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5日,一项新的迪力斯纪录在襄樊诞生——百万学子齐颂诸葛亮的《诫子书》。笔者作为一个襄樊人,心情激动,感慨万千:自己从小就喜欢、崇拜的一篇古文,如今被这么多人喜爱、吟诵,如果大家在喜爱、吟诵之后,还能身体力行,那对于喧嚣浮燥的今天,该是一剂多么及时的清醒剂!
然而在激动感慨之余,笔者心里还有一丝遗憾:无论是媒体,还是专家,都把《诫子书》说成是“诸葛亮临终时写给其儿子诸葛瞻的”。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这篇《诫子书》既不是诸葛亮的临终作品,也不是写给其儿子诸葛瞻的。笔者不揣冒昧,斗胆把管见抖出,请方家赐教。
一.《诫子书》不是诸葛亮临终的作品
这篇《诫子书》作为诸葛亮的作品保留下来,最早见于宋《太平御览》卷四五九。全文如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可惜的是《太平御览》未标明诸葛亮的作书时间。好在除这篇《诫子书》外,诸葛亮还有一篇《诫子书》留存于世,载于《太平御览》卷四九七。全文如下:
夫酒之设,合理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大致意思是:宴席上的酒的设置,在于合符礼节、表达情意,适应身体和性格的需要,礼节尽到了就该退席,这就达到和谐的顶点了。主人的情意还未尽,客人也还有余量,可以饮到酒醉,但也不能醉到丧失理智而胡行乱来。
也没有记载作书的时间,但可以肯定地说,这篇《诫子书》在上一篇《诫子书》之后,所以有的书称后一篇为《又诫子书》。
《又诫子书》内容是诸葛亮训导儿子怎样对待酗酒的事,显然与临终交代无关。既然作于后的《又诫子书》不是诸葛亮的临终作品,那么作于前的《诫子书》更不可能是诸葛亮的临终作品了。
二.《诫子书》不是写给诸葛瞻的
《诫子书》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到今天仍然焕发出勃勃生机,根本的原因,是诸葛亮在这短短的86个字的短文中,阐述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讲述了立志的重要,论述了成才的规律和应该规避的事项,可谓字字珠玑,句句千钧。大家都知道,诸葛亮47岁时才有自己的亲生儿子诸葛瞻,54岁第五次北伐死于五丈原时,诸葛瞻年方8岁。很显然,一位成熟练达的思想家、政治家诸葛亮,是不可能与不谙世事的儿童诸葛瞻作这样的心灵交流的。《又诫子书》说的是喝酒应注意的礼节和事项,更不可能与8岁的诸葛瞻有关。由此可以肯定地说,诸葛亮的《诫子书》不是写给诸葛瞻的。
那么,诸葛亮的《诫子书》是写给谁的呢?笔者同意这样的观点:是写给他的继子诸葛乔的。
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娶沔南名士黄承彦的之女阿丑为妻。建安十二年(207年)应刘备三顾之邀出隆中谋霸业、兴汉室,至35岁尚无子嗣。而其兄诸葛瑾(时在孙吴任中司马)有子三人。建安二十年(215年)诸葛瑾奉命入益州,求刘备还荆州。兄弟二人分属两个营垒,各为其主,公事公办,史载“亮与瑾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应该就在这次会谈中,诸葛亮希望诸葛瑾过继一个儿子给自己。诸葛瑾向孙权禀报得到首肯后,将次子诸葛乔过继给诸葛亮。
诸葛乔过继时年12岁,本字仲慎,到蜀汉后改字伯松,拜驸马都尉。建兴五年(227年)北伐开始,诸葛亮让时年24岁的诸葛乔与其他将领子弟一起运送粮草。诸葛亮在给诸葛瑾的信中写道:“乔本当还成都。今诸将子弟皆得传运,思惟宜同荣辱。今使乔督五六百兵,与诸子弟传于谷中。”笔者认为,《又诫子书》应当就是这个时期诸葛亮写给诸葛乔的,而《诫子书》应是在这之前的作品,因为就在诸葛乔押运粮草的第二年(228年),诸葛乔就去世了,享年仅25岁。从诸葛亮的两封《诫子书》和与诸葛瑾的通信看,诸葛亮确实视诸葛乔为己出,着力培养,寄于了很大的期望。
综上所述,诸葛亮的《诫子书》作于公元215年至227年,即诸葛亮35岁至48岁之间,不是诸葛亮54岁逝世临终前的作品;是写给他的养子诸葛乔而不是写给诸葛瞻的。当然,不管《诫子书》是诸葛亮什么时侯的作品,也不管是写给诸葛瞻还是写给诸葛乔的,都无损于诸葛亮智慧之星、千古名相的光辉形象,《诫子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将永远流传千古、激励后昆。
2010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