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阖枢理论 内经开阖枢理论

2014-10-0109:21:46

开阖枢理论
开阖枢理论 内经开阖枢理论

从脏腑角度理解六经开阖枢+有关开阖枢的几个观点

六经开阖枢与伤寒六经病欲解时

“升降出入”与“开阖枢“

开阖枢升降出入与土枢四象论六经

【开合枢论】

引子;A鱼眼为枢机所在,枢者,转动也,非枢无以推动阴阳左右升降开阖。

火为一切动力来源,农业用木,工业用煤用油,皆为取火,以释放能量,产生动力,是以火为枢机所在:

少阴君火以明于上,少阳相火以位于下。

位于上者为能量,火之释放者也;位于下者为能源,火之收藏者也。

在上者为心,卦象离,阳中有阴,为血;在下者为肾,卦象坎,阴中有阳,为精。

血耗则君火不明,离中阴减则近乾,上必虚热以燥,热及阳明而不阖则汗出津脱;

精亏则相火不位,坎中阳少则近坤,下必虚寒以湿,寒及厥阴而不阖则阳陷热郁。

相火以位,则阳载阴升,卦象震,厥阴之阖主升,震下之阳来自坎中,水升之路也;

君火以明,则阴覆阳降,卦象兑,阳明之阖主降,兑上之阴来自离中,火降之路也。

火之降有表里二途,开阖由表及里:从太阳则走表,通条水道,转入肾。从阳明则走里,由腑入脏,归于脾。

水之升有内外两道,开阖自内而外:从厥阴则向外,变化而赤,化为火。从太阴则向内,以阴济阳,化为湿。

太阳之开,始于厥阴之少阳(冬至),终于阳明(秋分)。

太阴之开,始于阳明之少阴(夏至),终于厥阴(春分)。

太阳太阴之开为阴阳运动全过程,阳明厥阴之阖为阴阳运动始终之点,少阳少阴则为阴阳未动根本之位。

B子时统于肾,为少阳所主,用为甲木,丑寅卯乙木升散于辛庚;,辰巳主地气上升,胃腑降而脾脏升,输布火门,统于太阴,合于阳明(以太阳为用)。午时统于心,为少阴所主,用为丁火,未申酉丙火降敛于壬癸;戌亥主天气下降,心包升而三焦降,通调水道,统于太阳,合于厥阴(以太阴为用)。如是则一日之内五行六气脏腑十二经俱能相应于十二时。若以五十分之,则十二时流散无穷矣,何益于用哉

皆少阳主升少阴主降也,火门乃命门也,,,,,,

笔记;【合后天八卦图及左右定太阳太阴上下火水内外定阴阳而悟之】

1、《火之降有表里二途,,,》解译:

一者,上之阳火随内之阴而走之,太阳为开,其由下内而出上表,阴出阳也。太阳表开则其内随厥阴太阴之升同化心包寄于丁火,转枢少阴而动由丙火下降以温壬水,化黑为膀胱为肾,此之谓上而下之;

二者,上之阳火随外之阳而走之,内应少阴枢动而降行,阳明为阖,其左太阳表至右阳明里,承其表阳而阖之于里为阳明,阳明里阖随太阴之开而由阳济阴化为燥,此之谓左而右之。

2、《水之升有内外两道,,》解译;

一者,下之阴水随外之阳而走之,太阴为开,其由上外而下内,阳入阴也。太阴开上承太阳阳明之降同化三焦而寄于壬水,转枢少阳而由癸水上升以清丁火,化赤为心为小肠,内应少阳枢动而太阴内升,外随阳明之降而由阴济阳化为湿,此之谓外而内之。

二者,下之阴水随内之阴走之,内应少阳枢动,厥阴为阖,其右之太阴里至左之厥阴表,承其太阴之升,体阴用阳,上出交于太阳之开。。

3、其走向为太阳{少阴]--阳明[太阴]--少阳[厥阴],然六气为病,由外而入内,由皮毛而入筋骨。A阴阳和之人,其表者走经由太阳-阳明-少阳【皆走阳,属少阴枢转为降之】-太阴【承少阳主升而逆行】-少阴-厥阴【皆阴升也,】-太阳<正倒三角图>如是但汗之而解。B阳盛者,入腑则属阳明证;阴胜者,入藏属三阴脏病;不内不外者,则属少阳;若伴有经证则统属太阳之坏病。

4、【主客气之序】人居天地间而存,坤为地长养万物,阴成形也,居内,故主气从之,其六气之性以五行为用配五脏四时24节气而排三阴三阳,故生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然乾为天,敷布阳气,阳化气也,居外,故客气从之,其六气之性以阴阳为用合四时24节气而排三阴三阳,故有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阴阳皆由亏之盈>。

5,少阴枢动,太阳-阳明-少阳;少阳枢动,太阴-厥阴-少阴;如是皆开阖枢而排,似阴阳各行其道,然阴阳不交无以生;

6、《左图>少阳枢动,厥阴阖升而交太阳之开,乃为阴出阳也;<右图>少阴枢动,阳明降阖而交太阴之开,乃为阳入阴也;如是枢阖开而排之,为阴阳互交共融一体,方阴阳和济而以生。

7、开合枢采用的是后天八卦图,其太阳开居左由冬至到夏至,太阴开居右由夏至到冬至,少阴枢居上而存白鱼头之中,少阳枢居下而存黑鱼头之中。厥阴阖居震位阳明阖居兑位。故太阳开而承厥阴之阖,太阴开而承阳明之阖,少阳枢动主升,少阴枢动主降。

8、体与用;肝体为阴而其用为阳、根与盛;阳根于坎而盛于离。标中本;本者树之根,天求其本主六气,三阴三阳排之。标者,树之末,地求其位,风火寒热燥湿;中者,人之中气。

9、运用.摘抄<高血压>;舒张压高有三种--1阳明不合而不降,白虎泻心汤2肾精不足而无以攝阳,相火不位也,肾气丸主3阴盛格阳于外,阳不入阴,太阴不开也,四逆真武辈;收缩压高有三种--1厥阴不阖而无以升,当归四逆辈2心血不降无以引阴外出,君火不明,黄连阿胶汤主3阴盛格阳[似阴确切]于内,太阳不开,麻桂汤类;前者,阳不入阴,气血浮散于外而不敛,后者气血收敛于内而不升也。

从脏腑角度理解六经开阖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1c3f4801012kei.html

阳主外,三阳经开则泻,阖则纳。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阳经属阳,阳主外其用为散发排泄。太阳为表为皮毛腠理,司汗孔开阖,太阳为开,天寒则汗孔闭,天热则开,排泄汗液。而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太阳为开,故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太阳经为寒水之经,多血少气,汗为心液,血汗同源,气随汗出,身凉脉静。人体通过汗尿的排泄可调节体温,故太阳为开。阳明为阖,阖意为门之闭合,引申为容纳、受盛之意。阳明为里,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为食廪之官,五味出焉,胃为水谷之海,主容纳,故阳明为阖。营气出于中焦化生气血,为周身气血之源,为后天之本,故阳明经多血多气,故阳明有容纳吸收闭藏水谷精微之意,为阖。少阳为枢,枢本意为门之轴,枢动则开阖自如,由开到阖,枢承上启下,引申为转运之意。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三焦为原气之别使,水液之通道,腠理膀胱其应,故可将阳明容纳运化之水谷精微转运至太阳经体表、膀胱,再随汗尿排出体外,故少阳为枢,少阳居于太阳阳明之间,故为半表半里。而少阳为游部,通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为脂膜,在内附于胸腹腔内壁、包裹脏腑,在外则附于皮肤之内壁、包裹肌肉,因其为脂膜薄如蝉翼,才可通行原气水液,沟通上下内外,《素问·太阴阳明论》:“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溢,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可见脾与胃之间有膜相连,阳明之水谷精微通过脂膜到达太阴脾,而三焦为脂膜,为五脏六腑之总司,由此可知三焦亦居于阳明太阴之间。由此亦可知,病邪由表及里,可顺太阳少阳阳明而传里,亦可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而传里。少阳不但为太阳、阳明之枢。亦可为阳明太阴之枢。

阴主里,三阴经开则纳,阖则泻。太阴为开,足太阴脾经属脾脏,脾主运化水谷,食入于胃,经脾运化,纳水谷精微于内,故为开。厥阴为阖,足厥阴肝经属肝,肝藏血,血为水谷精微所化,故为阖。肝化血为精汁,藏于胆腑,肝主疏泄,阴经阖为泄,故厥阴为阖。少阴为枢,足少阴肾藏精,精血同源,脾运化之水谷精微藏于肾为肾精,肾精化为肝血,故少阴为枢。肾精亦可化气,经厥阴肝之疏展生发,故少阴肾亦为枢。手少阴心主血脉,《灵枢·痈疽》:“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水谷精微于孙脉化血,血藏于肝,故少阴心亦为枢。

《灵枢·根结》:“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视有余不足。渎者,皮肉宛膲而弱也。合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余不足。无所止息者,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阴,视有余不足,故开折者,气不足而生病也。合折,即气绝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阴,视有余不足。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可见太阳主表为开,不开则卫气不能温分肉,肥腠理,则皮伤则枯焦。阳明主胃为阖,不阖则水谷不化,肉无所养,肉伤为痿病。少阳主胆为枢,胆主骨,枢坏不行,则站立不稳。太阴主脾为开,脾为仓廪之官,不开则水谷不纳,脾失运化,则为膈洞,“膈”,指饮食格拒;洞,为洞泄泻下。厥阴主肝为阖,不能闭合,则血无所藏,气绝于里,肺气乘之,故喜悲。少阴主心为枢,心主脉,枢坏血不行,故脉伤则不通。

有关开阖枢的几个观点

开阖的观念一直是中医临床上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尤其是针灸医学,开阖穴的探讨,更是引为神秘之学,一般人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最近拜读了思考中医,发现他对开阖枢的理论偏颇的以为阴阳是分开,且相对存在的,不禁有点茫然。

人体是一个有机体,气血不断地运转,岂能等待阴尽生阳,阳尽生阴,阳明闭而太阴开,厥阴阖而太阳开,此种病人阴阳离异,非死不可,我不知如何能视为平象?闭门造车,自以为是,显然如清代陈修园被讥为满口理论,临床却搔首摇头,不知如何下手一般,我不知何以成为中医理论的正宗?

自己研读中医学三十馀年,证诸临床,但觉先贤理论正确,颇有实用价值,只是许多书籍无的放矢,不懂强装专家,以致谬论充斥,使得中医成为一门不切实际的医学,实在可惜。

旅居加拿大数十年,接诊的患者都是西医引以为头疼的疾患,治疗效果立竿见影;窃以为让西医确诊,何尝不是一个好主意,至少在抓主证上,少了许多麻烦。

中医是经得起竞争与考验的,只是目前滥竽充数,仅受了一点肤浅的训练,就以为是大专家,这些人将断送中医的前程,影响中医在公众的影像。实在可惜!

人体是以阴为基础,以阳为运用的,犹如往日的社会男主外女主内一般,更像行军作战,阴是补给系统,而阳是作战部队,二者缺一不可。

观察十二经脉的循环,不难发现一个定律,就是太阴传少阴再传厥阴,再传回太阴,形成一个轮回,而三阴传化的动力,来自阳经的催化。厥阴若无少阳的催动,无法传回太阴,同样的阳明催使太阴转少阴,太阳催动少阴转厥阴,这是三阴三阳转化的原理,如环无端,周流不息。

少阴、少阳为枢的理由何在?

枢者枢纽之意,也就是众多通道的控制口,少阴与少阳是哪些通道的汇聚与转口呢?

阳明是阳之盛极,产生一阴的少阴,催动气血转入太阴,此即第一条通道,阳明入太阴。太阴接受阳明之气,传化进入少阴,此第二通道,太阴转入厥阴。少阴已生,激发阳气释放,转入太阳,是为第三条通道,少阴转太阳。因此少阴是阴阳之枢纽,调节阴阳之孔道。

同理,厥阴生少阳,催动阴气转入太阴,同时引导太阳之开放,使厥阴入太阳的通道开放,再为太阳转入阳明之通道,顾亦为阴阳之枢纽通道。

五运六气上,少阴与阳明相对,少阳与厥阴相对,更加深了少阳与少阴是阴阳枢纽的重要地位。

明白少阴少阳枢纽的地位,自然清楚他们是气血流通的重要管道,至并时当然要留心二经的功能是否正常化了

六经开阖枢与伤寒六经病欲解时

六经开阖枢讲的是人体六经的开阖枢。而伤寒六经病的欲解时讲的是人体六经病的欲解时。因此必须讨论人体六经的次序。人以太阳升起至日落为阳,而夏至是一年中最长一天,也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一天,太阳寅时升戌时落,如《周髀算经》:“夏至昼极长,日出寅而入戌,阳照九不覆三[68]。”以六经人道次序三阳合之,则寅卯辰为少阳,巳午未为太阳,申酉戌为阳明。寅卯辰时出现的初生光明,为小阳,命为少阳。(见图8)古人还认为此时太阳初生,光明微现,好似门户枢机转动,一缕光明进入房间,室内微明,将之喻为门之枢轴,故少阳为枢。随着太阳升至一天中最高点,光线达到最强,把巳午未时,称为太阳,太为大、极之意,喻为门户大开,室内大亮,故太阳为开。进而下午太阳没入地平线,光线收敛变暗,喻为关门,即阖,故阳明为阖。古人还认为阳明为两阳合明,两阳指少阳太阳,合有闭合之意,故阳明也是阳气的收敛、终极阶段。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而从体用观之,则太阳为体,阳明为用。太阳阳明若乾卦之于离卦。从其体,太阳为盛阳,从其用阳明为盛阳。故三阴三阳体用之分不可不辨,参见后文体用之论。古人认为太阳沉入地平线后,譬如门户完全关闭,室内黑暗达到极致,称为太阴,如果把一天分为昼和夜,阴和阳,光明和黑暗的话。太阴就是黑暗之门的大开,室内大暗。故太阴为开。为亥时。之后太阳沉入大海,在地平线之下运转,逐渐至次日升起的地方。针对这个过程,古人创造了鸱龟运日神话。龟在上古时期就因其长寿水生,被北方民族视为神灵,而殷民族的古老图腾物鸱鴞(玄鸟)为夜间活动动物。于是古人把鸱鴞设想为夜间的太阳、把龟设想为在黑夜中运载太阳的神使,认为它们共同承担了将太阳送返东方的使命。少阴居中,则如鸱龟运日。枢有枢转运输之意,故少阴为枢。所以把子时命名为少阴,少有减少之意,与太阴相比阴气减少。到达丑时,为太阳即将升起之前,光明即将到来,黑暗即将消失。从阴阳的角度讲,阴气此时非常微弱,即将灭绝,两阴交尽,尽有完结、消失之意,古人称之为厥阴,厥者,《说文解字》:“厥,发石也[69]。”采石之人需闭气作强。引申为“闭藏”,黑暗之门完全关闭,黑暗即将收藏,故厥阴为阖。而厥阴之象,正如《易经·坤卦》:“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黃。《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坤为纯阴之象,至上六之爻,阴尽阳生,故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如日之将出,曙光将现,阳藏于阴,天地混沌,天为玄,地为黄,其色玄黄。《素问·阴阳类论》:“三阴为表,二阴为里,一阴至绝作朔晦。”晦为阴尽,朔为阳生。厥阴之意二者皆有,在经络走行中也有表现,在足、躯干为阳生,故居上或外,在四肢为阴尽,故居于内。总之,六经诚如《易经·乾卦》所言:“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六位者,三阴三阳是也。六龙者,潜龙勿用(太阴),见龙在田(少阴),终日乾乾(厥阴),或跃在渊(少阳),飞龙在天(太阳),亢龙有悔(阳明)。可见古人完全是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认识定义理解阴阳的,观察到大自然最普遍的日周期节律,大明终始,六位时成,进而来比拟抽象的阴阳,真是再自然不过了。总之,六经人道次序为少阳-太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而六经天道顺序则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仲景显然采用人道次序配六经病欲解时反映疾病向愈的病机,即阳长阴消。而采用夏至十二时配六经病欲解时,则又反映仲景重阳气的学术思想。

另外需特别指出的是太阳太阴为开的一些特殊含义:《素问·阴阳离合论》、《灵枢·根结》中均为“太阳为开”、“太阴为开”,而《太素》中“开”均记为“关”,说文:“关,以木横持门户也。”指门闩,内经以明暗(幽明)比喻三阴三阳的阴阳状态即量,又以开关门动作比喻阴阳的变化即势(趋势、态势),本质上门的三个部位关阖枢是开关枢转三个动作的原义,唐代注家杨上善已指出。太阳太阴为开,表示初始,阳明厥阴为阖,表示终结。这点从两阳合明为阳明,两阴交尽为厥阴的定义上已可看出。从字义上讲,太者,大也,引申为“极”,大本身也是极,《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初生者为大,可见太有初生、初始的引申义,这可能也暗含古人对于空间大小和时间始终的理解:宇宙空间上由小变大,大变小,即是时间的起始与终结,有点类似现代物理学的奇点理论、大爆炸理论。另外太阳太阴为三阴三阳,为纯阴纯阳,为先天之体,先天生后天,因此太阳太阴为开为阴阳初始之义,据此为基础,一则太阳有主表、太阳病为表证之义,二则六经次序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为伤寒六经病传经基础,见下文详述。

“升降出入”与“开阖枢“

作者:弦音醉舟

《六微旨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刘河间曰:“皮肤之汗孔者,谓泄汗之孔窍也。一名气门,谓泄气之门户也;一名腠理,谓气液之隧道纹理也;一名鬼门,谓幽冥之门也;一名玄府,谓玄微之府也。然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万物,悉皆有之,乃出入升降道路门户也。”经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知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若有闭塞,则不能用矣,故目无所见、耳无所闻、鼻不闻香、舌不知味,筋痿、骨痹、爪退、齿腐、毛发散落、皮肤不仁、肠胃不能渗泄者,悉由热气怫郁,玄府闭塞,而致津液、血脉、荣卫、清浊之气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随怫郁微甚,而为病之小大焉。

李东垣谓“圣人治病,必本四时升降浮沉之理,权变之宜,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经谓“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此升降沉浮至理也。天地之气,以升降浮沉,乃生四时;而人之身,亦有四时天地之气,春生夏散秋收冬藏也;在经络有厥阴、少阴、太阴、阳明、少阳、太阳之六经气转也。如治病,当顺此以行,不可逆之,所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也。

而观《灵枢》“开阖枢”论,亦不过升降沉浮而已,其中深揭经络要旨,无奈后人不悟。吾臆为之阐:六经开阖枢中,厥阴为开,上达巅顶,下抵九泉,化阴为阳生发之地也,主开宣,主升;少阴为枢,其意义在汲肾寒水,灌溉濡养五脏真阴,肾气足则五脏安也,主入;太阴为阖,阖者,降下也。太阴至阴之地,生化精微及气血之源也,主吸主纳也。与其相邻之阳明胃肠,水谷之海,气血之海,以降为顺,以纳为常,是亦主阖;少阳为枢,主汲厥阴及阳明气血濡养腠理毫毛及周身之络者也,少阳畅则玄府通真,为养身必由之径也;太阳主一身之表,多气少血,上承厥阴风气,下接在泉寒水,是风生水起交融之所,主开宣护体,如地球之大气层也。是虽有精义,却不离升降出入者也。

是以临症需谨记:升降出入者,天地之体用,万物之橐轮,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

开阖枢升降出入与土枢四象论六经

中医易道有二,一是升降出入开合枢,一是土枢四象,同属一气周流。伤寒六经辩证从外角度对人体立体确定疾病位置,四圣脏腑辩证从内角度确定病位置,一外一内为主,均兼顾气血辩证、三焦辩证。一外一内,一气一形,一阳一阴。角度不同,精妙绝伦。升降出入开合枢,一气周流藏天机。土属四象辩整体,一气周流同天机。双剑合璧、珠联璧合,威力倍增。

下面载自网络:

第一部分:易医道---阴阳开合枢

太阳居左,太阴居右。太阳之开外升,阳明合之;太阴之开内降,厥阴合之。太阳承厥阴之合而升,太阴承阳明之合而降。阴阳相合,祖气互根也。若阴全从左升,阳全从右降,则阴阳打成两截,不成合抱之形,反有欲脱之势矣。升降之轴,枢机所在:少阴君火以明于上,阴从外生也,主降敛;少阳相火以位于下,阳从内生也,主升散。若无火力推动,万物即成静止,无限生机不显,生克制化全息矣。

开合枢为阴阳二气三阴三阳转化之门户,如出入之从门。阳在外主入,阴在内主出:阳注于阴,阴满之外。在外则向内为(阳)合为(阴)开(阳明太阴,先合后开),在内则向外为(阴)合为(阳)开(厥阴太阳,先合后开)。枢为转动之轴(少阴主降,少阳主升: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枢机不转,则开合不利,升降不调,否塞不通。作者:易医道

第二部分:三七生:开合枢与经脉运行时间的关系

分类:中医经典

中医理论中包含三个系统:

1、六气系统:主客之别。

2、十二经流注:是阴阳相贯,阴升阳降,阳入阴出,手足相接,与十二时辰对应。

手太阴从阳明化气属金不属土,足阳明从太阴化气属土不属金。

3、开合枢:以四时划分,与四象对应。太阴、太阳,少阴、少阳,此为四象。

阳明与厥阴分别对应夏至与冬至两个极点:从冬至到夏至,是太阳

展开的过程,厥阴为起点;从夏至到冬至,是太阴展开的过程,

阳明为起点。少阴与少阳藏于太阳与太阴之中,为阴升阳降的推动力。

问:三七先生您好,我读了您写的关于开合枢的文章,现在想不明白三阴三阳如何同十二经流注时间联系起来呢?例如太阴为开,而手太阴肺是在凌晨3-5点,此时按照一天来说应该是少阴阳气生发啊,而我看到有书上又说手太阴肺又是合降收的阶段。或者换一种说法:开合顺序为厥阴合,太阳开,阳明合,太阴开;那么少阴枢和少阳枢分别在什么时候呢?少阴枢在厥阴合之前还是之后还是同时呢?我理解的三阴三阳的顺序是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这个顺序同开合枢的顺序不一样啊?一天中脏腑顺序又是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这些又是怎么配合理解呢?这几个概念连在一起实在是理解不清,能否麻烦先生指点一下迷津,谢谢!

答:六气与十二经脉不是一个系统。十二经流注是阴阳相贯,阴升阳降,阳入阴出,手足相接,与十二时辰对应。手太阴从阳明化气属金不属土,足阳明从太阴化气属土不属金。

开合枢以四时划分,与四象对应。太阴、太阳,少阴、少阳,此为四象。阳明与厥阴分别对应夏至与冬至两个极点:从冬至到夏至,是太阳展开的过程,厥阴为起点;从夏至到冬至,是太阴展开的过程,阳明为起点。少阴与少阳藏于太阳与太阴之中,为阴升阳降的推动力。

至于六气的顺序又有主客之别,与开合枢又不是一个系统了。不同的系统说的是不同的事,不可强扭到一起。

问:请教三七老师:少阴与少阳藏于太阳与太阴之中,为阴升阳降的推动力。说明少阴为阳中阴,少阳为阴中阳。曾经记得老师讲过,少阳为相火,是先天肾气;少阴为君火,是心血。

我的疑惑是:肾气为先天真阳,但心血却属后天。这样一来,一为先天,一为后天,少阴少阳又不是一个层面了。少阴少阳可否这样理解:少阴少阳都指先天肾气,少阳指先天肾气释放化肾精为气推动血液上升外达。当气血充足于上时(夏至),先天肾气又开始收藏,此过程为少阴。即先天肾气释放为少阳,收藏为少阴。盼先生解惑!

答:天地气交,阴阳易位,遂有三阴三阳乾坤六子。八卦相错,转入后天,以坎离立极,水火并举,先天阴阳乃落入坎离之中。先天之阳在坎中,先天之阴在离内。怎么会跑到坎外呢?以五脏而论,先后天之别通常指的是肾和脾。父精母血,氤氲成胎。精归肾,血归心,虽有一二之别,实无先后之异,皆当为先天之本。若云男子以肾为先天,女子以心为先天,以别阴阳,则近理。若笼统以肾为先天,心为后天,则在理事上似乏依据,不易说通。

第三部分:三七生---阴阳开合枢

阴阳开合枢

太阳居左,太阴居右。太阳之开外升,阳明合之;太阴之开内降,厥阴合之。太阳承厥阴之合而升,太阴承阳明之合而降。阴阳相合,祖气互根也。若阴全从左升,阳全从右降,则阴阳打成两截,不成合抱之形,反有欲脱之势矣。升降之轴,枢机所在:少阴君火以明于上,阴从外生也,主降敛;少阳相火以位于下,阳从内生也,主升散。若无火力推动,万物即成静止,无限生机不显,生克制化全息矣。(图见封底)

开合枢略说

开合枢为阴阳二气三阴三阳转化之门户,如出入之从门。阳在外主入,阴在内主出:阳注于阴,阴满之外。在外则向内为(阳)合为(阴)开(阳明太阴,先合后开),在内则向外为(阴)合为(阳)开(厥阴太阳,先合后开)。枢为转动之轴(少阴主降,少阳主升: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枢机不转,则开合不利,升降不调,否塞不通。

开合枢标本中天地人器宇生化论

开合如门之开关,枢为门轴之转动。太阳为开,阴出阳也;阳明为合,阳入阴也;少阴君火为之枢转。太阴为开,阳入阴也;厥阴为合,阴出阳也;少阳相火为之枢转。太阳之开接厥阴之合,太阴之开接阳明之合,开合枢不过阴阳转化出入之机关也。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在外向内入者为阳,在内向外出者为阴。阴中有阳(少阳相火),阳中有阴(少阴君火),此为枢机所在,玄牝是也。

标本如树之本末,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标本相应,阴阳互见,中气也。言天者求之本,六气也。言地者求之位,六标也。言人者求之气交,中气也。

经云:“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此言地者求之位也。

又云:“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也。”此言天者求之本也。

又云:“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此人与天地相应,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随天地升降而生长化收藏也。

又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天地,大器也,万物之逆旅;人,小器也,百代之过客。日月升降,光阴动转,人生天地之间,不过生化之聚散耳。

不生不化,静之期也。与道合同,惟真人也。不与万法侣,坐阅四时成。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寂照不二,万法一如。离一切诸相,无相无不相,灵明洞彻之常寂光真境也。万物众生之本源也,不可道之常道,不可名之常名也。

第四部分:万病至间论摘录:

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和五行辨证都是根据元气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及证型来辨证,辨的是症状证型,叫做辨证论治。

对于患者而言,我都是用固定的处方,大约就是三个处方,再根据季节和剂量大小分化为几个处方。一个攻邪为主的处方:小柴胡加姜附汤;一个补能量为主兼调升降的处方:加味生脉理中汤;一个补阴【升降转化的物质基础】的处方:生脉熟地枸杞饮。其它的加味肉桂理中汤、加味理中汤都是在这个原则框架下的变化。还有丸剂粉剂散剂的补充,这些只是为了方便服用,作用原理一致。所以之前有人说我“一个处方就要治疗所有疾病”,荒谬得可笑了。

三阳病讲升降,三阴病讲能量。

太阳为不升(又叫“不开”),阳明为不降(又叫“不合”),少阳为不升不降(又叫“不枢”——不枢转的意思)。三阴病都是能量不足,区别在于病位:太阴在中焦脾胃(主消化吸收),少阴在下焦肾(主二便排毒),厥阴通行全身(主全身驱邪,收复失地,推陈出新,故名“将军之官”)。

少阳是太阳阳明升降的枢纽,如门开合转动的轴。少阳不枢,则升降都有问题。所以,少阳之证,有病不升,有病不降。处小柴胡则不升可升,不降可降,故曰:调和。热则升,凉则降,欲调和,必寒热之药并处。故,少阳篇皆寒热并处之方为特点。

临证所见,纯阳明病少见,纯太阳病易辩,大多数所谓“亚健康”人群,40岁以下,多见少阳不枢的升降病(手足心热,脸红,眠不安,多梦——相火不位证),尤以青壮年多见,熬夜是为病根!40岁以上方多见纯阴证。故,小柴胡化裁(相火不位证同时多伴见太阴虚寒证——舌体胖大水滑。究其故,熬夜上火,则消炎,降火,喝凉茶,重伤脾阳,而成外热里寒之证,故吾临证小柴胡必加干姜),可疗此年龄阶段大多数病症!

所以,升降之方,至简为一方。经文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太阴病主方:理中汤,眼药在干姜;少阴病主方:四逆汤,眼药在附子;厥阴病主方:当归四逆汤,眼药在当归。干姜附子,纯阳无阴,故知太阴少阴以行阳为主,当归阴阳具盛,正合厥阴肝之特点:体阴用阳。其体:主藏血,血库,阴盛;其用:将军,行至阳至刚之气。将军打仗,必有兵马粮草(有形为阴),还需谋略气魄(无形为阳),或曰,能量消耗必须有物质基础。故知,厥阴肝之用药,亦必阴阳并用,寒热并调——此与少阳(胆)之特点乃相辅相成,即所谓:肝胆相照!

论少阴枢

太阴制造能量输送到少阴储存,厥阴从少阴汲取能量以发挥功用。少阴就是一个能量的仓库,能量的中转站——这就是少阴“枢”的意思。在临床意义上,少阴枢就体现为能量的储存足不足,足则能枢,不枢就是不足之意。

三七先生一剂当归四逆理中汤,包含了三阴能量方,实为精妙绝伦之处!40岁以上,起手当归四逆理中汤当尽所适,40岁以下,小柴胡姜附汤,可独挡天下!

病升降,又病能量不足,即可以升降方配以能量方(如小柴胡配姜附),待方向调,转以能量方启生化之源,病可愈。

此方在气的升降范围而论,然气的升降必须在有形物质基础【阴血】的基础上,故,此方应用前提是阴不虚,或者说,针对阳虚而言。

或谓阳明病难道也可以此方论治?真正的阳气太过之阳明证临床实际很少见到,千难见一。所见上火大多是太阴不开阳明不降之相火不位,少数的是阴虚相对的阳气太过之上火,当以养阴为主佐以寒凉降阳。也轮不到白虎汤上阵。以阳常不足的原则,当以藏阳护阳为原则,用药宁可酸甘不用苦寒,故,当用阳明方的机会更少。

具体用方用药拓展详见:《万病至简论——理法方论篇》

谓小柴胡加姜附汤以偏概全之论,可休矣。

病了——身体偏寒或者偏热【偏寒则功能不足偏热则功能过盛】

药性——偏寒或者偏热

治病——用药的偏性纠正身体的偏性

原则——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方针——上热下寒则治以:上寒下热之处方

外热里寒则治以:外寒里热之处方

万事万法寒热而已悟得此法治病养身之法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皆可信手拈来!

万病至简,如此而已。

脉诊至简论

脉诊最简单只需要分辨

1、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

2、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

3、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

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了

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

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

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

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

辨证要点,其实就是:

1、能量的多少(足不足);

2、能量的方向(升或降)。

简述六经病:

太阳病——阳气上升发散不了的病;

阳明病——阳气下降收敛不了的病;

少阳病——阳气升降不协调的病;

太阴病——能量吸收不了的病;

少阴病——能量储存不了的病;

厥阴病——能量发挥不了的病。

导致疾病的原理有两方面:1有形物质基础2无形功能【气】的运转

有形物质基础有两个方面:1导致疾病的垃圾2清洗垃圾的水【津液血液】

无形功能【气】的运转也是两个:1升2降

一、物质基础

1、导致疾病的垃圾主要来自于饮食。肉味厚重属阴,多食肉体内垃圾就多。凡有形之病【肿瘤、痘痘、痤疮、痔疮,增生、结石】越吃肉病越重。有时候不是医生不高明处方不好,而是患者吃肉太多。所以,这类病,应该少吃最好不吃肉。疾病好的快慢取决于患者自己。

在病理上,成形的垃圾形态有两种:痰湿,淤血。阳化气的原理,浓度较低的垃圾加热了直接就可以化解掉,但是郁结久了坚硬的痰淤就要用专门化解的药物来清理了。这些药物相当于强力清洁剂,效力越强的腐蚀力就越强【对身体伤害性同时也加大】。针对痰核,较柔和的是陈皮,接着是半夏,再接着就是胆南星。针对淤血,最柔和的是红花、当归、田七、川芎、元胡。红花最轻,效力也是最缓和,但是速度快,用于清理悬浮状态的淤血效果是最好的,比如新伤内出血,立即大量红花嚼服,温黄酒送服,可以迅速止血,延缓稳定病情,活血化瘀同时还能生新。其它的都是块状茎,和它们沉重的质感一样,功效也是缓和的,适用于阴血不足,淤滞较重较粘稠的情况,就像厚重的油污,清洗速度快是没用的。所以化瘀血的药多质重。相对来说,归身补血不攻,只有归尾可以活血,破血都说不上,所以当归化瘀功效最低;田七最沉重,气感柔和沉敛绵长,攻补兼施,适合较长期服用,相对于当归作用于血,田七偏作用于筋骨,所以有个习俗就是在孩子二七二八的时候每个月服用一两次田七,孩子就长得好;川芎气感最强走串最快气势浑厚,可以作为化瘀血基础药,元胡的气感是尖锐的,渗透性最好,适合巷战;化瘀血最厉害的是三菱、莪术,也都是块状茎。两者通常搭配使用,他们就像坦克一样,无坚不摧,用于攻坚战,破碉堡,最难化开的由它俩上,但是破坏性也最大,不可久用。

越顽固的淤块【久病之人的体质】,越快不了,只能慢工出细活,药效需要的是粘合附着慢慢渗透。所以,化瘀血痰浊时,我通常会选用酸味药。说实话,对于理论上说的咸能软坚散结,我是体会不大,酸味的软坚散结,我倒是感受最明显。用山楂泡水,再多污垢的茶壶杯子,立即就清清亮亮。最硬的牙齿,吃了酸梅后立马打软。所以,但凡有淤滞,我惯用乌梅、山楂、五味子、山茱萸、陈皮、白芍这几味酸药。效果相当好。特别是在排除宿便这块应验最多最显效。至于化瘀,最好用丸剂,缓慢释放、附着、渗透、分解。

2、清洗垃圾的水就是体内的津液血液。垃圾相当于污物,血液津液相当于水。水越多,清洗就越容易。水越少,清洗就越难。津液血液不足的人,中医叫“阴虚”。这种人很难治,因为无论你怎么用功,都必须在有足够运输载体的基础上才可以实现。再好的洗衣粉洗衣液,都必须有水才可以发挥功效。阴虚的人垃圾再多症状再难受,有时候没办法优先解决,因为你没有水,先要给你补水,其它治疗才可以跟进。所以,这类人的疾病好的快慢,已经被阴虚的体质限制死了,只能慢慢来,有水了再说。要致富,先修路。要治病,也要先修路——水路。

补津液的药都是富含汁液的,比如党参、麦冬、天冬、沙参、玉竹、枸杞、熟地、红枣。补水加上锁水,效果就会更好,锁水的是酸味药,比如五味子、山茱萸、乌梅。严格区分,同样补津液,他们还有各自不同的归属特点,比如补肝补肺还是补肾,但人是一体的,补哪里不是最终都会汇合?区分意义不大。津液不足都可以用这些药搭配。

补血的药,当归首当其冲。通常把熟地也算入补血药。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些东西本来都不补血,他们只是提供补血所需的养料,原料而已,制造血的才是补血,睡觉才是造血补血的根本。最补血的是早睡觉!即使不吃当归,普通饮食不照样制造了生长需要的血液吗?服用当归不早睡觉,照样补不了血;不服当归,早睡觉,血液依然生成。何轻何重,应该是很明确了。所以,再讲究哪味药补血不补血,谁效果更好,意义就不是太大了。

上药三品:“精”“气”“神”——都是人体自己本就具备的功能。让它们正常发挥功能,就是最补的药,最好的药。

二、无形功能的运转——也就是气的运转

人体气的运转有以下规律:热升凉降。左升右降,前升后降。刚好就形成一个圆圈,这种气的运动就叫圆运动。功能不正常就是气升降的功能不正常。左路叫不升,右路叫不降。有没有升太过呢?有,体现为不降。有没有降太过呢?有,体现为升不及。所以,本质的只有“不升”和“不降”两种。气的升降和功能之间如何关联呢?气就是热能,气走到哪里,能量就走到哪里,那里的功能就发动起来。

1、升升的功能位置上,体现在身体左边、前面的功能正常发挥。性质上,升为阳气发散,热、用阳。有病了,多体现为阳气发散不利、功能不足的症状:左边手脚无力【气不足】、恶寒畏寒【气不足不升】精神萎靡【气不足】、手足冰冷【气不足】、食欲不振【气不足】尿多、记忆力下降【气不足】大便溏泄【阳气不蒸化上升】、皮肤痒【气不透】、胸闷【气不透】等等。

2、降降的功能位置上,体现在身体右边、后面的功能正常发挥。性质上,降为阳气收敛,凉、藏阳。有病了,多体现为阳气收敛不及、功能太过的症状:右边手脚僵硬、前胸乳腺疾病,发热、大汗、便秘、失眠、多梦、焦虑、烦躁、口苦、咽干、目眩、渴饮等等。

3、治病就是让不升的升,不降的降,圆圈画好了,病就好了。治病也就很简单了:画个圈而已。用一元堂常用的术语叫做:调升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74965.html

更多阅读

翟双庆:论《内经》病机十九条

论《内经》病机十九条□ 翟双庆北京中医药大学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编者按:病机是疾病变化机理,是疾病临床表现及其发展转归的内在依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关于病机的论述有十九条,也就是我们后世所说的“病机十九

精读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三①阳气说 黄帝内经

■原文【byb.cnXJ】在上一篇中,我们论述了春夏春冬四季的养生之法,并提出了“上医治未病”的经典之言。在本篇中,继续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阴阳与自然的关系。生气通天论是什么意思呢?精读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三①阳气说生气:乃生

(8)转载 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天年》下 徐文兵黄帝内经mp3

旁白:《黄帝内经》中按照人体血气盛衰的变化将人生百岁分为十个阶段,为什么人体在四十岁之后往往开始盛极而衰?徐文兵:这个年龄段的人,混到了什么?争权夺势,争名逐利,心思用得特别旺。旁白:身体体表的微妙变化和五脏六腑到底有什么样关联?徐文

杜建华:内经针法的奥秘

内经针法的奥秘作者:杜建华 北美中华国医学院 院长世界八字治疗法协会 会长《新概念针灸学》 著者一、写在前面的话前几天有一个叫老阳的网友在QQ交流群里问到:有哪位老师看过杜老师的“杜建华的经络阴阳平衡法”?我给他及所有群友的留

声明:《开阖枢理论 内经开阖枢理论》为网友卑卑卑卑微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