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为年轻啊----读张晓风散文《只因为年轻啊》有感 张晓风经典散文

李敏

喜欢张晓风的文笔,不仅因为其文风细腻温婉,更因为其字里行间总是默默流淌着某种哲理与智慧,或者说是能触动人心的某种感动。就那样娓娓道来,不缓不急,不愠不火,就像一位心怀慈悲的得道高僧,用粒粒文字度化平凡众生,让人心生清莲。

尤其钟爱其中的一篇散文,题为《只因为年轻啊》,这篇较长的散文分为六个小短文,也是六个小故事,每个故事都没有惊涛骇浪的情节,都是生活中平凡甚至琐碎的点滴,却又透漏着深刻的哲理和闪耀的智慧,正所谓“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一爱——恨

我曾在课堂上给学生分享过这篇文章,也向学生抛出了同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爱的反面是什么呢?”,果然,我的学生的答案与张晓风学生的答案一样——“恨!”。而且表情正是张晓风笔下所描述的那样:“他们回答得很快而且大声,神情明亮愉悦,此刻如果教室外面走过一个不懂中国话的老外,随他猜一百次也猜不出他们唱歌般快乐的声音竟在说一个‘恨’字”。看着他们欢快的表情我忍不住笑了,是啊,我的学生才十六七岁,他们是那样的年轻,就像一张白纸还没有经过岁月的浸染,又怎会一下子就参悟这个需要多少时间多少世事历练才能明白的问题啊!有些机灵点的学生看着我的表情突然像明白了什么似的,马上改口说“冷漠”“忘记”“鄙视”“不爱”……答案开始五花八门。我没有马上给出书中的答案,或许,这本身就没有什么正确答案,也或许,这本身就无需给出一个所谓的答案。

我翻开书给学生读了这则小短文。

……

他们听得是那样的认真,有的学生在沉思,有的学生在点头,有的学生瞪着清亮的眼睛望着我:啊,原来爱的反面竟然不是恨唉,竟然是漠然!

是啊,为什么爱的反面就一定是恨呢?为什么非此就即彼呢?为什么一定要执拗地走极端地去看待一个问题呢?

爱,多么美丽的字眼,就像一朵含羞带露的梨花,曾开在多少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心间,即便已不再年轻,爱的种子也曾在心间发过芽,开过花,洒下过一片芳香,即便到了耄耋之年,花的芬芳也化作了沉甸甸的果实,化作了甘甜的汁液浸润人心,更是化作了更为永恒实在的美丽。

如果,硬要给这么美的字眼找一个反面词,真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只有交给时间来让它发酵,看它最终发酵成一个什么词。

任何一种情感都是不易的,当然也包括恨。如果一个人真能恨你半个世纪,若非不是因为家破国亡之仇,那真该怀疑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份执着的情感,你在他(她)心里到底充当过怎样的角色,致使他(她)在短短的人生几十年里一直把你挂怀在心,咬牙切齿,不能释怀。宁愿背负着这份沉重的的“恨”踽踽在岁月光阴里,这是多么的不值啊,谁会这样做呢?

如果这份“恨”只是从“爱”转化过来的情感,而不是深深的杀父之仇的话,那么,或许伤心地恨过之后,最终会被时间这个神奇的催化剂酿成一份淡淡的“漠然”。几十年后,曾相爱的双方都已白发苍苍,若再次偶然相遇,若还记得彼此,或许,湛然一笑,一句云淡风轻的“你好”就已足够。

当然,也可能会出现书中描写的那场景:

“XXX,你还记得我吗?”

“……啊……有点面熟……你贵姓?

二 受 创

大多数的人想的都是如何保护自己,使自己不受到伤害,恨不得变成一只刺猬,用坚硬的盔甲保护自己,刺伤别人也毫不愧疚。

而作者却认为:“受伤,这种事是有的——但是你要保持一个完完整整不受伤的自己做什么用呢?你非要把你自己保卫得好好的不可吗?”

“人生在世,一颗心从擦伤、灼伤、冻伤、撞伤、压伤、扭伤,乃至到内伤,哪能一点伤害都不受呢?如果关怀和爱就必须包括受伤,那么就不要完整,只要撕裂,基督不同于世人的,岂不正在那双钉痕宛在的受伤手掌吗?”

这番道理真真是我从没有想过的。是啊,为什么我们都要保持一个完完整整不受伤的自己,非得这样不可吗?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间本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追求完美的人,注定是一个身心疲惫,感受不到快乐的人。

人生为何神秘而多彩?不正因为有了那么多的不完美甚至是无可逆转的错误吗?

康庄大道上的繁花锦簇固然赏心悦目,而条条曲径却能通幽抵胜。即便荆棘丛生,发肤受创倒也无畏。

“欲使周郎顾,时时误拂弦”,一个故意弹错的音调可使得风流俊赏的周郎频频回首,增稠了弦乐的活波与甜蜜,恍惚间,仿佛看到了那弹琴女子嘴角俏皮而羞涩的笑意。

女娲炼石补天,本炼成三万六千五百块石头就可以了,可偏偏她多炼了一块,于是这块错误的多余的顽石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几世几载。谁知得道通灵,落入凡尘,历经情劫,演绎出一段前世今生悲天泣地的木石情缘。

《镜花缘》中的百花仙子因擅离职守,所辖众花神错乱阴阳,让众花在寒冬之夜奉武则天之命提前开放,于是被谪降凡尘,遭险逢难,需饱尝人间甘苦,方可完劫。

虽然错误大多都会给人带来痛苦带来伤害,但,人生在世,哪能不经历又哪能不受伤呢?即便尊贵如唐明皇,也要面对“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的无奈,也要饱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伤痛。

受的创伤多了,心智自然就明了,内心也更坚韧了,也更宽宏了。为什么百岁老者,总散发出一种宠辱不惊的气定神闲,那份沧桑那份淡定那份深沉那份睿智,又是历经了多少世事,受了多少创伤,历经了多少错误,看透了多少世态,看穿了多少迷局所换来的啊!

所以,受创若能换来灵魂的升华与生命的厚重,为何还要舍不得碰撞,害怕受伤呢?

三 经济学的旁听生

终于明白为何作家的笔尖总能触到人内心最敏感的地方,那是因为,他们本就有一颗极为敏感细腻、极易受到感触的内心。他们的笔尖往往连通着自己的心尖。内心对外界即便是极其微弱或是稍纵即逝的感知也会像电流一般及时汇聚笔端。

“经济学为什么会发生呢?因为资源‘稀少’,不但物质‘稀少’,时间也‘稀少,——而‘稀少’又是为什么?因为,相对于‘欲望’,一切就显得‘稀少了’……”

作者因这番对经济学的解释而“麻颤惊动”“泪下如麻”。

因为,她想到了生命——“原来整场生命也可作经济学来看,生命也是如此短小稀少啊!而人的不幸却在于那颗永远渴切不止的有所索求、有所跃动、有所未足的心。”

“生命如果像戏,也只能像一场短短的独幕剧。”“‘朝如青丝暮成雪’,乍起乍落的一朝一暮间又何尝真有少年与壮年之分?‘急罚盏,夜阑灯灭’,匆匆如赴一场喧哗夜宴的人生,又岂有早到晚到、早走晚走的分别?”

所以,经济学是一门“忧郁的科学”。

泪眼婆娑的作者怀疑眼前的这位经济学教授到底是因有心而前来说法的长着,还是以无心来度脱的异人?一语道破短促而多欲的一生,让她这个旁听者又惊又痛泪如雨下!
只因为年轻啊----读张晓风散文《只因为年轻啊》有感 张晓风经典散文
而作者又以她灵性的文字来度脱我这个虔诚的读者。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你我都是风雪之路上风尘仆仆的赶路之客,遇见、同行、相伴、离别,相同的剧情在不同的时空里循环上演。纵是父母子女爱人一场,也都只不过是在各自人生轨迹上相伴同行一段路,路程或长或短。

生命之短暂,人类之渺小,是一个永恒的哲学话题,也是一个最凄美的文学主题。

时间的稀少,生命的短暂,催生出多少“时不我待”的遗憾,即便像曹操这样的一世枭雄也因人生短暂,功业未成而吟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无奈感慨。

几百年后,赤壁泛舟的苏轼又继而叹惋曹孟德“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发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苍凉悲音。

纵使是以豪放不羁著称的诗仙李白也免不了感慨:“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许是洞明了这无涯洪荒里的玄机,于是散发弄扁舟,月下舞零乱,今朝有酒今朝醉,莫使金樽空对月。

一切都是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最终“落得个白茫茫大雪真干净。”

如此看来,所谓的繁华与落寞都只不过是暗淡了的星光,最终都会消逝在茫茫宇宙,静默地溶进那一片无尽而永恒的黑暗的荒凉里。

一堂经济学课也能让张晓风泪如雨下,不是作者矫情,而是,她比常人更易窥探到人生中最核心而又是最悲悯的部分。

四如果作者是花

古今文人墨客都青睐于用花开花落来描摹人生起落岁月流逝。在自然界中寻找与自我生命相印证相注解的意象。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注解了青春易逝,生命无常的悲惋凄凉。

“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年华易老,聚散无常,欧阳修内心的一片孤寂又谁人与共?聚散如此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似去年好,去年人到今年老。”“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在诗人笔下,花总比人好,年年春来发新枝,而人只能是一朝春尽红颜老。然而我想,花若是有知必定会觉得委屈,黯然感叹:“你们不懂我!”

今年傲然枝头的这朵花,真的还是去年笑迎春风的那朵吗?

幸好世间也有人是懂她们的。

张晓风说花之所以相似,是因为陌生,因为我们不懂花,“因为我们不是花,不曾去认识花,体察花,如果我们不是人,是花,我们会说:‘看啊,校园里每一年都有全新的新鲜人的面孔,可是我们花却一年老似一年了。’”她说如果作者是花,花一定会写道:“年年岁岁人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

是啊,世间万物,何物又是亘古常新的呢?虽说花“相似”,可是“君看今日树头花,不是去年枝上朵。”逝去的终归已逝去。

每一朵花都是无涯时空天地间一个独特的“唯一”,一幽独立的灵魂。她有着自己的美丽与芬芳,也有着自己故事与忧伤。曾是哪双纤纤玉手将其捧于掌心静嗅幽香,曾是哪张羞涩笑靥映红了灿烂花面,曾是怎样的窃窃私语流转花间惊动了一树的繁华……每一片花瓣都见证了人世的风雨冷暖。所以,一季的凋零,凋零的何止是花,还有那回不去的过往。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从来都是如此。

最近网络上疯转的“晒光阴”图片,不禁让人唏嘘感慨。即使是同样的人同样的地方同样的衣服同样的动作,但终究是不同的,终究是回不到泛黄照片里那青涩的时光了。幼儿眸子里那份童真找不回了,父母脸上的皱纹抚不平了,岁月在我们身上留下的痕迹——擦不掉了。

张爱玲曾长叹:黄卷青灯,美人迟暮!这也许是世间所有女人最不想看到的结局。然而又能奈何?不过,若能优雅的老去,谁又能说这不是另一种更为深邃的美好?

五高倍数显微镜

每个人初来人世时,定是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的。从一个混沌昏暗的狭小天地来到了另一个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有日月星辰、阴晴晦朔、和风细雨,鸟语花香,虫嘶蝉鸣……那么多新奇的东西诱惑着我们躁动的耳目和跳跃的心灵。

自然界无穷的奥秘引诱着原本无知的人类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探索学会了创造。从萧索静谧的荒古一路行色匆匆地赶来,有过彷徨无助地探路,焦头烂额地寻觅,筚路蓝缕地开拓……跋涉了很久很久,终于走得越来越快越来越远,跨越了山川河流、跨越了天际星球,跨越了愚昧与文明的沟鸿。

然而,当走得越来越远,知道得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却也越来越迷惑、不安,彷徨……

就如张晓风笔下的那位生物学教授,年少时以为造出了高倍数显微镜就可以把世界看得更清,对生命的本质明白得更多,疑难就会消失。然而,当那份意气风发、幼稚轻狂已不复存在时,突然明白:“看得愈细,知道的愈多,愈不明白了,原来在奥秘的后面还连着另一串奥秘……”风烛残年之际,最终他还是低眉认了:“在你想尽办法以为可以看到更多东西的时候,生命总还留下一段奥秘,是你想不通猜不透的……”

是啊,谁又能透彻明了这万千世界?

而这世态万象,你我又何须看透?

哲学家说,人生有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看来变的不是山水,而是自己的心境。

佛说,世间万物,皆由心生。既如此,与其拿着显微镜去细究外界万象迷局,何不静观内心,以求通彻豁达。《菜根谭》有言:“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觉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独坐省察内心,你会发现自己的妄念全消而真心流露,每每此时也顿悟到了生命的真义。

或许看透不难,难的是看透后还能保持一份超脱与淡然。“大智若愚”修炼的不仅仅是一份智慧还是一份禅寂的心境。

中国古典美学一向讲究朦胧含蓄之美。追求情旨寄于象外、语言含蓄委婉,意境朦胧空灵。“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幅幅空濛的意境犹如一滴滴幽香墨汁滴入月下清池,和着溶溶月辉徐徐晕开,晕出一个诗意空灵的世界。

生活又何尝不是一首诗,一阕词,一幅画?何不用诗意的眼光、谦卑的心境,豁达的胸怀去感受这纷扰复杂的世界。少些计较,多些善念。

“诗意地栖居”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场尘世中的修行。

六浪掷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该如何度过才算不虚此生?

选择了这条路,却错过了那条路上的风景;选择了那条路,又岂不遗憾错失了这条路上的际遇?

于是,不管如何选择,总是有遗憾有悔恨的。

若人生可以重来一次,有多少人愿意重新选择一种方式度过?

然而,人生只有唯一一次,这吝啬的“唯一”让我们觉得无论选择怎样的方式度过,都是一种遗憾、一种浪掷。

张晓风的那群刚进大一的学生,是多么的聪明而年轻,那如朝阳般才从东山之上慢慢升起的人生该是多么清新而美好啊!这群年轻人对自己十多年的人生路程该是多么满意多么心感幸福才是啊!但这些天之骄子们也不免有一半为自己曾经的用功而后悔,有一半因自己的爱玩而后悔。

张晓风说:“生命太完美,青春太完美,甚至连一场匆匆的春天都太完美,完美到像喜庆节日里一个孩子手上的气球,飞了会哭,破了会哭,就连一日日空瘪下去也是要令人哀哭的啊!”“青春太好,好到你无论怎么过都觉得浪掷,回头一看,都要生悔。”

若说渔家女、挑柴女因打鱼砍柴不能上学而浪费了青春,那么在青春正好的年华囿于一室之内,眼目昏花脊骨佝偻地读书又何尝不是一种浪掷?若说埋头苦读是对青春年华的浪费,而那些读不起书的穷人家的孩子们又何尝不神往教室里那一方神圣的知识殿堂呢?

也许,你所痛悔的人生方式正是别人心心念想的另一种人生体验。

“生命的豪奢绝艳怎能不令我们张皇失措,当此之际,真是不做什么既要懊悔——做了什么也要懊悔。”

想到了前几天晚上在公园散步时遇到的那对母女。

女孩估摸5岁左右,背着小手标标直直地站在她母亲面前。那是一位漂亮而年轻的母亲,正坐在树下一块大石头上,一脸严肃地训斥着她的女儿:“你到底练不练?!”母亲尖细的声音在这个静谧祥和的月夜下更显得威严而不可触犯。

女孩只是小声地啜泣着,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怒气满面的母亲一连问了好几遍,但女孩依旧只是以胆怯的啜泣声回应。突然,母亲气愤地站起身就走,女孩一下子急得大哭起来,忙迈开小腿紧追其后,哭声中夹杂着模糊不清的语句:“妈妈对不起,妈妈对不起……”等那母亲停下来继续逼问时,小女孩仍旧固执地拒绝回答,只是低着头小声地嘤嘤哭泣着。

不知道那母亲要这小女孩儿练什么。或许是练钢琴,又或是练舞蹈、练书法?虽然不知道答案,但我想那一定是小女孩不愿意练的。迫于妈妈的威严,她不敢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违逆妈妈,但又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内心而撒谎,能说的只能是一句句“妈妈对不起,妈妈对不起!”多委屈多倔强而又多善良多惹人怜的小女孩儿啊!

多想停下来劝劝这位年轻的母亲,安慰安慰这个可怜的小女孩,但总觉不妥。只好心事重重地和老公沿着公园小道继续往前走,那对母女的身影在身后也越来越远了,最终我还是不知道到底是小女孩“屈服”了,还是那位年轻的母亲“屈服”了。

月色如水,花香沁心,偶尔几声清脆的鸟鸣从林中深处传来,惊醒了潭水中沉睡的鱼儿,漾起了一圈圈细腻柔和的涟漪……

这一切多美、多醉人啊!

然而,那位母亲为何对这份醉人心目的美却视而不见呢?她为何不带着那如天使般的小女儿快乐地融进这如画的自然,感受花香鸟语,月明风清?为何要严肃地一遍遍地去逼问那么一个扫兴的问题,而浪费辜负这上天给世人的美好馈赠?

我不禁为那位年轻的母亲和那个惴惴不安的小女孩感到遗憾。

遗憾的是,那位母亲,你错失了一次和女儿贴心交流的机会,且是在这样如诗如画的静谧月夜下,人心会更温婉灵动也会更易贴合。即使是练了一个晚上的琴也好书法也罢,又怎能比得上母女俩在这样祥和的夜晚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而带给你们的感动温暖更多呢?孩子终究会长大,会有自己的人生,会离母亲越来越远。在这短短的亲密接触的十几年甚至是几年里,作为母亲究竟要给孩子那幼小纯真的心灵留下怎样的回忆才是更好的?

遗憾的是,小女孩儿啊,你本是一个不受尘世污染的小天使,有一颗淳朴如玉的赤子之心,你能比大人们更多的感受到世间的诗意和美好,在这本该快乐无忧的年龄,本该享受属于你单纯世界里的那份简单的快乐和幸福,然而大人们的世界观却无情地渐渐掠夺了这一切,也许最终会在你人生中这原本最难得最该快乐最该天真最该无忧无虑的日子里留下些许遗憾。

唉……该说些什么好呢!

如果说,人生怎样度过都是一种浪费,都会留下遗憾,

那么,何不以悠远之心,随顺安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77137.html

更多阅读

读魏书生先生《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读亲爱的汉修先生有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魏书生老师的文章,读后感慨颇多,尤其被他睿智幽默的语言感染着。被他崇高的精神世界感染着,被他积极乐观的处世、工作态度所感染着。被他科学民主的管理所吸引着。听完报告,有以下感想和认识:一、 自我方面作为一个

读后感之二:无怨无悔的爱——读《长途跋涉的肉羹》有感

读后感之二:无怨无悔的爱——读《长途跋涉的肉羹》有感今天,我作了一篇阅读,名字叫《长途跋涉的肉羹》。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作者在小学五年级时,父亲因出去开一次农会,所以吃上了这一辈子最好吃的肉羹。作者笔下最好吃的肉羹,是父亲从遥远

读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有感 卖房子的女人 有感

长吁一气,终于将这本书读完。读这部小说,常常会把人拉近矛盾与绝望的挣扎之中,小说留给读者的,是一种莫大的虚无感和一种内在的现实性思考。《恋爱中的女人》代表了劳伦斯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他以非凡的热情与深度探索了有关恋爱的心理

声明:《只因为年轻啊----读张晓风散文《只因为年轻啊》有感 张晓风经典散文》为网友梦年海沫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