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秦安唯一石窟、罕见摩崖佛教艺术遗存的考察
文/李雁彬
按:2014年,上海同济大学考察团一行对秦安大地湾遗址进行了考察,并与秦安文化界人士召开座谈会,谈到秦安石窟艺术时,与会人士一致认为秦安没有石窟艺术,我县史地专家、县志办原主任王文杰发言表示秦安有石窟艺术,在锦带峡,名佛爷峡。且告诉与会者,他曾经对佛爷峡进行过实地考察。对这一观点,秦安本地文化界的一些人表示怀疑,而且大有嘲讽之意。王文杰老先生一生痴迷于秦安史地文化的研究,对秦安各地非常细微的资料都了如指掌,他的言论我们都深信不疑,带着为王文杰老先生证名的心情,我们相约对佛爷峡迦叶寺遗址进行了考察,考察证明了王文杰老先生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
秦安为陇右重镇,历史文化沉淀非常厚重,北朝佛教文化是秦安历史文化线索中重要的一环。由于北朝成纪、略阳盛族崇信佛教,使此地留下大量的佛教遗存,大量的佛造像塔、各种材质的佛菩萨造像,以及散落于秦安各地的北朝以来佛教古寺(如兴丰蔡家寺、中山双塔寺、圆通寺、郑川建崇寺、郭嘉观音殿、兴国寺、王尹乡龙泉寺等),使北朝秦安佛教文化蔚为壮观。北朝秦安佛教文化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遗存古刹、石造像器物众多,然而却没有石窑,几乎没有摩崖遗址,似乎秦安的名山大川均由黄土构成,不适合凿石建寺,因此,一直以来,形成的观念是秦安没有石窑艺术,除锁子峡“开天石镜”摩崖外没有摩崖刻字。然而,笔者与史地研究者李雁彬、兰大杨易宾、网校校长吴喜才、县调查队袁博一行对迦叶寺遗址及迦叶寺摩崖的考察,改了人们固有的观念。以下是史地专家李雁彬老师对这一考察记录,想必他凝练、流畅、优美的文字,会让读者了解到北朝以来的古代僧俗凿崄洞于锦带峡的传奇
——陇上一民
渭水最大支流葫芦河自宁夏西吉月亮山发源后,一路蜿蜒南流,汇入清水河之后进入长达八十里的绵带峡。锦带峡山高坡陡,莽莽苍苍,山崖壁立,坚硬的地质构造将河流束成一条曲折而秀丽的锦带,因而称之为锦带峡。但民间传说锦带峡应该是紧带峡,源于宋金大战时金王子诞生的传说。据说腊家城之战失利之后,金兵统帅及家眷北逃,时王妃身怀六甲,正待分娩,由于情况紧急,就束紧裤带,下大坪山,渡葫芦河向徐家城逃去,在徐家城里生下太子,因此称此峡为紧带峡。据说徐家城是在一夜之间筑起的,所以又称“宿夜城”,更为奇特的是此城的夯筑风格明显与其他城不同,其夯窝是朝上的,民间传说是金人动员当地土地参与筑城,所以城是从下往上筑的。总之无论是锦带峡,还是紧带峡都与此峡的地理景观相吻合,前一名充满诗意,后一名蕴含着神奇和当地历史。
明《秦安志》云:“东北二十里曰青龙山……为五女峰(四十里),……迤东北为锦带山(四十里),其山峻,远望之如带。”又云:“东北四十里曰符川,其川障阳极,赴青龙。迤北为锦带峡,有锦带寺(其寺嵌洞)。为显石峡。”
锦带寺就是位于安伏乡李家河村,今称佛爷峡,明代时即为古迹。但其名实为迦叶寺。为秦安县境内仅有的南北朝石窟。沿莲叶公路而过,远远可见对岸山岩如壁,壁上嵌刻一上二下对称三角布局的三个龛洞。其下河水漫过,无法抵达。第一次见到此洞是1998年冬天,感觉很奇怪,后来又数次探访,因行迹匆匆,加之同行之人并无兴趣,因而只从远处拍摄,洞内并无佛像,无法考证,但一直怀有实地探访的愿望。后来,从单位老主编王文杰处问知,首轮修志之时他们去过此地,并有相关资料,并见半崖石岩上刻有“迦ⅹ寺”字样,并有小字石刻。这些情况更加激发了我们实地探求的欲望。
8月2日为星期六,会同单位同事陈新荣、兰大杨宜斌、县职校教师吴喜才和县调查队袁博去佛爷峡实地寻访。沿莲叶公路而上,我们一行于上午9时前来到佛爷峡,伫足远望,只见对面山如坐佛,雄奇高大,临水之上嵌着三个佛窟,其上巉岩累累,草木葳蕤,其构造为北方少见之形势,而与江南石山相类。此山之石坚硬细腻,石质似玉,常有外来之人在此炸取石料,部分山体遭到破坏,与整体很不协调。佛爷峡上口之处为莲叶公路跨河大桥,可至对岸,山脚下修有民房一座,与村庄相去甚远,我们入而访之,见有男子在内,年龄约在50左右,桌上供有观世音菩萨像,其后也有毛泽东等领袖像。相谈乃知其人信佛,有出世之意,故而礼敬观音,在此修持。问及此寺来历,此人言说寺为迦叶寺,其半山岩石之下刻有寺名。
我急欲上,一睹为快,于是捷足先登,手抓植物枝蔓,攀援而上,不料走错路,攀至半山,见下面绝壁峭立,心中有惧意,故而大叫,同行者叫来居士为向导,小心翼翼地攀登,良久方至岩石之下,至此已心跳加速,大汗淋漓了。
最后,笔者与陈新荣、杨易宾三人在向导的带领上,攀到有摩崖刻字的地方。此地岩石构造如巨大屋檐,似天然石屋,细看此处曾置有佛像,香火亦应当相当旺盛,因为岩顶石头皆被历代香烟熏黑。正中岩上刻有迦叶寺三字,和今天的大楷字大小相当,但是字体古朴劲拙,与秦安县内出土的西魏石造像塔上的字体相类,尤其是“叶”字,这老写字的简化字,更有南北朝风格。寺名之左有小字石刻,字迹很多,但大多模糊不可识,其首有“王子”“王府家侯堂造”,其末为寺院四至,东南西北的范围,如“正东至山,南至囗囗……四至分明”“天……”“信士囗惠奴记”。但年代已湮灭不可识。细察巨岩,发现各处都有石刻文字,在另一处摩崖发现有“弘始九年六月吉日贾仲才妻周氏”的字样,可知在距今1600多年前的后秦时代该寺已经存在。也有明清时的铭刻,大约为历代累加供养人刻文。我们费了好大的劲,但辨认出的信息很有限。仰观其上,整体造型与天水神仙崖相类似,但规模很小。
站在此处眺望,对面皇爷嘴如龙头,顾盼有情,直奔迦叶寺而来,俯视葫芦河水,迤逦曲折缓缓向南。登临此处,顿时感觉超然世处,打坐岩石之上,一念全无,真一处绝好的修行之地也!
据民间传说,此山一头起自陕西,一头落于此,为跨越陕甘两省的巨龙,有古道路经张川达西安。此龙吃在甘肃,拉在陕西,具体来说,吃的地方就是锦带峡,拉是地方是陕西的白山阳(具体在什么地方,我们也不得而知),吃的地方穷,拉的地方富。因此甘肃越来越穷而陕西越来越富。
上山容易下山难,高处何如低处好!其实不然,下山之时因为已知道路径,因而很容易。回去居士住处,方知他已打电话叫来了当地一位年长老者,为我们讲述一些逸事和传说。据老人说,此迦叶寺古名叫塔儿寺,因山上有塔(塔名已失,推测可能为迦叶舍塔),故名。又有“先有塔儿寺,后有某县城”之说。今塔已渺无遗迹,但民间一直叫塔儿寺。老人主要讲了晚清到民国时期一位何和尚的故事,并言迦叶寺当里为县城兴国寺所管,此地有兴国寺大量的寺田以做贡养。何和尚远离人世,在此修行成功,德行甚高,与这老人的高祖父相交甚好,曾为附近静宁界的一户富户降服山樵神之事。另外有鲁班爷的传说及当地的地名如扯弓原、箭子窝等。并言迦叶寺石佛在很早被河水冲走,一尊在明代时冲到今天安伏乡的杨家寺村,其时,杨寺村有居人数家,将佛爷抬上岸,抬了一段路,因太重抬不起,就在此建寺,名为杨家寺。另一尊不知在何时被冲到安伏乡的沟门村,下落不明。又有人说,此地石佛造像一直被水冲到了天水市麦积区石佛镇,在此镇佛菩萨找到了新的道场。从迦叶寺建寺之早,地处水流湍急、地势陡峭的锦带峡看,迦叶寺石佛造像极有可能在不同的朝代被水吹过多次,最早的一次吹至石佛镇也不是没有可能。前些时候,在采访县人大县副主任王元喜先生时,他说小时候拔草时见有一大石佛在一座平地,没有佛头。听这老人所言,佛爷峡的一尊佛是头和身是可以拆开的,组合在一起的,因而怀疑县城的佛爷很有可能是被葫芦河水从此冲走的。老人又提供了一个线索,曾经于半山处出土一大片残钟碎片,可能为古寺遗物。
佛爷峡下河滩上盘距着一条白石龙,至今犹在,听说以前公路经过之处有一黑石龙,二龙交劲相吻,为当地一奇观,可惜黑龙已炸毁。听居士说,以前白石龙的形状很逼真,有两个完整的耳朵,侧卧于河滩,传说白龙在去河饮水之时,被一剌麻施法盗走龙珠,龙陷河滩动不了,最后变成一堆石头,永远留在这儿了。随着河水的漫延和泥沙的沉积,今天已不可识其全貌了,居士拿着铁锹深挖,我们终于看到了掩埋在泥土中的龙耳朵。我坐在龙头之上拍照,忽然觉得龙体隐隐有动,站在前面的吴老师也感觉到地动,我想大概弄疼龙耳朵了吧!
通过考察,我们可以初步断定,迦叶寺乃为北朝古寺,历代均有人在此供奉修行。刻满石头的供养文字隐隐地述说着其沧桑的历史,可惜,在时光的河流中,风吹日晒,流水侵蚀,许多信息已很难读懂了。但是,而今来至此地,仍有醍醐灌顶之感,此中真意,不可言传。
这次考察得以成功攀上锦带峡峭壁,拍得迦叶寺摩崖刻字,全赖山底下这个修行的村民,他叫李遂世,今年48岁,他看到我们找不到摩崖刻字,就主动上来带领我们攀爬险峰,在上山下山的时候,手拉着杨易宾,并鼓励我们不用怕,他经常上来,这山有一个好处,虽然非常险,但却很吉祥,从来没有伤过人畜。登到山顶,他又帮助我们一起辨认摩崖上的字迹,并给我们讲述相关的传说,还叫来了村里知道何和尚传说的73岁高龄的老者李维清老人,如果没有他,我们这次考察不会成功,也不会如此详细地了解这么多美丽的传说,美丽的故事。下山的时候,笔者突然感悟到,任何神圣的地方都会有人守护着她,守护着她的故事,她的传说,她的神秘,她的美丽!
崖顶早年香火焚熏的痕迹犹存,壁上残留着旧时佛像的基座
我在一块石头上找到类似岩画的图案,大概为天然形成,像星系图,也有可能是原始人的杰作。
【迦叶佛】(佛名)于现世界人寿二万岁时出世而成正觉,释迦佛以前之佛也。过去七佛之一。见法苑珠林八,佛祖统纪三十。【又】菩萨名。涅槃经三曰:“尔时众中,有一菩萨摩诃萨。本是多罗聚落人也,姓大迦叶,婆罗门种。年在幼稚,以佛神力,即从座起。偏袒右肩,绕百千匝,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我于今者,欲少咨问。”
《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明通容《祖庭钳锤录》附《宗门杂录》:“王荆公语佛慧泉禅师云:‘余顷在翰苑偶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谓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夷花献佛,舍身为床座,请佛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分付摩诃迦叶。’”此为佛教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公案。后以喻心心相印,会心。世尊拈花,是心在作用;迦叶尊者微笑,也是心在作用;微笑的心与拈花的心,彼此平等,无二无别。因此当迦叶尊者微笑,世尊就藉此印证,并传法给迦叶尊者。自此,不立文字的禅宗心法流传于世。
苏州虎丘塔,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建成。全塔高约50米,平面八角形,高七层,是一座楼阁式砖木混合结构塔。1957年,苏州文管会在整修虎丘塔第三层时,发现装有一枚迦叶佛舍利的石函及铁函,在外部包裹的丝织品上,有用墨笔题写的两行字:“□□□恩朗舍此袱子一枚,裹迦叶如来真身舍利宝塔”。同时,在石函四周还发现有铜佛四尊、檀香木雕佛像三尊,铜镜三面、越窑青瓷莲花碗一只。经专家鉴定,这些文物均是五代末期北宋初年的东西。按迦叶佛是过去七佛之一,又为现在贤劫千佛中的第三佛。据《长阿含经》卷一记载:“迦叶佛出世于贤劫中,其人寿二万岁,于尼拘律树下成佛,有弟子两万人”。古佛舍利的发现意义十分重大。
根据以上线索,结合当地古有石塔的传说以及剌麻杀龙盗珠的故事,推测如果真的有此事,很有可能盗走的是佛舍利。妄断一下,许多史实还望有识者考察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