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市光谷六小校门口,记者看到五名学生佩戴着绿领巾,一边敬队礼,一边齐声提醒“各位同学,请按时平安回家,路上注意安全!”据了解,绿领巾的创意者是学校大队辅导员彭毅君,想通过这来宣扬文明、环保理念。(武汉晚报3月1日)
虽然这所学校称,“和奖状不同,佩戴绿领巾既能鼓励学生本人,绿领巾出现在校园,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提醒和鞭策”,并赋予绿领巾宣传“环保”的意义,都无法改变给学生佩戴绿领巾的本质,就是对学生实行区别对待——只不过这是让“优秀学生”佩戴绿领巾罢了。据报道,去年开始,该校还将绿领巾学生组成“绿色文明小队”,赋予他们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记载班级其他学生课间文明情况的权利。这种号称“绿色”的做法,是对学校的污染。
近年来,媒体曾对这类事件反复曝光,除了“绿领巾”,还有“红校服”。可是学校却很难割舍掉他们自认为“创新”的做法,武汉这所学校就是如此,他们也看到过关于“绿领巾”的报道,但“由于实行多年,在学生中有一定影响力,最终还是延续了下来”。
在当前单一的评价体系中,学校是很难认识到将学生分为“优生”、“差生”,给表现不错的学生佩戴某种标识(或者给差的学生佩戴)的问题的。因为目前的评价体系,就是要把学生分出高低(中高考是按学生分数的高低录取学生),学校的做法不过是顺应这种体系。很多时候,学校、老师还认为只给学生发奖状、证书不够,必须牢固学生对优生、差生的印象,于是想到领巾、衣服、帽子、徽章等做法。而对于学校的做法,在很长一段时期中,也没有人认为有什么问题。
教育的本质是让人生活更美好,对于每个学生,教育的价值是促进其个体完善,亦即做最好的自己,因此,不应对学生进行优劣比较,更不能把学生进行区别对待,把学生分为优生、差生的教育是违背教育本质的反教育。
这是教育者应该有的基本教育常识,但现实中,我国学校由于存在严重的行政化、功利化倾向,已经远离教育常识,没有了教育家办学——不少学校办学对上负责、对行政负责(行政评价的指标是学生的分数、升学率、名校率),而不是对教育负责,对学生负责,在这种办学导向下,学校自然会认为那些可以促进学生分数提高的方法,就是好办法,而并不会从教育角度去分析,这种做法对学生人格、身心发展的影响。包括教师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的做法,不少学校也不认为是什么大问题,觉得其初衷是为了学生。可以说,在长期被污染的学校中,学校已难闻其臭,不知美丑了。
所以,要让学校充分认识到绿领巾之类做法的问题,就必须让教育常识回归,这需要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同时推进教育去功利化,如此方能减少对学校教育的污染,给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