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要点 诗经有名名句

(2009-03-25 17:31:08)转载

标签: 高考

文言文

杂谈

分类: 试题

文言文翻译要点

翻译文言文,既要做到内容忠实于原文,又要做到文字通顺流畅。翻译的基本方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 落实

即落实原文每个词、每句话的确切意义。要通观全篇,仔细钻研字、词、句、篇。例如:《桃花源记》中的“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有人把“外人”译为“外国人”有人译为“世外之人”,理由是“桃花源是陶渊明空想的乌托邦”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从《桃花源记》全文来看,后面还有“此中人语云:‘不足以外人道也’。”“此中人”即桃花源中人,“外人”即桃花源以外的人。

二. 保持

即审慎地辨别原文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保持原文的语气。例如《陈涉世家》中的“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句末的“乎”相当于现代的“吗”,似乎像疑问句。但是细审句子的语气,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表示陈胜愤慨的激情。

三. 调整

即对句子中的个别词序作必要的调整。古汉语的语法与现代毕竟有所不同,有时就要调整词序。如《郑人买履》中的“何不试之以足?”需要调整为“何不以足试之?”然后再译作“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

四. 增补

即翻译时要注意把原句中省略的字、词补充完整。如《登泰山记》:“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要译成“泰山的正南面有三座山谷。当中一座的水道绕过泰安城的外边,那就是郦道元书里提到的‘环水’。”这样就便于读者理解。

五. 省略

即文言文中的有些虚词或客套话,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而且也用不着,这就可以省去不译。例如《公输》中的“子墨子”,不必译为“我的老师墨先生”,译成“墨子”或“墨翟先生”就可以了。又如《曹刿论战》中的“夫战”,“夫”为助词,用于句首,无实际意义,不必翻译,译成“打仗”或“作战”就可以了。这样既可使文字简洁,又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六、翻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表面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但测试的重点可能还是在于某一实词、虚词或者文言句式,其中又以考查把握多义实词的能力为主,涉及面广,因此说,对文言译句的复习,当是以字、词、句基础知识的复习为基础。

不管什么样类型的考题,都应该把确定重点词语和翻译时联系上下文作为解题的两个关键环节,打通了这两个环节,任何类型的考题都会迎刃而解。译好后务必审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文言文翻译要点 诗经有名名句
3、千万别漏了文段中或文段后的任何一个注解(有时题目的答案就隐含在注解中,如87年高考题)

七、 文言翻译的原则

1、 译文做到“信”“达”“雅”

2、 翻译时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八、 文言翻译的方法

由于高考中采用直译的方式,因此,翻译句子应该着重以直译为主进行训练

1、 对照翻译。文言单音词对译为现代汉语双音词或多音节词

如:“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信物 亲近

2、 换成今语。主要是一些古今同形异义词、通假字

如:“祖父”“妻子”“受业---授业”“尺寸之地”中的“尺寸”译为“一点点”

3、 照录不译。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地名、国名、年号、朝代、官职、典章制度等。

4、 删掉不译如:句首发语词、陪衬语素、结构助词、个别只起语法作用的连词。

5、 补充省略

6、 调整语序 (以上六种方法视具体语境来运用,不可生搬硬套)

文言“互文”的翻译

古文中,有些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句子,处在对应位置上的两个或三个词语中可以近义互释、异义互补,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称为互文。互文有同义对应和异义对应两种情况。下面就来谈谈它们的翻译。

1. 同义对应

(1)触风雨,犯寒暑,……(《捕蛇者说》)

译:冒着狂风暴雨和严寒酷暑,……

(2)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过秦论》)

译:率领着疲惫不堪且仅有几百人的队伍,转过来就进攻秦朝。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译:在军事失利、形势危急的时候,(我)接受了先帝的任命。

(4)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

译:于是贯通了五经和六艺。

(5)处若忘,行若遗。(《答李翊书》)

译:静处或行动时都好像遗忘了什么。

(6)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货殖列传序》)

译:天下的人熙熙攘攘,都为利而来,为利而往。

(7)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译:北国的风光,在千万里辽阔的疆土上,都是冰封雪飘。

从上面的翻译看出:同义对应的两个词可以互相解释,翻译时往往两词连用,如“遗忘”“贯通”“熙熙攘攘”“千万里”;或取共同义,如“触”“犯”译为“冒着”,受任、奉命译为“接受……的任务”,“率”“将”译为“率领”。

2. 异义对应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

译:谈笑和来往都是博学的人,而没有无学问的平民。

(2)朝辉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

译:早晨和傍晚有晴有阴,景象千变万化。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师表》)

译:秦汉时的明月和关隘,长期出征万里的人没有回来。

(4)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译:枝枝叶叶相覆盖,相交错。

(5)地也,你不知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窦娥冤》》

译:天地啊!你不分好歹、颠倒贤愚,真不配做天地啊!

从上面翻译看出:对于异义对应的句子,翻译时把两词连用即可,如“谈笑和来往的”“早晨和傍晚”“秦汉时”“枝枝叶叶”等。

文言文中如何表达数量

古代汉语数量的表达方法和现代汉语在某些方面有较大的不同,要学好文言文就必须知道并进而掌握这些不同点。下面就从几方面谈谈它们的区别。

一、数的表达。

1. 数词“一”常常省略。如:

成语“匹马单枪”“匹马只轮”。 “匹马戍梁州。”(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2. 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加一个“有”字。如:

“为字共三十有四”。(魏学伊《核舟记》)“夫十有一月之中”。(方苞《五人幕碑记》)

以上两例的“有”通“又”。

3. 缺位处不用“零”。如

“桂林郡十一城,户,十三万五千()二十九;口,五十万一千四百( )三。”(《后汉书·郡国志》) “冬至后一百( )五日为寒食。”(宗懔《荆楚岁时记》)

像这样的组合数,译成现代汉语时,缺位处都要补上“零”字

4. 序数。现代汉语序数表示法主要是在基数前加一“第”字,,如“第一”、“第二”等。古代汉语除了这种表示方法,还往往用“太长”“长”表示“第一”,用“次”“其次”“次之”等表示“第二”“第三”“第四”等。如:

“王当歃血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史记·平原君列传》)——大王您应当首先歃血定下合纵的盟约,其次是我君,再次是我毛遂。

“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巡行孝谨,官至二千石。”(《史记·万石张叔列传》)——石奋的大儿子叫建,第二个儿子叫甲,第三个儿子叫乙。第四个儿子叫庆,都因为行为驯良忠孝恭敬,官职到了二千石的等第。

关于古代汉语的序数,还应注意常用“甲”“冠”等字表示第一。如: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史记·项羽本纪》)——当时楚国的兵力在各个诸侯国中列第一。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庐山特别秀丽,为天下第一名山。

5. 表分数时,分子与分母间可不用“分、之”,往往两个(或三个)数词连用。如:

“戍死者固十六七”。(《史记·陈涉世家》)——去守边的也要死掉十分之六七。

“盖予之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我所到达的地方,还不及善游者的十分之一。

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较常见,它既可以表分数,也可以表示整数和零,如: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贾谊《过秦论》)此处的“十二”就不是“十分之二”,而是“十二个(铜人)”了。所以一定要根据具体语义环境仔细辨别它的意思。

6. 表约数时,尾数不定用“余”,如:“一车炭,千余斤”。(白居易《卖炭翁》)

近似数用“且、几、将”。如:“年且九十”。(《愚公移山》)——年纪将近九十岁。

估计数用“可、许、所”。“山有石壁,二十许丈”。(《水经注·渐江水》)

“从弟子女十人所。”(褚少孙《西门豹治邺》)——跟随她的女弟子有十个人左右。

7. 表倍数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但要注意两个特定词语:一倍说“倍”,五倍说“蓰”。如:“或相倍蓰。——有的相差一倍或五倍。

8. 常用“三、九、十二”表示极多,“一”表示极少。如:成语“三令五申”、“一知半解”。“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辞》)

9. 古代汉语常用“几、几何、几多、几许”等来问数。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此外还多用“若干、诸、群”等表示不定数。如: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三国志·诸葛亮传》)“群犬垂涎。”(柳宗元《三戒》)

以上两例是“一些”、“众多”、“许多”之意。

二、物量的表达,有用量词的,也有由数词直接和名词结合而不用量词的,其位置可在名词前,也可在名词后。如:“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我持白璧一双。”(《史记·项羽本纪》)

有时数量词和中心词还可以加助词“之”字。如:“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您派一个使臣到赵国来。

三、动量的表达,由数词直接和动词结合,而不用量词,位置在动词之前。如:“齐人三鼓。”(《左传·曹刿论战》)——齐国人擂了三通鼓。

数词后用量词,是到了中古以后才出现的。如“鼓三通鸣”,但并不多见。

表官职变动的文言词语分类例释

文言人物传记中,表官职变动的词使用多且复杂,弄清这些词义有助于准确理解文意。

一、授予、提升官职类: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授予官职。例如《张衡传》中:“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指南录>后序》:“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

升:升官。《元史·贾鲁传》:“升(鲁)台都事。”

擢:在原官上提拔。《元史·贾鲁传》:“擢户部主事。”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李白《与韩荆州书》:“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

二、调动官职类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汉书·王尊传》:“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改:改任官职。《宋史·王济传》:“改刑部详覆官。”

三. 兼职、代理类:

兼:兼任。《〈指南录〉后序》:“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领:兼任。《晋书·袁乔传》:“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

行:代理官职。《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行奋武将军。”

署:代理、暂任。《汉书·王尊传》:“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

权:暂代官职。《刘公嘉话》:“时韩愈吏部权京兆。”

四、降职、罢免类:

贬:降职。《宋史·唐介传》:“帝怒益甚,贬(介)春州别驾。”

谪:被罚流放或降职。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出:京官外调。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予出官二年。”

左迁:降职。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即司马。”

罢、免:罢除、免去官职。此义同现代汉语。(例略)

黜:废,贬退。柳宗元《封建论》:“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五、就任类:

视事:任职。《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下车:刚刚上任。“下车伊始。”

古代年龄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年幼:总角儿童:垂髫

女孩子七岁:龆年 女孩子12岁:金钗之年女孩子13岁:豆寇年华

女孩子15岁:及笈之年 女孩子16岁:碧玉年华女孩子20岁:桃李年华

女孩子24岁:花信年华 女子出嫁:摽梅之年男孩子8岁::龆年

男孩子15岁:束发(成童) 男子20岁:弱冠 30岁:而立之年

40岁:不惑之年 50岁:知命之年 60岁:花甲、耳顺之年

70岁:古稀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100岁:期颐

适当了解一些常见官职的含义是必要的。可进行下面的一些归类:

1.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

2.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

3.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

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掾(yuàn):。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如: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2001)

关于高考文言文试题的选材

1、近年来高考文言阅读材料多从经典史籍中(可能是为了突出典范性)选取。字数在四五百左右。(1999年574字,2000年400字左右)已成稳定模式。2001年海淀区模拟卷最短的只有294字。上海卷只180字左右。

1993年选自《新唐书-姚崇传》,主人公姚崇;

1994年选自《唐语林-识鉴》,一说为《宋书-孝义传》主人公何子平;

1995年选自《隋书-列女传》,主人公郑善果母;

1996年选自《宋史-郭永传》,主人公郭永;

1997年选自唐人刘肃的《大唐新语》,主人公权善才;

1998年选自《宋史-忠义一-李若水传》,主人公李若水;

1999年选自《北齐书-苏琼传》,主人公苏琼;

2000年选自《三国志-魏书-胡质传》裴松之注引孙盛的《晋阳秋》一书;合写胡质、胡威父 子清慎廉明因而享有卓著声誉的

2001年 选自《田单传》主人公田单

2002年选自《史记.李广将军列传》主人公李广

以上选文的共同点--均为浅易的文言文

内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76198.html

更多阅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全集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全集4、烛之武退秦师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全集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一单元5、童趣(沈复)第二单元10、《论语》十则第三单元15、古代诗歌五首观沧海(曹操)次北固山下(王湾)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西江月(辛弃疾)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第四单元

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 初中文言文翻译口诀

翻译古文实在是太难了,怎么办呢?试试六字法,可能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六个字是:对、增、删、移、留、换。一、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如: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韩非子.说难》)可译为: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高中文言文翻译方法

摘要:文言文,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的一大难点。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老师的教,感觉上似乎都是吃力不讨好的。现在高中的文言文学习,我认为量是加大了,一个学期的任务就变得非常的繁重,学生也容易生出厌烦的情绪,因此,教好文言文,培养

声明:《文言文翻译要点 诗经有名名句》为网友請叫我丶偏執狂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