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是怎么被救活的?——《苏武传》备课札记 苏武传翻译

2013年5月15日《语文报·高中教师版·教材研讨》

苏武是怎么被救活的?

苏武是怎么被救活的?——《苏武传》备课札记 苏武传翻译
——《苏武传》备课札记安徽宿松二中 夏松平班固《苏武传》中有句云:“(苏武)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招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苏武是怎么被救活的?这是《苏武传》中的一处疑点。对这一句的理解,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此,笔者也说一点自己的看法。一、关于“(苏武)引佩刀自刺”。首先,什么是“自刺”?“自刺”,就是刺杀自身。其次,“(苏武)引佩刀自刺”,伤在哪里?著名演义小说作家、历史学家蔡东藩在其《前汉演义》七十五回中的解说是:“卫律慌忙抢救,抱住武手,颈上已着剑锋,流血满身,急得卫律紧抱不放,饬左右飞召医生。”中华书局出版《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之《苏武传》注47的解说是:“(苏武)胸部受严重刺伤。”宋桂奇老师在其《苏武传中的一处疑点辨析》中的解说也是;“(苏武)胸部受严重刺伤。”(《语文学习》2012年第11期)相比较而言,笔者以为蔡东藩的解说容易让人接受。一则在严寒的季节,身上穿的衣服较多、较厚,自刺胸部恐怕难以奏效;而颈部的防护比较少,又是致命之处;二则在通常的情况下,古人“自刺”,即“自刎”,亦即“自割其颈”。《红楼梦》中尤三姐自刎殉情,《史记》中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广为人知。因此,笔者以为,苏武“自刺”应当也是“自割其颈”。二、关于“凿地为坎”。首先,什么是“坎”?“坎”,就是坑穴。《周易·坎卦》:“坎不盈。”贾思勰《齐民要术·大豆》:“坎方深各六寸,相去二尺。”其次,为什么要“凿坎”?1972年甘肃武威出土了汉代医简,简文中记载了用羊粪熏法去中冷病,即祛除腹中寒邪,使闭塞开通又不复发的方法,即在地上挖与人等长深七尺宽五尺的坑,用十余担白羊粪晒干或晾干后,放置在坑中,点火待羊粪烧尽后,将木板横放在坑上面,让病人睡在木板上,受热气熏蒸,待热气尽便停止,并让病人谨慎防止外出受风。外治法自古以来民间应用广泛,只要使用得法,往往可以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笔者以为,“凿地为坎”当是采用此法。再次,凿多大的坎?《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出版)和宋桂奇老师说:“在地上挖个大坑,长与人体相等,深七尺,横五尺。”笔者以为,这样做显然有生搬硬套之嫌。姑且不说刺伤与中冷不同,只说天寒地冻之时,“在地上挖个大坑”恐非易事,况且苏武已经“气绝”。时间就是生命,抓紧时间乃是头等重要的大事。不然,卫律也没有必要“驰招医”了。笔者以为,在地上挖个能热熏苏武某个部位的坎就可以了。三、关于“置煴火”。首先,什么是“煴火”?“煴火”有两解:“一说,火之无燄者;一说,其烟聚而不散之火。”(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其次,为什么要“置煴火”?宋桂奇老师认为,一是为了保持体温,二是为了止血愈伤。笔者赞同“保持体温”的看法。我国民间流行着各种各样的外治法,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以碥石为针的外治法,随着火的应用,人们逐步体会到了局部取暖可以缓解、消除某些病痛,此为原始的热熏法。但是笔者不赞同“止血愈伤”的看法。冯承钧译的《多桑蒙古史》第一卷第二章有这样一段记载:“铁木真遇泰亦赤兀十二骑,铁木真独与战,敌骑十二矢并发,伤其口喉,痛甚,昏坠马。不儿古勒(人名)燃火热石,投雪于石上,引铁木真口,以蒸气熏之,及凝血出,呼吸遂通。”苏武的事情与之正好类似,这就很好的说明蒙古族也有同样的急救法。蔡东藩在其《前汉演义》七十五回中也说:“待至恶血出尽,然后用药敷治,果然武苏醒转来,复有气息。”南北朝《小品方》也载:“若有聚血在折上,以刀破之。”即是用刺血的方法治疗疾病。所以,笔者以为,“置煴火”的根本目的在于“热熏”,迫使“出凝血”、“出恶血”。四、关于“覆武其上”。首先,苏武是面向上还是面向下?徐复先生认为,苏武是面向上(《读汉书札记》);宋桂奇老师认为,苏武是面向下(《〈苏武传〉中的一处疑点辨析》)。结合下文来看,笔者以为,只有苏武面向下,才能“蹈其背”。其次,“煴火”是“火之无燄者”还是“烟聚而不散之火” ?宋桂奇老师认为:“煴火,指初燃未旺有烟无焰之火。”如果这样,就有一个问题。试想,在这种情况下“将苏武面向下置于大坑的横木上”,还在“燃烧时保持有烟无焰的煴火”,那么不难想象苏武会吸入大量的烟气,这对苏武来说,是救命还是索命?因此,笔者以为,煴火指火之无燄者对苏武来说比较安全。五、关于“蹈其背”。首先,什么是“蹈”?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蹈:踩,踏。《尚书·君牙》:‘心之忧危,若蹈虎尾。’”其次,注“蹈”为“踩”有违常理吗?目前有三种说法。杨树达先生在《汉书窥管》中说:“背不可蹈,况在刺伤时耶?蹈当读为搯。《国语·鲁语》云:‘无搯膺。’韦注:‘搯,叩也。’马融《长笛赋》云:‘搯膺擗摽’,搯膺即叩胸也。搯背者,轻叩其背以出血,不令血淤滞于体中为害也。”郭在贻先生在《汉书札记》中不同意杨树达先生的意见:“杨说实有可商榷之余地。《国语》及《长笛赋》之‘搯膺’,即俗所谓椎心,两《汉书》及《论衡》诸书中又谓之叩心,乃极度形容哀痛之状,以之施于《苏武传》之文,毋乃乖剌已甚!依鄙见,蹈似当为掐(掐讹为搯,再借作蹈)。《大庄严经论》卷三音义引服虔《通俗文》‘爪案曰掐’,又《汉学堂丛书·佚书考·张辑蓓埤苍补遗》:‘掐,抓也,谓爪伤也。’‘掐其背以出血’,意为用手指掐捏其背使淤血畅通,殆即俗所谓刮痧也。”徐复先生在《读汉书札记》中也“认为杨(树达)先生纯从推理出发,没有了解边地民族的风俗习尚,也就是说没有这方面的实践,所以他的‘轻叩其背’的说法也是不妥当的”。徐复先生还指出:“根据其风俗习尚,考知《汉书》的‘蹈背’,决不如杨先生‘蹈当读为搯’,而应当是‘焰背’形近的误文。据《说文·炎部》:燄,‘火行微燄燄也’,字与‘焰’通用,引申的意思就是熏了。此文正好是‘以火微熏其背以出凝血’的意思。‘焰’字在此是动词,修辞上是转性用法,又与上文‘置煴火’的意义正好相承,所以句子特别生动有力。”笔者以为,三家说法,孰是孰非,姑且不论,但有一点可以明确,“‘蹈其背’即‘搯其背’亦即‘轻击其背’”也只是一家之言而已。另外,笔者以为,有违常理的不是注“蹈”为“踩”,而是《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出版)和宋桂奇老师所说“令病人采取俯卧并在背部进行按摩(或轻扣)……可以促进心脏功能恢复”。医学常识告诉我们,对病人进行心脏功能恢复时,应将病人整体翻动,成为仰卧位,即头、颈、肩、腰、髋必须同在一条轴线上,同时转动,避免身体扭曲,以防造成脊柱脊髓损伤。按压姿势是按压者的两肩正对患者胸骨上方,两臂伸直,肘关节不得弯曲,肩、肘、腕关节成一垂直轴面;以髋关节为轴,利用上半身的体重及肩、臂部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压胸骨。综上所述,我们不妨还原一下当时抢救苏武的大致过程:先在地上凿个适当的坑;再于坑中放置以适量的干白羊屎为燃料的煴火;接着热熏苏武的适应的部位,同时适度地踩其背,以加强血液循环,迫使“凝血出”“恶血出”;如此这般苏武的呼吸在半日内恢复到正常。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74426.html

更多阅读

剩男剩女是怎么被剩下的? 剩男剩女

剩男篇1:大学时与同龄女友深爱多年,一毕业女友被更有实力的哥们抢走了,懵懂的小子终于明白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由。2:工作的时候喜欢上一个可爱的女孩,可人家偏偏觉得无钱无房的自己寒酸。3:房价依旧居高不下,工资却老是不长20好几想

声明:《苏武是怎么被救活的?——《苏武传》备课札记 苏武传翻译》为网友牵手过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