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李建学
屠呦呦喜获诺贝尔奖。好!
中新网10月5日电:据诺贝尔奖官网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共获该奖。
虽然是三人分获一个奖项,亦可喜可贺。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自然科学家,而且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好——!
让我们记住屠呦呦Túyōuyōu,让我们为中国人对世界科技进步的突出贡献叫好。
2011年,屠呦呦获得美国拉斯克大奖。当时在电视上看到这位81岁的慈祥老太太领奖,还为她绕口的名字费神呢。今天才弄明白,屠呦呦的名字,来自《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句,呦呦即鹿叫声,类似哭声。看来老奶奶出身书香门第,家学渊源。更重要的是她从小心存善意,有双小鹿一般纯净的眼睛,最终普度众生,以其发明创造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继莫言之后,屠呦呦以固有的实力,再一次证明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我深信,这样的事情,今后会成为一种常态。
为此,我们必须记住屠呦呦。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诺贝尔奖获得者。
资料说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
屠呦呦获得本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这句话很有意思,值得深刻体会。
今天开始,屠呦呦成为热点话题,各种声音铺天盖地。在喜悦和自豪之外,也传出一些惯性说法,不大好。
有人把屠呦呦的获奖与政治关联,以此点评“文革”与“改革开放”的功过;有人重提屠呦呦至今不是两院院士旧事,再次质疑科研管理体系和技术人才激励机制;有人把屠呦呦获奖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与认识相缠,上升到人权等敏感话题;有人甚至胡言乱语,把一件再正常不过的获奖与当前的社会问题搅在一起,蛊惑人心。
窃以为,屠呦呦获诺奖,属自然事件,必须重视,但没有必要吵吵嚷嚷。不要动不动拿政治说事,“文革”不能抹杀千千万万中国人的自强不息,“改革开放”亦不可能淹没无数中国人的才智和付出的汗水心血。作为青蒿素研究开发的带头人,屠呦呦和她的团队经历过“文革”与“改革开放”的风风雨雨,离不开政治以至社会环境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他们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以实际行动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的智慧。至于外国人怎么看、学术腐败、是不是院士甚至贿选等问题,都是事,但都不是获奖或者不获奖的主要因素。那些纠缠不清的破事,可以另当别论,不要往屠呦呦获诺奖这件事上扯,免得败兴。
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一是记住屠呦呦和千千万万跟屠呦呦一样的仁人志士,敬仰英雄豪杰;二是振奋精神,再接再厉,多做一些富有成效的实际工作。
如此啰嗦,也就是为了记住屠呦呦。记住她对人类社会的贡献,特别是对中国人在医学和医药技术进步之外里程碑式的重大贡献。
2015年10月6日晨于西安家中。
青年屠呦呦与老师一起做实验。