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知多少——由李商隐的《嫦娥》诗谈起 嫦娥 李商隐 释义

一、缘起

寂寞知多少——由李商隐的《嫦娥》诗谈起 嫦娥 李商隐 释义

最早的一次读到《嫦娥》这首诗实属偶然。

父亲是小学民办教师,九零年的时候——那年我十岁,上小学四年级——不知道他得了一个什么奖,我们当地的镇政府颁发给他一个奖品——一本外面有塑料封套、中间夹着几张彩页的本子。父亲有十来本这样精致的本子,母亲都给他珍藏起来说是等我和姐姐长大了就给我们用。我那时候对什么都很好奇,喜欢翻看本子里面的彩页,因为彩页上画的都是衣袂飘举凌空飞度的仙女,有游湖借伞的白娘子,有乘鹤的仙女,有青女素娥,有巫山神女……旁边题的常常还有诗,其中一首就是《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当时只觉得这首诗自己能“看懂”——没有不认识的字,读起来也朗朗上口,而且很快就背下来了。可是上了大学后,再读到这首诗,发现自己竟然不明白这首诗到底在说什么,可是就是打心底里觉得这首诗写得好。大学期间,在中国古代的文人中,我一直比较青睐的是庄子和李商隐,庄子教给我的是对世界、人生脱开藩篱的哲思,而李商隐让我感受到的是触及心底的一种意绪,可是却说不清道不明,你只有感动的份儿,觉得很美,可是这种感觉却说不出来,即使说出来了,却觉得已经不是了。

从第一次读《嫦娥》,到现在已经过去二十一年了,看了叶嘉莹的《从李义山〈嫦娥〉诗谈起》一文后,才觉得总算明白了一些。而让人为之感慨的是她对这首诗有“真切的感受”竟然也是距离初读此诗“已经有二十年之久了”。

二、叶嘉莹的鉴赏

叶嘉莹认为《嫦娥》这首诗首两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写现实生活“身”的寂寞,后两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写超现实生活的“心”的寂寞。“云母屏风烛影深”写诗人所居处的室内之情景,次句“长河渐落晓星沉”写诗人所望见的天空之情景。“屏风”而饰之以“云母”,可以见其精美;烛影而掩映于“屏风”之中,可以见其幽深。在此精美幽深之境界中的诗人,所望见者则为“长河渐落晓星沉”之景象。二句合参,自“烛影”及“长河渐落”六字观之,则此诗人必已是长夜无眠之人。更自其对所处之境界、所见之景象,有如此精微锐敏之观察感受而言,则此诗人必是孤独寂寞之人。李商隐的另外两首诗中的“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和“客去波平槛”可以为证。首两句尚不过只为后二句之陪衬,首句“云母屏风烛影深”之精美幽深之境界,正以之陪衬“嫦娥偷灵药”后所得之境界;次句“长河渐落晓星沉”之孤独寂寞之心情,正以之陪衬“碧海青天夜夜心”之心情。而此“长河”一句实为全诗之关键,有此一句,于是遂自“室内”写到“室外”,由“诗人”写到“嫦娥”,从而“诗人”与“嫦娥”,“嫦娥”与“诗人”遂亦由此一句而打成一片。所以第三句之“嫦娥应悔偷灵药”实在可视为诗人之自谓。“偷得灵药”者,即是诗人所得之高举远慕之理想之境界。此一境界,倘使被世上一些“小有才未闻句子之大道”的诗人窥见,则必将沾沾自喜,既自命以为不凡,复自伤以为不遇;正如一些浅薄的女子,略具容色,便尔“搔首弄姿”、“顾影自怜”一般,这是极为可厌的一种态度。“应悔”两个字说得极真挚、极诚恳,丝毫没有“自喜”、“自得”的意味,“偷灵药”是既已得此诗人之境界,虽欲求为常人有不可得者。而诗人则固未尝鄙视常人,不欲为常人也;更未尝尊视诗人,而自喜得为诗人也。“应悔”两个字有一片沉痛深厚的感情,令人觉得极为可贵,也极可同情。最后一句“碧海青天夜夜心”是总写其寂寞的悲哀,写得极沉痛、极深刻。碧海无涯,青天罔极,夜夜徘徊于此无涯罔极之碧海青天之间,而竟无可为友,无可为侣,这真是最大的寂寞,也是最大的悲哀。李太白《关山月》一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颇有超脱飞扬之气,把明月的孤独寂寞之悲哀冲淡了。而李商隐的“碧海青天夜夜心”一句,则情深意苦,往而不返。然则此“碧海青天”之孤独寂寞既已令人深悲深恨,而复益之以夜夜,则一夜复一夜,一年复一年,此深悲沉恨乃竟将长此而终古。结尾着一“心”字,真是寂寞心。

我相信李商隐如果泉下有知,一定会以叶嘉莹为知音。

三、李商隐的寂寞

寂寞,是一种心情,也是一种状态,无所事事不是真的没有事情做,而是想做的做不了,只能做不想做的,或者干脆什么也不做,任由日子一天天过去,而每一天都在心里层积一份悲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轻者为闲愁,重者为悲哀。遇到一个合适的契机,于是内心开始为之喷发,从而成为诗词歌赋。

李商隐一生被夹在牛李党争的缝隙中,沉沦下僚,他是个寂寞的诗人,不只是《嫦娥》这一首,他的很多诗都是“寂寞”的,深深地烙印上他人生寂寞的影子。

譬如他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什么人会在夜里静静地听着巴山夜雨淅沥哗啦的声响而难以成眠?不是心事重重又无人诉说岂能如此?此情此景,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在清秋的深夜,一个诗人寂寞的背影,是那么的孤单无助,落落寡欢。

李商隐仿佛很钟爱“夜”字,尤其是他最隐晦难懂的“无题”诗,譬如“昨夜星辰昨夜风”(《无题二首之一》),“岂知一夜秦楼客”(《无题二首之二》)“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如何雪月交光夜”(《无题》),“暂见夜阑干”(《无题四首之三》),“骑马出门乌夜啼” (《无题二首之一》),“含羞迎夜复临台” (《无题二首之二》),“碧文圆顶夜深缝”《无题二首之一》,……

有些诗里没有“夜”字,可是我们还是能看到“夜”的影子,如“卧后清宵细细长”(《无题二首之二》) ,“月斜楼上五更钟”(《无题四首之一》),“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无题四首之三》)……

其实,大略想想就可以揣想的到,夜深人静,一切喧嚣都平息的时候,我们面对的是无处不在的黑夜。当我们向外什么也看不到的时候,我们的灵台开始变得澄澈,开始向内反躬自省。不需要在别人面前卑躬屈膝强颜欢笑,不需要再可以掩饰自己的感情和表现,在无边无际的寂寞之中,我们反观到的是内心里最真实的自己。一定程度上说,是寂寞的处境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人生的五味杂陈,而感受到以后,我们会发现自己更为寂寞。

李商隐应该也是如此吧,他有首《无题》:“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学弹琴,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还有《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很明显,这些诗带有自喻的性质。李商隐因为家境艰难,自幼“悬头苦学”,“十六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对于自己所拥有的才华,李商隐是珍惜的,也是希望“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的。他十五六岁的时候认识了镇守河阳的节度使令狐楚,令狐楚欣赏他,就教他写骈文。后来李商隐去参加科举考试,可是一连三次都没有考上。前两次是没有考上,第三次是生病了没有去考。这中间有个叫崔戎的人很欣赏他,把他带到兖海,也就是山东的沿海。崔戎是兖海观察使,李商隐本来算是找到了一个靠山,可是不幸的是崔戎第二年就病死了,李商隐再度落魄。第四次考试,主考官和李商隐恩师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是很好的朋友,四次问令狐绹,你父亲的门下你交游的人中哪一个最好?他说是李商隐,四次都说是李商隐,结果这次就考上了。可是考中进士的那年冬天,令狐楚死了,令狐绹要回家守孝三年,李商隐又没了依靠。当时选女婿都是从新科进士中挑选,这时出现了一个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王茂元欣赏李商隐的才华,就把女儿嫁给了他,可是不久王茂元也死了。他的恩师令狐楚,是属于“牛党”的,而岳父王茂元却是“李党”的。两党之争是很意气用事的,也是很残酷的。身处党争之中,李商隐是怎样的呢?中国的读书人一向抱持的理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李商隐一考中进士,他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身价,而是国家的治乱,写下了《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为了老百姓,他愿意“叩头出鲜血,滂沱污紫宸”,可是,“九重黯已隔,涕泗空沾唇”,只能愤怒地说:“使典作尚书,厮养为将军”。骂人的结果自然会让被骂的人不高兴,李商隐参加进士之后分科的考试,选报的是“博学宏词”科,本来已经被录取了,却又被除名了,因为中书省中最有地位的人说:“此人不堪”。后来他又考了一科“书判拔萃”,考上了,被派到弘农县做县尉——只是县令手下供驱使的小官,没有职权。后来他很不满县令的贪赃枉法,不堪被人驱使,写了一首诗给州刺史要乞假归京。桂管观察使郑亚欣赏他,他到了桂州投奔郑亚,然后郑亚就被贬官了。他所有投奔的府主没有一个能够长久任用他的,所有欣赏他的人也没有一个能够长久维护他的。纵然才华横溢,他的人生也注定是一出悲剧:没有“才华”施展的机会,他只能独饮寂寞,所以他才会说“嫦娥应悔偷灵药”吧。短暂的春天有很快过去,同样,人生也是短暂的,春风撩起的这种情思让“她”禁不住为之而“泣”,再有才华,无人可“嫁”又能如何?古代女子有归宿才有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古人常常喜欢用女子作比喻。在中国的伦理道德中,夫妻的男女关系,与君臣的伦理关系,是相当的。妻子在丈夫面前没有自由,丈夫可以喜爱她,选择她,可以抛弃她,休弃她,她的一切操纵在男子的手里。在君臣关系中,臣子变成了臣妾,相当于女子的地位,他可以被选择,被抛弃,可以被贬谪,被赐死杀身,还要谢恩,这是封建的不平等的伦理道德。而李商隐同样存在归宿何在的人生问题,用他朋友崔珏的话说,他“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哭李商隐其二》)。没有才能倒也罢了,自己的才能也曾为很多人欣赏,可是该“嫁”给谁呢?仕途之门对他从来都是紧闭的,长安冷森森的宫门对他而言永远都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所以,在一个即将灭亡的国家,在寂寞的夜里,寂寞的李商隐常常会更为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寂寞的心弦颤动,写下“碧海青天夜夜心”或者“三更三点万家眠,露欲为霜月堕烟。斗鼠上堂蝙蝠出,玉琴时动倚窗弦。”(《夜半》)他的寂寞不是儿女情长的寂寞,而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寂寞。别人的寂寞多是可以言说的,可是他的寂寞因为涉及到身边的熟悉的恩师、岳父这样复杂险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关系,让他无法言说,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用“无题”这样的字眼,写下自己的心路历程——没有明确的指向,只有寂寞难言的心绪浓得化不开,和黑夜一样,无边无际,无垠无限,无始无终。而他自己,也被这种寂寞所包围住,像蚕一样,用一层层寂寞的丝把自己紧紧裹在里面,甚至过了千百年后,这种寂寞的网依然可以把我们这些读者网进去而不能自拔。

如果非要给李商隐一个评价,我愿意称呼他为寂寞的诗人。

四、文人共同的寂寞

古代的文人,春风得意的时候可能很少有时间吟诗作赋,往往在夜阑人静之时,一切都闲暇下来了才会吟诵出自己最真切的感受来。能实现抱负志向的毕竟是少数,而他们忙着实现抱负了,也就没有时间摆弄这些诗文了。不能实现抱负的总是大多数,他们也更有时间表露自己的心曲,于是我们所读到的诗词,往往都在为他们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哀鸣,洋溢着一种悲哀寂寞的调子。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只有自己一个人,不寂寞吗?“独怅然而涕下”,这是文人怀才不遇的寂寞。

李白,无论多少才情飞扬,一个人月下独酌的时候,也会感慨“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无人相知无人相助,即使是天下贬谪下来的仙人又当如何?只能感慨“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温庭筠词中那个“梳洗罢,独倚望江楼”的女子,不就是个寂寞的闺中少妇吗?她在等待着什么呢?“过尽千帆皆不是”,最后“肠断白萍洲”。有所期盼,却一次次落空,这是文人怀才不遇的寂寞。

柳永说“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儿女情长的寂寞。

欧阳修,他说“庭院深深深几许”,“庭院”这个词就长得很像“寂寞”,这样被包围的的感受就像置身于寂寞之中一样,更何况一连三个“深”,重重隔断之中,置身其中的人,恐怕每天都是与寂寞相伴吧?

旷达如苏轼,也会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豪放如稼轩,也会悲叹“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是游子的寂寞,爱国的寂寞,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寂寞。

……

连《水浒传》中打渔的阮小二都知道“我这一腔热血要卖给一个识货的”,更何况那些自幼饱读诗书“待价而沽”的才子呢?在“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基本成为社会常态的每一个朝代,有才能的人往往一厢情愿地想为国效力,可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提供的机会太少了,而且需要的常常并不是有才能的人,而是会逢迎拍马的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毕竟是凤毛麟角,拉关系走门路终归是上进的通途——而自视“怀瑾握瑜”又清高的才子们常常不屑于投机钻营,他们的结局注定要在一生寂寞中度过。正是因此,就像处于康乾盛世的诗人黄景仁会愤激地悲叹到“百无一用是书生”一样,在我们的文人作品中,我们读到的是常常是他们共有的寂寞,怀才不遇的寂寞,人生无可奈何的寂寞。

李煜也寂寞,“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正是在“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时候感受到的,他有的是亡国之君的寂寞,所以他哀叹“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可是,他是一个君主,不存在怀才不遇的问题。

李清照,“半夜凉初透”,是相思的寂寞;“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是国破家亡的寂寞,身世凄苦的寂寞。她虽然也没有怀才不遇的问题,可是男人即使怀才不遇可能也只是暂时的,毕竟是有“机会”的,但是一个这么有才华的女子,她能有什么样的机会呢?她的价值在那个男权至上的社会又该如何实现呢?她拥有的女性的历史性的寂寞,也是在那个时代永远无法排解的寂寞。

当他们寂寞的时候,他们就会暂时逃离开相对冷酷无情的社会,寄情于大自然,用“江山之清风,和山间之明月”来化解自己的寂寞,用吟诗作赋的办法来抒发自己的寂寞,并且常常找到前代的某人一起同病相怜,就像李白会说起“陈王昔时宴平乐”一样,杜甫会在经过王昭君故乡的时候写下“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一样,就像辛弃疾会提到“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样……

这些古代的诗人,抒写了他们最深最广最真切也最打动我们的寂寞,也正是寂寞,才成就了他们的诗名,也可以说,是寂寞成就了诗人。

可是,大多数文人,寂寞只是他们一时的状态,可能有人前期不寂寞,后期寂寞。有人寂寞过后,不久又峰回路转了。而李商隐没有,一生时运不济,终其一生都是一个悲剧连着另一个悲剧。可能也正是因此,我对李商隐的寂寞就更有感触,而且,也更多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怜悯。所以,我只愿意把“寂寞”这个评价放在李商隐身上,在他的“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寂寞面前,其他人的寂寞都是浮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73342.html

更多阅读

老照片图文故事:从1942年2-3月的这张老照片谈起

老照片图文故事:从1942年2-3月的这张老照片谈起1942年2月途经一分区时,左起:布朗基、唐儒、罗元发、傅莱、杨成武、林迈可、李效黎在周庄一位朋友及时提醒我说,其实为第一座狼牙山烈士塔留下了影像记录的,还有

转载 最为著名的《兰亭序》唐代三大版本赏析_trt 兰亭序真迹

原文地址:最为著名的《兰亭序》唐代三大版本赏析作者:湘上老牛兰亭集序神龙本兰亭集序神龙本》是唐朝冯承素摹本。存世的摹写《兰亭集序》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因卷首钤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得名“神龙本”,且由于神龙印迹

转载 试论顾城的《一代人》 改变地球的一代人

原文地址:试论顾城的《一代人》作者:梦回唐朝朦胧诗无疑是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史上最值得关注也绕不过去的重要课题,其重要性在于,它曾以独树一帜的美学原则回应着那个特定时代的思想解放大潮,以它迥异于政治写作的诗歌话语和令人耳目一新的

声明:《寂寞知多少——由李商隐的《嫦娥》诗谈起 嫦娥 李商隐 释义》为网友个人也不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