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没无常的奥卡狓
奥卡狓是世界上最珍稀的动物之一,仅分布在非洲扎伊尔东部的热带雨林地带。它行动隐秘,出没无常,产地偏僻,直到1900年才被人发现,并于1901年被正式命名为奥卡狓。奥卡狓属偶蹄类动物,肩高臀低,四肢细长,形如长颈鹿。它肩高约1.5-1.6米,从脚蹄到角尖有2米以上,身长2米左右,尾长可达45厘米,体重为200多千克。雄兽身体比雌兽略小,眼眶上面生有一对薄皮包覆的有毛短角,雌兽则无角。毛黑酱紫褐色,颈部颜色稍淡,头部灰白,臀部和四肢上半部有紫褐间白的横纹。它性情懦怯,听觉敏锐,反应很快,一旦听到风吹草动,便立即逃跑。它白天很少露面,躲藏在密林深处,利用身上的保护色,与周围树干的色彩巧妙地混在一起,即使在25步开外,也很难被人发现。奥卡狓通常不喜欢合群活动,雌雄待在一起,早晚出来觅食,主要吃细枝嫩叶,也食一些野果和植物种子。雌性奥卡狓怀孕期为440天,多在8-10月份的雨季期产仔。奥卡狓寿命一般为15-20年。
光彩夺目的极乐鸟
传说,极乐鸟是一种神鸟,它住在“天国乐园”里,吃的是天露花蜜,飞舞起来能发出一阵阵迷人的乐声。因此,又叫天堂鸟、太阳鸟、风鸟和雾鸟。南太平洋的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是世界有名的极乐鸟的主要栖息之地。据统计,全世界有40多种极乐鸟,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就有30种,其中最出名的要数蓝极乐鸟、无足极乐鸟和王极乐鸟。极乐鸟头部为金绿色,披一身艳丽的羽毛,特别是有一对长长的大尾羽,更显得妩媚动人,光彩夺目。蓝极乐鸟在求偶时,或仰头拱背,竖起身体两侧的金黄色绒毛;或倒悬在树枝上,抖开全身织锦般艳丽的羽毛,以吸引雌鸟。“无足极乐鸟”并不是真的无足,只是足短一些,飞行时藏在长长的羽毛内,人们见不到。无足极乐鸟的尾翼比身体长二三倍,又被称作长尾极乐鸟。王极乐鸟体长只有20厘米左右,比别的极乐鸟小得多。它对爱情忠贞不渝,一旦失去伴侣,另一只鸟就会绝食而死。王极乐鸟生性孤独,不愿和别的极乐鸟共栖一处。当别的极乐鸟迁徙时,它也随之飞上天空,充当空中“引路者”。极乐鸟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象征,连国旗、国徽、民航客机和各种纪念品上都能见到它的形象。
浑身清香的树袋熊
树袋熊(又名考拉)是澳大利亚奇特的珍贵原始树栖动物,属有袋哺乳类。它性情温顺,体态憨厚,长相酷似小熊,生有一对大耳朵,鼻子扁平,无尾,身披一层浓密的灰褐色短毛,胸部、腹部、四肢内侧和内耳皮毛呈灰白色,身长约80厘米,体重可达15千克左右。它四肢粗壮,尖爪锐利,善于攀树,整日以树为家,就连睡觉也不下来。由于树袋熊从桉树叶中得到了足够的水分,因此,一般很少饮水,所以当地人称它“克瓦勒”,意思就是“不喝水”。白天,树袋熊通常将身子蜷作一团栖息在桉树上,晚间才外出活动,沿着树枝爬上爬下,寻找桉叶充饥。它胃口很大,食路狭窄,非桉叶不吃。虽然澳大利亚有300多种桉树,可树袋熊只吃其中的12种。它特别喜欢吃玫瑰桉树、甘露桉树和斑桉树上的叶子。一只成年树袋熊每天能吃掉1千克左右的桉树叶。桉叶汁多味香,含有桉树脑和水茴香萜,因此,树袋熊的身上总是散发着一种馥郁清香的桉叶香味。每年夏季是树袋熊的交配时期,雌性树袋熊怀孕一个月后,就生下幼仔,一般每胎仅产一仔,很少有双胎。小树袋熊出生时体长只有2厘米左右,体重仅5.5克,犹如一条小爬虫,但能钻进母亲腹部的皮质育儿袋内,吸吮乳汁。五个月后,小树袋熊体长可达16厘米,可它还撒娇似地趴在母亲背上,或者舒适地躺在母亲怀中,直到一岁时,才依依不舍离开母亲,开始独立的野外生活。树袋熊的寿命一般为12年左右。
金毛青面的金丝猴
金丝猴是中国特有的世界珍稀动物之一,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全国只有60多只,分养在19家动物园中。它相貌奇特,圆头长尾,青面蓝鼻,鼻孔朝天,肩背毛发光亮如丝,长达30厘米以上,宛如一件金黄色的毛皮“大衣”,因此得名。金丝猴机警过人,动作灵活,善于攀树,在林中来往如履平川。跑起来也很快,时速可达50千米。它没有固定的住处,平时主要生活在树上,偶尔也下地活动,靠吃树皮、树叶、嫩芽、花冠、野果和籽实等为生,偏爱在寒冷的雪山森林中生活,即使在-10℃的大冷天,仍喜欢在雪地上活动。每年四五月份,天气转暖时,金丝猴却搬往海拔2500-3000米的高山区,度过炎热的夏天。金丝猴喜欢合群,常常成群,甚至上百只集体活动。一群猴中都有一只身体强壮、经验丰富的猴王。猴王的地位是经过激烈搏斗产生的,因此,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大伙都得听它指挥。猴王走到哪里,群猴跟到哪里,每到一处,猴王总是先挑选几名反应灵敏、遇事机警的猴子,担任“哨兵”或“警卫”。其他猴子待在猴王周围,有的替它梳毛,有的帮它捉虱子,有的向它呈上好吃的果实。每年秋季是金丝猴的发情期,雌猴妊娠期为6个月左右,通常一胎一仔,偶产二仔。刚生下的小猴子脸呈暗蓝,毛色棕褐,叫声如婴儿哭泣,一个月后体重就达1千克多。猴妈妈对子女十分疼爱,总把小猴抱在怀里。如遇上猎人无法逃脱时,猴妈妈会不断向猎人摆手,示意不要打它们;或把小猴子喂饱奶后,然后手指着自己的胸膛表示甘愿自缚,求救孩子。
绝迹复现的泰卡鸡
1952年,绝迹了50多年的世界珍贵鸟禽泰卡鸡又在新西兰重新发现。消息传出,轰动世界,引起了各国动物学家的关注。泰卡鸡体高五六十厘米,重约三四千克,披一身五颜六色的美丽羽毛。它的头和胸部呈深蓝,背部翡翠绿,喙、眼圈、颈、腿和爪都是鲜红色;走起路来昂首挺胸,尾巴高翘,神气活现,颇有“鹤立鸡群”的样子。泰卡鸡长着一对一米多长的翅膀,但不会飞翔,只会奔跑。泰卡鸡美丽的羽毛和鲜嫩的肉质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据记载,在英国著名探险家詹姆斯·库克船长1769年来到新西兰之前,在新西兰的南岛上,生活着大量的泰卡鸡,但随着殖民者的蜂拥而入,成批的泰卡鸡惨遭杀戮。到了19世纪末,人们就再也没有见到它们的生命足迹了。当时,只有新西兰的奥太戈博物馆,英国的不列颠博物馆和德国的德累斯顿博物馆还各保存着一只泰卡鸡的标本,供人参观。新西兰的奥贝尔博士是一位致力于泰卡鸡研究的动物学家。他始终坚持不懈,努力找寻失去的泰卡鸡。1952年,他特意在当年发现泰卡鸡的地方,搭起了一间简陋的小木屋,日夜观察四周的动静。一天,一阵清脆的鸣叫声突然传入他的耳中。奥贝尔惊喜万分,一路循声寻去,终于在远处一堆隐蔽的草丛中,找到了正在孵蛋的泰卡鸡。他恭恭敬敬地将它们捧了回去。过了一会,一窝小泰卡鸡便破壳而出。刚出世的小泰卡鸡全身乌黑,活像小乌鸦,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喂养,它们的羽毛才逐渐变得艳丽起来,和父母长得一模一样。
耐饥长寿的象龟
400多年前,西班牙人在赤道附近的一座孤岛上发现了一种巨大的龟。它甲壳长达1.5米,重量约250千克,长着又粗又壮的腿,酷拟大象的巨足,所以称为“象龟”。西班牙人还将这个岛取名为“加拉帕戈斯”,意思是“龟岛”。象龟最喜欢吃多汁的绿色仙人掌,每天可食10千克以上。因为它平时在体内积蓄了大量的食物,所以长时间不吃不喝,也不会饿死。它的寿命很长,可活三四百岁。象龟虽然生活在海岛上,但只喝淡水。有时为找淡水解渴,能爬行好几千米寻觅水源,喝水时将大量的水储藏在膀胱内。当地人缺水时常常将象龟膀胱内的水放出饮用,以解干渴之急。象龟害怕强烈的阳光,喜欢在树荫下生活。当蒙蒙的雨季到来时,象龟就从山上爬下来栖居。旱季降临时,又爬到多雾的丛岭中去。它每天能爬行6千米,即使两个人站到龟背上,它照样能爬行。有趣的是,当地人将庞大坚硬的龟壳当作婴儿的摇篮。
难得露面的白鳍豚
白鳍豚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潜水水生动物之一,仅仅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及洞庭湖、鄱阳湖和洪湖等地区。现有数量稀少,估计只有300头左右,面临灭绝的境地,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白鳍豚的体形呈纺锤形,身长约2-2.5米左右,体重可达200千克以上。背呈浅灰色或蓝色,腹面为纯白色,背鳍形如一个小三角,胸鳍宛如两只手掌,尾鳍扁平,中间分叉,善于游水,时速可达80千米左右。由于长期生活在浑浊的江水中,白鳍豚的视听器官已经退化。它眼小如瞎子,耳孔似针眼,位于双眼后下方。但大脑特别发达,声纳系统极为灵敏,头部还有一种超声波功能,能将江面上几万米范围内的声响迅速传入脑中。一旦遇上紧急情况,便立刻潜水躲避。白鳍豚耐寒,体温通常在36℃左右,喜欢生活在江河的深水区,很少靠近岸边和船只,但它时常游弋至浅水区,追逐鱼虾充饥。它的吻宽细长,上下颌长有130多枚圆锥形的同型齿,可它却懒得咀嚼,只管张口吞下鱼食,消化能力很强。白鳍豚往往成对或三五成群一起活动,但人们很少有机会看到它,只有在它露出水面呼吸时才能瞥见一眼。每年的冬末春初是白鳍豚的交配期,母豚妊娠期长达1年左右,因此产仔大多在来年的春季。出生后的小白鳍豚靠母亲的乳汁喂养,直到五六岁才算成熟;一般寿命30年。白鳍豚是研究鲸类进化的珍贵“活化石”,它对仿生学、生理学、动物学和军事科学等都有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似猪非猪的美洲獏
美洲獏产于中南美洲。它体形肥壮,四肢粗短,吻长尾短,长相酷似黑猪。特别是它耳朵中间的头冠和颈上,有一撮短而直的长条鬃毛,好比长了一头童发,格外醒目,惹人喜爱。因产地不同,可分为南美獏、中美獏和山獏,但它们的形状和生活习性大体相同,没有很大区别。南美獏是最普通的一种美洲獏,肩高90厘米左右,身长约2米,体重在150-200千克之间。它繁殖力强,3岁左右就能产仔,因而数量较多,主要分布在巴西、委内瑞拉、圭亚那、巴拉圭、秘鲁、阿根廷等国家的热带密林中。美洲獏最长的寿命可达30年以上。中美獏生活在墨西哥南部至中美的巴拿马、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等国家的热带林区。它繁殖力低,数量较少,寿命二三十年。山獏仅产于哥伦比亚、秘鲁和厄瓜多尔的安第斯山较寒冷的高山上,寿命较短,数量极少。因此,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将中美獏和十分珍贵的山獏定为濒危级保护动物。美洲獏是个素食者,以水生植物、树叶、灌木嫩芽、浆果和草为主食。它喜欢居住在热带稠密阴湿的原始森林、沼泽地和湖泊地带,把巢安置在水边灌木丛中,白天一般在窝内睡觉,夜间出来活动,寻找食物。它水性很好,善于游泳、潜水。它的听觉、嗅觉也十分敏锐,但性情拘谨,胆小如鼠,一发现险情或遇上敌手袭击,就立刻跃入水中躲避。美洲獏的天敌有虎、豹和蟒,由于大自然没有赐给它锋利的牙齿、尖锐的脚趾和坚硬的触角等保卫生命最起码的武器,所以只有采取入水逃命的消极办法,才得以顽强的生存下来,这确实是动物界中一个罕见的奇迹。世界上只有3个国家的11家动物园饲养展览中美獏,总数仅20多只。近10年来,仅繁殖过10多只。
无翼夜行的几维鸟
几维鸟因叫声“几维”得名,被新西兰人看作是自己民族的象征,并且定为国鸟。他们常常自豪地说:“我是一只几维鸟”,意思就是“我是一个新西兰人”。几维鸟又名鹬鸵,属鹬鸟类中最原始的鸟类。它形如梨子,浑身长满蓬松细密的羽毛,既没有翅膀也没有尾羽,不能飞翔。可是它的双腿却粗短有力,善于奔跑,时速可达10英里,发起脾气来还能将另一只同类鸟踢出5英尺外。几维鸟喙尖而细长,休息时可当作第三条腿来保持身体的平衡,形如一个三脚架。它的鼻孔长在喙部的最尖端,具有奇特的嗅觉功能,可以找到距地面7英寸土层下的小虫。几维鸟以食昆虫、蚯蚓、浆果、叶子等为生,白天躲在地洞或树根洞内,晚上才出来觅食。它眼小视力弱,有时大白天奔走中遇到前方篱笆挡道,竟毫不回避,犹如瞎子似地一头撞进去。雌性几维鸟一般一两年才下一次蛋,每次一两枚。虽然它的个头与普通母鸡差不多,但下的蛋比鸡蛋大五倍,相当于体重的1/3或1/4。如以鸟的体重和鸟蛋的比例而论,几维鸟蛋恐怕是世界所有鸟类中最大的蛋。
眼镜蛇的资料
眼镜蛇(又名膨颈蛇)。学名:Najanaja。英文名:Cobra or Indian Cobra。分布于中国云南、贵州、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国外见于东南亚及南亚地区。
眼镜蛇生活在平原、丘陵、山地的各种环境中。独居,昼夜均有活动。性凶猛,遇异常被激怒时,昂起身体前部,并膨大颈部,此时背部的眼镜圈纹愈加明显,发出"呼呼"声,借以恐吓敌人。具冬眠行为。以鱼、蛙、鼠、鸟及鸟卵等为食。繁殖期6-8月,每产10-18卵,自然孵化,亲蛇在附近守护,孵化期约50天。
为浙江省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奉化市境内多有分布。
麝的资料
麝,偶蹄目麝科的1属。又名香獐,因雄麝在脐部和生殖器之间有香囊,能分泌和贮存麝香故得名。体长70~80厘米,后肢明显长于前肢,肩高低于50厘米;雌雄头上均无角;雄性具有终生生长的上犬齿,呈獠牙状突出口外,作为争斗的武器;四肢趾端的蹄窄而尖,侧蹄特别长;全身褐色,密被波形中空的硬毛,只有头部和四肢被软毛。
我国麝类资源丰富,有林麝、马麝、原麝、黑麝和喜马拉雅麝等5种,原麝和马麝体较大,浅褐色。只有原麝全身具白斑点。原麝分布于东北、华北;马麝见于青藏高原及邻近各省;林麝数量多,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区均有分布。麝栖居于山林。多在拂晓或黄昏后活动,听觉、嗅觉均发达。白昼静卧灌丛下或僻静阴暗处。食量小,吃菊科、蔷薇科植物的嫩枝叶、地衣、苔藓等,特别喜食松或杉树上的松萝。营独居生活,颇警觉。行动敏捷,喜攀登悬崖,常居高以避敌害。喜跳跃,能平地起跳2米的高度。雄麝利用发达的尾腺将分泌物涂抹在树桩、岩石上标记领域。在领域内活动常循一定路线,卧处和便溺均有固定场所。栖息在某一领域的麝不肯轻易离开,即使被迫逃走,也往往重返故地。夏末上高山避暑,每年垂直性迁徙约两个月,然后重返旧巢。
冬季发情交配,怀孕期半年,夏初产仔,每胎1~2仔。幼麝 1.5岁即达性成熟。在雌麝产仔育仔时期,雄麝泌香。麝香囊大小如鸡卵,位于腹肌与皮肤之间,囊口在尿道口之前约0.2厘米处。泌香期持续约1周。此时睾丸和香囊肿胀,体温略有升高,进食量减少,尿内所含17-酮类固醇明显升高。香囊内贮满香液,以后逐渐浓缩成半固体状的麝香。麝香是珍贵的中药材和优质定香剂,具浓郁香味,穿透力强,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据《本草纲目》载,麝香有“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的功能,是治疗中风、脑炎的特效药。
尽管麝在我国的分布区比较广泛,但人们对它们的了解却远不如对麝香的熟悉程度,因为麝香作为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和高级香料,在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朝的《神农本草经》,明朝的《本草纲目》等诸多本草药典均将麝香列为诸香之冠、药材中的珍品,认为它能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主治风痰、伤寒、瘟疫、暑湿、燥火、气滞、疮伤、眼疾等多种疾病,很多著名的中成药,如安宫牛黄丸、大活络丹、六神丸、苏合香丸、云南白药等都含有麝香的成分。现代临床药理研究也证明麝香具有兴奋中枢神经、刺激心血管、促进雄性激素分泌和抗炎症等作用。
麝香是麝的雄兽腹部下方生长的香腺和香囊中分泌和贮存的一种外激素或信息化合物。香囊是雄兽的副性征之一,为椭圆形的袋状物,埋于生殖器前的组织深处,香腺处于香囊的前方和两侧,主体部分包绕在香囊的前方,向后侧方逐渐变细,伸向囊的腹面两侧。麝香由香腺部和香囊部的皮脂腺分泌形成,香腺主要是由要是由腺泡细胞和疏松结缔组织组成,高柱状的腺泡细胞游离部脱离腺泡细胞进入腺泡腔,成为麝香的初香液,初香液经导管进入香囊腔后与皮脂腺所分泌的大量皮脂共同形成麝香,并进行熟化和贮存,大约需要两个月的转化过程,才形成粉粒状的“蚂蚁香”和颗粒状的成熟的“挡门子香”。成熟的麝香呈咖啡色,干后为深褐色,其形状多呈粉末状,也有时为籽粒状、皮膜状和油脂状,成分有麝香酮(0.5—2%)、灰分(7—8%)、水分(10—15%)和胆固醇酯(0.4—2.4%)等。雄兽从1岁就开始分泌麝香,3—12岁是麝香分泌最旺盛的时期,其形成和分泌过程是连续性的,但只有每年的5—7月间有4—10天的泌香旺盛期,届时雄兽常发生睾丸及阴囊肿胀下垂,腺囊增大,拒食等生理反应。麝香在生物学上称为外激素,具有浓厚而奇异的香味。这种香味平时是它们彼此相互辩认、增加交往,以及减少同竞争对手遭遇的通讯联系手段,在繁殖期间则具有吸引异性的强烈作用。
麝香在香料工业和医药工业中也有着传统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是四大动物香料(麝香、灵猫香、河狸香、龙涎香)之首,香味浓厚,浓郁芳馥,经久不散。我国生产的麝香不仅质量居世界之首,产量也占世界的70%以上。然而,由于世世代代都在采用杀麝取香的方法,致使野生麝类资源越来越少,以至于在海拔较低的山地已很少见到麝的踪迹,尤其是北方原麝,已经在新疆、河北等地消失,如果不加以保护,就会有绝灭的危险。
由于各种麝类动物已经成为濒危物种,我国近日将它们均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升格为一级保护动物。目前我国麝类动物资源的总蕴藏量估计约有60万头,仅为50年代的五分之一,其中林麝最多,以下依次为原麝、马麝、黑麝和喜马拉雅麝。现在我国对麝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不仅在其分布区内建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麝类资源。而且早在50年代后期就发展了麝类养殖业,并改变了以往杀麝取香的方法,逐步摸索出了从香囊口直接掏取麝香的科学方法,3—8月麝腺分泌旺盛时,可以活体取香二次,为减少破坏野生种群、扩大饲养规模、提高麝香产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国科研部门还开展了人工合成麝香的研究,以及利用生物工程的最新手段,培养麝香腺细胞,为早日解决商品麝香的供求矛盾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