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2011年,将是中国别墅的“庄园年”。他们的理由是,庄园别墅经过过去2、3年的膨胀,现在已到了集中爆发的时候了;所以庄园才是别墅的风向标,才是“别墅中的别墅”。正像广告里说的,厉害的男人就是“男人中的男人”;而随着中国的富裕阶层已从“金字塔”型变成了“梯形塔”,庄园也就有了更加旺盛的购买力。那么,上述说法是否准确?尚需我们回归庄园的基本问题:即庄园是个什么东东?中国式的庄园在国际上还处于什么水平?中国别墅,是否进入了庄园时代?
中国式庄园,遍地开花
中国式的庄园,发端于2008年之后中国经济的膨胀发展时期。“钱多”和“地少”,使得占地面积更大的庄园“炙手可热”,使得“将别墅往豪华里死整”的庄园“方兴未艾”。所以,现在中国最贵的房子,就是庄园。比如,卖到3.8亿一栋的上海世茂佘山庄园,还有卖到了2.99亿的广州颐和庄园。
我们不妨列举一下国内近期大兴土木的庄园盛况。如果说2005年就开发的“上海西郊庄园”是“老树新芽”,那么,近期正在上海朱家角热销的“大千生态庄园”,则是“后生可畏”、“动物凶猛”。回看2008年之后的中国庄园的发展,中国式的庄园可谓“遍地开花”。期间,保利一口气在上海武汉沈阳等城市做了若干个“十二橡树庄园”,而万科2009年也在上海首创的“新法式庄园”,首钢就在两个月前还在重庆推出“美利山法式庄园”,融科在上海崇明岛开发“托斯卡纳庄园”,宜家·汤臣在武汉开发“庄园1896”,海昌置地在大连金石滩开发“波尔多庄园”。此外还有上海佘山的“凯迪·赫菲庄园”,重庆的“富力城维多利亚庄园”、“西郊庄园”和常青藤“十二庄园世家”。而南京以大院子自居的“青溪庄园二期”,也于5月底显赫开盘。
庄园,或许就是每个人心中的梦。美国人杰罗姆说,千万别相信女人!当她们说只需要一个小小温暖的窝时,心里想的其实是一个塞满了牲畜和男女佣人的庄园。在中国,绝大部分人住不起庄园,却与庄园有着或多或少的“马毛”。比如年轻人的网络游戏,玩得最火的正是像“摩尔庄园”之类的庄园游戏。而左右人们假期生活的“庄园休闲”也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比如哈尔滨的伏尔加庄园、北京的蓝调薰衣草庄园、神龙庄园酒店和优龙庄园。甚至有些地方流行“租块地做庄园主”的当代奢侈玩法。那么,回说到中国式庄园的遍地开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庄园,别墅中的别墅
曾经有人把庄园说成是别墅升级的一个分水岭。那么,庄园究竟是个什么东东,与一般别墅有什么不同吗?本人认为,从营销上来说,庄园只不过是别墅的一个“新花样”,并无大的不同。但是,从庄园和普通别墅的功能来看,两者显然也存在着差异。但总体来说,是“把别墅做大了”。大在哪里?一是面积大了,二是院子大了,三是话题大了。
面积大了。并不是指把原来户型相对统一的户型整体放大,而是为了设计更多的个性户型而拉开了设计差异。有时,为了满足某一个环境视觉需要而改变了“立面布局”;有时,为了满足少数人膨胀的功能需求,而增加了“平面空间”。
院子大了。南京“青溪庄园”,近期销售时拼命叫嚣自己最大的院子达到1800平米,显然偌大的院子在南京是个不得了的事。可是殊不知,这种自我陶醉的感觉还是有些“坐井观天”。因为国内不少庄园的院子则更大,上海西郊庄园最大的院子达3000平米,而大千生态庄园达到3800平米,去浙江桐庐买个“庄园”,最大庭院面积也可达2000㎡以上。
话题大了。是指中国式的庄园已经不满足建筑本身。而是更多的引入精神层面和生活层面。比如南京“青溪庄园”就吹嘘。他们庄园的卖点就在于有质感有品位的生活;在于把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到一起,聚集到高尔夫园区、原野跑马场、法国酒庄、露天派对、户外婚礼、艺术沙龙和生态农庄中去;在于田园般的生活方式。
如果我们从几个世纪前欧美贵族的生活版图中, 或许也能看出,庄园的确比别墅更尊贵,更大度,代表着更高的身份,专属于一个特定的阶层。它与土地、财富、权力和荣耀紧密联系,是一个家族精神血脉赖以传承的物质载体。比如,英国的罗斯柴尔德庄园,其主人是一个拥有50万亿美元、富过八代的的财富家族;而意大利的庄园中有阿尔多布兰迪尼庄园、伊索拉贝拉庄园和加尔佐尼庄园,也一直是意大利最贵的居所;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谢农索城堡花园、维兰德里庄园和卢森堡花园的价值竟然一直经久不衰。
豪华庄园,为何流行中国?
翻看世界庄园史,庄园总是像一簇簇蘑菇,生长在风调雨顺的土壤。而这个土壤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地多,二是富裕,三是生活安逸。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比如日本和德国吧,虽然富裕,可是地少,同时他们的人种很孤僻,气质又过于紧张、严肃和自我,这里也就少有庄园。其中的日本,虽有庄园,却并不是房屋概念,而是领地概念或者区划概念。就像中国西藏的朗赛林庄园或者四川的刘文彩庄园,已经属于别墅以外的社会形态话题。同样,地大物博的非洲国家包括亚洲的蒙古和澳洲等地,也不可能诞生庄园,因为这里不太富裕,而且人烟稀少。而位于非洲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凯伦庄园,只是一个狂想病人的特例。所以最具备庄园条件的,是位于地中海周边的法国、古罗马,还有就是南北美洲,再有就是前苏联。也就是我们常听说法式庄园,罗马庄园,莫斯科庄园,北美庄园和南美庄园。
当然,上述这些庄园由于经济文化背景的差异又各具特色。比如,古罗马人学会了奢华,就有了名利的庄园;英国人看透了工业,就有了乡村的庄园;俄国人得到了农奴,就有了贵族的庄园;法国人创造了葡萄酒,就有了飘满酒香的庄园。
回看中国。中国历史上并不缺乏庄园。比如中国庄园中的“李庄”,建于久远的梁代,至今已有1460的历史,位于四川宜宾市东郊的李庄坝;上海也有约30亩大小的“豫园”,山西还有大家都熟知的约13亩大小的“乔家大院”。其中,豫园是明代嘉靖年间建的,乔家大院是清代乾隆年间建的。当然,在乾隆年间还有“牟氏庄园”,位于山东省栖霞市城北古镇都村,现有占地30多亩;到了光绪年间就有“魏氏庄园”,属于城堡式民居建筑群,位于于滨州市城东南部的魏集镇。光绪年间尚有莫氏庄园,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当湖镇,规模略小一些,占地7、8亩。清代尚有位于山西榆次西南东阳镇车辋村“常家庄园”和位于河南安阳的“马氏庄园”;而建于辛亥革命时期的“谢鲁山庄”,则位于广西玉林陆川县的乌石镇。以上的这些庄园,四平八稳,景致对称,幽幽深巷,楼台亭榭,小桥流水。应该说是中国庄园的前世。却与当今中国的庄园大相径庭。
中国今天的庄园发展,有点像当年的俄国,走的是“拿来主义”的路子,几乎没有前世庄园的影子。不过我们最要关注的问题是,中国有产生豪华庄园的条件吗?对照我们前面讨论的“地多,富裕,生活安逸”的条件。我们勉强能够得着的条件,只有“富裕”这个条件了。中国的“基尼指数”世界闻名,所以不用怀疑中国缺少有钱人;但是“地不多”却是相对的,2003年开始严控的别墅用地,反而成为把别墅做大最终做成豪华庄园的动力;至于中国人的生活“不算安逸”,更不影响中国狂建豪华庄园,因为,庄园面积和生活品质本来就是两个话题。因为我们的问题是,中国为何产生大量豪华庄园?我们没有问,中国是否能出现贵族庄园?
中国的庄园生活,只是乌托邦
虽然很多庄园给我描述了未来生活的绚丽图景,比如我最近一直研究的案例——南京青溪庄园也的确给人心驰神往的冲动。但是请原谅,我对中国式的庄园生活是不太乐观的。原因在于“庄园主”和“庄园”之间的离散状态。
首先,庄园主既应该是个富人,更应该是个贵人。翻开世界建筑史,与这种建筑匹配的肯定是个贵族。在国外,他们可能是巨商、政客、皇室、王孙贵族或文化名流。可是,中国的贵族在哪里呢?
今天中国的巨商,是改革开放后“先富起来”的的新贵,他们发迹的历史,顶多也只有30年。这就像成色不好的家具,显得并不十分高贵,也没有太多的文化底气。加上中国传统的不外露的理财文化,并不能形成豪华庄园的购买主力。而商业味很浓的应酬习惯,也不太需要把家庭作为交际的场所;中国的政客,是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他们对生活资料的占有是有限的;中国的王孙贵族,除了人们记忆中的已变为平民的满族八旗子弟以外,当然也有一些的官二代,但他们的数量及其有限,而且某些时候其消费一样像个政客。至于说文化名流,中国当今的文人大多是些穷酸秀才。中国不像前苏联,比如我们提到俄国庄园的时候,许多著名的庄园都和“大文豪”密不可分。比如,托尔斯泰庄园、普希金庄园、戈果里庄园等等。当然,中国的明星可能包括当红影星、球星,但是,数量及其有限。总之,中国庄园可能不缺少买家,但是却缺少真正的庄园买家,贵族买家。
其次,中国的庄园做不成家园。家园是相对不变的,可是中国的庄园和一般住宅一样,常常退化成一种投资品,退化成一种“实物货币”。时至今日,当代生活精英追求生活的至高境界,本来就是在如此繁华的闹市之中,寻觅一处合适的土地,营造一种梦想中的庄园生活场景。但目前新富阶层对于失落已久的优雅浪漫的庄园式乡村居住文明,对于高于别墅之上的价值和文化归属,并不具有强劲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