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档案学会企业档案学术委员会 1“十一五”企业档案工作回顾1.1企业档案工作理论建设的新突破“十一五”期间,我国企业档案工作理论建设有许多新的突破,一些新理论、新理念的运用,如档案知识资产观念、文档一体化理论、企业内容管理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等,为企业档案工作实践提供了指导和借鉴;同时,企业档案工作实践又进一步的反观和创新档案学基本理论。 1.1.1企业档案“知识资产与信息资源”属性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档案与档案工作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从将档案作为信息资源的认识,到将其作为知识资产或无形资产的认识,经历了20年多年的发展和探索。2001年,国际标准ISO15489.1《档案管理通则》中首先正式提出档案的资产属性概念。2004年底,中办、国办《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首次将“信息”界定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档案作为企业核心信息资源,其资产的属性逐步开始被人们认识和接受。2009年颁布的《企业档案工作规范》首次将企业档案界定为“企业知识资产和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认识对企业档案管理观念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档案属于企业核心信息资产的观念,对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发展企业档案工作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各类信息都有可能是生产要素的组成部分;但是作为企业各项活动中形成的真实记录,只有档案才可以说是企业自身无形资产的组成。 建立在资产观念基础上的企业档案管理,将成为企业管理和控制的根本。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要求和现代产权制度的“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没有有效的档案管理支撑将难以实现。 建立在资产观念基础上的有效档案信息管理也将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企业设立的主要目的是创造财富和价值;企业资产经营管理的目标是保值增值、追求效益。企业档案不仅本身具有信息资源、知识资产的价值,而且对企业有形资产的运营、维护、管理和保值、增值具有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因此,有效的企业档案管理是为企业服务、能够创造经济效益的重要活动和工作。 1.1.2文档一体化理论的拓展与深化文档一体化是把文件的形成、运转、处理、管理与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检索、编目、利用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按照统一的规范和标准,组织成一个科学的大系统,从整体相互联系的角度对若干子系统进行处理、统筹安排,从而达到减少或消除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目的。 在当前信息化背景下,文档一体化理论的应用已形成了一些具体的实践模式,如吉林模式。其核心就是将文件登记、立卷、著录三位一体,改革保管期限与立卷方法,在技术处理阶段即完成此三项工作;鞍钢模式。通过文档一体化辅助管理软件将收发文登记与归档、分类立卷、价值鉴定同步完成,使文件处理与档案管理两种程序融为一体;秦山第三核电站模式。采用全文全过程电子化管理,在计算机程序设计阶段,即加入分级别、分责任者、分事件等归档要求,简化后期归档等。有的企业还实行把文档一体化工作纳入企业质量认证、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之中。这些措施表明,企业文件、档案管理工作已基本实现了一体化的要求。同时,文档一体化实践的展开也促使该理论不断地拓展与深化。 1.1.3企业内容管理的发展企业内容管理(Enterprise ContentManagement)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和系统,其目标是有效管理企业中的海量非结构化数据,解决企业中的信息孤岛问题,达到所有内容的沟通与共享,使实时企业成为现实。 近五年来,关于企业内容管理理论的内容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一般认为,内容管理包括企业内部内容管理、Web内容管理、电子商务交易内容管理和企业外部网络信息共享内容管理。而企业内容管理则是利用应用软件,管理、集成和访问从音频、视频到扫描图像的各种格式的商业信息,重点解决各种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数字资源的采集、管理、利用、传递和增值,并集成到结构化数据的信息系统中,如客户关系管理CRM、企业资源计划ERP、企业网络入口EIP、人力资源管理HRM等,从而为这些应用系统提供更加广泛的数据来源。其目的是为了达到知识管理。档案资源作为企业信息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企业内容管理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有学者提出了一种以企业内容管理为基础的企业内容管理与知识集成构架,该构架以企业内容管理为基础,融合Portal、WebServices等技术,具有良好的与其他应用集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根据基于网络应用的发展需求,给出了一个基于Webservices的松散耦合的内容管理与知识集成构架,为企业档案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完善的应用集成解决方案。 1.1.4企业知识管理成为必然趋势企业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促使知识资源的管理受到企业前所未有的重视。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出现的新兴管理理念,在近五年来大量运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之中。它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新的途径,并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它包括建立企业知识库、促进企业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企业资产来管理等几个方面的工作。在企业所获取的知识中,有近半数是以文本和电子文件的形式存在的,企业知识大量的沉淀在企业档案之中。一直以来,基于隐性知识共享的知识管理理念并未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基于显性知识抽取的知识管理理念逐渐得到重视,企业档案部门着手运用已有的资源优势,开展基于档案的知识管理。可以说企业档案是企业重要的知识资源,企业档案管理也成为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 同时,企业知识管理关注的是对企业内外部的显性、隐性知识的管理,显性知识包括内外部的研究报告、标准规范、程序文档和数据等;而隐性知识包括隐藏在人的大脑中的经验,和隐含在企业业务中还没有被发现的知识或经验。企业知识管理还存在对企业知识活动的管理,即知识沉淀、共享、应用学习、创新等环节的管理。企业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现有管理架构和信息技术应用系统结合,从而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因此,企业知识管理成为了未来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和增加竞争力的关键,逐步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核心基础,是企业管理的必然趋势。 湖北大学批准成立“企业档案与知识管理研究中心”,得到国内高校和企业界关注企业档案管理的专家和同行的热情支持。这是我国第一个以企业档案和知识管理研究为学术取向的平台。2008年,研究中心正式启动,12月开通对外工作网站。《中国档案报》以《企业档案与知识管理研究的高端平台——全国首家企业档案与知识管理研究中心在鄂成立备受关注》为题进行了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张斌教授的《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档案管理》由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该书分析了新经济时代我国企业档案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发展机遇,探讨和研究了我国企业档案工作的若干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这些学术机构的成立和著作的出版是中国企业档案工作引入知识管理理念的重要标志。 1.2企业档案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期间,各级档案管理部门按照档案工作“十一五”规划的预设目标和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大局为指导,以企业档案法规为保障,大力发展企业档案事业,鼓励支持企业开展档案工作,在档案管理体制与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1.2.1企业档案管理体制建设1.企业普遍建立档案工作。“十一五”期间,越来越多的大中型的企业设立了档案处(科)、馆(室),履行企业档案工作检查、监督、指导以及各类档案集中统一管理的职能;一些小型企业虽然没有设立专门档案机构,其档案工作也一般由经理办公室负责,指定专、兼职档案人员从事企业的档案管理业务。以温州为例,截至2008年6月,温州市1178家民企已建档,重点民企的建档率达到100%。 此外,为推进企业档案工作进展,各个省市都下发了有关企业档案工作的办法。新出台的《企业档案工作规范》也明确规定:“企业应根据规模和管理模式设置专门的档案机构,或指定负责档案工作的机构。大型企业应设立档案馆。” 2.档案管理体制多元化。由于企业性质的不同,对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的档案工作应依照不同的体制进行管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多采取按行业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对其档案工作进行领导、监督和指导。民营企业的档案工作则按属地进行管理。 3.高度集中的企业信息管理体制全面启动。随着企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已经在企业各项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企业档案工作者不仅要处理传统的文书档案,也要管理企业日常活动中产生的电子文件;企业管理不仅要收集企业内部信息,也需要搜集外部相关政策与竞争情报。因此,很多企业建立了符合本企业需要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网络服务系统,提高了企业对外部信息的采集和利用的能力,通过内外信息资源的整合,实现了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的整体优化。 4.破产改制企业档案监管加强。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影响下,很多国有企业面临改制重组,破产重组后的企业档案一度处于失控状态,“十一五”期间,这些企业档案得到很好的控制。以上海为例,破产企业档案主要采取四种方式分流管理。一是按产权关系移交新企业或上级控股公司管理;二是由控股(集团)公司或子公司授权,委托系统资产管理中心承担;三是建立破产企业档案集约化管理平台;四是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国有破产企业档案由档案馆接收。苏州工商档案管理中心为此类档案的集约化管理提供了范例。 1.2.2企业档案工作机制建设1.现代企业档案工作管理机制逐步建立。目前,我国现代企业档案工作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基本达到了组织、人员、制度、措施的四到位,形成了企业档案工作“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网络管理机制。例如在管理机构与人员设置上,既有专职的机构或人员,也有兼职的机构或人员,在管理形式上集中统一管理程度与对象也各有差异,在档案管理制度上更是百花齐放,在管理模式上呈现出自主、多元的特征。 2.项目管理机制在实践中得到应用。随着企业档案工作的深入,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开始在其内部大胆引用项目管理机制,把企业的档案工作按照项目建设的模式加以推进。档案工作的重点,诸如档案数字化建设、档案资源建设等通过资源配置,确立保障制度,激活了各方要素,有效地推动了企业档案工作的开展。 3.初步建立了企业档案工作的专业沟通机制。企业在开展档案工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除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帮助外,也可以通过一些专业的档案咨询渠道获取解决办法。如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同行企业档案馆室、行业或地区档案协会、档案管理专业研究机构(如企业档案与知识管理研究中心)、相关网站等,还可以参加档案工作相关培训。 4.企业档案服务机制有所转变。在服务手段上,从单独服务转变为网络服务,实现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在服务方法上,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档案部门不但要负责档案的接收、保管和利用工作,还要主动了解掌握企业生产、科研、经营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服务工作,随着企业档案工作的开展,还需要努力提高单位全员的档案意识、积极介入企业活动的相关环节,以保证档案文件形成的完整准确和系统。这一时期企业档案工作创造出的“三纳入”、“四参加”、“四同步”经验、建设项目竣工档案验收措施、主动参与企业信息化做法、主动为生产科研和管理提供信息数据分析编研开发、以档案信息为核心的知识管理等,都使档案工作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5. 企业档案的监控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现代企业制度框架内,企业档案工作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记录和监控,越来越多的安全事故的发生,迫使各个企业纷纷建立安全档案,生产档案,档案卡等,企业档案的监控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此后,企业档案工作逐步渗透到企业的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客户关系管理过程、市场管理过程、服务过程中,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及时记录和监控,不仅保证了企业合理组织生产力,而且实现了良好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1.3企业档案工作方法与技术创新企业档案的工作环境的变化催生了其工作方法与技术的创新。由于企业经济活动量的增加、活动领域的扩展和市场的扩大,企业的管理理念、方法及技术等都发生很大变化。作为基础性管理工作的档案管理工作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信息技术的冲击以及电子文件的大量涌现使得企业档案工作的管理对象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纸质档案转变为电子档案的管理。虽然电子档案管理与纸质档案管理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电子档案的易逝性、与载体的分离性等,使得如何保障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成为档案人员无法回避的问题。企业档案工作一方面要保管传统的纸质档案,另一方面要保存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如OA、ERP、PDM、ECM)产生的大量电子档案,同时要为企业的管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等提供快捷的档案信息资源。不在工作方法和技术上有所创新,企业档案工作是无法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档案的要求的。 “十一五”期间,企业档案工作者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不断探索与创新,积极应对现代企业组织变革和适应企业环境的变化,在档案工作的方法和技术上取得了不少成就,具体体现如下: 1.3.1管理方式的转变:从单纯保管到管控并重在以纸质文件为媒介的工作环境下,档案部门对前端的控制是很微弱的。当纸质文件办理完毕后进行归档,档案部门予以保管。文件与档案的界限较为明显,文档一体化难以实现。在电子环境下,从文件的形成直到文件归档、保管和利用都可在网络上实现,真正做到文档一体化。但要做到这一点,仅有网络环境和应用系统是不够的。这是由于电子文件的特性所决定的,为了保证电子文件达到电子档案的特性要求,档案部门要提前介入,在电子文件的形成期甚至是应用系统的设计阶段就要介入,控制电子文件的质量,从而满足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要求。 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电子文件管理意识的增强,不少企业已从单纯地保管纸质档案转变为对文件的全端控制和对档案的全程管理。这种管理方式的转变解决了档案管理与企业管理两张皮现象,把档案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大体系之中了。如核电建设期间,文档管理部门是整个工程的文件控制中枢,所有的文件都要经过文档部门进行流转,这样文件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从而保证使用的是有效的文件,也能保证文件的及时归档。文档管理是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1.3.2应用系统的变化:从独立管理到集成管理“十一五”期间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有了明显的进步,不少企业纷纷开发档案管理应用系统,数字档案馆和知识管理系统的建设也有所尝试。从独立的目录级管理系统升级为具有全文管理与检索功能的网络化应用系统,并能与业务应用系统进行有效的集成。为了满足电子文件及电子档案的管理要求,不少企业集团制定了相关的行业标准,研究并实施电子文件与档案管理系统。档案应用系统的建设吸收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将档案业务需求与信息技术较好地结合在一起,有的企业在组织机构上也进行了调整,将文档与信息技术合并在一起,充分发挥了两者的优势。企业文件档案管理系统强调文件的控制和档案的后期利用,因此文档管理系统与业务系统的集成尤为重要。由于业务系统五花八门,文档管理为了适应不同的业务,必须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扩展性,能与异构平台进行集成。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OA)、web服务、全文检索引擎、工作流引擎、光学字符识别(OCR)、XML等技术已大量应用于文档管理系统的开发,使得企业文档管理系统的功能有了很大的提升,能较好满足企业对文档的要求。 1.3.3服务机制的创新:从被动提供到主动推送随着企业文档管理系统的建设,档案的服务机制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手工操作和独立的应用系统环境下,档案的服务只能是被动的,用户需要什么,档案人员帮他们查找什么。有了网络化的文档管理系统,用户不必到档案部门来便可在自己的办公室找到所需的档案信息,甚至可以根据用户的已往的需求将信息主动推送给用户。档案人员要做的是将档案加工和组织好。因此不少企业一方面对存量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另一方面做好增量档案的电子化管理。 也有些企业将档案、图书、情报、标准等进行整合,为用户提供完整的信息服务。企业档案信息集成化管理、一体化管理和知识管理都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产生的新观点。从技术上讲,利用标准信息服务构件如WebAPI、Mushup构件实现信息的推送服务。 1.3.4安全体系的完善:从实体安全到信息安全以前档案界主要关注档案实体的安全,保证不泄密、不损毁、不丢失等。在电子环境下,除了关注档案实体的安全外,档案界开始认真思考和实体档案相关的信息安全问题。信息化环境下形成的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保管,与档案实体的保管同等重要,同样需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的保管条件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采用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提高了档案信息、档案库房及库区的安全性。实体安全方面引入了实体保护技术,如周界防护和电子巡查系统、视频监控与门禁系统、火灾报警与消防系统等,提高了实体安全的技术防护能力。档案信息安全方面综合运用信息保护技术,如防火墙、漏洞扫描系统、病毒扫描与防护系统、入侵监测系统、非法外联与移动介质管理系统、身份认证系统等,从网络、系统、数据等多方面来保护档案信息的安全。 1.3.5备份手段的更新:从同质到异质在纸质条件下,档案的备份大多采用的是多套纸质备份,条件较好的企业也有实现异质备份的,如缩微胶片等。既有就地备份,也有异地备份。有些国有骨干企业还有后库,作为档案异地备份的基地,为重要档案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这些年,企业档案数字资源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量的原生电子文件、电子档案和数字化的电子档案出现了,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备份问题日渐凸显。为了确保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绝对安全,在目前技术条件下,企业档案部门也在积极探索备份的有效途径。目前企业常用的备份介质有:硬盘、磁带、光盘、缩微胶片等。从档案的长期保管来看,一次写光盘和缩微胶片更加安全可靠。缩微胶片被证明是一种可长期保存的介质,且档案信息是以模拟的方式保存在缩微胶片上,不存在因格式问题无法读出的问题。近来微缩胶片在企业档案的备份中得到了更多应用。光盘曾因容量和寿命等问题,其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但随着蓝光光盘的出现,容量和寿命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目前单片蓝光光盘的容量达到70GB,更大容量的蓝光光盘也将问世。在金融行业和能源行业已开始使用蓝光光盘作为档案存储和备份的介质了。 1.4中央企业档案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中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中央企业的档案工作在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和国家档案事业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央企业多年来积累的丰富档案资料,作为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资源和无形资产,不仅是企业资产的凭证和企业活动的记录,还是企业经营智慧和发展历程的结晶。中央企业档案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和源泉,从更高层面来看,无论是对国家、企业,还是对历史与未来,中央企业档案都有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巨大的史料价值和经济价值。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令计划同志对中央企业档案工作做出了重要批示:“中央企业档案是真实记录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历程、准确反映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的珍贵资料。10年来,中央企业档案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为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国家档案局和国资委联合召开中央企业档案工作会议,总结经验,部署工作,非常及时,很有必要。希望国家档案局和中央企业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统一思想、理顺体制,强化管理、充实力量,切实把中央企业档案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中央企业建立10年来,中央企业档案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为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中央企业的档案和档案工作在中央企业发展中和全国档案事业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仅据对87家中央企业的不完全统计,就共有专兼职档案人员65520人,档案室9963个,档案馆201个,档案库房总面积达207万余平方米。保管的纸质档案1亿多卷,排架长度438万延米,照片1235万张,光盘82万张,还有大量的录音、录像和实物档案资料。 中央企业建立初期,为做好中央企业档案工作,国家档案局组织在中央企业之间成立了较为松散的自治性组织——中央企业档案工作协作组。中央企业档案工作协作组作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企业之间的一个桥梁,作为企业与企业之间联系的一个纽带,在实践中正在发挥积极作用。协作组在学习、传达有关精神、交流各自的档案工作经验、探讨当前急待解决的档案业务问题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业务上和国家档案局有关部门进行联系,配合国家档案局在企业档案工作上进行的有关工作。2009年7月28日国家档案局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召开了中央企业档案工作会议。为进一步引导和规范中央企业档案管理、有效服务中央企业各项工作,2009年12月4日国家档案局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档案工作的意见》(档发〔2009〕6号),加大了对中央企业档案的指导力度。2010年4月14日国资委召开了中央企业档案工作视频会议,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央企业档案工作正式进入了由国资委履行指导职能的新阶段,同时也进入整体化、系统化、标准化的新阶段。会议之后,国资委保留了中央企业档案工作协作组的优良传统,按照系统、行业将中央企业划分为12个协作组,每个协作组产生一个组长单位、一个副组长单位,负责对工作的具体协调。协作组的建立促进了中央企业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 1.4.1中央企业档案基础建设工作得到加强首先,中央企业档案管理制度逐步规范化。在《企业档案管理规定》、《国有企业文件材料归档管理办法》、《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关于加强驻外机构和境外企业档案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出台后,各中央企业按照国家档案法规和企业档案管理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做好有关规章制度的修订工作,不断完善档案工作制度,建立健全了中央企业档案管理办法。 其次,中央企业基础业务建设逐步加强。进一步规范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工作,提高档案归档质量,努力做到档案利用快捷,档案家底清楚,档案资源不流失。 最后,中央企业这些年加强了档案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或配置了符合要求的档案库房,配备了专业的档案装具,改善档案安全保管条件。 1.4.2中央企业档案信息化上新台阶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发展较快,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文件和数据,中央企业档案的信息化也逐步纳入整体信息化建设之中,各中央企业已逐步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实现了对电子文件的全程管理。 不少中央企业建成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并在集团内推广应用。有的企业集团建立了档案信息中心或电子文档管理中心;有的企业集团定期召开企业档案信息化会议,制定规划,明确目标,稳步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1.4.3中央企业档案安全保管体系的日趋完善确保档案安全是档案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然而由于中央企业档案安全保管面临着如下问题:一是中央企业在发展中,兼并重组、破产改制活动较多,企业档案容易散失或形成监管真空;二是某些企业未设档案专职人员、更换频繁,造成归档质量下降;三是突发的自然灾害和社会事件的出现造成档案的损失;四是信息技术的自身弱点给电子文件的信息安全带来较大风险。中央企业档案部门以对党和国家、对自己企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排查档案安全隐患,及早采取措施,做好安全预案,确保档案安全。 1.4.4企业项目档案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在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中,大批是由中央企业组织实施的。2006年,国家档案局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后,中央企业档案部门与项目管理部门积极配合,开展对项目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培训和项目档案的验收工作,项目档案管理水平逐年提高。 各大中央企业将建设项目档案工作与工程建设同步推进,开展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巡回检查,使档案工作始终贯穿于项目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许多中央企业在工程项目文档管理中要求纳入合同条款,明确项目文档要求及责任,实行项目档案“一票否决”制度,确保了工程档案收集的齐全、完整。 2007年,原国防科工委与国家档案局联合印发了《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验收办法》后,中央军工企业建立起项目档案工作管理体系、机制和档案评审员队伍,编制了固定资产项目档案管理手册,加强了人员培训,使项目档案管理和验收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保障了国防军工重点建设项目档案资料的齐全完整。 1.5省、市、县国有企业档案工作进步明显“十一五”期间,在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下,经过企业档案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各省、市、县国有企业档案工作在观念意识、人员素质、资源体系、信息化建设、服务功能、创新能力等方面均取得明显进步,并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几乎每年都有新成果、新亮点,不断给其他领域的档案同行带来新的启发。 1.5.1企业档案观念与意识的进步观念意识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档案的价值和作用在地方企业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同。尽管人们对于档案和档案工作还有这样那样的误解,但许多领导和职工已经通过档案部门的专业服务深切体会到了档案的价值:档案非但有用,而且还是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文化载体和历史见证。基于此,档案部门不再是总被政策和资金遗忘的角落,企业负责人和其他专业管理部门主动关心、过问档案工作的事例日益增多;二是档案工作者对于自身工作的认识和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档案工作者摆脱了怨天尤人的等靠思想,开始自觉思考档案工作在企业中的出路:有的系统思考和构建观念体系,有的将知识管理理念用于工作实践,有的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创新管理,有的在原有熟路之外又另辟蹊径。各种观念和实践的突破殊途同归,在推动管理上台阶的同时也逐步强化了档案人的职业使命感和自信心;三是档案工作日益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很多人在近距离接触档案工作后感叹:档案管理是一项十分繁琐的基础性工作,需要高度的耐心、智慧和敬业精神! 1.5.2企业档案人员素质不断提升尽管在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地方国有企业档案机构和人员有不稳定的一面。但随着档案服务功能拓展的需要,许多不同文化背景、知识结构的人进入档案部门,使得档案部门的人力资源结构进一步优化。以2006年前后的韶关钢铁集团公司为例,在档案馆11名正式职工中,男性5人,女性6人,50岁以上仅1人,其余均为25至35岁。员工分别来自企业管理、会计、计算机、机械、电子等10个不同专业,8人本科毕业(2人在读硕士学位),3人专科毕业。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档案工作者看摊守铺、故步自封的局面已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各种形式的学习和跨部门、跨行业交流更加便捷,很多人通过组织培训和自学改善了知识结构,发展成为企业需要的业务骨干和专家。此外,由于档案工作日益融入企业管理的大格局,档案工作和企业其他专业管理工作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错状况,档案工作者的跨部门沟通、协作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1.5.3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受到普遍重视把档案收集齐全是企业档案工作的首要任务。尽管目前不少企业对档案材料的收集基本还是按照过去制定的范围来归档,但也有很多企业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主动拓宽了归档范围,并从“大资源”的视野出发,对档案、图书、情报、史料、工业遗产、企业生产经营专业数据等资源进行了系统整合。一些企业除了将电子档案及时纳入归档范围,还将厂务公开、电子商务、检验检疫、知识产权、合同、商业秘密、外向型企业倾销反倾销、补贴反补贴、信用等方面的文件材料纳入归档范围,使档案部门及时跟上企业改革的步伐,实现了与现代企业的同步发展。例如,重庆钢铁集团公司档案处在进行工业遗产管理的过程中,及时调整归档范围,将企业各个时期使用的工作服、劳保用品、生产用具、有标志性的办公用品等纳入实物档案归档范畴,进一步丰富了档案馆的资源。 1.5.4档案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企业档案信息化是大势所趋,是企业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十一五”期间,很多企业的档案管理者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通过调查走访、精心谋划,建成了适应企业所需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或数字化档案馆。此外,档案工作者还积极研究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探讨解决企业电子文件归档的可行途径,促进了档案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的同步发展。在开发和完善系统的同时,档案工作者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存储,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后续利用创造了条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很多企业在生产经营很困难的情况下安排经费、购置设备、调配人员,保证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例如,为了将档案室中的录像带转换为电子文件,宣钢动力厂在领导支持下购置了价格不菲的视频数据采集卡,将录像资料及时进行了数字化加工存储。剑南春集团在落实档案信息化建设目标时,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亲自安排拨付专款,用于ERP系统和物流管理系统电子档案的收集和归档改造。 1.5.5档案信息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十一五”期间,档案工作者主动整理、挖掘档案信息资源为企业领导、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普通职工提供相关服务。有些企业提出以档案利用者的需求为导向,通过最大限度地挖掘档案资源,实现档案价值的最大化。有些企业强调运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开展档案编研工作,打造行业必备的知识精品。还有些企业借鉴产品制造流程,提出“把档案馆打造为服务产品的加工厂”,赋予了新时期企业档案服务以新的内容。通过强化服务功能,档案的价值和作用被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在维护国家利益、实现企业效益、保障职工权益、打造企业文化品牌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例如,中国重汽的档案工作者改变过去坐等送的做法,主动了解查阅档案者的利用意图,及时提供服务。此外还通过举办成果展览、编撰档案史料、专题参考资料和开展档案咨询等多种形式为企业服务。为配合首钢搬迁调整的启动,首钢举办了《首钢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厂史展览和宣传报道活动,档案馆主动提供了230多张馆藏珍贵照片,扩大了档案工作的影响力。剑南春集团公司档案部门紧紧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狠抓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为申报“剑南春”酒传统工艺酿造技艺、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最具有竞争品牌前100名及审计、知识产权保护、人才流动、市场开发等管理工作提供利用档案信息27022卷(件),41984多人次,产生经济效益近500万元。 1.5.6档案工作者的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在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过程中,档案工作者根据企业发展环境的变化,积极探索解决企业在投资、改制、兼并、重组等方面遇到的管理难题。很多企业从部门实际出发,主动适应工作环境的变化,在知识管理、工业遗产管理、投资主体多元化企业档案管理、档案产业化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实践,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形成了课题成果、学术论文和各种交流材料,使之变成全行业共享的文化财富。 1.5.7企业间、行业间业务交流广泛开展过去,档案工作很容易被人和保守封闭联系到一起。很多企业档案工作者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缺少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缺少接受新信息、新知识的条件与机会。“十一五”期间,全国各地企业档案工作者的业务交流日益频繁,地方国有企业档案工作者不但与中央企业档案工作者建立业务联系,也同民营企业档案工作者相互交流,在形式多样的交流学习中互有启发,促进了各自的工作。很多企业还成为国家行政机关和科研院校进行调研的重要基地。例如,重庆钢铁集团公司档案馆在“十一五”期间先后接待了国家档案局、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国资委、中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联大、重庆市档案局、秋田齿轮等单位的领导、博士、硕士、专家、档案同仁来档案馆调研、实习和研究。同时,派出人员为宗申集团、阿兴记集团、三峰卡万塔公司、科瑞制药、重庆建工集团等企业提供了重钢档案工作模式的整体咨询及培训。此外,还与航空工业档案馆、燕山石化档案中心等单位缔结“友好馆”,相约在理念创新、人员互访、编研产品定期交换、课题共担、成果共享等方面加强交流和合作,并将经过实践检验的工作成果进行提炼,为有需求的企业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 1.6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导,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标志着中国非公有制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基本制度层面上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法律上的“平等”保护和经济上的“平等”竞争这“两个平等”是十七大在非公有制理论上的最大亮点。
中国近30年渐进式改革的历史,是中国非公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内到外的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非公经济发展的历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发展的历程,非公经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非公经济企业的档案管理同样伴随着非公企业的逐步成长而发展,已成为国家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出后,国家有关文件还是讲“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私营企业”;2010年《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33次出现“民营企业”提法,这是国家首次正式明确“民营企业”的概念,也是给予民营企业充分肯定。可以说从政策、制度上讲,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观念及认识上看,经过多年发展,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于国有企业的一个正式提法。 1.6.1随着非公经济的迅速发展,加强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提上政府部门的议事日程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化,非公经济企业渐露头角,恰似雨后春笋,其数量庞大,民营企业的规模由小变大,由劳动密集型向高新技术转变,并开始由制造向创造转变。以江苏为例,截止2009年底,全省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户累计达352.60万户,其中民营企业91.16万户(连续九年位于全国第一),个体工商户261.44万户。全省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累计达到21718.39亿元,其中民营企业累计注册资本20136.68亿元,个体工商户累计注册资本1581.71亿元,较“十五”末增幅分别为177.37%、178.36%和165.39%。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至1亿元的达38279户,亿元以上的达1727户。全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8288.8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49.55%。2009年全省民营经济上缴国地两税收入共2499.5亿元,缴税总额占全省税务部门直接征收总额的49.3%。 非公经济的快速成长,其档案作为民营企业的知识资产和重要信息资源,在企业的发展和管理中日显重要,档案工作已与国有企业一样,成为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实事求是地说,众多的民营企业档案意识并未上升到一定程度,需要政府的宣传、政策引导和帮助指导,以“平等”的政策和服务对待民营档案工作。国家档案局及全国各地档案部门分别召开各种专题会议,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政策和路径,研究探索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服务民营企业的方式方法。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江苏省工商联主席李仁曾在全国政协提案中呼吁,为民营企业提供与国有企业一样的档案管理政策平台。江苏省政协副秘书长陆群委员在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专门提出《关于切实加强民营企业建档服务工作的建议》的提案,建议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尽快制定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办法和标准,实施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做好档案工作;要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意识;要努力为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提供有效服务等,建议得,到了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李仁同志还专门指示要发挥工商联的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作用和政府管理民营经济的助手作用,动员企业依法建立档案,积极配合档案局、中小企业局共同推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发挥工商联自身的优势,把推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列入全省工商联工作的目标考核体系,每年进行考核。政府部门的重视为加强非国有经济企业档案工作增加了助推剂。 1.6.2各级档案管理部门为企业服务的理念由为国有企业服务为主转向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服务并重“十一五”以来,各级档案管理部门以服务经济建设为切入点,积极与工商联、中小企业等主管部门协作,齐抓共管,主动服务,全面推进非国有经济企业档案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一)宣传教育、政策引导。国家档案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印发的《关于促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发展的意见》,对加强和规范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推动和引导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健康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也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服务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意见和办法的规范性文件,以各种形式召开民营企业档案工作会议,以档案法制的宣传和鲜活生动的档案利用为事例。江苏省档案局、中小企业局、工商联联合编制的“江苏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利用效益事例选编”作为专题宣传材料,以“应诉――用档案取胜对手”、“竞争――用档案赢得市场”、“研发――用档案提高档次”、“上市――用档案融资发展”、“创业――用档案树立形象” “故障――用档案应急处理”、“营销――用档案赢得商机”等为标题,突出民营企业档案的重要作用,有效提升了企业经营者的档案管理意识。(二)公开承诺、规范服务。在非国有经济企业较发达省份的档案部门,积极服务服从经济建设,解除民营企业经营者的顾虑,不少档案部门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发布公开信,确立了“热情服务、恪守秘密、不添负担、随叫随到”的业务工作方针和“自主管理、高效适用、因企制宜”的业务指导原则,向社会公开承诺。在实际工作中,根据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内在需求,有针对性地为民营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把主动服务、无偿服务、满意服务贯穿到履行职能的全过程,急民营企业之所急,帮民营企业之所需,全心全意为民营企业服务,得到了民营企业的充分信任。(三)强化培训、应知应会。根据非国有经济企业档案工作及其人员变动频繁的特点,档案部门贴近民营企业实际,广东、浙江、福建等地档案部门积极为他们编制应知应会的教材和业务工作流程、规范,江苏省档案局、省工商联、省中小企业局联合印发《江苏省民营企业档案工作要则(A类、B类、C类)》,《要则》设A、B、C三个类别标准,其中A类适用于基本建档型民营企业,B类适用于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型民营企业,C类适用于档案现代化管理型民营企业。在民营归档范围上,除一般的应归档材料,重点突出企业信用档案、反倾销档案、知识产权档案、客户资信档案、企业文化档案等核心信息资源。江苏省专门成立了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分工协作,省档案局负责教材编制、培训授课,工商联负责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中小企业局负责经费保障,他们在2008-2009两个年度中,共培训全省年销售额3亿元以上民营企业负责人和档案人员2000余人次。通过培训,强化了企业领导者归档意识,有效提高了非国有经济企业档案人员的专业技术技能。(四)培育示范、以点带面。民营企业面广量大,靠各级档案管理部门的具体指导和有限的中介机构服务,难以满足企业需求,客观上要求各级档案部门分类指导,培育示范,以点带面,才能达到全面推进的效果。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实施了精心培育计划,培养了各自的典型。江苏省命名了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苏宁电器集团、江苏雨润食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50家民营企业为全省民营企业规范化建档示范单位,树立了一批在本地或本行业有一定影响力的典型单位,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有的地区分片分行业建立民营企业档案工作业务协作组,为促进民营企业档案人员之间的业务交流和横向联系,同样起到了推进企业档案工作的作用。 1.6.3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要求民营企业自身需要加强档案管理党的十七大对非公有经济所做出的法律上的“平等”保护和经济上的“平等”竞争这“两个平等”,对非公有经济发展添上了保驾护航的翅膀,但客观上对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依法管理企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经济不认公与非公,在这个战场上,民营企业要想立足取胜,无论在哪方面,都要付出比国有企业更多的努力和代价。就档案工作而言,国有企业要比民营企业的基础更加扎实。档案作为企业的知识资产和信息资源,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因此,民营企业加强档案管理理应成为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市场经济的实践与检验,尤其是因档案所感受到的酸甜苦辣,促使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经营者更加坚定建立与加强档案工作的决心,并逐渐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另外,民营企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的素质普遍提高,具有不断创新的理念和强化管理的意识,对档案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不可与昔日的乡镇企业相比。江苏雨润食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入口”产业起家,现在已是多个产业并举的知名企业,该集团董事长、全国人大代表祝义材对档案工作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他说“档案工作是促进企业发展和集团产业升级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雨润产业集团要做强、做大,就必须要有科学、先进、规范的档案管理工作来支撑,要充分利用好档案资源,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和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浙江舜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鉴通过自己企业的实践,得出这样的结论:“信用档案建设是民营企业得市场、得资源、得人心的迫切要求,建立和利用好信用档案可以提升民营企业的凝聚力、吸引力、竞争力”。江苏波司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较早的民营企业档案馆,其厂史陈列室成为工业旅游景点。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发电系统工程和光伏与建筑一体化应用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和售后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世界排名前三的光伏企业。2009年正式成立尚德公司档案工作管理委员会,总裁施正荣博士亲任委员会主任,同时明确了公司各部门“一把手”为基层档案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确立了公司各级档案工作的管理职能,目前,公司档案管理中心共有档案管理人员10人,46名兼职档案管理员遍布公司各部门,档案管理人员均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和专业素质。 从总体情况分析,在民营企业中,经营者的档案意识呈普遍增强趋势,企业档案无人问津、档案的流失状况呈遏制趋势,档案管理逐步规范,档案效益日渐显现。档案管理在民营企业中,特别是规模型、知识型、技术型、外向型民营企业已逐渐成为自觉行为。我们虽然不能对民营企业的建档率和规范化管理程度太乐观,但也无须强求百分之百,特别是对一些作坊型小规模企业、劳动密集型且技术含量不高的企业和尚处于原始积累性企业,有一个渐进式创新发展的过程,档案部门对他们的服务重点是鼓励和引导收集积累好档案材料,在关键的时候能够发挥好作用,不必在条件和技术上过于苛刻。我们相信,在党的政策的引领下,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引导和帮扶下,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的锤炼下,民营企业档案工作一定会得到更多的重视。 1.7企业建设项目档案管理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企业基本建设投资进一步增加,中央企业组织实施大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2006年,国家档案局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后,企业档案部门与项目管理部门积极配合,开展对项目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培训和项目档案的验收工作,项目档案管理水平逐年提高。 企业在基本建设档案工作上积极推进“四落实”,即组织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和措施落实,坚持“四制”,即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和工程监理制。通过项目档案的专项验收,已基本扭转了原来的“建设期间抓工程、工程结束抓档案”的被动局面,现已转变为“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将基本建设档案管理纳入计划管理、财务管理、合同管理、工程质量管理以及项目竣工验收管理。在基建档案管理过程中,采取基建档案工作“三纳入”、“四同步”措施,即基建档案工作纳入基建工程计划,纳入基建工程规章制度,纳入岗位责任制;基建档案工作与基建工程立项同步,与基建工程建设进度同步,与基建工程工作检查同步,与基建工程竣工验收同步,以保证基建档案管理工作顺利进行,从而保证基建工程质量。除了制度与技术措施保证外,要做好项目档案工作,不少企业积极宣传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高项目参与人员的档案意识,树立全员的文档责任意识。建设项目档案工作是项目工作的一部分,不仅仅是档案自身的工作。档案的完整、准确与系统是靠业务流程来保证的,而不是最后整理出来的。不断强调建设项目档案工作要与建设项目同步开展。有的企业开展了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巡回检查,使档案工作始终贯穿于项目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有的企业将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列为工程建设的目标之中,进行档案管理精品示范工程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将工程档案与工程款支付挂钩,凡档案资料不齐全,档案管理部门没有签字的一律不支付工程尾款,这已成为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的一项通用做法。在建设项目档案管理中,档案人员有“一票否决”权,确保了建设项目档案收集的齐全完整。 过程管理在建设项目档案工作中得以充分体现,档案人员能在建设项目的前期就介入到项目之中去,对建设项目档案实行指导和监控,把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纳入项目管理程序,将项目档案工作的要求贯穿于立项、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验收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从而保证档案部门能及时有效地掌握新建和在建的建设项目的档案管理情况,及时提出要求,采取措施,明确标准、进行阶段检查,避免工作被动和滞后。从项目一开始,就规定了各参建单位、各部门的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职责。在施工过程中,档案部门就不定期进行检查指导,严把施工单位关、技术审核关和案卷质量关。近年来,国家档案局强化了建设项目中声像档案的收集工作,有力地促进了项目声像档案的收集工作。不少建设项目的声像档案有了明显改观,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声像部门能根据工程建设的进展情况进行跟踪拍摄,所有重大事件、重要部位、隐蔽工程、关键施工节点等都留下了声像资料,生动地记录工程建设的真实情况。建设项目档案涉及的专业面广、种类多、数量大、周期长,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要求高,正是这几年大量建设项目的开工建设,锻炼了一只建设项目档案管理队伍,培养了一批人才,同时也使得建设项目档案的管理水平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 建设项目档案的验收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不少企业或企业集团依据《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制定了各自的实施细则,并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有的企业实施了项目档案评审员认证制度,对参加验收的档案人员进行培训,给培训后合格的人员颁发项目档案评审员证书,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建设项目档案的验收质量。建设项目档案的验收工作的确立,避免了以往只是在项目竣工验收时对档案进行验收的弊端,竣工验收时往往时间仓促,档案人员无法认真检查档案的情况,即便是查出问题,建设单位也没时间进行整改。档案的专项验收是在竣工验收之前,对于大型基建项目,在专项验收前还有预检,这样在发现问题时,建设单位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整改,从而保证档案达到验收要求,为今后的生产、营运、维护等提供可靠的档案利用保障。 国家档案局等上级档案行政主管部门开展了项目档案的巡查工作,这项工作对做好建设项目档案工作起了很好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并创建了一个好的平台:档案宣传的平台、业务指导的平台、锻炼队伍的平台、横向交流的平台和现场调研的平台。通过巡查,促进了建设单位档案管理网络体系和建设项目档案制度的完善,加强了“条”“块”之间的理解与沟通,有利于共享不同行业间的方法和经验。 总之,通过法规引路、分类指导、典型示范等多种方式提高建设项目档案监督指导效能,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扩大了档案部门的影响力,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成效得到了广泛认同。通过上级档案行政主管部门的巡查和建设项目档案的专项验收工作,项目建设单位及参建单位的领导及人员对档案的重视程度更加增强,档案人员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使建设项目档案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从而整体上促进了企业的档案工作。 1.8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显著利用是档案工作的目的与宗旨。全国企业档案部门在工作中重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一,企业更加重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长期以来,企业档案部门重保管轻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置于次要地位。但是,进入“十一五”以来,企业普遍更加重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在人力、物力和设施的投入上有较大的增加。在服务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基本改变了坐等利用者上门的服务理念,树立了围绕企业中心工作主动提供档案利用的服务理念。因档案服务理念的更新,档案利用数量大为增加。仅2007年,中石油各级档案部门共接待档案查阅81.36万人次,提供档案284.52万卷、730万件,复印档案材料230.92万页,利用档案创造经济效益近3亿元,增产原油13.98万吨,挽回经济损失3657万元。仅三年全系统共提供档案利用205.93万人次,737.33万卷次,1561.04万件次,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档案编研成果丰硕。编研仍旧是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式,档案编研取得丰硕成果。仅“十五”期间,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单位共完成编研课题1071项。十年来,航天档案馆共组织编撰完成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集团公司年鉴》(1999—2008)、《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大事记》(1999—2004)、《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规章制度活页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XX工程大事记》、《地地(潜地)战略导弹手册》、《中国航天50年回顾》、《前进中的航天科技画册》等多项大型编研课题。特别是围绕载人航天工程,航天档案馆组织开展了载人航天工程大事记、人物录等五个编研课题的编撰工作,与型号研制同步开展,得到了很好利用,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组织了两届优秀档案编研成果评选活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档案编研工作在领导、组织、选题、计划、经费、人员、评审、应用等方面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一汽集团在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寻找编研课题。根据档案线索,编辑出版了7册回忆录11册史料。其中,《郭力同志纪念文集》、《沈曾华纪念文集》、《徐元存纪念文集》三册书由江泽民同志题写书名;《风华正茂的岁月》、《吕福源与中国汽车事业》、《江泽民在一汽的岁月》、《缅怀谢云》四册书由李岚清同志题写书名。江泽民审阅了4册书,分别给相关人员打了电话,对这4册书给予肯定。根据全国政协的要求,档案馆还编辑出版了《一汽创建发展历程》。在一汽建厂五十周年之际,编辑出版了《一汽创业五十年》、《第一汽车五十年大事记》。档案馆每年还编辑出版一册《中国一汽年鉴》,反映本企业上年度全面工作情况。另外,配合公司老领导,共同编辑出版《大中型客车产品设计与制造工艺》。《第一汽车五十年大事记》、《中国一汽年鉴》获得机电兵船档案学会档案编研成果一等奖。 第三,档案利用价值凸现。企业多年来积累的丰富档案资料,已经成为国家、社会的重要历史财富和企业生产要素与资产的重要组成。档案资料在维护国家利益、实现企业效益、保障职工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特殊的重要作用。 实现国资保值增值。黄金集团利用档案,从有关转制企业收回国家以前向黄金行业投入的“四项基金”近20亿元,并还将继续收回10多亿元;中石油利用以前的地质勘探档案进行研究和二次勘探,发现了冀东南堡油田、长庆西峰油田等大型油气田,并实现了许多油气田的增储上产,为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 实现企业效益。许多企业的档案部门提供了成千上万卷档案,保证企业成功上市或赢得反倾销的胜利,为企业实现巨大经济效益。东方航空公司利用近20年来的购机档案,获得国家购机补贴6.99亿元;招商局集团所属的华商财务公司,在与某公司的诉讼案中,以档案为凭最终胜诉,收回5.2亿元债资;中航工业洪都公司以土地档案为凭,争回15万多平方米土地所有权,获得经济效益1.85亿元。 避免社会损失。在2008年初的南方冰雪灾害中,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公司档案部门,日夜加班,为电路抢修提供大量档案图纸,为恢复供电赢得了时间,避免了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受到更大影响;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核821厂档案部门紧急为核设施应急处理等工作提供档案1000多卷,复印图纸1万多张,避免了核泄漏灾祸的发生。 第四,档案利用方式得到创新。企业档案已不再仅限于提供原件和编研成果,随着信息技术在档案工作的应用,通过网络发布档案信息,运用信息技术检索档案信息等已成为档案利用的主要方式。档案展览利用方式得到重视,以招商局集团、中国化工集团、重庆钢铁集团为代表的一批企业通过档案展览,取得较好的利用效果。档案利用新方式使档案利用效率大为提高。 第五,档案利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一是提供档案利用的内容范围进一步扩大,由过去只重视文书档案的提供利用发展为文书、产品等多种类型档案并重提供利用。企业所藏的名人档案利用越来越得到重视。中国一汽集团、机械工业档案馆提供了大量江泽民同志早期在上述单位工作期间的有关档案资料,受到上级单位的肯定和表扬。二是档案利用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对内对外利用并重,不少中央企业还着手档案的社会开放。 第六,档案信息资源深开发利用知识化倾向明显。进入“十一五”以来,企业档案部门在档案利用上已不仅仅满足于常规的编研,而是探索档案信息资源更深层次的加工,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档案部门成为企业史、志编写的主力军。韶关钢铁集团、航空工业集团、中远集团天津散货等企业在档案知识化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知识化正成为企业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新趋势。 通过档案利用,提高了企业档案工作的社会地位,增强了全社会的档案意识。大量企业通过利用档案,知道了档案的价值,提高了社会的档案意识,也提高了企业档案部门的社会地位。 2企业档案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2.1 各类企业档案工作发展不平衡尽管企业档案工作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企业的档案工作整体水平发展还很不平衡。例如:有的企业档案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每年都有新成果,年年都有新亮点,而有的企业的档案工作还处在看家守摊的被动状态;有的企业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已能与国际知名企业相媲美,而有的企业档案管理还停在传统的手工管理阶段;有的企业已依法建立起全员档案意识,而有的企业还把档案管理看做是可有可无。 2.2企业档案工作的基础还依然薄弱基础薄弱表现在:有部分企业在改革和重组过程中,档案管理职能被弱化,个别企业的档案工作机构被设置到三级、四级机构中,对企业信息的集中管理和统筹运用的能力以及对所属企业档案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力度都明显减弱;有的企业档案部门对电子文件的归档和管理失职和缺位,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已被逐步边缘化;有的企业档案工作还仅限于对集团总部文书档案的管理,对全系统的档案工作以及对文书档案以外的科技、产品、基建、合同、人事、财务等专门档案缺乏有效监管;有的企业档案人员专业化程度不够高并且流动频繁;有的企业在所属企业改制和破产过程中,档案的鉴定与处置工作没有纳入到相关程序,档案处置工作很不规范,造成档案流散或面临流失的危险。这些影响和制约企业档案工作发展的矛盾和问题目前还很突出。 2.3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发展任重道远“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企业作为经济建设、科技发展的主力军,企业信息化建设始终处于全国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前沿。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依旧缺乏国家全面规划和有效指导。虽然一些领先的企业在将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如ERP、PDM、CRM等)与档案信息化管理作为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目标和方向,并在探索企业档案信息化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但是从总体上说,企业档案信息化与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一样,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大多数企业档案实现真正的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战略依然任重道远。 3“十二五”企业档案工作的展望3.1“十二五”企业档案工作环境分析企业档案工作环境是企业档案工作发挥其作用的条件和基础。为了使企业档案工作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十二五”期间应强调构建灵活创新的企业档案工作环境,营造良好的档案工作氛围,推进新时期的企业档案工作。 3.1.1完善档案管理体制,为企业档案工作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推动体制改革,实现制度完善与创新,为企业自由发展创造出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条件,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关键。以科学化、理性化、规范化为根本方向,搞好企业档案工作制度建设,是档案部门做好本职工作,推动部门和整个企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 近年来,企业档案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管理,但在工作制度的制定与落实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修订不及时,导致制度滞后;程序不完善,不能保证有效地落实;缺乏检查监督等,这都阻碍了企业档案工作的平稳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建立起更加系统完善的企业档案工作制度体系。企业档案工作制度的建设和完善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统一。企业档案工作制度的制订要按照国家标准来进行,这有助于制度执行的标准化、规范化,但并不是说所有企业的档案工作制度都是一成不变的,不同企业不仅规模不同,更有行业特点的差异,其管理方式与制度规范自然不能强求一律。企业档案部门应不断地实践、探索和总结,建立起一套内容全面、结构完善、符合本企业实际的规章制度体系。 第二,职责与权益兼顾。在企业档案工作制度的制订过程中,应把“职责”这一部分调整到岗位标准中,明确职责范围及权限。比如一个企业档案部门的分管领导可主要负责档案管理工作目标的制定、对归档档案的检查和指导等。在明确责任的同时,应注意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当前企业忽视员工权益的问题时有发生,这极大地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也必将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发展。建立企业档案工作制度必须把明确职责与保护权益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第三,制订与执行并重。制度建设的首要工作就是根据企业档案部门的实际需要,制订一系列系统、科学、合理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然而要想适合于企业发展、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更为关键的是这项制度的有效执行。企业领导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在实践检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使制度更加合理化、规范化。 总之,对企业档案部门而言,应当积极学习先进的企业档案管理办法,并结合自身情况,不断完善现有的企业档案工作制度,为企业档案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条件。 3.1.2提高全员档案意识,为企业档案工作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对档案部门来说,要想做好企业档案工作,领导的重视支持和其他部门的参与不可或缺。因而档案部门应努力营造一种档案与企业和谐发展共同提高的人文环境。 这种环境的营造和改善首先要求企业档案部门从自身做起,全面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素质,引进专业人才,充分调动档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其次更多地在档案宣传上下工夫,用档案部门在工作中取得的有说服力的成绩,用档案工作成绩出色的企业、用已通过运用档案给企业带来巨大收益的事例来提高企业领导与员工的认识。一方面,让企业各级领导意识到企业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和支持档案部门的工作,改善档案工作条件,关心档案人员成长,推动档案工作不断进步。另一方面,通过宣传及意识的普及使其他部门的员工崇尚档案并自觉参与档案归档等管理活动,令企业档案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3.1.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档案工作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档案工作基础设施设备包括档案库房、档案业务技术用房、阅览及陈列室、档案装具、档案保护设备、技术设备等。企业档案工作的开展,硬件设施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保证条件。企业档案工作硬件设施配备的齐全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档案工作质量的好坏。如今,档案管理现代化设备与相应技术不断发展更新,传统的档案装备正普遍被新材料、新技术及含量更高的新装备所替代,档案管理环境条件和硬件手段正发生革命性变化。然而,在企业档案库房馆舍建设、档案管理现代化设备的应用、档案装具用品的配备等方面,还存在着更新不及时、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滞后的硬件配备与馆藏建筑规模必然会阻碍企业档案工作建设,影响档案部门工作。因此,“十二五”期间应加强企业档案基础设施建设,使企业档案硬件设施更加标准化、现代化、精品化。 标准化,是指档案工作硬件设施要统一规范要求。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配置符合要求的档案库房,配备专业的档案装具,对于档案数量多的企业,应当设置企业档案馆以改善档案的安全保管条件,优化企业档案资源的配置,提升档案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现代化,是指企业档案管理应逐步以自动化设备和高新技术替代传统的工作方式。要求配备档案整理工作所需要的装订机、打印机等设备;配备档案修复、利用需要的数码照相机、摄像机、复印机、阅读机等设备;配备信息化管理需要的计算机、服务器、扫描仪、光盘刻录机等设备,以及容灾备份设备、应急电源等。 精品化,是指企业档案硬件设施配备应该是先进的、优质的,而不能是落伍的,更不能是粗制滥造的。在硬件设施的更新方面应该与时俱进,不墨守成规。 企业档案部门在推动企业档案事业的发展中,应既立足当前,更放眼长远,以高度的责任心,为企业档案工作新局面创造优质的环境与条件。 3.2企业档案工作发展趋势3.2.1档案及其管理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并得到重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档案在企业经营、科研、管理和树立形象、维护权益,创建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加强档案工作对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企业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档案及其管理在完善市场经济的进程中,企业档案在规范企业管理、辅助生产经营、维护企业权益、完善法制经济、解决企业纠纷中所具有重要的凭证、依据和参考作用越来越明显。档案具有的这一特性是其他文件不可替代的,很多企业靠档案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产生了可观的效益。基于档案的重要作用,在接下来的时期内,企业档案工作也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3.2.2电子档案成为企业档案工作新的难点和重点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信息化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同样,档案信息化也是档案工作发展的方向与趋势,档案信息化程度也应该成为衡量一个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提升企业档案管理水平,实现企业档案信息化是档案工作发展必然的选择。 自从应用信息技术以来,企业档案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档案工作技术含量、工作地位有了明显的提升,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企业档案工作水平。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加速,企业电子档案的管理亟待解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加速,对企业电子档案的管理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只有运用信息技术才能很好地解决企业电子档案的管理问题。 信息技术对档案工作的重要作用促使企业更加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企业档案信息化水平将明显加快。企业档案信息化也将从传统载体档案的数字化处理向文件、档案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发展。 3.2.3企业档案工作产业化发展将明显加快苏州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积极探索产权制度改革背景下,改制企业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新模式,建立了国内首家集中统一管理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的“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创立了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管理新模式“苏州模式”,实现了产权制度改革大背景下,改制企业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该项成果是企业档案管理史上的一个创举,破解了产权制度改革大背景下,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管理的难题,创新和发展了企业档案管理学理论。苏州模式是档案工作产业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档案管理所有工作都由本单位完成,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产权关系多样,档案服务外包成为中小企业的首先,为此,档案工作产业化发展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加速发展。 3.2.4企业档案管理理念、思想、技术上将不断创新集中统一管理、三纳入、四参加、五同步等企业档案工作思想理念一直是促进我国企业档案工作发展的法宝。但是,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单靠行政手段已无法达到管好企业档案的目的。为此,企业档案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引入新的档案工作理念、方法和技术,档案工作创新的呼声日益高涨。随着档案工作对外交流频繁进行,国外先进的档案工作理念、方法和技术将更多的引入到国内的企业档案之中,档案工作的创新将继续成为推进我国企业档案工作发展的有力推手。档案资产资源管理、企业内容管理、知识管理等先进的档案工作理念将继续指导着中国的企业档案工作。信息技术将继续成为提升企业档案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 3.2.5“走出去”发展战略要求企业档案工作与国际接轨中央企业档案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工作大局,加强档案工作基础建设,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规范化、国际化水平,探索、创新中央企业档案工作机制,构建覆盖中央企业各项工作和各所属单位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和档案利用服务体系,为促进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服务。这是国家首次提出提高企业档案工作国际化水平的要求。 实行“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以后,更多的企业走出国门,企业档案部门要采取措施,加强驻外企业的档案管理。对境外的企业档案如何管理,国内的母公司对国外的子公司或分设机构的档案怎样进行管理,这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一些企业由于没有管好档案,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国家的宏观要求与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促使企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更加重视档案工作的国际化,逐步实现档案工作与国际化接轨。 3.2.6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将异军突起民营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有生力量,其档案工作是国家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我国的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处于自我发展的阶段,但是随着档案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作用的显现,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将得到进一步重视。不少大型的民营企业着手构建完善的档案工作体系,建立自己的档案机构。不少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借鉴国外企业档案工作最佳实践,引入国外先进的档案工作理念,从而高起点的建立档案工作体系。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五年里,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将成为我国企业档案工作的新生力量。 3.3“十二五”企业档案工作目标分析3.3.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档案为企业服务水平为目标,以企业档案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重点,以档案标准规范和制度建设为保障,依托科技创新、教育和人才建设,加大对企业档案工作投入和监督检查力度,不断提高企业职工档案意识,全面提升档案部门服务企业的能力,为实现中国经济的两个转变提供有力支撑。 3.3.2总体目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现代企业档案工作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技术先进、馆藏丰富、利用方便的专业档案馆,引导、推动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发展,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更加规范;加强企业重大投资项目、改组改制档案管理。推进企业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条件较好地企业建成数字档案馆。加强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增强服务企业科研、经营和管理的能力。企业档案工作机制健全,资源收集齐全,整理规范,保管安全,利用便捷,移交及时。 3.3.3企业档案工作发展具体目标1.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现代企业档案工作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是重要的一环。以此相适应,企业档案工作也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开展。长期以来,我国的企业档案工作体系一直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开展,这种模式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改革,我国的企业档案工作体系有了较大的变化,档案工作有力地支撑了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现有的企业档案工作体系仍旧需要进一步完善。 2.加强国有企业档案工作,以《企业档案工作规范》为依据,加大对中央企业档案工作督促和检查的力度;全面提升中央企业档案工作水平,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技术先进、馆藏丰富、利用方便的专业档案馆。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的主要组成,因此,加强国有企业的档案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国有企业中,由于中央企业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因此,加强中央企业的档案工作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由于许多中央企业档案是国家专业档案的一部分,把有条件的中央企业档案馆建成专业档案馆,对于加强中央企业的档案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3.探索建立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新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民营经济是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就业,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民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档案工作。 4.加强企业重大投资项目、改组改制、知识产权等专门档案管理。 5.推进企业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条件较好地企业建成数字档案馆。加强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增强服务企业科研、经营和管理的能力。 6.加强企业档案工作法制建设,加大《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宣传力度,建立《企业档案工作规范》贯彻的体制与方法。企业档案工作机制健全,资源收集齐全、整理规范、保管安全、利用便捷、移交及时。 3.4“十二五”企业档案工作重点任务3.4.1探索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现代企业档案工作体系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建设,我国已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现代企业档案工作体系。但应该看到,这个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企业档案工作边缘化的现象仍旧存在,企业档案部门的条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十二五”期间要继续探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现代企业档案工作体系的构成和主要特征,进一步理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大对企业档案工作的监督和业务指导力度,推进各类企业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档案工作体系。 在我国企业中,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特别是国有企业中的中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促进国有企业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立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企业主管部门间既分工又协作的企业档案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企业档案工作法制建设,利用《档案法》修订的机会,将国有企业档案工作有关要求纳入《档案法》;继续修订和完善企业档案工作专项制度与标准规范。探索加强企业档案工作条件建设投入的新途径,保证企业档案工作具有完备的设施。 3.4.2加强中央企业档案工作,推进企业档案馆的建设开展专业档案馆建设的规划工作,把条件较好的中央企业档案馆纳入国家专业档案馆体系进行统一布局,采用先试点后推进的办法,建成若干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技术先进、馆藏丰富、利用方便的专业档案馆。通过中央企业档案馆的专业化建设,建立由军工、机械、石油与化工等专业组成的布局合理的企业档案信息资源体系。 3.4.3扎实、全面推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民营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强就业、实现国民增长方式的两个转变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要引导民营企业重视档案工作,引导民营企业加大对档案工作的投入,建立完善的档案工作基础设施和内部工作制度。推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专业化发展,建设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服务外包、托管等的专业化管理的制度建设。 3.4.4积极推进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要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实现档案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协调发展。推进企业数字档案馆建设,在《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的基础上制定《企业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加大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业务指导力度,通过现场会、研讨会等形式引导企业档案信息化工作发展。引导软件公司打造若干套适合中国企业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企业电子文件管理研究力度,重点解决ERP、PDM等企业主流业务信息系统的电子文件的归档问题。 3.4.5加强企业重大投资项目、知识产权等专门档案管理重大投资项目档案、企业改组改制档案和知识产权档案等专门档案在企业档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进一步规范重大投资项目档案验收工作,加强过程监督与指导,扩大验收范围。重视企业改组改制档案的管理,将改组改制档案工作纳入企业改组改制工作范围,加大对企业改组改制档案管理的监管。加大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力度,制定知识产权档案管理有关法规制度,加强对知识产权档案工作的指导与监督。 3.4.6加大《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宣传力度,建立《企业档案工作规范》贯彻的体制与方法,实现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化《企业档案工作规范》是未来一个时期指导全国企业档案工作的主要标准。要加大对《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宣传力度,引导企业按照《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开展工作。制定与《企业档案工作规范》相配套的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化程度评价办法,建立《企业档案工作规范》贯彻情况的评价机制,以《企业档案工作规范》促进企业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 3.5“十二五”企业档案工作保障措施3.5.1加强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企业档案工作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前提下,参照执行《企业档案工作规范》等相关法规政策,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企业档案法规宣传活动。各级档案行政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大企业档案法规宣传力度,提高企业档案部门人员和企业领导重视企业档案工作,加强档案意识。企业档案作为国家文化财富的一部分,严厉打击违反档案法和知识产权法的行为,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和国家知识财富。 “十二五”期间要建立企业档案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相关岗位人员违反文件收集、归档及档案管理制度,发生档案泄密、造成档案损毁等行为,企业应提出责任追究和处罚措施,并将有关要求纳入相关管理制度。我国《档案法》第二十四条、《刑法》第三百二十九条都有专门针对档案实体损毁行为的条款及行政和刑事处罚规定。对于档案信息泄密问题,除了前述《档案法》和《刑法》的相关规定外,《保密法》第四十八条、四十九条也有相关规定。 3.5.2积极争取企业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十二五”期间企业档案工作继续要争取企业上级单位和领导的重视支持,通过宣传档案工作,提高企业领导人档案意识。地方档案行政单位积极促使地区间企业档案工作经验交流活动,引导建立规范企业档案工作,加大对知识型信息产品的加工。同时要将“十二五”企业档案工作规划纳入到省市县政府规划中,让企业档案工作获得最大可能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持。 3.5.3加强中央企业档案部门与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沟通“十一五”期间,企业档案工作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中央企业档案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省、市、县国有企业档案工作进步明显,非国有经济企业档案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多数大中型企业开始慢慢转变观念意识,认识到企业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在“十二五”企业档案工作规划建设中,企业档案部门要更加注重与地区行政档案单位沟通,有条件的企业可接受规范档案工作指导,建立规范企业档案室,借助地方档案部门影响与其他企业参观交流档案工作,开发知识含量更高的信息产品,更好地发挥企业档案作用。 3.5.4加强企业档案理论研究,确保人才队伍稳定与素质提高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在“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加强企业档案理论研究。要充分发挥档案学会的作用,紧密结合档案工作实际开展学术研究。在对档案工作发展趋势和难点问题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对企业数字档案馆建设、网络环境下保障企业档案信息安全,企业档案与知识管理关系等课题的研究。通过开展科研工作,提高企业档案工作的整体水平,为企业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同时注重积极开展企业档案工作领域中群众性学术研究活动,发挥地区档案学会和团体会员单位的优势,借助高校档案专业优势,大力进行档案工作中新情况、新问题、新技术科研和攻关活动,推进企业档案工作科学管理、人才素质提高和队伍稳定。 3.5.5建立完善的企业档案工作考核达标制度“十二五”期间争取建立完善的企业档案工作考核达标制度,鼓励表彰先进。按照企业档案工作目标管理标准和档案事业发展规划,进一步量化考核标准和办法,推进档案工作标准化示范单位的评选活动,促进档案工作目标管理省级和国家级创建活动的深入发展。努力促使在企业中掀起一股“企业档案室等级达标”热潮,使企业档案工作更加得到重视。 本规划一经批准,即成为编制“十二五”期间企业档案事业发展年度计划和专项计划的重要依据。各企业可参照依据本规划制定符合实际,具有阶段目标和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好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地方档案行政单位负责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分析执行情况,有效指导实施工作,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3.5.6建立企业档案管理应急预案,建立容灾系统“十二五”期间,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应积极引导企业制定档案抢救应急措施,包括组织结构、抢救方法、抢救程序、保障措施和转移地点等。对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软件、操作系统、数据的维护、防灾和恢复,应制订应急预案。 企业档案相对于一般企业物质财产而言具有不可恢复性、历史性,是具有重要隐性价值的企业财产。因此,企业档案的保护应该摆在突出的位置,要为其建立相适应的企业档案管理应急预案,以备面临或已经发生危及档案安全的洪水、暴雨、高温、雷击、火灾、地质、地震及其他突发的重大自然灾害等情况时可以妥善维护企业档案安全。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各综合性档案局馆都纷纷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档案管理应急预案,而企业在这方面显然还有待加强。同时,由于档案管理软件、操作系统、电子化档案数据在为档案管理工作注入现代化元素时,其保存的脆弱性也要求必须将其纳入档案管理应急预案中去。 (执笔:王岚 李国华 覃兆刿欧阳旭明 黄二卫 蔡盈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