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人的早餐 汉中人事考试网

汉中人的早餐之面皮(上篇)


对于多数土生土长的汉中人来说,他们的早餐内容很是简单,无非就是“稀饭,面皮,菜豆腐,炕炕馍”。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没有多大改变。时光流转,很多年过去,很多东西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唯有汉中人的早餐一层不变。
当晨曦的阳光刚刚洒落第一点微光时,汉中人的早餐便已开始在热气腾腾的蒸锅里烤炉里散发着独有的香味。当第一位客人踏进店里,早餐就在一通默契的对话中正式拉开帷幕。
“吃啥?”

“面皮稀饭。”

“面皮要热的冷的?”

“热的(冷的)。”

“喝啥稀饭?”

“都有啥?”

“花生的,包谷的,黑米的,酸稀饭……”

“来碗花生的。”

对话结束,短暂等待后客人点的东西便先后样样齐全地摆在面前。一碗稀饭,一碗面皮,一双筷子,汉中人就这样不紧不慢在闲适的早餐时间里开启了一天的生活。

事实上,对于常客,是无需这么多对话的。客人进店,忙碌的店主只是快速一瞥就知道是常客还是新客,对于熟客,店主不待客人开口便征询地报上客人常吃的内容,待确认完毕便快速奉上;或者是食客不待店主询问便明确报上自己要吃的东西。一切默契而迅速。

所有生活在这的人都好这一口,无法替代的口味和感觉。纵使远离家乡千万里,想起这一口时你的味蕾便会萌动着让你忍不住流口水。

早餐简单,看似没什么内容,而事实上却远非如此。它饱含着当地人的勤奋,执着,传统,对美食的坚持和讲究。汉中人早餐的内容中的任何一项食物,制作工艺都并不简单,包括稀饭也会比平日里家常煮的稀饭多出些步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让人念念不忘的“面皮”。

面皮的起源及历史其实都很难追溯和考证,大概没有几个当地人真正去了解研究过,一贯的想法八成都是“我来时它就在”。面皮的制作工艺繁杂耗时,泡,磨,蒸,切,调,每一步骤里都蕴含着讲究和当地人的智慧耐心,除此之外,水米比例,火候大小都决定着成品的品质。

汉中位于陕西南部,气候环境优美,各种农作物都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栖身之地。小麦,油菜,大米,玉米,你所能想到的,都能在这里生长。而水稻是夏秋广泛种植盛产的农作物。面皮的制作原材料便是选用当地优质大米,而非外地人观念里的面粉。

大米首先要用水淘洗干净,加适当比列的水浸泡几个小时。水和米的比列要恰到好处,它们影响着米浆的粘稠度,而这又决定面皮的软硬度,水少,面皮则硬;水多,面皮粘而不成条。面皮的口感如何,大米的品种和水的比列至关重要。

大米浸泡几个小时后,便是磨浆。最传统的就是用石磨磨,在那里的农村,很多农家还保留着这种传统的工具和磨浆方式,石磨慢而耗力,所以现已逐渐被电动打浆机取代。这大概也是许多年来面皮制作工艺里唯一一道电动化的步骤,也是少有的变化。磨好的米浆要再次调粘稠度,每一家的标准及方法都有所不同,在农家通常会用煮米饭时控出的米汤,没有米汤才会用清水,宗旨都就是让面皮更好吃。

调好米浆后,便是蒸面皮了。通常面皮店里都是专用的的蒸笼,而家用的则是我们叫的“面皮锅锅儿”,面皮锅不是每家都有,没有的人家用的时候可以跟邻居借。每一锅面皮的米浆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多了面皮太厚,少了太薄,都影响口感。同时,蒸的火候时间长短都很关键,一般是大火,时间不宜长也不能短,太短,面皮不熟,像米饭一样夹生,吃得时候在碗里易断,易糊;太长,面皮水分流失变硬影响口感。

蒸好的面皮依个人喜好分为热的和冷的,这种分法通常在面皮店会有,而家庭自做的则一般为冷的。热的是出锅稍作冷晾后便进行调味,冷的则是凉透后再做调味。热的冷的,同样的面皮,因为温度的不同带给人的也是不同的味觉不同的感受,通常都是冬吃热夏吃冷,在汉中一年四季可以吃到面皮,而在外地只有天气暖和是才会有叫“凉皮”的东东。

出锅的面皮是一整张的,要切成条才进行调味。一般店里会依据客人的喜好切粗细,有人喜欢粗一点,有人愿意吃细一些的,据观察,热面皮相对都切的较粗,而冷的则相对较细。切面皮也是一项技术活,要做好并不容易,面皮店的人常常手起刀落,面皮就会是你想要的样子。其实,整张面皮也是有吃法地,就是抹上自家做的豆瓣酱,卷好就可以吃啦,美味啊,想着就流口水啦。

最后便是调味了,具体调法各家各店都不一样,油辣子是关键哦。面皮吃得时候一般会放底菜,比较多的是土豆丝和黄豆芽,根本不用大家在外面吃到的绿豆芽或者黄瓜丝。汉中地区各县市都有很多面皮店,很多店都有许多年的历史,一个小店面一做就是几十年,没有大招牌,没有乱七八糟的广告,他们的口碑则来自于对手艺和味道的坚持。面皮店都不大,小半间是作坊,大半间是营业地,没有华丽的装修,没有精致的桌椅,没有动听的音乐,可是在那里你能感受到百分的生活气息。在汉中,每天清晨,只要你有精力你可以去不同的面皮店吃早餐,你总能品尝到不一样的味道,感受不同的生活气息,而你也总能在众多店里寻觅到最喜欢的那一味。

开面皮店是件辛苦活。面皮是一种不能隔夜的食物,除了泡米,其它的活计都要当天做。米浆隔夜会发酵,面皮隔夜会变硬,吃起来口感粗糙。所以,在汉中的面皮店里你能吃到最新鲜的现做美食。每天,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沉醉的时候,面皮店已经开始忙碌了,也许是夜半三四点,或者更早。如果说汉中人的早餐是在一串默契的寒暄中开始的,那么面皮便是在勤劳而坚持的汉中人那“只有更早没有早”的辛苦忙碌中开始的。面皮店的老板说他们挣得是“辛苦钱”,这是真的。

一个面皮店的工作人员通常就三到四个,店老板和一两个外招帮工。每个店都恪守着自己独有的制作工艺和调味秘方,在外行人的眼里,这些其实没有太大差别,但在每个面皮店老板的心里,他们的所掌握的都是独特而与众不同的,是唯一的决不能轻易外传的。这就像他们的性格,谦卑的外表下隐藏着独有的孤傲和不易识破的狡黠。

面皮也是汉中人最诚挚的待客食物,当你去一个汉中人的家里做客,主人张罗着蒸面皮时就足以说明你是非常受重视受欢迎的客人,主人的一片赤诚之心都浸透在食物制作的每一个步骤和过程里。对于外地的你,也许你觉得自己吃不大习惯,也许你衡量着只需掏不到5块钱就能吃上,这些都太过平常不足为奇。然而,只有当你用心去感受去体会去理解时你就知道那样的食物包含了主人多少待客的热情和心力,那食物的一点一滴都是那里的人用自己粗糙的双手辛苦得来的,每一分都来自不易,这样的平凡于他们是最好。所以,不要轻易去否定,不要轻易去拂他们真挚的热情和诚挚的心。

大家通常在外面吃到的“凉皮”都并非正宗的陕西风味,他们的面皮基本上都不是自己做的,大多数都是从专做“凉皮”的加工坊进成品然后只进行调味,很多卫生很成问题,大多数都添加食用胶,比列应该不轻,而且用油非常有问题,味道也很差强人意,为了健康少吃为妙。卖家大部分都是非陕西人,不信你可以去问。也正因如此,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凉皮就该是这样的味道,但真的不是这样,你所吃的实际上连“赝品”都算不上。

汉中人的早餐之食物(中篇)


除了面皮,汉中人最常最爱吃的要数菜豆腐了。也是一种做起来不简单的食物,做豆腐有多难,菜豆腐就有多难,泡豆,打浆,沥豆渣…...一样不能少。区别在于,豆腐需要在做豆腐的器具里挤压成型,而我们所吃的菜豆腐则不用,菜豆腐需要的是在豆腐初成时加入少许米和少许青菜熬煮,最后便成了美味的菜豆腐稀饭,嫩嫩的,清清爽爽的开胃佳肴,配上自己做的菜辣子,便是无与伦比的美食。汉中人有多爱吃面皮便有多爱吃菜豆腐,这是身在外地的游子们最挂念的美味之一,魅力绝不逊色面皮。

汉中的面皮店很多,同样,做炕炕馍的店也不少。清晨走在大街上,远远的你就能闻见浓烈的属于炕炕馍的独特香味,循着气味,你便能轻易找到店,买到金黄香脆可口的饼子。汉中的炕炕馍也是纯手工制作,每家的所用酱料及最终的口味都稍有差别,汉中人总能在差别不大的口味重判断出最好的最适合自己的那一口。很久之前,炕炕馍是用炭火烤出来的,口味更纯正更酥脆更持久,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的烧炭被禁止后,电烤炉逐渐替代了炭烤炉。现在已经很难找到用这种最传统烤法做馍的店面,不过仔细寻找的话也许还可以寻得到,只是用煤代替了炭而已,汉中人对美食的坚持是绝对的,在某处不起眼的街角你总能惊喜发现这样坚持的人和推崇传统的店面。儿时,父母进城,作为孩子的我们最大期盼便是他们奢侈买回来的炕炕馍,而我们也因为有了这一盼望高兴很久。父母回来,大老远跑去迎接他们绝对不是因为有多爱他们,而只是确认有没有买馍,买了就欢喜雀跃,没买则失落不语。炕炕馍是儿时最期盼最爱的零食,小小的它承载着儿时我们对零食的所有期盼想象以及那种期盼所带来的无与伦比的快乐,零食有很多种,而我们独爱它,只要看到它闻着它的香味就满足就开心快乐。儿时,为了撵着父母进城撒泼耍赖甚至挨了打,其实为的也不过是进城后可以让他们给买馍吃,解解馋,我们的目的总是不言而明的,小小心思如明镜般被父母看的通透,所以只要条件允许,他们也从不放空满足我们小小愿望的机会。学生时代,很多个早餐也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酥香的炕炕馍,卖馍的窗口永远人头攒动供不应求,那似乎是永远也吃不腻吃不烦的早餐,当看着它金黄的颜色闻着它扑鼻的香气你就知道自己无法抗拒。

汉中人的很多家常食物都带着自然天成的色彩,基本很少用到添加剂等附加元素。面皮如此,豆腐亦是如此,炕炕馍除了为了增加酥脆度加苏打外,再没有别的添加。我们在城市里买来吃的豆腐基本都是用石膏做卤水制作而成,而在汉中,家常制作豆腐很少用石膏,家家户户都用酸水,酸水是区别于常见的酸菜的另一种酸菜,我们叫“浆水菜”,算是陕南特有。酸菜是要加盐的,也可以加其他调料,萝卜白菜大蒜姜豇豆蒜薹等很多东西都可以泡酸菜。浆水菜则不同,它无需盐,也无需其它调料,对菜也很有选择性,它只要清清的面汤或者米汤,放凉,加入焯好的青菜,自然成酸就好,做好的浆水菜闻起来清香,吃起来爽口开胃,浆水菜相对酸菜更难成,有引子最好。做不好就变臭啦。两样酸菜做的过程中都不能沾油。

由此便隆重引出汉中的另一味特色美食----浆水面。做好的浆水炒汤,炒汤的调料只是简单的油,盐,辣椒,蒜,炒好浇入煮好的面里,一碗可口的浆水面便成了。就像面皮,菜豆腐,它也一样是无法替代的美味,独一无二,也更家常。还可以浆水汤烩面皮哦。

讲完浆水面,就不能忘了“菜蒸饭”。菜蒸饭是在做米饭最后一道工序时在米饭下闷上沥干切碎浆水菜,米饭做好后菜饭搅拌配上自己做的豆瓣酱红豆腐或者菜辣子,口味独特,无与伦比,这是汉中人又一道念念不忘的美食。

除此之外,不能漏掉的就是“泡粑馍”了。大米食物的另一种衍生品,制作方式和面皮有相同之处。大米需经过泡,磨,发酵,蒸等步骤。米和水的比列不同,米浆的粗细和粘稠度也和面皮不同,磨好的米浆需发酵,加糖。出锅的成品和面皮是完全不同的吃法和口味,过程也相当的麻烦,不过只要有人表达出想吃的想法,主妇们便毫不犹豫的做给家人吃。

事实上在农村或者更早的城市里,没有电饭锅的年代,连做米饭程序也繁琐的,现在也只有在农村依然保留着这种最传统的做米饭方式。口感和电饭锅做的可是完全不一样的哦,有锅巴,大家抢着吃,小时候兄弟姐妹之间常常为争米饭锅巴面红耳赤,这是外人无法理解的矛盾和快乐,似乎所有的东西挣着抢着时便凭白无故的增了几分香味,那时常常是一个不吃所有的人都不吃;一个说要吃,个个都喊着要吃,争抢的矛盾就此产生。

汉中的主妇们都是美食的巧手,很多东西都是自己动手制作。在农家,从原材料到最后的成品都是自给自足,要买的东西非常少。每到年关,家家户户都忙着腌腊肉,做豆腐,做米酒,粉糯米粉……在农村,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宰年猪,猪是自家养的,家里的猪肉也是最好吃的,因为猪不是被饲料催大的,而是吃玉米高粱红薯猪草结结实实长大的,不存在所谓的食品安全问题,在外地,你可能不馋猪肉,但是回家可保不准的。家乡的鸡亦是如此,都是放养吃粮食长大,鸡蛋是绿色食品,鸡肉亦是。腊肉,鸡肉都是过年必不可少的食物。有豆腐必定会有豆腐干,豆腐干也是自家烘晾的。在农村,只要主妇们觉得自己能做的都会去做,不会考虑去买,因为她们相信自己做的绝对比买的好吃,事实上也是如此,每个土生土长的汉中孩子都会觉得自己妈妈做的这些都是最好吃的。她们也常常彼此交流经验,分享自己的“秘方”,所以那里的食物既有很多相似又有很多不同。

在乡下,豆瓣酱、红豆腐(跟豆腐乳相似)也是必不可少的辅菜,各家都自己做。所用原材料都为自产,蚕豆黄豆是自己种的,豆腐自家做,辣椒自家种,蒜自家种,姜自家种......做浆水菜泡酸菜嗮盐菜晒果果(干土豆片)晒萝卜干都不再话下。现在看来,其实家里的食物是最没有食品安全隐患的,可是当我们认识到的时候我们已经远离了这种安全。

汉中能吃的东西很多,但由于平时太忙,很多东西做的吃的机会并不多,只是在大的节日比较闲暇的时间里才会大费周章,平日里大多数时候简单的饭菜。但着并不影响他们对传统食物的保留坚持和传承,汉中的饮食偏川化,但也拥有自己独具一格的特色,汉中的主妇们是少有的即能做好面食又能做好米饭炒菜的群体,只要她们想做便一定能做好。

然而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开始脱离这种传承,她们很多小小年纪便外出打工,即使回家也不屑于这些,他们会因觉得麻烦和辛苦而排斥,他们也极力地摆脱这些食物的影响试图以此来摆脱自己的出身,乡下的人向往城市,城市的人则向往更大的城市,每个人努力摆脱最初的身份最初的成长环境。加之现在的孩子少,都是家里的宝,家务活基本上是不插手不让做的,事实上不让孩子学做家务是教育的一种缺失。于我,很多东西都看妈妈做过很多次,但自己真正动手做的却很少,很多时候都是当妈妈的助手,技巧只有在自己动手做的时候才会真正领悟掌握。在时代的进程中,物质生活看似突飞猛进,而真正的精神享受和文化精髓的传承却一点一点遗失一天一天被掏空,活着的我们却似乎很少意识到已经失去。

很难预测想象十年或者二十年后家乡最传统的食物最传统的食物制作工艺是否会依然被保留被传承,是衰败还是繁荣?都无从知晓,过去的30年我从未花时间花心思认真的去认识去审视那片土地所拥有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的精髓,而当我觉悟的时候我却无能为力地忐忑着它的前景,担忧着有一天会失去。

汉中人的早餐之性格(下篇)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环境造就人”,对于汉中,这些也都是适用的。一个地方的民风,习俗,文化,性格也总是跟他们的食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时候你也很难说明到底是“环境造就人,还是人造就环境。”

当我开始动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只是单纯的想要写写早餐,写着写着突然觉得我们的很多性格似乎就隐藏在食物里,隐藏在那些制作工艺里。对于一个离开家乡10年之久的人来说,其实很难去探究这些,十年的变化太大太多。我只能努力从记忆的时光盒中去回放10年前在那片土地上度过的每一个依然存留脑海的场景,在那些场景里去搜寻属于我们的性格属于我们的特点。

陕南北倚秦岭、南屏大巴山,是多山的地区,可用种植的土地也很有限,有3亩田地的人家已经算是地多了,因为可用资源有限,加之田地不成片,梯田梯地较多,那里至今还保留着最传统的种植方式,机械化似乎一直遥不可及。而这样的地理条件注定在那里刨食的人们要活的更努力更勤劳更不易甚至更隔绝。也正因为这样环境,那里的人们拥有了自己独有的生活方式,拥有了自己独特的风貌和性格,拥有了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

因为秦岭巴山的隔断,早年的汉中封闭落后而又贫困,省会西安对于那里的人也是遥远的,火车要7到8个多小时,而坐长途汽车去西安却更像是一场冒险,盘山的公路狭窄而陡峭,半山腰透过车窗向外张望时会有一种“跌下去即会粉身碎骨”的不寒而栗。好在现在一起都有了改观,穿行在山脉里的高速路将到西安的时间缩短了一半,西安不再遥远,家也不再遥远。

因为是汉中人,所以本篇文章只说汉中不说陕南。汉中人喜欢吃的那些让游子们念念不忘的大多数食物的制作工艺都费时费力,繁琐,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丢弃去寻找快捷和方便。从食物及制作工艺不难看出,那片土地上的人是世界上最勤劳最简朴最努力最隐忍的人群之一。他们大碗吃饭,大盘盛菜,大杯喝酒,大块吃肉,看似豪放粗糙,但内心深处却相当精细而耐性。他们的精细中不乏大气,劳苦中不缺乏耐性,繁忙总不忘享受,传统中不忘创新,他们用最淳朴最无意的享受默默地进行着文化精髓的坚持和传承,即使在飞速发展的现在,这种坚持和传承都未有太多动摇,“无意”往往是最难以改变也最易被传承流传的,无心插柳柳成荫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这样的坚持和传承不是无谓的守旧,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保留。

那里的人就如同家家户户各自所掌握的食物制作秘方一样,有点神秘,让人捉摸不透。他们谦卑,但这样的外表下又隐藏着一颗骄傲而不服输的心,这样的傲气渗透在骨子里,只是在不经意中才会显露。很多时候,他们是谦虚的,但这种谦虚里又常常盛满了自信和些许自满,他们从不轻易不主动炫耀。他们的许多特点常常隐藏于话里有话的言语里,土生土长的汉中人讲话,一句话里往往不止含着一种意思,很多时候他们的话语含沙射影,尤其是他们要讽刺取笑或者内心生气又不能显露出来的时候,这种特点就相当明显,不要在他们面前显摆,否则你会死的很惨,死在他们刀光剑影不露声色的话语里。在那里,买东西时如果你觉得东西不好,你可以不买,但是千万不要拿这个借口作为杀价的理由当着店主的面对他们的东西评头论足,如果你做了,最终的结果便是你想买但老板已经生气决定不卖了,他们宁愿维护自己的尊严也不会低声下气地去赚你这点钱。或许他们知道自己的东西有缺陷,但是他们却不容别人指手画脚评头论足。

他们骨子里透着孤傲,但又没能把这种傲气持续的完整圆润。因此,他们中的很多无法做到不亢不卑。生活里,他们爱攀比,爱羡慕别人,透着一定程度的爱慕虚荣,易随波逐流,甚至也是势利的,他们的嫉妒往往是通过第三方口口相传,带着蔑视带着贬低。这些其实算是社会的通病,不算特有,毕竟他们大多数只是普通老百姓,追求的事物也和别人没有太大差异。特有或者独特之于人大概只在某处无法比较的角落里存在。

他们爱开玩笑,但是他们的玩笑又常常有着“些哪壶不开提哪壶”直接和冷漠,不太顾及当事人的体面或者心情,当他们觉得可以开玩笑的时候就一定会说出口。这样的玩笑直面黑暗直面不幸直面残缺直面伤痛,似乎一切只有被裸露被直面被挑明才会被放逐,就像他们面对生死面对分离一样,他们用直接的谈论直接的回忆直接的话语直接的惋惜去终结任何一种可能持续延绵的伤痛。

他们说话大声,咋咋呼呼的,听起来像吵架,这样的说话声就像他们的热情,张扬而夸张,毫不隐藏掩饰。他们的热情源自于对事物的好奇和追寻,他们的冷漠则出自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坦然。他们谈论别人的不幸,发出由衷的感慨和叹息,但不是真的伤心或者悲痛,只是单纯的饭后资谈打发时间。就像在讲诉一个遥远的故事,在那个故事里去寻找可以安慰己心的情景或者仅仅只是为了发出人生无常世事多变的悲欢离合的感慨,仅此而已,毫无恶意。

他们倔强而坚持,似乎每个人都掌握着一套独有的人生哲学。他们听别人讲道理,但不一定会完全采纳。当他们决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是一副不达目的不罢休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姿态。因此,那里的很多人也是孤独的,他们不常吐露心思,不常交底,他们渴望知己般的朋友,但又毫无意识的孤守着那片不愿被堪破的内心天地。在那里,当某一个人决定要误解你的时候,你就再没有辩白的机会,直到他们自己再决定原谅你理解你时,你才会被宽恕。

他们记仇,但又记得不牢固。某一天,因为一件小事,他们大动干戈吵闹的鸡飞狗跳,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彼此不再搭理对方。当你以为这样的过节会持续一生一世的时候,在某一天他们又因为一件小事搭上了话语觅到了共鸣,后来他们的往来逐渐频繁,最后和好如初甚至超过了没有矛盾之前。但这不是你概念里的“不打不相识”,真正的关系只在他们对第三方说明时用的一句简单结语概括“我和XXX面黏(ran)心不黏(ran)。无论结局如何,起初矛盾残留的仇恨厌恶依然残留下冲不掉忘不了的印痕。

在众多的优缺点中,大多数汉中人的善良是最纯净最真诚,没有丝毫沾染的。当他们决定向你伸出援手的时候,那便是不掺杂质不求回报的,那个人你也许只有一面之缘甚至不认识,他们善良的同时也知恩图报,一旦接受了帮助便会想法设法找机会回报,善良是他们最常表现的特征。他们也是最互助的人群之一。当然一群善良人之中总会有那么些老鼠屎般道德败坏分子做着无良无德的勾当,在此不赘述。

有善的一面,便有恶的一面,汉中人的“恶”也常常在利益的冲突中表现的最淋漓尽致,有限的资源,生活总是显得不易,在不易的生活生活中人们的利益之争也是分毫不让的锱铢必较的。所以他们又常常显露出“唯利是图”的颜色,在利益的纷争里,情分常常弱小到不堪一击,最亲的人之间在利益的争端里演绎着一场又一场最惨烈最残忍的人生之戏。一场争端发生时必定掺杂着重要的利益之争,否则他们不会轻易惹起事端。而众多关系变得破碎扭曲里面也必定多由利益之争引起。

他们保守,但保守里又夹杂着宽容式的开放,他们遵循旧的“陈规陋俗”但也接受新的“改革创新”;他们爱怀旧但也乐于接受面对新事物;他们谨记自己的处事之道和隐藏秘方,但也不动声色地在别人的成功经验里汲取精华提升自我。所以,他们是跟的上时代的一群人,他们本分而又认真地跟着时代变迁的车轮一步步稳步前行。

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相当真实深刻透彻,对生活没有过多浪漫的幻想,而是每一步都很实际地顺着它的步伐和轨迹。也因此,他们对婚姻就是生活的切实态度远大于对爱情的幻想。结婚是为了生活而不是必须得涉及爱情,他们考量感情但从不谈及爱情,这是两码事情,爱情是一种单一情感,而感情则包含很多内容。在他们的想法里,两个人结婚成家只是人长大后必须要走的路,只要有人愿意嫁或者愿意娶就可以。婚嫁,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生活,两个人凑在一起过生活,开启新家,繁衍后代,传承香火,将一个家族的历史一代代延续下去,至于怎么过则完全交给生活。感情是在婚后才慢慢拥有的,在生活油盐酱醋茶的平淡中慢慢去磨合去历练去碰擦去培养,最后变成不能分割的一体,最后的情感更像是一坛经过岁月洗礼的佳酿,时间越久越醇厚浓香。他们不善于表达感情,所有的感情都融在生活相扶相持中点滴的随意里,安然而又闹腾。在一段婚姻里,没有信誓旦旦的诺言,没有一生一世承诺,更多的只是生活的迫切和无奈,所以一段感情结束时他们会及其容易地开启另一段,两个人在一起才像生活,两个人在一起即是一种依靠,是谁并非那么重要,只要有那么一个人就可以,仅此而已,不必批判不必苛责不必痛心疾首。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都慢慢在改变慢慢被颠覆,那儿的很多男人女人们心已经少了过去的平和宁静,开始变得浮躁而张扬,婚姻如同儿戏般的事情发生的几率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开始管不住自己的心抵不住诱惑,很多老一辈遵从的生活路数慢慢被否定被摒弃。爱情的诱惑让越来越多人忘记忽略生活的本质。这些和外面很多地方没有两样,人们更愿意承认这是一种赶时髦。

人生苦短,何不潇洒走一回,在这样的宣言里人会走向何处无从知晓,只是希望这样的改变来得更慢一点,让我们多一点时间去审视过去,去回望去收藏去传承那些值得存留的优良品质那些让人津津乐道的品格和精神。

时代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究竟是得到的多还是失去的更多?也大概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想法和答案。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期望着身边的人和事都如“初见”,而很少意识到自己早已不是当初的自己。所以我们彼此说着“人生若只如初见”“相见不如怀念”时心底总会泛起苦涩的悲凉和痛楚,那再也不会重演的历史,那些再也回去的自己。

汉中的早餐之结语(末篇)

一个地方,当你开始用心去看去了解去感受,当你惊叹般地发现她的美,当你开始直面她的缺陷并去包容,当你将她放在心上念念不忘时,你便是爱着她的,爱的真切而深沉,你常常因为无法去到她的怀抱而疼痛而伤心难过,时间久了她便化成心口一道隐痛,难以诉说难以表达。对很多远离家乡在外乡开启新生活的人来说,家乡是用来怀念而不是真正爱着的,说爱只是因为那里尚且还有爱的人,爱屋及乌,因为爱着那的某些人,久而久之也会觉得是爱那个地方的。

家乡,那个曾经生活成长的地方,当我们在那的时候我们几乎不知道自己爱着她,与生俱来的事物总让人认为一切是理所当然的,爱她吗?也许爱也许不爱,说爱她的人离开了她,说不爱的人咒骂着她继续留在那里。爱的人是在离开后才发现她的影子依然在脑海里在心里挥之不去,并越来越深刻,那时才突然醒悟原来是爱她的;不爱的人能说出很多不爱的理由,可是理由再多还是觉得离不开她,因为“习惯”比爱来的更自然更深沉。离开,是因为发现了她的缺点,发现她无法给予实现理想和满足愿望的机会和条件,无法给予施展拳脚发挥能力的空间,离开是迫切的决然的义无反顾的。

远离后,再回望时当初抛却放下的爱变成了无尽的怀念和牵挂,这样的情感如初恋般苦涩而美丽,因为没有真正了解过亦没有真正包容过,爱总是在离开之后失去之后才变得清晰明了;因为年少不更事,我们便有足够多的理由去原谅去释怀,所以离开后的牵挂怀念也不会变成负担。如果走过的路可以重走,我们依然会选择离开,留下的理由只有一个,而离开的理由有千千万。

二十年活在其间,十年的远离,真正用心去感受去观察去了解去回味只用了短暂的几个来回,怀念变成真正的爱却只在一瞬间,就在吃完那碗热气腾腾的早餐坐上高速大巴将要离开的那一瞬间,所有的封存的过往和所有即将成为过往的现在未来都刺激着心底最隐秘的情感,刹那间都抽掉闸门涌入心间,能做的就是把她们化成文字留下证据不再遗忘。自知自己早已远离,说爱她显得那么勉强,可是那一瞬间起,不管勉强与否,那爱便永恒心间,魂牵梦绕再也无法斩断。
十年后二十年后,家乡会变成什么样,我们的早餐又会有什么改变,没人可以预料,我期望着家乡繁荣富强,同时也期望她不要因为走的太快而丢失了最初的模样,那个让我怦然心动爱着并永远烙在心田的最纯净最可爱最简单的模样。



P.S:以上文字为原创,仅代表个人观点,没有刻意的褒贬。如果你喜欢,可以直接转载,但请勿以复制粘贴的方式转载,仅作阅读欣赏,请勿另做他用。为初成文字,将会依据实际情况再做修改。本文超过一万字,从想法到成文花费一个礼拜的时间,因不是专业写手,不足之处忘见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77724.html

更多阅读

浙江人事考试网:2015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报名时间

浙江人事考试网:2015年浙江公务员考试公告暂未发布,考试报名时间预计在2015年2月,本文为参加2015年浙江公务员考试的考生提供历年浙江公务员考试报名时间,供考生参考。考生可收藏本博客,博主将会第一时间发布最新消息。

声明:《汉中人的早餐 汉中人事考试网》为网友摸你狗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