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富饶的杭嘉湖平原北部,有一座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江南名镇南浔镇,被浙江省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闻名海内外、流誉学林的嘉业藏书楼就坐落于该镇西南的鹧鸪溪畔。
藏书楼的创始人江浙巨富刘承干,曾是晚清秀才,是刘镛的孙子。1920年至1924年建造了这座藏书楼。尔后又不惜重金,陆续增添,自称历时20年,费银30万两,得书60万卷,共16万册。其收藏有两大特点:一是不专重于宋元刊本,更着眼于明清两代;二是广收地方志1200余种。其中可称“海内秘籍”的珍本就有62种。刘承干还以雕版印书蜚声海内,共刻书200余种,版片3万多。刻印了不少被清廷列为禁书的古籍,如《安龙逸史》、《闲渔闲闲录》等。如果说,浙江东部的宁波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的话,浙江西部的南浔嘉业藏书楼就是最后的一座,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私人藏书楼史上的绝唱,是20世纪藏书文化史上的丰碑。
因清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的嘉业藏书楼,整座建筑总体设计为中西合璧园林式布局。园林中有一荷叶形的莲池,沿池是太湖石堆垒的假山,形如十二生肖。池的左右有“浣碧”、“障红”两亭,与池中孤岛上的“明瑟”亭构成鼎立之势。西南有一块3米多高的“啸石”,石上有小孔,吹之如虎啸,系南浔三大奇石之一。
藏书楼是一座回廊式的两层建筑物,平面呈“囗”字形,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936平方米。前进楼下中间为正门,门楣“嘉业藏书楼”五个字系刘廷琛手笔,题于1922年。东三楹“宋四史斋”,珍藏宋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陈列书楼自印典籍样本,亦为刘承干会客之所。西三楹“诗萃室”,储刘紫洄所辑《国朝诗萃》与刘承干所辑《续国朝诗萃》稿本及所据以引用的2000余种清人别集。楼上中央一室为“求恕斋”,不置书籍;东侧藏宋元刻本,明初精椠亦择优附之,几乎集中了刊本之菁英;西侧三楹左右为卧室,中藏珍秘钞本。后进底层正厅为“嘉业堂”,“钦若嘉业”九龙金匾高悬堂中,置《十三经注疏》、南北监本《二十一史》、汲古阁《十七史》、武英殿《二十四史》、同文局石印《二十四史》、新阳赵氏刊《二十一史》等;堂后藏钞本;堂东储铅印新书;堂西置史部及书楼自印书。“嘉业堂”的楼上为“希古楼”,储殿本桃花纸印《图书集成》、明万历间钞《明实录》、民国初年钞《清实录》以及《全唐文》、《全唐诗》等。背系“紫光阁”,藏明人别集总集、日本缩印《藏经》、光绪石印《会典》等。“希古斋”与“求恕斋”隔天井相望,有回廊相通。两庑上下各六楹,上储丛书,下储地方志。
书楼中间有一大天井,占地约300平方米,大块青砖铺地,杂草不生。置身天井,令人顿生宽敞、整洁、明快之感。
藏书楼对防火、防潮、防虫、通风等的要求十分严格,周密设计,精心构筑。外围河水环绕,利于防火、防盗。楼四周墙基高五六尺,用花岗石砌筑,异常坚固又防白蚁孳生。一楼房间皆用专门烧制的青砖铺地,青砖下铺垫专烧瓦钵,钵下再铺细沙,青砖离地一尺多高,加上层层阻隔,地下潮气难以上升。一楼底层高均四五米,既通风,又隔热。面向天井的库房全部装落地长窗,利于通风、采光。中间天井是夏季晾晒图书安全而又理想的场所。正如张肶的南浔刘氏嘉业堂观书记所说,专设消防室,配有价值千数百元的震旦灭火喷水机,“其设备之周至,公家图书馆对之有愧色矣”。
中国古代要求“藏书之所,宜高楼,宜宽敞之净室,宜高墙别院,与居宅相远。室则宜近池水,引湿就下,潮不入书楼。宜四方开窗通风,兼引朝阳入室。遇东风生虫之候,闭其东窗。窗橱俱宜常开,楼居尤贵高敞。盖天雨瓦湿,其潮气更甚于室中也”。嘉业堂的建筑无不体现了这种思想。
嘉业堂藏书楼能保存至今,难能可贵。1949年,大军南下时,周恩来总理指示部队保护好藏书楼。1951年11月,刘承干把藏书楼捐给国家,现为浙江省图书馆古籍书库。如今的嘉业堂已成为南浔镇的文化旅游胜地,以其古色古香的园林、建筑、图籍、版片,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
2011年10月9日于南浔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