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碑》
《汉庐江太守范式碑》(疑为蔡邕所书)
《汉庐江太守范式碑》简称《范式碑》。隶书,三国·魏青龙三年(235)正月立。仅存上截,12行,行6~15字,在山东济宁。碑主范式,字巨卿,山阳(故治在今山东金乡县西北四十里)金乡(今山东金乡县)人。累官荆州刺史,迁庐江(三国魏时治在今安徽霍丘县西五十五里)太守。此碑宋时已见金石著录,南宋洪适《隶释》载有碑之全文,可知那时尚比较完整。现只存残石两块。
《汉庐江太守范式碑》是曹魏著名碑刻之一,原石的宋拓本,碑文字体与汉末成熟期的隶书一脉相承,结体严整,用笔方劲,不减汉隶古朴淳厚之风。
《汉庐江太守范式碑》为魏明帝青龙三年 (235)立,原在山东任城,后移济宁州学。宋代以后碑断,没入土中。碑额篆书“故庐江太守范府君之碑”。碑文隶书,依宋《隶释》载,碑文19行,行33字,碑阴题名 4列,1、2列各存10行,3列存11行,4列存6行。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夏,胶州崔墨云得碑额于龙门坊水口,已断裂,李东琪、黄易刻跋于额下。乾隆五十二年(1787)李东琪获原碑残石于济宁学宫戟门下,黄易、李克正又刻跋于碑阴,石今存山东省济宁铁塔寺。
顾南原《隶辨》引洪适《隶释》评云:“此碑虽不及延康、黄初四刻(指魏《大飨碑》、《上尊号碑》、《受禅表》及《孔羡碑》),在魏他碑中为可取耳。”这个评价是比较中肯的。唐李嗣真《后书品》云:“蔡公诸体,唯《范巨卿碑》风华艳丽,古今冠绝。”这段话引起后世不少争论,主要集中在两点:碑的书写者问题;对此碑的艺术评价问题。自赵明诚《金石录》以降,许多人认为李嗣真曾断定《范式碑》为蔡邕所书,进而以蔡邕死于东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其实,建碑时(235),已距蔡邕之死四十三年,实不可能。李嗣真的所谓“蔡公诸体”,系指受蔡邕书法熏陶的诸家碑刻。翁方纲在辨明该说是对李嗣真的误解后又说:“是碑于劲利之中,出以醇厚,而顿挫节制,神采焕发,实高出汉末皇象、梁鹄诸家之上,其目为蔡体第一者,盖李嗣真见学蔡书者必多,乃有此折衷之鉴。”又说:“率更(指欧阳询)书法之秘笔,皆从此碑得之。非深求汉唐之接续者,未易语也。……盖汉人分隶之形质,至此皆化为性情,恐褚河南(褚遂良)对史陵云‘此法更不可以教人者’,正不外是也。”而与翁氏见解相左者,当首推清初的顾南原。他在《隶辨》中肯定了前述洪适论点,而认为李嗣真独椎《范巨卿》,及其“风华艳丽,冠绝击今”之评,为“藻鉴之谬”。今皆录之,以为识者鉴析。
《增补校碑随笔》载:“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黄小松旧藏宋拓本,拓墨精善较重出土后拓本约二百于字。”隶法劲健淳朴,结体在《衡方碑》、《韩仁碑》之间,素有“中朗遗矩”之称。《汉隶字源》亦以为蔡邕书,李嗣真《书品》称:“蔡公诸体惟《范氏卿碑》风华艳丽,古今冠称。”而《隶释》则痛诋之,以为藻鉴之谬,并考定青龙三年立,非邕所书。初拓墨本无李东琪、黄易等人题记。
集评:
唐李嗣真:蔡公诸体,惟范巨卿碑,风华艳丽,古今冠绝甚矣。(《书后品》)
清翁方纲:是碑劲利之中,出以醇厚,而顿挫节制,神采焕发,实高出汉末皇象、梁鹄诸家之上,其目为蔡体第一者,盖李嗣真见学蔡书者必多,乃有此折衷之鉴。(《两汉金石记》)
清 康有为:至于隶法,体气益多:华艳则有《尹宙》、《樊敏》、《范式》。(《广艺舟双楫》)
碑文(残缺):
君讳式,字巨□□□□□□□功存有夏,实曰御龙;□胙商周,世昭其隆。
晋主夏盟,有士会者,光演弘谟,翼崇霸业,锡邑命族,实为范氏,则其后也。君禀灵醇之茂度,体玄亮之殊高,徽柔懿恭,明允笃恕,九德靡爽,百行渊备,弘道耽艺,恢韬坟籍,探赜研机,罔深不入;苦乃立德隆礼,树节宝真;忠谅足以弼国,笃友足以辅仁;用能昭其洪懿,声充宇甸。
接华彦于汝坟,润枯毙于荆汉,超管鲍之遐踪,信灵评乎炳焕,是以□化泉流,芳□鸿奋;耀仁阐于权舆,济俗侔乎皇训;群公伟焉,弓旌盈路。再让考□□□三府举高第侍御史,拜冀州刺史,纠剔瑕慝,六教允施。翰飞肃于鹰扬,典荆□□轨□,帝□其勋,迁庐江太守。拟泰和以陶化,昭八则以隆治,弥□弘略,惠训亡倦,□□协□□□清源之深闳,宝疏氏之至顺,以疾告辞,韬光潜耀,咏琴书以宁□□□□□□□□□其犹充洽外内,实昭德之奥薮,而仪民之渊表也。未亮三事,□□□终□□□□□□常山相暨子泛孙而胤嗣罔继。粤青龙三年正月丙戌,县长汝南薛□□□□□□□感灵?单之不飨,思隆懿模,以绍奕世,乃与县之硕儒,咨典谟之中□同宗□□□之胄,昭告祖考,俾守厥祀,本支著宣融之祚,人神协休茂之庆焉,礼也。
于是乡□□上计掾,翟循州部泰山从事史翟邵等,佥以为君虽辉名载籍,光?前列,而灵坟亡□,仪问靡述。遂相与略依旧传,昭撰景行,刊铭树墓,以声百世,其辞曰:於昭上德,实唐之胤。诞表灵和,蹈规履信。穷神周览,祗道之训。迈德徽犹,鸿渐□奋。秽彼夸毗,宝此醇懿。以文会友,以仁翼□。敷化济殖,群生以遂。永言孝思,民之攸暨。如何昊天,不信其轨!明德不报,胤胙亡纪。爰辑训典,询尔髦士。
育兹赫□,以永遐祉。
诒厥孙谋,耀于万祀。
延伸阅读
三国、西晋时期的隶书
隶书经过东汉时期发展到高峰后,到三国魏晋以后就逐步起变化。这时期的楷、行、草书已日渐成熟,特别是行、草书,在实用中已逐步代替隶书。如草书,东汉光和(公元178-184)时人赵壹在《非草书》中说草书“鄉邑不以此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讲试,四科不以此求备,征聘不问此意,考绩不课此字,善既不达于政,而拙无损于治。”说明社会对草书态度认为毫无社会价值。可是到了西晋,卫恒在他的《四体书势》一文中已完全不一样了,他说:“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于卒迫,兼功并用,爱日省力,纯俭之变,岂必古式。”只经过百余年,社会对草书的态度和草书的价值已大变,草书已成“应时谕指”、“兼功并用”的书体了。又如楷书,到三国曹魏时的钟繇已写出《宣示表》那样的楷书了。所以隶体的日渐衰落就是自然的了,是字体随着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书体本身发展看,东汉时已达“每碑各出一奇”的高度,不可能长久地保持这种盛况,总是要转化发展。隶字作为文字的社会功能方面,东汉以后已基本或者说已逐渐完成它的历史作用,已被楷、行、草体所代替,虽然它是逐渐的过程。但是隶书作为一种字体还存在,作为书法艺术的一种书体还有它的魅力,还要长期继续下去。
在学习隶书中经常会遇到“八分书”的说法,究竟什么是八分书,历史上有多种说法。卫恒在《四体书势》说:“隶书者,篆之捷。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至灵帝好书,时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又说: “鹄弟子毛弘教于秘书,今八分皆弘之法。”又唐代张怀《书断》引王愔的话说:“次仲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这两段话的意思是,隶书是篆书之简捷写法,王次仲把隶书写成规范化,在灵帝时多能书者,写的最好是师宜官,他的弟子梁鹄和梁的弟子毛弘写八分书。所谓八分书是隶书的一种写法,少波势。在篆书隶化的过程中,如秦时始皇陵刑徒砖中的“里”字等,由于刻砖难刻波势,只能刻出无波势的直画,极像后来的楷书,王次仲等就采用民间这类新俗体加以整理,“字方八分,言有楷法。”启功先生在《古字体论稿》中论及八分书时说:“其笔画更轻便,例如汉碑中字横画下笔处下垂的顿势,所谓‘蚕头’,收笔处上仰的捺脚样子,所谓‘燕尾’都没有了。这种新俗体盛行以后,为了区别‘蚕头燕尾’的原隶体,故取名八分书,即八成古体或雅体的意思。”这种没有波磔的隶书的发展,就逐步变成如钟繇《宣示表》那样的新俗体楷书了。
这时期的隶书,初期沿习汉隶,有很明显的波磔笔的隶书,后来变成如杨守敬所说的折刀头的写法,以至出现后来如《谷朗碑》那样近似楷书的隶书。如《受禅碑》、《公卿上尊号奏》,两碑立于三国魏黄初元年(公元220)。传为钟繇和梁鹄书,但无确据。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尊号》、《受禅》分属钟(繇)、卫(觊)。”此两刻书风相近,结体方正,笔画劲利。杨守敬在《书学迩言》中说:“《上尊号》、《受禅表》下笔如折刀头,风骨凌厉,遂为六朝真书之祖,学八分书者,从之入手,绝少流弊。”胡小石也在《书艺略论》中说:“二刻书体,皆肃括方严,骨气洞达,波挑俯彻,如翚斯飞,出入分明,有 ‘八角垂芒’之妙”。学此两刻无软骨之弊(见图174、175)。《孔羡碑》,黄初元年(公元200)立,在山东曲阜碑林。康有为说:“昔人评其书有‘龙震虎威,气雄力厚,魏刻之冠。’”其书与《上尊号》一致,古质遒劲,气势雄强,笔画呈折刀头,质朴厚重(见图176)。《黄初残石》,黄初五年(公元224)立。在陕西郃阳县。与《上尊号》等书风属另一种,纯美秀丽,《金石补录》评论说:其书“高妙醇朴,书体酷似《酸枣令》,他碑未及也。”书风娟美纯朴(见图177)。《曹真残碑》,立碑年月已泐。曹真死于太和五年(公元231)三月,立碑当离此不久。现藏故官博物院。杨守敬评其书说:“分法与《王基碑》同”结体宽博,笔法强劲中飘逸,有较强装饰味(见图178)。《范式碑》,三国魏青龙三年(公元235)立,在山东济宁。翁方纲评其书法说:“是碑于劲利之中出以淳朴,而顿挫节制,神彩焕发,实出汉末皇象、梁鹄诸家之上”(见图179)。《正始石经》,无年月,但《魏书·江式传》、《晋书·卫恒传》记载立于三国正始年间(公元240~249),石早佚。原在洛阳。清光绪年间曾出土《尚书·君奭篇》残石,后又有《无逸· 君奭》残片、《春秋·僖公·文公》残石等出土。分古文、小篆、隶书三体蝉联书刻。书体精美工整,是当时官方标准写法(见图180)。《王基碑》景元二年(公元261)立,在河南洛阳。书法与《曹真碑》相似,流美过之(见图181)。《张君残碑》,无年月,藏故宫博物院。吴士鉴跋云:“观其字体峻整,已开《任城孙夫人碑》之先河,为魏刻无疑”。严峻方折,雄强劲利(见图182)。《谷朗碑》,三国吴凤凰元年(公元 272)立,此少数吴碑之一。隶楷过渡体。属隶书。康有为称其书古厚,为真楷之极(见图183)。《任城孙夫人碑》,据考证为西晋泰始八年(公元272)立,在山东任城县。清代严可均评其书点画严整,颇似《范式碑》笔意。包世臣说:“《孙夫人碑》是《孔羡》法嗣,开笔沉着不减而体稍疏隽”(见图184)。《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碑》,西晋咸宁四年(公元278)立。罗振玉认为此碑为晋碑之冠。结体伸展,起收笔厚重方折,峻利雄强,气宇昂扬(见图185)。《吕望碑》,西晋太康十年(公元289)立,穆子容书,在河南汲县孔庙。清钱大昕认为此碑“字画颇古雅,不似东魏的率意”,“其虽峻逸殊科,而皆曲折顿宕,姿致天成”(见图186)。《郭槐墓志》,晋元康六年立(公元 296),结体处纵势,点画夸张,华丽俊逸(见图 187)。《左棻墓志》,永康元年(公元300)立,河南偃师蔡庄出土。书法强劲峻拔,笔画如刀砍(见图188)。《荀岳墓志》,永安元年(公元304)立,河南博物馆存。书法结体严谨,笔画精到,峻拔中有秀逸,是晋代佳作(见图189)。《石尠(鲜)墓志》,永嘉元年(公元307)刻,现存于河南博物馆。书法结体精密,大小错落,疏密结合,笔工精到,法度森严(见图190)。《刘韬墓志》无年月,刘为晋人,故证为西晋墓志。书法精熟,劲挺流畅,雄强挺拔(见图191)。
更多阅读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和大秦寺 大秦寺塔建造年代
最近看了本介绍基督教在中国传播历史的书,提到著名的唐代石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让我想起几年前在秦岭爬山时,曾拜访过位于西安周至县的大秦寺遗址,在那里看到了此碑的复制品。真碑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和《昭陵六骏》一起,位列碑
转载 阮元《南北书派论》与《北碑南帖论》 阮元 字伯元
原文地址:阮元《南北书派论》与《北碑南帖论》作者:sqwjyl最初接触阮元,是大三上学期读黄侃先生《文心雕龙札记》,其中提到“仪征阮君”的《文言说》,仪征现属扬州市,阮君即阮元,《文言说》对刘师培的影响很大,而黄侃亦为刘师培弟子①,故《文
水经 __简媜《水问》 水问 简媜 全文阅读
简媜《水问》【水经】盘古未生、混沌未死之前,我只是一枚小小的贝石在海里裸游,因贪恋着阳光的薄裳而出水,甫上岸,即被乾、坤架走。月 碑——我已然开始了长年的迷途
《皇甫诞碑》释文 欧阳询皇甫诞碑 乃怀
《皇甫诞碑》释文得《皇甫诞碑》残本,稍加整理。《皇甫诞碑》,于志宁制,欧阳询书,唐刻,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拓,装裱成册,共32页,每页纵30.2cm,横16.4cm。有张祖翼、朱翼盦等题签,钤有“翼盦鉴之”、“盧江刘健之鉴藏石墨”等印4方。为“参综机
黄庭坚书《幽兰赋》原碑 青原山黄庭坚碑刻真伪
黄庭坚书《幽兰赋》原碑(乐山大佛碑林)标签: 教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