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眼里看大推力运载火箭才是我朝最大的技术瓶颈,中国的长二捆只有美国和苏联的一个零头。好在我们还可以庆幸,美国的土星5号早就没有需求了,毛子的能源号随苏联一起去了。中国现役的长征-2E/F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9吨,研制中的改进型为13吨。
研制中的"长征五号"火箭最强大的型号,高59.5米,起飞重量为643吨,起飞推力为833.8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约为25吨,美国土星-V运载火箭是专为阿波罗登月计划而研制的、迄今为止最大的巨型运载火箭。其起飞重量为3000t,直径10m,高110m,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139t,它能把重达50t的阿波罗飞船送入登月轨道。试问9吨和139吨差距???
好啦,来看看俄罗斯能源号的前身,冷战怪物N1火箭吧家都知道,苏联未能载人登月,是因为火箭不过关,n1火箭总是屡射屡败。
以前也知道是这个原因,但因为n1火箭那样失败,就没有过多的了解它。但是一看到n1的图片,一目了然:失败的原因之一,肯定并联了太多的发动机有关。
记得北航飞行器设计与制作系的院长在接受相关采访时说过:“凡事太复杂了就会走向反面”,这是他老师对他的教诲,院长觉得很有道理的。
h1火箭就是这样的例子,并联的发动机多了,出故障的概率就高了。这算第一个教训。
一个发动机需要一个控制器,几十个挤在一起的发动机,复杂度大大提高,可靠性降低,这玩意不管放在哪个国家,都会是设计师和制造厂家的噩梦。
估计苏联当时苏联造不出单台大推力发动机,只好用几十台小推力发动机代替。结果总是不成功。这也是第二个教训:
单单量的积累,并不能取代质的飞跃。
奇怪的是,苏联人从没对所有的30个第一级发动机做过地面试验。可能是由于时间紧迫以及资金短缺。这一世界上最大的火箭共进行了四次发射,之前没有进行过测试或试验。但是后来N-1火箭经过技术改进最终变成了现在的“能源号”火箭。
N-1号的屡次失败粉碎了苏联人的登月之梦,苏联设计和建造登月飞船的工程师们肯定早已知道他们所冒的风险。回顾硬件制造过程,发射经过,以及花费,没人能怀疑宇航员们的技术及超人的勇气。
1960年10月23日,苏联“金星”号运载火箭发射时,发动机没有按命令点火。为查明故障,几十名专家接近火箭。为了赶时间~ 直接在已加注的燃料箱旁边搞焊接.... 突然,火箭发动机喷火,继而爆炸,近百名军人、科学家丧生。
那次是战略导弹发射,赫鲁晓夫要访美,让军方在他达到时放个大炮仗壮胆子,把火箭军那帮人逼得走投无路,铤而走险才闹出这事情。这件事也成为赫倒台的一个诱因。
之所以没有像美国人那样用5个发动机,是因为没有解决大型发动机的燃烧不平衡问题。同时如何保证30个发动机同时可靠工作个问题。中间又遭遇无数挫折,而且死人又爆炸的(才知道科学家也是消耗品)。折腾几年玩不起了,转回头来搞空间站。惨啊~~~~~~
随后,第二枚N1火箭很快被制造出来,他用样没有发射,仅仅用于综合发射演练
这是两枚N1同时起竖在两个发射塔上进行测试的场景
作为N1火箭的总设计师,科罗廖夫却在真正开始设计前的1966年溘然长逝,他的逝世,是整个N1火箭发展中的灾难 ...
这是N1霸王火箭的总体结构设计图,,这枚火箭是唯一种使用多达五级串联的火箭,同时,其第一级的30级并联设 ...
第1次N1火箭发射试验 1969年2月21日,基于第1、2枚N1的各种测试、演练完成后,第3枚N1被起竖到发射塔,即将 ...
N1升空--它的第一级太丑了,30台NK-33在超短裙下燃烧的画面让人压抑

火箭彻底倒塌,N1瞬间成功完成了从一枚善良的火箭到一颗由几千吨钢铁和高能燃料构成的恶棍炸弹的转变,将整 ...
第3次N1发射试验习惯于在烈火中永生的苏联人很快制造出了第6枚N1,由于1号发射场被彻底炸毁,这次发射只能在 ...
莫斯科时间1971年6月27日,第6枚N1点火升空
第六枚N1升空,倾斜是正常的,这是设计中的飞行姿态
此时,火箭还没精神失常,装得像一个正常人
再次成为烟花
这是全部四次发射试验中飞行时间最长的一次,可能是因为这枚火箭的涂上白漆后长得像东正教堂:持续了100多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