈皮、半夏、厚朴
6. 利下水湿(渗湿),使水湿从小便出。水湿多。
7. 泻下水湿,使水湿从大便出。
8. 胜湿,风能胜湿-防风、羌活、独活、藁本、白芷
第七章 温里药
温中-温脾阳、暖胃
温经散寒止痛,温肝肾之经脉而散寒止痛
温心阳:心阳虚之治法
温阳 温脾阳:脾阳虚之治法
温肾阳:肾阳虚之治法
温里 回阳救逆:急救心肾阳衰欲脱
温肺化饮:温肺、化寒饮,治寒痰喘咳之法
引火归元:引上浮虚火回归肾元
一、含义:凡药性温热,以治疗里寒证为主的药物。
二、寒证与里寒证
1. 寒证 表:发热、恶寒,辛温发表。
里:但寒不热。
2. 里寒证
⑴原因:外寒直中。
阳虚(证重、程长)
⑵证型:a. 寒邪直中脾胃,阳气被困,脘腹冷痛、泄泻。
b. 脾阳虚证:全身畏寒、肢冷、脉沉紧、苔白。
①全身代谢低下,倦怠乏力。
c. 脾肾阳衰 ②生殖机能障碍,男阳痿滑精,女宫冷不孕。
③泌尿系统不利,尿频、遗尿、尿失禁。
d. 心肾阳衰,脉微欲绝,声音低、口鼻冷、四肢厥冷。
e. 阳虚水肿,水肿兼畏寒肢冷。
f. 阳虚外感,恶寒重发热轻。
g. 风寒湿痹。
h. 寒疝腹痛,胸痹冷痛。
里寒证主要指a-e,f-h附属。
3. 性能主治:性温热,味多辛或苦,归心、脾、肾、肺经。
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回阳救逆,温经通络兼袪风湿,杀虫活血,平喘。
4. 适应证: a-h加肾阳虚,除f。
5. 注意:⑴阴血亏虚者不宜用。
⑵真热假寒不宜用,注意配伍。
1. 附子(一类):毛茛科,辛、大热,有毒,归十二经。
辛热燥烈纯阳之品,毒大力强。
峻补元阳 回阳救逆(第一要药),有毒宜炙用,凡阳衰里寒、寒湿重证每用
散寒止痛
兼袪风湿止痛
功能:回阳救逆:亡阳欲脱-干姜、甘草(四逆汤)
兼气虚欲脱-人参(参附汤)
兼血脱-黄芪、当归
兼冷汗不止-黄芪、山萸肉、龙骨
补火助阳:治肾阳虚诸证-肉桂+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
(命门之火) 阳虚泄泻-白朮、人参、干姜
助肾阳 阳衰水肿-白朮、茯苓、芍药
阳虚自汗-黄芪、白朮、龙骨、牡蛎
胸痹冷痛-川芎、红花、丹参、赤芍
散寒止痛:寒邪直中脘腹痛-干姜
兼袪风湿:风寒湿痹、顽固不愈-威灵仙、羌活、独活、白花蛇、乌梢蛇
阳虚外感-附子+麻黄+细辛(固定)
用量:5~30g。
用法:生用毒大力强,炙用毒小力缓,久煎可降低毒性,入汤剂应炙用先下久煎。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非阴盛阳衰不宜用,孕妇忌服。反瓜蒌、白蔹、白及、贝母。
黑附片、白附片、淡附片、熟附片、炮附片
2. 肉桂(一类):樟科,辛甘大热,归肝、肾、脾、心经。
辛甘大热,气厚纯阳之品,力不及附子,长于缓补肾阳,引火归元,温通经脉(改善微循环)。
肾 缓补肾阳 补火助阳 引火归元
肝心 散寒 止痛
脾 温通经脉(活血) 消沉寒痼冷
功能:补火助阳:肾阳虚衰-附子+六味地黄丸
脾肾阳虚-干姜、当归、附子、白朮、人参
引火归元:虚阳上浮-生地、玄参、知母、炒黄柏
阳虚水肿-五灵散肉桂换桂枝
散寒止痛:寒邪直中-干姜
寒痹腰痛-独活、桑寄生
寒疝腹痛-小茴香、青皮
温通经脉:经寒血滞,痛经、月经不调-当归
血瘀所致经闭有寒者-丹参、川芎、三棱、红花
癥瘕积聚-桃仁、红花、丹参、土鳖虫
阴疽内陷-鹿脚胶、麻黄、熟地(阳和汤)
此外,与补气血药同用,促进气血生长。
十全大补汤:肉桂、黄芪、人参、白朮、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熟地、芍药
(四君子汤) (四物汤)
用量:2~5g,入汤忌当后下,引火归元量宜小。
使用注意:阴虚及一切出血证、内热、孕妇不宜服。
官桂功似肉桂而力缓,常用于经寒痛经;桂心功似肉桂而力强。
3. 干姜(一类):姜科,辛热,归脾胃、肺、心经,与生姜对比记忆。
辛热燥烈,药力不及桂附,药食皆用(调料),能守能走。
脾胃 温中散寒 善于温中
心 回阳通脉 止痛
肺 温肺化寒饮 止咳
功能:温中散寒:寒邪直中,脘腹痛。
脾阳虚,脘腹痛、呕吐、泄泻-白朮、炙甘草、人参
回阳通脉:亡阳欲脱,辅助附子-附子+干姜(固定)
温肺化饮:寒饮咳喘、痰多清稀、多泡沫,病程久-细辛+五味子+干姜(固定)
此外:治冷痹作痛,研末醋成或酒调服
附:炮姜:辛热,归脾胃经。守多走少。
功能:温中散寒:中焦虚寒痛吐泻-白朮、甘草、陈皮
温经止血、止泻,虚寒出血、泄泻-灶心土、艾叶
姜炭:微辛热。
功能:温经止血:虚寒止血-三七、灶心土、艾叶
4. 高良姜(三类):姜科,辛热,归脾胃经。
温中散寒止痛止呕止泻,功似于姜,长于散胃寒。
功能:温中散寒止痛止呕:中焦虚寒,脘腹冷痛-干姜、党参
胃寒胀痛-香附+高良姜(固定)
附:红豆蔻:芳香化湿,理气散寒止痛(高良姜之果实)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内热者忌服。
5. 山奈(三类):姜科,辛温,归胃经。功似良姜兼理气,功似草蔻、砂仁,长于散寒。
功能:辛散温通 温中散寒、行气 止痛
健胃消食
温中行气:脘腹冷痛兼胀满
散寒止痛:食积不化兼有寒者
可做食品
6. 细辛(一类):马兜铃科,辛温,芳香,归心、肺、肾经,有小毒。
芳香走窜,气盛味烈,作用颇强。
散风寒、通关窍、化寒饮 止痛
※既散理寒,又散风寒,尤善除少阴经风寒(心、肾),力强而致里(少阴),凡风寒湿客体重证每用。
功能:发表散风:风寒感冒、头痛鼻塞、身痛-防风、荆芥、紫苏、羌活、独活
袪寒:表证夹湿-九味羌活饮
通窍止痛:阴虚外感-麻黄、附子
头风头痛 寒-白芷、藁本、羌活、川芎
热-白芷、生石膏、菊花、川芎
寒-白芷
鼻渊头痛 热-石膏、黄芩、白芷、栀子
寒热交错
风冷牙痛-白芷、良姜
牙痛 风火牙痛-黄芩、黄连、石膏
寒热错杂
口舌生疮-黄柏、细辛等量研末涂在伤口
胸痹冷痛、冠心痛、心绞痛
风寒湿痹-羌活、独活、威灵仙、川乌、草乌
温肺化饮:寒饮喘咳-五味子、干姜、麻黄、杏仁、甘草
此外,催嚏开窍急救-皂角、薄荷
用量:不过3g,细辛要先下久煎。
使用注意:体虚火旺、阴虚有热、干咳无痰、血虚内热忌服。反藜芦。
7. 吴茱萸(一类):芸香科,辛苦大热,有小毒,归肝、胃脾、肾经。
疏降燥散、温阳止痛、有小毒力较强。
内服 入肝 疏肝气降厥阴上逆之寒气 止痛
暖肝散寒 止痛
入脾胃 温中燥湿 和肝胃 制酸 ※凡肝脾肾三经有寒 有小毒 辛 杀虫 有气逆,酌情使用。
入肾 助阳 利于散寒
外用 燥湿杀虫 止痒
引火下行、引血下行、引药下行
功能:
内服:散寒止痛:肝胃虚寒、厥阳上逆,厥阴头痛。
燥湿温阳:肝气上逆、呕吐吞酸 寒-炒白芍、丁香、半夏、煅龙骨、煅牡蛎
热-黄连、炒白芍、陈皮、黄芩
疏肝下气:寒疝腹痛-香附、元胡、川楝子
寒湿脚气-木瓜、蚕沙、防己、槟榔
阳虚泄泻,肾泻、五更泻、鸡鸣泻-五味子、肉豆蔻、补骨脂
经寒所致痛经、月经不调-当归、桂枝、川芎
此外:杀虫、治虫积腹痛、蛲虫病。
外用:燥湿止痒,湿疹、疥癣-地肤子、白鲜皮、苦参
敷足心 引火下行,治口舌生疮,小儿鹅口疮-足心涌泉穴
引血下行,降血压,治高血压(治标不治本)-神厥穴
散寒、止痛、止泻、脘腹痛
8. 川椒(二类):芸香科,辛热有小毒,归脾、肺、肾经。
辛热,燥散,补火杀虫。
入脾 散寒燥湿温中 止痛
入肾肺 入肾补命门火 助阳
纳气 平喘
有小毒、辛、入脾 杀虫
功能:散寒止痛:胸腹冷痛-大建中汤
补火止喘:寒性呃逆
燥湿杀虫:阳虚喘息-熟地、山药、山萸肉
阳痿、宫冷-附子、鹿茸
寒湿泄泻(痢)-苍朮、白朮
蛔虫腹痛-干姜、乌梅、细辛、三黄
外用燥湿杀虫止痒,湿疹、痒疹、脚气-苍朮、白纤皮、蛇床子、地肤子
用量:不超过10g,阴虚火旺者不宜用。
附:椒目:花椒的种子,苦辛寒,有毒,沉降下行。
功能:利气平喘(劫喘、平喘力强):痰饮喘息不得平卧-瓜蒌、桑白皮
消痰行水:水肿胀满,胸水-瓜蒌、茯苓、防己
9. 丁香(二类):桃金娘科,公丁香,花蕾,辛温芳香,归脾胃、肾、肺经。
功能:补火散寒,下气降逆 止痛、止呃
温中降逆:虚寒呃逆-柿蒂+丁香(固定)
散寒止痛:脘腹冷痛-干姜、香附、良姜
兼补肾阳:阳痿、宫冷
寒湿带下
使用注意:热证忌服,畏郁金。
手足癣:丁香15g+70%酒精100ml泡两天
10. 小茴香(伞形科)、八角茴香(大茴香)(三类):辛温芳香,归肝、肾、脾胃经。
入肝肾 散肝经寒邪而止痛
入脾胃 理气温中开胃 止呕、止痛
功能:散寒补火止痛:寒疝腹痛-荔枝核、山楂核、橘核、香附
理气开胃和中:睪丸偏墬
经寒痛经-当归、川芎、艾叶、桂枝
宫冷、宫寒
阳痿、遗尿
脾胃虚寒
异同:小茴香力缓,大茴香力强。
11. 胡椒、荜茇、荜澄茄(三类):胡椒科
相同:⑴均源于胡椒科。
⑵温中散寒止痛,内服外用,治脘腹冷痛、虚寒呃逆、呕吐、止泻。
⑶阴虚火旺、内热者忌服。
异同:
胡椒:辛热,药力短暂,多做调味品。
荜茇:⑴辛热,药力较强且持久,多做药用。
⑵善散胃寒,兼行气而止痛,止泻为优。诃子
荜澄茄:⑴辛温,力持久,惟善散胃寒,兼行气。以止呕消胀痛为长。
⑵兼暖肾、散膀胱冷气,治寒疝腹痛、虚寒性小便不利,寒湿下注膀胱所致小便浑浊。
第八章 理气药
一、含义:凡能调理气分、舒畅气机、消除气滞、气逆的药。
二、气分病
气虚→补气 情志失调
气分病 气滞→行气 气滞 寒暖不适
气逆→降气 气逆 食积停滞
原因 瘀血停滞
外伤
肝郁气滞:胸胁胀痛、疝气 满
气滞证 脾胃气滞:脘腹胀痛、嗳气 典型症状 胀
肺气壅滞:胸闷 痛:钝痛
肝气上逆:奔豚气
气逆证 胃气上逆:呃逆、嗳气、呕恶吐、反胃
肺气上逆:喘息咳嗽
呃逆
典型症状 呕吐
(多见) 喘息
奔豚(少见)
三、性能主治
1. 性能:性多温,少数平,个别寒凉(4味),味多辛香,或兼苦,入肺、脾、肝经,行气、降逆、散结、止痛、疏肝。兼发表、化痰、燥湿、袪寒、清热、活血化瘀。
2. 主治病证:气滞、气逆。
四、注意:气虚、阴虚者不宜单用。
(一)柑橘类药:
1. 橘皮(一类):芸香科,陈皮,辛苦温芳香,归脾、肺经。
辛苦芳香,温和不峻(对青皮而言)主入中上二焦
入脾、肺 理气、燥湿 调中健脾、化痰
※凡食、湿、痰、寒所致的气滞皆宜。
功能:理气调中:脾胃气滞、脘腹胀满(兼寒湿)-厚朴、苍朮、陈皮(平胃散)
香附、苏梗、陈皮(香苏散)
燥湿化痰:脾虚、食少、便溏-党参、白朮、甘草、茯苓
肝气乘脾-炒白芍、防风、炒白朮、陈皮(痛泻要方)
痰湿咳喘 寒-半夏、茯苓、甘草、陈皮(二陈汤)﹝细辛、干姜、五味子﹞
热-黄芩、桑白皮、石膏
此外,陈皮常与补虚药配伍,协助补虚药补虚,防止滋腻碍胃。
使用注意:无气滞痰湿,气阴两虚者不宜用。
附:橘红:外层果皮,性味归经同陈皮,长于燥湿发表。善治喉痒痰多。
橘白:内层果皮,性味功能同陈皮,力缓,温燥之性弱,不伤阴。长于化湿和中,善治湿热伤中,脾虚痰多。
橘络:维管束,甘苦平,归肝、肺经,宣通经络、化痰理气,主治痰滞经络或咳痰胸痛。
橘核:种子,苦平,归肝经,行气散结止痛,主治肝气郁滞所致肿痛结块。
橘叶:辛苦平偏凉,归肝、胃经,疏肝行气,消种散结,主治胁肋痛、乳痈。
化橘红:芸香科,柚树果实外皮,性味功能似橘皮,长于化痰,兼消食,治痰多咳嗽兼食积。
2. 青橘皮(一类):青皮,辛苦温,归肝胆、脾经,芳香。
辛散苦降,力强,作用于中下二焦
入肝胆 疏肝
入脾胃 破气(力强) 散结
消积 止痛、除胀满
功能:疏肝破气:肝郁气滞-柴胡、香附
散结消积:乳房胀痛-柴胡、橘核、橘络
寒疝腹痛-香附、小茴香、大茴香、乌药
癥瘕积聚(肝脾肿大)-丹参、柴胡、生牡蛎、土鳖虫
时积胀痛-焦三仙、炒枳壳
此外:⑴治疟疾-柴胡、青蒿、黄芩、常山、知母、草果。
⑵青皮注射液-抗休克升血压。
用量:3~10g,疏肝常醋炒,气虚者不宜单用。
3. 佛手、香橼(三类):芸香科,辛微苦、微温,归肝、脾、肺经。
相同:⑴辛泄苦泄,温通入脾胃肺经,主中上二焦。
⑵疏肝理气(力平和),和中化痰。肝郁气滞-柴胡
肝气犯胃
咳嗽痰多色白、胸闷
异同:佛手偏理肝胃之气,香橼偏理脾肺之气。
4. 枳实、枳壳:芸香科
枳实(一类):苦微寒,归脾胃、大肠经。
苦寒下行,气锐力猛,作用力强
入脾胃、大肠 破气、化痰、缓通大便 消积、除痞
※凡食、痰所致气滞均宜,兼热者最宜,炒用袪其寒性。
功能:破气消积:食积、便秘、腹胀、腹痛-厚朴、大黄
化痰除痞 或泻痢不爽-大黄、木香、槟榔
痰阻气机:胸脘痞满-厚朴、桂枝、瓜蒌、陈皮、半夏
痰热虚烦不眠、惊悸不宁-竹茹、陈皮、茯苓、半夏
此外:⑴治脏器下垂,急性胃扩张-人参、黄芪、柴胡、升麻。
⑵注射液,静脉点滴,抗休克升血压。
用量:3~10g,脾胃虚寒、孕妇不宜用。
枳壳(二类,成熟近成熟果实):性味功效同枳实,作用缓和,长于理气宽中。
主治胸胁气滞胀满、食积胀满轻证、脏器脱垂。注射液抗休克升血压。
(二)非橘类药:通理三焦气滞
1. 木香(二类):菊科,辛苦温,芳香,归脾胃、大肠、胆经。
辛散香燥,苦降温通,生用、煨用功异,可升可降。
通理三焦,重在脾胃 生用行气 调中止痛
消食健脾开胃
煨用 行中有止 实肠止泻
※凡胃肠气滞有寒夹湿者或夹食积均宜。
功能:行气、调中止痛:脘腹胀痛-延胡索+木香(胃灵散)、陈皮
消食、健脾:泻痢后重-木香+黄连(固定)香连丸、马齿苋、白头翁
寒疝腹痛-青皮:丁香(1:4)、小茴香
脾虚食少便溏脘腹胀-人参、茯苓、白朮、甘草、枳实、砂仁
此外,常与补虚药同用,促进吸收。
用量:3~10g,生用专行气,煨用行气兼止泻,阴虚火旺者忌服。
2. 香附(一类):莎草科,辛微苦性平、芳香,归肝、三焦经。
辛苦散窜,微苦略降,性平不偏,通理三焦偏于肝,生、炙用功异。
生、炙 疏肝理气 调经止痛
生用解表
功能:疏肝理气:肝郁气滞-枳壳、柴胡
调经止痛:肝胃不和-柴胡、青皮、陈皮
寒凝气滞所致脘腹胀痛-良姜
寒疝腹痛-青皮、小茴香
月经不调-柴胡
痛经
乳房胀痛
胎前产后诸疾
兼发表:表证兼气滞-香附、陈皮、苏梗(香苏散)
另治扁平疣
※气病之总司,妇科之总帅。凡气滞肝郁,无论寒热皆宜,兼表证者宜生用。
用量:6~12g,醋炙疏肝理气,气虚津亏者不宜用。
3. 乌药(二类):樟科,辛温芳香,归脾、肺、肾、膀胱经。
辛温香窜 上入肺、脾 散寒、疏理胸腹部邪逆之气
下达肾、膀胱 温肾、散膀胱冷气 顺气散寒 止痛
※作用偏于下焦(肾、膀胱)
功能:行气止痛 胸闷胁胀-瓜蒌皮、枳壳
温肾散寒:治寒郁气滞诸证 脘腹胀痛-木香、陈皮
寒疝腹痛-木香、青皮、香附
痛经(得暖则舒)-当归、川芎
气逆喘息-人参、沉香
肾阳亏虚、膀胱虚寒,遗尿、尿频-乌药、山药、益智仁(缩泉丸,固定)
用量:3~10g,气虚血亏、内有热者不宜服。
4. 沉香(一类):瑞香科,辛苦芳香、温,归肾、脾胃、肺经,温而不燥,行而不泄,理气而不耗气。
芳香辛散温通,味苦质重下行,力平和,无破气之害。
入脾胃 行气温中 止痛
降逆气 止呕
入肾肺 温肾暖肺 纳气 平喘
助肾阳 男子精冷女子宫冷
功能:行气止痛:寒凝气滞、冷气攻冲、胸腹胀痛
降逆止呕:胃寒气逆、呕吐呃逆-丁香、柿蒂、生姜
温肾纳气:气逆喘息 实证:气喘痰壅-苏子、半夏、陈皮(苏子降气汤)
虚证: 肾阳虚-蛤蚧+六味地黄丸+肉桂+附子
肾阴虚-五味子+六味地黄丸
虚实夹杂:上盛下虚-当归
另治:精冷、宫冷、虚冷便秘。
附:沉香曲(沉香放在神曲里):消积导滞
使用注意:入汤剂后下,阴虚火旺者忌服。
5. 檀香(三类):檀香科,辛温芳香,归肺、脾胃经。
辛香行散温通,善调膈上诸气畅脾肺,利胸膈。
理气调中 寒凝气滞所致胸腹胀痛-聚香饮子
散寒止痛 胸痹绞痛-宽胸丸
噎嗝,食入即吐
用量:3~6g,多入丸散,阴虚火旺、血热吐衂忌服。
6. 薤白(一类,小根蒜):百合科,辛苦温,归肺、胃、大肠经。
辛散苦泄,滑利
上入肺 通阳散结 治胸痹
下入胃、大肠 泄大肠气滞 治胃肠气滞
功能:通阳散结:胸痹疼痛、痰凝闭阻、阳气被遏-瓜蒌+薤白(固定)+白酒+枳实+桂枝
下气行滞:下痢后重
用量:10~15g,气虚无滞者不宜用。
7. 川楝子(楝科)、青木香(马兜铃科)、荔枝核(无患子科):
相同:⑴均归肝经。
⑵理气止痛,治肝胃气滞诸证。
异同: 凡气滞血瘀痛
川楝子(二类):⑴苦寒有小毒,兼清热,善治肝胃气滞兼热者-川楝子+延胡索(固定)。肝胃气滞有寒者或热不盛者当炒用-炒川楝子+延胡索。
⑵清肝火-地黄、牛膝。
⑶杀虫,治虫积腹痛。
⑷清利下焦湿热,治湿热小便不利。
⑸外用杀虫止痒,治疥癣。
⑹不宜过量,脾胃虚寒者当炒用。
青木香(三类):唐以前指菊科木香。
⑴苦心微寒,长于止痛,肝胃气滞痛重偏热夹湿者用之最宜。
⑵有小毒,解毒袪湿,治饮食不节、腹痛吐泻。治风湿痹痛、湿疹、湿疮。
⑶兼消肿,治牙龈肿痛、毒蛇咬伤。
⑷降血压,治高血压、肝阳上亢。
⑸脾胃虚寒者不宜单用,不能过量,有肾病者忌用不能长期用。
荔枝核(三类):⑴甘温,无毒,行散,肝胃气滞偏寒者用之为宜。
⑵兼散寒,治寒疝腹痛、经寒、寒经、产后腹痛、乳房胀痛。
⑶降血糖。入汤剂打碎。
8. 玫瑰花、绿萼梅(三类,蔷薇科):
相同:⑴均归肝经,芳香疏理之品。
⑵能疏肝解郁,理气和胃,治肝胃不和、气机不畅。
⑶入汤剂不宜久煎。
异同:
玫瑰花:⑴甘微苦,芳香,性温,色红,入血分散瘀和血。治肝郁气滞兼血瘀所致月经不调、痛经、跌打损伤。
绿萼梅:⑴酸涩平,性平,色白入气分,治肝郁气滞、痰气交阻所致梅核气-苏梗、厚朴、茯苓。
9. 刀豆、柿蒂(三类):
相同:⑴均归胃经,均降逆止呃,治呃逆呕吐。
异同:
刀豆(豆科):⑴性温,兼温中,虚寒呃逆-沉香、丁香。
⑵兼入肾,温肾助阳。
柿蒂(柿科):⑴性平苦降,平不寒不热,凡呃逆呕吐不论寒热皆宜-柿蒂+丁香(固定)。
10. 甘松、九香虫(三类):
相同:⑴性温,行气止痛兼散寒,治寒郁气滞诸证。
异同:
甘松(败酱科):⑴温而不热,甘而不滞,香而不燥,善开脾郁。辛甘芳香温,治肝胃不和。
⑵煎汤外洗治脚臭。
九香虫(蝽科):⑴咸,归肝、脾经,善温通行散而行气止痛,治肝脾、肝胃不和-炒九香虫+炙刺猬皮。
⑵温肾助阳,治阳虚、遗尿、滑精。
11. 娑罗子、八月札(三类):
相同:⑴均归肝、胃经,疏肝理气和中,肝胃气滞痛、疝气痛、肝郁气滞胁痛。
异同:
娑罗子:七叶树科,甘温,性温,宽中和胃为长,肝胃不和多用。
八月札:木通科,苦平,性平,善消肿散结,治瘰疬、肿瘤,兼利尿。
第九章 消导药
一、含义:凡健脾开胃、促进饮食机制消化的药物。
二、功能与主治:入脾胃,健运脾胃 消食除胀 和中 增强消化机能
兼化痰、活血、下气、排石。食积不消、脾胃不健、消化不良。
三、注意选择配伍
1. 麦芽、稻芽、神曲:
相同:⑴归脾胃经,开胃消时而健脾,治食积不化(炒焦)、脾胃虚消化不良-党参、白朮、茯苓。
异同:
麦芽(二类):禾本科
⑴性平,养胃,益脾而消食,长于消面积。
⑵生用兼疏肝,治肝郁不舒兼食积,只做辅助品用。
⑶大量用回乳,断奶时常用-焦麦芽50g+蒲公英15g。
⑷生麦芽孕妇、哺乳期不宜用。
稻芽(三类):禾本科
⑴性平,力较麦芽缓,补脾胃,长于消谷积。
⑵不燥烈伤阴,最宜病候脾气胃阴伤之食积。
⑶生用和中补虚,炒用消食,炒焦化积。
神曲、陈曲、六神曲(二、三类):
⑴性温,药力较强,长于消谷积。
⑵兼行气,食积兼气滞胀满者最宜。
⑶丸剂中有矿物药者常用本品作糊丸剂,一则赋形,二则助消化。
⑷性偏温燥,阴虚火旺者不宜单用。
2. 山楂(一类):蔷薇科,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善消油腻肉积兼活血化瘀、行气。
功能:消食化积:油腻肉积、小儿乳积-山楂丸、肥儿散
活血化瘀:痛经、经闭、产后恶露不尽
降血脂:减肥、癥瘕-茵陈蒿、泽泻
※山楂炭:痢疾便血
使用注意:消积导滞宜炒焦用,降脂减肥宜生用,胃酸过多者不宜用,胃溃疡者不宜用。
3. 莱菔子(一类):十字花科,白萝卜子,辛甘平,归脾、肺经,生、炒用功异,生用消导兼催吐,炒用专消导。
入脾 消食下气除胀
入肺 化痰降气止咳喘
炒用:消食除胀:食积气滞证
下气化痰:喘咳、痰多-苏子、白芥子、莱菔子(三子养亲汤)
另治急腹证
生用:催吐风痰-皂角、细辛 急救用
用量:3~10g,不宜和人参一起服。
4. 鸡内金(一类):雉科,甘微寒,归脾胃、膀胱经。消积力强,兼清利化痰固涩。
功能:运脾消食:治食积不消、脾虚食少、小儿疳积
清利湿热排石:泌尿系、肝胆结石-金钱草、海金沙、郁金、积内金(四金汤)
化瘀消癥:癥瘕积聚、食积-丹参、土鳖虫
固精止遗:遗精、尿兼食积
用量:1~50g,研末服效佳。
5. 鸡矢藤(三类):茜草科,甘苦微寒,归脾胃、肝、肺经。
功能:消食健脾:治食积不化、小儿疳积
化痰止咳:治痰热咳嗽,捣汁服
清热解毒:热毒泻痢、咽喉疮疡肿痛
善止痛
6. 阿魏:甘辛温,归脾胃、肝经。
功能:消积化滞:治肉积、油积
消癥散痞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孕妇不宜用。
第十章 驱虫药
人体寄生虫:
一、 线虫类:蛔(痐、蚘)、蛲、钩、丝、鞭
二、 吸虫类:血吸虫、肝吸虫、肠吸虫(姜片虫)、肺吸虫
三、 绦虫类:猪、牛绦虫、短小绦虫
常见寄生虫:1. 蛔虫,2. 蛲虫,3. 钩虫,4. 绦虫,5. 丝虫
一、含义:凡去除杀灭人体寄生虫的药。
二、虫证:蛔、蛲、钩、绦
原因:湿热、饮食不节(口、皮肤)
表现:不思饮食、多食善饥、嗜食异物、呕吐涎沫或虫体、绕脐腹痛、胁下刺痛、面色萎黄、形体枯瘦、脸面、眼球有红斑、肛门瘙痒、大便里有虫卵
三、功能与主治:驱虫兼开胃、消积、下气、通便。治疗各种肠道寄生虫病。
四、使用注意:1. 选择配伍,体弱者补虚为先或补虚驱虫并施。
2. 注意服药方法,晨空腹服。
3. 注意使用方法。
4. 虫体配伍泻下药。
1. 使君子(一类):使君子科,甘温,归脾胃经。
驱虫、消疳、健脾,味甘香易食,小儿易服。
功能:驱虫:蛔、蛲、钩虫病-单用或苦楝皮、牵牛子、大黄
健脾消疳:小儿疳积兼虫积
乳食停滞
注意:不能过量,不能和茶叶水服同(威灵仙、土茯苓均不与茶叶水同服),否则容易膈肌痉挛,打嗝不断。
2. 苦楝皮(一类):楝科,苦寒有毒,归脾胃经。
驱虫兼清利湿热 止痒
肠道、皮肤寄生虫
功能:驱虫:蛔、蛲、钩
清热燥湿止痒-湿疹、湿疮、疥癣(煎汤外洗)
用量:干品10~15g,鲜品10~60g。
注意:脾胃虚寒者不宜用,肝病患者不宜用,用量不宜过大,新鲜者为佳。
3. 榧子、鹤虱、芜荑(三类):
相同:杀虫,治各种虫积腹痛。
异同:
榧子:红豆杉科,甘平、归胃、大肠经。
①香积可口,多脂油润,力缓,润肠不伤胃。
②兼润燥,治肺燥咳嗽、肠道便秘。
③炒熟以后效佳。
鹤虱:菊科,苦辛平,有小毒,归脾胃经。
①性平有小毒。
②专于杀虫,多入丸散。
芜荑:榆科,辛苦温,归脾胃经。
①性温兼消积,治小儿疳积。
②杀皮肤寄生虫,治疥癣。
4. 贯众(一类):厥科,苦微寒,有小毒,归肝、脾经,生用、炒炭用功异。
生用杀虫清泄,炒炭收敛兼清凉。
功能:
生用:杀虫:蛔、蛲、钩、绦-苦楝皮、使君子、牵牛子
清热解毒:温热病
抗病毒、细菌、真菌、原虫、流感、流脑、肝炎、小儿麻疹,治疗、预防皆可。
炒炭用:止血(凉血):治血热出血、崩漏、吐衂、便血
用量:10~30g,东北绵马贯众有毒。
5. 槟榔(大腹皮)、南瓜子:
相同:①善驱绦虫(60~120g)。
②善驱蛔虫。
③兼通便促进虫体排出。
④驱绦虫用量宜大,宜生用。
异同:
槟榔(一类,棕梠科):
①苦降温通,辛散质重下行,药力较强,杀虫成分:槟榔碱。
②杀绦虫力强,麻痹猪带绦虫全体,牛带绦虫头部及未成熟的节片。
③兼杀短小绦虫,去蛲、钩、姜片虫(古本草称姜片虫为赤虫)。
④兼下气消积,通便力强,又治食积气滞、胀痛、便秘、湿热泻痢(黄连、黄芩、木香、黄柏)、里急后重。
⑤兼利水除湿,治水肿(猪苓、茯苓)脚气(蚕沙、土茯苓)。
⑥截疟,治疟疾寒热-常山+槟榔、草果、柴胡、知母。
⑦急腹证-木香、柴胡(四金汤)。
⑧消积导滞用焦槟榔,去绦虫宜生用,水泡后再煮。
⑨有一定毒性,中毒后恶心、呕吐、腹痛、心慌 洗胃,注射阿托品。
附:大腹皮(槟榔皮):辛微温,归脾胃、大肠、小肠经,功似厚朴而力缓。
功能:行气宽中,湿阻气滞
利水除湿,水肿脚气 轻症用
南瓜子(二类):
①甘温香润力较缓,杀虫成分:南瓜子氨酸。
②杀绦虫力较缓,麻痹猪、牛带绦虫中后段孕卵节片。
③兼杀血吸虫,临床少用,原因 量大
疗程长
对尾蚴有作用,对成虫杀灭作用差
④润肠通便力缓,治肠燥便秘。
⑤生南瓜子治前列腺、乳腺增生、膀胱炎。
⑥连壳或去壳取仁研末服、口嚼服。
6. 雷丸(二类):白蘼科,苦寒,归胃、大肠经。
杀虫良药,最宜绦虫,破坏虫体:雷丸素(糖蛋白巯基酶高温失活)
功能:驱虫:蛔、蛲、钩、绦,治绦虫生用研末服(10~20g,1天2~3次,不入汤剂),温开水送服,有催吐的副作用。
注意:碱性条件下服用效佳。
7. 鹤草芽(三类):蔷薇科,苦涩,专杀绦虫,驱绦成分:鹤草酚。作用于绦虫头部,抑制其头部吸盘。研末服(45~50g)或提取鹤草酚服。
绦虫
使 苦 榧 鹤 芜 贯 槟 南 雷 鹤
君 楝 瓜 草
子 皮 子 虱 荑 众 榔 子 丸 芽
蛔蛲钩
第一十章 止血药
一、含义:凡以制止内外出血为主要的药物。
二、血证: 血虚 补
血瘀 活
出血 止血
出血证:体外出血:跌打金创
体内出血: 血热 破血妄行 咯血
气虚 不摄血 咳血
(血流不畅)血瘀 血不归经 吐血
气逆 血随气涌 便血
阳虚 血不归经 尿血、崩漏、皮下出血(紫癜)
三、功效主治:止血。咯、咳、吐、衂、便、尿、崩漏、紫癜、金创出血,兼清热凉血、活血化淤、温经通阳。
四、分类与各类特点:
1. 收敛止血药:平寒温,收敛而止血,有留瘀之弊,治大出血无瘀滞者。
2. 化瘀止血药:平温寒,化瘀畅血脉而止血,止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动血,治出血兼
瘀。
3. 凉血止血药:多寒凉,少数平而偏凉,清热凉血而止血,过量用有留瘀之弊,治血热
妄行。
4. 温经止血药:温阳通经而止血,治阳虚有寒,但伤阴助火。
五、使用注意:
出血证初期不要过早使用收敛性降强的止血药。
若瘀血未尽,应加活血化瘀药,但遇一时性大出血例外(以止血为主)。
大出血有虚脱者,当先补气固脱。(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当先实用)
血热兼瘀者不能用大量的寒凉药,以防加重瘀血。
注意选择配伍。
关于炒炭能止血,不能一概而论,棕梠炒炭,三七生用。
一、收敛止血药:
白及、紫珠、鸡冠花、檵木、棕梠炭、仙鹤草、藕节炭、花生衣、百草霜:
相同:治各种出血,容易留瘀,宜用于出血无瘀者。
异同:
白及(一类):①微寒,粘、涩、收敛,止血力强,内服外用皆可,兼热者最宜。
②善补肺,抗结核菌(TB),为治肺部出血之佳品。
③口服,直接作用于胃黏膜,治胃出血兼胃溃疡。
④外敷治外伤出血。
⑤消肿敛疮生肌,治疮肿初期、溃后不收口、脓成未溃、脓多忌用,又治水火烫伤、肛裂、皮肤皲裂。
紫珠(三类):①性凉,善治肺胃出血兼热者。
②兼解毒疗疮,治疮疡、水火烫伤、蛇咬伤。
鸡冠花(一类):①性凉,清热凉血,治下焦血热出血。
②涩肠止泻,治久泻九痢。
③止带,治赤白带下。
④消肿敛疮,治痔疮肿痛及疮疡。
檵木(三类):①性平偏凉,收缩子宫,最善治崩漏及产后出血。
②清热解毒,治湿热疮肿、水火烫伤。
③止痢,治湿热泻痢。
棕梠炭(二类):①性平,收敛止血力强,最宜大出血无瘀者。
②陈久炒炭者为佳。
仙鹤草(一类):①性平,止血力强,凡出血无论寒热虚实皆宜。
②兼补虚,治脱力劳伤。
③解毒止痢,治疮肿、泻痢。
④截疟,治疟疾寒热。
⑤兼杀虫,治阴道滴虫。
⑥止咳,治痰咳日久。
⑦抗癌,治各种癌症。
藕节炭(三类):①性平,力缓,多做辅助品,略有化瘀作用,有止血不留瘀之关。
花生衣(三类):①性平力缓,多做辅助品,临床现代治血友病、类血友病。
百草霜(三類):①性溫,止血力強,出血兼寒者最宜。
②兼消积导滞,治食积不消。
③解毒,治肿痛。
二、化淤止血药:
1. 三七、菊三七、景天三七、血余炭、蒲黄、茜草、花蕊石:
相同:化瘀止血,治各种出血证。
异同:
三七(一类):①性温,止血,化淤力均强,出血有瘀,有寒者最宜。
②善消肿定痛,治血瘀经闭、痛经、癥瘕、跌打肿痛、疮肿。
③兼补虚,治气血亏虚、血虚无力。
④解雷公藤中毒,治急性、坏死性节段性小肠炎。
⑤研末生用效佳。
菊三七(三类):①功同三七,力缓,性温。
景天三七(三类):①性平,功似三七而力弱,化瘀止血力较强。
②兼养心安神,治惊悸失眠、烦躁不安。
血余炭(二类):①血肉有情之品,化瘀止血力较强,性平。
②兼利尿补阴,治阴虚小便不利。
③外用生肌敛疮,治疮疡久溃不合。
蒲黄(一类):①性平甘缓,唯一的花粉药,生用、炒用功异。
②生用化瘀止血,收缩子宫,善治崩漏,兼治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瘀血痛经。蒲黄+五灵脂(固定)
③生用兼利尿,治血淋、尿血。
④炒炭收敛,止血力强而化瘀力减,宜用于出血瘀轻兼寒者。
⑤包煎入汤剂。
茜草(一类):①寒,瘀血出血兼热者最宜。
②生用清热凉血力强,炒炭止血力强,治血热出血、热盛有瘀宜生用。热轻无瘀宜炒炭用。
③生用化瘀力强,又善血瘀有热者之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打肿痛以及关节痹痛。
④近年来治结石证。
花蕊石(三类):①平,化瘀止血力强。
②质重下墬,孕妇忌服。
三、凉血止血药:
1. 大蓟、小蓟、侧柏叶、地榆、槐角、槐花、羊蹄、苎麻根、白茅根(白茅花):
相同:①性寒或凉。
②均凉血止血,治血热出血诸证。
③脾胃虚寒者不宜用,血热有瘀者不宜大量用。
异同:
大小蓟(二类):①化瘀解毒消痈,治疮肿。
②大蓟力强兼降压,小蓟力缓兼利尿,治血淋、尿血,另治湿热黄疸轻证。
侧柏叶(一类):①微寒,兼收敛之性,炒炭后兼虚寒出血(配伍温经止血药)。
②燥湿止带,治湿热带下-苍朮、白朮。
③生发乌发,治血热脱发,兼治肝肾亏虚、虚发早白(配伍补肝肾药)。
④袪痰止咳,治咳嗽痰多而粘。
⑤治疮肿,急性痢疾。
地榆(一类):①微寒,清降而兼收涩之性,善治下焦血热出血诸证(断下之品)。
②消肿解毒,敛疮止痛,治水火烫伤(大黄、四季青)、痈肿疮毒、肠痈、热毒泻痢。另治痔疮便血。槐角+地榆(固定)
③抗TB(结核)菌,治肺痨、盆腔结核。
槐花(米,二类):①凉,清肝与大肠之火,治肠热便血、肝火目赤肿痛(夏枯草)、血热出血诸证。
②降压扩冠(扩张冠状动脉)预防血管过早硬化。
槐角(二类):①寒,纯阴沉降之品,清火力量强,善治肠热痔漏便血(地榆+槐角),肝火目赤肿痛。
②降压,扩冠,预防动脉血管早期硬化。
③孕妇不宜服。
羊蹄(蓼科):①寒,清热通肠,治热结便秘-枳实、厚朴。
②解毒疗癣,消肿治水火烫伤、疮肿、疥癣。
苎麻根(二类):①寒,清热凉血安胎,治胎热、胎漏、胎动不安-黄芩、白朮。
②解毒,利尿,痔疮肿、痔疮肿痛、淋证尿血。
白茅根(一类):苎麻科
①寒,寒不伤胃,甘不逆嗝,力缓,治各种血热出血、津伤者皆宜。
②清热生津(心肺火),治胃热呕哕、热病烦渴。
③清肺热,治肺热咳嗽-黄芩、桑白皮、地骨皮、瓜蒌、贝母。
④清热利尿,热血淋、黄疸、水肿兼热。
⑤用量宜大(30g)。
※对比芦根。
附:白茅花:性凉,功专凉血止血,治血热出血诸证。
四、温经止血药:
1. 艾叶(一类):蕲艾效佳,生艾、艾炭、陈艾、艾绒,辛苦温,芳香,归肝、脾、肾经,主中下二焦。
辛香苦燥温散,生艾叶温,熟艾叶热,炒炭兼收敛,陈久者良。
内服 生用 温经脉、散寒湿 暖子宫、理气血、除冷痛 止血止带
炒炭 温经散寒暖宫收敛 止血崩
外用 煎汤外洗 燥湿杀虫 止痒,治疥癣、湿疹
温灸 温经散寒 止痛(消肿)
提取挥发油
袪痰、止咳、平喘
功能: 温经脉:理气血、暖子宫、散寒湿、除冷痛、炒炭后止血崩
温经止血:治虚寒出血、崩漏经多-香附、当归、阿胶
妊娠下血-炒炭用
吐衂血
治血热出血-生艾叶+生侧柏叶(榨汁)+生荷叶+生地黄(四生丸)
调理气血:治脘腹冷痛
散寒止痛:宫寒气滞所致月经不调、痛经、经闭-香附、当归
寒湿带下-苍朮、白朮、乌贼骨
袪湿止痒:湿疹、湿疮、疥癣-黄柏、苍朮、地肤子、蛇床子、白矾
此外,艾叶用于温灸治各种疼痛(温经通络),配伍白芷、苍朮、雄黄点烟可做空气消毒,提取挥发油可袪痰、止咳、平喘。治寒凝气滞-艾叶+香附(固定),虚寒出血-艾叶+阿胶(固定)
用量:3~10g,生用散寒止痛,醋炙或炒炭收敛止血。
注意:阴虚火旺者忌服。
2. 灶心土(二、三类):伏龙肝,辛温,归脾胃经。
温中散寒 摄血止血
止呕止泻
功能:温中止血:治虚寒出血,吐血、便血
崩漏-白朮、苍朮
衂血(肺热或脾虚)
止呕止泻:治脾胃虚寒所致泄泻(猪茯苓)、呕吐-半夏、生姜、藿香、丁香
妊娠呕吐-砂仁、苏梗、黄芩、苎麻根
用量:15~30g,煎汤代水。
第十二章 活血化瘀药
一、含义:凡以疏通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的药物。
二、瘀血及瘀血证:
1. 瘀血:全身或局部血行不畅(血液黏稠),离经止血未被吸收、消散,寄于体内。
2. 原因:外伤、内伤七情、食积、放射线。
3. 证型:⑴妇科: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恶露不尽、死胎不下、胎盘滞留、癥瘕
痞块。
⑵内科:肝脾肿大、胸痹绞痛、脘腹刺痛、瘀血出血、关节痹痛日久不愈、瘀血攻心、谵语发狂。
⑶外科:痈肿疮毒、肠痈、肺痈、肝痈、胃痈、冻疮。
⑷伤科:跌打损伤。
⑸皮科:紫癜疹痒、鱼鳞病、皮肤甲错。
⑹肿瘤科:癌肿。
4. 典型症状:⑴痛,刺痛、锐痛、痛有定处、拒按,夜间加重、持久不愈、久痛入移。
⑵麻木,全身或局部缺血,血不养筋。
⑶肿块,瘀血聚而不散(实证)。
⑷出血,色暗有瘀块。
⑸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全身瘀血)。
⑹舌质有瘀班、紫暗。
三、性能与主治:
性能:味多辛苦,性或温或寒少数平,归肝、心、脾经。
功能:通经血脉:扩张血管、消散血块
活血散瘀:降低血粘度 消肿止痛
力强,破血逐瘀 消癥止痛
兼行气、清热、散寒、利胆、散风
主治病证:证型⑴~⑹。
四、注意
孕妇慎用或忌用,妇女经期月经过多慎用,血虚痛经不宜单用。
注意选择配伍。
(一)既活血又行气类:
1. 川芎(一类):伞形科,辛温,归肝胆、心包经,芳香。
辛散温通,上行头颠,下走血海,内行血气,外散风寒,力强。
活血行气兼散风 止痛
功能:活血行气 月经不调
散风止痛:妇科血瘀 痛经经闭 当归、川芎、地黄、芍药
气滞有瘀 产后瘀阻 (四物汤)
癥瘕积聚
肝郁气滞、胸胁刺痛-柴胡、枳壳、芍药
内科 胸痹绞痛 红花、丹参、赤芍、降香、川芎(大冠心二号)
红花、川芎(小冠心二号)
外科 跌打损伤-当归、红花、血竭
痈肿疮毒-蒲公英、紫花地丁、赤芍、金银花、连翘
头痛 头风头痛日久不愈-细辛、白芷
风寒头痛-细辛、白芷、荆芥穗
血瘀头痛-蔓荆子、藁本
风热头痛-金银花、连翘
气虚兼瘀头痛-黄芪、党参
血虚兼瘀头痛-当归、熟地
肝火头痛
风寒湿痹日久不愈-威灵仙、羌活、独活、川乌、草乌
用量:3~10g,孕妇慎用,经多者慎用,阴虚劳热多汗、气逆呕呃者忌用。
2. 姜黄(二类):姜科,辛苦温,归肝、脾经。
辛散、苦泄、温通,内行血气,外散风寒,功似川芎,力亦强,散寒力强。长于横走肢臂,凡血瘀气滞有寒兼风用之为宜。
活血(破血)行气 通经止痛,散寒力较大
功能:破血行气
通经止痛:妇科寒凝气滞 痛经、经闭
血瘀诸证 癥瘕积聚
产后瘀阻(寒盛者)
内科 心腹冷痛-高良姜、干姜、木香、吴茱萸
肝郁两胁痛-柴胡、枳壳、赤芍、苏木
伤科:跌打损伤-川芎、红花、乳香
散风疗痹:内科:肩臂痛(风寒湿,肩周炎)-羌活、桂枝、黄芪、赤芍(蠲臂汤)
此外,近年临床治风冷牙痛-细辛、白芷;也用于治疗肝胆结石(寒湿瘀结)。
3. 延胡索(一类):蘡栗科,玄胡索、元胡索,辛苦温,归心包、肝、脾、肺经。
辛散、苦泄、温通,走血走气。
心包、肝 活血
脾、肺 行气 活血止痛,止痛力强,醋炙止痛力增强
※ 凡血瘀气滞有寒用之为宜。
※ 延胡索辛苦温,走血气、散泄通,兼除寒善止痛,醋炙后功更甚。
寒-香附、柴胡、炒枳壳
功能:活血行气止痛: 胸胁痛 热-川楝子、延胡索(固定)
脘腹痛 寒-木香、枳实、香附、陈皮
血淤气滞诸痛 热-川楝子+延胡索(金铃子散)
四肢痛 跌打损伤
风湿痹痛
头风头痛
疝气痛-青皮、香附、小茴香、乌药+金铃子散
4. 莪朮、三棱(二类):三棱又分 京三棱(莎草科)
荆三棱
黑三棱(黑三棱科)
相同:⑴均既入血又入气,为走泄之品,力颇强。
⑵均破血行气,治血瘀气滞重证 经闭、痛经、癥瘕积聚、产后瘀阻。
⑶消积止痛,治食积脘腹滞痛。
⑷醋炙,多相须为用。(此处为黑三棱)
⑸经多者,孕妇忌用。
异同:
莪朮(姜科):⑴辛散、苦泄、温通,归肝经,行气力较强。
⑵近年来抗癌。
三棱:苦平泄降,长于破血。
5. 郁金(一类):姜科,辛苦寒,归肝、心、肺经。辛散苦泄降,寒清热,走血走气。
川郁金产自温州,行血大于行气;广郁金产自四川,行气大于活血。
主入肝心,兼入肺 活血行气 解郁、止痛
入心经 活血清心 止血安神
入肝经 利肝胆 退黄软肝
※ 凡血淤气滞、肝郁心热、血热皆可选用。
功能:活血止痛 右胁痛-郁金
行气止瘀:血瘀气滞 胸胁肋疼痛 左胁痛-枳壳
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柴胡、当归、川芎
癥瘕积聚-丹参、土鳖虫、莪朮、三棱
肝脾肿大
凉血清心 热病神昏、惊烦抽搐-牛黄、麝香、珍珠、冰片
利胆退黄 湿温病,神昏谵语-石菖蒲、黄芩、栀子、滑石,石菖蒲+郁金(固定)
(排石) 癫痫惊抽发狂-白矾:郁金(固定)
(痰热) 3 : 7 降低发狂频率
或 1 : 1
血热所致尿衂便血-白茅根、小蓟、侧柏叶、生地
妇女倒经 肝郁化火-栀子、丹皮、柴胡
阴虚火旺-生地、白茅根、牛膝、麦冬
湿热黄疸
6. 降香(三类):豆科,辛温芳香,归肝、脾经。
辛香温散沉降 入肝 散瘀 止血定痛 走血
入脾 降气辟秽化浊 走气
功能:散瘀止血定痛:血瘀气滞、胸胁肋脘腹诸痛兼气逆
跌打损伤-川芎、红花
外伤出血
降气辟秽化浊:夏月秽浊客体,呕恶胀痛-藿香、砂仁
7. 月季(三类):蔷薇科,甘温芳香,归肝经。
甘温通利,芳香疏理,药力平和。
入肝 活血疏肝 调经、止痛
消肿、解毒
功能:活血疏肝调经:肝郁不舒、月经不调轻证
消肿解毒:治痈肿疮毒, 瘰疬结肿、跌打损伤
(二)活血化淤不行气类:
1. 南北刘寄奴(一类):
相同:⑴均归心、肝、脾经,破血通经、散瘀止痛,
治妇科瘀血引起的月经不调、经闭、肿痛,
内科癥瘕、肝脾肿大、久疟疟母-射干、丹参、土鳖虫,
伤科的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⑵孕妇、经多者不宜用。
异同:
南刘寄奴:⑴源于菊科奇蒿,古文献多指此,苏浙闽赣沪多用。
⑵兼消食积,治食积不消、积滞泻痢。
⑶用量不宜大,气虚血亏无瘀者不宜用。
⑷苦温,血虚有寒者宜。
北刘寄奴:玄参科,阴行草,铃茵陈。
⑴多用于东北、华北、山东,味苦性凉。
⑵血瘀有热者用之为宜。
⑶清热利湿退黄,治湿热黄疸、血热淋。
⑷脾胃虚寒者慎用。
2. 五灵脂(二类):甘温,归肝经,甘缓不峻并温通,生炒用功异,生用专行血,炒用行中有止,为活血、止血、止痛之要药。
功能:
生用:活血止痛:心腹胁肋瘀血作痛-蒲黄+五灵脂(失笑散)
瘀血经闭、痛经-少腹逐瘀汤
产后瘀阻腹痛
疝气疼痛-木香、香附、陈皮、小茴香、川楝子
炒用:化瘀止血:崩漏经多,吐血,便血-炒蒲黄、炒五灵脂、三七、当归、炙何首乌
此外,研末外用治蛇蝎蜈蚣咬蜇伤
用量:3~10g,炒炭化瘀止血,生用活血止痛,入汤剂包煎。
注意:血虚无瘀、孕妇不宜用,畏人参。
3. 牛膝(一类):苋科,苦酸微寒,苦降下行,归肝、肾经,生制用功异,生用清泄通利,制用补虚兼通利,川、怀产有别。怀庆府:焦作济源。
功能:
生用:逐瘀通经:妇科血瘀有热诸证-丹参、赤芍、红花
产科难产死胎
胎盘滞留-当归、赤芍、红花
引药下行:腰膝痹痛-羌活、独活、桑寄生
热痹红肿-炒黄柏、炙苍朮、生苡仁、土茯苓
引火下行:虚火上炎,口舌生疮 熟地、知母、麦冬、石膏(治虚火)
火热上炎、牙龈肿痛 黄连、黄芩、升麻
引血下行:火热上逆,吐衂、咯血、崩漏-白茅根、小蓟、栀子
肝阳上亢、肝火上炎-镇肝息风汤
利尿通淋:淋证涩痛-萹蓄、石韦
(前列腺引起)小便不利-栀子、小蓟
制用:补肝肾、强腰膝
※川牛膝长于逐瘀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宜生用。怀牛膝长于补肝肾、强筋骨,宜制用。
用量:10~30g,孕妇不宜用。
※土牛膝(三类):野牛膝,平偏凉,功同生牛膝,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利尿通淋。
4. 桃红(蔷薇科)、红花(菊科)、西红花(番藏)(鸢尾科):
相同:⑴均归心、肝经,力均较强。
⑵破血行瘀,妇科血热诸证、内科胸痹绞痛、肝脾肿大,伤科跌打损伤。
⑶孕妇、经多、咯血者不宜用。
异同:
桃仁(一类):⑴平,甘润苦泄而降,性平不寒不热,长于破瘀生新血。凡血瘀不论寒热新久兼治蓄血发狂-大黄。
⑵兼入大肠经,能润肠通便,治肠痈腹痛-大黄、赤芍、蒲公英。肠道便秘-杏仁、苡仁。
⑶兼入肺,止咳平喘,治痰多咳喘、肺痈吐脓。
⑷量不宜过大。
红花(一类):⑴温,色红,辛散温通,血瘀有寒用之为宜。
⑵兼消肿,治痈肿疮毒、豆疹夹斑、色不红活-大青叶、紫草、水牛角、生地。
⑶制注射液治心脑血管病。
西红花(二类):⑴寒甘,功似红花而力强,血瘀有热用之为宜。
⑵凉血解毒,治温毒发斑-大青叶、板蓝根、水牛角。
⑶解郁安神,治忧郁气闷、惊悸发狂。
⑷用量不宜过大。
5. 苏木、凌霄花(三类):
相同:⑴均为凉散之品,均能行血散瘀袪风止痒,治风疹瘙痒(疹色红)、妇女血瘀有热诸证。
⑵孕妇、经多者忌服。
异同:
苏木:⑴性偏凉力稍弱,兼治产后血晕胀闷欲死。
凌霄花:⑴性微温,力较强,兼治久疟疟母、肝脾肿大。
6. 丹参(一类):唇形科,苦微寒,归心、肝经,一味丹参,功似四物。
苦泄降,寒清泄,入心肝血分 活血去瘀 止痛
入心经血分 凉血 消肿疗痈肿
清心 除烦安神
※凡血瘀有热用之为宜,为内、外、妇、伤科之常用药,乃活血化瘀凉血清心之品。
功能:活血袪瘀:血瘀有热妇科诸证-四物汤
止痛:内科肝脾肿大-土鳖虫、穿山甲、三棱、莪朮
凉血消肿:血瘀所致胸腹痛-赤芍、红花、川芎、降香(冠心二号)
丹参+三七
血瘀所致肌肉关节痛-乳香、没药、瓜蒌
热痹红肿热痛-忍冬藤、络石藤、赤芍、虎杖
痈肿疮毒-清热解毒药
清心除烦安神:热病邪入营分-赤芍、丹皮、生地黄、大青叶、板蓝根
血虚、血瘀有热、心烦不眠-生地、当归、竹叶、天王补心丹
用量:3~10g,血瘀有寒者不宜单用,反藜芦。
7. 虎杖(一类):蓼科,辛苦寒,归肝胆、肺、大肠经。
清降通化解毒之品,血瘀有热夹湿夹痰用之为宜。
破血袪瘀 血瘀有热诸证(重证)兼便秘-丹参、赤芍、丹皮、水蛭、土鳖虫
产后瘀阻恶露不尽-益母草、当归、丹参
跌打损伤-单用外服
功能:袪风通络:热痹红肿-丹参、忍冬藤、秦艽、络实藤
风寒湿痹-木瓜、威灵仙、独活
利湿退黄:淋证涩痛,热、血淋,沙淋兼便秘
湿热带下-炒黄柏、制苍朮、牛膝、生苡仁、乌贼
兼排石:肝胆、泌尿系结石-四金汤、石韦、茜草、芦根、木香
湿热黄疸
清热解毒、肠痈腹痛-冬瓜仁、生苡仁、地锦草、大黄、蒲公英、丹皮
痈肿疮毒兼大便秘结、小便黄少
水火烫伤-四季青、垂盆草
解蛇毒治毒蛇咬伤-半边莲
化痰止咳:肺热咳喘痰黄粘稠-桑白皮、地骨皮、黄芩、石膏
降脂通便:热结便秘(轻证)-炒枳实、厚朴、大黄、芒硝
体胖脂高
用量:10~30g,孕妇不宜用。
8. 益母草(坤草)、泽兰:
相同:⑴均为唇形科植物,用地上部分。
⑵行血袪瘀,治妇科血瘀诸证。
⑶消水肿,治浮肿、小便不利、水瘀互结-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冬瓜皮。
异同:
益母草(一类):⑴性微寒,血瘀有热用之为宜,寒者:乌药、小茴香、生艾叶。
⑵利尿而消肿,力强。
⑶兼清热解毒,治痈肿疮毒、皮肤疹痒-地肤子、金银花、连翘、紫草。
⑷近年治冠心病、慢性肾炎、尿蛋白不退-石韦、鱼腥草。
⑸妊娠妇女慎用。
泽兰(三类):⑴性微温,舒肝和脾,活血通经力较缓,治血瘀有寒、血瘀肝郁互见。
⑵行水而消肿,力弱,临床益母草、泽兰常相须为用。
附:茺蔚子(三角胡麻、益母草子):性味功效似益母草,既能活血调经又能凉肝明目,兼益精养血,治肝郁有热所致目疾。能扩瞳(青箱子、茺蔚子),瞳孔散大者不宜用。
9. 鸡血藤、鸡血藤膏:豆科,鸡血藤苦微甘温,归肝、肾经,凡血瘀、血虚有寒用之为佳;
鸡血藤膏苦泄甘补,温通。
肝肾 补血舒筋
活血通络 止痛
相同:补血活血:血虚兼瘀妇科诸证
舒筋通络:血虚肢麻(血痹)-当归、木瓜、桑寄生、怀牛膝
风湿久痹-桑寄生、独活、川断
跌打伤肿
放射线所致白血病
异同:
鸡血藤(二类):鸡血藤是原生药,力弱入汤剂或丸散、泡酒。
鸡血藤膏(三类):鸡血藤膏是复方,人工加工品,力强,泡酒或开水冲服。
10. 乳香、没药(二类):
相同:⑴均为橄榄科植物树胶,芳香走窜,归心、肝、脾经。
⑵活血止痛 瘀血阻滞胸胁肋脘腹痛-川芎、木香、香附、桃仁、红花
消肿生肌 瘀血妇科诸证
跌打损伤-七厘散
痈肿疮毒、瘰疬痰核-全蝎、蜈蚣、麝香
治疮肿未溃可服,溃后不服,无脓可敷,脓多勿服。
⑶用法:生用或炒去油用,用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弱者不宜用,孕妇忌服。
异同:
乳香:性温兼可伸筋,又治痹痛拘挛麻木。
没药:性平,长于破血、散瘀止痛。
11. 干漆(三类):辛苦温,有毒,归肝、胃经。
辛散苦泄温通 入肝经 破血逐瘀 消癥止痛
入胃 消积杀虫
※因有毒宜炒治烟尽方可用。
功能:破瘀消癥:血淤所致癥瘕经闭、产后胞衣不下、恶露不尽
消积杀虫:虫积腹痛-槟榔、龙胆草
另治脑囊虫病、血吸虫病-干漆、雄黄、雷丸、穿山甲各等分研末装胶囊。
用量:2~4g入丸散不入汤剂,炒治烟尽服,孕妇、体虚者不宜服。
12. 凤仙花(三类):凤仙花科,甘微苦心温,归肝经。
苦泄辛散温通 活血散风 活血止痛、止痒
功能:活血消肿:血瘀所致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打损伤
袪风止痛、止痒:治鹅掌风、灰指甲
注意:血虚无瘀者不宜用。
13. 王不留行(石竹科)、穿山甲(鲮鳢科):
相同:⑴均归肝、胃经,治妇科血瘀诸证、死胎难产、胞衣不下-丹参、川牛膝、怀牛膝。
⑵均活血通经下乳,治乳肿、乳痈、乳癖(乳腺增生)、乳癌、乳汁少、乳汁不下。
异同:
王不留行(三类):⑴平,行散力较弱,凡血瘀不论寒热皆可用。
⑵利尿通淋,治淋证涩痛。
⑶耳穴埋豆。
⑷孕妇不宜用。
穿山甲(一类):⑴微寒,善走窜行散,力颇强,血瘀重证用。
⑵又善通络搜风,风湿顽痹、拘挛强直、癥瘕-三棱、莪朮、土鳖虫。
⑶消肿排脓,痔疮肿、瘰疬、癌瘤,未脓可消、脓成可溃、脓多促排、脓净不用、脓成将溃用之为宜。
⑷孕妇忌服,痈疽(疮疡)已溃不宜内服。
14. 水蛭、土鳖虫、虻虫:
相同:⑴均为动物药,均归肝经,作用均强。
⑵破血逐瘀消癥,治瘀血重证-癥瘕痞块、经闭、跌打损伤日久不愈。
⑶经多、孕妇忌服。
异同:
水蛭(二类):⑴咸苦,性平,入血分,作用较虻虫缓慢而持久,为破血消癥之佳品。
⑵善治蓄血发狂和血小板减少症。
⑶活者外用,能吸血消肿降压,治痈肿疮毒、高血压。
⑷断指再植。
⑸置于生蜂蜜中,溶化后点眼,治急性角膜炎。
⑹低温焙干装胶囊,治脑血栓。
虻虫(三类):⑴苦寒泄降有毒,药力甚强,通便。
⑵蓄血发狂-桃仁、大黄、水蛭。
⑶去翅去足用躯干部,体虚无瘀者忌服。
土鳖虫(一类):⑴咸寒,作用力较虻虫、水蛭平稳,也为破血消癥之佳品。
⑵治妇女干血痨-鳖甲、大黄,久疟疟母、肝脾肿大-鳖甲、丹参、三棱、莪朮、郁金。
⑶善续筋接骨-骨碎补、黄芪、当归、自然铜。
⑷治乳汁不下。
15. 毛冬青(三类):
功能:活血通脉:血瘀心痛、中心视网膜炎、无脉症
清热解毒:脱疽、水火烫伤、痈肿疮毒
去痰止咳:痰热咳嗽
16. 自然铜(三类):FeS2,辛平,入肝经。
功能:散瘀止痛、续筋接骨、跌打伤肿、筋伤骨折
用量:3~10g,阴虚火旺、血虚无瘀者不宜服。
17. 水红花子(三类):蓼科,破血消癥,消积止痛。
第十三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一、含义:凡能消除痰涎者称化痰药(清化热痰、温化寒痰、润化燥痰),凡能缓解或制止咳喘的药物称为止咳平喘药。
二、痰的性质、分类、表现及其治疗:
1. 热痰:色黄、粘。
2. 燥痰:色白或黄,少而干、粘,或带血丝、咯血、难咯,线粉似痰,温燥-黄色,
凉燥-白色。
3. 寒痰和痰饮:色白、多,清稀而粘、中带泡沫(多见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4. 湿痰 停于中焦:胃失和降、脾升受阻、眩晕、纳呆、乏力
流注于经络 肩臂顽麻痛酸沉
阴疽瘰疬、痰核
5. 风痰:既有痰证的症状,又有动风症状(肝风内动)。
6. 梅核气。
三、痰与咳喘的关系:
1. 肺中有痰,每致咳喘: 痰阻肺气 肺气不宣
咳喘
2. 咳嗽未必有痰:外感咳嗽、肾虚、久病的咳嗽、喘。
3. 痰能引起除咳喘之外的症状。
四、性能与主治:
1. 性能:较复杂,多归肺经,兼归肝、脾经。化痰、止咳、平喘、降气、宣肺、润肺,
兼散寒、清热、散结、解毒、平肝息风、软坚、利尿。
2. 主治:①咳嗽痰多 ④惊狂癫痫
②痰喘气逆 ⑤中风痰壅
③痰饮眩晕 ⑥阴疽、瘰疬、痰核、瘿瘤
五、分类:
1. 温化寒痰药:温、燥,善治寒、湿痰所致咳喘,另治湿浊中阻,阴疽、瘰疬、痰核。
阴虚火旺不宜用。
2. 清化热痰药:寒凉清润,多治热、燥痰,另治瘰疬、痰核、瘿瘤、流注,惊狂癫痫。
3. 止咳平喘药:苦辛温平凉 宣肺袪痰:治外感、肺气不宣的咳嗽
润肺止咳:治燥咳、阴虚痨嗽
降气平喘:治肺气不降的咳嗽
六、使用注意:
1. 注意选择配伍。
2. 常与行气药配伍。
3. 寒、湿痰不宜用清化热痰药,热、燥痰不宜用温化寒痰药。
4. 咳嗽兼咳血者不宜用作用力强有刺激性的药物。
5. 麻疹初期兼咳嗽忌用性温有收敛作用的药物。
第一节 温化寒痰药
1. 半夏(一类):天南星科,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辛温燥散、有毒 内服行水湿 燥温化痰 主入脾胃 善袪脾胃湿痰
散饮结 消痞满 兼入肺 和降胃气 降逆止呕
除肺经痰饮
外用 攻毒散结消肿 治疮肿、瘰疬、痰核未溃
※内服宜制用,外用宜生用。
功能:燥湿化痰 痰多咳喘 寒清稀-陈皮、茯苓、甘草(二陈汤)陈皮+半夏(固定)
消痞散结(燥咳不宜用)热黄稠-黄芩、桑白皮、地骨皮、瓜蒌、石膏、天花粉
降逆止呕 痰湿中阻 苔白、喜温-陈皮、厚朴、茯苓、苍朮、藿香
苔黄、喜冷-黄芩、瓜蒌、竹茹
苔黄、喜温-干姜、生姜、黄芩、黄连
呕吐反胃 寒-半夏、生姜、砂仁、藿香
热-黄连、芦根、竹茹、茅根
胃虚-党参、白朮、茯苓
痰饮眩晕-天麻、白朮、全蝎、陈皮、甘草、茯苓、泽泻、茯苓
风痰瘫痪-天南星、乌头、白附子
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
妊娠恶阻
此外,能行湿润燥、通肠和胃,治虚冷便秘-硫黄(温肾阳)+半夏(半硫丸)(固定)
胃不和则卧不安-秫米(生苡仁)+半夏+夏枯草,治顽固性失眠:秫米+半夏(固定)
生用研末外敷,消肿散结,疮肿、瘰疬、痰核未溃,外用药物灸冷灸引子。
使用注意:⑴渴家、汗家、阴虚者不宜用。
⑵反乌头,有毒,多制用。高温煎煮配伍-白矾、甘草、生姜解其毒。
※生半夏:毒大力强,临床少用;清半夏:长于化痰
法半夏:功善燥湿健脾; 姜半夏:善降逆止呕
半夏曲:化痰消食积; 竹沥半夏:治痰热咳嗽
觧半夏:寒温有虚者,治寒痰轻证
2. 天南星(二类):天南星科,苦辛温有毒,归肝、肺、脾经。功似半夏而力强,长于袪风止痉,除经络风痰,脾胃湿痰半夏为主,天南星辅之;经络风痰,反之。
辛散苦燥,有毒力强
内服 入脾肺经 除脾肺湿痰 燥湿化痰 善袪风痰
入肝经 除肝经风痰 袪风止痉 湿痰
外用 生用 攻毒散结消肿 治瘰疬、痰核未溃
功能:燥湿化痰:顽痰湿痰 寒-半夏、陈皮
热-半夏、陈皮、黄芩、瓜蒌
袪风止痉:风痰眩晕-半夏、陈皮、白朮、茯苓、天麻
中风痰壅、口眼歪斜-防风、天麻、白附子、半夏
癫痫抽搐(痰多蒙蔽)-半夏、石菖蒲
外风引动内风所致、破伤风-防风、白芷、全蝎、蜈蚣
外用消肿散结,瘰疬、痰核疮肿未溃-天然药物炙、天炙、冷凉炙
用量:3~10g,生用毒大,制用力缓,阴虚燥咳、孕妇忌服。
附:胆南星:苦寒,归肺、肝经,清热化痰,治痰热咳嗽、息风定惊凉肝、痰热神昏、惊风抽搐(急惊风)。
3. 白附子(二类):毛茛科-关白附,天南星科-禹白附,辛甘大温有毒,归肝、胃经。
相同:⑴能升、散,引药势上行。
⑵燥湿化痰、袪风止痉,治痰厥头痛-生半夏、生天南星;治中风痰壅-僵蚕、全蝎;破伤风-半夏、天南星;风湿顽痹-羌活、独活。
⑶解毒、散结。
异同:
关白附:⑴药用历史久远,毒大性烈,既善袪风痰又善袪寒湿且止痛力强,治中风头痛、口眼歪斜、风寒湿痹。
⑵1~6g。
禹白附:⑴古本草少载,毒烈性稍缓,既善袪风痰又善止痉挛且善解毒、散结,多用于破伤风、中风口歪、半身不遂、瘰疬痰核、毒蛇咬伤。
⑵3~10g,多制用。
4. 白芥子(二类):十字花科,辛温,归肺经。尤善治皮里膜外(深筋膜)之痰,袪经络之痰。气锐走散,药力强。
入肺 温肺、豁寒痰 利气机
走经络 散寒结 通经络 止疼痛
功能:温肺豁痰、利气:寒痰咳喘-莱菔子、苏子、白芥子(三子养亲汤)或外用定喘,
痰饮 肺俞穴夏季用(生姜汁调白芥子末)冬喘夏治膏
散寒通络止痛:胸胁停饮不能转侧-甘遂、大戟
痰滞经络、肩臂酸痛-桂枝
痰湿流注、阴疽痰核-麻黄、鹿角胶、熟地黄
用量:3~10g。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气虚久咳者不宜用。
5. 皂角(三类):豆科,辛咸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
辛温走窜,性级锐利
入肺 入鼻则嚏,入喉则吐,能豁痰导滞除污(袪湿、利二便)
开窍 袪痰
功能:袪痰:痰多咳喘顽固不愈
通窍:治猝然昏厥-皂角、细辛等量粉末吹入鼻孔
外用:燥湿、杀虫、止痒,治疥癣瘙痒-煎汤洗疮
用量:1~2g,体虚、孕妇、有咯血倾向者忌服。
附:皂角刺(三类):辛温,直达病所,药力锐利。
功能: 消肿溃脓:痈肿疮毒,脓成将溃时用效佳-金银花、连翘、赤芍、丹皮、蒲公英
搜风拔毒杀虫:痲风、疥癣-苦参、白鲜皮
用量:3~10g,疮疡溃后、孕妇均忌服。
第二节 清化热痰药
1. 瓜蒌(一类):葫芦科,甘寒,归肺、胃、大肠经。
甘寒清降而润 入肺 清肺化痰止咳喘
利气宽胸
入胃、大肠 泄热滑肠 通便
导热邪从大便出 消肿、解热毒
功能: 清热化痰:痰热咳喘 咳嗽-黄芩、地骨皮
咳喘-麻黄、杏仁、甘草
利气宽胸:治痰滞经络所致胸痹-薤白+瓜蒌(固定)、丹参
痰火互结心下坚痞-半夏、黄连、瓜蒌(半黄瓜)
清热润肠通便:热结肠燥便秘
散结消肿:治内痈多用,妇科乳痈-蒲公英、金银花、牛蒡子
肺、肠痈-蒲公英、鱼腥草、芦根、苡仁、冬瓜仁、
桃仁
抗癌-半边莲、半枝莲、白花蛇舌草
用量:10~30g。
附:瓜蒌皮长于清热化痰、利气宽胸;瓜蒌仁长于润肺化痰、润肠通便(去油取霜,功同仁而力缓)。
使用注意:反乌头、附子、草乌,脾虚便溏者忌服。
2. 川贝母(珍珠贝)、浙贝母(元宝贝)(均一类):
相同:⑴均源于百合科,地下麟状茎。
⑵苦偏寒,归肺、心经。
⑶均能清热化痰,治痰热、外感咳喘、肺痈。
⑷均能散结消肿,治疮肿、瘰疬、痰核。
⑸脾胃虚寒者慎用。
异同:
川贝母:⑴微寒兼辛,常用于外感咳喘热不盛者。
⑵兼甘,润肺止咳,燥咳、痨嗽、虚咳-知母+川贝母(固定)。
⑶开郁,治痰热火郁所致心胸烦闷-炒枳壳、栀子、橘络、丝瓜络。
⑷治胃溃疡-乌贼骨+川贝母。
⑸寒痰咳喘不宜单用。
浙贝母:⑴苦寒,清热泄降力强,多用于外感风热、肺热咳喘。
⑵长于散结消肿兼解毒,治疮肿、瘰疬、火热炽盛者。
⑶抗肿瘤(甲状腺)-昆布、夏枯草。
⑷寒痰咳喘不宜用。
土贝母(葫芦科):苦寒,专于清热解毒散结,治疮肿、瘰疬、癌肿。
3. 竹沥、竹黄(天竺黄)、竹茹(竹二青):
相同:⑴甘寒,清热化痰,治痰热咳喘。
⑵脾胃虚寒不宜用。
异同:
竹沥(三类):⑴甘寒滑利通达,清热化痰力强,治痰热咳嗽最宜,单用即可。治痰热圣药。
⑵兼定惊,治中风痰迷、癫狂惊痫。
⑶兼通络,治痰滞经络所致拘挛麻木。
⑷不入汤剂,冲服,脾虚便溏不宜服。
竹黄(三类):⑴甘寒清泄,无寒滑伤阳之弊,最善治小儿痰热诸证。
⑵长于清心定惊,治痰火内结所致惊痫、癫狂、中风痰迷。
竹茹(二类):⑴甘微寒,力较缓,长于除烦,善治痰热咳喘、心烦不眠轻证。
⑵清胃止呕,治胃热呕呃-橘皮、甘草。
⑶凉血安胎,治血热吐衂、胎热、胎漏、胎动不安。
⑷治痰热多生用,止呕多姜汁炒用,畏寒、风寒不宜用。
※竹叶、淡竹叶、竹叶卷心、竹黄、竹茹、竹沥-竹之药。
4. 桑白皮、葶历子(一类):
相同:⑴寒,力强,归肺经。
⑵泻肺消痰平喘,肺热、痰水咳喘,气逆。
⑶下气、利水、消肿,治水肿-胸水、腹水、肢体水肿。
异同:
桑白皮:⑴味甘,甘寒清降通利之品。
⑵泻肺消痰,清肺,重在清肺热,多用于肺热咳喘、水肿兼热。
⑶桑皮线古代缝合伤口。
⑷行水消肿宜生用,止咳平喘宜蜜炙用,肺虚、肺寒不宜用。
葶历子:⑴味苦辛,辛散苦泄大寒沉降之品。
⑵重在泻肺实,多用于痰水壅盛所致咳喘、肺痈痰多咳喘。
⑶现代研究:强心利尿,治心衰性水肿。
⑷入汤剂包煎,量不宜过大-葶历子+大枣(大枣缓解葶历子峻烈之性)。
5. 海浮石、海蛤壳、瓦楞子:
相同:⑴均咸寒,清肺化痰、软坚散结。
⑵入汤剂打碎先煎。
异同:
海浮石(三类):⑴质轻上浮,痰热咳嗽多用。
⑵兼利水消肿,治水肿淋痛。
海蛤壳(二类):⑴质重,善治肝火犯肺咳痰带血-青黛+海蛤壳(固定)。
⑵兼利尿通淋,治水肿淋痛。
⑶煅用,制酸止痛,治胃痛吐酸。
⑷煅后外用收湿敛疮,治湿疹、湿疮。
瓦楞子(三类):⑴性较平和,走气走血,痰热咳嗽少用。
⑵散瘀血,治瘰疬、瘿瘤。
⑶煅用制酸止痛,治胃痛吐酸。
6. 海藻(马尾藻科)、昆布(海带科、翅藻科)(二类):
相同:⑴咸寒,归肝、胃、肾经。
⑵清热消痰,治瘰疬、瘿瘤、睪丸肿痛-青皮、川楝子、夏枯草。
软坚散结,治癥瘕肿块-丹参、鳖甲、水蛭、穿山甲、土鳖虫。
⑶利水,治浮肿-猪、茯苓。
⑷现代研究:降压、降脂。
异同:
海藻:力缓
昆布:力较强,兼止咳平喘,治咳喘痰多。
7. 黄药子(三类):薯蓣科,古代称黄独,苦寒,归肺、肝经,有小毒(损坏肝功能),不宜大量服、长期服,脾胃虚寒者慎用。
化痰、散结、凉血
消瘿、解热毒、止血
功能:化痰消瘿:治瘿瘤-单用泡酒
清热解毒:治疮肿、咽肿、毒蛇咬伤、各种癌肿
凉血止血:血热咯咳吐衂
止咳平喘:痰热咳嗽、痰中带血、百日咳
8. 胖大海(二类):梧桐科,甘淡微寒,归肺、大肠经,甘寒质轻,宣散清降。
上能清宣肺气,下能清肠通便,凡风热、肺热、肠热均可用。
功能:治肺热声哑-泡水服
咽喉肿痛-桔梗、甘草、牛蒡子
痰热咳嗽-贝母、瓜蒌
热结便秘(轻证)
用法:泡水服、煎服均可。
9. 荸荠(三类):甘微寒,质润而降。
功能:清热化痰:治痰热咳嗽
生津润燥:阴虚燥咳-海蜇皮+荸荠(雪羹汤)
热病伤津烦渴-芦根、麦冬、梨、瓜蒌、荸荠,五汁(捣汁服)
明目退翳:治翳障
用法:榨汁、煎汤或食用,去皮,脾胃虚寒者不宜服。
10. 猪胆汁(三类):苦寒,归肺、肝胆经。清热、解毒、通化。
功能:清热化痰-加水炖服,治百日咳
清热解毒:疮肿咽痛、目赤、舌头疔、热毒泻痢、湿热黄疸
润燥通便:热结肠燥便秘
利胆退黄:清肝、肝热惊痫
11. 礞石(二类):甘咸平,归肺、肝经。质重镇墬、沉降下行,治惊利痰之圣药。
功能:下气墬痰 气逆喘息
平肝镇惊:实热顽痰诸证 惊痫癫狂
眩晕痰多
大便秘结
用法:多入丸散,入汤剂打碎先煎。
注意:孕妇忌服,非实热证不宜用。
12. 猴枣:猴的内脏结石,清热化痰、镇惊解毒。
第三节 止咳平喘药
1. 桔梗(一类):桔梗科,辛苦平,归肺经。质轻上浮,开泄宣散肺气。
宣肺 袪痰 止咳利咽 促进肺中脓痰排出
功能:宣肺袪痰:痰多咳嗽
利咽止咳:音哑咽痛-生甘草、胖大海、玉蝴蝶、牛蒡子 生甘草+桔梗(固定)
排脓:肺痈吐脓初期中期-鱼腥草、牛蒡子、瓜蒌、芦根、苡仁、冬瓜仁、
桃仁
肺气不宣、胸闷不畅-炒枳壳、柴胡、香附
此外:⑴另治肺气不宣的水肿-猪、茯苓。
⑵引药上行。
用量:3~10g。
使用注意:⑴阴虚痨嗽、久咳带血不宜用。
⑵不宜过量使用。
⑶肺痈吐脓、脓净者不宜用。
2. 前胡(二类):伞形科,苦辛微寒,归肺经。能生能降兼清热。
功能:宣散风热
降气袪痰:治咳嗽痰多、黄稠 外感风热
内伤火邪
3. 苦杏仁(一类):蔷薇科,苦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苦温润降兼解肌,与桃仁对比。
功能: 风寒-紫苏
止咳平喘:治咳嗽痰多 外感 风热-桑叶、菊花
(降气解肌) 燥邪-桑叶
寒痰-麻黄
内伤 肺热-麻黄、石膏、桑白皮
肺虚
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此外,治湿温病初期-苡仁、白蔻仁、杏仁、黄芩、石膏,外用治阴道瘙痒症。
使用注意:⑴不可过量服,最大不超过20g。
⑵阴虚久咳、大便稀溏不宜用。
附:甜杏仁:甘平,上润肺止咳平喘,下润肠通便。
4. 百前(三类):萝摩科,苦、辛,温。苦多辛少。归肺经。
降气、消痰、止咳,凡咳嗽不论寒热皆宜。
功能:降气消痰:气逆咳喘 寒,杏仁、旋覆花
热,瓜蒌、前胡、黄芩 前胡+白前(二前汤)
止咳
用量:3~10g
注意:虚咳者不宜用,临床常蜜炙后用。
5. 苏子(二类):唇形科,辛,温。归肺、大肠经。对比桃仁、杏仁。
辛温润降之品 入肺 降气消痰 止咳喘
入大肠经 润肠通便
功能: 降气消痰:气逆咳喘痰多(寒痰最宜)-白芥子、莱菔子、苏子(固定)
止咳平喘
润肠通便:肠燥便秘(气秘)-冬瓜仁、火麻仁、郁李仁
用量:3~10g
用法:入汤剂应打碎。
注意:气虚久咳、阴虚劳嗽、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6. 旋覆花(一类):菊科,苦、辛,咸,微温。归肺、胃、大肠经。
凡气逆不降重证每用,兼行气血。
苦降辛散,微温能通 入肺 降气行水消痰(力强)
入胃、大肠经 降气止呕止呃
功能:下气行水消痰:气逆咳喘痰多(寒) 寒:单用,或与杏仁同用
热:多用瓜蒌、黄芩、川贝、浙贝
降逆止呕止呃:气逆呕吐、呃逆、噫气 代赭石+旋覆花(固定)
兼疏通气血(通血脉):气滞血淤所致胸胁胀痛(不舒)、其人欲蹈其胸-柴胡、枳壳、香附、茜草。
用量:3~10g
用法:入汤剂包煎。
注意:阴虚劳嗽,风热燥咳,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附:金沸草:功似旋覆花而力弱。
7. 枇杷叶(二类)蔷薇科,苦,凉。入肺、胃经。力缓,多作辅助品用。生用、蜜炙用功异。
清降消痰之品→入肺经→清肺下气消痰→止咳
→入胃经→清胃降逆→止呕
功能:清肺下气消痰:黄芩、栀子、桑白皮治痰热咳嗽。
燥热咳嗽 多蜜炙用(润肺)
和胃降逆止呕:胃热呕吐
用量:6~12g
注意:止呕宜生用,清肺止咳宜蜜炙用,寒痰咳嗽不宜用。
用法:刷去背面棕色绒膜。
8. 马兜铃(三类):马兜铃科,苦、微辛,寒。归肺、大肠经,有小毒。
清降略具开泻之品→入肺经→清肺下气→止咳平喘
→入大肠经→清肠→消痔
功能:清肺下气:肺热咳喘 实证:多配黄芩、甘草、瓜蒌、桑白皮
虚证:多配生甘草、川贝、知母、南沙参
止咳平喘
清肠疗痔:肠热痔肿-多配槐角、槐花、大黄
此外,近代研究其有降压作用。
用量:3~10g
注意:1.用量不宜过大,不宜长期服用。
2.脾胃虚寒,寒痰咳喘,肾病患者不宜用。
附:青木香:同种植物的根。
9. 紫菀、款冬花(二类,菊科):
相同:⑴均味辛性温,为温润止咳之品。
⑵润肺下气、化痰止咳-新久虚实咳喘皆可酌投。常相须为用(肺痨咳血常入复方用)。
⑶外感咳嗽痰多宜生用,内伤咳嗽痰少无痰及燥咳宜蜜炙。
⑷阴虚劳嗽咳血不宜单用。
异同:
紫菀:⑴长于祛痰。
⑵兼疏通肺经气血,又治肺失宣降,小便不利。
款冬花:长于镇咳。
10.百部(一类):百部科,甘、苦,微温。归肺经。
润肺杀虫之品 止咳
杀肠道与体表寄生虫
功能:润肺止咳:一切咳喘,尤宜肺痨(配百合、天冬、麦冬、知母、贝母),百日咳(常单用)
杀虫:蛔、蛲虫病,体虱头虱,疥癣瘙痒。农业上用于杀孑孓、蛆。常配使君子、槟榔。
用量:5~10g
注意:虚咳宜蜜炙用,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11.蔊菜、矮地茶(三类):
相同:⑴性平偏凉,祛痰止咳,治疗咳嗽痰喘,热者最宜。
⑵利湿,治湿热黄疸。
异同:
蔊菜:⑴清热解毒,治疗疮肿、咽喉肿痛。
⑵性平和,大量服用方可见效。
矮地茶:⑴兼治肺痨咳嗽,常配百部、天冬、麦冬、十大功劳叶、百合。
⑵利湿,治疗水肿。
⑶兼活血化淤,治疗跌打损伤,经闭腹痛,风湿痹痛。
12.洋金花(三类,曼陀罗):茄科,辛,温,有毒。归肺经。
善止咳平喘
善止痛,麻醉,止痉。
功能:平喘止咳
麻醉止痛:诸痛,手术局麻。
制止痉挛:癫痫抽风-常配天麻、全蝎、天南星。
用量:0.3~0.4g。
注意:⑴青光眼患者忌用,心动过速或有心动过速病史者,心肺功能不全者忌用。
⑵痰热咳嗽,高热病人忌用。
⑶严重高血压患者忌用。
⑷肝肾功能严重损害者忌用。
⑸表证未解者不宜用。
第十四章 安神药
一、含义:凡以安定神志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安神药。
二、引起神志不安的原因:
心血虚、心气虚、心火盛、痰火盛、肝火盛、淤血内阻→神志不安、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神志恍惚。
相关脏腑:心、肝、脾、胆、肾、大肠、胃
三、分类、功能及主治:
1.重镇安神:多为金石矿物介(贝壳)类,质重能镇怯。重镇安神、平肝潜阳。
治疗阳气躁动 失眠心悸
惊痫发狂
2.养心安神:多属植物种子、根 、茎。滋补而安神,养心安神,兼滋肝补气。
治疗心肝血虚 失眠多梦
体虚 心悸、怔忡
神志不安
四、注意事项
1.注意选择配伍。
2.用于安眠时宜睡前服。
3.矿物类药当与健脾胃药同用。
4.不宜长期服用。
5.个别有毒,用时宜慎。
第一节 重镇安神药
1.朱砂(一类):甘,微寒,有毒。归心经,力较强。
质重祛怯,微寒清热, 心 镇心安神(有热更宜)
清心解毒 明目
功能:镇心安神:心神不安兼热 心火亢盛-黄连、栀子、地黄、竹叶、淡竹叶
定惊 实 高热神昏-牛黄、水牛角、冰片、麝香
痰热惊痫-牛黄、胆南星、天竺黄
虚:阴血亏虚-龙眼肉、酸枣仁
清热解毒明目:热毒疮肿-山慈菇、红大戟、千金子
咽喉肿烂-朱砂、冰片、西瓜霜(玉钥匙)
目暗不明-磁石、朱砂、神曲(磁朱丸)磁石+朱砂(固定)
用量:0.3~1g。
服用方法:入丸散不入汤剂。研末冲服。
注意:不宜过量、持久服用。忌火煅,煅后毒性增强。(中毒后五岁小孩的中段尿、鲜羊血解其毒)
2.磁石(一类):辛、咸,寒。归肝、肾、心经。重镇安神不如朱砂,长于补肾、益精、明目、聪耳、纳气、平肝。
重镇→归心经→安神
益精→归肝经→平肝潜阳
→归肾经→明目纳气,聪耳
功能:补肾益精:肾虚精亏 耳聋耳鸣(如蝉鸣)-朱砂,或用耳聋左慈丸,六味地黄丸
目暗不明
聪耳目明
平肝潜阳:肝阳上亢-牡蛎、白芍、夏枯草
重镇安神:恐怯怔忡,失眠癫痫
纳气平喘:虚喘 阴虚-五味子+六味地黄丸
阳虚-五味子、肉桂、附子+六味地黄丸
用量:入汤剂10~30g,打碎先煎;入丸散1~3g,宜煅用。
注意:入丸散不可过量,脾胃虚弱者不宜用。
3.铁落(三类):辛,寒。归肝经。
功能:平肝、镇惊、安神:肝火扰心,神志失常
注意:入汤剂先煎或煎汤代水。
4.牡蛎、龙骨(一类):
相同:⑴味涩,介类镇潜兼收敛,生煅用功异。
⑵生用:镇惊安神-治疗惊狂燥烦,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平肝潜阳-治疗肝阳上亢,常配生白芍、生川楝子。
⑶煅用:收敛固涩 肌表不固、自汗、盗汗。
遗精滑精
白带不止、带下清晰
⑷入汤剂打碎先煎。用量10~30g。
异同:
牡蛎:⑴性微寒。镇惊固涩力弱,但兼益阴。治虚风内动(阴血亏虚,肌肉瞤动)-生龟甲、生鳖甲(三甲复脉汤)。
⑵软坚散结:治疗瘰疬、痰核、肝脾肿大。
⑶煅后制酸止痛:治疗胃痛吐酸-配瓦楞子。
龙骨:⑴性平,镇惊固涩力强,重症每用,兼治小便不禁,久泻久痢,便血崩漏(一切滑脱不禁证)。
⑵煅后外用,收湿敛疮,治疗湿疹、湿疮、疮疡不敛、外伤出血。
5.琥珀(二类,血珀,血红色的松脂化石):甘,平。归心、肝、肺、膀胱经。
重潜行散,通淋、排石之品。(内服)
收敛生肌(外用)
小儿急慢惊风-琥珀抱龙丸
功能:镇心安神 癫痫-朱砂、天南星
心悸失眠,健忘恍惚-1g即效
行血散瘀:痛经、经闭、癥瘕
产后瘀阻腹痛
血瘀胸痹心痛-人参、三七(各等份)
利尿通淋:热淋、血淋、沙淋、石淋(四金汤)
(排石)
外用:敛疮生肌,治疗跌打损伤,疮疡不敛
用量:1~3g/天
用法:内服入丸散,入汤剂研末冲服。
注意:无瘀血者不宜,忌火煅。
6.紫石英(三类,CaF2):甘,温。归心、肝经。
功能:镇心定惊:治虚烦失眠、心悸怔忡、惊痫癫狂
温肺下气:治肺寒咳喘
养血暖宫:治宫冷不孕
注意:阴虚火旺者不宜用,打碎先煎。
第二节 养心安神药
1.淮小麦(三类):甘,微寒。归心经。
功能:养心安神:治疗神志失常,烦躁不安。常配甘草。
用量:30~250g。
2.秫米(黏高梁,三类):甘,微寒。归肺、胃、大肠经。
功能:益阴和胃安神:治胃不和,卧不安。常配半夏。
注意:入汤剂包煎。
3.酸枣仁(一类):甘、酸,平。归肝、胆、心经。
甘酸补心养肝益胆,安神兼收敛止汗。滋养性安神之良药。
功能:养心安神:治虚烦不眠 肝虚有热-知母、川芎、麦冬
心肾两虚-生地、天王补心丹
心脾两虚(气血两亏)-当归、熟地
心胆两虚-枳壳、竹茹
敛汗:治体虚多汗 气虚自汗,兼失眠尤宜
阴虚盗汗
用量:10~20g。
注意:内热瘀火、失眠者不宜用。
4.柏子仁(二类):甘,平。归心、肝、脾、肾经。
甘平油润,补虚兼滑肠。
功能:养心安神:治血虚 心烦不眠 枸杞子、麦冬
心神不安
治阴血亏虚,心烦失眠
润肠通便:治血虚肠燥便秘
5.灵芝(三类):甘、微苦,平。归心、脾、肺、肝、肾经。
功能:补气健脾:治体虚失眠多梦,心悸怔忡,健忘
养血安神
纳气平喘:治肺虚久咳,肾虚久喘
祛痰止咳
此外,近年来用于抗癌。
6.夜交藤(三类):甘,平。归心、肝经。即何首乌的藤。
补虚兼通络祛风→安神
功能:养血安神:治血虚心烦,失眠多梦,常配酸枣仁
通络祛风 内服:治疗血痹肢麻
外用:治疗风疹瘙痒
7.合欢皮、合欢花(三类):
相同:⑴甘,平。归心、脾、肺经。
⑵解郁安神:忧郁思虑失眠,心神不安(合欢解忧,萱草蠲忿)合欢+萱草
异同:
合欢皮:⑴力较强。
⑵和血消肿,生肌止痛:治疗筋骨折伤,肺痈恢复期。
⑶治疗蜘蛛咬伤。
合欢花:⑴力较缓,兼芳香味。
⑵理气开胃:气滞脘腹胀满食少
8.远志(一类):远志科,辛、苦,温。归心、肾、肺经。
辛散苦泄温通→心、肾→助心阳,益肾气→交通心肾能使肾气上交于心而益智安
神
→开心窍,开肾窍
→归肺经→化痰→止咳喘
功能:宁心益智安神:惊悸失眠-人参、茯苓、茯神、龙骨、牡蛎、石菖蒲。有热者配清热药。
祛痰解郁开窍:迷惑善忘:痰浊蒙蔽心窍-石菖蒲、郁金、白矾
神志错乱:心气虚-人参、茯苓、茯神、龙骨、牡蛎
消肿疗痈(外用内服):乳痈,疮肿-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
用量:3~10g。
注意:用量不宜过大,阴虚火旺,心火上炎者忌用。
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
肝病:1.肝经风热上攻头目。
2.肝气郁结。
3.肝郁化火。
4.肝阳上亢。
5.肝风内动 抽搐、震颤、麻木、肝阳化风、高热生风
拘挛、眩晕 血不养肝:筋惕肉瞤,身体局部抽搐
6.小儿惊风(脾虚慢惊,肝热急惊)
7.痫证:肝风夹痰
8.破伤风
9.肝胆湿热
10.寒疝腹痛
一、含义:凡具有平肝息风,潜阳镇惊的药物。
二、分类、功能及主治:
1.平抑肝阳药 ①镇潜肝阳:多为金石介类,质重能重坠 平肝潜阳
镇心安神
分类 ②平抑肝阳:多为植物类,兼疏肝、活血、行气。
2.息风止痉药:多为虫类,善搜剔走窜,息风止痉力强,兼清热解毒、软坚散结、通经络。
主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小儿惊风、痫证、破伤风,及风湿顽痹日久不愈。
三、注意:
1.药性寒凉,不宜用于脾虚慢惊。
2.药性温燥,不宜用于血虚所致虚风内动。
3.多于镇惊安神药。
4.注意选择配伍。
第一节 平抑肝阳药
1.石决明(一类):鲍科,咸,寒。归肝、肺经。既平肝潜阳又清肝明目。
介类镇潜兼清肝→入肝→清肝火,潜肝阳,略益肝阴→平肝明目
→入肺→清肺→治骨蒸
功能:平肝潜阳:肝阳上亢-菊花、白芍、牛膝、生牡蛎
小儿惊风抽搐(急)-钩藤、龙胆草、羚羊角
清肝明目:目赤肿痛,翳障-石斛、菊花、青葙子
肝肾亏虚、目暗不明(青盲、雀目)-苍术、羊肝
清肺火:骨蒸劳热-生地、知母、黄柏、鳖甲、青蒿
注意:入汤剂打碎先煎,点眼研末水飞。
2.珍珠、珍珠母:
相同:⑴同出一物。咸,寒。归心、肝经。介类镇潜。
⑵镇心定惊安神,治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⑶清肝明目,多外用点眼,研末水飞。
⑷外用收湿止痒,治疗湿疹,湿疮、痒(煅用)
异同:
珍珠(三类):⑴主入心经,善镇心定惊,治疗惊风癫痫。
⑵退翳力强,多外用。
⑶兼解毒,治疗咽喉肿痛、疮疡不敛。
⑷入丸散不入汤剂,孕妇不宜用。
⑸近年研究,珍珠配天然牛黄可治中风所致语言障碍,越早越好。
珍珠母(二类):⑴主入肝经,长于平肝潜阳,治肝阳上亢。
⑵入汤剂打碎先煎。
3. 玳瑁(二类):海龟科,甘,寒。归心,肝经。介乎于犀、羚之间。
甘寒质重,镇潜清解,兼益阴。→入心经→镇心解毒
→入肝经→平肝潜阳,兼益肝阴
功能:平肝镇心:热病狂躁谵语
小儿肝热惊风-牛黄、胆南星、钩藤
清热解毒:斑痘疹毒内陷,色紫黑,高热神昏-丹皮、赤芍、紫草、大青叶、板蓝根
痈肿疮毒,高热神昏-水牛角、羚羊角、生地、金银花、赤芍、丹皮
用量:10~15g。
注:代犀角10倍用,代羚羊角用。
4.代赭石(代郡,一类):苦,寒。归肝,心包经。
质重苦泄寒清→入肝、心经→平肝潜阳
→重镇降逆→止呃,止呕,止喘
→凉血止血
功能:平肝潜阳:肝阳上亢,肝火上炎
近年用于治疗顽固性高血压
重镇降逆:呕吐呃逆,噫气,常配旋覆花(固定搭配)
肺气上逆喘气-旋覆花+三子养亲汤
凉血止血:血热,气逆之吐衂,便尿血,崩漏-牛膝、大小蓟、生地、侧柏叶
用量:10~30g。
注意:入汤剂当打碎,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宜生用,凉血止血宜煅用。
5.紫贝齿(三类):宝贝科,咸,平(偏凉)。归肝经。介类镇潜兼清热。
功能:清肝明目-桑叶、菊花
镇心安神:惊惕失眠
平肝潜阳:肝阳上亢
注意:入汤剂打碎先煎。
6.刺蒺藜(一类):苦、辛,平。归肝经。平肝力一般,疏散力较强。
平肝疏散之品→平抑肝阳兼疏肝气
→散风→止痒,明目
→行气血
功能:平肝:肝阳上亢(热不明显者)
疏肝:肝郁胸胁痛-柴胡、枳壳、香附
祛风明目:风热目赤,多眵多泪-菊花、木贼、青葙子、密蒙花
止痒:风疹瘙痒、白癜风-土茯苓、蛇床子、地肤子、白鲜皮、苦参
行气活血:气滞血瘀 经闭-当归
癥瘕-乳香、乌药、红花、桃仁
肝郁气滞,乳汁不下-当归、路路通、漏芦
用量:5~10g。
注意:气血亏虚,孕妇不宜用。
7.橹豆衣(三类):豆科,甘,平。归肝、肾经。补虚平肝退虚热。
功能:养血平肝:肝阳上亢
滋肾阴退热、阴虚盗汗-青蒿、鳖甲,地黄
8.罗布麻(三类):夹竹桃科,甘、苦,微寒,有毒。归肝经,用量不宜过大,近年研究叶降压力强,根强心利水力强。
功能:清热平肝降压:肝阳上亢,肝火上炎
利尿:水肿小便不利
9.决明子(草决明,二类):甘、苦、咸,微寒。归肝、肾经。清肝益阴,明目兼润肠。
功能:清肝明目:肝热目赤肿痛-桑叶、菊花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桑叶、菊花
肝肾亏虚目暗不明-枸杞子、菟丝子
润肠通便:肠热、肠燥便秘
降脂降压:高血脂症
第二节 息风止痉药
1.羚羊角、钩藤、天麻(一类):
相同:⑴均归肝经,平肝息风,治疗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小儿急惊
异同:
羚羊角:⑴寒。兼入心、肺经,力强。兼泄心火。清泄平肝解散之品。
⑵主泄肝火,兼清心、肺火。平肝风,善治高热神昏,兼治肝郁化火。唯治急惊,不治慢惊。(与水牛角、玳瑁对比)
⑶清肝明目,治疗肝热,肝火翳障-草决明、菊花、石决明。
⑷散血解毒,治疗疮疡肿毒,斑疹,血热毒甚或抽风,常配水牛角、玳瑁。
⑸治疗顽固性高血压(肝火上炎,肝阳上亢)。
⑹研末冲服或磨汁服。无内热,无火者忌服。
钩藤:⑴微寒,兼入心包经。甘凉质轻,平肝息风兼透散。止痉透热之良药。
⑵清热力不及羚羊角,息风止痉力却佳,善治肝热动风,肝阳上亢,小儿急惊。
⑶兼透散而味不苦,治疗麻疹不透兼高热抽风,常配牛蒡子、金银花。
⑷药力弱,用量宜大(10~30g),久煎失效,入汤剂后下。
天麻:⑴甘,平。柔润,不燥烈伤阴,为息风药中之润剂。甘平柔润,平肝息风止痉。
⑵专于平肝息风止痉,肝风、肝热诸证,不论寒热虚实皆可。
治疗痰饮眩晕-白术、半夏。
治疗小儿慢惊-全蝎、天南星。
⑶息风通络止痛,治疗风湿痹痛,肢麻瘫痪-川芎、羌活、独活、白芷。
⑷研末冲服。
2.地龙(蚯蚓)、僵蚕:
相同:⑴咸,无毒。归肝、肺经。息风止痉,治疗惊风抽搐。
异同:
地龙(一类):⑴性寒,清热力强,治疗小儿急惊,高热躁狂(外敷)。
⑵兼平喘,善治痰哮,喘息(寒、热)-米壳,麻黄、杏仁。
⑶兼通络,治疗风湿热痹,半身不遂-生黄芪、丹参、川芎、红花、桃仁。
⑷兼利尿,治疗热结膀胱所致尿闭不通,小便不利-扁蓄、木通、瞿麦。
⑸兼降压,治疗高血压(肝阳上亢)。
⑹治疗水火烫伤(外敷)。
⑺可当食品。地龙注射液注射前要做皮试。
僵蚕(二类):⑴性平。长于化痰,止痉力缓,中风口
更多阅读
怎样进行执业药师注册? 执业药师注册平台
执业药师,也称药剂师,或称药师,是负责提供药物知识及药事服务的专业人员。执业药师是药物的专家,同时是解答市民大众有关药物问题的最适当人选。药剂师负责监察医生所处方的数种药物中有否出现药物相互作用;并根据病人的病历、医生的诊断
2014完美女人合格标准 2014执业药师合格标准
2014完美女人合格标准——简介女人不仅需要外表美、事业美、家庭美、心灵美;还需要会发现美、传递美、分享美!2014完美女人合格标准——工具/原料女人、心灵2014完美女人合格标准——方法/步骤2014完美女人合格标准 1、 每天的精心
2014河南公务员资格审查时间 河南执业药师资格审查
2014河南公务员面试终于拉开了帷幕,接下来就会陆续发布面试名单、2014河南公务员资格审查时间安排、面试工作等。在这个阶段,考生最为关注的还是自己的成绩,以及能否进入本岗位的面试,还有自己该如何备考,如何准备,为了帮助考生解答以上
上饶中域医考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笔记——医学心理学1 执业药师考试中域价位
第一节绪论一.概述1、心理学创始人:冯特—德国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77年。恩格尔二、医学心理学任务与观点1、医学心理学研究分支: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
执业药师药理学第三十二章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题库1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一、最佳选择题1、关于皮质激素描述错误的是A.口服和注射均可吸收B.可从皮肤、眼结膜等部位吸收,大量导致全身中毒C.氢化可的松入血后大部分与血浆白蛋白结合D.皮质激素的基本结构是类固醇或甾体化合物E.可的松需转化为氢化可的松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