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编乱造,是目前历史剧的通病,尤其以将帅的系列电视剧为最!原文地址:影评——《杨成武强攻东团堡》观后记作者:YANXIN
《杨成武强攻东团堡》观后记
邱蔚指挥攻打东团堡的文章刊出,一位朋友向我推荐电影《杨成武强攻东团堡》,要我看看。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看完之后,我现在谈谈我的观后感。
这部电影上映于2008年,杨成武去世的第四年,也是中国拼命花了巨资举办奥运会的那一年。这部电影看来也与当年中国的命运差不多,花了巨资,却问题重重。
影片的一开始,编剧和导演特意安排了杨成武跟狼牙山老道对练拚刺刀的一段镜头。为什么要加上这一段镜头?我不理解,是为了让杨成武显得更加“高大全”?成为英雄化的“全能人才”?杨成武如果还在世,岂不要他的难堪。
在《杨成武回忆录》中,有与狼牙山老道李圆忠对阵拼刺刀的一段记述,但对阵的并不是杨成武本人,是一分区刺杀教官段庭起。对阵的时间是1940年的春天,此事在一分区引起轰动。这位老道北洋时期在直系军队当过十几年兵,最高干到营长,跟宋学飞一样。而直系军队聘有一些日本军人当教官,所以这位老道对“东洋刺”一类的刺杀技能了解不少。段庭起像李青川一样,旧军队军校出身,又有武术的底子,在刺杀上很有一套。是一分区极少数能跟日本兵对刺并且能占上风的人之一,所以杨成武提拔他担任刺杀教官。
这个段庭起的下落,我后来找了很久,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是牺牲了、负伤了、叛变了,还是怎么样了?我一直都找不到下落。后来在姚雪森的书中,我找到了一个出处,这个人后来到了三团,还在担任刺杀教官。编剧或导演将段庭起这个人物的原型安在了杨成武的身上,绝对是一大败笔,因为这造成的效果必将是“东施效颦”。
杨成武绝对不是直接上阵打仗的材料,他是指挥型人才,这是毫无疑义的。你把杨成武扭曲成打仗的人才,这不是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又是什么?编剧或导演的这个自作聪明的举动,仿佛卖弄一次还不够似的,在后面再一次出现。
真实的杨成武是“儒将”,不是拚刺刀的材料
一分区确定打东团堡之后,决定派侦察员进去。任何人都知道,侦察员的职责只能由侦察员自己来完成,换了任何一个领导干部去完成侦察员的任务,那只能是“越俎代庖”。
《杨成武回忆录》中,对这一段的记述非常准确:“半个月前,三团长邱蔚曾派了四名侦察员进东团堡侦察。”“三团于夜间潜入离东团堡十里外的村庄。天亮后,邱蔚同志带领侦察参谋刘贵、作战参谋杨兴唐及一营长赖庆尧、二营长郭延林、三营长陈宗坤同志上山看地形。”
问题来了:既然杨成武本人都讲得如此明确,你编剧或导演为什么要拗违杨成武的本意,非要安排一段杨成武亲自进东团堡侦察的镜头呢?难道非这样,就不足以表现出杨成武“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你难道想不到你是在帮倒忙吗?
大战在即,让一个指挥全局的军分区司令员冒着生命危险进敌营侦察,是不是明显的违反军事常识。这种连侦察科长、连直接指挥打东团堡的邱蔚团长都不可能去做的事情,为什么非要逼着杨成武去做?你编剧或导演是不是将那一场即将到来的大血战看作是儿戏?否则你不会以如此轻率的态度来对待杨成武。
电影中真实的人物,除了杨成武之外还有三个,这就是杨成武的夫人赵志珍、侦察科长姜洪照、三团团长邱蔚,电影中出现的其余人物都是虚构的。这三个真实的人物,我一个个介绍一下。
赵志珍不用说了,原名赵秀琴,电影中她没有重头戏,只是个配角。而且让她出现在涞源战场上毫无道理,更不用说出现在东团堡了。为什么?因为赵志珍不隶属于军队系统,她在易县家乡参加革命时,最初隶属于方国华当团长的地方工作团。这个工作团中有许多易县子弟,比如以“二胡”闻名的胡家姐妹、易县商会会长的公子齐尧等等。以后这个地方工作团编制被撤销,只有很少几个人跟着方国华留在了一分区部队,成为一分区政治部下面的一个科——群众工作科。赵志珍被分在易县县政府系统的妇救会,担任妇救会主任。由于隶属的系统不同,赵志珍不会跟着没有隶属关系的一分区部队到涞源去参战。
除了赵志珍,上镜头最多的就是这个一分区侦察科长姜洪照。一分区的领导干部,不外乎两种来源:一是自己提拔的;二是从晋察冀军区派来的。姜洪照就属于后一种。姜洪照之所以被派来担任一分区司令部侦察科科长,是因为前一任侦察科长袁彪因叛变问题被晋察冀军区处决,所以派他来接替袁彪的职务。这种被晋察冀军区派来接替原犯错误领导干部职务的例子,在一分区只有两例,姜洪照接替袁彪是一例;另一例是陈海涵接替一团团政委朱遵斌。
姜洪照红军干部,还是杨成武、黄寿发、罗元发的同乡福建人,口音上与河北人严重不通,这是他担任侦察科科长的一个严重缺陷。而且他在“百团大战”前刚刚上任,对一分区各部队、对一分区所在的易县和周边各县都不熟悉,这也是他当侦察科科长的严重缺陷。
战前,一分区新任侦察科长姜洪照预先带几个参谋和侦察员,到涞源进行侦察。但这个侦察只限于一般性的外部观察,混进东团堡的四个侦察员都是邱蔚三团的人,跟姜洪照的分区侦察科没有什么关系。之所以能混进去,是因为当晚上日军在放映电影,就像几十年后解放军在驻地放映电影一样,附近的老百姓都结伴而去,日军是不加阻拦的。当时侦察员被日军的朝鲜翻译金井发现,但金井没有吱声。金井是后来三团打下东团堡据点后唯一的幸存者或生还者。金井并不像电影中的那样,为破坏日军的毒气弹英勇献身。
战前侦察的结果:涞源县城有一百多鬼子、二百多伪军,总计三百多人;三甲村有鬼子150多人;东团堡有鬼子170多人。都是鬼子的地方守备队等级(都隶属日军第四混成大队),战斗力比师团旅团要弱一些。根据这个侦察结果,《杨成武回忆录》上说:“经研究并报军区批准,我们决定由一分区的一团攻涞源城,三分区的二团攻三甲村,一分区的三团攻东团堡。”
实际上这恰恰是一个严重失误,因为涞源县城的鬼子兵已经增加到了四百多(维基百科上说是增至五百鬼子)。按照当年日本兵的实际战斗力来计算,一个日本兵在战场上肯定抵得过五个八路军战士。所以如果打攻坚战强攻涞源县城,八路军一个团两千人用五比一或四比一的人数优势已经很难形成战斗力压倒优势,啃不动了。所以战后杨成武总结:“敌之军事保密工作良好,不易收集情报。在我攻击前,未能探知敌人的确实兵力。”
涞灵战役之后,因为侦察的情报不实,造成战斗的失利,杨成武立即撤换了姜洪照的侦察科科长职务,更换为陕北人白儒生。白儒生是陕北红军,1936年底和三百多陕北籍红军战士一起编入红一师三团,在团长曾保堂、团政委肖锋的手下人连指导员。被撤职的姜洪照,一直到走(1944年秋天支援去了冀东)都没有在被任命新的职务。
电影中,一分区司令部在涞灵战役作战前的军事部署,是由姜洪照主持的,这也与事实不符。当时主持军事部署会议的是一分区作战科科长红军干部胡克仁。电影中,姜洪照用教训的口吻对三团长邱蔚说话,事实上,除了杨成武、黄寿发几个军分区领导,没有任何人敢于用那种口吻对邱蔚讲话。更何况姜洪照的职务要低于邱蔚。
电影中,创造出来的一个最失败的人物就是所谓的三营长沈立强。这是一个典型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好战人物,顶多是一个连排长的水平。三团的三个营长都是几乎身经百战的红军干部,尤其三营长陈宗坤,1939年初从三军分区调过来的,来一分区后担任过骑兵营营长,离开三团后担任二十团团长。从三团的原型人物中,找不到一个营长类似于这个头脑简单到可笑地步的沈立强。领导上用哪个营担任主攻,都是全盘考虑的结果,并非这个什么“沈立强营长”要求的结果。东团堡之前的井陉战斗中,一营损失惨重;这一次打东团堡,二营要扫清外围据点,三营担任主攻是不争的事实。谁都有份,何必来争?
影片中虚构的三营长沈立强
是营长吗?连长吧?
东团堡战斗,9月22日20点,三团三营在东团堡附近的馒头山先打响,23日拂晓,三营九连占领东团堡西南角炮楼。这期间,赖庆尧指挥的三团一营曾占领上庄炮楼,又丢掉了,赖庆尧被邱蔚臭骂“饭桶”。24日,敌最后反扑,当晚20时,三团总攻,最后的残敌在东北角炮楼,连放毒气,八路军约300人中毒,致使第一次攻击失利。以后第3团用浸水口罩简易防护,主攻的三营损失惨重。25日上午,敌机空投最后的援助。9月25日下午,东团堡结束战斗,前后历时将近三天。东团堡战斗牺牲的最高主官是三团党总支书记杨志德。
写这个电影剧本的人,实际上并不了解杨成武。他把杨成武描绘成“这个被聂荣臻司令员笑称为‘好战分子’、‘三天不打仗手就痒痒’的指挥员”。杨成武是什么样的人?是一个用兵及其谨慎的人,非到迫不得已,绝不轻易用兵。一分区近在身边的易县县城、满城县县城,虽然十倍于敌,但杨成武从不言打,用兵谨慎就是主要的考虑。
最后讲一点实事求是的话。虽然杨成武亲自拟定了涞灵作战计划,也亲临涞源战场指挥战斗。但杨成武关注的是三个战场:一团打涞源县城、二团打三甲村、三团打东团堡。由于这三处战场相距很远,杨成武的回忆录中“我把前方指挥所放在三甲村附近内长城的一座烽火台上,这里离涞源城极近,离东团堡有七八十里,位置理想,三处战场,不用望远镜能直接观察到的就有两个。”
所以,就像雁宿崖、黄土岭战斗杨成武从未出现在战场上一样,这一次,杨成武也从未出现在东团堡战场。东团堡战斗,始终是邱蔚在指挥的。
历史电影,允许在写出真实性的同时,也要写出革命的浪漫主义。但虚构要有一定的限度,超出了这个限度,也就超出了真实的历史范畴,变成了篡改历史。
这些年来,中国大陆上篡改历史的东西可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