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山东卷语文试题分析
山东淄博市教研室 王玉强 陈鲁峰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学习》2013年7月高考特刊发表)
一、(5题,共15分,每小题3分)
第1题命题点密:重点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正确识记,能力层级为A级。从今年字音的考查看,重点考查常见字词以及多音字的读音。命题形式还是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词语的考查。本题难度较小。
解题指津:解答字音的题目,一般使用的方法是排除法。就是通过阅读各个选项,迅速排除错误项,选出正确项。A项全部正确;B项“淙”应读cóng;C项“胴”应读dòng;D项“刹”应读chà。
参考答案:A( B“淙”cóng;C“胴”dòng;D“刹”chà)
第2题命题点密:重点考查考生字形的辨识能力,能力层级A级。今年对错别字的考查改换了命题形式,是给出四句话,让考生找错误。这个题的选材会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如本题对钓鱼岛的考查等。
解题指津:答题方法可以采用排除法。A项“佛教胜地”应为“佛教圣地”。“圣地”主要指宗教氛围浓郁或有重大历史事件的地方;而“胜地”是指有名且风景优美的地方。本题较难。B项“故有领土”应为“固有领土”。“固有”的含义是本来就有。C项“不单”是正确的。D项“箭拔弩张”应为“剑拔弩张”。
参考答案: C(A胜——圣 B 故——固 D箭——剑 )
第3题命题点密:重点考查考生词语理解与辨析能力,能力层级E级。今年把同义词与成语同时考查,合二为一,而增加了对标点符号的考查。
解题指津:答题方法可以运用语感法与分析法。语感法,就是通过语感察觉不妥、不顺之词。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分析词语的含义,联系语境感觉是否合适。A项“侧目”的本义是:眼睛不正视对方,或表示敬畏,或表示愤怒。应改为“注目观赏”。B项“其间”指那中间。是正确的。C项“如坐春风”的意思是:像坐在春风里,比喻同道德高尚且有学问的人相处受到熏陶,得到教化或感化。错在望文生义。D项“鼎足而立”的含义是:像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个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而句中则是指两个方面。
参考答案: B
第4题命题点密:重点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能力,能力层级E级。山东去年没有考查标点符号,从全国及各省市试卷看也很少考查标点符号。但是标点符号的考查是考试说明里要求的,所以山东卷一般隔年考查。标点符号考查的重点是:顿号、逗号、冒号、句号、引号、问号、括号等。
解题指津:解题方法要根据语境与内容判断。A项应为“京津地区,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淮、汉水流域,贵州等地”。C项不是选择问句,应属于“无疑而问”,不用回答,属陈述句,故不用加问号。一般“有疑而问”需要回答,应该用问号。D项括号应紧贴被解释内容,应该放在“腹白”后面。
参考答案:B
第5题命题点密:重点考查考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E级。山东卷这几年的考查涉及到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不合逻辑、结构混乱(句式杂糅)、表意不明(歧义)等。今年特别突出歧义句、“对于”使用缺主语、搭配不当等语病。
解题指津:辨析病句的方法一是抓动词;二是抓主干,理枝叶。抓动词就是抓住句子中的动词来判断句子是否成分残缺,是否缺主语或缺宾语;是否主谓搭配,动宾搭配;是否句式杂糅;是否一面对两面,或两面对一面。A项表意不明,“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是两个目击者,还是两个弹壳?有歧义。B项介词赘余,“对于初学英语的人”,形成了介宾结构,使这个句子缺少了主语。D项搭配不当,“当今的世界,是一个时代”不搭配。
参考答案:C
二、(9分,每小题3分)
第6题命题点密: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能力层级B级。山东卷的社科文命题很明显想努力营造一种文化的氛围,这几年大都围绕“琴棋书画诗酒茶”等文化因子设题。今年同2011年一样注重了绘画艺术的选材。从命题思路看,选文更简短,品味更艺术。已经由前几年侧重考证的文章,如《干栏居》《“龙城”还是“卢城”》《图腾与社会制度的诞生》《“断桥”考》等,转入思想价值与艺术鉴赏,更加注重文学性与艺术性了。这几年社科文阅读难度明显降低,符合学生与中学阅读教学的实际。
解题指津:做社科文阅读一定不要主观臆断其题目对错,要根据原文判断,而不是仅仅看选项内容是否正确、科学、全面与不绝对。这要注意两点:一是阅读第一遍时,要边读边画,把核心词语、中心句、难理解的句子画下来,为做题做好铺垫;二是一定要与原文一一对照,找到与原文的异同处,依据原文来判断。本题是对“静寒境界”的理解,A项理解不当。“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不当,原文是“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B项“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典型的以偏概全。文中没有说“全部内容”。C项无中生有。文本中没有说“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D项原文说“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本项是正确的。可能有很多考生不对照原文,就以为“绝对”有误,恰恰上了当。
参考答案:D
第7题命题点密:重点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B级。本题的命题目的是考查考生对原文原句的理解能力。命题者是结合文本来命制的,所以一定要找到相关语句。
解题指津:要与原文对照来分析判断。D项不对。“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这很明显是肯定了这一特点,而原文则是“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化中全然荡去”。
参考答案: D
第8题命题点密: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题目是“根据原文内容”,很明显这是对全文的考查,是对全文信息的概括与总结。本题命题的出发点就是突出文本中一些细小的内容。
解题指津:做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一定要注意特别绝对的理解,往往在这些句子中出问题。一定要与原文对照寻找细微的差别,来判断其表述是否正确。A项是正确的。B项无中生有。“是中国艺术的通则”任意夸大,太绝对。C项引申有误。中国画不是听觉艺术。D项“隔绝俗世”不当。原文是“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拒斥俗世的欲望”,而非隔绝。原文说“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选项却删去了“在一定程度上”,绝对了。
参考答案:A
三、(12分,每小题3分)
第9题命题点密:重点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能力层级B级。近几年山东卷文言文涉及了《史记》《晋书》《聊斋志异》《韩非子》《尧峰文钞》《管子》《后汉书》等,可见选文十分开阔,并非固定于史传。但存在的问题是,选文不甚典范,忽左忽右,难易不均。今年亦是如此。选文出自《宋濂全集》,是山东高考第一次考查游记散文。山东文言文命题的最大特点是不确定性,这一方面是怕猜中题目,二是命题人员的命题思路不甚稳定。当然本文从阅读的角度看还是比较浅易的。
解题指津:文言文推断词义的方法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推断词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语;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把解释带入原句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义。B项的“秀”,本义是开花,而本文中是指山峰竞秀,“秀”应为美丽。
参考答案:B
第10题命题点密:重点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级。据统计近年山东卷文言虚词考查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以、而、之、与、者、于、因。所以这些虚词一定要反复强化训练。同时也要全面复习,关注考纲中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
解题指津:文言虚词题,首先要翻译成现代汉语,两虚词要进行比较,要看位置,看词性,看词义,看结构等。判断出词性与词义同异是最重要的。A项“因”,前者作“因此”讲,后者作“趁机”讲。B项“于”,前者作“在”讲,后者作“比”。C项“而”,前者修饰,后者转折。D项“乃”,都作“竟然”讲。
参考答案:D
第11题命题点密: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一般的命题规律是列出6句话,进行组合。
解题指津:使用选优法。注意几点:一是判断主语,抓住实施者;二是明确内容;三是结合题干指向分析。①④⑤⑥都是指匡山松树;而②侧重松上薜萝;③嘉树而非匡山松树。
参考答案: C
第12题命题点密: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文言文的理解题设置错误项,往往集中在细小的环节上。主要是前后顺序颠倒、事件无中生有、人物张冠李戴、文字表述不准确、陈述不全面等。
解题指津: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与原文对应、比对,从而找出其中的差异。做文言文题还有一个巧妙的方法,就是在做之前,先阅读本题,对全文有一个系统的了解,相当于阅读了译文。当然这个题也有一处小错误,这也可以通过阅读原文,辨析比较,发现细微差别,锁定错误之处解决。B项不当,在环中亭可琴可奕可饮,不包括前两个亭子;且可琴可奕,是在构建环中亭之前。
参考答案:B
四、(24分)
第13题命题点密: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B级。命题的重点是文言句式、议论句以及较难理解的句子。本题难度不大,问题是句子太长。
解题指津:翻译要注意几点:一是省略句要补充完整;二是词类活用与句式要翻译出来;三是实词、虚词要一一对应翻译,遵循“句句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本题难度是对一些词语的理解把握上。如:闽、尝、砺、植、凌、是、托、厉、求、若等。
参考答案:(1)章三益具有救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树起旗鼓,磨砺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
(2)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
第14题命题点密:重点考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评价诗词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D级。山东命题有如下特点:题料以诗为主,偶尔考词;两个题一者局部,一者整体,但两者联系紧密;每年都会直接或间接考查表现手法;每年都会考查思想感情或情怀;局部的炼字与赏析语句题,也要从全诗的内容、情感总结作答。山东卷考查表现手法已涉及这样一些:以景写情、以景衬情、细节描写、对比、托物言志、欲扬先抑、动静等手法。为了怕压题,也会偶尔从清诗选材,今年就选取了一首清诗。“结合全诗”的要求,必须从全诗的角度来答题。
解题指津:诗歌鉴赏的方法,一要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可以通过抓冷词(如“悲、伤、孤、独、寂、冷、寒”等)与热词(如“笑、闲、喜、晴、清”等)来推断。二要知人论世,就是把题目、具体诗句、注释、作者朝代等整体联系起来看。三要注意答题的方法。(1)题考查“烟”的特点,相对简单。只要抓住“云白”“流来”就可以了,进而总结色白与动态,并且用了比喻。(2)题中的“不眠”的原因,思家、无家比较清楚,但喜爱山中美景有些难度。尽管题目没有直接考查感情,但对孤独与羁旅思家的感情分析必须总结。
参考答案:(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二是具有动态的特点。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2)诗人不眠有两个原因:一是喜欢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色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第15题命题点密:重点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A级。考查名句来源有三:课本背诵内容;初中教材背诵篇目;课外常用名句,山东卷还是以《论语》《诗经》等为主。今年的默写难易适度,有难有易。出自教材的《滕王阁序》名句与《论语》名句有些难。
解题指津:要加强山东各地使用的三套教材相同篇目的背诵力度。从这几年看,凡是考查课本背诵的,都是山东使用的人教版、苏教版、鲁人版三本教材相同的背诵篇目,除此之外的背诵篇目,命题人很难考查,因为一旦考查,就会形成人为的不公平,所以要特别关注相同篇目的背诵。同时,还要兼顾初中教材与国学诵读。特别是《论语》《诗经》名句,这几年已经反复考查。
参考答案:(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不尽长江滚滚来(2)寄蜉蝣于天地 齐彭殇为妄作(3)如今有谁堪摘不相为谋(4)钟鸣鼎食之家 景行行止
五、(12分)
第16题命题点密:借助关联词语,重点考查语句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E级。本题是一个新题,借鉴了某些省份的命题形式,让学生根据语段内容,填写关联词语。尽管是第一年命题,但其难度不是太大,学生反映比较正常。
解题指津:一是要抓住上下文推断;二是通过阅读加以验证;三是要注意准备一些常见的关联词语类型。比较难的是:如果、甚至、否则。
参考答案:如果 甚至 因此否则
第17题命题点密:重点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能力层级E级。命题表面是拟写主持词,实际是考查句式的仿写。本题难度较小。
解题指津:语言运用题一定要看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句式一致,字数相等,语意相关”的要求。
参考答案:示例一:用汗水浇灌希望,孜孜不倦; 用双手托起未来,无怨无悔。
示例二:诗词歌赋,颂不完您带来的感动; 赤橙黄绿,画不完您多彩的人生。
第18题命题点密:重点考查考生整合、转化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E级。这是一个下定义的题目,给“创造”下定义,实际上考查学生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我们说,简明、连贯、得体的考查,是语用命题的重点,如何考,怎样考,都是命题人关注的。总之是题目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加灵活多样。
解题指津:一定要在阅读时画出最关键的一些内容,如:首次获得、精神性的、物质性的。还要注意下定义的“种概念”“属概念”“判断词”的要求。从答案来看,考生不会像标准答案那样打得非常完善,只要基本的内容答对即可。
参考答案:创造是一种人首次获得精神或物质成果的思维和行为活动。
六、(18分)(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19题命题点密:重点考查对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能力层级D级。本题是对小说阅读形象的考查,这是小说阅读考查的常见题型。小说阅读的命题一定会注重人物形象的分析。这是山东第三次命制小说阅读,2010年考查了老舍《骆驼祥子》的节选,2011年考查了小小说《审丑》。今年是选择了当代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节选)。这表明了山东高考命题人在极力地探索命题的内容与形式,就是要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阅读实际。从当代著名小说家选材更是大胆的尝试,应该值得肯定。小说阅读的设题,大都集中在人物、情节、环境、语言上。当然也会按照现代文阅读的形式设题,如语句的含义,过渡段的作用等等。
解题指津:做人物形象题,要注意三点:一是概括性格要全,要分条多答;二是要从直接的与间接的文字中,概括出人物性格特点来;或者说,就是分析出外在的特点与内在的性格;三是要用简约、明确的语言表达。本题是从老人与老牛的形象相似点设题的,可以从外在的特点与内在的性情具体分析。从“两个老不死”,可以看出年迈年高;从“累死累活干一辈子”“看到老牛哭得那么伤心”等说明活着的痛苦与艰辛;“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等说明生命的坚强与坚韧。
参考答案:①老迈年高;②饱尝活着的痛苦与艰辛;③表达出生命的韧性。
第20题命题点密:重点考查语句的表达手法与表达效果,能力层级D级。实际上本题是考查语言理解的。小说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与情感的丰富性,又渗透了作者的语言艺术。
解题指津:本题语句赏析与表现手法合二为一了,可利用这种答题方式:语句赏析(含意)=表现手法+具体内容+作用。第一句话用了比喻,将牛比喻成孩子,说明老人渴望亲情而不得,老人也需要个伴,借牛以慰藉。第二题用了动作细节描写,“两个福贵”显得亲切,“都沾满了泥”说明劳苦,“晃动身子”说明老态之状,表达了老人与牛的甘苦依存。
参考答案:①运用比喻,将牛喻为自己的孩子,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老人对亲人的渴望。②细节描写,通过“沾满了泥”“微微晃动”等细节,表现了老人与牛的老态和劳作之后的疲惫。
第21题命题点密:重点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属于语句理解题,能力层级D级。小说的环境描写很重要,环境描写有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本段是自然环境描写。
解题指津:环境描写的作用有:烘托人物生存环境;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等。具体到本题的环境描写,主要是反映了老人的生活环境,展示了自然而然的乡间规律,突出了人物与主题等。
参考答案:(1)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2)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是顺应着自然的规律;(3)由此结束,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4)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第22题命题点密:本题是探究题,重点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个探究题属于主题方面的考查,能力层级F级。探究题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写法上的探究;一种是内容上的探究。而本题是内容方面的探究题,分析小说的题目,探究主题思想。
解题指津:回答文学性很强的探究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整体考虑:一是表层意蕴;二是深层意蕴。表层意蕴主要是指写了什么;深层意蕴主要是指主题、思想、意义等等。结合为何以“活着”为题来看,表层意蕴,主要展现了两个方面:一是展现了老人老牛的生存状况;二是题目简洁形象,涵盖面全,令人回味。深层意蕴含两个方面,是从读者阅读的角度思考的:一是让读者思考活着的滋味与意义;二是如何对待活着,如何对待生活。
参考答案:(1)“活着”概括了老人、老牛的生存状况;(2)让读者体味活着的滋味;(3)产生如何对待生活的思考;(4)形象生动,言简意赅,耐人回味。(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19题命题点密:重点考查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间接考查表现手法,能力层级C级。这是文学大家沈从文先生写的一个人物纪实性散文,与前面的文学类文本呼应,都强调文学性。
解题指津:做这种题目可以按照一般的答题思路,就是从“内容与作用”两个方面回答问题,一定要凸显写法上的作用。第(2)段的内容:一是介绍了定和为何选择音乐的过程及原因;二是音乐迷的由来。其表现手法,就是为下文铺垫。同时,因为题目是“定和是个音乐迷”,故而照应题目。
参考答案:(1)交代了定和选择音乐的过程和原因;(2)引出“音乐迷”的由来,呼应题目,为后面写他对音乐的痴迷作铺垫。
第20题命题点密:重点考查分析语句的含义,能力层级C级。本题的题干十分明确,就是考查画线句子的含义。
解题指津:做这种试题要有层次感,一是句子的字面意思,二是语句要表达什么,与中心主旨联系起来。总之要结合“语句内容+中心主旨”作答。因为内容较长,所以要细致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思考。作本题的难点就是一些字眼的领悟。如“迷住了自己,又迷住了世纪”,就是自己沉迷一生,又影响了世界;“证明了迷的收获”,说明有较大成就了;“自限”就是满足当前成就等。所以说,就是抓住一些关键词,用相应的语句替代,是谓解释。
参考答案:(1)①肖邦等西方音乐大师一生沉迷于音乐,又用音乐长期影响了世界。②定和被他们的作品征服,同时也像他们一样痴迷音乐。
(2)①定和痴迷音乐并有了相当大的成就,②作者认为他不会满足当前成就,而会在音乐之路上更坚定地走下去。
第21题命题点密:重点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能力,能力层级D级。本题有具体阅读区间,就是(3)(4)段;有筛选要求,就是哪些内容表现了他痴迷的状态?
解题指津:首先要找出文本中痴迷的句子,然后加以提炼。答题形式是抓关键词句,概括内容。一是在上海小房子里迷恋西洋音乐的狂态;二是逃亡时只是抱了沉甸甸的乐谱;三是在重庆教音乐,任电台作曲员,以音乐为自己的事业。
参考答案:(1)定和在上海痴迷西洋古典音乐的情形;(2)定和在逃亡途中放弃其他而独带乐谱;(3)重庆避难时继续沉醉音乐并以此为事业。
第22题命题点密:本题是典型的探究题,重点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F级。本题与前面的小说阅读探究题有些不对应,小说考查的是题目的原因,是有具体而明确答案的;而本题是开放题,谈启示与认识,故形成了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命题的相对落差,难易不对等。很明显前面小说题难,本题较易。
解题指津:尽管是相对开放的题目,但是并不是随便乱答的。作这类题目要掌握三点:(1)文中角度。就是要从文本中抽取语句,提炼认识与启示。如定和的痴迷状态,持之以恒的追求艺术;先学画画,后学音乐,要从自己的爱好出发,并为之倾注努力。还要借助文本中的相关语句提炼思想,认识体味。如“超越功利世故的单纯气质”“激发勇气与信心”等等。(2)个人角度。就是结合自己的理解去分析。如根据自己的爱好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等。(3)社会角度。作为一个社会人,应当具备的社会意识,就是为社会做些什么,承载的社会意义与担
参考答案:(1)根据自身情况和爱好,确定目标,并为之付出最大的心力,当会有收获。(2)真正追求艺术,应保持单纯的气质和忠诚的态度,不能急功近利。(3)要成事就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4)艺术能激发我们的勇气和信心,即使在困难之中,也能给予我们鼓舞与力量。(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六)(60分)
第23题命题点密:山东卷高考作文的题目是材料作文,材料是名作家被《咬文嚼字》挑错,铁凝与莫言对这事的积极态度。这个作文题,延续了山东高考作文的命题特点,突出了时代性,注重了高中学生作文的实际,不在审题上为难考生,而是让高中语文教学扎扎实实练好作文的基本功,写好一篇纯粹的议论文。
解题指津:这个作文题的特点是:一是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由于外来文化、网络文化侵害了汉语言的纯洁性、准确性;权威公共平台常犯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知识的错误;电台、网络等媒介谬误频出,选择这一材料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二是审题切口小,材料符合考生的阅读视野。题目贴近学生实际,可以联想到自己及身边使用语言文字的现象,以及阅读涉及的材料。材料可以从“小”说“小”,就是从语言文字的使用出发,围绕语言文字的应用、传播、吸纳,强化如何其保持纯洁性问题;还可以从“小”见“大”,就是从莫言等对待错误的态度出发,延伸出去,思考如何对待错误的问题等等。三是材料本身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从杂志社来看,他们求真求实,敢于向名家挑战,敢于大胆质疑,值得肯定;从作家的角度看,虚心接受批评,虚怀若谷,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不足,闻过则喜,知错改错难能可贵等等。这些都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当然,我们也觉得本题不太尽如人意。其一,其思想内涵以及所承载的覆盖面明显小了,窄了,考生选择的空间余地太少了。这不太像一个高考作文题,倒像是一个平时训练规范议论文的作文题,或者更像是一个时事报章里的短评材料。其二,本作文题缺乏必要的大气与张力,不够舒展与灵动。材料太直白,没有语文味与必要的内蕴;好像特意为了宣传山东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为之,好像有点不得已而为之之感。其三,连续两年考查议论文,作文要求里的“文体不限”形同虚设。2012年已经考查了议论文,是阅读孙中山的有关担当的话有感,而2013年还是考查议论文,而对那些喜欢记叙文的考生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我们说,一个好的作文题应该是记叙文、议论文都可以写的,而这两年的山东卷则不然。也可以说“文体不限”的要求放在这个作文题下,是不适当的,因为这个作文题很难写成记叙文,这也是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