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县草海镇草海村同心文化生态广场一角
威宁县草海镇草海村一角
十年寒窗后的十年固守,我成了新的威宁人。
踏上威宁这片热土,已有10个年头。如今,走在威宁的大街小巷,都会有来自天南地北的乡音云绕耳畔。威宁,特别是步入21世纪的威宁,不断迎来一批批的热血青年,有支教、支医、支农的志愿者,也有创业经商、毕业分配的大学生,散居在全县629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一批批来到的威宁的青年,如今已放弃了可以回家的选择,落户威宁,成了新的威宁人。
曾经的“纳威赫,去不得”的威宁,令人望而却步。20世纪末,逐渐有少量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到威宁工作,慢慢揭开了威宁神秘的面纱,2003年,支援西部,建设西部的号角在中央吹响,随后的几年,西部计划志愿者、特钢教师、选调生等待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省份的近万名热血青年不断涌入威宁,看到了真实的威宁,“城区远看就像阿富汗,近看简直就是非洲难民营”——2009年省里的一位领导看到威宁县城后如是说。在当时的农村,到处是破廊倒壁、低矮难入的小土坯茅草房。由于超生严重,一家五、六个小孩的农户随处可见,海拔高,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土豆成了他们主要的生活依靠,大部分人家半年就吃光了全年的收成。由于威宁的地下藏着丰富的煤、铁等矿产,人们为了生存,地上无法就转入地下,挖起了“黑煤炭”,一年会因此死去很多人,社会治安也因此混乱不堪。
威宁的贫困牵动着中央领导的心。
2009年9月6日,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明确要求采取有力措施,经过几年艰苦努力,帮助贫困群众切实脱贫。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回良玉也分别作了重要批示。
威宁的事情让贵州省委高度关注。2010年9月20日,省委书记栗战书,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赵克志一同前往威宁,专题调研、现场办公。此后,栗战书同志又3次深入威宁。
如今,威宁变了!
在中央、省地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全国各地各部门、各企业的帮扶下,彻底变了!走在城区的大街上,统一的建筑风貌,干净整洁的环境,来来往往的行人谈笑着,心里那么的舒坦。在威宁县内的各条公路旁,一幢幢青瓦白墙坡屋顶,穿木斗枋雕花窗,转角楼,三合院的黔西北民居与绿荫相伴,构成的一幅幅和谐的山水园林画卷。在每一个村庄,宽阔的农村文化广场周围,古韵与现代结合的文化长廊会让人驻足、惊叹!
统计数字显示,2012年,威宁的经济发展增比进位综合测评排名中位居全省第18位、全市第3位。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51亿元,同比增长17.1%;固定资产投资176亿元,同比增长84.8%;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15亿元,同比增长46.5%;规模生产总值71亿元,同比增长47.6%;规模工业增加值23.04亿元,同比增长31.81%;财政总收入14亿元,同比增长35.79%;农民人均纯收入4821元,同比增长18.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999元,同比增长26.99%。
威宁变了,有着浓郁文化底蕴的威宁人用歌声表达心中的喜悦。来自民间的新版《威宁是个好地方》,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好声音”——
威宁是个好地方,县城洁净又明亮;
火车站前游客多,塔山顶上建机场。
威宁是个好地方,党的方针指航向;
各族人民齐聚力,迈着大步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