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清源 《吴清源》完整版

搜狐首页

-

新闻

-

体育

-

S

-

娱乐

-

V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视频

-

播客
吴清源 《吴清源》完整版

-

微博

-

邮件

-

博客

-

BBS

-

我说两句

-

搜狗

棋圣吴清源:一生一世一棋局

转发至:



棋圣吴清源

编者导读:

据媒体报道,对围棋做出革命性贡献的吴清源大师在11月30日凌晨1时11分于日本神奈川县去世,享年100岁。吴清源1914年6月12日出生于中国福建,在少年时便显示出了过人的围棋天赋。11岁时就成为北洋军阀段祺瑞门下的棋客,14岁东渡日本,开始其职业棋手生涯。从1939年至1956年,围棋界进入了“吴清源时代”。这17年间,吴清源凭借个人之力,空前绝后地战胜了全日本最顶尖的7位超级棋士,被誉为“十番棋之王”、“昭和棋圣”。

与棋盘上的辉煌相比,他的生活却是颠沛流离、坎坷曲折。如果把围棋与战争作为文化交流和地缘竞争的代名词,那么在吴清源先生身上,则应该是十分残酷的真实,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居无定所,辗转漂泊,竟然被视作没有国籍没有身份的人。他有过大时代背景下的卑微,有过受政治操控,有过为柴米油盐的妥协和打拼……他最终能同时涵蓄战争与和平这两个截然相反的境界,并且取得两者的平衡,正好显示他始终还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人。[详细]

吴清源围棋艺术奔流着中国文化的血液

20世纪,如果要列举一个围棋大师的话,恐怕非吴清源莫属。吴清源不仅是棋盘上的胜负师,同时还是一位文化大师。他把和谐当作围棋的最高境界,与中国文化遥相呼应,使围棋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

吴清源无疑是由中国文化哺育出来的围棋天才,其早年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和中国父老的关爱、教诲。可以说,吴清源的围棋艺术奔流着的是中国文化的血液。吴清源从4岁起便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其父督课甚严,从三字经、千字文到唐诗、古文都要背诵。提起中国文化,大约首先想到的就是一个“和”字:和谐、和平、和气、和合、醇和、调和、中和。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论语》还多处提到“致中和”、“过犹不及”、“君子矜而不争”等。和而不同这种文化的基因也影响到他日后的围棋观。他认为:围棋的最高境界就是“和”。《吴清源棋谈》中说,“与其说围棋是竞争和胜负,不如说围棋是和谐”。“和谐相依,方成棋局”,围棋看起来是交战双方在展开激烈的争斗,但棋如流水,当你委身于围棋的流势,行于当行,止与当止,交战双方心息相通,最终达到的又是一个和谐的境界。

吴清源把“21世纪的围棋”称作“六合之棋”。所谓“六合”,在古文里是宇宙的意思,表示东西南北的四方和上下的天地。棋盘是由横纵19条线组成,以天元为中心共有361个交叉点。吴清源认为古代是用这个表示方向、角度或是四季。另外,中国古代认为,在空无一物的宇宙里,“一阳”是产生生命的根源。从“一阳”分成阴和阳,然后形成万物。围棋有黑白棋子,所以这一定也是来自阴阳思想。总而言之,棋盘即是宇宙。吴清源认为阴阳思想的最高境界是阴和阳的中和,所以围棋的目标也应该是中和。只有发挥出棋盘上所有棋子的效率那一手才是最佳的一手,那就是中和的意思。每一手必须是考虑全盘整体的平衡去下——这就是“六合之棋”。

多少年来,在人们的习惯里,胜负是围棋最终的指归,“和为贵”的思想在这个领域是站不住脚的。日本古代出现了那么多为争棋献身的事例,固然残酷,固然鲜血淋漓,但没有人否认那在另一个角度确认着围棋的存在价值。吴清源自己也走过擂争十局棋的风风雨雨,然而他在耄耋之年却提出“围棋的最终目标不是胜负,而是调和”的观点,他要重新解释围棋之于人类的存在意义。[详细]



吴清源自传

围棋宗师吴清源曾指导金庸 大败段祺瑞

段祺瑞曾被吴清源杀得大败 生一天闷气不愿见人

民国的段祺瑞,生平有一特殊嗜好,就是下围棋。平心而论,这位北洋之虎,围棋下得确实有水平。民国初期围棋事业的兴盛,与他有直接关系。段祺瑞在围棋界最为人称道的一件美谈,就是资助了吴清源。

据吴清源回忆,“段祺瑞喜欢赢棋。大家知道他这个脾气,为了讨好他,就都故意让着他,输给他。”因为他执掌重权,人见人怕,那些同他下棋的常客,都会不露痕迹地让着他,所以他很少输棋。再加上他真懂棋道,久而久之,他对自己棋艺的估计就会逐渐看涨。从各种回忆录说段祺瑞“输不起”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一个常赢的棋手,要他承认水平不高就太困难了。

而吴清源在11岁时,有人引见他同段祺瑞下棋,少年不知天高地厚的他把段祺瑞杀得大败,导致段祺瑞生了一天闷气不愿见人。不过,段祺瑞输棋后却做事大方,此后每月资助吴清源一百大洋学费。有了这相当于今天万元的月薪,吴清源救了全家。后来,段祺瑞又资助了吴清源东渡日本学棋。1934年,已经成为日本“昭和棋圣”的吴清源回国。他不忘故旧,造访段祺瑞,一个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一个是老态龙钟的老人,两人相遇,感慨万千。他们再次纹枰对坐,手谈一局,结果吴清源“意外”地以小败终局。段祺瑞心中当然明白其中的意义和情分。

金庸:最佩服吴清源 千百年而不得一的大宗师

有人曾在闲谈时问金庸:“古今中外,你最佩服的人是谁?”金庸脱口而出:“古人是范蠡,今人是吴清源。”金庸认为,吴清源有极高的人生境界,“他的弈艺,有哲学思想和悟道的背景,所以是一代大宗师,而不仅仅是20年中无敌于天下的大高手。大高手时见,大宗师却千百年而不得一”。

20世纪30年代,当青年吴清源在日本大战围棋高手的时候,比他小10岁的少年金庸初执棋子。金庸的父亲告诉他,棋界第一英雄的名字叫吴清源。在《大公报》工作时,金庸常和梁羽生、聂绀弩等人下围棋,那时,他虽然未曾与吴清源谋面,但他关注着吴清源在日本的境况。1986年,吴清源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称号。在香港,金庸邀他到家中下棋,设家宴款待吴清源和林海峰师徒,聂卫平作陪。他拜吴清源为师,吴清源受礼后,他又要拜林海峰为师,林海峰不敢受。僵了好一阵子,最后还是搬了一张太师椅来,林海峰端坐其上,金庸毕恭毕敬地鞠了三个躬。吴清源虽已是金庸的师父,此时却升格为师祖,又受了金庸三鞠躬。

在金庸笔下,棋如人生,人生如棋。金庸很钦佩吴清源,他把吴清源比作自己笔下的“风清扬”:“独孤九剑,没有定式,变化无穷。他就像风清扬,清灵飘逸,仙风道骨。”

梅兰芳与吴清源:围棋结下的忘年交

吴清源,1914年出生于福建福州,14岁东渡日本,开始其职业围棋棋手生涯。鲜为人知的是,他的“围棋天才少年”的称号,是梅兰芳率先提出来的。梅兰芳初见吴清源时,是在1926年。当时,吴清源正和一个老头下围棋。梅兰芳发现,这个孩子轻松自如,总是趁对方思考的当儿,聚精会神地在果盘里挑东西吃,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他不由地赞叹:这个少年棋艺了得,堪称“围棋天才少年”。1956年,梅兰芳出访日本。早已定居日本的吴清源专程赶到梅兰芳下榻的宾馆。虽然他俩年龄相差20岁,又只在吴清源小时候见过一次面,但此番相见,却如多年老友一般亲切。

当时,梅兰芳有心振兴中国围棋,吴清源提议尽量挖掘天才少年,选派他们到日本进修。回国后,梅兰芳立即请秘书去拜访吴清源曾经的围棋老师,着手选拨围棋人才。当选出两位天才少年后,梅兰芳立刻亲笔给吴清源写信,询问是否能收他们为徒。遗憾的是,后来中日关系恶化,两位少年终未能赴日研修。然而,这并没影响梅兰芳与吴清源的友谊,双方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交往。[详细]



吴清源与梅兰芳合影

吴清源曾因“文化汉奸”苦恼 期盼中日和平

吴清源来日初期战绩惊人 知名度仅次于天皇

1928年在山崎有民的陪同下吴清源东渡日本。围棋源于中国,近现代则盛于日本。当时中国的顶尖棋手如刘棣怀等与日本职业五段下棋,通常要受让二子。14岁的吴清源来日初期一切顺利。拿下三局测试棋后,日本棋院正式授予他三段资格。当时在日本,定段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棋手为升段或定段可谓“以命相搏”。接下来,吴清源的战绩让很多人瞠目结舌。导师濑越宪作后来回忆,“只要参加比赛,几乎没有不赢的。在棋院的段位赛上,以他的升段最为迅速。”吴清源的风头非但表现在他的成绩上,还表现在他自由奔放的棋风和时有所见的新招上,这给当时保守的日本棋坛注入了一股清新之风。

1933年,读卖新闻社发起优秀选手选拔赛,吴清源在选拔赛中连胜劲敌木谷实和桥本宇太郎,取得与名人秀哉决最后胜负的权利。各新闻报刊都以“不败的名人对鬼才吴清源的决战”的醒目标题大肆宣扬,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赋予新旧门派之争、中日对决等多重意义。行棋过程中,秀哉利用名人特权,多次打挂(即中止比赛),回去和弟子研究,致使从1933年10月16日开始的对局,直到次年1月19日才给束,历时3个月;秀哉后来打出的第160手妙手究竟出自本人还是弟子,也充满猜测和疑问……许多人认为,秀哉屡次提出暂停,回去和弟子们研究,把一局棋延长三个月,未免不公正。从此,日本棋院规定以后每局比赛必须当天结束,不得拖延。对局时,日本正好策划和挑起了所谓“满洲事件”,中日关系异常险恶,因此这盘棋从始至终笼罩着“中日对抗”的色彩。最终,秀哉胜了二目。后来,吴清源的友人曾对他说,这场棋战输了比赢好,暗示其危险。赛后,民意调查中显示,吴清源在日本的知名度仅次于天皇。

吴清源轻信日本政府宣传 随团出访伪满洲国

1934年,吴清源晋升六段,作为“日满华围棋友好访问团”去伪满洲国和当年即位“满洲国”皇帝的傅仪下棋。围棋披上“文化交流”的外衣,成了“国民外交的重要道具”,目的则是为让中国人无意中承认伪满洲国。吴清源既然是日本棋院的一名棋士,不管他是否出于自愿,都不得不参加使节团完成任务。当时的日本政府曾将“满洲国”作为“理想之乡”大肆宣传,在日本国内到处贴满“五族共和”、“王道乐土”的标语。吴清源后来承认,由于对实情毫不了解,他轻信了政府的宣传。事实上,年轻而单纯的吴清源没有考虑那么多。旅行本身对20岁的吴清源来说是愉快的,上海、青岛、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这是他去日六年后首次回国,见到了当年的恩人顾水如、刘昌华等人并对弈交流,在大上海跳舞、看赛狗……当年秋天,他写下了题为《望乡》的随笔,“每次打开报纸,上面尽是关于日中战争的报道……说起战争,实在不是一件好事情。我想大概没有人会认为战争是一件好事吧。特别是像我这样,在中国出生,而现在却生活在日本的人,实在是很不希望日中之间发生战争。我所期盼的就是和平。”

曾被骂“文化汉奸” 汪精卫派特工保护其安全

但吴清源归根到底是一个棋士,在庞大的国家机器面前,他无可奈何,只能被裹挟着往前走。1942年秋天,受南京汪精卫伪政权最高经济顾问青木一男的邀请,吴清源再次踏上中国的土地。这次回国,相较于8年前那次回国,他心中要纠结得多。沦陷区的上海人多数热烈欢迎吴清源,对许多人来说,在中国人受尽日本军队欺凌的时候,吴清源在围棋的世界里打败了日本人,为中国人争了光,是英雄。不过,也有另一极的评价——上海的大街上,有人贴上“吴清源是文化汉奸”的宣传漫画,画中吴清源的脖子上挂着赏金。为此,当时的伪政府还派出特工在旅馆附近巡视,确保其安全。在上海,吴清源意外地碰到了他早年的监护人杨子安,杨当时定居在上海法租界内。他要求吴清源回国,“否则,日本一旦战败,你就是一个汉奸。”这句话令吴清源异常痛苦。他后来回忆,“那时,我一个人站在走廊里想了两个小时。我想,如果我帮助了日本人,那么大家叫我汉奸无话可说,可是我并没有这样做,所以我真的很苦恼。”两极相通。显然,文化汉奸说在吴氏对自己行为的主动性程度这一判断上有误,抗日英雄说则忽略了吴氏同样也是日本棋界的光荣。此外,还有这两点错误是共同的:都将围棋与两国关系尤其军事对抗捆绑过紧。[详细]



图为吴清源

战胜日本最顶尖棋士 晚年关注中国围棋事业

吴清源自战前的“镰仓十番棋”开始独霸擂台,1939年到1956年,被称为“吴清源时代”。在震古铄今、空前绝后的十次十番棋中,战胜了全日本最顶尖的七位超级棋士,并把所有的对手打到降级,迫使败者改变交手身份以表示弱者不具备和强者公平竞争的能力,直至后来无人可战,升降十番棋不得不结束。——此后,吴被称为“十番棋之王”、昭和棋圣。1961年,吴清源不幸遭遇车祸,留下严重的后遗症,从此战绩欠佳。到了古稀之年,日本棋院等为其举行了盛大的引退仪式。晚年的吴清源,致力于围棋的国际化,尤其关注中国的围棋事业。

吴清源大师对围棋的贡献主要有三,一是提出新布局理论,使围棋布局理论焕然一新;二是革新旧下法,提出了以大雪崩内拐为代表的许多吴清源定式;三是提出“二十一世纪围棋”概念,提倡二间挂等余地更大的序盘下法。拓宽了棋手的思路。1987年,日本“围棋俱乐部”征求六位超一流棋手加藤正夫、武宫正树、林海峰、赵治勋、小林光一、大竹英雄的意见:谁是围棋史上最强者?赵、林、武宫、加藤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是吴清源。小林和大竹则认为,历代的高手们处在不同的年代,要作比较是很困难的。如果非要问谁最强,大致可以列举三位:道策、秀策、吴清源(前二者均已被称为棋圣)。赵治勋说:“当时和吴先生对局的人,一定会有无法抵抗的感觉。吴先生的真髓是自由的精神,吴先生就是这样从一开始就干脆利落地去主动挑战,这种快速战法,当然是伴随着特殊的狠劲。”棋手芮乃伟曾不止一次地感叹自己能够师从吴清源的幸运:“当时师傅的许多布局思路和具体招式,已经和正在成为当今棋坛的流行下法。吴老师那开阔的大局观、灵活的思路,给了我许多的启迪。可以说,是吴老师硬生生地将我拽到了一个凭我自己的力量很难达到的高度。”

金庸甚至认为吴清源就是他小说里武功登峰造极的“独孤求败”的现实原形。“在二千年的中日围棋史上,恐怕没有第二位棋士足与吴清源先生并肩。”同样是超级围棋迷的原台湾清华大学校长沈君山也有评吴清源之妙语:对吴先生而言,围棋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哲理,反复争棋的最后目的,是从中领悟建立圆满调和的道。吴先生髫龄渡日,纵横棋坛四十年,所创布局定式,不知凡几,这些新布局新定式,对当时的胜负未必有助,但却为后来者开辟一片新天地。此所以吴先生卓立于群彦之上,而为围棋史上划时代的人物。

吴清源14岁只身赴日,与他棋盘上的辉煌相比,他的生活却是颠沛流离、坎坷曲折。如果把围棋与战争作为文化交流和地缘竞争的代名词,那么在吴清源先生身上,则应该是十分残酷的真实,就像拉奥孔身上盘绕的莽蛇一样。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吴清源却在日本所向披靡,他始终受到人们的诟病、唾骂乃至迫害。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居无定所,辗转漂泊,竟然被视作没有国籍没有身份的人,然而对于通过棋道一心探求生活真谛的吴清源而言,这些不幸都宛如浮尘。吴清源大师始终致力于中日文化交流,并于2014年8月25日被中国人民对外友协授予“和平发展贡献奖”。

回顾他一生的历程,他跟无数普通人一样,有过身不由己,有过迷惘,有过抱怨,有过大时代背景下的卑微,有过受政治操控,有过为柴米油盐和家人处境的妥协和打拼……1986年,由于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积极推荐,香港中文大学决定授予吴清源“荣誉文学博士”称号。在典礼上宣读的《荣誉文学博士吴清源先生赞词》中,有这么一段:他能够文武双修,在内心同时涵蓄战争与和平这两个截然相反的境界,并且取得两者的平衡,正好显示他始终还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人。[详细]

出品:搜狐历史 编辑:宋华成 车丽丹 杨少杰



图为吴清源

Copyright ? 2014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72081.html

更多阅读

《霜花店》比《色戒》完整版色的高雅经典 韩剧霜花店视频完整版

人生之事,往来如梭,旧欢新怨,生生世世,纠缠不休。故而,佛云:“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倘若《霜花店》里王、洪麟、王后都不过于“执念”,兴许,他们能避免悲剧命运。—

声明:《吴清源 《吴清源》完整版》为网友沙漏里的时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